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24-10-11

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8篇)

1.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一

1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民办本科院校大多照搬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拥有“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和“重课内、轻课外”的认知倾向。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公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发生冲突,教学计划是“多课程、少课时”;课程内容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的新知识和新兴技术上,增加的力度不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在实践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实验课大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占的比例低,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很多学校在组织实验过程中也没有相应配套的管理机制和监控体系。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流于表面,从合同的签订到后续的管理过程,没有具体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大多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企业仅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途径,并未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践教学。

2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软件工程专业要以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为目标,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等诸方面要开展系列改革,构建以基础课为平台、以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以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活动等为牵引的人才培养体系。

2.1 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2.1.1 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为主线: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注重“离散数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保证这些基础课的学时要求;另一方面开设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程,譬如“算法分析与设计”和“数据挖掘”等课程,加强专业基础,保证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

2.1.2 构建以就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每年以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及时更新教学计划;使得所建立的技能课程体系能够始终走在市场需求的前列。结合当前的新兴技术,对专业内容陈旧的课程进行调整,譬如增加“大数据”“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开发”“H5”等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植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能力。

2.2 强化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它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到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进而影响到高校的综合实力。为此,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结合专业情况,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配置高水平、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器材,新建了“Android”“IOS开发苹果开发”“移动通信”“机器人”等一流的实验室;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解决民办学院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增加实验室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更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相关规章制度。人员设置上,实验室除了配设正副主任外,还指定每间实验室要有一个主要负责老师。

2.3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把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和证照资格考试等创新教育活动有机融合进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1 课程实验

保证程序设计课程机房的授课率,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0%;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案例驱动和面向问题模式为主;制定了严格的实验监管制度。每门实验课制定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统一撰写实验报告并及时存档,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实验室负责人制定了实验报告的详细标准,系里对实验教师的评阅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抽查,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程实验的实施。

2.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为主干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和软件工程”等课程;课程设计一般放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系统性,所以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需要1~2周的时间完成,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与方法。

2.3.3 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分为毕业实习和企业实训两部分。目前,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已和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达丰等多家企业签到了校企合作协议。实训环节放在每个学年结束后进行,课时一般为40学时(一周)。学院分别邀请不同的公司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集中实训。实训前,双方共同制定实训内容方案,共同对学生实训进行日常进行管理,在实训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实训授课人以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主,每个班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通过一周的企业实训,使得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前沿技术的现状、项目开发、企业文化等内容,更清楚地了解所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目的和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2.3.4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放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是对学生大学4年知识的掌握和技术能力的最终鉴定。毕业设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件调试和测试能力。近3年,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流程上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系里专门开发了毕业生论文选题系统,指导教师规定好题目范围和所带人数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系统上进行互相选择;在毕业设计题目要求不能大而空,必须具有应用实践性;毕业指导教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要求全体学生返校参与答辩,严格答辩流程,通过这些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2.3.5 学科竞赛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从大一开始就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外软件类竞赛,参赛学生比例达60%。譬如“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竞赛管理中心和ACM协会等组织,指定竞赛指导老师负责培训和服务工作,竞赛平台的搭建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团队由跨年级的学生组成,起到了“传、帮、带”的良好效应;近几年,我系共取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百余项,在省民办高校中位居前列。通过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3.6 证照考试

为了鼓励学生拓展专业知识,更好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认证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特定课程相对应,学生考取国家相关中、高级资格证书后,不但可以获得学院的奖金奖励,还可免修对应课程的指定学分。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先后共有10多名学生通过高级资格考试(譬如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网络工程师等)。

2.4 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开设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多样化的,采取了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期末考试、课程设计考核、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变革考核制度,让学生本人参与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督促引导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理论、实践、能力培养3方面相结合,为培养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为了加强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民办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要利用自身易于创新的优势,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近几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生源日渐火爆,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高薪就业学生的比例也逐年攀升,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操晓峰,王根杰.安徽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2014(20):201-202.

[2]王爱民.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53-156.

[3]蓝斌.浅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改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313.

[4]汤海林,单家凌,梁永恩.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5):3029-3030.

[5]邵开丽,孔繁民.基于能力培养的民办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94-99.

2.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二

[关键词]会计 实践 教学体系

目前高级技工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了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全面,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就必须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可以支撑整个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本文根据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探讨了会计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当前劳动部提出推进制度创新,开展教学改革,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加强职业能力养成,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和国内企业管理素质提高的技校教学要求,高级技校更应高瞻远瞩积极探索,加强会计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秉承“加强基础、重视实践、激励创新、讲究综合”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钻研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时间、空间、内容三维要素,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研究能力。

2.对会计实训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改革

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单纯强调操作性的弊端,结合会计专业各个课程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训课、综合实训课两种,按培养层次将培养目标分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构建能够满足不同课程培养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模式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将原先单一集中的实训课时,按照课程进度合理分配,形成阶段性实训课程,并及时跟踪和更新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这就能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操作技能的即用型应用人才,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促进会计实训教学的实质性改革。

3.通过实践辅助理论教学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会计实训教学让学生将所学会计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会计实际工作技能和满足就业需要。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让学生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感观认知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通过实践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始终,通过模拟实训,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模拟企业的会计核算、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等内容和方法,将所学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实训中,不论从会计科目的应用、经济业务的处理,还是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都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法规,强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需求应用型复合技术会计人才。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在与理论教学相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按三种层次四个阶段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实践层次。借助实践教学这个基础平台,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设置使会计理论立体化,与以上三种层次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是实践教学四个阶段的内容完善。

1.认知实习

第一个阶段是认知实习。这个阶段主要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让学生认识会计行业的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可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企业参观、专家报告或图片展示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会计工作器具、工作环境,认识会计工作的业务和操作流程,认识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带领学生参观会计实习基地、会计模拟实验室等。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会计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如了解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企业财务核算模式等,收集相关的资料。

2.专业实践教学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实践教学。这个阶段目的是形成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时间的安排可以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受会计专业学科特点影响,技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室进行教学和实训。这种方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具有较全面的可推广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制度的发展,电脑科技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进行升级更改,或者是改建扩建,使整个实训条件更加优化。该阶段在以下五个实训室来完成。

(1)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室。根据基础会计学的特点,专门建设会计手工实训室。本实训室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作为实际操作标榜,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记帐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T”形账户的编制演示及模拟实验,各种会计报表的填制的演示及模拟实验,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装订的演示及模拟实验。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操能力。

(2)财务会计模拟实训室。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内容多。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时,需要对有关业务的账证进行剖析,如标本企业的投资是怎样核算的,折旧是怎样计提的等。至少剖析一套账证以后,再让学生做账。做账的基础是原始凭证,既然是仿真,原始凭证就不应该像现有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中的那样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并非如此,这里的会计监督环节不能省略。对原始凭证的账务处理,除考虑国家统一的准则和制度以外,也应该考虑本企业的制度和预算;同时,各部门的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是在费用报销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大量真实的会计资料让学生学练结合,工学结合,真正理解学习财务会计,并能做真实的账务。

(3)审计模拟实训室。在学习审计等课程时,要让学生有账可查。这里的“账”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有代表性的案例,包括假账、偷税、错漏等,当然,这些要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没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问题,通过找出问题,以便学生写出审计报告。但这时的审计报告要有具体内容,不是纸上谈兵。教师在讲具体审计方法时,就可以让学生拿起原始凭证进行审阅,如讲逆查法时,就可以让学生拿起会计报表来找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大致方向。可充分利用会计协会服务部的真实资料,使学生切实地进行审计,巩固理论知识。

(4)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室。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实训室有可供分析的账、证、表及相关资料,可分析真实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这些都是可操作的。以确定财务目标、弄清理财环境、财务分析、预算管理、资金筹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为主线索,以实际操作示例为主线。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学、培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要求,时间长短,灵活掌握,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实验“套餐”,供选择使用,提高了实验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生或者老师可以通过增加实习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财务管理中去,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承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前,学生学习完财务管理课程以后,连财务管理具体要做什么工作都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通过系统实习以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财务管理要做什么工作,怎么去做,可以从哪开始入手。

(5)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从会计的技术手段看,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会计专业一般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电算化仿真教学是各校近几年建设的重点,各校不惜花费巨资进行硬件的添置和更新以及电算化软件的购置和升级。但是,学校在这个环节不能仅仅只安装了用友、金蝶等一两种电算化软件,仅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设置和数据输入处理而已,而应装多个财务核算软件,正常上课之外,充分利用课余安排较多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巩固学习。每个会计软件都要操作,重点掌握一种软件。软件中每一模块全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会做账,还要会看账,查账,用账。此实训能大大提高会计电算化考证合格率。

3.综合实践教学

第三个阶段是综合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之上,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性实训课程应涵盖若干门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强调会计分岗与轮岗、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要求仿真的财会部门情景,仿真的会计岗位划分与操作,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按照内部牵制制度和会计岗位经济责任制,依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权限,运用所学的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财会部门一个月的会计工作,并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这样实训,学生就能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脉络,了解一个财会部门的会计工作,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职权、关系、应具备的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有了亲身体会和认识,为其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在该阶段,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内容,比如:企业纳税筹划,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等。针对这些实际会计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4.企业实习

第四个阶段是企业实习。这个阶段是在校外的实习就业基地直接参与财务部门的工作。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一课,是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渡阶段。考虑到学生背景的差异,实习学生的安排采取双向选择和统一调度的原则,即对有能力自己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则鼓励自己选择,对一时没有能力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大纲,加强过程监控,强化实习后的考核,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全面考核,考核内容涵盖学生的思想道德、劳动纪律、工作方式和技巧、实习报告等各个方面,确保考核的科学性。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对实训教程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实训教材内容落后,使得学生缺少明确的指向,对实训的目的、要求都不明确,造成实训流于形式。既然把实训课和理论课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从教材的编写开始就应该给予同样的重视。为此,应鼓励教师编写有代表性的、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造就学生特点的系列化实训教材。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理论式的讲解或进行简单操作演示,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政策上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此,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先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1至3个月时间的实践锻炼,不断对实践感悟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把典型个案归纳提炼运用于实训的教学工作。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并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实践就没有提高,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需要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只看实训报告的传统。采取实训内容开卷、闭卷、笔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际制作、撰写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松.完善会计仿真实训教学体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20).

[2]蔡秀勇.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模拟实训[J].会计之友,2007(8).

[3]冯光波.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8(4).

[4]邓红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三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项目拟构建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会计模拟实训为基础, 会计信息应用为重点, 会计与财务、税务、审计融为一体, 实现了会计实训逐步向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拓展, 如财务分析、纳税筹划、预算管理等, 满足会计岗位不同层次就业目标的需求;同时, 将课程手工模拟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以适应实务工作对相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二)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 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案例分析、社会调研及校外实习等多种形式构建会计实践教学系统, 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建立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平台, 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 实践教学与就业目标相对接, 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对应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教学体系。“两层”施教, 落实了操作层和管理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使学生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感悟职业需求, 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主要实训项目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 通过“双线”运行,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

二、“两层双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策略

(一) 完善课程实训内容, 满足双层就业目标的需要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在现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上将纳税申报实训、审计流程实训从课内独立出来, 开设《纳税申报》、《审计流程》实训, 增加《财务分析》实训。同时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范围内跨年级有计划地组织企业财务案例大赛、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

二是增加综合模拟实训。综合实训在会计学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 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可安排在学生实习离校前一学期。综合实训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 P沙盘模拟实训等会计学专业技能训练。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 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前, 目的是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本实训需仿真企业运行环境, 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的多人协同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业务实训, 使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的业务衔接, 更深入了解企业财务活动;企业财务实训, 进行手工模拟实习, 了解会计数字的来龙去脉, 进行电算化模拟实习, 熟悉软件操作;财务相关服务窗口业务实训, 解决学生毕业后上手慢的问题。ER 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互动学习模式, 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课程, 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物流、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之上, 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 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和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ER 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开设, 不但培养和考察了学生综合各单科知识并运用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 为学生就业和未来成才构建了平台。

三是在确保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效果的基础上, 落实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 调查完毕, 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夯实双线实训计划

“双线实训”即是针对一套数据, 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训手段, 并将其紧密结合的一种会计实训模式。具体地说, 就是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 让学生先手工完成会计循环的全过程, 然后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上机操作, 从记账凭证的输入到自动登记账薄和生成会计报表, 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践中。如此, 实训内容相同、实训步骤和进度均相同, 最终的实训结果应该也是相同的。“双线实训”可以运用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实训中, 通过会计核算软件、EX CEL等办公软件的运用,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过程也可体现在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将两种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中生成的会计资料进行互查对比, 以检查其正确性, 比较两者操作的异同点;另一方面还可在实践中感受到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此外, 在校能了解企业工作思路, 掌握会计实际工作和方法, 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三、“两层双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一) 加快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的要求进行研制与开发, 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自主开发实用实训教材, 且随着实践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践资料, 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加工整理, 编写实践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真实、全新的辅助资料, 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二) 构建“双高”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大多是在传统的会计教育背景下形成的, 缺乏会计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这是制约会计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重视师资结构建设, 更重视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此提出“双高” (高职称学历、高职业资格) 的建设思路。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上,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制定相关政策, 激励教师在重视学历学位的同时, 重视考取会计职业资格;二是对副教授以下和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制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内容包括: (1) 根据研究方向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完成两项以上现有会计专业实训项目; (2) 所有副教授以下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均承担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师生比达到1:20; (3) 进入实习基地参与企业实践, 通过去企业实习, 参与企业财会实务的处理, 为教学搜集实际案例资料;通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设计或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 了解企业需求, 实现校企“双赢”发展。

(三) 有效实践“双导师制”,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根据学院“立足唐山、面向河北, 服务环渤海”的办学定位, 搭建实践教学合作平台, 将实习基地建设成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 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创造条件。“双导师制”具体落实是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二位导师, 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 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其目的: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 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实施“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的措施如下: (1) 学生接受校外导师指导成绩计入学分; (2) 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校外导师的薪酬; (3) 建立联系单制度对学生接受校外实践指导进行过程监控。“双导师制”不仅稳定了实习基地, 而且创建了依托社会资源的实践教学团队。

(四) 推进情景教学方法, 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会计的核算对象, 便于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容易树立全局观念;同时情景数学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灵感,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缺乏工业企业的生产实践, 有的甚至从未走进过工厂的大门。如, 在《成本会计》这门实务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很难理解生产的特点与成本核算程序、方法的关系, 缺乏对成本核算环境的了解。因此, 通过对钢铁、陶瓷、电力、机械制造等典型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组织方式, 成本控制的方法和内容, 成本核算程序与方法的调研, 了解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需求, 正确理解生产特点、管理需求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并将与教学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采编整理, 作为会计专业进行专业教育、成本会计教学的情景资料,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淑琴:《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第3期。

4.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四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理论教学体系 重构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的设置是理论教学体系的具体表现,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牢牢抓住课程设置与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会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为保证这一课程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我们课题组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的职业性原则。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就业岗位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要遵照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对会计的职业标准,将国家对会计人员的从业标准融人我们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即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课程结构的模块式原则。课程的设置要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功能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在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工、分析和运用等方面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首先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来设置课程,把课程体系构成的能力组合成不同的单元模块,突出应用性;其次要将会计知识水平与会计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技能的适应性,使知识量能转化为职业技能;最后要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强化能力水平的渗透性,让知识和能力“迁移可用”。

3.课程体系的多角化原则。就是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学生的相关技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选择课程。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宽广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能够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

4.课程内容的精而实原则。要对原有课程重新进行内容的融合、叠加、拆分和渗透,删除不必要的交叉和脱离实际的内容、增加与需求相适应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种“有效、实用”的新型单元模块,在确保教学目标职业化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将知识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以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按照职业要求和教学规律,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我们课题组从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着手:

1.重组理论教学模块,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变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构建体系,形成“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五大模块”,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的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专业素质类的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依照这种体系教学,使学生达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2.改革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了体现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在专业素质理论教学上,改学科课程模式为岗位课程模式,形成“技能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技能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技能的运用为主线,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构建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构建高职理论教学课程新框架;根据“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的原则,以会计岗位为基础来构建“模块式”会计理论教学体系。

1.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强调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度,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课程比重。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打破会计专业既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模式,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两种类型、五大模块”的新的模块式教学;将会计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类型:基本素质类课程由思政与法律、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组成;专业素质类课程由会计核算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概论、统计学原理、出纳实务、往来会计实务、供应链会计实务纳税策划等课程及若干选取修课程组成。课程设置可增加课程门类、降低单门课时,增加管理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和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懂技能、善管理的会计人才,以符合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原有的三段式的课程组合模式,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新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调整了课程结构比重,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基本素质类课程,将公共课的比重控制在35%以下,增加技能课和专业实践性课,突出会计业务的实践。专业技能课学时调至专业素质课程学时的45%左右;实践性教学学时调至整个教学学时的50%。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实习、实训、实验和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有了新进展,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基本的会计专业技能。

2.对会计专业的专业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要以“有效、实用”为度,专业课要以突出技能培养为主。在课程设置中坚持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把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转化为岗位课程体系,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将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三个部分: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拓展)技能,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

所谓“基础技能”是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岗位技能”是为缩短学生的从业适应期,按照学生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专业方向性技能;“綜合(拓展)技能”是为提升学生专业后续能力的发展或实现自我的拓展能力。在专业素质课程中,将这三项技能的设计与会计执业标准接轨,建立起职业技能模块体系,能较好地体现会计职业资格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设置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图,如下图所示。

新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探索培养学生岗位意识与相应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分层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第二层次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第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拓展)技能,层层递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对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我们本着“必需、够用、有效、实用”的原则,按照“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的全新的改革与调整,希望通过改革与调整,达到创新教学环节、改善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几个问题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人,还将引发系列相关问题的变革:

1.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通过延伸与拓展、交叉与综合、分化和发展等方式开发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或课程群。根据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我们急需开发出包括《出纳实务》、《往来会计》、《供应链会计》、《成本会计》和《主管会计》等课程在内的岗位教材,以“技能包”的形式,推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是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我们课题组认为:为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应组建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责任制,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或修订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改和教研活动。同时成立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职业技能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形成相对稳定课程教学与教研队伍。

5.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五

实践课程体系;会计电算化;三层双轨六位一体;一体化;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F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80-04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不是“高等”而是职业,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讲是职业胜任力,包括个人适任力,环境适应力和行动胜任力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会计电算化专业“三层双轨六位一体”“开放式”高职实践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实践技能差

调查发现,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中,基本上是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之间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约的约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不多,专业对口率极低。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单项实训层面,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集中地开展综合模拟实训,学生实践操作系统性差。1.专业技能训练少,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尚未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灵活性差,学生职业胜任力差,单位满意度低。2.尚未建立突出实践技能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仍以笔试理论文化知识为主,没有突出行业职业技能训练的企业考核,没有把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开展不力,校外实训基地难以落实,实习锻炼达不到预期目的

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会计电算化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很难实施,大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即使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签署了"友情式"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该专业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往往不可能,顶多是实习基地参观实习,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学生业务不熟,既不能给公司增效,又增加单位的负担,加之公司财务人员不愿意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机密,更不愿意主动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即便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了实习单位,但很难直接参与实际财务工作。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校企合作只是纸上谈兵,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达不到预期实践锻炼目的,这严重影响其实践教学质量。

(三)模拟实训室缺乏仿真性与系统整合性,人才培养规格不高

通过调查,现阶段90%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会计实训室及电算化实训室,但70%未能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只不过是一些电脑加几个软件,缺乏会计工作环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到分组轮岗轮训的目的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更何况手工记账资料与电算化资料截然分开,缺乏系统整合性,这样手工实训结果不能得到计算机的验证,学生也就无从体验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更谈不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

(四)专职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格,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由于没有到企业从事一定年限的会计工作,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很难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再者一些老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但缺乏会计工作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关问题的处置能力,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系统性实践教材和教学案例短缺,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系统性实践教材比较缺乏,没有系统、完整的实践性教学资料。1.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版”,其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内容相当分散,不会对一个完整项目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内容组织,而是按照学科设置。2.即使一些院校开发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项目驱动的实践教材,只是账务处理过程,缺少反映经济自身办理过程,比如审批、纳税、稽核、检查、审计过程。3.对于实验和实习的程序目的、训练项目和具体技能要求、实践效果的评价和考核等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缺少系统的指导性文件,致使实践性教学不规范,影响了教学质量。4.不重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案例的建设,这样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重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源于企业及行业,又高于企业及行业,将企业、行业的工作过程提升为高职教育过程。即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职业领域,进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归纳、提炼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需要开设的实践课程等,构成实践课程体系,最后组织实施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设计

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调研分析,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出纳、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岗位,在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有以下实践技能1.珠算与点钞;2.手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3.出纳基本技能实训;4.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实训;5.手工会计单项岗位实训;6.手工会计混岗综合实训;7.会计电算化维护管理实训;8.电算化会计综合技能实训;9.校外培训;10.技能竞赛;11.多证强化;12.顶岗实习。

(三)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层双轨六位一体”开放式和递进式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三个层次;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双轨并行;单项岗位实训+混岗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的“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演、练、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构建“职能定学、多证培养、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

6.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六

独立学院是中国2002年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原来大学二级学院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新事物。2008年2月, 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截至2010年3月25日, 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 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独立学院定位为三类本科, 培养有理论、懂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是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社会的需要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 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 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 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摆正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构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会计专业人才近年就业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因此招聘时要求数年的工作经验, 换句话说要求应聘者无须上岗培训就立即能够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事实上, 这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作为经济人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熟悉会计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技术, 具备较强实践能力, 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机关团体从事各种财务会计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考察上述情况可以发现, 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仍然侧重理论培养而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 这种目标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厚基础, 宽口径, 高素质”的培养要求, 本科会计教育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实用性、创新性、通用性和外向性的素质特征。其中实用性即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应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 相应也应成为会计专业教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目标。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需要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需求,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化实践性教学,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2]。

三、构建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特色, 我院采取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每学期从理教课时中取出3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 第7学期用整个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 构成了培养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 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是独立学院学生进入专业、了解专业, 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的关键环节, 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热情。为达到实习的最佳效果, 我院会计学专业经过精心安排和经验总结, 采用了“专业导论+专业资料查询分析+小组讨论发言+基础常识”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周, 就针对还在军训的学生进行两个课时的专业教育, 使之了解我院会计专业的培训方案、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专业相关课程、专业称职证书等。经过一学期《初级会计学》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后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 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增加了会计基础常识这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诸如各种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外来原始凭证并掌握如何填写, 熟悉常用的自制原始凭证的种类、编制要求和常设项目, 熟悉各类账簿各类及其各自的作用。专业资料查询的内容有:专业特色及定位、行业状况、法规变革、各种会计相关证书的考试、就业趋向、考研定位、会计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自由结合组队, 按实习内容分模块收集资料, 在规定的时间每组派代表发言, 陈述本组相关内容的观点, 指导教师当场点评并给予成绩, 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习结束时每人上交一份手写实习报告, 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发言稿件及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的准备,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了信心, 坚定了未来学习、就业的方向。

2. 会计岗位模拟实训。

《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课, 是学生接受会计实验的第一步, 学生主要掌握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对账及结账、更正错误、试算平衡、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的实务工作。实习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设计实习, 结合刚学过的《初级会计学课程》, 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程序, 掌握实际操作方式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 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精神和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 使学生熟悉财会部门各岗位之间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联系。

3.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

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 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的操作方法。以《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中的资料为建账资料, 利用财务软件实现手工账的业务, 并与手工账实训流程进行对比, 使学生在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掌握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使学生对电算化的优缺点有一直观的认识。在掌握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同时, 还能够处理会计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为, 以能够独立操作该软件系统为最终目标。

4. ERP沙盘模拟实训。

在实训模拟中学习和认识ERP沙盘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 了解真实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 直探经营本质, 要求学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经营和未来市场环境变化, 分别做出发展战略、生产、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决策, 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为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一定基本知识。

5. 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

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是综合的、全面的, 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 使他们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单位的所有会计工作。会计手工账综合实训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完成后的实践, 主要是配合会计教学的需要, 从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 到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学、税法等知识, 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写、财务报告的分析等, 通过对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模拟练习, 既可扎扎实实掌握会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又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体系的理解, 从而建立起该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科学性。

6. 网络创业实训。

《网络创业实训》是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模式而设置的实训环节, 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通过本实训, 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复合型特征的、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 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训的宗旨在于:将必要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去, 以项目任务为驱动, 以学生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为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 以阿里巴巴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与创新创业一流的全真的实训环境。

7. 财税会计综合设计。

财税会计综合设计是我院从2008级才开始试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体实训内容为:选择一家一般纳税人的制造企业的3个月的业务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每人为一个单位, 用12周的时间, 分别对该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综合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实训、纳税申报、纳税筹划、公司财务报告分析等工作, 使学生掌握会计各个岗位在企业的具体任务。之后是为期4周的企业岗位实习。

8. 毕业实习。

虽然在模拟情况下进行了综合设计的实习, 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为弥补模拟实习和实地实习相比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 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达到胜任会计工作的程度, 在毕业学年共安排8周的时间, 赴校外进行全方位会计实务实习。积极利用企业资源, 在毕业班中开展三方人才定制培养, 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促进学生就业。

四、展望

一个地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 取决于该地区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程度。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期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解决这些问题, 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 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真正落到实处, 其方法和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就业形势的变化、外部企业资源平台的扩展, 我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教学进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博迪.从实践教学环节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 (6) .

[3]齐伟超.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时空, 2007, (6) .

[4]孙素梅, 张志平.建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0) .

7.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七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原则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 采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对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计划、实施和结果等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从而提供一种促进教学改革、目标选择和管理监控的信息资源。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且也是会计教学管理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性活动, 因而应当遵循特定的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涉及计划、实施等多项教学工作, 除了对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层次关系做出合理安排外, 还应关注参与实施的学生、教师及其所处的教学条件等问题。而且, 也必须考虑高校在会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实践教学上的资金投入状况。只有这些因素相互衔接、相互匹配,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从多个维度上兼顾进行, 而不能有失偏颇, 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当然,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维度在确立相应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以及收集信息方面存在差异, 而且评价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定性化描述和说明。此外, 各高校给予这些维度的权重一般也不尽相同。这也反映出了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 发展性原则

目前, 我国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 即根据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如课堂出勤、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等) 及其掌握会计操作性技能的程度给学生打分, 依据课堂讲授、实习指导、教学效果等因素对教师打分。但随着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内外部条件的变化, 这种评价方式逐渐暴露出其片面性的弊端, 而且使学生和教师这一对紧密联系的主体处于相对立的地位。笔者认为,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旨在建立一种实现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促进学生、教师及课程等因素不断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也要关注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的培育;不仅要重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 也要重视其会计实践知识、业务能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注重实践课程体系自身的建立与完善, 也要注重会计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条件的创设。在这种条件下, 学生、教师和实践课程等因素都成为了评价的对象, 其综合、全面的发展应当作为衡量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三) 导向性原则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的价值判断活动, 为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指清方向, 引导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因此,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首先必须与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联系, 推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不断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质量, 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这种界定是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所承担使命的要求, 有助于体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社会价值。其次,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必须要与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对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计划、实施和结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评价, 从而形成有利于创建特色专业、突出办学特点的管理机制, 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的建构

全面性、发展性和导向性原则是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建构和实施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是指导和约束评价活动的一般规范, 也是提高评价效率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些原则要求,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的框架应采用如下形式 (具体内容见图1) 。

(一) 学生维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其全面、综合的发展, 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因此在这个维度上,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当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程度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程度, 还要关注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是否得以提升。此外, 学生也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服务对象, 因而需要设计必要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程度。

(二) 教师维度

教师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因而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这个维度上,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重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是否得以增强, 从而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 增加高校的人力资本价值。

(三)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维度

对高校而言, 建立健全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这个维度上,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规律, 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层次性;教学资料是否具有仿真性, 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中除了会计核算外, 是否还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经营决策、会计制度设计等内容, 以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 实践课程体系实施维度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一个前提条件, 而要有效实现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实施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这个维度上,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的选取是否符合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常来讲,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 但每一种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有所不同, 因此有必要评估其适宜性程度。

(五) 战略

当前, 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 但能否得到会计教育界和社会的认可, 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相应的发展战略定位上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这包括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所以, “战略”要素应处于学生、教师、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四个维度的中心地位, 并制约着其发展方向。

(六) 使命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更高层次的目标对“战略”要素进行补充, 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与最终要取得的成果, 这便涉及到对其“使命”做出描述的问题。目前,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界的一个共识。这描述的是一项使命, 是各高校大力发展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动力。作为统领一切的目标, 它应该被置于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框架的最高地位, 以便引导对完成该使命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所做出的评价。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的实施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是一项遵循特定原则、具有明确框架的系统活动。为了实施这项活动, 我国高校目前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重视评价活动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否高效可行, 需要根据评估验收的结果来加以认定。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参与的活动, 有关主体的思想观念及其相应的行为会对最终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产生重要影响, 并进而影响对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否高效可行的价值判断。所以, 我国高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使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转变思想观念、统一认识, 明确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查找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建立特色会计专业,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而非只为了施以简单的惩戒。这种思想上的动员十分必要, 因为它有利于确保评价活动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和配合, 降低因将其视作一种沉重负担而产生精神压力的可能性, 以减少或避免抵触情绪和敷衍塞责行为, 从而保证最终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 建立指标体系, 建设信息支持平台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应从多个维度上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对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计划、实施和结果做出综合全面的分析, 以改进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实现这一目的, 我国高校需要依据可测性、互斥性、不重叠性、全面性等原则对各维度加以层层分解、进一步细化, 直到获得可计量和可操作的评价项目和详细指标, 并进一步明确这些评价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 从而建立完善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各高校可以只设计出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每个指标的权重应当是可动态调整的, 不能只有一个。如果针对不同情况的实践课程体系, 只利用某一类型的指标体系的权重来衡量, 就有可能会产生不真实的评价结果。由于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真实值需要依据大量的信息资料来确定, 因此, 高校有必要利用教学信息网、校园BBS等途径建设信息支持平台, 以收集相关的评价信息资料, 提高评价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 完善组织管理, 实施适度激励

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是一项涉及高校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重要活动, 因此应做好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为了确保评价质量的提高, 高校应当成立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领导小组, 由其负责制定严格的评价工作流程, 对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展开监控, 并对最终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 领导小组应当考核有关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 并根据其业绩给予正向或反向的适度激励, 以增加其责任心、落实责任制。领导小组要根据反馈的信息, 综合实施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的具体情况, 定期开展工作研讨, 就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 从而为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实施和推进评价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惠:《发展性课程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运用》,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年第3期。

[2]张素梅、张志平:《建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期。

8.郑州电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篇八

关键词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4—02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拟实训模式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一直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加之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性学科,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具体实习安排情况见表1。

除此之外,各任课教师在课内或者课外会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比如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会安排会计手工账的模拟实训;财务软件的应用会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穿插。这些实习、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训效果仍无法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

1)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目前会计专业主要针对几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了相应的模拟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这些实训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主要都局限在会计核算上,缺少会计“审核、监督”的重要环节,例如缺少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模拟实训,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系统而全面的练习。另外,目前学校没有对实训课程的时间做统一规定,因此在课时安排上有些不合理。例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实训都安排在第3学期,这样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实训操作还没有做完就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实训起来难度比较大。

2)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训,并在实训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但是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外聘的企业教师则由于时间问题,很难找到负责全部实训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师,这也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效果缺乏有效评价。目前实训效果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以考勤和最终的实习报告为准,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则不进行考核。学生为了不被记缺勤来到模拟现场凑数,抄袭其他学生的实习报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模拟实训也忽略了对实训教师的考核,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2 “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

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现状,构建一个“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的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通过模拟实训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全方位,使学生精通业务,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通过会计系列课程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的三循环,反復不断地巩固强化实训内容,提高实际操作熟练度。通过会计各种不同模块的岗位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迅速适应各种岗位需求,了解各岗位职责,体会实际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按照以上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时间上来说:第1学期以认知实习为主,了解本专业从业人员社会需求及其素质、技能要求等。第2学期以社会调查为主,让学生利用暑假和短学期调查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等;第3、4学期以课程实训、技能培训为主,第5、6学期以课程实训和校外毕业实习为主。

从基本技能上来说,在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应以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为重点,可以安排学生训练点钞、小键盘输入、会计大小写数字标准书写等基本技能。在完成财务会计课程后让学生练习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技能,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账的会计工作。同时增设审计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审计软件完成对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进行审计的专业技能。

从岗位模块上来说,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岗位训练,在第4学期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设置出纳岗位、库管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稽核岗位等,要求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要做到定时岗位轮换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扩大就业面。

2.2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平台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实训教学平台体系来支撑。实训教学平台,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平台、实训平台、实习平台等方面。实验平台可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实验,要求得出相应的结果,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实训平台是对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增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习平台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习。通过多层次的反复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2.3 会计专业立体模拟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训的考核方式应是多样化的。这里主要设计两大类的实训考核指标,一类是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一类是结果类的评价指标。过程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结果类的评价指标主要以实训指导书/报告的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另外,成立相应的学生小组,最终的总分可以按照自评、小组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

3 小结

总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全方位、三循环、多模块”立体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在实训教师队伍、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材等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此为立体模拟实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宣国萍.“阶梯渐进、校企融合”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156—157.

[2]邹江,何晓民.高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61—63.

上一篇:安哥拉海洋渔业合作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