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2024-09-06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共8篇)

1.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篇一

如何改进现行财务漏洞

对煤炭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现实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IT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应对加入WTO之后的各种挑战,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了高新技术,完成了财务联网,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历经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现在已经成熟,并升级到用友U850版集中财务管理软件,并一举走在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随着煤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不断拓展,信息量大大增加,但信息的获取时间却拉长了,信息的准确性也打了折扣。旧的财务软件在煤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无法随时了解各二级或三级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无法深入进行财务工作的垂直化管理。因此,在韩城煤业集团公司乃至我国各大煤炭企业集团选择新的财务软件,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煤炭企业 集中财务 信 息 化 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集团型企业已不满足于仅在会计期末的数据集中查询,而要求实时的信息查询与处理,并要求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能实现跨账簿、跨企业、多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解决了这一要求在技术上的瓶颈,一些IT软件提供商也提出对传统的处理流程进行修订,提出由集团总部统一设立“一账式”会计账簿,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子公司在上级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增设会计科目、人员等,并基于互联网在异地独立录入数据,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集团总部数据库,并由集团总部统一结账、编制会计报表。

陕西韩城煤业集团公司经历了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完成了以用友软件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一举走到了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煤业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煤业成员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尽管煤业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有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1分散财务管理的缺陷

煤炭企业过去传统的分散型集团财务管理流程依据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以反映单个会计主体的经营信息为中心,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对整个集团经营情况的了解。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内部信息存在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甚至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得煤炭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而煤炭企业由于地点分散,条件艰苦,信息传递缓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依然存在。

1.2财务核算各自为政,难以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煤业集团层次,“分散”式管理实际上只存在一个报表合并的主体,并不存在一个集团性质的会计核算主体,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只是经过合并生成的3张或多张报表,并不存在整个集团的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汇总,在这3张或多张报表之外,对集团企业更有价值的经营信息却不能清楚地得到。虽然集团总部作为法人企业,存在单独的账簿,但只是在对外投资上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变动进行粗浅的记录。而集团型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决策,不仅需要知道子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也需要知道子公司详细的经营信息。如:陕西韩城煤业企业集团,在韩城等地有30多个二级矿井和附属厂,不仅需要单个子公司整体的销售收入,更需要每个子公司明细的销售数据,以形成对市场上产品需求变动的判断。而“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以报表作为子公司经营信息载体,以合并报表方式得到集团整体经营情况,使有用的信息很难收集到集团总部,极大地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1.3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大部分的煤炭企业,都在自己单位搞财务核算,有些单位离集团远,较偏僻,交通和通讯等方面较落后,这种状况就使得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对企业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管理严格的企业可能进行个别的事中审计和监督,而其他企业可能只在年终形成了既定事实的情况系进行所谓得业绩考核,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在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上也存在着内部人控的现象,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及时掌握二级单位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因此,时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1.4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煤炭企业集团对下属的企业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典型的情况包括:子公司多头开户严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子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从而影响集团正常的资金链状况;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高居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1.5信息滞后,难以迅速传达会计信息

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在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有关子公司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而现代煤炭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应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负责销售的子公司一旦出现存货积压,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地反馈集团总部,由总部向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下达调整产量的命令,并通知资金管理部门注意财务风险,因此,以月为单位的信息报送是不适用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如:韩城煤业销售公司煤炭销售的相关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每天发送到企业领导和生产销售人员手中,实现了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为领导层提供了便捷的决策信息。1.6管理粗放,难以统一核算口径。

在“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独立设立账簿,核算的口径与方式很难统一。实际上,早期的以报表为信息传递主要载体的方式,本身就无账簿中会计科目、多栏账设置、收入与支出确认等核算方式统一的要求,各个企业的会计人员只需年末在统一的报表格式上填上相应的数据即可。

1.7、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

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使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一方面面向子公司的管理者,另一方面面向集团层管理者。如果没有快速的信息反应渠道与统一的财务管理,即使采用了会计人员委派制,在子公司内部工作的财务人员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造成独立性的丧失。如: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实行的财务科长委派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上这些缺陷,可以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手不够长、眼不够亮”。这句话在煤炭企业集团层次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从财务管理的核心上讲,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总部,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会计核算的核心对象——资金流,其流动方式不再是“资金—采购—生产—销售—增值资金”方式,而转为“资金—投入—增值资金”,虽然在其投入环节,产生利润后依然遵循原有的方式,但这种转变增加了新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增值,并且在集团型企业中成为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则立足于信息反映与监控,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2煤炭企业集团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方式 2.1集中财务管理实施的方式

煤炭企业集团实行集中财务管理,在实际运作时采取的具体策略或方式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参考:

2.1.1通过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对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只有控制了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控制了其资金的流动,才能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在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由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管理职能部门资金结算中心。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资金结算中心,都具有以下功能:(1)、结算功能(2)、内部监控职能(3)、资金融通功能。财务公司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职能外,还可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和进行同业拆借来为各成员企业融通更多的资金;另外,还可为成员企业办理买方信贷和资产重组等业务。

2.1.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煤炭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应在煤业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在编制预算时,一般宜采用上下结合的方式,即首先由煤业集团公司根据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并将其进行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然后各子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编制各自的预算草案,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草案进行汇总和审核,并召集各子公司的经营者进行预算的协调与调整,最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煤业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若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则须经煤业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预算管理委员会还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对各子公司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据以进行奖惩。比如:兖州煤业集团和晋城煤业集团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陕西韩城煤业集团公司不久也会实施。

2.1.3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煤业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可依据产权关系,以出资人的身份向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应是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是母子公司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为了保证其相对于子公司的独立性,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应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和发放,而且应该实行财务总监定期轮岗制。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不但可以便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子公司得到较完全的体现和贯彻,而且能够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由财务总监审查其上岗资格,并报母公司备案。应注意的是,财务总监只是母公司派驻子公司监督经营情况的监督者。子公司为了开展财务工作,还应有其自己的财务主管,该财务主管对子公司的经营者负责,并不受财务总监的直接领导。

除了上面介绍的三种方式以外,煤业集团公司还可通过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或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以实现集团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目前,我们韩城煤业集团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用友U850版本代替原使用的用友8.11a版本),实施了软件升级,实现了集中财务管理,在整个韩城煤业集团内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集中财务管理模式。

3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煤炭企业集团要正常发展,集团整体利益与下属子公司及其管理者的利益还需保持一致,所以煤炭企业集团财务宜集中管理。总之,通过以上的综合调研和分析,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有助于煤炭企业集团统领全局,而又兼顾效率;既保证了子公司财务部门一定的独立性,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因此,在我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国家煤炭经济研究会.《煤炭经济研究》.北京.煤科总院经济与信息所.2004.[2]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财会月刊》.武汉.财会月刊杂志社.2005.8.[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北京.2000.[4] 科学技术部.《计算机应用文摘》.重庆.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2003.22.[5] 用友软件.《用友软件U8管理手册》.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05.[6] 何国家,师自平.《煤炭信息》周刊.北京.2005.[7] 王景新.《最新财会电算化手册》.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5.[8] 陕西省企业联合会.《现代企业》.陕西.现代企业杂志社.2005.[9] 韩城矿务局煤炭经济研究会会刊.《韩煤经济研究》.陕西.韩城矿务局.2004.1.[10] 韩城矿务局.《韩煤科技》.陕西.韩城矿务局.2004.3.

2.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篇二

关键词:财务报告,局限性,改进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在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报告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信息使用者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和无形化, 从而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全面性、前瞻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凸现, 改进现行企业财务报告, 使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当务之急。

一、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一) 现行财务报告忽视对前瞻性财务信息的揭示

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历史性报告, 它立足于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和经济事项, 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的价值在于对决策有用, 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 尤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 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 更希望通过财务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在未来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或可能的报酬, 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 以便更好地把握机会、规避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现行财务报告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 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 对使用者合理判断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决策存在限制。

(二) 现行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差

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 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好的效益, 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承担风险。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大多侧重历史数据的统计, 是一种非实时性的记录, 因此, 其时效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的周期较长, 时限过宽。例如, 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 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2个月内报出。可想而知, 这样的信息滞后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及相关方面的快速决策、投资评估等经营组织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信息所作出的决策的可靠性也就大大降低。同时, 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

(三)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内容不完整

1. 缺乏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注重提供可用货币计量的信息, 而忽视非财务信息的揭示。许多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如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人力资源素质、企业文化等, 没有被纳入传统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 而这些信息无疑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并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

2. 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金融创新, 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 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其潜在风险加以披露, 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3. 缺乏企业有关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较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就造成了现行财务报告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方面的信息, 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 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 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实现经济效益目标。

(四) 现行财务报告受标准化形式束缚

按新会计准则规定,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表有四种基本格式, 分别为:一般工商企业报表、商业银行报表、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报表。统一格式的报表既适用于个别报表, 又适用于合并报表;既适用于年报, 又适用于中期报告。这种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 它将相同的报告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 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予以标准化, 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它假定能够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但不同使用者的具体决策及其模式千差万别, 它们所需的信息也必然各不相同, 通用财务报告显然难以同时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个性化信息需要。事实上, 现行财务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股东为主要服务对象, 它在客观上忽视了企业对其他相关利益集团 (如职工、债权人、政府、社会等) 所承担的责任, 也就很少披露它们所关心的信息。此外, 通用财务报告主要针对具有平均理解能力的使用者, 忽视了信息媒介和投资媒介在市场上的作用, 限制了财务报告对外信息功能的扩大与深化。再者, 对于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 年报与中期报告采用相同的格式与编报原则会增加一些企业的负担, 难以达到“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设想

(一) 编制预测性财务报告, 提供前瞻性信息

面向过去的现行财务报告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十分有限, 解决的思路是要求企业编制预测性报告。预测性财务报告是建立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进行假设的基础上, 反映企业下一年度或未来期间的主要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报告。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 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 但它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 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 以增加使用者决策和评价的相关性, 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企业的对外公布“预测财务报告”形式, 充分发挥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作用。

(二) 建立实时报告系统,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定期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滞后性不仅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 也为会计造假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 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已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会计系统中的应用, 使得信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同时在计算机强大的随机寄存功能支持下, 财务报告的实时发布完全可能实现。在实时报告模式下, 信息使用者不必等到定期报告出来就可以随时获得各种所需的信息。

(三) 调整报表附注项目, 拓展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

1. 适当扩大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应披露的非财务信息一般包括:一是企业经营业绩方面的信息, 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等;二是有关股东和管理人员的信息;三是企业背景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业务、主要竞争对手及发展目标等信息。

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 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为此, 在改进的财务报告中, 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 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 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记录, 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这样, 在改进的财务报告中, 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

2. 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 这样可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问题。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报告的结构和编制方法两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影响。按照资产负债观有的项目分类,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中资产、负债的定义, 它只是一种合约, 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可以采用表内与表外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在表内, 可以揭示在产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 所交纳保证金和支付期权费的金额、合同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报告日的公允价值等信息。

3. 补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为了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 有必要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披露企业职工培训、健康安全条件、税收缴纳、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

(四) 采用新型报告模式, 适应多样化信息需要

1. 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 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 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 也不易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 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于是, 可以采用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 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 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

2. 交互式报告模式。

采用交互式报告模式, 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来传播会计信息 (联机报告) 。但在某些情况下, 也可能采用光盘存储技术将财务报告存储在光盘上, 然后传递给使用者 (脱机报告) 。在交互式财务报告方式下, 会计可以根据系统内存放的标准化基本数据项, 借助软件技术, 提供因人而异的报表, 并以不拘一格的会计报表附注、各种报表分析资料来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这种方式下提供的财务报告既全面充分, 又有针对性。同时, 财务报告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提出信息需求。

3. 差别式报告模式。

差别式报告模式, 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一个层面是从信息提供者角度来看, 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 (或在时间上) 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权力 (途径或方式) 各不相同, 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财务报告了。因此, 企业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外披露某些使用者特殊需要的信息。通过差别报告, 企业既可满足特定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要, 又可避免因广泛对外披露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 为解决“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矛盾, 有必要采用差别式报告模式。另一层面是从会计规范角度, 建立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它实际上是由一国政府通过有关准则或法规的规定, 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告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安排。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存在不同要求, 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迎合了这一要求。可以借鉴荷兰、德国等国家的经验, 对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的项目内容适当简化, 对中期报告的编制予以适当简化, 以降低部分企业的报表编制成本, 体现管理上的“人性化”特点, 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务报告模式随会计准则的建设不断改进, 它将逐步趋于完善, 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上、下) [J].上海会计, 2003, (2) .

[2]吴国灿.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设想[J].财会研究, 2004, (11) .

[3]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学校 管理模式 改进 校本管理

伴随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兴起,基于传统“科层管理”模式的学校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不能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鉴于上述形势,“校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改进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我国现行初中学校管理模式是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要外在表现的、重要的行政控制型校本管理模式之一,常以“一室几处”的结构形式出现,其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初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其内在的种种不足逐渐显露出来,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本文欲在阐释学校管理模式未来变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现行初中学校管理模式不足的基础上,就其改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索性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与建议,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学校管理模式的未来变革发展趋势

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以特定管理理念为提导和出发点,在进行实际组织管理过程中而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程序、步骤或者系统。自上个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兴起、发展、壮大,马克斯·韦伯提出了著名的“科层管理”理论,该理论提出及发展至今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基于“科层管理”理论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紧密衔接的、同时又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极大促进了上个世纪头五十年世界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科层管理”模式运用得越来越成熟,其高度集权、等级森严、行政命令和统一要求等特性变得越来越明显、普遍,导致学校教育一步一步进入“误区”,学校教育官僚化严重、学校管理运行“千篇一律”、教师更缺乏主动性;基于“科层管理”理论的学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发展求,特别是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这时“校本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学校管理理念应运而生,是一种以学校领导主导的,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自提出迅速兴起,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各类学校采用最多的管理模式之一。

二、我国现行初中学校管理模式及存在的不足

在“校本管理”理念指导下,同时受到我国旧有社会文化传统和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现行初级中学学校管理模式其外在主要表现为“一室三处”结构,即学校管理机构由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和总务处组成,事务上三者分工各有不同;其中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主要用来处理日常校务的主要机构;教务处则是学校教学业务的重要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教学”;政教处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构,是除教学管理之外最重要的学生管理机构;总务处主要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担负着学生的生活、设施的维修维护等服务;在学校具体管理上,还辅以党支部、教代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制度。

上述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校长负责制”,即从根本上来说学校重要事务的决策权在“校长”,目前我国各地区初中学校管理模式基本上都属于上述种类。“校长负责制”校本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系统完整、层次分明、职能突出,但也导致其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管理层次多,从最上层的校长到最基层的教师至少要经过两到三个层次,对于相对办学规模较大、实行“分址办学”的学校来说可能更多,由于分层过多,校长离教学一线太远,导致校长不容易及时了解学校教学一线的实际。

第二,管理跨度及部门合作上不尽合理,其一教务处、政教处的管理跨度都较宽,两部门在管理上有很多交叉之处,彼此之间应加强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政,避免在管理上产生矛盾。

第三,基层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事务的决策权都集中于上层,处在基层的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不高,导致自主性、积极性不高,渐渐丧失对学校管理、学校发展的关注。

三、我国现行初中学校管理模式改进策略与建议

鉴于当前初中学校管理模式表现出的诸多不足,有必要依据办学实际对现行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改革,探索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渐形成扁平化的“二级管理模式”,主要思路在于基于管理单元群体的“同质性”来构建学校管理的“第二层级”,替换传统的教务、政教部门。如以年级实体为主的“年级责任制”,以教研组实体为主的“教研组责任制”等。

以“同质性”为内在特征、以“分组”为外在特点的二级管理模式,与原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管理重心下移,管理层级得到简化,可以将精力放在主要事务上,工作效率更高;同时由于管理重心下移,基层教师与“决策层”之间的距离变小,可以直接与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管理者进行沟通,避免了原模式中信息传递的“越级”、阻滞现象。

第二,各部门间的职能更加均衡,管理跨度更为合理;以按年级为例,各“年级组”之间的职责、职能更加均衡、明确,同时校长“直辖”各年级组,可以更多地了解教学一线实际、帮助解决更多的教学一线问题。

第三,管理流程得到简化,基层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中间层得到简化、分组后,学校管理离基层教师更近了,教师除了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外,也有了更大的参与和关注学校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有利于学校管理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金龙.探索管理模式,提升教育品质——学校和谐文化管理的思考[J].新教育,2015(10).

[2]常旌.中小学校内部管理模式探析[J].教师,2015(13).

[3]周西政.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J].教育,2015(15).

4.外联部现行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 篇四

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经济管理系学生会

改 进 方 案 草 案

部门:信息联络部

时间:2012.5.30

外联部现行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一:方案基本信息

(1)改进方案提出人员:蔡晓健及信联部全体成员

(2)改进方案的目的:为了推进建设更加团结有爱、更加有竞争力、更加有共同目标、更具有存在价值感和荣誉感的组织。

(3)活动试行时间:2013届招新完成后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关于信联部成员纪律意识比较薄弱

分析:由于信息联络部本身工作性质的原因,以及部门精神文化的需要,部门人员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而且部门内部感情较好,喜欢嬉戏打闹,所以就存在组织纪律性差的问题。而且在学生会开会,部门内部会议,或者是组织策划活动中,商量事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样部门人员不仅容易形成随意、散漫、无所谓、不在意等态度,而且还会极大的影响到开会的纪律,甚至还会影响部门内部决策的效率以及组织策划活动的效率。

解决办法:在一开始的部门建设中就应该意识并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防患于未然。我们将制定部门内部的章程,明确奖惩机制和请假制度。但是不希望用严格苛刻的方式执行而是以说理的方式,用包容的心态去说服新干事。希望新一届干事能够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氛围下轻松快乐地开展工作。

问题二:关于信联部成员缺少外联积极性

分析:外联是整个信联部的心脏,是信联部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一个部门的外联业绩是靠一个个干事一个个队伍组成的。如果个人或者队伍出现厌倦的情况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它会互相传染互相影响,最后整个部门都会停滞不前。外联倦怠期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刚进部门之后,进入部门中期和每个学期的期末。刚进部门便倦怠的成员人数肯定较少,他们多半是对自己没有规划,以为进了学生会.进了新联部便是万事大吉的人,便可以混到职位与精力。

解决办法:对与前期就倦怠的成员,部长副部长应积极找他们谈心,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意见,帮助他们找到方向,多去鼓励激励他们,多去带领他们获得业绩,获得成就感认同感,突破瓶颈。对于中期倦怠的成员,因为人数肯定相对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下,部门内部开展一些趣味活动或者以部门为单位参加一些系上院上的集体活动来再次拉近大家距离,找回部门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找工作状态。对于期末倦怠的成员,我们部门自制的外联成果宣传册便派上用场,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成果宣传册出去拉外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同时增加了商家对我们部门的信任感,对于突破瓶颈很有帮助。

问题三:部门外联形式单一且分系之后优势削弱

分析:学校年年有活动,商家年年在学校做宣传,商家越来越精明而且经验远远多与我们学生,所以外联工作年年变困难。有些做了一次就不做第二次,有些干脆报给校外广告公司。因为单一的宣传方式已经让商家厌倦也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外联才会越来越难拉。还有因为经管学院分系,把原本强大的团队分拆成两个,两边的实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联市场也被对手蚕食。

解决办法:既然经验方面比不过商家,就要从另一方面着手,我想到的是创新。站在商家的角度考虑在学校如何做宣传才能使更有效,在这一点上商家是远远不如我们学生的。从这一点吸引商家,使商家对我们举行的活动感兴趣,这样才会增加合作几率。:分为外联合作伙伴的创新和外联形式的创新。

(1):外联合作伙伴的创新:必须寻求更大的合作伙伴。初步把目标定在大型食品上面。如:百事,可口,统一,康师傅等。首先我们要详细的收集这些公司的资料,以及它旗下的受大学生欢迎的产品的信息,搞清楚这些公司在成都的具体位置。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仔细的研究这些公司的资料,以及它们的产品的信息,把团队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随时迎接新的挑战。最后就是部长挑选出色的伙伴一起去真正的尝试这个全新的东西,一起去真正的跟大公司,大老板面对面打交道,谈外联。

(2)外形式方式的创新:必须寻求新的宣传方式以及合作方式。①初步设想是尽可能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是微博贴吧以及人人等,通过他们来宣传我们信息联络部,同时也通过他们达到宣传商家的目的,同时通过网络和现实实现和其他高校的外联部取得联系,合作甚至是互相交换一些资源,到达共同进步的目的。②同时团结镇上有很多三轮车,我们可以做一个中介。和商家谈判时把这条作为一个备选项目增加进去,如果商家有意愿进行校外宣传,我们可以去找三轮车,把商家的信息张贴到三轮车上(在三轮车上贴价格很低可行性很高)。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完备的宣传体系,无论是校外有车体广告,校内有横幅,小展板,大展板。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③建立信息收集工作制度。这项制度是指收集与我们合作过的商家信息。这其中包括商家的联系方式、照片、我们与商家的合照、给商家做的横幅或展板等。将这些信息收集汇拢起来,做成外联成果宣传册,在与新的商家接洽的时候这就成了我们独有“开门砖”,显得与其他外联团队不同,并且正式,使商家相信我们。④利用新手开学这段时间,与商家合作制定团结美食攻略小手册。这个时间段由于新生的涌入,学生购买力大,购买欲望强烈,加上新生进校盲目性大,对学校及周边商店情况不了解,这样一个小册子肯定会深受学生的喜欢,通过小册子商家又可以宣传他们的特色,何乐而不为。在于商家谈好之后,我们进行收集资料,再进行设计制作,在新手开学初对新手进行小册子的发放

(3)强调和财会系的合作并进:因为分系,两边实力不同受损,因为两边本是一家人,所以更应该团结协作。无论是外联工作还是日常活动都要保持紧密的合作,取长补短,团结合作,进行良性竞争,争取两边都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问题四:部门内部建设问题

分析:①大一学生课程较多而且班级新成立,互相不了解所以事情较多活动多,这里面就有很有要协调好的矛盾。班级与部门的矛盾,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同学与同事的关系矛盾等等。②竞争机制不是十分健全,导致全体成员只有前一小段时间热情高涨,但是到了后面就只有几个人,几个组在竞争,效果不明显。③部门内部分工不明确,特别是干事,除了外联之外还应该多培养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组织策划,文书,意见,以及统筹能力。

解决办法:

(1)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机制

我们将部门的工作分区、分块,将工作程序化,提升部门工作效率。制订干事无课表,保证每位干事都有锻炼的机会,也防止个别同志耽误太多时间影响学习。

(2)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创新,创新是一个组织永葆活力的源泉。把内部成员分成多个组,以组为单位对内外交际。每星期一次例会上,各组组长代表发言,自己组近期获得经验,彼此弥补缺点学习优点。由此可以使部内成员积极乐观的去探索学习,多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3)代理部长机制

这项制度拟定于从后半期开始实行,就是在新同志们熟悉上手掌握了部门工作之后开始。让每个干事轮流站到部长这个位置,统筹和管理整个部门工作的开展,充分锻炼大家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实力。部长在此期间无重大事项不插手工作,放手大胆的交给干事去做。

信息联络部蔡晓健

5.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 篇五

【摘要】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职能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变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践运用中出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是不合理之处,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本文就如何对现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进行改进、修订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增加 “低值易耗品”会计科目、改革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关键字】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经9年,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虽然也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和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仍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做适当改进。笔者认为改进应本着“适应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紧密联系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适当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科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具体可改进的内容如下:

一、现行固定资产核算弊端和改进

(一)现行固定资产的定义及核算方式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资产的初始确认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不核算磨损价值, 不核算价值变动,规定“固定资产”科目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年终根据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随着资产的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净值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价值均不能揭示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在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中的固定资产和净资产类中的固定基金一般情况下按相等金额列示,且均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由于受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导致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和价值损耗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往往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从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都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信息使用者从报表信息中难以真正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和净资产状况,无法合理分析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潜力,也不利于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在国家逐步重视和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进行考核的情况下,现有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信息也难以真实反映其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事业单位资产在没有处置之前一直保持价值不变的,而这些资产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但是仍符合资产定义的。从企业会计准则可以看出,未来的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本质,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不等于资产,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特征。

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目的是取得资产的效能,这一效能将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应属于资产。例如学校80年代购买的386、486微机,单价高,但是由于计算机淘汰速度快,这些计算机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只要学校不进行处理,会计报表中都将其按未提折旧的初始价值列入固定资产项下,显然,这种列示没有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情况,虚增了资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国2006年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要素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二)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思路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笔者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1.直接支付方式下,收到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用款额度批复时借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科目;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科目(分预算内外)

2.授权支付方式下可以进行如下会计处理:收到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科目。计提折旧费用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二、接受捐赠资产处理方法的不规范和改进

(一)现行接受捐赠资产处理方法的不规范之处: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转入“事业节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节余分配。

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一个是计入收入。因此在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上现行会计制度确有不规范的地方。

(二)改进接受捐赠会计处理方法的建议: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不论是限定用途的财物还是非限定用途的财物都是增加了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会计制度对接受捐赠时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的方法,应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财物计入“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将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记入“专用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更好的统一了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范化。

三、关于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的建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二是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另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大量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电话机、简易饮水机、电风扇以及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笔者认为这类资产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低值易耗品的规定,将其纳入“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较为适宜,因此应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

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一次性购入批量的这类物品时,可借记“低值易耗品”科目,贷记“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时,可以借记“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摊销”科目,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零星购入这类物品时,可以直接列支“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支出”科目,贷记“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四、对现行会计报表改进的建议

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事业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财务信息;收入支出类项目反映一定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提供节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把两者放在同一张报表上反映有些混乱。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重复。笔者建议,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为单位领导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 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1997

3.徐琴,许成昌.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1, 11

4.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

6.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篇六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教职工和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办学体制和形式也呈多样化,使得高校会计业务和核算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日趋重要,而我国高校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执行过程中制度问题和缺陷尤为突出,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革。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会计制度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将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核算系统合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运营水平。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缺陷

目前,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形势,改革和发展进程加快,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是,高校会计业务和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体制和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其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逐步减弱。高校会计在核算方法、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现行会计制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和缺陷,有必要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保证高校资产安全。

一、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规范高校会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十年以来,新型经济业务的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已经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环境。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

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高等学校欠缴的学费不作反映,少计了学校资产,资产和负债不能如实反映,甚至形成无法收回的坏账。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不计提折旧,并且用固定基金核算其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必然高估净资产。同时,高校普遍通过大量举债来加速发展,更容易夸大学校的可支配资源,造成虚假的收支平衡,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

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着不足,收付实现制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的收支和结余,资产负债的不实也必然引起收支不实,结余也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做区分也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对学校确认资产、负债以及发生的`应付贷款、征地款等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进行账务处理的债务,现行核算制度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反映财务状况

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执行本制度。这使得基建资金单独核算,学校财务会计只核算教育事业活动,高校内部形成两个会计主体。而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违背了会计主体原则。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基建的投资大部分需要学校自筹资金,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会造成高校资产账实不符。尤其高校建设项目靠学校贷款解决,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而没有体现在学校财务报表上,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基建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会计核算对负债及潜在财务风险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三)缺乏现金流量表,财务报告不能提供完整信息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没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现行高校的基本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结余情况,只为预算管理统计数据服务,不能满足与部门预算对比的需要。现金流量表能准确地反映货币资金的实际收付情况,高校会计需要利用现金流量表反映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管和分析会计核算情况,弥补实支数和与列支数不一致的不足,为有效管理提供准确多元化的信息。

(四)会计科目不完善,无法核算教育成本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接受投资方面的会计核算科目,高校投资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科目也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不计提折旧,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负债分类不科学,长短期借款不考虑用途之分而全部计入借入款科目核算,违背了明晰性原则。

高校作为事业拨款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而高校教育成本是遵循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基本原理,运用一定的会计程序核算所得。它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记录的各种耗费主要是实际支付的现金支出,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运行成本。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因此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必须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

二、高校会计制度改进的措施

高校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有会计制度已经非常不合适,近些年以来,各高等学校也在积极寻求改革会计核算制度的方法,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施行新的方法。具体的改进措施各不相同,下面针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根据实际情况将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结合

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能够适应高校的核算和管理需要。权责发生制体现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配比关系,对应收未收的款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权责发生制计提折旧,可以堵塞管理漏洞,在会计账目上明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满足高校成本核算的需要。但是高校的具体情况又决定了它不能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只能部分地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学费的收取、附属单位缴款、金融借款融资等利息的核算等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反映高校的债务。而外单位汇入的暂时不明款项、财政拨款、捐赠收入工资支出等仍采取收付实现制,两种核算方式并存可以很好地进行高校会计核算。

(二)将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核算系统合并

高校经济环境的改变促使办学主体多元化,两套账带来的各种问题只能由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核算系统合并来解决。财务报告实体应能全面反映整个学校的经济资源,现阶段高校的主管部门可以提出统一要求,将各种借款都作为一般业务核算,也可以编制合并报表将基建报表的相关内容并入高校财务报表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在建的基建项目价值,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三)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基建财务核算与校财务核算合而为一后,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基建款项并入到校财务的教育事业收入项下,高校应编制合并的会计报表,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并分别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值及计提的折旧。补充增加高校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把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更好地反映资金运营情况。同时,为了反映未来的财务状况及收支事项,应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将资产项目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负债项目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更好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流动比率、偿债能力等信息,满足高校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四)科学地增删一些会计科目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的需要,按照国家统一事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增设或删除一些会计科目,以满足国家预算管理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为了在会计账目中适当地反映高校教育成本,增删的会计科目应从实际出发,按高校的具体情况实行。可以增加“应收学费”科目,专门核算高校学费收入和欠费等情况;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同时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增设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固定资产价值以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收入进行详细核算,同时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账户等等,并且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科目加以注意。

另外,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主体分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而高等学校不计算损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明显是非营利组织,应与国际接轨,以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作为其会计制度的发展方向。高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其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这种要求为高校推行基金会计模式奠定了基础。基金核算模式可以严格管理各类基金的支出内容,及当年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确保各项资金在总量上和收支配比不上突破预算的限制。因此,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应以基金会计为高校会计模式的改革方向。

三、总结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广阔生源,大规模新建校舍,多渠道筹借教学经费等新兴事务层出不穷;高校的财务管理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如果各高等学校试图在保证教学水平的前提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现行不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是适应高校发展的唯一途径。

各级政府部门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高校经费来源结构以及使用状况和效率的变化,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占据日趋重要的位置。高校内部管理和控制是指整个高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框架的控制,是以经济管理环节和资产管理环节为控制重点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对于高校完善管理,提高运营水平有重大意义。

因此,各高校都积极寻求改革措施来适应新环境对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合理确认核算内容,真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产权状况是正确核算高校财务的前提。正视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分析改善,建立一个动态改进、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应对经济发展新情况和会计核算新内容能找到解决方法的正确途径。据此,高等学校可以保证管理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实现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战略的实现。

参考资料:

[1]孙霞.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决策探索,财经纵横,2007,(5).

[2]华永杰.高校内部控制的常见缺陷及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6).

7.现行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篇七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报表的表现形式只能反映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信息,而无法反映许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其他信息。如企业自创的商誉、人力资源价值、市场竞争优势等信息。

(二)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及会计估计的存在。

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会计报表中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所得。因此,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的质量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偏离。

(三)报表数据的时效性。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历史成本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等优点,但当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水平发生较大变化时,采用历史成本计价,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所拥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经营规模。此外,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和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使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产生越来越大的偏差。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一)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否则,即使列入资产负债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而是“虚拟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3年以上的不良应收账款以及冷背残次存货等,虽然从性质上来说将其视为一种资产或流动资产,但事实上它并不具备变现支付的能力。因此,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时,如果包含了“虚拟资产”,就会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从而影响评价的正确性。

(二)现金流量比率指标的局限性。

偿债能力最强的是现金,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比如: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债务;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一般来说,这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其支付债务越有保证;但该比率太高,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过多的现金,未能很好地在经营中运用的缘故。更需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指标用的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公司的任何一种现金来源无论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还是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都可以用于偿还企业的债务;不同企业的性质或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较大差别,使上述各指标在横向和纵向可比性上都存在较大缺陷,都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分析肯定有失偏颇。所以,若将分子改为三项现金净流量的总和,来计算现金流量比率会更好些。

(三)部分财务指标计算公式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局限性。

有些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使企业财务分析不准确。一是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公式分子部分,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收入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计算,而有的企业用销售总额计算;公式分母部分,有的企业采用平均应收账款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而有的企业仅仅采用平均应收账款总额计算。二是对存货周转率,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有的企业采用“销售收入/平均存货”,还有的采用“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期末存货”。三是对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公式分子部分,有的企业用净收益来计算,而有的企业用净收益与利息费用之和计算。这样,不同企业之间的同一财务比率指标就失去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不可避免地影响指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一)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差异与趋势的方法,是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这就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首先,比率分析法是一种事后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以反映企业过去情况为主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的比率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指导一个企业面向未来的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其次,比率分析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再次,由于报表中的数据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对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为他人担保等信息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最后,比率分析法重“量”不重“质”,常常都是大量单纯数量指标的堆砌,而忽视对问题实质性的剖析。

(三)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

趋势分析法是指与本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是运用数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发展趋势。但由于通货膨胀或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换算方法的改变,使得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完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建议

(一)对财务报表本身的改进。

首先,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在经济发达地区附注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内容和份量日益增多。同时,财务状况说明书也应作出详尽的披露,以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其次,加强物价变动会计研究,增强其操作性和应用性。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会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国际上看,多数国家将一般货币购买力调整的财务报表和现值的财务报表同时作为补充报表。但我国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理论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最后,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同行业间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

(二)对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改进。

应加入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及安全边际分析指标。现金流量和会计利润反映了不同维度的会计信息,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现实环境下,现金流量信息的分析非常重要。一是补充盈利能力的指标。补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全部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这三项指标能从总体上反映出在企业利润中有多大比例的现金支持,从而帮助使用者判断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二是增加获现能力指标。增加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和主营业务收现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它更注重现金概念,也更真实可靠,通过对比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就可以暴露出那些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能够评价企业的销售质量,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大比例转换成了现金,又有多少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三是完善偿债能力的指标。如现金到期债务比=全部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债务总额比=全部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财务费用,前两项指标能有效地反映公司所有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能稳健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避免了全部账面利润可以进行全部及时支付的假象。利息保障倍数能有效地反映经营活动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四是增强营运能力的指标。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产总额等,以充分揭示正常的经营活动带给企业的现金及其等价物。这些指标都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正可靠的信息。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

8.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篇八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l.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发展,像期货、期权之类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小搏大”所蕴含的无穷机会与风险,及其以未来期间合约履行情况为立足点的特性,使传统会计束手无策。

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正是这些传统会计报表上不曾露面的因素。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

3.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和费用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用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会计报表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帐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帐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1.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诸如期货、期权之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金融工具披露的信息是提供增进理解企业会计表表内和表外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重要性的资料,帮助评价与这些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确定性,企业除了要提供关于特定金融工具金额和交易的特别信息外,还应该提供关于金融工具的使用、相关的风险、所服务的经营目的的描述。

2.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来临,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示出来,在现行会计体制下,投资于人力方而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除了需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涉及到人力资本的确认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3.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由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权益交换性证券品种增多及其普及化,使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并不局限于公司利润,而更多地来自于股票的市价差异。这就使股东十分关心股票的市场价值。由于公司股票的帐面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多是股票市价高于股票帐面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因此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4.应重视企业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全面收益除了包括在现行损益表内已实现并确认的损益之外,还包括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如未实现的财产重估价盈余,未实现商业投资利得及损失,净投资外币折算差异等。在我国.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及早制订出全面收益信息披露的规则。

5.应重视对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从实际来看要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很大,可行性差。因此,企业也就不必要编制全面的预测财务报告。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是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等方面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6.应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及其贡献额的分配。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在这些报表中不能反映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即企业所提供的增值额或增加值,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状况。在政治经济日趋民主化的今天,传统财务报告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突出。本人认为,在我国应抓紧研究“增值表”的理论及其编制方法,出台相关准则,尽早将“增值表”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之内。

7.应重视企業对环境影响的信息披露。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它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解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影响状况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它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来讲均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生存这是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问题,如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经营,那么,基于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就毫无意义;其次,了解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资产价值的贬值和其它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做出正确的决策。现行财务会计忽略了对这方面信息的披露,已不适应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措施日益严格的社会经济形势的要求。

因此,披露企业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应作为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

上一篇: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平阳数字电视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