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2024-10-18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16篇)

1.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一

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我本着爱学生的心;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 力求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 我注意示范感情语气和音调、速度。例如, 我教《欢庆》一课时, 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 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 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 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 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 亲身感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 并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教师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不但领会了文义, 展开了想象, 体验了情感, 而且学会了断句, 纠正了方言。

2.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路

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切不可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视而不见, 而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 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 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荷花》的课文插图 , 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 , 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 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 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随同我翩翩起舞。教学中, 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 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 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 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 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 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 对描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这些优美的语句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 学生图文对照, 感悟、体验, 读出感情, 读出赞美, 这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所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 养预习能力 ,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预习课文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建议在三年级开始阶段, 学生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完成预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按这样梯度递进:教师课上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课外预习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课外预习, 课堂检查这样几个层次循序渐进, 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预 习 任 务 。

主要是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 勾画出生字词, 借助拼音认读, 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 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建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2锻 炼 自主 识 字 释词 能力 。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合作识字, 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学习经验会更牢固。

3.3反 复 读 书 , 尝 试 复 述 课 文 , 尝 试 感 知 、把握 课 文大 意 。

要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 书读得充分, 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预习后将课文大意父母或讲给好朋友听。

4.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4.1从 “诵 读 ”走 入 文 本 。

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本内容, 通过不断诵读, 感受作家的情怀,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军神》一课, 课文以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没有叙述性的语言。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大家评议, 体会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热烈。

《桂林山水》一课 , 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 ,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读出感情, 读出感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挖 掘 文本 空 白 处 , 引导学生 想 象 , 从 而 走 入 人 物 内 心 , 深刻解读文本。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 文中描写各种鸟在榕树上欢叫, 既写出鸟的颜色, 又写出鸟的动态, 此处, 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鸟儿在怎样欢叫?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形象思维引路, 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内化为深刻的感悟。

5.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篇三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4.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育随笔 篇四

最近班内的学生在我的推荐下都喜欢上了杨红樱的儿童小说。他们非常喜欢书中极富个性的老师。从不会笑的严老师,总而言之的古老师,上课极有魅力的熊老师,总爱鼓励孩子的体育江老师和音乐查老师,各种类型的老师出场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人气最旺的是体育江老师,这个头上有一撮像消息树般头发的老师,因为江老师不像别的老师,看孩子们淘气,就老批评孩子。江老师最喜欢表扬孩子们,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是“你太棒了!”因为这鼓励,孩子们特别喜欢江老师,关心江老师,甚至为江老师想着那未来的一半,帮助江老师送花给美丽的体育女老师。和江老师一样受孩子们欢迎的是查老师,查老师也是个很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总夸五三班的孩子合唱得最好,他永远正规的服装,用音乐语言来引导孩子进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的魅力,用身体语言引导孩子感悟出发声方法。而孩子发现他满头黑发是假发时,孩子还是那么喜欢他,敬重他。还有那被孩子们称为熊家婆的数学老师,严厉可她的课堂极有吸引力。她把数学课演绎得非常精彩,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在她的手上,让孩子的目光如舞台的追光灯一样,仅仅追随着她,一会儿这一会儿那。讲到最关键最重要之处,熊老师的声音立即小下去,孩子们不得不屏声静气,竖起耳朵才能听明白。小说还有其他可爱的老师,比如讲到两个实习老师,他们和在任老师完全不同,年轻和孩子一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笑呀,闹呀,因为他们本身就还是孩子。

这些老师除了他们的敬业外,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或严厉,或和蔼,或知识广博,或上课与众不同,一个个都跃然纸上,让我不由自主和他们做比较。不知道自己在孩子们心中应该是哪种类型的老师,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做的一定是那种能够走进孩子心灵,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让孩子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语文课,让我的课堂里飞扬着孩子们灿烂的童心,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一个让孩子们敬重的老师。我知道我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孩子的淘气,每个孩子都有淘气的年龄段,过了这段时间想淘气也没有机会了,让孩子在他们的淘气年龄中尽量发挥他们的淘气吧!我知道我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只有在书里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多更好的吸引孩子们倾听我的课堂。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简短随笔 篇五

2、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读书建议: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最想读哪一句话?这样的话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读书的要求,还使学生想参与、想表达他最喜欢的内容,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再如:在交流读书体验时,根据学生的读书感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读、去想;再读、再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钱学森》教学反思

《钱学森》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在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所说的话,结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当钱学森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呢?在写后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一个同学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并且在朗读时,是那么地

有感情,真可谓是声情并茂。看到学生那么的动情,我知道学生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与主人公的爱国之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反思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刻画了“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的鲁滨逊的形象:“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袋子,背上背着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尽管这是小作者的想象,但却是“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的形象代表。他的想象来源于鲁滨逊在艰难困境中的种种表现,来源于对鲁滨逊不屈灵魂的深深敬意,来源于对探索、创造精神的追求。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我以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不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从课题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初读课文后,便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树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只有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轻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以及学习课文呢?本次教学设计,我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p整体感知课文

本课以自然界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作为课题,比较接近学生生活,所以,我先让学生就课题畅谈自然界中这两种事物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从形象方面

不难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树则很高大。随后,我质疑:如果小草和大树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们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树则象征着高贵显赫的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这样设计,便于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为下文学习铺垫。

二、聚焦“文学”,思索小草和大树的含义

在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并概括全文内容,随后聚焦“文学”一词,随后我总结质疑:从课题上我们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如果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来看,“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和大树的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的思考。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质疑:是小草还是大树?

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

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

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6.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篇六

王小霞

五年级一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新时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们的错误》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三步精读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王小霞

五年级一班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之成为有用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智力低下的后进生和贪玩好耍、学习成绩低下、思想品德不良等后进生。如何使后进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一、情感教育──给后进生以关爱

热爱学生,不歧视每一名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学生的爱和尊重,才能共建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体现在敬业、奉献、爱生的精神上。教师要以情感为本,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留给学生,切忌板着面孔上课,要把学生当知心人,做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耐心细致地做到厚爱学生,尊重其人格,不贬低学生。使后进生在爱中受到情感熏陶,自觉接受教育,主动改正不良习惯。

二、教师应从潜移默化中感染后进生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作为教育者不能正其身,如何去正人呢?教师只有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能确立在教育中的地位,身教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后进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自觉地形成遵守校纪、班规、热爱学习的好作风。

三、多开展一些智力活动,促进后进生的智力发展

目前,大多数后进生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贪玩好耍等造成的,也有少数后进生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对于前部分后进生,我们可以利用上课、课外活动、郊游等时间对他们开展谈理想、树立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等专题活动。对于后部分后进生,他们智力迟钝,学习比较费力、费时,掌握知识也难于进行学习的迁移,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上课、课外活动、节假日等时间,对这部分差生进行定向性智力活动、规则性智力活动和习惯性智力活动等训练,以提高这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水平。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后进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进行记忆、想像,如何分析问题等方法,来促进后进生的智力发展,达到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的目的。

四、尊重、表扬和激励后进生

大多数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弱点是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行为和情绪反复性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从自己的成功里发现自己,树立信心。切不可讽刺、挖苦甚至粗暴指责。处理问题要抓住时机,不要问题过了很久才处理,否则会使后进生的上进心受挫折。后进生与其他人一样,有自尊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他们有失误、反复,使之真正享受着被尊重的欣慰,确信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是“人”,在成功大厦的建设中是“料”。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真、善、美,而且还要发动后进生去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以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后进生扬起前进的风帆。

五、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帮带活动

班主任对在心智、行为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后进生”,应当建立档案卡、家长责任卡,并利用班集体的凝集力,倡导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后进生”,帮助“后进生”。根据“后进生”的各种症状,把他们分组归类,每一个阶段确定一组重点转化对象,并制定出相应的转化方案,同时从班内挑选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帮扶,由此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产生较大的动力,不仅能感染、激励学生,而且还能约束“后进生”,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优良的学习品质,努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起来转化后进生

学生和家长朝夕相处,学生的品行,成绩的好坏和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同后进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尤其重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及时把差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肯定、表扬,教育家长改正对后进生的粗暴教育,消除父母与子女的紧张关系。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班会等时间请一些社会上的名人给后进生上一些道德课、法制课、理想教育课等,以便他们能树立信心,改掉坏习惯,发奋学习。

7.小学语文教师识字教学的技巧 篇七

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结合多年的实践,我提出如下体会。

一、在语言情境中识字

语言情境识字教学模式是指在识字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识字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产生识字愿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字型,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识字方法,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识字,提高识字兴趣,形成识字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目的。

二、在生活中识字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突破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使学生在母语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识字。我让学生在识字的时候,搜集街道上的商标广告牌匾,剪贴食品包装袋的文字,制作识字小报,也就是让孩子们在身边识字,在生活中积累汉字,使用汉字。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三、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识字

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易疲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边学边玩,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地发展。下面我介绍几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教学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以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使学生对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产生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强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探索吧!’”……接着,我引导大家分析第二个问题:“他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给盲姑娘弹一曲?他听到了什么,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在提问前,先讲解了“知音”一词的典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来理解盲姑娘和贝多芬之间对话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我问学生:“为什么盲姑娘会猜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呢?”同学们经过思考,懂得这是因为盲姑娘懂得音乐,从贝多芬“弹得多纯熟”和“感情多深”的琴音中知道了他就是贝多芬。所以可以说他就是贝多芬的“知音”。我再一步问:“那么,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是怎么想的呢?”一个学生回答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我再给她弹一首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2. 自编顺口溜

在集中的归类识字中,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我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堵巳不堵己,半堵不堵是个已,等等。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乐学”。

3. 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实际应用生字大有帮助。语文教学强调理解联系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如在教学识记“宽”这个字时,学生运用拆字法,把“宽”拆分为“宀”“艹”“见”,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于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

4. 游戏法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低年级时,准备许多卡片,把每课的生字都写在卡片上,让学生给相同部首的汉字归类、组词、形近字区分时,就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法。

5. 归类识字

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有一定的规律,在教学时若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人教版第二册《识字一2》,要认识的“树、松、柏、杨、梨、枝、材”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木”。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又如:让学生识字“灯、厅、打”,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的回答很出彩。有的学生说:“这三个生字都带有‘丁’,带‘火’的是‘灯’,带‘厂’的是‘厅’,带‘扌’的是‘打’。”有的学生说:“因为有‘火’才能点‘灯’,用手才能‘打’。”这样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归类,再通过比较,不仅有利于提高识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拓宽识字面。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吧!’”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多么懂得音乐啊,他一定希望能听到一首,让我给她在弹一首听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这位姑娘既然这样爱听音乐,她就是我的知音,那就让我再弹一首吧!”……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维,一个热爱人民,对贫苦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便被勒出来了。

8.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年级;科学引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给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开展教学。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动能力较弱,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在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认知能力较低、掌握知识和信息量贫乏等局限性特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时间短、理解知识不准确、对综合性较强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等特征。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领学生通过感悟字、词、句来准确、鲜明地认识事物,弄清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发展他们的语言和认识。也就是说,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读书、引领学生学习。

如何从低年级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读书、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引领学生读书、学习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虽然比较浅显,而且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但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学生不能自己弄懂意思,在感悟这些字、词、句时,教师就要“引领”。引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引领学生把有关词句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对号”学习语言、认识事物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挣”是什么样子?只有认识了这个事物学生才能理解它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观察小壁虎尾巴的形状(又细又长),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由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小壁虎“挣”的镜头播放,把“挣”这一运动过程“定格”,放大为“特写”。学生在“特写”中具体形象地观察到了“一挣”的动作,把词语与事物联系了起来,就能体会出“一挣”是“往前猛地用劲儿挣脱开”的意思。这样,就把学习语言和认识事物统一了起来。

2.要引领学生把近似的事物区别开来,准确地理解词语、认识事物

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摇、甩、摆”这三个词语都是写尾巴动作的,但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小学生往往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先仔细观察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特点,然后分别做一做摇尾巴、甩尾巴和摆尾巴的动作,最后,讲一讲三个动作的不同之处。这样,就在感悟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比较准确、鲜明地认识了事物。

二、教师要在学生读不透的地方引领读书、学习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低年级的一些学生常常对课文中一些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弄不清,对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感悟不到等,这就是读不透。

在学生读不透的地方引领读书、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有:

1.引领学生弄清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加深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例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这句话中的“非常刻苦”就是一个重点词语。理解这个词语,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把“非常刻苦”与“整天”“滚、扑、撕、咬”联系起来。

2.要引领学生弄清词句中蕴含着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内容

例如:《吃墨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这句话中有两个“墨水”,学生不明白:吃点墨水为什么好?肚子里为什么还有墨水?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弄懂两个“墨水”分别是什么意思,把两个“墨水”的含义区别开了,再理解陈毅说“吃点墨水好哇”你知道了什么?(想多学知识)这样,学生就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过程中比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3.要引领学生进行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说话、朗读等多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有限、不善于抓住语言文字内在联系的特点,教师就要设计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时有方向、抓语言文字的联系时有方法,促进学生准确、鲜明地认识事物,准确领悟文本中思想内容的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

9.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教学随笔 篇九

兴庆区满春小学袁红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影响深广。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习惯于动口不动手,比较重视让学生读书、思考、议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课堂上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语文的知识点多,字、词、句、段、篇,样样都不能忽略,课堂上学生动笔的机会很少,主要是怕耽误时间。学生偶尔动动手,也只是写写笔记,打打符号,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象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在语文课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写。让学生准备一个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让学生随意性地“乱写”。记生字时,让他们把易错的字写写,多少不限;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教师讲十句不如学生画一画印象深刻。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写出来,老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要质疑,有些问题可以用问号表示,就直接标在书上,有些问题无法用问号标出的,可以写在本上;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收获,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有疑而问”,养成随时留意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推敲,要以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能什么都写,要有目的,有计划。

10.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十

崔峦老师讲过: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的话语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路子。

例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我作为记者采访学生。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了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因此,在《陶罐和铁罐》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对课文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我还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能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上一种的感受,

1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一

虽然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注重交流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策略,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比较重要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语文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灌输对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不会真正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的知识内容[1]。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因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还有一些结合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语文学科,对语文课本当中的很多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掌握小学语文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改变对学习的看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升学生的兴趣。

2.1善于发现闪光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成绩这一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仅仅认为优秀的学生只是表现在成绩好,事实上有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可以成绩片面地评价学生[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个学生持以相同的态度,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并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语文的学习当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时,不能只找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表达自己与雷锋的故事,也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述自己与雷锋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生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特点不同,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记忆力比较好一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篇语文课文。而有的学生在理解力方面表现得比较好,能够快速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有的学生则比较擅长文章的写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性,并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采取较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3善于运用评价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味地批评学生,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发出由衷的赞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有优点的,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取的较好的学习效果。

3.善于运用交流

12.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十二

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巧妙的提问、一种有趣的情境,都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使语文课堂达到互动有效的境界,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赞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教师。每节课学生的学习兴奋时间大约为三十分钟左右,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专注时间更短一些。低年级学生最依赖教师。为了得到教师的赞赏,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的希望以期不断地获得赞赏。

和谐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老师微笑着踏进教室,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温柔可亲,课堂气氛就会轻松自然。反之, 整个教室就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记得上《春到梅花山》一课时,要给“梅”字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同学站起来,偷偷看了我一眼,小声地说了一个“海”。我微笑着给他打气。他迟疑再三,终于大声说了出来。我笑眯眯地给他鼓掌。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还有一个“莓”字,我最爱吃“草莓”了。同学们不但快乐地记住了“梅”“海”“莓”的字形,而且还在热烈的讨论中知道了它们的偏旁部首为什么不一样。

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但赞赏学生除了微笑,还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学生回答有错的时候,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挫伤学生的自尊。当学生读不准音的时候,我总耐心地多教几遍;当学生读句子疙疙瘩瘩的时候,我不但陪他读完,而且鼓励他多读几遍,及时地表扬他的进步。“你能读得更响亮些吗”“你是怎么想到的,可真棒”“这位同学坐得最端正,我要来请他回答问题”等鼓励性的语言,是我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因此,每次上语文课学生都抢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总是那么和谐生动。

二、善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战场。林华民说:“一次普通的课堂提问,可能会影响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策略达成预期目的的提问,调动学生阅读、思考, 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师生双边活动中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1. 揭题时巧妙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

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谁是你的“伙伴”?你最喜爱和伙伴干什么?在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 再引导他们走进课本, 去钻研课文。“课文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 他们一起去干什么?”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为自己获得了新的知识而感到成功的愉悦。

2. 抓住重点问,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

“这三个小伙伴上山栽树的时候没带锄头、没带箩筐、没带水桶,可怎么办呢?他们想到了好办法,让我们快来读课文,看看这好办法是什么吧?”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教师灵活恰当地选择提问,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他们的思维。

3. 把握方法,有效提问

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不但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更要注意提问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我在教学重点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通过小组的讨论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合作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们自己扮演小猪、小袋鼠、小象,引导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语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激趣———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来源,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只有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我们教师呈现的语文课堂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时,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学习,持久学习。

如在教学《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时,学生“东南西北”的方向感并不强,于是,我当起了大大的荷叶,小朋友们分组做了小鱼。一边背诗,一边在荷叶下快乐地游玩。一会儿游到了东,一会儿游到了西……在这样开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演得形象生动,课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在《小池塘》一文中,学生对“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没有感性认识,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表述出自己的理解。于是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只大眼睛,学生在视觉直观中,明白了绿绿的芦苇是它长长的睫毛。这美丽的大眼睛在白天“看到”了鲜红的太阳、白云,在夜晚“看到”了弯弯的月牙、珍珠般闪亮的星星。从而更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以及作者透过它所表达的情感世界,把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13.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师教学随笔 篇十三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地重要标志。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且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14.教师随笔小学语文 篇十四

这个星期他们还是很听话的,没有出现什么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来要求是不是可以上班队课。我同意了,可是想不出什么可以上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真得不放心,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弄好,可是让我来定吧,他们也不一定会喜欢,所以班干部要开个小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想进行一次背诗比赛。想想也不错,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去准备去了。我们接触到的诗,李白和杜甫的比较多,所以让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是背李白的诗,一组当然是背杜甫的诗咯,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吧。

时间过得还是很快的,一下子就到了上班队课的时候了。看到黑板上那些不是很好看的字,就知道他们很重视这次活动。当我正式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两组小朋友已经沉不住气了,想要把对方压倒,你一句,我一句,根本就听不到,现场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这样是不行的,你们这样让评委怎么评呢?”我的一声大喝让他们安静下来了,于是我只好让他们派出代表,让代表说出题目,组员进行集体背诵。这个法子果然有效,活动就这样下去了。

两边都不服输,一边的声音响了一点,那边的声音就更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热闹,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声音还是那么响的哦,真是人不可貌相哦!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就没有这么响了,哎,还真是要靠兴趣的。

时间在他们热闹的背诵声中逃走了,很快时间就到了,要评比结果,因为比赛不能没有结果啊,可是发现两边背的一样多,所以两边都是冠军。小朋友们还是意犹未尽,我们约定下次在玩这个游戏。

我想他们应该知道要上这样的课需要他们什么样的表现,果然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听话,让我以为他们都一下子转性了呢,不过想想也对,对于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对于他们还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想得到他们的青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哦。

这个就好像我们的学习一样,只要让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了,那再多的事情他也会做,如果他们还没有兴趣,那么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也不会来理你的。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的天性还是很可贵的。

15.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十五

现代教学理念来评价教师的一堂课, 并不是看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看这堂课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如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是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学生是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这是现今教学的一个标准。而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由于长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1. 活动目的不到位

在课堂上, 教师未能起到主导课堂的作用, 为了教学而开展活动, 可是并没有达到活动的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 而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 却忽视了教师的参与作用。这是现今教学出现的问题之一。

2. 视教材为主导

长期以来的教学, 一切忠于教材, 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教材作为“权威”, 视教材为“圣旨”, 一切都以教材为主, 以至于死板的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 教师评价的廉价与单一

现今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少, 形式也单一, 通常是教师简单地对学生作一模糊性的、随意性的评价, 学生参与评价的很少。从而不能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以至于没有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4. 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课程安排设计得很好, 可一上起课来却不那么得心应手, 效果差不说, 还常常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 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当属“罪魁祸首”。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 没有学习的氛围, 以至于设计再好的课也会在教学时出现很多问题。由此,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的。

5. 教师知识匮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这一点非常好。不过,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 暴露出教师知识面的相对狭窄与匮乏, 知识内容的陈旧、知识运用的僵化。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能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在学生能动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实现自主发展。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的主导作用

1. 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在进行下一次教学时, 教师应提前准备, 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需要帮学生创设情境, 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娓娓动听的小故事, 也可以是为课文做总结时的铺垫, 一段美妙的乐曲, 一段录像等, 使学生很快入境学习,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而老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得以体现。

2. 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是学生最可贵的学习品质, 学生不会质疑就不会学习, 不会创新。同时, 在质疑过程中, 老师解答问题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老师在学生眼里的教学的好坏, 由此, 鼓励学生质疑, 来稳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所获, 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三教学改进

教学的改进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 在教学过程中。例如:问题一, 在进行活动教学时活动要有个量的控制, 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或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以至达到教学目的。问题二,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例子”不等于一切, 它只是把生活中的道理在书本上体现出来了, 而表现这个道理的方式有多种。把教材看作“引子”, 是对“例子”等教材观的超越, 能够极好地体现教材的作用和价值。问题三,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评价学生优秀的表现, 鼓励学生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 真正体现教师主导课堂的目的。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体态语言也要适当, 要富有真情实感, 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从而备受鼓舞。同时, 教师可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评价氛围, 给予学生充分评价, 使学生在老师的促进下进步, 同时来巩固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当然, 每一个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反思, 并采取有效措施, 取得更大成绩。

四结束语

总之,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来说是面临着一场主导课堂的严峻的挑战, 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同时也要有出众的个人魅力, 增加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书本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教学的效果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使两者和谐统一, 非常重要。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是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长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问题,培养,教学主导

参考文献

[1]蔡俊洁.小学语文学习教学误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S1)

16.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十六

一、关于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特殊的。一般的教学目标显得笼统而抽象,而特殊的目标则是明确而具体的。对于学习活动的促进而言,特殊目标比一般目标更为有效。有研究指出,确立了特殊目标的学生比那些只有一般目标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既要注意确定一般的学习目标,更要注意确立特殊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没有把一般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严格区分开来,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意义。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同一篇名作,可在小学教,也可以在中学教,还可作大学教材,区别在教学目标不一样,目的要求有高低之分、繁简之别。也正由于综合性强,从思想内容到篇章结构,从写作方法到语言表达,可教给学生学习的很多,因而要特别重视目标的特殊性。下面是一位老师制定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②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比较句子进而理解文章中重点句的含义。

③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家园,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一般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通过特殊目标的实现而得以落实。所以,在经过教育影响使学生基本树立一般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应精心策划学生学习的特殊目标。上述的三个目标中,第一、二项都是学生在小学阅读活动中应该达成的一般目标,几乎涵盖了学生所有的阅读阶段,不具备特殊性。特殊目标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结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可以是:

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巨变。

③从小村庄的故事中悟出蕴涵的道理。

在确定特殊目标时,既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只要学生作出选择或接受,就等于确立了特殊目标。这时,学生会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倘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确立自己的特殊目标,特别在小学生中更是如此。

二、关于目标主体性的问题

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热衷的是教学方法。看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观课者关注的也多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彩。在“教什么”和“学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教师权威的强势引导下,慢慢地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探究和质疑的勇气,最终成为了语文老师的影子。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仔细读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目标成为了教师的“专利”。比如某教学参考书关于课文《山中访友》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谁培养?显然是老师培养学生。如果在这一目标前加上主体,即可以明显看出其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像这样的主体错误的表达方式还有:“使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懂得文章蕴含的道理”等等。目标主体误认为是教师,这样就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目标的达成。那么,在目标的设置上怎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呢?

1.坚持“以学为重,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在目标的定位上多从学生的“学”考虑,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比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从学生学古文的角度思考,我所确定的目标为:学习古文,一般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进而掌握阅读古代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己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打一点古代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里学习古文,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打些什么基础?我从三个方面为学生考虑:一是在读上列出四项指标,即读正确,读明白,读得有味道,读得背下来,这四项指标的导向明确,是学生必须要做到的,而不是简单模糊的朗读课文;二是在方法上强调要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三是从非智力因素上思考,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快乐,进而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果从“教”的角度确定目标,即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可以看出这样的目标带有比较明显的强制性,学生失去了目標的主体性。

2.改变目标的生成与呈现方式。目标从哪里来?又怎样呈现?回答有如下几种:一是从“教学用书”中来,因为现行的“教学用书”中都写明了教学目标,几乎不要教师作什么思考;二是从教材中来,教材没有写明教学目标,但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教材;三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确学习的目标。在上述三种生成方式中,我提倡后两种。

(1)让目标从教材中产生。现行教材已经实现了由“教本”向“学本”的角色转变,“导学”的功能十分突出。“导学”的功能具体体现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上。如有些课文,课后练习题中包含着明确的教学要求,如《桥》,课后练习就有三项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③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这些要求都很具体、可操作,而且都可以检测,本身就具有教学目标的指向意义,就是学习本文的目标。

(2)在讨论中呈现目标。目标不应该“关在”教师的备课本里,教师应该把目标从备课本里“放出来”,并在黑板上加以呈现。仍以《桥》为例,在上课伊始,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桥》。(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理解课文内容;要积累词语,等等。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是我们阅读每篇课文都要达到的目标,那么结合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做什么呢?请大家看看课后的“思考练习”。

生:要读得有感情;要认识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学习描写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进行概括归纳,并板书在黑板的左上角:感情读,认识老汉;学习写,体会描写的好处。

这样,学习课文的独特指向意义立刻就出来了,而且被学生所接受,目标的主体性十分明确。

值得说明的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要有“大成”,即对教学目标要有整体的思考。这种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的普遍性目标,也就是一以贯之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的参照物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目标”;二是具体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目标,也就是针对学习内容的指向性目标,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上的说明。

上一篇:古代酒馆对联下一篇:幸福定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