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研材料(8篇)
1.教育教研材料 篇一
教育教研先进个人申请
我叫赵晓伟,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高中化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履行职责。
在教学工作之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落实新课改思想在教学中的贯彻并经常性的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教研上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我的努力于2011年4月在CN刊物《读写算》上发表论文《氨、铵盐》并获得一等奖,于2011年4月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发表论文《浅谈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获三等奖。
在教学中,坚持“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刻苦专研教材,虚心求教,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并圆满结业,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所带班级三级七班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2011年所带三级一班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现了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合适的方法,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多少年来摸、爬、滚、打,不断地进行教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形成高效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引领
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成为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12
年6月
申请人:赵晓伟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研先进个人申报表
2.教育教研材料 篇二
一、功能转型
教研系统三大固有职能是“研究、指导和管理”。长期以来, 全国教研系统均相对地重研究、指导, 轻管理, 使得教研工作较多地游离于教育行政的外围, 功能发挥不够, 我省也是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研系统应该要实现功能上的整体转型。具体路径有———
复合化。教研部门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在职能上首先要“越域”。工作重心不能只是单纯的课堂研究和考试评价指导, 要综合教研、科研、培训、管理的功能, 克服长期以来教研与培训、教研与科研相对隔离的困局, 在边缘区域打破壁垒, 联合起来, 协同作战, 尤其是逐渐改变长期以来业务与行政两张皮的现象, 主动跨越到协助行政管理———辅助决策的方向上来。
宏观化。要改变以单个教师、单个专题、单节课堂、单一学科、单点区域为教研对象的定位, 由点扩大到面, 立足课堂不限于课堂, 立足教学不限于教学, 放大到全体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学校与区域教育教学管理的改善和提升上来。换而言之, 即针对单个教师“点”上受益的教研, 要辐射至“面”上的受益。
智库化。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支撑, 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科研机构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勇于担当起智库角色, 要结合我省当前教育发展特定时期的内容与任务, 针对各领域的教育改革宏观问题, 提供业务支持, 提出工作策略或咨询建议。
二、内容转型
教研系统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以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为核心内容的教研形态, 要及时调整教研内容, 实现跨越和转型。
向焦点和难点转。教研系统要及时关注全省教育改革的重大环节, 在重大改革和发展问题中不能缺位, 要在教育的热点、焦点、难点区域主动发声、及时发声, 在教育管理中发出业务部门专业的声音, 以及时呼应上、下需求。如我省教育改革中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满意度、优质教育的推延与普及、合作办学、绿色评价、校长职级制与人事考核聘任制度改革、学校内涵发展等诸多领域, 需要教研部门及时主动地跟进、发声, 做好服务。
向体式和体制转。要克服长年满足于开展一次次具体微观的“教研活动”的倾向, 重点要建立并优化全系统的运行机制。即不能总是“办事”而忽略了“建制”, 由“办事”向“建制”转型。比如建立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追踪研究机制, 基于教育教学真实问题, 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教学研究的分析机制,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等多种教研方式优势互补机制, 重视和加强网络教研, 建立研讨交流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教育教学成果的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机制, 等等。要改革体式和体制, 通过政策设计与制度重构, 驱动下级单位和学校发挥教研作用。
向诊断和管理转。教研部门既要重视研究、指导, 也要强化管理。发挥管理职能重要的工作杠杆是诊断、评估和督导。从我省的经验看, 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视导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和管理手段, 改变了教研工作单纯的课堂教学听评课的微观格局, 扩展到学校或区域教学常规、教研管理的中观或宏观的诊断指导, 改变了传统的仅限于教法学法考试指导, 扩展到教学行政管理和办学效益提升的全方位指导上来;从传统的仅以基层学校单一学科教师为服务对象, 转变到学校、市县教育局业务及行政部门各级领导一并成为服务对象的格局, 值得继续探索和实践。发挥管理职能还可以加强典型的培植与经验推广, 通过树标立杆, 经验示范, 大面积引领教育工作。此中既有教学经验的推广, 更有各校各地行政管理经验的推广。特别是教育均衡发展中各地创造的经验, 值得重点提炼和推广。新形势下的教研员, 应该是既要懂得学科教学教研, 更要懂得一定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政策与常识, 努力充当复合型人才。
三、方式转型
教研方式的转型甚至脱胎换骨已是势所必然。总体看, 方向应该是以下三方面———
集约化。即去碎片化教研。要避免教研活动的麻雀战, 避免零打碎敲式的教研。特别是要改变传统的一个学科、一个教研员单兵作战、散兵游勇的方式, 转变到大兵团集体作战、全学科全学段全覆盖的进入方式。
组织化。即去个体化教研。应采取项目整合制的方式, 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提高组织化程度, 以规划中的重大专题, 组合成攻关项目, 打破部门和学科壁垒, 甚至可以省、市县、校三级协同, 组成动态的项目团队, 推进教研工作。要集中解决真问题, 提升教研工作中的科研含量和实际作用力。
层级化。即去统包式教研。不要大包大揽, 要组织、借助和依靠下级研训机构开展教研, 分解任务, 减少或压缩省级机构直接对一线学校和一线教师开展教研的机制, 学校着眼于微观, 市县以微观为主, 兼顾中观, 省市主要是宏观和中观管理。各级要分工明确, 守土有责, 职责不能倒置。
差异化。即去统一化教研。各学科、区域的教研目标、任务不必划一, 不一定要步调一致。教研优势地区与教研后进地区, 管理措施要有所区别。各地的教研工作也要追求不同特色, 从实际出发确定各自主题, 追求百花齐放。对研训机构和教研员个人的考核管理, 不必一个模式, 也可实行等级化管理。
四、队伍转型
我省还有诸多地区属于教研薄弱地区, 亟须振兴教研。振兴教研的当务之急, 是要解决机构和队伍建设, 实现队伍转型。教研是教育质量的发动机, 教研发展与繁荣的程度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教研旺, 则教学旺;教研强, 则教育强。目前, 我省部分市县仍没有成立独立的研训机构;全省仍有4个市县的县级教研员数量在10名以下;有7个市县, 高考9科的学科教研员几乎全部缺位, 中考7科的教研员无一个市县能配齐, 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教育也基本没有教研员;相当多的教研员专业素养不适应业务需要, 工作状态、工作质量都难胜其任。队伍转型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外, 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同步跟进。作为老师的“老师”, 教研队伍必须优化, 人员退出机制必须及早建立。
3.让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 篇三
我们都知道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一种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但是,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有必要对校本教研的功能有个理性的思考。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是教师生命赖以生存的特殊世界。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只有让校本教研融入教师的教育生活,才能让“校本教研”与“有效”同行,才能使教师感受到从事研究活动的幸福,把研究当作休闲时的习惯和爱好,教师才会把教育工作当作自由创造的生活。
校本研究是对朴素的学校生活的真切关怀。当教师自觉地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引领教师走上这条路。
思想引领,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前提
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活,是不能离开思想指引的。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更新和吸纳先进的思想,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文化的人。只有教师有了成长的体验,有了先进科学思想的滋润,他才会自觉地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之中。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需求,把视野投向全省乃至全国,不定期特意邀请一些有先进思想和品位高雅的,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和名师来我们校讲学。请专家到学校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对教师的成长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剥去教师对专家和研究的神秘面纱。我们往往请求专家设计与教师互动的活动,鼓励老师大胆展示自己的思想。老师与专家零距离的对话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把老师沉睡多年的成长欲望点燃起来,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在过一种高贵流动的生活。
比如临邑王立华老师的报告“习惯、自然、自由,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境界”,让老师们明白了作为一位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成长的愿望。教师的自主发展应该确定为三层境界:最初境界:习惯的养成——应该做什么;中观境界:生命的自然——想做什么;最高境界:生命的自由——在做什么。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发展应定下以下目标:做教育文化的发展者;做教育理想的守望者;做人性完善的培育者;做先进理论的学习者;做打破僵局的研究者;做体验幸福的生活者。
通过组织这种形式的研训,我们还摸索出了自己的校本研训方式。
1.同课异案展示+答辩式点评
在案例展示与研讨时,可让经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至少三位教师以同一个课例为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方案设计,这样利于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受训者能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设计信息,开拓思路,并能让不同生源的教师均能收获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步骤一:每人讲授10~20分钟,在1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案展示;
步骤二:听众用1小时的时间进行点评和研讨;
步骤三:三位教师根据听众提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反思和调整,进行二次设计;
步骤四:教师展示后写教育教学反思;其他听课教师写“研究心得”。
在点评时可采用“答辩式点评”的方式,由点评的教师向展示教师提问,还可追问,引发其他教师的思考。为提高参与点评的教师面,可采用“1+1”的点评方式,每个人说出“我们认为其最成功之处”及“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同时还要说出“如果我们来设计,我们会……”的改进建议。
2.教师自助培训计划
(1)个人读书计划
“读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决定了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读书可以让人明智,可以帮助教师逐步拥有思想,不仅可以让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充实自己,从书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思想,还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管理方式的反思依据。几年来,我校积极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创建读书校园,鼓励教师读书。为了让读书成为每位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学校的一种时尚和风景,同时避免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任教的学科特点,制定出阶段性个人读书计划。为了便于教师间的交流,学校教导处“读书协会”定时发布读书推荐目录和指导纲要,有序地指导教师读书。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使读书和交流融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生活;读书和交流也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以升华,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改变着自己的课堂。
(2)教育管理咨询顾问
教育管理咨询顾问也是我校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即由教师自己寻找一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管理水平的教育专家或县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咨询顾问,在遇到困惑时可以及时得到帮助。教师管理咨询顾问由于是本地域教育方面的专家或优秀教师,在理论管理和理念运用上都高于一般教师。同时,教育管理咨询顾问对于当地的教育现状与实际教育资源比较了解,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水准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教育管理咨询顾问都能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疑难。
(3)异校伙伴互助计划
教师可以在同类别的其他学校中,寻找一位或几位教龄、生源等相近的教师组成研究互助伙伴,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交流教育管理经验资源,在合作中促进自我发展。异校伙伴互助更加亲切、直接,便于异校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处在同一层面上的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更能自然客观地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异校伙伴互助避免了直面大家“仰之弥高”的尴尬,更有利于提升自己,改进课堂。
搭建平台,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保障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内行,要想具备创新的见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引领教师重视继续学习,这样可以让老师从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中走出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疆界。要让“学习”成为教师终身的“事业”,成为教师享受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辟了“名师讲坛”,给走在队伍前面的名师一个展示的平台,也给其他教师一种身边榜样的引领。这种引领比任何行政上的推动都更具力量。
学校为老师们建立的博客群便是引领教师走上成功之路的又一重要平台。期望教师能够通过“成长博客”这个平台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从“薄”到“博”。期望“博客”这个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思想客人,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老师带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来到这个平台,进行思想与智慧的交流。这样的成长方式,不仅让每位教师都能拾级而上,而且让一批有思想、有才华的教师脱颖而出。
例如,我校老师利用博客进行评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校本教研新形式。下面是我校老师就一节课的听课随笔与外地网友进行的网上互动点评:
1.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好方式!这种评课方式好,公开化,透明度高,大家都能参与讨论。
2.博客教研,创建教师和谐文化。
3.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上不活跃,不敢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思维,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
4.这样的课堂,是不是需要对学生的诸如表达、勇气、合作、自主等进行培训,是不是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
5.细节决定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还真得注意这些无效性的问题,对学生要放心,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
这种评课方式打破了以前讲课者与评课者对立的尴尬格局。在教师群体中创设一个相互信任、互助学习的环境,使大家对教学有一定的共识。利用博客评课让教师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互相感觉到的是收获和感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同事关系,是以文会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往。
同时,评课博文放在网上,也便于其他老师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这样,便于资源共享,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指点,拓展了教研的空间和时间,使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
随着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间互助与合作的需要显得越来越迫切。建立一种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共同体志愿者协会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催生的。“志愿”的含义,一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行政强迫;二是没有固定的限制。如果不想参加,可以随时退出,如果想参与进来,协会随时欢迎。
协会每一次开展活动,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都是秘书处在充分征询会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下开展的。会员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自己喜欢的话题,活动开展得既热烈,又深入,充分展示了自主的力量。他们在群体的互动中汲取同伴的智慧,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激情。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的发展都被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教师工作多年,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很多实践经验由于不会去总结推广,很可惜地流失为过去的回忆。本来有很多机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是,由于不去对自己宝贵的工作实践、思想经历和同伴交流的知识进行管理,使自己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从而长远地影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以上引领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学会进行知识管理。我们归结、尝试了两种校本化知识管理形式:生活史叙述(教师知识管理的个体层面)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知识管理的共同体层面)。
生活史叙述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生活史主要叙述的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如何形成的历史,类似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逐步的梳理,这有助于教师反思其教育行为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而促进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成长的来龙去脉。通过生活史叙述,教师将过去所发生的生活历史知识,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为的“影响”知识,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则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等的分享与对话,从而提升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教师将自己的生活史叙述完毕,不是摆在那儿就好了,还要进一步与共同体分享,即同事进行对话、探讨生活史中所隐含的议题,并且学习共同体把这些对话内容加以摘录与归纳,这种档案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记录以及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与管理。在教师共同体分享个人生活史的过程中,会生成出许多观点、想法与理解,某教师所描述的每一个经验或是事件,都可能激发起学习组织中另一些经验与故事的回应,而逐渐形成共同体的知识,这就是团体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它能有效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聚焦课堂,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的根本
有专家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个角度出发,“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课堂生活无疑是重中之重。
校本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融课堂改进与教师学习为一体的“行动学习”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为了促使教师进行课改,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三个层次的“同课异构+多元反思”活动。首先在本校每个学科中选出三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其次聘请名师与本校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再次选派本校教师到兄弟学校与该校教师“同课异构”。并且要求教师要真实地再现自己的课堂情景,写出课堂实录,总结出课后教学反思,教研组长整理出学科组的共同评课材料,收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请求专家和名师对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评价。这样,就能窥视出当下我们的课堂困惑到底在哪里,捕捉到当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心路,从而寻找下一步课堂建构的方向和策略。
我们在这种行动研究方式中,探索出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五大教学环节: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反馈评价。三项核心要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具体实施的三大教学载体:学习型组织、自主学习模板和周目标导航。在此,我们特别介绍一下三大教学载体。
1.学习型组织。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各不相同的4~6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我校的学习型组织,则是有目的、有预设、有精心准备的一种组织,目标性强,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完成周目标的学习要求,并要将前置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同时,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自己的组织名称,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另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
2.自主学习模板。指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提纲式文本,“学习模板”展现“自主预习,互动研习,拓展运用”的方法和任务。遵循“导学性、操作性、探究性、深刻性”设计原则,“学习模板”设计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兼顾了学生的预习、研习和复习三个环节。
3.周目标导航。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改变了近年来目标教学所强调的“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由于把目标上移为“周目标”,学生需要提前主动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周目标导航”中,目标的设定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时,学校在建设好这些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得益彰,互相联系。例如,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地方特点,我们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让民间游戏走进校园》发表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11期上,《我们与游艺同行,经典伴我们成长》发表在《教育文学》2009年第6期上。这样,学生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习得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必然会迁移到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来,从而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这样,学校的课堂、课程和学习就有了“沙场秋点兵”的热烈场面,校本教研就有了创造的激情。
可见,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生成的教学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自我们生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一旦校本教研融入了教师的生活,就显示出了它生命的活力,校本教研就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形成跨学校、跨地区的研修网络。
应该说,让校本教研融入教育生活,既是一场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尽情演绎与温情体验。
4.教育教研材料 篇四
市中区第二实验小学教科研交流材料
近几年来,我们从学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探索教研科研一体化,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我们学校近几年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位。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加强了教师科研思想的建设,把它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学校教科室每个学期对教师进行两次培训,重点加强了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全体老师能充分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明白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通过教育科研,能真正实现教师的自我提高。通过教科研方法的培训和身边成功案例的展示,大家深刻认识到教科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在,我校教师已经能注重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来发现、研究问题,着眼于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切实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业务水平。
其次,广开学习之路。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帮助教师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保证科研工作的前沿性、发展性,使我校的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近几年来,学校教科室每个学期定期举办教科研知识专题讲座,参训教师达200多人次,以最直接的方法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另外学校大胆解放科研思路,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渠道共同进行教师培训。两年内,先后派出近百人次的教师赴省内外参加学术培训和交流,学习前沿理论,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再次,学校大力实施了校本培训工程,整体提升了教师教科研素质。具体措施有:①案例式反思:让教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并由此探寻面对学生、面对教学、面对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以实现教师的教育理想。通过长时间这种形式的研究,我校教师已经基本形成即时反思的习惯,教师们的反思有新意、有深度,仅2008年,我校就有多篇教学反思、案例在市区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并有多篇
反思案例在《山东教育》等专业刊物上发表.②沙龙式探究:让思维在对话中渐入佳境。为使校本培训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个案走向一般,我校借鉴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中的“沙龙”形式,通过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加工、改造之后,旗帜鲜明地推出了“沙龙式探究”活动。各个课题组在学校的同一引领下,定期坐在一起,互相汇报,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沙龙式探究”让我们寻求到了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载体,使“参与式培训”由一种理论构想转化为教育培训的现实,以此而生成的思维,形成的理念,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③录像课研讨:把教学的每一刻真实呈现。为了使我们的教育研究能够更直接地作用于课堂,能更直接地指导教学,我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录像课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录像课研讨的方法是:事先在征得教师同意的前提下,对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全过程地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进程,然后在专题研讨会上进行播放,充分暴露并展示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思维过程,组织其他教师直接与授课教师对话、研讨,可以就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或相关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也可以从这样一些鲜活的教学实录中抓住教师普遍认为有所欠缺之处进行切磋、探讨,从而使教师的培训工作由单纯的外在说教演化为教师自身的主动建构。仅2008年,我校有4节心理健康录像课在省心理健康录像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另有多节录像课在市区级录像课评比中获奖。④与名师携手:挖掘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几年来,在教师不断的行动研究中涌现出了一批在省、市、区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有一定的超前性,是校本教师培训的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实施了“与名师携手,走向成功”活动,如:我校成立了“省教学能手名师工作室”,即“刘立平工作室”,让刘立平老师为指导教师,在全办事处选拔有潜质、爱研究的年轻教师入室学习,在名师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研讨教学,旨在通过这些校内名师来达到培训青年教师的目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建立推进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教研科研是一家,教研科研互相促进,不可分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实际中,由于机构的设置问题,教研科研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也正是教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的瓶颈所在。因此,教育研究要真正推动教学改革,必须走“教研科研一体化”之路。我们认为,要推进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要分“三步走”: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即要求教研工作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作支撑,科研工作要围绕教研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课题和开展研讨活动;教研要着力再现优秀科研成果的前沿观点和创新之处,要有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积极措施;教研的重点专题要进行科研立项,适合教学需要的新的科研成果要尽快进入课堂;教研专题与科研项目要尽量捆梆在一起进行,实现和谐发展、互惠双赢。
1.教研“出课题”,重点抓好“五个深入”的工作。
我们认为,教研应该是创造性地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把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行为。教研工作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自主发展为主体,立足于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制约甚至阻碍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只有这样,教研才能为科研提出具有实用性的研究课题。为此,我校着重抓好了“五个深入”:
①校长、教研员、业务教干深入课堂听课,发现问题。目前学校领导和业务教干、教研员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往往对课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不够深入,看结果的多,重过程的少,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握不准。因此,我们提倡校领导要深入第一线,进入课堂听课,掌握老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我校不仅要求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而且还明确规定了校长每个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正是在深入听课的基础上,徐跃富校长形成的《小学德育生态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普教重点课题,正在开展研究,成效显著。对教研员,我们更有明确的规定,如:教研员每个学期的听课不得少于60节;教研员实行“包点制”,规定每个教研员每个月必须到指定的村级小学推门听课一天;教研员必须兼课;教研员每个学期必须举行一次面向全处的公开课;教研员必须承担课题等等,这些制度的确立保证了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学的密切联系,确保了研究课题与实际教学问题的一致性。
②教研室和教导处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室和教导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外校听课,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但更经常的是开展校内各种教研活动,如进行每周一节研讨课活动,并且我校提倡跨学科听课、议课,及时捕捉学科的教研信息,掌控学科教学问题,提出学科研究方向,把教研主题上升到科研课题,把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③教研组深入研究学科问题,展示问题。鉴于目前许多教研组的研究流于形式,造成学科教研活动走过场,走形式,没有实效。因此,我们提出,不管学校管理模式如何变化,教研组始终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只有加大教研组的教研力度,才能快速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求教研组要做到深入研究本组的教学质量问题,提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作为本组研究的方向,确定学科的科研课题,把教研问题上升到科研课题。为此,我们还专门制定了“星级教研组”和“书香办公室”的评选办法,激励教研组内研讨氛围的形成。
④年级组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们教研员参加过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发现诸多问题,有的备课组集体备课时只是讨论教学进度,研讨一些教学内容,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研计划。因此我们更加重视集体备课工作,要求各年级组以问题研究带动备课活动,使备课活动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集体备课活动变成课题研究的过程。集体教研活动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使教研经验科学化、系统化,同时也推广科研成果,使之在教研活动中加以落实运用。
⑤老师们深入挖掘自己的教研潜能。在校内开展教师个体行动研究,要让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学校为促使教师的教研成果上档次,出精品,向教师提以下四点要求:第一,提倡教师写专题总结。将写经验总结改为写专题总结,教师就会有意识、相对集中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写出来的专题总结会有较高的质量。第二,提倡教师写科研型的教学随笔。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随时记录自己所教学科应予采取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然后进行提炼、归纳。第三,提倡教师做案例研究。教师从身边的教育、教学的故事中撷取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对他人有所启迪的教育故事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和撰写。第四,提倡教师撰写有深度的反思记录。教师可以从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的预设与实际的差距、对后续教学的启示、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等问题入手写反思记录。高质量的反思记录更好地洞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揭示自己在实践中所应采用的教育理念。
2.科研“做文章”,做好“四个完善”和“三个一体化”。
有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有了准确的教研定位,有了明确的教研方向,学校的教研工作就会自觉地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教师的教研活动就会主动向科研活动靠拢。教师、教研组在教学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就以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出,只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可以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也深深知道,学校科研离开了学校的实际,离开了教师的实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科研只有根植于自身的土壤,才有蓬勃向上的发展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四个完善”和“三个一体化”。
(1)切实做好“四个完善”。
①完善科研的选题指导。我校要求教师在选题时一般遵循“小”、“准”、“实”的原则,指导教师从以下三个角度作为选题的切入点:一是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提取素材,寻找突破点。我们提倡采用“问题课题化”的策略。各教研组在广泛调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确立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到两个问题,并使“问题课题化”,采用集体或教师自由组合的形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和支撑,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去试行、验证、领悟。二是在现有成功经验中寻找增长点。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或者学校的办学经验,一旦注入科研含量,很容易促成教师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或者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1999年,我校参与了创新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十五”期间,我们在“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基础上,把“情境探究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和深化,提出了“生态教学”的思想,其主要理念为:创设的情境自然和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心态自由开放;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这一课题的研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十一五”规划开始之初,我们在“生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我校的实际,更近一步地提出了“生态教学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形成的研究”和“小学德育教育生态化的研究”,现已申报了省级课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三是在教学发展中寻找连结点。即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用超前的眼光洞察教学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抢占教学科研的制高点。
②完善科研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省级课题”为龙头,以“市级课题”为两翼,以“区级课题”为前沿指挥点,以“学校教科研小组”为基础的四级科研网络。我校在“十一五”开始之际,申报了“创新教育”课题“小学学科智慧
型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在这一龙头的带领下,我们把“智慧型课堂”初步进行细化,分为“语文”、“数学”、“音乐”三个学科,提出了“小学语文大容量整体教学”、“小学数学框架式教学”和“小学音乐诗情画意教学”等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现在“小学音乐诗情画意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果丰富,于2008年9月顺利结题;“小学语文大容量整体教学”已经申报了市级课题,正在开展研究。
③完善学校的科研机构。在学校内部,我校实现科研层次的“四结合”:一是行政结合,即校长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二是教研室、教科室相结合,做好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准备;三是课题组与教研组相结合,实现学科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四是课题组成员与全体教师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听取课题组外教师的意见,及时公布和推广科研成果,形成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局面。
④完善队伍的建设。随着教科研一体化的推进,我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实现“全员练兵、骨干攻关、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树立典型、系统培养、经验启发、实践锻炼”的培养模式。
(2)努力实现“三个一体化”。
①教研管理和科研管理一体化。学校把教研工作与科研工作联合起来,互通有无,找准二者之间的切入点。
②教学骨干与科研主力的一体化。这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建设一支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双重骨干教师队伍。
③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的一体化。这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核心。我们鼓励教师将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相关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把解决教学难点、疑点问题与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3.做好科研成果“进课堂”工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准确定位了学校的科研价值取向。过去我们的学校课题研究,只要一结题就万事大吉,几年的科研成果成为一纸空谈,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没有实现“以科研促发展”的美好愿望。其普遍原因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教学脱离,与学校实际脱离,因此,成果很难得
以推广。其实教科研本身就是“来之于教,作用于教,回归于教”。那么,实现了教研科研一体化以后,我们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光大。
我校通过学校的教科研专业刊物《课改参考》、学校网站等为教师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第一,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以校为本的科研成果,更多是带有实践性和体验性,因此更利于推广应用,使科研成果得以开花结果;第二,推广成熟的教研科研方法。在实践教研科研一体化进程中,会总结出许多经验及做法,学校相关部门推广其中成熟的做法,为下一阶段的教科研提供便利。第三推介成功的教科研骨干。通过这样的推广,及时地把课题研究转化为课题成果,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
几年来,我校在过去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向内部攻坚,整体推进,取得了成效。
自1999年起,我校就承担了省重大课题创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具体做法是:①强化过程管理,以备课为起点,使情境教学深入课堂。课题组的教师(现在已经推广到全体教师)的备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质的变化:一是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二是重视问题的设计,三是重视学科特点与创新教育思想的融合。②边实验边总结,以多种形式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近年,省级课题《情境探究教学的理论与模式构建》和《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顺利通过省级鉴定,3篇教学论文、教学实录在省市刊物上发表,由我校老师主编的《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道德教育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特色。2006年我校以山东省新道德教育课题实验课题开题为契机,旗帜鲜明的提出创建学校德育特色。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设备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和安全教育。2006年学校组织教师申报第四批校级课题,主要以新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于这批课题学校认真评审,加强过程管理,督促并指导教师扎实开展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基本做到了班班有特色,月月有重点。2008年8月,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基于学科促进学生道德审美研究》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顺利结题。
另外,我校承担的其他各项省级重大课题均开展顺利,成果显著。省级课题《小学社会科学教学评价研究》《音乐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整合研究》《生态化课
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与研究》均顺利结题。其中一项获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十多项市级课题通过专家鉴定,二十多项区级课题顺利结题。
三、强化激励措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师整体科研意识不强,教科研工作开展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必要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师正常开展教育研究的根本保障。为引导我校全体教师更好地进入教育研究状态,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使课题研究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保证各级课题的研究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修订完善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领导小组”、“课题评审小组”,规定了新的课题管理的办法。为了使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高涨,我校专门出台了《市中区第二实验小学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不仅对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全部费用予以承担,而且还对在教育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重奖。为了督促教师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真正让研究落到实处,教科室不仅参与到教师研究的每一步之中,而且还制定了《市中区第二实验小学课题月汇报制度》,规定每个课题每个月定期向教科室汇报本月课题的进展情况,上交课题活动的各种资料。
我们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且纳入考核之中。对于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根据学校奖励细则进行奖励。
近几年来,获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有3项,6人被评为市级教育科研先进个人;6部教育教学著作公开出版发行;2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1人次在国家教育部课题教学评比中获得二等奖,19人次在省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7人次在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17人次在国家、省、市、区举行公开课,近300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
正是由于教科研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校现有省级教学能手2人,沂蒙名师1人,临沂市教学能手2人,临沂市教学新秀3人,市中名师2人,市中区教学能手14人,市中区教学新秀12人。
5.教育教研材料 篇五
我校地处五大连池,悠悠的驷步河水,孕育了一批无私奉献语文教研的弄潮儿。语文教研组现有9名语文教师,重庆市级骨干老师1名,中级职称5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名,其它都是在自学本科,都是中青年教师,有三位是学校行政领导,平均年龄28岁,充满朝气,结构层次趋于年青化。虽然我校是万州区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但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并不怨天尤人,而是立足本校实际,在校本教研中观念先行、求真务实、以生为本、开拓创新。
一、改变观念,营造浓厚氛围
语文课改已全面展开,课改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理念先行,实践跟进。没有先进理念的引领,就谈不上具体的课改操作;没有实践的内化,理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这次课改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不学习,我们必将被淘汰。为了创建学习型团队,我校早就制定了《教研组常规教研学习制度》,《教研量化考核计分办法》。学校考核以100分记,教学占50分,教研占30分,师德占20分,并与教师的评职晋级挂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组要在落实上做文章,求实效,切实落实教师学习制度。
1、团队学习制。我们根据学校的安排坚持单周星期三晚第一节进行理论学习,每月两次。主要有三种形式:a、集中学习有关课改的理论,几年来,我们组织学习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等专题论文和资料。b、以经验交流为主的论坛形式,每学期我校语文组都要组织一次全体成员参与的学习心得交流,每一次交流都会给其它教师以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专家引领制度。原五桥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李文生老师曾先后来我校作“语文课堂的十读”、“语文课的务实”等专题讲座。
2、同伴互助制。人们常说:独学无友,孤陋难成。我校语文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中年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青年教师有着敏锐的思维,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齐学共进的目标,我们采用了结对互助的方法。谭值元、张雪峰、向莉君、等中级教师分别与何碧翠、李靖、王化平老师结对学习。这种结对学习的模式,对中级教师是一种压力,对青年教师则是动力,而最终效果是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齐头并进。
3、教师自培制。我校语文从2004学年开始每人就制定了“教师自我发展五年规划”,每学期又根据五年规划制定更为具体的“教师自培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培的目标,理论学习的书单,写学习心得的篇数。我们语文组定期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来检查、反馈教师自培计划的落实情况,并纳入教师的考核。通过自培,教师的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业务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二、开拓创新,凸现课改特色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脚点在教研组,我校语文组在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只能在落实常规教研组制度上下功夫。
1、精心组织每次教研活动。根据学校要求,每学期的计划必须经过全组成员的协商,内容丰富充实,注重实际效果。计划的内容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坚持定时、定点、定主题发言人,我们充分利用本组教师资源,坚持每一位教师轮流主讲。几年来,先后有谭值元老师有《如何注重课堂组织教学》,张雪峰老师有《怎样体现课堂的务实》,向莉君老师有《个性化阅读指导》、李枫老师有《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很多的讲座都能很好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因此,对人对己的帮助都是很大的。
2、切实做好“五个一”工程。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练兵课和一节示范课,教师每周至少听一堂课,并对这堂课进行一次点评;每月撰写一篇手记,每月一次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精品课教案,每学期上交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学校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作为考评先进教研个人的重要依据。
3、重视集体备课,注重合作交流。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更需要合作交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达到碰撞思想、启迪思维、凝聚智慧、才能实现双赢,从而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学校建立完善了鼓励教师集体开展教研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三课”活动,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听课、评课,通过自身实践和合作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与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在校内上公开课、听课,还是在校外去上课、听课,相关教研组的老师为上课的老师积极地出谋划策,准备资料、认真听课,细细评议,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识:这不是某个老师的事,而是所有赶中老师的一件事。
4、另辟蹊径,物化教研结果。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重务实,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着重开展了“照镜子”的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学课标,习教材”研讨会,对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办法是:首先由教研组结合教学内容选定课题集体备课,再由老师进行试讲,集体进行评议后,再派另一位骨干教师到另一个班去授课,同时学校派专人进行摄像刻录成盘,然后由本组老师集体观看后对授课老师量出书面建议,授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好记录.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照镜子”活动相当成功。针对古文很难教由许桦老师上了一节《两小儿辩日》的研究课,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都达到了很完美的境界;针对名篇散文很难上好由向莉君老师上了《春》,这堂课,她采用赏析品味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法,使师生真正融入于文本中;长文最不容易上好,张雪峰老师采用“长文短教法”上了《伟大的悲剧》,整堂课,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李枫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上了《安塞腰鼓》,在读这一环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求真务实 加强教学科研
教研组活动重在一个“研”字,前面讲到的理念学习需要研究,集体备课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质量分析要研究教学得失、教学手段需研究多媒体整合。我们认为,这一系列的研究综合起来就是加强教学科研。
1、强化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自我反思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一个教师只有成为反思型实践者,经常以自己的教学为反思对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教学工作要做到“三思”,教学前的反思,要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要求及时,主动;教学后的反思,要有批判性,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2、启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课程新模式。我组于2002年承担了《语文六七年级衔接研究》的课题研究。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成立了由谭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全部语文教师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到人。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抽取部分教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先制定计划、搜集素材、精心备课,围绕这个课题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通过大家的努力,此课题于2005年秋顺利结题。
四、以生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校本研训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环节上下功夫。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中显露的才情是其阅读积累后文字表现能力提升的现化。因此,我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课外阅读能力指导的培养。
1、上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图书馆添置了一万多元的图书,这为我组开展课内课外阅读的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现在我们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并加强阅读的指导。老师们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这样使课处阅读成了课内学习的延伸。
2、改变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校本教研的学生问卷调查中,问学生是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说从没受到过表扬。这说明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看重优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新课程提倡的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一味地喊“好学生”回答问题,而是把更多的机会给所谓的基础差的学生,同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3、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我组于2002年成立了《駟步河文学社》,由学生担任学社的社长,由谭值元校长担任该社顾问,李靖老师担任该社主编。几年来,文学社坚持每月出版一期报纸,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还吸收周边学校师生参加该文学社。并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中学生作文》上发表。如何小莉的《青春》,邓小华的《地球的眼泪》,向云的《我不再是个小孩子》等。
4、搭建竞争平台,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于2003年组织了首届“七年级作文大赛”,参赛的作品竞多达125篇,其中向云的《七年级的生活》、李金花的《斑玲飞渡之后》、张秋琼的《春天》获一等奖,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五、春华秋实,促进语文教研跨越式发展
播撒辛勤,收获硕果。2002年,万州区首届优质课大赛,我校语文老师张雪峰获五桥一等奖、万州区二等奖;2004年万州区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大赛,我校邓奠龙老师获五桥一等奖、万州区二等奖;2005---2006年,在龙驹片区举行的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我校李靖老师获得了一等奖; 2005年万州区举行的语文基本功大赛,我校李枫老师到龙驹片区参加初赛,获龙驹片区一等奖,万州区三等奖。我校承办的语文课题《六七年级语文衔接研究》已顺利结题。
我校每年都有论文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一、二等奖,有的还获得重庆市级和国家级奖:2002年谭值元校长撰写的论文《浅议中考作文审题能力训练》获万州区中语会一等奖,2003年他的论文《六七年级语文衔接研究的论证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评定为第19届年会语文教学优秀科研论文,荣获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级),同年,他的论文《初中<语文>第一册“试用本”“与修订本”的对比分析》在首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003年,蒲承文老师撰写的论文《农村初中活动课程的问题与对策》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06年,他以《激趣 巧引 搭台 创新》获万州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05年,张雪峰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与文本对话》获重庆市中语会三等奖。
今天的赶中语文教研组,在驷步河畔,乘着课改东风,正把语文教研推向纵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定会在素质教育的天空谱写新的篇章。
二00六年十二月三日(供稿人 张雪峰)我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拟定的基本流程是:确立课题和基本方案、教师说课——教研组对方案进行讨论促进个人反思——教师第一次上课(有时进行录音录像)——备课组进行讨论协同反思——教师个人反思修正教学方案——教师第二次上课(有时进行录音录像)——教研组协同反思,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深化反思——教研组形成评课综述报告。
这种教研方式源于我校科学组,他们采用这种教研方式,组内培养了2名骨干教师、3名市级以上教坛新秀。于是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对此进行改进和提炼,并向全校各教研组进行推广这个具有我校特色的“五思七环,说课、评课、上课一体化”的课例式校本教研。
当然,模式是可以变通的,主要是提倡多次开课,多次反思,个人反思和组内教师协同反思相结合,使全组范围内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都能尽可能的参与其中,共同发展,快速提高。因此,我组在大量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校拟定的模式上有稍微的创新。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学校模式基础上拟定的基本流程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备课、说课、反思、修改——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修改——再次上课、听课、评课、反思——呈现教学课例,认识并解决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多次修改教学设计,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这当然视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呈现的“教学课例”,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等不同的形式。
比如我组开展过这样的一次课例式校本教研活动。1)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在说明文系统知识淡化的新课改背景下,该怎样处理说明文教材?2)一执教教师确定教学内容《说“屏”》,备课说课时,执教教师认为这篇小品文在课堂上应重视文本情感内容学习,这个新颖灵巧的认识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3)上课听课之后,组里对该课堂先“感受对屏的情感”后“学习屏的知识”的教材处理进行了讨论研究,最后一致认为:虽然新课改淡化文体知识的学习,但是文体的特征还是应该在课堂上有所体现的;说明文的教学总得让学生在学习之后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和说明事物的相关知识。所以应该先学习屏的知识和说明方法,在明晰了屏“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的“巧”的特点之后,再感受作者对它的情感,这样就水到渠成一般的自然了。4)第二次组织上课听课之后,组里教师发现该执教教师在改进第一次的不足时,有些过了,以至于完全采用的是老一套说明文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组织学习了“屏”的特点、功能、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介绍时采用的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因为内容过多,所以很难使学生学得深入学得透彻。课堂内容机械而繁杂,这正是新课改的大忌。于是针对这个现象,组里进行了较为长久的对话研究,促进再一次的反思和修改。5)第三次组织上课听课,之后综合评议,大家逐渐认识了新课改背景下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教材处理的“火候”把握。这样围绕几节课而展开的课例研究,重点解决了课改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它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不仅仅着眼于改进这几节课,更是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式来发展教师的课改能力。
四、教研的要素
在构建我组课例式校本教研的运行链中,业务学习、同伴帮助、自我反思是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三大要素。
业务学习,是教师与理论著作的经常性的对话,尤其是学习课例研究著作,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组在6月11日(周一)下午的教研活动中,组织学习了6月9日(周六)刊登在我市一家报纸上“校园视窗”专栏里:《新课改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这篇“课例评析”文章。文中写道我市万里中学校长袁湛江老师在认真倾听两位语文教师执教《杜甫〈登高〉》后提出,新课改中需要教师的探究能力,尤其是对教材深度理解和把握的探究能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本因素”,大家看了后深受启发。执教的两位教师对杜诗理解不全不深,对诗歌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悲伤”的层面,没有对其“大悲”的“雄浑”进行一种自觉地追求。组里教师一边学习一边自我对照,不禁也羞赧万分。原来,我们的课堂上不也犯了这个错误?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组里同行的对话,尤其是与我组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市区骨干、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对话,思想的不断碰撞,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更为宽广的发展。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在集体诊断的基础上个人自我反思,在更清晰了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重点和难点之后,重建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课例。
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和谐的统一。一方面,业务学习和同伴帮助促进了教师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的智慧、思想、经验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并搭建平台,分享成果,形成特色,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支撑硕大的教研群,实现了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教研的思索
6.教育教研材料 篇六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参加人员:史地政全体成员主发言人:张巍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将从说课标、说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建议、说教学评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几方面进行。
一、新课标与本节课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如下: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2.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3.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4.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讲述新疆以下三部分内容:生态环境脆弱、绿洲农业、油气资源丰富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形分布特点,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技能和方法
3、了解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地理因素,初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4、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内容选择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第二部分描述绿洲农业;第三部分突出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这三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方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
1、知识结构
第一、自然环境部分突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以及在海陆位置和地形特征影响下的“干旱天气”,并说明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特别突出水对本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虽然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人类却逐渐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生存条件。教材以活动课文的形式列举了人口、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与地形、水源的关系,以及人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开凿“坎儿井”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等事实。
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猛增,原有的引水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水资源匮乏现象严重,供需之间的矛盾明显,因此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应该怎样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试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
生存发展的需要,教材以活动课文形式提出了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了新疆资源、能
源的开发与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从而体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单元之间的联系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分析一些地理问题有了一定了解。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
国的自然环境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城市的分布与水源和地形的关系都有了良好的基础。本课安排“新疆的地形与城市的分布”图,学生根据七年级图例的印象可以了解这些山脉的冰雪融水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为后面讲述“坎儿井”奠定基础。其次,能够结合活动1在新疆轮廓图中示意性的绘制“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这一部分是学生掌握用简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再次,从图中了解新疆城市分布的特点,将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就是要提醒学生新疆的城市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干旱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建议
地理教学往往渗透的图形比较多,通过读图也比较使教学有效果,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
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好的图片,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可以起到诱发思维的作用,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推动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探究活动。这里对本单元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看法:
图解直通车
例如: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通过一些反应少数民族服
饰、民俗的图片和照片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圈圈画画
例如:“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通过圈画图例,观察血线海拔,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
疆主要山脉和盆地并说出地形分布的特点
对比出来的差异
例如:“新疆地形与城市的分布”通过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新疆气候特征,对比新疆
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新疆地形特点分析形成气候的因素。指导学生将对比的结果绘制在新疆轮廓图上
五、说单元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以体现三维目标为依据,体现课程理念,不仅注重结果,更要关注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课堂上及时、多样、灵活评价:个人、小组、教师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考试形式的智能评价。
六、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利用好教材,学校图书室,网络和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等,利
用生活中的优势,积极发现可利用资源等。
七、组内研讨发言:
张风华:本节课通过学生大量读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支撑发展独立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张彩玲:本节课的设计在某个环节中采用“问题一探究—结论”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归纳得出结论。本节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课堂的探究,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态度与观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合作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吴志国:本节教材可以多采用图表及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觉,通过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锻炼了思维能力。唐永喜:高效课堂有三个标准:开放、情感、高效。能够在课堂上是学生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并且好的图片,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可以起到诱发思维的作用,为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八、领导总结发言:
7.教育教研材料 篇七
一、及时学习培训,更新理念
在新课改下,“校本教研”使各校根据其自身现有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挖掘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注意自身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解决实际问题。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基地开展教学研究。 。 但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在教学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该如何去解决,怎样解决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呢?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曾在心里无数次地思考过这些问题,相信各位教师也曾坐在一起讨论过这些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所以说,教师不是没有教研,而是缺乏一种理论的指导,思想上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学习、研究、合作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勤于发现问题,认真思考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与时俱进,注重个人业务水平的培训提高,不断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思想。用新课改思想武装自己、 、 教育自己,这需要教师辛苦的付出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如果各位教师能把自己平时的个人教学心得、体会、经验、发现、评价用文字记录下来,供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学习,那必将是进行校本教研工作中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样重要的是,学校作为新课程主要的传播教育场所,而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尽其所能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相关培训或指导,从而使教师能进一步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理论,同时将学到的新理论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教中学,学中教, 通过不断的研究学习,加快自身观念更新转变,真正落实校本教研功能,体现校本教研成果。
二、把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常都是以讲课、听课、评课这样的形式开展。以往的活动更多的是比较注重形式,教研反思工作做得不到位。随着新课改的发展需求,教研活动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相应的更新和改变,把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位。
教研活动不能单纯为了讲而讲,听而听,要从“走过程”的这样一种心理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端正态度,认真准备,不断反思、修正、总结。讲课者一定要摒弃“作秀”成份,不能把教研当作是一个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活动来做。不论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都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展现日常真实工作状态,使大家都能发现问题, 切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使不论是讲课者、听课者都能讲有所获, 听有所获,在讲、听、评各环节中都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三、夯实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具备与之相应的基本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就如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教师资格证,要具备做教师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基本功底,这需要教师从日常教学活动中总结累积知识。“要给别人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需要教师自觉、自发地不断充实自己,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总之,校本教研工作是一项常态工作,只有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发挥教研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否则只会是人力物力的浪费,只会适得其反。
8.谈谈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篇八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内涵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指的是在中、小学所开展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校本教研既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特殊领域,因此,它既应该合乎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则,又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关于“校本”的含义,郑金洲提出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为了改进学校的实践,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主要特征,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它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在学校中”,即学校的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真正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而不是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和上级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积极反思、对学校各种方案、环境、行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是学校不断提升水平的关键。“基于学校”,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都应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内涵
笔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而开展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集合效果。核心是教学质量,内含理论概念、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质量,是三者的统一。评价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和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二、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一)、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对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多手段教学科技设备和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效的管理团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其中的前两者属于硬件,归于办学基础能力范畴,在社会日益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各类学校都在完善改进。后两个条件则即是硬件,又是软件,是软硬兼备,因而是决定各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和决定性条件。因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人去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先进的教学和教学科技设备需要人去使用、操作并转化为学生的学识和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行为习惯、责任观念的养成,绝不是有了硬件就可自然铸就,它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和管理者的精心培育,更需要他们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因此,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高效的管理队伍,这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实在至为重要。
(二)、教研是打造优秀教学和管理团队的基本途径
目前,内部培训、外出进修、顶岗实习等都是各学校打造自己优秀师资队伍和高效管理队伍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笔者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研活动,则是更持久有效、成本又相对低廉的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把前者比作外补,那么后者可称作内需。外部可以祈祷快速充电的作用,短期即可见效,因而是必要的;而內修则不仅可以促使教学和管理人员自觉充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还因为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发表而获得一种自身的发展,还因为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发表而获得一种自身价值被单位和社会认可的成就感,并且成果越重要,发表的层次越高,这种成就感就越巨大。因此,内修的耐力更持久,动力更强劲。
(三)、教研与教育质量的内在关系
从学校方面来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和管理人员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使其获得了一种衡量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显性标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实实在在的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内化为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且就整体而言,一所学校的教研成果越多,研究水平越高,其教育质量也越高,其影响力和吸引力自然也越大。
笔者认为,教研和教育质量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而言,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必定促使教育者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在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其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也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并自觉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过程,其教育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反过来,教育质量提高后,教育者不仅能够体验到取得研究成果和培养有用之才的双重喜悦与成就感,还会刺激学生以及家长、单位以及社会上对教育者寄予更高的期许;教育者面对获得的荣誉和来自各方面的期待,就会更专一地从事教研活动,以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为回馈。这就形成了教研与教育质量的良性互动。
如果在一所学校里,这样的教育者不单单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大的群体,那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三、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教育教研材料】推荐阅读:
教育片区教研08-30
教育教研总体思路09-29
远程教育校本教研制度09-15
乡镇成人教育教研计划10-19
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06-27
智慧教育平台教研心得体会06-28
“双语教研工作方案”教育工作计划07-15
中学政史地远程教育教研工作总结07-03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10-22
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文件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