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预习学案

2024-09-21

项链预习学案(精选7篇)

1.项链预习学案 篇一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项链》学案

教师寄语:以鲜明、震撼心灵的艺术形象,以简明、巧妙而优美的情节,表达出他要说的一切——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莫泊桑

学习目标:

1、学习精巧构思

2、评价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主旨

学习重点:通过小说精巧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品深刻的内涵

学习难点: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从而深刻揭示主题;体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的人性中善的力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法>、契诃夫<俄>、欧·亨利<美>),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

他以《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一生》、《俊友》、《温泉》等6部长篇小说,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代表作:短篇小说:《羊脂球》、《两个朋友》、《米隆老爹》、《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又名《俊友》)

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观念是美在生活,短篇小说应向生活取材;美在提炼,应从生活素材中提炼;美在构思,要重视布局的严谨巧妙;美在含蓄,不能把意思写尽;美在性格,短篇小说以性格小说为上品;美在简洁,短篇小说字数要少,人物要少。

二、小说背景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黑幕,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三、阅读鉴赏小说的几个切入点

(1)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2)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4)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四.课前积累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黯()淡

惊骇()

契()约 誊()写 寒伧()

打盹()

衣褶()自惭形秽()佳肴()面面相觑()亲昵()

赝()品 粗陋()惆怅()债券()请柬()2.词语释义

①门第:

②寒伧:

③惶惶不安: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④自惭形秽:

⑤面面相觑:

⑥垂涎欲滴:

⑦不知所措:

⑧语无伦次: 3.近义词辨析(1)简朴·俭朴

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俭朴:俭省朴素。

例句:①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普通人也会花大把金钱来筹办婚礼,但姚明却很低调和朴素,得甚至比普通人结婚花费还低。

②他为文绝不浓妆艳抹,拖泥带水,而是用极 的语言去叙事写人抒情。

(2)破旧·陈旧 破旧:又破又旧。

陈旧:旧的,过时的。

例句:①最近,重庆市“史上最牛钉子户”吸引了各方关注。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东路也有这么一家人,因不满拆迁补偿安置,已坚守在 老宅达3年之久。

②环顾李敏老人的家,除了一台旧电视、老冰箱和 的老风扇外,再也没有其他家用电器。正是这样一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老人,用于资助贫困生的钱累计达10 750元。

五、问题导引,整体把握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主要写了几件事?

2、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梦想的心理描写。如何评价马蒂尔德的梦想?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深度探究人物形象

讨论一:阅读“借项链”部分,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的?

讨论二:马蒂尔德梦想破碎的直接原因是“丢项链”这一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马蒂尔德身上,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讨论三:玛蒂尔德作出还项链的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讨论四:两个好朋友相见,体现玛蒂尔德怎样的心理?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丢项链”是成全了她还是败坏了她?

(2):小说除了重点刻画玛蒂尔德外,还对其他人物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

(3)回读全文,说说玛蒂尔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4):、虽然小说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但仔细回想来又并不突然。文章哪些地方暗示项链是假的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5)、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不够完美,没有说出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的情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好不好?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6)你觉得故事的结尾可信吗?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之后,会发生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续写结尾(要有情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地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10.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6)

1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2.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5分)

[键入文字] 扶沟二高高二语文组

导学案

参考答案: 9.C、E(5分)

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B项是“我”的假想。D“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10.(1)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3分)

(2)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地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3分)

11.(1)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2)敏感多疑,(3)胆小谨慎,(4)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4分)

12.(1)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2)“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总想愚弄他人的病态心理,那个社会充满信任危机。“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3)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病态社会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分析合情合理即可)(5分)

2.项链预习学案 篇二

一、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作用

1.培养习惯。语文预习学案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预习, 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学情。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学生完成的预习学案, 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哪些已经懂了, 哪些内容还不懂, 依据学案的反馈信息, 调整教案, 使教学有的放矢,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铺垫降难。学生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降低难度呢?语文预习学案正好起到了铺垫降难的作用。让学生预习课文, 自主学习, 丰富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在脑海中构建起立体的信息网络, 学习新知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4.活跃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 更容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学生在课前已按预习要求认真学过教材, 有了一定的学习体会, 在交流时就能滔滔不绝, 得心应手, 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思维的碰撞, 产生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课堂气氛好,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提高能力。学生完成预习学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6.减轻负担。预习学案本身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部分练习, 它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所要完成的一部分作业, 所以能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特点

1.以学生为本。语文预习学案以学论教,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 如何学。学案下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 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是学生生命的奠基工程和生长过程。

2.以学情为基础。教师编制语文预习学案必须以清楚地了解学情为基础, 这就更有利于“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发展的主体。使用语文预习学案的主体是学生。学案的使用需要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4.以学法指导为重点。语文预习学案立足于自学, 强调的是会学, 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在设计中,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自然地掌握学习方法, 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方法

(一) 教与学一体化的预习学案。

这种预习学案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与学的思路一致,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案例:

《剪枝的学问》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能理出“我”的情感变化线索, 并围绕情感线索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知道课题“剪枝的学问”的含义。

自学设计:

1. 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和示例找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吗?

在我看到王大伯剪枝之前, 对于王大伯和他的桃园, 我 (满怀好奇) ;看了王大伯剪枝之后, 我 () ;当听了王大伯的解释, 我 () ;暑假里, 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我 () 。

2. 当小明读到“满怀好奇”时, 不禁想问:

“我”好奇什么呢?对你在第1题中所填的词语试着用“什么”或者“为什么”来提几个问题。

(1) _____; (2) _____; (3) _____。

3. 对于“‘我’为什么好奇?

”这个问题, 小明先在文中勾画出了相关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 那么甜。然后他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让“我”好奇的是, 王大伯种出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在你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到两个, 先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然后再写出你的回答。

4.“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呢?有什么含义?

评析:这篇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与学一体化预习学案”。学生针对“我”的情感变化提出的几个问题, 就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学与教统一, 共生共融。另外, 整个学案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提问, 根据课文的有关词句思考并解决所提的问题。学法寓于设计的问题中, 自然、巧妙。

(二) 学与教相互映衬的预习学案。

这种预习学案虽然没有做到教与学一体化, 却是对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有效映衬, 起到了补充教学的作用。

案例: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预习学案

学习目的:

知道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原因;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想象续写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会会说什么内容。

自学设计:

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的“我”是指_______;小骆驼感到自豪的是:又大又厚的脚掌可以_______;两层睫毛可以_______;驼峰可以_______。

2. 读了这篇文章, 我明白了_______

3. 后来有一天, 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 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 小红马说:“瞧, 你长得这么难看, 还来照什么镜子呀?快去美容院美容吧!”想象一下, 这次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_______

评析:这篇预习学案所设计的内容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补充。学生如能按预习学案课前自主学习, 课上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的内容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和自学设计两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学习目标的提出应指向学生, 陈述的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几点:一是适当性。确定教学任务后,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适当的学习行务交给学生, 形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案的编制及其目标的达成。二是针对性。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其核心内容应集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找出学生实际与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针对差距制定学习目标。三是明确性。学习目标要明确清晰, 不能笼统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词, 应有具体的量和质的规定, 多用“知道”、“记住”等词来表述。

2.自学设计。自学设计是预习学案的主体。在自学设计中应该把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情境中, 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简捷有效, 不能繁琐, 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具体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 质疑提问。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 让学生质疑提问, 便于教师了解学情, 调整教案。

(2)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

(3) 自读自悟。课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感悟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读进去, 想开来, 做到悟义、悟道、悟情、悟法。教师在编制预习学案的时候, 对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对重点句段自读自悟;对高年级学生可采用批注阅读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

(4) 拓展延伸。学习课文既要务本, 又要超本。如学案设计中让学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开阔视野, 但要求不宜过高, 并注意课内课外结合, 生生、师生互动。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写结合的内容, 让读写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案例:

《菩萨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根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示填空, 理清写作顺序,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 写出课后两个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自学设计:

我会提问。

“菩萨”原来是指_______, “菩萨兵”在课文中是指_______。看到这个题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

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先写了藏胞躲进深山, 再写_______, 接着写_______, 最后写藏胞返回家园, 夸奖红军。

我能自主阅读课文。如:

“唉,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 真糊涂哇!”“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的意思是_______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 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蕴含的意思是_______

3.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的思考 篇三

一、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作用

1.培养习惯。

语文预习学案实际上是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预习,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学情。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学生完成的预习学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哪些已经懂了,哪些内容还不懂,依据学案的反馈信息,调整教案,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铺垫降难。学生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降低这样的难度呢?语文预习学案正好起到了铺垫降难的作用。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自主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让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脑海中构建起立体的信息网络,学习新知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4.活跃课堂。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有了一定的学习体会,在交流时就能滔滔不绝,得心应手,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思维的碰撞,产生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课堂气氛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提高能力。学生完成预习学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6.减轻负担。预习学案本身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部分练习,它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所要完成的一部分作业,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二、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特点

1.以学生为本。语文预习学案以学生为本。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案下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是学生生命的奠基工程和生长过程。

2.以学情为基础。教师在编制语文预习学案时必须以清楚地了解学情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来编制预习学案。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语文预习学案使用主体是学生,学案的使用需要学生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4.以学法指导为重点。语文预习学案立足于自学,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指导“暗示”在设计的问题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地掌握学习方法。逐步让学生由不会阅读到会阅读,由不会学习到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方法

(一) 教与学一体化预习学案。

这种预习学案就是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学案例1】《剪枝的学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能理出“我”的情感变化线索,并围绕情感线索提出问题;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知道“剪枝的学问”课题的含义。

【自学设计】

1.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和示例找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吗?

在我看到王大伯剪枝之前,对于王大伯和他的桃园,我(满怀好奇);当看到王大伯在剪枝之后,我();当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我();当暑假里,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我()。

2.当学生读到“满怀好奇”时,不禁想问:“我”好奇什么呢?让学生针对第一题中所填的词语试着用“什么”或者“为什么”来提几个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我’为什么好奇?”这个问题,学生先在文中勾画出了相关的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然后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让“我”好奇的是,王大伯种出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在你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到两个,先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再写出你的回答。

(1) 我能回答第()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能回答第()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呢?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例2】

《但愿人长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知道苏轼在思念弟弟过程中心情的变化,针对心情的变化提问;并根据课文的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搜集苏轼的其他诗句或表达思念的诗句。

【自学设计】

1.苏轼在思念弟弟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

2.围绕所填的内容提出三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其中的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苏轼其他诗句或表达思念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以上两篇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与学一体化预习学案”。学生针对“我”或“苏轼”的情感变化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另外整个学案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提问,根据课文的有关词句思考解决所提的问题。学法寓于设计的问题之中,自然、巧妙,颇具匠心。

(二) 学与教相互映衬的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虽然没有做到教与学一体化,却是对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有效映衬。起到了补充、铺垫教学的作用。

【学案例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的】知道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原因;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想象续写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会会说什么内容。

【自学设计】

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的“我”是指________;小骆驼感到自豪的是:又大又厚的脚掌可以____________;两层睫毛可以_________;驼峰可以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来照什么镜子呀?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吧!”想象一下,这次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例4】《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知道当地居民杀狼的原因;狼被杀后,凯巴伯森林出现了什么样的灾难;弄清楚破坏森林真正的祸首是谁,明白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自学设计】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被枪杀后,凯巴伯森林出现了灾难。灾难一:_____________;灾难二:______________

3.保护森林和群鹿的“功臣”是指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破坏森林的“祸首”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这两篇预习学案所设计的内容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补充。学生由于课前对一些问题做了自主学习,做好了准备,课上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热情高、气氛浓,效果好。

四、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的内容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和自学设计两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学习目标的提出应指向学生,对学生提出要求,陈述的是学习的结果,能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学习目标的制订要注意:① 适当性:确定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适当的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案的编制和完成。② 针对性:学习目标的制订要有针对性,其核心内容应集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学生实际与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的差距,针对差距制定学习目标。③ 明确性:学习目标要明确清晰,不能笼统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词,应有具体的量和质的规定,多用“知道”、“记住”等词来表述。

2.自学设计

自学设计是预习学案的主体。在自学设计中应该做到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简洁有效,不能繁琐,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

具体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① 质疑提问。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让学生质疑提问,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案。② 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③ 自读自悟。课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感悟过程,让学生读进去,想开来。悟义、悟道、悟情、悟法。教师在编制预习学案的时候,对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对重点句段自读自悟;对高年级学生采用批注阅读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④ 拓展延伸。学习课文既要务本,又要超本。学案中设计让学生查找课外有效资料的题目,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写结合的内容,让读写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学案例5】《菩萨兵》(苏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能根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根据提示填空,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写出课后两个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自学设计】

◎我会提问。

“菩萨”原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兵”在课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这个题目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藏胞躲进深山——()——()——藏胞返回家园,夸奖红军。

◎我能自主阅读课文。

1.“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红军播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例6】《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对课文的第4小节进行自读自悟,体会出老天鹅的牺牲精神;想象补充老天鹅撞击冰面悲壮的场面;续写小诗,歌颂老天鹅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学设计】

1.读下面的一段话,把你对加点词的体会分别写一写,再用几句话表达一下你对整段话的感受。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2.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冰面终于被撞得裂开了一条小缝。但此时老天鹅也被撞得眼冒金星,______、______,然而它顾不上累累的伤痕,没有一丝犹豫,一次又一次地腾空而起。

3.完成小诗。

老天鹅腾空而起 群天鹅深受感动

一次次用身体扑打冰面 一只只加入破冰的队伍

沉重的撞击中 响亮的号声里

凝聚着_____________迸发出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团结之歌

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歌

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歌

【学案例7】《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根据填空,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示,自学课文的第二小节,知道南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自学设计】

◎ 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南沙群岛不仅是__________,也是个_________。

◎ 我会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能自主阅读课文(阅读课文的第二段,回答问题。)

1.这小节主要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说的。

2.南沙群岛拥有___________,蕴藏______________,贮存_____________,可见南沙群岛_____________。

总之,如果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做到了简洁、有效,那么课堂上学生是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师生互动交流,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大大提高,有效教学就会变成现实。

4.项链预习学案 篇四

《项链》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在教学中应该以读为本,让孩子在诵读中受到语言美、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孩子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快乐,又在感受中进一步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再充实感受。贯穿全课的情感主线就是快乐!快乐!再快乐!让我们谈快乐,寻找快乐,分享快乐吧。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大海。

2.教师引学:你见过大海吗?你能形容一下你见过的大海吗?你喜欢在海滩上玩儿些什么?海边玩耍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引出课文题目。

学生欣赏课件出示的美丽图画。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填一填。

( )的大海 ( )的大海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用时:12分钟)

1.老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学:根据字音,自己读读课文。(师巡视)

3.本课分为几个自然段?

4.同桌分段读一读。

5.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生词。

(2)自己识记生字。

(3)同桌交流。

(4)汇报。

(5)去掉拼音读一读。

(6)开火车检验词语卡片。

(7)开火车检验生字卡片。

学生活动

1.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再把圈画的词读两遍。

3.学生自己标出两个自然段。

4.同桌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5.学生识字。

(1)选择喜欢的生字记一记。

(2)把自己记的字和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

(3)把自己喜欢的字和大家说一说,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并且继续补充。

(4)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读字词。(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

效果检测

给下面的生字宝宝注音。

( ) ( ) ( )

蓝 向 娃

( ) ( ) ( )

着 金 挂

( ) ( ) ( )

和 活 笑

三、再读课文,检查反馈(用时:13分钟)

1.教师引学: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课件按学生的提醒显示生字。)

2.比赛读文。交代比赛规则:

教师引导: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选择你最有把握读好的那个自然段参加比赛。

(2)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每小节请两三个学生读。

(3)教师引言: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好在哪儿吗?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值得注意的字的读音。

预设:

“着”在本文读轻声。

“活”的韵母是uo,不是o。

2.(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比赛读课文。

(2)指名参赛。

(3)学生点评。

效果检测: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质疑问难,随机学文(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言:在课文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教师引学: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3.用“______是______”练习说话。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

(1)浪花怎么会笑呢?

(海浪声就像笑声。)

(2)大海怎么也有项链?

2.大海的项链就是那一串串快活的脚印。

3.学生用“______是______”练习说话。

4.练习说话。

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看一看,说一说,初识美(用时:5分钟)

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复习生字。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读。

4.齐读全文,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

1.学生倾听。

2.学生复习生字:又、蓝、笑、向、着、和、贝、娃、挂、活、金、白、的。

3.男女生比赛读、个人读。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感受:大海很美;小娃娃很快活。

5.组词语。

又( ) 和( ) 白( )

的( ) 蓝( ) 向( )

活( ) 着( ) 娃( )

挂( ) 金( ) 笑( )

贝( )

二、读一读,品一品,感悟美(用时:15分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大海美景。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我们从哪儿感受到了大海的美?

3.同桌交流。

4.汇报,互相补充,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出示课件,体现这些词语。

5.教师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小娃娃在海边玩耍的情景。

2.教师范读。

3.学生思考:我们从哪儿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和同桌交流。

4.汇报,互相补充,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体现这些词语。

5.出示课件,教师指导朗读。

6.引导学生讨论: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学生活动(一)

1.学生欣赏大海美景。

2.学生听老师范读,思考问题。

3.同桌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一画,并说一说体会。

4.学生汇报。

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

又宽又远、又长又软

雪白雪白

哗哗地

5.读出大海的美:想象着,带着美美的表情读。

(二)1.学生欣赏课件。

2.学生听老师范读,思考问题。

3.和同桌找一找,用三角号画一画,并说一说体会。

4.学生汇报。

嘻嘻地、快活的

笑、迎、捡、穿、挂、落、穿、挂

5.读出快乐:想象着,带着快乐的表情读。

6.学生讨论。

大海的项链就是那一串串快活的脚印。

6.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1)蓝蓝的大海

( )的( )

(2)又长又软

又( )又( )

(3)雪白雪白

( )

(4)哗哗地

( )

(5)迎上去( )

捡贝壳( )

穿项链( )

挂胸前( )

落脚印( )

三、读一读,演一演,再现美(用时:10分钟)

1.教师:让我们再来齐读这篇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学生活动

1.四名学生上台合作表演读。

2.学生互相评价。

效果检测: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写一写,练一练(用时:10分钟)

1.指导笔顺。

2.指导书写“白、的、又、和”。

(1)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3)提醒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

学生活动

1.书写练习。

2.学生书写“白、的、又、和”。

(1)学生发现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明确在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

效果检测:认真书写生字。 白 的 又 和

《项链》课外阅读资料拓展

◆读儿歌

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海 水

刘饶民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

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

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

海水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

5.《孟子》两章预习学案 篇五

第18课

《<孟子>两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苦”“环”“池”“畔”等。

3、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懂得“人和”的重要性,既要学会团结合作,还要懂得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资料积累:——了解孟子与《孟子》

1、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米栗()封疆()亲戚()畔之夫()亲戚畔()之 寡()助 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3)一词多义;

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地利不如人和()..(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通译全文,标注出疑难之处

4、理清论证思路,划分层次: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层次:

三、预习诊断: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战国时期 人,中国古代著名 家、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得道多助()以天下之所顺()()....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九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8课

《<孟子>两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学案

九年级 班 姓名: 预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预习重点:目标1、2 预习任务:

一、温故知新:

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家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交流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曾()益 拂士()行拂乱其所为().2.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2)词类活用: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 忍()性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

入则()出则()(3)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举于士()于是人也()(4)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生于忧患()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3.文章中心论点是。文章怎样论述的?

三、预习诊断: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2、解释加点字:

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饿其体肤()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质疑:

6.初二语文三峡预习学案 篇六

1读通读顺课文

2利用书下注释及手中工具书,能翻译课文

预习内容:(课本 130 页~ 132 页)

预习步骤:

一、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二、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预习检测:

.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阙 ( ) 嶂 ( ) 曦月 ( ) ...

襄陵( ) 沿溯( ) 素湍绿潭( ) ...

漱 ( ) 属引( ) 绝巘 ( ) ...

(2)文学常识积累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 ,选自《 》,这是一本有很高

文学价值的 专著。三峡是指长江中上游湖北、重庆两省市之间的 峡 峡和 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已在此建成 。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 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 ..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 ..

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猿鸣三声泪沾裳______________ ..

飞漱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略无阙处 略无: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4)虽乘奔御风 虽:

(5)素湍绿潭 素: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3.解释下列词语。

(1)重岩叠嶂:

7.项链预习学案 篇七

【关键词】导学案 语文教学 有效预习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导学案为抓手来促使学生预习。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文预习的有效性,因此精心设计“导学案”,成了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性,下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构思导学栏目,为学生搭建预习的框架

设计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科学、合理地设置导学栏目。一般来说,导学案可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预习导航、问题探究、质疑反思、拓展延伸。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它位于导学案第一栏,其他板块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预习导航”主要是预习课文中生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问题探究”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理解性、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课文。“质疑反思”主要是归纳预习时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和读后的体会感受等。“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作品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总之,导学案这些栏目的设置如果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固定下来,学生就会懂得从哪些方面去预习一篇课文,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精心预设导学题,让学生了解预习什么

目前落实预习的主要模式是问题引导模式。该模式中一般是给一些简单的填空题、问答题,学生完成了这些题目就基本算是完成了预习任务。总体来说,过去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非常低,落实有时还不够到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怕增加学生负担,也担心落实预习会给老师增加额外工作量;第二是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就会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新奇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1.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

导学案的预设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点。题目要简洁明了。如《海燕》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海燕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2)指出下列形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及其波浪,狂风、乌云、雷电)的象征意义。(3)作者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何意图?这些题目体现了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导学题要有梯度

导学案预设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预设题要有梯度,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能力探究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导学案每一个环节也应按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设计。如,预习《石榴》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课文按怎样的思路结构全文的?(2)作者抓住石榴什么特征来写的,是如何写的?(3)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会把学生逐步引向深层次理解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科学的导学提纲和合理的导学环节展开预习,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3.导学题要有创意

目前落实预习的主要模式是问题引导模式。该模式中一般是给一些简单的填空题、问答题,学生完成了这些题目就基本算是完成了预习任务。总体来说,过去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非常低,落实有时还不够到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怕增加学生负担,也担心落实预习会给老师增加额外工作量;第二是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就会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新奇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1.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

导学案的预设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点。题目要简洁明了。如《海燕》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海燕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2)指出下列形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及其波浪,狂风、乌云、雷电)的象征意义。(3)作者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何意图?这些题目体现了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导学题要有梯度

导学案预设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预设题要有梯度,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能力探究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导学案每一个环节也应按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设计。如,预习《石榴》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课文按怎样的思路结构全文的?(2)作者抓住石榴什么特征来写的,是如何写的?(3)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会把学生逐步引向深层次理解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科学的导学提纲和合理的导学环节展开预习,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3.导学题要有创意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设计预习题力求活泼新颖,有创意,经常变换一些预设题的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可以根据句意归纳成短语(成语),将成语补充完整,错别字订正,或要求学生网上查询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等。

4.预习题的设计要便于检测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在心理上是希望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的。对于所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应巧妙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加以检测。例如:要求预习课文朗读,那么课上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和鼓励;预习生字词,课上可以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示范讲解字词音形义。布置的预习作业只有在课堂上检测,学生才会重视,预习才会更有效。因此,在编写导学题时要注意设计成有利于检测的题型。

三、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单一的接受型转为自主、合作、探究型,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是课堂合作交流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导学案的内容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有一些学法提示语:如“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还可以注明:结合文下注释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扫除生字障碍等。如在指导学生预习《木兰诗》时,“朗读”这一环节我作了以下提示:(1)前两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一些(2)第三段的出发前准备要节奏加快,后面则变为抒情的语气,节奏变慢。(3)第四段的基调是悲壮的。(4)第五段前一节,应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朴实。(5)第六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节奏有变化:快——慢——快。(6)第七段是歌者的赞语,最后一句慢而有余韵。在“反思质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认真整理好,准备课上讨论。导学案中只有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课文预习的效果。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自主预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课文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朝蔚.《自主学习的前提——课前预习》.

[2]《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4]《导学案设计浅谈》.

[5] 陈延彬.《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上一篇:刘一秒宗教智慧下一篇:财务辞职申请书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