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五年级作文

2024-06-25

刻骨铭心五年级作文(精选14篇)

1.刻骨铭心五年级作文 篇一

刻骨铭心的爱四年级作文

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节目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让我似乎感觉,有一股名唤爱的暖流,在我的身体中流淌。

或许你应该记得,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这么一段相声,题目叫《姥说》,两个相声演员轮流说着自己的姥姥多么和蔼可亲,曾经在他们伤心或受伤时,会安慰他说:“呼噜呼噜毛,吓不着!”如果他被石头绊倒了,他的姥姥会先安慰他,接着拿出一把小木槌,边敲石头边说,:“打石头,打石头,咚咚咚。”另一位相声演员则接话说:“我姥姥才不会这样,我姥姥会说我,这块石头你都已经绊倒了几次了?”话音刚落,四周便会响起响亮的啪啪啪的声音。”说完,两个人便响起了和谐的旋律,咚,啪,咚,啪,咚咚,啪!他们细诉了很多关于姥姥的话,最后他们说,多么怀念姥姥那句,“呼噜呼噜毛吓不着”呀,也多么想让姥姥再打他一次,再批评他一次啊!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美好的童年记忆,那些让你一生都难以忘却的人和事!这一切或许都是源于爱。爱,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爱,是家庭能永远存在的根;爱,是支撑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关键;爱,是让世界永远美丽的感情;爱,是一种美妙的旋律。爱,令世界更加美好!

2.尴尬时分刻骨铭心 篇二

场景一 聚光灯下

精心准备了很久的节目,甚至已经在镜子里把眼神都演练过上百次了。到登台时,聚光灯一照,烂熟于心的内容,突然像被电影《黑衣人》里的“小电筒”照了一下一样,完全消失不见了。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台上没有可以钻进去的洞,也没有停电的迹象……

尴尬分析:强烈的光照与瞬间记忆丧失存在莫名的联系。

场景二 食堂高歌

高一时,买到谢霆锋出道早期的一盘粤语专辑,和朋友在食堂讨论,我们当时就想用国语唱主打歌,有句歌词是:“从未惹你你也竭尽全力尖叫,然后去看更刺激的凶兆。”我们沉浸在旋律中,还把最后两个字唱得很大声……后来看到,食堂里的人全都用惊恐的眼神凝视着我们。

尴尬分析:方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将同一个词阐释出发生质变的含义。

场景三 车厢冲刺

上了公交车,发现人不多,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很文明地走到车厢后面站定,车开得很稳,于是放松了警惕。突然,司机给了一大脚急刹车!

我当时就“啊……啊……啊……啊”地越过后排座位,越过台阶,越过好几个可能被我抓住却竟然没有抓住的扶手,越过一脸惊恐的售票员,在全车人的目送下,冲过整个车厢,最后,一个箭步,又一个飞身,闷闷的一声:咚!就摔在了司机后边。

尴尬分析:有时抓到最后也没抓着一根稻草。

场景四 第一次串门

某日跟一位阿姨去她朋友家玩,告辞的时候,她朋友客气地说,如果我愿意,也可以自己去玩,还问我下次认不认得路。

我当然回答认得啦。为了证明自己,我率先起身就往“大门”走,一拉开门,结果……是卧室。我只好赔笑再去开门,结果……居然是卫生间!

尴尬分析:陌生环境实在挑战人的方向感。

场景五 饭店请客

刚开始工作,老去一个同学那里玩,每次去他都会请我吃饭。有次我朋友有事请他帮忙,就和我一起去了。提前说好了我请客。

到了饭店,我请他点菜。他刚点了两个菜,我就赶紧说:“好了好了,够了够了!”自己还浑然不觉。

回去的路上朋友有点责怪我:“请人家吃饭,怎么还怕人家点多了啊。”我如梦初醒。关键是,最后还是同学请的客。

3.刻骨铭心作文 篇三

“准备好自己的英文小短文,下一个月会有一次比赛。”老师对我说。我一想:反正还有一个月,临近再做此事,而且不会耽误正常安排,岂不美哉?便不再思考,也未将此事挂念于心。直到比赛前一天,我才想起来这件事,便慌忙准备一番,赶着背诵。可是,我又焦又躁怎么能背得下来!

次日上午,我又加紧背诵,终于认为找到了“感觉”,认为已经万事俱备,便等待着“战役”的到来。“下一位!”当我听到这三个字时,已经准备好的内容瞬间成为了一团糨糊,两句之后,欲言不得。不时回忆起一句。正当我焦急万分时,扫了一眼台下,那么多双眼睛,像是要将我杀死在众目睽睽下,万分尴尬!台下寂然,满座神情无不紧张,惊讶。当即我就看到了绝望。希望之火被浇灭后,一次次想要复燃,我也想要绝处逢生。可不料,这一刻竟万分难熬。终于,我被淘汰掉,可我却感觉那一瞬间像是一种解放,而那一瞬间,观众的眼神让我刻骨铭心,当然,那是我用懒惰换来的代价。

当然,成功的瞬间也是让我刻骨铭心的。我曾经和同学参加朗诵比赛,刚开始选中我时,我有些茫然,因为我一直是团队项目的“黑洞”。自然有些害怕。所以排练时有的要求我都认真听,生怕出了差错,耽误了事情。老师还对我们说:“一人乱则全队乱。”所以我每次都万分小心。一直不停练习着动作和文章。终于感到不再拖累团队。最终,在总战役中,我也正常发挥,与多个队伍进行对决,我也是正常发挥。裁判员最后宣布:“你们的队伍获得了一等奖!”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这一瞬间是对我的安慰!这一刻令我刻骨铭心。这一刻的成功,仿佛看到了红日初升的场景,照过来的,是胜利的曙光。

4.刻骨铭心作文 篇四

星期天,天气好的出奇,白云似一朵朵花绽放在蓝天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可爱的蝴蝶自由自在地翻飞。我的心就像中大奖一样兴奋,因为我人生中第一次钓鱼成功了。

早上,我刚吃完早餐,爸爸就开车带着我来到了一个景色宜人钓鱼圣地。那个地方特别幽静!小河流动时发出的哗哗声就如一支美妙的乐曲。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只要你多呆一会儿,准能看见一条又一条鱼儿。河对岸,不远处已经有几个人甩线钓鱼了。我忙拿出鱼竿和蚯蚓,来到爸爸选好的地方。爸爸告诉我,这里水流缓慢,水草茂盛,是个钓鱼的好地方。我展开小板凳坐下来,望着手里的鱼竿直发呆。因为我根本不会钓鱼呀!看着老爸熟练地把蚯蚓放在鱼钩子上,再把鱼线“嗖”地一下甩了出去……我心里痒痒的,模仿爸爸的样子做下去,然后死死地盯着水面。不一会儿,一条又一条的鱼被爸爸钓上来,可是我却一条也没钓到。我的心情开始烦躁起来,冲着爸爸大声说道:“我不钓了!”说完,我甩下了鱼竿,离开了小河。走在铺满鹅卵石的路上,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太没耐心了呢?万一在我走的时间里,有鱼上钩了呢!”我赶紧跑回去,专心致志地钓,不一会儿,果然钓到了一条鱼。虽然这条鱼极小,但我仍然开心极了。

5.刻骨铭心作文 篇五

期中考试的失利让我一下子迷失了方向。我的主科和副科总分排名跌到了全年级三百名以外,突如其来的打击瞬间将曾经的辉煌彻底掩盖。我失望过,后悔过,但并未想清楚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曾与我形影不离的同学,现在甚至都不会正眼看我。我渐渐开始独处,尝试着一个人去阅读书籍,复习功课,将自己封闭起来,封得紧紧的,化作班级里小的不能再小的一粒尘埃。

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的心似乎已不在课堂上了。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时,班主任老师突然走进教室宣布:“明天我要去印奖状,印给我们一班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的同学。”话音刚落,便是涛涛不绝的议论声。我谨慎地观察着同学们的表情,他们一个个都面露笑容,我回过头,轻声叹气……发奖时间定在周五的班会上。该来的总会来,老师首先宣布的是学习标兵。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逐一响起,XXX、XXX……总共有二十多人,他们是全年级的前一百名,人数占全班一半以上。我沉默,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望向台上的同学,感觉在班上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我把头埋在桌下,刻意让同学们注意不到我。学习标兵过后,便是进步之星,领了奖的人数已经达到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仍坐在座位上的仅仅是我们孤独的几个人。待胜利者回到座位,我的脸已比之前更红了,这时惭愧感觉都不重要了,我只想这一切快点结束。本以为煎熬过程就此了事,可没有想到,班主任宣布后面还要聘发“学习小高手”奖状。这难道就是同学们背后说的参与奖?不容我考虑,班主任已经念出我的名字。我走上台,手拿奖状,勉强笑笑再不知道如何是好。

挪回座位,我依旧茫然地望向窗外。窗外的梧桐树在冬日的寒风中摇曳着,又一片枯黄的树叶打着旋飘落下来。这一刻,我感觉窗外的大街上静得出奇,似乎每一片树叶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一刻,教室里却是热火朝天,我想:也许每一个手捧奖状的同学正在展开只属于自己的梦想。而对于我:这并不是一种嘲讽,而是一种期望,刹时有一道暖阳射进我的心扉,净化着我的心灵,岁月安好,何曾令人悲伤。再看看奖状,用笑脸看看奖状,用真正配得上老师鼓励的笑脸看看奖状,便发觉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平日里会心的微笑,便是证明,她是对排名靠后同学的一种鼓励,一种期待,振作起精神,明天,又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次聘奖足以使我刻骨铭心,也使我发现,奖状也同样是带着香味的。

6.刻骨铭心的苦乐记忆 篇六

长征途中,女红军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最原始的。据刘英回忆:从中央苏区出发时,她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条毯子、几件必备的换洗衣裳和大约够吃10天的口粮,所有东西打成一个背包。腰带上挂着一个搪瓷缸,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遇上阴雨天经常被淋成“落汤鸡”,在严重缺水的地方则是满身灰尘。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物资匮乏,让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女红军性别意识越来越淡。长发是肯定不能留的,不仅是因为在作战时要防止被敌人认出是女的,还因为基本的清洗都成問题,不少人的头上都有虱子。对此,彭德怀曾开玩笑:“无虱不成军,没有虱子的不算长征干部!”每当宿营时,无论男女老少、职务高低,都有一项“必修课”——捉虱子。为了少受虱子之苦,一些女红军干脆剃成了光头,加之长时间的营养不良,使不少女性的第二性征不明显,队伍里经常闹出误会,还曾发生过女红军宽衣解带,让当地妇女“验明正身”的事情。

而最令女红军头痛的莫过于遭遇生理期。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不停地赶路。尽管腹部绞痛、两腿发抖,女红军们也只能捂着肚子一步步往前挪。宿营时,往往三五人挤在一起,才能勉强躺卧在冰冷潮湿的地上,有人居然练就了站着睡觉的本事。

在长达数月、甚至1年多的行军中,不断有人因伤病掉队。当时有项规定,对实在走不动的伤病员,部队会给8块大洋,将其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休养。因而,在女红军中叫响着这样的口号:“不掉队,不戴花,不当俘虏,不得八块钱。”

女战士姜秀英的脚趾被冻坏了,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乡家里借来斧头,毅然把溃烂的脚趾砍掉。

曾任康克清警卫员的女战士罗坤,当时只有13岁。她带着11个“红小鬼”外出宣传迟归,回来时部队已经北上。一路上,他们靠乞讨、挖野菜过活,战胜了疾病、饥饿,躲过了野兽、土匪,终于在3个多月后追上了队伍。

红四方面军妇女运输连连长王泽南更是一位用“三寸金莲”征服万水千山的传奇人物。过雪山时,她唱起自编的歌谣来鼓励战友:“裹脚要用布和棕,包得不紧又不松。到了山顶莫停留,革命道路不能停。”多少人在她的感染下坚持了下来。

过草地时,为了生存,树皮、草根、皮带、皮鞋,女红军们几乎什么都吃过。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曾回忆:“深秋来临,寒风凛冽,我们身着单衣,在无垠的沼泽地里行军,两脚泡在又臭又冷的水里,粮食越来越少,不几天,我们就把刚进草地时带的一袋青稞面和一块鸡蛋大的盐巴吃光了。大家只得吃野菜,有的把脸都吃肿了。最后连野菜也不好找到,只好找来一些牛皮,把皮上的毛烧掉,用水煮着吃。”为了把牛皮鞋底制作成“美味佳肴”,女红军们还编了一首打油诗:“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

7.刻骨铭心的记忆作文 篇七

记得那是乌云密布的一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在这倾盆大雨中。“哎!爸爸怎么还不来,都说了今天有雨,会早来接我,为什么现在还不来?”我自言自语着。突然我感觉后面有人拍了拍我的手臂,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妹妹。她用祈求的眼光望着我,对我说:“大哥哥,我忘记带伞了,你能让我在你的伞下避雨吗?”我看了看他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就点了点头。

于是小妹妹又蹦又跳地来到了我的伞下。但是电话响了,我接听了电话,原来是爸爸呀,他说他要来找我,让我在学校的大门口等他。我回头看了一下旁边的小妹妹说:“哥哥要回家了,我把你送到旁边的屋檐下吧。”说完我就和她一起跑在去屋檐的路上。突然,“啪”的一声,我摔倒了,裤子上衣服上满是棕黄色的泥,正在我焦急之时,小妹妹拿出她手里的纸巾,帮我擦身上的泥泞,虽然衣服越擦越脏,但是我心里的那种感激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时候爸爸来了,我上了车,但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8.刻骨铭心的记忆作文 篇八

走在路上,不时可以听到有人在议论和呻吟,这是谁缺德啊,怎么把垃圾就堆成山了也没人管,臭的要命,脏啊。于是我大步向前走去,发现那里确实有一大堆垃圾没人管,还招来了不少苍蝇,臭啊。哎,这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垃圾也多了起来,很久没人搭理这样的垃圾堆了,更何况是在这不起眼的小巷里,那就更是没人理落了。时代啊,你造就了多少英雄好汉,又生出了多少蟑螂苍蝇,又堆出了多多少少的垃圾堆,怎么就没人搭理呢?从此我有了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算是吧!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垃圾堆堆成了山啊,也是没人管。”我心中萌发春了斗志昂扬的情绪。是啊,飞速发展的社会,有谁会去搭理一个生在不起眼小巷的垃圾堆呢?这简直就是非想,没有道理唉!

没办法,走吧,就当没看见不就好了吗?这样的事件不就可以自生解决了吗?后来。我迈着四方小步,走开了。这样的事件也就走掉了吗?

我思量了很久。有了垃圾,不可能没有社会,有环卫工人哪;没有社会,有我们老百姓啊;没有了一切,还有我们爱护环境的心啊!我们爱护环境的信念会永存,永不熄灭,就像奥运期间的奥运圣火一样,就像没有踩过的新大陆。

我久久没有放下这块心头肉,始终没有。

9.刻骨铭心的“帕杜瓦” 篇九

去年仲夏,我们慕名前往帕杜瓦大学城,虽未赶上声势浩大“帕杜瓦大学创办千年庆典”,但该校“独一无二”的毕业典礼也令我们惊叹不已。

广场满是辩论圈

帕杜瓦介于米兰与威尼斯之间,千年之前这里仅是意大利加尔达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因为这里有着迷人的湖光山色、充沛的阳光和宁静的田园,因而它成了意大利大学的创办地。

我们从加尔达湖畔一路行来,只见各种肤色和穿着各类服饰的游人熙熙攘攘地穿行于花团锦簇的奇卉异木之间,充满了异国的浪漫情调。但一进帕杜瓦大学城,氛围突然为之一变!只见整座大学城安静而洁净,来来去去的男女穿着整齐正统:男士西装领带,女士裙装,显得雅致而端庄,很难看到露脐短衣、迷你裙或穿孔挖洞的牛仔裤。学生们大都抱着书或肩挎书包,挺有绅士、淑女风度。

到了中心广场入口处,忽听见一阵阵演讲声、辩论声和鼓掌声,浪潮般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于是我们急忙进入广场,只见万头攒动,竟然形成几十个演讲圈同时在演讲,各讲各的,互不干扰。每个演讲圈内的主讲者或站场中或立凳上和桌子上,有的舞动双手,有的举着挂图,每当演讲到精彩时,圈内便爆出一阵又一阵掌声,好一派百家争鸣的求知景象!

在广场周边的街巷两旁,贴着几千幅传单与图文,一眼看去,只见许多人捧着笔记本在抄录,有的干脆拿起相机将它拍下。陪同的华侨小叶告诉我:帕杜瓦大学鼓励师生切磋成果,交流信息。所以每天晚上尤其是周六周日,两个广场皆人山人海,这时便是师生发表创见或学术成果的机会。通过这种形式的发布和辩论,成果在支持中得到壮大,瑕疵在辩论中得到修补,错误在求证中得到改正,这就是帕杜瓦大学千年不衰吸引各国学子的原因。

当晚,笔者也明白了莎翁提到的帕杜瓦的谜底:原来他那高才多情的妻子凯瑟琳娜,就是在帕杜瓦大学获得欧洲首个女博士学位的,五年的帕杜瓦求学岁月,让凯瑟琳娜一直魂牵梦绕,这求学情结也让莎士比亚深为感动,于是在他的笔下,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提及帕杜瓦。

毕业典礼充满“虐待”

曾经在帕杜瓦大学执教讲学的伽俐略与但丁,当年就强调青年学子应甘于吃苦,认识世途坎坷。由此,帕杜瓦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便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吃苦”仪式,若不是亲眼所见,恐怕难以置信。

当我们穿过但丁故居,进入这里的罗马大街时,正巧赶上一场毕业庆典仪式:只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披头散发地被逼站在小小的高脚凳上,但他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却又被其同学和亲友狠狠地推了上去;接着有人撕破他的衬衫,他只好光着上身了;又有人朝他泼水、泼啤酒,他只得湿漉漉的笑着尖叫;还有人给他头颈套上大花圈,后来有人给他套上类似中国古代刑具似的木枷,结果他又“砰”的一声摔了下来,大家哄笑着又推他上去,拍掌,尖叫,大笑,拍照,摄像,一直这样折磨他……

不一会儿,左边又来了一支闹哄哄的队伍,男女老少拥在一起。走在前头的是一个背负巨大十字架的男青年,他穿着浅黄色T恤衫,扣子被扯掉两颗,下身只穿短裤,长裤则被人搭在右肩上。只见他双肩、脖子及手臂上挂满背包、书包、雨伞、相机皮套、旧皮鞋等等,虽行走艰难却面含微笑,一点也不气恼。后边的人时不时敲打他,推搡他,戳他的头与脊背,仿佛在驱赶牛羊。被“虐待”的青年和“虐待”他的人,全都兴高采烈,而围观的人也春风满面。陪游的卡罗向我们解释说:这青年刚从帕杜瓦大学毕业,其父母亲友及同学们用这种庆贺方式提醒他:你走出校门面对人生之路充满风浪,你要自立自强,战胜坎坷。听说在意大利只有帕杜瓦地区坚持这种毕业庆贺方式,这方式虽有点“虐待”味儿,却是政府特批的,它属于几百年的历史非物质遗产呢!

这真是教育界的一大奇观,我们多年习惯于庆贺毕业的饮酒高歌与高弹“前程锦绣”,而帕杜瓦这种庆贺多么富含人生哲理啊!

为真理殉难的维萨里

但丁故居旁,有一间维萨里纪念馆。读过医学的医护人员都知道维萨里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之父”,不过不一定知道他为追求真理而遇难身亡,更鲜为人知的是维萨里就是在帕杜瓦大学教书之时,写出了奠定科学解剖基础《人体机构》的!

16世纪初法国掀起文艺复兴浪潮,但巴黎大学的医学教育仍未摆脱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出生于比利时的维萨里慕名进入巴黎大学读医科,却发现教授们讲的还是盖伦陈旧的《解剖学》,不少解剖实验是请刽子手担任的,学生极少有动手机会,当时解剖材料也大多为狗和猴子等动物尸体,与人体相距甚远。一些教材错误百出,教授们讲课经常不能自圆其说。维萨里对此很不满意,于是他相约几位好同窗悄悄动手做实验。他们冬夜到郊外无主坟盗取残骨,“秋决”时又利用黑夜摸到绞刑架下盗运罪犯的遗尸,在烛光下进行解剖、观察、整理、记录和分析,逐步搞清了人体的详细结构。不料这种唯物求真的艰难治学方法引起守旧派的仇恨和攻击,毕业前夕校方不但不授予学位,反而开除他的学籍,罪名是“盗人尸骨,丧心病狂”。

就在年轻维萨里走投无路之时,帕杜瓦大学伸出援手,破格聘请他当讲师,并于1537年冬获得博士学位。在帕杜瓦自由求真的浓浓校风中,维萨里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和写作,于1543年出版了对人体骨骼、肌腱、神经、血管等几大系统进行精确描述的科学巨著《人体机构》,奠定了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坚实基础,顿时欧洲为之轰动。

然而教会还是不放过他。巨著出版的第二年,宗教裁判所以“解剖尸体、亵渎人伦”为罪名判他死刑,幸好开明的国王出面干预,改判他去耶路撒冷朝圣忏悔,免他一死。然而“朝圣忏悔”实际是劳动教养式的洗脑教育,白白耗费了维萨里宝贵的科研青春。此事经过帕杜瓦大学师生长达20年的呼吁和请求,维萨里才于1565年遇赦返国,不想归航途中帆船遭遇暴风雨倾翻,维萨里不幸溺海身亡,可惜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只活了50岁!帕杜瓦维萨里纪念馆的结束词,引用了维萨里自己总结的一句警语:“帕杜瓦追求科学真理的学风让我懂得,只要自己不屈不挠练就一对坚强的翅膀,即使被魔鬼重重地打下地面,总有一天我们还会飞向蓝天!”

The Unforgettable Padua

By Zhang Gui

Padua University is a famed Italian education institution. Founded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university today boasts 50,000 students, part of the 320,000-peopl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With the long-cherished rev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town, we visited Padua in the summer of 2006. Though we were not in time to see the grandeur of the ceremony held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1,000 years of the university, we saw the amazing commencement ceremonies at the university.

Situated between Milan and Venice, Padua was previously a fishing village on Lake Garda in northern Italia. Partly because of its picturesque landscape, ample sunshine and tranquil arable land, it became home to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best universities in Italy.

On our way to the campus, we traveled along the lake, seeing groups of tourists and outlandish trees and flowers. But as soon as we entered the university, the surroundings were different. The campus was quiet. Male students wore suits and female students wore skirts. It was hard to see trendy apparel such as blue jeans on the campus. Students behaved like gentlemen and ladies, carrying books and bags gracefully.

As soon as we reached the city’s central square, we heard noises from afar. We rushed over and saw dozens of people making speeches, each surrounded by a crowd. Speakers stood on a chair or a table, some waving their arms, some explaining a chart in his hands. Applauses could be heard here and there. The scene reminded us of a Chinese phrase that typically describes the scholastic prosperi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n China: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Lanes and streets by the square were a big spectacle of thousands of leaflets and charts. We saw people taking notes from the sea of words and graphs. Some took photos of academic discussions in the hanging papers. Our guide told us that Padua encourag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air their views on issues that interest them. These leaflets and charts appear around the two city squares every evening, especially weekend evenings. Study results are publicized here. Debates are held. Defects and mistakes are pointed out and corrected. This is partly why Padua has been a great attraction to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ante and Galileo taught at Padua. They emphasized, among other things, the ability to endure hardships. Probably it is this philosophy that initiated so many graduate torturing activities.

After a visit to the Dante’s residence, we were walking through the Roman street when we ran into an individual graduate torture in full swing. A handsome young man stood on a tall small stool, his hair distressed. He fell from the stool, but his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pushed him onto the stool again. Someone tore off his shirt and he became topless. Someone splashed water and beer to him and he stood smiling and screaming. A large wreath was placed around his neck and a heavy wooden thing that looked like a cangue was put around his neck. The young lost his balance and crashed. He was put back on the stool. The rowdy crowd kept pushing him, laughing, screaming, taking photographs, clapping hands.

Shortly after this, we ran into another procession of torturers, led by a young man carrying a huge crucifix on his back and followed by people of all ages. It was another young graduate. He wore an orange t-shirt, with two buttons missing. He wore only shorts, his long pants were hanging on his shoulder. He was carrying bags, umbrellas, camera bags, and old leather shoes. He wobbled under the heavy load, but he was smiling. The people behind him kept pushing him, stabbing him with their hands as if he were cattle being driven somewhere. The young man and his torturers were all happy and the spectators were also in high spirits. We learned that the young man had just graduated from Padua University. Celebrating the graduation this way, the young man’s family and friends were reminding him of possible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he might encounter later in life. We learned further that only Padua has maintained this torturing tradition with the governmental approval. It is said to b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Beside the Dante’s former residence stands a museum in memory of 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the father of modern anatomy. Doctors and nurses know of him, but not many people know that it was in Padua that Vesalius authored the epoch-making Fabrica (Seven Book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

Vesalius was a lecturer of surg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Textbooks used there during that time were outmoded and the researches based on animal bodies led to inaccurate observations. To seek truth, Vesalius stool bodies from graves and conducted anatomy. His pursuit of the medical truth was fiercely attacked. He was expelled from the university. Padua opened its arms to Vesalius. The young scholar acquired the doctorate degree in 1537 at Padua. In 1543, he published Fabrica, which shocked Europ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odern anatomy.

Church persecuted him f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body’s secrets. In 1544, one year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the Inquisition. But the king changed the decision and exiled Vesalius to Jerusalem to repent. The 20-year exile ended in 1565 on the repeated appeal from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 Padua. However, Vesalius did not live to see the end of his journey back to Padua. The ship sank in a storm and he died.

10.刻骨铭心的经历作文 篇十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期末考试来临了,由于上学期考了全乡第一,今年也充满了信心,但是,在充满信心的同时,骄傲自满的情绪也来到我身边。整个复习就是马马乎乎,整天想着怎么玩赛车,如何和伙伴比赛悠悠球。

考试开始了,先考语文,我一看,题目这么简单,小意思,心里一阵窃喜,我刷刷几笔就搞定了。然后,咬着钢笔帽东张西望,看见其他同学还在认真的答卷,我心想:你们这叫做瞎子点灯——白费蜡,我是全乡第一,你们休想考得过我。

就这样,期末考试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在家等成绩了。

以后的几天里,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过程中,心里充满了自信。我一直就是这么想:我一定是第一,什么也不用担心,痛快的玩吧!但是好景不长,让我盼望已久的成绩终于出来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们考的都很好。而我呢?语文才考了79。5分,数学也只有可怜的81分,常识89分,全乡第16名。当时,我的脑袋“哄”的一声,整个人就呆住了,怎么会是这么低的分数呢?是看错了吗?我还想是不是老师抄错了名字呀。可这一切都是真的!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想起考试前的沾沾自喜,我羞愧极了,脸不由自主的红了,真想找个洞钻进去。我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悄悄的离开了,回到家里,傻傻的坐在沙发上想着、想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向爸爸妈妈交代,我也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议论我,我真的傻了。

我胆怯的向爸爸妈妈汇报了成绩,可爸爸妈妈并没有训斥我,只对我说:“考试以前就告诉过你的,这段时间你有骄傲情绪,现在知道晚了吧。”这让我更难受,我后悔不已。

11.那些刻骨铭心的等候 篇十一

芰荷·芙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满腔爱国热血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一场万般无奈的等候拉开了序幕。明知等待无期,明知相守无用,但他依然痴痴地等候昏君的觉醒,等候着一次次被流放后能得归返……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幻梦。于是“宁溘死以流亡”,他纵身一跃,为他的等候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凄美绝唱……

明月·乌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豪气冲天的曹操,哪怕是忧愁,都霸气外露。手握酒杯,临江河而痛饮,对明月而当歌,他感叹着时光的飞逝,更倾诉着对贤才的渴求。他用那高举的酒杯,那激昂的歌声,那紧鎖的眉头,那深邃的眼神,寂寞而执着地等候,等候着“越陌度阡”的贤士,奔涌而来;等候着霸业功成,纵横驰骋;等候着一展帝王风范,鲜有人能及……这一份微醉却醒的等候,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

蒲苇·磐石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可怜的兰芝被专制蛮横的焦母遣离,可怜的仲卿不得不向母亲低头。一别之后,便剩下漫漫长夜的痴情守候。无论是晨起之时,还是日落之后,那遣不散的浓情,都化作了无尽的等候:等候着彼此的再次相见,等候着彼此的重逢相依,等候着彼此的促膝长谈……然而,事与愿违,兰芝有“性情暴如雷”的父兄,仲卿有冷面蛮横的阿母,在一次次逼迫、一次次打擊、一次次伤害下,他们一个毅然举身赴清池,一个决然自挂东南枝。于是,这场等候,一等就等出了生与死的距离,等出了刻骨铭心的悲剧。

置身于月光下,再续一杯花茶,等候着这纯美、浪漫的花香萦绕在我的身边,品味前生今世那一场场的等候……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天马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孙伟兰】

12.刻骨铭心作文1000字 篇十二

途中的某一天,我们将去一个离酒店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景点游玩,于是,我们与同行几人找了一辆大巴车还有司机,就高高兴兴地出发了。

在车上,司机对我们说:“我们待会要经过一个贫民区,你们千万不要给食物给他们吃!”我讶然。为什么呢,我不明白,于是就带着疑惑,饶有兴趣地观赏起窗外的景来了。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繁华的市区,五彩缤纷的高楼大厦;往后一点儿房子就不那么高了,变成了一栋栋颜色暗淡的公寓;随着大巴车地猛然一震,眼前就被一大片灰色取代了。

我探探身子,想看清这里的模样:所有的房子都让人感觉摇摇欲坠,房子靠下的部分大都布满了“伤痕”,如果是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大多都被腐蚀得不像样了。

这时,最顶头儿的房子后探出一个小脑袋,过了一会又缩了回去,再后来,便是一群人将我们的车包围了,那一幕我绝对不会忘记。

车已经动弹不得了。有个小姑娘正在我窗下,跟她的皮肤和头发比,她的眸子是清亮的,眼神里透出渴望,我明白了司机的话。但我再也无法淡定地面对那个渴望的眼神,我摸到了书包的拉链。小女孩儿指了指自己的肚子再次看向了我。我的书包拉链已经打开,摸到了面包。

就在这时,司机似乎看出了我的动摇,挂上档就径直向我走来,我抓到面包的手在顷刻间松开,迅速地将手抽出来。司机提醒我:“你如果给他们了食物,我们就真的开不出去了,他们会认为你给了一个人就会给其他所有人,但你给了一个人,整个贫民区的人你可给不了。”我将包拉上拉链,递给了妈妈。

我再次看向小女孩,她似乎明白了我的动作,眼神暗淡了许多,我忍不住又仔细地端详了她一番:深陷的眼眸,宽大的额头,清亮的眸子,与皮肤快要合为一体的嘴唇,还有那一直贴在玻璃上干瘦的小手。

人群渐渐散开了,我再次探身望去,他们已经回屋了,我真想下车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我回想起那个眼睛,那是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有的眼神呐!她的生活与我的怎能相比,爸爸妈妈将我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饥饿对我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那天真是给我好好儿地上了一课,那一刻已经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无法释怀。我看到车上的人也跟我一样,有些无奈有些失落,还有些惭愧自责。

车渐渐开远了,我趴在座椅上脑子里被刚才的一幕占满了。这时的贫民区轮廓已经看不清了,但我的思绪却被它紧紧的锁住:今天的我无能帮助他们,那么下次呢?

13.刻骨铭心的记忆作文 篇十三

虽然环保被认为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时尚话题。可是又有谁真正履行过自己的诺言呢?为什么 昔日清澈见底的黄河如今黄沙泛滥。那里曾经是繁衍生息的宝地。可如今,连黄土高原也在哭泣,变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这是人类应有的报应呀!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还不醒醒,难道要到无法生活下去,亲自毁坏自己的家园那天才善罢干休吗?虽然我们常说要与大自然结为朋友,但是要知道,朋友间是相互理解。如果我们的足迹处处给地球留下深深的伤口,那么我想,与大自然交朋友永远会成为幻想。现在,就连长江也发出了无法忍受的啊!

前几天,在一本杂志中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打猎,却奇怪的发现一只面对着枪口含着泪水的母鹿,是鹿怕死吗?后来剖开鹿,猎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母鹿正怀着一只小鹿。这泪水仅代表一种纯真的母爱,人有情,动物也有情呀?这又有谁能理解呢?为什么人却如此无情、自私、冷血。虽然事后猎人有些后悔,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后悔,人们总是重犯。后悔多了就变得无动于衷。我真的为有些长辈的这种行为写下的历史感到非常的可耻。近几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可这种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人类为了自己的馋,不惜一切代价,使许多动物对人类伤心彻底。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总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前天,新闻里报导因煤炭资源的过渡开采,使山西的地平面往下陷,这将直接危及人们生活,并且煤排放大量SO2、CO2灰尘,给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我国的资源正处于紧张阶段,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那我们的子孙用什么,那时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昨天新闻报导,由于冰箱中氟里昂的大量使用造成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大量破坏,出现了无数臭氧洞。这使得人类的保护伞受破坏。紫外线到达地面的杀伤力大大增强,使得近年来皮肤癌患者增多。今天新闻里又报导由于大量化学原料投入工业生产中并任意排放到江水中,使河水里重金属郭子大增,加上工厂中废气不加处理的排放,与云层相结合,降落形成酸雨。渤海则于靠近京津唐工业区,近年来大量鱼死亡,使当地渔民经济收入减少。明天又将是什么面临着我们呢?我真的没有勇气去想象。

14.高峰体验,让教育刻骨铭心 篇十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工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爱国。一年后,老二出生了,这位工人毫不含糊地为他取名为爱民。又过了一年,老三来了,憨厚的工人想了想,给老三取名为爱党。老三满月那天,造反派来把这位工人抓走了。工人问:“我犯了什么错误,你们抓我?”造反派头头说:“你的大儿子叫什么?”“爱国。”“二儿子呢?”“爱民。”“爱国爱民,你装的倒挺像的,要不是你的三儿子出世,我们还都被你这老奸巨猾的反革命给蒙蔽了。”“我三儿子怎么啦?“你三儿子不是爱党吗?爱国爱民爱党,提取公因式,爱国民党。”讲完以上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式子:爱国+爱民+爱党=爱(国+民+党)(《读者》,2008年第24期)

我们姑且不谈故事的真实性和教法的科学性,单就孩子学习知识的效果而言,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恐怕会很快记住提取公因式的原理。何也?高峰体验使然。数学的面孔在孩子们心里本身有一个常规模样,至少与数字有关……但是,这里数学知识“提取公因式”源于一个荒唐岁月中的故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在欣赏故事时开怀一笑,体验到了别样的情绪体验,心灵深处受到了触动,印象与感受自然特别深刻,关于公因式的知识也就学得特牢固。

我们的教育中让孩子获得高峰体验的方式其实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在不违背教育科学性的前提下,以触动心灵为原则,必然可以创造异彩纷呈的高峰体验教育方式。

【刻骨铭心五年级作文】推荐阅读:

这一课,令我刻骨铭心五年级作文10-07

感悟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作文300字07-20

上一篇:期末素描教案下一篇:10春专科论文写作要求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