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1.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七一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心得
这是一部深刻激昂的实践史。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做出过往抗战时期那些轰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我们却可以以涓涓细流般的虔诚与真挚回报党。七一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七一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一:
7月1日,局党组组织我们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位于群山环绕中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经过多年建设,现在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多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领导人故居及西柏坡纪念馆。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里,在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在西柏坡旧址前,我仔细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着一件件文物,思绪纷飞。遥想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出生入死,指引着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是何等的不易。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殚精竭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带领全国人民打破旧中国的同时,倾心细致地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认真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时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有幸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阶段的入党积极分子,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要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强化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西柏坡时期,党的地位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能通过新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危险。学习必须有良好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创新精神,落脚点要学以致用。坚持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短暂的参观学习活动结束了,但西柏坡却长久的留在了我的心中。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其精神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七一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二: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西柏坡革齤命先辈们的故居来参观学习。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齤东转战于此地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
当我们离开西柏坡,我们也记住了“西柏坡”的叮咛,西柏坡哺育了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着,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
所以,习齤总书记在让青年“追求美好梦想”的同时,更强调了“空谈误国,实于兴邦”要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艰难奋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出彩人生-----这里实际是在提醒年轻人: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
梳理习齤总书记上任以来的讲话,“中国梦”无疑是使用最频繁的词之一。但仔细阅读便会发现,都会强调“艰苦奋斗,实于兴邦”。比如十八大后新领导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齤总书记第一次谈到中国梦,在阐述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后,同时提出了“空谈误国,艰苦奋斗,实于兴邦”。
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看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到社会走一圈看着年轻人的精神风貌;看一个社会有没有未来,到大学校园里了解年轻人在看什么,说什么,追求什么就能大体得出结论。这次西柏坡之行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去努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七一参观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像是一卷画卷,在历史的长河里,党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尝试都被化作画卷中的点点彩墨,勾勒出一幅巨丽雄浑的岁月巨作。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伟大的党即将迎来她的九十周岁华诞。在这喜庆且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来临之际,我跟随党支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参观革命圣地蓝田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寻找先辈们的足迹,感受过去的那段光辉岁月。
这是一个远离都市的山镇,群山环绕,街道宽约5米,长200米左右,青石铺成的街面从低坡向高处蜿蜒,街镇上总人口有300多人。老街、老屋基本保持着原貌。镇中心竖立着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介绍着该镇的红色旅游景点资源,“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就在牌子西侧的老街上,1997年12月,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撰写了馆名。葛牌镇纪念馆现任馆长耿宏刚介绍说:“苏维埃政府建立后,葛牌镇很快有了农会组织,红军开始领导劳苦大众抗粮、抗夫、抗丁,斗土豪劣绅,铲封建势力,打富济贫,开仓放粮,这是当地群众难忘这一历史的原因。”目前,葛牌镇已经成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此参观接受教育。
一走进纪念馆大门,呈现在我眼前的那门红二十五军当年用过的大炮,仿佛带我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纪念馆展出的实物资料照片400余幅,有当时红军自制的草鞋、防滑鞋、红军用过的文化课本、红军军属证、红军军歌、竹碗、草碗等图片资料,通过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红军的艰苦生活,感受到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通过这次对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的参观,让我学到了很多,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触。
首先,我深深感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我生长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时期,从小没吃过什么苦,享受着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次参观学习后,我懂得了现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自己必须从严要求自己,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革命前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其次,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启发了我的人生理念。在了解了当时的革命历史和生活状况后,让我感受到在如此简陋艰苦的环境里,在武器装备、兵力配备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们党还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夺取了政权!这个奇迹,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战士具有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而实现的。这让我深受启发,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不顺而沮丧,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可笑,所以,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树立坚定的革命意志,铸就坚忍不拔的品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做贡献,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第三,在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创先争优”的号角,为党的九十华诞献上贺礼的时候,通过这次在葛牌镇的参观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觉得我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在党组织内部,不断吸收党员的优点。就拿本人现在所在的党支部来说吧,在这个小小的支部里确是人才济济,各方面都不乏人才,只有在充分肯定与发挥他人长处优点的前提下,再结合自身的特点,从而造就与别人不同的“优”。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周围的同事。要做到这一点,是以完善自身为前提的。因此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踏实奋进,誓用实际行动诠释“创先争优”的真谛。
2.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作为人们专心体验、集体接受教育、引发思考的场所, 是脱离了一般生活行为的场所, 其氛围主要有刚性美、秩序感、系统性、空间张力等特点。景观中的元素可分为物质元素和人文元素两个方面。物质元素是指没有生命的, 和社会文化无关的元素, 参观者通过感官感知并能形成共同意象;人文元素则指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有特殊意味的形象或符号, 这些元素形成的语言是依靠参观者有一定知识为基础才能解读出来。一般来说, 大量和丰富的物质元素形成人文元素赖以存在的环境背景, 而后通过少量的人文元素 (如建筑、雕塑、文字等) 作为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载体进行间接或直接点题, 从而推进氛围的最终形成。
西柏坡革命圣地向参观者展示了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根据地的辉煌的历史功绩, 使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定格。其景观主要包括纪念碑、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领袖风范雕刻园、青少年文明园、石刻园等几处, 几处景点功能互补, 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景区通过一系列的物质元素和人文元素表现了全国即将解放的大背景下的悲壮气势, 整体气氛是雄壮、庄严而又激昂向上的。
二、西柏坡革命圣地的氛围营造手法
1. 物质元素层面上。
(1) 选址:山水为骨架的自然背景。西柏坡革命圣地表现的是一个国家事件的大题材, 其选址必须能与其内容相匹配。我国国土东边面海, 其余三面高山环绕, 因此古代的中国强调农业而不注重海军和对外扩张, 对于国土的自然环境的印象是内向的, 是山河为骨架的, 这种观念鲜明地反映在传统造园以山水为骨架的格局上。在这里, 烟波浩渺的柏坡湖和层层叠叠的山峦相结合, 隐喻了我国山河为骨架的国土地理特征和传统观念, 使人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川和老一辈革命家指点江山的峥嵘岁月。
山水成为了景区氛围的重要线索, 但观水的纪念碑、纪念馆和石刻园三处景点由于与水的高下远近不同而三者的景观又不同。纪念碑是参观者首先到达的地方, 是居高临下的远观。此时山水相连, 视野最开阔, 在参观的开始就产生山河壮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爱国情怀。 (图1) 到达纪念馆停车场再观山水, 此时距离比较近, 烟波浩渺, 能看到水上的船只, 展现对革命领导人旧时生活的追忆。从纪念馆的广场回首, 则又是烟波浩渺的远景, 视点升高, 景观层次增加。石刻园是三面临水的一组白墙红瓦的回廊式台榭, 有江南园林的特点, 在室内观赏老一辈革命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给西柏坡的书法题词的同时, 也感受到置身于山水的豪迈。
(2) 整体规划:因地制宜, 功能互补。西柏坡革命圣地的整体规划逻辑清晰, 因地制宜, 通过高低和远近的布局, 突出了各个景点的主次关系, 各个景点特色鲜明。整体规划为散点式, 而非革命历史景观常用的轴线对称的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整体规划纪念碑位于景区的入口处, 位置最高, 与纪念馆背靠背, 位于山坡上。其余位置较低, 中共中央旧址坐落于纪念馆正西, 游憩结合的领袖风范雕刻园、青少年文明园, 则位于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之间。一般参观者来到西柏坡革命圣地, 首先参观纪念碑, 然后是就是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 然后是三个次要景观。青少年文明园表达了寄希望于青少年绿化祖国、建设祖国的希冀, 形成情感的波折并渐趋平静。石刻园在最南端的临水处, 是参观的结束, 临水目睹老一辈革命家墨宝, 引发进一步思考。
各处景点的空间形式各异。参观者从西北边景区大门口驱车进来就是纪念碑脚下的停车场, 停车场是一个绿化和建筑围合的空间, 使人们的视野变得纯净, 前方纪念碑成为主要的视觉目标。纪念碑采用了上升式的空间序列, 在参观者刚进入景区就把情绪调动起来。纪念馆是景区最重要的建筑, 通过停车场、大台阶以及广场上的五大书记铜雕和国旗台形成的序列, 形成景区的高潮。中共中央旧居采用散点式的布局, 其中的色彩、绿化和建筑营造出氛围亲切、朴素, 参观的时候顺序可以比较自由。领袖风范雕刻园的空间序列是组团式的, 采用接近人体的尺度, 每组雕像旁有一个附属的休息空间, 氛围显得亲切、轻松。
(3) 色彩:单纯而鲜明, 各有特色。在西柏坡革命圣地中色彩比较单纯, 充分地利用了色彩的特性形成其特有的氛围。主要是以深绿色为基础和点缀鲜红色和其他的红色, 形成庄重而又隐含着难以抑制的令人激动的氛围。红色在这里象征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和不可遏制。 (图2)
在纪念碑和纪念馆景观中, 主要色彩是常绿树木和不同大小和彩度的红色 (如纪念碑、纪念馆、墙面、铺装, 甚至水岸的栏杆) 。点状鲜红色在景区在人不经意间出现, 有LED屏幕上的文字、旗帜, 路边的美人蕉花朵、标识牌等, 使参观者感受到悲壮的革命历史氛围。纪念馆的五大书记雕像前用常绿灌木围合, 并用一系列花卉和彩叶植物进行点缀和对比, 如秋天用的是彩叶草、孔雀草、一串红等, 烘托出一种热烈的氛围。在中共中央旧居中和领袖风范雕刻园中以白墙黑瓦的建筑为主, 用了很多的乡土树种, 常青树较少, 环境色彩相对丰富, 更有生活气息。领袖风范雕刻园也用了一些能反映季节变换的树种, 如银杏、国槐等, 绚烂多姿的色彩营造出了领袖与人民共呼吸的场景。青少年文明园四周采用常青和落叶乔木围合, 中轴线上的主花坛采用金黄色金叶黄杨为主来点题, 表示秀丽祖国山河的绿化寄希望于青少年, 有语重心长的意味。石刻园建筑除了白墙红瓦的屋顶之外, 周边绿化的乡土树种也较多。
(4) 空间细节方面:精心细致的设计。西柏坡革命圣地中, 对每个景观元素的处理都很细致, 对景观意义的传达起到了精心补充的作用。如地面的铺装方面。纪念馆的五大书记雕像后的地面嵌入圆弧线铺装形成向着纪念馆的向心感, 引导参观者走向纪念馆的入口。领袖风范园, 用了和纪念馆、纪念碑相同的浅红色花岗岩碎拼出道路, 形成景区的统一性。青少年文明园采用了浅红色花岗岩和嵌石园路铺装形成总体与园内的转承。中共中央旧居中, 只用黑色的石材铺出了大院中的道路, 建筑庭院中的小路则用青砖铺就, 风格朴素却很好地满足了功能, 反映出原有的风貌。再如种植形式方面。纪念馆广场的种植很具段落性, 纪念馆前的树木对称, 两边最前边两棵为油松, 然后是柏树五棵, 将空间引申到纪
2. 人文层面上的氛围营造。
在物质元素的层面上, 西柏坡革命圣地通过视觉形象营造形成了壮美、豪迈、激动的景观氛围基础。在此基础上, 又通过简洁的人文元素点明了纪念的主题。
(1) 主题的表达:简洁的雕塑和文字。西柏坡革命圣地的历史事件和精神内涵表达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简洁的雕塑和文字。纪念碑停车场在花坛上用黄杨塑造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点明主题。沿着台阶向上, 台阶中间的花岗岩上刻着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几次党代会的召开地的风景、时间和地点, 从上海、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 最后到北京,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新中国走过的足迹。纪念碑雕着红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正式进行点题。纪念馆的五大书记铜雕《赶考》反映了毛泽东等革命家在胜利前夜满怀豪情, 迎接挑战的伟大气概, 告诫共产党人要牢记“两个‘务必’”, 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铜雕以具象的雕像形式将人们的情感激发到最高点。
(2) 植物配置:象征性引发想象。采用植物人格化的形象创造景观的意境美是我国造园的优良传统, 植物在西柏坡革命圣地景观氛围的营造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不仅形成了令人感知的审美心理, 还通过植物暗示了各个空间的本质和特点。路边的绿化、纪念馆和纪念碑的绿化用了常绿的松柏为基调, 点缀以彩色花朵, 形成革命历史景观所需的雄壮、庄严、热烈的氛围。而中共中央旧居则采用了较多的乡土树种, 主要是落叶乔木, 反映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有梨树、柿树、榆树、白杨、槐树、桑树等等, 也有少数的柏树、松树等常绿树种, 引起人们对伟人的追忆和联想。在中共中央旧念馆入口两旁的雪松, 形成庄严的气氛。中共中央旧居中, 每一棵树的位置都是细致设计的结果, 对空间起着限定的作用, 对参观者起着引导的作用 (图3) 。
居中, 每个小院都用不同的种植反映了居住的主人的性格。如董必武住的四合院的院墙外爬着爬山虎, 秋天叶子红了, 色彩非常绚烂, 通过爬山虎的“愈老愈红”暗喻了董必武先生在中共中央群体中的长者地位。 (图4) 周恩来院中栽着一棵硕大的梨树, 让人想起梨花怒放的情景, 还有竹子, 都暗喻周恩来总理一生清白, 为国家鞠躬尽瘁、谦虚谨慎的作风。其他三个游憩性较强的园子则树种也较多, 接近普通的休闲景观, 形成自由、休闲的氛围, 使参观者放松心情, 放慢参观节奏慢慢欣赏。
(3) 参观者的参与:氛围的催化剂。西柏坡革命圣地和井冈山、延安一样, 是全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所有的景点和很多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一样, 都是免费参观, 是全民爱国教育的一个场所, 容易使人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在此, 参观者的行为形成一种催化剂, 相互影响, 形成一种团结的氛围。五大书记雕像前成为集体合影留念和一些机关单位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等政治教育活动之处。另外, 在旧居的中共中央二届全会旧址前, 山墙上设有宣誓的党旗背景, 也是人们选择集体宣誓和合影的场所。
3.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尔林兔中学:毛俊平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多年来,我只是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宏伟的身影。总想有一天能亲临延安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近日,我校组织了一次红色之旅——到革命圣地延安接收传统的再教育,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参观了杨家岭,枣庄,宝塔山等地方,天下来,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心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心和中心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心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心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心领导的故居和中心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线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艰苦的年代,延安的抗战大学吸引了全国无数的人,虽然那里的条件很艰苦,露天食堂,集体宿舍等,是党的方针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大家一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改革开放了,一些西方传过来的不好的思想开始泛滥,什么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等。
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弘扬广大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4.瞻仰革命圣地 学习延安精神 篇四
——榆林学院2013年“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天简报
2013年7月21日七时,实践小组从榆林学院出发,乘车奔赴延安,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主题暑期社会实践。
上午十时,实践小组到达转战第一站——延安。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在中国革命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也是转战陕北的起点,实践小组参观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旧址是枣园。枣园又名延园,延安政府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红色庄园,现今在枣园附近设立了延园中学。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迈进枣园时,迎接我们的是那宽敞干净的道路两旁耸立着的大树,隐喻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自然理趣。再向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中共中央书记礼堂旧址,建于1941年,室内挂有一张毛主席在赴重庆谈判登机前挥手告别的照片。礼堂一侧有一拱门形的入口可以看到一个舞池,这是当时为了丰富干部的业余生活而修建的。出了礼堂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组气势磅礴的铜像,是五位伟人昂首向前迈步的姿势,代表着中国革命必将走向胜利的伟大意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组成员沿着幸福渠东上,分别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在这里继续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并领导了全国军民争取民主和平、同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实践小组还兴致勃勃地走上了原貌保持的石头铺就的小路,热烈地讨论着当年毛泽东等领导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情形。当我们走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前时,讲解员深情地描述了当时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发言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何等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养,学好专业技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观完枣园之后,实践小组于下午一时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该地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中央大礼堂是专门为中共召开七大所建。进入大礼堂,呈现在眼前的是中共七大召开时的原貌复原景,站在庄严肃穆的礼堂大厅,同学们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部分学生党员更是在大厅内重温入党誓词,坚定自己的信念。之后讲解员带领实践小组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楼,在这里曾经举办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逼上梁山》等都曾在此演出。实践小组还参观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旧居。当同学们看到周总理摔伤胳膊仍为党工作时,一种感动之情油然而生,他不顾自身安危,离开妻子,完全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这是怎样的一种博大情怀!他永远是我们最敬爱的总理。
告别杨家岭,实践小组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进大门大家就被广场中央宏伟大气、总高16米的毛泽东塑像所吸引。广场两侧,树木苍翠,绿草如茵;展馆东西两翼,18尊象征工、农、商、学、兵及国际友人的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入口的三层台阶,隐喻了中共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
新展馆通过2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珍贵历史照片、艺术作品及运用灯箱、图标、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党中央和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光辉历程。讲解员专业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惊天动地的革命战争。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峥嵘岁月。
在展馆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延安精神:坚定政权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弘扬延安精神,铸就辉煌人生”来借此激励我们全体成员:继承革命传统、不断奋进。革命老一辈这种艰苦奋斗、服务人民,敢于理论创新、务实、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永垂不朽的精神支柱、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最后,实践小组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的旧址,是军委和中共中央总部1937年1月~1947年3月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党中央转战陕北的出发地。我们首先来到宽敞明亮的军委礼堂,那一面面颜色依旧鲜艳的红旗,让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这里曾经召开会议的热烈场面: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一切都
是那么真实,似乎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实践小组顺着小路来到毛主席旧居。1947年3月国民党轰炸王家坪,毛主席仍伏案工作,警卫员从锅里捡到两块弹片催主席撤离,主席竟风趣的说,“不错,可以打成两把菜刀”。主席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在这里,毛主席和毛岸英的一张合影引起大家的关注,当时毛主席派遣毛岸英在四岔铺村参加大生产运动,并严格要求,让我们看到伟人的平等之心。之后的抗美援朝则对毛岸英进行了实地战场的训练,噩耗传来,主席一句“他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种舍子卫国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延安在抗战时期,就是无数有志青年向往的精神圣地。近代中国从五四运动起,就掀起了一股改天换地的新思潮,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的第一次解放在此时起,而延安,那里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据地,而且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圣地,引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那个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的年代,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唯有延安,坚守着新民主主义的希望,给有志青年们以最强有力的精神寄托。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是新中国的又一大盛事。追古思今,今日之中国已经变得无比富强、自信,不再任人饱受欺凌。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今日之成就,与延安这块革命圣地密不可分,更与延安精神息息相关。那些伟大的精神,正如真善美一样,是我们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通过这次延安之行,实践小组更加深了党中央在延安革命与建
设的光辉历史,也更加热爱延安这块红色的圣地。就让延安精神永久地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自觉地成为一名有坚定信仰、有进步思想、有深刻内涵的当代大学生。让我们高举延安精神的伟大旗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祖国的明天因我们而更加辉煌!
撰稿:贺乐 指导教师:赵慧 核稿:张渊
5.赴革命圣地参观心得 篇五
XX年5月3日至7日,参加了院党委组织的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贵州行,在此次活动中,我看到了什么是纯粹的共产党人,知道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所在,明白了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懂得了我们每个共产党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牢记党的誓言,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保持党性的纯洁。教育深刻,意义深远,发人深思。
我对这次贵州行总结了六个字,即:“三个纯、三个净”。一是在息烽集中营,看到了我党真正的、纯粹的共产党人,那一张张历史图片,那无比险恶的生活环境,许多烈士牺牲时候仅有二十几岁,三十多岁,正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他们的信仰——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是信仰和信念支撑着他们,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中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是多么可贵,是今天我们不能想象的,今天我的党员数量从建党之初的三十几人到了几千万,可是我们这几千万党员中有多少还保存着那份可贵的信仰呢?有多少党员能够为了信仰来牺牲自己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我觉得自己就无法与他们相比,羞愧难当啊!我开始反思,我也将通过这次纯洁性教育,很好地净化自己的思想,更加坚定党的信念,努力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为共产主义事业留下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应有的足迹;二是纯洁的大自然,在短短的几天让我感觉身心非常清新,使我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每个共产党人都应该自觉教育群众和带领群众做好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工作,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这次贵州之行,深感大自然对我身心也是一次很好的净化;三是纯朴的民风,是这次贵州之行又一个深切的感受。贵州省是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有少数民族48个,各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风民俗,但勤劳、勇敢、团结、纯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崇尚大自然的民风令人崇敬。正是这些共同点,使他们世代相处亦墨,生生不息,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我党民族政策的伟大,看到了我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所做的努力。这一切对我的心灵又是一次净化。
【革命圣地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参观革命圣地的意义06-21
庆祝建党90周年暨参观革命圣地随想10-21
我的童年圣地作文08-24
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09-15
学习的革命读书笔记作文06-26
深化效能革命心得体会10-24
传统革命教育个人心得体会08-09
观《辛亥革命》心得体会11-09
缅怀革命烈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