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通用9篇)
1.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篇一
羊绒毛市场回顾与展望
绒毛市场回顾 一、羊绒 20,内蒙古产绒量比上年略有增长,全国按上年产量11000吨左右计,加皮煺绒、进口绒,总资源在14000吨左右.到年底全国主要羊绒厂家和清河县各企业收购原绒仍可达1吨左右,即占产量和皮煺绒总量的95%左右,大约还有5%左右的资源在农牧民手中(内蒙古为6.3%).
作 者:贾兴国 作者单位: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绒毛专业委员会,010030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年,卷(期):2004“”(4)分类号:F326关键词:
2.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篇二
笔者通过CNKI5·0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到农民旅游相关研究文献19篇。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将农民作为旅游主体的最早研究是2004年4月,而截至笔者投稿之时,最新的文献则是发表于2009年5月。
2 研究内容
2.1 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及特点
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及特点方面文献比较丰富。黄浏英,李会玲(2009)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中青年旅游者居多,文化程度较低;旅游目的较为单一,探亲访友居首位;.收入水平不同的旅游者消费差距不明显;旅游消费不均衡,购物消费相对较高[1]。李炳武(2006)指出,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农民旅游需求层次化区域差异明显;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旅游目的多元化,但以探亲访友、异地观光为主;农民旅游形式多样化,但以散客出游为主[2]。周国忠,郎富平(2009)从出游方式、交通工具、出游时间、住宿设施的选择四个角度分析了农民旅游者出游的行为偏好[3]。王红和高夏芳(2008)指出:我国农民消费者旅游需求具有东部发达、中部起步、西部蓄势的总体特征[4]。
2.2 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原因、可行性及意义
周燕和李祝舜于(2004)指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收入的阶段波动幅度较大;现金收入比例较低;收入用途多样性;外出务工农民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获取旅游信息的便利程度不高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与旅游季节性高度重叠等是重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原因所在[5]。李炳武(2006)从农民旅游市场潜力、旅游意识、出游时间弹性、农村交通条件、农民整体素质及开发农民旅游市场六个方面分析了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可行性[2]。朱斌和周凤杰(2007)指出开发农村旅游市场具有以下可行性:农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持续增长;农民数量较大,市场广阔;农民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家政策及法规的倾斜[6]。刘东南(2005)指出发展农民旅游有利于加强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有利于旅游业“扩大内需”、有利于扩大旅游产业规模[7]。
2.3 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及措施
尹微和许静从重视并培养农民旅游意识;细分农民旅游市场;重视人才培训;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及旅游与农民致富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8]。刘东南(2005)从提高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认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民旅游的思路[7]。黄浏英和李会玲从政府主导,联动企业,舆论造势三大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的对策[1]。慎丽华和韦铭(2007)提出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大对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和细分;设计适合农民的旅游商品;选择合适的营销模式等开发思路[9]。李炳武从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的4P给出具体的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经营策略[2]。周国忠,郎富平给出了以下引导对策:建立农村旅游组织机构;改善农民出游的交通便利性;推出适时的农民旅游产品;加强信息渠道建设与营销;提升农民旅游意识[3]。王红和高夏芳从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及进行适当营销组合方面提出了开发策略[4]。周燕和李祝舜(2004)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加强农村旅游市场宣传、适时推出适合的旅游产品和改善农村旅游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发措施[5]。陈世伟、邓小华、陈志军(2007)建议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分东、中、西部展开“阶梯式”的开发战略,并提出了刺激农民旅游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开发合适的农民旅游产品和改善农村旅游服务的具体开发措施[13]。
2.4 农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及出游人数预测
慎丽华、韦铭和郭莎莎(2008)应用GM(1,1)模型,根据2000~2005年我国农民出游人数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未来5年农民出游人数进行预测,得出结论:我国农村实现大众出游将在2018年之后[10]。同时农民旅游市场将面临单体规模小、管理效益差、产品档次低、消费层次低等因素的巨大挑战[9]。刁宗广(2009)通过对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2005《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相关数据建立的统计计量模型的分析得知,中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直接影响中国农村居民的旅游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但对出游率的影响不大[11]。
3 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对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意义与可行性、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出游人数的预测。总的看来,定性研究和理论研究占比多,定量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明显不足。
4 结论与展望
目前已有农民旅游研究文献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将农民作为出游主体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较少。第二,关注农民旅游的正面影响居多,对目前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隐忧关注较少;缺乏对国外农民旅游研究文献的关注和借鉴。第三,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及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
3.对我国青年学生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篇三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31-0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中国青年运动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焕发出不同的时代光芒,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却始终一致。爱国主义是青年学生运动的旗帜,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实现中国的富强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场由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主要因为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导致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将中国山东由德国全部转让给了日本。5月4日,北京学生代表聚集在天安门,打出了“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抵制日货”、“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遭到军警的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但是当时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对学生爱国运动的大力支持,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等都声援学生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合约上签字,学生运动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学生所进行的斗争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前面,他们属于觉悟较早的部分,在爱国运动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学生的爱国运动仅仅占整个爱国运动的一小部分,同时,学生的力量又很微弱是不足以完成拯救国家命运的使命的,而且斗争也是举步维艰。在这种困难重重之下学生的热情与坚持推动了整个国民的爱国情绪的高涨。学生们的一系列行动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内心渴望,从而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以前,主要由国民党及其前身中国同盟会领导中国革命。而在五四运动中,虽然孙中山也曾对学生的爱国斗争表示过支持与同情,而且其中也有一些国民党人参加过这场斗争,但他们并不是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1919年8月,孙中山在会见全国学联代表时,“对于五四运动再次给予肯定”,但是他认为学生的力量太过薄弱不足以和北洋政府进行对抗。是的,学生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他们开展的运动却是全国爱国人士的共同理想,他们有着一样的使命: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惊醒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与思考中国将要何去何从。因为历史的惨痛教训促使我们必须去探索与寻找挽救祖国危亡的出路。中国适合走什么道路?救国的指导思想怎么定?一开始,我们都是积极的以西方国家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理论认识层面,都在试图从西方的经验中获取所需。却始终没有使中国的命运有所改变。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依然要求效仿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中国的共和。直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才使陈独秀的思想发生重大的改变,才由学习西方的制度到意识形态逐渐转变为虔诚研究社会主义思潮,钻研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步地朝着马克思主义方向转变,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而实际上也正是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尽管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数很少,人民群众还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如一丝清泉注入进来。而最容易接受这种新因素的就是青年学生,使之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也说过,中国人民的改变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崭新的改变的。我们知道,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归咎于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力量,没有适时地组织与发动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广泛发动,同时也有一批资产者、小商人、工人参加战斗。它是一个包含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斗争。这也就是它比辛亥革命更进了一步的地方。五四运动之所以胜于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几个新的因素:首先,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爆发的,响应了当时世界的革命号召。其次,中国工人阶级的出现与学生群众、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营,拥有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再次,新文化运动中受到熏陶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优秀的骨干力量。
五四运动转变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推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同时也为我们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继续丰富和发展五四精神。
二、青年运动的方向
梁启超曾经写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奋斗与建设力量,从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的开展到如今的发展,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在动荡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既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证明了自己。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我们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新的时代,中国青年和青年运动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青年运动属于社会运动范畴。青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决定了它既具有一般社会运动的某些共性特征,也具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性质。青年运动是以青年为主的运动,无疑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在现代社会进步潮流中,青年运动越来越以其强烈的革新冲动和创新意识,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觉悟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在为纪念五四运动所写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从五四运动中发现,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农大众”。我们只有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实际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已经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马列主义,同时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关系,走工农合作的道路,才可以不断丰富自身,加速革命胜利的进程。所以,当今时代,我们青年一代必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人民和历史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深刻了解五四运动的经验。虽然我们还有不足之处,但是这不足以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希望全国青年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青年,所以我们广大青年应当按照胡锦涛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与时俱进地理解五四精神,发扬五四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五四精神新的时代意义,使五四精神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五四运动的启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五四精神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永恒与不断发展的,在当代我们要发扬五四精神实践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题,而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周恩来曾说过,“要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要有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而且要放眼世界,埋头苦干,大胆创新,不断前进。要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要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青春与智慧。
总之,五四运动虽然发生在九十多年前,五四精神也已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前进。它改写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使传统中国加速了向现代中国前进、向人民中国前进的步伐,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东方红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4.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篇四
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回顾与展望
刚刚结束的2006年,是中国彩电行业继续深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链调整,以新技术、新产品和不断降低的价格来激发需求增长的一年。平板化、数字化、大屏化成为彩电市场的主要成长动力。
2006年的中国彩电市场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销量达到3582万台,增长3.2%,销售额为980亿元。虽然总体市场规模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是内部结构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技术类型的发展更是大相径庭。此消彼长之间,唯有液晶电视市场全面扩张,CRT电视市场规模首度出现小幅下跌,旗下仅有超薄CRT表现抢眼,等离子电视市场增长趋缓,其规格结构也在快速转变,而背投电视市场则进一步大幅萎缩,本来寄予很大希望的微显电视也在平板电视的竞争压力和超大屏幕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出现萎缩。纵观2006年的中国彩电市场的走势,主要特征如下: * 市场规模和结构
CRT电视市场总体小幅下跌3%,但仍占整体彩电近87%。超薄CRT电视的迅猛增长成为了亮点,全年销量220万台,增长了6倍多;液晶电视市场继续高速增长200%,销量达到380万台,占总体彩电市场的10.6%。液晶电视市场已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将进入稳定成长阶段,品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获利将成为首要问题;等离子电视在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冲击下市场增长趋缓,销量为60万台,增长率仅13%。随着符合高清标准的42英寸WXGA产品上市以及50英寸价格的大幅下调,等离子依然有望保持持续增长;背投和微显电视则由于平板的竞争压力和超大屏幕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大幅萎缩,合计销量仅为30万台。类型
销量(万台)结构比重 同比增长 CRT电视 3112 86.9% -3% 液晶电视 380 10.6% 200% 等离子电视 60 1.7% 13% 微显电视 4 0.1% -44% 背投电视 26 0.7% -66% TTL CTV 3582 100% 3.2% * 价格走势
2006年普通CRT电视的价格一如既往的平稳,而超薄CRT电视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其中29英寸超薄价格降幅超过15%;液晶电视价格的平均降幅为最高,这也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40~46英寸的大屏幕液晶,降幅普遍高达30%左右,而预计2007年在面板供应激增,成本降低的推动下,大屏幕液晶电视的价格还有望继续下调25%左右;等离子电视中42英寸价格已相对稳定,50英寸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销量也增长很快。* 尺寸规格结构
在平板电视的增长带动下,彩电的尺寸规格呈愈来愈大的趋势,20英寸级的比重虽然最大,但已降低了4个百分点至82%,而30英寸级得益于液晶电视的高速增长比重提高至12%,40英寸及以上的销量比重虽然只有5%,但销额比重已超过20%。随着未来平板电视市场的继续成长,30英寸以上的中大屏幕电视的比重将越来越高。* 渠道变化
彩电市场渠道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彩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二级城市家电大连锁卖场的强势使得“厂商”关系日趋糟糕,家电连锁商的价格话语权和各项收费已经严重影响到彩电制造企业的获利能力。2006年家电连锁商已经占据全国彩电销售额的三成,在一二级城市平板电视的70%以上通过家电连锁上销售,百货和超市等传统渠道仅在CRT电视的销售还保持一定的地位。不少彩电企业已开始在三四级市场尝试渠道改革,力争保持对渠道的控制力,但面对不断高速扩张和实力愈来愈强大的家电连锁商,这个控制力能保持多久,还有待观察。* 市场细分
农村购买力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农村彩电市场的增长,2006年销量规模已经超过城市市场,比重达到58%。而CRT电视虽然总体出现下跌,但在农村市场依然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背投电视更是借助农村市场延续其生命周期。平板电视已经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开始启动,不过整体规模还不大。彩电总体市场除了零售市场外,商用市场也日益受到厂商的重视,尤其是在平板电视价格连续降价后,在商用市场的应用开始快速增长。2006年仅32英寸及以上的大平板电视商用销量近13万台,而加上平板小尺寸、背投电视等所有的商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台。未来彩电在娱乐休闲行业和公共交通、商业系统等行业中的商业应用将愈来愈广泛。2006-2007中国彩电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元年,也是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彩电行业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中国彩电行业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3C融合的新阶段,产品结构调整、应用技术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表现出显示技术多元化、产品规格趋大化、城乡需求差异化、彩电市场国际化的典型特征。整个行业面临资本、技术、市场、配套、经营等多方面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探索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通过加强合作来协调优化市场环境,成为中国彩电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2006年,虽然存在种种挑战,但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以平板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彩电产品的不断涌现,在为中国彩电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推动整个行业在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制定、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强联合协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和动向。数字电视终端标准和地面传输标准正式公布,电子信息产品防污染管理办
法和主要配套标准出台,展开CRT未来几年发展趋势大讨论,平板彩电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7%,加紧制定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和液晶电视主流尺寸规范,彩电企业达成共识联合建立专利实体公司探索知识产权应对体系,加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核心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协调合作等,不仅反映出整个中国彩电行业的进步和升级,也反映了中国彩电企业的理性和成熟。
一、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1、2006年,国内共生产彩电8613万台,比2005年产量增加了10.3%。中国彩电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作为全球重要彩电制造基地的角色被进一步强化。
图1 2006年Q1-Q4中国彩电产量规模与同比增长率
2、国际市场出口量快速增长,出口比例已超过50%,国内外两个市场基本趋于统一,互动显著,出口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成为制约行业产销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合理、妥善地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尤为迫切。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彩电的总出货量(注:包括内销出货量和出口量,下同)为2584.3万台,同比增加7.6%;2006年全年彩电的总出货量为8714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8.5%。
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彩电的出口量为1456万台,同比增加37.4%;2006年我国彩电的总出口量为4639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7.8%;从2006年各季度彩电出口量情况看,处于上升趋势。我国彩电的国内市场出货量,2005年达到高峰,在2006年明显回落,以消化存货压力。
3、CRT彩电面临着平板电视的压力,但仍占据着行业产量的七成,出口量与内销量比例接近1:1。
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CRT彩电的总产量为1651万台,同比下降5.6%;出口量916万台,内销量938万台。2006年,CRT彩电产量占整体彩电产量的比例为73.5%,比2005年降低了10.3个百分点。
图2 2005-2006年Q1-Q4中国彩电出口量与内销出货量规模对比
表1 2006年各个季度中国CRT彩电出口量与国内市场出货量对比 单位:万台 2005Q1 2005Q2 2005Q3 2005Q4 2006Q1 2006Q2 2006Q3 2006Q4 出口量 481 601 711 772 577 770 769 916 内销量 1271 1035 778 1219 832 650 1096 938 总出货量 1,752 1,636 1,488 1,991 1,409 1,420 1,864 1,854 出口比例 27.5% 36.7% 47.7% 38.8% 41.0% 54.2% 41.2% 49.4% 内销比例 72.5% 63.3% 52.3% 61.2% 59.0% 45.8% 58.8% 50.6%
4、液晶电视发展迅速,年产量已超过2000万台,7成多份额用于出口,市场国际化特征显著。PDP彩电平稳增长,投影电视(包括CRT背投和MD微显示电视)产量收缩,大屏幕、高清晰的产品特性还须突破 “窄众”市场。
2006年第四季度,国内共生产LCD彩电759万台,同比增加了111.4%;2006年LCD彩电的总产量已达到2037万台,比2005年产量增加了102.5%。出口需求大规模增加是LCD产量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2006年国内LCD彩电的出口量已经由一季度的201万台增加到了四季度的520万台。2006年第四季度,PDP彩电产量为38.6,同比增长8.7%;投影电视产量14.8万台,同比下降5.1%。
图3 2005-2006年各个季度中国LCD彩电出口量变化 5、2006年,TCL、康佳、长虹、创维、海信、海尔等企业的年产量已占到行业总产量的70%多,中国彩电行业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年产量超过500万台的大型彩电制造企业,随着平板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行业逐步进入重新洗牌阶段。
二、2007年中国彩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3C融合趋势带动整个行业进入快速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重心继续上移,相应带来企业资源配置和技术研发投入的变化,大企业的战略定位趋于明朗。
2、行业供给规模继续扩大,LCD电视量产增加是主要动力;供需均衡性仍表现为结构失衡导致的供大于求,价格竞争形势比较严峻。
3、行业内的企业变革处于活跃期,横纵交叉的重组并购和新企业进入并存,基本成熟的CRT彩电工业体系构筑的进入壁垒对液晶电视制造作用非常弱,转型期的市场混沌和特有的IT特性为新进入者创造了机会。
4、多元化趋势延伸,从显示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向竞争主体、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扩展。显示技术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产品加速发展争夺市场定位,LCD量产规模增加最快,PDP和投影电视在大尺寸、全高清市场仍具有较好发展空间,超薄CRT具有性价比优势,在激烈的角逐中共存。
5、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受到大企业重视,但取得显著成功尚需时日,应用技术创新是转型期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降低能耗和提高音响效果是平板电视的共同追求,液晶电视的技术改进重点是改善产品响应时间,解决运动图像拖尾现象,PDP电视的技术改进重点是降低能耗,投影电视重在提高灯泡寿命和平板化,CRT将继续在超薄的方向上提高清晰度,顺应数字电视的要求。
6、彩电市场处于周期性波动的上升期,国际和国内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平板、高清、大屏幕成为奥运前夕营销和需求的热点;IPTV、数字家庭、接口技术、固体闪存技术等的创新发展,加速彩电向多媒体终端转化。
7、中国彩电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难度加大,国际贸易壁垒更趋复杂化和弹性化。国际市场遭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法规化”知识产权竞争规则,竞争层次比反倾销高,看起来更合理、更强势、影响力更大,对中国彩电行业的杀伤力和打击力强。和环保壁垒和反倾销风险并存,中国彩电行业急需破解对外依存度提高和贸易壁垒风险加大的难题。
8、国内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在摩擦中寻求和谐,彩电制造企业还需加大与连锁渠道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协同发展,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尤为重要;液晶电视主流尺寸规范和电源接口规范的出台,将减轻制造企业成本压力。
9、政府对平板电视产业链建设的支持更趋明朗,重点打造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和推行标准体系、联合投建液晶电视面板厂的“垂直体系”。
10、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及相关行业自律标准陆续出台,免除消费者后顾之忧,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需求释放。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大事记(2006年1月—2007年1月)1.三大标准出台 ①AVS国家标准
2006年3月1日,由信息产业部组织制定的《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二部分:视频》正式发布成为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20090.2-2006),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是数字信息传输、存储、播放等环节的前提,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标准。②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
2006年3月29日,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数字电视接收设备25项电子行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接口标准、机顶盒标准、机卡分离标准、显示器标准等,其中有6项显示器标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其它标准于发布之日起实施。③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2006年8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国家标准(标准号:GB 20600-2006),于2007年8月1日实施。
2.《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出台,彩电环保使用期限确定
①2006年2月28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该办法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于2007年3月1日施行。
②2006年11月6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的三个重要配套行业标准:《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号SJ/T 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标准号;SJ/T 11364-2006)和《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标准号SJ/T 11365-2006)发布。
③2006年11月以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国内主力彩电企业,就彩电的环保使用期限制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缜密讨论,并于2007年1月达成共识:彩电环保使用期限为7年。
3.平板电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将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的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4.行业联盟相继成立
①2006年7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CVIA)宣布成立中国数字接口产业联盟(CDIA)。
②2006年8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家庭分会正式成立,为国内唯一的数字家庭领域权威组织。
③2006年9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④2006年12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5.“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召开,13家彩电厂商发布联合声明驳斥“CRT退市论”
2006年9月20日-21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联合数字电视产业链上百家企业和相关机构,举办“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这是国内数字电视领域集中研讨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展示产业链成就的首次盛会。
在会上,13国内骨干彩电企业发表联合声明驳斥不实报道,表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平板电视和CRT电视将保持共生并存的格局。6.渠道并购重组频繁
①2006年5月,五星正式对外宣布,与百思买达成协议,五星获得百思买1.8亿美元投资,百思买将收购五星51%的股权。②2006年11月,国美正式对外宣布,国美并购中国永乐成功。中国永乐股票将于11月16日正式开始停牌,并于2007年1月底在香港联交所退市。
7.国内企业进入面板领域,产业链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①2006年12月,四川长虹集团及长虹电器股份公司,顺利启动“造屏计划”,联手彩虹集团、美国MP公司,斥资60亿元在四川绵阳建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
②2006年末,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京东方、昆山龙腾已签署意向书,将共同组建专业化公司,使之成为各方TFT-LCD业务的统一平台,并计划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就有关整合事项达成一致。
③2007年1月16日,由彩虹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国内第一条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咸阳市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家实质性进入玻璃基板领域的企业。彩虹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总投资为13亿元,分两期建设。④本土LCOS产业链基本形成
中国投影显示企业已在超高压汞灯、背投屏幕、光学引擎等方面获得突破。尤其是在光学引擎方面,2006年南阳中光学集团与美国Syntax-Brillian合资生产三片LCOS光学引擎已经投产,并于2007年1月生产出了采用自产光学引擎的LCOS整机,中光学集团与日本智能泰克合资生产的DLP引擎也准备开始量产;江西鸿源、深圳昂纳明达的三片LCOS光学引擎陆续投产,上海力保自主开发的光学引擎取得巨大进展。
8.彩电企业知识产权合作取得共识和突破
2006年9月20日,在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上,13国内骨干彩电企业联合发布共识,加强在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共同出资成立第三方专业公司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吸纳各方优势专利展开中国彩电专利池建设,建立谈判组织进行集体谈判等工作,加强彩电行业在数字电视领域中的竞争力。
9.彩电产业多项技术和产品入选国家投资重点支持目录 2006年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订了《我国信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明确指出: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将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予以重点支持。平板显示应用技术和制造技术,大尺寸、高清晰度彩色TFT-LCD和高清晰度彩色PDP的面板和模块及其材料,LCOS等新型显示器件的关键件及系统,基于机卡分离的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与一体机,以及高清晰平板电视机等入选目录,产业前景朝气蓬勃。
10.数字成就:实现两个50%跨越、保持双100%高速 ①2006年,中国彩电产量超过8600万台,占全球比重50%以上; ②2006年,中国彩电出口量超过4600万台,占中国彩电总产量的50%以上;
③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LCD和PDP)产量和出货量的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0%。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十大事件(2006年1月—2007年1月)*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出台 *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出台
*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出台,彩电环保使用期限确定为7年 *平板电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成立 * 13家彩电厂商发布联合声明驳斥“CRT退市论”
* 13家国内彩电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出资成立第三方知识产权研究公司,建设中国彩电专利池 * 国美并购永乐
* 中国第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上马 * 中国第一条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开工 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10大特征 * CRT:超薄成为亮点,整体规模收缩 * LCD: 市场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减缓
* PDP:42英寸高清和50英寸将成新的增长点 * 背投:CRT背投衰退,MD仍有空间 * 前投影:家庭娱乐将成市场新的增长点 *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获得新突破 * 农村市场:稳中有变,规模超过城市 * 商用市场:五大消费行业各有千秋 * 消费需求:更新换代是第一大需求 * 渠道:大连锁占领全国彩电销额三成 2007年中国彩电行业十大趋势
* 彩电行业转型加速,产业升级与构建完善的平板电视产业链成为迫切需求。
* 多元化趋势延伸,从显示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向竞争主体、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扩展。
*平板电视市场进入规模竞争时期,品牌集中度开始提高,彩电行业开始新一轮洗牌,部分实力较弱品牌面临退市的威胁。
* 三四市场平板电视开始放量增长,市场容量将有望超过120万台,增速大大超过一二级市场。同时三四级市场渠道竞争加剧,渠道商的扩张和整合将进一步提速。*平板电视价格继续下调,行业利润依旧低微。
* 42英寸高清(WXGA)等离子电视的大规模上市及50英寸价格大幅下降,等离子电视市场有望在2007年回暖。* 超薄CRT电视将扮演CRT救市英雄角色,2007年市场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
* 应用技术创新亮点频出,流媒体、可录电视、倍频技术、背光调节这四大技术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附加价值和更完美的视觉效果,2007年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确定,国家“三包”规定将正式出台,解除消费者后顾之忧。
5.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篇五
中国买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回顾与展望
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旨在剖析中国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是化解当前宏观经济领域诸多矛盾、推动中国买方市场良性发展、打造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作 者:阳万雄 周方涛 Yang Wan xiong Zhou Fang tao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学院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74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2)分类号:F7关键词:买方市场 特征 趋势改革 开放 结构调整
6.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篇六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 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
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 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 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
2.5 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 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
7.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篇七
1 国内农机市场特点
2012年中国农机市场非常诡异, 很多经销商和企业反映销售不理想, 但从宏观角度看, 中国农机市场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另外, 2012年中国农机市场发展非常不平衡, 像玉米收获机就销售非常好, 所有玉米机生产企业都出现供不应求, 但拖拉机产品的销售就出现滑坡, 尤其是小型拖拉机产品出现大幅下滑。
(1) 农机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从横向看, 中国农机工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2012年前3季度实现销售产值2 397亿元, 同比增长18.58%, 比同期全国机械工业销售产值11.45%的增幅高7.13个百分点, 但是增速大幅回落, 为5年来最低, 比2011年同期增幅下降近一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觉得2012年市场形势不好的原因。
从中国农机工业内部看, 各个子行业的情况是“冰火同炉”。14个子行业的销售产值全都实现增长, 其中, 拖拉机、烟草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机牧渔机械4个子行业的增长幅度低于平均增幅。从月度走势看, 全年农机工业呈现跌宕起伏的增长态势, 2—6月下滑至谷底后, 7—9月开始反弹, 与2009年以来月度平稳走势形成强烈反差。说明, 我国农机市场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 市场走势跌宕起伏, 不确定因素增加。
(2) 市场价格稳健运行。从我国部分农机产品价格指数走势分析, 一方面, 基本面走势平稳, 波动较小;另一方面, 进入第3季度后, 拖拉机出厂价格指数逐月走低, 7、8、9月分别为102.28、102.16和102;与之相同的收获机械, 由8月的99.9下降到9月的99.5。其主要原因在于各企业纷纷推行低价竞争, 导致整体市场价格走低。
从主要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2 003家年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的农机生产企业2012年1—8月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资产总计2 067.4亿元、126亿元和1 802.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4.4%、16.9%和20.4%, 较之我国机械行业平均利润分别高出4.8%、14.3%和6.6%。
(3) 产销量稳步增长, 热点市场此消彼长。市场调查显示, 前3季度我国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和排灌机械累计销售158.4万台、10.6万台、22.2万台、4.3万台和33.6万台, 同比分别增长31.1%、45.2%、9.1%、163.4%和4.3%。
几个热点产品中, 玉米收获机的产销量增幅最大, 某玉米机生产厂家年初计划生产2 500台, 随市场的热度不断追加产量, 最后产销竟然超过4 000台。
(4) 消费者需求出现新变化。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的针对农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调查反馈结果显示, 与2010年相比如今农机消费者已经呈现出6大变化。 (1) 消费者构成变化显著。调查显示, 农机消费者主体在悄然发生变化, 购买主体依然以个体为主, 但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逐渐崛起。 (2) 购买资金来源发生变化。“个人积蓄与借贷”由2010年的12.41%上升到20.8%, 增长了8.4%, 反映出市场需求正向高附加值和大型机械方向发展的迹象。 (3) 消费者年龄向两端发展。30~40岁年龄成为农机消费者主力军。反映出农民工返乡务农增多, 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4) 消费者文化水平向高学历发展。高中文化水平与2010年比, 所占调查比例提高了7.2%。折射出我国农机消费者主体文化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合作社、农机专业户的崛起在这种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5) 舒适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对舒适性的关注是我国农机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更要注意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注意产品的舒适性, 提高消费者使用机械的幸福指数。 (6) 收回购机成本的时间缩短。收回成本时间的缩短说明许多农机经营者在收回成本后, 即开始考虑出手旧农机, 二手农机交易频率加快。这就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后市淘金问题, 通过对二手农机的维修服务, 一则可为企业获取附加利润;二则可以借此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2 农机进出口贸易特点
(1) 农机进出口特征。我国农机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延续了近年保持的出口逆差态势, 出口势头依然强劲, 进口同比小幅增长。进出口额87.2亿美元, 增长11.56%, 增幅高机械工业进出口总值7.06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额66.7亿美元, 增长13.74%, 增幅高出机械工业进出口总值2.26个百分点;进口额20.5亿美元, 增长4.97%, 增幅高出机械工业进出口总值7.5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6.2亿美元。
(2) 农机进出口分析。一是进出口市场同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点, 二是出口同比增幅飙升, 出口结构优化, 三是进口额稳步推进;进口结构调整。基于此, 当今我国农机行业亟需加大大型农机的研发力度和推进速度, 扭转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亟需加大经济类作物 (如棉花和甘蔗收获机械) 的研发力度和推荐速度, 抢占未来收获机械市场高地。
2013年农机市场环境分析
1 拉动2013年农机市场“三驾马车”
(1) 外驱力, 惠农政策将继续拉动市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中国农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机生产组织方式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阶段, 政府正因势利导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 未来中国的农业装备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升级的转型期。这些都决定了今后我国结构、制度变革和生产力要素将获得快速发展, 进而带动农业装备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农”问题将依然是2013年中央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这4项农补将持续, 预计2013年中央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将会超过270亿元, 比2012年的215亿元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农业机械以旧换新办法》、《农业机械报废回收管理办法》等政策, 必将为2013年乃至今后的农机市场注入活力。
(2) 内生力, 多重因素拉升市场。首先是农机消费主体的变化, 由个体向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转移, 调查显示, 2012年我国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约占消费者的22%, 同比增长了9.7%, 这种变化将对2013年的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其次是巨大的农机保有量, 单是更新就造成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我国拖拉机保有量达2 256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11万台、播种机保有量达554万台, 现有产品更新成为驱动市场的主要动力之一。第三是消费者的经营收入具有示范作用和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的调查显示, 2012年多数农机销售者农机经营收入的提高, 为2013年的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拉动力, 农机产品升级拉动市场增长。第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 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企业重组兼并, 实现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是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 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 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第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大型高端机械需求趋旺, 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2 2013年农机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1)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首先, 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今后5年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人口红利、市场化红利和国际化红利将逐渐消失, 土地、原材料、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成本逐渐提高。其次是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不断扩大, 补贴比例被摊薄, 市场增速减缓。而且全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市场由增量拉动向存量调整转变。
这些原因决定了我国农机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 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 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 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 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2)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 仍将在低位徘徊2~3年。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 但仍不能乐观,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而且美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搞贸易保护。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 而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 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是困扰世界主要经济体今后一段时间的难题。对我国企业而言, 将有一部分外需永久的消失, 欧美等国家在债务危机后, 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 必然会引起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减少。
2013年农机市场前瞻
1 基本发展趋势判断
(1) 继续高位运行, 增幅会放缓。第一, 一些市场刚性需求降低。小麦等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 市场需求主要来自更新。第二, 农机补贴影响力出现边际递减征兆, 消费者逐渐由过去抢补贴到观望。第三, 一些区域, 尤其是农机化水平较高的鲁冀豫苏皖等中原区域, 随着农机经营收入递减, 影响经营者的购机积极性。
(2) 农业机械将向两端发展。一是向小型机械方向发展, 我国耕地存在的问题, 有田块狭小、耕地细碎, 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 以及交通不便、通行性差, 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等, 这些决定了我国小型农业机械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占据主导。二是向大型机械方向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土地连片以及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的实施 (明确了16种优势农产品, 确认和划定了59个优势区域) , 大型农业机械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3) 政策倾斜产品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是机械化水平低的农机市场面临较好增长, 如水稻插秧、玉米收获。二是经济作物机械机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 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三是高效节能环保机械市场将会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节水灌溉设备、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
2 农机工业总产值和典型产品预测
(1) 工业总产值预测。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在“十二五”关键时期, 会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根据多年的发展规律, 结合今年农机市场环境, 预计我国工业总产值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幅, 预计能达到3 900亿~4 000亿元, 增幅约14%左右。
(2) 大中拖市场预测。2013年大中拖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 需求总量30万台左右;增幅或将继续下滑, 呈L型;需求将继续向大功率延伸, 梯度更新依然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需求区域将集中在中原和“三北“区域。
(3) 收获机械市场预测。我国收割机市场在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 2012年增幅将收窄, 2013年或将出现小幅下滑, 但将继续保持20万台左右的需求量, 小麦收割机或将出现反弹, 玉米收获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水稻收割机或将出现小幅下滑。
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三大作物机收水平的提高, 将阻滞收割机市场增长的步伐。2011年, 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91.05%、69.32%、33.59%。除玉米机收水平偏低之外, 小麦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获。预计2012年水稻也接近实现收获机械化。而经济作物, 如甘蔗、棉花、油菜等, 虽然机收水平很低, 但目前鲜有国产成熟机械, 诸多因素决定了我国收割机市场需求总量会逐渐走低。第一, 玉米收获机市场会快速发展。机收水平偏低以及政府部门补贴资金的扶持, 加上该类机械已经成熟, 决定了2013年还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第二, 小麦收割机多年了保持了一年的增长周期, 2012年的大幅度下滑, 决定了2013年或将出现反弹, 虽然需求动力来自更新。第三, 水稻收割机与小麦有相似之处, 2012年的大幅度增长, 或将带来2013年的滑坡。
(4) 插秧机市场预测。我国插秧机市场2012年有望突破10万台, 增幅在10%左右, 呈现出温和增长的特点。2013年或将突破12万台, 增幅或将在20%左右。市场将呈现3大特点, 第一, 需求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或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第二, 市场需求依然会以步行式为主流, 乘坐式在东北和江苏等市场或将进一步有所增长。第三, 品牌竞争依然会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 洋品牌会继续控制高端市场。
8.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 篇八
展望2012年,由于美债、欧债危机解决前景还不明朗,经济危机有可能继续深化,国内外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充满曲折,预计商品期货市场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甚至可能进入新一轮的下跌。
在辞旧迎新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金友期货策略分析师庄志龙、大陆期货福州营业部分析师邱丽群和艾继征,对2011年的商品期货市场走势进行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2012年的市场。
2012:去泡沫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阻止金融市场的整体暴跌,防止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增长,全球央行都施行了大规模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流动性,中国国内也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种种举措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引来商品期货所有品种在2009年至2010年年底的一波单边强势上涨行情。主流工业品种如橡胶、铜,价格甚至创出了金融危机之前的历史新高。
2011年开始的商品市场,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时机节点,国外美国、欧洲方面经济还未呈现复苏,继续低迷;国内由于商品价格高企,通胀严重。因此国内商品价格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高位震荡整理态势。
2011年中期随着国内调控通胀,央行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国内流动性持续紧缩。及至外围市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发酵、爆发,商品市场破位下行,进入暴跌挤压泡沫的过程。主流商品如橡胶、铜,累计最大跌幅分别达到45.7%和33.8%,国内股指期货跌幅更是高达1000余点。
展望2012年,庄志龙认为,随着物价CPI指数的高位回落,国内货币紧缩调控政策预计将减弱,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及预期将继续保持价格调控高压态势,房地产价格将有所下降。同时,伴随着建筑、工业商品消费需求继续减少,经济增长可能面临下滑。而由于美债、欧债危机解决前景还不明朗,及危机仍有较大的可能性继续发酵恶化,商品市场将继续去泡沫化的进程,甚至进入新一轮的下跌。
大陆期货的邱丽群和艾继征则预计,2012年的商品期货市场将在低点宽幅震荡。若明年欧美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则很可能在区间上沿震荡;若无,则可能在区间下沿震荡。“明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国内的政府高层换届、美国的总统选举,欧债危机的程度,以及美伊之争是否升级,等等,预计商品期货市场将维持弱势,有继续下跌的动能。”艾继征说。
国内主要商品走势
棉花
作为2010年的“明星品种”,棉花期货价格在2010年一路上扬,但在2011年,它却最早开启下跌并且成为跌幅最大的品种。从2月18日上摸33720点之后,就开始了单边下跌,而且一跌跌了一年,又被称为“鸡肋行情”。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之后的产能过剩。还有一个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去年上半年下调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其中包括口罩等纺织品,影响到棉花的下游产品,因此此后棉花期货的下跌更加明显。下半年国家开始以标准级皮棉每吨19800元的价格在13个省份不限量收购,也就是业内公认的最低保护价,对棉花现货价格形成了支撑,期货价格在20000元附近盘整。
2012年,随着库存的消耗,以及收储的进行、种植面积的减少,市面供给将有所减少,因此预计棉花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但是由于缺乏大资金关注,上涨缺乏动力。建议投资者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
橡胶
2011年2月9日橡胶期价上摸年内最高点43293点,11月11日跌至年内最低点23788点。从10月21日至年底,在23788点上方盘整近两个月。
国内的橡胶库存由从前的10万多吨跌至1万多吨,目前的低库存也决定了橡胶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橡胶收割期的结束也导致市面供给的紧张,对价格也构成支撑。预计2012年橡胶期货价格在20000~30000元的区间震荡。
铜
在2月达到年内高点75400点,10月跌至51000点。期间受希腊退出欧元、欧元区解体等传言的影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沪铜期价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
预计2012年国内基础建设将放缓,铜的总需求可能下降;另一方面,进口铜的主要产地如智利等产量并未减少,所以预计沪铜价格明年的涨幅有限,而下行跌破50000元的概率较大。但是目前国内库存仅在10000多吨,对铜价也构成支撑。
白糖
白糖在2011年也出现过一波行情,但是到中秋前后见顶回落,从7446点跌至6022点,在6000点附近获得支撑,预计在春节前后,受需求影响还有一波行情。
2012年白糖可能进入减产周期,但是要根据种植面积公布之后才能推知其产量和供需缺口,预计白糖期价可能继续下跌,在5500点左右获得支撑。
大豆
2011年上半年在4500~4900点之间盘整,九月到十月有一波较大的下跌,从4942点跌至4100点,然后在4300点附近获得支撑。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南美的大豆丰收,而我国大豆60%从南美进口,供给的增加导致价格的下滑。
但是,在大豆、豆油和豆粨三个品种中,现在只有大豆是多头格局,基金持仓对价格构成支撑。预计2012年大豆期价在4000~4500点区间震荡,上行可能性较大,在4000点以下可以布局做多。
塑料
9.我国医院药房托管模式回顾与展望 篇九
伴随我国社会转型,看病贵、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并进而催生出一种创新性医药公共政策模式——医院药房托管。药房托管作为医药分开管理的一种过渡形式,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青睐。本文从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背景出发,对药房托管的发展历程以及实施成效等进行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思考。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和读者以启迪。
药房托管是医院委托企业对药房进行管理的简称,是指在不改变医院对药房所有权的情况下,委托企业对药房进行管理。即保持药房法人地位、产权、人事关系不变,将药房委托给经营能力较强、实力雄厚的药品企业进行经营,托管企业负责全部药品的采购、配送和日常管理,并按合同规定给医院上缴利润;医院不再负责药房的日常管理工作,只对其进行监督。药房托管模式由点及面,由城市到区域迅速铺开,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性与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了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药房托管发展历程
从2001年三九集团成功托管了柳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等7家医院药房开始,药房托管模式先后经历了萌芽、部分停滞和全面复苏发展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从2001年6月到2003年底,三九集团成功托管了柳州市中医院、扬州市中医院、玉林市中医院等7家医院药房,并和广州市、沈阳市、大连市等地的10多家医院签订了药房委托管理合作意向书。这在当时被视为是医院实行医药分开的一种模式和大胆的尝试。三九集团药房托管的原则是:药房所有权、监督权与经营权分离,药房所有权属于医院,药房人事归属权仍在医院,药房经营权、管理权、员工考核及薪金发放等由企业负责,企业保障医院来源于药品经营的利润收入。其模式最大的困难在于医院管理体制与人事分配体制改革滞后。
部分停滞阶段。从2003年底至2005年底,国内的药房托管模式基本处于创新的停滞状态。医药托管业务的开展基本上处于停滞。当然在这个阶段,也出现过一些地方上的尝试,如四川华西医科大附院与企业合作将门诊药房社会化成药店;武汉万佳乐医药公司托管了8家社区医院的药房;上海浦东的通用技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与云南弥勒县医院、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等签署了“医院药房托管协议”。
但是这一阶段的药房托管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在实践上仅仅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医院将药房承包给企业,或将经营权卖给企业;二是企业与医院合作将药房变为社会化的药店;三是医院引进社会化药店与自身药房共存;四是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医疗单位药房成立社会化连锁药店。
全面复苏与发展阶段。从2005年底至今,国内的药房托管模式全面复苏,并有了较大的进展和创新。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对药房托管模式的探索。其基本特点是实行“二权分离”和“三个不变”,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医院,经营权交给受托方;医院药房的产权不变、药剂科的职能不变和药房人员的身份不变。
2005年9月,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府将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分别与南京国盛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医药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托管协议,雨花台区所有医疗机构全面实现了药房托管。2006年2月,南京市又将所有一级医院全部托管,仅过了两个月,南京市又宣布到2006年底将所有二级以下医院全部托管。截止到目前,南京市二级以下医院药房托管已经完成。其中仅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就成功托管药房达136家,获得了南京市92%的托管权,总量规模达5亿元。
从其发展创新程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是“集中托管”。“集中托管”首次实行了药品“收支两条线”,医院药品收入统一到政府卫生财政,再由政府通过财政方式补贴回到医院,以便进一步切断医院、医生和医药企业之间的不当经济瓜葛。其特点是实行“药品采购权与临床使用权分离”以及“一品一厂一送”、“收支两条线”两原则。
“集中托管”以南京为代表,南京医药将自己的托管模式也归纳为四个不变:即受托医院药房经营收益占比不变;药房内员工身份不变;内外部药房监管主体不变;医院临床和门诊药学管理模式不变。
■药房托管成效明显
从以上关于药房托管模式发展历程的叙述中我们看到,药房托管作为医药体制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虽然其在全国各地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脉相承,其本质也是一致的,都是以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为出发点,以切断医院和医生及医药企业之间的不当经济关系为手段,以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形式。也正因为药房托管从萌芽到复苏发展经历了这么多年,呈现出深入完善的必然趋势,而且在实践当中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成效。
一是药房托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高额的药价,从而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例如2006年,南京尧化区的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药费、平均出院患者药费、平均单张处方值,分别为39.8元、1074.7元、33.2元,药品所占比为44%,患者少花50%的钱照样能看好病。
二是药房托管一般都还较好地保障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正如上面讲到的,医院处方均值、中西药进药价、就诊患者医药费支出、药占比等都有较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就诊人数和比例、诊疗费用比例以及医院收入等则明显上升。同时,药房托管企业也因为参与托管业务而较以往获得更稳定的收益。
三是药房托管模式切断了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遏制了医药购销环节中的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既形成阻断机制,又促进行风建设。由于药房托管发挥了“市场”和“监管”双重作用,促进了合理用药,从而形成了药品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的利益相互制约机制,促进医药购销环节的规范运作。
■药房托管模式需要完善
药房托管的内涵应该是在政府承担公益性医院的一些风险的同时,由政府、社会以及市场共同体形成政府和市场的双层补偿机制。目前托管方和受托方有三种赢利方式:一是包定利润基数,超额利润作为托管方的托管收入;二是固定托管费用,赢利按双方协商比例划分;三是免收固定托管费用,以实现的税前利润为基数按协商比例分配。各种赢利方式均以保证患者和医院的利益为前提。
就目前来讲药房托管仍然存在诸多并不完善、不够满意之处。比如,药房托管的形式还是相当单纯、相当原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现代性;药房托管监管机制还不健全,出现了一些违规托管、虚假托管等行为;部分地方药房托管宣传力度不大、开展不彻底,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少数领导干预,以致出现藕断丝连式的半托管或者干脆是形式上进行托管;药房托管覆盖面很窄,还只是在不多的地方实行,带有试点性质,并没完全在面上推开等等。
因此在未来药房托管要更加完善、更上层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其后续发展趋势来讲,应该有以下几点:其一,药房托管模式必须建立在高效、高科技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基础之上,并使托管行为具备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程序及严格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二,药房托管应不断创新形式,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新颖性和现代性,也更加适应我国社会现实。其三,对药房托管模式会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直至实现医药分开管理。
作为医药分开管理的过渡形式,政府对于药房托管模式中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互补、打击商业贿赂等不正之风、提高公益性医疗事业的投入等方面,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肯定、支持和帮助。戒除违规托管以及虚假托管等不当行为。对托管企业的资质和条件首先要更严格把关,比如托管企业必须具备以下6种条件:齐全的药品品种,包括中药、西药、急救药、稀缺药品、器材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精细化的管理水平;迅捷的物流配送体系相当的资金实力;充分的让利及抗风险能力。总之,药房托管作为医药分开管理的一种过渡形式,既有利于医院、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医药分开已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但必须在具体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未来,以药房托管为开端的医药体制改革必将能够达成医药分开和促进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愿景。
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的启发与思考
一、什么是医院托管
托管是指医院的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将医院法人的财产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去有偿经营,明晰医院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责权利关系,保证医院财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
实施医院托管经营是在医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医院经营者从医院要素与医院生产者中分离开来。作为新的独立的利益主体,以受托方的身份与委托方即医院所有者签订经营合同,从事医院经营管理,从而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和制约关系。通过这种“外在于”医院的经营者,把有效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科技成果、优质品牌等引入医院,包括投入一定量的启动资金等,对医院实施有偿经营。
二、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选择
目前医院改革主要是考虑产权改制,即改体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考虑的是要转换职能,实行政医分开,改变政府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又是社会行政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改变因政府职能交叉、角色错位所导致的产权关系模糊,以及产权归属不清带来的弊端。但是,在轰轰烈烈的产权改革背后,是医疗服务公益性和赢利性的矛盾,而且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一位研究医疗改革的专家最近表示,目前医院体制改革的矛头直指产权,这是一种幻觉一一是借希望于‘产权一改就灵’的灵丹妙药。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说公立医院产权不明晰,其实公立医院的产权很明晰,政府出资一般也很明确。所以,只是为了明晰产权而进行产权多元化没有必要。因此,中国的医院体制改革凸显出一个基本问题一一公立医院究竟为什么而改革?是为了改善服务?为了提高效率?即使卫生部的研究人员也表示,医院产权改革“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体的改革目标还不明确。”
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司治理模式,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政策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和经营管理新体制,增强公立医院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并切实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这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因此,改革并不完全就是市场化和民营化。一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资医院的基本宗旨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以满足社会和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另外,政府医院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抢险救灾、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政府和社会职能。公共卫生职能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社会职能,有些地方将医院一卖了之,实际上造成了政府职能的空缺。
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基本要素
托管经营决不是“承包制”,承包以利润为单一指标,个人行为、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是其显著特征。而托管经营考核,是一种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不仅兼顾利润水平,而且要考核医院的发展能力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托管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和财务约束机制,对经营者提出了更为规范的要求。所以,“托管”在赋予院长更大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实行托管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不再直接干预医院的管理和经营,只对国有医院的经营方向和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监督和管理。
医院托管活动的委托方,作为托管的主体,必须是具备接受医院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权力的独立法人。目前具备这一能力的医院管理公司是托管主体中的活跃力量,其以实现医院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与产权所有者代表签定“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合同”,在规定期限内通过经营、管理、运作受托资产,取得显著的经济回报,使医院获得新的生命力。
现阶段,国内医院管理集团或联合体主要有下面两种模式:
一种是大型国有医院附属的医院集团,这些大医院一般经营状况良好,但由于政策与体制约束,自身发展空间有限,所以通常采取集团化形式扩展,将周边一些规模较小、缺乏技术与设备的医院纳入集团之中,通过派出专家队伍和共享医疗设备提高下属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通过品牌的传播,提高下属医院的可信度。这些做法确实使得很多失去活力的医院重新获得生机,但是由于大型国有医院没有真正对所属的医院进行管理上的变革,也就是机制上没有任何变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管理能力和资金供应缺乏,专家的供应能力同样十分有限。因此,该类医院管理集团很难进行规模扩张。即使这样的公司有进行扩张的主观愿望,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专家资源的有限,其发展也比较缓慢。另一类是民营医院管理集团,它们通常有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或是资金相对较充裕,但是在向医院全面导入品牌、技术、管理、资金的时候,它们往往表现出品牌和技术的缺乏一一具体表现为缺乏知名度,没有稳定的技术专家队伍的来源。该类公司通常走专科医院的连锁经营管理道路,但是,会受到市场条件和技术壁垒的制约。
上海仁济、新华医疗管理公司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由成功的商业公司和具有创新经营意识的大型医院联姻,充分结合商业公司的管理理念、资金实力和大医院领先的医疗技术、学科地位及品牌,进入医院管理的领域。
四、仁济医疗的托管模式思考
笔者近日在上海仁济医疗集团嵊泗医院参观考察,深受启发。仁济医疗在设立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管理医院的公司,而是从一开始把自己放在行业内来考虑问题,公司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和信能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公司定名为“医疗管理公司”,就是说明“仁济医疗”不仅仅是一家专业化的医院管理公司,而且也是仁济管理理念的实践者,是仁济品牌和技术输出的唯一通道一一因此,“仁济医疗”定位在医疗行业的一家专业管理公司,并致力于医疗行业的发展。
仁济医疗通过整合优化股东资源(仁济医院品牌与技术、信能管理与投资能力),致力于形成了以强大的产品设计与执行能力和医院连锁经营能力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医院内部价值链活动致力于托管医院生产价值与渠道价值的实现。在微观层面,仁济医疗充分借鉴国外医院管理集团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结合目前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努力推动三级甲等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商业公司的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完美结合,并以此形成一套系统完整且可行的医院运营及管理体系。公司精心制作了两大类管理产品(专业管理产品体系和商业管理产品体系),涵盖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案等,运用于医院运营及管理中。
仁济医疗在医院委托经营管理过程中,遵循以实现医院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后,被托医院资产归属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医院性质与基本功能定位不变;财政拨款渠道和标准不变;职工身份及待遇不变等原则,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医院所有者代表)的委托,以合法契约方式获得长三角地区的市县二级医院的经营权,通过输出品牌、技术、管理、资金使托管医院价值持续提升并以此达到政府满意、病人满意、员工满意。通过对医院内部运营机制的变革、完善和优化,真正实行了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进一步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仁济医疗采取前后台运营模式,由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层三阶组织架构分别实施决策、分析、执行与反馈功能,形成动态良性循环,保证所属医院的整体管理纳入科学的体系之中。仁济医疗通过输出品牌、技术、管理、资金和优秀的执行团队,致力于提升托管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医院价值的持续再造,从而在放大优势医疗资源价值的同时,提升目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仁济医疗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运营方案,在经营过程中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更重视社会效益,通过成本控制、降低药比、控制人均处方费用等管理措施改善医疗收入结构以期提高医院的两个效益。在实践中,仁济医疗的研发团队还力图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初步构建医院内部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回顾与展望】推荐阅读: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分析06-28
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1-03
对我国保险市场诚信建设的思考06-25
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制约分析09-02
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08-22
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启示11-07
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提高-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07-13
2023年我国塑料管材行业前景展望分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