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2024-06-19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通用7篇)

1.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篇一

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本报记者陶继新

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我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想》、《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之梦》等著作,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日前在青岛嘉裕关学校作报告的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

采访朱永新自然要从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谈起。朱永新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并非他的独创。1前,在英、法等国就有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一些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并办起了一批体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学校。于是,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进行了理论阐释。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胫而走,后来也有了“中国版”,陶行知是最早的实验者。蔡元培先生对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有着自己的理论研究与亲身实践。

9月,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站。

“生于毫末”的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虽然尚未成就为“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一枝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交相辉映,显示出独特魅力与昂然生机。

富有思辨性的核心理念

朱永新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

[1][2][3]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 篇二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如果是纯理性的, 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 怎么能迸发出诗的情思?朱永新老师就是在用他诗一般的情怀, 倡导我们每个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教育生活中, 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是主角, 把这些小主角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才算培养出了理想中的学生?让我们追寻书中的脚步, 在文字中一探究竟。

一、理想的学生是品行端正、热爱生活的学生

“成人和成才是同一道理, 不成人也就不能成才。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中, 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读到这里, 不禁为自己的学生感到自豪。小凯, 会担着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风险, 也要帮助邻班的同学捡拾掉落在地上的一叠新书;小利, 虽然学习特别优秀, 可他还是主动和学习最吃力的同学一起玩耍, 完全不在乎同学慢吞吞的动作和慢吞吞的思维;小翔, 在中午用餐时自己还没有打汤, 先把组里同学的汤都一碗碗打好, 轻轻放在同学身旁……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学生心中有爱, 就会关注生活中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二、理想的学生是敢于创新、富有见解的学生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伴随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 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 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 许多学生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 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不敢否定权威, 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明显缺乏。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精彩的、拙劣的、肤浅的、还是高深的发言, 教师都一一接纳, 把孩子们每个人的发言都当作最精彩的发言。教师的工作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在这样的课堂中, 儿童是主角, 教科书是配角, 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 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创新的活动, 让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 让每个孩子都感受自己很重要!

三、理想的学生是兴趣广泛、拥有特长的学生

“对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和一个精神贫乏的人来说, 他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满意度、心理发展健康程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 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俗话说“无事生非”, 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课间、课外活动、午餐后的自由时间, 引导孩子们玩拼装积木、猜字游戏、拼图游戏、下五子棋、下象棋、做手工、创作连环画、写小说、写诗歌……只要自己擅长的, 都可以在自由时间让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学生应明确地对自己提出挑战和要求。我的特长是什么?我凭什么给社会增添个人色彩?怎样让社会听到我的声音?这些都取决于特色。只有兴趣广泛、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 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脚印。

四、理想的学生是学习高效、善于合作的学生

“我们处在一个广泛合作的时代, 那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在学校, 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把每个学生分到组里, 让合作成为班级学习、生活的主旋律。学习优秀的孩子想办法多帮扶后进的同学;学习后进的多努力, 在团队中, 为了不推延, 为了团队的最终目标, 给自己做事情限定时间, 让自己在团队中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简约而高效。期末或平时评奖时, 多奖励团队, 少奖励个人, 成为了我们奉行的原则。让孩子们感受到“以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通常也会得到同样的快乐”。

3.朱永新怀揣新教育理想执着前行 篇三

2010年春之降临,与一年一度春天相约的“两会”如期召开,记者情不自禁又一次点开了朱永新的“博客”,目光久久注视那一行行熟悉的文字——

2009,春天的约会之十四(3月13日):今天是两会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两会博客的最后一篇……?

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闭幕会。吴邦国委员长主持。先后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和其他一系列决议草案。委员长最后强调,“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希望大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大会在高唱国歌以后宣布结束。本来我们小组计划在天安门前和大会堂前集体合影,但在刺骨的寒风面前,大家还是选择躲进汽车。好在明年还有机会的。小组的全体同志不约而同地说:明年春天再约会!

去年今日,已在全国政协担任多年常委的朱永新,随着职务身份由苏州市副市长调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其在“两会”中的角色也随之变为全国人大常委,或许是自感责任更为重大吧,朱永新在去年的两会上一共写了14篇博客,基本每天一篇,取总题目为“春天的约会”,他的博文既充满激情与文采,又从一个人大“新常委”的角度第一时间对两会随思随想,言简意赅,一时风靡网络,赢得广大网民、尤其是那些关心教育的年轻网民的青睐……

记者有理由相信,今年两会,朱永新的博客一定会更加精彩!原因有二:一是他这个人大新常委随着进京工作一年后接触面更宽,思考的问题必定更多更深;二是就在本届两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就教育问题在一月之内连开了五次座谈会,而朱永新,正是被邀请与总理面对面对话教育问题的参加者之一。

高擎理想的旗帜,为的是我们的下一代

检点中国自有孔夫子开门办学以来的历史,教育问题从来没有似现在这样成为全社会广议的话题。当教育已经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当今社会中如何立足而息息相关时,教育还只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事么?

“教育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看到第一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全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够像我们这样把教育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第二我们这个民族是非常勤奋的民族,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第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义务办教育,这么好的基础应该对教育充满着信心。教育之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朱永新一谈起教育,一副宽大的近视镜片后的眼睛就会闪烁起睿智的光芒。从大学校门步入政坛,无论角色如何变化,职务几经升迁,但他本质上仍是个教师,或如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我最感到自豪的是,这辈子都与我最热爱的教育有缘!”

与教育结缘,是朱永新的毕生理想。这理想的最高境界,按朱永新的话说,却并非什么高难艰深的东西,实际上是一场让教育回归本质的革命!这场“革命”如果成功,朱永新心目中的教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感觉到希望,领略到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面理想的旗帜下,做学者的他多年来深刻反思着中国教育现状,坐拥书斋,著作等身,20多年来,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4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一次梦想的远征》、《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教育》等。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同样,在理想的旗帜下,做官员的他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曾倡导并主抓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在全市扎扎实实推行过教育信息化行动、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扶贫帮困助学行动、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推进外语教学行动和全面素质教育行动等被称为的6大行动计划。

6大计划的推行和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朱永新作为学者和官员双重身份所带给他的特殊资源优势的体现。作为学者,他对中国当代教育方方面面的相关研究,早使他进入了卓有建树的精英行列;而作为官员,他能够坦荡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调动起自己的学术积累,为自己深爱的城市和深爱的教育事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借助于部分行政力量,得以逐渐变为现实。

其实,朱永新在教育领域扮演的角色还远不止这两个。在苏州他的课堂以外,他所在的政界以外,他还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他的“教育在线”网站,他的已经操持多年且影响越来越大的“新教育试验”,而这些,居然是没有任何“官费”投入的纯民间行为,这种对教育一往情深地倾情投入与个人化的“惨淡经营”,决非常人能做与愿做,朱永新却永远乐此不疲。无论教授、副市长、至今天的副主席,还是网主、“实验者”,为官为学的朱永新都有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多重角色之中,这根红线当然就是教育!

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坚持就是胜利

朱永新并非“新教育实验”的始作俑者。朱永新介绍说,旨在推动“人的教育”的新教育实验发轫于100年前的欧洲,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一边宣称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健康人格的人,一边相继创办了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匹配的新式学校。于是,新教育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理论诠释。在中国,成长于安徽山村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将杜氏的新教育理论移植到中国早期的师范教育。接着,北大的蔡元培先生在大学教育领域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身体力行。遗憾的是,战乱频仍,渐渐湮没了新教育实验在中国的践行和创新。而后来,苏联教育模式的引进,“考试教育”的繁荣,使得新教育实验渐成中国教育史上一抹依稀的记忆……

在举国向现代化进军的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学生人格扭曲的非正常现象,却在不断敲打着亢奋于“GDP梦想”中的国人。一个个青少年道德危机的个案,让教育专家们一次次忆起爱因斯坦在著名的《教育声明》中说过的话:他必须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道德上的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痛感人文精神远离教育的惨淡现实,朱永新决意要复兴“新教育实验”。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原本可以调动各种资源,开拓他的新教育实验,但耐人寻味的是,他却别辟蹊径——选择了借助民间力量做课题的方式进行。

相对于现行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埋头“奥数”,学的东西大部分却是将来没用的东西,而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交流、表达、交往、合作的要素在教育中却没有地位的“应试教育”,所谓新教育实验无疑对前者是一种反动。朱永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场实验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让人活得更有尊严,并走向崇高。为此,朱永新赋予他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追求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相信教师和学生无限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或许是中国教育确乎需要大变革了,或许是与朱永新持同感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总之,他的知音不少。有人说,中国教育积弊重重,不是大家视而不见,而是找不到出力气的方式,缺乏一个组织或一个灵魂人物的引领。理想主义者朱永新的振臂一呼,正是适逢其时。如果“玉峰学校”算是新教育实验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那么截止现在,这第一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老师主动加入实验的大军,从2002年到现在,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推行“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现在全国有20多个实验区100多万学生,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而由他主持的“教育在线”网站,在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已成为无数教师和学子们的精神家园,散居于中国各个角落里叹息着中国人文教育缺失的大批理想主义者,通过“教育在线”自发聚合在一起,为推进这场实验无私贡献着聪明才智。这里没有报酬,有的只是一群群热衷教育改革的“志愿者”!按朱永新的话说,眼下的“教育在线”,已然是一所虚拟的师范大学了……

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

希望在明天

一年以前,朱永新来到北京,做起了“京官”,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他在每年“两会”上的身份,也随之转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起了人大常委。这为他向着心中那份神圣庄严的理想前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政协做常委时,他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提案专家”,每年上报的提案平均不下10多份,现在进入立法机关,他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为此,他忙得更加不亦乐乎。

作为一个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有些人叫好,也有些人说他是教育疯子,讽刺他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但朱永新断然说:“我不是乌托邦主义者,更谈不上搞乌托邦教育,我不过是身体力行地尝试建立更满意的、品质更高的教育试点,只不过想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9年岁末之际,朱永新被一批由网络媒体和半官方或纯民间的组织发起评为“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风云人物,这让朱永新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动,他很珍惜这次的激励,因为这是一种来自纯民间的力量,一种草根的力量,不能不让他联想到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命题。

也就在去年的最后一天,朱永新满怀激情,通过网站深夜给他的新教育团队写新年祝词:

“我们每一个对新教育怀有宗教般情怀的人们,以堂吉诃德的勇气,将苏南一隅的点点星火,欢愉地散遍广袤的天南地北,以西西弗的坚硬,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柔软地植入未来的中国心灵。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大家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永新们的“实验”既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行动,也是一种带有几许悲壮色彩的“抗衡”。因为,在教育现代化进行了100年后,在近20年教育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居然还要反思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兴国?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作为学者的朱永新,虽然早已是著作等身,名闻遐迩,但却并不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高举着理想之旗,在行动力困乏的当下,仍然要义无反顾地“蹒跚前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最起码,对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无疑是一面镜子式的昭示。

事实上,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不是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战士“荷戟独彷徨”,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教育的队伍中来,这其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批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实业家。我们不能肯定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一定会如何结出硕果,不能肯定美好的理想一定会有美好的现实,但是,作为中国教育的可敬的追梦者,朱永新和他的团队仍然执著地期待着——

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耕耘之后会桃李满园,他们的理想终会实现……

简历: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1976年5月参加工作,1988年4月参加民进,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4.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篇四

一、简历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苏青年之星”、“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苏城内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有人说朱永新在做梦,朱永新讲,我们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三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

二、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思想

1、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的来源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8226;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8226;凯。他们主张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

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

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的,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除受以上教育思想的熏陶外,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还受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的启示。“乌托邦”,UTOPIA,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既“无有之乡”。“乌托邦”在现代是“空想”的代名词。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他引用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的观点:“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意思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人单纯地追求功利,甚至有些人在追求一己私利时都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求真、求善的生命意义被窒息了。而教育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形成善良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上述行为可以起到矫

正的作用。——编者)。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朱永新教授在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教育理想》,在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育之梦》,提出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对20余年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的概括和凝练,对新世纪中国教育进行了沉思和理性观照,勾画了自己的“新教育理想”,是对当今时代“新教育”的理想的解读,而实践与丰富这种悟得,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

从此,一股“新教育理想旋风”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兴起,一些学校、老师自发地开展了“理想教育实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网站。根据2004年的统计,“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已遍及全国21个省市205所学校,其中张家港已由政府发文,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行“新教育”。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实验学校、老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关网站上,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学校、老师、学生的可喜成长。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新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的改造、优化、促进作用,也为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推广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奠定了大规模实验的基础。现在还有许多学校的试验正在进行中,有的到2007—2008年才能结题。这些学校试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新教育理论;加强新教育理论实践的基础性建设;形成区域性推广科研成果的新型机制;建设特色化内涵发展的“校园”“社区”;促使教师在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简介

有人问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为了补缺”。那么中国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朱永新认为缺公平、缺特色、缺理想、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教育理念„„核心病灶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三年是为了中考,高中三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倦怠的孩子往往错将高考当终点,殊不知,此为人生起点。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是《新教育之梦》。这是《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的一本书。

朱永新文集共有10卷本。《新教育之梦》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即把个人的体验、感悟、价值观融于一定的思想观念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想教育理念。但这理想教育理念又是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特性,能够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和转变思维方式。在对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揭示中,既体现了朱永新关于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管理等教育理念,又体现了朱永新力求使这些理念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探索精神,有众多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从而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因此,《新教育之梦》中的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应该而且可以推而广之,转变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一种成熟的学术思想必须注意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整合,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去发挥它的学术价值。这是众多学校之所以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原因。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新教育实验追求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动起

来。

新教育实验的目标追求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特别鼓励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要相信相当部分的老师会有成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成才。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新教育实验追求的一种境界。通过“新教育实验”,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让学生、教师和学校一起成长,以理想的教育“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

主体实验项目主要有:

(1)营造书香校园:由“新教育文库”提供教师必读100本,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经典读本》诵背活动。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学校提供专门、保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

(2)师生共写随笔: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超越自我。

(3)聆听窗外世界: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4)熟练应用双语: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

(5)建设数码社区: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创建特色校园: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校有特色,师生具备个性的技能。

最后实现: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

三、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

1、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这是核心理念。这里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见分不见人,丧失了教育本来的功用,造成教育的短视和人文精神的丧失。朱永新预测,6年功利教育将带给学生60年混乱和迷茫。他在网上告诫教师,“教孩子6年,我们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我们,也包括他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失误,坐而论道者遍地,朱永新欲以力所能及的补救起而行道。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的成果。”的观点。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编者)。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此外,朱永新还提到,面对目前应试教育,有很多学校都喜欢和其他学校比,这是非常愚昧的做法,好的教育不需用分去衡量,一个好的老师也不应该用分去评价一个学生,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要相信“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注射了成功基因”。学生的潜力没挖掘出来,教师千万不要宣判学生“死刑”,“残障儿舟舟不是当上了出色的指挥家吗?”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朱教授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说,好多人都问他:你的身体怎么这样好呢?他说不是身体好,是精神好。自己也有高血压、高血脂。

但有了好的精神,就有了一切。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者,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先生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朱教授荣登2003年度《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人物榜,就是因为他是一位最具人文气质的市长。他透过历史的眼光,长久以来一直探问社会人心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演进,深切感到在万众一心发展经济,人文精神的教育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异常匮乏的当下,人心的异化、社会的失衡以及城市的病态繁荣已是愈演愈烈。正是源自于这种“社会良心”深处的忧虑,朱永新一直在大力倡导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倡导民族精神的变革。这就是个性,就是特色。

作为万灵之长,我们能否开发出自身的“心理原子能”,使普通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呢?

人的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只要善于开发,就能够启动“心理原子弹”的按钮,使智慧迸射出绚丽的光彩;相反,人的大脑又呈示出天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伤其神经,抑其中枢,潜能就会沉而不流,甚至成为一潭死水。朱教授说,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说他“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行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可见,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

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朱教授的及门弟子苏静教学不足一年,她的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就能背诵100—300首诗词,并能在两分钟内任你命题,写出诗意沛然的佳作来。但苏静却说这本是自然之举,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转,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快乐。是的,潜能在有效开发并结出硕果之时,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朱永新非常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认为这是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有的并不是都如苏静老师一样是在师生共同发展,而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来的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的学生的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地说,而是千万遍地说;不是一天两天地说,而是天天讲。让这一信息根植于教师的心里。而教师一旦拥有了这份自信,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为了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一个“保险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又内含了一个“持之以恒,十年不止”这样一个必备的条件。两者的结合,才能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

江苏盐城数学老师张向阳是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最早投保者。心存困惑的他,于2002年8月份向朱教授求教。朱教授送给他六个字:“读书,看网,写作。”张向阳老师心领神会,每天笔耕不辍。此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他,仅在6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教育在线”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并在《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文章。在过去的十个月间,他用200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他在“教育在线”论坛上的签名是:“用我的生命,擦亮新教育之

梦的火花。”他找到了自我成长的途径,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苏吴江市第一小学费建妹老师曾因打朴克而在当地小有名气。2003年参加新教育实验后,投保于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写点东西。渐渐地,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与朴克牌进行了永久式的告别。四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因其文富有激情,所以被人称之为“激情费小妹”。这激情是潜能开发之后的自然迸射,是获取自信之后的精神收获。

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朱教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老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读书是最好途径之一。

读书与写作应该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在这种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热爱学习应该是人的生命本性,个体通过学习掌握人类的本质力量,由此体验人生的自由境界。所以一切教育大家在强调读书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写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教育随笔,叶圣陶力倡教师写“下水文”,朱永新教授让教师写教育日记。这其间似乎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因为没有读书与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教师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要求学生写作就失去了说服力量。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这一生动的“教材”,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内蕴的潜能。师生同写日记,无疑创造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只有为个体发展创建一个完美的、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并确保这种环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理想发展。这种“环境商数”一旦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商数,就会产生一种始料不及的飞跃。

朱永新先生相信“名师出高徒”这一古已有之的名言,但屈指可数的名师,往往令你投师无门。但他说并非无路可走,人们可以借助一个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中介,便是富这有文化品位的中外名著。通过这些作品,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讲,名师就在你的身边,就教于名师的机会俯拾即是。他说,在读这些作品时,他往往为先贤哲人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

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你激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所以,几乎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读书,成了令朱教授心迷神痴的精神之旅。他说这是父亲送给他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每天书写两个小时的毛笔字。这种持之以恒的练习虽未成就一个书法大家,但每天5时起床的习惯却沿袭至今。这比他人早起的时间,就全给了读书。他说,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将自己带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不知时间流逝,不知烦琐纷争,惟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可谓一语中的,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所以,朱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了“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小学生背诵一本中华经典,中学生背诵一本属于美文的英文书。他说,如果背诵了这些书,就会将其精华内化在学生的头脑里,后劲无穷,受益终生。他认为,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他提议设立“读书节”的提案虽然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未能通过,但其志未泯。他说,在以后的政协会上还要继续提交这一提案。

2003年11月于苏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纪教育沙龙的主题就是“营造书香校园”,与会人员专门就“读书”这一民族发展大计进行了交流讨论。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题为《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阅读宣言”,倡导在校园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突破口,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沙龙组织还审订了《新世纪教育文库》,2004年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教师阅读推荐书目,讨论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草案)。《计划》祈望看到:“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经典,拒绝粗制,拒绝盗版,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精心的阅读,来填实比天空还广阔的心灵;”“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坐拥一壁藏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雨,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每一所中国学校

都能开设一门课程,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便是“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受惠的学校之一。他们于2003年夏季举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第二届读书节,让“书香”成了校园失传已久的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向图书馆推荐一本最受感动的书。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是一张统一格式的“捐书者赠言”与签名,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并希望以此来提示本书新的读者:这是一本某一个高尚者的一次高尚行动,请你尊重并保护这一份高尚。学校还刻制了一枚“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开架图书专用章”,表明这是一场爱心与文明的传递,请您把它平安地传递给下一个万里人。读书节过后,读书的余香依然不绝如缕。高二“读书节”“书香系列”之“青春吟”诗集已经“出版”,学生的《读书随笔》编辑工作也已准备就绪,可望2004年开学之际问世于校园和展示于“教育在线”。

读书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条件的便利,因为便利会使读书变得轻松愉快。朱教授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考察中就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便利所带来的愉悦。比如在美国,你只要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就可以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也无需办理什么手续,尤其是社区图书馆,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顺手将书往里一扔即可。所以,他很希望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供学生随时阅读。这样,既省却了烦琐的借阅手续,又没有了开放时间的限制。有人担心如此状态有可能造成图书的丢失。但朱教授却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有的孩子真的把书拿回自己的家里,说明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孔乙己还说窃书不算偷呢,孩子爱书就更不是什么坏事情了。”

朱教授的意见得到了回应,江苏一些学校开始对此发生兴趣。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图书大角”。放学之后,孩子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这里阅读;有的孩子回家后写完作业想看书了,也会跑回学校阅读。结果,非但学校的书没有少,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家里的书拿到了“图书大角”里。这种没有围墙的“图书大角”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心理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古今中外“名师”对话的精神营养。

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

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关于朱永新

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炮轰”中国现行教育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他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朱永新的“炮轰”可谓切中时弊,点出了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要害问题,即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式微。在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只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效的,不重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有益的,只重视让他们知道“成本—收益”的计算,不重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善恶美丑。打个比方吧:中国教育目前的做法,就相当于只重视把剑磨得锋利,至于这把剑将掌握在谁的手里,保卫谁,刺向谁,则不甚了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教育忽视了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朱永新把中国学者与“诺贝尔奖”无缘归因于这一病症,引起一些网友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人们把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奖中的自然科学部分,视为一种最高科学成就的指称,把朱永新的焦虑理解成希望中华民族能够为世界贡献伟大科学家的话,人们就不难理解他的话了。因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无不对人类的命运充满了关怀,无不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人们很难想像,假如他们都是一些浮躁而且急功近利的人,只是为了金钱、地位而工作,他们有怎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和许多人的印象或想像相反,西方反而是非常重视在教育中灌输人文精神,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看做是教育的核心,他们将其称为“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经典著作和西方历史,目的就是要解决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西方文明的传承问题。西方教育家认为,由于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因此到了大学再进行“通识教育”就太晚了,必须在中学就开始。比如在美国的中学,“通识教育”被称为“公民课”,除了一般的西方文明外,还非常强调美国的历史及文化,以及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等。西方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把科技的发展置于人文和伦理的关怀之下——这和朱永新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目前困扰人们的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人才流失、校园暴力、学术腐败、缺乏创新和自己的独立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等,从根本上说,也都和中国缺少自己的通识教育,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人们都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愿意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承担责任,那自然就是有奶便是娘,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了。

5.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五

在没接触新基础之前,只考虑到我应给与学生什么,而新基础使我意识到这种认识很片面、很肤浅,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上下功夫。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课中自己也尝试通过开放式提问导入新课或者操练,但始终局限在点的开放,究竟怎么样的开放才更有效,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认真阅读了叶教授的著作后使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考虑课堂结构的开放:(1)课的导入是开放的导入,可采用开放式提问,或者采用发现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已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2)开放的教学,例如在新授单词时,每个词都需要学生有理解、记忆、运用的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用小规模的开放,如通过语音归类来读准新词,并通过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运用新词造句等。(3)综合运用的开放。

但同时通过学习也意识到,开放不等于主动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中运用了开放,但他并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英语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的,因此机械操练决不能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的环节需要开放,有的环节不需要开放。同时各个环节的练习要有层次性,要有递进性。如果语言的层次性在一节课中不能体现,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会出现疲倦感,也就谈不上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6.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六

罗倩雯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完了朱永新先生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在我的心中点起了一把火,一把让我重新认识我所从事的工作,我所具有的教育理想的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我的人生前进的方向。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首先我谈谈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新教育实验”主要内容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就是一个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就是两个目标:即“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三”就是三大改变:即“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四”就是四重教育境界,即让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生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五”就是五个基本观点,即“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就是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 “七”就是七字内涵,即“成长,并且快乐着”;

“八”就是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九”就是九大教育定律,即“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

“十”就是新教育在十大领域展开“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新教育实验”十分强调行动,而且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提出多少深刻的教育理念,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是群众性、人人可以乐而为之教育实验”所有的理念、观点、追求的目标都将体现和转化为“六大行动”。借用“小苹果”的一句话:种下希望,就有收获!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我觉得“新教育”不仅仅应该是“爱的教育”,还应该是“信的教育”。相信学生的内心是善良的,相信学生可以做好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都充满信心!如果,你在校园里听到有学生在叫我们老师的名字,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们是愿意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应该训斥和打骂他们,因为他们绝无恶意;课堂上,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只要他们认真,他们绝对可以自己学好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而老师只需要适时的点拨;班级管理中,让孩子们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小到班级美化,大到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民主生活,都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树立公民的意识!

“言必信,行必果。”在我看来新教育还是“行动”的教育。在新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新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来源于网上拼凑几个案例,几段文章,而是来源于我们教师自身的课堂。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新教育,树立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最新的案例,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行动起来,每天有“晨读,午诵,暮省”的习惯,在每天的常规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进步。让学生走向生活,积极开展与物理学习有关的调查活动,科创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物理学习的兴趣。

这就是我理解的新教育,她是“爱的教育”,即“心的教育”;她更是“信的教育”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学习;她更是“行”的教育,如果说前两者是一种理念,那么最后都会落实到行动中来,这才是真正的新教育。我将会怀揣新教育的理想,践行新教育,实现新教育,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以下是摘录朱教授的一些心灵感言,和大家共勉。

是我们,是每一个对新教育怀有宗教般情怀的人们,以堂吉诃德的勇气,将苏南一隅的点点星火,欢愉地散遍广袤的天南地北,以西西弗的坚硬,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柔软地植入未来的中国心灵。

多少回,我无法抑制我的泪水。当我们的魔鬼团队以田野作业的方式,布道于穷乡僻壤,我的眼泪为他们欢腾的理想为他们憔悴的容颜而流。当绛县的蒙学孩童以惊奇惴惴的眼神,遥望那天际苍穹,我的眼泪为他们农历的天空为他们润泽的童年而流。

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你的,是我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他勉励着我们:我们已经赢得世人垂注的目光,我们已经获得或浓或淡的掌声。那目光,是期许,那掌声,是勉励。我们不能停,不能歇,我们的脚步只能向前,我们的选择只能是跌倒后马上爬起,接着往前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你的肩头,也在我的肩头。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从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感谢你,感谢他,感谢我,感谢每一个醉心于新教育的同仁,放逐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注入了意义,使我们琐碎的人生变得贵重,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荡漾着爱,诚恳,付出,以及智慧。

7.朱永新 建构“童书之美” 篇七

以发起并推进“新教育实验”著称的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推进全民阅读、力倡设立国家“阅读节”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在所著的《我的阅读观》一书后记中直言不讳地宣称:“随着新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实验项目的不断拓展,参与新教育的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增加,我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如果新教育真正能把阅读这件事情抓住,真正能让教师和学生热爱阅读,我也无愧此生了。于是,我说,我这一生,要全力以赴推动阅读。”

2010年,由他领衔的民间公益性组织“新阅读研究所”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意味着朱永新要改变国人阅读缺失的努力由奔走呼号进入实际操作。而他首当其冲的,便是把目光紧盯在了“童书”范畴。一批儿童教育领域的各路专家、知名的少儿工作者和儿童文学作家等受其感召,纷纷加盟研究所,从中相继组成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研制项目工作组,开始了为我国数以亿计的儿童量身打造并构建“童书之美”的浩繁系列工程……

童书何以要“美”

近些年来,朱永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这句话的背景来自他奔走各地广泛而大量的调查研究。正是通过这些调研,朱永新不能不痛心地承认: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并崇尚读书的中国,现阶段全民阅读水平的确大大低于欧美、日本等国。至于少儿、幼儿阅读现状,则更不容乐观。

有关部门提供的两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现在儿童的人均拥有图书量,大概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甚至还不到;另一个是发达国家的儿童图书在图书整体市场上的占有量,一般在20%左右。而我国近年来尽管大力加强了儿童图书的出版工作,也只能达到11%多一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朱永新的研究表明,首先在于父母层面。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而在全民阅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大军中,恰恰就包括了大量的父母和准父母们。一方面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不热爱阅读,也不懂得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重视阅读也懂得阅读重要性的父母,但这些父母普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面对现今儿童图书鱼龙混杂的乱象,不知该给孩子选什么样的书和怎样帮他们阅读。

而从社会层面看,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开发存在多种误区,这直接导致了在城市里,很多父母的功利性期望——“拔苗助长”式地让孩子认字识数以及各种所谓智力开发,都是以能够进入一所好小学为目的的,这使得幼儿的阅读内容枯燥乏味,孩子们只能机械而被动地提前接受不适合其心智发展的内容,过早地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朱永新认为,从幼儿开始到小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伴随着身体发育而开始精神成长的“初始化”,如果此阶段没有好的、美的童书相伴,不阅读或不会阅读,势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缺陷,而这种缺陷往往是后天很难再“弥补”的。“每个孩子都是失去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阅读,将让书籍成为心灵的双翼,让孩子重新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从孩子出生开始的最初几年,除了乳汁、玩具之外,我们还要给他们什么·朱永新列数了国际上一些典型的做法——犹太人的做法是,滴一点蜂蜜在书上面,让婴儿爬过去舔,以此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英国人的“起跑线”计划是,婴儿出生后送一个“阅读包”,包括几本儿童图书和阅读证。新加坡人的做法是,医院护士必须告诉产妇一个重要事项:“如何读书给婴儿听”。

童书之美在何处

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够点燃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也只有在早期接触到那些最美好的童书,才能够真正热爱阅读。

但是,如何在浩若烟海的国内外出版的儿童图书中大海捞针般地进行一番甄别选择,从中挑出那些最适合我国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础书目向全社会推广·其选择的标准和原则又是什么·朱永新带领他的新阅读研究所,为此筚路蓝缕,披沙拣金,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从阅读价值观和阅读理念上,他们确定了首要的原则,那就是要“以真善美为中心”。

“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简练、最基本的价值。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基本价值。朱永新领导的阅读研究和推广,正是基于这一核心价值,通过最具“真”、“善”、“美”的文本,给孩子们以求“真”的启蒙、向“善”的熏陶、审“美”的眼睛。把人类那些最重要的价值,如爱、自信、尊重、友谊、同情、敬畏、宽容等,通过书籍带给孩子。

而对于幼儿来说,则要利用文本,通过那些活泼的科普内容传达“真”的知识,通过那些美好的故事抚育“善”的心灵,通过那些美丽的绘(图画)本培养“美”的情操,这才是幼儿阅读的最佳境界。

从上述核心价值观出发,在此基础上,朱永新的研究团队重视八个价值领域(分别为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未来);重视阅读的三大文本类型(文学、科学、人文);重视应培养人的四个方面(应该追求的品质与美德,应该具有的态度与作风,应该遵循的准则与秩序,应该了解的科学知识及应具备的科学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有其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阅读更重视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视阅读文本的故事趣味性和视觉色彩性,更需要在认识事物、习惯养成、秩序养成和美德养成等方面加以关注和培养。因此在阅读选择上,注重选择经典的同时,也要关注幼儿阅读结构的丰富性和均衡性。

尽管有以上研究心得和成果,但实话实说,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推荐适合的图书,推荐最好的图书,仍是一个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也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这既要综合考虑到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对故事书、图画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还要考虑到图书品质的水准和阅读结构的合理性,更要考虑到对孩子生活习惯、想象力、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和引导,等等。加之搞所谓推荐书目并非自朱永新的阅读研究所而始,此前不少类似活动并不为少,但其中夹杂的一些“利益”驱动下的如过分“炒作”、小圈子行为、唯“销量”说事等等弊端,也是屡见不鲜。

然而,这也恰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朱永新煞费苦心组织优秀的专家团队,建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机构,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推荐原则,用公益的精神和立场,为中国人、特别是为广大儿童和父母研制基础书目,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朱永新和他的阅读研究所正是要为亿万儿童做那个“最初的东西”,他们要选择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他们,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最美好的种子。

童书之美的打造

自2010年9月,朱永新领导新阅读研究所组成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项目组开始启动以来,进展顺利,成果迭出。他们采取了构建社会工程的方式进行“开门研制”,一方面,有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组成文学、科学和人文三个专门小组,埋头研制书目;另一方面,团结并动员社会多层面的教育工作者、老师、学生和家长,包括无数网友,针对项目研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朱永新领导的项目研制组在腾讯网、教育在线网站就大书目框架进行网络海选调查投票,从中获得了10万个有效的调查数据,对书目研制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与此同时,项目组又利用寒假期间,分别在北京、山东、河南等省份的10所城市和农村学校的6000名学生、老师和家长中间进行“试读”调查。寒假后,回收了几千份试读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试读调查表,作为项目的重要参考数据。

2011年3月30日,项目组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咨询专家座谈会,特邀新闻出版总署官员、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科普作家,以及台湾台东大学教授林文宝、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对书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书目初稿出来后项目组又及时向各位专家发出了咨询函,所有专家都极为重视,或来电或来信,提出了各种具体建议。

调查、试读、咨询、论证……循环往复,精益求精,就是这样,项目组克服了众多困难,付出了极大心血,在充分听取了孩子、教师、家长、学者、网友等多个群体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消化、融合,最终形成了“30(基础书目)+70(推荐书目)”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30本基础书目是按小学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三个学段,以及文学、科学、人文三个类别分别推荐。最终每个学段选出基础书目10本。

2011年4月,“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向社会隆重推出,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同,一时间好评如潮,很多小学生、老师和父母对着书目找那些经典童书。这大大鼓舞了项目研制组的热情和干劲,也同时加快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进程。

朱永新说,幼儿书目的研究与小学生有很大不同。幼儿的早期阅读,要适应幼儿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幼儿图书的选择时,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是否能够喜欢。在幼儿阅读上既要注重儿童兴趣为主,也要关注幼儿图书内容的健康和多样性的引导。在阅读的方法上,要注意与游戏结合起来,与幼儿的活动结合起来。

2011年7月,新阅读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项目,项目主持人为国内著名阅读研究专家、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项目总主持人为朱永新教授。项目邀请了幼儿阅读专家、幼儿园园长和一线幼儿老师,以及对“亲子阅读”非常有研究的家长等,组成了书目研制组。并形成了0-3岁、3-4岁、4-5岁、5-7岁四个年龄段的研制小组。

经过一年的努力,项目组参考了各种推荐书目、获奖记录约40多种,召开5次专家研讨会,从1万多种优秀童书中选出100本,形成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的最终定稿,于2012年“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推荐给社会。书目包括40本基础阅读书和60本推荐阅读书,四个年龄段各推荐10本基础书、15本推荐书。书目中有国外作品共67本,来自17个国家。

两套童书书目的编制成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朱永新及他的新阅读研究所成了无数父母和孩子们的“亲人”。从提升国民总体素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角度看,这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怎样评价都不为过。2012年4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晚会上,朱永新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聘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并被署长柳斌杰誉为是“最合格的全民阅读代言人”。

为了孩子,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朱永新及他的新阅读研究团队还在继续着新的努力,还在苦心孤诣不断研制着新的课题,这种纯属公益性的劳作与付出,凝结着他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诚如朱永新所说:“我们深信,一张张书页就是一双双翅膀,通过阅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飞翔的小天使。”

上一篇:高级会计师《会计实务》考试大纲第一章下一篇:英语写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