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作文(共12篇)
1.小人物的作文 篇一
小人物的本质作文
我不崇拜英雄,因为我觉得包围的光环太多反而掩盖了他们真实的自己。但小人物就不一样了,他们从不被人注意,渺小而卑微地活在这个世上,本本分分遵从着做人的根本,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平凡与质朴反而折射出生活最纯粹的美来。
我家的对面,正好是一个建筑工地。经常有穿着占有墙漆的民工从我家旁边经过。
有一天,我和妈妈回家时,几个民工从旁边走过,他们是那样的肮脏、寒酸,走路的时候习惯性的弯着腰。也许是聊得太开心,不经意的把胳膊上未干的墙漆蹭到了我的袖子上。我厌恶的不停擦拭。妈妈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
“前两天我去超市买东西,下楼的时候看到有一群民工正围坐在墙角吃冰糕,因为不舍得买好的,只买了些劣质的盐水冰糕消暑。我从旁边路过,他们友好的向我和其他路人打招呼,毫不怜惜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的.笑容。这一群面色黝黑的人们边笑边擦着脸上的汗珠,一脸幸福而又羞涩地吮吸着手中的冰糕。你知道吗?那种表情是那样的满足,就好像吃的不是劣质的盐水冰糕而是美味佳肴。他们也许把这只廉价的冰糕当做了一种奢侈品,但虽然他们很穷,但他们也没有放弃快乐的权利。现在有那么多富有的人,但谁能保证他们都会快乐?跟我们相比,他们少了多少浮躁与不耐烦,又是多么会接受生活的恩赐。他们懂得知足,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有趣。”
我静静地听着,放下了拭擦墙漆的手臂。我在想:什么是真正的有趣?
我想起了在阳台上晾衣服时,看到楼对面一个女人一边微笑一边浇着一盆紫盈盈的花,她是那样的满足而且生活的有趣,这是宁静恬适的小人物;我想起了菜市场一对相依买菜的老人,他们的头发是银亮的白色的,微微蓬松在初春季节温柔的风里——这,这是懂得生活与爱的小人物;我想起了在窗外看到的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哼着歌做早餐,他举起叉子和勺子,下巴抵着餐巾,在厨房里忙忙碌碌,他的小女儿从外面跑过来拽着他的衣角撒娇,他也不生气,只是腾出一只手拍拍她的头,说着安慰的话,这是温柔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小人物……
“不要对他们表示厌恶,他们不是故意的,而且他们的衣服上是劳动时留下的,凡是在劳动时沾到的污渍,墙漆也好,石灰也罢,我们都不能嫌弃。劳动是光荣的,它不会使一个人变脏变丑陋。”妈妈正视我的眼睛,一字一句都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地印记。
这些可敬的小人物,在城市巨大的投影下用他们自己的一颗心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有趣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歧视他们呢?只是因为他们的衣着不够鲜艳,口音不够纯正,还是因为他们是从乡下来的呢?不,我们没有资格把这些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抹去。我们从来都只是骄傲的审视了他们的表面,却忽略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真诚、博爱、单纯、质朴,还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值得我们用整个灵魂去尊重。
2.小人物的作文 篇二
首先, 笔者谈一下这一课的由来
暑假开学后, 笔者接了新班——四 (2) 班, 任教语文课。在批阅学生作文时, 笔者发现了许多问题, 一类是格式上的, 学生写作文, 有的不写题目, 有的把题目写偏, 有的不分自然段;另一类是内容上的, 学生写出的作文, 有的缺头少尾, 有的层次不清, 有的中心不明。
写作文有基本格式, 即要写题目, 要分段写, 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要有中心。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教作文一定要为学生讲明作文的基本常识, 明确作文的基本格式。而这些知识枯燥无味, 怎样传授才能使学生明白易懂且感兴趣呢?笔者在思索……直到有一天, 笔者发觉作文的各部分与人体的各部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很感兴趣, 便想:为何不把作文和美术联系起来呢?于是, 设计了“写作文≈画人物”一课。
其次, 笔者谈一下这一课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作文格式”
1. 导入
本来是作文课, 上课伊始, 不谈作文, 而谈画画, 引起了学生很大兴趣。然后, 让学生亲自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人。使学生明确画人要画头、躯干等, 为讲作文知识做好铺垫, 等学生在黑板上画好后, 笔者说到:“同学们画人画得很好, 其实, 写作文跟画人物差不多。” (板书:写作文≈画人物)
2. 作文要写题目
笔者先表扬了学生画人画得很完整, 随后, 擦去了人的“头”, 同学们流露出疑惑的目光, 笔者便趁机解惑:人没头不能活, 作文没题目不成一文, 强调:写作文要写题目, 题目是一篇作文的名字, 它是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 不是可有可无的。
3. 题目要写正中
笔者又为黑板上的人画了头, 只不过画歪了, 同学们笑了, 笔者也笑着说:“作文题目写偏, 就像人长个歪头, 看着不舒服吧?”随后, 笔者把“头”画正, 启发同学们:“今后写作文题目时, 应写在什么位置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答:“要把题目写中间。”
4. 作文要分段
针对学生写作文不分自然段的情况, 我这样讲:人分躯干、四肢, 作文要分段, 写完一件事或一个意思可作为一段。每个自然段如同人的躯干、四肢, 躯干、四肢有明显分界, 段之间也要分界明显, 即每个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
5. 小结
笔者这样总结:一个健全的人, 有头、躯干、四肢, 一篇完整的文章, 有题目、详写段、略写段;人都有头, 作文都有题目。同学们画人画得很完整, 写作文也要写完整, 要写题目, 要分段写, 这是作文的基本格式。
二、教学“作文各部分的写法”
1. 作文的题目
笔者让学生继续观察黑板上的“人”, 人体最上边是头, 进而讲文章也有“头”, 就是题目, 题目如头部, 人的头部五官端正, 整个人看起来漂亮, 文章的题目鲜明, 整篇文章有色彩, 这就是所谓的“题好一半文”。因此, 写作文要精心设置题目, 拟题既要高度概括文章内容, 又要做到简洁新颖。 (板书:题目——简洁新颖)
2. 作文的开头
笔者问同学们见过没脖子的人吗, 同学们说没有, 笔者说到:“作文也得有‘脖子’, 那就是‘开头’”, 进而讲作文的开头不是无关重要的事, 它是全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文的开头相当于人的颈部, 颈部占人体比例小, 开头一般应占文章的比例小, 所以, 开头要言简意赅, 凝练明快。
我们把文章比作人, 古人还把文章比作动物, 譬如, 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 意思是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精彩亮丽。 (板书:开头——精彩亮丽)
3. 作文的主体
笔者把作文的中间部分比作人的躯干、四肢, 躯干、四肢占人体比例最大, 所以中间部分占文章的比例也最大, 要详细写。并讲到, 古人还把文章中间部分称为“猪肚”, 意思是文章中间要像猪肚一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 (板书:中间——充实丰富)
4. 作文的结尾
笔者又一次让学生看黑板上的“人”, 人最下边是脚, 并讲作文也有“脚”, 那就是结尾。所谓“结尾”, 就是作文用作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脚占人体比例小, 结尾一般占文章的比例较小, 要略写, 切忌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人的脚可支撑人的身体, 文章的结尾可总结全篇内容;人的脚, 使人站立, 随意行走, 文章的结尾, 使主题加深, 增强文章感染力, 从而人人传诵。
古人还把文章结尾比作“豹尾”, 意思是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干脆有力 (板书:结尾——干脆有力) 。
最后, 笔者让学生看黑板上板书, 进行课堂总结:人由各部位组成, 所占比例有大有小, 文章也有各部分组成, 各部分内容有详有略。附:板书设计
3.小人物的作文 篇三
关键词:形象美;品德美;侧面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不仅让学生受到好思想、好品质的熏陶、启示和感染,而且让学生学习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写作能力,写好敬佩人物的作文。我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出怎样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方法,现做简单阐述。
一、利用教材,寻找人物,正面描写形象美、品德美
1.不同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品德美、行为美
例如,《奇怪的大石头》描写科学家李四光从小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顶碗少年》描写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体现敢于拼搏的精神。
2.人物外表,突出人物的形象美、品德美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用“白发苍苍”描写一位老爷爷的外貌,突出老爷爷年纪这么大,可意志还这么坚强。
3.描写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从每个战士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刻骨的仇恨和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挖掘教材,侧面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除了上述正面描写外,还要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它不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绘,而是借助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间接渲染,起了烘托的作用。
1.从险峻环境,显示勇气和胆略
如,《登山》中,用“背部紧紧地贴着峭壁”“把头扭向一旁”“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的侧面描写巴果茨基的动作、神态,实际上是烘托说明列宁有着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2.从陈设简单,衬托生活俭朴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通过“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几样极其简单的办公设备,还有总理加班充饥的食物:“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这两处的侧面描写,不仅衬托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而且进一步突出了总理工作劳苦的崇高品质。
3.从严守规定,衬托诚实、正直的人
《钓鱼的启示》一文,描写“我”和父亲去钓鱼,父亲要“我”把钓到的一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是多么舍不得啊!因为这条鲈鱼是在开放捕捞日以来首次钓到的。写“我”多么不愿意放回钓到的鲈鱼,衬托了父亲严守规定,做个诚实、正直人的可贵品质。
三、描写人物特点要“四新”,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我们每天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要描写人物,让人物的言行举止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就要引导学生习作做到“四新”。
1.题目拟定新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2.文章立意新
写文章一定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写,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3.选材事例新
选材不要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选材新颖,耐人寻味。
4.改换角度新
写文章有时正面写内容显得平淡无奇,如果换个角度来写,内容就显得新颖有趣了。
四、抓住特征,描写特点鲜明、敬佩的人,让人物行为美
要写好特点鲜明、敬佩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精心筛选敬佩的对象
所谓“敬佩”就是曾经教育、帮助、关心过你或者这个人给你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的,如,家里的人(爸爸、妈妈)、老师、亲友(同学)、熟悉的人(售货员、环卫工人)等。从众多的人中筛选出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来写。只有选择熟悉人的事例来写,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感人。
2.选好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写作对象确定之后,要注意选材。选材可以选一两件事写一个人,所选择的事例要能表现这个人的好思想、好品质。
3.重点突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以事写人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同时要按照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的顺序写;重点要突出,着重把一两件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如,这件事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重点部分要写详细,才会生动、有说服力。
4.内容真实,抒发真情感
写他(她)的感人事迹,内容要真实,不能乱编乱造。在写事例中,字里行间要抒发你对他(她)的真实感情。如,一位学生写《我的好妈妈》一文的结尾:“啊!真是‘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起妈妈那感人的一幕,总会激发我更加勤奋好学,知难而进。”这样写抒发了“我”对妈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总之,如果能按照上述方法,去引导学生写描写人物的作文,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定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文。
4.小人物的初一作文 篇四
一旁的外婆笑眯眯地说“我们可以拿去小区拐角处的修鞋摊找鞋匠师傅修理一下,很多东西修一下都还能用上好久的,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以前的人可节约啦。”我走过去坐到外婆身边,外婆继续说道:“以前的年代物资匮乏,生活简朴,有些必需品坏了都会想办法修修再用,那时候有一些师傅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修锅子,修雨伞,修拉链,修鞋子。弄堂深处,小巷拐角总会摆着几个修理摊,有时还会有修棕绑,磨剪刀的师傅挑着工具担子在窗外叫卖,修理匠们用勤劳灵巧的双手,娴熟的技艺帮助人们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物资,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我想象着外婆所说的那个年代,听得津津有味,然后若有所思地说:“勤俭节约真是好习惯,现在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但是有些东西修理一下还能继续使用,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能为地球节约资源,非常的环保呀!这些修理匠虽然不起眼,但却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用双手为地球为人类做出贡献,真的很了不起呢!”外婆和妈妈听了连连点头称赞,笑着说道:“那我们一起去修鞋子吧。”
5.小人物的初一作文 篇五
说起笔,没有人不知道。学生更清楚,时常用笔写作业;老师更清楚,时常用笔改试卷;画家更清楚,时常用笔绘画;作家更清楚,时常用笔写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笔有各种各样。有铅笔、画笔、钢笔、毛笔……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属于自己的风采,有的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舞台。
铅笔,像是刚出生的婴儿。淡淡的、朴素的,没有一点儿风尘,能轻轻描出淡淡的直线,也容易中途断线,既美丽又脆弱的生命。
画笔,像是青春期的青年,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力的体能,没有一点儿束缚,能轻松绘出多彩的风景图,同时带着奔向自由的梦想,既美好又浪漫的生命。
钢笔,像是步入中年的成人,沉重的责任且期待的梦想,没有一点儿乐趣,能重重写出期待的话语,既沉重又多愁的生命。
毛笔,像是走出风尘的老人。柔软的,快乐的,没有一点儿忧愁,能轻柔舞出优美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愿望,既愉快又美好的生命。
笔,一个智慧的小人物,能够完美的绘出人生的智慧。在开始时,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在结束时,是一个充满失望的过程。不管是如何的形式出现,有了起点必有终点,起点是希望,终点是期待,每一个起点终点,都是我们智慧的过程,用我们的双手一点一滴地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开始与结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开始,也就没有了结束,也就没有了智慧的过程。
6.描写平凡小人物的作文 篇六
出门,是小区的门卫,一家三口,男人下岗,骑人力三轮丰,干些脏活累活。下了班,蹲在六七平方米的房子里看一台小小的电视。女人是门卫,一边看门一边择菜,菜是别人的,替别人择菜可以赚一点钱。她永远穿着一件黄色的背心,是免费发的广告衫。她的脸上永远挂着微笑。
之后,走过一个路口路,很多卖小吃的人推着小车,在冬天的早晨揣着双手等着学生来买一份早点。
再往前,是一个大型商场,常常有一些蜘蛛人挂在上面,风很大,他们在风中如蝴蝶一样飘着,我常常担心他们会掉下来。
继续往前,路过一个超市,曾经有残疾人趴在那里向行人讨钱,很多人无视地走过。
还有那些清洁工,还有那些看车人,在寒风中站一天,脸冻得生了冻疮,手很粗糙。有一次她们无意触到了我细嫩的手,觉得好扎手。
放学之后,小区门口的馒头店,那对夫妻的脸上身上永远有面粉;菜市场里,小贩在大声嚷嚷着,全然不管有谁在面前。
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来自大江南北,到北京闯荡,构成我们城市的要素。虽然有时我们嫌他们脏,嫌他们不够文明,但是,正是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给了我们正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给了我们烟火气息,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
他们如同巨大建筑中的一木一石,平平庸庸,忙忙碌碌,却组成了这座城市。我们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有他们带来的,这座城市的味道。然而,我可以给他们什么?
我也是庞大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人,每日为学习奔走在学校与家之间。所以,我能给予的,只有自己那一点点的温暖。这些温暖,是我用眼睛给他们的感谢,是我用心体会到的温暖。这些人们还在忙碌着,可能不知道有一个人每天在感受着他们,用眼睛注视着他们。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心里,有一小块地方,有一小些体谅,能够记住他们,传达给他们。
7.小人物的作文 篇七
一、矛盾冲突法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 就无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法, 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构思手段和方法, 它让人物置身跌宕起伏的情节中, 错综复杂的矛盾中, 尽显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彩, 能使人物品性得到最大的考验, 从而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人物处在重重矛盾之中.一是当时特定的环境背景和人物之间的矛盾:祖母刚去世, 父亲差使交卸了, 处在失业生存危机之中, 急于谋事.在谋事与送“我”上大学之间, 父亲再三踌躇, 天平的一头那么沉重, 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父亲亲自送行, 照顾儿子无微不至, 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 买橘子必须过铁道, 那时月台很高, 爬起来很费尽, 为了儿子, 再难的事情父亲也心甘情愿.二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儿子要去上大学, 父亲担心其路途平安, 要亲自送孩子上学, 什么事都亲自张罗;可儿子当时已经二十岁, 总是“太聪明”, 嫌父亲行为方式陈旧而反感, 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然.重重矛盾中我们看到了舐犊深情, 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典型父母形象, 感受到了人性光辉.
在我们的生活中, 类似“买橘子”的镜头很多, 很平常, 似乎并不特别让人感动.《背影》这篇美文成功刻画“父亲”感人形象给了我们启迪:设置多元矛盾, 形成重重障碍, “一山放过一山拦”, 能凸显人物形象, 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课后, 我布置了当堂作文《一个令我_______的人》, 要求学生能学习《背影》一文通过重重矛盾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点评中, 我选取了一位学生的材料:暑假的中午, 我家教回家, 可不巧半路自行车链条坏了, 卡进车轮里弄不出来.一位路过的老伯伯看到这一情形, 捎下自己的自行车帮我弄, 可是过了十来分钟链条还是弄不出来.老伯伯又帮我一起把车子扛到前面一家修理铺.我很感激敬重他.我让全班仔细分析这位同学文章中出现的矛盾因素: (1) 修车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伯; (2) 时间发生在暑假的中午, 回家路上非常燥热; (3) 链条不仅掉下来而且卡进去了, 好不容易才弄出来; (4) 老伯徒手操作弄得满身污垢; (5) 修不好又帮我把车扛到修理铺.这些矛盾都是在情理之中顺理成章发生的, 没有矫揉造作, 文章中人物克服了多重矛盾帮助他人, 情节更加复杂, 形象可敬感人.写作中, 善于发掘这些矛盾, 把这些矛盾写充分, 不论矛盾最终是否得到解决, 都会凸显人物形象.
矛盾冲突法是简单易学又行之有效的好技法.当然矛盾不能为设置而设置, 要合情合理, 不能失去生活的本真, 否则就会哗众取宠, 效果适得其反.
二、超越常规法
短篇小说构思的魅力常在于“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人物形象塑造也同样可以让它超越常人又不逾越情理.阿长与《山海经》中, 阿长没有文化, 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 相信迷信, 又是好事者, 在温文尔雅的主人心目中是个粗俗的人.可是当小主人渴盼得到绘图的《山海经》以致念念不忘时, 阿长竟抱着“三哼经”回来了!对一个书名都叫不准的保姆来说, 她不知克服过多少困难才得到这小主人想要的书!这样的事情, 按理说应该是他父母亲等家庭成员的责任, 更何况他们又是文化人, 做这件事应该比长妈妈轻松的多.可是别人不肯做, 不能做的事, 她却能够成功.长妈妈的“越俎代庖”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良, 热心, 细心, 对孩子最深层最高境界的爱, 因为她懂得孩子的心灵需求, 平凡中显伟大!她超越常人, 又能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份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怀.
分析完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后, 我在课堂设计了一个情景:我爱看梨花, 奶奶很爱我 (其他条件不作限制) .要求学生构思情节, 突出奶奶爱我的形象.在众多思路中, 我选取了三种代表作:
a.年迈的奶奶上山挖了一棵梨树, 种在自家院子, 每年花开时节, 我可以看到一树梨花;
b.奶奶会绣花, 不顾年老昏花在我的衣服上绣上了几枝梨花, 每每穿上这衣服, 我就可以看到这梨花;
c.奶奶虽然体弱, 但为了满足孙女的要求, 带我去不同的山上看大片的梨花, 坚持了八年.她让我懂得:美丽是无止境的, 追求美丽也是无止境的!
a和b基本相似, 许多奶奶都可以做到;c中的奶奶的坚持和用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她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通过训练比较, 学生明白:生活中大部分是普通人, 很少有轰轰烈烈的事,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捕捉, 如何调动我们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去精心构思.人物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 完成逾越, 就有超越常人的魅力.作文是艺术的真实, 构思不只是局限于还原事物的原貌, 只要符合他所在的特定情境, 唤起我们的真切感, 让我们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感, 产生强烈的共鸣, 就有价值和意义.
三、误会自省法
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承认错误, 将会成为你与他人关系的调和剂.反省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人性深处的深刻反省, 常常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杨绛在《老王》一文写道:“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在不动声色的语言里深沉而含蓄地透出自己的心志, 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心不够, 不可原谅自己, 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我是大学者, 你是大品德”, 善良的人才会发现别人的善良, 杨绛发自内心深处的反省精神也深深触动我们的心弦, 她的形象非但没有降低, 反而觉得更可贵.鲁迅的《风筝》也一样,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忽地在眼前展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 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鲁迅深刻的自责和反省中, 我们更感受到了兄弟浓浓的手足之情, 他对兄弟无心的伤害, 全都为了爱, 只是观念错了——美丽的错误是最打动人心的.这是构思中的误会法, 能让人在思考中感受到人间真情.这在我们生活中也俯首皆是, 比如, 一点小小的波折却造成朋友间的误会甚至无法弥补的裂痕, 因为自己意气用事带来了不良后果等等,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有时候, 这种误会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让你在他人眼中成为至诚之人, 增添你的人格魅力.
在《我问自己》一篇作文中, 一位同学写了她亲身的经历:一个寒冷冬季的夜晚, 我独自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 我跟父母赌气, 要逃离他们的束缚, 飞向自己的蓝天, 寻找自由.……可是, 寒风带走了我的丝丝温暖, 我渴望避风的港湾, 渴望父母的温暖.这些, 只有家能给我.很显然, 这位同学是在反省自己的任性冲动对父母造成的伤害.文中小作者的反省是对自己任性冲动的反思, 是显性的浅层的;而《风筝》一文叙写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 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 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 一直在反省和自责, 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的拷问, 是严于律己的剖析精神.我问学生, 可不可以试图将这篇习作中的反省也写得再深刻些, 能触及我们心灵深处, 突出“我”的反省精神, 给读者带去更深刻的思考呢?有位同学做了这样的加工:徘徊在街头, 我满心愧疚:哪一顿饭不是父母精心为我调配?哪一次失落不是父母在鼓励安慰?现在父母是不是在满大街急切呼唤担心流泪?我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我有什么资格享受真正的自由?这样的修改, 不仅仅是从愧对父母角度去反思, 还从自己该有的责任角度去思考, 挖掘上比原文更深入一些, “我”的形象更成熟, 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误会冲突中真诚地自我反省, 它是深入人心触及灵魂的, 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让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感人的魅力.
四、互利双赢法
让所有的利益得到好处, 给人心灵美的享受, 这就是双赢.莫怀戚的《散步》中,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谱出了一曲和谐的家庭赞歌.文中的“我”用巧手轻轻抚平祖孙之间的分歧矛盾, 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怦然心动的呢?全文氤氲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人与人之间有着和谐之美, 这样的境界令人向往.我让学生也学会在生活中美点追踪, 用美好的心灵去发现美好.一位学生捕捉到了这样一组镜头:我去姑妈家做客.姑妈在厨房里擦眼泪.小表妹跑过去拉着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别哭, 我以后再不顽皮惹你生气了;姑父听到了连忙进去说我昨晚心急, 误会你了, 都是我脾气不好, 别难过了;我看到此情此景, 也深受感染, 连忙道歉说姑妈, 我没打声招呼突然来做客, 给你添麻烦了.姑妈擦了擦眼泪, 笑着说, 刚才是我不小心把辣椒弄眼睛里了.一件小事, 让我看到了姑妈一家互相体谅互相关爱, 那么和谐美好.“润物细无声”, 文中的人物互相感染, 让读者感受到了最美好最浓郁的人情之美.
人物之间的互利双赢, 带给人心灵愉悦, 给人美的享受, 如饮醇酒, 余味无穷.
此外, 对比衬托法, 欲扬先抑法等等, 都是凸显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 是揣摩写作的标本, 是生活的桥梁, 是激发思维的触媒.以本为本, 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资源, 坚持阅读与写作结合, 课本资源一定能成为学写作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如何写好记叙文的方法》, (百度词典) .
[2]《如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 (来自空间阅读) .
[3]《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文摘 (第2期) 》.
[4]周一贯著《语文教学优课论》, 宁波出版社.
8.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人物描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一、二年级说通顺话,写通顺句子的基础上为重点教学。中年级着重进行人物描写,片段训练。高年级重在写个人的成篇作文。这就为指导了学生描写人物指导了方向。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人,现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以读促写,学会观察,描写人物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儿童模仿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观察人物。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做到以读促写。
如《我的弟弟》一文中写到:“弟弟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面黄肌瘦,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寥寥几笔刻画出弟弟的长相特点。借此教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即描写人物外貌时,一定要注意发现他们细微之处,抓住人物最突出,最特别的外貌特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是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去描写。请看:
小外甥可淘气了,每次从外面回来,蓬乱的头发上总沾着些沙粒,汗顺着脸颊流下来,脸蛋上东一道,西一道的泥水印儿,小嘴四周黑乎乎的像长了胡子,衣服的领子总是向上翘着,第三个扣子系到第二个扣眼上,这模样让人看了既好笑又好气。这段人物描写作者先写了小外甥的头、面部特点。再写了他的衣着特点。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教学中,小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举手,要求尝试。我趁机设计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片段作文教学目标。以《我的***》为题,就写本班自己最熟悉的人,要求按顺序去观察,抓住他与别人不同的外貌特点去写。比比看谁速度快,特点抓得准,老师看了你的作文,只要能猜出他是谁?准给你得“优”。这下可热闹了,大家互相观察着,议论着。努力寻找对方突出的特征,结果令人满意,每个同学都能抓住对方的突出特征,避免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法。
要写一个人,只要描写人物的外貌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我们从各方面刻画人物,才能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但对小学生来说可是件难事。为此,我采用分析法指导学生分别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片段作文训练,在教学语言描写时,我以《院子里的悄悄话》,《陶罐和铁罐》等典型课文为范文,学生分角色朗读铁罐的傲满,陶罐的谦虚,扣人心弦的对话,幽默风趣的提示语,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需掌握提示语在前,在中间,在后,省略提示语等,我又以语言描写为训练为目标,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家庭,细心观察,选择最佳对话,小记茶余饭后,家庭谈天等。随后又教学生分别掌握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片段描写。
二、从典型事例中集中表现人物的品质
举例仿佛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面貌等。写好事例。就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充满活力,这就要求小学生深入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捕捉生活中表现力最强的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可以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人”和“最真实的事”。怎样在事中表现人,在人物语言,动作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我又以《罗盛教》《少年闰土》等为范文,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罗盛教》一文使学生明白,只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才能把事情写完整,但必须仔细观察和描写出在事情发展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合理推测人物的心理。如《罗盛教》一文中,作者紧紧抓住罗盛教救崔莹时“站,甩,冲,钻”等一连串的动作特点,生动形象地刻画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学生逐渐掌握了事情发展中性不同方面综合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我又设计了《记一个人》的成篇作文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等为题。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特点,列举具体事例,进行描写,起初教会学生通过一件事情表现人物,慢慢地学会通过两件事情或三件事情再现人物的形象,这样,学生就笔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沟通情感、有情感可发、有话可写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求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只有真实,才能使作文描写人物显得有生命力,适时与老师,家长,学生等互相沟通心灵。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学生士气,提高描写人物的信心,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同学关系,可使学生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这其中,教师是“爱”的集大成者,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人类主要靠师生相承,才创作出人物美好的品行世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欢乐和忧愁。”这不正说明了教师是爱的化身,爱的使者吗?只要对学生倾注一份爱心,学生就能敞开心扉,说出,写出自己心中的偶像人物特征,写出了自己对教师的敬爱,如有这样一篇作文,文章写到:“又是一个教师节了,我留恋在琳琅满目的贺年卡长摊前,寻找着,寻找着……”蓦的,一张素雅的贺年卡映入我的眼帘,淡蓝的夜空笼罩着一望无际的沙滩,一轮圆月将慈祥的目光洒在波涛起伏的海上。下面有一行小字,我想作一次飞行,去寻找老师描绘的那片神奇的土地。刹那间,我仿佛站在蓝天下的沙滩中,看到我永远忘不了的我的班主任叶老师……。”还写到:“那天,残阳如雪,叶老师带领我们全体同学在教学楼后栽了一株小杏树,这棵小树的成长,象征着集体的力量,凝聚着师生间深深的爱”。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真心祝愿她的老师能过一个快乐的教师节,她用一篇作文表达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意。
四、强化写作训练,反馈作文信息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作文小练笔,才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面向社会,仔细观察,发现积累素材,多看、多写、多练。写日记、写周记、写小作文、一周写一次大作文。以命题作文如《我的自画像》或半命题作文《记一个……的老师》等为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兴趣,同时,严把作文质量关,认真批改好每一篇作文,及时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表扬并张贴优秀作文,重视面向全体进行作文讲评,力求做到“精”和“广”。“精”就是对共性问题提出来大家分析,评论,让学生评定,“广”就是扩大讲评篇数,举一反三,将自己作文与优秀作文比较,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达到训练目标,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9.以小人物为题的作文 篇九
她拥有一双小眼睛,樱桃般大小的嘴巴,扎一个低低的“马尾”,说话慢声慢语,显得懒洋洋的。她的学习成绩与我不相上下,她有一肚子的智慧,和数不清的故事。每次,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她总有说不完的话。
她非常热爱写作,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她的文章写得很好,书写也很认真,不管是什么样的习作都难不住她。数学老师给我们讲故事时,她往往都拿出本子边听老师讲,然后添上一些自己的创意,给我们看。所以,她在我们班具有“才女”之称。
她还有一些独特的爱好,她喜欢古典的音乐,经过自己长时间的努力,古筝已考过了五级。但是这不是她的最爱,她的最爱与我相同――看书。她看起书来比我更痴迷,比我更“疯狂”!那天我找她有点急事,可是她正在看书,我叫了她四五遍,无人回应,早已无可奈何的我一气之下抢过她的书,她这才迅速抬起头,怒气冲冲的大喊:“什么事!”这时的我早已被吓得忘记找她干什么了!还有一次,四年级上英语课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她还不知道我们不好惹的英语老师什么时候走进教室开始讲课,什么时候提问她的!老师大声喊她的大名,可她一声不吭,后来有人举报:“老师,她在看课外书!”老师怒气冲冲地走下讲台,抢过她的书,直到这时,她才如梦初醒――自己闯祸了,但为时晚矣。
唉!这就是小人物的大事情。
10.我眼中的小人物作文 篇十
我酷爱篮球,也特别爱运动。几乎每天我都会运动两个小时,还记得那天,我与我们班几个打篮球很好的几个男生在篮球场打球。不一会就来了一个老师,老师要还我们打。我们自然很欢迎。
开赛了,我方先发球。当球从高空中抛下了落到我的手中的时候,老师已经站在了我的面前。我前脚往前迈了一步,又猛得往后退了一步。老师看出这是我的假动作。就和我做同样的动作,把我拦得很紧。终于,我抽出手来往球篮中一扔,可是,不可思议的一刻出现了,老师居然腾空把我的球给“盖”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师跑出三分外,往篮里一扔球像是听了命令似的。一股脑钻进了球篮中我不免发出了一声“靠。”
还有一次,也是和这个老师打球。不过情况不一样了,我们不是这位老师的“敌人”而是队友。俗话说的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我和老师合作的不是很好。每次老师想传给我球我都没把握住,不过这次我不会像刚才那样傻了,俗话说的好“人傻不会傻两次”。就在老师给我球的时候,我一个健步跑到篮下,刚好,球也到了,我又腾空跳起一个漂亮的空弧线就完成了。
11.怎样写人物作文 篇十一
作文基本上是写人记事的,一般都或多或少地要写到人。而一些专门写人物的作文又要如何才能写好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同学们都知道,要写好一个人物,无外乎是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等。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说明人物语言的重要。此外,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肖像)、心理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惯常写法,同样重要。
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下面就我的感受和经验谈几点切实可用的方法和注意点。
如果要写人物作文,首先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只有自己熟悉的人,才能感受得最真切最鲜活,对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你才能有最直接的和深刻的印象。如学生习作《我是你爹》(见后文),写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人,所以全文写来既栩栩如生,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如果你写一个陌生的人,虽然也能写,但写出来的就会毫无特色,会是千千万万个中的一个,这样写来不要说感动别人,有时就连自己都觉得别扭、生造。
第二是要凸显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共性的东西人人都有,再写得多作用也是不大的。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以冲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称奇。
第三是不要什么都写,更不要事无巨细地写,要择其一二浓墨重彩地写。这当然是要根据主题需要去择取了,决不能无的放矢。如《我是你爹》中,“爹”的话语很少,前后加起来总共才三四句而已,可一个独特的“爹”的形象已经却跃然纸上了。
第四是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六十岁人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无文化的老太太专说些理论大话,这都是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的乱写人物,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个性特点了。
第五是写人物离不开写事、写细节。要仔细地观察人物的日常行为,挖掘他们的典型事例,而且事例要新颖,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的。比如我们要写一个热心肠的人,那就要写他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或哪里有困难,他就在哪里出现等事例。写事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细节方面人手。要写好一个人做的事,细节描写是不可忽略的。细节描写包括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特定的环境等的描写。描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人的每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动作都描写清楚、具体、详细。我们来看一段话:“回到教室。大家全都涌到郭枫面前,问:‘坏小子,你捐一毛钱怎么能代表我们呢?’郭枫眨了眨眼,狡黠地说:‘其实我捐了100元!说捐一毛钱,那是逗你们玩的!’听了郭枫的话,同学们哭笑不得……”这一段话把细节描写得很好,“眨了眨眼”、“狡黠地说”、“哭笑不得”等词语把“郭枫”可气又可笑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写人就一定要描写好细节。
这样讲如果还是显得抽象、空洞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两篇写人物的佳作吧!
佳作示例一
我是你爹郭禄山
古老的石磨,沉重的石磨,一圈一圈地转啊转啊,似乎是永无休止地轮回着。我爹,我爹的爹都没能走出这个圈。他们的青春就在这单调的回旋中流逝。想到自己也将在这无休止的回环中老去,直到满头霜雪,皱纹满面,脊背伛偻,还得气喘吁吁地推动这沉重的石磨,不觉冷汗直冒。我禁不住有些生气地问爹:“你不是去买钢磨吗。咋还没买?”爹说:“给你买随身听用去了一百多块,剩下的钱不够了。”(第一次写爹的语言,就显出了浓浓的爱意)我顿时不觉喉咙有些发热:“爹……其实您真不该给我买随身听,没有随身听我一样能学好外语;可没钢磨,喂的那么多猪,苞谷都用石磨推。怎么忙得过来?再说,您和母亲年纪都大了,体力上咋吃得消呢!”“念好你的书,这些事用不着你管,我是你爹!”(原汁原味的生活,非常朴实的爹的形象,而一句“我是你爹”则显示出爹的与众不同之处)
爹是文盲,对电器方面一无所知,但给我买的这台随身听却是全校一流的(爹对自己无私的爱),那高保真的音质,那如置身在音乐厅的空间感受,让我心醉。同学借了几盒流行音乐磁带给我。听上几曲就来瘾了,我却完全忘了父亲为我买随身听的目的,那些英语磁带被闲在一角。课余,随身听腰上一别,双耳耳机一塞,和着节拍,脚儿甩甩,手儿摆摆,脖子屁股一起扭,真酷死我了!(这种写自己的文字能够达到一种反衬爹的作用)好几个平常眼高过头顶的校花级女生也少不得围在我身边,那众星捧月的感觉讓我忘记了窘迫的家境。惠记了母亲那忧郁的双眼和爹那过早弯曲的脊梁,我甚至无知地向爹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染发。染了发,再和着那流行音乐的节拍蹦跳,偶尔将额头的长发一撩。青春的活力与自信就都洋溢出来了。爹听明白了我的意图后,恶狠狠地说:“不许染!不好好读你的书,我就把随身听锤了!要晓得,我可是你爹!”(让“我是你爹”贯穿全文,既显示出爹的个性,又串联了全文,一举两得)
七八亩考烟,烤出的不是金黄的希望,而是一大堆一大堆黑乎乎的绝望。一背烈日,一蓑风雨换来的竟是一大笔肥料欠账,爹决定去当拖娃(挖煤)。想到年近半百的爹近乎赤裸地在没有一丝阳光的煤窑中挥汗如雨,而塌方、渗水、瓦斯爆炸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的生命,我决定放弃学业出外打工。我知道,如果把这个想法告诉给爹,一定通不过。于是,我背地里找几位有钱的同窗帮我凑足路费,毅然踏上了南下之路。当我在市车站候车室的长凳上醒来时,一个背有点驼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爹!”“跟我回去念书。”(爹的话语非常朴素)“您不再钻煤炭笼子了?”“蠢话,我不钻煤炭笼子,拿么子送你念书?管我做啥,我是你爹。”那双坚毅的眼里分明闪着泪花。(这是望子成龙的“泪花”呀)
注:括号内为教师旁批。
点评
“我是你爹”,光这个题目就够与众不同的,相信大家读到这个题目一定不会放手,想读个究竟,这就是好文题的魄力。写父亲,写父爱的文章,可以说是非常的多了,要出新出异并不容易。可此文却又另辟蹊径,摈弃那种写高大的父亲形象的手法,实实在在地写生活中的事,写倒显得有些琐屑的父亲形象,恰恰是这种写法,写活了父亲,写活了父爱。可以说,如果没有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很难写得这样生动感人的。由此看来,感悟生活,抒写真我,乃是一种作文的法宝。
佳作示例二
老百姓心中的天李游
温文尔雅。一派温和、温顺的温家宝总理,似乎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软绵绵的形象感。(从“温”字上写总理,真是有特色,同时这也略带“抑”的手法)可是,随着时间
的推移,看似一派温和、温顺的温总理,很快就“改变”了人民对他的看法和印象。古语云“柔能克钢”,的确不假。在一派温和、温顺的作风里,温总理让我们老百姓一次次地感受到了他的温情,他的魅力。英国《泰晤士报》曾说:“温家宝是继毛泽东之后。唯一能在公开场合展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精深造诣的中国领导人。”的确,温总理对我国古典诗词熟悉之广,记忆之牢,几近脱口而出,已然让人佩服。这里我们不言温总理的文才,我们单说说他的对祖国、对人民的鞠躬精神,也会让人双眼润湿。(写总理的过人之处,已由“抑”转变为“扬”了)
2008年新年的第一天,温总理开完会就飞赴发生矿难的陕西铜川,当晚,就召开了有地方领导、矿区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如何加强煤矿安全工作问题。1月2日一大旱,他就赶到陈家山煤矿矿难职工灵堂。在“沉痛悼念陈家山煤矿‘11·28’遇难职工”的横幅下,摆放着温总理敬献的花圈。温总理肃立默哀,向遇难职工鞠躬,与遇难职工家属代表一一握手,表示深切慰问。这是对人民的一片真情!(一写总理的鞠躬)
2008年1月29日温总理前往湖南视察雪灾情况,到湖南省电力公司慰问烈士家属时三鞠躬,并说:“三位烈士(罗长明、罗海文、周景华)都是人民的好儿子,他们是为抢修电网而牺牲的,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你们应该为有这样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而感到自豪,、”总理的鞠躬,立即感动了死者家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员,也同样感动了全中国的人。“人民的好总理啊,好总理!”用当年称赞周总理的话来称赞温总理,我觉得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二写总理的鞠躬)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的强烈地震,温总理于当晚20时就抵达了四川都江堰,现场指挥抗震救灾。5月13日,温总理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给遗体三鞠躬。”三鞠躬后,他向大家招手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抗震救灾工作做好……”(三寫总理的鞠躬)
有谁能像温总理这样向死难者鞠躬呢?恐怕史无前例!我们小民百姓啊,能够得到总理的三鞠躬,那么,在天之灵,也可以大大地得到安息了!
温总理的身影,总是牵引着我的眼球,我一次次地注视着总理敬爱的温总理啊,您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按照老百姓的退休年龄,您也早可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了。可您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仍然风尘仆仆地奔赴在全国各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您的身影,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更有您的身影。(小作者确实是个有心人,对总理非常熟悉,非常关注)
“来了,来了,温总理来了!”长沙火车站有您的身影。
“来了,来了,温总理来了!”广州火车站也有您的身影。
“来了,来了,温总理来了!”郴州冰雪重灾区又有您的身影。
“来了,来了,温总理来了!”贵州受灾区还有您的身影……老百姓一次次地惊喜道。(排比而出,感情宣泄)
有人说,发生灾难,救灾都来不及,哪有工夫接待您呀?这是非常荒谬的。
您来了。就是主心骨来了。您从来不要什么特殊的接待,您从来都是轻车简从。有您在,就有力量在,您就是咱老百姓心中的天!(点题揭旨,水到渠成)
注:括号内为教师旁批。
点评
12.一个小人物34年的坚持 篇十二
沂蒙山七十二崮像一位位母亲的乳峰耸立在山东省南部, 哺育着她脚下的山川、河流、土地、万物生灵。虽然看起来是那么贫瘠, 但自形成以来, 始终都不惧风吹雨打、饥寒交迫, 始终都在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沂蒙山人也像这些山峰一样, 书写着一篇又一篇奉献的篇章。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用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 新时期的沂蒙人继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就在全国“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的典型九间棚精神诞生地——平邑县天宝山区, 一位为山区教育事业工作了34年, 至今连教师正式名份都没有的女教育工作者的事迹再次深深地打动了笔者。
她叫吕恩芝, 今年58岁, 个子看上去1.5米多一些, 脸庞黑瘦, 穿一身洗得泛白的粗布衣服, 微笑中透出一份温暖和文雅。从1976年初中毕业当老师, 她已在地方镇王崮山村小学工作了34年。
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 吕恩芝对待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的孩子教不好咱自己没话说, 但别人的孩子交到自己手里就要尽心, 承担起一名教师的责任。”“在我记事的时候, 我知道的只是每天看到她领着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学, 而我只有奶奶看护我。”她的孩子田平这样说。
她曾教过一个学生叫杨学钊, 父亲去世早, 母亲股骨头坏死, 平时靠爷爷、奶奶照顾。杨学钊入学后, 吕恩芝就挑起了照顾、教育杨学钊的所有责任。没有书包, 她就找来碎布在灯下为孩子缝补;没有学费, 就自己凑钱垫上;没有吃的, 就把平常舍不得拿出的鸡蛋煎给他吃。孩子的爷爷奶奶哭着对人说:“把孩子交给吕老师, 就像给孩子找到了主事的爹娘。”
1976年, 刚教学不久的她, 发现村里一个叫杨建英的女孩, 从小得了婴儿瘫。到了上学年龄, 父母嫌不方便, 没心思让她入学。当时教小学一、二年级的吕恩芝仍动员杨建英上了学, 杨建英不能走路, 每次上下学都由吕恩芝背着走完村子到学校3里远的山路。杨建英在吕恩芝教的班级上了两年学, 吕恩芝来来回回背了杨建英两年, 直到升入三年级, 离开她的教学班。后来杨建英还是辍了学, 很长一段时间, 吕恩芝的心情都为之感到沉重, 似乎是因为自己, 这孩子才辍学似的。
1991年12月, 她骑自行车到50里外的县城为班里学生购买教具, 回来时天下起了大雪, 在两县交界处的野鸡岭不幸滑倒在路上, 造成腿部骨折, 忍着钻心的疼痛, 她摸黑走了8个多小时。为了尽量减轻疼痛, 20多里路, 她走一段, 骑一段, 骑也疼, 走也疼, 直到后半夜才回到家。后来连着动了两次手术才逐渐恢复, 但却终生留下了骨髓炎后遗症。
吕恩芝患有严重的低血糖, 过度劳累或生活不规律就可能犯病。可是劳累和生活不规律又似乎是她的宿命, 她家种有6亩地, 劳动主要靠丈夫, 但丈夫也因病动过手术, 不能干重活。放学后, 吕恩芝就要到地里忙农活, 忙完地里又要忙家里。但无论多忙, 她也没有耽误孩子们一节课。她说:“耽误种地是一季子, 误了孩子是一辈子。当老师是良心活, 时时处处都要讲良心, 不能亏了孩子。”
一个田姓学生吃面包鱼中毒, 家长忙着经商没看出来, 吕恩芝看到孩子没精神就走过去, 发现这孩子已口吐白沫, 抱起来时身体已经发软, 她立即背到卫生室, 医生诊断出病情, 打针治疗期间, 她才通知家长;有的孩子不能来上学, 她就到学生家中去辅导;孩子渴了, 她倒好水总要自己先尝一尝, 防止水过热或过冷;孩子上厕所呆得时间长了, 她也要跟到厕所去看一看, 及时发现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每天早晨她都把每个孩子的小书包检查一遍, 防止夹带小刀或其他危险品伤到孩子。学校为她在教师办公室安置了办公桌, 但她从没有在那呆过, 反而将办公桌搬到了教室里。她说:“不敢离开孩子, 怕出意外。”由于劳累过度, 她多次晕倒在讲台上。
自己文化水平低, 吕恩芝就主动学习, 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主动看别人备课、听课;自己掏钱买来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学书籍, 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 设计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她还买来教学磁带、教具增强孩子学习的趣味。特别是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 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重安全。几十年来, 吕恩芝教出了1000多名学生, 其中100多人上了大学, 有的成了硕士、博士, 有的成了大学教授, 有的成了科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 光在县城工作的就有300多人, 这对一个山村来说, 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许多人提起吕老师至今都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教了34年学的吕恩芝在政策上至今还没有教师名份, 严格说来, 好像称阿姨更合适。但这又是她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的。1976年, 参加工作后, 吕恩芝一直带一、二、三年级课程。最初没有工资, 只记工分, 1980年后, 每月可以拿到10元工资, 后来虽然逐渐增加, 但始终捉襟见肘, 到现在一个月也仅可领到400元工资。家中始终入不敷出, 这从笔者结束采访问吕老师要联系电话时, 她脸上的窘迫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原来, 为了省钱, 吕老师至今没有买手机, 家中也没有安装电话。
1984年, 学校开始办幼儿班, 当了8年民办教师的她, 不知道是因自己一直教初级班还是自己是女性的原因, 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学校让她改教幼儿班, 从此她成了一名幼师。就是从那时起, 让她的境遇越来越尴尬。由于政策的原因, 幼儿教师在许多方面与教师存在差异, 其待遇不要说和公办教师比, 就是和民办教师比也差了一截。在民办教师转正后差距就更大, 和她同一天参加工作的郭老师因当时保留了民师身份, 前几年受到政策普惠, 每月工资相当于她的5倍。就连吕老师所在的王崮山村人均年收入也已达5000多元。村子附近有许多果品厂, 打工一月收入也是她的三四倍。不光这些, 1996年至2001年间, 她的工资是每月180元, 由于是村里发放, 村里没钱就只有欠着, 至今那几年的工资也没有领到手。
笔者问她:“既然这样, 为啥还如此恋着这个岗位?这么多年的付出后悔了吗?”她说:“当老师是我所喜欢的工作, 也是我一生的寄托。虽然待遇不高, 但和孩子们在一起, 每当看到他们那纯真的笑脸, 就忘记了一切烦恼和不快。何况乡亲们都非常认可我。”的确, 王家庄、宝山庄、黄崖头、上下炭沟等周围四五个村里的群众都愿意把孩子送给吕老师教。乡亲们说:“把孩子交给吕老师。放心!”“不管将来政策变不变化, 不管外人咋看, 不管待遇高低, 我选择了教育这一行, 这一生就愿意为教育付出, 死也没有后悔这一说。”说这话时, 吕老师声音很轻很轻, 表情也非常坦然淡定, 但却充满着执著、坚定。
一个时期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变化:在一般人眼里, 爱岗敬业似乎不再受推崇了, 默默奉献似乎有点犯傻了, 不求回报似乎在刻意唱高调了, 关爱、帮助他人都似乎是在作秀了……曾经的理想, 曾经的高尚, 曾经的榜样难道都异化了吗?
吕恩芝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不, 他们仍然存在, 在人们的坚持里, 在人们的实践里, 在平凡人的故事里, 在社会的角落里……难道不是吗?郭明义、陈光标、谭千秋、李明素、许振超、华益慰, 哪个人没有一串动人的故事?哪个人没有令人惊叹、感佩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是的, 在有的人看来, 在名和利上, 他们可能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留下了许多缺憾, “不值得”“有点傻”是对他们惯常的评价。但是, 在孕育了雷锋、时传祥、焦裕禄的土地上, 仍然不乏有一大批人在感悟、践行、传承着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他人、拼搏奋进的精神。“自己的孩子教不好自己没话说, 但别人的孩子交到自己手里就要尽心, 承担起一名教师的责任。”“耽误种地是一季子, 误了孩子是一辈子。当老师是良心活, 时时处处都要讲良心。”“不管将来政策变不变化, 不管外人咋看, 不管待遇高低, 我选择了教育这一行, 这一生就愿意为教育付出, 死也没有后悔这一说。”这就是吕恩芝的思维逻辑, 说简单, 也不简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不图索取、乐于付出, 在没名没利的岗位上坚持了大半辈子。生活清贫, 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她用个人的行动, 彰显了一个群体的精彩, 给我们增添温暖, 推动社会前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吕恩芝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吕恩芝老师是普通的, 但我们能用普通人世俗的眼光去理解她, 去评价她吗?
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各行各业不都有像吕老师这样的人在不计得失, 默默奉献吗?他们才是国家的脊梁。他们才让我们深刻感悟人生的选择和生活的态度, 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升华, 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无私, 什么是真正的奉献, 什么是爱岗敬业, 什么是人生的追求。
【小人物的作文】推荐阅读:
身边小人物的作文10-27
小人物创业成功的案例06-21
讽刺小人的经典句子10-12
我是个小人物散文07-22
如何应对职场上的小人?08-20
《小人国》教案07-27
怎么防范职场小人06-20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