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2024-09-20

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篇一

普定县教育信息化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试

行)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信息化设备安全管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信息化设备范围

(一)计算机教室的计算机、交换机、UPS电源、电脑桌等设备。

(二)“班班通”教室的计算机、投影机、展台、电子白板、书写板、液晶屏等设备。

(三)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的计算机、投影机、操作台等设备。

(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及远程教育项目设备。

(五)校园网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配套设施。

(六)校园监控设备。

(七)其他信息技术设备。

二、设备安全管理

(一)所有信息化设备必须进行资产编号、分类造册登记(有使用人签字,使用人更换的要重新签字并有移交手续),设备附带的说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应一并存档,确保配套使用。

(二)除学校自筹资金采购且通过报账程序入账的设备外,其他任何渠道取得的设备均要登记造册(内容包含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取得日期、投入使用日期),统一到“校财局管办”入账并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所有设备凡达到报废期限的要按规范程序办理报废手续,不能随意丢弃或作为废品出售。

(三)凡可以集中管理的设备一律造册登记,并建立信息化设备借还登记表,相关人员借出使用后要及时归还管理员。凡设备借出必须有分管领导签字审批同意方能借出,借用设备的人员必须是校内人员,借用设备的用途只限于本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禁止设备外借和挪作他用。

(四)学校要对安装信息化设备的教室、功能室门窗进行加固,预防被盗和社会人员入室破坏现象发生。已安装监控设备的学校要发挥好监控设备的作用,如出现设备被盗和社会人员入室破坏现象,能向公安机关提供监控视频。

(五)重视设备的“防雷、防震、防潮、防尘、防锈”的“五防”措施。做好室内的通风、清洁等工作,尤其是雷雨天气必须停止使用设备并切断电源。每日放学后要对所有教室、功能室及办公室进行巡查,对关机、关窗、锁门、断电等情况如实作好记录,至少每周公示一次以示提醒。

(六)学校要安排人员全天24小时在校值班,做好值班交接工作,明确重要设备的值班检查和安全防范要求,严格追究值班期间因不认真履职导致设备损失的相关责任。

(七)学校要制订财产资料移交制度,凡学校出现人员岗位更换或调出的,必须完成信息化设备移交工作,由学校出具移交证明后方可办理调出手续。

三、责任追究 学校要对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实行责任追究。校长是学校信息化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与分管校长、责任部门负责人、信息化专(兼)职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签订《信息化设备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心学校校长要与村级完小校长、教学点负责人签订相应的责任书,责任书要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和细化。如因责任人履职不到位导致设备被盗或非正常损坏的,相关责任人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因此导致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必须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处理。

2.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篇二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但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相比仍较为滞后。为了进一步贯彻《企业设备管理计算机应用工作指导意见》 (中设[2005]5号) , 促进企业全面提升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解决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难题, 拓宽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畴,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定于2009年6月24日在厦门市举办2009年全国设备管理信息化工作会议, 会议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承办。将邀请有关专家与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 就设备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应用经验进行交流研讨、现场观摩。

3.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浅析 篇三

企业的车辆设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经营方针和目标,从车辆设备的调查研究入手,对有关车辆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大修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相应地进行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车辆设备管理是一门集管理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学三方面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其基础理论涉及到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许多领域。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无论对输入资源的管理,还是对输出物的管理都与车辆设备正常运行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良好的车辆设备运行状态作保证,企业的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总体而言,车辆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证企业安全卫生和环境优美的重要条件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而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优化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车辆设备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运行,确保车辆设备运行状况受控,降低车辆设备维护成本费用。

一、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所使用的车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车辆设备管理的辅助性工具。

第二阶段,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进入网络动态信息处理阶段,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车辆设备信息处理的动态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第三阶段,服务于企业为主的本土化技术服务,通过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企业建立以工作管理和业务过程控制为主的车辆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当然,也有服务于合资、外资企业为主的国外软件公司,主要是以预防维修管理和订单式业务驱动为主,而且用户多集中于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制造企业。

二、企业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

2.1建立以车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的车辆设备基础管理体系。

车辆设备基础管理体系是车辆设备管理基础的日常性工作,车辆设备管理内容包括车辆设备采购及商务管理、车辆设备资产管理、车辆设备变动管理、车辆设备维护保养管理。这些基础性管理内容是通过以下工作路径得以实现的:

建立标准的车辆设备资产信息结构,使车辆设备、运行、维修、备件管理工作一体化;以车辆设备部位为数据对象建立完整的车辆设备技术、管理、作业标准信息库或数据库;车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设计以及开放的车辆设备资产树设计;建立车辆设备管理评价与分析体系;通过车辆设备资产周期费用的采集与分析,定量地评价和分析车辆设备资产的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性能、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车辆设备维修、改造和更新决策提供支持;自动集成有关一台车辆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折旧、保养、润滑、报废等全过程管理数据记录,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的车辆设备管理技术档案。

2.2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车辆设备运行预警体系。

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车辆设备运行预警体系,可以通过车辆设备运行记录、停机记录、点检、完好检查、定期检查、精度检验、故障记录、事故记录、状态监测、保养,以及润滑等常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车辆设备以往的状态并准确监控车辆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通过分析车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制定合理的维修和维护保养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车辆设备运行预警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得以实现:车辆设备运行与停机数据采集与处理;建立故障信息库与故障分析模型;对点检及各类预防性维护进行受控管理;对车辆设备进行可靠性评价;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包括振动分析、油液分析、红外线分析、超声波分析等采集与处理车辆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状态识别等。

2.3建立以标准化维修和预防维修为主的现代维修管理体系。

(1)车辆设备分类标准

一般从车辆设备与生产的关系、车辆设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关系、车辆设备的价值、车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环保危害性、车辆设备的维修性等方面,将车辆设备进行管理分类,例如,将车辆设备分为A、B、C三类。

A类车辆设备:

主要生产车辆设备、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辅助性生产车辆设备,包括关键车辆设备、重点车辆设备、精密大型稀有车辆设备、主要动力车辆设备、主要生产控制车辆设备、具有安全和环境危害性的车辆设备等。

B类车辆设备:

辅助生产和主要生产的辅助车辆设备。

C类车辆设备:

一般车辆设备或简单车辆设备。

(2)以车辆设备分类作为维修管理分类的依据,不同类别的车辆设备的维修方式不同。如在特种车辆单位,通常情况下:

A类车辆设备采取点检定修和预防维修(PM)相结合、辅以可靠性维修(RCM)的管理模式;

B类车辆设备采取以预防维修为主,辅以预知维修(PDM)和事后维修(BM)的管理模式;

C类车辆设备采取事后维修或者故障维修的管理模式。

(3)维修的标准化管理。通常情况下,国内企业都非常重视维修标准的建立,除了维修技术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外,一般也将故障信息标准、点检作业标准、给油脂作业标准、保养作业标准等同时纳入标准体系进行管理,形成支持维修、维护和检查的系统化管理标准,以保障维修维护的规范性作业和作业质量。

(4)维修程序包的建立。维修程序包是在最佳检修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标准化工作,按照维修项目标准库的要求,将维修实践分解为若干维修单元,作业企业认可的维修项目给予一个法定的维修项目代码,此时,它将成为企业的检修标准,而完成企业维修经验、维修实践到知识的转化。

三、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效果评价

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逻辑系统,它与其他种类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一样,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影响到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企业建立车辆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以点检为基础的预防维修管理模式、以合理库存分析为依据的备件计划控制模式、以KPI为指引的管理目标导向模式,并通过数据信息资源的统一,达成车辆设备管理组织的三个方面的统一,再通过标准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而形成。对一般企业来说,车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根据中国车辆设备管理协分计算机管理开发应用中心的统计,实行车辆设备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年降低车辆设备维修维护成本达5%-8%;系统投入运行后,可降低车辆设备备件库存资金达25%左右,年降低备件采购费用约10%,同时,可减少管理人员约10%,有效降低车辆设备管理的综合管理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车辆设备管理信息的具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赵艳平.企业车辆设备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2).

[2]信江艳.企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汽车运输大队)

作者简介

4.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四

特种设备作为发电厂的危险源之一, 其安全问题事关重大, 一旦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便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分析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 探讨了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 系的建设, 设计了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对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系统架构以及 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近年来随着发电厂对特种设备使用的日益广 泛,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与之相关的安 全事故也时有发生, 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人员伤 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因此, 如何保证发电厂特种设 备安全, 避免事故的发生, 建设完善的发电厂特种设 备管理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

发电厂的特种设备安全关系到职工生命健康和 国家企业财产安危, 其管理工作已日益受到国家和 各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包括火力发电企业在内的电力行业已有了一整套较 为齐全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尤其是在核心设备 和主要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方面更是如此, 这为企业 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但在实际的发电 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 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 只抓违章而忽 视了创造本质安全。没有开展预测工作, 没有进行 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 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 故, 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的工 作。

(2)没有明确的目标。凭经验处理特种设备的 安全问题, 心中无数, 盲目性大。(3)对特种设备监控, 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 失的措施不够完善。在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 目前大多数发电厂对特种设备的整个管理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整个管理职能机构的不 明确性, 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对特种设备 作业人员培训不够完善等, 同时没有相应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信息化程度不高, 导致发 电厂特种设备的安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进。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针对现阶段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 在建设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时, 应充 分考虑这些薄弱环节,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设一 个完善的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健全管理网络 发电厂厂部应明确分管特种设备的领导及分管 此项工作的职能处室, 各使用单位配备专、兼职管理 人员。管理网络健全, 为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提 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厂部每月召开各单位分管 领导会议, 每季召开特种设备专题会议, 职能处室每 月召开设备员会议, 分析通报有关情况, 及时协调解 决有关问题。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发电厂实际, 制 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 如可结合厂区实际制定 起重设备管理办法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管理办法等, 从制度上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章 可循, 规范管理。同时健全其他规章制度, 实行按规 章办事, 严格管理。

(1)严把采购、安装关 凡是发电厂需添置特种设备时, 在认真研究和 确定使用参数的同时, 还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比较, 然后再确定制造、安装单位, 确保特种设备制造、安 装许可证及相关资料齐全, 质量可靠, 不给日后的安全使用留下隐患。

(2)做好普查和登记注册工作 根据质监局的有关要求开展特种设备和压力管 道的普查工作, 建立特种设备台帐, 并纳入动态管 理, 确保特种设备管理没有盲区,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登记注册, 做到凭证使用。

(3)注重人员培训 特种设备需要特别的人员进行操作。为此, 对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依法送有关部门进行培训、考 核, 并取得相应的操作证, 做到持证操作。在此基础 上, 还可以结合实际, 开展岗位操作技能竞赛, 提高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 确保特种设备 的安全操作。

制定应急预案 一旦特种设备发生事故, 将严重危及人民生命 财产的安全。为此, 发电厂应根据条例要求, 对各种 特种设备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并 不定期进行演练。努力做到一旦发生事故, 能紧张 而有序地进行处置, 避免事故扩大, 把事故危害及影 响降到最低。

开发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随着 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计算机信 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统一管理、规范行为、减人增效 的有效途径, 故可开发出一套适合发电厂的特种设 备管理信息系统。在该管理信息系统中, 不仅要具 备普通设备的管理功能, 还要针对特种设备的特殊 性, 实现一些区别与普通设备的管理功能。通过对 该软件的开发使用, 实现快速、高效的特种设备管理 信息流通, 提高特种设备管理水平, 使发电厂特种 设备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系统建设目标 发电厂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将发电厂特种 设备管理部门、技术部门、设备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 联系起来, 达到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完整的特种设备 管理体系。对发电厂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 特种设备 的各种动态和静态信息进行统计、查询, 为各级管理 部门提供所需的统计查询数据。反映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维护保养、使用情况 等不同状态的数据, 提供特种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测, 实现故障报警及应急预案处理。建立发电厂特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使特种设 备管理工作在计算机上进行, 各种数据能方便的查 询, 既能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 又能提 高工作的效率。

系统建设原则

(1)系统性 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是作为统一整体 而存在的, 因此, 在系统设计中, 要从整个系统的角 度进行考虑, 系统的统一性, 设计规范要标准, 传递 语言要尽可能一致, 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 一处, 全局共享, 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灵活性 为保持该系统的长久生命力, 要求系统具有很 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 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 和结构的可变性。在系统设计中, 应尽量采用模块 化结构, 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 尽可能减少各模块间 的数据耦合, 使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依赖程度减至 最低限度。这样, 既便于模块的修改, 又便于增加新 的内容, 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以及受外 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发电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 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如安全保密性, 检错及纠错能力, 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 少系统的开销。一方面, 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 求技术上的先进, 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另一 方面, 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 各模 块应尽量简洁, 以便缩短处理流程, 减少处理费用。

系统架构设计 采用 B /S 结构。B /S(Brower / Server)模式即 浏览器与服务器模式, 是把 WEB 技术和数据库技 术结合起来, 即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 服务器安装 Oracle、Sybase、Inform ix 或 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eb 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 3-t ier 结构。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设备静态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实现发电厂特种设备静态信息的管 理, 便于构建设备信息数据库。不同的静态信息组 合, 映射不同的特种设备, 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查询条件, 找到相应的特种设备, 实行管理操作。静态信 息包括: 编号、名称、型号、技术参数、生产厂家、制造 单位、使用时间、使用部门、保修日期、备品配件、图 纸、其他相关信息等。

(2)设备动态过程管理 特种设备的动态过程管理是指对设备生命周期 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其管理结构图如图 1所示。图

特种设备动态过程管理图

设备注册、设备校验、设备启用、设备移装、设备 改造、设备过户、设备停用和设备报废等模块, 提供 用户填写相应申请, 应由相应职能部门审核, 并将相 关信息向政府职能部门备案。申请审核模块由相应 智能部门审核用户申请, 审核报告模块显示各类申 请的审核结果。动态跟踪模块提供给用户对特种设 备生命过程进行跟踪的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通 信设备与系统联系, 查询或确认某一特种设备当前 所处的过程。

(3)设备维护保养 特种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模块包括如下几个子模 快:(1)日常维护, 涉及的管理内容包括维护保养人 员、委托的保养单位及他们的联系方式、特种设备及 其附件装置、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性维护保养、定期 监察的内容和记录;

(2)保养期管理, 在设备出现故 障申请维修时, 系统自动提示设备是否在保修期内, 对于保修期内的设备, 向服务商报修;保修期外的, 进行内部修理。在保修期满前的一段时间内, 系统 提示对特种设备进行全面检修, 节省维护成本, 实现 设备增值;(3)故障维修记录, 详细记录故障信息及 维修内容, 为今后的故障维修提供历史依据;

(4)维 护成本统计, 将特种设备维修活动成本累积计算, 根 据设备历史成本记录, 可以计算设备发生的总成本, 给设备处理提供充分依据, 从而由此决定设备是继 续维修还是报废;

(5)维修记录动态查询, 用户可以 通过移动通信手段(如手机短信)与系统取得联系, 查询特种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及时掌握特种设备运 行性能。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建立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必 须保证完整准确, 其包括的内容有: 特种设备的设计 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 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 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 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 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特种设备安全 技术档案, 按设备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特种设备 安全技术档案管理模块提供技术档案的查询、修改、添加、删除等功能。(5)定期统计上报 特种设备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运行过程中, 出 现多种记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向有关部门提交相 关的统计报告。定期统计汇报的内容包括特种设备 安装、大修、改造前, 使用单位将施工方案等相关资 料向相关部门汇报备案;新增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 使用单位向上级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特种设备定期 检验的结果向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汇报;特种设备启 用、改造、停用、报废等, 使用部门向负责该特种设备 注册登记的相关职能机构报告;特种设备发生事故 后, 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及有关部门报告。(6)应急预案处理 应急预案处理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为在故障发 生时, 发出紧急警报, 并实时的通知相关使用人员和 责任人, 给出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应急预案中必 须明确体系的组织机构、人员及其职责。至少要包 含如下内容: 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组织及人员职 责、联系方式和应急原则。其中, 人员的职责必须细 化分工并确定步骤、明确应急指挥者、参与者的责任 与义务。联系方式包括与内、外部机构的联系以及 报警联络的方式、步骤等。其中, 对相应的责任人, 通过移动通信手段(如手机短信)实时发布信息。

结语

5.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篇五

摘要: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唐钢信息自动化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完善了一套集系统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点检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事故管理、预案管理为一体的专业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企业线上设备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设备管理

1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传统设备管理方式中针对现场设备的记录易丢失,查找起来不方便等弊端逐渐呈现出来,为了顺应当今企业的发展,信息化的专业设备管理平台正应用到企业的现场管理中。针对以上传统现场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依托信息化技术,完善了一套专门针对现场设备管理的系统,该系统集系统管理、设备档案、点检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事故管理、预案管理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现场设备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可随时查阅现场设备、及时掌握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及针对现场关键设备故障的处理方法等,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实现了企业线上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2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2.1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是现场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设备档案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着现场设备、备品备件、计划上报等方方面面,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需要设备档案中相应设备的型号参数,根据说明书进行。为了防止备品备件缺失对生产造成影响,需要根据设备档案的型号参数进行备品备件的上报,做到有计划的管理。对于备品备件的存放,为了防止存放地点的杂烂无章,我们可以根据设备档案中相应设备的应用位置,将备品备件进行规律的分类存放,做到有规律可循,在现场设备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找到相应的备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传统管理模式中,无论是纸版的`手写还是后来电子版的存储,都易造成设备档案的丢失,档案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用专业设备管理平台之后,将准确的设备档案导入系统,之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更换,并对设备档案及时更新,以后的现场维修、计划上报、备品备件的管理都可以根据平台中的设备档案管理进行,避免了因找不到设备型号造成处理以上情况的延误。

2.2点检管理

在使用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之前,对于现场设备没有一个规范的点检标准,对于各个区域的现场设备点检没有规律,重点设备点检的频率相对多一点,对于那些相对不重要或者是使用频率本来就很低的区域的现场设备就去的次数频率低一点,有些问题发现的可能就没那么及时。使用该管理平台后,针对每个职工制定了点检路线,既不会对职工造成单日工作量的过于繁重,也不会出现漏检的现象,并及时上传点检结果,便于管理人员了解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在问题的上报以及查询过程中方便了职工,也便于管理,规范了职工的点巡检过程,同时提高了职工的劳动效率。现场设备情况的传递也直接决定着现场管理的水平,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后,每个职工将自身负责区域的现场设备传至信息化管理平台上,便于其他职工随时随地查阅设备信息,区域点检人员不上班的情况下,同样能掌握该区域的设备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

2.3检修管理

在设备管理中,设备保养维修信息至关重要,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设备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况,劣化趋势。以前这些工作均需要记录大量的纸质版资料,每台设备建立一套设备卡片,发生维护保养、检修时找出对应卡片逐项填写,而且总结经验时翻阅资料太多,浪费时间。而使用专业管理平台之后,依托该平台,通过制定维检修作业标准,对现场关键设备制定相应的作业标准,方便职工查询并按其操作,这样就缩短了设备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对于日常检修和周期性维修保养的设备,没有一个规范的记录,这就可能造成以前记录的丢失,周期性维修保养时间记录的不准确,依托该专业管理平台,做到的周期性维修保养设备的有计划进行,并在维修之后对维修后设备的技术参数、维修时间做到准确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2.4缺陷管理和事故管理

对于现场设备的缺陷,也是现场设备管理的一个难点,职工在负责区域点检的过程中发现缺陷,由于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对于缺陷的识别不能做到准确,现在依托该设备管理平台,职工通过点检发现现场问题,现场拍照及时上报至该平台,通过管理人员作出识别,对缺陷的轻重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并及时处理,方便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查阅。针对事故管理,现场一旦出现事故,无论事故大小必须及时上报,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现场状况,并作出相应的指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事故的扩大化。

2.5预案管理

根据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对现场设备出现故障时作出相应的安全预案,这就使职工在维检修设备时可能出现疏忽安全操作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现依托该专业管理平台制定现场关键设备的安全预案,并定期进行安全预案演练,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加深岗位职工的对安全操作步骤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梁工谦.设备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04).

[2]吴刚.炼化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当代化工,2017(01).

[3]吕现传,古锋,张惠民.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煤矿安全,(10).

6.设备采购管理信息化应用分析论文 篇六

2.1基于设备清单的项目采购计划

在前期策划中,基于设计部门提交的初步设计的设备清单,按照项目的总体计划制定采购计划,从设备清单中选择具体的设备明细数据归入到采购计划包中。随后的催交计划和检验计划以此为依据,将采购计划中的设备明细级数据带入这些计划中,并将采购计划中相关步骤进行细化。

2.2大数据概念贯穿采购业务全过程

在供应商管理模块中,通过申请、准入和考评,记录并保存了供应商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准入名录、产品信息、资质、业绩、产品认证、服务关系状态、考评等级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1)在采买管理模块中,通过招标和非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供应商,对于所采购的设备按照各种特征值的设置将设备的价格信息进行记录,并同步至价格信息系统。同时通过分类、筛选等方式建立相应设备的备件库。(2)在合同管理模块中,合同评审和签订后建立完整的合同台账,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按照严格的流程完成合同支付,通过数据的归集将费用资源加载到P6中,同时借助数据接口为采购业务与财务子系统的紧密结合提供必要的支撑。(3)在监制模块中,设备级进度台账和检验台账的建立有助于实时监管的更精细化。在进度控制方面,借助不同的接口可以多方位获得实时的进度数据,通过分析和统计将进度资源加载到P6中;在质量控制方面,同样可以多方位获取质量问题信息,通过分类和统计反馈的质量问题。(4)在物流模块中,设备清单是最基础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货物发运批次和货运清单,将这些货物数据归集形成货运单据,供出入库、报关、海运等环节使用。

2.3办公移动化

通过APP可以查看各类待办工作,查看各类采购统计数据,办理责权范围内的审批,实现在线审批,实时查询。同时接受邮件并查阅附件,在线浏览。监制工程师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进度实报,并将质量问题及时反馈,上传监制过程中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对供应商留有入口,供应商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参与招投标过程,在线报价,查询中标信息等,也可以上报实际的制造进度和相关的支撑资料。

2.4物流管理智能化

在发运前,供应商通过授权入口将货物数据录入物流管理模块来完成货物数据的采集,为后续的查询、货运单据编制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借助条码系统在运输的重要节点进行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追踪,在项目现场根据仓储计划为存储、出入库等提供快速和便利的手段。同样业主也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实时查询和了解货物状况。

3结语

7.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探究 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中特种设备的使用日益广泛,使用量不断增加。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特种设备是指对公共财产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压力容器、管道、锅炉、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娱乐设施及其附属的安全保护装置及保护设施。高校中的特种设备主要包括理工类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到的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叉车,后勤中的锅炉,各个教学楼、寝室楼内的电梯等。

特种设备危险性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不堪设想。高校中特种设备的安全不但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任务,还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以及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实现对高校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保障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十分必要。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应用到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也是实现对特种设备监管的有效途径。 国家质检总局在2007年就发表了《关于推进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作为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人员流动大,情况复杂,高校中特种设备的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做得并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1.1全面收集基础数据,加强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建设

完备的数据库信息是高校对特种设备进行管理的基础,有助于了解并跟踪全校特种设备的整体状况和使用情况。高校中的特种设备管理按照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其中对物的管理包括特种设备的采购、注册登记、定期检验、日常维护、 档案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对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在进行基础数据库建设时,应对特种设备及其相关人员的信息进行全面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一致性。

高校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按照管理流程又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个方面。前期管理包括立项、 设计、采购、安装、竣工验收;后期管理包括注册登记、 检验、维修改造、使用管理、封存报废等。在对特种设备基础数据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应对特种设备的相应数据进行全面的记录,包括出厂资料以及设备状态,对于特种设备相关人员的资质以及培训情况实时更新。

在数据库建设时,高校中需注重与学校教师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沟通,便于信息及时有效更新。对不同特种设备应进行分类管理和记录,对于实验室使用的储气罐等压力容器,需注重与各学院单位以及负责设备的老师的沟通协调。对于电梯这类全校师生经常使用的特种设备,需注重与后勤部门以及维保单位的沟通。高校管理部门应不断对基础数据库进行扩充与完善,数据及时更新,保持数据库的有效性,实现数据库与基层单位的数据联动与共享。

1.2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是维护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有效途径。高校使用的特种设备种类较多,且不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实验室和教学楼等地点,使用频率和更新频率不一致。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特种设备的使用状态、使用频率的实时监控可以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应对学校内购买、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闭环监管。在设备采购时即应在学校特种设备管理职能部门登记。由于一般在高校中,设备采购与特种设备管理分别归口不同科室,所以这要求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以免发生设备已经采购安装完毕或已投入使用但在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并未登记的情况。学校职能部门和设备操作人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特种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管,同时实时检测设备使用状况,在设备发生异常时, 能够根据系统提示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另外,对与特种设备的实时监控与相关数据获取应分为学校职能部门的特种设备管理人员与具体的设备负责人两个登录端口,分别以各自的身份登录,获取权限范围内的相关信息,以免不必要的信息泄漏和丢失。

1.3建设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高校师生中普遍存在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规范认识不足的现象,对特种设备的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缺乏了解。利用特种设备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将信息合理公开,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可向全校师生提供特种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所在地方的办事流程及表格文件、校内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举报和投诉平台等。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宣传特种设备安全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校师生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认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高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实验室准入制度,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需信息化测试系统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操作特种设备,这为学生安全使用特种设备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应持续改善特种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门户网站,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2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途径

2.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相关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发展是实现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推进特种设备实时监控就要求具有每台特种设备进行特异性识别的技术,我国在对气瓶的管理中基本普及对每个气瓶进行特异性识别。目前对气瓶的身份识别技术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为我国通用的方法,即瓶体钢印编号,瓶体打印钢号或采取蚀刻编号,合格标志采用纸质标识,收瓶、 充装、配送、检验信息均采用人工采集,录入准确性差;第二种为条形码和二维码,在国外已经有多家气瓶公司采用条形码标签应用到他们的气瓶管理中,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维护简单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无法改写信息、易被撕裂、污损或脱落等缺点;第三种方法为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它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 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电子标签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也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它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这些方法的诞生与应用为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高校若能将电子标签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对特种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更容易实现收集数据以及动态监控等作用。

2.2全面落实责任制,维护信息安全

高校使用的特种设备种类多,分布不均匀,人员流动较大,使用人员变更频繁,这为高校的特种设备管理提高了难度。高校应在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从校、院、系到实验室的老师各个层面逐步落实特种设备信息安全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全面覆盖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注册、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具备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完善信息保障体系,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高校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检查与培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重大信息系统事故的发生。

3结语

8.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篇八

院所二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解决仪器设备管理分散、不配套等问题,实现通用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运行,提升科研装备高效运行及综合服务能力。而解决这些问题,则急需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此,自2008年底起,中科院开始在全院推广“大型仪器共享网管理系统”(即“一网”)及“智能卡管理系统”(即“一卡”)。

截至目前,中科院这套以“一会、一文、一网、一卡”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迄今已有108个研究所顺利入网,6726台价值72亿元的仪器设备实现共享,2360台价值30亿元的仪器安装了刷卡系统,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仪器设备在线管理、运行和服务平台,为中科院大型仪器科学、实时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一网、一卡”的研发者,就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下称土壤所)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韩勇。

分析测试中心是土壤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单元,每天有上千个样本会送到这里分析。因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打电话到这里询问仪器有人占用吗、需要排队等多久、检测结果什么时候出来等等。

经过观察,韩勇发现中心每台仪器的使用频率并不统一,哪台仪器在使用或闲置,只有设备管理人员知道,使用的人往往一无所知,由此造成的仪器使用撞车、闲置和重复采购现象非常严重。担任中心主任的这些年,韩勇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存在的“三低”,即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感受颇深。

想到自己有点儿计算机基础,韩勇开始琢磨是否能开发一套软件,使各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于是,开发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的构想由此诞生。

有了构想,接下来韩勇便着手组建开发团队,但问题又来了。上世纪90年代,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软件已经在国外广泛使用,国内曾有机构做过类似的软件,最后都没有形成气候。原因何在?韩勇说:“想要做好这套软件,开发人员既要具备管理经验,还要有计算机功底。否则单纯搞管理的人,不懂程序代码,而搞计算机的人,又不懂分析检测平台的管理流程,开发出的软件必然不实用。”

既然如此,韩勇会成功吗?对此,他很有信心:“我有计算机功底,又是实验室主任,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信息都掌握,很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一套什么样的软件。”于是,韩勇让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出要求、流程,并将其变为计算机语言,最后组织一批计算机人才据此量身打造这套软件。

2004年10月,由韩勇及其团队开发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正式在土壤所上线使用,得到了所内同事的一致好评。而在4年的平稳运行之后,2008年中科院召开会议,提出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由此被推广至全中科院。从土壤所到几十家直至现在的108家研究所,从最初的1.0版本到2.0版本,这套软件管理仪器多达7500台,拥有3万用户,几乎支撑了全中科院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

这套软件在中科院究竟有多火爆?韩勇说,一旦系统出现一丁点儿故障,测试中心的电话就会被打爆,用户一刻也离不开这套系统。韩勇至今仍记得,当年一位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体验过系统后感叹:“仅靠计算机方面的人员真的做不出这么好用的软件!”2013年4月,2.0项目预验收时,专家组用“目前国内唯一存在的大范围使用的实验室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来评价该软件。

“这套软件把信息化管理中纯计算机软件变成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软件,直接控制仪器,超脱于一般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比国外类似的系统强大很多。”在韩勇看来,国外类似系统就像办公自动化软件,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控制不了仪器。而大型共享平台却是用科学的手段对仪器设备实时管理,主动性更强。它能让管理人员和用户清楚各仪器状态、了解运行情况,提高使用效率,还能控制实施过程,对仪器设备进行溯源性管理,并公开所有信息,用户能够实时查询。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预约审核、预约不审核、直接刷卡使用三种途径,便捷地使用仪器设备,提升仪器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管理成本。韩勇认为,这套软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有效统筹全中科院的仪器设备、减少重复采购和资源浪费提供了有力支持,还给全院支撑系统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韩勇表示:“目前,我们用一套软件去适应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所各个领域的管理,非常不容易。大而全的东西不会做得过分精细,因此肯定会有不完善之处,所以下一步我们会根据不同管理需求,对软件系统的功能进行细化,同时将修改权限下放给各研究所,这样他们就能根据使用需求进行优化,软件在各研究所的应用会更舒适,维护也会更方便。”

“另一方面,五年前我们并没有想到系统软件会如此受欢迎,此前的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庞大的需求。再加上计算机系统升级更新的频率非常快,我们的系统软件如果不同步升级,一些程序就会无法兼容或运行,所以我们已经开始着手新版本的开发。”

但是,五年间,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管理手段也不断更新,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架构来说,进行大改动且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新版本的数据处理、仪器控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韩勇和他的团队将迎来新的任务和挑战。

目前,韩勇及团队已经做好了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新版本开发的准备工作。据他介绍,新版本较之原有版本的单一应用模式有了很大改善和创新,变得更加综合全面,不仅增设了手机版,还结合了短信、Email、微信、qq等即时通信应用,让科研人员不方便使用电脑时,也能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状态和信息。

在韩勇看来,用近十年时间开发出这套系统软件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最糟糕”的是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一旦卷入其中就很难抽身离开。换做是别人,看见自己的成果如此受欢迎,内心一定会很欣喜,但韩勇却看得很平淡:“我们只是完成了一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这些年研发系统软件,韩勇对各种实验平台都有一定了解,在他看来,国内实验平台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亟待改善和提高,他希望这套系统软件能给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研究所可以不采用这套系统,但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使研究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利用价值得到提高。”

韩勇表示,目前这套系统还不能称作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因为缺少质量体系,而这正是实验室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体系涉及各种不同仪器的质量、统计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仪器运行质量监控等,是一个很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如果能将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软件与质量管理做成一套真正的实验室管理软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可以成为第一。这是韩勇的最终目标。为此,下一步他将筹建一支庞大且专业的队伍,主攻这项工作。“希望不久的将来,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功能更健全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

9.浅论红海湾电厂设备管理信息化 篇九

关键词:电厂 MAXIMO 设备管理 信息化

引言:

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汕尾市东南25公里红海湾白沙湖畔,靠近全省电力负荷中心珠江三角洲,总体规划建设4×60万 4×100万千瓦燃煤机组,总投资预计200多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是全省最大的骨干电厂之一。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首两台2×60万千瓦机组项目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广东省十大重点工程能源项目之一。电厂用2回500kV线路就近接入全省500kV骨干电网系统,是粤东和粤中地区500kV联络线的重要电源支撑点,对广东电网的安全运行及优化电网的潮流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1. 工程概况

红海湾电厂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相继建设了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硬件设施、MAXIMO资产管理系统、EIP门户、Q4 工作票管理系统、双模智慧塔系统(以下简称为SIS系统)以及由粤电集团统一推广的办公OA系统、商务网采购平台、燃料系统等。实现了真正的管理信息化。其中以MAXIMO资产管理系统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更是成为红海湾电厂信息化的基石。

2. MAXIMO各功能模块

2.1综述

红海湾电厂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MAXIMO为核心,结合了Q4工作票管理、SIS系统的一个全面的设备管理系统。覆盖了电厂设备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设备维修工作计划管理、设备维修作业过程管理、设备维修所需备品备件管理、备品备件的采购管理、设备性能监控管理、设备检修安全管理等,实现:

通过加强和规范设备管理,减少设备的故障率,从而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减少故障引起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故障停机引起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积累和分析,逐步开展设备状态的检修,及时进行预防性维护,提前发现并消除设备异常,减少非计划停机的次数。

通过规范设备定期工作,缩短设备维修响应和设备维修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停机时间引起的经济损失,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并降低维修设备成本,

2.2实施核心思想

以MAXIMO系统为核心平台,逐步积累设备的静态和动态数据,达到以预防性维护工单为主的缺陷管理水平,在预防性工单的基础上优化库存,减少库存积压。把检修和技改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工单,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最终达到控制设备维护成本的目的。

2.3系统实施基本原则

注重前期基础数据的整理,例如以KKS码为设备统一编码,各生产部门专门成立编写小组,抽调对系统和设备熟悉的技术骨干组成。

MAXIMO系统是凝结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资产管理经验的一套成熟的软件,必须充分理解软件所带的管理思想,按照MAXIMO系统原有的设备管理思路实施。并根据其思想修改现有的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MAXIMO良好的二次开发性,结合实际需求,开发符合红海湾电厂实际需要的功能模块。并与Q4SAFETY和SIS 系统进行很好的结合,对MAXIMO做一个很好的补充。

2.4系统各功能模块

2.4.1基础数据

Maximo中两种比较重要编码为KKS编码和故障代码。

KKS编码的整理:

KKS编码是设备位置码,也是工单流程的基础。为了准确的跟踪设备的和系统的缺陷,并且为将来的数据挖掘提供准确的信息,必须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分级和把握好颗粒度。例如一个缺陷发生在一条轴承上,不应该把发生缺陷的信息记录在该轴承上,而应该记录在该轴承所在的位置上,以便将来统计缺陷时可以知道该设备更换过几次轴承。

故障代码的整理:

故障代码严格按照MAXIMO要求的三级格式整理,分别为故障现象、故障原因、解决方案。故障代码是缺陷处理经验累积的基础,也是故障分类统计的基础。故障代码的累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缺陷流程中提供了增加故障代码的功能,让MAXIMO成为经验累积的平台。如此,若是出现同类型的故障,不管是哪个技术人员都能借鉴已经存储的解决方案来处理问题。

2.4.2工单管理模块

工单模块是MAXIMO的核心,工单分为好几种类型:缺陷工单、预防性维护工单、大小修工单。

缺陷工单是在出现缺陷后由工作人员发起的一种工单流程。当检修人员或者运行人员发现设备缺陷时,即可在系统中登录缺陷并发起消缺流程。需要登录的主要为发生故障的设备即选择KKS编码,并把缺陷现象记录。消缺过程中产生的物资领用在工作准备时记录,若物资是发生没有备件的情况,系统会自动发起采购流程经过确认后到达物资采购部门。设备缺陷消除后,需要选取故障代码并由设备主管确认。

10.动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篇十

(2)设备档案管理包括设备卡片、设备台账、设备变动及设备资料档案。一次性完成设备卡片的制作,并可生成包括总台账、分台账、主要设备台账等在内的20多种台账,随时统计分析全处或部门设备及主要设备的数量和价值,实现设备报废、移装、调拨、封存、闲置、租借与评估形成动态管理,并及时建立包括设备变动与运行、保养、事故、故障、维修、润滑、评估在内的设备技术档案。

(3)设备的状态管理是设备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手段监视并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努力使之保持最佳状态是建立这一模块的目的。目前企业一般对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分级管理,根据设备精度检测指标计算设备精度指数如下式:

其中,T为机床精度指数;Ts为某项精度实测值;TN为某项精度容许值;N为精度检查测定项目数,根据计算得出的精度指数作为设备使用保养的依据。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检测数据以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依据采集的设备精度参数、

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数据及设备运行时间参数,建立设备状态动态模型库,形成一套新的、动态的设备技术状态管理模式非常必要。

(4)设备维修管理。采用科学分析手段合理安排设备的维修,由过去的计划维修及事后维修,逐步过渡到设备状态维修及预防性维修,这样可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润滑管理。根据设备润滑五定编制润滑周期计划,实施油质分析动态管理,自动进行润滑材料消耗的统计和分析。

(6)设备备件管理。备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建立备件库和备件储备计划管理两项内容。现场维修工作中,经常发生由于备件储备不足或备件型号不清,只能在设备解体后测绘或查找型号才能获得相应的信息进行备料,而造成工期的延误,所以,建立与每台设备相对应的备件库,及时测绘、收集备件资料,不断的补充备件库信息,逐步建立完备的备件信息库是备件管理的重要工作。备件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收集的备件消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合理的备件库存条件,随时掌握备件库存情况,设置重要或常用备件最低储备量警示功能,适时生成备件储备计划,既保证维修工作的需要,又尽可能降低占用的资金。

(7)系统管理。可实现档案数据备份,为数据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并可以把数据以Word、Excel等形式输出,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8)设备投资决策。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可靠性逐年降低,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逐年攀升,适时更新设备,以最经济的手段保持和提高设备的加工能力是设备投资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投资决策系统的另一项功能是为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小的设备周期寿命费用达到最大的寿命周期收入,对于新项目的投资,单纯估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来计算和评价设备投资是不够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要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 浅析5S管理方法

★ 班级管理方法

★ 课堂纪律管理方法和措施

★ 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

★ 仓库管理方法和流程

★ 苹果树400字作文

★ 苹果树生病作文

★ 库存管理方法与流程

★ 初中生高效时间管理方法

11.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化;多元化;测量点;协同运作;全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69-02

1 概 述

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目前主要有两种实施路线:一种是实施商品化设备资产管理软件(如IBM的Maximo),再与其他信息系统做整合;另一种是以定制开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在实施过程中引入ERP等管理思想和理念;两种路线各有优劣。但是真正具备全面支撑“母子公司体制,母分公司运作”管理特色的基于集团管控的设备备件管理系统很少见。集成整合是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国内外目前和今后长期都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今后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多系统多开发商的局面,研究一套行之有效可以落地的整合方法,对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烟草行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福建中烟的现状是福建中烟的下属成员单位,尤其是龙岩、厦门烟草工业公司经过多年系统建设,已经各自建成了涵盖面广、相对全面、内置自身管理流程的信息系统。但是,各企业信息系统(包括ERP系统)各自独立,既不相同、又不相通,各种数据规范独立,开发商众多。这与实现福建中烟实体化运作、集团统一管理的战略目标相背离,难以有效支撑当前福建中烟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各单位之间设备、备件数据规范不统一,各自为政,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的互通互联。

②各单位原有设备备件系统的开发平台、应用技术各不相同,难以整合。

③各单位原有设备备件信息系统内置的业务流程、部门内部职责分工差异较大,为正常的业务沟通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

④各单位设备的经济指标、运行指标、运行费用的信息提取和分析功能、绩效评价功能,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系统平台展现。

⑤各单位的备件库存结构需要统一整合优化,以便降低整体库存与资金。〓

⑥各单位的计量器具、特种设备管理流程存在差异,需要整合。

⑦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集团统一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部依赖各单位自行操作,既不利于监管,也大大降低了执行效率和效果。

3 信息化成果

福建中烟在国家局、中烟机械公司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设备管理,通过科学论证,引进开发了“设备备件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以项目组的方式运作,梳理规范了全公司设备备件业务流程,建立了高效规范的运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备件管理水平,为设备备件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尝试和经验,有力支撑了设备管理上水平。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效益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管理理论相结合的发展成果,并根据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设备管理环节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提取、储存、加工、維护和使用的系统,该系统能实测并记录设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数据进行投资规划决策,修理改造决策,利用信息控制设备管理活动,从而形成支持管理组织决策的信息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使用计算机对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检索迅速、成本低、查找方便、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可靠性高、资源共享度高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系统可以将各种复杂设备的管理数据规范有序地保存起来,这些基础的珍贵历史数据对于企业未来的管理将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通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对设备管理进行起到指导作用,为企业查找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优点都是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根本优势,更是企业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一套能够为烟草企业生产车间及管理用户提供设备管理的系统,将是非常必要的。

3.2 引入设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设备资产及项目从前期立项、购置、到货、验收、安装、投产、使用、维修与维护到最后报废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固化设备日常工作流程,抽取每个环节业务数据,建立了完整的设备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方便实用的可视化查询,一站式解决,避免多画面的切换查找。

3.3 提高数据运用质量

设备在生产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行、维护保养信息,这些信息是开展管理活动的依据,为此,真实、及时、连贯的运行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各子公司MES、备件等系统建立接口,相关设备运行业务数据,自动传入设备系统,依据统一的指标参数,及时准确的自动计算各类国家局、中烟、工厂三级所需的各自月报报表。这些数据可以在系统中长期保存,并且能通过相互对比,生成柱状图进行更细化的分析,使决策层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设备效率、能源消耗,及时采取措施。

3.4 实现零备件采购模式多元化

通过备品备件管理系统实现了通用件直属企业自行采购、专用件中烟统一招标采购、专用件进口件行业集中采购等多元化零备件采购模式,再结合福建中烟零备件集采分收分结的企业特性,满足企业零备件开展集中采购业务所需。

3.5 实现多系统协同运作

备件无码存货属性的缺失造成对备件库存和用量的分析不科学,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无码存货属性是备件管理工作中一个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是搞好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备件无码业务是生产计划部门进行备件采购计划及年度招标的支持性系统,备件编码明晰,可以为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备件采购计划及年度招标带来便利,同时便于分析统计,减少备件库存和资金的占用。因此备件系统结合中烟基础数据平台、评标管理系统、采购平台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无码存货难点。

3.6 实现科学预警算法

采购预警以部门需求为源头,结合各需求单据、库存情况、在途信息以及安全库存量,及时、准确地科学预警计算出备件建议采购量,系统在一期预警算法的基础上新增实时、时点预警页签为中烟采购员批复及制定采购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达到采购有需求依据,避免了采购的盲目性;及时调度采购、补充库存,既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又能使零配件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有效的降低零配件的资金占用。

3.7 提升评标效率

评标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辅助采购方式为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备件统一采购业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固化评标模式,规范评标过程,提高备件评标过程中的评标效率、评标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报表展示,并将最终招标记录实现与中烟采购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有效提升开标现场及评标过程效率,大大缩短专家评标时间。通过两次评标系统的实际运用,货物需求共计39 485条,供应商投标报价112 638条,有效综合评分数据77 876条,数据处理量达上百万条。

3.8 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

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体系,这在烟草行业及其它行业尚无相关报道。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能按设置的预警期限提示相关管理人员,防止测量设备超期和测量点失效。能按任意的时间节点和条件组合,展示需周期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便于合理安排,确保测量设备的有效性。通过测量设备与测量点的关联管理,增加对测量点的管理,实现测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测量过程的控制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9 引用里程碑管理理念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对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进性、风险、投资预算及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支持直属企业上报年度设备项目计划供上级部门批复、下达采用多层次的评审机制,对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进行评价,确保立项的科学性。引入项目里程碑管理,按设置的预警期限提示相关管理人员,控制里程碑进度,确保项目实施计划的如期进行。并通过项目实时进度甘特图形象地展示项目实施进度的现状,便于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执行情况,掌控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4 结 语

虽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时间和水平限制,管理基础还有待夯实,有的标准还有待完善,有的标准还需要经梳理后纳入到系统中。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将工作标準更加规范、直观地表述出来,集成到系统中;在员工经验交流方面,将开通员工经验交流区域,把员工参加培训后的经验总结和培训课件录入系统供全体人员学习;在新老员工的经验传承方面,将通过开展“一点课”的形式,把经验丰富的技师在维修中的点滴经验收集汇总起来与新员工分享,既促进新员工成长也促动老员工总结经验、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这一系列工作,赋予系统更多的功能,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2.信息化时代的设备管理与维修 篇十二

莫欣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现代设备在运行性能、可靠、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并具有自动化、综合化、模块化等特点。可以说,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设备管理和维护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近几年, 网络通信成本越来越低, 这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使企业的设备管理和维护活动成为全球化的组分之一:通过传感器获得的设备运行状态, 利用网络将状态参数发送到地球任何需要的地方;执行器通过网络接收任何地方发来的指令, 控制设备完成相应的操作。

以上这些变化, 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设备新品和便利, 同时也给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和要求。

首先是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变化, 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 企业的设备数量、种类也随之成倍地增长, 企业以前的设备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不再适用。比如, 对设备基本信息的管理, 编码位数从8位增加到18位, 甚至更多, 显然人工编码的方式将无法满足设备信息量增长的要求。引入资产管理信息化手段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其次就是设备运行信息和维修信息的管理, 这也是比较典型的。设备的运行信息一方面显示出设备完成任务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记录下设备性能发生的变化。而维修信息的作用是, 除了排除已有的故障外, 还有可能发现其他故障隐患。这种信息虽然记录在纸上, 但由于缺乏一种监督和提醒设备潜在故障信息的机制, 尽管都有记录, 在实际上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仅白白浪费了这些信息资源, 还会增加企业的设备运维成本, 降低企业效益。

另外, 现代设备的复杂度远远超过历史上同类产品, 特别是嵌入式软件, 通常属于保密的知识资产, 不可能交给最终用户。在缺乏完整的设计思想的指导下, 用户如果单纯地依靠计划维修指导书进行设备的维护维修, 有时不仅达不到维护、检修的目的, 甚至还会造成设备的人为故障。这对企业的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设备的可靠性高、故障率低, 维修人员平时没有很多维修业务, 业务生疏, 一旦发生大问题就解决不了;另一方面, 企业不愿意在培养自己的维修人员方面花费很大的资金, 所以设备出现问题后需要厂家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维修。

记者:每个企业都有许多设备, 设备的运行和维修信息都将是海量的, 企业应如何保存和利用好这些信息?

莫欣农:现代设备基本上都是机械、电气/电子和软件一体化的产品, 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类型的知识, 通过深度挖掘和使用维修的海量数据, 企业可以发现大量的未知的知识和信息。数据挖掘除了需要大量的运行数据、信息, 更离不开完整的设计、制造知识。例如, 某企业搜集全国各地维修记录, 发现某个地区的起重机吊臂故障频繁。经调查该地区起重机主要用于起吊钢材。经过数据仿真和改进设计, 凡是销往该地区的起重机吊臂均采用特殊的加强措施, 使用户买到了可靠的设备, 该企业也因此占领了该地区的起重机市场。这就是对维修信息很好的利用。

还有, 高速动车组上都装有多台计算机, 分别负责采集各部分设备的运行状态、外部运行环境等信息, 分析和控制全部设备的协调工作。同时, 计算机将动车组的运行指令、运行状态、运行位置和环境参数等数据通过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方式发送到物联网上。运营商和制造商根据双方事先设定的权限和各自拥有的知识资产从物联网上获取上述参数:运营商按照每辆动车组的状态合理安排运行计划, 制造商根据全体动车组的状态开展合理的综合维修活动。这也是合作双方互利的一个案例。制造商主导的维修服务模式使得运营商避开了复杂装备维修人员和备件的困扰。制造商利用预测维修的方法既保证动车组的出勤率, 又大幅度降低维修成本, 从中谋取高额的回报。例如, 美国GE公司就在出售动车组的同时, 还附带签订了10年的保修合同, 保修费用是销售费用的140%左右。

维修知识的积累要求具备制造方和使用方两方面的知识, 需要提供足够的知识资产保护的技术手段, 才能获取和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维修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方的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为制造方提供最宝贵的产品创新的源泉。

记者:你前面提到了物联网在动车上的应用, 其实很多企业也很关注物联网方面的动态和信息, 工信部在今年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请你简单介绍一下物联网在企业设备管理与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莫欣农: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典型代表,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代设备的维修模式和发展趋势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设备维修模式转变。现代设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物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 评估当前设备的健康状态和预测剩余寿命。根据产品设计的原理和规范, 结合实际运行状态和设备的运行计划, 在合适的时候、采用合适的维护维修策略, 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运行效率。这种以预测为基准的维修模式称之为预测维修。据统计, 采用预测维修设备的故障率可以降低90%以上。因此, 预测维修模式将逐步成为现代设备的主要维修模式。

其次是维修主体的转移。预测维修和计划维修有本质的区别。计划维修是根据设计与使用规范中相关参数, 结合使用经验制订刚性的日常保养和各级维修计划。而预测维修则根据以下关键信息制订柔性的日常保养和各级维修计划:关键部件性能参数的设计标准和容许偏差;关键部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组合偏差;关键部件实际运行状态参数和动态变化率;关键部件发生故障的类型及相关影响程度;设备近期运行计划。

柔性计划一方面要适应防止设备发生故障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要适应设备运行管理的需要。它可以做到在合适的时候、执行合适的维护维修工作, 为设备运行取得最大效益提供保障。只有用信息化解决及时获取设备关键部件实际运行状态参数的难题后, 这种理想的维修模式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目前以航空发动机、风力发电机、高速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行业为代表, 具有权限的用户通过物联网可以获得设备在线运行状态参数, 从而奠定预测维修的基础。

最后, 物联网技术还促进了制造业模式的转变。在设计产品之初, 设备制造商在产品中增加很多传感器只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 制造商还增加很多用于通信的接口, 将设备运行状态参数发送到物联网上。设备运行状态参数一旦上传到物联网, 设备制造原厂商即可利用自身的设备知识优势为设备运行商提供预测维修的服务。原厂商在不同地区建立维修服务中心和备件配送中心。中心服务人员面对该地区多个企业提供统一的、规范的、高质量的维修服务。一方面大大降低整体的维修成本, 还解决了运行商自己维修的技术与人员的难题, 另一方面又能收集宝贵的设备运行知识, 有利于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现代设备维修的主体由设备使用方逐步向设备制造方转移的趋势将随着信息化技术推广而不断扩大。

目前, 由于价格竞争导致在短期的制造、销售环节中利润越来越微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 制造商必须充分利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产品核心技术, 在长期的维修服务阶段, 通过不断降低维修服务成本、提供优质预测维修服务、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结合用户需求开发创新产品等方面获取更大的利益。以设备制造为核心的模式称之为生产性制造, 以维修服务为核心的模式称之为生产性服务, 信息化时代的设备管理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出一条生产性服务的新道路。

上一篇:人生多姿多彩作文下一篇:小学有关春天的优秀作文: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