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2024-10-09

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精选7篇)

1.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篇一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9月,在世界颇有影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国际互联网上举行“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动,结果马克思名列榜首,爱因斯坦位居第二。而马克思位居榜首的原因很简单,他把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留给了我们。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马克思主义依然经久不衰?依然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原因十分简单,他思想中的“两大发现”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运动规律。这也是马克思为人类提供的最伟大的思想,也是其真理所在。当然,除了这“两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不容小觑。历时一百多年,依然是人类社会前行的火炬。它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还要不得不提一下其现实力量,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进现实。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以理想和信念,富于社会主义运动以最坚实的理论支撑,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最真实的道路指引。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还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所以作为当代的新青年,我们又该如何在真理中实践马克思主义呢? 第一,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也要做到三点: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而对于国家来说,又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还要根据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艰巨性,真正树立起“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后,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让其成为中国发展的启明灯。

2.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篇二

一结构主义实在论的理论基础

随着抽象代数与现代集合论的发展, 结构主义迄今已成为当代数学哲学研究领域中最成功的理论之一, 提倡数学的本质不是抽象对象, 而是相关对象内在属性的抽象结构关系, 是所有系统所共有的结构。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支是以夏皮罗 (S.Shapiro) 、瑞兹尼克 (M.Resnik) 等为代表的柏拉图式 (或译为先物) 结构主义 (Ante Rem Structuralism) , 也被称为非消除结构主义 (Non-eliminative Structuralism) 。他们主张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结构, 并强调抽象结构的实在性。因而, 我们称之为数学中的结构主义实在论。

(一) 数学本质是结构

结构主义实在论认为, 研究数学并不是研究孤立的数学对象, 而是研究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数学对象看成是数学结构中的自在位置。如同夏皮罗所指出的, 系统是由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对象集合构成, 而系统的抽象形式就是结构。结构是对象之间的联结关系, 而不关注关系之外的任何其他特征。比如在自然数结构中, 可以把任何自然数看成是一间“办公室”, 该自然数在不同系统中可以被不同对象占有。人们在表征结构时, 可以根据占有位置的不同对象来说明位置本身, 在这个意义上“数学对象”只与结构有关, 因而应把数学对象看做某结构中的位置, 比如数字2就是在自然数结构中的某个位置, 它位于1与3之间。任意自然数都可被看做特定无穷模式中的某个位置, 所得到的自然数结构即为该特定无穷模式的一种例示。

(二) 结构中的位置即数学对象

结构主义实在论者把数学对象看成是结构中的位置。然而, 从直觉上讲, 对象与结构中的位置之间存在着差别。为了阐明数字、点、集合等都是数学对象, 结构主义实在论者认为这种差别仅停留在语言学实践中。因此“位置即对象” (Places-are-objects) , 即结构中的位置本身就是对象, 而无需任何背景本体的支持。如同任意的恰当名称那样, 表示位置的项本身就是一个单称词。例如, 我们称中国象棋中的“相”走“田”字, 或“相”不能过河到对方阵营。因而, 算术就是关于自然数结构的, 且任意自然数就是该结构中的位置。把数学结构中的位置看成是一种对象, 由此可以为数学语言提供基本的逻辑形式。比如, 在算术语言的语句中, 句子“1+1=2”或句子“对任意自然数n, 都有某自然数m, m>n”, 在字面意义上所指称的都是自然数结构中的位置。因此, 在数学中, 数学结构的位置就是实在对象。

(三) 结构的同一性

结构主义从本质上主张数学对象与其存在性之间存在某种相对性, 数学对象与构成它的结构具有紧密联系。贝纳塞拉夫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 他指出某些关于同一性的陈述是毫无意义的:“同一性的陈述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 其中存在可能的特定条件……同一性的问题包括:预设了被比较的‘实体’属于相同的范畴。”[1]实在论者赞同这种观点, 但相同结构中的位置当然是属于相同的范畴, 而且其中存在特定的条件。在他们看来, “对象”和“同一性”的概念是明确的, 但完全是相对的。瑞兹尼克沿用了奎因 (W.V.Quine) 关于本体相对论的观点, 认为相对性是非常普遍的, 它适用于科学信念的整个网络, 而夏皮罗则认为数学与相对性无关。在夏皮罗看来, 数学家发现辨识不同结构中的位置是一种方便之举, 有时甚至是具有强制性的。比如, 在比较自然数结构中的一个位置与它在整数的、有理数的、实数的、复数的结构中的位置关系时, 人们采用自然数的策梅罗定义显然是明智的。因为选择自然数的策梅罗定义, 意味着自然数2=整数2=有理数2=实数2=复数2+0i, 几乎所有事物都更简单。在他看来, 两个系统M和N所具有的结构同一是指, 存在某更高阶的系统R, M和N都与R的某个完全子系统同构。不同结构位置上的同一实质上是某种约定意义上的同一, 如自然数结构与实数结构中的“1”并不是真正相同的, 而只在约定意义上同一。

在结构主义实在论者那里, 结构本身就是本体论的一部分。因此, 夏皮罗信守奎因的格言“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 他指出, 给出一种关于结构的同一性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自然的选择或事实的东西都不存在, 只有一些有待选择的概念:“我们把同一性作为原始的东西, 同构就是结构之间的全等关系。即当两个结构同构时, 我们规定它们是同一的。”[2]

二结构主义实在论对数学真理困境的求解

要想突破贝纳塞拉夫数学真理困境, 实在论者就必须提供为数学对象提供一种合理的认识论解释。因而, 对于结构主义实在论者而言, 要获得关于数学的知识, 就要获得关于结构的知识。他们的策略是, 借助模式认知、语言学特性描述以及隐定义这三种方式可以说明对结构的知识。

(一) 模式认知

夏皮罗认为, 模式认知是某种与普遍感性知觉相似的基本认知能力, 是认知主体通过观察模式化系统而得到的, 在人类认知初期起着主要作用。

人们首先借助模式认知, 可获得关于有限结构的知识。对于任意自然数n, 都存在某个结构, 该结构的所有例示系统都具有n个对象。如模式2是所有双元素集的共有结构。一对夫妻、一支笔的两端、一双手套都可以例示模式2。我们可以依次定义模式3、模式4等“有限基数结构”。在夏皮罗看来, 模式认知可以揭示有限基数结构的自在本质, 他把有限基数结构作为自在结构的范式。依据相同步骤, 我们可以说明关于有限序数结构的知识。比如, 模式序数3是任意具有特定顺序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 的三个对象构成系统的结构。其次, 对有限模式认知作适当修正, 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对大有限基数结构以及无穷基数结构的认知过程。即通过对较小结构进行抽象, 获得一个认识和理解较大结构的模式。当然, 这并不是简单抽象就可以达到的, 但人们仍可明确识别、谈论以及计数这些有限基数结构和有限序数结构, 通过对可感知模式进行投影, 从相同基数的有限集类的共有物中抽象得到关于更大结构的知识, 并进一步投影出其可数无穷模式。比如,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有限模式的结构, 得到自然数结构, 并进一步把有理数结构看成具有特定关系的自然数对的结构, 并依此获知无穷结构。

但是, 用简单模式认识方式来说明无穷结构只适用于可数的情况, 而数学实践中研究的大部分无穷结构并不可数。针对这一问题, 夏皮罗提出另外两种认识结构的方式:语言学特性描述与隐定义。

(二) 语言学特性描述

依照结构主义实在论, 结构取决于构成该结构的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对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位置间的关系进行语言学特性描述, 任何结构都可得到揭示, 使之成为一种认知活动的对象。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 我们将无需拘泥于记号或类型的模式认知。

关于结构的语言学特性描述如何能表达一个抽象结构, 夏皮罗的回应是, 二阶戴德金-皮亚诺公理本身足以说明所有ω-数列结构, 我们有能力理解关于这个结构的规范公理化描述。语言学特性描述的一致性可以确保该描述至少满足一个结构, 而语言学特性描述的范畴性则可确保该描述至多满足一个结构。二者结合起来足以揭示与该描述相对应结构的知识。因此, 要获知无限大结构, 我们需要阐明该结构的特性描述同时具有一致性与范畴性。具体来看, 夏皮罗认为某个语义学特性描述具有一致性, 是指它对于集合预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而言, 能以最佳方式得到例示。比如任何优秀的小说, 其中都会创造某个概念或事物, 无论该特定事物是否实在, 它在与之相关的描述中都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因而, 语言学特性描述不仅能够表达某个概念, 而且通过对概念的表征与阐释, 它还可以说明我们如何具有对初始对象的认知能力。当然, 夏皮罗对虚构的结构与实在的数学结构进行了区分。在他看来, 柏拉图式的实体不仅满足特性描述的一致性, 还满足特性描述的范畴性。只有二者同时得到满足, 才能阐明关于结构的全部知识。

这一结论极为重要, 但夏皮罗没有给出有力论证, 而只是对数学真理困境作了一种保守回应, 即任何一致的语言学特性描述都会直接表现出结构的本质, 并为其提供一个范例。因此结构主义实在论者的求解方案是, 首先为结构提供准确描述, 阐明这些结构的存在性, 并进一步表明这些结构的存在正如所给出的特性描述一样。

(三) 隐定义

在夏皮罗看来, 要得到抽象对象, 使之成为智力活动的可理解之物, 人们就必须能够从概念本身通达至其所例示之物的认知, 也就是说, 人们必须能够揭示结构的特性描述所具有的范畴性。这一点借助隐定义可以做到, 即结构是由数学理论的公理定义的, 把握这些公理就可以提供关于该结构的知识, 它是认识抽象数学结构的最终方式。正如夏皮罗所述, “至少对于纯数学领域来说, 掌握一个结构就等同于理解这个理论的语言。要理解一个结构并具有指出其位置的能力, 就等于是需要具有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2]137夏皮罗的隐定义与弗雷格的抽象原则类似, 即根据相似类的对象之间的等价关系, 在相似的意义上, 借之以形成新类型对象的同一性条件的概念。隐定义可以成功地描述结构, 而且用隐定义描述的结构是柏拉图式的结构, 即自在的对象。比如在数论中, 我们知道每一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唯一的后继, 0不是任何数字的后继, 且满足归纳原则。同样的, 在实数分析中, 首先要考察被称为“实数”的特定数学对象, 认识这些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任何特定的数学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有待考察的是对象间的关系以及运算, 也就是结构, 结构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自在之物。我们能够借助隐定义获知结构。因此, 获知数学结构实质上就是理解数学理论的语言, “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数学结构的大门。”[3]

三结构主义实在论存在的问题

结构主义实在论的基本诉求是要表明他们的结构主义与数学实践是相符合的。夏皮罗一贯强调数学哲学的目标是解释数学, 并说明数学在整个智力事业中的地位。尽最大程度如实地解释数学家们所作的研究, 这是迫切需要的“忠诚的限制”。[4]结构主义实在论主张所有数学对象都应满足关于数学的结构主义描述。但在数学实践中, 关于有些数学对象的认识并不能用结构主义来解释, 结构主义实在论甚至与某些数学实践是相悖的。

(一) 某些数学对象并非结构

有些结构是定义在某特定集合上的, 但该集合本身并不能被看做结构。在当代数学研究中, “集合的结构”这一概念具有广泛应用。一般来讲, 通常结构是定义在某个特定集合 (并非数学中严格定义下的集合) 上, 来计算集合中不变量的。如下图所示:

例如, 集合在拓扑学中是一个拓扑空间, 其结构就是该拓扑空间上的一个向量丛, 而不变量是K0群, 该群是由向量丛的特定商定义的。为了认识某集合, 人们就必须掌握反映该集合的不变量, 这就需要在这个集合上构造特定结构。不难发现, 结构在此并未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反我们实际上是应用不变量来确定集合性质的。在整个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并非结构, 而是集合、定义在集合上的特定结构以及反映该集合特征的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 这里的集合又是什么呢?如果像结构主义实在论者所言集合仅仅是一个特定结构中的位置, 那么它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什么?如果把集合论看成是关于某特定模型的研究, 把集合论束缚在一个特定的公理系统中, 将不能激发更多的公理以解决现存公理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而阻碍数学探究活动的发展。在这种意义上, 结构主义实在论对结构本身的强调显然不足以表达所有数学。比如对于什么是一个拓扑群我们可以有多种回答。它是一个包括一个集合、一个在其上的群运算以及一个其上的拓扑构成的有序三元组, 也可以是一个包括一个集合, 一个其上的拓扑以及一个其上的群运算构成的有序三元组。群论数学家会认为是前者 (它是一个群, 然后加上了一个拓扑) , 拓扑学家则选择后者 (它是一个拓扑空间, 然后加上了一个群运算) , 但是作为一个整体, 数学共同体并没有任何偏好。这意味着, 任何基础主义的化归都不能涵盖整个数学领域。

(二) 同构不同于同一

如前所述, “结构同一性”在说明我们如何能够得到关于数学对象的知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是, 一些同构的对象在数学实践中并不同一。比如-1的两个平方根:i和-i。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结构, 依照“结构同一性”, 会得出i=-i, 这显然是矛盾的。因此, 同构不会简单地等同于同一。要想进一步区分自同构系统 (如复数系) 与数学中的诸多非刚性结构, 必须重新引入非结构属性, 即承认某种实体的存在性。也就是说, 数学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关于系统的、而非单纯关于结构的学科, 这一事实是夏皮罗不得不承认的。

(三) 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于对象

结构主义实在论主张数学对象与结构有关, 数学对象是结构中的位置。但关于数学对象的这种描述是有问题的。由于数学实践是一个持续的行为, 它要求人们对数学对象的理解具有一致性, 因此对于结构主义者来说, 如果想要坚持对数学实践的“忠诚”, 就必然会把具有同一性的对象当成不同对象。依照结构主义实在论, 结构中的位置是具有结构相关性的, 我们只有通过在结构中定义的关系与函数才能对结构中的位置进行区分。但是, 我们无法给出结构中位置之间的同一性标准, 甚至不可能给出关于这些位置的知识。

下面我们不妨以数学实践中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对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区分。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 关于一个结构中对象的陈述可以通过把它置于一个较大结构中得到证明, 夏皮罗可以提供与之相关的说明;第二步, 用夏皮罗的结构主义实在论说明如何区分对象。比如定理“不可约的实系数多项式的次数最高为二次”, 我们通过考察复系数的多项式可以证明它, 即首先证明任意多项式都具有一个根, 然后证明如果一个复数是一个多项式的根, 那么它的复共轭也是一个根。二者结合起来可知上述定理得证。夏皮罗承认这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实践。对于自然数的某个性质p, 可以通过考察它作为实数结构的部分来证明p。较大的结构中包含一个与较小结构的同构像, 像的性质同样满足较小的结构。同构的系统是等价的, 如果B与B'同构, 则满足其中之一的任意语句, 也满足另一个。夏皮罗始终坚持不同结构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数学对象与构成它们的结构相关联。[4]

在上述例子中, 夏皮罗并没有把实系数的多项式看成是复系数多项式结构中的一部分, 而只是强调二者之间存在同构性, 但在数学实践中人们将断言它们是同一的。夏皮罗要想保持与数学实践一致, 就必须构造越来越大的结构。然而, 这些被构造出来的新结构与被结构主义实在论者作为数学本质的结构是否相同?如果不同, 那么新旧结构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事实上, 究竟哪个结构才是结构主义实在论者作为确定数学对象的结构并不清楚。

(四) 认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主义实在论者对如何认识结构的解释也存在问题。根据夏皮罗的模式认知, 认知主体S通常以简单模式获知一个基数结构序列, 如自然数数列。该序列的定义是:一个域的初始元素以及该域所包含任意元素的后继构成的子集包含所有的元素。通过为该序列加入一个后续最长序列, 我们可以得到自然数数列的扩展。但在这一扩展过程中, S并不知晓其中隐含的一个普遍事实:即所有有限基数结构都具有共同的ω-序列模式。当然, S之后会逐渐形成一种普遍信念, 并发现每个基数结构都有唯一的后续最长序列, 由此能确信上述有限基数结构事实上形成了一个ω-序列。否则S将不能确信基数模式的扩展是否超出他对基数结构所能达到的例示。于是结构主义实在论者需要说明如何从特定知识, 比如皮亚诺算术、ZF等推出一般数学知识所使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显然是更为重要的, 因为如果不能得到解释, 就不能确保可以用有限结构来描述由其扩展得到的无穷结构的特征。人们或许会坚持认为, 认知主体把关于特定结构的知识映射到关于一般结构的知识上, 但必须承认这只是后见之明。结构主义者典型地使用二阶ZFC作为一个对应物, 然而如果不存在公理的确定集合, 那么将全序域公理与分析进行对比, 或者对算术施加二阶皮亚诺假设如何可行, 都需得到具体说明。

为了克服以上困难, 夏皮罗进一步提出用语言学特性描述来说明对数学结构的认知, 即说明对数学结构的特性描述所具有的一致性与范畴性, 特性描述的一致性与范畴性实质上就是结构本身的存在性。但一个描述是否具有一致性与范畴性, 取决于数学自身。关于一致性与范畴性的概念本身在集合论中都得到了很好诠释, 这意味着要说明某个描述的一致性与范畴性, 要求为其在集合论中建立模型, 所有问题都需借助集合论解决。这种策略对于结构主义者而言显然是循环论证, 即人们如果没有关于某数学实体的集合论, 就无法说明某结构的特性描述是否一致与具有范畴性, 无法为其结构主义实在论提供有力辩护, 而另一方面, 如果他们诉诸数学实体的集合论, 又会与其结构主义的基本立场相冲突。

夏皮罗试图借助“一致性”来挑选满足要求的公理系统。但这种一致性概念同样不能解释:借助公理系统的一致性所得到的结构是什么?与之相应的集合又是什么?语言学特性描述可以阐释在现实中不可能、而在物理上有可能得到表征的结构, 但并不能因此认为表征这种结构能确证与不具有物理表征的数学理论相对应的任何结构。

结语

在数学实践中, 真正需要得到阐释的是被研究的数学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代数拓扑学中, 某对象有可能是不同结构中的位置。该对象应置于哪一结构之中, 这取决于数学实践的具体需要。数学不仅仅是处理结构的科学, 结构不足以表达所有数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自然的、语境化过程, 数学公理、数学定理以及数学理论本身并不需要任何新的诠释。在这个意义上, 求解数学真理困境, 并不是要为数学提供任何新的基础, 而应揭示数学对象、结构与数学系统之间整体关系, 并给出与之相契合的认识论说明。

参考文献

[1]Benacerraf P.What Numbers Could Not Be[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65 (74) :70.

[2]Shapiro S.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Structure and Ont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Shapiro S.Structure and Ontology[J].Philosophical Topics, 1989 (17) :45-71.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真理 篇三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如今距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过去25个年头了,改革开放也度过了29年不平凡的岁月,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始终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29年来,有过争论,有过彷徨,有过曲折,但我们一路走来,始终没有退缩。

1987年十三大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十四大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十五大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十六大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十七大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从十三大开始,每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题目,一以贯之,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又不是简单的重申,每一次代表大会都有新的内容增加进去:

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十五大将理论定名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纲领;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十七大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为什么要鲜明地打出旗帜

鲜明地打出旗帜,明确地指出道路,意义重大。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300万党员的党,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国家,将人们的力量凝聚起来非常重要。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是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广泛认同的旗帜。

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干扰,我们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每当我们拘泥于教条,我们的事业就会停顿和倒退,党和国家就会蒙受巨大损失,人民就会遭遇痛苦;每当我们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我们的事业就蒸蒸日上,人民就会得到福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9年,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才7200亿元,到2006年GDP已突破21万亿元,增长了几十倍。有关方面估计,2007年我们的GDP将达到23万亿元,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真理,谁也动摇和改变不了。29年经济的快速增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找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容易的,将这个理论运用于中国,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更不容易。我们为此付出过很大的代价。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思想解放。我们已突破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和观点,如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将被消除的论断;我们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果断地抛弃了穷社会主义,而追求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这些思想上理论上的突破,很难想象我们的改革能够不断推进和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改革开放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人将其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体制,以为回到计划经济体制才可以解决问题。事实上,真正的解决之道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回到过去没有任何出路。由此可见,传统的僵化思维、“左”的思想仍在不时地干扰我们的事业,解放思想,廓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很有必要。

胡锦涛同志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所作的最重要的总结。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将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立的理论,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既互有联系,又自成体系,都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是这个主题的展开,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恰当的理论名称。

这个名称反映了历史特点。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特点。

这个理论名称同我们的基本实践相一致,便于人民群众理解。

这个理论名称有很大的包容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的理论还会有重要的创新,这些创新的理论都可以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回顾历史,我们在社會主义的历史长河中航行,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的路程还很长。洞观现实,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放眼未来,只要我们坚持旗帜和道路,振兴中华指日可待。这是改革开放29年的经验总结,也必将为未来的实践所证明。

4.重估主义的真理观 篇四

重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在肯定我国50年代对实用主义批判必要性的同时,指出批判中所存在的全盘否定的片面性.文章剖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认为实用主义强调以人的效用、利益为中心,把效用、价值原则引入真理观,反对消极机械的“摹写说”,赋予真理以新的活力,这正是实用主义的卓越贡献,它对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新时期的`思想解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否定真理的客观基础和客观标准,这是片面的、错误的.实用主义强调真理是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对于反对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有一定合理因素,但它否定真理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性,是错误的.

作 者:莫法有 黄专途 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政经系淅江@温州325003刊 名:云南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年,卷(期):”“(1)分类号:B712关键词:重估 实用主义 真理观 价值 效用

5.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篇五

前言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学说,是实事求是的学说,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现实中,一些人甚至是党员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深刻内涵理解不够,尤其对共产主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内涵不甚了解。《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物质极大丰富和共享的社会,具有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阶段,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能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达阶段,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没有过时。社会历史发展尽管会面临曲折,但整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一、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

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正是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旨趣、道路和尺度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和论证了人类历史的三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107—108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洞察和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统一。

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就在于它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实践力量: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更在于它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这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36页)他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同上,第2卷第83页)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明确指出,前者只是揭露“现实的不合理”,后者则是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前者只能对社会主义作出种种美好的“设想”,只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后者则从现实出发,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出发,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和进程”。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有机体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在社会形态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历史更替中,肯定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并从这个“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中找到了最现实的批判力量,创建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改变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且找到了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那就是无产阶级。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1页)无产阶级作为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肩负起了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鼓舞下,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出现。尽管一百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有高潮有低潮,但它一直不断发展,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出光明前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鼓舞了这么多的人、催生了这么多的国家、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用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使得“朴素”的现实变得厚重深沉,使得“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9—10页)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以理想和信念,它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重大的理论问题。理论之于实践的重大意义,理论所具有的巨大的实践力量,就在于它塑造、矫正和引导实践。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同上,第1卷第11页)人类历史的突出特征在于,“片面性”是它的“发展形式”,历史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进步。历史过程中的任何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任何“正面效应”都会伴生相应的“负面效应”,任何“整体利益”的实现都会有某些“局部利益”的牺牲,任何“长远利益”的追求都意味着某些“暂时利益”的舍弃。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大尺度”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大尺度”,就是以人类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去规范和引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理念。

(三)生命活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588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于它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世界的潮流和创新的实践,在于它引导人类以新的文明形态去破解自身发展的难题。

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品格就使得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使得它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使得它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理论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更为生动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当前,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同时要具有世界视野。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也就是“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既通过普遍交往把现代的科技、文化、制度和管理成果变成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使得人类在整体上以加速度的形式实现发展,又通过普遍交往而构成“全球化”的“现代性”问题,这就向人类提出了走出当代人类文明困境的时代性课题。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全面地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了三大最为严峻和最为紧迫的问题: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提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说,提出了如何破解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问题;三是从人与自我的关系说,提出了如何消除文化虚无主义问题。因此,对现代化的反省,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对当代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全面反省;解决现代化问题,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探索和寻求。这就要求我们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二、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个人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但与整个人类,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我们的素质——

第一,马克思主义能帮我们确立崇高理想,使我们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活在世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马克思把人视为类的存在物,认为人能超越一切区别和差异,追求普遍性和整体性。追求普遍性,指的是把当下目的加以升华,从中普遍化出一种生存的绝对目标,并使一切活动与其发生关系,使当下的活动具有方向感和意义。人的素质是与信仰紧紧相连。有没有生存指向、有没有信仰,以及这种生存指向和信仰的坚定性如何,是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又为人类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释放出来的,共产主义的绝对目标建立在客观的历史规律基础上。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者的力量正来自于其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提高素质从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入手是符合科学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帮助我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干事业需要正确的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斗争本领、端正思想方法的重要性。高超的斗争本领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经济关系中寻找根源的方法、总体性方法、辩证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等等。

第三,马克思主义使我们知道如何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开始趋同,以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享受主义为主要标志的生活方式越发流行。现在,许多人领悟到:这种生活并不是人所真正期望的生活,它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人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改变它,创建人的新的存在状态。

创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正确理论的导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下的那种“人从属于物”的生活方式,主张创建新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对人的意义世界的揭示正是我们当下创建新的生活方式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主义不但为我们论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性,而且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以及如何去实现它,指出了一条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美好、真正具有意义和价值的道路。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既体现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揭示中,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领悟和把握它呢?这需要每个人用一辈子去体会。择其要者,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做到:

第一,端正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学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同一立场上才能领会其微言大义。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一种普通的学问去研究,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真理去追求,不断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度和亲近感。

第二,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对《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要“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知晓一些名句、个别篇目也不行,必须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系统品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第三,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应当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其关键在于与时代同步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寻获真知灼见,观照当下现实,解释和改变世界。

第四,不断拓宽理论视野。对马克思主义必须持开放的态度。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的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加以思考和领会。千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孤立起来,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都要给予关注,认真分析鉴别。

6.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篇六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就其任何具体真理就其正确反映及其规律而言,它具有绝对性,是绝对真理。就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而言,它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绝对和相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即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辨证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辨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列宁指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界限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接近也是无条件的。”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推移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所以说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界限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可以辨证转化的。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总结:

7.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理 篇七

制度统一是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养老金待遇上不宜搞简单的“一刀切”。以“平均主义”偷换“公平”的概念,将会产生新的不公

关于公务员养老,一些人觉得不公平,主要在两点:制度双轨,待遇偏高。在养老问题上,确实存在不同的制度设计。公务员是一套制度,企业职工是另一套制度。前者财政出钱,不用自掏腰包;后者财政不出钱,由企业和个人分担。

制度性的不平等,容易造成职业壁垒,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有时甚至加剧社会矛盾。

从长远来看,应当将公务员纳入到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和企业职工一样,单位和个人都出点钱,逐步实现制度并轨,体现社会公平。

制度统一是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养老金待遇上却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养老待遇差了,队伍可不好带,积极性和清廉度都会受影响。而且,一般来说,能考上公务员的,文化程度也较高,读书时间长、教育投资大。非要让公务员的养老金和蓝领工人水平一样,对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公务员来说,是否也不公平?

从国外经验和国内香港等地做法来看,公务员的养老金一般也要比从事其他类型经济活动的人口更加优越。

如果要一味拉平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待遇,以“平均主义”偷换“公平”的概念,将会对公务员产生新的不公。这种忽视职业之间差异的泛公平化做法,最终将不利于国家的整体运行,影响社会治理的效果。

又要体现制度公平,又要体现职业差异,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也有办法。我们不妨在基础性养老金之外,设计一种补充养老金,适当拉开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差距,体现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这种补充养老金就是职业年金,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实现公务员养老金的相对稳定并维持较高的水平。

当然,相对较高的待遇要与公务员更加清廉的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提高反腐力度、改进公共服务水平。

上一篇:《应用写作》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商场圣诞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