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2024-11-05

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精选8篇)

1.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篇一

莱特兄弟和飞机的故事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设计师,他们为开创现代航空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小时候,有天父亲出差回家,带回一件礼物:一个会飞的玩具蝴蝶。父亲轻轻地给玩具上了上劲,小东西便在空中飞舞起来,兄弟俩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们觉得它飞的不够远,于是仿造玩具的样子又做了几个更大一些的。这些仿制品有的能够飞越树稍,有的飞了几十米远,但兄弟俩的一个尺寸很大的仿制品却遭到了失败。但这没有让他们难过,反而激起了兄弟俩制造飞机的念头。

1900年10月,他们的第一架滑翔机试飞了,但是,试飞的结果不尽人意,飞机只能勉强升空而且很不稳定,问题出在哪儿呢?经过认真的分析才知道,原来他们所沿用的前人数据有理论上的错误。于是,他们制造了一个风洞,以便通过实验修正数据,设计飞机。

这个风洞仅仅是一个6尺长,每边12寸宽的木箱,箱子的一端,鼓风机以一定的速度向里吹气。与现代的高速风洞相比,它真是简陋至极,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辅助工具却帮了兄弟俩大忙,他们通过它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根据它,兄弟俩设计出的第三架滑翔机获得了成功,无论是在强风还是微风的情况下,它都可以安全而平稳地飞行。

滑翔机的留空时间毕竟有限,但假如给飞机加装动力并带上足够的燃料,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起降。于是,兄弟俩又开始了动力飞机的研制。莱特兄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久,他们便设计出一种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效率的螺旋桨,然后成功以把各个部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富尔顿和蒸汽的故事

富尔顿生于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人家庭。他在少年时代,就曾幻想制造一种不用人力和风力,便能自动在水上行驶的船只。

有一天,他划着船在海上游玩。划累了,就坐在船舷上休息一会儿,在不知不觉中,他感觉到船儿游动起来。没有划桨,风平浪静,船儿为什么会游动呢?富尔顿蓦然看到自己伸在水中的双脚,由于他脚伸入海水之中不停地戏耍,起到了桨的作用,推动了船儿漂转。富尔顿高兴极了,他幻想一定要造出一只大船,船只由大轮子做桨推动行驶,所以富尔顿叫他的船为“轮船”。他又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若用蒸汽机带动这个大轮子,不就可以驱动船只向前航行了吗?

1802年,富尔顿结识了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1803年,富尔顿回到巴黎,在塞纳河上又建成了一艘船。可就在他准备试航的前一天,狂风将船打成两截,沉入了河底。富尔顿伤心极了,流下了眼泪。

1807年,富尔顿回到美国,他又造起一艘名为“克莱蒙特”号的轮船。人们把这个庞然大物看作是个怪物,把富尔顿看作是个疯子。富尔顿把各种奚落嘲讽丢在脑后。1807年的8月17日,“克莱蒙特”号正式下水试航。如潮水般的人群目睹着这个怪物。它长达40.5米,两侧各有一个大水车式的轮子,上面立着一个直冒黑烟和火星的大烟囱。富尔顿一声令下,船体徐徐离开船座向水中滑去,由富尔顿设计、瓦特亲手制造的发动机轰鸣起来,两侧的轮子转动起来拍打着河水,“克莱蒙特”号的远航开始了。

富尔顿这次试航的成功,正式揭开了航运史上轮船时代的的序幕。

2.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篇二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

历史故事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简单的历史故事, 可以加强历史课程的趣味, 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使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对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好奇心理改进教学方式, 可以让课堂氛围不再单一乏味, 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讲解《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时, 可以穿插“晋楚争霸”“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历史故事, 以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历史知识, 此外, 学生可以从故事中获得各方面启迪, 如思想、价值等。 (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选择适当的历史故事穿插于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 不仅顺应改革发展, 还能丰富历史教材内容, 对其进一步补充说明。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措施

1. 运用历史故事导入历史课堂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堂的开始息息相关, 好的课堂开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有助于课程内容知识地学习。所以,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课堂开始时的导学, 通过有效的导学方式吸引学生对该堂课历史知识的注意力, 如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来源广泛,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古诗词, 都能从中找到一定历史的故事。教师运用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始, 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听到的故事联系起来, 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地理解与掌握。例如, 教师讲解北宋的“靖康之变”时, 可以引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虽然岳飞与“靖康之变”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 一直力主北伐, 以收复失地。教师讲靖康之变时, 借助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词句与其抗金故事引出主题, 可以让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习“靖康之变”这一章节。

2. 运用历史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有了良好的课堂开端, 还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扩大知识面。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知识接受水平, 适当地从历史教材中选择原有的历史故事, 或者引用课外的历史故事, 进行教学环节的知识过渡, 这种方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学习思维造成影响, 还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例如, 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时, 可以先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阐述: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那么“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呢?“五四运动”能否向俄国十月革命一样取得成功呢?教学中运用相似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有序进行。

3. 运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紧密联系, 彼此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所以,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 必须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对其结构布局进行完善, 以免教学内容出现前后不相称的情况。例如, 教师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 向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为什么失败了?运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控制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结束。结束课堂教学后, 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了解的课内外历史知识进行练习命题, 检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 并在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同时, 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将“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变成训练题,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写出相似的历史事件及事件结果。运用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其练习时有内容可答,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3.浅析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第一,要选择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历史故事。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歷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老师讲到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时,可以穿插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荣誉感。在讲到南宋灭亡之时,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光荣事迹。通过朗诵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历史故事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的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第三,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真实。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选用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选野史之类的毫无依据的故事,以防学生在发现故事的真实情况后对教师言行的信赖度下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史实,切记避免虚构和无根据的推断。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若选取了没有参考依据的,须在课堂上说明。比如,我选择的神话传说故事,必须给同学们讲清楚传说不可信。

第四,选择的历史故事要有趣味性

历史故事的选取最好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积极、自觉地学习。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将历史故事的情节真实还原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通过历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比如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吃醋”典故的由来。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兴趣,有增加了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再比如讲到红军长征的时候。我通过电影《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片段,再现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红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五,要选择合适的插入时机

初中生是很难保证在整堂课中都集中精神去学习的,他们很难保持超过20分钟的集中精神时间。教师在进行课堂安排的时候,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合理安排穿插历史故事至关重要。

1.历史故事在课前的运用

一门课堂能不能成功,能否让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教授的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开场白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期,平时热情好动,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历史教学会产生抵触与厌倦心里。所以历史教师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新颖的、有趣的、充满悬念性的故事,无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这节历史课主要是讲述西汉的文学史,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问班上是否有姓“司”和“冯”的学生。若是有学生举手,老师再问他对于历史上的“司”和“冯”姓知道多少。然后老师把历史上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姓“司”和“冯”姓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司马迁的关注上来,为接下来讲解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很好地铺垫。

2.历史故事在课中的运用

一节历史课只有45分钟,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成了每个历史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课程前半节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述,而将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安排在学生精力下降的时间段。这样轻松愉快的历史故事能缓解学生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最好指出,以增加历史故事的辅助教学效果。

为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课状态,又能够确保课文内容顺利讲解,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间适当插入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给学生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讲到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讲述鸿门宴的惊险故事。讲到南宋名将岳飞抗击金朝时穿插岳母刻字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很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既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又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另外,若以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能使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在回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前进,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燃起青春的动力和活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运用历史故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结合故事的讨论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教师在平时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汉书.李广苏建传》

4.于历史的成语故事 篇四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赂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5.孔子的历史成语故事 篇五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6.历史名人成功的故事励志 篇六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关于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作为赵国的大将,他因为忠勇而闻名于各诸侯国,他出生的时候,赵国的情况已经并不乐观,西边秦国崛起威胁到赵国的生存,东边强大的齐国也迅速发展起来,面对东西方两大强国的威胁,赵国的处境实在是艰难。廉颇的出现多少有点拯救了赵国的意思。

廉颇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能够在面对秦国的进攻时,冷静地思考出对付秦军的计策,根据秦军远征的,舟车劳顿,士兵的战斗力有所下降,而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给秦军沉重的打击,并在此后的交战中,屡次击退了秦军的进攻,让原本要攻打赵国的秦国,改变了主意,甚至联手赵国一起进攻齐国,在他的努力下,大败齐国,赵王很高兴,嘉奖廉颇。并且拜廉颇为上卿,廉颇可谓名利双收。

正是廉颇得势的时候,另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便是蔺相如。当初蔺相如只身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讲和,又成功地忽悠了秦王,成功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也安然返回。和氏璧事件,蔺相如略施小计,就骗了秦王,秦王得了口实,继而发兵攻打赵国,赵国损失十分惨重。渑池之会,蔺相如凭借口舌之利,又成功为赵国扳回了颜面,回到赵国后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个人和关于他的事以后,廉颇实在是不欣赏他的为人,仅凭一张嘴就能够位列三卿,自己在疆场摸爬打滚了这么多年才做到了上卿的位置,廉颇心里不服气,他曾经扬言:“只要我见到蔺相如一次,便羞辱他一次。”而蔺相如也知道了廉颇并不待见自己,因此故意避着廉颇,事事都谦让于他,出门在路上遇到廉颇也会主动避让,时间久了大家都好奇蔺相如为什么如此惧怕廉颇,蔺相如回答:“我并非害怕将军,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赵国不团结,不想给秦国及其其他的国家有可趁之机。”

7.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篇七

一、讲述历史故事, 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趣味性强, 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恰当地讲述历史故事,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激活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传说四五千年前, 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 其中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部落首领。而在长江流域有个强大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叫蚩尤, 相传蚩尤部落擅长制作精良坚利的兵器, 部众勇猛剽悍, 生性善战。有一次, 蚩尤部族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 炎帝部族被击败, 失去了居住的“九隅”, 于是炎帝部族向黄帝部族求助, 两大部落联合起来, 在涿鹿地区大战蚩尤。从此, 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 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然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为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二、编演历史故事, 加深情境体验

编演历史故事是学生体验历史情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编演故事, 既可以使历史情境得到再现, 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 同时还可以增长学生的历史见闻和编演才能。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编演历史故事, 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和历史事件的呈现,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感悟历史,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掌握历史, 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时, 教师可先讲解有关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政治主张, 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成就,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然后在此基础上编演一场新闻访谈节目,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共六名学生) :主持人 (由一名学生扮演) 正在报道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 即一个老百姓 (由一名学生扮演) 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苦潦倒, 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 被邻居发现并送到了官府, 针对此现象, 主持人分别请来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 (分别由四名学生扮演) 评说这一现象, 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 可针对该现象向四位名人提问, 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通过表演、评议、质疑, 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 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历史故事, 领悟历史真谛

历史本身蕴含着许多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 学生能够搜集到的历史故事越来越多, 这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历史故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查找和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领会历史的真谛,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和世俗文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围绕“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这一主题, 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 并整理成文, 然后在班上开展故事交流会, 畅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激活学生思维: (1)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2) 《水浒传》中你最喜欢和讨厌的人物分别是谁?为什么?世人对宋江这个人物褒贬不一, 对此你怎么看? (3)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你如何看待孙悟空这一形象? (4)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形象?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识, 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真正意图, 从而学会欣赏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艺术性,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磊.初中历史的故事教学法探讨[J].新课程 (上) , 2012 (5) .

8.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故事;应用探讨

兴趣对于初中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历史故事毫无疑问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引来让学生熟知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并且历史故事的讲述也符合历史知识的传授规律。历史本来就是由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组成,而历史故事恰到好处地以高趣味性的优势涵盖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乐于接受,并且很多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还能够让学生发人深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一、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分析

1.趣味性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要以趣味性作为基本的前提之一,历史故事的选取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历史故事的选取也要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故事能够迅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的历史情境之中。

2.主题明确

明确的主题是一个优秀历史故事成功的一半,明确的主题能够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起到一个课程铺垫的作用。历史故事要紧紧围绕着主题层层铺开、娓娓道来,这样有利于整理学生的思绪,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3.紧扣课程内容

历史故事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学辅助作用,而不是随意地选取与课程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视听上的混淆,也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外,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相对于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既紧紧围绕,又相对发散,这样学生会通过历史故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策略探讨

1.合理安排故事的穿插时机

历史故事虽然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是历史故事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够喧宾夺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历史故事的穿插时机,既要让历史故事调动情绪、激发兴趣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被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而分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历史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引,以故事的方式设置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即将讲述的历史时代。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般学生会在20分钟左右以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明显下降,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来作为课堂的缓冲,缓解一下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大脑能够稍事休息,此时历史故事的选择同样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只不过是更加突出历史有趣的一面,然后继续开始课堂教学。

2.服务于课程教学难点的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例如战争、政治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文字的描述,无法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逐步的剖析,则学生势必会越听越难理解。例如,在讲到近代史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如果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则有关这个部分的很多习题,学生必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发生在清末的民间小故事来讲述沿海殖民统治区的世态人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历史,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内涵的深度理解。这样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趣味横生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历史故事的帮助,通过有效的历史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涵,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历史故事的选择和引用,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辅助作用,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09(4).

上一篇:忘年之契成语解析下一篇:体育中考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