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2024-08-01

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共16篇)

1.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一

悄悄地,秋天来到我们的校园。

一进学校的大门,展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棵棵大松树。大松树好像张着双臂,在我们到民族小学来读书。

往前走,两旁还有火红火红的菊花,东一丛、西一堆,好像团团火焰在燃烧,多美的花啊!走近一看,一簇簇耀眼的菊花就像一串串小铃像一串串小铃铛,小孩子从旁边跑过,也能听见“叮铃叮铃”的声音。

来到操场,一股清泉冲天而起,又分散而下,这就是学校的喷泉。后面有两块碧绿色的草坪,一大一小,也由原来的浅绿色变成了黄绿相间的地毯。体育课我们经常在大操场这块地毯上踢球、玩耍呢!

操场两边生长着美人蕉,碧绿的叶子衬着黄里带红的花,真是惹人喜爱。秋风一吹,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你瞧!有的花绽开得欢,像一群含笑的孩子;有的还是花骨朵,似一个个熟睡的婴儿。那蕉叶上滚动的水珠是那样晶莹,溅到了我的脸上,凉丝丝的。

你看!那明亮宽敞的教室,书声朗朗……

“请让一让!我把你的衣服都打湿了,真是对不起!”

哦!原来是一个梦,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呢!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不是梦,她一定会成为实现的。你看,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为了学校的荣誉正在忙碌着,美好的未来一定正等着我们,我也赶快加入其中吧!

2.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二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 (1) 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 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 (2) 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 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 (3) 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 (1) 畏惧心理, 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 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 (2) 自卑心理, 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 不可能把作文写好; (3) 无所谓心理, 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 不好也罢, 觉得都无所谓; (4) 自我满足心理, 认为自己作文还行, 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 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 易于接受新事物, 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 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 培养他们讲真话, 抒真情, 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 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 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 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 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 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 慢慢看, 细细听, 静静想, 感受秋天的气息, 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 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 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投影)

我略作指导, 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 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 做到实地观察, 切身感悟。

2.观察时, 留心身边一草一木, 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 记下写作素材, 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 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 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 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 毛毛细雨啊, 轻轻薄雾啊, 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 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 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 还是乡下孩子, 均有佳作佳句出现, 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 (城区) 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 (城区) 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 结构全篇, 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 (农村) :“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 迈着轻盈的脚步, 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 一瞬间, 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 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 (农村) :“……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 你看, 家里忙起来, 学校闹起来, 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 我精心准备, 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 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 我很满意, 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 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 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 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 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 (1) 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 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 (3) 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 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 笑容挂在脸上, 听得认真, 议得投入, 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 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 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 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 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 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 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 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 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 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 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 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 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 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 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 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 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学生勤于观察, 乐于表达, 才能写出好文章, 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 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 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 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生活, 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 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 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 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 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 只有研究学生, 做到“目中有人”,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为学生所喜爱, 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 没留心观察, 不善于观察。因此, 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事事关心”, 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 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 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 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 而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咀嚼。积累呢, 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 一旦有感悟, 就立刻记下来。这样, 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 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 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 我将调整指导方案: (1) 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 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 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 (2) 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 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 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 再让学生到大自然, 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 去感悟, 效果一定会更好。

3.秋天的校园等 篇三

走到学校,看见一棵棵柿子树立在门边,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红红的小灯笼,好像在欢庆新同学的到来。踏进校园,一股悠悠的树叶清香扑鼻而来。再看脚下,一片片落叶织成了一条金黄的地毯铺在路中间,走在上面就能听到沙沙的响声。秋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一阵阵凉爽。操场旁边那些开满粉红色小花的树,摇摆着婀娜的身姿,显得活力十足。小草仿佛在进行舞蹈大赛,迎着秋风扭着纤细的腰身。抬头仰望,毫无杂质的蓝天上,一排排大雁排成“人”字型向南飞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明年春天它们又会飞回来,或许还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呢!

(北京市北师大附小五年级 李佳欣)

我是一个“小不点”

我叫余梓炀,今年9岁,是个男孩。我已经三年级了,可是我个子很矮,连眼睛、鼻子、嘴巴都很小,人人都叫我“小不点”。有些叔叔来我家做客时,老是问:“小朋友,你读学前几班啊?”弄得我脸都红了,唉!谁叫我长不高呀!我很难过。

我有好多爱好,比如说打羽毛球、看书、玩电脑等。有一天,我和姐姐去楼下打羽毛球,开始的时候我很小力,姐姐总是接不到。姐姐大声喊:“小不点用力点啊。”我用了吃奶的力气使劲一打,果然打到姐姐那边去,姐姐笑着说:“这样就对了。”打呀打呀,后来我竟然把姐姐打败了。天黑了,我和姐姐才回家去。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一小学三年级余梓炀

指导老师:黄英姿)

坡子街的小吃——臭豆腐

我用小叉子叉起一块,呀!你瞧,红的是辣椒,黑黄的是豆腐,这绿的嘛,当然是泡菜和葱了!仔细一闻,有辣椒的香,豆腐的香,还有一股说不出的混合香呢!我张开嘴,轻轻地咬了一口,啊!它既松软又酥脆,外脆内柔,一旦咬开,里面的豆腐便会滑入口中,一口下去几乎不用力,它那滑滑的身子便会断开,带着热气“淌入”喉咙。一块下肚,你必定会以风卷残云之势吃下一整碗。那种独特的味道会一直在口中荡漾,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我心想:这家伙可真好吃呀!怪不得是湖南省的著名小吃啊!“吧唧吧唧”谁在吃东西啊?我抬头一看,原来馋猫妈妈也独霸了一碗呢……

(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 朱茗鹭 指导老师:唐屹立)

小蜗牛

我在草丛中的一片叶子上捡到了一只小蜗牛,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小蜗牛长着两根细小的触角,背上驮着一个螺旋形的壳,遇到危险,它就会缩进壳里,可爱极了!

一开始,小蜗牛对我很陌生,它总是把头缩进壳里,好像躲避敌人一样。可是过了几天,它慢慢地和我混熟了,不再把它的头缩进壳,和我也十分亲密了。

前段时间,我发现小蜗牛把身体缩进壳里,用自己的分泌物形成一层膜密封住出口,小蜗牛这是干什么呀?我急忙去问爸爸,爸爸说:“小蜗牛以此保护它柔软的身体不受寒冷的侵袭,它不吃不喝,全靠忍饥挨饿的本领过冬。”原来是这样呀!我恍然大悟。

于是,我把小蜗牛放回了大自然,那儿才是小蜗牛的家。

虽然我和小蜗牛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很快乐,还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4.秋天的校园小学作文 篇四

刚进校门,就看见博雅广场前的六棵高大的银杏树,它们的枝干粗壮,叶子像一把把精巧的小扇子。一阵秋风吹来,树叶随风飘落,如同一群群黄蝴蝶在翩翩起舞。

河边有几棵柳树,树叶已经变黄了,细长的枝条轻拂水面,就像小姑娘梳洗她的长发。另有两棵广玉兰,像巨人挺立在那里,叶面绿油油的,背面是褐色,似乎充满了生命力。每年五、六月份,广玉兰都会开出洁白的花朵。

校园道路两旁是两排香樟树,枝干笔直,枝头挂满了黑色的小果子。还有那片山茶花,鼓着一个个花苞,正静静地等待开放呢!

5.秋天的校园小学作文 篇五

学校的梧桐树,树叶又大又黄,风一吹拂,像一只只黄色的大蝴蝶从天而降,显得十分憔悴,过了一夜,已经落得满地都是了,远远看去,好像是秋姑娘给大地铺了一张金色的地毯。所以我们班打扫清洁区每次都是全员出动。

学校的白杨树的叶子很小,也很单薄,风一吹,那些带叶子的小枝就像蜻蜓一样,有细长的身体,一对翅膀,在空中自由的飞翔。

我最喜欢操场西北角的那颗大树,虽然我不知道这棵树的名字,但是它很高很直,又白杨树的风格,到了秋天,叶子很黄很圆,黄的像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风一吹,那千万只像黄色的小鸟一样,从树而落,势不可挡。

6.小学校园的秋天的作文 篇六

伴随着秋的气息,踏进校园的大门。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校园里弥漫着秋的清香。花园里的牵牛花,穿着色彩斑斓的花衣,吹着喇叭迎接秋天的到来;吊兰伸展着白绿相间的小手,为秋天的到来鼓掌;道路两旁的香樟树,裹上了米黄的大衣,树叶被染成了鲜艳的鹅黄,飘飘洒洒,为道路增添了几分新的色彩。

校园里弥漫着秋的丰收。期中考试过后,同学们用小手从树上摘下一个个丰收的果实,脸上挂满了恬静的微笑。她们抱着丰收的果实,兴高采烈地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校园里弥漫着秋的音乐。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里飘散出来;同学们悦耳的歌声,从教室里飞出来……

秋天的校园,充满了五彩缤纷;秋天的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秋天的校园,承载着童年的记忆……

7.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七

一、校园童谣与课堂管理的涵义

何谓童谣?《毛传》解释《诗经》中“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时说, “曲和乐曰歌, 徒歌曰谣”[1];《韩诗章句》中说“有章曲曰歌, 无章曲曰谣”。[2]由此可知, 童谣是指儿童通过口耳相传的、没有乐谱的歌谣, 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童谣的解释是: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 形式比较简短。校园童谣是指在学校中流传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且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童谣。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行为规范, 是学生认识世界、强化崇高理想信念的媒介, 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课堂管理的有利资源。

关于“课堂管理”的涵义, 古德将其定义为“处理或指导班级活动所涉及的问题, 如纪律、民主方式、补充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与保管、教室的物理特色、一般班务处理及学生社会关系”。[3]约翰逊等人认为, 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 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4]莱蒙齐认为, “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课堂生活, 以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5]台湾学者李祖寿认为, “课堂管理是安排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 以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其学习时间, 在教师的指导与希望之下, 从事其应有的及可能的学习”。[6]尽管对课堂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其精髓基本相似。总结起来,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处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 达到教学目标的艺术。[7]

二、绿色校园童谣引领小学课堂管理的现实意义

课堂管理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 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不良的课堂管理则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良好的课堂管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 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的生长, 保证有效的课堂交往。校园童谣具有生活性、娱乐性、行动性、文化性等特点, 因而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并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校园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其与小学生的关系决定了童谣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小学课堂管理, 成为课堂管理的有效载体。

1. 童谣———激发课堂活力, 促进学生精神生长

课堂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课堂活动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学活动, 而且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生长的过程, 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有意义的生命经历。[8]因此, 课堂活动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管理就是要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 开发课堂的活力, 发挥其生长功能。

相对于日复一日地遵循着同一种教学程序、死板的老师, 学生们更喜欢富有激情、活跃的老师。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激情, 能把课堂的节奏和形式等搞得多样化的老师, 他们就不太会在课堂上睡觉、想入非非或者搞小动作。将童谣引入课堂使其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定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童谣简洁明快、童趣盎然, 小学生普遍喜欢唱童谣、编童谣, 乐于用童谣进行游戏活动。将教学活动穿插童谣或将教学内容、家庭作业等编成童谣可以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 这也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例如, 浙江江山清湖小学正在实践利用童谣激发课堂活力的活动。课始, 童谣———诵规自明。“上课。”“同学们, 你们将是我最好的朋友!”“老师, 您将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行成于思, 毁于随。业精于勤, 荒于嬉。”“请坐。”这是该校课堂起始的一个缩影。这一诵读不仅收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更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课堂活力。课中, 童谣———吟理自清。用小学生喜爱的童谣贯穿完整的课堂活动, 会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最终使学生愉快地达到课堂活动的目标。

2. 校园童谣使课堂管理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情感意向

在教学实践领域中, 教师往往重视那些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相关的需要, 而相对忽视学生追求快乐地学习的需要, 这阻碍了有效的课堂交往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是课堂教学理应关注的首要对象, 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追求快乐学习的需要。否则, 这不仅会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动力, 而且会削弱学生的学习需要。校园童谣含有“快乐因子”, 能使儿童愉悦和振奋。它以其欢快的调子, 儿童式的热闹和幽默让儿童感受生活的快乐与丰富多彩。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 校园童谣是儿童的愉快心境的一种表达, 意味着儿童的兴趣、意向以及实践的可能性。愉快本身意味着兴趣, 兴趣会导致一定的行动意向。在快乐的活动中渗透特定的教学知识或者需要遵守的管理规则, 比较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情感意向。

3. 校园童谣使课堂管理方式和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道理和规则若没有与行动联系起来, 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意义。童谣多采用具体的、富于动感的句式, 在词汇的使用上以名词和动词为主, 集中表现事物在如何变化、人物在如何行动上, 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以往严肃的课堂管理已经遭到时代的淘汰, “上课了, 大家请安静”“不要交头接耳”“认真听讲, 不要有小动作”等管理用语已经受到学生的厌恶。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将一些枯燥的说教式的管理规则用童谣来表述, 能使小学生乐于接受。例如“上课听讲要专心, 帮助同学要热心, 放学路上要当心, 完成作业要细心……”一首简单的童谣就把上课、交往、课外的一些规定有趣地表达出来。童谣所特有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顺口悦耳, 朗朗上口, 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 他们对童谣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因此,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使用童谣替代那些冷冰冰的甚至呵斥的语言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通过童谣的课堂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这种管理中, 学生创造力得以开发, 个性得以张扬, 情感得以熏陶, 人格得以培养。

三、校园童谣引领小学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1. 童谣创编课堂常规, 规范课堂行为

被老师和学生们所接受的课堂行为准则是行之有效的准则。行为准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班、不同的年级而有所区别。童谣深受儿童的喜爱, 通过创编童谣准则, 让学生一起参与它们的制定, 学生不但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准则记住, 而且能指导他们的课堂行为。例如:

上课铃儿铃铃响, 催使我们进课堂。

书本学具摆整齐, 身正脚平眼前望。

立正问好动作轻, 朗读课文声音亮。

回答问题先举手, 乱说乱讲不像样

小组活动要参加, 积极主动受夸奖。

下课铃儿铃铃响, 互道再见不要忘。

先把书本准备好, 再和伙伴捉迷藏。

追跑打闹不能做, 遵守纪律我最棒。

2. 童谣创编教学内容, 衔接课堂, 增强连贯性

教学内容是课堂的重要构成因素, 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指向教学内容, 即通过教学内容的传递实现师生互动。课堂中的众多问题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密联系,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和兴趣时, 课堂的交往、课堂纪律就变得容易调控。因此, 对于即将要学习或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可以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编成童谣的形式传递,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 学生乐于学也能够学得更好。在教学中, 教师恰当安排、巧妙运用童谣进行教学,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所学的内容穿插得体、衔接有序, 学生乐于学习,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学与玩”相融合,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让学习变得简单化、明朗化、有趣化。

(1) 巧用童谣———突出重点促进理解。如何把教学重点讲懂、讲透、讲活, 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将教学重点编成童谣能帮助学生记忆且不容易混淆, 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课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 编制读数童谣:“读数要从高位起, 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如有零, 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 只读一个记仔细;万级末尾加读‘万’, 亿级末尾加读‘亿’, 读数规则永牢记。”写数童谣:“写数要从高位起, 哪位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无单位, 用‘0’占位要牢记。”又如, 一年级数学童谣:“开口朝前大于号, 尖嘴朝前小于号, 又平又直是等号, 谁大谁小我知道。”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这几个符号的特点, 学生很快就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而且不易忘记。

(2) 巧用童谣———分散难点帮助记忆。在教学中, 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 如果用编童谣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 能够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识记更加牢固,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初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重点是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如果编成童谣进行记忆, 效果非常好。“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十的朋友全记牢。”吟诵时再配上歌曲《小星星》的旋律, 小朋友非常喜欢。又如, 辅助声调学习编童谣, qi的四声:“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个气球齐飞起。一起飞到北京去, qīqíqǐqì。”ji的四声:“我有一只小花jī, 今年我上一年jí, 汽车上面真拥jǐ, 弯腰来把鞋带jì。”

(3) 巧用童谣———总结方法提高技能。在教学中, 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 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的教学方法, 过于平铺直叙, 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童谣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 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 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比如, 创编标点符号童谣, 总结标点符号的用法, 规范小学生写话作文断句。[9]

小标点, 不简单, 作文断句最关键。

陈述、疑问或感叹, 抑扬顿挫有情感。

一句话已说完, 画个句号小圆圈。

一句话未说完, 中间停顿把逗号点。

逗号就像小蝌蚪, 弯弯的尾巴圆圆的头。

词语并列更好办, 要用顿号来隔断。

顿号像个葵花籽, 上小下大脑袋尖。

一个问句写完后, 画个问号像耳环。

命令惊奇或感叹, 快把叹号写后边。

叹号就像小雨滴, 雨丝连着小雨点。

总结导语有话说, 冒号上下两圆点。

引用他人说的话, 双引号儿标两边。

书写方法最好记, 一对蝌蚪上下翻。

内容并列写分句, 分号圆点连逗点。

如果转折或注释, 破折号就画一横线。

意思要是说不完, 省略号六点紧相连。

3. 童谣增强课堂合作与交往

成功的课堂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使得整个课堂充满富有激情、活跃的气氛。这样, 学生不仅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获取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童谣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能够更进一步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 在品德课中, 为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或前后位之间边做动作边诵读“拍手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八荣八耻要牢记;

你拍二, 我拍二, 为了祖国要出劲;

你拍三, 我拍三, 铺张浪费要揭穿;

你拍四, 我拍四, 做人不能自顾自;

你拍五, 我拍五, 好逸恶劳是耻辱;

你拍六, 我拍六, 我们尊老也爱幼;

你拍七, 我拍七, 崇尚科学属第一;

你拍八, 我拍八, 诚实守信人人夸;

你拍九, 我拍九, 法律法规要遵守;

你拍十, 我拍十, 争做文明小卫士!

参考文献

[1]毛亨.毛诗注疏,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337.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165.

[3]GOOD C V.Dictionary of edu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3:102.

[4]GOVE P B.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M].Springfield:Merrian-Webster Inc, 1986:1372.

[5]LEMLECH J K.Classroom management: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M].Prospect Heights:Waveland Press, Inc, 1988.

[6]李祖寿.教学原理与技法[M].台北:大洋出版社, 1979:169.

[7]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6.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8.描写秋天的校园小学作文 篇八

早晨的花坛别具一色!信步来到学校的花坛,只觉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树叶上湿漉漉的,好像刚下过一场蒙蒙细雨,把树叶洗刷一新。仔细一看,树叶上滚动着圆溜溜、亮晶晶的小露珠,怪可爱的。花坛里盛开着许多“秋之骄子”,他们显得五彩缤纷:白如雪、红似火、黄赛金。他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叫“千手观音”;有的叫“海底捞月”;有的张牙舞爪,叫“蟹菊”;还有一种叫“羞答答”的菊花,她总是低着头,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啊!令人目不暇接。

校园里的树木的叶子已经枯黄。在一阵瑟瑟的秋风中,树叶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林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递着秋天到来的信息。想必此时只有松柏依然那样苍翠挺拔,向人们显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吧!

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的花儿,默默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如健壮的青年的树木,支撑着温馨的校园。

感谢你,秋天!我想永远把你留住,因为你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如此神奇!

9.秋天的校园小学生作文 篇九

瞧我们那小菜园,棉花露出了雪白的“肚皮”,像白云一样,还柔柔软软的,那些绿绿的“果子”,是还没开放的棉花苞;豇豆的藤紧紧地缠着竹竿,那些小豆子在豆荚里实在闷得难受,一个劲地往外挤,碧绿的豆荚被挤得凸出了很多圆包;黄澄澄的稻穗低着沉甸甸的头,像一条条狗尾巴,在秋风中摇啊摇,向我们展示丰收的喜悦。

我们蔚蔚果园的那棵柿子树上,挂上了许多火红的“灯笼”,这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东西,正害羞地朝我们招手呢!旁边的橘子树上,结满了青青的.小橘子,它们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么多橘子,树妈妈可受不了,它被这些小淘气压弯了腰;近处有棵柚子树,虽然柚子不多,但每一个都像沉甸甸的大皮球,都快把树枝压断了;桂花树的花虽然已经谢了,但微风吹来还能闻到淡淡的清香;不远处还有棵银杏树,黄绿色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风吹来,银杏叶上下飞舞着,就像在跳欢乐的扇子舞。

后操场里的小草,有的黄黄的,快要枯萎了;有的棕棕的,已经枯死;而有的还是亭亭玉立。不过没关系,“春风吹又生”,明年春天,这里依然会绿意无限。

10.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十

一、中小学校园网站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网站仅仅是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

通过对1 0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兰州市、西安市、沈阳市、上海市、乌鲁木齐市、广州市、成都市、北京市、济南市、杭州市) 一些中小学网站的浏览, 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园网主要呈现的是诸如学校简介、学校通告、校园新闻、教学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和信息, 起到的作用仅是对外宣传和展示形象。

2. 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很少

在多数校园网上, 关于教育、教学的信息主要有:本校的获奖信息、教师的优秀教案、科研情况, 而有关教育教学新发展、新的教学动态等方面的外部信息却少之又少, 教育资源库极其匮乏。只有极个别省、市级重点中学, 即所谓“名校”的网站提供了资源下载服务, 但资源的数量很少, 资源库中的教案、试题、课件等缺乏更新。

3. 缺乏教学互动平台

在校园网中, 很难看到便于教师进行开放性教学研究、交流和资源收集的教学互动平台。教师不能通过学校的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动。

4. 教师和学生很少登录校园网站

由于校园网教育资源匮乏, 相当多的教师只能到互联网中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相比之下, 学校在几年前曾花费巨资建立的资源库, 在数量上和更新速度上都无法与互联网相比拟。

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校制度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限制了师生对校园网的使用。如有的学校在校纪中明确规定, 不允许师生在校时间上网。由于缺少上网的氛围, 教师和学生登录自己学校网站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5. 缺乏教学管理和教学监督的职能

尽管有的学校在网站中设置了校长信箱, 不过这对调动全校师生进行教学监督的意识和行为来说, 还远远不够。在校园网的设计中, 还缺少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好栏目。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1. 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应用不够重视

可以说, 所有校长都知道教育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导, 学校领导关注点依然是学校的升学率等功利化因素, 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制约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 传媒对网络缺乏正面的引导

从来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坏信息传得快。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经常报道的是某某孩子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习或是走上了歧途的负面消息, 而有关师生利用网络的积极的、正面的报道却很少。尽管只有少数学生经常上网吧、打游戏, 也只有个别教师上网是为了消遣或者猎奇, 但学校对此非常敏感, 常常为了杜绝不良的上网行为, 不惜放弃网络给教育带来的机会。

3. 网站开发缺乏正确的需求分析

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开发存在照搬、套用他人的现象。很少有学校真正从学校的实际需求出发, 认真分析和研究自己学校网站的功能, 从而有针对性地“量体裁衣”。所以看上去, 很多学校的网站就像是借了别人的衣裤来穿, 既不合身, 也体现不出自身的文化特色。此外, 学校网站的开发与建设缺少师生的参与, 缺乏学校各级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校园网的建设应有清晰、明确的定位, 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 建立一个基本的网站建设标准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考虑中小学网站所应发挥的效能, 对中小学网站的规划、设计以及功能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让各中小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有参考的基准, 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建设出特色。

2. 从实际出发研发网站, 切实保证功能需求

网站的开发设计就如同我们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设计一堂课。首先, 根据大纲的要求, 确定这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 从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出发, 分析和设计这堂课应该实现哪些功能以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再次, 采取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最后, 使用何种技术或方法完成课程设计。

网站的设计所不同的是, 它是一项工程项目, 计划性更强, 对学校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具体来说, 中小学网站的研发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校长亲自挂帅, 成立一个研发小组进行自主研发。

(2) 各部门、教职员工积极配合, 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网站应该为学校解决哪些问题, 应该满足哪些教学、管理需求, 从而确定网站建设目标。

(3) 明确网站应该具有哪些功能, 以保证教学、管理的需要。

(4) 明确网站应具有哪些结构, 以保证各项功能的实现。

(5) 明确网站开发应采用何种技术予以实现。

(6) 做好网站的开发计划。

(7) 做好成本效益分析。

(8) 注意吸取同类学校的成功经验。

(9) 聘请专家指导。

(1 0) 考虑网站未来的扩充和升级。

3. 师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不能仅靠几个网络管理员, 应尽可能让师生、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与维护。这样, 网站的资源可以持续地得到扩充和更新, 为提高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水平和效益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

4. 学校应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

学校从管理机制上对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给予保证, 正确地对待教师和学生上网问题, 从制度上给予严格的管理和支持, 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让校园网发挥出真正的教育、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龙陶陶.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实验设备, 2006 (4) .

[2]郑小丽, 叶小宝.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5) .

[3]徐寅波.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6) .

11.小学生秋天的校园作文 篇十一

你瞧,桂花里面有新枝的地方长着一簇簇的金黄色的桂花,它亭亭玉立在校园里面,它枝繁叶茂,青緑色的叶片中间一朵朵可爱的小桂花好似害羞的小姑娘,在茂盛的枝叶里若隐若现。一阵秋风吹过,把它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迎来了阵阵清香。

那阵清香被菊花闻见了它也不甘示弱路爱了一片片黄色的花瓣,那花瓣多得让人数不清,一阵凉爽的秋风把菊花吹得东摇西摆,好像是只漂亮的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呢。菊花也绽开了笑脸。

鸡冠花的花瓣非常美丽一般都是粗壮的独杆子,周围有小船形的叶子轮生着,上面是一朵又大又肥的红花,模样很像鸡冠。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强,也很坚硬,不管散落在多么缺少营养的土地上,来年都会发芽生长。我用手轻轻采下一些花瓣,放在手中仔细的观察它的形状好像是一把扇子。

广玉兰这棵树虽然比不上挂花的阵阵清香,也比不上菊花的美丽,但它是高大挺拔,树形优美,但它非常的美丽。

12.小学三年级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十二

教学楼旁的柏树长得格外茂盛,枝干十分粗壮坚韧。在它的枝干上,长着茂密的绿叶和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果实,穿着白花花的礼裙,活像一位去参加舞会的小姐。这碧绿的叶子,配上这豆粒一般小巧的果实,显得十分温和、柔美。远处的樱花树可愁死了,向旁边的小草说道:“小草呀!你都没落叶,我已经要忍受这落叶之苦了。”

花坛里的蝴蝶也不甘示弱地干起了活,在花塘里飞来飞去,不时在一朵山茶花上休息休息,不时吸些花蜜犒劳犒劳自己。勤劳的蜜蜂久久不见影子,也许是放秋假了吧!

操场上的孩子们可开心了,下课了,有的同学在玩猜拳的游戏:“石头剪子布。”有的同学在做喜欢的运动------打篮球:“传球,传球。”同学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有的身轻如燕地跳着绳,令一旁的同学目瞪口呆。

13.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 篇十三

一、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 是传承机制的一个方面;培养非遗“传习人”, 使传承后继有人,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传承人不断地传授, 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才有可能接受、掌握某项非遗的技术、技艺、技能, 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骨干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只有既重视对“传承人”的抢救, 又加强观众和“传习人”的培养, 才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目前, 被各级政府认定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毕竟是少数, 要达到活态传承、持续传承的目的, 就要扩大宣传教育面, 要不断地培养传习人。

在我国历史上, 传统的非遗传承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延续传统文化的作用, 但因其范围小、人员少等局限性, 且非遗在旧社会的社会地位低下, 传承只是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链中断, 或因种种原因而失传。而这一社会背景及条件在当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有的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已极度弱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周边的强势文化所吞噬。如果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改变以师带徒的单一的传承方式,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消失于无形之中。学校教育正好解决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学校是系统传授、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专门场所, 也是广泛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想之地。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体系,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形式, 把非遗相关知识融入青少年的兴趣活动中, 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课程进行修读, 让青少年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 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非遗进小学校园是从小培养传习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这方面, 之前虽有研究者注意到了非遗与校园的关系, 但较多关注非遗在高校传承、有关课程开发等方面, 对非遗如何在小学校园中传承的论述尚属少见。非遗进大学校园与进小学校园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世界观、审美观, 他们可以通过讲座、欣赏、选修、论坛等不同的方式, 近距离感受和了解非遗的博大精深, 学有所成者甚至可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研究。例如数年前广州粤剧团上演《花月影》期间, 充分利用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 将传统艺术在大学生中普及推广, 进行了一系列公益性活动, 包括邀请大学生一元钱进剧场、名家进校园、戏剧生活体验等相关内容, 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对粤剧的兴趣。通过知识的普及和现场的感受, 大学生们增强了对粤剧艺术的理解, 感受到粤剧之美。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是恰当的, 如果用在小学生身上就嫌为时过早。小学生初涉世事, 不能要求很高, 他们需要的是普及、广泛、基础、感性的非遗初级知识。

非遗进小学校园, 是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的根本举措。小学阶段, 是学生增见识长知识、接受新生事物最为敏感的黄金时段, 也是培养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最为关键的时期, 学习要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将小学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与保证。

二、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可行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 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许多项目本身具备艺术性、审美性、健康性, 如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基础知识亦不难入门, 学习非遗知识与我们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小学阶段正是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充满兴趣、易于接受的时期, 此时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 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 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非遗进小学校园既是丰富课外知识的手段, 也是放眼未来的打算;既是非遗保护及传承的必须, 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

非遗进校园的做法近年来开始试行并逐渐铺开, 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地方剧种或民间文艺, 都很受欢迎。如:郑州市在小学生体育课推广少林操和少林拳, 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 能充分领悟到少林武术这项民族遗产的文化精髓, 学到少林武魂奋发向上的精神, 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宁夏在2007年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素有“西北之魂”之称而濒临消亡的山歌“花儿”, 并开展歌词创作、山歌比赛等活动, 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爱好者。

广州市也不乏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成功例子。大南路小学是广州市十五所“粤剧进校园试点基地学校”之一, 也是越秀区非遗进小学校园的试点单位,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证明非遗进小学校园之路不但可行, 且成效喜人。该校排演的具有粤剧元素的保留节目《南国红豆展新姿》, 作为2014年越秀区广府嘉年华大型活动及2015年广府庙会指定的表演节目;学校还本着由浅入深、兴趣为主的原则, 从简单的“通草画”入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越秀区非遗项目“通草画”是广州两百多年前的外销画, 通过十三行通商口岸销售到世界各地, 曾是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广州) 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南路小学对通草文化的传承, 不是对作画技巧的简单模仿, 而是融合学校“真、活”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 切合素质教育对人培养的要求, 整合孩子年龄和时代特征, 融入新的创作元素, 赋予通草古画以新时代的感觉。学校以不同的活动方式介绍通草画的历史和制作方法, 创新出几种通草画技法, 如压塑法、雕刻法、立体花等, 在市、区教育文化部门引起了重视, 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还在校内外开展了通草珍品展、举办师生作品展、通草设计赛等活动, 使通草画为全校师生所熟悉, 广受好评。

实践证明, 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做法不但具有可行性, 而且学校和学生开展非遗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 方式越来越多样, 活动越来越活跃, 形成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局面。

三、非遗进小学校园形式的探索

在区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和区文化馆非遗中心的业务指导下, 越秀区内小学校园开展的非遗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姿多彩, 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一) 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发挥区非遗中心的业务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越秀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 不断丰富青少年校外文化生活, 近年来区非遗中心每年都与区教育部门合作组织相关活动, 如:2011年积极推动越秀区“非遗”兴趣进校园活动, 为区内中小学生举办 “剪纸兴趣班”、“粤语讲古兴趣班”、“广彩兴趣班”、“广绣兴趣班”、等, 共培养传承人1000多人次。2010年组织越秀区青少年戏服设计大赛活动, 包括征稿、作品评选、颁奖和展览等环节。从2011年至2015年, 区“非遗”中心所举办的暑期非遗兴趣班, 也受到了中小学生的热捧, 参与人数达到400多人。2014年10月, 区“非遗”中心与烟墩路幼儿共同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邀请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与孩子进行近距离交流, 并且还现场示范各“非遗”项目的技艺, 如广彩传承人许恩福、榄雕传承人曾昭鸿、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太虚拳邹强老师、剪纸大师李秀枝等, 从多方面让“非遗”以不同的形式进校园。

(二) 结合民间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大南路小学、越秀区少年宫与区“非遗”中心合作, 将通草画的文化宣传带入了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广府庙会, 创新性地由孩子作为文化小天使, 在庙会向各方游客宣传、展示非遗通草画。因该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公益性、儿童化而广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好评。孩子们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宣传相结合, 目的性、方向性极强, 自信心荣誉感大增。

(三) 进教材、走出去、请进来。在区非遗中心的指导下, 大南路小学将北京路附近的历史古迹编写成了《粤迹精彩》校本教材, 关于通草画、剪纸的《粤色华彩》校本课程也在编写中, 将有助于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粤剧是广州本土剧种, 具有极为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影响, 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了解粤剧这一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 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普及粤剧知识、开展粤剧文化的传播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非遗艺术进社区活动。2014年5-6月, 利用社区资源起义路博物馆开展了“大南桃李绽芳华”的广府成果展, 让通草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走进博物馆, 让社会各界了解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及学校近年开展广府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相信, 非遗进小学校园的道路只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不断有所创新, 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几点建议

由于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时间不长, 许多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下面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以供探讨,

(一) 要在活动中注重学校和学生的创造性, 拓宽思路, 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活动, 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 做到常态化、多样化。例如增加参观环节, 带学生到传承人的工作室或传承基地参观, 开阔视野, 更直观的去认识非遗。

(二)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非遗课程的教育质量,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非遗是一门新兴知识, 不系统学习就很难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建议省市非遗部门专门为学校教师开办非遗培训班, 请专家授课, 以提高业务素质。

(三) 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校园传承, 应该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群众基础的本土项目。对适宜在校园推广的非遗项目, 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教案。根据不同学校的地域特点, 重点推广、精准传授, 培育非遗项目特色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 加以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留住传承, 就是留住历史, 保存文化命脉。培养非遗传习人, 从娃娃抓起非常重要。非遗进小学校园是很好的途径, 也是普及非遗教育行之有效的举措。越秀区非遗中心作为主抓本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业务机构, 一定要把此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不断创新, 抓出成效, 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习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4.小学四年级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十四

不知是什么时候,湛蓝的天空长高了许多,显得那样清澈透明。啊!秋天来了。

秋天的脚步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在花园小草慢慢的变黄了,花园里好好像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秋天的小草已经无精打采了,不像春天那样挺拔。庄边一个小花园里,有金色的桂花飘来浓郁的花香,在空气中飘荡,令人陶醉。使你不由自主的走到那儿去还有我们最爱的痒痒树。春天,痒痒树上全是绿油油的叶子,可到了秋天它那美丽的叶子就随着风飘落下来,有些小朋友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总要走进草坪去自己试一试,只要你轻轻的挠一下它的树杆,树枝就会拼命的摇动。

绕过小路就来到中间的大花园。铁树、青树叶子仍然是绿油油的傲然挺立在秋风中,找不到一丝一痕枯黄的叶子。在铁树的右边一圈,是栀子花的叶子。在夏天,一朵朵雪白的栀子的花的花香笼罩了整个校园,秋天,它却一朵花也没有开出来。还有许多叶子被秋霜打了,变成了棕红色,栀子花的叶子不是全是棕红色的,大部分都还是深绿色的。在花园中间,有一棵棵剑兰,那细长的叶子不知什么时候少了许多,也变黄了许多,不再像奏那样茂密。一阵瑟瑟的秋风吹来,最艳丽的玫瑰也轻轻摇晃,就像在跳舞。玫瑰有红的.、粉的、还有白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雪。走过大花园,就来到右边的小花园,花园里,一棵棵树林挺直了腰。特别是玉兰树的叶子都快把整个树弄的看不见了。在小路的一旁,整齐的栽满了西洋杜娟,有红的、白的,好多花儿。在树上,还有一个鸟窝,可能小鸟觉得我们学校太美了,才在这儿做窝。

15.小学校园的秋天的作文 篇十五

一进校园,眼前就展现出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的四周,整整齐齐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像一个个保卫操场的卫士。操场正前方耸立着一根不锈钢的旗杆,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旗杆的顶上,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走进教学区,一个长方形的花坛映入眼帘,花坛的四周被桂花树围着,像守护花坛的一个个勇士。桂花树的叶子翠绿绿的,花的颜色是白里带点儿黄色的,小花如同米粒一般大小,一簇簇的挂在树叶丛中。如果我们从哪里经过,一阵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花坛里有两棵铁树,如同国王一般,特别引人注目。它们的身上都穿了一层“防护甲”,就连我们人类也不敢轻易冒犯它。

在教学楼的前面耸立着几棵高大的雪松,虽然已经入秋了,但雪松的样子还如同体格健壮的青年,保卫着教学楼。

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教学楼、综合楼显得更加高大,更加美丽。从教学楼里面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美妙的歌声,更使人心情舒畅。

16.小学作文《秋天的校园》 篇十六

一、以“美”为标塑外形, 让美景浸润身心

在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区的校园建设, 都能很好地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一所校园能否让孩子时刻都能欣赏美、感受美、甚至享受美与创造美, 则是现代校园环境创设的高级目标,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优雅的校园呈现美。以貌取人, 是人的本性, 无可厚非。我偶然听到一个老师很自信地向妈妈介绍:“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大门, 够大气吧!像不像一所大学校门。”那语气, 那神情, 犹如自己小时候穿上一条期盼以久的公主裙, 必须要向邻居炫耀一番;我也看到某些家长对孩子说:“别着急, 妈妈在你们学校那个公园等你”, 没错, 就是一个树木茂盛、花开满地、绿草如茵、名符其实的公园;走在校园里, 会常常听到欣喜的童音:“你看, 这个小蕃茄红彤彤的, 这么多挤在一块, 好可爱哟!”这就是我们的校园。从整体规划设计到一苗一木, 一花一果, 都突显了美, 为孩子们发现美和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沐浴其中, 犹如享受到“美疗”的功效。

体验式环境创新美。如果优雅的环境能培养孩子欣赏美的兴趣, 激起孩子发现美的激情, 那文化的合理融入无疑为美的校园锦上添花。为了能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每天所期待的去处, 龙山小学在打造校园环境文化的过程中, 除了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 广泛征询老师们意见外, 孩子的心愿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梦想阶梯, 是每个孩子与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精心挑选出的十大梦想名言, 每天孩子们上下楼梯都能看到, 并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梦想源里一颗颗五彩晶莹跳动的梦想星, 承载着每个孩子许下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梦想, 如果你看到一个或几个可爱的虔诚的身影跪地双手合十地在祈祷, 千万别奇怪, 这是孩子们为自己的梦想在努力的一种特别方式;还有张扬孩子天性, 画出心中所感的涂鸦墙;挥洒强健汗水的运动场;拓展视野, 享受读书乐趣的开放书吧;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兴趣的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增强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减少“中国式过马路”的交通体验园……。这一切, 都竭力让孩子感受到由于自己的参与、付出而使校园变得更美。另外, 学校会制定不同的主题内容让师生共同装扮他们生活、学习的地方。教室一会儿成了圣诞老爷爷的温馨小屋, 一会变成梦幻的“绿野仙踪”, 一会又变成了学生们的快乐小屋。如此, 这众多的校园实践大课堂里总有着孩子们割舍不掉的美妙去处和挥之不去的童年美好回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面镜子, 你在这面镜子面前能看见你自己, 也能知道如何对待自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美成为孩子特有的一种学习动力。

二、以“人”为本育内德, 让美成为一种习惯

常言道:内外兼修才是王道。作为教育的对象,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 为了保护其独特性, 再用旧有的教育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 一种适合个体的"体验式"校园实践大课堂应运而生。所谓“体验式”校园实践大课堂, 就是以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 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管理, 学校综合评价, 以此培养学生美言美行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课堂所授知识, 它更包含着人际交往、情感体验、智慧生成、生命成长等更为自然、灵动、丰满及个性化的内容。为此, 我校以人为本的"体验式"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梦想书吧里, 你会看到有好朋友共读一本书的温馨场面, 也有为争看同一本而闹得郁郁寡欢, 被同学劝阻后又开心在一起的好伙伴;有主动把翻看凌乱的书本收拾整整齐齐的小身影;翰墨园, 有认真在水写台书写后把毛笔挂于展示架的好习惯, 也有主动整理书写用具的好行为;在交通体验园里会听到“中国式过马路”的友善提醒;开心农场里与同伴争论植物品种并分享收获快乐的欢笑声……, 这些有声有色的“体验式”校园环境文化, 为孩子们提供了课堂以外的, 更为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的美言在这儿得以扩展, 美行得到彰显。

在美的校园中, 学生的美言、美行、美仪、美趣都凸显出来;在这里, 美成了一种教育力量, 而不再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让人性美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竖立起来, 并促使他们考虑自己的行为, 使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情感和集体里的相互关系都受到道德美的陶冶, 达到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1]凌三源.《让课堂生活回归生命的原点》.《今日教育》2014.05.

上一篇:岗位责任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