翻译标准

2024-07-31

翻译标准(精选8篇)

1.翻译标准 篇一

一、古今中外。各抒己见的翻译标准

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就创造出了一种优于前人的直译兼意译的新译法。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又深通佛学,译文严谨。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清代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态度严肃,在当时影响极大。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化境”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英国学者、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在他的《翻译之原理》(Essayoft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即:①The translationshould b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②The style and manner of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①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②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③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格。”廖七一先生认为,这一定义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其中“读者反应类似”就是翻译界所熟知的“功能对等”标准。

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现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质量标准讲得更通俗一些,如张培基提出“忠实。通顺”;阎庆甲提出“深刻理解原文,确切表达译文”;庄绎传则说“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也正如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二、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可说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无法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本书作者认为在进行商务文体材料翻译时,一般标准是现时通用的“忠实、通顺”,而最高标准则是“功能对等”。

所谓忠实,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力求其易解”。

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到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编纂、杜撰或乱译。

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经过翻译,译文与原文之间在信息内容、信息承载方式、交际目的(预期功能)和交际效果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变,这样的翻译就称得上“功能对等”。例如:

(一)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原文:Western Europe has been hit hard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omerelatively self-reliant poor countries,such as India,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

该句中的“hit harder”和“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翻译能否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影响到译文的质量。“hit harder than…”的含义为“受到的影响比……要大”,“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含义为“至今(只)受到部分影响”。这里的`insulated为物理学中常用动词,意为“使其绝缘了”。如果是partly insulated(部分绝缘了),因为上文中的主语为“经济衰退”,那么,就应转译为“(只)受到部分影响”,由此可初步得出“受到经济衰退的部分影响”的翻译结果。英语中语句的表达方

式多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通常习惯使用主动语态,考虑这一因素后,后半句中文译文会是“经济衰退至今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诸如印度等那些相对自力更生的穷国。”(二)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原文:Gentlemen,

We have received your telegram of May 6,from which we understand that you havebooked our order for 2,000 dozen of shirts.

In reply,we have the pleasure of informing you that the confirmed,irrevocable letterof Credit No.7634,amounting to$17,000,has been opened this morning through theCommercial Bank,Tokyo.Upon receipt of the salne,please arrange shipment of the goodsbooked by US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delay.We are informed that S.S.“wuxi’’is scheduledto sail from your city to our port on May 28.We wish that the shipment will be carried bythat steamer.

Should this trial order prove satisfactory to our customers,we can assure you thatrepeat orde.rs in increased quantities will be placed.

Your close cooperation in this respect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Meanwhile,we lookforward to your shipping advice.

、 Yours sincerely,

这封信函有两个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即向信函读者传达相关信息,如己方已获悉对方接受订货、信用证已开出等;呼唤功能,即向信函读者传达己方的希望,呼唤对方去思考和行动,如希望对方将所订货物迅速装船,并由“无锡”号装运等。翻译时必须确保这两个功能的实现,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相关信息,又要成功唤起信函接收者的行动。

译文:先生:

5月6日电悉,贵方已接受我方购买2 000打衬衫的订货。

我们高兴地答复,第7634号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金额为17 000美元,已于今晨通过东京商业银行开出。收到后,请将我们所订的货物迅速安排装运。另据悉“无锡”号轮定于5月28日从贵处开往我港,我们希望由该轮装运这批货物。

如若此次试购使我方客户满意,我们保证将继续大量订购。

我们对贵公司在这方面的密切合作深表感谢。同时盼望贵方的装运通知。

该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汉语商务信函的写作特点,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双重功能。行文规范、得体,符合“功能对等”的标准。第二节翻译的要求

2.翻译标准 篇二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 首先应该明确翻译的标准, 然后再开始动手翻译, 只有这样, 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是优秀成功的作品。我国翻译起始于佛经翻译, 从那时起, 翻译的标准就成为了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

2 翻译标准的讨论

东晋前秦时高僧释道安主张直译, 译文不增不减, 只在词序上作些调整。后秦高僧鸠摩罗什更加倾向于意译, 经常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改动, 并以此来与中国的文体相适应。唐高僧玄奘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曾经对细节提出过要求,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1894年中日战争后, 严复曾经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面第一次指出“信、达、雅”翻译标准。其中, “信”指的就是“忠实”, 而“达”则主要代表的是“流畅”, “雅”是指“尔雅”。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 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5年, 鲁迅曾经在“‘题未定’草”一文当中, 对翻译进行了全新的概括。他指出, 只要是翻译, 就必须要两面兼顾, 一方面要确保翻译的内容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则要求其必须要对原作的丰姿加以保存。简单来说, 就是翻译不仅要做到通顺, 同时也要确保忠实。这不仅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可能的。 (庄绎传, 1999)

1954年, 茅盾先生曾经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报告。茅盾先生曾经表示过, 就针对于一般翻译来说, 其最低限度的要求, 就是要确保译文的畅达与明白, 并将原文的内容忠实地传达给读者。此外, 其还强调, 文学作品的翻译, 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通过运用另外一种语言, 来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并以此来让作者在读译文的时候, 能够真正从其中感受到美, 并得到启发。” (茅盾, 1984)

纵观各家之言, 笔者认为翻译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作品可以有几种译本。那么“信、达、雅”三者中究竟哪一个最重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周煦良, 1984)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学者, 其在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林纾的翻译”的文章, 并在文章中给林纾的译文作了非常高的评价。他写道:“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接触了林译, 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钱钟书, 1984) 他还说:“林译除迭更司、欧文以外, 前期的那几种哈葛德的小说也颇有它们的特色。……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 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 (钱钟书, 1984)

同样品评林译, 茅盾就称其为歪译。茅盾曾经于1934年期间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当中说过, 直译这个名词, 能够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权威。这也是表明了其对于林琴南氏歪译的反抗意味。 (茅盾, 1984) 看来, 即使对于同一译者的作品, 仅仅因为译文读者的不同, 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这应该是源于读者对于翻译标准的确定有所不同。茅盾所主张的是直译, 并且, 其认为直译所存在的巨大意义, 就是能够确保原文的字句不妄改, 或者更深一步而言, 就是能够将原文的风格与情调保留下来。 (茅盾, 1984) 很明显, 茅盾先生对于翻译提出的标准是译文在文体、内容、风格、形式上都需要忠实于原作, 既不要夸张, 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 如若这样一来, 就不是在翻译, 而是在改写文章了。钱钟书先生则在“林纾的翻译”一文当中, 进一步提出了一条全新的翻译标准, 其强调, “文学翻译的一个最高标准就是‘化’。通过将某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来把一国文字合理的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并且, 在转化的过程中, 既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性, 而使之出现生硬与牵强的痕迹, 又要有效的将其原有的风味保留住, 这样一来就能称得上是‘化境’。” (钱钟书, 1984)

茅盾先生认为既是文学作品, 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应尊重原作者的思想精髓和创作形式, 严肃谨慎地展现出原作的文学风采, 体现出原作的文学价值。这应该是属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读者或从事文学作品研究的专家所需要的。在钱钟书先生的眼中, 林译主要是为了能让读者了解原作的梗概, 参透原作的内涵, 不必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风格和创作形式, 即便有漏译误译, 也无伤大雅。这样的译作是针对大众层次读者的欣赏要求或用来帮助读者获取文学故事内容, 毋需深入研究的。这正是林译的目标所在, 事实是林纾的译作富有创造性, 不死板, 读者爱看, 并且首次让中国的读者与外国的文学作品有所接触, 并在此基础上, 充分引起了中国读者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 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 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3 翻译标准的确立

说到这里, 我们必须要回到翻译的概念上。所谓翻译, 是翻译意思, 而不是翻译词句, 只要抓住了原文意思, 也就是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 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来达到译文的通顺和可读性。由此可见, 翻译的基本标准就是忠实和通顺。许多翻译工作者的观点里都早已经包含了这个翻译标准, 只是个人的表达或侧重不同而已, 或者略有补充。例如, 关于直译和意译, 笔者认为许渊冲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他曾经指出, 所谓的直译, 就是要将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翻译的首位, 然后再确保其能够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最后再确保其能够忠实于译文的通顺。但是意译却与之不同, 其往往是将原文内容的忠实性放在首位, 排在第二位的却是译文的通顺性, 关键是在于正确的判断和使用。从根本上来讲, 如果说译文能够采用与原文表达相同的形式, 并且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 如果说其通过运用直译, 不能真正有效对原文的内容加以表达, 那么就应当采取意译的办法。我们都知道, 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实质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并不矛盾。

那么, 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行翻译工作呢?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充分依据原作语言的实际情况,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 来对翻译的技巧加以考虑, 应该进行直译的就选择直译, 如果文章需要意译, 那么就采取意译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翻译工作。我们只有确保其既全局在胸, 又能紧扣局部, 确保其能够在忠于原作灵魂的同时, 又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进行理解, 这样才是优秀的、杰出的翻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部高质量的译作, 不仅要有直译的内容, 同时也要有意译的部分, 并且要确保需要直译的地方运用直译, 而需要意译的地方, 则应当放手意译。此外, 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可靠”“信”以及“忠实”于原文, 不过不能要求其必须要百分百的可靠与忠实。笔者认为对于能不能够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王朔风格, 把中国周朝的农民塑造成欧洲中世纪农民诸如此类的问题, 哪怕只是略通文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

4 小结

总之, 翻译的标准是随着翻译的作品所需不同而改变的, 翻译的需要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如果说一篇译文能够确保其在内容上是忠实的, 并且在语言上是通顺的, 在风格上是得体的, 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因此,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还是要根据作品的实际内容, 来选取恰当的翻译方式对其进行翻译, 保证作品的有效性。

摘要:翻译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原作品的文体、内容、风格等的变化而变化。在翻译的时候, 我们应该先弄清需要翻译的是什么?翻译给谁看?为什么要翻译?等等这些问题, 这些虽属于翻译技巧以外的因素, 但对翻译标准的确立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 确定了翻译标准之后, 再运用良好的翻译技巧, 配合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 才能成功地翻译出作品。

关键词: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得体,信、达、雅,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茅盾.直译·顺译·歪译[A].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 1984:351.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 1984:343.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 1984:696, 700-701, 719-720.

[4]周煦良.翻译三论[A].翻译论集[C].商务印书馆, 1984:974-975.

3.翻译标准 篇三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讨论日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讨论的焦点是林少华译文和其他译者译文的区别。有好事者就在论坛上贴出下面对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书中同一句话的不同译法:

林少华译内地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

叶惠译香港版: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或感伤地弹……

明珠译台湾版: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

林少华的译文显然和后两者不太一样。我们读林译版,就像是在读一位中文很优秀的中国作家的作品。而后面两位译者的译文(尤其是叶译版)几乎就是原作的对字翻译。

如果从“脱离语言外壳”的角度来看,或许林少华的“脱壳”程度是最高的,或者说原作对他的gravitational pull(万有引力)是最小的。叶译几近直译,明译稍有发挥。林译受到不少非议,认为他的翻译过度归化,以至于村上春树不再是日本的,而是他笔下的“村上春树”,甚至就是他自己。

林少华对此反驳:翻译最要传达的是审美的境界,而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我们从他的一些译作,像《挪威的森林》中可以看到他试图传递日本文学中审美意识的努力。至于传递过程中是不是打上了他个人的烙印则另当别论。

我们知道,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的争议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平息过。异化和归化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也—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写《译者的隐身》甚至把异化翻译策略提高到反抗殖民的意识形态高度。异化和归化也最容易引发外行或者内行的议论。

所以我们常说,做翻译就像走钢丝,要保持一个delicate balance,不能“左倾”,也不能“右倾”,要始终保持“中庸而行”,然而做到这点谈何容易,笔译都不容易,口译就更难。

作为翻译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们对待这样的问题应该抱有更为宽容的态度。林纾的翻译虽然被人们诟病为有自由发挥之嫌,但提出“信、达、雅”三原则的严复先生在翻译的时候同样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其中。而他们翻译的作品都在特定的时代产生过相当重大的影响。

其实,在“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已经将翻译活动从语言层面的转换拓展到文化层面的转换,因此所谓的归化、异化都是转换的策略,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理念和策略,他们的译本有不同的读者群,这本身是文化多元的表现,是好事情。何况在翻译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译文往往是不准确的译文。

4.六级翻译写作评分标准 篇四

(一)翻译题型描述

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为15%,考试时间30分钟。翻译题型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

(二)翻译评分标准

本题满分为15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各档次的评分标准见下表:

档次 评 分 标 准

13-15分 译文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用词贴切,行文流畅,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

10-12分 译文基本上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通顺、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7-9分 译文勉强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用词欠准确,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些是严重语言错误。

4-6分 译文仅表达了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用词不准确,有相当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1-3分 译文支离破碎。除个别词语或句子,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表达原文意思。

0分 未作答,或只有几个孤立的词,或译文与原文毫不相关。

六级写作评分标准

(一)作文评分原则

1.CET作文题采用总体评分(Global Scoring)方法。阅卷人员就总的印象给出奖励分(Reward Scores),而不是按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扣分。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作文进行综合评判。内容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作文应表达题目所规定的内容,而内容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要考虑作文是否切题,是否充分表达思想,也要考虑是否用英语清楚而确切地表达思想,也就是要考虑语言上的错误是否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3.避免趋中倾向。该给高分的给高分,包括满分;该给低分的给低分,包括0分,一名阅卷人员在所阅的全部作文卷中不应只给中间的几种分数。

(二)作文评分标准

1.本题满分为15分。

2.阅卷标准共分五等: 2分、5分、8分、11分及14分。各有标准样卷一至二份。

3.阅卷人员根据阅卷标准,对照样卷评分,若认为与某一分数(如8分)相似,即定为该分数(即8分),若认为稍优或稍劣于该分数,即可加一分(即9分)或减一分(即7分),但不得加或减半分。

4.评分标准:

2分……条理不清,思路紊乱,语言支离破碎或大部分句子均有错误,且多数为严重错误。

5分……基本切题。表达思想不清楚,连贯性差。有较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8分……基本切题。有些地方表达思想不够清楚,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

11分……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

5.景区英语翻译标准调研 篇五

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为理论框架.对旅游景区英语翻译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有所启示.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1理论框架与调查方法

翻译规范论是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中的重要思想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前者是指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期待,比如在语法性、可接受性、风格等方面的期待。后者是指职业译员的翻译行为的翻译过程规范.它可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责任规范是道德规范.即译者接受委托人赋予他的翻译工作职责: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指译者应致力于使参与交际的各方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交际: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主要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为获取客观有效的资料.本研究课题研究员专门赴温州市的代表景区收集翻译材料,包括雁荡山、楠溪江、南麂等景区,收集工具主要是相机和笔录同时.通过对英语专业教师和在温州工作的英语本族语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最后对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及措施。2景区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和录像资料,发现温州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导游图、宣传栏和旅游景点的公示语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给来温州旅游、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士造成了很大的障碍。2.1拼写错误

拼写错误在景区的英语翻译中随处可见。由于译者疏忽或刻印的粗心大意.造成景点的公示语有大量的拼写错误。通常这类错误不会导致外国游客的误解.但是却给他们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中国人的整体形象。2.2语法错误

常见的一些语法错误.包括词类混淆、名词单复数不当、动词形式错误,等等例如,景区中“禁止停车”路标,被译成了“NOPARK”,其中的“PARK”当作“PARKING”。2.3译文不统一

译文不统一是景区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例如,同一景区的公共卫生间有4种不同的译文。2.4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汉英翻译过程,机械套用汉语句式而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死译。例如.“游人止步”的指示牌,译文多达1O余种,出现频率较高的有:“PassengerNoEntry”,“Passengers,stophere”,“Visitorsgonofurther"等等,其实,简洁的“Staffonly”就足够了。2.5文化误解 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追求言简息赅.很难在寥寥数语中顾及文化因素如果译者没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仅仅依靠词典.停留在语言的层面.必然导致翻译低效.甚至令目的语读者无法接受。例如,很多残障人士的专用通道有“Deformed”之类的标志.但“deformed”一词在《cambridgeAdvancedLeamer’SDictionary>中的释义是“withashapethathasn0tdevelopednormally”,来自西方的人士可能会感觉到被“歧视”了。3旅游景区英语翻译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错误的译文样木进行归类分析.同时对相关的外籍人士进行访谈和咨询.我们认为.温州旅游景区英语翻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译者的英文表达能力欠缺。发生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和令人莫名其妙的“中国式英语”现象.主要是由于译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素养,或者由于制作牌匾的从业人员根木就不懂英语。

3.2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经过对问卷样本的深入研究,得知外籍人士颇为关注的译文错误是难以接受的误导,其主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目的语约定俗成的一些表达方式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3.3政府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专门机构,自然没有统一而规范的管理译文的来源不同,其表现也常常五花八门。政府专门机构的缺位.导致业务监督的缺位。即使有人发现了误译,也是投诉无门,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反映情况,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4改进措施

4.1译者认真负责.注重学习作为一个翻译作者,应该有起码的“译德”,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读不懂的应该去查书,去请教,绝不能生编硬造。另外,译者要加强自身的英语和汉语功底,尽量让译文做到正确、得体、一致,保证质量。同时.要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努力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规范。4.2相关部门重视.加强监管率,对于改善中小型超市的运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翻译准AiM度。另外.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统一标准或核准制度来监督翻译的质量.4.3译界积极参与,提高质量旅游部门应该寻求专家的支持,译界专家也应该都来关心旅游景区的英语翻译,可以发挥其知识优势,为现有的旅游景区翻译资料“诊病”,找出问题,刘症下药,净化旅游市场,为温州旅游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西湖景区英语翻译统一规范八月底发布 A-A+2013年8月7日06:55杭州网1 条评论

孤山下的放鹤亭,是西湖边的著名景点。这个名字如果

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

白堤往孤山下拐,标识牌上的放鹤亭,英语翻译是“Crane(鹤)Pavilion(亭子)”。等走到了放鹤亭里,标识牌上又变成了“Fang-he Pavilion”。

翻译不统一,是因为景区的翻译,有些是音译,也有些是意译。究竟怎么翻译,才最合适?

昨天,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从英国请回两位文字专家,来给景点的英文翻译出主意。他们上世纪80年代就在杭州教过书,对杭州的文化、地理都很了解。

英国专家说,放鹤亭还是用音译的“Fang-he Pavilion”比较好,这样哪怕语言不通,外国游客问起路来,本地人也知道问的是哪里。而意译讲究的是语境相配,专家觉得可以

放在景点介绍里。

最近,英国专家将和浙江省内几位英语翻译协会会长、副会长等,一起开会讨论。预计月底前会制定一套《西湖景区导览标识手册》,作为今后景区导览标识牌英语翻译的权威依据。并且争取年底前在西湖景区换上统一的标识牌。公共标识缺乏统一翻译标准 蹩脚英文不靠谱 2013年02月22日 09:34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今年济南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济南部分公共场所存在“不规范和错误的英语标识”。作为一座日益国际化的城市,济南如今在很多公共场所都启用了双语标识,英文错误虽是小事,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面子”。蹩脚英文标识“不靠谱”

“济南很多公共场所的厕所被译作为:W.C.,这其实是非常粗鄙的说法,规范的译法应该为Washroom或Toilet。”在今年市两会上,民进济南市委的一份提案吸引了不少目光。提案指出,五龙潭公园入口处的“售票处”标牌上至少有3处错误。“五龙潭公园简介”的英译至少有标点、大小写、语法、拼写等7处错误。园内指示牌“省委旧址”的英译错误最为严重,“Site The Shand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既有单词顺序错误、大小写错误、还有拼写错误,其中“山东(Shandong)” 竟然错拼为“Shandang”。五龙潭南岸的“龙潭观鱼”碑刻上也有三处错误。另外,102路电车“泉城广场(Quancheng Square)”中英双语报站,竟说成了“Spring Square”(泉水广场);趵突泉南路的“省民政厅”路牌,也仅用中国人才能看懂的全拼表示。

除了政协提案中提到的这些错误,省城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还存在诸多问题:不是粗心弄错了单词,就是搞成蹩脚的中式英语,或者干脆全部译错。在济南民族风情园里,“湖(lake)”写成了“lakc”,多处的“请(please)”写成了“pleasc”。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馆被翻译为“liqingzhao memorial”,但“memorial”的意思是纪念碑,“memorial hall”才是指纪念馆。

“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明白。”一位美籍外教告诉记者,她刚来济南时,就发现有很多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得并不很规范,但还是能大概知道意思。此外,宾馆、酒店等接待外国人较多的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太少,则带来不少误会和不便。

公共标识缺乏统一翻译标准

错误的翻译改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一名多译的乱象下,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济南一处路牌上,齐鲁医院被翻译成“Qilu Hospital”,而省中医则直接用拼音标注为“Sheng Zhong Yi”。泺源大街被翻译成“Luoyuan Street”,民生大街被翻译成“Minsheng ST”,而同为“街”的顺河东街则是“Shunhe E.RD”,还有一些路牌上则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翻译成“Jie”。

此外记者看到,经八路在路牌上翻译为“JINGBA LU”,但相隔不到100米的公交站牌,却译成“JINGBA Road”。究竟是用全拼还是拼音英语相结合?如何使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克友表示,对于地名的翻译,国家有关方面不断出台相关规定,大体方向是要求地名英译汉语拼音化,经八路的两种翻译都是可以的。但王克友依然提倡意译的重要性:“从制作路标的角度,应该用全拼;但是从国际交流的角度,路还是用road好。一般的拼音失去了传达语义的功能,对于没学过拼音不知道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翻译是中外解决语义障碍的,而拼音是解决不识字、只会读音的困难的,济南许多公共标识没有将两个问题分开讨论。”王克友认为,公共标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社会历史的问题。从事这个工作的人需有过中外交际的背景,而不仅仅是学过多少外语、考了几级,“只有让中外路人都能接受的翻译,才是专业的翻译。” 举例来说,“顾客止步”的标牌往往被译成“The customer stop”,但从西方文化背景考虑,翻译为“Staff Only”(工作人员专用通道)更地道。“两种译法本没有好坏之分,但作为给外国人看的,就应该以他们的习惯用法和文化背景去解读。”王克友说。整改将是长期过程

“对不规范的英语标识进行纠错,花费不多,纠正容易,落实的关键在于重视程度。”民进济南市委建议,教育局、城管局、园林局等单位各负其责,动员济南市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标识纠错,也是提供应用、检验所学英语知识的实践机会。

“希望济南市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划片包干,分清责任,在各景点、商家等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外语专业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尽快改正不规范和错误的英语标识。”负责撰写此次提案的范庆胜表示,“应从大景点、大路口开始,公共英文标识虽然是小事,但确实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面子’。”

对此,五龙潭公园相关负责人称:“以前翻译的语法不符合现代的要求,下一步将马上对公园内的标识牌进行整改。”该负责人还称,今年济南将争创“天下第一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的标识牌等都要进行重新设计、重新更换,统一标识牌,这些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6.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研究 篇六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外国电影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谈论某个电影的好坏时,首当其冲的则是电影名称,一个好的电影名称要能够简单明了的概括出电影的主要内容,对电影的主题进行直接的揭示,对观众产生很强的新引力。

关键词 :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标准

鉴于电影名称的重要性,对翻译电影名称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在分析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外国电影翻译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及电影名称翻译标准做如下分析。

一、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方法

(一)音译

英文电影中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地名或人名作为影片的名称。对于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地点或人物,我们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办法,在有效传达影片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保留期历史文化内涵。例如“Roek”译为“洛奇”;“roy”译为“特洛伊”;“King Hong”译为“金刚”等。但在进行音译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这类影片都适用于音译。例如“Erin Brockovieh”如果进行音译,则十分绕口,阻碍了影片的传承。我们根据影片的具体内容,将其翻译为“永不妥协”这样更符合影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影片中人物精神的一种赞扬。

(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要求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原名的句子结构、用词等,最大限度的把持原状,在此基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当原名翻译过来后的表面意思与影片所涉及的深层含义相差不多时,我们应当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这也是此种情况下的最佳翻译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Top Gun”直译为“最好的枪”;“Dead Poets Societ”直译为“死亡诗社”;“Legends of the Fall”直译为“秋日传奇”。进行意译时主要考虑的是片名的意义,翻译后的名称能够大概的表达影片意思即可,也不像直译一样注重原名的语言形式,在翻译时比较随意,但是我们不能对其应有内容进行删除,也不可以随意添加新的内容。意译适用于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相差较大的情况,此外,当直译过来的影片名称对于本地观众来说比较难以理解时,也要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大胆翻译。

(三)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这种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的电影名称。这种情况下按可在进行适当音译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观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意译,这样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达到要求。

二、翻译时应遵循的原则

掌握了以上几种翻译方法,在翻译中我们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娱乐原则

电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一个好的片名能为电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翻译影片名称时要依照娱乐性原则,在突出电影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使名称诙谐幽默,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信息原则

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新的影片名要最大限度的将原片名的全部信息都表现出来,保留原片名的形式及其深层次的含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在实际中,常常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状况,这还需要我们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美学原则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任何艺术类型都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因此,在翻译电影名称时要尽量使其具有美学效果。例如对美国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我们将其翻译为“飞越疯人院”,这原本是一部十分严肃而且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经过这样的一种翻译,为影片添加了幽默诙谐的成分,更加的生动,且在吸引人们观看完电影后,还能引起人们对“疯人院”这个名词的深思。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要从整体出发,按照三种原则来进行,找到其最好的结合方式,发挥片名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三、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

(一)对影片内容要有真实的反映 一部电影的名称,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电影内容进行准确的提炼和总结,这也是电影名称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电影名称是电影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观众在接触某一个影片时最先接触到电影信息,人们在谈论某部影片时最先提到的总是影片的名字,影片名称要对影片整体内容有着精炼的概括。很多人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在进行日常的翻译工作时有许多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翻译人员要全面透彻的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文字,可见翻译工作必须要真实的反映原文内容。一个成功的电影名称翻译,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对电影的主要内容有真实全面的反映,忠实于原内容,必须具有其承载和概括电影或相关内容的功能。对于那些使用关键事物的名字、事件发生的地名、事件的主人公名字来充当电影片名的影片来说,达到这个标准是十分的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影片的内容。此外,当电影片名为描述某个事件的短语时,也能够十分轻松的达到这个标准。

例如:我们将“Back to the Future”译为“回到未来”、“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号”,“Gandhi”译为“甘地”,通过这样的翻译,能够通过影片的名称更直接的把电影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传递给观众,充分激发观众的兴趣,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观众通过多种方式观看电影。还有一部分影片在进行名称的翻译时,为了能够真实具体的反映影片内容,需要翻译者对影片十分的了解,准确的抓住影片的中心思想,此时,可以对电影的原名进行改动,在改动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完全的替换,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影片名称,发挥其基本功能。

例如:“Ghost”一般译为“猛兽”、“鬼”,但是为了准确的概括影片的内容,我们把它翻译为“人鬼情未了”,对于“NottingHill”的 翻译,我们没有直译为“诺丁山”,彻底的抛弃了其原有的名字,根据影片内容将其翻译为“摘星情缘”,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为了真实的概括影片的内容,我们放弃了对影片名字的直译,取得了更好地效果。真实反映影片内容,是在翻译国外电影名称时要首先考虑的一个标准。

(二)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

电影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电影的票房,好的电影名是一部成功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电影名称的好坏关键还是要看它对观众有没有吸引力。因此,除了以上的两个标准之外,再翻译电影名称时另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的追求创新,增添美感或者悬念,同时还要有强烈的感官冲击。我们可以采取减词、增词、模仿、遣词造句以及自由跟风等方式进行翻译。比如,我们将影片“Speed”译为“生死时速”,把原本一个单词的片名,翻译成让人听到后就会联想到激烈搏杀场面的名字,我们还把“Piano”翻译成“钢琴别恋”,也是把一个单词扩展为一个短语,短语中又影射着一段吸引人的故事,这些翻译方式,能够使翻译后的影片名称更加吸引观众,更能满足观众的心里需求,勾起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要很好地展现原片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就不存在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被某个民族所掌握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对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在进行电影名称的翻译工作时,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影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更好地展现这种文化内涵。让翻译过来的影片名称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美学价值。当一部电影的名称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内涵在翻译后能够被其他民族认可,那么我们在这种电影名称的翻译中通常采用直译,例如我们将“Star war”翻译成“星球大战”,把“sound of Music”翻译成“音乐之声”等,这些影片名称在进行翻译后,仍能很好地展现原片名的文化内涵。但是有的影评名称就不能进行直译,例如我们不把“Seven”译为“七”而是“七宗罪”;不把“IronMan”翻译成“钢铁人”而是“钢铁侠”;不把“Cleopatra”翻译成“克里奥佩拉”而是“埃及艳后”等,这些都与影片国家的历史文化有关,在美国文化里,奉行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把“人”译为“侠”;人们一般对埃及没有什么了解,不明白“克里奥佩拉”是什么,所以根据埃及的一些特点,结合影片内容将其译为“埃及艳后”,如果对这些片名进行直译,那么影片名称中所含的当地历史文化得不到很好地展现,我们要找到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影片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充分的展现和继承原片名和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在进行影片名称翻译时要遵循的一个标准。

(四)影片名称要简单易懂

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要保证译名简单、易懂。没有谁喜欢既长又难懂的片名,如果片名过长,人们难以记住,导致影片的普及工作出现障碍。所以人们在对影片名称进行翻译时,一般翻译为四个字,这样比较简洁,词语的结构一把为主谓、偏正、动宾和并列,例如“小鬼当家”、“永无止境”、“怒火攻心”、“的士速递”等,这种片名既简单又易懂,同时还有很强的节奏感。

以上就是对国外电影名称翻译标准的研究与介绍,希望有关人员在翻译国外电影的名称时,充分参照以上标准,做好影片的传播工作。总 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名称的特点,然后对在进行外国电影名称翻译时的具体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结合这些特点、方法和原则对外国电影名称翻译的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中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每种方法进行了阐述,希望都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帮助翻译人员做好影片名称的翻译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去观看影片。参考文献:

7.再论翻译的标准——忠实通顺 篇七

翻译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忠实、通顺”。忠实, 从语义学层面上讲, 要求译者把原作的内容和意思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能有任何的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增益。从文体学层面上讲, 要求译者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不能有任何的破坏和改变, 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通顺, 从内容上讲, 要求通俗易懂, 语言明白晓畅而非晦涩, 诘屈聱牙。从形式上讲, 要求文理通畅, 结构安排恰当, 逻辑清晰。

翻译的标准是翻译工作的一个理想和努力方向, 决非一个轻易实现的目标,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早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 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 过则求其勿太过, 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先生的这段论述证明要达到“忠实、通顺”这一标准是很难的, 完全复写出原文的意味和情旨在实际翻译中只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也就是说“意义走失”在翻译实践中在所难免。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认为“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 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 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 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 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 遭遇风险, 不免有些遗失或受些损伤。”

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在国外一些学者的著作里也可以找到。英国翻译理论学者彼得·纽马克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the theory and craft of translation) 一文中探讨“意义走失”现象时, 提出了一对概念欠额翻译 (undertranslation) 和超额翻译 (overtranslation) , 并且认为在“意义走失”影响因素当中他们是最重要的, 同时指出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根源不仅有语言差异, 也有个人因素。俄国翻译理论家拉特舍夫在其《翻译:理论, 实践与教学法》一书中指出, 翻译实践中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欠额翻译, 另一种是超额翻译。欠额翻译是指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 是缩写或节译。超额翻译是指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 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

二、意义走失的原因

造成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从文化差异角度讲, 许多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民族色彩, 翻译过程中往往超出或丢失某些东西, 造成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从语言差异角度讲, 一种文化中的许多词的内涵大于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内涵, 原语的词义内涵大于译入语的词义内涵, 翻译时会出现欠额翻译;原语的词义内涵小于目的语的内涵, 翻译时会出现超额翻译。更有甚者, 一些词语为本族语特有, 在异域文化中是空缺的, 翻译往往是欠额。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由此造成的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对诗、词、曲、赋文体影响是很大的。译者和原作者不同的语义指向、原语语言符号意义的多重性 (指称、语用、言内意义 ) 及其在特定上下文的不同的侧重点也会导致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掌握不足、不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性、对翻译原则的不当理解和只盯住原语的字面含义都会出现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

三、意义走失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从符号到含义, 再从含义到符号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原文理解和原文再现。要做到忠实、通顺, 译者首先必须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 然后把所理解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加以确切的表达。

1.理解的偏差

阅读理解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面对的原文与自身熟知的母语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差异, 原语的词义与目的语的对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完全对应的词占极少数, 绝大多数属部分对应, 要么在意义的概括上有范围广狭之分、要么在意义的对应上属多对一或一对多, 如原语与目的语的关系为多对一, 就有可能会出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问题。原语的词义还有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或为历时性或为共时性。历时性变化表现为一些词语随时间的流逝会被大家一致赋予新的含义, 共时性变化表现为同一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这些不同含义, 其差异通常很微妙、很细致, 稍不留意就放过去了。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下还可能赋予新的含义, 此含义离其根本含义或核心含义相差很遥远, 需反复推敲, 进行引申, 才能理解到位。

不同语言折射出的思维方式也各有千秋。汉语中, 在表达个人观点时, 习惯在从句进行否定, 英语习惯在主句进行否定。针对反意疑问句的回答, 英语注重客观事实, 汉语注重语言的形式逻辑, 汉语很少考虑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问题, 英语却须臾不能忽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学家Lyons (1968) 说过:“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思维方式、审美取向 (审美意象) 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词语赋予的感情色彩就可能截然不同, 这就造成了词语层面上的文化差异。dog (狗) 一词 , 在中国人的心理上一般情况会反射出厌恶之情, 所以汉语里与这种动物有关的习语贬义居多, 如“走狗”、“癞皮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猪狗不如”等等, 而在英美人的价值观念中, 狗却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 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是忠诚的象征, 他们一般把狗当宠物, 有专门的狗医院、狗食店等, 关于狗的词语多含褒义, 如“lucky dog”、“clever dog”、“Love me , love my dog”等。

凡此种种, 都会形成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造成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不对称, 要么理解的过于泛化而形成欠额翻译, 要么理解的过于细化而形成超额翻译。在一篇介绍爱因斯坦个性魅力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he never could understand why he received this attention, why he was singled out as something special.

[原译]他从来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受到这样的重视, 为什么被当作特殊人物挑选出来。 (见《大学英语》课文辅导, 齐乃政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整个句子译的非常生硬, 意思也不清晰, 不准确。

[分析]其实, 此句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短语single sb.out, 是否准确掌握确切含义对此句译的好与不好起着重要的作用。照Oxford Advanced Learner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这部字典的注释, single out的汉语对应词就是“挑选”如此以来, 此句译的似乎根本没有什么不妥, 但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其英文定义就豁然开朗啦, 其英文定义为:select sb/sth from others for special attention or treatment。对比汉语释义和英文定义我们就发现词典给出的汉语对应词并未表达出英文定义准确的含义, 具体地说, 英文定义包含的for special treatment (加以特殊对待) 并未在汉语注释中体现出来。就是说, 译文词语的内涵比源文词语的内涵缩小了, 出现了欠额翻译。

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给上面句子一个更准确, 更通顺的译文:

[改译]他从来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受到这样的重视, 为什么被当作特殊人物来对待。

2.表达的限制

我们现在假设在阅读阶段是顺利的, 没有出现对源语的误读, 并且假设我们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也很高, 那么是否能保证避免译文的欠额或超额翻译的产生, 接下来我们进入翻译的第二阶段—表达。

直译法就是将某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逐字逐句的译出。此类译法对字逐译, 较为直观, 忠实于原文, 但单纯直译以字面意义为主, 生硬、难懂、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空白, 有些会引起外国客人的不解与困惑。如“麻婆豆腐”译为Pock Marked Grandma’s Bean Curd;“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 Head, 外国客人面对这些译名, 谁敢吃?谁还爱吃?

例如:

1.In some automated plants electronic computers control the entire production line.在某些自动化工厂, 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线。 (直译)

2.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net.地球作用着像一块大磁铁。 (死译)

3.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锰有同样的影响在强度的钢上像硅。 (死译)

例2、例3既不忠实原意, 又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属欠额翻译。因此, 必须运用“词类转换”、“广成分转换”、“词 (语) 序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例2、例3应分别译为:“地球的作用像一块大磁铁。”“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的强度。”

其实, 直译法只适用于少数词句, 多数词句的翻译要靠意译, 所有的翻译技巧—词的增删, 词性的转换, 词序的调整都是针对意译的, 在上篇那篇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My brother once gave the professor a toy, a bird that balanced on the edge of a bowl of water and repeatedly dunked its head in the water.

[原译]我兄弟曾送给教授一个玩具鸟, 是只平衡在碗边的鸟, 头不断地探进水里。

[分析]一般情况下字典给出的balance的汉语对应词是“保持平衡”, 英文定义为keep in a state of being steady, 尽管“保持平衡”并不违背keep in a state of being steady的含义, 但在这句话中与其他词语搭配在一起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 这里用“站立”来代替“保持平衡”, 根据英文定义, 我们最好将其译为:

[改译]我兄弟曾送给教授一个玩具鸟, 这只鸟站在碗边, 头不断地探进水里。

但是, “站立”比起“保持平衡”就显得过于泛化, 因此, 欠额翻译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一欠额翻译实际上是我们所倡导的意译法导致的。

有些包含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另一种文化中根本就是空缺的, 翻译时通常采用音译, “道”的翻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古典文化的核心概念词“道”, 当其在19世纪末被初次音译为 Tao时,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欠额翻译, 因其介绍给译语读者的是完全陌生的词语, 它几乎没有向读者透露任何信息, 让人不知所云。后来, 许多人就借用《圣经》中的“Way”、“Path”或“God”进行翻译。但紧接着又发现这种可接受的具体的翻译限制了读者的阐释空间, 堵塞了译语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接受空间, 在信息和内涵的表达上是不充分的, 仍然没有避免欠额翻译。

四、结语

本文运用纽马克的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概念, 对翻译实践中意义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梳理, 进而指出在翻译活动中百分之百符合翻译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每位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是一种客观存在。译文的含义总是围绕原文含义上下波动, 永远无法相互默契。承认这种客观存在, 不等于我们只能束手无策, 任其阻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 而应当采取积极的疏导措施,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内容与风格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齐乃正.《大学英语》课文辅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8.漫谈翻译标准中的“达” 篇八

摘 要:严复通过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信、达、雅”的三字翻译准则。虽说翻译界对这一准则理解不一,但它仍是指导译者实践的首要准则,影响极大。本文首先概述了“信、达、雅”的三字翻译准则,接着从“达”的含义及怎样求“达”两个方面做了讨论,阐述了“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 翻译三准则 达

一、引言

中国翻译历史悠久,有史可查的第一部笔译作品是《说苑·善说》中记载的《越人歌》。该译作诞生于战国时期,并以两种语言记录下来,一种是越语原文,一种是楚语译文。如今,翻译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很多译者通过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的感悟和自己所秉承的翻译原则,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史中共有三个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西汉末年的佛经翻译,支谦在其所著的《法句经序》中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由此引出了佛学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即对佛经的翻译应该采用质朴还是文丽风格的争论。释道安认为初期翻译的佛典并没有严格忠于原文,故提出“五失本,三不译”,即重“质”并支持直译。玄奘则提出“五不翻”,认为在五种情况下译者不应该对原文进行意译,而应采取音译的方法。然而随着佛经翻译的没落,这些翻译理论的影响力也随之慢慢减弱。

第二次的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甲午战争失败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政府也摇摇欲坠。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试图将这股清泉注入中国社会这一潭死水中。其中严复译出了《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该书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大量士大夫阶层读者的共鸣。这本译作之所以为当时的民众所接受,不仅仅因译作和原著的内容息息相关,更与严复高超的翻译水平和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关。严复也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影响深远的翻译标准。虽然后来林语堂提出了“忠、顺、美”,傅雷提出了“神似”,钱钟书提出了“化境”,但是严复的“信、达、雅”依旧是这些翻译理论的根基。至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信、达、雅”依旧对译者起着指导作用,是翻译界影响最为深远的翻译理论。

二、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明代皇帝朱元璋又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国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几乎一无所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布道,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由此中国兴起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之风。可是清末民初,中国频频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压,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又全军覆没,清军彻底丧失制海权,随后戊戌变法又以失败告终。因此,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腐败的政府和社会形态失望至极,认为仅靠翻译有关西方科技的著作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中国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体制,并且接受它们的思想文化。就在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迫切需求的时刻,严复的译作《天演论》问世,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严复也得出了自己的翻译感悟,其在《天演论》的序言中写到: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1]

“信”是指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歪曲臆解,创作出的译作既要达其意,又要传其神;“达”是指译文的语言要通达顺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雅”是指译文语言的古雅,严复采用了桐城派的古文风格译出了《天演论》,因为当时严复译作的目标语读者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目标语读者的改变,“雅”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文辞优雅。虽然大家对于其中的一个翻译标准“雅”颇有争议,但是“信”和“达”则是所有译者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达”的含义

译者在不背离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源语的形式使译文通达顺畅为“达”。如果译作不能通顺明了,并且晦涩难懂,就算译作再忠实,也不能向读者传达原文的意旨,即为不“信”,那么这篇译作就是一篇缺乏价值的作品。由此可见“达”的重要性。但译文如何才算“达”呢?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1)When it comes to being in business,the road to success can be long and harsh,marked by highs and row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Like life,our business can make us ride an emotional coaster——if we let it.

译文一:当谈及到经商时,人们都知道成功之路是崎岖坎坷的,在此过程中会经历大起大落,也会经历两者之间的生活。如果我们随意放任自己,如同生活,经商会让我们的情绪大起大落。

译文二:置身商海,成功之道路遥漫漫,崎岖坎坷,常有大起大落,也可平淡如水。如同生活,经商会让我们的情绪波澜起伏,除非我们能够自我把控。

该段文字摘自一篇散文,需要译文文辞雅致,通达顺畅。将两种译文比较,可以发现“译文二”更符合上述要求。首先,“译文一”有漏译,“the road to success can be long and harsh”被译为“成功之路是崎岖坎坷的”,显然,译者忽视了“long”。其次,“译文一”中使用了两次“大起大落”,颇为不妥。“everything in between”被译为“也会经历两者之间的生活”看似完全遵照了原文,实际上译文晦涩难懂,并没有把原文的意旨传达出来,会使人不知所云。“译文二”并没有漏译的现象,并且大量使用了四字成语,行文流畅简洁,颇具文采。“everything in between”被译为“平淡如水”,完全摆脱了原文的束缚,并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思想。另外,译者采用了反说正译法,译出了“Like life,our business can make us ride an emotional coaster——if we let it”,使得译文也更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

(2)The twin rovers now on Mars will not return to Earth,but will remain on the Red Planet after they stop functioning.

译文一:这对孪生探测器现在位于火星,将不会返回地球。但是它们会一直停靠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哪怕他们停止运作。

译文二:火星上的这对孪生探测器将不会返回地球。停止运作之后,它们依旧会停靠在该红色星球上。

这段文字摘自于一篇科技文。科技文的译文要通畅简洁,并且不能使用过多华丽的词藻作修饰语。“译文一”虽然翻译无误,但过于啰嗦拖沓。在“译文一”中,“but”被译出,看似无误,实际上却忽视了中英文的语言差别。因为英文重形而汉语重意,中文的逻辑都隐藏在语句之中,所以如非必要,翻译时可以把英文中的连词省略。“译文二”则言简意赅,不蔓不枝。

由此可见,不同的原文文本对于“达”的要求还是颇有差异的,所以译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创造出通达顺畅的译文。

四、如何求“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文化演生出不同的语言。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所以语言之间有时也会有天壤之别。西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西方语文之间同多于异,有90%以上可以对等,所以他们提出了对等的译论。但是西方语文和中国语文之间却是异多于同,只有40%左右能够对等,因此对等译论只能解决40%左右的中西互译问题。”[2](王秉钦,2004:许渊冲序)由此可见,中西方语言之间的互译十分困难。严复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他曾写到: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3]

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4]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5]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6]

在第一段引文中,严复便指出中西方语言句法之间的差异。西方语言属于“树状结构”,句子中的主干成分和其他修饰成分属于从属关系,并且各种修饰成分可以随时添加到句子的主干中。因此一个句子有时只有两三个字,有时会达到上百字。而汉语却属于“竹状结构”,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属于并列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逐次铺展开来。因此,严复表示,如果按照原文字字翻译,译文“必不可通”。如果忽略句子中的某些修饰成分,又会产生漏译现象。

在第二段引文中,严复指出了中西方语言词义之间的差异。他认为西方语言中有很多词是没有对应的中文词语的,就算两种词语的词义有关,但要相互解释,还是不够精准——“终嫌参差”。

在第三、四段的引文中,严复则阐述了求“达”的方法。他认为译文应该“取明深义”,脱离原文的束缚,而不是单纯追求字字对应。译者须“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只有了解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才能“下笔抒词”。“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就是指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用汉语将原文的思想流畅地表达出来。

虽然严复用短短几句话就阐述了如何才能让译文符合“达”这一标准,但是实践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一名合格的译者必须大量阅读中西方书籍,由此了解西方文化,熟练掌握西方语言,熟知中国文化,并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只有这样,译者在翻译时才能“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创作出来的译文才可以“取明深义”。

五、结语

总之,“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成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信”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是译者必须遵循的首要准则。求“达”的目的是求“信”,只有行文顺畅的译文,才能向读者传递出原文的信息和作者的思想,不“达”的译文肯定不“信”。“雅”则是“达”的另外一个高度,求“雅”的目的也是求“信”。译文文辞雅致,自然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原文作者的思想也会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视原文的风格。译者不仅要译出原文的“神”,也要保留原文的“形”。由此可见,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能流传至今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力遵循该翻译准则。有了翻译理论的指导,译者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即大量阅读中西方书籍,坚持进行翻译实践,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译者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译者翻译出来的译文才能够符合“信、达、雅”的翻译准则。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问题研究,编号:[14BXW065];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编号:[12WLH48];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编号:[71333000408]。)

注释:

[1]严复:《天演论》,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2]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辽宁省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下一篇:牧羊神豹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