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4-08-13

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共11篇)

1.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一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杨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女儿今年8岁。孩子3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孩子一直由她抚养。爸爸很少来看女儿女儿也不说想爸爸的话。但是孩子跟奶奶的感情很好因为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他们离婚后杨女士和女儿仍然跟奶奶走的很近。今年8月份女儿放暑假的时候奶奶由于生病去世了杨女士带着女儿赶到的时候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杨女士在信中写道“我也很伤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都从悲痛里走了出来但是我发现孩子最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打不起精神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她有什么心事她说她想奶奶了说奶奶最疼她了为什么疼她的人越来越少了孩子的话让我很揪心但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导她。您能帮帮我吗”

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更敏感多疑。

“通过家长的来信我感觉这个孩子的情绪肯定有问题。”郑州飞扬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刘林对记者说“但是由于她的年龄小还没有到心理形成障碍的地步。”孩子越小越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比较严重。但是小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她是感性的。比如她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来接而她只有妈妈有的同学会拿着爸爸买的礼物向同学炫耀“这是我爸爸出差给我买的玩具”这些事情就算老师再回避再注意但孩子的眼睛是亮的她会比较因为小孩子都是模仿性的她会觉得我少了爸爸跟别人不一样。这些都会带给孩子内心一种震荡而且这种震荡不是短期的是时时发生的。这是孩子爱的缺失缺失多了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不被人喜欢的被人忘记的。

父母离婚往往会让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干扰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调整的话她的性格会形成问题然后就是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形成上都会受影响。

从信中可以看到杨女士为了孩子全身心付出但是家长的劲儿使在哪儿孩子的内心需求又是什么她可能不太懂。尤其孩子现在是学龄期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业她在信中也承认“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一般的离异家庭都会这样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另一半孩子就是我的唯一望子成龙的意念更强。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在班里的位置但往往是在这个时候问题发生了。

孩子对周围爱的认知需要大人引领。

刘林说“如果孩子跟小朋友玩儿得很好非常快乐她可能也不会说出疼她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话。”

当然也许老师同学对她都挺好但是她不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她是以大人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认知。这是低龄孩子的一个特点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所以同学对她很好她不觉得需要我们大人的引领。“你看同学们多关心你呀”“你看她借给你橡皮其实她也需要用的”。家长如果不去引领孩子认识这是同学对你的爱的话孩子会认为这有什么可能老师也很关心孩子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但是孩子并不懂。

杨女士的失误在于

一、没有引领孩子多享受爱。

二、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玩儿的环境快乐的环境妈妈可以带女儿和同事的孩子、亲戚家的孩子或是周末跟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

三、由于婚姻的失败转加到对孩子的高期望上而对孩子心理感受体察的少。

在奶奶去世的问题上是杨女士最后一个误区。也是孩子情绪低落的导火索其实她的这些情绪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大人有治疗心理创伤的能力而孩子没有。妈妈应该对孩子说那天咱们没有赶到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比如参加辅导班奶奶要是知道了不会怪你的只能说你是好孩子。可以让孩子对着奶奶的遗像或照片把这些话说出来。过后再对孩子说奶奶在天是有灵的她希望你快乐你快乐了奶奶一定很高兴。这样可以将孩子心中的遗憾做一个弥补。

孩子需求是什么是妈妈有时间多陪她玩儿听她在学校的感受和她一起分享小笑话的快乐这样可以把孩子对爱的缺失和没有安全感降到最低。

一、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毕竟才二年级。要跟孩子一起玩儿哪怕孩子玩儿的是你认为很幼稚的游戏也要玩儿家长要把自己“小化”。只要她开心就好。

二、要引导孩子感受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关爱。

三、要为孩子创造同伙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她玩儿得开心。

四、要跟孩子多聊天听听她的心里话可能妈妈也很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养孩子很辛苦但是不管多辛苦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跟孩子共享欢乐时光这样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心里不高兴呀或是同学说的哪句话、提到的一个家庭幸福的场景刺激了孩子家长都可以捕捉到及时把这个扣给孩子解开。

五、妈妈应该经常跟老师联系及早发现问题。

刘林提醒杨女士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大人的恩怨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还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毛绒玩具这对孩子缺乏安全感是一种抚慰。

2.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二

1. 家庭因素。

在单亲家庭中, 往往存在两种极端。一个极端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所随的一方, 往往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的不足, 而加倍给予更多的爱, 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 但事与愿违, 换来的却是孩子加倍的骄横、任性, 甚至是越来越霸道, 或是更加孤僻。尽管单亲父母在离婚后可以加倍地去补偿孩子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缺少的爱, 却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心理状态。缺少父爱或母爱, 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和发育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信心、安全感、自爱和将来爱别人的能力以及今后对两性的反应方式, 都会由于双亲不全, 造成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另一个极端是单亲父母迫于生计或工作关系, 或者对感情的不满而过分冷落或者忽视孩子, 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误入歧途。

2. 社会因素。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面对的问题很多, 社会舆论、求学、就业等等。很多单亲孩子从小就被人称作“没有爸爸 (妈妈) 的孩子”, 而上学又得填写父母姓名、工作单位, 就连长大就业时, 也离不开这些调查。这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 职能部门对一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监管不力, 使得经营者唯利是图, 也给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诱惑等。

3. 教育工作者本身因素。

有些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易把单亲家庭孩子当成弱势群体, 在平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过多溺爱或迁就, 更少有批评教育甚至惩罚教育。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思维定势, 他们会认为自己很可怜, 别人就该同情他们。这种不理性的教育势必会造成孩子不完善的人格, 孩子表现出的各种不良情绪和怪异性格就在常理之中了。笔者认为, 老师对单亲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很重要, 但同情不能代替教育, 关心更需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 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的问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中也会出现, 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 班主任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 就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手段。

对品德不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 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低, 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 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 就是觉得管不了, 或是干脆不管了, 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做工作。往往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 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 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

班级工作中, 笔者觉得给这类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 要有耐心, 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类学生的谈话, 如果在办公室, 有许多的老师、学生看着, 这种场合、这种方式的谈话绝对没有好的结果。学生有可能就不说话, 更不肯说心里话。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谈话摆明是教训人。敌对的态度不会出善意的结果。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办公室, 而是选一个安静的地方, 就老师学生两人, 双方面对面地坐着, 老师不要用教育的口吻来说话, 而是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谈话。这样一来, 学生放松警戒, 放下敌意, 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 老师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 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 发现有异常的苗头, 也要及时跟孩子谈心, 了解情况后, 能疏导的就要及时疏导。

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 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 才能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学生, 最应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但是这对家长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这也是令学校对这样的学生做转化工作难以奏效的最主要原因。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 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 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此外, 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取得好成绩难, 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教师就要给予表扬, 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

3.小议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篇三

关键词 农村单亲家庭 学生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5-02

在我从教的几年里,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单亲家庭学生,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过我的长期观察以及跟这些学生长期打交道,发现这些孩子身上都存在共同的问题: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

经过长期和这类学生打交道,并且对这些孩子进行分析,因此我发现,对这类学生要给予多一份的爱心,要多寻其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其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在心理、品行、精神、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去引导:

一、爱不等于放纵

家长和部分老师出于对单亲家中孩子的同情,总觉得亏欠孩子,总会故意对孩子多些溺爱。有时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有意无意地在很多事情上放松对他们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自己也渐渐放松对个人的要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会使孩子的缺点错误更难改正,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爱护单亲家庭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有了错误也要给予应有的批评,只有严爱结合,才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施行“闲聊拉近法”

当学生无所事事时,老师可以显得似乎毫无准备,没有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地与他谈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巧妙地利用这个“无中心”来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利用“无关紧要的话”使其在闲谈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受教育,利用“闲”的优势,自然、适时、巧妙地取得他的信赖,打开他沉默寡言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中活跃情绪,拉近距离,巧妙地达成教育的共鸣。

三、鼓励加适当惩戒,扶正品质德行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极易导致这类学生品德行为的偏差。更由于这些孩子缺乏家长的监督,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在这种长期的没有是非观念的生活环境中丧失最基本的道德品行。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细致观察,并且从他们周围的同学中去了解这些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引导教育。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学生打交道,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最好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而是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特别要注意不能有触碰这类学生心底的那根底线。这样一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四、激励斗志,树立对学习、对人生的信心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似乎非常迷茫,对学习、对生活失去了常人的那份信心。他们承担了他们不该承担的一此东西,他们也很难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

对待这样的学生,我经常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给他们适当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其他东西,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一心用在学习上。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五、创设环境,给予锻炼展示的机会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由于这些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单亲家庭,所以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因此学校的班级日常生活就成为这些孩子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点,以此达到教育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不管她有多坚强,成绩有多优秀,他们身上的问题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得多。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个未解开的“结”:爸爸妈妈离婚了,我没有家了,我没有爱了。这时和孩子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取得孩子信任的也就只有老师了,只要我们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当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引导,给孩子的心田注入阳光,就会避过惊涛,渡过暗礁,健康地成长。

从以上几个方面,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学生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单亲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避免走入误区。教师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在严爱结合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用心去感化,才能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父亲或母亲也应责无旁贷,献出你们的爱,用你们爱的火花去浇灌这些干渴的小花,使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仙.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8,(5).

[2]李玲.浅析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J].大众商务,2010,(3).

[3]胡佳琪.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8,(9).

4.对农村单亲家庭孩子 篇四

进行有效教育的探索

王贵杨

(上虞市丰惠镇中学312361)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中已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新群体———单亲学生,如何了解农村单亲学生的现状、特征,把握合适的教育方法,成了农村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鉴于此,笔者在调查研究并结合学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此文,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学生痛苦教育赏识爱

引言(理论回顾与思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建构起全面发展的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导致进入学校的单亲学生越来越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单亲学生的与众不同、自卑心理、冷酷心理、叛逆心理、不好教育等等已现实地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回避肯定不行,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力争使人人成才的教育。所以,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唯一的出路,就是迎难而上,调查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状况,揣摩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合着时代的拍子,立足现实的需要,走出一条教育与各方面因素充分结合的阳光大道来。以下作逐点展开论述。

一.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和比率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异或某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而因为离婚率的增加造成的单亲家庭又是近年来的主要原因,少量的是因为父亲或母亲故去。随着离婚率的每年递增,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如我校现在八年级(1)班,就有1/3的家庭属于这样的情况,经过之前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他班级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类现状。据某报记者对一农村中学的采访了解到,这所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12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比例接近20%。当然也顺便说一下,实际上,单亲家庭在国外也很普遍。有

数据显示,在美国,单亲家庭孩子占孩子总数的20.6%;在英国,1/3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此可见,单亲家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比率居高不下,在离婚率较高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由此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单亲家庭的大致类型与基本特点

据对一些农村中学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单亲家庭的大致类型与基本特点如下:

1.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0%以上,孩子的生活、教育由单亲母亲来支撑。由于孩子受母亲常常过分呵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常常会产生暴力倾向,出现激情暴力。

2.单亲父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由于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往往酿成暴力事件。基于上述情况,可知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在老师的眼中,大致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合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等等。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据一次对一农村中学共133名单亲孩子的了解中发现,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55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34人,占25%;其余44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

三.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

毋庸讳言,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在生活、情感、心灵、舆论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远比健全家庭的家长大得多。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是家庭的破碎、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父母离婚如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辜”情况的发生——孩子的“遭罪”,于是,就伴随着出现了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些主要现象与误区。

(1).过度呵护。这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创

伤,父亲或母亲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只要孩子开口,没有不答应满足的,由此孩子养成了一种过分依赖心理,在这种依赖心理支配下,这些孩子往往显得脆弱、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

(2).谁也不管。这种教育也在不少单亲家庭中存在,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职责,谁也不管子女,或者委托孩子的祖辈代为管教,自己却没有尽到义务,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孩子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犯罪创设了条件。于是,孩子有的就钻进网吧、蜈乐场所;有的与社会上不法分子一起为非作歹,致使孩子的成绩急速下降,甚至误入歧途,坠入犯罪深渊。

(3).粗暴教育。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实施的是粗暴教育。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这种教育大约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1/4左右。粗暴教育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倨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归宿”“温暖”与“快乐”,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能力不济。就是指离异的一方想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在方法、精力等上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是好,农村单亲家庭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5).忙于生计。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经济拮据,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管教子女。对于孩子的平日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四.单亲家庭教育的矫正与对策

有关专家通过研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幸福指数,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面对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和犯罪率越来越高的现实,我们必须找出“药方”,加以疗治。

(1).教给单亲家长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大量单亲家庭教育的误区来看,不少都是因为教育的思想、理念、方法的缺失。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办家长学校、订阅报刊杂志等等措施,帮助

这些单亲家长以补充家教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与育人技巧,矫正、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弊端、困惑与难题。

(2).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合力

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间或上课时间,关注单亲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平时有机会,多到单亲孩子的家里串串门,谈谈心,让单亲家庭感受到学校教师送去的温暖和关怀。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3).教育孩子自立自强。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室、班队课等活动形式,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磨难是财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这样的话,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或到校园小道、小河边散散步,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4).树立单亲家庭也幸福的信念。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奋斗,只要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某一天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欣慰。

(5).引导社会舆论,宣扬离异了,责任依旧在。就是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也应该常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鼓励孩子多看书,多结交诤友,心中多一片阳光。

五.学校教育必须要做到的对于农村的单亲学生,教师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具体有:

1.实施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该让他们知道,其实父母离异,孩子是无辜的,多鼓励这些学生要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择机开展“我能行”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到自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

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过高,也不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3.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取得学校、家庭教育的双合力。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可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发短消息等方式,与其父或母取得联系,发挥父或母亲子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外也能很好地得到父或母的管教。

4.解决心理障碍,开启学生心灵。单亲学生多有心理障碍,教师应通过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排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建立与之相关的作息时间制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如利用午间休息或下午最后一节的课业整理课,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其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总之,当各方面的关爱如涓涓溪流,汇成奔腾的爱的海洋时,我们一定能够抚平这些受伤的心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阳光教育也一定能够使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快乐地成长、充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中],潘春红,《单亲子女心理特点、问题成因和心理辅导策略》,《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论文集》下册,2006年。

2.J[中],陆秋英,《让农村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2006年第65-66期。

3.R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M郭思乐著作《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5.M卢勤著作《好父母好孩子》,漓江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6.Z李海云,《浅谈对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教师帮手网.7.M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M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通讯地址:上虞市丰惠镇中学

5.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篇五

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强行止哭为什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

6.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六

单亲家庭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存在诸如自责、自卑、嫉妒、逆反仇视等心理,要保证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就要做到:切忌溺爱,切忌简单粗暴;淡化单亲家庭阴影,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生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减少、避免孩子由于单亲家庭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单亲家庭日渐增多,笔者的一熟人离婚时,我们劝他考虑对孩子的伤害,他居然振振有词地说,都是你们夸大了对孩子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见的多了!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这个熟人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一个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仅次于父母死亡。不管现在的孩子如何见多识广,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灵的伤害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也许一时不明显,但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阴影。

破裂家庭往往是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前些年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两个中学生案犯不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吗?有调查显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少是学校中的双差生,心灵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很容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和自杀现象日益增多,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父母分离、家庭破裂。

随着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笔者时有接待在这方面求助的家长。

小旭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抛弃了他和母亲。他情绪波动很大,有时抑郁悲伤,有时因一点儿小事就大发脾气。他从不谈论自己的父母,甚至反感别人谈论家庭的幸福感受。他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并且毫无理由地拒绝别人的要求,谁的话也不愿听,公然地与家长、老师顶撞,有时还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他长理直气壮地说:“反正也没有人关心我,我才不去关心别人呢!”妈妈经常被他气得唉声叹气。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恐惧自责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情感破裂过程中,常常处于恐惧、紧张不安状态,加之心理不成熟,他们总觉得父母感情的不和是他(她)的某些错误行为造成的,因此,常常自责,于是影响了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另外,对拥有的情感或物品,表现出强烈的恐惧不安感,总担心失去或损坏。

自卑、多疑、嫉妒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因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缺少一个精神支柱,或因家庭经济状况,或因父母离异过程中,对孩子的抚养有相互推诿的行为,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得正确得引导,就会发展为多疑心理和嫉妒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使得单亲孩子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麻烦。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逆反仇视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丧失了温暖的家庭环境,他们脆弱的心灵难以接受这重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指责不顾自己的感受而离异的父母,甚至迁怒社会,对任何人都持不满、冷酷、仇恨的态度。形成强烈的逆反仇视心理。由于逆反仇视心理,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抑郁冷漠、自私、封闭、暴躁易怒。

补偿心理。大多数单亲孩子对“归属和爱”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常常会在感情上、物质上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希望以此得到补偿。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占有他们想得到的东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发生“早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甚至轻率地发生性关系。

总体上讲,单亲家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只顾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另一种是在婚姻失败后,将孩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施以过多的压力,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或多或少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因此,要把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社会认可的栋梁之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溺爱,切忌简单粗暴

如果离异已经发生了,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心灵世界的完整,不要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从而过度溺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变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冷血动物”。也不要因此让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变得自卑甚至自闭,更不能把孩子视作累赘、包袱,莫不甘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很多单亲家庭的父母都是对孩子怜爱有余磨练不足。其实,任何家境里的孩子都必须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可以从培养基本的自理技能开始,逐渐培养家庭责任感,进而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淡化单亲家庭阴影,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生活

“单亲”的阴影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所以,家长应有意的淡化这阴影。首先,家长的生活态度应是乐观向上的,社会交往应是正常开放的,让孩子感受到单亲家庭并不缺少友情和亲情。其次,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参与社会活动,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四、用现实的榜样激励孩子

告诉孩子,单亲家庭一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十分优秀的人。如克林顿,早年随母亲改嫁,11岁时差一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点被酗酒回来的继父开枪打死;青少年偶像周杰伦。很小就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的现实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乐观阳光的文艺天才;混血歌唱家费翔、能歌善舞的孙悦,都是在单亲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让孩子明白,客观面对现实,乐观面对生活,在挫折中奋起,才是生活的强者。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作为家长能尽快地从“婚变”的阴影中走出来,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客观、平和地面对自己失败了的婚姻,必将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五、我们可以帮助您什么?

第一篇 理解父母

父母是人不是神,每一个做父母的成年人都是现实世俗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的普通平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身为父母这一角色,对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策略的理解,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取向如何影响养育风格,当遇到不同意见时遇到逆境时怎样应对„„要好 好珍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孩子。

父母的压力管理; 父母的人生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第二篇 读懂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如同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其阶段和规律。客观、清晰地了解孩子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相关常识,有助于家长真正解开心中困惑,切实学习掌握教养孩子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与语言能力发展; 孩子的多动、说谎、欺负、分享与害羞行为; 孩子的依恋和分离焦虑;

孩子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责任心、同情心、自信、抗挫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 第三篇 亲子互动

怎么爱孩子是符合孩子内心需求,是孩子喜欢和愿意接受又是家长稍作努力和调整可以做到的?怎样听,孩子才肯说?怎样说,孩子才肯听?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怎样识别并有效鼓励?怎样恰当运用父母的权力去有效地解决沟通中的各种问题,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促进孩子形成良好品格和有价值的技能?

倾听和接受孩子;

第 3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有利于传递爱的语言; 正确的奖励和惩罚; 冲突的预防和解决; 家庭教育小工具。

京师博仁心众筹项目之亲子关系课程由国家级的白玉萍老师亲子授课,集多年从事学校教育与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融汇经典教育学与心理学科学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策略,借鉴吸纳当前流行的父母效能培训,正面管教课程以及动能教育的先进理念,融合了西方亲子教育的精髓,经过一系列的本土化的研发,使课程更有落地行,操作性,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相处,让孩子更好的得到发展。

7.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 篇七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表现

1. 缺乏关爱。

有的父母离异之前, 父亲或母亲就长期离家;离异之后, 小孩跟父母一方生活, 难以见到另一方家长。更有甚者, 父母离异以后, 小孩就放到爷爷奶奶或亲戚家, 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有的单亲家长则忙于重组家庭, 无暇顾及孩子。所有这些都使得单亲家庭子女普遍缺乏家庭的关爱。

2. 心理封闭。

由于孩子很难见到父母, 十分孤独, 感情饥渴, 再看到周围的同学、同龄孩子被父母呵护, 非常羡慕, 自己又得不到, 因此, 心理封闭, 不愿与其他人接触, 喜欢独处, 长此以往, 还会患上自闭症。

3. 精神萎靡。

单亲家庭子女普遍精神萎靡不振, 情绪不高, 干什么都没有兴趣, 什么都不太愿意干,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进取心不强, 学习成绩较差。

4. 性格脆弱。

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较脆弱, 难以经受挫折, 稍有波动, 就心灰意冷。尤其在受到老师批评后, 往往抵触情绪较大, 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 容易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发生矛盾, 且忌恨、报复心理特别严重。

5. 自控力差。

单亲家庭子女情感波动较大, 自控能力较差, 即使认为不对的事情, 也要去尝试, 有的经常打架、惹事, 上课捣乱。据有关部门统计, 未成年人犯罪一半是单亲家庭的子女。

二、单亲家庭子女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父母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父爱和母爱缺一不可。有的单亲家庭子女放到爷爷奶奶家, 长时间不和父母见面。有的子女虽然跟父亲或母亲生活, 可家长的工作繁忙, 很少过问孩子, 孩子甚至一连几天都没有时间和家长交流。所以, 单亲家庭子女缺乏父爱或母爱, 甚至两者都缺乏, 即使得到一些也是暂时的, 残缺不全的。

2. 自卑心理导致孤僻。

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 他们渴望得到父爱或母爱, 但又得不到或很少得到, 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长期下去导致性格孤僻。同时, 长时间得不到关爱, 也使子女缺乏动力, 郁郁寡欢, 学习、生活劲头不大。

3. 心灵受伤害致使性格脆弱。

父母离异前, 很少有不吵闹的。孩子在吵闹中生活, 心灵上受到很大的伤害, 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

4. 被冷落使他们常做出格的事。

单亲家庭子女常做一些出格的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受冷落的感觉, 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 因此他们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来引起父母、老师的关注。这就是有的单亲家庭子女想犯错误的原因所在。还有的家长或爷爷奶奶, 认为父母离婚, 欠孩子的较多, 当孩子有缺点错误后, 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也使他们做事易出格。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克服

单亲家庭子女能否克服心理障碍, 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健康成长, 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1. 关注成长, 把爱洒向他们的心田。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单亲家庭子女最缺乏的就是关爱,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 教师应当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的心田, 生活上关心他们, 嘘寒问暖, 上课多提问, 学习上重点辅导他们, 下课在一起玩耍, 时常与他们谈心, 倾听心里话, 把单亲家庭的孩子当亲生孩子一样看待。当他们情绪低落时, 更应当给予关怀, 并及时疏导他们, 让他们感受爱, 感到教师是真心关心爱护他们, 这样他们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地学习、生活。所以说, 教师的关爱是单亲家庭子女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

2. 保护他们, 不用尖刻的语言刺激。

单亲家庭子女情绪波动较大, 往往不能持续地保持高涨的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 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有了缺点错误后, 用温和的态度、和缓的语言, 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制定对策, 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们, 适当降低要求, 保护他们上进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不断激励, 给他们上进的动力。

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教师要不断激励单亲家庭子女, 激发他们上进的自信心。当他们精神振作或学习等方面取得进步时, 要及时地表扬鼓励他们, 使他们产生更加上进的动力。

4. 融入集体, 多参加学校活动。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性格孤僻,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一般很少有要好的朋友。教师可让学习、品德好的学生与他们组成互助小组, 下课、放学一起玩耍、写作业。集体活动, 如运动会、班队会、文艺表演、出黑板报、春游等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角色,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陶冶性格, 愉悦心情, 产生动力, 忘却烦恼, 奋力向上。

5. 自立自强,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单亲家庭子女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心理障碍, 在学习、生活中振奋精神, 自立自强。

6. 多和家长联系, 多教给他们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

教育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任务, 家庭也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应当跟单亲家庭多联系, 让他们也负起关爱和教育孩子的任务。无论孩子跟谁生活, 父母双方都应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指导, 当然, 父母不能因为感到对不起孩子而对他们的缺点视若无睹。

8.谈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篇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心理补偿式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 ,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滿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家庭矛盾迁怒式惩罚教育

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

三、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如果已经决定不在一起生活了,那能做的只有把对孩子的影响减到最低。对孩子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爱,来自父母的关爱,要让他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再一起了,但还是会对他好的。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有可能的话,你们俩一起带孩子出去玩。避免情感暗示过多。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

(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

(7)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无从左右父母的情感,但却注定要全盘承受家庭解体所带来的种种后果,这着实有些残酷。孩子的愿望总是单纯而简单的,他们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要求合不合理。所以,对于孩子的要求,什么是该满足的,什么又是该拒绝的,家长要认真思量。很多时候,“做到”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想做”。

9.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九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幸福抛弃子女,对孩子视而不见。致使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神支柱,他们心理比一般孩子更脆弱。因此我们应该以双倍的爱心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

在社会研究中我发现,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的关爱,子女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波动。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思想意识的成长,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很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感情冲动好斗,常常产生不正当的行为,危害社会。

有些单亲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比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叫李某,他长的大大呼呼,生活上,邋邋遢遢不独立;学习上,被动不努力,还经常不爱完成作业。可他上课回答问题很有条理性,如果让他写就不行了,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让他成绩赶上来呢?有时生气了就会朝他吼几声,可他表现依旧,还依然我行我素。这真的是我很上火,我就找到一些老教师向他们请教,寻找转变他的方法。皇天不负有心人,方法我终于找到了我暗地里调查,李兴豪他喜欢读书、喜欢背诵课文,而且读书很有感情。

一天中午,我把他叫到我身边对他说:“老师听说你很喜欢读书,是么?”他拘谨的点点头。我接着说:“老师想请你帮个忙,好么?”他诧异的看着我。我说:“我想请你在晨读时领着全班学生读课文,好么?”这时候他的眼里放出了光,红着脸说:“行!”然后我回班宣布:“从明天起,李兴豪领我们读课文。”同学们都惊异的看着他,他的脸红红的可眼睛里露出了自豪的光。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去玩,只有他拿着书在那读课文。我走过去,轻声对他说:“我是相信你。”他听了以后感动的说:“老师,你真好!”之后,他似乎像充满电的马达,成绩直线上升,家长和我都很欣慰。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了教育的先机。”做为一名教师,应将自己的爱心化为潺潺细流,浇灌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爱,赢得教师关注的目光,让他们充满自信,充满阳光。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2.经常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

离异的夫妻常常把自己对对方的怨恨发泄给孩子,让孩子过早的产生了恨。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例如我班的刘振国同学父母离异,他和父亲生活。他性格怪癖,不合群。因此我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让他的父亲给他更多的关爱,使他感受到亲人的爱。他的性格越来越开朗了,也能融入到学校大家庭里了。

3.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同学面前非常自卑,他们怕谈论家庭。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在班上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班主任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他七岁时父母离婚,一直跟着爸爸、6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她的爸爸外出打工,管不了孩子,她的妈妈自从离婚后就很少来看望她。几年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都由奶奶管。在家里,学习上奶奶哄着她学习,但孩子只要说学会了,就不再查了。平时迁就她的时候太多,严格的时候太少。上学时奶奶也嘱咐孩子,表面看叮嘱或训斥对于孩子来说早就习以为常,入不了耳,入不了脑,也就更入不了心了。她从入学以来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在学校性格孤僻,不爱与同学玩,听课很不专心,经常思想溜号。看到作业中错题,又不爱动脑思考,总希望老师、同学直接告诉她答案。老师的教育和批评指正没能做到及时有效。一开始我常常采用的方法是点名,以示警告或提醒。课下时与她沟通交流的少,有时疏忽了对她课后的教育和帮助。这样,就使她的一些坏习惯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想起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比别人更需要的爱。我牢记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而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我用好的氛围影响她,在她的周围安排的都是好学生,给他起个表率的作用,使她能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我经常提问她,当她有了进步时,我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让她找回了自信心。我鼓励其他同学课下同她一起游戏,谁也不许欺负她,不许嘲笑、讽刺她。由于教师的关爱,她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下课也能和同学一起玩耍,性格开朗多了。

4.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加强亲子沟通,重视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离异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爱,他们成为父母感情上的弃儿。离异分居的单亲,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尽义务的经济补贴,从不去看望孩子,更别说情感沟通了。即使是抚养孩子的单亲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这个家庭,进而会迁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在这种没有爱、没有温暖的残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发展及人格完善都会出现障碍。因此要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给他们健康的父母之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我平时很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比如我班有名学生,他从小失去了父亲,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被生活所迫,常出外打工,对孩子管教就明显的少了。这个孩子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要,可母亲不给他就拿人家的。时间长了坏习惯就养成了,我知道后就找到他,和他谈心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孩子听了以后表示不在拿人家的东西了,可过不了多久又开始拿了,我有一次找到他,对她说你要是喜欢可以跟老师说,老师能帮助你,经过多次谈心,他改掉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我相信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10.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十

乾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刘艳晶

研究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心得体会

乾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刘艳晶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婚姻家庭观念也在改变,离婚率也随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离婚率的上升,随之带来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这里,我就如何塑造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心理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塑造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有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中,有相当比例的犯罪青少年是来自离异家庭。家庭离异,不仅给离异夫妻双方带来痛苦,同时,还给他们的子女也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能持续他们的一生。因此,家庭、学校要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

1、家庭离异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品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父母双亲离异导致家庭解体,会使得子女缺乏教养,形成不良品德,他们常常违反道德准则或 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破坏公物、颠倒是非、盗窃、打架斗殴等。还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里缺少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他们选择在早恋中寻求慰藉,行为的社会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因此导致青少年的犯罪情况。这些无论对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是最头疼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正常交往

家庭的解体,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少好的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导致他们丧失生活及学习的信心,在行为上往往有较多的反常表现,喜怒无常,与父母闹别扭,与同学不和,对抗老师的教育。他们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及怨恨感,他们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家长不喜欢他们,从而怨恨家长,这些情感必将作用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造成与社交的能力下降、找不到好朋友倾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的影响会 逐步积累,与日俱增,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以致影 响更多的人。

3、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残缺不全的影响和教育,使孩子形成缺陷,抑制了孩子个性的成长和发展。常见的如自卑、胆怯、孤僻、易怒、散漫、守旧、见异思迁,或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或目空一切,孤芳自赏,盲目冲动,有较大的破坏性,也容易封闭自己形成病态心理。这些孩子对学习无兴趣,对人不友善,对学校教育工作构成较大难点。同时,家庭离异的原因很多,或为金钱,或为权力,或为美色,或为一时之欢,固然也有本来就是错误的婚姻而导致家庭破裂,但对于子女而言,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单亲家庭,对他们的心灵创伤都是非常惨痛的,也因此严重扭曲了他们的审美观。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灰色,美丑是非的界限模糊不清。他们为在雪白的墙壁上踹上一个脚印感到愉悦,以在课堂上能公然违反纪律的同学是大英雄,视老师、家长的规范管理为压迫。

4、家庭破碎对孩子的心灵创伤很难平复

家庭破碎如果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则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会更大,负面影响较为久远,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据一项研究报告称,在调查所涉及的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五年后,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据一5项研究称,在跟踪世界最著名的四十位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父母关系和睦,并且在青少年时期至少每天能与父母共进一次餐。

11.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原因 ;对策及建议

一、调研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小环境,它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因而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为了能够了解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心理症结所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进行了怀柔区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活动。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农村中学初一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

三、調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学习焦虑因子比较

在112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亲家庭学生还是双亲家庭学生学习焦虑因子都非常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焦虑达到8分以上即强焦虑的为67%,双亲家庭学生为68%。这些学生对考试坏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的分数。单亲家庭没有学生的学习焦虑低于3分,而双亲家庭学生只有2%的人学习焦虑低于3分,这些学生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造成学习强焦虑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这些学生生活在深山区,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学习成绩,过分的压力带来了过度的焦虑。2、家长教育知识有限,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3、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很多老师在应试的大背景下,依然将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二)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对人焦虑因子比较

在对人焦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焦虑程度强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达到了22%,这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退缩回避。而双亲家庭学生40%的人在与人交往中都热情大方,容易结交朋友。

这一结果与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不可分。在农村,单亲家庭往往会受到村民的关注,大家有意无意的议论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特别是有些单亲家庭的生活比较困难,这会令学生觉得自卑,害怕与人交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我是谁”成为他们思考的话题,而人际关系成为困扰他们的大问题。因为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引导,他们往往没有与人沟通的方法,加之自卑心理作祟,所以与人交往中,他们会呈现出很强的焦虑。

(三)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孤独倾向因子比较

在孤独倾向因子的比较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强焦虑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他们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坚持自己的见解,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评价过高,造成其与人交往的期待过高,渴望受到欢迎,拥戴,但是当现实与愿望相反时,心灵产生极大的落空,因而产生孤单的感觉。评价过低,自卑心理导致其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久而久之形成孤独。

2、家庭原因。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形成,都会有其形成的家庭环境。(1)农村父母往往只关注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意愿。(2)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隔代人之间缺少共同的话题。(3)有些父母会将离婚的怨气转嫁到孩子身上,疏远孩子。

3、学校的原因。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会无意中将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自己也会不自觉的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在比较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体验到挫败感,进而锁住自已的内心世界。

(四)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因子比较

在自责倾向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自责倾向强的比例基本一致,比例不高,这些孩子常常怀疑自己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我们也会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自责倾向弱的孩子所占比例高于双亲家庭。

这一状况反映了孩子的归因方式,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采用了外归因,这与他们的经历、感受以及社会的强化密不可分。家庭的解体令他们觉得痛苦,有些孩子产生了怨恨心理,而在社会交往中,很多人面对这些孩子的过失往往会指向他们的家庭状况,这在无意中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五)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过敏倾向因子比较

在过敏因子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是双亲家庭的学生大都会有过敏倾向,只是程度适中,其中单亲家庭学生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所占比例略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这些学生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

农村学生普遍敏感的现状源于青春期心理特点,他们处于心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中,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同伴的看法。农村学生对自己往往有很高的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自卑,因此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敏感。

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易敏感,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

(六)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身体症状因子比较

身体症状因子强表现为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会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感到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如果焦虑是慢慢产生的,就会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等。通过这一因子的比较我们发现22%的离异家庭学生这种身体上的症状是比较明显的。

究其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帮助和指导,也缺少朋友的帮助,所以更害怕,更担心不好的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因为缺少了亲人关爱和帮助,会很焦虑,相应的身体症状自然就随着产生。

(七)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恐怖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看出,学生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强烈的恐怖倾向,单亲和双亲家庭学生的差异也不明显。

(八)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冲动倾向因子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等程度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学生要比双亲家庭学生高出23%。在强烈的冲动倾向中,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双亲家庭学生高9%。这样的学生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

造成这一现象首先与单亲家庭学生孤独、焦虑等情绪密切相关,他们因为学习、人际关系焦虑,而父母不能给予帮助和疏导,同时他们又缺少同伴关怀、分享,因而会有冲动倾向,以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

其次与父母情绪控制能力密不可分。父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

四、教育对策及建议

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容易使这些未成年子女形成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因而学校、家庭、社区必须形成合力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关爱和指导。

(一)家庭教育

1、榜样示范。启动孩子心中的智慧和道德资源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行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重在榜样示范,重在对孩子人格心灵的唤醒。单亲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宽容乐观的心态立身行事。

2、责任担当。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

3、宽严有度。在单亲家庭中,要有原则地对待孩子,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素质、学校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物理心理环境等实现的。

1、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其工作水平,拓宽其工作渠道,丰富其工作形势,如利用心理课、心理小报等媒介加大对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关爱;运用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农村单亲家庭青少年缓解压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通过心理咨询做好个别辅导。

2、班主任老师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确保班级氛围和谐安全。

(1)以爱育心。真教育就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班主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

(2)以课育心。班主任要组织好班级团体辅导课,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沟通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系统。

(3)以活动育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4)以细节育心。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班主任要建立成长档案,关注其情绪、感受、行为等变化,挖掘优势,积极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要做到勤观察,常提醒,多鼓励,促发展。

(5)借用外力。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老师沟通合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社區教育

社区能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发挥三者的互促互动效应;有利于挖掘、协助和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为单亲家庭学生服务;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的统一教育。

1、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的心理关爱与指导。通过团体活动、个案咨询等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对单亲母亲(父亲)家庭教育的培训。开展系列社区讲座活动,指导其掌握相关子女教养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3、为单亲家庭孩子创造了健康成长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开展教育性、发展性的团体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 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张开荆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杨全清

《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手册 》 杨忠健

《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 罗梅

上一篇:六2班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小绿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