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共10篇)
1.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一
多元智能理论是l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所著的《智能结构》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该理论挑战了当时盛行的两种关于人类思维能力的观念:一是皮亚杰学说,即人的所有思维,都是为了达到科学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当时流行的“智商”测验观,即认为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对言语表达和逻辑思考能力的测试来区别高低。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拥有未知数目的潜能,从音乐上的天赋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潜能的范畴”。目前,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专著已经被译成数10种文字,并且成为心理学、教育科学类畅销书达数年之久,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更具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这大大不同于智力测验所探寻的信息,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我们认识到,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儿童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论及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大多是围绕着这两种智能进行的,而对其他几种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培养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教育,而这两种智能又简单地同读书、考试和升学划上等号。这样一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极大压制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多方面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该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各领域在智能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纳指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儿童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契合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诠释了我国教育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正确性,对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给予的启示和产生的借鉴作用,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尤其明显。
(一)多元智能理论儿童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上,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每一位儿童各项素质都得到发展;二是所有儿童的共同发展。
1.注重儿童多元智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多元发展,而不是实践低能、应试高手。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落实到学前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因而,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多元发展,注重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2.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和儿童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分不开的,通过多元开发儿童的智能,延展儿童的思维空间,促进儿童不断由善于解答问题朝着善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
3.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的儿童观是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让人人都能成功的儿童观。多元智能的儿童观,关注的不是哪一位儿童聪明,而是某位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强调的是每位儿童都要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每位儿童都能成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位儿童的弱势智能,为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是因人而异和因内容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有其不同的符号系统和交互方式,同一领域内因人与人智能结构不同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领域,灵活多变地采用适合不同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同一类教学内容,教师也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现状。
1.“为多元智能而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推行新的活动设计而改变传统活动设计,改变了对原有教育目的的认识。在传统的活动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能而教,主要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样的学校课程使得我们培养的儿童不仅是片面发展的儿童,而且是循规蹈矩的、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儿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儿童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个性化活动的开展,实现“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多元智能人才观。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摒弃了原来的以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为中心的惯有思路,把儿童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新课程中设置的生成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所要求的实行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基于对本班儿童个体情况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不同儿童有着不同的智力和个性特点,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充分渗入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从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出发,带动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
3“通过多元智能来学”
随着教师教育目的的改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儿童有了更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教师能随时抓住儿童思维的变化,根据儿童兴趣点的变化,临时生成教育目标,改变教育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影响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不同的评价观对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就教育评价而言,只有充分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发展性,评价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是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动态的评价观,个性的评价观,注重的是被评价主体的发展,强调的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借鉴的、贴近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科学的评价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对儿童所实施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家长等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对儿童发展的评价。而实际上,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管理人员、教师、儿童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新的儿童发展评价应由教师、儿童自己、同伴、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操作,只有将涉及儿童的所有人(包括儿童自己)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对话,儿童才能不断地成长。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过程。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的儿童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儿童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儿童发展中的需求。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当前的儿童发展评价不仅要使用量化评价方法,更多地要以质性评价为基础,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先进的评价方法,尤其要重视观察、谈话、作品分析、描述性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发现每一个儿童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保证每一个儿童在不同方面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扩充了智能的内涵,加强了智能理论与儿童发展的联系,对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不断地引发我们的思考,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
2.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二
1983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随后这一理论便对教育教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从七个方面 (后来又改为八个方面和九个方面) 对学生的各项内在的潜能给予了详细的描述, 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 自然探索智能, 生存智慧智能等。
这些智能当中, 相当一部分与初中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多元智能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的教学走向深入探讨。简单分析如下。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的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之际, 尤其是2011版的新课标修订颁布之际, 重新思考多元智能对我们教学理念的影响, 有助于我们将课程改革进一步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进一步重申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求英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仅仅靠一种信念还是不够的, 因为信念只有被教师认同, 才可能成为信念, 而认同意味着从内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面向”和“关注”的价值的。
多元智能恰恰可以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到认可每一位学生的力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质, 每个学生的智能表现也不尽相同, 只要我们英语教师能够透过分数, 认识到学生在其自身聪明的范畴内的表现, 则可寻找到对学生认同的支点。同时,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 我们也能发现, 如果能够通过找到部分英语成绩暂不理想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 然后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认同与关注, 则会对其英语学科的学习带来益处。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进行朴素的分析, 这是通过对一种智能的认同达到另一种智能的发掘和培养的现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 这是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而从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讲, 这是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教学智慧。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由于多元智能天然具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秉赋, 而这又契合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思路。因此, 在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多元智能当成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之一。
结合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 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Group Cooperation Learning) 的方式, 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例如, 以“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为话题, 我们通过小组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进行角色参与、角色扮演等, 让学生在这些仿真的活动中经历体验, 在组织语言中培养语言智能, 在角色交际中促进人际交往智能。笔者班上的学生的对话过程简述如下 (学生的动作、表情等因文字叙述不便, 不再赘述) 。
Daniel:I like Spring festival best.Because we can enjoy delicious food.
Millie: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Mid-Autumn festival.We can eat mooncakes and enjoy the bright moon.
在设计这些活动时, 我们还提前让学生自主选择背景音乐, 让学生自行设计对话表情与动作, 这样, 无形当中, 选择音乐的学生培养了音乐智能, 其他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时也能提升音乐智能;设计对话表情与动作的学生, 在活动中使用动作的学生, 坐在下面受到角色参与者动作感染的学生, 他们的动作智能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活动过后, 我再给予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反思我们参与的活动促进了我们哪些英语知识的掌握, 还有哪些不足, 以后类似的活动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改进等。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反省智能。
游戏进课堂是如今多数英语课堂采用的策略之一,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思考游戏的设计, 可以提高游戏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水平。结合教材中设计的竞猜 (Guessing) 、谜语 (Riddles) 、表演 (Acting) 等不同性质的游戏, 我们可以在教材和参考书设计的基础上, 在游戏中添加其他内容, 例如动作语言、探究情境等, 以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水平。
笔者在教学中, 喜欢通过教学生英语歌曲 (例如经典的《Yesterday Once More》等) , 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歌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感受英语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讲, 当然就可以达到“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
至于多元智能中的逻辑数学智能,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相对不太明显, 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 例如一些英语知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如比较级后面加“er”, 最高级后面加“est”, 等等。此中存在的一些逻辑关系, 可以作为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一个契机, 但由于其功能毕竟不及理科课堂上的作用, 因此可以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
3.多元智能理论对技工教育的启示 篇三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改变对学生的认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认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技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失败,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我们要改变以往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成才,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技工教育,课堂教学和车间实训兼而有之,怎样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分析,认真总结,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车间实训,而是将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糅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体化教学,或者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拾回对学习的信心。
3.重新定位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过硬知识理解欠缺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毕竟技工教育应该以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纸笔测试为主。
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1.教育目标的定位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根本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流的技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一流的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前提和保证,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工的任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要敢于创新,不重知识重技能,不重升学重就业。
2.教育目标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量化和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提出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具有核心职业技能,还要有核心职业素养。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了很多难题:一是招生难,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技工教育不就是到工厂当工人吗”,很多家长对此不屑一顾,“我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坐办公室,怎么能去当工人呢?”二是管理难,技工学校的“差”生多,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给技工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技工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到技校回炉学一技之长的也时有发生。
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要用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观点,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4.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四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育者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近,笔者学习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书,相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谈一些体会。
一、智能理论及其影响
《多元智能》的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和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他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就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总结。他对人的七种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作了定义(1997年新提出的另外两种智能正在论证中)。他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这是片面的。《零面项目》在美国的多所中小学进行试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育和办学,将学校带入社区的同时,又将社区和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引入学校,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科技馆的作用,用情景化的评估方法代替单纯使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取得了在儿童多种智能的发现和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1997年7月,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22个国家的教授专家、中小学校长近300人在波士顿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名为《多元智能理论新指南》的国际研讨会,交流了十年来各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办学方针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在文章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近来一系列试验研究的评价是:“他们的工作帮助教育家辩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智能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大量的早期研究和泰勒的近期研究表面创造力(创新能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盖茨尔、杰克森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由低到高不等,年龄越小越密切,随年龄增加,这种关系就开始分化,成年以后分化更为显著;吉尔福特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量性质而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有低相关或者没有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韩寒现象”、“周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与上述结论是相符的,而我们却不愿意承认。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1.现行的智力测量没有把创造力包括在内,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智力的最重要的品质——创造力;
2.现行的智力测量仅是对人的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进行测量;
3.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智力测量偏重于较低级的心理活动,而对较高级心理活动的内容测量较少。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这就是说,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力。只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的高度协调发展,才能有高创造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和丰富,但因循守旧,机械教条,提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没有新的见解,没有发明创造,就不能认为其有高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的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霍华德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整体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往往过于狭窄,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它与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等同。于是,在学校教育中,那些语文、数学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在体艺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和高创造力潜能的,而对那些学业一般而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常常忽视。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叹,原来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笨”学生,日后成了“大款”或某一方面的杰出者,而原来在班级或学校中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反到长大后成了平庸者。有人研究的“第十名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事实。近日电视上也在宣传“过去的坏学生成了大老板”,这种现象无不有力的说明传统教育观的局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在这里可以知道:首先,智能具有自然轨迹的特性;其次,教育和指导的作用随着智能发展的轨迹会有所不同;再次,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但一到操场上,就会如鱼得水,表现出很多的体育潜能;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有的学生尽管学业平平,但对同学有很强的感召力,表现出组织和管理方面才能,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最后,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如学生在学习某种数学原理,但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并不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教学内容),只存在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用数学语言(媒体)来沟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此时,教师可以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数学内容的途径,如运用另一媒体作比喻。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该学生强项的那种智能,等等。因此,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发现其创新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至少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或组合方式不同,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创新教育应该是扬长教育,而不是仅仅补短;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个性化”,而少一些“统一化;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人性化”,而少一些“工厂化”;变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而应该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价值和意义。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目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价值尺度。有什么样的评价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从历史看,个体是否进步?从现状看,有多远距离?从个体自身的特点看,潜能是否发挥?这一评价标准有着永恒的激励功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我”,并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给“自我”找到正确的定位,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中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过去达到不断创新的目标。评价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测定、评断的个人或团体。不同的教育观和不同的评价观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参与教育评价,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家庭的结合,这是因为创新教育的评价和管理需要充满活动的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需要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性;需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所培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目标所追求的;教师和学校听取学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案与充分人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学校办学主动接受家庭的评价和监督,让家庭全方位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而且能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发挥的大环境。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7日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钟启泉:《多元智力与课程设计》,《上海教育》2001年第15期
5.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五
【摘要】所谓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指与人类智能结构相关的理论,其在教学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多种智能开发,完全吻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而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不但能创新教学视角,促进英语教学方法多元化发展,还能对学生多项职能进行开发,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系统的提升。总之,多元智能理论既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框架,也能带给教学有益的启示。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职英语教学,详细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其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启示
中职英语教学强调要全面培养学生整合素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其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其终身发展与情感态度、语言技能等综合发展。但鉴于中职生语言数理逻辑智能相对较弱,再加上中职教育观过于陈旧单一,其主要智能理论为语言数理逻辑智能,导致中职英语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更新传统教育观,引入先进的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英语教学,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重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纵观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可知,其教学质量和效率均不理想,严重困扰着英语教育工作者,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包括:其一,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的根深蒂固,使得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善于传统灌输式教学,通常教师教学都是围绕自身开展,严重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板呆滞,学生对英语一知半解,最终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甚至直接因反感、恐惧而选择辍学;其二,长期受传统智力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判断学生智力方面,往往认为人的智力和认知是可量化、一元的,所以相对其他智能而言,教师更重视?W生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其三,缺乏多元化评价方法,中职英语教学评价主要依据为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此外,再加上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甚至讨厌英语学科等问题,这就使得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更难得到保障。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1.形成全新教育观。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更侧重学业智能教育,但却忽略人际交流、视觉空间、音乐、内省等智能,导致学生智能严重缺乏个性,且逐渐陷入窄化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完全与传统智力理论不同,其强调学生同时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是以整体方式存在于个体,因此重要性均是同等的。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多元的了解学生,给予每位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宽容,充分认识到学生无优差之分,其都具有自身的智能特点、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八种智能中的优势潜能,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展自身弱势才能,这样方可实现其个人价值。
2.树立全人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学生的八种智能发挥程度和组合方式均不同,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故其各具相应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但相对来说智能无高低,唯一的差别即领域,因此每位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人才。从这个方面来看,对于学生不能单纯判断其是否聪明,而是哪些方面应该更聪明。故而,中职英语教学期间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智能展示情境,充分全面的开发其智能,激发其潜在智能,让学生获得更多选择的同时,更全面的发展自身个性,并做到取长补短,从原有水平实现最优化发展。
3.建立多元评价观。首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观察评价,要实时关注其状态变化,如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等,通过观察学生的这些状态,适当地给出相应评价;其次,加强档案袋评价,这种方法是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也可称作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要测试学生的多元智能,自然无法单纯依靠纸笔测验,而档案袋则是从时空间进行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具有持续性、自然性,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者的身份转化为主动学习者。通常档案袋的内容为学生自评、社会实践、教师评价、家长信息、同伴评价等,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而从这些内容来看,档案袋评价无疑是学生获得的延伸学习机会,可以帮助其判断自己有无进步;最后,实施学习契约评价法,即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契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时间、方法和评定标准等。学习契约更类似学习合同,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方主体的书面协议,这种评价方式既能使学生更严格地监控自身学习,并对自身学习效果做出实时评价,还能有效促进其内省智能发展。
总而言之,由于学生智能组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采取多元化评价法,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其意识到自身学习各方面的优劣势,并更全面系统地进行自我认识,充分体验到自身的成功进步,最终树立起学习信心。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传授方式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去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去处理收集知识信息。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内在潜能和综合素养具有激发、提升的作用。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要积极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其指导下开展教学,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但现阶段中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模式陈旧、传统智力观根深蒂固等,这就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加强研究,从树立全新教育观、树立全人学生观、建立多元评价观等方面着手,充分促进中职英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6.多元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篇六
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说通俗一点就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那我们的因材施教就真正落到实处了。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广告。学了伍老师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将多元化智能理论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就是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教育活动,我们所面临的是21世纪的孩子,起码有这么几个要点是我们应该思考清楚的。
1)科学最近研究表明,常人蕴含的脑子的潜力是基本差不多的,普通学生从科学最新研究来看,他们所蕴含的发展潜能是差不多的,我们教育就是要把孩子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这就对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和条件,当然我们就很难说了。
2)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都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我想孩子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包括:语言的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体育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廖昌永是现在上海唱男中音最好的歌唱家,在四川被政治老师发现,音色非常美妙,音乐非常宽广,因此这个政治老师培养他,后来送他去学习,可是碰到的老师认为他并不怎么样,后来有幸到上海来碰到周小燕,他蕴藏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就成为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世界很少有男中音歌唱家。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标准化的办法去培养孩子,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去发展孩子的特点,适应孩子的个性,哺育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锻炼敏锐的目光,培养认识学生的真本领。雕塑师本事很大,他能够辨识材料的质地的,辨识材料的走势,然后因势造型雕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教育又何尝唱不是如此。我想作为老师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其实知识世界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你对他的生活状态一无了解,如果你对他心灵世界,他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是若明若暗,这样很难做好,因为教心必须知心,不知心是无法教心的,教育的有效性,来自于教学的针对性资质深,资质总,你的教学预言,你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
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很隐蔽的一角,老师教育他们时,要和他对准音标,这样你讲的话能够拨动他的心弦,引起特共振和共鸣,这样教育有效性就大大提升,所以你要教心就必先知心。我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课时,叫起来回答问题他觉得是故意在学生前面扫他面子,就故意说不懂,叫他把题目念一遍,他说不认识字。当时我非常生气,叫他到办公室来,也不提上课发生的事,而是询问了他家的情况,当他说到有一个哥哥在凯里一中(重点高中)读书时,我就说你哥哥读重点中学,而你的成绩又不是很理想,是不是平时别人经常拿你和哥哥比较。没想到他当时就哭了,说是父母经常骂他不争气,哥哥也说他笨,越哭越伤心。我安慰他一下,然后问他上课时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是不是觉得老师这样做在扫你面子,他马上就承认错误,说是以后再也不这样。我耐心的劝导他,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是在提醒你注意听课,而不在故意扫你面子。从那以后他上课就特别注意听课,虽然成绩还是不太理想,但比起以前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实大教育家孔夫子早就讲了,他的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一个人一个样,你对学生要了解,要观其所以,因为看他的日常行为言行,你要观其所由,他走路怎样的,走掉哪条路要清楚,仔细的搞清楚他的秩序所在,你要退而行其次,要退下来仔细的思考,他那个言行究竟反应了什么。
21世纪的学生跟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学生不一样,他有很多共性,但是绝对不一样,现在孩子成材愿望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而且科技起点,科技知识起点是很高啊,你怎么想到小学生现在可以网络运用得那么成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不足,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有很多不真全的。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像玻璃一样的,碰不得,脆弱得很,一碰就脆,因此对这样的学生你应该怎么教,恐怕就不是用原来的一层不变的方法,老办法来督促他划地为牢,那是不行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学,边教边学,先学后教,这样才行。
在了解共性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差异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个人一个样,要把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搞清楚,对有的孩子话重一点能够承受对有的孩子则是不行的,要旁敲侧击,不能直言不讳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现象是差不多的,其实在差不多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差不多的问题实质存在。前几天才听到这样一则信息,一所学校一名15岁的男生把一名9岁的女生拉到厕所强奸,校长气极了,把男生拉到办公室就掴了几巴掌,结果那男生跳楼了。
三、尊重孩子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教学中散发光芒,我觉得教学要有弹性,绝对不是死板板的一块,要有张力,就像橡皮筋一样,是可松可紧的,教学本身像周武王治国一样,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始终把弦绷得很紧弦要断,如果太松驰剑又放不出去。教学必须要有弹性要有张力,要能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
7.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七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人文素质,文科教师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加德纳认为, 传统的智力理论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 忽视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的其他能力。加德纳认为:智能结构是多元的, 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有着相互关联作为一组能力而存在。他先后提出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的智能观非常强调智能的文化属性、实践性、可见性、发展性以及对创造能力的重视。
曾经有学者将学生毕业成绩与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发现, 有一部分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得并不好, 而在学校不被看好的学生工作后却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由此可见, 传统智力测验并不严密, 或者说只有部分是正确的。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领域和优势智力, 像一台机器上的每个零部件一样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人们正因为各种智能的强弱不同组合, 而成为个性鲜明的个体, 人类社会也因此变得有趣。
多元智能理论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认为每个人的八种智能都是可以被认为提高的,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 从而发现学生的个性, 找出其优点和缺点, 就可以制定方案, 通过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 激发学生非优势的智能, 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与当今素质教育体制相一致, 不仅联系紧密, 还成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支撑。说到素质教育, 其中文科教育中人文性的问题表现突出。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包括教师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理解能力和实践智慧等等。有人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 即科学、艺术、人文,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科教育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
(一) 教育目标工具化导致人文素质缺失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炙手可热, 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界人士越来越重视文科教育的“工具性”, 把教育单纯地作为一种考高分的手段, 使本来可以生动形象的文科课堂, 变得索然无味。结果可想而知, 文科教育成为了应试教育信手拈来的工具罢了, 毫无生动活泼可言。在英语、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学中, 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 较少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教师讲、学生记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了解如今教学内容的人都知道, 现在初中高中课程目标定得又多又详细, 学生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都略显吃力, 繁重的课堂任务下很多教师就将重点都放在单纯地将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这方面, 而忽略了学生求学期间以及今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这样的人文价值缺失的文科教育我想只能把它唤做是各个文科学科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吧。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有教学经验与能力的文科教师也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才。教师尚且如此, 学生自然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
解决教育目标工具化导致的人文价值缺失的措施, 重中之重就是要端正教育态度。应当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来看, 切忌鼠目寸光。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不可以只为了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等应试教育而存在, 而应该通过一门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各个领域的人文素质影响学生的今后生存与发展, 进而造福国家与社会。
(二)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人文素质缺失
长期以来, 我国的师范教育往往偏重于文化科学与技术知识, 忽视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其他方面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某些智能, 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培养。这一点明显与多元智能理论相悖。顾明远指出:“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缺乏对世界历史文化的了解, 他们知识贫乏, 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尤其是“我国目前的高师课程体系中明显存在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尤其缺乏”。当代文科教师不应该只是为了教授某一门文科知识而存在的。教师这个职业本就是复杂而又多样化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很多教师, 一旦踏入工作岗位, 有了自己的家庭, 就不会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有充分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去花费大把时间去思索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个人的懒惰也是一个原因, 有些教师不愿意花费工作以外的时间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杂志来提高人文素养, 久而久之, 学生时期积累下来的东西也会渐渐坐吃山空。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导致的人文素质的缺失, 其解决措施为,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 虽然已经走入工作岗位, 不再是学生, 也不能忘记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各项智能。你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 但是你可以自由决定它的宽度和广度。作为一名文科教师, 首先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教学技能, 其次就要多读书, 多学习, 在各方面都有所涉猎, 做一个“杂家”。
(三) 教育过程的灌输性, 缺乏启发性导致人文素质缺失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 各个学校与学生家长喜欢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教师缺乏循循善诱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意识。文科课程,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但是, 书本上的内容虽然是文字, 但是并不枯燥。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仍然主导课堂。但是, 单一的语言交流忽视了交流中的学生所赋予语言的个性魅力, 减少了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思考去感悟的快乐感, 使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的学生缺少学习的机会, 这并非是学生自己不愿意去抓住机会, 而是我们一些老师不给学生这个机会, 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 使得所学知识只停留在表面, 都是些浅显的, 没有自己想法也没有新意的东西。我们的教师应该与学生加强沟通, 加强对话, 加强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人文价值的提炼, 那么, 我们的文科教育才成为真正的教育。
正如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中所言:“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 而时间的意义在于创造。”这一点虽然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说明, 但是多元智能理论是极其注重创新的。通过创新来给学生制造机会, 通过创新来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找到一种最适合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方法, 给学生插上翅膀, 让其自由飞翔。
(四) 教育价值的功利性, 导致人文素质缺失
这一点是以上三点的补充, 它虽然与多元智能理论关系不大, 但是也是现如今文科教育中人文价值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以简要讨论一下。
在我国,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多种利益分配体制共存, 对原有的思想价值体系形成冲击, 人们的道德、人格及心态的双重性表现突出、演绎到学校中, 对教师的职业自律、知识进取与人文修养形成挑战。教师思想观念、利益结构及相应心理状态发生波动, 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治学态度, 岗位意识等受到影响。例如, 应试导向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中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英语四六级、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证书的需求加剧, 英语课变成了级化训练与强化, 历史地理课老师不讲授知识的来源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等等。
为此,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浩先生指出, 中国教育正处于深刻的文化矛盾乃至文化危机之中, “教育与经济过度亲密, 缺乏必要的距离;与社会过度亲和, 缺乏必要的紧张;与文化过度异化, 缺乏必要的生命关联”。
二、启示
人文素质教育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成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的教学就是要发挥个性的长处, 弥补个性的不足, 通过扬长补短使每位学生得以最优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 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智力是不同的, 现实生活中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多种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不可以像以往那样只利用学校学到的一种或者几种智能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多元智能理论为文科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其指导下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从而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
文科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围绕着课堂任务展开课堂任务设计, 不可以漫无边际, 要有助于提高文科的知识学习、语言技能等。要积极有效地带领学生去学习该科目知识, 并由此及彼渗透到其他学科, 使学生各项智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社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志伟.教师人文素质研究: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 (译) .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8.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有8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智能、肢体运作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测智能。这些智能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它为我们认识和开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念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音乐教育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技能学习,更应该重视它的益智性和美育性。培养学生理解、感受、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更注重陶冶和激发,从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长期注重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更好地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灵魂得到净化,他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完善,使音乐艺术以独特方式渗透干人的健全发展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启迪,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评价,其本质是一种测量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过程。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1.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用“自评”与“反思”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通过“自评”查找问题所在,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与音乐课程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发展教师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建立“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模式,关注个体的差异和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转化为关注学生在学习音乐中的行为表现,由关注“教”转向更加关注“学”,教是为了促进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促进教师与课程管理者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管理部门與领导对音乐教育功能、教师与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课程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在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管理课程。
三、音乐教学方式的优化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认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变化。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大胆想象、创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轻松和快乐。
2.让学生参与备课,由教师讲授向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自己设计学习方法,通过交流欣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积极,把体裁不同音乐作品进行组合教学,让学生逐一听辨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种课堂形式,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学习方法的改进
1.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音乐殿堂的金钥匙,也是邀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学生能否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到音乐老师的影响颇深,通过创造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行教育,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情趣、熏陶学生的性格。因此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德教育等美育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2.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口味也发生变化。针对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我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学生年龄的歌曲来教学。如学唱《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孝敬父母、把爱的情感献给父母;演唱《我的祖国妈妈》,娓娓道出了一个满头银发,久别家乡的海外老人对祖国妈妈的深切思念之情,和海外赤子那种殷切的报国之情……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热爱祖国,并对社会建立一种新的认识,处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9.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九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0.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篇十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美国 多元文化教育
论文摘要: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指导意义。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从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出发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现象,但各种文化在同一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各有不同。在西方,由于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同化的抗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笔者发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提倡的一些教学观可以应用到多元文化教育中。他主要依据社会相互作用和文化环境来解释学习,认为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借鉴该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这四个原理的启示可以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个主题给予了较多关注。本文主要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为蓝本,探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及其维度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靳淑梅,)
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 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
(1)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譬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例如有精神障碍、失聪、失明的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教育。
(2)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规划并引起学校的改革,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取得成功的平等机会。
(3)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说明它努力去实现的理想目标,例如教育平等和废除所有形式的歧视――在人类社会中短期内不能完全取得,需要一个过程。(白亮,)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班克斯在他的《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一文中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主要维度,即内容整合(content integration)、知识建构(knowledge construction)、减少偏见(prejudice reduction)、公平教育(equity pedagogy)及授权式多元文化(empowering school culture)。内容整合是指教师使用各种不同文化的实例、数据和信息。例如讲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作出的贡献,选用教材中包含大量非主流群体的作品及女性作品等。知识建构指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受到种族、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减少偏见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更民主宽容地对待他人。公平教育则是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促进不同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学生获得学业成功。有证据表明,某些民族和种族群体,尤其是墨西哥裔和非裔美国学生,采用积极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最好。授权式校园文化指学校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转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及促进其情感发展。例如,取消分轨制和能力分组,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非对他们乱贴标签。
二、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状
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
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sat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
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
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
1.社会学习
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3.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
4.中介性学习
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
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班克斯在提出了多元内化教育的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及授权式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这就为多元文化教育制定了一个较完备的研究框架。
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ennis m.mclnerney,valentina mclnerney.educational psychology:constructing learning(edition 4)[m].sydey:prentice-hall,.
[2]james a.banks.dimension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revised from:james a.banks,“historical development,dimensions,and practi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an,1999.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2).
[4]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5]靳淑梅.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实施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0,(11).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推荐阅读: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08-12
小学语文课堂多元评价策略的思谋08-13
评价多元化的实践与反思——读书笔记06-18
学生多元化评价综述07-18
多元化教学模式对篮球教学的运用论文09-07
对管理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思考10-18
多元文化的价值10-28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