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2024-09-24

学习李镇西老师的(精选11篇)

1.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篇一

学习李镇西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五郭店中心小学丛树坤

2016年3月12日,我有幸在邢台追光中学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专题讲座——《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感如沐春风,收获颇多:

一、只有真心实意的爱学生,才能永葆一颗童心,才能真正消除职业倦怠感。

李镇西老师通过一幅幅照片,展示了他与学生共嬉戏、同成长的历程。我似乎看到了他那一颗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学生的爱和依恋,而这岂不是教育的真谛吗?试想,设若没有爱,即使教学设计再精致,文本解读再到位,教学设施再先进,学生也不会爱上这门学科的。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小学生往往是先喜欢任课老师,然后才喜欢上这门学科的。这不能不使我——一位有教育职业倦怠感的老师深刻反思、反省的地方。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做天使,那么你将生活在天堂;你把学生当做讨厌的魔鬼,你将永远生活在地狱之中。只有端正心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才能享受到职业幸福。

二、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承认,促使学生成才。

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中的班主任,他深谙教育心理学,了解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先成人,然后成才。他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作为校训,从人格上引领学生向善。这也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不也是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获得幸福吗?再往小处说,我班的班训“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也是注重学生在做人,学习上超越自己,进而把班级建设好。

三、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老师的自我学学习、自我提升,还向与会的老师推荐了许多好的书目,比如朱永新的、日本佐藤学的书籍。一位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及时地复习,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变成“活水”,自由的驾驭课堂。由此,我想到我校新建的教师书吧,里面的好书很多,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一读,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加油”。

总之,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用心、耐心、诚心与学生共成长同进步的决心、信心。

2.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篇二

他,2013年主动发起成立庆阳市第一个民间教育学术团队———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如今研究会集聚近千名老师主动学习、践行李镇西教育思想; 2014年他在借调市教育局半年后主动要求回到学校教学一线,他说他的心在学校,根在课堂。

他是谁?甘肃省庆阳市庆阳五中数学教师,第二届“中国李镇西式好老师” ———杨宏杰。

杨老师投身教坛14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始终秉持着做老师必须守住朴素心,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从点滴做起,做平凡的事。

爱职业,从课堂做起

2001年杨宏杰老师从一所农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庆城县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教,这里生活用水都要靠下雨集流,学生住宿还在窑洞里,开水馒头就是他们一周的伙食。办公室是70年代旧房子,冬季漏风,夏季漏雨。每周末全校师生挤仅有的一趟班车,往往拥挤到车门都关不上。很多年轻人到这后很快想尽各种办法离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有过抱怨,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他明白在这个落后偏僻的山村上学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他时刻牢记李镇西老师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不爱教育,那么就请不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想,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那就必须对得起孩子们,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于是他便潜心研究教学,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业,他开始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每次备课后都让他们提意见,请他们亲自指导自己的课堂。他跑遍县城书店,几乎将能买到的相关资料都买了回来,一边学习,一边探索。

大山深处的孩子本来基础差,很多孩子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耽误了学习, 孩子学习成绩严重两极分化,数学课成了很多孩子的“地狱”。为了照顾不同学情的孩子,杨宏杰老师开始尝试分级教学,他把写作融入数学课堂,在数学中谈写作,于是有了数学日记……他的课堂也得到孩子们的肯定,回报他的不仅是优异的成绩,更是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开心的笑脸。

爱学生,从问题学生开始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会把更多关照给予这些孩子。但杨宏杰老师觉得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爱学生应该从问题学生开始。

2005年班里转来一个孩子,他的右手一直蜷在袖口里,竟然用左手写字, 上课一言不发。经过详细的了解才知道孩子小学贪玩把右手伸进拖拉机皮带轮,绞断了两根手指头,一次考试监考老师硬是要孩子用右手写字,从此孩子一度消沉,连续几次转学,每逢考试便以各种理由请假。孩子的遭遇让杨宏杰老师很心痛,于是他坚持每天鼓励他, 甚至考试前偷偷为他辅导,不惜透露一部分试题。当第一次考试时,这孩子又来请假时,杨宏杰老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那次考试孩子创下了近3年来历史最高记录。在班里除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便是各种场合的表扬。孩子变了,丢失的自信又被重新找回,做了数学课代表。两年后,成功考入重点高中。

晓峰,一个双耳失聪的女孩,上课只能猜老师的口型。当看到她课堂上那种迷惑的眼神,他决定每节课提前为她备好教案,所有的问题都是纸上交流。 三年的坚持,如今她成为一所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

小丹,因为家庭矛盾竟然用刀片将自己手臂划了几条深深的伤痕,很多次中午放学他看见她在校园溜达,像个流浪的“小狗”。每天中午杨宏杰老师都陪她聊天,慢慢才知道是因为家里有了小弟弟,小丹觉得家长忽视了她的存在。 找到问题症结,于是联系家人多陪陪孩子,多做思想工作。半学期后,杨宏杰老师重新看到了一个活波、开朗的女孩。

搞教研,从教育实际突破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杨宏杰老师欢这句话,更喜欢用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005年,他担任初二两班数学课, 面对班级成绩整体不理想。他经过深入和学生交流、调研,开始尝试分级教学, 分级考试。按照学生自愿选择将分成A、B两个层次,B类学生只学习基础知识。考试可以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给予学生两次机会取最高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小A在一次考试中选择B卷,取得了78分成绩,她高兴地说“这是她上初中成绩最理想的一次!”一年后毕业会考中,两班孩子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80%的学生被高中录取,总结一年多分级教学经验他写成的《分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在《陕西教育》发表,并获得论文评选一等奖。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杨宏杰老师还发现很多孩子总是对数学学习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数学机械、枯燥,不是计算就是证明,很多孩子早早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原因,他发现是老师们忽视了数学知识的来源,把数学简单归结为:计算、作图和证明!数学没有了源与流,没有了生命力,活生生的数学变成了变成死板机械训练。于是杨宏杰老师开始整合数学教材,提出了“生活化”的数学的设想。课堂教学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通过知识探究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他把数学课堂上到教室外———通过银行存款变化了解正负数, 通过测量池塘宽度学习全等三角形,通过彩票中奖学习概率……数学课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科目。2012年根据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录制的课例《生活中的概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时代巨变,各种信息充斥着社会个各角落。班级管理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影响,作为班主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这就必须要求班主任思想上要“变”,方法上要“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杨宏杰老师及时收集整理资料,提出班级管理的“五个要”———要注重信息协控,形成家校合力;班级要注重规则制定,让规则内化为学生习惯; 班级权利要实现自控,让学生人尽其才;班级要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形成班级凝聚力;班级要培育学生个性,点燃学生个性激情。三年实践之后,一本《班主任管理新策略》正式出版发行了。

树理想,心怀一方教育

做老师的本职工作是上好课,教育好学生,在搞好这一切的前提下,随着对教育理解逐渐加深,对教育改革逐步实践,尤其是受新教育和李镇西老师及全市坚持8年无功利读书和整体推行新教育实验的影响,杨宏杰老师觉得一个有追求的老师应该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那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号召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

2005年庆阳教育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教师一味追求考试分数,不读书的现状,大胆提出“读无用书”的号召。庆阳市教育系统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读书活动。经过5年的坚持,经典阅读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形成了“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的良好氛围,庆阳教育生态得到重建。庆阳市读书活动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的报道。他,作为读书活动的受益者,觉得应该积极宣传这种成功做法,让更多一线教师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于是先后在 《中国教师报》 《甘肃教育》发表 《用经典开启智慧心门———记“读书局长”卢化栋》《读书,盘活一方教育生态》。由于杨老师对庆阳市读书活动的成功报道,再一次激发起庆阳教育系统读书热,他也从一名名不经传的乡下教师逐渐被公众熟知。

在一次和领导的聊天后,更坚定了杨宏杰老师埋藏了很久———成立庆阳民间教师草根团队,通过草根力量促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心。2013年他倾其所有拖家带口前往湖北武汉参与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二届年会,因为经济拮据,愣是在火车站广场铺一张报纸睡了4个小时。短短一年时间杨宏杰老师便在庆阳发起成立了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发展会员学校20多个,会员1000多名。并在庆阳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成功组织了“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第三届年会及颁奖典礼”,全国13个省市近400人齐聚庆阳共话教师专业成长。李镇西老师亲临现场做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报告,他通过真实案例告诉老师们,“一个老师只要真正热爱教育,才会在教育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不是荣誉的堆砌,是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蒋自立等10多位与会一线名师分享了自己专业成长经历,庆阳会员张燕燕老师讲述了她在参加“研究会”后的故事,她说“庆阳研究会的成立,让一个人孤独的行走,变成了一群人结伴而行”……如今每周六晚,更多老师放弃休息、消遣时间集聚在研究会的网络视频社区,参与研究会的网络阅读、研讨及讲座活动, 庆阳草根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庆阳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3.李镇西的坦诚与谦逊 篇三

前年,某出版社在李镇西新著扉页上的“作者介绍”中,用了大量夸张的用语:“著名教育家”“成就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事迹轰动了中国教育界”……李镇西当即给出版社打电话:“你们这样写我,我都不好意思把这书拿去送人!”编辑希望李镇西理解,这是“营销的需要”,李镇西说:“可你们却让我无地自容,羞死人啦!”后来李镇西重新写了一封“作者介绍”去。“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面对编辑朋友的高度评价,坦率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说自己感到“心虚”,表达了对“吹牛”的惶恐和害羞,毅然决然将“卓越”“杰出”“思想家”“著名教育家”“成就卓著”“产生轰动效应”“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等具有“煽动”性的“溢美之词”删去,改换成平实、低调、谦逊、真诚的质朴之词。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李镇西虚怀若谷,没有被头上各色各样的光环所蒙蔽。他清楚自己的长处与弱点,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在人生掌控方面总能令人信服。我们应该像李镇西一样,让谦逊成为一种固定风格,养成善于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的习惯。

湖南隆回一中

4.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的体会 篇四

我有幸参加了在滨州举办的“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感触特别深,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教育者对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同行的真诚引领。下面就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爱是一种依恋,(什么是依恋?孩子们都期盼着上你的课。放假了,孩子们都盼望着早点开学。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孩子们觉得因为有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让班级中的所有学生知道这个班级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每个学生在学校、班级留下一个流传下去的故事,从而让他们产生对学校班级爱的依恋。2.爱是一种理解,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学校最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在哪里兢兢业业。”话虽然难听,但是可以想想一个班主任要是不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年龄段的兴趣和爱好。你说他能带好这个班级吗?最后告知与会者,一个理解学生的老师是:有儿童般的情感,有儿童般的兴趣,做有童心的教育者。你要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

3.爱是一种尊重,一个学校没有比学生的信任更重要的了。学生们为什么依恋学校,依恋班级,依恋班主任?那是应为他们信任。怎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信任从尊重开始。很多班主任都觉得班主任尊重学生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民主,什么东西都要拿到班上集体讨论。并且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以学生为主这样就是的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其实你错了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在于我们的动机,而是真正了解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和感受。

4.爱是一种浪漫。孩子来学校的目的是快乐成长,你让孩子快乐且浪漫的成长了吗?一个孩子,一个日子,就是教育。善待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孩子无限的浪漫的会议。(比如,篝火晚会,踏青活动,爬山归来,田野归来,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等)在社会实践中,孩子的浪漫会议很多。

李老师说“班主任应该有童心、爱心、责任心。” 做有童心的老师,没有爱心的老师如何懂得保护幼稚的心灵,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要说“走进孩子的心灵”,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只需我们以平等的心态,静心聆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很难想象,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

李老师的经典理念,不时引来阵阵的掌声。李老师那颗童心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爱学生,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从他的报告中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与欢乐。李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李老师让自己的生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今年我是担任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平时课程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免有些怨气,有时自觉不自觉的迁怒到学生头上。说实话,我自己觉得我的学生并不是讨厌我,但他们也不是真正喜欢我,我觉得是“敬畏”。他们喜欢听我的课,觉得我是较“权威”的语文老师。但学生们都觉得我太严肃,让学生敬而远之,慢慢的,我觉得我离我的学生越来越远了„„

“走了很远,却忘记了我们的起点。”——李镇西 我不由自主的反省:我或许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但决不是让学生打心里喜欢的老师,因为他们都怕我,一见我,有的学生就躲了。以前我还觉得自己很有“威信”,学生在我面前不敢“乱动、乱跳”。李老师那种真正关爱学生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让孩子每天有收获,很快乐,这就是优质教育。李老师现在是校长,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个学校,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可他却能关爱学生,每天还找学生谈心,聊天,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正事”。为什么他能做到?答案只有一个:他爱学生,他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觉得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啊,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未来和希望。难道我们不应该打心里喜欢他们,爱他们吗?爱是双方的,爱是会得到回报的,只有当我们对学生付出了真正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爱我们。

5.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 篇五

用心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心中感慨很多,李老师真正践行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无私付出,操真心,负全责,用爱把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令人羡慕不已。

目前,很多班主任一提到班级问题,就感觉心情烦躁,怨声载道,有幸福感的很少。过去,面对难题,面对再难缠的学生,也有办法,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可现在,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无法与学生沟通,于是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因此,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我认为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的远离,而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厌倦感焉能不油然而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如此一来,不厌倦曾经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才怪。

最近一段一有时间我就翻阅一些有关班主任的书籍,其中李镇西

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谈到教师的幸福来源是说: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享受职业本身就是坚守职业。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可能心甘情愿的废寝忘食,坚持不懈。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怎么会有厌倦感呢?一个把职业和事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另外他还说过,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就看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技能,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班主任不断享受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在这个意义上,他还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研究,一个课题,每一届学生就是自己的一个实验田,自己只要用心灌溉,享受过程,幸福感就会自然产生。

陈元志

6.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六

李镇西,中国教育界大师级人物。前些年的《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也给李镇西赢得了“爱心教育”“专家”的美称。一年前,我断断续续读完《爱心与教育》,为作者对教育最诚挚的热情与对学生最深沉的爱心而感动,一年后读《做最好的老师》,不由得对作者高超的教育技巧和教育事例蕴涵的朴实民主思想所折服。

“今天的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教师,做的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素质,决定了国民素质和祖国的发展前景。从此意义上讲,“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然实际上,因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算得上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的教师为数甚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教育战线忙忙碌碌、周而复始地,做着的教书匠的工作。我不同陶行知、魏书生比,我也不同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比,我只同昨日之小我比!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备课比昨日认真否?今日上课比昨日精彩否?今日找学生谈心比昨日诚恳否?今日处理教学突发事故比昨日机智否?今日帮助“后进生”比昨日真诚否?今日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比昨日丰富否?今日之反思比昨日深刻否?今日接受领导意见与同事、家长批评比昨日虚心否?今日所思之事比昨日高尚否?„„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必高于今日之我,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展望十年或二十年后之我,或者仍然不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我至少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相对于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已经是最好的教师了!

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者来说,要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关键是要会反思,会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得出教训。用敏感的心关注教育现象,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把握专业成长的契机,用探索和进取精神去追寻教育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只不过是一间偏远小学的校长,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做教育笔记,对四千多名学生进行过认真观测和分析,最终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遭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当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将这些解决难题的方法汇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具有可推广性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已不再是普通的教师,我们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教育专家!

“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打招呼,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为什么上课前学生必恭必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这些奇怪的现象,我们未引起重视。民主不单是学校能培养的,民主意识也不能光靠学校来养成,但学校、教师和课堂对民主意识的养成与民主精神的锤炼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不乏真知灼见。从1987年起,李镇西每接手一个新班,便会对班级进行“法治”

管理。班级法规的制定者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人人都是立法者,人人都是守法者,人人都是“违法”后的惩罚接受者。在他的班级法规中,有一项专门针对班主任的处罚,班主任如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

1、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

2、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

3、错批评同学一次;

4、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

5、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你能否想像,一个大男人,一个平时威严无比的教师拿着扫把,躬着背打扫教室每一个角落,同时接受着班上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其实,教师的尊严不是自封的,教师地位的尊崇是学生给的,是家长给的,是社会给的,“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一名教师,如果他的社会地位要靠专制与压制来赢得,尽管他有“威名”无限,应试教育硕果累累,那也是虚名,是高徒出名师,而非他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学生多样性,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生先知、后生后知,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关系,而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水平上,教师未必高于学生。陶行知几十年前就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从实际上而非形式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师,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批评,采纳学生良好的建议,从而提

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这样便能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康庄大道上向前迈一大步。

7.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篇七

一、沟通生活的移情策略

李镇西注重将文本阅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读出时代的讯息和自己的生活内容。教师的引导要由文本阅读“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时代,甚至联想到自己”,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如此,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变得更加贴近,对课文的亲近感增强,自然能够产生一种阅读冲动。在《给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中,沟通生活的移情策略运用得极为充分。比如,他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后给的第一个重要提问:“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为了打消学生顾虑,他进一步补充说:“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呵呵!”这个提问既是引导也是要求学生,文本阅读应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挥阅读先见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从而形成相应的阅读心境。只有如此,文本阅读才能激发兴趣,在文本接受者和写作者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一或产生情感共鸣,或激发观点碰撞。事实上,此问题一出,“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多数人都想过”。显然不少同学通过课文阅读产生了情感共鸣,这为以后进一步细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在研读文句“他们一会儿看天,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传情”时,随着教师的引导,“教室里一片宁静……他们显然也被文中的爱情打动了”,随后同学们唱起了《浪漫的事》,“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本节课的高潮就在沟通生活的移情策略的运用下适时到来!这堂课,李海林评“上得非常生活化”,教师“在由‘文本的解读向‘生活方面延伸的时候…‘举重若轻,水到渠成”。这恐怕也是这堂课最为得意的神来之笔。

二、课堂主体的强化策略

课堂教学有若干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文本作者主体甚至文中的人物形象主体。应该说,对每一个主体李镇西都能给予相应的尊重。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镇西尤其强化了学生主体、教师主体、文本作者主体。既避免了传统教学对教师主体的一味倚重,也避免了时下一窝蜂的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文本阅读对话。

对于作者主体,李镇西认为他“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因此。课堂阅读与对话必须尊重文本作者这一主体。由于作者主体的沉默型特点,该课对作者主体的尊重主要通过教师的“代言”实现。教师以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推崇者的身份结合文本阐释了作者的爱情观,“使同学们对苏霍姆林斯基充满了敬意”。与此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提出对作者观点的不同看法,显示了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李镇西主张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然后适时导向深入阅读。这既避免了放任自流的语文教学流弊,更实现了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尊重,激发了学生的文本阅读热情。在这篇课文的切入方式上,教师并没有抛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从尊重学生的感受的角度让学生畅所欲言,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这种处理。使学生可以不带任何负担、任何压迫感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对文本的认识轻松、真实、自然。这种处理方式,是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最佳结合。

李镇西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也不讳言教师主体的存在。“教师的存在,是教学系统的突出特色,是教学区别于一般的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李镇西上《祝福》的最后一堂课时,整整一节课,几乎就是他的“一言堂”。在不少老师的眼里,这是典型的教学“致命伤”,却得到包括语文名家钱梦龙老师在内的有识之士的肯定,因为它绝不同于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体现教师话语霸权的“一言堂”。在《给女儿的信》的教学中。当学生热热闹闹讨论课文(如分组讨论“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一段)时,他作为课堂的一员也不时见缝插针,摆明自己的主张,当然他也绝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要强调的是作为课堂一员的平等的话语权。李镇西对课堂各方主体的充分尊重,正是他一以贯之的民主、平等教育思想的体现,正因此,学生从对权威的尊崇、服从中解放出来,真实、自由、开放地阅读文本,从而获得了相应的阅读动力。

三、幽默风趣的减压策略

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跟幽默风趣的人相处,因为幽默风趣的人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轻松愉快。李镇西的课一向注重幽默策略的运用,他深知幽默策略是调节课堂气氛、舒缓课堂压力、实现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手段。这种策略的运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平等作风、民主意识和“亲民”形象,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少感到一种来自教师权威的压迫感,从而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学习个性、更强的学习热情,可以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在这篇课文的执教中,幽默策略运用得也是极为充分的。由于成功运用了幽默策略,一节课45分钟,“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甚至“爆笑”的时候多达9次。教师设计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展开热烈而紧张的讨论。这个过程学生既享受思考的乐趣,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为此,教师以幽默方式引入总结性发言,既是教学预设的必需,也是舒缓课堂紧张气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人下一轮紧张的理性思考的一个必要的缓冲,甚至是下一轮冲刺的加油站——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接下来的文本学习活动。

四、尊重人格的批评策略

和许多教师一味的表扬策略不同,李镇西的课学生虽然敢于大胆地张扬个性,但遇到出错的时候,李老师也绝不包庇。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批评策略拿捏得恰到好处,学生往往对批评心悦诚服且印象深刻,不大容易下次再犯。在识读字词阶段,有两位同学读错了字音。余鑫同学被教师特别抽出来回答“幢”字,但读成了“dong”。教师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在其他同学作了正确补充后,教师继续对余鑫说:“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o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教师既明确指出了错误,也对出错的原因提出了批评——想当然,未查字典。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批评时,语调平和,措辞讲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负教师厚望(教师特别抽出来)的自责,又丝毫无损对出错学生人格的尊重。这样的批评策略,保护了学生自尊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参与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和问题讨论的积极性。

五、至真至诚的表扬策略

与李镇西的批评策略相比,他似乎更加擅长对学生的赞扬,以此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家长、教师的赞扬,他就更可能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出学习韵兴趣。李镇西深谙此理。他的表扬策略的运用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纵情赞扬。这主要应用于对学生的表现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二是对正确回答的及时、有力的肯定。这种时候他往往较多地用到“好!”“很好!”“对!”等字眼,语气坚定而真诚,随后一般会进一步就同学的观点进行适切的阐释说明,避免了简单粗疏、空洞无物、索然寡味的话语肯定方式。三是对有一定合理性、但还不够完整的文本的解读先肯定再提希望。这种时候教师往往不会作直接的补充说明,而是会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完善,避免了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在《给女儿的信》一文的教学中,李镇西采取的主要是后两种表扬策略。这恰好说明他对学生的表扬是很有分寸感的,绝不随意拔高,但也绝不敷衍了事。

六、“煽风点火”的递进策略

8.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八

王学香

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如果说医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那么教师就是在铸就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脆弱,而这一切的改变可能就在教师的一个眼神里,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可教师这股神奇的力量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样肩负起这项神圣的职责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学习与反思的问题。

记得我曾经因为个人情绪化,打过一个学生,以至于到今天我还对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直到我开始阅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我开始思索:假如没有爱与责任,仅凭满腔的热情,我最终将收获什么?

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实实在在的做法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就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6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最后,我想引用附录中的一段话: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9.教师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有感 篇九

愿我们一起期待,相信李老师的三条为国为民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采纳。上一次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就大力转发。一个有民族情感国家利益为重人,都会选择转发。我也是教师,深感教师队伍中一些问题严重。我们这里也曾经出现县教育局买官的案例,出现了不是师范毕业军人专业,靠钱开路,三级教师三十出头当上我们的中心校长,外号还是“混混”。二十年前我县还出了省理工状元,连续几年问鼎北大清华多人。但从2000以后,却教育质量急剧下滑。教训深刻啊。我也在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代课五年,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竟然数学不及格也是未来数学老师的人选,而且在校仍是数学差得很。招收的未来教师,高考成绩280,甚至更低。而他们未来却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主力,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考个师范或者做个幼儿老师。听了真的让人忧虑。每年招教后,也有优秀的人进来,可惜干不多久,就辞职。原因是待遇跟不上,我们的特岗到手2300多,养家糊口难,不能遇上出个事。二十年的教龄也不过到手3000,日子过的也是捉襟见肘。愿意从事教师的教师子女没有,她们看到的是父辈的辛苦,收入的微薄!感谢李老师,中国有你,国家教育有幸!

李老师,再次拜读这篇文章,感受您的国家民族大义之心,自己也是激情澎湃。也是深为我国教育忧虑,尽管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非凡。但有志之士不会因此忽略问题,这样才能让教育发展的更好。何况问题还是如李老师所提三个建议中提到的,确实存在。比如优秀人才不报考师范,我曾在我们当地大学代课五年,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极差,让人不敢相信。数学专业的学生,数学考试八分。高考成绩750分,我们的招生最后180。这样的基础,三年再不好学习,能胜任未来教师职业吗?为啥教师职业吸引力小,还是带鱼低。家长不让孩子考教育专业,认为没有出息。还不是踩着经济指标,来说话。难怪有些害群之马进入教师队伍,入职门槛低,还有很多人打着也不愿来。教育确实是需要奉献的,但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不能要求所有的一般教师都有高风亮节,他们也是有家庭有自己的生活的。没有了生活基础,他们的心能安心教育,那是圣人。所以我也希望国家能认真听取李老师的呼吁,从国家大局出发,真正落实教育为本的国策!

作者|殷志斌

★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 先学后教心得体会

★ 带教老师评语

★ 早教老师自我介绍

★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10.有感于李镇西的“五个一工程” 篇十

近年来,我校提倡教师每学期(学年)要完成“六个一工程”,而李镇西老师是每天都要坚持“五个一工程”。我将他的“五个一工程”说给同事听,大家好奇、惊叹、怀疑,有的干脆说他“不可理喻”。带着同事的种种疑惑,我不禁千万次地问:“镇西兄,你为何对教育这般痴狂?”

李镇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现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国中学教育)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我校于2004年5月邀请他到我校讲座并上语文示范课,果然名不虚传。

近年来,李镇西老师应邀穿梭于各大中城市,忙于讲座、讲课;出版社为他频频出书;期刊报纸为他开辟专栏。李镇西现在的头衔是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但教语文才是他的拿手好戏,当班主任才是他的最爱。每天要坚持“五个一工程”,又有如此多的社会活动,在凡人看来即使有三头六臂和分身术都难以应对,那么李镇西老师为何能做到?我对他所坚持的“五个一工程”一点都不怀疑,我相信他不是说出来秀一秀的。我想,是对教育的一种理想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支撑着他,是超人的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走到了今天。

我们不需要成为李镇西第二,但我们需要“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对教育痴狂的精神与他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为此,我特别建议,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要“读”占鳌头,要精心构建自己的书房,要经常浏览书报杂志,要精读教育经典,要找到一本自己百读不厌的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他本人私人藏书达一万八千册之多。

11.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篇十一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近来捧读李镇西老师的佳作——《做最好的老师》,得以与这位著名的教育大家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如饮甘露,感触颇深。读后不禁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可以说李老师是用真心为教育奉献的,宣扬了崇高的教育理念,给我们为师树立了良好的的榜样。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是阅读后的最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从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转化“后进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等十个方面全面阐释了李镇西的教育观、学生观。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透露了李老师的真心,他将理性的思考倾注于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中,故事跌宕起伏、撼人心魄。书中不乏李老师对于育人的困惑,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思想的撞击与灵魂深处的迷茫。让我触动最大的还是他的的这本书是将自己日常的所做所想所思所得用笔录的方式记载下来,透过每个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育人方面,他是真正的爱教育、爱学生的教育者。

做最好的老师

做好一个好老师好不只是句口号,更多的事需要智慧与爱,一个好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现在想想,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老师还是蛮多的,但是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就不一定了,能让我们无法忘记的是那些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师了。

李老师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个难题(班级建设、后进生转化、作弊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的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所以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收获,新的快乐。这样的想法很特别,繁杂的日常事务会将我们仅有的一点热情与耐心耗得精光,如果不能做一个良好的自我调节,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做好老师的标准,还是自我精神解放的好方略。

教育之心

李镇西说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宽容心和耐心,童心使我们能理解孩子,爱心能让我们把爱献给孩子;责任心能使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从而培养出于社会有用的人;宽容心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仁慈和关爱;耐心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与机会。

李老师说“用童心报答童心,这就是我献身教育的原动力”,作为教育者,要善于用童心理解童心,让自己拥有与学生同龄的童心思维,用这样的思想去解释学生们的行为与做法就容易多了,毕竟我们都曾童年过。当我们努力唤醒内心深处的童心时,其实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创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捷径。同时,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竟然是“一类人”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之情。而且当我们怀着童心理解童心时,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愿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很具有亲和力。保持童心的关键是懂得理解,不仅是要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教育离不开情感。当然,对学生的爱,不一定需要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心融入平常的一言一行中,用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当然,这种爱心必然是平等的,如果不能拿捏好,产生的负面效果危害是很大的。大多老师都过分看重优生差生,以致于忽略了比例较大的中等生,结果就是大多表现一般的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甚少,若干年后,彼此都没了印象,这是很可悲的。

李老师告诉我们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

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教师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重大使命。

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拥有了如此宽阔的胸襟与达观的心灵,面对犯错的学生,李老师能以一颗理解的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批评也不是说教而是让他当众表演节目,可以唱一首歌,也可以讲故事、朗诵文章,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自己的错误。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更关键的是维护了学生的创造欲,成功的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中规中矩的乖学生,而是培养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青年才俊,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是少有的耐心,尤其在“拯救”后进生的时候,为了找到与学生谈心的好机会,他可以等待一个学期,在无数次的等待之后他觉得时机成熟时候才去找这个学生谈话,这种难得的耐心是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李老师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做法就是写信,开学初写第一封信,平时与学生交流也有书信往来,现代这个信息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么古老的交流方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对待学生时难得的耐心。书信虽古老,却是最有效率、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了,也许很多年后,学生还会保存着。

创建班集体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信任,渴望自己的优势得到展示,这种心理理应被教师尊重。李老师的轮流班干部制度的实行就是尊重了这种心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与施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自律和律他的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李老师十分重视班级教育中各种力量的利用和协调,依靠学生、科任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各种力量,尤其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在班级工作中,紧紧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班级教育的主人。

给班级取个响亮的名字,这也是李老师的好方法,比如说“未来班”,这样做的妙处在于这个名字会让学生有了一种归宿感,从而为此感到骄傲,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浓厚的集体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带给学生一种一起努力的快乐,这种集体奋斗的快乐产生的是良性循环。这样班级的凝聚力会更加集中。

“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这句话对于教师能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了全面的概括。李老师强调说,要走进学生心灵,就要走进学生生活,尽可能多地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发展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善待学生的求助,真诚地和他们做朋友,巧妙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把自己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

总结

上一篇:院校教职工考勤条例下一篇:超市领班年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