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2024-10-04

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通用10篇)

1.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一

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特地把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模式。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问题引入新课

在这次公开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由问题来提起学生的思考,让师生共同努力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等,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直接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们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后,提供给学生雷鸟在冬季如期换毛但冬季来迟了这是否是对环境的适应,启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在这一部分我还选择了舟蛾、枯叶蝶、叶蝉等各种生物的图片,来来练练学生的眼力,让他们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促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在这次教学中,我们为了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我们把对“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安排在课外进行,但也不是简单的布置一下,说说而已,而是发了一张记录单,要求学生应该如何测量,测几次等,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我们课堂上用他们的数据来说话。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五、存在不足

在这次教学中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处师生互动较少,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处使用数据处理还可以更深入,在“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还可以再加强一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它使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透彻,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我以后还要更加强对这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多向其他老教师、优秀教师请教,尽量在最合适的时候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2.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时采用此种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 设计了下述问题, 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 (1)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 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 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物质。 (2)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 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物质。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 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 探究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 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 (3) 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类这两种物质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得出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 学得很轻松。从课后的检测结果看出效果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得到了如下启示:一是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问题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四是这种教学过程, 能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 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反思性教学的应用

1. 用心体会, 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 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 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 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 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得以缓解, 需要教师细心体会,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 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 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2. 悉心沟通, 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 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 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 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 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 即使发现问题, 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 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

3. 潜心研究, 调整反思

调整反思, 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 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较好地解决, 如果已解决, 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 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 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 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 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 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他改进措施。

实践表明, “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 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 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习惯和能力, 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 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好的效果, 运用应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其作用, 定能取得很好的收获。

参考文献

3.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反思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08-056-02

核心概念教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然而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到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教学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美国地平线研究组( Horizon Research Team)主席维斯(Weiss) 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 Pasley)经过了18 个月的观察,对364 节课详细分析,发现优质课堂主要有几个特征,其中包括: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如:展现真实世界中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一手经验等) ,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2) 吸引学生参加动脑筋的活动;(3) 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等。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教学,对于许多生物教师来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根据一次教研活动的7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同课异构课进行分析。

1. 教学内容之核心概念分析与表述

这次教研活动是7节同课异构课,七位教师执教的都是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的“一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这一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本文的分析都是针对这一核心概念进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根据麦凯希(McCat hy) 和莫里斯(Morris) 提出梳理核心概念的思路:想象一下,一把大雨伞下面有一把小雨伞,下面还有一把更小的雨伞。具体来说,以下步骤可能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一节课中的概念目标:把握本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分析教学要点;在确定的教学要点中,区别概念和事实;列出概念,用一句话来表述;比较这些概念哪个更加抽象、上位,然后依次列出。对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如下梳理:

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因单位

1. 1.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 2. 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种群通过繁殖进行基因交流。

1. 3. 稳定不变的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在上下代是稳定不变的。

1. 3. 1.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1. 3. 2.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1. 4.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1. 5. 有性繁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使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2. 7节同课异构课之核心概念教学分析

执教7节同课异构课的老师,都是优秀青年教师,是在一所重点高中、五所普通高中约120位生物教师中通过比赛选拔出来的。他们除一位是教龄3年外,其他都在5—7年,其中有南京师大生物教育硕士一名(其他分别为湖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咸宁学院的生物专业本科生)。我们在听课、议课与反复分析教学设计与课件后,从是否把核心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各教学环节方法与时间、教学内容展示是否与核心概念发展一致、是否突出概念间关系与联系、训练是否是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7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都没有把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作为教学目标。“解释(或说明、或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是他们确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既没有基于深入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高度,进行“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的教学,也不是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来统领“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只是把“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作为一个标题。教学中,主要强调“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等”具体知识点。在教学“种群”这一教学内容时,注意了对它的理解,且用类似于“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是不是种群等选择题或判断题的方式加深概念的理解,没有用“请你举例说明种群”等表述性问题对种群概念进行表述。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材115页的例子与“思考与讨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除两位教师在突出计算方法外,归纳出“稳定不变的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在上下代是稳定不变的”这一次位概念外,其他五位教师的落脚点“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必然的”这一次位概念的衍生概念上。有四位教师有课堂练习,练习基本上都是有关种群与基因频率的选择题,没有概念梳理与表述题;没有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没有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注意了核心概念与次位概念的关系。

总体上分析,7节课主要是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虽然也注意了概念的理解,却是针对单一知识点的,不是基于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在课后议课中,我们让7位教师回答“定义、概念、核心概念与概念表述”的问题时,大家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在传统语境中,对于后教学论中的理科教学中的核心概念,还不清楚。

nlc202309040114

3. 对加强核心概念教学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教师自己掌握核心概念且善于表述核心概念,应成为教师专业的基本功。这两点是进行核心概念教学的基础。如何基于核心概念教学,在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 1. 以单元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具有统领学科知识的功能,价值功能超越了框、节,有的甚至超越了章。因此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的课时设计方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明确把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还要对核心概念进行表述与梳理。梳理核心概念与它统领的次位概念与衍生概念。

3. 2. 以核心概念的学习方法与要求组织教学

核心概念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第二个是概念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现出来。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按照核心概念学习方法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出学习问题的情境创设目的,而是为了概念的生动、有意义与展现概念进行情境创设,这是第一。第二是课堂问题除继续设计与提出注意概念的理解性问题外,还要设计与提出概念表述与概念梳理的问题。概念图深入理解概念的功能,在教学中要继续发扬。第三,改变传统单一知识点教学的不足,回归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生命力,更加明确知识点在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节点作用。第四,练习与反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点落实与巩固的不足,要训练学生核心概念梳理、表述与应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约翰·D ·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9.

[2] Weiss ,I. R. & Pasley ,J . D. What is high2quality inst ruction [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 : 61.

[3] 普莱斯顿·D ·费德恩,等.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王锦,等译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一、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 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总这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本学期我仍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争取提高教学质量。

5.生物教师教学经验总结与反思 篇五

一、教学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以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指导思想。注意团结同事,不做不利于学校发展或有损学校利益的任何事情。本人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执行新课标要求,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从不无故迟到或早退。本学期,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本人从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积极向各位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二、教学工作与学习方面:

八年级生物现作为会考科目,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敢懈怠,认真对待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切实把新课标的原则和要求贯穿于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在教学上我尽量做到:

1、认真备好课,努力钻研实施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法。一方面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并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教才能更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多动手做实验,多讨论,多观察,在课堂上多启发学生,训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课堂和课后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学习方法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等,在读透教材与学生后,及时采取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实施适合学生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重视学生,做好课后辅导反馈,来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积极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因为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抓住教学工作的主动性,作业布置得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做到这点,我经常到网上收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然后印发给学生。同时,关注国内及本地区敏感事件,认真钻研这些事件中与初中生物学知识有联系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题目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印象。通过不多但是典型的题目的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3、学习他人,积极创新

为提高自己教学质量,为上好课,我积极参加备课组的听课和教研活动,学习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吸取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水平。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自己通过下载一些资料和课件,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来给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取得的成绩:

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学生的成绩位于前列。

6.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六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经过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

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

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

7.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七

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性活动, 教师要不断改变观念, 注意在探究性活动中角色的转换, 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倡导者和组织者,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 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早已存在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探究性学习,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以问题为导向, 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猎取、洞察和体验, 进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还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一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存在着问题, 没有真正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牢记“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自幼、和谐的探究环境氛围, 把探究性学习真正应用于生物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某个教学环节和某节探究实验课。

二、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1.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和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还是独立自主的探究, 都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而确定, 要想使生物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 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组织课堂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探究资料的准备;

(2) 对探究过程的设计;

(3) 对探究人员进行分组;

(4) 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展示;

(5) 对探究的整个活动进行评价。

2.以实验为手段, 以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一个目标。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教学中生物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生物课的探究学习就是从具体事实出发, 去认识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和基本原理, 核心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 重视探究过程。在生物教学中, 应满足于学生动手实验, 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 还要以生物知识为载体, 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

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进行实验和测量有关量和进行记录、对测量量进行处理、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等。生物教育中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有: (1)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2) 实事求是, 尊重生命现象中的变化事实; (3) 对待生命现象和事实要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4) 有坚强的意志,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5) 积极进取, 勤学好问; (6) 富有献身精神, 取于坚持真理。生物教学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4.营造探究氛围

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时, 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以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撞击学生火热的心灵, 促成师生情感交融。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乐于探究, 并尊重学生, 鼓励自圆其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但其优势是明显的。它不但能使学生学会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为他们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 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 应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和运用, 它必将给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丰硕的成果!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获取有效的知识远比知识本身更加的重要。所以说, 怎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于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实验方法探索性等特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阎金锋, 田世昆.中学生物教学概论.

[2]中学生物教学探讨.2005.

[3]刘安宁.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思考.甘肃教育, 2005, ( 6) .

[4]李纪.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2005.

8.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八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教授倡导提出的,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所学的学科进行探究,它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启发,学生操作动手实践。《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认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观念上平等、开放、民主;过程中自主、体念、个性;形式上生动、多样、有趣。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

1.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识和培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理解、记忆,储存和提取信息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体性往往得不到体现,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就不足为怪。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却是,先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和探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结论,这样的结果,学生记忆深刻,不会忘记,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直接呈现答案或者结果,而让学生去证明,或者做练习去说明它,但这个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却不是这样,它是先让学生动手,从实践中得出结果和答案,给学生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去寻找答案,从而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3.合作学习

生物这门学科,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是不行的,因此也需要和其他学科进行合作性的学习。

三、探究形式

1.发现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是老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并给学生预先准备好的教具,让学生分组具体操作这些教具,期间教师巡回于各组之间,做交流、指导,不时地做一些示范动作和演示来协助特别困难的学生,让各组学生开发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并鼓励全部进行讨论其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2.推理性探究

推理性探究是学生没有动手做,而通过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结合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观察、视频、图片、故事、课件、互联网等,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运用理性推理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的探究形式。

(作者单位 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

9.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血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及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以及高难度之处。作为一节公开课,我觉得整节课上得很顺的,整个课堂组织有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各态度给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学生觉得无偿献血很亏及没有钱就不会献血的态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现在的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冷酷、自私;这些独生子女肯定是在家里长期被宠坏了,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为别人着想。当教师出示“献血证”时,并提到无偿献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甚至可以帮到自己的家人这种切身的利益时,学生才勉强地认同无偿献血,这更使我感到他们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后来我又将这件事与同事交流,交流之后,对于学生“是否愿意无偿献”,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初,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学生不愿献血是很不应该的,尤其上完这节课后,他们更加没有理由不认同无偿献血。现在想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生在课堂上说愿意献血呢?

尽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无偿献血,更何况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可见“献血法”没有硬性规定每个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进行无偿献血,反而十分强调献血要“以自愿为原则”。因此,即使一个人一生不参与献血,也不属违法。对于学生“不愿意献血”的态度,更不宜过早地将其定论为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学生却能冒着被批评指责的危险,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观点,这是诚实的表现,教师应当尊重他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长大后教愿意献血”呢?学生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生动的课堂并不需要整齐划一,而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争论和矛盾,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10.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 篇十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新陈代谢与酶

【学习目标】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2.理解酶的性质(主要是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

3.用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1)如何理解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

(3)如何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解题障碍(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释和说明一些生物学现象。(2)解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图表题。

(3)解有关的实验设计题。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观点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命系统既是一个需要维持稳态的系统,又是一个瞬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运动着的系统,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新陈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温度、酸碱度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进行反应,怎样实现生命系统的这种功能?因此就必须有一种结构或物质存在,来行使其功能。这就是生物催化剂——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的频率约为几百万次/min。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更新的速度通常为200万/s以上,大约60 d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 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 d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000 kg,糖类为10000 kg,脂质为1000 kg,蛋白质为1600 kg。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所有这些复杂的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有序地进行。因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这就是功能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2)用“迁移法”来帮助理解酶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剂,因而它既有与一般催化剂相同的性质,也有与一般催化剂不同的特点。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是:第一,酶在催化反应加快进行时,在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改变,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应。第二,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第三,酶只能使反应加快达到平衡,而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应进行,也能加快逆反应进行。酶促反应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酶与一般的催化剂相比又有其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生物化学理论的迁移

A.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理解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强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例如,碳酸酐酶能够催化下面的反应: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个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数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为6×10个/s。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应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速度快10倍。如果没有这种酶,CO2从组织到血液,然后再通过肺泡呼出体外的过程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远远不能满足生物体生存的需要。酶具有这样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解释: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质)时,先与底物结合成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反应物,并且放出酶。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需酶催化的反应)可以写成下式:

B.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来理解酶的专一性: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这就是说,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酶的这种高度的专一性,可以用“诱导契合学说”来解释: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酶和底物结合时,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状发生变化一样。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就是科学家们普遍支持的“诱导契合学说”(见下图)。

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酶作用的专一性。用来说明酶专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学说还有“锁和钥匙学说”,见本节教材复习题二图示,在此不再赘述。

(3)用“内外因法”来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的机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条件虽然不象一般催化剂那样苛刻,如要求高温、高压,但它还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温度与pH;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内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质——蛋白质所决定的。我们主要研究其外因。①温度:酶的催化效率又称酶的活性或活力。酶促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一样,一般说来,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随之提高,但不是无止境的。随着温度升高,酶的稳定性也越来越低,表现为酶的活性急速丧失。某种酶在某一温度下能表现出最大的活性,这个温度称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就大多数酶来讲,最适温度在40℃左右,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以致完全丧失催化能力。这是因为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温到70℃~90℃就会变性沉淀,如鸡蛋清在开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体一样。各种酶能忍受高温的限度不同,绝大多数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坏。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图。

② 酸碱度(pH):酸碱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种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图。二是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过酸或过碱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环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碱性(pH8)环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环境下活性最高。

[例1]在酶法生产葡萄糖时,pH先调到6,后调到4.5。这是因为最初以一种淀粉酶溶液为原料时,该酶的____________,继后以糖化酶继续作用,该酶的____________之故。

解析:用“内外因法”解。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据题意,催化淀粉最终水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pH先调到6,后调到4.5,可见这分别是两种酶的最适pH。

答案:最适pH为6 最适pH为4.5 2.解题障碍的突破

(1)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有关酶的特性的问题。

按系统化方法将酶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下图。

具体化(对号入座)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例2]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 B.分解酶 C.水解酶 D.蛋白酶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题目告诉我们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据我们已建立的上述知识网络将问题对号入座,很明显题目具体是考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总称;水解酶是催化有机物与水作用形成各类分解产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质的酶。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答案:D [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单糖引起的,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显然是单糖减少的缘故;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即单糖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单糖这种变化与温度有关,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是酶的作用。

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单糖分解或转变成淀粉(2)高温使酶失活,抑制了单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失活

(2)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图表类问题。

在解图表类问题时,先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再对其分析。具体分析时,用“层析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例4]下图表示温度对酶的催化效率的影响曲线。请据图回答:

(1)曲线

中的AB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

中的B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

中的BC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

线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两个变量—温度与催化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可以将此图层析为三段:在AB段,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催化效率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曲线最高点B,就是酶的最适温度;BC段,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最后,综合整个图上的信息,说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答案:(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酶作用的最适温度(3)如果温度在达到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后继续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就会下降(4)酶的催化效率受温度的影响

(3)用“求异思维法”来解实验及设计实验的问题。

所谓“求异思维法”(或称差异思维法)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为了应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现象的原因,必须有两个场合,即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正面场合和所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反面场合。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在正面场合中出现,而在反面场合中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这种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就是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这类题一定要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去充分体会实验的原理及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实验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例5] 在编号为1~4的4支试管内各注入10 mL 3%过氧化氢溶液,1号试管作为对照,在2号试管内迅速放入新鲜猪肝1~2小块,3号试管内放入一枚锈铁钉,4号试管内放入煮熟猪肝1~2小块,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立即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为______________号,这种气泡是什么气?_________。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号试管内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号和3号试管内都能产生气体,就产生气体的速度和数量不同,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求异思维法”解。此题的设计就是本着求异法的逻辑原理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延伸,增设了两个实验,1号试管作为对照,只在试管中加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没有任何现象发生;2号试管加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猪肝1~2小块,结果产生气泡(O2);两种场合,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那就是2号试管加了新鲜猪肝,导致产生O2,即产生O2的原因就是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的作用;这就是从两个场合的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这其中就体现了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理。同理,3号试管内放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一枚锈铁钉,锈铁钉是为了提供Fe,Fe作为催化剂也是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O2原因;4号试管内放入10 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煮熟的猪肝1~2小块,煮熟的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受高温的影响,酶的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活性,这样过氧化氢不被分解,没有任何现象发生。2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产生O2的速度不同,2号试管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O2,而3号试管内的Fe是一般的无机催化剂,虽然能分解过氧化氢,但反应速度很慢,2号和3号试管相比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答案:(1)2 O2 新鲜猪肝内的过氧化氢酶迅速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产生大量O2(2)没有 煮熟猪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被破坏,失去活性(3)酶(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点评:此实验将锈铁钉代替氯化铁,体现了实验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并且锈铁钉方便易得,所以这也是实验中可取方法,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经济、方便的实验材料,当然这应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为原则。另一方面,本题的实验变量还可以扩展,但总体上应该注意单因子变量和对照。

【同步达纲练习】

1.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适用于去除细胞壁

A.蛋白酶与脂酶 3+3+3+

B.纤维素酶与果胶酶

C.盐酸

D.淀粉酶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十倍与唾液原汁催化效果基本相同,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分别表示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在酶浓度一定时,温度、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称____________,a点到b点曲线急

降,其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有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糊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3)图

B

中,c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丙试管中装入胰蛋白酶与淀粉糊,且将溶液的pH调整至9,而后放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20 min,试管内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做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淀粉液2 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 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 mL,然后放入37℃恒温水浴中。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 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结果见下表:

表中“+”表示蓝色程度。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恒(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

出的结

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试根据图回答:

(1)在35℃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和_________℃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但在再回复到35℃时,仅_________的催化效率恢复,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达纲练习】参考答案

1.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答案:B 2.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题目中的唾液稀释液和唾液都含有淀粉酶,都能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区别在于,稀释后的效果仍和唾液原汁的效果基本相同。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具有高效性的催化作用,稀释只是使酶的浓度有所下降,但只要酶存在,它就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所以,它们催化效果基本相同,应答酶具有高效性。答案:酶具有高效性

3.解析: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本题首先必须看懂曲线图中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的升降与反应速度的快慢有关。酶活性的强弱,与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密切相关,酶活性越强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就越快。因此通过本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酶的特性的理解。A图,三种酶所催化的反应与温度的变化相关,在0℃至30℃之间,曲线向上,说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反应速度加快,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约在30℃至38℃之间是酶的活性最强的时候,其中曲线最高点a,就是酶的最适温度;以后,曲线下降,说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0℃和75℃水浴锅中,20 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应为:甲试管反应速度加快,而乙试管无催化反应。B图,三种酶的曲线分布有所不同,表明三种酶的最适pH是不同的。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9左右。所以,c点表示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虽然丙试管中胰蛋白酶所处的pH、温度都是最适值,但它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这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1)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过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2)试管反应速度加快 试管无催化反应(3)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4)无催化反应 酶具有专一性

4.解析:用“求异思维法”来解。求异思维在实验中主要体现在单因子变量的原则上,pH是实验变量,酶的活性是反应变量,要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设法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在6.8左右,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5.解析: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

答案:(1)最高(2)0 100 A 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结构,当温度恢复时,酶的活性能够恢复;高温破坏了酶的结构而使其失活,不能再恢复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上一篇:粮食企业经理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8年级上册英语作文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