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设简报(8篇)
1.人才建设简报 篇一
20XX年,我市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开展特色型和专业型人才资源配置服务,举办了各类主题招聘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市人社部门主动适应新常态,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除了每周三、周五举办常规的招聘会及酒店等专场招聘会外,重点围绕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开展了相应的就业服务活动。
截止到20XX年12月31日,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去年共举办了各类主题现场招聘会101场,共计邀约5389家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到现场参加招聘会,提供岗位28197个次,岗位需求人数97275人次,累计进入市场求职人数56231人(次),求人倍率为1.73;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总体保持平稳。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人社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去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开发局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建立起了与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校、学生多方互动的工作模式。
在“走出去”“留下来”双向发力下先后由海南众合人力组织携带150家企业组团参加全国跨区域高校巡回招聘会沈阳站和银川站活动。
并组织开展了海南大学专场招聘、海口市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以及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场招聘会。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岗位需求指定精准服务,带领海口远大购物中心等知名企业走进海大、海师、海经院等高校做专场宣讲会,让高校就业服务和企业用人服务提升了较大水准。
★ 网络安全宣传工作简报
★ 加强财政信息宣传工作简报
★ 社区“禁毒日”宣传工作简报
★ 新版的全生产宣传工作简报
★ H7N9禽流感防控宣传工作简报
★ 工作简报模板
★ 工作简报格式范文
★ 两会学习心得
★ 两会提案 范文
★ 两会发言稿格式
2.人才建设简报 篇二
一、更新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
在选拔、使用人才时, 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要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正确处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做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从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出发, 把人才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思考, 一起谋划,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 吸引、培养、使用好人才。实现人才与资金、人才与项目、人才与技术的最佳结合、最佳配置, 达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统筹安排, 协调发展。
(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要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做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 特别是在人才遇到挫折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鼓励业务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各类人才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 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氛围。
(二) 管好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
党管人才绝不是党委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 也不能简单照搬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党管人才, 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在管好宏观上, 各级党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上。当前, 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根据会议精神, 进一步筹划好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的工作, 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在管好政策上, 就是要在准确把握人才情况和认真总结人才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 完善人才工作的大政方针, 明确发展目标, 坚持分类指导, 研究制定人才工作的发展规划,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管好协调上, 就是要整合力量, 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在管好服务上, 要把人才视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 从感情上贴近人才, 主动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办人才所需, 积极主动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 真正使他们有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三) 健全和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机制
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责任制, 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委在组织领导人才工作的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 切实把人才管好用活。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 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 完善人才工作政策, 创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 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创新机制、改进方法, 切实履行好职能, 真正形成党委 (党组) 统一领导,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三、创新机制,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 积极优化人才环境, 创新人才汇集机制
一是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要抓紧研究制定有效的、配套的、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形式, 大力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 在工资、待遇、住房、职称、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 打开人才来周口创业的“绿色通道”。坚持用事业吸引人才,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吸引相关领域的人才来周口干事创业, 实现自身价值。坚持用项目吸引人才, 实行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制, 逐步形成项目、人才有机结合、相互推进的人才引进机制。坚持招商与引才相结合, 在招商引资、扩大合作、对外交流中招才引智。坚持用研发基地吸引人才, 目前, 周口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还要计划建立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要充分利用这些研发基地, 为高层次科研人员提供一展身手的空间。二是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吸引人才要讲待遇, 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但不能把待遇当做吸引人才的唯一条件。拴心留人, 最根本的是要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去团结人、凝聚人。对各类人才, 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从各个方面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提供舞台。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减少人才引进、流动、创业中的人为阻力, 从创业融资到社会保障, 从经费支持到市场开拓, 从学术交流到能力提升, 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无障碍、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改善工作条件, 为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开拓、支持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学习提高、更新知识的需求,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使各类人才切实感到, 在周口这块土地上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把根深深扎在周口, 把智慧和才华奉献在周口。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要树立“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 坚持引才引智并举, 重在引智, 使其超越空间局限发挥智力资本的作用。要以淮阳中国姓氏文化节和鹿邑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周口市定期举行为契机,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建立周口籍在外人才库, 广纳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要鼓励周口市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培训讲学、学术休假、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周口市服务。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周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指导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或聘其为经济顾问。四是盘活用好现有本地人才。从周口市经济长远发展看, 引进人才只是必要的人才补充, 而盘活和用好本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也只有用好了现有人才, 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外地人才。要通过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 打破部门、地域和所有制限制, 实现人才身份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积极促进现有本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使用, 进行人才整合和优化配置。对现有的党政、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 应根据实际进行人才评价考核, 按干部管理权限研究使用, 以此达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五是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办好综合性人才市场, 建立专业人才市场, 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 发展农村人才市场, 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要拓展服务领域, 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活动, 搞好人事代理, 开展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才选聘等服务。要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 健全完善周口市人才网站, 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 实现全国性人才供求信息资源共享。
(二)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要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为中小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突出抓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加强对贫困生资助, 减少辍学率;加快高中教育, 提高入学率。二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 要实现周口市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新突破, 把周口师范学院和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 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要着力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大力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 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四是强化继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人才就业后的继续教育, 对关键人才实行重点培养, 对紧缺人才实行优先培养。开展党政人才培训, 重点抓好县处级干部和科级干部培训;开展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重点抓好各类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新科技知识和技能素质培训;开展城乡技能人才培训, 重点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技校有计划地开展城乡技能人才培训, 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继续办好领导干部涉外培养班, 选派一定数量的县处级领导干部、规模以上企业负责同志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培训;选派一定数量的县、乡党政干部到中央、国家和省级机关及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采取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职自学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高新技术研修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等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实行人才继续教育登记制度, 督促各类人才自觉接受培训教育;实行学习情况检查通报制度, 督促各单位把人才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完善在职学习制度, 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教育质量;健全带薪学习制度, 安排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带薪学习, 并保证带薪学习者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推行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 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或部门推行计算机、英语、法律等技能知识任职资格考试, 帮助在职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 提高新本领, 掌握新技能。
(三) 深化改革,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3.试论人才特区建设人才政策创新 篇三
人才特区建设,说到底是要创新人才制度,破除一些不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才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制度必须经过政策创新并逐步累积才能最终确立,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先导。经济特区的发展为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才特区建设,要遵循并沿用这一路径,以人才政策的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变革。因此可以说,人才特区建设,重在制度改革,首在政策创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各地纷纷把人才特区之“特”定位在特殊政策上,大打政策牌,推出了一些颇具探索性的人才政策。但是,考察目前各地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可以发现,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论是开发区还是县(区、市),人才政策的创新往往还停留在“给房子”、“给资金”等优惠条件的比拼上,且把其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最大政策卖点,导致各地人才政策大同小异,缺乏实质性的突破。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人才特区建设人才政策的创新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政策要素创新与政策体系创新
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要素间紧密的相互联系一旦超过系统要素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会形成一种与环境或要素自身特性不同的系统整体特性。无论是政策要素还是政策体系,都是一个各自独立的系统,如何加强人才政策各要素和人才政策各单元的创新,使之达到n个1相加大于n的效果,呈现出能有效强化政策效应的政策要素系统和政策体系的整体特性,是人才特区建设人才政策创新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加快政策要素的系统创新
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人才政策也由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资源等基本要素构成。人才政策创新,实质上是人才政策要素的创新。如前所述,“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先导”、“人才特区建设,重在制度创新”,创新人才特区人才政策,根本目的并不是引进多少人、培养多少人,甚至也不是创造多少效益,而是要通过政策创新探索出一整套成熟的人才发展做法,并最终把其固化为具有一定刚性的人才发展制度而推广开来。因此,人才政策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指向,既要努力避免因政策的灵活性而导致的创新的人为性和短期性,又要避免因现存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而导致的固步自封。体现在人才政策各主要要素的创新上,就是政策目标的确立要慎重,杜绝好高骛远或谨小慎微;政策主体的确定要多样,除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外,也可以探索选择企事业单位、社会化组织作为政策的执行与制定主体;政策工具的选用要多元,合理组合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等多种手段,而不是单一的经济杠杆;政策资源的运用要开放,在公共资源之外,大力开发社会化的资源等等。通过这些要素的系统创新,使人才特区人才政策真正与过去有所不同,与周边有所不同,与国际日趋接轨。
(二)加强政策体系的系统创新
人才政策体系是指党和国家及其他政治团队所制定的全部现行人才政策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构成的具有管理和调控功能的有机整体。从内涵上说,考察人才政策体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第一,人才政策体系由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单元组成;第二,人才政策体系在形成时,各政策单元要形成一定的结构。按照这一逻辑,人才特区人才政策体系的系统创新,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单元体系,包括创制新政策,完善旧政策,做到顶层设计与配套措施并重,体制内人才开发与体制外人才开发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避免政策缺位、失位;二是优化人才政策体系结构,理顺各政策单元的组合方式与协同关系,实现各层次政策单元相配套,各平行政策单元相协调,以人才政策体系结构的创新放大人才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二、注重人才政策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创新的结合
总体而言,一个社会的政策体系是由若干不同种类政策安排所构成的有机结构体,某一类政策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其体系自身的结构状况,还取决于它与总体制度结构中其他政策的兼容性和配套性。人才政策作为整个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与当地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展人才政策创新,就不能不把其与这些政策结合起来考量,其兼容性与配套性客观上要求新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相兼容、相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政策创新联动机制,实现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与其他政策创新的联动,就十分必要。
人才政策创新政策联动机制是指为了人才特区人才政策的创新而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都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政策的联动和共同作用来实现人才政策创新目标的运行机制。构建人才政策创新政策联动机制是确保人才创新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兼容配套的重要手段。
为实现这一目的,在人才政策创新过程中,就要通过行政协调和配合,将各个层级和部门的力量联合起来,围绕人才特区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开展统一的政策创新活动,使人才新政策出台后能得到相关政策的跟进支持,从而使得人才新政策在整个社会政策结构中发挥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讲,这种联动有两个向度,一是要开展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政策联动;二是要开展横向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政策联动。当前,人才特区建设人才政策创新,特别要强调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创新的联动。
三、突出人才政策创新的地方特色
人才特区没有现成的模式,当前各地的探索事实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并不是说人才特区建设就没有一定之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其实,就是对人才特区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突出人才特区建设的地方或行业特色。
建设人才特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各异,发展态势和战略目标千差万别,决定了各地人才特区的定位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关村定位于国内层次最高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是基于首都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如果中西部城市甚至县级市的人才特区定位都向中关村看齐,不难想象这将是我国人才特区发展史上的灾难。为此,必须着眼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围绕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创新人才政策,突出人才政策创新中的地方特色,进而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特区建设。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要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保留和创新的关系。在政策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原有政策中那些被证明行之有效、且符合人才发展方向的成分加以保留并继续发扬放大,而不是全盘否定;另一方面要对原政策中无效甚至阻碍人才发展的成分加以改革和创新,通过一种新的组合将保留和创新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二是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学习和借鉴是政策创新中十分常见的手段,国内外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各地方的政策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人才政策创新中,一方面不能忽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而是要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学习模仿,而是要对所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做法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创造加工,使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避免照搬式引进。
四、正确把握人才政策创新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政策最核心的层次,它是一种哲学思辨,关注的焦点是政策所抱持的本体和认为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解释问题的形成,为什么政策强调一些价值而又舍弃另一些价值,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人才政策与公共政策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因此,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要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
人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实质上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变化来达到对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的调整与控制。和其他社会政策相比,人才政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注中更加直接,这构成了人才政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在服务于人才特区建设这一现实取向之外,更加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政策创新,一方面为人才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增强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人才被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人才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帮助各类人才自我实现。同时,高度关注人才的各种需要,走出人才政策单纯注重对政策工具性一面的经营完善的泥沼,防止人才政策迷失在片面的程序性、技术化之中,成为没有灵魂、没有心肝的技术支配,避免最终将“为了人的政策”异化成“对抗人的政策”。
(二)坚持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
公平与效率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效率则被定位于工具理性的界限之内。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政策的价值取向理应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即以实现社会价值的合理分配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亦即公平。同时,政策又不能够仅仅只关注社会公平,还应充分考虑政策制定的初衷和社会价值的投入产出比,把效率也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公共政策应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衡,二者的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反映在政策创新上,就是对“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选择。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政策背景,总会有一种价值取向处于首要地位。建国以后,我国奉行平均主义,政策追求的基本取向是绝对公平;改革開放以来,经济建设是第一位的任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于是成为政策基本价值选择的重点;在科学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又变成了包括人才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基本价值取向的普遍选择。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政策背景的不同而从绝对公平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的演化轨迹。然而,尽管“公平优先、兼顾效益”目前已成为共识,也不能就此认定当前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就一定要遵循这一价值原则。人才特区的设立,是基于国内外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这一背景,旨在通过在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创新上的优先权和特殊权,加快人才开发,聚集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相对于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人才,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设立相似,人才特区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不是出于“公平”的考量,而是“效率优先”价值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也正是人才特区之“特”的核心所在。所以,人才特区人才政策创新,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以谋求政策资源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取向创新人才特区人才政策,一是要大幅度创新资源组织、整合、积聚方式,驱动人才整体快速流动;二是创新资源分配方式,大幅度向人才倾斜,向高端人才倾斜;大幅度向创新倾斜,向创业倾斜;三是大幅度创新人才服务方式,为特殊人才提供个性化、国际化的服务。同时,创新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彰显人才政策的公平取向。
4.信息简报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四
专项述职突出产业导向
突出党管人才。吴江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对区镇、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深入实施党管人才“书记项目”,不断夯实区镇、职能部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主体责任。锚定全年人才工作发展方向,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和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统筹推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旅游、高技能和现代服务业等各行业各领域人才汇集吴江,让人才工作合力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靶心”。
突出过程管理。吴江区建立“双招双引”专项述职制度,围绕招才引智工作推进情况,每季度开展专项述职,总结阶段性成效不足,谋划下一阶段发展方向,把“双招双引”的压力传导到基层“神经末梢”。抢抓时间节点促“进度”、紧盯问题堵点求“突破”,面对疫情影响和外部风险的挑战,采用“线上+线下”的立体引才模式,积极对接海内外资源,加快项目引进落地,充分激发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的“精气神”,全区“双招双引”项目认定数全年共计108个,同比增长151%,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突出产业导向。产业是人才的舞台。近年来,吴江区聚焦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重点打造5g等新兴产业,并将5g项目作为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区域重点产业专项,紧紧围绕5g产业重点领域强化引才力度。在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中,吴江区将5g项目列入每季度“双招双引”专项述职内容,并进行常态化通报,明确产业导向,持续提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工作质效,不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
绩效考核注重科学评价
坚持政策引领。吴江区出台《区镇高质量发展人才指标考核实施细则》,通过结对竞赛机制,鼓励各板块在比学赶超中放大比较优势、强化协同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制定实施《吴江区人才创新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全面优化引才育才模式,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集聚一批处于行业科技前沿、具备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重视以工作室为抓手的本土人才培养,出台《吴江区乡土人才培养激励办法》,加大生产经营型、能工巧匠型、文化传承型乡土人才培养力度。
注重科学评价。吴江区以系统思维构建导向明确、差异凸显的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人才机制创新及绩效提升”定性指标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定量指标,综合统筹定性、定量核算方法,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施“差异化”考核方式,根据板块产业基础、发展能级、功能定位等方面差异,分设两组进行考核,设置不同类目的考核指标,进一步推动绩效考核科学适配区镇个性化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定量指标中设置“发展指数”,并将其权重提高至60%,进一步明确进步性导向,推动各区镇形成“自我加压”“争先进位”的发展态势。
5.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简报 篇五
会上学习了市委组织部《关于落实引进人才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工作协调会的会议纪要》,听取了人才工作汇报,审议了20优秀人才引进事宜和20人才工作要点。
会议指出,近几年来,慈利县人才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出台了《慈利县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暂行办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规划》,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科技攻关的.骨干作用和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助推慈利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慈利县众创空间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形成了独具慈利特色的“双创”氛围。近两年,慈利县向中央和省、市党政领导部门输送了34名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4名高学历、高层次优秀人才。年,慈利县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计划引进60名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目前已有8名拟引进的优秀人才完成了考核考察等相关工作。
年,慈利县人才工作将按照党管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总要求,紧紧围绕落实慈利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总揽,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四化两建”,突出实施旅游人才“157”专项计划,统筹推进其他人才队伍建设,高效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人才培养使用,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升级,为实现经济强县梦、全面小康梦和撤县设市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6.法治昆山建设简报 篇六
昆山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内 容 提 要
【工作动态】
昆山市政协视察“法治昆山”建设情况
昆山市举行“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昆山”系列活动 昆山市召开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工作座谈会
市城管局试行公众参与执法
邀请市民参与违章建筑整治
市住建局结合行业管理践行法治惠民措施
锦溪镇人口计生工作倡导“五有”服务 提高群众满意度
【简讯一则】
【相关知识链接】
满意率与满意度的区别
【工作动态】
昆山市政协视察“法治昆山”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昆山建设工作,根据昆山市政协视察工作的计划,8月2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法治昆山”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和座谈。市政协主席毛纯漪,副主席周雪荣、金乃冰、朱玉明,副调研员花敏先,政协党组成员陈永芬,秘书长顾志中等30多位政协委员参加了视察活动。政协委员先后实地视察了巴城镇文体中心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基地、张浦镇社会管理指挥中心以及市检察院远程视频审讯系统和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市委副书记张雪纯、市政府副市长沈晓明等领导看望了参加视察活动的政协委员。
座谈会上,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建中汇报了“法治昆山”建设情况,与会政协委员结合各自行业就法治昆山建设分别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毛纯漪主席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毛纯漪主席指出,“法治昆山”建设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各区镇、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突出重点,创新思维,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提升公正司法水平,继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法治化建设水平。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不断强化法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同时希望广大政协委员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法治昆山”建设工作,利用来自各界的优
势,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做好调查研究和民主监督,为全市的“法治昆山”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市依法治市办)
昆山市举行“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昆山”系列活动
为纪念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增强宪法意识和人权意识,进一步推进我市民主法治进程,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昆山”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7月31日,由市法制宣传领导小组牵头,市司法局、市机关工委、市委政法委、市政府法制办、市教育局共同承办的“纪念现行宪法颁布3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图书馆报告厅举办,市人大副主任张伟刚等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
历时半年的纪念活动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举办“华政〃昆山——亭林法学讲堂”宪法专题讲座,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专题讲授宪法相关知识。二是实施“社会同心、法治惠民”——普法项目征集计划,向非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面向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普法项目,并评选出优秀普法项目进行资助。三是开展“宪法伴我成长”——赠阅宪法图书活动,以中学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开学典礼、军训、“14岁生日守法典礼”等活动。四是举行“弘扬宪法精神,推动法治进程”宪法知识竞赛,促进全市广大行政执法单位工作人员明确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忠诚宪法意识。五是编排“纪念宪法颁布30周年”——昆山日报专版,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传达贯彻,刊登纪念文章、专家诠释宪法、宪法故事、学宪心得等内容。六是以“12〃4”法制宣传日为契机举办学习宣传宪法大型主题活动,制作法制展板、法制宣传栏、宣传
册(页);在主要路段户外电子广告屏发布法制宣传公益广告;发送手机法制短信,发放“六五”普法宣传购物袋、“法律名言”台历等法制宣传产品。
(市司法局)
昆山市召开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工作座谈会
7月30日下午,昆山市政府法制办组织召开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工作座谈会,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协社会事业委、市监察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市公安局、规划局、昆山海关等3家新确认的2012—2013年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汇报了上半年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依法行政示范项目的培育推进情况。与会人员还就如何培育好示范项目,发挥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引领作用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
(市政府法制办)
市城管局试行公众参与执法
邀请市民参与违章建筑整
治
为了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增强行政部门与市民群众的沟通和了解,近日,市城管局在部分中队开始试行公众参与执法,邀请市民参与违章建筑整治。
柏庐城管中队邀请了10多名市民走进城管,参与违章建筑整治工作,体验城管执法。对于热心市民向城管队员提出的“在自己搭建的院子算不算违章建筑”等疑问,城管队员着重讲解了违章建筑的特点、存在原因以及处理办法。为了让市民对处理违章建筑有更直观的了解,城管队员还专门带领热心市民,实地查看了几处已经
认定的违章建筑。在樾阁南街的一处违章搭建的店铺面前,热心市民和城管队员一同将一张《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送到了店家手中。在向店家做好解释和告知工作后,城管队员还向市民指出了店铺违章搭建的部分,以及城管以后将采取的措施,并详细讲解了关于违章处理的流程。参加了这次活动的市民表示:“以前不了解城管的工作,没想到处理违章建筑这么复杂,以后发现小区里有违章搭建,一定第一时间向执法部门反映。”
市城管局通过邀请市民参与违章建筑的整治,让市民对城管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邀请市民参与的基础上,柏庐城管中队还将成立市民寻访团,发动市民举报违章建筑,并对违章建筑拆除后的情况不定期抽查,防止违章建设现象反复。
(市城管局)
市住建局结合行业管理践行法治惠民措施
近日,市住建局结合行业管理,通过狠抓四个“强化”,深入践行各项法治惠民措施,喜迎十八大,决胜现代化:
一是强化工程项目建设。以老小区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力争年内启动马鞍山路东延桥梁工程;全力完成惠及全市905个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和惠及40万居民的楼道照明工程;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谋划筹备明年重点实事工程,并确保早开工、早建设。二是强化房屋征收安置。通过自身队伍再努力、社会综合力量再推动、司法强拆和征收决定再促进等多种方式,在马鞍山路东延等征收“清零”上狠下功夫;从政策完善、机制健全等方面,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加大动迁房办证力度,年内办证率达90%以上。立足建设程序,会同有关部门、区镇加强农房翻建监管。三是强化现代化指标监测。认真做好与省、苏州市条线部门对接,加强与区镇和市级部门协调,确保涉建的城镇家庭住
房成套比例、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城市(镇)绿化覆盖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等指标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对照目标要求,及时补短补软补缺,在各项指标监测中增创率先发展优势。四是强化综合服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行政执行力,理清解决难题思路办法,动态跟踪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优化行政服务管理,在工作创新中抓突破,在措施落实中创亮点,力争超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大力向上争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村镇建设、建筑节能、住房保障等奖励补助资金,支持区镇发展。
(市住建局)
锦溪镇人口计生工作倡导“五有”服务 提高群众满意
度
为全面提升锦溪镇人口计生干部作风效能,倡导优质服务,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锦溪镇倡导做到“五个有”,深得群众的好评。一是做到“有作风”。要求基层计生干部杜绝浮于表面的作风,务实岗位,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要强化效率效能,自觉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二是做到“有责任”。要充分认清当前计生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面对基层工作复杂的形势,要克服困难,不断提高群众的计划生育意识,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积极提高责任心、奉献心,加强充电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发挥村两委会组织作用,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稳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三是做到“有细心”。要求工作认真、细致,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坚持做到恒心入户随访,全面了解群众的生育、生产、生活状况;做到知群众心,解群众忧,暖群众心。四是做到“有热诚”。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为其讲政策,献知识,送服务,并热情接待群众来电来访,详细回复咨询,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问题。
五是做到“有帮扶”。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对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失独”家庭、“空巢”老人给予关怀帮扶。
(锦溪镇法治办)
【简 讯】市法治办认真研讨法治建设满意度的社会调查工作。为客观真实了解全市法治建设现状,分类分析群众对法治建设的需求,持续改进和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公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确保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8月10日,市法治办组织召开了法治建设满意度社会调查工作筹备会议。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焰林、市统计局副局长尤军、调查局局长朱建芬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近日,市法治办还邀请了专门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吴述金副教授等有关专家到昆山就如何做好法治建设满意度调查问卷工作进行了业务指导。
(市法治办)
【相关知识链接】法治建设满意率与满意度的区别
“满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评测对象中表示基本满意以上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满意度”是通过评价分值的加权计算而得到满意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数。一般情况下,“满意率”的计算单位应该为百分比,“满意度”应该是分值(特殊情况也有以%表示的)。
满意率与满意度两个不同概念容易混淆。区别在于评测目标不同:满意率是用来测评人群满意广度的一种方法,满意度是用来测评人群满意深度的一种方法。如果形象地把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情况评价比做一个“湖泊”,则“满意率”代表着湖面的广度面积,而“满意度”则代表着湖水的深度。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测评标准即为CSI(用户满意度指数)。
比如,在2012年7月苏州市举办的“苏州现代化万人评”活动中,10264份调查样本统计结果反映:昆山法治建设满意率为91.5%(苏州12个县市区排名第2),昆山法治建设满意度为73.8分(苏
州12个县市区排名第2)。“苏州现代化万人评”的统计权重设置规则为:“满意度”=(很满意×100%+满意×80%+基本满意×60%)÷全部测评样本数;“满意率”=(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全部测评样本数。
报:省委政法委、省法治办;苏州市委政法委、苏州市法治办;
昆山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发:各区(镇)、各部门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报送信息请发送到专用邮箱:ksfzxx@163.com
7.高职高专人才建设 篇七
1“职业化”道路
1.1 人才标准的职业化
1.1.1 职业化的人才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 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 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 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 首先就要理解职业化的人才标准。高职学生学历层次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但并不意味职业化人才标准的降低, 而相反应该使之更加标准化。因为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要务, 企业是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的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的。所以, 培养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遵循职业化的规律,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
1.1.2 体现区域优势的人才标准
专业建设也要体现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 高职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其人才观、专业建设等必须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适应, 依托区域来建设专业。如,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和第一个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但目前IT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正在制约着大连IT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人才需求。对大连、辽宁、东北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IT类专业来说, 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良机。可见专业人才标准的建设还要体现区域的优势。
1.2 专业技术的职业化
1.2.1 专业技术
专业建设是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 最终目的是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用人的需要。而追随产业的主流技术, 并密切关注产业朝阳技术是企业、也是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朝阳技术是指有可能推动新的产业大发展的那些技术, 主流技术是指广泛用于社会, 研发的产品占据着庞大市场份额的那些成熟技术, 它是由朝阳技术转变而来。掌握主流技术的专业人才一般说来, 必然拥有广阔用武之地和美好发展前景, 依据主流技术优化专业和培养人才, 那么就会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矛盾就会解决。
1.2.2 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是指岗位技能的培养, 通常职业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 所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是相当宽的, 但这样的专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不利的, 因为在专业分工如此细的社会, 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是不现实的, 对高职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岗位技能进行优化。
有些专业的岗位特色并不明显,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竞争中, 泛技术教育的理念是不可行的。学生如果得不到专业岗位上技能的强化, 似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 但真正做起来却什么也不到位。所以由专业技术向职业技术发展, 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 课程的职业化
1.3.1 柔性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柔性不足, 而刚性有余”, 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统得较死, 结构僵化。高职教育的情况亦如此, 在飞速发展的技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 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无法满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要求的。所以有必要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柔性化”是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 专业建设应该在市场的驱动之下, 放在整个经济价值链中来研究其定位和价值取向。
1.3.2 实践资源整合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等行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必须强化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如果没有企业的配合这一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也就是说缺乏校企合作机制, 那么职业教育根本不可能职业。
实践资源的整合是指专业建设要与IT主流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整合企业的一切资源, 利用企业的真实教学情境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渐近“实战”效果。而建设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 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 整合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经验资源, 是一种比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形式。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而其根源是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不能及时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非“职业化”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人才标准、专业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没有形成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也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 所以在与普通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高职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优化“职业”策略, 在市场驱动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才能生存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每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但有数据显示, 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在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还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表明我国高职专业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以下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讨论。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贾慧敏.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7) .
[2]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 2002,
[3]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9) .
[4]周桂瑾.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5]冯渊, 吴建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6 (2) .
[6]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7]朱发全, 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1) .
[8]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8.建设世界强国需要人才 篇八
我国的GDP总量去年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一是我国人均GDP依然很少。1990年我国人均排在世界第105位,2008年是106位,2010年是127位。二是构成不尽合理。房地产占的比重很大,出口产品中,纺织品、玩具占的比例很大。很多现代化产品,虽然在中国生产,但是核心技术仍是外国的。可以说,我们的GDP虽然很大,但是不强。
清朝时期,1840年时,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3%,是英国的6倍,而且清朝当时有军队100万。但是,英国仅派4000人进攻广东虎门,就把我们打败了,被迫簽订了《南京条约》。1894年时,我国GDP是日本的9倍,但甲午战争一打,我们又失败了。当然,战败的原因很多,但科技落后、人才匮乏是其中之一。清朝的GDP主要来自于农产品,出口的是茶叶、蚕丝、瓷器等,反观西方列强,则是钢铁、机械甚至坚船利炮。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GDP仅大还不行,还要强。
如何才能做到强,很重要一点是人才。领先世界科技需要人才,没有某一领域的人才就不会做强某一领域的产业。我国现在人才总量可谓不小,已达1.14亿,但是高层次人才奇缺,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不足。我们的科技贡献率不算高,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我国人才贡献率更低,仅达18.9%。换句话说,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才和科技,而是依靠投资和资源投入,这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的发展,只能是依靠人才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人才越来越重视。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0年代我们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紧紧联系到一起,促进了教育发展;进入新世纪我们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注重了人才的作用,当然不仅是科技人才,也包括其他领域的人才。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人才强国,说明了人才在现代化竞争中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常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现在我们要说,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解决我国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培养,二是引进。胡锦涛同志讲:“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引进人才是国际社会的通常做法,美国就是个典型。华人获诺贝尔科技奖的先后有8人,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7个在美国,1个在英国,是外国引进了我们的人才。其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必事事都要自己研发,自己创新,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邀请一些有成就的外国人才来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加快发展的步伐。
再谈培养人才。这是民族振兴的根本。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总是跟在他人的后面,倘若要走在他人的前面,就必须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国内,二是在国外。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国,如钱学森等,为我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除去科技人员之外,就党政干部队伍来说,选派一些年轻干部到国外短期培训,对于开阔视野、转变思维,学习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我们不可能派出大量人员出国学习,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国内培养为主,辅之以国外培养。
引进人才和选派人员出国培训,都涉及对外开放。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要对外交流。一个单位,如若死水一潭,不交流、不开放,则进步缓慢。国家
华人获诺贝尔科技奖的先后有8人,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7个在美国,1个在英国,是外国引进了我们的人才。
【人才建设简报】推荐阅读:
医院人才建设计划08-22
专业人才梯队建设07-20
党支部人才建设08-18
后备人才库建设09-27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计划10-01
公司人才队伍建设10-31
人才队伍建设薪酬制度08-05
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09-14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计划10-06
如何加强检察人才队伍建设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