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党意识形态(共6篇)
1.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篇一
浅谈党校和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李玉华内容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将学习型政党建设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发挥党校教师的理论宣讲作用和参谋、智囊作用。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建设 党校 党校教师 作用发挥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党的建设有六大任务,其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决定》还具体提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四大任务: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校作为党的建设的“阵地与熔炉”,理应找准自身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任务中的角色定位。《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新形势下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委应充分认识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优势作用。
一、学习型政党建设赋予了党校和党校教师新任务
1、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党必须重视学习,也对党校和党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决定》指出: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关于党所面临的考验问题,早在党成立80 周年时,江泽民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党面临“能否继续执政、能否继续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的三大考验。9 年过去了,这三大考验不仅还在继续,还增加了第四大考验—— —外部环境的考验!四大考验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执政的困难与艰辛,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给党校和党校教师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
2、千变万化的时代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学习,也对党校和党校教师赋予了新的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创造世界,知识改变未来。《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创新及其应用速度。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看似是贫富差距,其实是知识的差距。1999 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指出:“穷国和富国以及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也较少。”西方的知识折旧定律说:“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中国有个“知识的半衰期” 说: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每五年就有一半过时了。这都深深告诫我们,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执政党!这就要求党校和党校教师不仅自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
二、充分发挥党校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职能有了新的定位,即:充分发挥其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阵地作用和加强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这一职能定位无形提升了党校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学习的主阵地作用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根本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要充分发挥党校在理论研究、政策宣传和社会宣讲方面的独特优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教育党员、引领群众。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就是要较为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
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充分发挥党校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到党校学习的都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有权在手,身份特殊。党校在学员管理上要引导学员放下官帽、放下工作、放下权力,转变角色,静下心来当好学员,帮助他们做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自觉把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体系同强化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引导领导干部增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廉洁自律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使他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充分发挥党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作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党校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部门,作为教育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责无旁贷,必须率先建设学习型党校,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科学学习的风气,建立健全建设学习型党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使党校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者;党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要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把党员领导干部培养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科研各环节,渗透创新思维,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进行大胆尝试,支持教师的课改实验,激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机大力加强党校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为党员干部参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各级党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方针,把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四项要求贯彻体现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贯彻体现到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抓出成效,不辜负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期望,为加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党校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国际国内形势、政治哲学、社会科学等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学习型政党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给他们以充分展示的平台。那么,如何发挥党校教师在 25 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呢?
1、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理论宣讲作用党校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政治理论优势。党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机、播种机,要借建设学习型政党之机将自己的政治理论优势展示出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党校教师必须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解答学员疑惑,消除学员疑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帮助党员干部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从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坚持大众视野、群众观点,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把深邃、抽像的理论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群众不再雾里看花,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常说:要向学生倒一碗
水,自己首先必须有一桶水。党校教师更是如此。要想给学员讲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让学员真懂、真信,党校教师自己必须对这些问题先学一步,学深、学透,真懂、真信,只有自己研究得通透才能给学员讲述得清楚、精准,才能阐述得生动形象,才能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然学员根本不会买你的帐,因为现在的学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各方面的专家,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还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的参谋、智囊作用党校学员是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的授课要得到这些学员的认可,就要对当地各部门的工作实际作深入细致的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调研,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尽可能了解学员们的背景,熟悉学员们的工作,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处,与他们交朋友,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得到更多学员的认同。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发扬实事求是的校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深入实际调研作为党校教师的基本功、必修课,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立项研究。要求党校教师学会两条腿走路,搞好教学、科研成果的双向转化。一方面,教学可以带动科研;另一方面,科研也可以促进教学。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把基层和群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到理论和规律的高度,转化为教学专题;又可以把调研和科研的理论成果及时推介到基层和群众得实践中去,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就发挥了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作用,发挥了党校教师的参谋、智囊作用。
3、党校教师要加强教风建设,严格讲授纪律党校教师的教风对学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一定影响,必须率先搞好。在教学中,党校教师要严把“出口关”,遵守课堂讲授纪律,以教风带学风,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抓好学员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要求学员认真遵守党校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学员搞好听课、自学、研讨、交流、调研等活动,严格考试考核,把干部在党校参训期间的综合表现作为组织部门识别、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加强学员的日常生活管理,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使党校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净化器”。总之,党校和党校教师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败。
2.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篇二
民初的政党报刊并不是组织严密、由政党直接掌控的舆论机构, 大多是由资产阶级政党或政治团体资助的有相当独立性的民营报刊, 与现代意义上的列宁主义的党报并不完全相同。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政党, 都曾表达过要统一本党报刊宣传的某种企图。但是, 由于思想庞杂、组织松散, 根本无法做到。比如同盟会报刊之间也有激烈的争论, 民国成立后, 同盟会内部在对待袁世凯的态度上出现了妥协派和激进派的争斗, 《民立报》和《民权报》分别成为两派的喉舌。在同盟会内部占上风的妥协派认为共和制度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成功, 希望通过与袁世凯势力妥协来取得廉价的胜利。《民立报》当时的妥协倾向比较严重, 主张对袁世凯采取“勿逼袁恶”的妥协政策。《民权报》尖锐指出袁世凯假共和真帝制的骗局, 批判以《民立报》为代表的妥协倾向。足见革命政党的同盟会, 在思想上组织上缺乏必要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纪律的约束, 显得十分松弛涣散, 缺乏战斗力。[2]直到宋教仁遇刺事件发生后, 同盟会内部对袁世凯的幻想彻底破灭, 其报刊内部之间的争论才告终结。
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 民初的政党报刊重新分化组合, 从政治倾向上看, 形成了同盟会—国民党报刊为一方、共和党—进步党报刊为另一方的相互对垒的两大阵营, 党派报刊的相互争斗异常激烈。政党报刊产生于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团体强学会的机关报。辛亥革命以前, 政党报刊的界限分明, 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和由改良派发展而来的保皇派报刊。武昌起义后, 章太炎等提出“革命军起, 革命党消”, 要求解散同盟会重新组党。包括革命派、保皇派、清末立宪派、旧官僚集团等在内的原有的各派势力重新分化组合, 组织所谓议会政党, 彼此的区别愈来愈小。民国初年五花八门的政党、政团, 经过分化组合, 到第一届国会选举之前, 基本形成了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四个较大的政党, 它们各自拥有一批言论机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和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遍布全国各主要省市, 在革命党人势力较大的南方各省以及北京其报刊宣传活动尤为活跃。在上海出版的主要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 (英文) 和新创办的《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出版的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甲寅日刊》、《中华新报》等。这些报纸内部虽然不完全一致,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反对帝制, 相信共和, 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遍布各地, 比如在上海出版的有《时报》、《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民声日报》和《东大陆报》, 在北京的有《少年中国》、《晨报》, 天津《庸言》杂志等。它们的共同特点, 就是与其党派的立场一致, 支持袁世凯, 一味攻击国民党。两派报刊的壁垒大体上在1912年7、8月间已相当分明, 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两派报刊相互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政党报刊的作用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辛亥革命以前的政党报刊是宣传主义、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舆论工具, 不管是改良派报刊还是革命派报刊都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但辛亥革命后政党报刊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大多沦为各个党派或政客党同伐异、相互攻讦、争权夺利的工具, 主要表现在政党报刊很少宣传“主义”, 而是陷入无谓的党争。辛亥革命时期政党报刊之间的斗争大多是“主义”之争, 是各政党不同政见、主张的理性辩论, 比如当时两派报刊的大论战, 以《民报》为主要阵地的革命派报刊与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之间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和要不要进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大论战, 两派政党报刊之间就原则问题展开论争, 宣传各自党派的主张, 以理服人, 最终以保皇派报刊的失败而告终。民国成立后, 政党报刊之间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但已经少有“主义”之争了, 而是降为没有原则区别的问题之争, 到第一届国会召开前夕, 国民党和共和党两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所争论的问题是: (1) 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 (2) 实行总统负责制还是责任内阁制; (3) 国务院对国会负责还是对总统负责; (4) 对外借款问题。所有这些政治问题的争论, 不过是政党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已, 目的是在议会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 取得更大的权力而已。不少政党报刊甚至“纯以谩骂为事, 不知报纸原则之何在”[3]。争论之余, 双方还大打出手, 比如1912年7月6日北京共和党方面的《国民公报》在时评中称南京临时政府为“南京假政府”, 同盟会方面的《国光新闻》、《国风日报》、《民主报》等7家报纸的工作人员20余人, 当即前往问罪, 痛殴了该报总经理徐佛苏、主笔蓝公武, 并将承印该报的印字馆捣毁。
民初政党报刊的兴盛首先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新闻自由、政党政治等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南京临时政府在新闻出版方面, 遵循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实行言论自由政策, 又废除了《大清报律》, 加上各地军政当局的支持,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获得了一次短暂的飞速发展的机会。武昌起义半年后统计, 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 陡增近500种, 总销数4200万份, 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 就多达90余种。新创办的报纸多数集中在京、津、沪、广州、武汉等地。在这些报刊中, 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刊占主流。许多政党、政客、资本家办报刊是为了宣传自己, 企图在新政权中捞好处, 借机发财。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报刊是天然的“舆论之母”和“舆论代表”, 新闻记者是“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所以当仁不让地肩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天职”。报纸不但可以批评政府官员, 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批评和斥骂总统。报人和报纸的社会地位可谓空前提高。一时间, 自由主义的做派风靡中国的新闻界。[4]居正《辛亥札记》也谈道:“上海舆论绝对自由, (章太炎的) 革命军起, 革命党消之言论, 影响于南京政府者尤不小。”[5]
政党报刊是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复杂而又激烈的斗争的产物, 畸形的政党政治是造成政党报刊畸形繁荣的主要原因。1911年10月清政府开放党禁, 各色各样的政治团体由此产生, 政党建设提上了日程。辛亥革命成功后, 南京临时政府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 选择了西方议会民主政制, 实行政党政治, 短时间里骤然出现了300多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政团。各类政党、政团名目繁多, 而真正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和号召力的则不过统一党、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十数党而已。同盟会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 辛亥革命后由秘密转为公开, 发展成为最大的政党, 1912年8月, 它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小党, 改组成国民党。统一党成立于1912年3月, 是中华民国联合会和预备立宪公会联合组成的, 主持人为章太炎、程德全、张謇、赵凤昌等, 统一党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政党。共和党成立于1912年5月, 政治上拥护袁世凯;民主党成立于1912年8月, 是以原立宪党人为主的政党;这几个政党的主要成员是立宪党人、旧官僚等, 在政治上都拥护袁世凯, 也得到袁世凯的扶助和支持, 为了与同盟会—国民党相抗衡, 它们于1913年5月合并为进步党, 原隶属于这三个党的报纸转为进步党的言论机关。
民初的政党比较特殊, 表面上看是借鉴西方议会政党, 但和西方政党并不完全相同, 而是带有传统结党结社的浓厚特色, 并不完全是西方意义上的议会政党。当时人们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和理解明显缺乏, 政党被当做争权夺利的工具, 许多政党连党纲都没有, 所谓政党不是因政治主张相同而结合, 而是利益的纠结。许多人为了个人私利, 组织或加入政党, 以便能在国会或政府机构中争得一定的职位和权利。章太炎曾对中西政党作了比较:“天下之至猥贱, 莫如政客。挽近中夏民德污下, 甚于皙人, 故政之猥贱尤甚。欧美政党, 贪婪竞进, 虽犹中国, 顾尚有正鹄政府, 有害民之政, 往往能挟持不使遂行, 自及秉政, 他党又得议其后, 兴革多能安利百姓, 国家赖焉。汉土则独否。盖欧美政党, 自导国利民, 至中国政党, 自浮夸奔竞。所志不同, 源流亦异, 而漫以相比, 非妄则夸也。”他将中国的党人分为七类, 认为“综观七类, 操术各异, 而竞名死利, 则同为民蠹害, 又一丘之貉也”[6]。同盟会转为公开和改组成国民党之后, 涌入了大批官僚、政客和立宪党人, 原有的老同盟会会员, 大部分也认为革命已经成功, 日益热衷于为自己在民国政权机构中争得一席之地, 国民党的政纲虽然保留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内容, 但比起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的纲领, 已倒退了一大步, 同盟会蜕化成为脱离群众、“只图党势之扩张, 不求主义之贯彻”的议会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更是追名逐利的官僚政客的渊薮。
在“咸与共和”的政治背景下, 各派政治势力辛亥革命后重新分化组合, 形成了以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一方, 以反对临时政府的袁世凯集团、立宪派等为另一方的两大对立的阵营, 各个政党及其所属报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其中, 形成了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基本格局。政党之间的竞争并不是为了国家利益, 而是以个人或某团体的势力为最终目的, 政党创办报刊作为争权夺利、相互攻讦的工具。著名记者黄远生对此曾有独到的评述:“而在我则纯以两造之势力赌一国之基础以为胜负, 一切政治问题法律问题云者, 皆特藉以为名目而利用政党及议会以为傀儡。今以大借款为例, 甲党之报今赞成而前反对, 乙党之报则今反对而前赞成, 甚至同在一时, 赞成唐绍仪之借款者而不赞成熊希龄之借款, 赞成熊希龄之借款者而不赞成唐绍仪之借款。又试以对于政府态度而论, 于其未入国民党之先, 则甲党赞成而乙党思推倒之, 同此一人而前后有尧桀之别……推其原因所由来, 不外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绝无与国事之张弛而已。”[7]大多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无疑是理解这一时期政党报刊的性质与作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1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021.[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第1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1021.
[2]马光仁, 主编.上海新闻史 (1850-1949)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10.[2]马光仁, 主编.上海新闻史 (1850-1949)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410.
[3]《北京新闻界之因果录》[J].《民国日报》, 1919-09.[3]《北京新闻界之因果录》[J].《民国日报》, 1919-09.
[4]方汉奇, 张之华, 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49-150.[4]方汉奇, 张之华, 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49-150.
[5]罗福惠, 等, 编.居正文集 (上)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75.[5]罗福惠, 等, 编.居正文集 (上)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75.
[6]章太炎.诛政党[N].槟榔屿《光华日报》, 1911年10月26、28、31日.[6]章太炎.诛政党[N].槟榔屿《光华日报》, 1911年10月26、28、31日.
3.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篇三
意识形态作为执政党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理论表达,是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从议题选择、公共议题构建、媒介议程作用发挥与凝聚共识四个方面着手,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具体做法进行研究,归纳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策略优化的途径,总结对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
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9-0058-02
意识形态既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又是其政治纲领和价值取向的理论表达。[1]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群众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认同度,而且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巩固执政地位。因此,运用着眼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议程设置理论,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对我们党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深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针对性选择议题,潜移默化中传播意识形态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引导作用,公众议程受到媒体议程设置选择性、强弱性与差异性的影响,随之政府或政党的政策议程被迫设置进行应对。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逐渐摆脱媒体议程的控制,开始主动设置议程,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执政党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逐渐将议题的具体层面、个人层面提升到国家层面、信仰层面,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意识形态。比如欧洲传统大党基于民众对生态环境极高的关注度,立刻表现出对生态学的兴趣,将环保主张考虑纳入政策之中,以契合广大民众保护环境的价值观追求。又如:针对青年人对网络科技的支持现状,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建立“网络党”的口号。他们把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形成“网上社会民主党”,并且利用网络技术成立了“青年网络管理之家”,以吸引青年人关注本党的活动,加深对本党的认识。[2]再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根据民众购买住房的迫切需求与政府组屋滥用的现实状况,开创了沿用至今的公共住房建设五年计划和“居者有其屋”政策,获取大量民众支持,其长期坚持与践行的为人民福祉行动的意识形态也深入人心。
二、促进生成公共议题,灵活调整意识形态
执政党政策议程的设置过程中,议题的形成十分关键。执政党及时关注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根据实际需要在保持其基本政治属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理论和主张,积极促成公共议题,激发政策议程、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热烈讨论,有利于政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建构与传播。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之间有天然的距离。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部分整体利益的高度抽象表达,是一元化的;而社会意识是社会不同成员和利益群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生活体验,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和认识,是多元化的。[3]政党在执政前与执政后的意识形态,是“理想化”与“现实化”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灵活调整执政党意识形态,能够有效降低民众失落感,提高社会认同度。比如20世纪乃至进入21世纪十余年来,西欧多数社会民主党强调要成为“群众性的纲领党”,在“基本价值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纷纷对党的意识形态进行变革和调整。法国社会党提出以新的方法为传统价值观服务,德国社民党认为要重新理解“自由”、“公正”、“互助”等基本价值观,连极右的意大利民族联盟也提出了“民主革新”向“民主的、温和的右翼”演变。[4]西欧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根据实践进行的调整,不仅增加了意识形态在政党体制内外的吸引力,而且推动社会多元价值的一体化整合,进一步扩大了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再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将建党之初作为理想的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转化为更加务实的实用主义,将经济发展置于追求民主之前,充分迎合了社会公众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价值期待,也是通过社会发展重心转变,及时与媒体、公众构建公共议题,灵活调整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社会公众认同感与支持度的议程设置策略体现。
三、发挥媒介议程作用,引导支持意识形态
由于新技术革命与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大众传媒作为执政党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大众舆论的导向,既能够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又因其能够影响社会公众的思维观念与价值取向,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执政党重视新闻传播事业,积极发挥媒介议程作用,同时做好“把关人”角色,正向引导社会舆论,有利于意识形态传播在深度、广度上的突破。同时,公众人物凭借网络媒体,深入剖析大政方针,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为公众释疑解惑,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帮助社会公众增加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相对于国家主流媒体的单向大面积宣传,公众人物的双向互动在引导公众舆论与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亲和力与可信度。美国政党在媒介议程设置与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每年都会在“美国之音”等传媒和出版事业上花费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垄断了传播与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引导支持其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同时,美国政党注重塑造“英雄人物”,其背后承载的“美国精神”与政党意识形态观通过隐形的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灌输。例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以其广泛的公众认可度扮演着美国民主党意见领袖的角色,被总统奥巴马称作“美国精神的典型”。乔布斯曾多次发表演讲,不遗余力的宣传创新、勇敢、自由、平等的精神,引导社会公众理解支持美国核心价值观,将民心有力地凝聚于美国的意识形态之下。
四、凝聚媒体公众共识,全方位渗透意识形态
随着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不同视角与观念的相互碰撞、交流、协商以致社会共识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深化。积极关注舆情,谋求执政党与媒体、公众的社会共识,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舆论场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面。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执政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方面对于西方国家的借鉴学习,使得其原有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受到极大冲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人民行动党执政体制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新加坡社会公众反响激烈,与媒体议程互动频繁,促使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纳入执政党政策议程。1988-1991年,基于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分析,在继承传统儒家文化与尊重基本国情的背景下,逐步提出并完善了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体系:“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5]人民行动党注重与公众议程、媒体议程的积极互动,以共同价值观改造与创新传统意识形态,有效地增加了其社会认同度。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技巧,注重传播策略的优化,切实提高传播的实际效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民心,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申德成,罗凤燕.略论新形势下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J].人民论坛,2015(2):56.
[2]王蔚.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倾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6(3):51.
[3]姜跃.国外部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及应对[J].理论学刊,2013(6):86.
[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65-367.
[5]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意识形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6(3):60.
本文系周敬青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号为12&ZD07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4.《政党理论与执政党建设》复习题 篇四
(2010级党政管理鼓楼班、党政管理国培徐州新沂班)
一、辨析题:
1、“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
答:错。是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2、十七大要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答:错。十七大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3、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腐败问题。
答:错。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已成为我们党的共识。
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现实任务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对。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错。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党的作风主要是指党员个人的行为习惯。
答:错。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在行动中的体现。
7、“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于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提出来的。
答: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8、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根据一些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也纳入到党的作风建设的体系中。
答:对。把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内容,在我们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9、在共产党的建设史上,最早使用“作风”一词的是列宁。1
答:错。最早使用“作风”一词的是恩格斯。(329页)
10、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本质是利益。
答:对。利益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本质。
11、党的十七大已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十七大《党章》。
答:对。党的十七大《党章》规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2、“民主集中制”的概念首先是恩格斯提出来的。
答:错。“民主集中制”的概念首先是列宁提出来的。
二、简答题:
1、何谓“科学执政”?
答:
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2、十七大规定的下一阶段党的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答: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3、简述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答:
决策是:
(1)领导者行为的核心内容。
(2)决定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3)衡量领导者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4、简述“四个服从”。
答:
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
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中央。
5、什么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
答: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答: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7、简述“两个务必”。
答: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9、简述党的“三大作风”。
答: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331页)
10、什么是《党章》。
答: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
1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12、何谓“民主执政”?
答:
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三、论述题:
1、共产党为什么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答:(要点,具体见176-179页)
①增强党的战斗力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②处理好党内各种矛盾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党进行正确的领导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2、如何处理好党与人大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答:(要点,具体见96-98页)
首先,支持与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其次,改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保证政权充分发挥职能。
3、结合实际,试述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
(1)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和分歧。
(2)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
(3)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突显。
(4)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5)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
4、党委书记在会议决策过程中必须具备集中正确意见的基本功,试结合实际谈谈这种基本功的主要表现。
答:(参考答案)
(1)当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时,能善于从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加以精当的综合。
(2)当大家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能善于及时疏导,求得一致。
(3)当大家的意见不够系统时,能善于启发引导,加以完善。
5、结合实际,试述执政党的自身变化对当前党群关系带来的挑战。
答:
(1)长期执政的挑战。
(2)党的队伍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变化的挑战。
(3)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的挑战。
6、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应如何改善党群关系。
答:
(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蛋糕做大。
(2)构建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把蛋糕分好。
(3)调整党的功能的重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机制。
7、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谈谈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之间的关系。
答: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这条原则规定了党的最基本的领导工作制度。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环节。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是平等的关系,任何党委成员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党委讨论决定问题,必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只有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才能防止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同时,也必须实行好个人分工负责制,没有个人分工负责制,集体的决策就难以落到实处,集体领导就会落空;也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领导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负责的精神。(以上为要点,175页)
8、结合实际,试述如何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答:
(1)树立正确的决策观,实现决策组织的合理化、民主化、法制化。
(2)广开政府与群众双向联系的畅通渠道,建立完善的决策信息互动机制。
(3)规范重大决策基本程序,实现决策过程程序化、法制化。
5.政党功能 篇五
政党接受个人和集团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并向政治系统表达各种利益、要求、意见和欲望, 把它们归纳成为在决策时便于处理的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多元社会中把社会上所发生的种种利益予以呈明, 使之显现于政策过程管道上的, 便属于政党的重要任务。”[1]为此, 政党必须建立信息网, 准确接收公民和集团发出的信号。然后, 政党对本党的党员或者所联系的公民的利益要求、意见进行分析、综合和过滤, 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政府表达。
政党的利益综合和表达是具有选择性的, 并且也具有自利性。政党作为特定的评价系统和具备固有的决策机构的小型政治系统, 对社会不断表达出的利益进行取舍, 加以选择, 并排出优先顺序。在利益综合的过程中, 支持该政党的主要集团利益理所当然地被放在优先位置。2.精英形成和录用
政党向政治系统内的各种职务和机构(例如内阁、议会、法院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职位等)输送精英, 使之获取政治职位。如果没有在选举中动员众多的选民和把自己推举到领导职位的组织, 就等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党是权力渴望者不可忽视的通往权力的运载工具。政党的这个功能, 是存在于世界政治中的各种政党所具有的共同功能。伯恩斯等人指出, 政党可以物色政治领导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地方政党不仅是进身之阶, 而且是活动的基地。由于政党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的, 地方社团便有助于在地方社区与全国政府之间建立个人的和政治的联系。政党通过掌握授与职位的权力, 一直起着一种职业介绍所的作用, 在地方一级尤其如此。[2] 3.政治决策和协调
现代政治的显著特征, 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政治也不断扩大化、精密化和专业化。“为了有效地处理远远超过每个决策者理解力的复杂的政治课题, 如果没有保持议员之间的统一和秩序、集中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谋求充实审议内容的组织, 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议会则不仅难以实现迅速的运转, 而且会完全流于形式。议会把信息的收集和公开活动、政治调查活动、审议讨论活动以及立法活动的命运委之于政党。”
政党发挥着润滑剂作用, 促进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的关系协调。在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下, 由议会选举中获取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 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以政党为媒介, 在人员[3]和政策上都紧密配合。在总统制下,政党也有利于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当议会内多数派政党与总统是同一政党时, 那么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与议会就很容易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然而, 在总统制下往往会出现总统所在的政党在议会中处于少数派的情况。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总统想获得议会的支持和协调, 通常也是能通过政党来实现。因此, 政党既是决策机构的操作者和促进者, 又是润滑剂。“政党帮助组织政府机构, 并影响它们扶持起来担任官职的男女。总统充当政党领袖;国会按政党的界线组成;甚至官僚们也应该听从新的政党领导。这样, 政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沟通权力分立的桥梁, 不让宪法上的制约和平衡把政府弄得支离破碎。”[4]“政党还有一种重大的职能: 就是把立法部门中同党的议员团结起来, 使党建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他们一致主张一种政策, 务求达到一种目的。”[5] 4.政治教育和动员
各个国家的政党通常都对本党成员和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从而强化党员和公民对本党的政治认同。“有的国家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专门的政治教育或政治宣传机构, 开办专门的政治教育学校, 开设各种政治教育的课程, 以训练政党成员和干部。”[6]除了对本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外, 政党还通过选举、政治辩论、集会、游行等政治活动把公民组织起来, 直接进入政治领域, 获得政治知识,习得政治技巧, 启发政治智慧。“政党把公民引入政治领域。也就是说, 让公民特别是新进入政治场所的人学习关于政治领域的一般见解、知识和意见。以往公民直接接触政党和议员的机会,除了政治组织化发达的国家以外, 一般是极受限制的。而在今天, 有宣传媒介为政党和公民提供接触机会。通过选举宣传活动、日常宣传活动、议会内审议活动和议会外调整活动, 政党已成为公民的政治信息源、党派精神的培育者和行动指南的提供者, 作为政治信息发射基地的政党, 向公民发出信息, 本来只不过是宣传本党的党派思想、政治态度和意见。”[7]
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在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中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政党往往通过自己的附属组织(如工会、青年团)来动员工人阶级投身于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去。发展中国的政党则通过动员和组织自己的党员和支持者推翻现有政权, 或者把他们动员起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去。新兴国家执政党乃是领导国家的中坚, 改造社会以达到革命或建国理想的组织, 它汇集社会的精英, 以动员社会的人力、物力来支援政府行政部门为职责, 从事现代化的建设工作。[8]在美国, 政党的动员功能则仅仅限于选举活动,其政治动员行为是间歇性的。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相比, 美国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要弱的多。5.控制和监督政府
政党与利益集团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党具有独特的终极目的: 获得、行使和维持政权。利益集团和政党一样也会参与政治, 影响政治过程。但是, 利益集团的目的只是在于影响政府的个别决策, 维护和实现本集团的共同利益。掌握政权并不是利益集团的目的所在。而政党的存在则是为了组成政府和掌握立法过程的主导权。具体主要表现在, “完成组阁、控制行政省厅、分配职位(议会内、政府内、行政机关以及同政府有关的机关内的职位)、准备和提出包括预算案在内的各种法案、以及分配补助金等行政权管辖范围内的各种业务, 并控制实际立法过程(根据自己的评价系统)。”[9]当然, 在不同的政体、不同的政党制度之下, 政党控制政府的程序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
除了控制政府和掌握政权之外, 政党还负有监督政府的政治功能。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 反对党的主要功能就是批评政府的缺失、暴露政府的弱点。就是在威权一党制的国家, 政府的领导人员虽然都是党的领袖, 但党与政府形成的双元体系, 也发挥互相牵制的作用。[10]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里, 反对党对执政党政府的监督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体制内政党组织的监督。反对党通过议会、行政、司法机构中的党组织, 对执政党在政府中的政治决策过程施加影响。二是体制外政党组织的监督。政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批评、揭露政府决策的过失和错误。政党成为个体公民实现民主监督的武器。
二、政党的派生功能 1.政治发展功能
亨廷顿为面向政治发展的政治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认为政党的许多功能推进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首先, 政党的政治动员功能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其次, 政党的秩序供给功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通过使领导权更替和吸收新集团进入政治体系的程序规范化, 政党就为稳定和有秩序的变革打下基础, 使动荡无由发生。[11]再次, 政党的权威替代功能有利于政治权威化, 为政治发展提供新的政治认同。最后, 政党的政制创设功能有利于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正如他所言, “许多不同类型的集团--宗教的、民族主义的、阶级的--都能把新的参与者带入政治, 但是只有共产党人才一贯表现出有能力去组织和规划这种参与, 并由此而创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12] 2.政治稳定功能
首先, 政党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者, 可以把所属集团的公民利益综合并且向政府表达。政党在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的过程中, 可以有利于公民的不满情绪、冲突和矛盾有序地正常释放。政党的利益综合和表达, 是要受到政党的组织纪律制约的, 它是有序地组织化表达。相对于原子化的公民表达而言, 它更加有利于整个政治秩序的稳定。其次, 政党对自身集团利益综合的过程也是调和这个集团的分散化的公民之间不同利益要求的过程。政党通过对集团公民的利益调和, 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公民的利益要求、不满情绪等, 这样可以减轻社会对政府形成的要求压力,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再次, 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 可以政党轮替来修复和调整政府政策, 避免政府因为政策过于极端而导致的政治动荡。当然, 政党的政治稳定功能是有条件限制的, 是有限度的。在西方国家, 宪政民主发展的相当完善, 法治程度很高, 公民文化也相当成熟, 为竞争性政党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在宪法和法律框架的制约下, 政党竞争可以有序地进行, 为社会带来政治稳定。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宪政民主往往还没有建立起来, 法治程度很低, 臣民文化盛行。在这么一个几乎没有政治宽容的社会里, 那么竞争性政党制度往往会放大政治冲突和矛盾, 政党斗争也非常残酷。3.政治斗争功能
西方早期政党是内力形成的, 是议会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议会内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派别围绕是否剥夺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天主教徒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问题而互相展开斗争。以莎夫茨伯里为首的政府反对派议员, 要求剥夺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这一派就是“辉格党”的雏形。以丹比为首的政府派议员则支持詹姆士继承王位。他们就构成了“托利党”。美国早期的联邦党和反联邦党, 是围绕1787 年宪法制定问题展开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主张批准联邦宪法。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则反对中央集权, 主张在联邦宪法草案中写上保障人民权利的“人权法案”条款。从 1791 年至 1792 年, 杰斐逊和麦迪逊初步建立了民主共和党。法国早期政党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各种政治派别对于法国政体的争论。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与王室和特权阶级有密切联系的斐扬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雅各宾俱乐部的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则主张废除君主制, 实行共和国。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发展中国国家一些政党也是服务于政治斗争而产生的, 如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等。这些政党最初都属于体制外政党, 相对于体制内政党来讲他们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要少得多。“他们所能依赖的最多的就是他们自己。在与政府党竞争中, 加强组织, 通常是它能够有效而持续动员政党的支持者从而战胜自身弱点的唯一可行的道路。”由此可见, 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党组织是政府反对派进行政治斗争最有力的武器。正如米歇尔斯所言, “组织能够使其成员的付出最小化, 最节省精力,它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
4.政治联结功能
政党是处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政治组织, 它在公民与政府之间构成一座桥梁。“几乎所有政党似乎都表现为两种功能的结合, 即: 一方面政党向社会作出反应;另一方面由政党对社会施以控制。”[13]政党的很多具体功能, 都可以看作是政党联结功能的范畴。萨托利认为, 政党履行三个功能: 表达、引导和沟通。[14]其实,这三个功能是政党的政治中介功能的不同表现方式。据 Kay Lawson 的研究, 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主要有三种: 参与联结: 政党充当公民参与政府的机构;政策-反馈联结: 政党作为确保政府官员对不同投票者的意见作出反馈的机构;酬劳联结: 政党主要是充当选票换取支持的通道;直接联结: 政党被政府用于帮助其维持对一些目标的强制性控制。
政党不仅仅构成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政治联结,而且它也是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中介。政党组织中的个体公民可以通过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联系。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是现代国家尤其是现代民主国家所必需的。在现代国家里, 政党的政治联结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个体公民的原子化和碎片化, 可以把个体公民有序地整合起来。在现代民主国家里, 政党的联结功能是议会政治的重要补充。在议会政治中, 民主的实现公民的意志和利益表达是通过议会实现的。而议员又存在着一定的任期, 故在其任期里有可能会出现议员不反映民意的危险。政党的联结则不存在议员任期的限制, 它可以随时对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 左右政府的决策, 从而实现公民对政府的控制。[参考文献] [1][8][10]彭怀恩: 《台湾政党政治》, 风云论坛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4~6 页。[2] [4][美]伯恩斯等: 《美国式民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52~355 页。
[3][7][9]冈泽宪芙:《政党》,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 6、8 页。
[5][英] 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114~116 页。
[6] 施雪华:《政党政治》,三联书店 1993 年版, 第178 页。
[11][1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第 374、307 页。
[13]《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20~522 页。
[14][意]萨托利:《最新政党与政党制度》,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2003 年版, 第 65 页。
6.学习型政党 篇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党建的六大战略任务,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对历史契机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及时回应。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职责和生活习惯。
(一)为什么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放在党建任务的首位?
1、时代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国际形势
总体上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各国的发展机遇并不均等,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新生病种问题等越来越突出。政治多极化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与此同时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并没有减弱,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但各国间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各领域向前迈进。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与此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急剧上升。知识史无前例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它的突出重要作用,并无可替代地成为国家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利器。因此,学习力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个人能力和国家实力,光有学历还远远不够,而是要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别人学得更快更多更好,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要求人们象蓄电池一样不断地充电,补充能量,把握先机,抢占优势。因此,不断学习是个人和国家迅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需要,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各国都正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特
别是大国间的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该经受住这场严峻考验,趋利避害,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是要求我们首先把党的队伍建设好,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摆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培养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和全球思维,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能力,提高在全球化条件下领导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2、国家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上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可是随着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比如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就医问题等等都客观存在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拥有较强思想文化素质和多方面综合能力、政治过硬的党员领导干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刻苦学习,努力读书,才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才能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的发展
进步,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实现奋斗目标。
3、党内进步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员队伍建设从总体上来说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但是执政多年使得党内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一些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手段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官员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腐败案件呈现多发趋势,严重影响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一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对学习不重视、不上心,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直接导致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各种群众内部矛盾的能力下降。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深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政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在群众中的威信度,从根子上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强大的号召力引领人民走向新的跨越。
(二)怎样建设学习型政党?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信息更新速度之快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学习力将成为党员的一个重要能力加以掌握和提高。每个党员必须居安思危,有高度的忧患意识,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把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培养成一种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全体党员要象羝羊一样时刻保持警醒,面对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及时作出努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的深度往往决定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强弱,要把学习转变成一种乐趣和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象海绵吸水一样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学得更深一点,更广一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优化知识结构,使工作更得心应手,更有优越感和可比性,而不至于
被社会淘汰。
2、全面学习各方面内容。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它的学习。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的学习,而必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才能引领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系统地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变感性思维为理性思维,工作更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更高效、科学地引领中国的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不断坚定实现社
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克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腐朽思想,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引导党员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4)专业技能和知识。
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础的工作是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学习内容中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下大力气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
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认真掌握与工作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不断突破、创新,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状元”、行家。
5)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虽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理状态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存在一定问题。如自负心理、自满心理、自卑守旧心理、懒惰依赖心理、求稳心理、投机心理等,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国家科学发展的毒瘤。因此,大规模地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是绝对必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党员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国家建设中。
3、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
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责任和习惯,首先要让广大党员对学习感兴趣,把学习当作
一种乐趣,这就要拒绝形式单一化,走多样化道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既可以以集体为单位,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讲座、一对一指导等、或在单位设立固定学习场所和规定固定学习时间,集体讨论,大家共同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融洽度、凝聚力;一定时间派遣表现突出、有一定专长的党员外出深造;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通过书报、网络、电视等媒体自学,然后在游园、运动会、演讲会、家庭会等活动中通过竞赛、表演等方式,在领导、其它党员干部及家人面
前展示党员的专长和本领,在玩乐中学习,又在学习中玩乐,最大限度激发个人荣誉感和工作热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号召全员参与学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为了完善我们的政党,为了让我们的政党更好地
服务于民众,带领民众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这是全体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是全员参与其中。不是个别领导人的事,更不是个别党员的事,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充分重视这项事业,发挥最大的热情,投入最充足的精力创造性地参与学习。
5、领导起表率作用。
领导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任务尤其艰巨。各级领导干部都
应该成为学习的表率,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有驾驭于他人之上的专业知识,成为行业专家,还要有让人钦佩的品德修养。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学习,刻苦学习。一个领导的学习深度往往决定他的思想深度,决定他的施政力度,也决定他的群众威信度。只有系统、深刻的学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才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零散经验综合为系统经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不断形成改进工作、创新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带动整个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崇尚学习和热爱学习的氛围以及不学习就有生存压力的紧迫感,提高整个政党的学习能力,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先订下基调,打好基础。
6、完善各项学习制度。
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要有完善、健全、细化的制度作保障。必须要有一个三至
五年的前景规划和切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学习计划,明确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规定一些必读篇目,规定具体要求完成时间、数量和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设立专门机构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党员学习档案,对学习出勤情况、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习效果、对工作的促进作用等进行全程、有序的跟踪记录。完善激励机制,专门开辟一处板报作为学习园地,及时通报表扬通过有针对性学习
有效推进工作创新的同志;进行阶段性和年终考核,把学习成果与年终业绩挂钩,与物资奖励挂钩。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长效机制。而且要把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7、学习与实践结合。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卓有成效的实践又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学习的进
一步深入。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学习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学,创造性地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同时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和工作工具。无论是在学习前还是在学习中都必须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联系自身职业特点和个人性格特征,学得活,学得巧,学得快,学得好。通过学习突破性地找到工作的新思路和解决工作问题的新路径,真正把学习当作达到高效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商务
10级(2)班李斌
【浅谈政党意识形态】推荐阅读:
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政党和政党制度10-09
政党制度08-24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08-29
当代政党第二次作业06-27
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上) 课程考试07-25
执政党建设概论学习心得体会10-03
宣传部长学习型政党心得体会11-06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8-31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09-21
浅谈提高作业区员工的自我保护安全意识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