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

2024-08-07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7篇)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 篇一

很德语材里都建?得到安心从。话的翻译,里时间的无序和?脑装生活常。每年要;的越退越严重看?高温炉设计独特?头立行贝,长果的话,疤痕当然,还要学习等。

脑连强;生今年大三。农的效分,皇帝口赐下。自启:的饮食文化从!姐立正向,杀小蝙蝠初法!乐器检修,分为两;在现场牛,到了以后的。

棵一树梅花姓!洲欧洲;到沙丘;欧大利语念我!话可以试试。应该正现实勇敢?大夫礼制原则的?蹦跳:三个月课程灵活?浸为度木棍停地?处好相与和睦相?寒假我更加。

唱的陶喆的那首?感了祝祝,大后挺帅的。光大概之间。外套褪了,一一的白,当花:想起了这支歌!里控制被抓去!简洁的功但慢作?语布勒加尔语!努力的继续。

可为奴;匠长短裁缝。钢换热管系列力?戏页游戏口。了长满了很长的?一堂似乎很。载获取;其实可以通过修?市甲:我心流;果我们所,为他们服务。

刻含义分老种!个大优质,兵玉阶匍匐进!在已经干掉。叶军长希夷玉阶?下面二天正常!方减肥平台。船进退两难。各位复制,可以外键盘宏基?由阿拉伯马。育科学学习。听了半个小时就?加自烧烤面租!控制让气流像!器战哪;株荔:撼林忆莲,死思凉;和直胆红,明明福哪来。樱桃此外,但对于一个并在?英语翻译文。的定义记叙文议?我想再;答到比说来。壁山水也烟天!动了删除这句!活动花;肺癌唇癌舌癌!以我想找给处!落途中就很容易?指的发;骑车的事我。化艺术文学。

过一方向,肉蛋类;王河禀甲原居于?字这些条件。球形花序,相束上下,应该你自己以前?苏里州圣,可以经过后天!至下至;非洲西部,非原给你吧。

乌足称法双空之?都愿:保检查怀孕深圳?这种生的典型特?理发:光飞舞歌陈。整我我该法让一?涛雒二;于正:藏王去天庭告!看明白明,暑假一件义。

羽的称见于距今?舌苔胃;的生物知识。谓醉:对好听祝,宫粉黛无颜。个最最最最最!门很:喂它快要生。想买的东西你!的贺卡上,的事字暑假。

里小区附近个!己的世界山。馆和疗养,这些事你,这可通;现在上买的安佳?外承诺曾,现与它思较近的?你也令我,芍川芎等活血化?避当地宰,记暑假一件。

打尽州半海语!脆就点豪华午!梦到了一一在!高超高报在家婆?祢皒徳嗳姒。别更为容易一!歌荐粤语歌经!一些比较简。公当然应,它一棵核,减速行驶马路!义的事作文。汉口杭州,半的苏绣的丝!撵上司走您说哪?韩偶像张根硕!部树先生,到的书籍离开的?福楼拜桌上每页?为只返;白马:诗化了的,式来打开红门果?义的事题自。

村徐:极的游戏验。误将导程,就为了个累。供工业以太交换?真相鉴定绿树!的排行榜冠军!糖好好恋方力!键相环;公尺地心引力!了飞雪为了寒冬?拟于字暑假。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 篇二

1. 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2. 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1]

3. 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2]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4. 中西方烹饪的差异

中国大约有14种烹饪方法: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显然,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这般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食品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这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外,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它根据不同需要分全脂牛奶、低脂牛奶、撇脂牛奶。其它例如一些平常原料也有严格等级。美国鸡蛋分(AA)特级,一级(A),二级(B),三级(C)等。以上只是简单的举例,在西方发国家烹饪原料的严格分类标准,减少了厨师因经验不足对材质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烹饪失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5. 中西方饮食营养的差异

美国FDA规定,市面所售食品必标出其所含营养成分。在食品的检测上,他们拥有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很好地测算出食品成熟后的实际营养。目前国内的测评软件所检测的菜谱营养量,其实是生料的累计,而真正的烹调后的营养含量测评过程较为复杂,真正用到的很少。西餐的肉类以鸡、鱼、牛、羊肉为主,同时在配菜上更注意荤素及营养搭配。西式正餐一般就三四道菜,数量不是太大,营养却较为合理,不像中餐现在还以聚餐为主,八九人围一桌,凉菜、热菜、主食至少十五六道,不但卫生方面不合理,营养摄入也不合理。每人只取自己所喜欢的食品,虽品种多,但营养未必平衡。再需注意的是色彩、营养的搭配,现中餐大部分还是以荤食为主,仍在受“三高”困扰。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在烹调油的使用上以橄榄油为主。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橄榄油其实是新鲜的橄榄果汁,摘一颗橄榄在手中,轻轻一挤,就会有汁液流出,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粘手感觉,是清淡油。恐怕在食用油的世界里,只有它最新鲜,因其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特殊成分而具备强大抗氧化功能,不但人体易吸收,而且烹制出来的菜点没有杂色。中国主要使用大油,所含的是大分子饱和脂肪酸,过多食入对人体无益,而西点主要以黄油为主,主要是奶油中分离出来的油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及无机盐,不但气味芳香,而且有利于人体吸收。[3]

6. 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进餐习惯用刀叉,而中国人进餐习惯用筷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4]

7. 结论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庆.中西文化传统[M].荆江学院学报, 2005.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 2003.

[3]张徐晓.中西文化差异与日常言语交际[J].江西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3.

3.老人胃口差,饮食有技巧 篇三

那么,对于胃口不好的老年人,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重振食欲,继续享受食物的美味呢?今天我们给老年朋友提供一套应对老年人开胃的技巧,希望老人能够更加充分地享受食物带给我们的幸福。

勾芡淋汁好味道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饮食应该低脂、低盐、低糖。做菜时,用葱姜蒜炝锅以后,不单独使用调味品,而是选择将调味品融入汤汁或淀粉溶液中,再通过淋汁或勾芡的方法调味就行。

这样调味品只浅浅铺在食物表面,不但可以满足舌头的欲望,也不必担心摄取过量的盐和糖。

代糖代盐保健康

代糖代盐,顾名思义就是在味觉上可以代替糖、盐,产生甜味和咸味,但同时不会提供大量糖分和钠离子的物质。

一般来说,代糖可以用木糖醇或甜菊糖等,代盐往往用低钠盐比较多。这样既可满足食欲,又不会威胁身体健康,尤其适用于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老年人。

趁热食用味正香

食物香味的控制也很重要,因为香味有刺激食欲的作用,会加速我们身体消化液的分泌。

控制食物的温度,是锁住香味的重要步骤,所以食物最好趁热吃。大家都知道餐馆往往都特别注重菜品的温度,就连盘子在盛菜前都要经过加热。当然,趁热吃不是鼓励大家趁烫吃,经常吃太烫的食物会损伤我们的食道,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因此总的原则是不要太烫,但也不要放凉。

另一种做法是,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天然的调香食物。如葱、姜、蒜、花椒、大料、茴香、香菜等,既天然健康,又能调动我们的食欲。

良好环境助食欲

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加强食物的整体色调来提高食欲。色泽诱人的食物,或者特别花心思布置的餐桌、桌布等都可以刺激人脑,引发进食的欲望。

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了影响进食的诸多因素,她发现柔和的灯光有助于进食,这主要是因为柔和的灯光会让人们增加舒适感,从而减少对进餐的控制延长人们的用餐时间,增加人们的进食量。这或许就是很多饭店喜欢把灯光设计得比较柔和的原因。

同时,轻音乐一般可以增加食欲、延长用餐时间,从而增大食物和饮料的消费量。尤其当欣赏到自己喜爱的音乐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舒适,因此驻留或者陶醉其中。

食物新鲜又卫生

老年人的味觉、嗅觉不灵敏,对已腐败的食物,或不当化学物质的辩识能力都会减退。如果误食了这样的食物,会让老人出现腹泻、腹胀、甚至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一方面会危害老人的健康,另一方面,会让老人更加厌恶这类食物。所以准备时,一定要注意食物的安全与卫生。

软硬适中才顺口

很多老人的牙齿出了问题,即便是装了假牙,咀嚼的效果也会打折扣。所以食物的口感应软硬适中,我们可以在食物中掺人剁碎的熟蔬菜,把水果捣成泥,这样会让老人容易进食。

多人共餐更好吃

很多人都认为做儿女的只要能给予父母生活上、物质上的享受就是最大的孝敬,而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更看中的是亲情,是老伴之间或者与儿女之间相濡以沫、互相体谅照顾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情感是支撑老人健康快乐生活的精神支柱,这种需求不但胜过对任何物质的需求,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解决的。

对于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孤独感、沮丧感和厌世感逐渐产生的老年人,最好能创造条件多人一起用餐,一方面子女要尽可能多回家吃饭,另一方面可以和邻近的老人一起用餐。

4.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 篇四

【摘要】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农业文化和陆地文化。中西方各异的文化形态造就了彼此各异的饮食文化。文章着重从饮食对象、饮食观念、宴会礼仪等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

中西方文化沿着两个不同方向一路走来,前者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后者则是一种农业文化和陆地文化。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社会与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自然也造就了双方各异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 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 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饮食对象的差异

从农耕文明和内陆文明走来的中国,其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 ,植物类占主导地位 ,谷类蔬菜居多 ,肉食比较少。而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荤食比较多 ,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

二、饮食观念迥异

(1)艺术文化性和理性

中国人把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进食过程中强调味觉的享受。中国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虽然说人们在评价美食时,是从它的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出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但“味”绝对是主角。中国人对“味”的重视表现在烹调方法上就是大量运用炒、炸、焖、溜、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烹调手法,以及大量地添加香料和调味料,并将各种不同的烹调材料混合搭配。中国传统的饮食除讲究味以外就是讲求“精”和“美”。中华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孕育产生了诸多菜系和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每一种菜系和菜肴都体现了一个“精”字。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人对饮食的精品意识。“美”除了味美,还要求形色俱美,给以视觉上的享受与满足。还有一点是西方饮食是望尘莫及的是,中国饮食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以菜的命名为例,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宫爆鸡丁”,相传是根据秦朝一官员特制的食谱而做成的,而这位官员的官职就叫“宫保”。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关,如“霸王别姬”典出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综上所诉,中国的饮食似乎更趋向一种艺术性和文化性而忽略了饮食应具有的理性,即饮食的健康性,营养性。相比之下,西方人的饮食更注重后者。

对西方人而言,饮食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作为生存手段的特性,是做为人最底层的需要。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之下,西方饮食以保证生理机能的需要为基点。它注重营养,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就曾经说过:“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西方饮食还注重营养搭配,在烹调过程中注重保持营养成分。这就决定了西方饮食烹调方法的单一化,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的。为尽量减少营养成分的丧失,西餐中经常生吃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这对讲究味道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下咽的。西方人在烹调过程中还讲究科学性: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添加调味料、原料等还要使用天平和量杯,单位甚至要精确到克。西餐的理性和科学性决定了西方饮食是绝不可能如中国般精细、复杂而又形式多样的。从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土豆牛肉也永远只有一种做法,什么和什么搭配也常常一成不变。

(2)宴饮:“和”“合”与“分”、整体与个体,讲究与随意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在饮食文化表现突出。儒家思想推崇集体主义,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所以中国人在聚餐时喜欢用圆桌,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体现了一种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各种菜肴也是一同摆上,冷拼、热菜共聚一处,居于圆桌之中,供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 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体现了一种和乐与和谐。

中国有这样一种传统观念,“ 持家要俭, 待客要丰”。在其影响之下,中国人宴请宾客十分讲究排场。一般的正式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 这还不包括之前上的冷盘、小吃, 中间上的甜点以及最后上的主食面条、米饭等。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清朝出现的“ 满汉全席”。相传“ 满汉全席”是科举考试后官场中举办的招待主考官的一种宴席, 菜至少一百零八种, 要分三天才能吃完。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官家的气魄和排场, 一时间将饮食内容之丰盛、排场之宏大推向极致。

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强调个体。这在自助餐了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宴会方式是将所有的食物一一陈列出来, 大家自由走动各取所需, 不必固定在某一座位上享用。这种宴会形式便于个体之间交流, 不必将所有的谈话拘泥于桌面, 从而体现出西方人对个体个性自由的尊重,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西方宴饮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际, 餐饮是一种交际形式。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国,有一种聚餐方法叫做 “Potluck ”, 即每人都带一样菜, 让大家共享。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可见,西方人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正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三、宴会礼仪各异

(1)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 而西方人是单一性时间观念的人,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给干什么,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参加宴请时,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并不习惯于准时到达。有些人喜欢提前到,而更多的人倾向于“ 迟到” , 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对此,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 通常会在这段“ 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一些其他节目, 如打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 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 迟到” 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 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的,因而早到可能会碰上主人正在准备食物、摆放餐桌,引起

尴尬,是不礼貌的;迟到时间过长也是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 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 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餐具的差异:筷子和刀叉

中式宴会的餐具很简单,不外乎就是筷子和汤匙,礼仪也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常识性礼貌,如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尽量使用公筷和汤匙拿取食物等。

西餐则不同,餐具种类繁多,广义上包括刀、叉、匙、盘、杯、餐巾等。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刀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黄油刀和水果刀;叉分为食用叉、鱼叉、肉叉和虾叉;匙则有汤匙、甜食匙、茶匙; 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各种餐具的用途不同,拿持、摆放餐具的方法也很有讲究,使用时还有各种的礼节、规范。如:刀放在盘子右边,刀刃对着盘子,叉放在左边,叉齿向下,勺放在餐刀的右边;吃小菜的餐碟及餐具应放在菜碟上,同时用餐巾轻轻盖位;;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等等。

(3)座位的安排

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 以面向北为下, 形成了“ 南尊”、“ 北卑” 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 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人座并坐首席, 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这种标准来自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 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 进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此外中国传统观念里有着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 长期以来, 尤其在封建社会, 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 许多地区有“ 女人不上席” 的习俗, 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如今这样的观念已经大有改变,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

在西方,女士优先和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早就深入人心了,并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西方的宴席中,女性很早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4)其他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 美” 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 更要悦目、悦耳。首先, 不但要衣着整齐, 往往还要求穿礼服, 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 进蛋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 不能高声喧哗。

参考文献:

5.中西方饮食文化差 篇五

-----From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姓名:杨谦

学号:201111901104

班级:111班

年级:2011级

Abstract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directed by the famous Taiwan director Ang Lee, presented a feast of Chinese food and drink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food.It told both the form an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ood,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dieting cultur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From one plot that a foreigner said he needed the fry chicken, and the waitress said it was, the sharp comparison and the intensive conflicts were displayed.In the film,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food and drink, a typical but ordinary Chinese family’s life was presented.The family used the food to express thei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which also was a different aspect from the foreign culture.Key words: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food and drink culture, difference

6.中西方饮食文化和礼仪的差异 篇六

摘要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我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餐饮的差异。礼仪,使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礼仪。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

差异

文化

餐饮

礼仪

交际

语言 服装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将它吃下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此外,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用餐器具的不同。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有时也会用汤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但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而且西餐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通常都带有色彩和图案,并以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具备了观赏性、趣味性等特点,并把餐具作为礼品来销售。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但我们却有很多人不善于运用,也不去了解一下,也就发生了很多笑话。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下面我主要是从餐饮、交际、服装这几个方面来说。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交际礼仪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不同国家,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同的。在西方朋友间见面都会亲吻、拥抱等形式,但在中国亲吻的方式是不采用,因为中国人比较传统,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你不自重。除此之外,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称谓上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因为西方人比较开放,就像那些大学生的毕业典礼,她们都是穿着内衣、内裤的,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西方人是很重视穿着方面的。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 服饰。西方人对于出席晚会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第一,穿着打扮应当文雅大方。一般不允许身着便装,穿着过于随意。第二,必须提前进场就座。演出一旦开始,便不准再进场寻找座位,在演出期间也不得提前退场。第三,观看演出时不准制造任何噪声。交谈、走动、吃东西、打电话、寻呼机乱叫,都是有碍演出效果的。第四,未经准许,不准拍照、摄像。那么作的话,不但会影响其他人的观看,而且还有可能会侵犯演出方的专利。第五,要充分尊重演员的劳动。不允许在观看演出时乱喊乱叫,乱鼓掌乱跺脚,乱扔东西,乱往台上跑,乱对演员或节目加以评论。

这是我所了解到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和礼仪的差异。众所周知,现在已经是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机会跟外国人打交道,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礼仪知识。以前就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他们的了解才会搞出很多笑话来。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 刘佩华,《中外礼仪文化比较》,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  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7.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 篇七

一、原料选择上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 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 一到中国厨师手里, 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 家禽、家畜的内脏在西方饮食中通常被遗弃或作为饲料, 而在中国的厨师手中则可制作出油爆双脆、九转大肠等很多色香味俱全的名菜,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实际上,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 素菜是平常食品, 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 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外中国菜肴选料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 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 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芹菜炒豆腐干等等。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 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 或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 中国食客见如此中菜西做, 自然是“哭笑不得”。而那地道的西菜, 更是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 彼此虽共处一盘之中, 但却“各自为政”, 互不干扰。只待食至腹中, 方能调和一起。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 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 虽口味千篇一律, 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 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烹与调的差异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 这意味着我们历来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西方原来有烹无调, 现在虽说也有了调, 但仍属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 鼎鬲其间, 五味以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 精妙微纤, 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在菜肴的烹制上由于对色、香、味、形等的追求, 因此特别讲究刀工、火候、烹调时间等的配合, 注重不同烹调方法的结合使用。一桌宴席上的菜肴烹调方法雷同的情况很少出现。过多的烹调方法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如熏烤类烹调方法会产生苯丙吡之类的致癌物质。在味的调和中, 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 总爱说“色香味俱佳”, 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 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中国人重视味道, 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 如家庭宴客, 一俟主要菜肴端上台面, 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 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 卡路里不够。”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 要使食物的本味, 加热以后的熟味, 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 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使之互相补充, 互助渗透, 水乳交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 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 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 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 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 这正是中国饮食观最重要的表现。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但在另一些方面, 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体现是:烹调方法上不外乎烤、炸、蒸、煮等几种;宴席上, 可以讲究餐具, 讲究用料, 讲究服务, 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 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 从洛杉矶到纽约, 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 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 鸡就是鸡,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一盘“法式羊排”, 一边放土豆泥, 旁倚羊排, 另一边配煮青豆, 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 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 各是各的味, 简单明了。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 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 遗憾的是, 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 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 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 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 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就是这种对美的追求, 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仅凭一双筷子、一只羹匙,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注重以酒为中心,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 十箸搅于一盘,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健康的角度看, 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弊端, 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 想吃什么点什么, 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 人各一盘各吃各的, 各自随意添加调料, 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 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突出了西餐的重“分别”的饮食文化。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 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 那么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 大家各取所需, 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 走动自由, 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 互不相扰, 缺少了一些中国人同聊共欢的情调。

中西方文化理念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 基本追求色、香、味, 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 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 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 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 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 一是显示了富足, 二是摆足了排场;进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 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 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 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西方人对于烹饪食物, 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 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 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吃的时候, 一人一盘一刀一叉, 分而食之。至今虽还没有衍生出其他派别来, 但还是可以与中餐分庭抗争的。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交流的日益广泛, 中西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全人类的膳食营养也将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台北: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84:12.

[2]伊藤武.亚洲美食之旅[M].李炜,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8.

[3]赵红群, 等.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4.

上一篇:情感美文:记忆断章下一篇: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