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审美(精选9篇)
1.电视审美 篇一
审美角度谈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倾向于播音主持方向,其艺术性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深入分析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强化播音主持艺术效果,能够促进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主持人形象设计、主持人声音表达技巧以及社会视域三个审美层面对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从而为播音主持提供更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审美角度;播音主持;艺术
一、前言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传媒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播音主持作为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人物,影响着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其整体艺术效果深刻影响电视节目想要传递的社会态度。电视播音主持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其艺术效果决定了电视节目的基本风格。因此,对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还可以促进整个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二、从形象设计的审美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一)发挥电视播音主持包装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媒体机构和固有的技术模式造成了冲击。电视媒体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需不断提高其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发挥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不断包装播音主持,强化节目的视觉效果,引起群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1]从审美的角度分析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就需要利用包装等形式提升播音主持的整体气质,促使主持人的风格能够与节目融为一体,从而不断优化、升级电视节目。
(二)发挥主持人服装选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要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还需要电视播音主持人进行自我升级,发挥服装选择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这要求主持人要不断进行自我升级,在不同的节目中要体现不同的风格。主持人要选择适合节目主题的服装搭配,制定不同的方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服装的搭配技巧决定了主持人形象的转变,有利于达到节目的预期效果。
三、从社会视域的审美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一)保证电视节目定位,确保相关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符合实际
电视节目内容从根本上影响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爱度,只有确保相关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符合实际,才能在促进播音主持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要全面分析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保证电视播音节目符合观众的要求,准确定位,创新节目立意,进行有效的组织策划,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系统处理机制,保证电视节目的主题与观众的价值观相吻合,从而为发挥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作用提供必要的保障。[1]
(二)在社会视域内对文化语境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定
电视节目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更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传播者,只有有效地处理电视节目,才能提升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价值。[2]因此,要不断创新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从视觉、听觉和整体感觉出发,分析电视播音主持的作用,保证历史传统能够与主流文化融合,强化整体运行效果。
四、从语音整体结构设计的审美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要促进电视播音主持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深入分析主持人的综合情况,不仅需要包装电视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更需要分析其声音素质。首先,众所周知,人的嗓音具有先天性,而后天的发音练习会影响人的发音模式,人的用声习惯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不同播音主持人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别,情绪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声音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节目对主持人的声音有不同的要求,要保证电视节目效果,就需要节目制作方密切关注主持人的声音特点,并对其有效分类。[3]其次,由于电视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对其声音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播音节目中,主持人要通过利用变化的语音语调给受众创造一个更易于接受的环境。对于所有的主持人来说,拥有高超的表达能力是对播音主持人基本的从业要求。因此,有必要积极创新节目管理措施,促进电视节目顺利播出。通常而言,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特色是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一大因素。只有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与其主持的电视节目类型相吻合,才能保证播音效果,同时协调播音主持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强化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
五、结语
电视播音主持对电视节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电视播音主持,就要在关注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大对其外在形象的包装和声音训练,充分展现主持人的魅力,从而强化电视节目的视听效果,提高电视播音主持的综合素质,确保其艺术魅力得以全面展现,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保证广播电视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娟.从审美的角度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J].新闻研究导刊,(04):115.
[2]吴慧萍.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13):151.
[3]贺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J].西部广播电视,(10):127-128.
2.电视审美 篇二
审美意识指在审美过程中, 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力反映, 即广义的美感, 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 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摄像员的创作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画面构图是否合理、是否好看、有没有美感, 除了技术原因外, 更多取决于摄像师的审美意识、艺术修养。一部好的电视作品, 是由众多电视画面通过艺术构思和后期蒙太奇剪辑而形成的, 每一个拍摄镜头的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到一部片子的整体效果, 试想如果前期拍摄的镜头一塌糊涂, 最后的片子效果能好吗?摄像人员的审美意识主要反映在所拍摄的电视画面上, 他对拍摄对象美感的认知、挖掘、塑造, 是通过拍摄的画面表现出来的, 包括片中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交代、事件的表述、效果的制造、客观现实的再现、思想的表达等, 这些均与摄像人员本人的美学修养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摄像人员, 在充分了解文案的基础上, 会进一步把事件或剧本中的情节、人物造型、时间和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因素, 进行预判、感受、联系, 通过艺术构思构成具体画面, 把这种想像中的美感通过技术和技巧手段以及多种表现方法体现在画面上。所以, 有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直接关系到电视画面的质量高低, 是摄像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当具备了审美意识和基本的拍摄方法后, 构图这一环节就成了三足之鼎中的重要一足, 那么如何提高画面构图能力呢?
一、电视构图的定义
电视构图即画面结构形式, 是摄像师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 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 把客观现实转化为画面形象的一种电视创作活动。一幅完整的画面一般是由主体、陪体、环境 (前景、背景) 、光线、色彩、线条、影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 镜头的拍摄应通过对上述诸多因素的合理选择、搭配, 精心布局处理, 使之达到主次分明、相互映衬, 形成严谨、流畅的画面语言, 能不能组织好这些元素, 体现了一个摄像人员的构图能力。
二、要想掌握提高构图能力, 必须了解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和一些基本要求
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动态性;时限性;多视点;画幅的固定性和构图处理的现场一次性;构图结构的整体性。构图作为一个创作环节, 是即兴的、个人化的工作, 很难界定出具体化的、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模式, 但根据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一些基本的构图要求是我们必须了解和理解的。
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的一些基本要求:1.画面要简洁;2.主体要突出;3.立意要明确;4.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5.画面平衡处理等。
三、要想提高构图能力, 必须熟悉画面构图的一些基本方法
1.静态构图;2.动态构图;3.单构图;4.多构图:画面结构或构图样式连续或间断的发生变化 (像运动摄像) ;5水平构图;6.垂直构图;7.斜侧构图;8.曲线构图 (S型构图) ;9.黄金分割构图;10.九宫格式构图, 又称井字构图
四、摄像构图如何突出主体
对比衬托法———利用各种对比方法突出画面主体形象。对比衬托, 就是使主体和背景、陪体、前景等形成对比关系, 常用的对比方法有虚实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对比、动静对比、方向对比等等。
构图手段。1.从视觉心理学角度来看,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 利用明显的线条引向突出主体, 比如自然界存在的优美曲线, 可用山脉、道路、河流等作为引导线, 引出主体。2.利用九宫图黄金比例等, 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 如利用形象的完整与否、人物视线指引等, 总之没有一定之规, 需灵活掌握并注意创新。
重要位置法。主体占据画幅重要位置, 可以得到突出,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主体放在几何中心或趣味中心, 比如既用有利的角度又用比较完善的光线来突出画面主体。
另外, 选好拍摄角度和景别, 也是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因素。一部电视作品是摄像师的镜头结构和画面构图的美学趣味及创作个性的展现, 电视片叙述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楚、主题是否突出、思想是否深刻、视觉冲击力是否强大、艺术感染力如何, 摄像人员的镜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电视主要是靠画面表达, 摄影师的每一个镜头不仅是现实片段的记录, 同时从画面里还表达出了创作者的观点。摄像机景别、角度、机位、速度、运动方式的变化, 体现了摄像人员的内心思维活动和技术能力, 因此摄像人员除掌握必要的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之外, 还要善于用他发现美的眼力、艺术的构思能力, 去调动光线、色彩、线条等众多因素, 去有机地组织一切画面的造型, 从摄像艺术创作的高度去保证电视作品的成功。■
3.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审美培养
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和地方电视台的建设和发展,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电视编导岗位需求数量能够满足电视编导学生数量,同时多家媒体单位的竞争也对电视编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其编导出的作品的受众性有直接影响。大众并非都有一双创造出美的手,但是其都有一双发现美和比较美的眼睛。如果电视作品的审美没有竞争力,那么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会受到影响。2016年两会中着力强调了创新对各个行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创造性地增加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力度。
一、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对电视编导工作的影响
(一)对电视节目的主题进行审美选择
在数量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如何做到吸引更多的观众,赢得更高的收视率,电视节目制作前主体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电视编导一般具有较强的节目制作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电视审美意识,会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发现在平常现象之下所蕴含丰富的美学因素,这对电视节目主体的确定、电视节目制作方案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审美评价
电视编导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自我的审美意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对规范和严格的审美评价体系,使制作出来的节目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展现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三)对电视节目形式的审美标准
电视节目的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出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部分,同样也是电视节目最为明显的美学表现。电视编导在后期的制作节目时,运用电视节目中的各种艺术手段和剪辑的特点,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形式,使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好的服务和表达每一期电视节目所指定的主体,提高电视节目在表现上的艺术感染力。
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电视编导的知识结构
在理论上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知识结构的拓宽和视野的扩大有利于在电视编导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工作。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大体上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显性教育方面,主要可以将美术和音乐以及体育等艺术课定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须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与艺术的接触量,从而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中的美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由于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艺术课主要是为了电视编导作品的审美质量服务的,学校要与艺术类教师进行深度沟通,从而让其艺术课堂上的知识可以对该专业的学生有确切的指导作用。这样可以让本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有高度的竞争力,同时也彰显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隐形教育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载体来展开。从教学楼的装修风格到校园景观花草的设计,从学校长廊的画廊作品展示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钢琴角落,都要洋溢着艺术的气息,环境对人的意识形态有重要的影响。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校园中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学生自然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出艺术气息。古书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文化就是一本无形的可以呼吸的美学书籍。
(二)增加电视编导的工作经验
第一,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间接经验。要对编辑进行审美意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到上级相关新闻编辑部门进行学习,从而能够让编辑了解到同行业先进工作者的审美工作的切入角度,进而有利于其实际的电视编导工作中能够有所借鉴。第二,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民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受众率较高的传媒方式能够有广阔的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内容受大众欢迎,他的表现形式喜闻乐见,这些传媒工作者很多就来自民间。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电视编导的过程中积攒丰富的经验,需要教师对其经验进行分析和指导。电视编导专业可以定期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收获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审美意识与电视编导之间关系的课题研究,以论文撰写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对实践的总结双方面来反思审美意识和工作的联系。
(三)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被动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要将审美意识纳入到其作品的评价体系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学分而努力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电视编导的水平,进而有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的审美意识水平有客观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其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流于形式,仅仅给学生一个分数,要给学生具体的评价。既要说出其作品好在哪里,又要之处其作品可提升的空间,还要为其作品主题相关的审美因素进行补充。只有这样具体的审美评价,才能够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强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对电视节目的选题和内容以及形式的表现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电视不再是大众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只有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才能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因此,电视编导专业教研工作者要通过校本课程来丰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在进行不同主题的节目编导时应用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元素,进而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此外,要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工作经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方面,要在传统的学习评价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作品审美取向的评价,从而让电视新闻人不仅重视新闻的“新”字,还要表现出新闻的“美”。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编导专业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可江.媒体传播对大众审美意识的影响[J].中国地市报人, 2016(04) .
[2]于凯.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J].新闻传播, 2016(04) .
4.电视审美 篇四
摘 要:相比较以往音乐真人秀节目,同样是引进国外的节目形式,为何《中国好声音》能够一炮走红?为何《中国好声音》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为何《中国好声音》能够打动观众的心?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以《中国好声音》节目为例,以审美特征为视角,在阐述其“真善美”节目特质的基础上,分析了本节目中过分煽情的故事、节目创新力不足以及学员负面形象等审美缺憾,深入探讨了音乐真人秀节目应加强节目形式的研发能力,转变审美情趣,传递正能量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审美特征;发展建议
(一)加强节目形式的研发能力
目前,我国选秀节目大多是通过对国外一些优秀节目版权的购买而产生的,这些引进来的“洋品牌”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但是节目的新颖度是不能够被复制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地音乐真人秀节目创新力不足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实现我国内地音乐真人秀节目的真正进步,加强节目形式的研发能力、实现节目形式的自主研发才是根本途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文化消费倾向上还存在这一定的差距,但这不应该成为我国内地音乐真人秀节目模仿、抄袭,品质不高的理由。
因此,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要想得到质的飞跃,仅仅依靠从国外引进选秀节目,并且在模仿的同时稍微加以改动是不够的,没有娱乐节目的创新机制与行业氛围,那么无论我们如何利用都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我们必须从国外的优秀选秀节目中汲取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本土化改造,促使从业人员提升节目形式研发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创造出更多、更精彩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在满足电视观众观看需求的同时,实现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真正定位和创新,提升电视观众的审美能力,盲目跟风最终只能得到失败的结果。
电视受众的群体非常庞大,要求也非常多样化,不同层次的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我国电视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从受众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出发,研发出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营造良好的电视市场环境,推动我国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审美情趣,传递正能量
通过音乐真人秀节目,观众可以体会音乐的艺术性和魅力,欣赏节目的娱乐性。从时下流行的节目中我们可以分析当代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审丑”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电视节目追求高收视率本无可厚非,因为收视率关系到广告资金的投入和节目的生存,但是不应该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盈利而采用一些夸张、出位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阎怀兰认为:“以收视率为前提,打造审丑特色,为了节目能盈利,暗箱操作,反映了节目制作策划者唯利是图,忽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现在很多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基本不设置门槛条件,只要想参加都可以报名,致使很多的青少年误以为明星梦很容易实现,单纯的为了追求名利而参加节目;在节目的海选中,有很多的选手为了吸引评委和观众会做一些丑态表演和出位表演,而这种行为并没有被纠正或禁止,这也反映出人们的审丑的喜好。
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受众群体非常庞大,产生的影响也很大,音乐真人秀节目应该注重自身品味的提升,要具备文化内涵和思想高度,力争做到既能娱乐大众,又能传递正能量,这也是我国内地音乐真人秀节目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中国好声音》这档音乐真人秀节目做的很好,这个节目立足于音乐艺术的本身,并不会因为其他外在的因素而影响对歌手的评判,真正做到还原音乐的本质,摒弃了对“审丑”的追求;《中国好声音》让我们看到了很多选手为了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所做的坚持和不懈的追求,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和无可替代的正能量。我国选秀节目需要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利益,做到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娱乐大众的同时,能够挖掘出节目的文化内涵,倡导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结 论
《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打破了我国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低迷局面,该节目在购买外国版权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迅速打造本土化的品牌形象,将节目的亮点与竞争力放在音乐质量本身,通过“寻找纯粹好声音”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素质歌手,并且以充满青春、励志、公平公正的风格进行营销,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尽管《中国好声音》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其节目的成功也为中国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会越办越好,真正实现本土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选.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梁满收.《中国好声音》好在哪里[J].南方论坛,2012(4)
[5]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J].新闻世界,2012(9)
[6]李翔.《中国好声音》:电视音乐选秀的新范例[J].媒体时代,2012(9)
[7]覃晴,谭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2(10)
5.电视审美 篇五
一、明确计划目标。我非常重视美育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就安排、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
二、把美育工作与各科、各项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6.电视审美 篇六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综合了人的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目的性的特征,大学审美文化理论创新以关注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把实践作为创新的基础和理念的重要内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总是在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关系中展开,主体、对象、环境等因素在实践中形成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由此而产生真、善、美。
大学审美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和当代实践的感性倾向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审美实践的健康发展。超越性是对当下的反思批判,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是在传统的文化形式和现今的文化状态下有所创新,创造新的审美文化载体和形式,以此来表达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审美理想。超越性本质上是要靠主体自我去超越功利和世俗,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在克服具体实践难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创新理念正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其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种办学理念和实践理念,使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仍以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我国培养大量的社会精英。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为审美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大学理论研究者的反思和独创精神,是大学审美文化理念创新的关键和希望。
第二,在审美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中,构建以追求和谐美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审美文化理念。泰戈尔是一个典型的“和谐美”论者,他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发现了美,并给出结论:“美是梵性的和谐真理的感性显现。”各种美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秩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是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离不开和谐。和谐是一种关系,以多种要素相互并存为前提,以相互作用为关键,以相互融合为目的;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有序、协调、平衡统一、完美的状态;和谐还是一种超越,超越世俗的欲望,超越生命本身的限制,超越人格完善的境界。如今我们强调和谐,是因为我们缺少和谐,现在的审美文化只强调娱乐、快感和利益,只是一种所谓的美,没有真、善的基础,不是和谐的美、真正的美。
马克思说过:“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追求美,就是追求和谐,追求进步,追求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和谐美的追求才能使人得到和谐的发展。大学生不仅渴望知识的索取,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和谐的美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在情感中融入理智的真与感性的善,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三、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传承所谓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渗透于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子系统。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总和,具有独特的功能、意义和价值。[2]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与审美、大学生与社会两个方面。
首先,从审美文化的方面来看大学审美文化的价值表现在:第一,审美理想是当代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的审美理想能够指引当代审美之路的发展方向;引导美学理论的健康发展;强化美学的道德价值;指导审美理想教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美的理想目标。
《列子》以“心凝神释”为审美理想,《淮南子》以“真人之游”为审美理想,这些审美理想都以“美的自由人生”为人生目标。第二,审美观念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审美观念是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直接指导大学生的审美活动,制约大学生对美的创造,规定大学生立美和审美的方向,因而必然成为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念直接受世界观的指导和制约。[3](P141)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建设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审美观念。第三,审美趣味体现着大学审美文化具有美化人生活的价值。在精英审美文化群中,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史记”和“诗骚”传统审美趣味。晚清时期,小说这种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也开始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趣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则成了当时“高雅的审美趣味”。不管怎么演变,审美趣味都反映人在审美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一种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见和兴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传承审美文化的人文性和高雅倾向,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能被世俗的大众审美文化同化。
其次,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世界的整个关系上,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审美使人直面自己的灵魂,从而将自己的全部心灵秘密揭示出来,使人的心灵渗入生命意义之光。[4](P134)审美,是人与他人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默契达到彼此深切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爱”正是在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结,反映了时代人物的形象与时代的变迁。通过审美活动,达到自身关照,实现自身的净化。审美文化不只是对具体、现实现象的反映,而且是关注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与终极价值。审美文化的价值同时表征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性与引领性不仅标志着对世界文化体悟的程度,也标志着人关于存在本质的最高哲学的理解。人通过审美认知世界,直观自身,体现人的价值。
四、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价值的构建大学审美文化随着主流文化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也会随着大众审美文化负面的影响而产生动荡。国家危难之时,大学生会挺身而出,吹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号角,当受到大众审美文化商业性、娱乐性、功利性的冲击,大学生又涌动着“一切向钱看”的暗流。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在政治信念与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与自我价值、心理意志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审美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更多地是要体现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使自身提高的发展的同时引领大众审美文化向更高的层次提升和发展。
第一,大学审美文化人文价值观的构建。在人文性理念的引导下构建大学审美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大学审美文化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古代,人文教育很受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套完整的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并造就了一个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群体阶层。[5]根据价值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的特性和人文的以文化人,促进人的精神升华和自由发展为本的特性,可以得出结论:人文价值是满足人探索生活意义,追求理想生存,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文价值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因为人文价值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大学文化的其他价值起导向、统摄、促进的作用。
人文价值产生于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人文价值指向于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价值的目标指向于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人性完满、人的自由发展。人文价值体现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认识和把握物质生活对人的意义就体现出人文价值;当自然科学显现人类的精神追求并应用于理想生存境界的创造时,也就体现出人文价值。
第二,大学审美文化社会责任感价值观的构建。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6](P130)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未成年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未成年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众审美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的每个角落,“兽兽门”、“校花门”等事件早已把道德、人格尊严、审美标准抛在脑后,唯一的目的就是名利的收获。这些对个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消解着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思维,大学审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也变得浅薄、淡化。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又怎能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大学审美文化没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又怎能实现引领大众的理念?“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代表着一种责任。大学审美文化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引领整个民族、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纵使大众审美文化消解、冲击着大学审美文化,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大学审美文化能够走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因为大学是一个组织程度和自律程度很高的教育机构,它能主动地从管理上防范各种不良思想倾向的蔓延与恶化。[6](P49)大学成员的个人素质较高,能够自我批判和反思,从而重新构建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大学审美文化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以其特有的人文特征、创新性和超越性的理念引领着大众审美文化走向积极健康,实现其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 陈新汉.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 J].唯实, (7).
[3] 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5] 王长宇.中美大学理念简析[J].世界教育信息, (7).
7.浅谈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篇七
1. 目前电视编导素质现状
电视和网络的普及, 使人们对电视作品的要求不断增加, 但目前的电视作品制作水平和艺术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一是编导队伍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三是业务全面、综合素质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短缺;四是科学管理相对滞后, 薪酬体系与岗位权责缺乏有效匹配[1];五是一些编导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差强人意;六是一些电视编导人员重视实践和经验, 忽视理论和培训, 不注重素质的提高。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编导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2. 电视编导业务的素质要求
电视艺术是一门有着较高科技含量的艺术作品, 电视编导人员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不断提高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完成电视作品的能力。
2.1 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指对镜头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一名出色的编导必须对镜头语言了如指掌, 能够巧妙、熟练、恰当地运用镜头表达创作意向, 展示节目意蕴, 使镜头运用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除了电视节目文字稿件外, 对视觉语言的运用可以成为衡量编导素质的标准之一[2], 比如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致力于连接镜头, 通过镜头表现形象、展现情节、述说故事, 并通过层层推演, 形神兼备地刻画事物, 展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2.2 制作技术
电视节目制作因为内容、形式、目的不同, 其制作方式也千差万别, 优秀的电视编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熟练掌握各种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精确掌控场景录制、镜头处理、画面编排、表演控制、音响效果以及场记场务等导演艺术, 增强节目的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力。
2.3 美学修养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 参与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 电视编导必须既有丰富的电视制作知识, 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熟练而灵活地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广泛涉猎其他艺术门类, 丰富知识贮藏, 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带给受众以美的感染力和熏陶, 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
3 电视编导的审美能力
电视编导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对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受体感受具有重要影响, 成功的电视编导应注重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职业素质。首先, 必须增加文化修养, 激发创作灵感, 提高艺术感受力;其次, 编导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实感和历史责任感, 具有对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价值认同感, 才能使作品真正具有艺术美感效应[3]。再次, 对电视作品视听艺术的处理常应通过直觉进行判断和取舍, 激发编导人员的创作灵感和美学悟性, 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质量和艺术表现力的理想作品。
4 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是审美主体在创作中的能动反应, 一名优秀的编导能对激发审美感受的素材、题材和画面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 对节目制作的方式、取景的角度、传播的形式、艺术的品位等进行综合评定。电视节目是一种社会化的审美消费, 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通过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 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能力又反过来制衡和刺激编导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双向建构循环往复过程中, 传受双方的角色定位和审美意识逐渐趋向成熟[4]。
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是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的反应, 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的审美能力, 好的电视作品是编导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是编导的主观审美感受与客观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产物, 电视编导只有在创作中自觉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才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满足观众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需要。
注释
1[1]陈一凡.浅谈新形势下电视节目编导综合素质.今传媒, 2013. (1) 115-116.
2[2]邢玉华.浅谈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活力, 2011 (7) :153.
3[3]管梅.舞蹈构思的审美意识.戏剧之家, 2009, 3 (3) :149.
8.电视审美 篇八
关键词: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培养;强化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先进文化需求也變得越来越强烈和挑剔。尤其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出现,电视节目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电视编导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凸显出来。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灵魂来讲,电视编导在电视节目的筹划、制作过程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在当前的形势下,各地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电视受众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一个好的电视节目要生存发展,将会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广大的电视编导必须要加强自己审美意识的提高,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并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发现融汇到电视节目当中,最终传导给广大的电视观众,赋予电视节目更加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电视编导如何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尝试探索提高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全新途径。
一、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说,审美意识是电视编导应该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素养和能力,是提高电视节目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对于提高电视节目水平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电视编导来讲,必须要具备审美意识,也就是对美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鉴赏和表达能力。体现在具体的电视节目制作当中,就是使自己的电视节目更加具有审美价值,更加符合观众的口味,更加能引发电视受众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最终使自己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赢得较高的收视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在当前的形势下,广大电视编导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是势在必行的,因为随着世界文化融合的加快,外来的文化不断涌入,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电视编导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电视节目发展的步伐,才能在不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电视编导提升审美意识,对于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对于提高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审美意识可以体现在电视节目的具体制作过程中,体现在电视节目筹划、录制等各个环节当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视节目主题的正确把握
电视节目的主题如何,可以说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观众定位和收视效果。当前,电视节目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随着世界文化交往的加快,外来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都将对国内的电视节目产生严重的冲击,对电视节目的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来自电视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因此,电视节目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电视编导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就可以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就可以让自己的节目更加富有文化内涵,让自己节目的选题更加新颖独特,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显得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自然也就更加容易的受到电视观众的认可,并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2.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正确组织
当前,同类主题的电视节目可谓比比皆是,就拿相亲节目来讲,很多电视台都围绕这一主题包装推介出了自己的独特节目。而同样是一个电视主题,观众的反响和收视率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当电视节目的主题确定下来之后,决定电视节目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内容了。电视节目的内容是电视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当电视编导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之后,其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对于节目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也会更加符合观众口味,也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3.对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发展
影响电视节目收视效果的一个因素就是电视节目的形式问题。一个电视节目的形式如果更加的新颖、独特,更加铁岭观众生活,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参与欲望,就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电视编导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他就会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选取更加适合节目主题和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能够从观众的审美口味出发,从节目名称、画面剪辑、主持人选择、灯光音响等细节上入手,对电视节目形式的把握也更加驾轻就熟。同时,也会从审美的角度对现有的节目形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和发展,更加迎合观众的欣赏品味,更加受到电视受众的认可与喜爱。
二、培养及强化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几点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视节目的编导也是一种创造美、鉴赏美、传播美的活动和行为,因此,这就需要电视编导具有超于常人的文化素质和底蕴,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洞察力。做为一名电视编导来讲,必须要不断加强文化学习,注重审美经验的积累,不断从外界的反馈中获取动力,弥补不足,实现自身审美意识的全新提高。
1.夯实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是电视节目的灵魂。只有具备了超强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发现美、鉴赏美、传播美。所以,一个电视编导要想让自己的电视节目与众不同、具有深意、更容易赢得电视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改,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离开了这些审美意识的提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当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因此,电视编导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单纯地在传统文化上吸取养分,也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促进电视节目内涵的提升。
2.丰富电视编导审美经验
审美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一种长期从事审美活动的积淀。所以,这就要求电视编导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反思,注重积累和沉淀,注重对自己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美的元素进行吸取,转化为自己的审美经验。广大电视编导不能只关注具体的事务工作,更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审美意识的思考上,对于审美元素的总结上,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分析,才能使自己的审美经验更加丰富,使自己的审美意识不断增强。
3.要重视公众评价
一个优秀的电视编导不光能在成绩中获得自信,更能在电视受众的争论,乃至批评中获得进步和成长。因此,要建立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电视节目的优劣、特点进行一个公开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编导可以通过受众的真实反映,进而改进自己的节目,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可以通过设立优秀电视节目奖项,来进一步接受和反馈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对优秀的电视编导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电视编导和电视受众能够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一个绝佳的平台和渠道,更好地促进电视编导更好更快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杜静.《新时期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和培养对策》.《中国传媒科技》,2013/16
[2]宗以晴.《广播电视编导素质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3/06
9.审美教育 篇九
摘 要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想象
前 言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美育的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 “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鼓舞教育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美
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自从人类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世界以来,大自然就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到了魏晋,人的自我开始觉醒,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大自然的景物中得到延展,发现、追求、欣赏自然美成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挥程度的认识和追求。自此以后,自然美成了陶冶性情和培育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自然美占相当一部分,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荷花》《火烧云》《望庐山瀑布》等等。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换,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学生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美。社会美广泛的存在着,哪里有人的生活,有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哪里就能显示人的创造力量,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社会美也是各种各样的,十分丰富和复杂。如语文教材中的《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的壮烈美,《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体现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美,《手术台就是阵地》体现了人格之美等。社会美对于人的教育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态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如《太阳》《月球之迷》《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等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果老师只从抽象的理性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学生很快丧失了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三、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
语文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课文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的,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2]。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3]。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的日月潭等;或者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负荆请罪的廉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等。
(二)愉悦性
语文美育使人“乐”的教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当学生处于快乐的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三)不可抗拒的,以情动人
语文美育是不可抗拒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诗歌使学生动于内,从内心情感的角度打动学生。如当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课文中人们痛失总理,送
别总理的悲伤场面感染了,读着读着,眼圈红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识,领悟意境。
(四)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语文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满足每个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激励学生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趣也正是好奇的心理中产生的。当学习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能满足其创造欲,语文美育过程就变得更为积极、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在学习《画风》前,我让学生画风,有些学生在苦思冥想,伤透脑筋,有部分学生只参照书本画出来。学习课文后,学生都对画风很感兴趣,能画出各种不同于课文的画风方法,如小朋友在放风筝,小朋友的帽子被风吹走了„„画得很有创意。因此语文美育能通过其愉悦性激发个人创造性。
(五)能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陶冶的本意是造型、铸造,人在被造就的过程中通常不是一块白板,人性有自身的弱点。语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减少、去除弱点,提高学生的品格。如学习《可贵的沉默》后,我也曾问学生:“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会为你祝贺吗?”答案大多是肯定的。“那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他们祝贺吗?”接着也是一片可贵的沉默,学生在沉默中反省自己。我又问:“那你以后会为父母祝贺吗?怎样祝贺?”学生又热烈地各抒己见。在学习课文后,学生懂得了不能只向父母索取爱,还要懂得回报爱、奉献爱。而“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活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5],这就明确了语文美育在人的身心陶养中的作用,能调节身心的矛盾,使之臻于和谐。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各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纵观语文教材,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
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等,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课堂形式的设计等,审美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创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凋。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一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1.教师应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营造氛围。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也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毕安曾说:一个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6]。音调和表情属非语言行为,但在一个信息的总效果中占很重要的成分。据调查统计,课堂信息交流的效果与老师非语言的使用是否具有美感成正比。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音调,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变化,向学生传递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速的。另外,上课前教师短短的几句导入语。或诗词,名言、成语,或故事、典故的引用,或几句有感而发的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话语,都能渲染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情境,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海的歌》可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来导入《和时间赛跑》等。
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学《荷花》时,展示一池美丽荷花的图片,为教学增色不少,学生能知其形美,感其神美。又如教学《海底世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3.简明的板书、板画也能创造美的氛围。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以简明、精练的文字,将课文内容提纲列举在黑板上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简明的板画也一样,能形象、简单地把课文内容以直观形式再现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儿童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可见,板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画面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使语文美育的过程更活跃、主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活动是以审美的感知为基础,并且,审美感知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没有审美感知力就没有审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最直接的 7 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品的力量,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要领会文章的情趣,还必须多读文章,甚至熟读成诵。愈是美学价值高的作品,愈难深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想深入理解,单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7]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8]“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朗读方法:
1.范读与领读。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播放教材录音带。范读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基调,并进入情境,让人感染,产生共鸣,这样听者在别人朗读时也成了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如学习《太阳是大家的》,教师应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明快的节奏,读出人们对太阳、生命、和平的热爱。
2.有声有画朗读。借助媒体,声画并举,创造氛围,促进朗读。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揣摩角色的个性,把握好语调、语速进行分角色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人物的了解,感受到形象美,人格美,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对话的朗读中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谊,感受失去挚友后小鸟落寞的心情,唤起学生对保护自然的初步意识。
4.比赛诵读。在班里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评比,提高朗诵水平,展示朗诵才华,感受诗歌的魅力。组织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小组
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诗歌的意境,创设共鸣的氛围,使教学渐入佳境,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改善学生的性情涵养,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作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喜、怒、哀、乐诸情感都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了。这种情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语文和语文学科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决定可以通过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每个人的审美观虽然不同,但它有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的区别。因此要明辨美丑,就要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否则就有可能视丑为美,视美为丑。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作文的观点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9]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让学生学习包含作者丰富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寄寓的美好情感,让他们的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如教学《一个降落伞包》,我先向学生讲述当时飞机遇到的危急情况,再让学生读出当时机舱中的情况,抓住小女孩的“哭”
和周总理的镇定,及周总理的言行。周总理临危不惧,为了人民的安危宁愿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通过语文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感化,以高尚的影响,使个体的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结合,形成了美的道德行为。由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强迫,而是把“美”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积淀成学生的内心道德情感,领悟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鉴察真伪,识别善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乐趣的一种能力。语文课中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排演课本剧,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戏剧,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人物动作、对话的操练排演,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场景,还可指导学生自制头饰表演。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实践,既可以激发阅读的积极性,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美的丰富内涵,同时又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要想提高审美鉴赏力就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课内是流,课外是源,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诵读,使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利用课堂前五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西游记》《唐宋名家词》„„要求他们写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作品和心得,把好的作品在全班同学中推广开来,掀起读书的热潮,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五)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它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一种能力。由感知到鉴赏再到创造,这实际上是一
种知识的反馈,即吸收、加工、输出,这“输出”就是创造。“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创造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 [10]。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首先要有对客观事物很好的感受力,即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观察力;还要有调动起美感心理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想象力。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语文教材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宝库,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我要求学生联系经验,从各个感觉器官展开联想。学生说:“我看见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我听到春雨沙沙沙„„”“我闻到青草和泥土的气味。”“我感觉到春风拂面,看到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 „„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启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如何利用想象力去创造美呢?可以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作中体现美的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续写是其中一种创造美的方法。如作文题目:小明独自一个人在家,这时响起了门铃声“叮咚叮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情节设计合理。有些同学说:“家人回来了。”“骗子冒认他爸爸的朋友来骗钱。” „„大部分学生都能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其实想象是离不开生活的,想象是对生活的审美,我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除续写以外,还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写作,听音乐作文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欣赏美、创造美,成为真正的审美者。
总之,语文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开阔学生
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整个教学的始终,必须做到合二为一,而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审美教育。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语文课变成美育的殿堂,带领学生去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林治金:《语文课程标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3]李吉林:《李吉林与情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4]徐诸标:《美育概要与例话》,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5]陆嘉明:《语文审美教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年.[6]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引文注释
[1]杨德如:《语文美育学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1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1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9月版,第173页
[5]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页 [6]哈佛商学院:《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哈佛商学院2006年2月版,第十二单元第五章 [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第1册,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第168页 [8]姚 鼐:《惜抱轩集》卷四,上海会文堂书局1992年4月版,第449页
【电视审美】推荐阅读:
审美体验的层次08-24
审美艺术教育10-16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10-21
浅谈小学板书审美10-31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06-20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07-17
语文课的审美教学09-19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10-17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11-10
《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