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9篇)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 篇一
“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之练习
班级姓名
一、名著阅读填空
1、、《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指斥
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____次买车又_____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
底的故事。__________,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__ __。
3、《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4、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______
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_____的女儿。
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
6、“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
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
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
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
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7、《骆驼祥子》作者,祥子原先是个、、的平
民,在经历了;;,希望彻底破灭,丧失生活信心变成了、、、。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事业奋斗毕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
二、综合性学习
(一)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凤凰中学八年级(1)班将开展一
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
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
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1分)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
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与战争有关的成语3个;一句与战争有关的名言。
答:诗词(一句)列举的成语(3个)列举的名言(一句)
(二)写出荷花的别称三个。
荷花有哪些象征意义?。
写出有关莲的诗句两句;
2.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导读 篇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专门有“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明确规定:“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单元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章的能力,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它们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对二者作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对散文诗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须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应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大家不妨抄下来,并牢记在心。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四、单元导读示例——《雪》
盼雪
张炜
【课前欣赏】
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竟然也有这样的谎言。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日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雪可以搽洗世界,所以你总是可以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唱歌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相信雪的下面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面,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青,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流失的时光和未曾留下痕迹的一串串脉音,一起涌到眼前、耳畔。
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和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下雪吧,下雪吧。
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大雪到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到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雪少雨,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的一层,一脚踩出泥地,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些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干手头的事情。
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根寻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即有一颗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块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下雪吧。
【赏析】
张炜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纯美精神家园的守望,而抵达一处精神的高地。《盼雪》可称其代表。随着一个又一个暖冬,雪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盼雪,是因为雪连着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姑娘的红围巾,老人的黑呢大衣,在雪地里该多么亮眼;雪还让人联想到雪雕、雪人、病房甚至生命。作家通过富于意味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大雪纷纷扬扬悄然曼舞,涤荡了世间一切丑恶污秽,同时也仿佛轻轻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人心因此变得透明纯净,世界因而有了澄澈洁白。这正是作家孜孜不倦追求寻觅的人生境界,也是审美者在他奇巧的文字中猛然惊醒的理想之梦。在作家笔端,雪是由表及里净化万物的圣洁精灵。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一些比喻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课文导读】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对本文亦应着力于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作者希望传递的丰富内涵。学习时可先结合背景资料和注释,轻声诵读文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背景资料】
《雪》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雪》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的飞雪,激发了战斗的豪情,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次年1月18日,散文诗《雪》诞生了。
【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一般来说,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又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更加便于抒发感情;从语言上看,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字词积累】
1. 读准下列生字字音。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朔方(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主旨提炼】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而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雪》按照作者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结构全文。作品结构精巧,经过作者的感情熔铸,显得辽远、深邃。
【写作技法】
1. 想象飞腾奇丽。
面对北国的翻飞大雪,作者的神思却飞越到江南的柔情故乡。在精细描绘江南雪野的静景之后,又舒展想象的翅膀:“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使整幅江南雪景画面有静有动,景中寄情。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冬日里幼童玩雪,以生动的笔触使这幅画面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第四段用一个“但是”,转入对北方大雪的讴歌。在实写动人雪景的同时,作者的想象与大雪一起飞腾,把那在阳光朗照之下,蓬勃奋飞、闪着灿烂光辉的大雪形容为“包藏火焰的大雾”,想象多么宏伟奇丽!最后由“孤独的雪”联想到“雨的精魂”,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映衬自然鲜明。
写江南雪景,却从暖国的雨开篇。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花的晶莹和雪野的斑斓,在相互映衬之中自然引出江南雪景。写幼童玩雪的欢悦,也是为了对这幅柔美的雪景图作进一步渲染。精心描绘江南雪景,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在鲜明的映衬与对比中突出北国大雪的壮观——那朔方奋飞、旋转、升腾的大雪,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高潮。
3. 语言丰富多彩。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宝珠山茶“血红”,单瓣梅花“白中隐青”,磬口蜡梅“深黄”,杂草“冷绿”,而蜜蜂们“忙碌地飞”“嗡嗡地闹”……这一切,精雕细琢,显出轻柔绚丽之美。再看北域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又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写意画,恣肆泼洒,尽展雄浑壮阔之美。其间穿插幼童玩雪的场景,刻绘雪罗汉的形状、色泽、神态等,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美妙传神。
4. 修辞生动精妙。
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形象地表现了江南雪的青春魅力和动人光泽。用“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朔方大雪,生动地描绘出雪被旋风卷着,映着日光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壮丽图景。孩子们在雪地里玩雪,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一般”,比喻贴切,形态逼真,富有儿童情趣。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用拟人手法化静止为灵动,带来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置身于朔方昂扬、奋发的雪景中,作者内心的革命豪情也在“旋转”“升腾”,所以在末尾两段反复咏叹,那是“雨的精魂”。雨虽然“死掉”了,可“雨的精魂”——雪,仍在自由活泼地飘洒纷飞。赞美之情奔泻于笔端,战斗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加之末段精妙、诗化的排比,使全文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真挚强烈。
【问题探究】
1. 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它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富于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写散文诗,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2.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为下文赞美朔方的雪作铺垫。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的目的是:雪罗汉形象的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连接朔雪之景的桥梁,它实现了作者感情的过渡和转折。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却很快消融。所以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相吻合。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的用意是:以江南的雪来对比衬托朔方的雪,借物抒情突出主题。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多么像一位豪情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5.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可以这样理解: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这里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比起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延伸阅读】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每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撼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激动的不是这种有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错,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摇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洁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翼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阅读提示】
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实结合,独具匠心。首先,“染绿的声音”这个题目就很美,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语言优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它更富于文采,也增强了感染力。同时采用了烘托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的神奇魅力,也写出了“我”对“染绿的声音”的不同感受。
【思考练习】
1.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巨大”一词来修饰“宁静”,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请在下边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全文以后,请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写指南】
1. 在浓绿的大森林中,本文作者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你也有在特定环境中听出染了颜色的声音的体验吧,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学习了本单元文章,你对散文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吧?让我们睁着审美的眼睛,带着炽热的情感,握着生花的妙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季节,题目是:我心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思考练习1.作者用这个句子描绘出山中充满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宁静,这样的宁静是尘嚣中所无法体会的,让人的心灵变得澄静,轻盈,是身心从未体会过的,对作者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2.(1)这个句子以鸟鸣反衬出大森林的虚静,也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而充满生机的意境。(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身心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受。3.①晨露滴落发出的轻柔凝重的声音;②由森林茁壮生长悟出的蓬勃的声音;③松涛咆哮发出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④由阳光变化下的森林悟出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篇三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掌握主要的技法。授课时间: 月 日 第一单元 【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范例1 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 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 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 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解题方法链接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2 芦花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老头子性格特点:老头子是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老当益壮。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3 蜡 烛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中心思想:通过写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中心思想: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第二单元【散文】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掌握主要的技法。授课时间: 月 日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记忆沉重
看纪念演出 美丽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 中心思想: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线索 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8 台 阶 李森祥
造 新 屋
非常要强 老实厚道 不甘人后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9 老 王
伛(yǔ):弯(腰)曲背。攥(zuàn):握。惶恐:惊慌害怕。荒僻(pì):荒凉偏僻。
塌败(tā):塌陷破败。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骷髅(kū 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滞笨(zhì):呆滞笨拙。愧怍(kuì zuò):惭愧。1.“常坐”、“说着闲话”(总说)2.“失群落伍”、“单干户”、“破旧三轮车”(境况)3.一只眼是“瞎的”、另一只眼也有病(外貌)4.“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居住环境)5.“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最老实”(老实)6.“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却还不放心”(善良)7.“凑合”着“维持生活”、“病了”“总不见好”(生活困难)8—21.送香油、鸡蛋(详写)22.“总觉得心上不安”、“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蕴含深刻,意味深长。有点琐碎的小事,闪烁着善良的性格美,即劳动人民的难能可贵的老实厚道。读杨绛的散文,就好像在看生活录像,一切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既不贬损,也不夸张。相反,如果本文写到杨绛经常到老王家去献爱心,那么老王感受到的仅仅是施舍,就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真切的感激之情,而且文章也毫无韵味了。这并不是说献爱心不好,而是写散文应该追求真实,是两码事。因为“善”与“美”,如果脱离了“真”,就会大打折扣。10 信 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信客身上有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表达方式 功能特点 方法分类
记叙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解说,使人有所知。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
描写 细致刻画,使对象具体化、生动化。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第三单元【说明文】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掌握主要的技法。授课时间: 月 日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四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注重基础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首先要有基础知识的奠基,要清楚基本概念,熟悉基本规律,熟练基本方法,理解基本概念在做题的过程中才知道怎样解题,才有解题思路,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注重做题
光有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学好初三物理,一定要大量做题,在实践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知识点。
(三)善于总结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特别是物理问题要分析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物理过程中寻找物理规律和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思路广了,方法多了,能力也就高了。
(四)掌握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五)整理错题
要想学好初三物理是要准备一个错题本的,把自己错的题一个个记下来,然后时常复习加深印象,这样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2.整理好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作记号是指,比如说对练习题、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比如x?、#等,以备今后复习,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3.乐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4.掌握物理定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重点 篇五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2、阿长的形象:
(1)阿长是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2)没有文化,不识字,粗俗、好事
(3)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善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①对阿长称呼的由来(地位低,很不幸)
②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描写声音和动作)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比喻)
叙事④元旦吃福橘的“仪式”(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⑤写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胜利,调侃的意味)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称赞的意义)
4、“我”的感情变化:讨厌 空前的敬意 憎恶 新的敬意
5、写法:(一)(第4、8小节)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铺垫蓄势:19—22小节:买《山海经》之前不写买《山海经》的过程;
23—29小节:买《山海经》之后。称赞烘托:写“我”震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的心情。
7、为什么在文中不称阿长为“长妈妈”?
答:①符合作者年龄②文章前半部分大都写他如何“讨厌”、“憎恶”阿长。
8、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
答:说明“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原因。
9、倒数2小节: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同情和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七课:背影
1、文体:回忆性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学者、诗人。
2、主题: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设疑) (2—3)别时家境,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二)(2—6)回忆往事
3、结构(4—5)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6)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7)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
4、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
答:①外貌描写。写衣帽,呼应开头,表现家境惨淡,与“我”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深切的父爱。
②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细致地描写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突出深切的父爱。 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背影,被深切的父爱感动落泪。
①②③所描写的背影是全部情节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深切的父爱。
5、关键性语句: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
第八课:台阶
1、文体:小说。
2、父亲的形象:非常要强,有志气,渴望提高地位,获得尊重,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老实厚道,谦卑。
第九课:老王
1、线索:“我”和老王的交往。
谋生手段艰难
命苦生理上有缺陷
2、老居住条件恶劣
王为作者送冰
心善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
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送香油和鸡蛋
作(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者(2)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3、的(3)老王送香油鸡蛋,我坚持给钱
善(4)关心老王,询问他能否维持生活
良(5)女儿送鱼肝油
4、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选自《杨绛散文》,著有《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唐•吉诃德》。
5、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
6、第13—16小节:体现老王朴实、善良的品质。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有责任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十课:信客
1、选自《秋雨散文》。余秋雨,上海人。著有《文化苦旅》。
老①说明信客职业特点——艰苦、诚信
2、 信②年轻信客接班
客 ③用自己丰富的经历,指点年轻信客;
用自己惨痛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
一、二单元:记叙类文体(小说、散文)
人物(同上)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 篇六
1.什么是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
答:(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2.什么是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
答:(1)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确定了社会生活的条理和次序,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3.如何对待社会规则?
答: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而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1)如果社会成员能了解规则、遵守规则,以遵守规则为荣,规则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2)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不以违反规则为耻,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3)如果我们违反规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4.自由与规则有什么关系?
答:(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5.如何自觉遵守、维护和改进规则?
答:(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2)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3)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答:(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7.怎样尊重他人?
答:(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8.文明有礼有什么意义?
答:(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3)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4)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9.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答:(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10.诚信的意义有哪些?
答:(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3)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1.如何践行诚信?
答:(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2)运用诚信智慧。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12.什么是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答:(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13.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答:(1)有的人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4.什么是刑法、犯罪和刑罚?
答:(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15.如何预防犯罪?
答:(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6.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4)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17.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答:(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答案 篇七
证明:∵在△ABC中,∠ACB=90°
∴∠A+∠B=90°
∵∠A=30°
∵∠B=60°,BC=1/2AB
又∴CD⊥AB
∴∠CDB=90°
∴∠B+∠BCD=90°
∴∠BCD=30°
∴BD=1/2BC
∴BD=1/2×1/2AB=1/4AB
复习题13第8题答案
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右6条对称轴,正八边形有8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复习题13第9题答案
(1)(4)是轴对称;(2)(3)是平移. (1)的对称轴是y轴;(4)的对称轴是x轴;(2)中图形I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3)中图形I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Ⅱ
复习题13第10题答案
证明:因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垂直于AB,AC于点E,F
所以DE= DF,∠DEA= ∠DFA= 90°
又因为DA=DA
所以Rt△ADE≌Rt△ADF
所以AE=AF
所以AD垂直平分EF
复习题13第11题答案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A=∠B=∠C=60°
又∵AD= BE=CF
∴BD=CE=AF
∴△ADF≌△BED≌△CFF
∴DF=ED=FE
即△DEF是等边三角形
复习题13第12题答案
解:这5个点为正五边形的5个顶点,如下图所示:
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 篇八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 篇九
字词句基础知识
一、知识积累及考点分析
(一)字词积累 溃退()
阻遏()
荻()港
颁()发
仲()裁()掠()过
.......翘()首
悄()然
桅()杆
娴()熟
默契()咆()哮
驿.......()站
瞥()见
畸()形
解剖()
诘()责
匿()名
杳()......然
深恶()痛绝
顿挫()
粗糙()
堆砌()
消遣()
黝()黑
......锃()亮
愚钝()
蒙昧()
甲胄()
滞()留
禁锢()
犀().......利
侏儒()
尴()尬()
藏污纳垢()
窒()息
差()使
交卸()
.......狼藉()
簌簌()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奔丧()
坦荡如砥()
虬()枝
修葺()
秀颀()
臼()齿
......菌()子
鲜腴()
牛犊()
茸()毛
凋()谢
洗涤()
飓().......风
濒()临
俯瞰()
呼号()
择()净
推崇()
惟妙惟肖()
......绝伦()
轩()榭
重峦叠嶂()
嶙()峋
镂()空
斟()酌()
.......相间()
隧()道
纤()维
喧嚣()
绢()本
题跋()
冗().......长
遒()劲
络()绎()不绝
臃()肿
蜕()皮
徘徊()
田畴()
......罅()隙
簇()拥
料峭()
酒肆()
岔()道
汴()梁
轧().......碎
丘壑()
倔()强()
婆娑()
....
(二)成语积累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很突出。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筋疲力竭:筋:筋骨;竭:完。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潜滋暗长:潜:暗中,隐藏;滋:生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巧妙绝伦:绝:没有。伦:同类。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摩肩接踵:摩:摩擦。踵:脚后跟。接:碰。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白手起家:指没有任何经济实力支持,靠着双手进行创业,最后获得成功的果实。
深恶痛疾:深:表程度高,非常,极其的意思;恶:厌恶;痛:深切地;疾:痛恨。痛疾 : 深切地憎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三)病句类型及辨析
1、病句类型及原因
(1)成分残缺 A 缺主语
B 缺谓语
C缺宾语(2)语序不当 A 状语与谓语 B 并列词语(3)搭配不当 A 词语搭配 B 谓语与宾语(4)指代不明 A 代词不明 B 歧义句(5)重复累赘
(6)前后矛盾
2、辨析方法或步骤
(1)确定句子主干(<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2)看到代词不放过
(3)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4)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5)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四)句子排序
1、解题步骤
通读文段→勾画关键字词(代词、关联词、重复词)→确定首(尾)句→比较选项→排除错项→确定答案
2、应试技巧:
A、读句子
B、比选项
C、巧排除
(五)句子转换
1、散句==整句:确定主干、组合成句、删改完成;
2、陈述句==反问(双重否定)句:正反验证、逐个击破;
3、常规句==特殊(倒装)句:还原法
4、直陈句==转述句:注意人称变化
二、文体知识积累
1.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2.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3.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4.新闻的五要素:五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5.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三、课堂练习
见《专题检测卷》相关题目
期末总复习专题检测一 字词句基础知识
一.字音
1、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jiün)
拂晓(fï)溃退(kuì)
默契(qiâ)
B、桅杆(wãi)荒谬(miào)凋谢(diüo)驿站(yì)........C、解剖(pōu)地窖(yáo)逃窜(cuàn)瞥见(biý)
D、牛犊(dú)
制裁(cái)
杀戮(lù)
赃物(züng).......2.下列加点字字形和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河堤(tí)惟妙惟肖(xiào)池沼(shào)奔丧(süng)B 拱(gǒng)桥 煞它风景(shü)着眼(zhuï)琐屑(xiâ)........C脂粉(zhǐ)重峦叠障(zhàng)恸哭(tîng)诘责(jiã)
D纤细(qiün)迥然不同(jiǒng)气氛(fýn)粗糙(zào)........3.下列加点字读音与字形均无误的一项是()
A.黏土(nián)舀水(yǎo)尴(jiün)尬 素湍(tuün)
B、畸形(qī)瞥见(piý)丘壑(hâ)蒙昧(mâi).........C.寒噤(jīn)拂晓(fú)轩塮(xûün)休憩(qì)
D.瞥(piý)见 惊骇(hài)遗孀(shuüng)悄然(qiǎo)........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犀利(xī)菌子(jùn)镂空(lîu)长途拔涉(shâ)
B歼灭(jiün)滞笨(dài)烦燥(zào)题跋(bá).......C 洨河(xiáo)仲裁(cái)参(cün)差(cī)飓风(jù)D交卸(xiâ)濒临(bīn)教诲(huì)轮廓(kuî).........
5、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差使(chüi)惧惮(dàn)翘首(qiáo)田畴(chïu)
B、琐屑(xûâ)绢本(juün)匿(nì)名 猝然(cù)........C、呼号(hào)颓唐(tuí)咆哮(páo)推祟(cïng)
D、徙倚(tú)石砌(qì)鲜腴(yú)
蹒跚(pán)........6.选下列加点字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项()
A.弧形(fú)踌(chïu)躇 桥墩(dūn)匀称(châng)B.点辍(zhuì 驻足(zhù)侏儒(rú)秀颀(qí)........C.雕镂(lǘ)池沼(zhǎo)嶙峋(líng)斟酌(zhuï)
D.茸毛(rïng)藻井(záo)休憩(qì)伧俗(cüng)
........7.下面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ài)洗涤(tiáo)滞留(zhì)取谛(dì)
B、督战(dū)遒劲(qiú)逃窜(chuàn)蛮横(hãng)........C、消遣(qiǎn)阻遏(â)相间(jiàn)寒噤(jìn)
D、狼籍(jí)荻(dí)港
劫难(jiã)锐不可挡(düng)........8.下面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屏风(píng)臼齿(jiù)纳凉(nà)遂道(suì)
B、伫立(zhù)裹挟(jiá)簇拥(Cù)摄影(sâ)
.........C、残损(cán)喧嚣(xiüo)掠过(lûâ)俯瞰(kàn)
D、纤维(qiün)即使(jì)倔强(juã)嶙峋(xún)
........二.成语使用
1、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物理老师的课上得栩栩如生,效果奇佳。....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C.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系统中的强者也同样受到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所不为。....B.光明中学的摄影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惟妙惟肖,显示出较高的水平。....C.做这点微不足道的好事不算什么,我还要继续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D.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也必然“无动于衷”。....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对学校组织的这次为灾区捐款活动,我们应当踊跃参与,不应袖手旁观。....B部分西方组织的媒体自出心裁地剪接西藏“312”事件的图片,歪曲报道事实真相。....C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D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严厉声讨陈水扁的“台独”言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们去破解。....B.面对凤凰古城巧妙绝伦的富人宅第、旧时城楼和风雨桥,游客们无不肃然起敬。....C.每逢税务大检查,总有一些不法商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妄图躲过应有的惩罚。....D.早上教室里摩肩接踵,已经来了好几个同学了。....
三、病句辨析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2.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老师的谆谆告诫里,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走进通玄公园的春天,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D.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B.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C.我断定他这次期末考试大概会取得较好成绩。
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B.大家喜欢的智能手机均内置新版软件移动视窗操作系统,并拥有通话、上网冲浪和观看视频等。
C.校运会上,李杰用相机把参赛同学拼搏的身影和助威鼓励的话语一一摄入镜头。
D.同学们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四、句子排序
1、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⑤②③①④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国之重宝”。
①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全器的重量
②壶颈两恻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
③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 ④方壶通体满饰龙、凤花纹,凝重而不失华丽
⑤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复习】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07-08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复习教案10-0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2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08-17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08-03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资料10-02
2017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08-05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06-17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