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专业排行

2024-10-07

大学本科专业排行(精选6篇)

1.大学本科专业排行 篇一

2022十大体育类院校

全国排名公办大学
98北京体育大学
253上海体育学院
312沈阳体育学院
330南京体育学院
334武汉体育学院
340成都体育学院
346首都体育学院
357天津体育学院
377吉林体育学院
384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生毕业找什么工作好

1、体育老师

现在很多初中高中大学,不管是哪个等级的学校,对于体育老师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只要在大学期间,争取考一个教师资格证,学历不是很低的话,找一份体育教师的工作自然不在话下!一般体育老师工作都比较轻松,应试教育下的体育课基本没任何课程压力,而大学体育老师也只需完成任务,课程量都不大。

2、体育教练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去健身房的也越来越多。体育生有着身体优势,身强体健,非常适合做健身教练,而且,目前市场上对于健身教练的聘用门槛并不是特别高,待遇也非常不错,如果能担任私教的话,每月到手的工资非常不错。如果学习能力稍微强一点的体育院校毕业生,利用课余时间考一个健身教练资格证。

3、体育创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一个足球辅导班,或者溜冰培训班,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随着现在社会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到几岁的小朋友,大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对体育生活有很大的需求,这也给体育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所以,体育生创业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022高考填报志愿的5个误区

1、片面根据分数填报志愿

很多人肯定提出质疑,不根据分数填报那根据什么来填报呢。当然高考分数是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如果只以当年的考试分数和去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进行对比,这就太片面了。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从这几点进行分析,该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近三年的实际录取分、平均分以及专业录取最低分;该高校在本省市的招生计划,一定要分析今年的计划和往年计划是否有变化;再查看招生简章里的录取规则,是否有专业级差;然后根据自己的位次(请注意不是分数),来参考往年该位次的录取学校和专业。

2、只看校名不看专业

很多考生或家长一看到学校名称里有“地质”、“石油”等字样,就认为这样的学校不能报,肯定都是艰苦的专业,还有的考生或家长认为带有林业、农业等字样的校名就业前景惨淡,还有一些是对外省的学校不了解,只要学校不是在大城市,直接就不报了。其实要认真研究学校的专业,看看自己喜欢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在报考志愿时,还需要做到省内外高校统筹兼顾,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填报。

3、只报热门专业

在很多人眼里,热门专业就好找工作,工资也高,而冷门专业各种前景都不好。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专业并没有冷热之分。目前一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并不代表几年后前景依旧那么光明,甚至现在一些冷门专业过几年就成了热门专业了。建议在综合考虑自己情况下,进行“冷热兼顾”的方式来填报志愿。

4、求学就是求职

职业是填报志愿的导向,但不应该将求学和求职等同起来。选择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录取率和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5、拒绝专业调剂

从理论上来说,分数高会被好学校录取。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能实现这个理论,无论哪一年,都有一些考生总分超过了报考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没有被录取。一般来说都因为服从调剂。其实服从调剂是一个提高录取率的好方法,而且服从调剂也许不会吃亏。很多时候调剂的专业也不一定差,本人就是从被调剂的专业,而且我们整个班的就业前景远远要比我们学校其他专业要好,就算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到校后也是可以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甚至还可以通过考研等途径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

★ 南京医科大学排名排行榜

★ 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

★ 中国好书排行榜

★ 上海大学排行榜

★ 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跃升亚洲第一

★ 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 Times世界大学排名揭晓

★ 世界大学排名前60强

★ 中国青春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 中国高中排行榜广东省10强

2.大学本科专业排行 篇二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从上述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双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 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 即浸入型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第二, 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第三, 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 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

一、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加入WTO之后, 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 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为此,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 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 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很多大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 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 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 迷失了方向, 浪费了资源, 影响了实效, 制约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1.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

在中国高校, 专业课双语教学虽已开展实施, 但在一些方面还尚未达成共识, 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缺乏积极性。有人认为, 英语还未过关, 没必要讲授和接受英语化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 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等。一些学校的决策者也未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或提到议事日程, 使得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的资源。

2. 双语教师资源开发不够、配置不合理。

双语教师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 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 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 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调查表明, 目前中国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 但缺乏对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需要的了解, 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难以跟踪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态势, 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 他们往往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侧重教授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 而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缺乏外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忽视了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特征和规律的掌握, 对文化、思维及价值观差异的比较,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两者各自为阵, 没有形成互补型的合力, 因而不能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进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效。

3.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内在需求。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 且有较强的认同感和需求时, 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 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为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高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 目前中国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 严重影响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调查显示, 不少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因为前期英语基础较差, 听说读写本身困难就比较大, 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 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耐烦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

4. 双语教材盲目引进。

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载体。目前, 中国高校尚无统一的双语规划教材。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常常是五花八门, 有原版引进的, 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载体, 原版引进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教材的开发, 为高校双语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推进了早期双语教学的发展。但是盲目大批量引进, 不仅价格昂贵, 对师生的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要求也较高, 同时其编制和内容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难以实现;自编教材则多半是把专业原版书籍中的一些文章汇编在一起, 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有序性。

二、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1. 培训双语教师, 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

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 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 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学校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 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 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构建双语课程体系。

通过双语教学, 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 有助于他们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 进而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进而学会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 在基础英语阶段, 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可预见的目标, 并把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3. 运用原版教材, 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

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 运用原版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掌握知识体系, 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作用, 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4. 加强双语教学科学研究。

在国外, 各高校的双语教学研究和交流已经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相比之下, 国内高校及学者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和论证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科研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有必要成立双语教学管理及研究中心, 全面负责双语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双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还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我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双语教学规律来指导教学工作, 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双语教学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 进行具体指导, 推动双语教学课程

5.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和评估, 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估双语教学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对目标、课程、模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及管理等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的评估。双语教学评估应根据双语课程目标的要求, 实施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估, 使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 实施双语教学质量评估, 建构多层面、多主体、多纬度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不仅能够准确、科学地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 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鉴别教学质量的优劣高低, 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体而言, 双语教学需注重实效。教师需兼顾汉语、英文日常及专业用语, 通过师生课上课下相互磨合, 完成双语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内容。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外语水平,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所以, 对双语教学要端正认识、勇于探索、坚定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相信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 双语教学是一定会成功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宁.大学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校学报, 2008, (1) :91-93.

[2]赵光辉, 等.香港中文大学取经归来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6) :16-19.

[3]林令霞.大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5) :115-116.

[4]卢艳青, 等.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9) :71-74.

3.2014年大学专业排行(九) 篇三

戏剧影视文学 信息资源管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地质学类 电子商务及法律 地理科学类 意大利语 园艺教育 动物药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粮食工程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犯罪学 声学 禁毒学 动物医学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大气科学类 音乐表演 泰语 海洋药学 警犬技术 梵语巴利语 葡萄牙语 摄影 边防管理

30095 30082 29943 29932 29914 29869 29720 29686 29609 29407 29341 29202 29101 28999 28902 28899 28660 28613 28594 28584 28527 28494 28266 28196 28073 27973 27955 27880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6 357 358 359 360

机电技术教育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地球物理学类 林产化工 蜂学 舞蹈学 酿酒工程 导航工程 交通管理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劳动关系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水族科学与技术

4.园艺专业大学排名排行榜 篇四

园艺业是农业种植业的.组成部分,对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主要分为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3大类。

园艺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5.2014年大学专业排行榜(七) 篇五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类 印刷工程 汉语言 木材科学与工程 化学生物学 航空航天类 动植物检疫 物业管理 海事管理 运动人体科学 经济统计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妇幼保健医学 艺术设计学 种子科学与工程 应用气象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体育学类 烟草 矿物资源工程 烹饪与营养教育

监狱学 刑事科学技术 分子科学与工程 电信工程及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类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40745 40586 40534 40512 40444 40155 39775 38625 38417 38262 37973 37933 37763 37662 37616 37525 37519 37459 37223 37213 37171 37066 36723 36711 36654 36570 36178 35944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阿拉伯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图书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社会学类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地球化学 医学信息工程 植物科学与技术

家政学 应用生物科学

6.大学本科专业排行 篇六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于2002年申报传播学本科专业, 2003年开始招生。当时, 该专业属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1年) 目录外新专业, 全国仅4家开办, 广东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设有此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发展,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继续申报了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 2004年开始招生。2004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三个专业纳入其名下管理, 分别设立新闻传播系、文化传播系和品牌传播系。至此,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成功申报数字媒体与艺术本科专业, 因故未能正常招生。2005年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鉴于当时科研和师资力量不足, 故此只将传播学硕士点报教育部备案。2011年正式获得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并为申报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找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

由于学科发展不平衡, 国内新闻传播学建设大多脱胎于传统人文学科, 其前身新闻学二级学科原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世纪80年代, 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 同时进行传播学研究, 及至1997年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定位为一级学科, 下属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建设通常是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 同时或者继而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等。时至我院成立的21世纪初, 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如果以常规思路去进行复制和同质化发展, 我院显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院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这不仅因为传播学专业当时全国仅有4家开办, 也是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经过国际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目前一般把传播学定位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 现代商业、民主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 “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色。正因如此, 它极具发展的空间和扩张的潜力。以传播学为引领, 我院始终致力于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 尤其强化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加大跨学科交叉的力度。本科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囿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限定, 而是通过设定本科专业方向凸显特色, 并通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予以具体落实和体现。传播学专业设定为跨媒体专业方向, 以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为引领, 融合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再停留在传统出版方式, 而是以数字出版方向为发展重点。事实证明, 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设定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业。品牌传播专业方向以广告学专业为基础, 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系国内首创。

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特征分析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以工见长, 理工结合, 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 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念、价值和学科规范, 同时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确立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1.厚基础。长期以来, “新闻无学”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短板, 新闻院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弊端也一直被新闻传媒业界所诟病, 因而加强理论和知识基础是提升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探索, 我院初步形成了本科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 分8个层面, 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传播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媒介经济与管理知识;跨文化、国际化知识。根据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除了专业领域课,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本科三个专业完全打通, 主要集中在本科前两年完成学习。这种文理渗透、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架构有利于拓展本科生宽广的视野, 夯实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 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强能力。对理论和知识基础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略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国内通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所谓“课内实验、课外实习”, 我院也不例外。首先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强大的技术支持, 不断完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 教学实验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000万元;其次是制订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 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实务操作的指导, 也包括信息与传播技术基础的讲解。除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广告设计与制作和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 尤其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制作、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再次是实验室建设从单一依靠学校资助向产学研合作建设发展,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多种类型的学生实践基地。迄今为止, 我院已分别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和“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 充分借助广东地区经济发达、新闻传媒行业强大的优势,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拓展更宽广的就业前景。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 实践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率达到98%以上。

3.宽适应。传统新闻学教育 (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 主要源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实践经验总结, 偏重应用实操, 对口的行业面较窄, 难以适应信息与传播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播学在欧美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积累, 而且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提升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体系。我院在吸收传播学理论优势和精髓的同时, 在教学设计上兼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学等基本课程和实务训练, 因而本科毕业生的求职面宽, 适应性较强, 不仅可应聘新闻传媒行业, 也可面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营销、公关、策划、宣传等部门和相应工作岗位。近几年本科生就业呈现分流趋势即是明证:部分学生到了主流媒体和著名广告公司, 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盛世长城、奥美等;部分学生到了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如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茂名市政府、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办公室等;也有部分学生进了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 如中国电信、康佳集团、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箭牌糖果 (中国) 有限公司等。目前新媒体和移动通讯强劲崛起, 人才需求旺盛, 因此许多同学进入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易和腾讯等公司工作。

4.国际化。以发展国际化教育带动本科培养向国际化迈进一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由于我院课程结构 (尤其是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 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要求相近, 2011年11月, 我院成功与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订协议, 推出“2+2”合作办学模式, 即前两年在我院就读, 后两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如都满足双方的培养学分, 即可获得两个学校颁发的学历及学位证书。在此合作计划的基础上, 2012年, 我院创办了新闻传播学类第一个国际班, 招收30名学生。“2+2”项目的签订及国际班的成功招生, 推动了我院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并势必对我院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目前, 我院正积极筹备全英课程建设, 目标在三年内开出8门全英专业课程, 同时吸纳更多的国际化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到我院任教, 让本科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问题与思考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其重要性也已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 但似乎仍难以证明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 学科地位相对低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仍欠成熟, 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以传播学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摆脱了传统新闻职业技术教育的窠臼和框框, 理论性强, 适应面宽, 但其内涵仍嫌模糊, 行业和岗位指向不明确, 应用性较弱。故此应加强应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 明晰本科教学的专业定位,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适应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乃至全媒体实践能力。

2.新媒体正在对传统媒体构成多方位冲击, 包括对传媒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日常运营、新闻产制流程以及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冲击和重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需应时而变, 及时予以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回应, 并融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环节;与时俱进, 参考业内需求, 及时增加相应的课程讲授, 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3. 鉴于新闻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 应探索开放性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譬如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 加强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信息工程、法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培养新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或者采取学界与业界联合联动的培养模式, 设立产学研基地或改进实习方式, 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上一篇:没有壳的蜗牛读后感下一篇:小兴安岭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