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感悟

2024-06-19

新基础感悟(精选8篇)

1.新基础感悟 篇一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皇甫阿诺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日常的备课、授课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于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 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 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 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感悟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 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语文不光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的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让我们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2.新基础感悟 篇二

一、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基础知识

语文教材文本是许许多多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 字、词、句、章, 语法、修辞和逻辑无一不在语文教材文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应当说, 当今语文教学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学生的阅读感悟淡化了阅读教学的基础知识。 但淡化基础知识, 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要基础知识, 而应当是让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感悟。 让初中学生抓基础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读上逐步地悟出相关的基础知识。 譬如让学生理会相关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不仅包括基本义, 而且包括其引申义、比喻义, 更包括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一些比较特殊的意义, 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文本中显得比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和广泛。 这些比较广泛的意义, 不是我们讲授就可以奏效的, 应当多让学生读, 而且应当多读整体的文本, 不是断章取义地读, 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境界。 只有在进入理想境界的读后, 学生才可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及词语的深层含义, 特殊意义。 如教学《最后一课》时, 只有在充分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表现、深情地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板书“法兰西万岁”时的表情, 学生才可以从人物相关描写之基础知识上感悟先生爱国主义之行为的伟大。

二、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是极具基础性的。 之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某些意义上的淡化, 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尤其是不能让语文教学纯粹上成工具性课, 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现实是, 没有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 也许人文性的实现就无法落实。 除了让学生多读外, 还应当让学生做什么? 平时的阅读教学令我们不能放弃的是,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 就是边读边悟。 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 这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去读去悟, 需要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时空。 虽然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学生离开了个性化感悟, 还是不能辨别出基础知识所必须存在的理由。 文学大师笔下的词语都是极具感情色彩的, 有的直接表现人物的感情, 有的理想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那么怎样让学生获取词语的感情色彩呢? 完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

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是, 在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文基础知识, 仅是对相关术语方面的淡化, 也就是说对学生无需进行术语方面的讲授, 而应当多追求实践意义上应用的感受。 这就说明, 促进阅读感悟需要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应当是通过比较切实可行而灵活多样的练完美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 对于初中学生的练, 主要应当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材文本之比较性的练, 则在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后, 让学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出表现形式的替换, 并对所替换的内容做出深刻的思考, 尤其是思考替换的可行性问题, 思考其不可行的原因。 平时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做某些词语的替换之比较练习, 一般都是学生说出“不行”就已经完事, 但单纯让学生说不行, 还不就是怎样的到位, 更需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 这时学生便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做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等方面的判断。 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的准确性表达方面的练。 平时, 我们都在做着相关大语文环境的建设, 多在让学生欣赏窗外的天空和校外的世界。 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 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譬如新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还要养成习惯。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只要是认认真真而又踏踏实实的, 就是给予进行基础知识运用的机遇。 不仅要让学生修改习作, 还要让学生在QQ群里为同伴修改习作。 修改时让学生学习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 不仅要保证习作的文从字顺, 更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虽然笔者研究的不是那样深刻, 借鉴的可能性不大, 但必须承认的是任何意义上的思考和实践都不可能覆盖一切, 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作为抓住基础知识, 促进阅读感悟的课堂教学研究, 亦将完全绽放出亮丽的奇葩, 产生自豪感。

摘要:作者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做的抓住基础知识、促进阅读感悟的相关思考, 对人们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感悟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 2015.2D.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8.

3.借助朗读 夯实基础 感悟思想 篇三

关键词:朗读;感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44-02

笔者是一名职业高中的教师,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现在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基础非常薄弱,但他们也有强烈的学习知识的愿望。

学习文言文的重点:①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夯实基础。②理解文章各段落关键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思路。难点:品读,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研读,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魅力,培养探究意识,提升精神境界。

1 诵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

1.1 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师范读,正音断句。学生分成两组,就各节文言知识分为提问组和解答组,诵读翻译,梳理归纳。教师点拨并适时以激励。

(1)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饿殍(piǎo)

不王(wàng)者 孝悌(tì)

(2)重要词语。①通假字:“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直”通“只”;②一词多义:凶、兵、鼓、王、之、于(援引学生学过的古诗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③词类活用: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④特殊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⑤语言积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名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以同桌为单位,检查落实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教师抽查。

1.2 梳理结构思路,感知文意

学生边诵读边抓住文中关键句,互相交流,形成以下板书:①提出问题:民不加多,原因何在;②设喻论理,回答问题;③养民教民,王道之成;④反面论证,万民归顺。

2 品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夯实基础

(1)这篇文章一开始梁惠王就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展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自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于是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对梁惠王这个问题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梁惠王的“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结合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安民。

王道之成:“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组排比)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3种措施及效果,强调养民、利民、教民。

(4)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么使民加多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运用比喻指责了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最后言简意赅地提出使民加多的态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同时也回答了梁惠王开篇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学生小结:“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仁政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不外教、养两个方面,所谓“养”,就是使民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所谓“教”,就是礼仪道德的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施“教”。行仁政的具体做法,孟子认为,应先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就可“王天下”。

3 研读——分析论辩手法,感悟思想魅力

(1)文章气势充沛,朗朗上口。下面大家朗读,体会一下本文的充沛气势。进行小组朗读竞赛。各组评论,形成共识。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读。

(2)合作讨论,归纳出孟子善用的论辩手法和本文气势充沛强的原因。

明确:第一,善用比喻说理,如“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使文章气势充沛,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结:本文朗读,既要读出作者的说理气势,更要读出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那种民为国本的思想。

(3)拓展引申:我们常常说“古为今用”,同样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呢?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引申:①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第二,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第三,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②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乱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4)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本课教学就是针对笔者所教的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而进行设计的。

首先,通过朗读,疏通字词,梳理结构,夯实基础。学习文言文,读懂弄通是第一步,而这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疏通文意时,学生分组,互问互答,归纳重点。在疏通文意后,再加强对重点字、词、句翻译的检查与落实,夯实他们的文言基础,并适时以鼓励,让他们从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

接着,通过朗读,分层解读主题“仁政”,进一步夯实基础。层层解读,从提出问题到设喻论理再到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和统治者应有的态度,学生或阅读或思考或讨论回答,兴趣盎然,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感悟孟子的“仁政”思想。到最后小结时,学生思路清晰,能准确地表述出“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可以说这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学习基础。

最后,打通古今隔阂,让他们汲取民族的智慧,获得精神成长的营养,真正感受到孟子的思想魅力。这一步学生也做得很好,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前面的基础是不行的。

With the Aid of Reads Aloud the Ramming Foundation Feeling to Become Aware the Thought

Liu Bianrong

4.新基础感悟 篇四

一、感悟教学的内涵

(一)何为感悟

对感悟该如何定义?这是研究感悟教学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以上解释,似乎并不能阐明感悟的确切内涵。教学中的感悟该作何解释,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感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所有这些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表现为个体经验。而悟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复地揣摩、思索、探求,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笔者认为,感悟是指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依靠“智慧”产生“顿悟”或“领悟”的过程。从心理过程看,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自身已有的经验起到了作用,使之突然灵光一闪,茅塞顿开,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了事物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就是悟。“悟’是通过大量“读”来“感”为基础的。

从学习论角度看,感悟是一种优化的学习之“道”。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上的进步,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或者本身就是感悟,或者它的产生需求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感悟的过程中,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领悟,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运用和内化的认知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何为感悟教学

基于对感悟的理解,笔者认为可将感悟教学界定为:感悟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情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

明确感悟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有效实施感悟教学。笔者认为提倡感悟教学,就是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新课标特别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感悟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强调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能很好地克服以往教学中“考察学生的趋同思维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少;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程度多,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少”的弊端。感悟教学的内涵体现着这样一种理念,即课堂教学要真正发挥“为人”的职责本性,并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二、感悟教学的基础

(一)中国语言基础

汉语具有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即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周易略例.明象》中日:“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可循象以观意。”可见汉语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物象,进一步透过物象去领悟内心感受。叶绍虞先生说:“汉语造句在形上以人的言语的自然声为依托,形成浑厚的句读段,适于诵读吟唱;在神上以自然时序、事理逻辑为依托,形成天人合一的意象流程,适于体验和联想。”在这种“形”与“神”的共同作用下,汉语的语法作用被消隐、弱化,而语义作用和句读功能则逐渐凸显。这样的语言文化心理特征,成就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重视整体的感悟。因此,反复的读,口诵心维,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才能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

(二)理论基础

感悟教学除了具有中国语言学的基础之外,它还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迁移理论为基础。这就为感悟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多重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深入进行感悟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倾向,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是具有各自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感悟教学就是强调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特的个人经验、感受、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多元智能理论为感悟教学进行个性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发现了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事实,而且特别强调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条件主动达成学习目标。感悟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共享思维成果,达成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意义建构”。

感悟教学是一种以迁移理论为依据的教学理念迁移即指学习的迁移,其基本含义在于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当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由于之前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类比迁移和灵感。这些类比迁移和灵感对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感”是前提,是对学习材料的充分感受、对经验的积累以及心理态势的酝酿;“悟”是效果,类比迁移就是将旧知识在充分感受和各种感官的强刺激的情况下迁移到新知识中,而心灵感悟正是将这种先前的个人经验应用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的过程。

三、感悟教学的特点

(一)主体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感悟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认识特点和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建构意义,因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感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观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且能乐在其中。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学可以表演朗读为主,让学生读中知文、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构建意义。

但要注意的是,在提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还需处理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其一,应当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是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发挥出的一种有限的主体性。教学不可能一味地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儿童自身年龄的限制,否则结果将是得不偿失的。其二,教师在感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感悟虽然强调的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顿悟”的过程,但更多的却是来自于生命主体对事物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为他们提供感悟的条件,例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激发等,为他们提供触发点。最后,“感悟也是一种全方位的辐射,教师还应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学生作指引,使他们的感悟朝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二)个体性

感悟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个性化教学。从感悟的思维特点来看,它具有个性化、创造性的特点。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性格、兴趣、思维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人的美味在另外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所以感悟教学要避免注重标准答案且僵化不变的教学模式。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主体往往是披文人情,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文章的深层内涵,然后才可能领悟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从文字本身来说,它具有两个层面:所指与能指。其所指的表层意义毕竟有限,而其能指则是内容广阔,连作者本人也未必能料到。但阅读主体不同,就有可能在自己的知识、情感、经历、智能系统上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从而产生具有个性色彩的独特体验。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当主体的个性与学习内容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所以,感悟教学应鼓励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有个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三)创造性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构意义,教师就不仅仅要具有知识而且要有教学机智,敢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感悟教学中师生都发挥创造性。学生能否产生“悟”,就在于教师能否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造“悟”的触发点,“审时度势”地引导学生抓住“悟”的契机。

(四).过程性

感悟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感知和体验,反复揣摩和思索的过程,能否“悟”取决于前述的过程。学牛要在充分感受旧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应用中去探索、发现,进而感悟;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各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发展。

其次,感悟教学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发展过程。在感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中,学生因感触而获得感悟,体验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就感,享受着感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愉悦感会让他们尽最大努力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与自己的学生一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为自己教学的成功、学生的进步而感到愉悦。成功的感悟教学能使师生间情感达到一种心理契合,学生激情地学,教师愉悦地教,双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5.新课堂 新感悟 篇五

小学英语学科基于标准的教学暨教学模式观摩研讨“活动观后感”

观音寺中心校 唐庄小学 左慧敏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了,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次的观摩研讨活动给我很深的感触。

在这次活动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节课。课堂设计的紧紧相扣,课堂组织生动有趣,在现场观摩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享受于这样的课堂。这节课,老师使用多媒体给孩子创设情景,通过招聘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真正的融入到农场这个情景中去,自然而然,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是得心应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课堂生动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英语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给孩子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自然习得语言,让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级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二级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关于英语课堂的困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活动不容易收回,甚至有的学生往往对活动本身更感兴趣,而对运用语言并不是很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的同时也积极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性差,后半节课老师更多的精力忙于管纪律较多,教学效果开始下降,如何提高后半节课的效果?小学生记忆单词方法欠佳,记忆单词很吃力,这样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单词学习的能力?

6.新学期新打算感悟体会 篇六

一个漫长的寒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春天。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途中,曾拥有过欢乐,拥有过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期正向我们招手,经过两年的锻炼,我们都是一个个优雅端庄的职业女性,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们要更精彩。因此,我们一定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今天的老师、同学们都把自己打理的漂漂亮亮,教室、办公室都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相信在新气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们一定会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

在新学期里,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新的目标——找到一个适合我们的实习单位。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的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种收获。学习不仅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学习必有负担,但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开始了新的旅程,扬起新的风帆吧!我们要加油,在绚丽多彩的小学生活中,好好学习,面向新的征战,也许会有坎坷、艰险,我们一定会战胜所有困难,避过所有浅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新学期新打算感悟体会 二

在这美好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又重新回到美丽的大学校园,又开始了新学期的美丽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知,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看呀?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经过几年的锻炼,我们不都是一个个战士,抹去心灵的灰尘,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向我们冲击!

在新学期里,我有一个新学习目标--不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用冲锋无往的实践精神,探寻未知世界的生命真谛。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都这样的道理吗?我把自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成就的是我们的喜悦,成功背后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没有耕耘就哪有收获,没有付出就哪能有所得。我再次踏入大学,就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充实自己,把自己的理想变为势不可当的动力。

1、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不管说自己以后会不会做这一行,既然已经进入学习的时间了,就不要对不起自己,好好学。在生物等学科方面多下功夫。利用课余时间多看看书,个人方面应该多加强实践能力为以后社会实践打基础。

2、早上早起读英语背单词,这个学期要过四级。(第一次没有过的原因自己应该很清楚:四级好过,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拿下)背新概念英语,提高口语能力!同时练练听力,扩大词汇的积累量,积极为英语四级考试做准备。

3、多看些文学方面的书,多泡图书馆!不要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要多看看那些大家的作品。有机会积极写些随笔,多去图书馆看书,积极投稿,同时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经常交流。

4、合理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一开始是抱有此种想法的我并不明白时间是自己合理规划的,随着经历了专升本的压力,渐渐我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安排时间除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手勤快些,多在博客上写些东西,来反省自己,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上网多转转论坛,积极利用时间来学习。

5、关注时事,开拓自己的眼界!多看书报杂志,经常走出去看看。两近一远。开阔眼界,以游会友。既扩大了视野,有提升了交友能力。

6、保养好自己,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学一到两个实用技能。目的是多接触些人,(周末骑自行车去外头转转)!

7、在政治上要向党组织靠拢。我还是要积极入党,原因很简单-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才会拥有更大的成功。

8、感受努力的快乐,享受胜利的喜悦。这是我所喜欢的,兴趣就是我的动力。积极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业当中去。

我们要定好目标,执着信念,永不言败,一起因目标而努力,因梦想而精彩,塌塌实实地一步步走下去。固然,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羡慕、钦佩,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塌实地朝着宏伟的目标迈进。

新学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园地,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荣誉的桂冠往往要荆棘编就,成功的道路往往由汗水铺通,征途决非一帆风顺。它需要忠贞不渝的追求,朝气蓬勃的热情,脚踏实地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攀登。所以,要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决心学习的人,得有经受磨练的思想准备,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学习的热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把坚韧不拔的毅力体现在学习之中!

莫泊桑说:“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了或实现了,就会有新的希望产生。”新学年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让我们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

新学期新打算感悟体会 三

转眼间,一学期的时光就要过去了。也许从前的时光不是那么精彩,但最终还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新的学期总是美好的,在新的一学期里,我们有新的开端,有新的理想,让我们带着拼搏与热血,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从前,我是景炎中学1011班的一位中等生,但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拿到了班上的上等水平。即使是这样,和老师、同学还是有许多纠纷无法解决。细想起来,心中还是有许多阴影未得以完善。不过话说回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也无法最到最好,只能力求更好。一学期过去了,我有许多感受,老师无私的关怀,同学尽力的帮助,都深深映在我的脑海中;有时,会有些责备。但无抹去的却是人们的善良,发自内心的美好。

现在,我和新的校园一天天熟悉了起来。有刚开始的生疏变得密切;由原来的冷淡变得更加热情。但也由原来的认真变得马虎,;由原来的沉着变得浮躁。随之便养成了一种惰性。我不同从前那般仔细了,而是越来越懒惰,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成绩比以往略有退步。我直至今日觉悟过来,我期末的退步是由随之养成的惰性而决定的。

今后我要改掉自己的不足,拿出以往那股奋斗的精神来迎接未来的挑战。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让自己有前进的动力为了理想,奋勇拼搏。改掉这学期纠缠我的惰性,养成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与同学和善的交往,与老师和睦相处,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到来,我要更加努力,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为同学们更好的服务,并融入这个大家庭中,为班级争光,做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请相信我!

新学期新打算感悟体会 四

经过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看来,我的成绩有一定的变化,学习态度还需继续提高,为此做了一份新学期计划,以此来激励自己:

1.要养成每天早上坚持早读的好习惯,每天早读时间要到15分钟

2.利用部分的自由时间多加阅读课外书籍,多收集名人名作,加强作文水平

3.每天要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并且每天作业正确率可以提高

4.在睡觉前读一则古诗,或则复习和预习课程

5.偶尔空闲找一些课外阅读题来加强训练

我相信我不比别人差,我可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为了我的将来,我的成绩,我会坚持不懈的认真完成以上每一条任务。

新学期新打算感悟体会五

要开学了,于是开始写新学期感想。

怎么说呢,初来乍到一个新的班级,总感觉有一种类似于违和感的不安的感觉。对于周围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说什么都不在乎是骗人的。人总是很感性的动物。

但是呢,这总归是日后要待两个学期的环境。是要在高三恐怖的学习气氛中过着非人类生活的教室,所以呢,小小的期待还是有的。

现在感觉的话,已经比那时第一次进教室的感觉好多了

毕竟物是人非的事情从古至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成天沉浸在过去到头来也只是浪费时间。那还不如向前看看,也许未来的日子会更好也说不定。

所以呢,我还是感觉日后在这个班级里应该会感觉不错~虽然还蛮怀念以前的班级的,但是想必过了一年的话,日后我也会像怀念以前的班级一样去感受去爱上去怀念现在的班级。虽然现在说怀念还太早了。。

7.作文写作新感悟 篇七

一、“留心”观察

大凡名篇佳作, 无一不是作家对他描述的事物精心观察的结果。要想写好作文, 不仅要勤于观察, 而且要善于观察。

1. 集中目标, 明确“观察什么”。

以“寻找春天的脚步”为例, 要抓住那些能表现春天到来的事物进行观察, 比如草、花、树、水、阳光等, 找出它们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征。

2. 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唐代诗人骆宾王《咏鹅》诗紧紧扣住鹅的特点, 从色泽、形态、声音、动作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描绘得栩栩如生。

3. 依照一定的顺序, 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一般有两种顺序:一是空间顺序, 如建筑物;一是时间顺序, 如事物发展的先后、变化的过程。

4. 在观察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差异、把握特征。

5. 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

它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物作为写作材料储存起来, 以备“调用”, 而且每写一次观察笔记, 就是一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掌握了这些规律, 才能写出富于特征和个性的人、事、物、景。此外, 还应当注意两点:切忌走马观花, 切忌漫无目的。

二、“悉心”搜集

搜集、积累尤其重要, 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美文佳作是学作文的直观教材。通常所说的写作技巧, 都是从好文章里归纳提炼出来的。多读多看, 从阅读中学会立意、构思、谋篇、布局, 这是很重要的途径。还可以培养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各种知识。知识丰富了, 写作时就会思路开阔, 左右逢源。

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还要勤动手, 在阅读中及时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起来, 分门别类地进行各种剪辑, 用心地制作成丰富多彩的卡片, 经常拿出来看看、读读、记记, 有兴趣的时候还可以选一些词汇组成句子、拼成段落。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细心”审题

“一着, 满盘皆输”, 这是下棋中的深刻教训, 作文中直接影响全局的“关键一着”就是审题。审题的目的, 在于弄清题意。因此, 审题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1. 明确题目对文章体裁的规定。

一般来讲, 每一个题目都有一种更为适合的文体。有的题目含有提示文体的词语, 如“记、纪、述”之类, 提示要写记叙文;“谈、论、说、议、驳、关于”等则提示写议论文。现在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 尽管对文体不作明确的要求 (除了不能写成诗歌外) , 但你拟定了自己要写的题目后, 就得符合相应的文体。

2. 明确题目对中心题材的限制。

在作文训练中, 要学会从题目上寻找其中暗示的中心思想。例如《绿叶赞》是赞衬托红花的“绿叶”的, 但这不是中心;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人及其精神才是赞美的对象、写作的重点。把握了这一点, 就把握了要点。

3. 明确题目对写作重点的指向。

这也是捉摸命题意图的思维方式。如《感受幸福》, 重点就在于“感受”。大多数学生只注意从某些具体事件中体现幸福是什么, 为什么会幸福, 甚至空发议论, 却很少能够从字里行间自然地表现如何“感受”到幸福。因此, 同学们还得掌握一些必要的审题方法, 如:字词推敲法、语法分析法、文体辨别法、题眼破解法、设问推测法、异同类比法, 等等。只要我们考虑周全、灵活运用, 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因“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四、“精心”构思

同样的木材, 会造出不同的家具;同样的配料, 会烧出不同的菜肴。这是为什么?“手艺”在起作用。构思, 是复杂的思维过程, 不能要求中学生作文时像作家写书那样, 进行长时期的酝酿思索;但要写好一篇文章, 必须有明确、巧妙的构思。

文章的构思怎样才能“巧”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玲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以下三种技巧。

1. 巧“串珍珠”法。

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 就是把那些经过挑选、合符主旨的零散材料合理、顺畅地连缀成一篇精美的文章,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巧“放风筝”法。

写文章, 特别是写散文, 经常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 即可以纵横联想, 涉及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在构思这类文章时, 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在“放风筝”, 不是“发射航空模型”。一篇文章不管内容怎么广博、精深, 都受主题这根线索的牵制。构思时放得开, 又收得拢, 做到“离合相生”, 处处与主题紧密联系, 一脉相通, 才能达到“巧”。

3. 巧“设波澜”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写得曲折起伏, 才能扣人心弦。设置波澜的方法很多, 如悬念法、抑扬法、转折法等。同时, 在构思文章时还要考虑行文的层次结构、上下连贯、详略得当、首尾完整等诸多因素。

五、“用心”措辞

锤炼语言、用心措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客观事物, 表达思想感情。它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 准确。

就是要求语言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泊船瓜洲》诗中写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 其中的“绿”字, 就经过了反复推敲, 最初是用“到”字, 后改为“吹”字、“满”字, 都不满意, 最后确定为“绿”字, 终于成为妙句。

2. 鲜明。

就是要求语言简练扼要, 分明而确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 据说初稿中开头用了几十个字写滁州四面有山, 后经修改, 只留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一个“环”字把四周概括了, 一个“皆”字省去了许多山名。这样的锤炼修改丝毫没有影响文章要引出“醉翁亭”的目的, 反而使文章简练、鲜明了。

3. 生动。

就是要求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富于表现力。鲁迅对“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 不愧是一例典范。那“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 “高大”的皂荚树, “光滑”的石井栏, “肥胖”的黄蜂, 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等等, 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应有尽有, 栩栩如生, 无一不是生动形象的绝佳诠释。

用心措辞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一篇文章即使有再好的立意、谋篇、布局, 如果语言功夫不深, 甚至语句也不通, 也不可能成为佳作。

六、“耐心”修改

“玉越琢越美, 文越改越精”。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那么, 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呢?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文章内容的修改, 主要是看文章的立意高不高, 材料是否充实, 记叙是否具体, 前后是否一贯, 有无矛盾之处, 由此决定哪些应该详写, 哪些需要补充, 哪些应该删除。文章形式的修改, 指的是文章结构上的调整, 语言的修改和锤炼, 标点符号的更动, 等等。

8.新基础感悟 篇八

关键词: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教育 教学感悟 改革创新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92-002

自德国国立魏玛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引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至今,经过众多学者与教育者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改革,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完整、教学成果显著。然而,不可否认仍旧存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足。现以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针对其设计基础教育的合理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从中寻求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道路。

一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一)课程认知

艺术设计教育来源于包豪斯文化,“艺术设计”英文译为“Art andDesign”,由此可见,艺术与设计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技术+艺术”的工作室制度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核心,也是美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在中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是为设计者所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最终实现从构思到实践的一体化过程。

(二)教学感悟

陈寅恪先生指出大学教育贵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关于艺术学院的教育,中央美院的周至禹教授认为还应该加上:“审美之表达,创造之品性。而对于设计基础教育而言,则更应该如此。”

本人经过十几年的设计基础教学与实践,总结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见表1)。从职业素质的培养来看,必须教会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运用设计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后,要懂得与别人沟通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此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学会交流经验,利用团队力量完成设计过程。在职业素质培养中,学习态度是关键,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知晓鉴赏的程度,就不会恶意窃取别人的成果,懂得借鉴的底线才能更好地激发原创。再从职业能力的培养来看,审美和造型能力将决定一个人的设计灵魂,设计表现形式将定位一个人的设计风格,能够学会团队协作将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成效。由此看来,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虽然设计基础课程教育体系完整、教学成果显著,然而不得不承认还存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合理。教育事業发展的新形势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任务,也带来了新机遇。学习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寻求我国设计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道路。

二 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概况

(一)教学模式

1 鼓励开设新课程

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结构来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例如: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除了一般的景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体积素描、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教学内容既有趣又多元化,既训练造型方法,也丰富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

2 非单元制授课

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在授课模式上实行非单元制,即每门课程都贯穿整个学期,课程之间互相平行。这种平行模式的好处有四点:(1)延长课程时间。把课程贯穿整个学期,确保了充足的课时量。我国目前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阶段性,基本三周或四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往往反映出刚对课程产生兴趣,认知度尚浅的状态下,课程就匆匆收尾。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流畅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设计表现能力;(2)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所有的材料准备、资料收集和作品制作都在课外进行,课堂时间高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交流,这种授课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平行课程之间教学互补。工作室课程的内容与史论的课程内容互相印证补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交叉和整体认知;(4)产生高质量作品。学生有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来深入思考和补充相关知识,最终设计完成的作品比在短期内赶制的要成熟精致许多。

3 严格控制师生比

合理的师生比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美国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师生比在1:9到1:15之间。院校依靠大量外聘教师来保证合理的师生比例。这样的师资队伍教学风格多样,教学模式自由。

(二)教学特色

美国设计教育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美国全国艺术设计教育协(NASAD)规定,基础课程有四类。

1 工作室实践类课程

以工作室或工作坊为场所进行教学,工作室经验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设计职业准备。通常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随着进入高年级而增加。这给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未来设计师的工作氛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是检验学院工作室制度的决定因素。学生的设计思维在工作室可以完全得到释放,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不限于构思过程、制作成品和评价标准,还包括学习二维和三维的造型元素组织的原则和色彩学原理及应用。能够利用自身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专业概念及设计理念的理解,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达到所选专业的入门水平。并且具备熟悉历史文献,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历程、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等。通过开展作品成果展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傅点评。以工作室性质的教学方式,有助干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2 艺术/设计的史论类和批评类课程占10%以上

nlc202309011509

学生通过艺术史的综合课程,必须学会从感知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作品,从批评角度评价作品。这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学习态度的职业素质。此外,还要学会对艺术/设计的共同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到作品分析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最后,学生能够把艺术/设计作品纳入到历史、文化和主题的脉络中进行解析,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设计展开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技术类课程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技术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使用专业设备的能力。在工作室里有专业的制作模型工具和机械设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构思到制作的整体设计。这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力有莫大的帮助。

4 综合类课程

要求综合运用工作室能力、分析能力、技术能力,独立工作,解决多种艺术/设计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

各艺术/设计学院根据(NASAD)规定来开发课程,比如:素描(工作室)、二维视觉语言(工作室)、三维视觉语言(工作室)、世界艺术与设计史论等课程。一些学院增设设计所需的技术选修课程,如电脑技术、数字视频技术等,也有的学院直接把新技术内容放到视觉语言类的课程中。有些学院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综合艺术,有些学院则侧重于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比重就形成各大学院教学特色。

三 新形势下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

我国的创业时代已经激活,众包、众筹、众创,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正式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需要众人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设计基础教学如何继续创新,是摆在每个从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本人从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工作室制度完善

“技术+艺术”的工作室制度,不仅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核心,也是美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多数院校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到两种材料工艺。基础教学单位有独立管理的木工、金属等材料工艺实验室,技术师傅随时配合课程进行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目前,中国多数院校已经具备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室条件,但基础教学的工作室制度尚未完善,有的院校甚至还不具备。这将大大制约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影响着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对学生创新创业十分不利。

(二)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综合技能和学科交叉将成为美国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美国没有“艺术设计”这样一个学科名称,而是用“艺术与设计”一词,把“工艺/工艺设计”、“美术与设计”、“设计与应用艺术”三大类合在一起作为学科群加以规范。学科总是单一的,分离的局部知识,学科群建设则突出了知识在横度和纵度上的完整性。因此,所谓基础课是指学科群,也就是共同的知识和技能部分,既非纯艺术绘画造型基础,也非某一设计专业的专项基础,而是把重点放在独立思考、技术表现、审美感知、创意表达、仿生造型设计等多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我国现在还有诸多艺术院系仍旧在命名上措辞混淆,“艺术设计”与“艺术与设计”视为一体,在基础教育上多元化的理念尚未成熟。长此以往,学科群建设将会出现瓶颈,无法突破更无从创新。

(三)学科组织独立而自由

用高度的制度化来保证学术开放和自由竞争是美国教育系统的一大特色。从学科角度来看,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是一个准学科系统,有着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和灵活的学术管理制度。美国多数艺术/设计学院规定第一年是基础学年,执行相对统一的课程结构,这样院校之间就可以互相承认基础课的学分。学生可以在一个学院的多个学术组织或者多个院校公认的权威学术组织进行课程学习与知识拓展,从而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用于实践活动。就中国现状来看,基础性学术组织并不多见,相反专业性、行业性学术组织比比皆是。我们提倡艺术百花争鸣、学术百花齐放,但是基础学科组织寥寥无几,无法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这样,有些艺术院校基础教育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那么教学创新也是形同虚设。

(四)课程评价标准人性化

美国是一个讲究科学的国家,艺术/设计類的学院普遍以创新为第一要求。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可以直接通过选课体现出来,并不像我国有些艺术院校设有专门的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乃至同行、教研室主任评价等评教系统。美国由于实行完全学分制,每门课程都有很多教师同时开设,如果选课人数少于8人,就会自动取消该教师的这门课程。课程间的比较和评价完全是通过作业展览的形式体现出来,每个学生都是自愿参加。学院提供展览场所,一个学期展览几乎连续不断,反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点我国也有典范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比如:南京艺术学院等,值得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借鉴与学习。

结语

从学科角度透析美国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本人感悟颇多。众包、众筹、众创,创新创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大学教育将如何培育创业人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将值得我们继续深讨。

上一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下一篇:九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