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各行业人才需求

2024-09-13

it各行业人才需求(精选5篇)

1.it各行业人才需求 篇一

中国十大行业人才报告-IT行业

IT行业

2002年:一场虚火

2001年是网络泡沫破灭的一年,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02年。低迷、不景气等词汇就像幽灵一样缠绕着IT公司。就整个2002年的才市来看,可以说是迷茫、动荡和虚热。据了解,2000年,IT业招用员工人数达到高峰,2001年,下滑始露端倪,2002年,各大公司更是普遍压缩用人计划。IDC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IT业呈现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滑坡,增长率下跌2.3%。虽然中国IT业仍然保持了18.1%的增长势头,但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却远不如前。此前的一些人才大户,如“巨大中华”四大公司,都大幅缩减了招人计划。

据各公司的数据调查显示,2002年IT人才需求一直是惨淡经营,甚至连IT高级人才的日子也不好过,国内外一些著名IT企业2002年年尾都传出了裁员消息。

虽然摩托罗拉、中国联通、TCL等都打出了招贤纳士的大旗,总体需求量也很大,但学生们却普遍感觉他们所提供的就业环境不比往昔。比如联通计划在全国招收2000名毕业生,TCL计划招收800多名毕业生,但就业地点多在西北、西南、东北。

虽然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公司偶露峥嵘,像UT斯达康宣布月进一批优秀人才,让人眼前一亮。但更多的却是反映整个行业不成熟的浮躁。

9月,托普曾宣称要在全国招收5000名技术人才,似乎让人一下感觉IT的春天来了。但业内人士纷纷提出质疑,一阵热炒过后,这事儿也就没了下文,炒作的痕迹十分重。而“软件蓝领”的概念,从年初炒到年尾,让想跻身IT业的人们兴奋不已,但据调查,国内对软件蓝领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媒体所说的那么多,相当多的软件公司明确表示,他们不需要软件蓝领,此举大概是培训公司们出的损招。

但总的来说,信息产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预计2003年会有一些亮点。

一、金融、零售、电子、房地产等行业为IT人才提供了新的机会

IT业的全面复苏还需时日,但在其他行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开始抬头。据统计,最渴慕IT人才的是一些大型的股份制企业,和新兴的民营企业。

根据报告,金融服务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在明年可能成为雇佣IT人才的热门。与此同时,批发和商业服务行业预计在雇佣新IT职位上有所增长。零售行业的信息部门也可望再增加IT职工。

在美国,调查公司有同样的结论。在IT公司普遍缩减用人计划的情况下,西北地区以及南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金融服务和医疗企业都显示出对IT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其他可能增加IT员工的部门主要是与网络安全相关的部门。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如国际金融公司、美林、花旗、汇丰银行、纽约人寿、友邦、太平保险公司等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灵活的策略对国内的金融界发起挑战。他们用“网上银行”掠取中国的优质客户,同时以“人才优势”来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我国国有商业机构已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但股份制金融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高达数十倍的年薪最终将“热门人才”挖走。

由于我国金融硬件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因此以“金融科技人才”为根本的软件水平必须提高到战略高度。为此,金融公司势必会鼓励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并且进一步提高“金融信息”人才的待遇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IT界人才投身金融。

据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制定出了金融信息人才的培养战略方针,已指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作为金融信息人才的专门培训基地,以期培养能适应国际规范的、信息技术与

经济管理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二、国家对软件业的重视,软件人才需求会增加

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纲要称,到2005年,我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要达到2500亿元市场目标,在从业人员规模上要形成80万人开发人员队伍。然而现有的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国内企业现有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大约20万人,达到2005年80万人的规模,每年至少需要补充60万的人才缺口。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更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术人员。目前,软件开发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通用软件开发;另一类是软件定制服务。未来国内IT企业将需要大量的通用软件开发人才。同时,针对各行各业的软件定制服务也将对软件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最好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进入IT业设计适合行业特征的软件。

在未来的2到3年内,信息产业部将在全国设立百所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面对这一巨大蛋糕,国内外培训机构跃跃欲试,争先下手。据了解,仅北大青鸟APTECH公司在全国就已建立和发展培训中心76家,形成了22000多人的培训规模。而且,培训出的人才在人才市场非常走俏。

2003年是《行动纲要》全面开展的重要一年,可以想像,软件人才前景乐观。

三、大公司需求旺盛

微软和IBM在2002年都宣称要推出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IBM的“天才孵化计划”主要是与中国最顶尖的一些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每年挑选10多名软件和MBA方面的顶尖学生在IBM中国研究中心做项目开发,费用和设备均由IBM提供。此计划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中国举行,合作的院校将从北大、清华拓展到其他重点高校。微软也宣布在中国启动一项“长城计划”,跟IBM非常相似的是,微软选择的合作院校主要也是北大、清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微软承诺,在未来3年内,微软至少将投资两亿元与上述院校共同培养软件人才,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将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出每年至少150场学术讲座。

微软中国宣称,要从2003年开始就保持50%的增长,为此目标,比尔.盖茨在上海透露微软亚洲研究院将在中国网罗2000名顶尖程序员。可见,能否得到一流人才对于微软意义同样巨大。

四、培训和安全市场

值得重视

IT市场虽然不如前几年红火,但IT培训业在短暂的几年中迅猛发展壮大起来了。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我国的IT培训市场每年有20亿元的规模,这促使大量机构跟进。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培训机构都将IT人才培训列为工作重点,还出现了许多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学校,它们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争夺生源,在IT培训业进行着一场混战。这样,对培训师资的争夺势必会更加激烈。

另外,从目前国内各企事业单位的IT技术人员需求来看,信息安全技术人员十分匮乏。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病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专业的反病毒工程师还是国内IT人才架构中的一个空白。随着信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电脑病毒危害的频频发生,从反病毒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到日常使用,都需要具备一定安全技能的技术人员来实施。因此,反病毒工程师必将成为国内IT技术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热点。

而网络安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这一块的顶尖技术人才并不多,而企业的需求不少。以前的“黑客”们纷纷从良,说明这一块隐藏着的巨大商机。

2.it各行业人才需求 篇二

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云服务已广泛深入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当应用企业 (以下简称“应用方”) 采用云服务提供方 (以下简称“提供方”) 的外包服务后, 将对应用企业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降低IT服务成本。当提供方的云服务外包业务出现规模效应时, 必然会降低应用方的IT服务成本。同时应用方的成本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固定成本转为可变运营成本;

●提升IT服务质量。提供方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可以保证应用方的IT服务质量;

●推动自身业务创新。应用方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企业运营更加专业化, 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自身业务创新上;

●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云计算的动态化、虚拟化、可扩展性、柔韧性, 使应用方可以制定更加灵活、实时的运营策略, 对市场的反映更加灵敏, 响应速度更加快速。

由此, 应用方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广义概念, 从而给应用方的IT能力、职能、水平带来新的变革。

变革一:应用方IT能力的新定义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企业的IT能力日益成为评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大要素, 是继企业执行力、企业学习力、企业领导力后的又一重要因素。

1.应用方未采用云服务外包的场景

当企业自建MIS、未采用云服务外包场景时, 企业的IT能力一般认为是由IT资源组成的系统, 通过利用IT资源从事一定的任务或者活动来完成企业的预期目标。由于国内外学者对IT能力研究涉及的范围以及涉及的研究角度不同, 因此对IT能力有不同的定义。

其中, 李婉红、毕克新、艾明晔等专家认为:企业的IT资源和IT能力共同作用, 成为推动制造企业实施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即信息技术和工艺装备、工艺技术以及工艺管理相结合, 构成动态的企业创新“三维图”, 由此形成驱动模型, 推动企业的重大创新 (见图1、图2) 。

图2中, 企业的IT资源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和IT无形资源, 这些资源和企业的其它资源相互融合, 产生IT能力。与IT基础设施融合产生IT服务能力、IT执行能力、IT集成能力、IT保障能力、IT共享能力, 与IT人力资源融合产生IT技术能力、IT创新能力、IT协作能力、IT学习能力, 与无形资源融合产生IT关系协调能力、IT知识管理能力、IT整合能力、IT运行能力。而这些IT能力协同企业的其它能力, 共同驱动企业创新。

2.应用方采用云服务外包的场景

当应用方采用云服务外包场景时, 应用方的IT基础设施的所有属性将发生转移, 由于IT基础设施和IT技术能力出现了转移外包, 应用方的IT人力资源和IT职能将发生变化, 应用方将有更多的人力、财力、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

如果将一般企业的运营架构简单分为管控部门、业务部门、合作部门 (类似之前的IT部门) 、财务部门和人力部门, 这时的IT能力将逐渐渗透、内化到应用方的管控层面、业务层面、合作层面、财务层面、人力层面当中, 应用方的IT能力将转化成管控集成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战略辅助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人力支撑能力, 为应用方各部门的发展提供保障、服务、响应的功能, 其中合作层面是应用方IT能力的集中体现, 如图3所示。

在业务层面, 采用云服务后应用方的IT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做一些与业务相关的规划和部署, 并帮助业务部门分析、提练IT需求, 起到对业务的引导、决策作用。对应业务部门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三个运营阶段, 应用方的IT能力将逐步内化生成“实时性-响应市场的能力”、“高标准-生产产品的能力”、“人性化-售后保障的能力”, 从而通过软性化的管理推动企业创新。

由此, 我们可以把IT能力定义为两个属性:一是企业运用IT的能力, 将IT能力内生转化成管控集成、业务创新、财务决策、人力支撑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管控层面、业务层面、财务层面、人力层面;二是企业管理IT的能力, 将IT能力内生转化成战略辅助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合作层面。

变革二:应用方IT职能的新定位

采用云服务后, 应用方的IT职能部门将根据企业规模大小, 根据业务发展和自身情况作相应调整和变动, 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发生变化。

1、对于规模较小的应用方来说, 其IT部门职能将出现弱化, 从以往的企业IT开发运营变成企业终端简单、日常的一般维护, 企业中的IT人员将被裁员或重新培训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2、对于规模中等的应用方来说, 企业的IT职能部门将逐步转变为SOA (面向服务架构) 的方式, 也就是为本企业的业务人员和云服务提供商的IT人员架构一个顺畅、便捷、高效、动态、规范的沟通机制和平台。

3、对于规模较大的应用方来说, IT部门将从技术支撑提供转变为战略辅助决策。采用云服务后, 企业的IT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做一些与业务相关的规划和部署, 有更多时间用在IT的战略规划和预算控制上, 并帮助业务部门分析、提练IT需求, 起到对业务的引导、决策作用, 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起到了辅助决策的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 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 分别调查大、中、小企业数十家进行实证研究。如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分析应用方在采用云服务前后, 其IT部门的用工人数、工资成本的显著差异;利用回归分析, 以应用方在采用云服务后的用工人数或工资成本为因变量, 以企业规模 (如产值或收入) 、云服务投资额、未采取云服务时的IT部门人数及工资成本等为自变量, 建立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为采用了云服务的应用方, 在IT职能部门设立时提供参考依据。

变革三:应用方IT水平的新评估

采用云服务后, 企业IT能力水平评估将呈现弱技术化, 主要呈现以下三个转变:从硬件技术类指标转为运营管理类指标;从自身MIS系统考核转为云提供商的能力评估;从内部建设管理转为外包服务管理。

根据“对应用方IT能力的新界定”中的有关管控层面、业务层面、合作层面、财务层面、人力层面的不同要求, 我们可以将IT水平作进一步描述, 如表1所示。

3.it各行业人才需求 篇三

这次人才交流会由陕西省人事厅、中国西安人才市场和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14个省市的280多家单位报名参会。在参会单位中,陕西省的单位有153家,占54.8%。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据介绍,此次招聘的职位涉及专业有计算机、机械电子、财会文秘、市场营销、管理、外语、教育、法律、化学工程、医学等70余种。其中,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编程等IT行业的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这里面包括一部分本身并非是IT行业的参会单位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人才。包括电子机械、软件、网络、建筑、医药、房地产等类型的工科岗位,约占整个岗位需求的39.8%。需求专业排行依次为计算机、电子、机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建筑、医药、人力资源、国际贸易、文秘。

4.it各行业人才需求 篇四

编辑:南方学院

为什么中国人至今仍做不出自己的操作系统?

根基不打牢,大厦难屹立。至今中国软件行业发展二十多年了,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则缺乏基础软件研发实力、二则严重缺乏软件开发核心技术人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IT行业年均人才缺口60万,其中软件开发人才缺口最大,现在软件开发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为什么严重缺乏软件开发人才?除去行业发展较快、人才流动性较大等,关键环节出在人才教育和培养上。中国IT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对很多技术问题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经验等。由于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后,纷纷转行从此放弃从事这类工作,把大学专业抛之脑后。尽管不少大学生毕业证上写明的是计算机类专业,但大学所学的专业基本都还给老师了,一问三不知。

其实,真正能够适合从事基础软件开发并能持续下去的主要还是专业的IT职业院校毕业生。软件开发工作是脑力劳动并具有一定挑战性,它不仅是涉及专业技术方面,还在于基本软件开发人才的综合素质,譬如抽象分析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需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慢慢磨练和培养起来。而中国IT高等教育恰恰缺乏项目实践,比起IT职业院校的,他们培养的大学生极少数人能有这种毅力。IT职业院校不同,他们充分集合了软件项目实践以及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氛围影响下能潜心于软件开发学习。IT职业院校不仅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研究精神。譬如珠海的南方IT,正着力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大学生实训基地、高端IT职业教育基地、软件外包基地”等。

可惜,目前中国IT高等教育仍是“船大难调头”,改革之路漫漫不知终日,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毕业后便与IT、软件开发“无关”了,仅依靠IT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IT行业补充人才的“新鲜血液”。

5.it各行业人才需求 篇五

新华社记者李双溪

近日,全国一本录取接近尾声。吉林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鹤表示,近几年软件专业的录取分数都在攀升,就业好、起薪高、发展前景广阔,每年报名的人数都居高不下。

“互联网+”的提出正推动软件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而在前后,这一专业很多毕业生却面临着“另谋生计”的局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专业冷热变化,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变迁。

“学费高、就业好” 软件学院云起

,随着国家提出建设35所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后来扩展为37所),全国各大院校掀起了建设软件学院的热潮。除了北大、清华、吉林大学等示范软件学院外,很多学校也将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升级”为学院。

美国出现的互联网泡沫并没有影响到中国高校开设软件学院的热情。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自建的软件学院,副院长潘伟回忆,软件学院建立时,218名招生计划全部录满。学院三分之一的教师从英国聘请,三分之一从企业聘请,三分之一为本院教师,这样“三三制”的师资与国际前沿的软件技术衔接。

“由于当时国内的IT企业刚刚起步,很多毕业生都选择去外企就业做软件外包。当时平均工资可达到5000-6000元。”潘伟说。

由于学费高、不愁就业,各地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很多农业、林业、文科院校都纷纷开设软件学院,“学软件、好就业”成为各学校宣传的口号。

金融危机就业难 专业被亮“红牌”

20爆发金融危机,很多IT业外企都收缩了国际业务。毕业的长春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苏军波就业遇到了困难,大连原本是对日互联网外包企业的聚集地,能签到那里会很“吃香”。“20,很多同学签到大连后,试用期一过就没有续签。”苏军波也放弃了去大连一家软件公司的意向,改签到一家国内的软件企业。他的不少同学也转行报考公务员或考研。

随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很多国内软件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等,在这一时期进入高速发展时代。

商务部发布报告显示,我国软件业收入规模从20的751亿元扩展到的133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

苏军波所在的东师理想是一家开发教育软件的公司,2009年-,呈现爆炸式发展,“我刚到公司时,研发人员只有三四十人人,那些年能发展到200多人。”

各级高校过度开设软件学院也造成了竞争加剧。教育部一度要求部分高校撤并软件学院。2010-,教育部还两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为红牌专业。

参与编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刘海滨表示,那些年,行业增长的速度跟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因此还是有很多毕业生难以就业。

“互联网+”推动IT人才全行业增长

“互联网+”给IT业带来了真正的春天。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IT业的在线职位增幅达到50%,远高于全行业增幅的26%。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专家郝健介绍,“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IT业的用人需求增长,传统行业+互联网的产业革命使人才需求激增。以旅游度假业为例,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从的4.7%上升到20的8.3%。“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行业能够脱离互联网独自开展了。”郝健说。

潘伟表示,大三没毕业就被网络公司签走已经成为常态,毕业生的工作取向也由外企转向国内,“国内企业的起薪比外企还高,发展空间也更大。”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下一篇:榆林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