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2024-06-24

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9篇)

1.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一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然而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们***县显得尤其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上升系数逐渐增大,它不但影响着我县的经济发展还影响我县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问题随即成为我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调查人群留守现状

最近,我国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统计结果,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对年轻劳动力需求加大,从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就呈上升趋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湖南省正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特别是我们***县,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因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特别是公布数据显

示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从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征来看,中国今年将进入城镇人口过半的城市时代,城镇化既是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城镇化的最大挑战在于应对2亿多农民工构成的 “半城镇化”局面。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城镇化率近50%,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今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一半,进入城市时代。可见,从整体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城镇化发展阶段。高速城镇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更要关注我县留守老人、儿童,做好适当工作以方便我县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人群生活状态

在众多年轻人告别农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人们称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为“留守老人”。他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以官庄乡为例,留守老人们一般很少外出走动,也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普通话,家里电视、收音机等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都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他们一边要照顾同样留在农村的孩子,一边还要顾及农活,种植一些柑桔、板栗等作物,以此减轻外出打工年轻人的负

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顾资源的获得上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常年的劳累加上情感的孤独,对老年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付给爷爷奶奶代养,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他们即使想给孩子们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然后更多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无奈到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能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父母亲情原本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感情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没有根基没有依靠,导致了留守儿童感情上的空虚。大多数父母为了弥补,用金钱去填满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不正确的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方式,使得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期的留守儿童几乎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任性、感情脆弱、内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对调查人群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留守老人对自身的生活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生活于***县农村本来消费就较低,我国应重点从老人的需求做考虑。

他们生活单调、有孤独感、害怕生病、担心成为家庭的累赘等等,从道德上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他们这一群辛苦了大半生的劳动人民了。政府应进行适时的救济,组建社区老人娱乐场所,使老人们常在一起纳凉、谈心、话家常乐有所娱;电话电视要入家入户,让留守老人随时能与在外的子女联系,让他们感觉没那么孤独,感受亲情的温暖;落实医保政策,让留守老人以极少的钱就可看病就医,不要担心医疗费问题;鼓励年轻人以孝为本,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让父母有安身立命之感;建立好老人保障制度,完善部分法律来保护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尽量做到让老人无忧是为我们奋斗之宗旨。

相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改革措施就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了。首先,我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城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其次,应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最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

童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总结

面对目前**县发展情况,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还会是一个严重、严肃且急待处理的问题。虽然农村家庭会因为有劳动力在外打工或做生意等带给家庭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却也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儿童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当然,对此“博弈”这样的均衡点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也不是每个农村人能够理解的。这样,我县就必须对此一部分弱势群体做出一定的照顾决策,也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留守老人、儿童这一大批弱势群体牵系着我县教育、经济、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虽然其任重而道远。

2.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二

1.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牛津大学学者xing biao (2007) 从引起留守老人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角度研究, 认为户口制度使得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协调, 产生分化、脱节。孙鹃娟 (2006) 从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中进行研究, 指出, 农村劳动力外流弱化了家庭照料老人的功能, 但不能忽略对社会照料体系构建的作用。蔡蒙 (2006) 通过对四川竹篙镇留守老人实证研究, 认为子女外出务工收入对留守老人现金收入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 留守老人的经济改善程度与子女的孝敬程度关联性强, 因此呈现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国内外研究者从成因, 生活照料以及经济上对留守老人进行推论, 较少涉及留守老人的个人特征和满意度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资源型枯竭型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远离家乡的阜新为研究对象, 了解当地留守老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新方法。

2.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困境

2.1 留守老人自身条件欠缺

经济上, 由于文化水平、技术和体力的限制, 农村留守老人较难从事需要技能工作, 这使得其经济收入的积累和增加变得极为困难, 而且身为父母, 他们之前的收入绝大部分应用于子女的抚养和结婚等方面, 用于养老的积累无从谈起, 因此经济能力薄弱,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在非经济方面也有所欠缺。

2.1.1 劳动负担较重。

子女外出务工, 农村老人没有“退休”概念, 只要有劳动能力就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活到老干到老, 而且, 多半会管理家中田地。此外, 部分留守老人还要肩负起照顾孙辈的任务, 无疑进一步加重劳动负担。

2.1.2 生活与疾病照料缺乏。

由于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 并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 易引发疾病, 子女长期外出务工, 无法实现赡养义务, 一旦患病, 无人照顾, 长期存在“小病扛, 大病挨”的现象, 而且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 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低等问题, 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 延误治疗时机。

2.1.3 精神与情感需求无法满足。

受传统文化影响, “儿孙饶膝”是每个中国老人的精神诉求。但随子女外出务工现象增多, 一般年终而归, 老人远离儿女, 心理上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和空虚, 老人情感被忽视, 得到的精神慰藉较少, 电话很难成为代际交流的有效方式, 逐渐的被边缘化, 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2.2 留守老人社会养老匮乏

农村居民委员会还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老服务的意识不强, 还没有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互助机制。从现行的制度上看, 农村社会的保障体系并没有给老人以正常需求的保障。

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3.1 以政府为主体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减缓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一方面, 当地政府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求学人员返乡创业。另一方面, 发展农村经济,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 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商人来乡投资, 以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有利于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3.2 以家庭为基础

家庭养老虽已弱化, 但在其情感上、心理上给与老人的温暖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无法代替的, 外出子女应当意识到赡养老人是自身的义务与责任, 定期定量给与老人力所能及的赡养资源。精神上, 尽量缩短时空距离, 尽量与老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看望老人, 满足老人精神与物质需求。

3.3 以农村委员会为平台

3.3.1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

将平时缺少交流的留守老人组织在一起, 建立一些兴趣小组, 帮助老人找到归属感, 发挥自己的剩余价值。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 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 如老年人维权、相互照料、帮种田地等。在发达地区可以成立老年大学, 让老人们能“活到老、学到老”。

3.3.2 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 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之路。

建立敬老院, 采用集中赡养制度, 对于留守老人, 特别是高龄的农村留守老人, 可以全部集中到养老院供养, 日常费用由政府、社会、子女分担。

3.3.3 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百善孝为先”, 农村委员会应针对家有留守老人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交流, 监督他们时常与老人联系, 给与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缓解老人所受的精神的煎熬, 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3.4 以留守老人自助为补充

帮助留守老人调整心态, 改变传统养老观念, 使之适应当代的社会养老形势, 转变观念, 帮助老人了解到更多的养老知识和经验, 提高自身养老能力, 如生病时的及时处理措施等, 从各个方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目前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 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将政府、家庭、农村委员会与个人的努力有机结合, 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制度, 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必将推动社会进步的步伐,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要:文章从阜新市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出发,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制度,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社会资源网构建研究[J].2006, (3) .

3.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原因

(一)子女外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农村空巢老人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二)自然空巢。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

(三)代际差异。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家庭不和、矛盾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一是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是缺乏精神慰藉。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三是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四是隔代教育压力大。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下转第67页)(上接第36页)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16).

[2]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3]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16).

4.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四

——以务路村民委员会为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13级化学2班

马文思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 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 占 48.2%,女性占 51.8%。年龄 50-59 岁占 11.3%,60-69 岁占43.1%,70-79 岁占33.1%,80 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 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 28.8% 依靠邻居照顾,14.2% 靠朋友照顾,另有17.4% 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 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 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 13.5% 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 2.5% 的留 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 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 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 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 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 一次;只有 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 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 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 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 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 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 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 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 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 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 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 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 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四、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五、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 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 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 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 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参考文献

[1]杜鹏, 丁志宏, 李全棉, 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J].人口研究 ,2004(6).[2]杜鹏, 李一男, 王澎湖, 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J].人口学刊 ,2007(1).[3]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 —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孙慧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基于豫东农村的 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5]叶敬忠,贺聪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9(4)

5.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五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政策取向。

一、我县土地流转现状

我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全县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xx.xx万元。其中农业人口xx.xx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xx.xx%。截止xxxx年底,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xx.xx万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xx.xx万亩,人均x.x亩。

土地流转模式:整村整乡推进型。鼓励整村、整乡农户将各自承包的土地,统一委托乡镇、县平台公司、村流转服务组织集中进行流转,乡村两级负责“流转+服务”、平台公司负责“规划+管理”、市场主体负责“投资+运营”。以“支部决定、党员表态、群众协议”的党建推动模式,先与农户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后引进市场主体对流转土地连片整理打造田园综合体。

龙头企业带动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公司化、园区划和合作化形式整体流入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

新型股份合作型。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体系,以“零入整出”的方式由业主进行规模经营。

致富能人回归创业型。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致富能人回归创业,兴办农业企业,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操作、统一机耕机整、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的模式进行规模经营,实现个人“庄园梦”,带动当地农户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方向:作为传统农业大县,x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水特色调结构,立体种养增效益”(“三水”指水稻立体种养、水产健康养殖、水生作物种植)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荷田+”“蔬菜+”“水产+”x种生态种养产业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机统一。

土地流转成效:全县耕地面积xx.x万亩,已经流转xx.x万亩,流转率达到xx.x%,整村流转xx个村,占比xx.x%,现有xx.x万亩面积挂网招商。

土地流转目标:到xxxx年全县土地流转比率达xx%以上,整乡镇流转x-x个,农村土地整村流转xx个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xx万亩。

二、土地流转典型及措施

x县润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障乡德兴社区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xxx多万元,现有基地面积xxx亩,其中蔬菜大棚面积xxx亩。配套设施齐全,全部采用喷灌、滴灌肥水一体化,配备现代智能化的播种、旋耕、整垅一体机数台。现已建成xxxx平方米的钢构房,装机xxxKW的冷冻设备,是集生产、存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

公司的合作经营模式:一是社会资本与平台公司合作。润农公司为合资公司,县农投公司占股xx%,x高城农业占股xx%,社会资本一方作为大股东,在生产和经营上享有自主权。二是公司与村集体合作。公司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积极推动与村集体的合作。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过程中提供服务收取土地流转管理费、国投项目、集体资产使用租金、劳务公司管理费等三个方面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公司的劳务用工和生产环境得到根本保障。三是是公司与农户合作。公司在充分发挥自身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的农户个体,发挥其劳务能力,既实现产业扶贫,又促进公司+农户的互利共赢。

“稻+虾”养殖。xxxx年xx月以来,安障乡德兴社区把xxxx多亩低洼田改成龙虾生产繁育基地,每年养殖两季虾,周期短、见效快。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化的稻虾养殖基地,引进了潘武牵头的一批“稻+虾”养殖大户,形成规模“稻+虾”基地 xxxx多亩。基地设施配备完善,专业团队提供技术保障,成虾产量高,质量好。基地与x市的友谊水产达成供销合作订单,市场销路稳定,总收入突破xxx万,利润达xxx万,产业增效明显、经济效益倍增。“稻+虾”今年在德兴社区的土地流转费为xx万多元(含土地管理服务费),年务工收入达xx万多元,形成了农民增收、集体增利的良好景象。

xx乡现已经流转的土地达到xxxxx亩。其中: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xxxxxx亩。土地流转率xx%,(现储备可流转土地xxxxx亩)。

整村流转典型村:xx、xx、xx、xx、xx等,其中:xx村与农投公司合作,主打蔬菜、荷田+、稻田+。公司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安兴村与当地合作社“绿蔬园”合作,主打蔬菜、稻田+。合作社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向阳与当地合作社军华家庭农场、德保家庭农场合作,主打蔬菜、水果,其中水果以西瓜为主。吸纳贫困人口xxx人。虾趴垴村与当地合作社大北农水产养殖公司、轩阳合作社合作,主打优质稻、荷田+、蔬菜。合作社、公司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杜家村与当地合作社浩丰、角书、建春三家家庭农场主合作,主打稻田+、优质稻。农场主每亩土地向村集体缴纳xx元管理费用,吸纳贫困人口xxx人。(目前预算,以上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xx万元)。

三、存在问题与打算

尽管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进步较快,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县土地流转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政府对流出土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扶持措施缺乏,农民转出土地普遍存在后顾之忧,成片流转、集中连片难度较大。二是政府扶持规模经营的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农业是受自然与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从事种植业规模经营投资多,见效慢,风险大,直接影响企业、个人转入土地的积极性。三是目前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流转主体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信息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四是当前短期流转、粗放经营较多,土地流转的综合效益不高。今后,我们将针对存在问题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采劝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加大奖扶力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奖励制度,整合支农资金,重奖土地流转大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土地加快流转。

积极鼓励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人才和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基地,开展规模经营,使其成为专业大户;强化流转大户扶持措施,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巩固扩大土地流转成果。

指导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规则,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土地流转的热点难点,包装推出一批土地流转项目,实现对外招商。同时强化经营实体监管,确保其履约能力,减少低层次、短期性、掠夺式流转。

6.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六

服务对象包括医院外的所有年龄段的急性、慢性病人和临终者。

癌症是慢性病[2],癌症病人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预防褥疮和防止感染五大方面[3]。

本文探讨的农村癌症老人的家庭护理有别于上述学术概念,它的护理场域不限于家庭环境,还包括医院;护理过程少有医护人员,而以家人和患者自己为主。

笔者通过参与观察与入户访谈,获得较为宝贵的资料。

本文分析了农村癌症老人三阶段的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农村社区家庭护理的快速发展,提高癌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年年攀升的抽象数字表明,癌症已“大众化”。

其中,城市略高于农村,老人略多于年轻人。

本文以湖北恩施市白杨乡为调查点,首先从宏观上收集了白杨乡-的患癌总人数,共551人。

其中男性330人,女性221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90人,占总数的55.5%。

然后选取44个家庭进行了入户访谈,其中13人进行了住院治疗,10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另有21人已病故。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5个来源渠道:一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病理科,该院已实现数字化管理,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有登记,便于筛选和统计;二是以来,白杨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对申报了重大疾病救助和慢病补助的癌症患者有登记和统计;三是始,各村卫生院开始本村的死亡登记。

从死亡登记表中获得了一部分癌症患者信息;四是20始,乡公共卫生防预办公室开始统计全乡的癌症患者人数;五是访谈中调查统计。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性别比例、病人对病情的知晓度、家庭境况、居住分散等因素,调查前先联系驻组干部,由他(她)带路并决定访谈家庭。

2 农村癌症老人护理三阶段

2.1 住院治疗阶段:配偶子女轮流陪护

老人住在医院,家人和患者都有安全感。

治病是医生的事,家人能做的就是陪护――陪吃陪喝陪住。

不论是远方工作的子女还是配偶,都会放下一切事务,轮流陪同。

一是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患者的同时还要隐藏自己的忧郁;鼓励患者多吃多喝的同时,自己却吃不饱睡不好。

这种精神压力是双向的。

二是从物质上尽可能为患者购买病前不舍得买的一切,如营养品、水果、衣物等。

三是为病人搞好后勤服务,清洗衣物、擦洗身体、咨询医生等。

四是每天去医务总台查看药费清单,心里盘算着下一笔费用的来路。

这种陪护背后彰显着尽心、尽力与尽孝之意。

此阶段的护理主要表现为生活照料、心理安慰与咨询医生。

2.2 在家养病阶段:老人自己应对病症,配偶照顾饮食起居,子女回归生活

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老人,如果能坚持完成治疗方案的,说明身体状况较好,带着医生的嘱咐及药物回家进入养病阶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身体就垮掉的,那么就直接进入临终阶段。

未接受住院治疗的老人,一是拖到很晚才去检查,已经不起治疗,很快进入临终阶段;二是因经济困难、怕治疗后死得更快等原因而放弃治疗的,患者老人自己在民间寻医问药。

以上两种情况,癌症老人生活能自理且自己想方设法应对疾病。

配偶依然是在场陪伴,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如做饭、洗衣、内务整理等。

与此同时,另有三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一,夫妻感情欠佳,患者获得配偶的照顾较少。

如70岁的喉癌患者Z,出院后自己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明白少食多餐对养病的好处,但顿顿吃稀饭。

第二N,鳏寡者养病中缺少精神支柱。

如64岁子宫癌患者T,丈夫去世多年,家庭贫困。

育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入赘婚,女儿出嫁;大儿子身体不好,40多岁还没结婚。

确诊为晚期,没钱治,没吃药,卧床一年后去世。

第三种,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患者养病常抑郁,压力大。

2.3 临终阶段:家人缺乏处理疼痛及各种不良反应的能力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癌痛到临终期最为严重,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抽筋、乏力等药物副反应。

农村有种习俗,人要死在自己家里才安心。

故此,处于临终期的癌症老人不会送到大医院获得医疗护理。

只有少数交通方便、子女在身边的老人才会送到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没有床位),输入能量增强体能,打吗啡止痛。

绝大多数都只得呆在家里靠坚强意志忍受。

然而,无法忍受的疼痛会让许多老人产生“自寻短见”的冲动。

调查中,有7位老人明确了此种想法,但为了家风只好作罢;有4位老人付诸了“实施”。

“卧床不起”才是农村观念中的临终,这时,儿女们又从各地赶回家,守护病床,等待“送终”;三亲六戚赶来看望老人,安慰家人;左邻右舍“看病人最后一眼”。

这让老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极少数家庭会请村医到家里为老人输葡萄糖延缓生命。

由上,癌症老人临终阶段的护理仍然以配偶的陪伴为主,面对疼痛和各种不良反应,也只有极少数老人享受到乡卫生院和村医的护理。

7.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七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就业人数呈逐渐增长态势, 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多。一方面重庆农村的养老方式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 而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 造成了大量“空巢老人”无人来养。另一方面, 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因此, 在人口老龄化, 社会转型及城市化的多重背景下,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亟待解决。

1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围绕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展开全面调查, 以此了解重庆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生活状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农村空巢老人和村居相关工作人员, 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共向空巢老人家庭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 村居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5份, 回收有效问卷中, 空巢老人家庭有1009份, 村居工作人员有15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及养老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1.1 空巢率较高, 且空巢老人文化层次低、与子女空间距离远

调查数据显示出农村家庭平均空巢率为55%, 个别村达到90.0%, 据重庆市老龄委统计的数据, 全市农村老人空巢化为39.1%。另据重庆市老龄委2010年统计,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81.74万户, 其中独居户23.4万户, 占空巢老人28.63%。说明农村老人中单身老人较多。从调查情况看, 近半数空巢老人是文盲, 这增加了沟通与照顾的难度。另外老人虽然子女较多, 但与子女空间距离较远, 84.5%的被调查对象的子女住在本街镇以外, 对老人的照顾多有不便。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子女不在身边的悲伤感。

1.2 经济收入偏低, 贫困程度较高

调查中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年均纯收入为4466.8元, 主要依靠农村养老保险和子女赡养, 消费能力弱。老人生活状况偏差, 部分老人生活较为困难。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 年收入低于5000的有79.1%, 同时月度支出低于三百的有48.2%, 低于500的达到了75%, 另统计显示, 他们月均消费396元。虽然大部分农村老人有最低生活保障或者政府的养老生活补贴, 但是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只能依靠子女供养。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生活上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无任何收入, 预存养老金的比例很小, 未来养老的风险较大, 这种状况对当前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 孤独感强烈、精神文化活动较少

由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 而由于与子女的空间距离较大, 子女探望的频率较低, 老人的孤独感强烈。“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特点就是身边无子女, 日常生活既缺子女的照料, 又乏他人照料。调查中还有34.8%以“空巢老人”由于丧偶、离婚、未婚等原因而独居, 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有一半以上的“空巢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料, 而实际上子女偶尔或是很少探望的比率达50%以上。有的“空巢老人”偶尔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 而不少老人从未受到过亲朋好友帮助照料。

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调查发现, 适应农村空巢老人的文化活动少, 方式比较传统, 但他们遇到困难时还是可以得到帮助, 能够提供帮助的主要是地缘较近的村委会、邻居、子女, 亲情帮扶较少。多数“空巢老人”生活单调, 自我封闭, 有的老年人从不参与文体及其他活动。只有少数老年人对所在社区 (或村) 内的文体设施满意度认为一般。

1.4 健康状况较差, 医疗保障程度低

调查中, 70.8%的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和很差, 日常生活处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状况。虽然农村推行合作医疗, 但是由于合作医疗的报销额度较少和门槛较高, 加上收入不多, 农村交通偏远, 老人行动不便, 生病时无人照料等, 造成他们就医的比率不高。由于经济贫困, 73.4%的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 担心没有医药费、生活费来源、没有人照料。看病就医难依然是农村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在整个农村医疗保障欠缺或薄弱的环境下, 老年人作为疾病多发群体, 其医疗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查表明, 在农村空巢老人的支出结构中, 医疗支出排在食品消费之后, 位居第二位。而在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经济紧张的原因中, 看病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以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例, 其绝大多数仅门诊治疗和日常购药费用就达到了月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据调查表明, 家庭收入中医疗费用占的比例过高非常严重地影响了对医疗现状的评价, 在统计中可以看出, 家庭收入状况越不好, 对医疗费用的感觉越是敏感, 相反的是, 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相对较好或医疗费用支出较少的家庭对医疗费用的评价就比较中肯。

1.5 较多选择居家养老

数据显示, 有高达83.9%的老人表示“希望在家养老”, 空巢老人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较大, 但是也有部分愿意承担较少的成本去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以生活照顾、聊天解闷、生产帮扶、和医疗保健等为主, 当前村委会的帮扶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养老院中的老人确实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 虽然政府建立养老院是为了照顾老年人生活, 但是较高的费用使得许多老人并不能入住。另一方面有些老人虽然负担得起费用, 但不愿意住进养老院, 养老院管理能力低下, 人员素质不高, 设施设备简陋也是硬伤。农村的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 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 这成为困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一个问题。

1.6 养老服务需求较大, 但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紧急救助难度大

根据重庆市老龄委《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到2015年, 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38万。到2020年, 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75万, 人口老龄化率将超过19%。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4-2-1”代际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在我市农村还没有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机构和平台, 虽然一些村级老年协会在开展为老服务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但相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还远远不够。此外, 有些边远农村空巢老人居住分散, 不利于社会照料服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 紧急情况救助难。一是自我救助能力低。老年人最易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急性病, 此外, 由于空巢老人年老体弱, 自身应急能力低, 一旦遭遇失火、摔 (烫) 伤、房屋垮塌等意外事件, 无法自行处理。二是社会救助给力难。我市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相当高, 导致“空巢村”的形成。人力不足, 加之边远农村紧急救助设施缺乏, 社会救助难度较大。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 在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的基础上, 农村“空巢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发展, 农村养老模式将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2.1 家庭养老模式仍占主流, 但养老支持网络将逐步分化

空巢现象的出现的确使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削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的纽带就此断裂, 以及子女赡养责任的消除。事实上, 许多农村子女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从而提高其养育幼小和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从心理学上讲, 外出务工拉开的只是与老年父母的空间距离, 并不必然拉开他们的亲情距离, 部分家庭反而会因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强对亲情的渴望。调查显示, 外出子女与空巢老人的电话联系为每月5.7次, 这充分表明空间距离并不足以使家庭成员的亲情纽带就此断裂, 家庭的亲情在农村老人的情感支持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尽管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内家庭养老仍将是主流的养老模式, 但家庭养老的支持网络正逐步分化。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来源虽然仍以子女为主, 但劳作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和权益维护正逐渐从以传统的血缘关系为依托, 转为以地缘、业缘及所在社区为依托。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养老协会等基层社会组织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可以从村居以及其他社会支持组织获得养老支持, 对家庭照料的依赖将逐步减弱, 空巢老人养老支持网络渐趋分化。

2.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与养老需求渐趋多元化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的投入, 但受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制约, 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方式上仍然高度趋同, 即倾向于传统居家养老方式。以本次调查为例, 在关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上, 有83.9%选择在家养老, 只有9.6%选择机构养老。但在和子女共同生活的意愿方面, 只有46.1%的愿意与子女同住。这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意愿有一定的变化。与养老意愿日趋变化相对应,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渐逐多元化。有鉴于此, 农村社区应该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活动和服务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渐趋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2.3 社区养老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

社区是农村空巢老人熟悉的初级环境和主要“场域”, 社区中基于地缘、趣缘、业缘的关系网络和其中的正式、非正式的组织资源是空巢老人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据此次对空巢老人的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到, 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强烈, 他们更需要就近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 既能够整合原有的血缘、地缘、趣缘等关系资源, 又能够利用社区外的各种资源, 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最佳选择, 可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

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讨论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际经验看, 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巢老人现象, 只是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已。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 折射出人口老龄化在农村社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农村空巢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多元化需求, 不断完善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基于这种理解以及对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3.1 不断探索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和医疗保障新模式

经济收入是空巢老人养老的物质基础, 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就医能力并最终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因此, 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当务之急就在于改善其经济条件, 不断探索新型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和医疗保障模式。首先, 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单一的问题,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度推广以土地流转换取养老保险的模式, 即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 如自愿放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 可由地方政府为其补缴养老保险金, 并参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标准按月足额领取养老保险金。其次, 逐步建立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或设立专项的空巢老人生活照料补助金, 重点补助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贫困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再次, 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覆盖面,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降低报销的门槛费, 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同时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慢性疾病, 应提高这些疾病的门诊药费报销标准, 减化门诊药费报销流程。最后, 要逐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 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贫困独居老人纳入到低保对象范围。

3.2 强化居家养老功能, 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是最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 也是社会管理成本最低的养老方式,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情况下, 它将长期成为我国山区农村最现实、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因此, 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可以有效减少空巢家庭数量, 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逐步完善社区空巢老人服务体系,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需要,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首先, 建立农村社区生活照料服务体系。根据空巢老人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的生活照料服务。对低龄、健康状况良好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生产帮扶服务。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实行居家养老, 社区提供长期的日常生活照料, 或者采取入住养老机构、托养等方式, 让愿意有偿抚养老人的家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其次, 建立农村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 由医疗机构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查体, 开展保健知识的宣传, 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建立家庭病床和上门巡访医疗制度。最后, 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针对空巢老人情感需求, 社区建设和完善老年文娱活动场所, 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使老人们老有所乐, 消除孤独感。

3.3 建立并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互助机制

社会互助保障, 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 (包括经济援助与服务援助) 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 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 是一种在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内生的生活保障机制。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家族、社区、团体、企业、组织等群体成员社会互动较多的成员之间, 与国家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不同。政府应主导并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保障机制的建立。其次, 加强传统文化和互助保障机制的宣传力度, 使互助保障机制被空巢老人及其子女理解和接受, 获得他们的认同, 提高互助机制的运行效果。最后, 借助专业力量指导农村互助组织开展活动, 通过会员互助发挥其助老功能。

3.4 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开展法律援助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加强传统孝道教育, 特别要注重加强对青年孝文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 对权益受到侵害的空巢老人, 政府应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 帮助老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5 鼓励和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丰富晚年文化生活是积极面对“老去”, 实现“成功老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 发展老年群众组织。基层老年群众组织, 是最了解老人需求, 帮老人办事、为老人说话的“贴心人”, 具有贴近老人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强老年群众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发挥老年群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大力推动老年志愿服务, 组织老人开展互帮互助。其次, 探索老有所为途径。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民事调解、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开发老年人才资源, 推进“银龄行动”活动开展, 组织老专家、老教授深入乡村, 积极开展援医、援农、援教、援技等工作。最后, 成立各类空巢老人团体或协会。乡村党员、干部要采取积极措施, 建立老年活动中心, 成立各类团体, 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乐”。一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实现老有所学。其次是组织老年文艺团体或文化部门, 开展电影、图书、戏剧、演出、展览“五送”活动, 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 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3.6 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途径

当前, 政府高度认可并且大力倡导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政府的认可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坚实后盾。而实际调研访谈也证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十分欢迎和需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帮助个体、家庭乃至社会解决相应问题的科学的专业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并利用独特的专业方法, 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来帮助农村空巢老人系统地解决其遭遇的各种个体问题, 更好的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途径:首先, 建立乡镇社工服务站、开辟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问题的新途径。以乡镇为单位, 每个乡镇建立一个社工站, 筹措专门资金、制定相应政策并配备专兼职社工。其次, 建立一支稳定的、持久的专业和志愿相结合的服务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 比如在招考村官时可定向招录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对现有村官开展社工专业化培训。志愿者队伍则可以由社区内的资源如乡村干部、社区内的学校师生、其他有精力的人员以及社区外人员组成。再次,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可以以某个村为基地, 开设社工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项目试点, 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 然后逐步以点带面推广。最后, 政府和社会提供大力支持。政府和社会予以必要的政策和指导、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当起到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摘要:在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下,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基于重庆市农村空巢老人实证研究基础上, 总结当前重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中面临的问题, 提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未来发展趋势, 并初步探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贺聪志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沙依仁.高龄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85.

[3]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9 (4) .

[4]韩振燕, 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 2011 (2) .

[5]陈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 2010 (12) .

8.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八

农村金融;农民收入;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2; 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18-02

一、农村金融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

1.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

首先是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其次是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再次是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吸引资金。

2.农业银行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

所谓“三农金融事业部”就是在农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对三农业务实行条线管理,块块经营,单独核算这样的模式。农业银行对三农业务实行事业部管理有利于为三农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因为农业银行的业务是同时有城市和农村的。如果不进行隔离,且不在体制上专门做出安排的话,资源肯定要向城市倾斜,会挤占农村这一块。

3.农业发展银行地位得到巩固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经营管理。这对于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农业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4.邮政储蓄银行加快网点改造

近几年,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稳步发展,逐步走向集约化、商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道路。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加快网点改造,提升县(市)网点功能,积极探索发展小额贷款业务。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截至2009年末,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目前,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

二、农民收入增长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实施各种惠农政策,致使我国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持续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升高到2008年的4760.6元,增长了4627元,年均增长收入高达154.23元。

2.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放缓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农村居民人居收入增长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第二阶段是1985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第三阶段是1991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上涨很快。第四阶段是1997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且明显低于前三个阶段。第五阶段是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一改前一阶段的颓势,开始有了上升的趋势,但是年均增幅也仅仅为12.69%,这个增长幅度只是第一阶段的2/3,第三阶段的1/2。可见,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大放缓。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均收入不仅差距在扩大,而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渐缩小。即,不管是从绝对收入水平,还是相对收入增长幅度进行比较,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4.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在我国,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在我国农民的收入组成部分中,虽然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正在逐渐上升,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性呈现减弱趋势,但是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部分数据分析,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逐年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着较大的比重。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并不乐观。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在近年来却取得较大进步。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上,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凯,李磊宁.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7(3).

[2]高勇,标楚,凤楠,兰园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2008(12).

[3]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陈水英,原淑玲.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4).

[5]杨小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09年12月.

[6]孙立刚.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8).

作者简介:

9.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 篇九

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XX

摘要:本文是关于我国当前农村老人的安置与福利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并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其取得的成果进行表述。

关键词:农村 老人安置福利

当前农村由于年轻人都想要外出务工,所以有了很多留守儿童,国家对此出台了很多有力的措施,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空巢”老人的问题。

我居住在贵州省XX市XX县XX镇XX村,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也不好,经济相对较落后,所以村里的青壮年都会外出务工,以此养家糊口,必然就让孩子和老人这两个弱势群体在当地生活,但是很多孩子都会到县城里去上初中和高中,家中便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寒假期间,我对村里的部分老人进行了询问,调查了他们的情况,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清苦。据老人们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国家对“空巢”老人问题也很关注,他们的生活也渐渐的好了起来,真正的可以安享晚年了。我上网查了资料,原来近几年国家每年都会调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发放老人的相关福利或者修建敬老院、老年人大学等供老年人学习、娱乐的场所。

现在由于国家重视老年人的安置与福利,特别是农村老年人问题,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越过越好。在我村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每月55元的补贴,比较贫困的还会有低保,使老年人不再伸手向儿女要钱,减轻了儿女的负担,也避免了家人之间很多不必要的吵闹。而且村里的敬老院也正在修建,一旦落成,老人们可以到那里一起聊聊天、喝喝茶、下下棋、打打牌等等,让他们改变以前整天只是在家看看电视索然无味的日子,让他们的生活也像我们年轻人一样变得很充实,变得有滋有味,让他们也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魅力所在。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老年人问题也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一些细节问题解决得不是那么的好。例如我村60岁以上老人的补贴问题,规定必须由老人亲自去领,亲属或其它人都不得代领,这虽然避免了某些不尽赡养义务的儿女或贪小便宜的人领到之后不给老人的情况,但是有些农村的山路是很不安全的,老年人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我建议应该每季度或每半年结一次,由相关的工作人员亲自送到老人手中,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意外的发生。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它需要当地政府结合国家的政策灵活实施,才能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相关问题。

但是我相信,在党中央的积极领导下,在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农村老年人的安置与福利问题会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解决,社会也会更加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老人们的晚年会更加安祥、更加平和。

上一篇:网络课程资源下一篇:烈山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