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2024-07-16

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共10篇)

1.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篇一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43.7%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18.9%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2、地方财力有限,集中供养难以保障。敬老院五保对象生活费、医疗费、医药费等支出大多依靠民政局管理,财力难以承受。所以对大量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敬老院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6.政府支持号召年轻力量进入敬老院,特别是护理专业,更好的让大学生走基层,服务大众。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意识,老人们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人们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资料显示据联合国预测,到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同时,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所以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思考和解决了。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问题,除了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有反腐,道德滑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发展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承认中国的不完美,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未来。因为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国外,所以不应该盲目的去喜欢和崇拜外国资本主义的政策,生活等。相信,每一种体制的发展在历史的潮流中都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今,我们政府换届,新的血液的存在,我们应该客观的看中国,理智的看社会,剖析社会热点,分析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多看相关新闻,好好学习,学好技能,毕业的时候找个工作,踏实工作,在某个角落,安静的建设我们的祖国。拒绝做无所事事的愤青,只有满腔热血,却在大学里荒芜,自己不努力去抨击体制和社会。成熟的标志就是接受社会的磨砺,在成长中学会忍耐奋斗,但要保持赤子之心。

2.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篇二

一、不平凡的县级工交企业60年历程

抚今追昔, 追寻工交企业60年的足迹, 沧桑巨变, 感慨万千, 可歌可泣。它们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 从强到弱, 从弱到困, 直至出现职能弱化、人员老化、观念僵化、产业边缘化、群体贫困化、身心疲惫化“六化”现象, 令人担忧。忙碌的现代人, 在灯红酒绿、吃香喝辣的时刻, 又有谁能提起、想起、惦记他们?也许只有从不平凡的岁月追忆中才能找回他们些许心灵的自信自强、自豪慰藉。以下四句话足以表达他们的心路历程: (1) 激情岁月, 历史贡献承载史册。曾经满怀豪情撑起公有经济的半壁江山, 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现代化建设而全力以赴, 建设社会主义新事业的憾人情景, 所付出的巨大艰辛, 做出的巨大贡献都历历在目, 令人难以忘怀; (2) 艰难岁月, 改革成效功在当代。面对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新形势, 不等不靠, 与时俱进, 积极应对,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转制求生存求发展之路, 舍小家顾国家, 舍小我顾全局的壮士断腕牺牲精神令人敬畏尊重; (3) 奋争岁月, 转型奉献利在千秋。积极投身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大浪淘沙中, “阵痛”的觉醒, 有的成为工业战线新型主力军, 有的自谋就业、自强新生。展现了产业工人永不言弃、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4) 执着岁月, 使命特殊, 催人奋进。面对不少经济困难的企业, 不少下岗和退休工人生活的贫困, 奋斗在工交战线的机关同志倍感揪心和责任重大、使命特殊。他们始终坚守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 公而忘私忠实地守护着公有资产大门, 千辛万苦、不遗余力地排忧解难, 千方百计地点亮困难工人的希望之灯, 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并迎来了改革成果惠顾的些许春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执着坚守, 堪称国家干部的楷模。

二、困难企业职工生活贫困的成因

一是由于30年来各级政府以“抓大放小, 放开救活”政策主导中小企业的改革发展, 并逐步减少对此类企业的信贷等支持, 使历史债务沉重、冗员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没有下岗生活费的工人自谋再就业难且工作稳定性差, 收入低又不接济的微薄资金既要交高额的社保费, 又要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支出, 必然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二是政策不配套, 改革同步性差。1998年7月退休金才执行社会化发放。此前很长一段时期, 政府重视不够,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社保基金缺口巨大, 收支对抵的管理机制使不少人不能按时领到退休金, 致不少企业和职工消极应对, 放弃加入社保。而医改从2001年初才起步, 此时的企业已十分困难, 不少企业和员工只好放弃参加医保, 致两保尽失, 老年生活苦不堪言。

三、帮助困难企业职工摆脱困难的对策思路

1、提高认识, 更新理念, 切实增强帮扶困难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

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是开明有为负责任的政府, 是勇于拨乱反正、反省自律、因势善谋的理性政府。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 庆祝祖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今天, 我们不能忘记、不该忘记那些有功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各阶层劳动者、奉献者。要尊重企业及员工曾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为此流过汗, 甚至流过血, 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劳力的历史事实, 肯定他们年轻时在计划体制年代乐意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市场经济建立和培植完善中, 恰逢中年和退休, 不得已又选择了下岗自谋, 自强自立谋新生;新时期他们又克服了艰巨转型中“阵痛”困苦, 甘当不累赘社会的自食其力者, 默默地担当了社会转型期特殊的历史责任。他们跨越了两个时代、时势造化, 由满腔豪情的建设者、奉献者, 而今却成了心灰意冷的受损者、牺牲者, 各级组织应从反思中理性负责, 决不能再以“抓大放小、放开救活”为由, 片面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任其自生自灭。要正视部分企业的停产关闭破产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变革必然引发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必须加以帮扶, 合舟共济共度难关。拉一马、帮一把、扶一程, 使他们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改革成果惠及社会并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新形势下, 应立即着手解决好历史上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而今天却沦为弱势行业、困难企业的贫困员工最基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总之, 为富当仁应成为责任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行动。

2、统一思想, 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个企业的设立, 需要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样一家企业的改革转制和退出市场, 更离不开各涉企部门、机构开明通达的通力协作, 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扶持。要努力倡导和树立“人人付出一点爱, 给予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多关怀”的社会新风尚, 积极营造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帮扶济困的浓烈社会氛围。作为企业主管部门, 要自觉克服等靠要思想, 振奋精神, 立足于自强自救、奋力拼搏, 把有限资产、资源的激活利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创造最佳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和职工的负担。

比如龙海二轻联社十几年来深得民心的改革转制成效就是一个例证。始终坚持“发展为要务、改革为根本、安定为基石、服务为宗旨、党建为保证、博爱为操守”的指导思想。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因势利导, 一厂一策, 能救尽力救活, 维持生产经营;确实救不活的, 采取“五该”办法加以应对。“该卖、该租、该收 (租金、各种商务欠款) 、该讨、该办 (安全、困难救济、历史遗留问题梳理、不稳定源头治理) ”。成效显著: (1) 历史银行贷款呆帐核销6530万元; (2) 21家企业6万m2厂房得到出租盘活, 年收租金260万元, 引入租户210户, 提供社会就业5200人, 产值2亿元, 税收500多万元; (3) 为3100名职工办理社保, 使2300名职工按时领到退休金; (4) 为医改前1053名职工办理了医保手续。

3、科学发展, 和谐并进, 多行惠民、利民、便民之举

对困难企业减负减压, 对下岗职工进行失业、低保和特殊困难救助是必要和应该的, 这些无疑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极大激发了产业工人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激励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如龙海二轻4200名职工, 从没有因生活的颠簸潦倒, 丧失意志而出现自杀等不良事件。但就当前最焦点、难点、热点的问题, 也是职工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仍然是社保医保问题。它事关丧失劳动能力后职工老年生活和幸福, 后顾之忧是人生必然未雨绸缪之虑。举例说明:龙海二轻系统,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原有1100名职工未能参加社保, 10年来, 我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 用心良苦。反复宣传发动劝助了542名职工全额自费加入社保, 累计缴费735万元, 目前已有213名退休工人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最典型是钢窗厂一夫妇合年龄143岁, 每人交纳16875元, 每月领取250元起点退休金, 虽然5年后未收回成本, 现仍健在其乐融融。他们自愿交保买得三心:安心、放心、舒心 (公园老同志共叙闲情时, 有一种自豪感) 。许多人领到退休金都买喜糖送到企业和联社机关, 让大家分享他们的喜悦。

对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新一轮医保问题, 近期福建省政府已下发文件, 可望年底解决。但社保问题较突出: (1) 入保难, 必须年男45岁, 女40岁以下; (2) 收费高, 入保收费从1989年补, 每年3782元, 一次性要交7万多元; (3) 连续缴费未满15年不能办理退休, 要办理须补足中断的工龄, 人为造成不能按时办理退休 (如皮革厂一名男工, 男踩三轮车, 女是残疾人, 现不能办, 多次上访无果) 。 (4) 已入保职工收费标准偏高, 年交费达2028元, 不少企业无力支付, 单位缴费也由个人承担, 职工承受不了 (龙海二轻企业10家有代垫, 累计达600多万元) ; (5) 集体企业由于1990年以前工龄不能视同, 退休金偏低, 仅400多元。

3.关爱“三生”疾苦扶助弱势群体 篇三

关键词:关爱“三生”构建和谐

师爱是不求回报的,因为我们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今天,更为了学生的将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目标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之中的学生得到爱的帮助,感受爱的温暖。现将我组织指导我校教师关爱“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情况总结如下:

一、底数清楚

在每学期开学初让各班的班主任登记“三生”的姓名、住址、家庭基本情况和个人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及时上报学校团委,学校团委根据“三生”档案确定资助对象、帮扶对象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

二、计划到位

学校制定的德育计划,把关爱“三生”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关爱措施,把需要帮、扶、助的对象落实到每位教师头上,让“三生”的关爱人人都有着落;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关爱“三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布置给各学科组和每一位任课教师;政教处、团委制定的工作计划,把关爱“三生”放在一切活动之中,让“三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班主任制定的工作计划,拟定了“三生”家访活动,拟定了关爱“三生”的主题班会活动,确定了师生帮扶对象、生生帮扶对象等,帮助“三生”解决生活、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措施有力

1.关爱“学困生”的学习

对待学困生,要有“三心”:爱心、信心、耐心,即要“爱生如爱子”,用爱心育人,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不遗弃、不挑剔学生,要认为优等生是“宝”“后进生”同样是“宝”,教师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认识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艰巨性和持久性,需要教师长期地、有耐心地与他们同行,携手共进,一步一个脚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为数特别多,但我校从未把一个学生拒之门外,总是让他们开心地进入我校,安心地在我校学习。

我校分学科和班级建立了“三生”档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在课外实行个别辅导,并让学习优异的学生与学困生结对子,成立学习帮扶小组。学困生进入我校后,家长普遍反映学习习惯变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关爱“留守生”“贫困生”的生活

“留守生”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或被亲戚寄养,甚至单独生活;“贫困生”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家境困难。这两类学生,往往家庭教育缺失,心灵孤独,生活和学习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对于这两类学生,我校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们关注着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常和他们谈心,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温暖。

对待贫困生,不只在经济上扶贫,更要在精神上扶贫。让贫困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于集体的温暖和大家庭的热度,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心始终和他自己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帮助贫困学生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帮助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永争第一;教育贫困学生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生活上不攀比,不浪费,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教育贫困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立自强,奋发有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所有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付出心血和汗水、关心他们的人。

对于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我校老师善于发挥班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田景航、田景强同学,他们就是一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双胞胎。因父亲出车祸不幸去世,为了生活,兄弟俩的母亲在县中医院当临时工,整天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兄弟俩。由于缺少父爱,养成了倔强、任性的性格。老师暗地里要求班上每一位同学为兄弟俩做一件好事,老师和两个班级的同学为兄弟俩过生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兄弟俩变得孝顺母亲,尊敬老师,热爱班级,热爱学习了。

3.关爱“三生”的心理健康

因为家庭贫困、学习困难或者远离父母。这些学生较其他学生来说,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三生”家校联系

对于留守生,我校要求学生每月至少要跟家长通一次电话,班主任在接纳这些留守学生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个亲情承诺:当想念父母时,可以用包班老师(临时父母)的电话给他们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让他们放心。“亲情电话”的开通,为留守生和异地他乡的父母架起一座座心灵桥梁。

4.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篇四

寒亭区新阳光小学创办于2017年8月,是经市区教育局批准的一所独资民办寄宿制小学,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切实改善了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发展状况,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就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汇报一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 1、2014年秋季全校共有学生1047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6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5%,其中在校全托的有6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83%,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179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7.1%,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的有2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8%;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2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1.01%(这里有一部分是由于父母离异),其中只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有164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5.66%,只与爸爸生活在一起的有5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35%;全校留守儿童共48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6.51%,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来自各乡镇,父母一般都在外地打工。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389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80%,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280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26.74%,母亲外出打工的109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10.41%)

3、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有105人,占27%,一年回家1——2次的有284人,占73%,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

4、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7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一部分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大部分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好。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根据楚源小学18个教学班班主任提供的留守儿童相关资料以及2014年下学期9月份月考成绩表可以看出,这487名留守儿童36%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20%成绩比较优秀(成绩居班级前20名)。老师们也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

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召开家长会,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2、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爸妈、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老师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打一次生日祝福电话,增强他们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老师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告知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访活动、校讯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留守儿童“绿色环保”秋游、野炊等活动

为了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消除他们在校的孤独感,学校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外出活动,如游览红旗水库、桃源洞、爬鼎山、野炊等,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让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

4、手拉手共成长,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为进一步丰富我校留守儿童的活动内容,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传统美德,我校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乡镇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之间开展 “手拉手、同成长”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普遍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正在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父

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不能耽误孩子的教育,富裕了经济,影响了孩子,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勤于与孩子沟通,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多鼓励、多赏识。让孩子心情舒畅,快乐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和沟通。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里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5.关爱弱势群体 篇五

一、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产生的原因

农村小学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弱势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其先天性、后天性生理缺陷或是智力低下等因素。二是家庭方面原因。首先是部分家长工作繁忙,从时间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再次是家庭经济困难。三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师因为教学工作繁忙,从关心角度上无法全面顾及全班几十个学生。四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社会不良风气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的类型与性格表现

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特困生。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偏远农村,地理环境恶劣,缺乏经济来源,或因兄弟姐妹多人上学,或丧失父母,或父母外出打工遭遇金融风暴被迫回家而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他们在自己的穿着、生活质量上、零用钱的花费上都不如别人,怕被人瞧不起,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性格孤僻。

(二)留守生。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或丈夫或妻子,甚至夫妻双双离开故土,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外出打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管,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寄宿在公奶家或亲戚家,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隔代抚养、家庭事务多等原因,导致与孩子不能进行思想沟通,对孩子教育管理处于游离状态。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长着。因而小孩便形成了孤僻、胆小、自卑、心理严重、固执等性格特点。

(三)学困生。人的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但智力障碍不仅仅指先天因素的,还有后天因素的,如在记忆、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或错误定势。又如,有的学生因为生病导致缺课,使得知识学习不连贯而造成记忆障碍,情绪低落和自卑感强烈等等。这样他们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时常为考试感到焦虑,表现出担心、害怕考试,时间一长就会厌学,甚至逃学。

(四)残疾生。这类学生因为先天性或后天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他们的性格表现为孤独、自卑心理强烈,感觉低人一等;行为上孤独,不愿与同学为伴;特别是聋哑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的障碍,甚少与同学交流、沟通;肢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行走不便,也可能不愿与同学结伴而行。

(五)孤儿。这类弱势群体学生通常是因失去单亲或双亲或父母离异而造成。很多人因为从小生活在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家庭,从而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他们往往抑郁、孤独、叛逆、粗暴或怯懦自卑,狭隘自私或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同时他们因失去亲人后倍感痛苦、孤独,家庭教育欠缺,因而在性格上显得沉默寡言、孤僻,不与同学为伍,学习上不思上进。

三、关爱农村小学弱势群体学生措施的尝试

如何做好小学校园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是摆在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要给予极大的关爱,使他们能从阴影中走出来,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茁壮地成长。

(一)建立弱势群体学生档案。学校在每学期学生入学报名时,应及时建立弱势群体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弱势群体学生的姓名、弱势类型、家庭住址、不良爱好、身体特异表现,家长职业、家长的务工地、联系电话等,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做好家访、信访、电话访提供方便。

(二)依靠政府部门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由政府的民政部门给予生活上的关照,或者通过政府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来解决特困生的生活困难,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生活。

(三)建立互帮互助小组。一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为留守儿童、少年做一些家务、农活,使他们能安心在校学习。二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采取“一对一”、“几对一”的方式,辅导学困生,为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上掉队。三是通过互帮互助小组对残疾学生予以关爱,如他们是肢残的可以在其行走时扶他一把,如果他们是聋哑学生,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与其正常沟通,使其不觉得孤独。

(四)开展捐赠活动。班级、学校在一定的时间里可开展为特困学生捐款捐物活动,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使他们倍感学校、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化他们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五)开办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培养弱势群体学生克服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积极地面对,努力地克服,不能被挫折吓倒,要努力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能深刻领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含义。同时,面对自己的缺陷也要面对现实,告诉学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可以通过设立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让弱势群体学生把心里的种种困惑告诉心理辅导员,让心理辅导员为其答疑解惑。

(六)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其次教会他们抛开自卑,主动与同学交往,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平等相处。再次,要鼓励他们虚心向朋友或长辈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大胆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交流,消除疑惑情绪或自卑心理。

6.关爱弱势群体,共建社会和谐 篇六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中央、市委、县委的统一部署,经乡党委研究决定将基层组织建设年五月的主题定为“关爱弱势群体,共建社会和谐”。党员干部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在全乡上下形成“热心传、真心帮、积极带”的良好氛围。

一、热心传送科教文卫知识信息,改变科技弱势局面。一是邀请工商局、就业局、农委、科协等相关部门前来讲课,积极组织各村社成员入班学习,提升群众领悟科技、运用科技能力与适应市场规律的能力。近日,工商局于就业局在红椿乡成功完成了小微企业业务与技能培训,88名参会人员全部顺利毕业,红椿村拥有75家小微企业被称为“微型企业村”。二是成立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科教文卫宣讲小分队,进入各个村社,进行专题讲座,宣传的内容包括农学技术、市场信息、惠民政策等各个方面。三是全面落实“三项制度”,做到“两制一提高”:完善村干部坐班制,推行走访登记卡制度,反馈群众意见提高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全面推行“民事全程代办”制度,建立一支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二、真心帮扶弱势群体,提升社会温情。一是建立并完善党内帮扶机制,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确立一月一碰头,一月一走访的制度,让老党员切身体验到社会的巨大

变化,重温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激发老党员的生活热情与关心组织的责任心;完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使广大无职党员有空间与机会发挥作用,成立腰鼓队、打连响、象棋党小组,让老党员担任组织者与协调者;完善党内一帮一制度,关心困难党员,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关心流动党员,发放慰问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二是坚持“大走访”,落实“结穷亲”政策,及时了解村情民意,让全乡群众老有所依、少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带,贫有所帮,灾有所济,提升社会温情,实现社会和谐与“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

三、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实现社会发展之根本。群众富财国富,人民丰则国丰,大力发展适用于群众发展的经济,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是社会发展的职责所在。一是确立农户增收帮扶户,党员干部一带二,农户一带一,通过结对帮扶,形成互帮互带的良好局面。二是优化环境,为群众发展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2012年红椿党委政府耗资60余万元改善烤烟线路与烤房建设,成功申报了“巫山庙党”地理商标,并设立了六名产烟大户与药材大户各三万元的奖励金,极大的鼓舞了群众投身特色产业发展的热情;三是提供便民服务,组织烤烟现场培训会、药材种植现场培训会六次,提供现代化优质地膜、肥料与科技信息,打通市场,引进中药材初开工公司,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关爱弱势群众,一扫因贫而弱、因病而弱、因科技而弱、因文化而弱的困境,优化发展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红

7.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关爱;特殊群体;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转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他们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学习就业等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素质欠佳、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面对社会多方面的多重压力,其心理负担愈发严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由此引发的抑郁、孤僻、消极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高校特殊群体思想表现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学生的就业、以及综合素质受到影响时,这就大大降低了其地位,因此这就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根据对我校部分学生的调查,获得特殊群体的思想表现有:

1、心理问题群体。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由于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受到各方面影响,容易造成自卑以及敏感性较强,出现心理问题,在学生当中,会有少部分由于身体原因或者是家庭贫穷等,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然而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于学习、就业以及情感等因素,自身在承受力较低情况下,出现了自卑、压抑等表现,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能力。

2、贫困学生群体。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随着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呈上升的趋势发展,由于高校中聚集着不同层次消费的学生,基本上城市学生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由于经济原因,导致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等表现,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孤僻,没有集体感。

3、就业弱势群体。由于现阶段就业形式十分紧张,高校学生中一些弱势群体在没有特殊技能或者是较高的综合素质时,在就业中就显得更加困难。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应对,出现理想与现实冲突,对生活失去了上进心,产生了气馁等心理。根据调查表明:自2008年以来高校的就业率只有不到70%,这些就业人数当中还包含考研学生,80、90后的大学生由于对生活没有较强的心理准备和抗压能力,这就产生了不良情绪影响。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要采取措施,正确引导,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有利的准备。

二、特殊群体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高校特殊群体思想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这就需要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其素质的提高。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式以及心理应对现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教育体系中要注重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避免发生辍学或者时不良影响的发生,因此提倡构建和谐校园中,提高特殊群体的思想素质,主要的应对策略是:

1、增强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抗压能力。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要加强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培训室、心理测量室、沙盘室、宣泄室及音乐放松室等场所,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基地。同时,形成了一个好的氛围,让大家更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多个平台,为学生解决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做好宣传工作,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关爱特殊群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积极面对各种挑战,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度生活。另外,思想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培养坚强的意志,以健康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引导贫困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引导。构建和谐校园,关爱贫困学生,要做到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在精神上鼓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克服困难,通过在校园里举办“心理情景剧”“文化艺术节”“感恩教育”“模拟法庭”“社团巡礼”等等鼓励学生加入社团组织,更多的参加校园内各种文体活动,锻炼积极阳光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三、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指导,关爱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其形成多形式的就业方向,增强高校就业率,据统计调查,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企事业部门,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单位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保证了学生的就业。另外针对这种就业难的现状,我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也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专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聘请专家做就业相关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认识和职业规划。也是关爱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性化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就业观念的转变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关爱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关爱特殊群体,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教育中要结合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拓创新,关爱学生的成长。重视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充沛的知识体系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特殊群体提高思想教育研究,克服不良影响,最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于美亚,任一博,刘定辉,赵重刚.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高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5).

[2]黄文静,徐斌,陈一怔,刘丽华.关注特殊群体,以人为本促和谐——大学生特殊群体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4).

[3]刘春英,赵娜楠,黄东福,牛市林.关爱特殊群体,共建文明城市——对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考察和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3(03).

作者简介:王英峰(1979-),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课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研究(项目编号:J14SW82)成果。

8.论据素材之关爱弱势群体 篇八

6岁男童疑患自闭症长期被赤脚拴屋外

适用话题:弱势群体、帮助、助人为乐、艰苦、生活、奉献爱心

针对“四川遂宁射洪县自闭症男童被赤脚拴在屋外柱子上”一事。4月6日,遂宁市射洪县金华派出所负责人告诉新闻小编,目前已启动救助程序,因为小孩不说话又好动,家人担心他乱跑发生安全问题,所以长期用绳子将其拴在屋外。目前警方和政府正在联系医院进行鉴定、治疗,同时也正在帮助男童联系当地学校。

4月4日,网友@恋上外星人人人 发微博称,四川遂宁射洪县双溪乡有个六岁小男孩,长期赤着脚,被拴在屋外,平时饿了吃河沙、石子,或者由好心人施舍。小孩可能患有自闭症,父亲、奶奶管不住,只能长期将他用绳子栓住。该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一男童赤着脚被一条长绳系着栓在土屋外的柱子上,身旁站着两个老人。

6日下午,射洪县金华派出所负责人告诉新闻小编,得知情况后,派出所工作人员和射洪县双溪乡政府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已经启动救助程序。

射洪县金华派出所负责人称,男童外表看起来很乖巧,身体无其他病症,就是一直不说话,到今年6月份男童才满7岁,还不到法定上学年纪,只喜欢笑,非常好动好跳,只要放开就不停地到处乱跑。家人管不住,担心他跑到家旁边的水库,所以就把他用绳子拴到了柱子上。

9.关爱救助弱势群体倡议书 篇九

每次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心情都是异常的沉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总有部分弱势群体,不能与大家共同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他们用期盼的眼神,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帮助,渴望有朝一日,能和常人一样,融入社会,安心工作,认真生活。然,他不能,一个80后,正值青春好年华的李康宁。

出生于在XXX年的李康宁,从小就体弱多病,但拮据的家庭使得病情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孩子天性无邪,尽管不能向其他孩子一样玩耍,但有父母在身边伴着,他一样感到幸福踏实。然而,上天也有遗忘世间某个角落的时候,15岁那年,诸多原因,父母离异,双双狠心丢下了无助他,从此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弱小身影,独自顽强地生活着。

时光荏苒,一路走来的李康宁已经成为一个高大小伙。正对生活满怀憧憬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XXX年底,被诊断出重度糖尿病,坚强的他无法接受如此残酷事实,无依无靠,无亲无故的他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政府在得到情况及时给出了帮助,在县城提供了一套廉租房,并办了低保,每年有了4000元的生活保障。政府的这一亲民行为,让濒临绝望的李康宁重燃希望,暗下着决心,养好身体,好好生活,无论能力大小,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之人。

美好愿望总被病情恼,一心渴望血糖得到控制的李康宁,却因控制不良引起并发症——慢性肾衰竭,心脏病。重新燃起的生活信念他不敢轻易放弃,用政府补贴的钱来回往返于南京金湖,只源于想活下去!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长期下来,药费是惊人的。为了节约开销,去南京一次买回一个月的药量,也特意买了注射胰岛素的笔,便于自己治疗。

几年下来,巨大药费已经无力承担,没有劳动能力的他靠着低保和救助金,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就在我写这份倡议书的时候,他来消息告诉我,昨天深夜,突然晕倒,病情下滑,缓了一小时强撑着去了医院输了液。医生再次强调,必须入院治疗,可因为经济原因,向医生申请放弃入院。

病魔无情人有情!在这里我们期待着你参与这次救助行动,请献出一份爱心,成全一份勇敢的坚持,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他需要我们大家伸起双臂,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帮他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倡议人:XXX

10.关爱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篇十

摘要:在热闹的校园里,大学生“边缘群体”总是退避一隅,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学校及老师的思考。通过多种途径的探索而构建起来的大学生“边缘群体”关爱机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边缘群体”的归属感和成就动机,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关键词:边缘群体;关爱机制;路径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

从起初感觉自己明显慢了一拍,不知道该怎样融入新的集体,慢慢地变为自己被身边的老师、同学冷落,感觉到自己不再合群且对未来一片茫然一一这正是大学生“边缘群体”的写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某高校2012级的工科学生和2015级的文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边缘群体”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

问卷调查的设计包括基本情况、行为表现、原因测评三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里存在因家庭状况较差而不愿与人交往,因逃课较多而导致严重挂科,因长期兼职或沉迷网络游戏,因有不良嗜好等而独来独往、脱离集体的学生。在“当您身边的边缘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会怎样(可多选)”这道题目中,只有1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较为积极正面的处理方式。

在个案分析中,笔者结合自身学生工作实际,对近40名学生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交流。这些“边缘群体”大致可分为学习落后型(逃课较多、学分很低)、经济较差型(敏感自卑、兼职较多)、性格心理特殊型(宿舍关系紧张、家庭背景复杂)、适应能力较弱型(精神面貌较差、难以承受挫折)四种类型。在“边缘群体”中,大多是以其中一种特点为主,同时存在其他特征。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活动,一些人甚至沉溺网络、虚度光阴、极度自卑且过度敏感,这不仅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还可能导致校园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大学生“边缘群体”的产生原因

高校大学生“边缘群体”的出现,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分层日趋明显,贫富悬殊,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客观理性的思维分析,容易产生偏激、片面的观点,对社会、学校甚至周围同学采取冷漠、排斥的不合作行为。

(二)学校因素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己由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教育。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有时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样的师生关系难以建立信任,教师很难及时干预学生的异常思想和行为,在客观上助长了“边缘群体”的产生。此外,高校资助体系虽不断完善,仍难覆盖到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注重物质扶贫、忽略精神扶贫是“边缘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尚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心理咨询效果有限,这也是“边缘群体”产生的原因之_。

(三)家庭因素

根据《行走在理想与现实边缘一一驻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家庭是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首要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或是父母关系不融洽,缺乏较深层次的心理沟通,学生难以从小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干预过多,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人格教育,也会造成学生主动性差,不能顺利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

(四)个体因素

从高中到大学,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挑战。进入大学,有些学生没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渐渐地不能像高中时期那般备受关注,心理失去平衡,开始逐渐被“边缘化”。有些学生,不能较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的关系,造成自身相对孤僻,逐渐被师生和环境所忽视。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明晰合理的规划,直接造成了“边缘群体”的产生。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边缘群体”关爱机制的路径分析

(一)发现、关注“边缘群体”,实施有效教育引导

辅导员要发现并关注“边缘群体”,对他们进行学校思想教育、朋辈行为引导,再通过老师、学生党员、优秀学长、学姐、室友的共同努力,为“边缘群体”营造积极的学习大环境与和谐的生活小环境。

“边缘群体”的发现是第一步,辅导员可以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课堂考勤、关注学生社交媒体等三个维度进行。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走绿色通道报到的学生;深入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着重观察逃课较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利用时下学生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深入学生群体,掌握“边缘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趋势。

辅导员在发现“边缘群体”学生后,开展思想教育时要注重“渗透性”原则,以朋辈的引导为主。一方面,可以邀请学生党员、优秀的学长、学姐与他们成为朋友,从生活、学习上的小事入手,让他们有一个有力的心理依靠。另—方面,构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第一,进行有效的班级团队建设,比如,引导学生设计班级logo和口号来构建班级文化;第二,打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宿舍内制定《宿舍成长守则》,成员间多一些包容与沟通,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倾听、引导“边缘群体”,开展丰富的团体项目

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对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丰富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午餐时间约“边缘群体”学生聊天,以轻松的氛围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发现学生的异样之处,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干预。同时,根据不同学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利用年级会、班会的形式,有层次地开展团体辅导,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有效减少“边缘群体”的产生。

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帮助“边缘群体”找到自身价值,让他们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进融入集体的意愿。例如:在笔者引导下,一些“边缘学生”在关爱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中,渐渐找到了自信,更加具有服务意识。

(三)关爱、守护“边缘群体”,进行家校协同关怀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构建关爱机制的重要原则。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有助于促进边缘群体的健康成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老师可借助微信、微博、QQ等新手段,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帮助学生成长的合理方案。

上一篇:三检制度下一篇:烟花爆竹隐患排查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