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共9篇)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初探
张一华
绍兴县柯岩街道阮社小学,浙江 绍兴 31
课堂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所做的表扬或批评。其目的是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一部分。
一、评价的误区
1.吝啬评价。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女教师备课充分,上课时游刃有余,成竹在胸,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她对班上一个学生的两次发言的评价却给她的课大打折扣。在一个男孩很流利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这位老师让他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你说得很多,但是答偏了。”当时孩子面无表情地坐下了,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这名学生又获得了一次发言的机会,与其他同学相比,他的发言是最深刻的,我以为这次老师一定会为他鼓掌,没想到老师又说了一句:“你的答案也不是很完整!”听完这个老师的评价,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老师对孩子太吝啬自己的表扬了,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过分表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活跃课堂,过分地表扬学生也十分常见,学生的回答明明只有一般般,老师则笼统地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好极了!”“你是最棒的!”“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如果老师过分地对学生进行夸张性的表扬,一方面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以为只要我参与了,我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不注重质量了。
3.方式单一。老师大都喜欢用口头语言的方式进行评价,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表扬不表扬都一回事。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追求新鲜。
4.回避错误。许多老师担心,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学生的错误回避了。在一次听课上,老师让学生闭上双睛,想像夏天暴雨来临前的景象。两三分钟后,老师点一位学生口头表述,学生这样说道:“轰隆隆,雷声响了,一道闪电亮了,接着便刮起了狂风,风吹得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地从树上落下来。”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的评价是:“你想像得非常合理,具体,真好!”大家都知道:下雨时是先有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而这位学生在表述时,没有注意说话的先后顺序。接着写狂风时,又说成“小树微微摇晃,树叶慢慢飘落。”既然是狂风,怎么能用“微微”“慢慢”这两个词呢?如果说老师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不对学生的错误做出指正,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评价方式方法
1.真诚表扬,恰入其分。同样是表扬,有的是恰入其分,发自内心,有的听起来却轻描淡写,味同白开水。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促动孩子的心弦,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比如:在一次写字课上,一位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写得比班上许多同学都要好。我看了他的字后,当即在班上这样表扬他:“你的字写得还不错哟,尤其是这个‘欣’字,间架结构摆得很好,以后写字都要这样。”这个学生听了,拿着本子欢欢喜喜地回到了座位上。以后每节写字课,他都非常认真。
2.委婉批评,维护自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老师也要客观地指出。但是要注意语气的委婉。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学生把“哑口无言”写成了“牙口无言”,我打趣地说:“哟,牙可不会说话哟。”学生一愣,但立即明白,赶紧翻字典查……这些含蓄委婉的批评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评价方法要多样性。首先,我们可以在评价的语言上机智多变;其次,我们可以将口头评价和体态评价相结合,如爱抚地摸头,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时,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你的字写得真好,老师看了真舒服!”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骄傲!”当一个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我会在发试卷的时候和他来一次深情的拥抱。再次,可以尝试用小实物来评价,比如:奖星星,分发小糖果、作业本,都会令学生信心百倍,激动不已。
4.分层评价。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基于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大概分为三大类: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我赞扬鞭策优等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如对优等生的表现,我通常是点点头或笑一笑,表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而对中等生,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长处;对后进生,以宽容的爱心,鼓励他们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不断相信自我,发展自我。这种分层次的评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二
关键词:评价体系,评价空间,评价量表
运用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写字教学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传统的写字教学评价,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是被动的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单一,导致学生素质得不到多样性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学校坚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对象入手,在写字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写出一手规范、工整、优美的汉字。
1. 完善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写字教学规范化
(1)书法考级。学校共制定了写字六段的小学生写字评段等级标准,学生完成作品后,所有语文教师参与写字段位评定,并颁给每位学生段位证书。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两次的书法等级考试。
(2)作业展评。学校定期举行小学生作业展览,组织学生在观展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把书写进步的作业张贴在班级墨香板块进行展示,时时给学生以激励。
(3)评价量表。学校制定了“小学写字课堂教学评价表”“写字课堂教学各环节评价表”“写字课堂教学时间调查表”进行写字规范教学。写字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微观层面观察课堂的教学现象,注重“三看”“六关注”。“三看”,即一看教学目标、二看教学活动的过程、三看实际的教学效果。“六关注”,即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关注教学活动的目标性、关注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关注教师的主导性、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营造一个激励的评价空间,促进写字成长渐进化
(1)写字比赛“一条龙”评价。每年一届的“墨韵杯”书法节是学校一直以来的传统活动。每学年一次的写字比赛,学校发现了一种现象:学生字写得比平时漂亮,但是书写速度很慢。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日常书写存在的问题:只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一旦比赛时认真起来就保证不了速度。为了帮助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时既重速度又重质量,学校又采用了考评试卷书写的办法。所以,每学期的调研考试和期末考试后,学校都会对学生试卷中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并作为考评班级写字教学的一项重要依据。
(2)写字目标分层评价。对于学生写字的评价,学校主要从情感、习惯、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分项评价。学校根据段位定级对各个年级优秀的学生奖励相应级别的喜报。低年级:写字新星;中年级:写字明星;五年级:书法状元;六年级:小书法家。对写字有进步的学生颁发“写字进步星”的喜报。
(3)“成长档案”全程评价。为了及时记录学生的写字足迹,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写字成长档案——《童心墨迹》成长册,让学生把每个月的写字比赛作品及平时自己认为满意的写字作品随时放入成长册中,见证写字的点滴进步。
课题组成员调查了我校课题实验班三(3)班的写字教学现状,通过观察、问卷等,调查数据结果表明,经过两年的努力,不管是学生的写字坐姿还是握笔姿势,还是家长对孩子的书写习惯的认可、对写字字体的评价、对写字兴趣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目察、脑思、身正、手写等一系列好习惯让学生做到了“习惯在身,学习在心”。②书写水平提高了。③非智力因素发展了。通过端端正正地写字,学生逐步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等。④人格提升了。通过写字教学中育人目标的不断落实,学生的道德品质也明显提升了,不断表现出正直、谦让、包容、自信、团结等优秀品质。
3. 聚焦一节有效的写字课堂,将教学评价量表化
课堂教学作为小学识字写字工作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和关键因素,包含着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内容,包含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内化等诸多因素。学校深入研究写字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立足写字课堂,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写字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写字特色课程教学多元评价。
下面以“小学写字课堂教学评价表”为例略谈写字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量表分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值、得分四个方面。评价项目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活动效果。在教学目标下包含二级指标:知识技能、情感;在教学活动过程下包含二级指标:启发、引导、示范、练习、评讲;在教学活动效果下包含二级指标:参与、提高、书写。具体评价内容是三级指标,包含识记所学生字,培养学生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的能力等25项内容。评价的每一项分值是4分。各项累计满分100分,等第为“优秀”的是85~100分,等第为“良好”的是75~84分,等第为“合格”的是60~74分。最后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给出合理的总体评价和建议。
此表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效果三个方面,其中教学活动内容又进一步细分为启发、引导、示范、练习、讲评五个方面的二级指标。这种评价体系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3.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 篇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积极、高效的评价能够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时,教师真诚、生动地评价,并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给予他们提供互评的机会,让真诚的教学评价在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全员参与、生生互评,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他评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评价者主要是任课教师,学生比较消极、被动,基本上没有形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在新课标引领下的课堂上,“生生评价”是最能体现其“以生为本”的理念的。要让生生评价不流于形式,更有效,就要生生评价、全员参与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打电话》时,让一位女生学生模拟家里发生火灾时给119打电话,另一位男同学扮接警员。她说:“消防队叔叔,我家失火了,快来救火啊。”男生说:“好的,马上就到。”随后,他俩便放下了电话。我说:“同学们,这场火灾救援能够成功吗?”下面异口同声:“不能。”“为什么?”“因为她没说清楚家在哪。”“他也没问清楚别人家在哪里住,怎么去救呢?”“嗯,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就再给他俩一次机会,不过,已经浪费了一些时间,该如何把家里的损失降到最低,就看你们的了。”两位同学再次拿起电话:“叔叔,我家住在和平小区,快来救火啊!”她刚要放下电话,男生立刻说:“你家在多少号楼,几单元几室呀?”“六号楼三单元一室。”他们话音一落,同学们都忍不住了:“成功了,这次救援成功了!”我追问:“这次成功,谁的功劳更大些?为什么?”“接警员叔叔功劳会大些,因为他问清了家庭详细住址。”“不然呢?”“那就会耽误一些时间,家里的损失会更大的。”“你们真棒,听得认真,分析得合理。掌声送给自己吧!”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通过倾听、分析、表达,突破了教学难点。整堂课,全员参与、生生评价的过程流畅、自然,点评很到位,较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生生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对同学在课堂上某一部分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倾听同学的回答、更容易虚心接受同学的建议,这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得热闹了,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赞美、找回自信、学到方法。
二、评价语言要生动、真诚、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应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真诚、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一次,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请一位学生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她的声音柔美,把文章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听完他的朗读,我真诚地说:“文美,你读得更美!我简直陶醉了!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一池荷花,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在和风共舞,和虫私语呢!”我的评价让这位学生很激动,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待他读完,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想和他一比高下,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三、评价语言要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并适时给予鼓励
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被老师和同学认同、赞赏的渴望,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耐心、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并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中。我班一位女生性格内向,很少举手发言,即使喊到她,也是涨红了脸,声音极小。一次课堂上,我请同学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时我发现她低着头,没举手,也不敢抬头看我,于是,我走到她面前,问:“你为什么不举手呢?你看这么多同学都要求读,我把机会让给你,你来给大家读,好吗?”她的头更低了,说:“我怕读不好。”“怎么一定就读不好呢?我觉得你声音很好听。”这时,我捕捉到了她眼里闪过的一丝亮光,连忙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我给你起个头,好吗?”她使劲点了点头。于是我起了头,她读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越读越流利,等她读完后,我问她:“你现在感觉怎样,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我说:“你不但读了出来,还读得很好,来,给自己鼓鼓掌吧!”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她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在上次教育局举办的讲故事比赛中,她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在,她还是我校的广播员。可见,老师这种对胆小孩子的关注和耐心,在关键时刻一句鼓励的评价语言,一个关切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学生找到进步的方向,平添无穷的力量。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安全感、愉悦感,师生间就会有产生心灵的沟通。教师简洁、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快乐并且会产生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这样才能紧紧吸引学生,让学生们快乐学习,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教学,教师有目的地考查学生认知结果与能力的变化,并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和引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全面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本人认为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四点: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常欲说又罢;而有的学生所用的语言显得比较单
一、乏味。为了丰富评价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如:我想为某同学或老师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或老师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欣赏某同学或老师的想法,我对某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就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评价的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本人认为,还可以有(1)小组评价;(2)学生自我评价;(3)对评价的再评价等。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传统的教育单从知识、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后,需要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从单一评价学生结果,拓宽评价的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应从(1)知识评价;(2)能力评价;(3)过程评价;(4)非智力心理因素的评价等四方面来进行。
4、评价的对象要明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评价的对象也应以学生为主。当然,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同时,本人认为课堂上只评价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评教师、评课本。但,在小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法官,是裁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更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还不仅需要极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种评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为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更好的活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作者: 赵党国
武功县小村镇水渠中心小学
赵党国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可以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评价?怎样才能使课堂评价更加有效?笔者拟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结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懂得辩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并正确地分析,同时用言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学困生郑航道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刻说:“航道同学这节课非常认真听课,也积极举手。”之后,整节课我看到郑航道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而学生评价是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参与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方式总是很感兴趣,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更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参评,使他们真正能信服那些好的,优秀的同学,同时真心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也可以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
二、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要及时的把肯定的评价送给他;如果发言是错误的,或者有欠缺,那教师又如何处理呢?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全面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给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就是延缓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能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缓评价。如在上“利息”一课时,当我讲完储蓄的意义后,有一位平常乱花钱的学生说:“以后我要节约用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里。”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知道了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师问:“如果说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宽会求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太麻烦了,把两条长加两条宽。生3:我是把长加宽乘2。师(指图)说:长+宽×2,请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错了)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4:从图上观察生3只求了三条边。三条边不是周长。缺了一条。应该长乘2,宽也乘2,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3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自己的错因)生3:还可以先求长加宽的和,再乘2。教师于是赞许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找出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两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
三、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肯定,如某个学生发现的结论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完整。教师评价:“某某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说得真精彩!”也可以是对进步的激励,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计算最粗心的学生板演正确了,学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那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就只需要表扬和激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也用激励去粉饰呢?这当然不行。过度的赞美、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不起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课堂中针对个体差异,给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建议,既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评价,又可为批评和建议后的激励性评价打下基础。其实,教师的教学和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建议而又受到了鼓励。
四、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
智力是指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数学学习方面外化的产物是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有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或解决,是智力因素的直接反映,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仅作出智力性评价,而忽视其取得成果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那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导向作用。两种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学生学习更加有信心、有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成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显现,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 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让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有疑问: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有惊叹:善于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有笑声:课堂上应该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有争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二、把握激励时机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三、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下面谈一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否将自己融于数学活动之中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真心投入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体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不能将自己看成一个指挥者,操纵者。教师是否真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
(2)是否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3)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策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目前提倡激励性评价,但课堂上老师如何把握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提出了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要掌握评价的时机
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学生恐怕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 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我们常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学生脸上、身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2)要珍视评价奖品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无论从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组织,几乎是完美无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学生也非常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下课了,学生还在欣赏自己得小星星,因为这是自己智慧换来的。老师也沉浸在成功之中,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剩下的小星星顺手扔到了垃圾桶之中。于是有几个课上没有得到小星星的同学争着去抢。这时,欣赏自己小星星的同学被争吵声打断了自己的甜蜜的回忆,呆呆地看着正抢的场面。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呢?一颗小星星在老师眼里也许是没用的,但在学生眼里,它是无比的珍贵。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一颗颗小星星看作是一颗颗珍贵的心。
(3)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无论是教师语言上的激励,还是给学生奖励性的标志,都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课堂上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夺红旗的活动,回答正确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可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往往然后指定小组回答,到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红旗正好相等。自认为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之后,全班的小手都举了起来,课老师只能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又是“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得到小星星的学生沾沾自喜,其他学生却噘起了嘴。闹的课堂上乱哄哄的,但不是为了讨论学习内容,而是为了得到小星星。所以,既然小星星对学生是无比的珍贵,老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均等的机会。
(4)要讲信用
以往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拿一些铅笔、本子之类的作为奖品。可到上完课之后又将这些奖品收回,学生闹了一场空欢喜。恐怕下一次再给这个班学生上课学生的热情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信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上还是少用奖品评价,多一些赞许的目光,多一些鼓励的话语。
3、调控课堂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新的课堂,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观察
(1)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能否调控课堂局面
(3)能否对课堂突发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
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二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老师的行为表现。学生,作为课堂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容我们忽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不仅仅指学生对课堂感到有趣,而应是充满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满怀兴趣的想学,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一个问题大声的争论,甚至面红耳赤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课堂即使乱一些,那是一种有秩序的乱,是一种有价值的乱。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3、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负有责任(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
三、师生互动――课堂行为主体的交融
1、课堂气氛是否融洽。
2、课堂是否活而有序。
从师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四、课堂效果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的作用结果
1、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生掌握了那些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
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五
为积极贯彻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无锡市教育局决定从课堂入手,全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深入开展“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活动,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方法与策略,以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套课堂评价标准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有效教学”实施进程中的三项核心指标:(1)有效果,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性;(2)有效率,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3)有效益,追求单位教学成本上的教学效果。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出发,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我们提出来了这套《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一、评价项目
本套评价标准主要关注五个项目: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创造性、教学的民主性等。
二、具体指标
(一)教学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教学的首要特征,也是科学教学需要关注的核心。在解读教材、组织教学形式、处理教学行为等各个环节上,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吃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施以最佳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科学认知。其具体指标主要表现为:
1、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合理,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促进“三个维度”的达成。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引领,它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同时,也在教学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1)确定和实施“三维目标”。这是依据课程内容制定的目标,即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素材,生成教育和教学资源,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制定“三维目标”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行进中,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和思维梯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而出现的低效或无效状态。
(3)要注重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出一种科学思想或科学精神,并即时把这种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认知观,这是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核心品质。
2、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准确、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的思想精髓,理清文脉,抓住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线路清晰,探究有序,理解准确,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功效和价值。师生信息传达简洁明了,准确清楚,切忌含混不清,或粗糙模糊,要能够用科学规范的表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的内涵。
3、善于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并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重点,克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达成较高的认知目标。
4、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将静止的物象动态化,尽量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强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帮助解决科学教学中很难完成的技术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效果和实践体验,并有效化解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新课改的方向,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主体性教学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体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程度和效果。因此,教学的主体性是衡量科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表现为:
1、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这里,教师的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活动开展、问题设计等方面,都要面向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
2、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指导和个性的发挥,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独立的思考和自我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活动和想法,适时进行必要的鼓励和启发,满足学生的探究期望和学习要求,把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热情和个性潜能充分地调度出来,不断实现自我探索,自我超越,达成较高的自我探究效度。
3、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学进程中,对某个或某些活动的设计,老师变指导性参与为参与性指导,淡化指导职能,强化参与意识。学生提出研究方案,只要是合理的,教师不作干预,只可作为一名活动的参与者,也拿出自己的方案,让学生在众多方案自我诊断和比较后,自行决定选用哪种方案。老师在学生的方案实施中,积极参与活动,并即时提供智力支持。
4、学生主体性发挥得究竟如何,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二看学生的自我发展程度;三看课堂气氛。在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主体参与活动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活动的效度。一节学生主体性课堂,有时也会出现盲动的自主,混乱的自主,无序的自主,这种“主体性”大多背离教学主题,活动效果低下。为此,主体性课堂仍需教师适时调控课堂,引领教学航向,让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始终围绕本课的教学主线进行。
(三)教学的实践性:与一般的人文课程和数理课程不同,科学教学注重实证物证,一切需要用事实说话。科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继而不断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相关的素材和依据,对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科学学习需要借助物质形态,实践性是科学学习的物质属性,也是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所以,科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广泛与深入,体验的丰富和深刻,是开展科学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1、实验是科学教学在室内的一种实践形式。科学课大多是在室内进行的,因此,实验是科学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学习方式,需要精心组织,深入开展。鉴于实验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实验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首先,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在全班比较突显的位置进行,教师所用的器具一般要比分组实验材料大,操作时,要讲清要领,明晰步骤,规范操作,并产生明显的实验效果。让演示实验具有较大的辐射性和感召力。学生分组实验,要备齐相关的实验材料,注意实验材料出示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以防材料的混乱和实验的无序。学生所用的材料要规范,不得随意选用,以免影响实验效果。同时,在实验之前,要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和互动中,明确实验要求和操作要领,以便有序实验,有效开展。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实验,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即时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2、学生实验要备齐实验材料,实验前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要求,掌握实验要领,并在实验中加强指导,规范操作。
3、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活动时空。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选取材料,实验操作,互动交流,观察记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索和研究,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收获和成功。所以,有实验就要有时空,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把实验做深做透,把问题研究到足够的深入、细致、有效。
4、本课时的实验要在本堂课内完成,一课时的内容要在一堂课内学习完成,既不落在下节课,也不要借助课外实践来弥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并对教学环节和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删繁就简,突出主旨,以简洁的教学致胜。坚决杜绝形式化的课外拓展性实践,避免因缺乏教师指导而出现的应付性活动。
(四)教学的创造性: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科学的最大魅力也来自创造。相对于其他学科,科学是一门最具创造性的学科,科学学科的创造性决定教师的教学也要具有鲜明的创造色彩。教师的教材处理、内容呈现、环节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意和独到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致盎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视点、方案设计、物象观察等方面有独特的思考和探究路径,收到鲜明的效果和不一样的体验。课堂上,师生互动,柳暗花明,新意迭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的一切组织和设计,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积极地去感知物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首要条件。需要老师在教学处理和设计上,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富有情趣,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乐于寻求问题。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创造就是一种求异,一种创新,保护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就是课堂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关注视角,于是就会出现不同的想法和认识,对此,教师要予以保护,并有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让学生在自我的认识线路上,进行有滋有味的探究,品味自我实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善于创设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并着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空间,让学生放飞想象,舒展个性,进行开创性的认知和探索。
3、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出新,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通过方法的不断变换,以一种新鲜的视听去感召学生,时时扣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路上兴味不减,积极求索。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方式的不断出新中,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应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多侧面立体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不断提高科学学习素养。
(五)教学的民主性:民主是师生交往与相处的最佳状态,也是促成教学优质高效的必要条件。只有民主的课堂,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做到充分的自主和自觉,潜在的资源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也才会主动走近教师,亲近教师,愿意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应,并主动和老师一起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的民主性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热情而有感染力。要使学生愿意走近教师,教师必须要有亲和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亲近感。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要处处关注学生,呵护学生,要和颜悦色,春风化雨。学生成功时,为学生而高兴,并真诚期待更高的目标。学生受挫时,为学生鼓劲加油,并热情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教师只有先主动走近学生,学生才会主动走近教师。
2、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讲民主首先要讲尊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的正当愿望和要求,并想办法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人格是一个人尊严的底线,尊重学生人格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教学准则。教师只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产生一定的勇气和自信,有了一定的勇气和自信,学生也才能够主动地走近老师和同学,并进而与他们发展关系,和谐相处。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友好相处中,以朋友的身份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求索。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激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提高,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评价主体双向化
1.正确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我在拓展练习中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姓名2.“我”表现的孔雀美丽吗?3.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优美歌声,体态律动,器乐伴奏等多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学生对自我的表现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就应逐步建立。
2.积极的学生互评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简单的评价”的要求。同学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高自我审美、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进行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组表演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小组名称2.表演投入3.合作默契4创作有新意5.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建立了他们自己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孩子们开始能以欣赏的眼观去评价,态度显得积极主动,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3.平等的师生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教授《幸福快车》这首歌曲时,有位学生跟我说这首歌原来是首英文歌曲,歌名叫The Walkers《Sha La La La La》,后来由徐天填词,张宏光编曲孙悦翻唱的,我马上对他说“你的知识面真广,比老师强,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让全班同学给予他赞扬的掌声。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二、体现评价过程的生动化
1.把握评价的良好时机
评价贯穿音乐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教育契机进行评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1)把握评价激励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随时扑捉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从教师及时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把握评价引导时机
音乐是一门非语义学科,正如“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学习歌曲《小企鹅》时,教师加了一个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活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活动,个个都化身为可爱、调皮的小企鹅了,最后,凡是参与创编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了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2.彰显评价的语言艺术
(1)表扬语言――生动具体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让学生清楚“好在哪儿,怎样好”就会大不一样。如“你唱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音唱准就更好了”“你的动作真优美,像只美丽的小孔雀!”“你的思维真敏锐,提的问题很中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认可,内心倍感自豪,而问题的具体化,也让学生可操作,有的放矢地改正,从而信心倍增。
(2)暗示语言――恰当得体
音乐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激励的作用。
(3)批评语言――幽默委婉
海茵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例如在学习《踩雨》这首歌曲时,学生在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时演奏得大声而有力,看到此景,我先用手捂住肚子作痛苦状,然后用伤心而疼痛的口吻说:“唉,今天的铃鼓可挨了一顿狠揍,看来回家要贴膏药和服止疼片了。”听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即都减轻了演奏的力度,伴奏的效果也好了很多。实践证明,幽默委婉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改正缺点。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1.鼓励为主,挫折并存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鼓励、赞赏的评价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而挫折性的评价,对于个别过于自信的孩子以挫折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评价。不过,在设置挫折评价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掌控。
2.尊重差异,弘扬个性
音乐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所以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如学生学完一首歌曲后,我将学生的表现划分四个等次进行评价,A等:必须唱准音高节奏,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B等:基本能按音高演唱歌曲,C等:节奏或情感方面能表现好一项,D等:敢于演唱,针对他们的条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的我都给他们“优”,但有一个统一要求就是每位学生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种有效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丰富而且是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学相长
学生在求取新知、探析实践、提升素养的学习活动中,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细心教导。教学评价是教师指导和教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评价是指教学工作者根据相关教学评判标准, 对教学活动进程以及学生学习活动效能和表现进行指导、评析的发展过程。在新课改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的有效抓手。本人现结合教学评价的特性,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教学评价内容要具有激励性
传统教学活动中,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将教学评价作为树立教学“权威”的有效手段, 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唯唯诺诺”, 学习效能事倍功半。教学评价就是要借助教师的高效“评”和有效“评”, 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 要运用“放大镜”, 将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细微成绩和点滴进步, 进行有效的放大和呈现, 对其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 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同时, 教师应采用“坏话好说”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期望”, 小学生在教师积极评价的促动下, 能够迅速认清自身的不足, 主动地改正其存在错误, 树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教学评价活动要展现能力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主旋律”, 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 通过教师深入细致地“评讲”和“指导”, 使小学生能够准确深刻认识其学习活动中的不足, 从而进行再次的认真探析和改进, 实现学习能力素养的“二次”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评”作为重要任务, 而要结合新课改能力培养要求, 将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评价活动之中, 对学生的学习新知活动、探究分析过程、解决问题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 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知、分析、改正等活动, 重视学习的过程, 及时反馈以促进发展,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思考分析、反思辨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教学评价方式要体现多元互动特点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 也应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等教学因素, 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 充分体现其多元特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评价的使用方式上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改变传统评价中“教师评、学生听”的单一方式, 将学生引入到教学评价中, 开展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样性的方式, 也可以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题,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 感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激励, 从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智能水平。
如在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活动后, 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 先让学生自己做“裁判”, 采用“同桌互评”的方式, 让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思路, 进行相互评讲。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价活动, 共同评判学生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中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存在的优缺点, 并进行针对性的阐述, 从而使学生正确地使用和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标准要凸显层次差异特征
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教学评价手段时不能“一个尺度”, 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采用层次分明的评判标准,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评判, 既体现整体性又兼顾差别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层次性教学评判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发展。
8.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策略 篇八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的考试和评价仍体现为以偏概全、以考代评。“以偏概全”即以考试(笔试)这种只能部分或少部分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概括所有其他如口试、观察、成长记录等手段,无限拔高和放大考试的功能;“以考代评”即以考试(笔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唯一手段,考试内容繁杂、次数频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和评价可以一减、二加、三关注、四相信。
一减:笔试、特别是学期(学年)考试要做“减法”
1.减少笔试的次数。按教育部有关规定,一学期就举行一次期末考试,而不是每个单元都由县(市)统一出试卷进行单元考。
2.减少考试的内容。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包括书写)的能力,即运用母语交际的能力。听和说,无法考试(笔试),有人把“口语交际”也出在试卷中,让学生“写”对话,这是“口语交际”吗?读和写,可以用考试来反映,但很有限,比如“读”,即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中哪几项能够用笔试来反映呢?“写”,可以用笔试反映,如书写汉字的质量、作文的能力等。但是,也很有限。比如作文,仅一篇作文(或者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就一次考试,能够反映学生一学期来所有的书面表达能力吗?因此,笔者认为,考试的内容应该确实是以“笔试”能够反映语文能力的内容,如写字、写话(感受)、写作文等。
3.减少考试占评价的权重。既然考试(笔试)不能全面、全部反映语文素养,那么就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全部,应该把形成性评价(口试、面试、成长记录等)、定性评价(观察描述、评语等)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力争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
二加:口试(面试)和“成长记录”(包括教师评语)要做“加法”
口试,是相对笔试而言,比如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兴趣、阅读量、综合性学习、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重要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访谈、开展活动、面试等等,才能比较客观、准确反映。因此,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就成了考察、评价语文学业成绩的主要场所,观察、访谈、开展活动等就成了考察、评价语文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试评价才能有效“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成为教学内容和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
要使平时的观察、访谈、开展活动、面试等有序、持续、有效进行,就必须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以收集能够反映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当然,“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应该是学生自己,“成长记录”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统一制作什么“袋”,更不是人人发一本“小册子”填空,学生家里书桌的一个抽屉、一个盒子,甚至一个票夹都可以成为承载“成长记录”的工具,让学生一个月,半个学期,一个学期整理一次,然后带到班上来展示一次。在展示时,教师检查评价一次。教师评语是语文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学生更是如此。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三关注:考试和评价要关注差异,关注实践,关注情意
1.关注差异。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得考试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中更有作为。如背诵,有些学生能够背诵,即可得“优秀”;有些学生要背诵得“流利”才可得“优秀”;而有些学生则要背诵得“有感情”才能得“优秀”。当学生“能够背诵”后再提出高一层的要求,逐步提高,让所有的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再如课外阅读量,六年的保底要求是“145万字”,有些学生远远超过这个数。有条件超过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要求;没有条件的,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之达标。当一丁点儿努力、些微进步都被老师发现、被老师肯定、被老师期待,那么,学生就会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期待效应”就真正发生了。
2.关注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评价学生的“语文”同样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观察、考察、评判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如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和能力的考察,一是通过平时的观察,这个学生的书包里是不是有字典(词典)、读书写文时是不是用字典(词典);二是在笔试卷中设定查字典(词典)的操作题,规定一个时间段查字典(词典),时间到了把字典(词典)收起来,而不是离开字典(词典)“瞎”填空。
3.关注情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贡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实际上是这三个维度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性”等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如何考试与评价呢?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平时的观察。如低年级的“喜欢学习汉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对写话有兴趣”等;中年级的“主动识字的习惯”“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等;高年级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主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来判断,同时在观察中引导;通过开展活动来检验,同时在活动中培育。
四相信:考试和评价要相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实施多元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要建立多元评价的制度体系,就必须充分信任评价者。一要相信学校(校长)。给予学校(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校长)成为考试评价的“第一责任人”。二要相信教师。学校(校长)把考试评价的权力交给教师,教师既负责教学,也负责考试评价,使之在享受权力的同时承担责任。如考试命题,为什么不可以由教师来负责?特别是平时的“小测验”,完全可以由教师当场出题、当场批改、当场评价。这样做简洁灵活、针对性强,其“检验和改进”功能、“改善和促进”功能自然提升,何乐不为?三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学生出题考自己;自己建立“成长记录”,记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自己成长的信息、资料,然后给自己提出建议、做出评价,提升“元认知”水平,同时也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同学出题互相考、互相评,特别是口试。如背诵、讨论、听写、讲述见闻、阅读量等等,都可以让“小老师” 来做。当然“小老师”要轮流当、人人当,把作用都发挥出来,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掘出来。四要相信家长。家长是指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的教育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齐心协力、形成合力的时候才最佳。因此,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要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和家长一道肩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比如“成长记录”,家长协助做;评语,家长参与写;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等。(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作者简介: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2008年在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主办的全省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省、市、县级上公开课百余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 篇九
[摘要]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师生教学互动的纽带。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计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现状,从而提出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旨在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进一步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次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总是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然而,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免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或者缺乏思维挑战性,这样的“低效提问”使课堂质量也走入了低效的迷途。现象二:有些教师习惯性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充斥课堂。这样的“无效提问”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言除了浪费时间,别无益处。现象三:有些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着边际地提问,或者有些问题反而容易使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这样的“负效提问”不仅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面对上述的种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更多的思索: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备课时,如何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教师,不懂得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会分析教材,不会用教材,这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教学路上多了绊脚石。记得我任教的第一年,我上了一节小学第一册《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第一次试教时,我出示了课本里秋天草地上的情景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郊外看看美丽的秋天。(出示图片)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说:“有很多小朋友。”有的说:“有小朋友在捉蝴蝶,有小朋友在玩泥。”有的说“有个叔叔在摘向日葵。”还有的说“旁边还有一个房子。”学生的这些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无奈我只好自己直接引导:“看右上角这些小朋友,分别有多少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呢?”这时,有几个孩子才顺着我意思回答:“有四个小朋友在一起捉蝴蝶,有两个小朋友在玩泥。”我终于舒了一口气,继续问:“她们合起来有多少人?该怎么表示?怎么计算呢?”这样终于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进入了这堂课。一节课40分钟,由于前面用10分钟用来观察讨论与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题图,以致后面课堂练习没时间做。最主要原因就是我对教材不够熟悉,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新课导入时的提问没有紧密联系本课教学内容。
在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提问设计,也调整了课件呈现方式。先出示捉蝴蝶图(课件不出示大括号)师:“你看到了什么?”(动画演示先出来4个小朋友,再出来2个小朋友,)生:“我看到先跑来了4个小朋友,又跑来了2个小朋友。”师:“是的,请你接着看„„”(课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在我们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现在谁来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自由回答)师:表示把先跑来的四个小朋友和又跑来的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人”就是问我们合起来有多少人,也就是问我们“先跑来4个人,又跑来2个人,合起来是多少人?”(结合教师手势)
对比两次不同提问设计和教学效果,很明显地发现第二次试教中,教师充分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用最有效的问题切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新课展开作好“铺垫”,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流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上。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起点。比如: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已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这单元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教师要把握一年级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在结合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操作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牢牢把握本章教学的重难点和内容编排的联系,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和实践操作,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基础上再认识半时,切不可颠倒教学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冲突。另外由于本册教学中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计算的教学范围只停留在20以内,教材把关于钟面时刻上几时几分的概念编排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之后,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提问钟面的呈现就不能涉及具体的几时几分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层面还没有到达这个层面,不合规律恣意地“拔苗助长”只会导致苗还没长成就提早枯萎。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我们的课堂提问只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二.课堂提问简练准确,问题目标指向明确。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要“精”。这里的“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要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在心里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起学生突破难点,或是引起学生注意等,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二是在此目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组织要精炼准确,特别是作为数学教师,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冗长罗嗦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这也是作为数学教师的一门必修课。若教师的提问是盲目而又琐碎的,那么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还会浪费许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抑制学生思维的活动与发展。如:在一次教研课活动课上,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猜一猜》例3时,要求学生在提示下猜出小丽、小红、小刚手里分别拿了什么书。老师让小朋友看了提示信息后,问:“小丽到底拿了什么书?”“接下去又知道什么?”“最后知道什么?”这里老师的问题就问得过细了,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乒乓式”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则作壁上观,他们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建议这位老师能把这三个问题合并成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问题:“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为什么?”这样改的好处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会被一个个小问题牵制着,而是可以整体考虑,通过思考用各种
方法得出结论,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态。
精炼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三.注重问题难易结合,重视提问角度新颖。
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而在我们每个年段中每一个班级里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或理解能力等方面难免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又要尽量面向全体。同时教师提问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而言,往往新颖富有趣味的问题就更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维。
听刘松老师上的一节《找次品》,感受颇深。从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不难看出刘老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是下足了工夫的。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我,我和你们原来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说实话的奖励一颗糖)请三人回答。师:“呵呵„„我不象老师,是老师中的“次品”。”师又拿出2瓶没有开瓶的“木糖醇”和之前的放在一起说:“老师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刚才我发出了3颗,这瓶是次品了,(板书:次品)你们能帮想想办法,找出少了3片的那瓶口香糖吗?”(板书:找)待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师:“用天平怎样才能分出“次品”呢?”生答。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次品木糖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师:“有5瓶口香糖,你至少要称几次,保证找到哪个次品的口香糖? 请你想一想,并把你的想法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并强调‘至少„„保证„„’。全班交流时,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师:“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板书:A.(2,2,1)→(1,1)2次B.(1,1,1,1,1);(1,1)3次;(3,2)师:“这样称有必要吗?(4,1)师评:“这样有意义吗?”师:“刚才同学们推过假设推理,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次品。(1,1,1,1,1)用了3次;(1,1,1,1,1)的方法用了2次;它们虽然都分了五组,但是第二种方法用的次数少。还有的分成(2,2,1),这种方法用了2次,象这位同学这样记录方案比较清楚、简单(指着生3方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记录。”刘老师的每个问题看似很轻松,话语中还带着些幽默的味道,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有其目的和价值所在。刘老师让学生判断3瓶中哪瓶是次品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进行全班交流,对比谁的方法好,原本书上安排的5瓶降低了这里的3瓶,更好地关注到了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用这种方法拓展到了至少几次保证找出5瓶相同的口香糖中较轻的那一瓶,并且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分成4瓶和1瓶去称这样有意义吗?”简洁的提问把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渗透和挖掘,也满足了一些优等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问题的设计难易结合,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解答问题过程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和乐趣。
四.选择最佳提问时机,创设灵活提问方式。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应把握两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把握教材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生思维受阻处、新旧知识结合处提问题,并且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和性别的学生,都应因人而异。比如:在教学完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知识后,出示题目:“如图,用一张长82.8厘米的铁皮,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做圆柱的底面,剩下的部分正好围在底面上做成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算一算这个水桶的容积。(铁皮厚度不计,接口不计。)” 对于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需要一些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接着让个别有解题思路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通过简单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逐步出示以下两个设计好的问题:
1、怎样理解题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句话的含义?
2、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还是宽?为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激起思维的波浪,使他们明确: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左边长方形的宽;左边长方形的宽不可能做圆柱的底面周长,因为c=πd,而宽和直径是相等的,因此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左边长方形的长(即πd),圆柱的高是宽(即h=d)。在这样的分析下,自然根据πd+d=82.8,d=20,h=20,从而求出圆柱水桶的容积。
而针对不同的提问时机和出于不同的提问目的,教师还应该创设不同的灵活的提问方式,如询问式提问、判断性提问、对比性提问、探究性提问、互逆式提问等,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如能在恰当的提问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那么问题设计的效果必会“事半功倍”。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师: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想想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样的及时地有针对地提出互逆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正向和逆向交替的活动中,这样双向可逆联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双向思维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有效评价)】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技能论文10-04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7-31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总结的论文09-23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07-03
试论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论文08-03
作文评价因你而精彩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研究07-31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07-04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07-2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结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