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

2024-09-30

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共11篇)

1.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 篇一

观《国家宝藏》有感600字

“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这首歌的词填得真是好。正如《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爷爷所说:“一看到这酷炫的开场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对于一万年来说,它只是其中的一半;对于时代,对于社会,它是从禅让制到民主的变换,是从马车到飞机的进化。人们总会遗失掉最初的美好,可是那些用历史铸成的文物不会——它们很忠诚,它们相信:我们铭记历史,我们终将不朽!

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件展品——《千里江山图》仿佛就在述说这一切。长达11米的画卷,浓厚却不俗的青墨五色,以及画师王希孟的精湛画功构成了这幅古代乃至当代的山水画巅峰之作。说来有点可笑——让我真正记住这幅画作的.,不是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绝妙画技,不是国宝守护人李晨的精彩演绎,而是画作上千年不褪的颜色。很难想象,这幅古画上的颜色、色泽,乃至渔夫衣服的白色,竟都是孔雀石一类的上等宝石,经过长达20天的磨制才得以制成的,也难怪这幅山水画在平凡中却透露出璀璨。我想,这些颜色定有时光的血脉,不然它们怎会“容颜永驻”呢?

《千里江山图》令我惊叹,乾隆的“各种釉彩大瓶”让我钦佩……而那古老的石鼓却使我生出几许感动。这十座石鼓上刻着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过程,是祖先留给子孙的宝藏。但时间的沉淀让上面的700多个字,仅剩下300多个了。它们很神秘,也很“残酷”。是它们,让史学家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失了父亲,后来以此为动力,专注于研究史实。我想:那流传至今的《资治通鉴》一定也记载了他一生的疼吧?

“万物皆有灵”是啊,这些蕴藏着奥秘、交织着血与泪的古物怎能没有灵魂呢?我们这些年轻之人若不去保护、去倾听它们,岂不是有愧于为他们作出牺牲的前人和同胞呢?

2.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 篇二

前段时间, 主要内容为汉字听写的竞赛类节目《汉字英雄》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闪登电视银屏, 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几乎一炮走红, 在众多大型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红火, 让许多选手以及观众惊叹已经“不会写字”, 也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担忧。

一、汉字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 请允许我对汉字做诗意的阐述。汉字犹如一条长河, 其滔滔江水汲取了广博的中华文明之精华。这些文化精髓在江水中似鱼儿般畅游着, 汉字像时空隧道一样, 把古人和现代人联系在一起, 让彼此互相沟通。汉字仿佛血脉一般, 流淌着祖先的深邃的思想文化之血, 并将这富含文化养分的血液深深地注入了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并且汉字让我们的文化代代传承, 我们是从汉字中体会到了《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风韵, 我们是从汉字中了解到了《三国志》中汉末晋初那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代, 我们是从汉字中感受到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不羁, 我们是从汉字中体验到了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似水柔情。

二、现代人对汉字生疏的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是将书写汉字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手段的, 汉字的书写在我们的学习中可谓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我身边的一些成年人, 由于工作的需要, 大多采用计算机进行办公, 这样书写文字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提笔忘字”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高中生的我, 看到这样的现象, 往往内心总是充满担忧的, 害怕自己长大参加工作后, 也会变得对汉字越来越生疏了。

去年的一档电视节目,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下子掀起了一股“汉字热”的大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单单是汉字的听写, 在专家解说、考词释义、例句演示的过程中, 还触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我也心潮澎湃的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多期节目, 也跟着电视机里的少年选手们一起答题, 不得不说, 大量的稍微生僻甚至是熟悉的汉字在紧张之余都是写不出来的。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在汉字书写方面的不足, 电视里的优秀选手们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人对汉字的生疏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 很多人都把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归咎为电脑以及手机键盘输入法的冲击。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更为简单、快速、便捷的书写工具, 计算机输入法应运而生。利用键盘输入的确要比手写汉字来的快速而且准确率高, 因此计算机输入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办公常用的书写方式。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原因, 导致人们对文字生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现代人对汉字敬畏之心的缺失。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 人类最开始书写汉字用的是刀笔, 后来发展到软笔, 再到硬笔, 一直到现在的计算机输入。可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先进的书写工具的诞生也非常有利于汉字和文明的进一步传播, 因此对汉字书写的生疏, 归根到底还是人们逐渐缺失了那种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这就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提笔写字, 对待汉字的态度也是十分草率的, 写出来的都是错字、别字, 甚至写错别字已慢慢成为一种风尚。另外, 很多人都认为汉字书写是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 社会上似乎已经不怎么重视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了,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人都没有练就一手过硬的汉字书写基本功。就我们高中生来讲, 我只记得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临摹过硬笔书法, 而高中课业的繁重更是导致我们没有时间去认真对待汉字书写这样一件事情。其实学生时代正好是培养汉字书写能力的黄金时期, 然而这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 汉字书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三、传承汉字文化的具体策略

每一个中国汉字都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印记, 都是华夏文明共同记忆的承载体。因此, 对汉字书写的远离, 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能的远离, 而是意味着我们离中华文化的核心渐行渐远了。当务之急是要重塑对于中国汉字的敬畏之心, 做到对汉字书写的珍惜和重视, 对此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要推广某种文化, 营造这种文化的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重塑对中国汉字的敬畏之心, 就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浓厚氛围。这其中重点要加强对汉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都要提倡汉字书写, 也可以将汉字书写能力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小学和中学要利用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融为一体。在这方面, 北京市便做出了表率, 据相关报道, 2013年10月21日,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最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中降低了英语分值而提高了语文分值, 由150分增至180分, 汉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第二, 要从我们每个人认真做起, 中国汉字文化的振兴归根到底是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努力的。作为当代高中生, 我们要认真学习汉字, 做到正确书写, 不写错字和别字, 课本中的生字要做到全部掌握。另外要多利用课外时间扩大阅读面, 多去见识和认识一些其他词汇, 并做到尽量掌握。其中一些容易发生书写错误的汉字以及词汇要做到多加练习和书写, 争取杜绝错字和别字。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享受计算机键盘输入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 也要有意识的通过多写多读来领略中国方块字博大精深的美感和内涵。

第三, 要推广和普及汉字文化, 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宣传工具。比如一些学术团体可以针对汉字文化进行一些专门的学术讲座;学校也可以经常举办汉字的听写大赛之类的比赛, 调动同学们学习汉字的热情;电视台更是可以以节目的形式来宣传汉字, 这种时尚、新颖的节目形式更容易引发全民的关注热潮。

四、结语

汉字作为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用于交流和记录的符号, 而在其中蕴藏了更为丰富的中华文明的内涵和底蕴。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 使得汉字的美感大大减弱, 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作为当代的高中生, 我们要勇于肩负起振兴中国汉字的重任, 重拾对于汉字的敬畏之心, 在规范正确的一撇一捺中认认真真将汉字书写的光荣使命传承下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

摘要:汉字是中国独有的语言文化符号, 然而身处计算机时代的我们, 却离书写汉字的距离越来越远。央视的一档汉字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又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汉字文化的大讨论。身为当代的高中生, 我深感到中国汉字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仅就我个人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的问题发表一些拙见, 供参考和借鉴。

3.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感 篇三

人类的一切关系中,血缘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是最合天理、最自然的人际关系。尽管在家庭关系中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利益摩擦,但是,相对说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家庭成员间的真诚关爱与无私奉献精神,毫无疑问是一切别的人际关系比不上的。因此,家庭中产生的价值观是最自然、最合天人伦理道德也是最理想的价值观。逻辑上说来,我们的势所必然的结论就是:和这种家庭结构同构的家族社会结构也必然产生最理想的价值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家族社会中酿造出来的价值体系是全人类最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全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和归宿。这种追求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叫“天下一家”,或“亲密得像一家人”。

只就正义或公道而言,在别的人际关系中,也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正义或公道,但是只有在家族社会结构中,产生公正(公道)的可能性才会达到最大值。因为在家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道义上来说,都承认所有的其他家族成员是亲人、是自己人。通常情况下在亲人和自己人中的利益分配是比较公正的,更何况家族结构中的最高权威往往是父母或最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他们在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如何进行财产分割、权力分割、矛盾调解方面,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比之别的成员、或别的社會结构的成员显然具有更大值的公正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举世无双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并非是孔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至少五千年来的大家族社会结构在解决利益分配、权力地位、弥合纷争等方面时应对种种问题而产生的种种对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结晶。

如果孤立地看中西两大价值系统,我们承认它们都是合理的、都是美好的,因为它们都是两大社会结构分别应对其所处具体环境而产生的对策性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将它们依次进行比较的时候,它们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首先,在对于不同价值项的强调上,中国家族社会把“仁”放在首位,并且以之统帅其余的价值项。而仁的本义是:1.人;2.爱。仁就是人,就是爱。所谓“博爱之谓仁”、“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因此,“以仁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或“以爱为本”的意思,这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把仁爱作为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高原则,这不用说是最人道的原则。不管统治者能否完全做到,但这无疑是最合理的最自然的原则。这个原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家国政体中得到强调,恰恰是因为这个家国是一个家族构成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因此,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之爱就演变或者说升华为整个大家族社会成员中的爱。所以孔子呼吁大家族成员“泛爱众,而亲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选自“人民论坛网”2016年1月27日)

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关键句:“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自然演进生存模式的”“能够在中国的家国政体中得到强调,恰恰是因为这个家国是一个家族构成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就是标题所立论题“中国人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的具体内容,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4.观《金砖国家》有感 篇四

认识金砖,读懂金砖,感受世界正在发生的嬗变。

“金砖之国”的简写就是BRICS,所代表的五个国家是俄罗斯、印度、中国、巴西、南非。没有看该记录片之前,我只懂“金砖五国”包括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但是对其成员的历史和国情等方面都了解不多。《金砖之国》让我认识了“金砖”,读懂了“金砖”,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各角落正在发生的巨变。

俄罗斯卷——-大国再造

俄罗斯,国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世界领土面积第一、国力雄厚的大国,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那世界最长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罗斯经济社会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俄罗斯领土巨大,资源雄厚,但同样有其劣势,近三分之二的国土位于冻土地带,使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在挖掘隐藏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时面临很大的开采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最大难题,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倒在难题面前历经改革与发展,幻灭与重生,负重前行,如今正厚积薄发,飞速长成为傲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的新兴经济体。

巴西卷——升腾亚马逊

巴西,在五百年前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中向人们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在从奴隶制体系中解脱出来后,巴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巴西是公认的地大物博,但是强烈的贫富分化,使得国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对此,巴西以包容自若的姿态,迈向舞台中心,从喧嚣的金融中心圣保罗,到宁静又壮阔的伊瓜苏;从热情婉约的里约热内卢,到奇幻之都巴西利亚;从神秘浩瀚的亚马孙,到历史悠远的萨尔瓦多,一次又一次的消除贫困得天独厚的资源,给巴西带来了新生,成就了巴西的“金砖”之梦。

印度卷——-不可思议的国度

印度,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印度是世界宗教最多的国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等,而印度人几乎人人信教,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而今,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她的古老而神秘,同样关注她那经济的飞速发展。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这个国家近一半人只会拼写自己的名字,软件出口却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国家常被抱怨节奏缓慢、做事拖沓,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却仅次于中国。从古老到现代,从神话到世俗,世界关注印度,不仅因为它的古老和神秘,也因为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更因为,人们不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而这个国度却将古老、现代,发达、落后,富饶、贫穷,谦逊、高傲、、、这些矛盾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度。纪录片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现代,从城市到乡村,节目详尽展示了印度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的各个侧面:挣扎求生的底层民众,对未来充满理想的企业大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信仰的坚持,从而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在世界经济中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印度。

南非的“和解”

南非,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南非有3个首都4各种族,其中非洲黑人又有9个部族,国旗上有6种颜色,11种官方语言,至少19个政党,参加了第一次民主选举。黑人白人咀嚼同一部历史却滋味各异,令人难以理解的失业率,极低的受教育率,贫富差异恶化,种族冲突频繁,等等这些都大大地制约了南非的经济发展;而随着上世纪末,种族和解之风吹遍南非后,南非“用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用经济发展和改革来促进和解,用以解决南非的种族隔离,进而加大经济发展。加入金砖之国体制行列,南非将以一个新的姿态立于国际经济之林。

《金砖之国》中那洋溢着异域风情、壮阔优美的画面,那散文诗般凝练的解说词,那令人扼腕慨叹的历史沧桑,那崛起的经济,那悦耳的背景音乐和豪迈的主题词,无一不令人震撼。它兼具纪实性、开创性、可视性和全面性,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体现现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思考的鸿篇巨制。由于“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对于金砖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部片给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材料。可以说这是中国观众深入了解金砖国家和世界发展动态的“一扇窗”。该片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生民情、历史变迁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介绍,系统地阐释了金砖国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该片的描述很客观、理性、全面,资料丰富又详实。它生动地展示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金砖国家崛起的历史脉络、经历的过的困难和低迷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都有过一段被殖民的历史;在历史的艰难时期都有伟大的领袖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大胆创新地实行改革,如中国的邓小平爷爷,南非的曼德拉总统,巴西的卢拉总统和卡多佐总统,还有俄罗斯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巴西的坎皮纳斯。

“金砖五国”的国土面积总和占了世界的28.8%,人口占了世界的42.88%。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4年时,金砖之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这个团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各国应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5.观博物馆有感 篇五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心一下子便静了下来,去感受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全年级的同学被分成5个小组,走进不一样的展厅,感受古都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首博的镇馆之宝:珊瑚红釉珐琅彩花鸟纹瓶。这件瓷器名字很长,初次见到它,我就被它漂亮的外表所吸引,更感叹于古代工匠们的精彩技艺:瓷瓶上绘制了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一只栖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摇首啼叫,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随着首博教师娓娓道来,我也开始渐渐了解它的历史:这件瓷器文物产于清朝雍正年间,是一件珐琅彩瓷瓶。珐琅彩瓷瓶可谓是古代中国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只生产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间。清朝官窑所产的珐琅彩瓷瓶可是400多件,而其中的大部分又都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中埋没了,现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并且该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装饰及工艺技术等都到达了极高的水平,其彩绘讲究、造型秀美、纹饰细腻、构图考究,表现出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特点和官窑器物的整体风貌,可谓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了。

这件文物不仅仅在古代是一件珍品,而在现代,它也被运用到了外交上,而这便成功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是世界四大礼貌古国之一,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我们有着无数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得来的文化成果。这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更让我们在国际中增强了自我的软实力。

6.观河南地质博物馆有感 篇六

本来要与同学一同在周六这一天到地质博物馆游览,由于家里有一些事情,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好在之前几个月去过一次,只好 “朝花夕拾”了。

进了地址博物馆,看到的是一块巨大的方解石,晶莹剔透的多面体模型,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首先到了地下一层的恐龙馆和地球厅,最令人难忘的是生物演化长廊,从最本质的物质元素到微小的细胞生物,再到更复杂的高级生物,一步步感受着地球生物的演化史。地球厅中,太阳系、银河系、宇宙,震撼的照片、模型展现着浩瀚的天外世界。恐龙厅中从小如鸟雀到数十米高的巨型恐龙骸骨,向我们诉说一亿三千万年前中生代的地球霸主的风采。

随后便到了第二层的矿产资源厅,由于对矿产不太感兴趣,只观赏了一些外形美观的矿石,如扇贝般的绿色孔雀石,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黄铁矿,宛如玉一般的方解石等。然后参观了古象厅,之前的确没有想到大象在历史的长河中竟有如此多的形态,当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巨大的猛犸,浑身散发着一种威严的霸气,给人一种君临的感觉。最后参观的便是第三层的矿物厅,再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方解石、水晶、云母等给人的震撼,惊叹着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巧。地质环境厅带来的则是不同形状的断裂底层、褶皱底层等和复杂多样的地貌。

这次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精神和思想上也经过了深刻的洗礼。

首先是发展。从古至今,物种在不断的进化,人类的思想和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规律便是不断的发展,无论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还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社会。同时,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创新与实践,这也是作为当代青年最重要同时也是某些人最缺乏的素质。我不敢在这里去批判谁因循守旧,或是向谁去盲目的学习等等,我不敢保证我就拥有这些能力,只能更加深刻地去思考,去努力培养这些素质,实现自己人生应有的价值。

二是灭亡。记得去年看过一个电影《2012》,想到如果地球发飙,我们真的能靠几艘“诺亚方舟”就能脱离灭绝的命运吗?从一楼看着面前巨大的恐龙骸骨,回想着这些中生代的霸主,他们是在大自然的巨大毁灭力下化为灰烬。当我们认为自己可以靠着高科技躲过大自然的毁灭时,那些巨大的恐龙是否也在想着靠自己的巨大身躯来与从天而降的灾难抗衡呢?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可能会灭绝,从小的方面

说,人生不过寥寥几十年,终究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我们以一生的努力换来的地位,财富都不会随着最后的一捧黄土与自己来到另一个世界,那我们不是白忙活了吗?好了,说了这么多很压抑的东西,现在我来否定以上的问题。首先人类与恐龙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有社会,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社会的发展这些大问题我就不说了,即便是人类会灭亡,但在地球的历史中有一个辉煌的文明,我们便是要努力为这个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往大的说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往小的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即便自己的一生仅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他人奉献,因为我们有道德,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当我们步入老年时,最美好的是莫过于回忆自己一生的努力奋斗历程,我没有经历过,但我知道那一定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所以我们或许会老去,但为了最后那一刻美好的回忆,我们要努力奋斗,给自己留下一段可以无怨无悔回首的往事。

就像我们听过的精彩故事,描述伟大的事迹,充满了黑暗与危险。

有时候你不想知道结局,因为怎么可能有快乐的结局?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这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

但是最后阴影终究会过去,就连黑暗也会消失,崭新的一天将会来临,太阳也会散发出更明亮的光芒,这才是让人永生不忘,有意义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有很多机会放弃,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奋战到底!

-------托尔金《魔戒》

作物09-1班

0901103023

7.观《火星救援》有感 篇七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向死而生,在苦难中欢笑。

当初曾为罗宾逊前辈的溢美之辞而惭愧,深知人类远远没有如此高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亦是一盘散沙猜忌争斗,自恃坐拥食物链顶端的霸主却又不得不向亘古的自然低头,创生希望制造奇迹也会毁灭成就砸碎梦想。人类或许本就如此复杂,一面阴暗卑贱一面光明高尚;人类或许也可归于简单,世界怀抱中的芸芸众生而已。

无数次目睹过为成全大众而毁灭个体的悲剧,无数次怒斥过为所谓安全大局而放弃涉险者的政客论调,无数次悲叹过在绝望无助抑或迷茫渴望中葬身的孤独行者———但至少此刻马克没有重蹈覆辙,回归前的片刻几十亿人的心与他共同悬于一线,素昧平生出身各异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挥舞着美利坚的星条旗帜,目光紧锁荧屏。

“我至少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随意飞翔了。”马克在做出抉择前和紧张的队友插科打诨,露出平淡的微笑。在他戳破宇航服冲出舱顶的那一秒,自己自认识钢铁侠以来第一次反复祷念着斯塔克的名字。

———至少这一次我们人类的希望与努力历久弥坚,没有任何一个懦夫发傻。

火星狂暴的烈风卷裹沙石劈头盖脸地袭来,四下黑如冥界,飞船倾斜目不视物;火星车拖着一串机械在荒漠中独自前行,放眼望去如在沙漠中潜行的一只渺小甲虫。自然———甚至宇宙星河面前人类终究如此渺小,如此易于摧毁。但我们人类这卑微的生物却又能视死如归,宁可自毁也绝不屈服。

排泄物与火星红土中艰难培育的土豆幼苗,巨型计算机运算检验的完美弹弓效应,太阳神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各方人员的紧张工作大胆突破左右逢源———五百多个太阳日的艰险努力只为了最后的一场永载史册的星辰之舞,飘荡舱外的梅丽莎把安全绳展至极限,马克戳破宇航服向队友跌撞飞去,谨慎的角度调节犹如控制步点,为平衡而挥舞的手臂好似舞者舒展的肢体,在真空中相逢交错追逐最终相握融汇为一体。交缠的橘红安全绳烈火般围绕两人飘然舞动,亿万心脏为之颤抖狂喜,星河为之璀璨。

这就是人类的真谛所在,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人类因自私犹疑鄙弱而卑微,却又因奉献果敢不屈而伟大。这就是人类,向生而死,同时向死而生;这就是人类,靠着万物之死而过活的万兽之王和永恒探索以谋求生机的沧海一粟。

8.观“乞丐现象”有感 篇八

百十年前,清末民初之际,《清稗类钞》曰:“吾对于乞丐之观念尝四易矣。初则哀之,意谓同一人耳,吾辈衣食完具,彼则冻馁。继而恨之,则以其依赖性成,不知谋生也。越数年,则又见而哀之,谓社会不讲求教养之道,使彼无以自存,咎不在彼也。又越数年,而深恶而痛绝之,惟视天然之淘汰而已。”呜呼斯言,古今一揆何其信然。

今日中国之现状与百十年前,固不可等量齐观,然此社会万状之一隅,平民之态度乃虽历经久之岁月,而未稍变。可怪也欤,无奈何也已!

以常人观之,人非至绝境,若荒年残岁,势难为求生;若穷病交侵,力不足自存,焉有甘心乞人哀怜,折腰叩首度日?故见人有此行,莫不表一种之同情,冀以一时为善成其一时之饱暖。又思至国家社会承平之际,此辈人人皆有所养而无令其复陷患难。

时至今日,似不应有乞人奔走街市复为荒年残岁之行。奈何眼见他俯身跪地,抑徘徊往来于人群之中,成一蠢蠢求钱之辈哉!而世人遂别生一观念,以乞人力可为业,即无能安身于熙攘之市朝,亦可返乡泽求事农桑;即身无专门职业之长技,亦当效辛苦采择可利用之废物,市之而得绵薄微财然自食其力之贫苦小民。万不该以健全之躯,冀无费辛劳而不忧生计。不则视他人之辛苦何如哉!故每每漠然甚或恨愤相待。

虽然,内中究怀不忍,及目睹有冬日单衣破服,且残疾匍匐往前之躯,未尝不感喟太息焉!见此思彼,两相搅扰,便尔遂其所愿殊觉无理,遽然弃之不顾则似市侩狠心之行,是以不若惘然无视而已矣!然则猝尔临之又如之何?曰:从众而已矣!斯为今日世人于乞丐之态度心理之大端,而承百十年前平民寻常思想之流风也!

9.观《国家之安,人民至上》有感 篇九

雾霭消散,霁云终临,凛冬散尽,星月长明,齐心战疫,光明在前,为了打好这一场狙击战,14亿颗星星都应聚能在神州的至暗时刻,为中华大地的江水回暖、为全球的冬去春来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只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总书记如是说,针对疫情,我国加强预警能力的建设,加大防控产品的生产力度,深入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对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这些都证明了我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即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也要攻坚克难,积极面对疫情,用行动去证明,国家之安,人民至上。

不光在面对疫情方面,在其他关于人民安全的方面,国家也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真真切切地做到了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例如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强化法制、加强监督完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加强公众卫生安全教育,倡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环境方面,更是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因为经济发展而忽视保护环境,为了给人民一个美好的家园,国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我相信“国家之安,人民至上”的内涵不仅仅表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还告诉了人民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维护国家安全:例如关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参与监督举报……面对疫情,勤洗手、戴口罩,关注自身健康,为自己,也为他人,所有人一起筑牢国家安全的防线。“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再黑暗的夜晚的夜晚也会有璀璨的星河。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越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这光辉的缔造者,正是那些平凡的人民英雄。他们担起责任和使命,不为小我只为大家,成为国人依靠的一座山。一个个奔赴一线的战士、医生、工作人员就像星星之火,终可以击退疫情。国难之下,中华儿女不服输的精神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从环卫工人到公众人物,大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助力,中国人民最终以巨大的决心和代价换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同时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健全我国的生物安全体系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只有齐力才能断金。“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所所医院筑成堡垒,一个个平凡的人化身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目标——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你,有我,有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者,守卫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关注自身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安全意识,为建设美好家园发光发热。

观看了这次的《国家之安,人民至上》节目,我为我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作为一名中学生,也应当从小事做起,关注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提升个人素养,不断进步,争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虽然这次疫情在我们国家已经在慢慢好转,但是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仍然情况严重。本着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我们衷心地希望和祝愿在另一半地球的友人可以安全地度过这个难关。这次教育活动,使我知道了国家乃至全球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生物健康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不仅要拒绝野生动物,更要寻求在以后的时间里与他们共生的各个方面,关爱野生动物就是关爱我们人的本身。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所有同学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蔚蓝星球!

10.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篇十

第一站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中流砥柱馆,顾名思义,中流砥柱馆所展示的是一些关于人民顽强抗战的文物,一根高达十来米的红色柱子笔直地立在馆中央,标志着比馆的意义,凸显了此馆的特征,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接下来参观了不屈战俘馆,陈列的是一些当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的侵略,仍面不改色,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人物塑像及画面。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日本军手拿刺刀,另一只手拍自己肩膀,并且满脸凶神恶煞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面不改色,一点也不害怕,极力无言地反抗;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在其他俘虏都倒下的时候,他还可以笔直挺立地站着中国军人的姿势,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这些俘虏,她们受尽了屈辱与折磨,更多的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她们依然不屈不挠,致死都还维护着祖国的尊严,国人的精神面貌,这是多么地感人啊!在对日本的愤怒中,走出了不屈战俘馆,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湖,这是一个死湖,水面是很平静的,导游说这座湖是专门用来平静参观完不屈战俘馆后人们愤愤不平的心。后来,我们还参观了国防兵器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这些馆都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参观以后不禁让我对那些在战争种牺牲的,伤残的,做出过贡献的国人肃然起敬。

第二站是红色年代系列。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个两边高高的围墙,围墙上放着各种各样的钟的巷道。原来,这里已经是红色年代章、钟、印馆。在这里,映入眼帘的最多的便是毛主席的.头像。无论是那些壁画还是徽章,都是毛主席的头像,连同红色年代瓷器陈列馆和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那些瓷器之类的,均是毛主席的头像。这几个馆,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说明了那时大家对毛主席的崇拜,以至于床尾也印着毛主席,用来监督,暗示自己要向毛主席学习,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多么地高!

第三站便是民俗系列。这里,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和老公馆家具陈列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百年变革。一双双三寸绣花鞋,不禁让我们想起以前女人的悲哀,一个女孩生下来不久便要在正在发育的脚上裹上绷带,让脚不能再长,其结果必然是脚严重变形,而且相当痛苦,那时,大脚女人是很没有地位的。再看看现在,男女平等,女人再也不用裹脚,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好呀!不过那些小脚女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益的刺绣,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她们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为了族魂,我们收藏传统。

第四站,也是本次参观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距今最近的一站,地震系列。那里,地震似镜,映出一个对灾情反应快速的政府,一个以开放姿态反对灾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同舟共济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收集了地震中各种被砸坏了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代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地震撼天动地,人性,撼天动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刚强撼天动地。这里展现了灾难,是为了让我们吸取经验,为了未来的平安!

11.列宁国家观辨析 篇十一

关键词:国家;阶级矛盾;调和;和谐社会

由于“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是一切阶级斗争的焦点”。[1]因此,“国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先哲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如果从国家的起源和新旧国家的更替方面理解,列宁这个观点至今仍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无产阶级阶段性历史使命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列宁这个观点其内涵必须进行充实。笔者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能够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说得更确切些,国家是阶级矛盾能够调和并且能够调和到一定低的程度的产物和表现。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阶级矛盾?我们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狭义的国家,是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即中央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权系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是一个现实的、阶级的范畴,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是阶级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广义的国家,是概而言之的由主权、人口和领土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二者有迥异的内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任何历史时期,狭义的国家总是广义的国家的占有者和管理者。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府,被当作爱国者而流芳百世的史事,就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这个概念。

狭义的阶级矛盾,仅仅指广义的国家内,不同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广义的阶级矛盾,包含了狭义的阶级矛盾,既指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即在利益等方面的不协调乃至冲突;也应当指同一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或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局部利益之间的不协调乃至冲突;还应当指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同阶级间或同一阶级内部的冲突或对立。

在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尽管没有阶级和阶级矛盾,但事实上存在无数的规模不等、但相对于阶级社会的国家而言,总体上规模都很小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内部或相互间,始终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并且冲突往往由弱到强。随着生产力十分缓慢的提高,在原始社会后期,阶级分化逐渐出现,正在形成的阶级相互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也相应地不时尖锐。

随着阶级分化的加剧,特别是到了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以至于不可调和的时候,原来曾经能够有效地调和各种矛盾,并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不论是氏族公社、部落,还是部落联盟,都无法继续有效地调和阶级矛盾,因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相互对立的阶级为了自身的生存,并求得自身相对的最大化的利益,就需要一种比部落联盟更高级、更完善的组织来调和阶级矛盾。而调和以往部落联盟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历史使命,只有国家这种组织才能承担。于是,国家产生了。

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论述国家起源的时候告诫我们:“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可见,从本质上讲,国家的起源是由于国家能调和部落联盟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国家是适应调和阶级矛盾这种历史时代要求的产物。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统治阶级(尤其是当权派)只有在其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并且将阶级矛盾调和到一定低的程度的情况下,在社会生产能进行的过程中,凭借以军队、警察等暴力机器为主的种种公开的或相对隐蔽的手段,以管理公共事务(即履行国家的内外职能)的形式,为自己的阶级(尤其是当权的阶层)牟利。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教导我们,“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5]统治阶级无论如何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都必须设法调和阶级矛盾,使之保持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

阶级矛盾在生产力没有极端发达的阶级社会是永远存在的,它时而缓和,时而激烈。不同历史时代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特别是统治阶层,即使它纯粹是暴力集团,也必须综合运用以暴力机器为主的种种手段,将阶级矛盾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确保自身能够代表或至少不严重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控制国家政权,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特别是根本利益)的目的。当然,具体操作者是以统治阶级中的某个阶层人士为骨干组成的政府。

在20世纪初,列宁提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个论断,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段,不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处于深重灾难中,而且资本主义在那个历史时期所不可避免的种种丑恶面目乃至罪恶暴露无遗,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都相对激化。无产阶级领袖为了发动和领导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被压迫阶级中尽量多的人起来反抗,并最终夺取国家政权,即,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在那个特殊阶段的终极目标。从策略上讲,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武器的批判比批判的武器更有效,甚至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只有渲染阶级矛盾的尖锐,才能激发革命群众的斗志。可见,这个论断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使然,其内涵不可能完备,也注定缺乏应有的哲学理性。另外,由于当时斗争环境的十分恶劣,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都不可能对革命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也难以找到比渲染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更好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告诫我们:“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

度”。[6]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产物,即都与它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正因为如此,才成为真理,并能接受实践的检验以至于指导实践。一旦超出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种种条件,任何真理都可能失去原有的真理性的内容,甚至成为谬论。因此,我们不论理解和运用任何真理,都应当考察他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并据此确定其适用范围。只有这样的态度,才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有的科学态度。

狭义的国家(即中央政府),总是由统治阶级中某个或某些集团的代表组成,其终极的主观目标就是为自身牟取尽可能最大化的利益,为达到此目标,必须千方百计尽量缓和阶级矛盾,至少也要把它调和在各个利益攸关者阶级可承受的范围内。当阶级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时,旧的国家必将灭亡,新的国家一定产生。

披阅中国古代史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即,狭义的新旧国家的更替,都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到原来的统治者无法调和时期发生的。虽然更替的形式最主要有二种,要么是由统治阶级中新的集团建立新的国家,要么是由原被统治阶级中的强力集团异化而成的统治者组织新的国家;但是,本质一样,新的国家总是在旧的国家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得到调和的过程中建立,并且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尽力调和阶级矛盾使之最小化。

如,隋朝的灭亡,由于隋炀帝的暴政使隋朝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超出了极限,即,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唐朝能够建立,并在前期出现“贞观之治”和在中期出现“开元盛世”之类史无前例的盛世景象,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能够采取措施尽量调和了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调和了统治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调和了自身与东突厥统治阶级的矛盾。唐朝之所以由强盛转向衰落以至于灭亡,主要是因为其无法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所致。

任意两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即使其阶级性质一致,但如果二者出现利益的激烈冲突,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灭亡与之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则是被灭亡者无能力调和与对方的阶级矛盾(不同国家间同一阶级属性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所致。如,“二战”期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被法西斯德国灭亡即是明证。

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既是由于明朝内部阶级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又是由于明朝统治者与后金统治者之间,即,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因此,从狭义上理解的国家,只能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另外,广义的国家,其存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分析两个例子,如,朝鲜王国亡于日本,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在“二战”后建立;古代印度亡于英国,但古代印度所在的地域在“二战”后产生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三个独立国家。可见,广义的国家无论它由哪一个利益集团管理或掌控,一旦不能调和以阶级矛盾为最重要的种种主要矛盾,就必定无法存在,即在领土、人口和主权等主要方面的内容必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广义的国家其存亡的原因在于其能否调和它自身与别国间的阶级矛盾。

按照列宁的观点,把国家看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只能解释新国家的产生(新旧国家的更替,即狭义的国家的更替),而无法理解国家的存在和如何存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1972年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现在已经是多极化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国内政局稳定,各种矛盾较近代以来的各个时期是最为缓和的,这些都是举世瞩目的,也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产生固然是阶级矛盾—— 国民党政权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政权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作为一个个完整的阶级,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不存在了。既然如此,那么,狭义的阶级矛盾从总体上说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就不存在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这两大根本利益一致的阶级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虽然一直存在,并有过局部的激化,但从来没有达到十分激烈的程度,更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如果把已经存在58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存在当作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那不仅在事实上十分荒唐的,而且在逻辑上也不可理解。

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阶级矛盾一直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可是,这些国家事实上都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也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并且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军事的与非军事的同盟也相当巩固并在不断扩大。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可见,国家通过调和阶级矛盾而存在、发展。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不断设法调和阶级矛盾的过程。只有阶级矛盾尚可调和,从而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履行时,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执行才能得到保障。否则,国家的职能无法履行,国家便无法存在,更无法发展。国家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壮大,是因为它能将旧国家已经激化到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调和到一定低的程度。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统治者,尤其是其中的权力阶层,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和阶级矛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低限度是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捍卫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根本利益)。否则,任何不可一世的统治者终究都会被历史无情抛弃。

进行阶级斗争只应当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决不能为斗争而斗争,否则,就是对国家甚至对人类犯罪。以极端的形式进行的阶级斗争,只应当是特殊时代的某个阶段为构建和谐社会所采用的极端手段之一。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可看出:国家作为阶级统治权力机关的作用正在削弱,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作用正在逐渐加强,尽管这二种作用的消长并不一定是统治阶级心甘情愿的。然而,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国家必将逐步衰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7]人类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使命;在21世纪,人类的使命是建设和谐社会以至和谐世界。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使命,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完整而准确地理解、运用乃至充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否则,就难免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综上所述,国家,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从其起源、存在与发展来研究,它永远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是阶级矛盾能够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否则,国家便是不可思议的怪物,或者是虚无缥缈的妄想之物,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122.

[2]列宁.国家与革命[C]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75.

[3]恩格斯.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节选)[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264.

[4]列宁.伟大的创举[C] ,列宁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O.

[5]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摘录) [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265.

[6]恩格斯.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节选)[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562.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07-02.

上一篇:师德建设教育月下一篇:会计报表编制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