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清照(共9篇)
1.对话李清照 篇一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导读:
李清照写过不少的咏梅词,而这一首却是以残梅自喻。其原文如下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李清照翻译:
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满庭芳李清照字词解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
⑵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⑶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⑷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⑸浑似:完全像。
⑹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⑺韵胜:优雅美好。
⑻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⑼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⑽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⑾扫迹:语见孔稚《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满庭芳李清照主旨:
全词赏梅亦自赏,咏梅亦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坚贞不屈、鄙弃庸俗的胸怀。
满庭芳李清照背景:
此词历来被视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刘瑜《李清照全词》认为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认为这首《满庭芳》为公元11(宋徽宗崇宁三年)的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如谢桃坊就认为它应是作者遭到家庭变故后所作。
满庭芳李清照赏析:
词的起笔与词题好似无关,但却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远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所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情形推测,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而安闲,但环境的异常冷清寂寞也透露了其生活不幸的消息。“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
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问过渡,渐渐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清照用何逊之事,又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遂与何逊身世有某些共鸣之感。
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物态、敷衍故实的习径、而是笔端充满丰富的情感,联系个人身世,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词人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作者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含意。想象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因缺乏必要的线索而无法详考,但从词中所描述的冷清寂寞“无人到”的环境和表现凋残迟暮“难言”的感伤情绪来看,它应是清照遭到家庭变故后的作品。这种变故使清照的词作具有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其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达到了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程度,故难辨它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咏物了。它和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语轻巧尖新,词意深婉曲折,表情细腻,音调低沉谐美,富于女性美的持征,最能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这首《满庭芳》不仅是《漱玉词》中的佳作,也应是宋人咏物的佳作之一。
后世评价:
1,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上阕写人。“小阁藏春”以下五句,描写深暗环境,接着“手种江梅更好”两句,抒赏梅之情;“无人到”三句,发寂寞之感。这一阙由闺房而庭院,由赏梅人的环境而抒怀,婉而有致,宕而有序。下阙咏梅。先言梅花“韵胜”,接着笔势急转,写梅花“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怨恨冷风凄雨对梅花的摧残,蕴含爱梅惜梅之情;“莫恨”、“须信道”、“难言处”五句,咏叹梅花孤高不俗、潇洒不羁的风度。这一阕由爱梅、惜梅而咏梅,层层曲折,跌宕生姿。全词赏梅亦自赏,咏梅亦自咏,表现了女词人坚贞不屈、鄙弃庸俗的胸怀。
2,刘瑜《李清照全词》:……林(指林逋诗《山园小梅》)、李、陆(指陆游词《卜算子・咏梅》)三首诗词,都是咏梅的诗词,都是托物言志的。林诗托梅花自赞其高雅芳洁;陆词托梅花自喻其高风亮节;李词托梅花赞颂爱情。在各有寄托这点上是相同的。然而林、陆咏梅的诗词,从字面上说通篇都是写梅的。李词则不然,把咏梅放在人物的生活、活动中,加以描写和赞颂,把相思和咏梅结合起来,自成高格,正是易安匠心独运处。
词牌名了解:
满庭芳,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一说得名于柳宗元“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 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仄韵体又名《转调满庭芳》,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中吕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又入高大石调正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参见“常用词谱”、“常用曲谱”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
2.走进李清照,与词人深度对话 篇二
一、搜寻资料,定位教学策略
在读文本时,我从网上搜寻到多篇教学设计,发现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我很欣赏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的教学设计,他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抓住词中三幅流动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展开想象,联系积累,用古诗句描绘画面,感受词人的愉快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可以想象这样教学设计的课堂,一定充满浓浓的诗韵,但我又发现网上大多数《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设计只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首词,教学的面是不是窄了呢?词中有“常记”一词,它既告诉我们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回忆之作,也让我们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回忆这次郊游,还作下此首词呢?想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赏析能力,再看看教材的编排,该节课前的练习二中“诵读与欣赏”部分,就欣赏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了实现教材的整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宋词,掌握一些学词的方法,培养对词的兴趣(因为这是小学阶段学的第二首词,相对于古诗,学生对词比较生疏),我把教学策略定位在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首,辐射学习《夏日绝句》、《武陵春》,走进李清照的一生。
二、巧吟古诗,引入新学
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吟诵已积累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四、五首,从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入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诗与词的发展关系,自然地接受词。利用调动起的对旧知的回忆,引导他们比较诗与词的区别,激发他们了解词牌的兴趣与热忱。另外,学生吟、诵的一些诗,如《小池》、《村居》、《暮江吟》等,对体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意境也是很好的铺垫。
三、品《如梦令》,与少年李清照对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回忆之作,写的是她16岁时一次郊游的情景,词中除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因陶醉美景忘而迟归,进而读懂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一个“沉醉”,一个“兴尽”,把词人当年郊游的欢娱的心情淋漓地表现出来。“误”与“不知归路”遥遥呼应,不仅让我们知道词人“醉”的程度——沉醉,有利于多元解读醉的原因,即陶醉于景美,微醉于酒美,心醉于友人共乐;“误”还引出词人心情的变化:作为一个孤单女子,误入藕花深处,难免心中惊慌;两个“争渡”让词人的焦灼心情和快速划船的动作跃然纸面,让这次郊游生出些许意外,让整首词多了些情节;最后,借惊起的一滩鸥鹭展现生命的活力,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四、悟《夏日绝句》,与中年李清照对话
据《李清照——世界大人物丛书》(雪岗著)中记载,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年时间不详,大概是1155年。诗《乌江》(一作《夏日绝句》)乃建炎三年四月(1128年)与赵明诚赴池阳途中在乌江谒西楚霸王祠时所作,可称她中年作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出李清照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女子,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一个“死”字,标示她的中年思想所向、志向所指,是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这首绝句见证了她的铮铮风骨和铿锵,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另一种气质的闪耀,可以让学生感知她中年那亡国的悲忿、爱国的强烈和对命运的不屈。
五、赏《武陵春》,与晚年李清照对话
3.李清照论文 篇三
内容摘要:追溯着宋词的脚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清丽的女子,用一种担负了所有愁怨的文字来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静默中,她会偶然的将自己的情思勾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她选择用那些集结了感伤的风情来勾勒这副“画”,而她的“画”却不用涂抹描红。她用诗词把这副“画”展现给世人。她的“画”就是她的历史,她所生活的世界。情窦初开的少女把那些情思都环绕在那个她所幻想的爱情国度里;当美满的婚姻邂逅了一对才子佳人时,幸福就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上演;也许美好的故事总会给人一个不算完满的结局,国破家亡的痛苦把这个本身就已经禁不起挫败女子的心击败的支离破碎。关键字:情思徘徊婉约愁怨
当历史将一切风情都掩埋的时候,骤然一切都还是随着时间的曲折依然前进着。纵然那些在文学的殿堂上翩翩起舞的人,亦或是在文学界绽放过绚丽光彩的可人儿们。纵观历史,可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人,记得那海棠花下低吟“绿肥红瘦”的娇柔女子。而看那或是活泼的她“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了藕花潭深处”。这样的一个女子,可否用的了一句话来形容她:娇柔的不似艳丽的花蕊;虽说不是豪放的七尺男儿,却也爱把那狂野遍洒一地,不然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秋风追寻着时间的脚步而在树干中刻下了深深的年轮,感伤着这一抹的悲伤,寂静。而她却道:“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执扇题诗。”秋天也仿佛在她的眼里凝结了愁怨,就像是解佩赠人的美女,悄然间落下眼泪来。她静静的书写着自己的诗词,就像是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奇着属于她自己的完满。而就在这些故事的末尾,我们又恍然间读懂了这个人。寂静中深藏的悲伤,安然入睡时也还记得自己愁容时的模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眸间透过的忧伤又有谁会懂得,在这混沌境界中的病弱感伤,又会让人寻味出怎样一段绵绵的情思。走进她,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镜头的世界。蔓延出的是属于她的那种清丽和恬淡。悠然的延伸出缠绵的情思。
李清照的诗词沁透的是淡淡的忧伤,那缠绵的情愫懵懂了一个年轻的女子的娇羞。淡淡的哀愁也在那些美丽的年华里谱写了轻柔的“曲目”,“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季节的变更加深了那相思的情意。不禁吟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蔓延出的愁情却再难消除,却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平常语述说出精妙的体会。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造诣的过人之处。或在重阳黄昏时候,当思恋亲人时也是否还记得这样的一首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孤独的黄昏,一个心灵无着落的人在瘦菊的怜惜中安然的独自忧伤。娇瘦的身躯也在倾泻那满满的一季相思离愁后越发显得单薄。在面对事实时,感伤娇柔的女子也变得豪情满怀,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曲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中这样评价李清照,“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③这样一个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女子,在中国千年的文学史上可谓是谱写了最美的华章。在千年前的南宋,李清照也称得上是女子中的第一了。翻开历史,还记得那个在道德修养上否定了李清照的王灼也不禁的这样赞叹道:“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可知,王灼在文学的才华上赋予李清照的是多大的肯定和惊叹。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这样写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这在宋史的文学界给了李清照一个很高的名益。
她虽然是出身仕宦书香之家的女子,却没有闺阁深院的束缚,更没有封建腐朽的羁绊。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才造就了这一带女性的骄傲。优秀的才气让这个本身脱俗的女子又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当翻开李清照的家史时,你也会不难发现,成就这个女子的还有她的家庭因素。或流传青史,或扬名千年。这是文学青史给她的殊荣。追忆她那漫长的人生。我们慨叹她的才华,震惊她的豪气。她也许可以称得上一个传奇的女子了吧。所以我们不禁惊奇的想要了解这个培养了如此伟大的女词人的家庭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文章多受苏轼的赏识。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可想,这样一个大文人的女儿又怎会堪于作平庸的闺中小姐呢。从小受文学熏陶的李清照能有后来的文学才气也是可想而知的。《宋史》中这样描述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振孙女,亦善文。”①由此可知,她的母亲也是可以称得上才气俱佳的女人了。在这样的父母教育下的女儿能在文学的诗词上能获得如此的造诣,我们还能有什么异议呢。李清照自幼聪颖,才华出众,抱负不凡,热爱文学艺术。她被益为“独辟门径”、“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②这样一个逾越于华夏文学界的女子可堪称的上是史无前例了。
追忆着宋词的历史,我们走进了李清照。走进了一个柔情多愁的女子。承载着这种愁情,李清照走向了那个似水的青春年华,走向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娇羞年龄。怀揣着懵懂的情愫,李清照描写了大量闺阁生活的片段。在《点降唇》中她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娇羞在懵懂情愫的绽放中也改变了本来的面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看似是在嗅着青梅,其实是在观望这突然闯进花园的客人,也突然闯进了李清照的心里,已经顾不得自己划掉的金钗,偷偷地站在青梅树后打量这个陌生的男子。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年代,凡是女子都是遵守着闺阁生活的束缚。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心里。而在那个女生颇受压榨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所以这些闺阁的规矩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从来都不曾出现。不然怎会有“常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总是记得那个傍晚,带着醉意尽兴的划船,这样的回忆又怎会是那些只会在闺阁中摆弄红绣的女子所能拥有的呢。而这些回忆的蓝图也只有在那个思想开放的书香之家才会让其尽情的编制。这是李清照的父母给予她的幸福回忆。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生活记忆也是早年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最初素材。李清照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囚笼中,因此他是幸运的,固然这个时期她创作的诗词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回忆。词中沁透的是她那活泼的性格延长的情思。而在这快乐的生活中偶尔也参杂了淡淡的感伤愁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水洗礼的树叶显现出肥硕的姿态。而李清照关心的不是“绿肥”,应是那“红瘦”。昨夜的风吹散了娇柔的花瓣,这时的花应是残花了吧。带着残留醉意的情感中也有了一种“黛玉葬花”的悲寂了。青春里的懵懂道出了那分怀着对爱情向往的期盼。
时间在漫长中渐逝了那个泛着光采的青春。李清照在一段期盼爱情的年龄里邂逅了那个她生命中的人---赵明诚。同时官宦世家的他们也应是门当户对的吧。但当时政局的动荡让其两家父亲加入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队伍。可这样的情况终没成为阻挠他们幸福相守的羁绊。才子佳人就这样幸福的完结着他们自己的美满婚姻。这时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人,她竭力的享受着自己的婚姻,用真心爱着自己的丈夫。幸福得情思牵动了她的心,沁泌出快乐的笑容。李清照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共同的从事着金石字画的收藏。共同的追寻着属于他们的爱情积淀。李清照在她的一首词中讲诉了自己的爱情幸福。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无论多么美丽的花在丈夫赵明诚的眼里却终是赶不上妻子的娇容。这幸福得甜蜜在世人的眼中都会尽显出羡慕的神色。和太学生赵明诚的的生活中,他的丈夫也渐渐感染了李清照,李清照也开始从事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相同的兴趣爱好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让这个本身甜蜜的家庭更加的美满。他们彼此相知相惜、相投相契。尽管生活很平淡,但李清照任然幸福得享受着自己的爱情生活。美好的感情在渐渐滋长的时候,痛苦总要在不经意间悄然到来,正当李清照和赵明诚享受着自己的美满婚姻时,时局的动荡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当时另一派的政治队伍打下了政治的舞台。无奈的哀愁让这个坚强的女子也无能为力。固然,赵明的父亲赵挺之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他的儿子赵明诚也顺应当上了鸿胪寺少卿。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里只能无奈的观望。或喜或忧,已经在她的世界里平淡的渐变了原有改变的几率。正当赵明诚享受官升的喜悦时,政局又突然的改变了原来的轨道,父亲赵挺之不得不迟去宰相的职务,在这之后的五天里,赵挺之逝世。在经过了事态的改变后,那个活泼、可爱、聪明的李清照也渐渐的在这沉郁污浊的世界里改变了。她由一个才气俱佳的女子,由一个一心只为幸福追寻着的女子变成了那个成熟的李清照。这时的她已经渐渐褪去了那些青春年华里所拥有过的热情。对事态人情的冷漠看的一清二楚,对官场动荡的黑暗看的太过明白。她已经不在是那个只顾“绿肥红瘦”的娇柔小姐,那个在荷塘里“挣渡,挣渡”的活泼少女了。她已经对这个世界看的太过透彻。官场变动的政局里,李清照只能在赵明诚的陪伴下回到他们的老家---山东青州。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的词作也大多在山东青州所作。在经历着这无数的困苦和艰难之后,相守的还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在这动荡的时局里都成为彼此最坚韧的支柱。回到青州的他们一呆就是十年,而在这十年里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最为幸福的十年。他们共同的进行金石字画的研究,一起编写着《金石录》一书。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再次出世做官的丈夫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李清照带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只能在异方彼此思恋着对方。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样述说着自己的相思:“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地的相思在无尽的等待里蔓延出浓郁的愁情。懒懒的梳头,听任宝奁上落满灰尘,听任太阳爬上帘钩。离别的愁容在秋日的渐变中越发的深入,凝眸间的愁情又延绵出一段浓浓的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众人所知的《一剪梅》也是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孕育了凄凉。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愁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憔悴中显露的娇瘦,在西风的吹佛下越发显得单薄的身躯都在这无尽的相思里拉长了回忆。当看到眸间沁透的哀伤,你是否也渐渐读懂李清照那思念的含义。
终然是颠沛流离,抑或则还是那个多事之秋给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不安定。战火再次燃烧,两个相守异地的夫妻在相距之后却一定也要承受这样的奔波。身体的劳累,心也这样的逃离中感觉到了疲惫。无论李清照和赵明诚在之前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也都在这共患难的时事里逐渐的弥合。动荡的时局让这个极富爱国心的巾帼感叹着,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尽管失败了,但李清照心中的项羽却堪得上真正的英雄,虽败,而犹荣。即使是有退路,而项羽却选择英勇的自刎,是一个宁折而不屈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也许就是李清照的英雄观。但这样一个豪情的女子的生命中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这个人就是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做江宁知府一年以后,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为顾个人安危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百姓,丢弃了江宁,自己偷偷的逃走了。这个李清照用一生所爱的人却这样胆小,自私。可爱情终归是伟大的,无论多大的错误,李清照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被罢官的赵明诚决定带着李清照从此隐居,但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却是灾难的开始,也是痛苦的终结。就在赵明诚赴任途中,他却患病死了。李清照在这个打击下简直是五雷轰顶。在这之前,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心酸也都在赵明诚的逝世中渐抹了意义。无论经历了什么,可是李清照却没有想到赵明诚会离她而去,几十年的相守在这个突然的消息中也都演变成无奈的感伤和悲痛。赵明诚逝世后,只剩李清照独自守着寂寞。李清照在《孤雁儿》中寄予下自己的孤寂:“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却道物事人非,述说内心感伤。寂寞的追忆着那些美好的年岁里他们留下的回忆,又怎不会缔结出这一段离愁的感伤呢。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在丧夫后只能孤身一人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四处逃离。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把这个本身已经身心疲惫的她再一次抛向无尽的深渊。生活的压力和内心得伤痛在渐渐的摧毁着这个形单影只的女人。无奈的独自承受着这一切。可就在这寂寞和苦难的日子中,李清照生命的第二个男人出现了。这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在李清照感情和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视线,进入到她的生活,给予她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甚至呵护,这正是当时李清照特别需要的,也特别渴望的。他对李清照可谓是“百般呵护”。而这些也许可能是治愈李清照伤痛的良药,她没有理由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人。可在他们正式结婚后,李清照才看清了这个“人面兽心”的人真正的面目,张汝舟百般讨好李清照,为的不是别的,而是李清照所拥有的文物收藏。当知道李清照的文物收藏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完美时,自然就显露了他本来的丑态。对这个已经身心疲惫的女人施以拳打脚踢,而李清照在这样百般的折磨下终于选择将张汝舟告到了衙门。在当时像这种情况,李清照也是要承受监牢的折磨的,但她宁愿选择抛弃自由,而换得心灵的安慰。这样的一个女人也可以算得上坚强勇敢的女中强者了。
有人曾说,感情是孕育文学的最大动力。那么我想,李清照的文学造诣如此之深也是必然的了。这样一个多情的女子,这样一段缠绵的情思,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怎么不会缔结这情思集结成的“一代词宗”。也许爱的太累,才会爱的如此深刻,才会把愁情寄予词中,才会渐生了这样美丽的诗词。情思牵动的悲情在寂寞的相思中演化成李清照对于美好回忆的追念。她感叹着她“焦灼”的人生,仿佛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这诗词的感化之中了,生活背弃了她对美好回忆的追忆,而她却坚强的在自己铺就的道路上依然前进着。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李清照。
参考文献:
《李清照 李煜当代著名学者诠释古代经典名著》岳麓书社,杨义 邵宁宁选注 《宋词精华新解》喻朝刚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注释:
4.李清照 篇四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身世背景简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一、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
1、走向自然,眷顾花草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真实描绘了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年华。“沉醉不知归路”、“惊起一滩鸥鹭”,既写出了少女轻松活泼的心情,也映衬出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情。
2、琴瑟和谐,伉俪情深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后生活非常甜蜜。赵明诚当时21岁,正在太学读书,因此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独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闲愁,常常写词寄给赵明诚,诉说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阴》等婉约柔美的佳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酷爱金石研究,为了收集字画、书帖、古器等不惜倾其所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平日荆钗布裙,千方百计地缩减支出,将省下的家财用来支持赵明诚的金石考据事业。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对金石考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赵明诚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鉴赏、校勘,倒也乐在其中。
二、物是人非事事休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余下无限的愁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他营葬,后因身体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达成赵明诚未竟的心愿,写完一本会聚夫妇二人考据成果的《金石录》。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意义和亮色。往日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黄花憔悴凋零,则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颠沛流离之中又遗失了许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极其窘困。这时,有媒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名叫张汝舟的书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中很难生存。在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后,她渴望有所依靠,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于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张汝舟,感觉他是个举止得体的君子,便嫁给了他。这一年,李清照49岁。谁知,张汝舟本是个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并不是为了与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这些由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收集的字画、古器等珍品,可谓价值连城、举世难求。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先是对李清照甜言蜜语,遭到拒绝后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随意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无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诉讼,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以求得官职)的行为,并要求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妇女起诉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坐牢两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见决心之坚、勇气之足。官府最终判决张汝舟罪名属实,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后入狱。后来,李清照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出面帮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于入狱九天后被释放。
二、欲将血泪寄山河
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伴随她后半生的另一块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停息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闺阁女性,作为一位婉约词人,李清照有此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突发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谈论议和事宜。满朝文武听后没有一人敢去,这时,韩肖胄自告奋勇向宋高宗请命。关心国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提笔写下一首长诗赞颂韩肖胄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尤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满面。当有人请她去双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
后世鲜有人知道,李清照与宋朝的权臣秦桧有亲戚关系,她与秦桧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与他们从不往来,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踏进秦家半步。
四、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灵的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平日里做的无非两件事情,写词和完成《金石录》。李清照有一位姓孙的朋友,生有一个女孩,天资聪慧。李清照十分喜欢,便对这个女孩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她。谁知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不由得凄凉万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满腹才学得不到价值的体现,甚至得不到承认。这让李清照在形影孤独之外,更添一份心灵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终于完成了倾注毕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终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勾勒出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5.李清照诗词 篇五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 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买得一枝春欲放。 ——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 李清照《懈恋花》
湖上风来波浩渺。 ——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可怜春似人将老。 ——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莲子已成荷叶老。 ——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仿佛梦魂归帝所。 ——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断香残酒情怀恶。 ——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造化可能偏有意。 —— 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背窗雪落炉烟直。 —— 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道人憔悴春窗底。 —— 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花光月影宜相照。 ——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凉生枕簟泪痕滋。 ——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浓香吹尽有谁知。 —— 李清照《临江仙·梅》
6.李清照的愁肠 篇六
我国古代女作家少得可怜。梁代钟嵘的《诗品》介绍汉代至梁代诗人共一百二十人中,女性仅仅有四位。《全唐诗》九百卷中,妇女作品仅占一卷,明人编撰的《诗女史》、《古今女史》等妇女作品专集中,所选虽不限一个时代,但数量还是少得可怜。其中独占鳌头的,当数李清照了。
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母亲是状元家庭出身,所以她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者,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可谓志同道合,她们在一起常吟诗填词,欣赏金石拓片,生活安定幸福。俗话说好日子不长久,李赵二人完美的家没有多久便让时代的风云给打碎了。先是金兵入侵,接着珍藏的金石遗失,而后便是赵明诚的病故。从此李清照无依无靠,独自—人踏上了辗转漂泊的流民道路。往昔的美满与幸福都成了过眼云烟,而充满她心灵的却是愁和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消失了,目睹现实尽是“物是入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怜憔悴更凋零”和“永夜恹恹欢意少”的愁闷。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南方,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的动乱和个人身世的飘零,在她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情绪没有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闲情也没有了。“愁”却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妻分居,天各一方,惟有锦书传情,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李清照笔下的“愁”几乎垄断了词坛,而且她笔下的“愁”境几乎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地。写愁,李清照是与众不同的。李后主的“愁”,恰似一江春水,秦观的“愁”,如飞红万点。只有李清照把“愁”搬到船上,她的“愁”是有重量的,不但随水而流,而且还可以用船来载。可有谁能想到,那双溪舴艋船载着她终身的忧愁漂荡在时代的洋流里,不知方向。“生怕离怀别苦”的感情闸门,“多少事,欲说还休”的万般哀婉,别的词人是没有的。“愁”是李清照生命的土壤,她的生命也是“愁”的历程。离别的痛苦还未过去,期盼归来的等待又无时无刻袭击着她凄凉的心灵。那期盼归来与音讯隔绝而交织的愁绪,在她心中日夜滋长,她的生命里就注定了有“愁”的缘源。
丈夫赵明诚的离世,留下李清照在炎凉的人世间,孤苦伶仃。满地黄花堆积,也无心去摘,守着窗儿只是等黑。那风急、雁来、憔悴的黄花、还有细雨下的梧桐,偏不解人意,硬是牵动李清照无限的愁绪。自然本无情,只是人多情才赋于自然以生命。要不面对自然何须无故感伤呢?如此多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佳人……一幅多么幽美的画图卷!然而有谁知道画的背后无一字一句不是抒写愁绪,无一事一物不是宣泄愁绪。那“愁”字之外,更广泛、更幽邃的情绪又是什么?
7.李清照简介 篇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李清照诗词 篇八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2、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3、小重山——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4、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9.李清照买书 篇九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踏青时穿。一个人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李清照来到书市,在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她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李清照走了过去,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写着《古金石考》。她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李清照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但是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给他等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买了它去,也算了了我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就是少点也没关系。”
李清照连忙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拿出来,也不过十两左右,李清照有些着急,对老者说:“我今天没有带那么多钱,你明日可否还来这里?我一定带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为难地说:“姑娘,我的盘缠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这时已近日暮,李清照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然后转身就跑了。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对话李清照】推荐阅读:
李清照美文08-22
李清照秋雨的诗句08-07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08-19
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08-30
丑奴儿李清照09-18
忆秦娥李清照09-21
解读李清照声声慢10-20
李清照著名的诗词10-22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07-02
李清照描写爱情的诗词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