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11个作用

2024-08-15

家长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11个作用(精选3篇)

1.家长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11个作用 篇一

文化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而文化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方面也越来越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党的文化能力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影响党的发展历程。文化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毛泽东开始,他就将革命的战略和文化建设连在一起,其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领导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把文化建设放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强调文化建设的强弱。进入新世纪,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为它的作用是“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

其次,优秀的文化作品有利于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热情,有助于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文化推动人民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上,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1.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

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手段,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策略和国际化城市战略。在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发展本土文化,促进文化消费愈显得重要。

2.家长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11个作用 篇二

关键词:实验,电化教学,不可替代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知识来源于实践。中学的物理知识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定理、规律。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是前人研究物理典型方法的适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探究一些物理规律, 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变远为近、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信息量大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物理教学中, 它更利于打破时空和课堂条件的限制, 便利地揭示物理现象的内部发展变化规律, 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看到的事物, 直观地显示出来。但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恰当地使用电化手段, 或改变电教辅助性地位和方法, 忽略实验课的教学, 也会产生误区, 违反教学规律, 弱化教学效果。

首先, 不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有时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与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作为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动手做各种形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虽然电教手段中的光、声、像等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 以直观形象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却始终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有时因器材缺乏, 或因教者嫌某些实验太麻烦、现象不明显, 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乎, 借助电教手段, 用录像或投影来代替实验。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浮力的成因”、“光的合成”、“光路”等。其结果如何?就拿“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个实验来说, 通过录像学生只能感观到电视上的画面和解说员的讲解。即使由画面感观到随着抽气时间的增长而声音逐渐消失, 但总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通过人为的录制、合成的, 并起不到亲临其境的效果, 学生很难体会到声音是要靠物质来传播的。即使得出结论了只能是机械的照搬课本内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电脑电视上歌舞画面再精彩, 也还比不上到剧院看现场, 哪怕是一般的演出也会让人感到很舒心。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卡拉OK的流行不就是人们这种参与意识的外在体现吗?因此用录像、投影来代替做实验, 往往会抑制学生具有的人类天性——“参与”意识, 甚至会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形成产生怀疑, 学习兴趣就此会大打折扣, 主体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 不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取代相关的实验, 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 应在实验的基础上, 运用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进而建立起理论。”这也是哲学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普遍规律。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而编写的。然而在教学中, 如果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恰当地用电化教学手段去取代实验, 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近年来, 由于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 或是由于人们并未真正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的安排减少了。在他们看来, 做实验哪里抵得上背实验, 用录像、投影让学生看看, 同样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 这样做既节省了学生很多宝贵的时间, 同时也很方便, 考试效果也不差, 岂不妙哉。于是, 花上两节课让学生集中观看那些该做、也能做但又没有做的实验录像, 不让学生来验证一下他们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 这显然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证明:实验是学生认识过程的起点, 通过实验有助于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

再次, 以电化教学手段取代物理实验, 会造成课程目标的缺失。

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物理知识技能目标的教学, 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 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 感悟探究原理, 迁移探究方法, 培养学习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体味知识的价值。在操作上, 教师应注重创设“大情境”, 提供必要的“研究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研究, 正确归纳和分析实验数据现象, 交流和讨论实验结论, 科学评价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为人类社会作贡献的情感。而电化教学手段把实验以现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过程, 使物理教学的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得不到完整落实,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研究气体分子的运动”实验,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只是以动态画面投影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NO2气体与空气在两只相互接触的集气瓶中的扩散现象后, 便给出了“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这样做虽然也能说明问题, 但学生却缺乏动手过程, 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硝酸与铜片现场制取并收集红棕色NO2气体, 再分别将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与装满NO2气体的集气瓶上下接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只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科学评价实验过程。这样做, 学生亲历NO2气体的制取过程, 亲眼目睹了NO2气体与空气集气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既学会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扩散的知识技能, 又获得了物理实验探究的快乐与体验,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会更好, 物理课程目标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

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使用辅助电化教学手段, 增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 又要注重做好、做全、做实各个应做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去体验, 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 让两者的优势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智力、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2]刘家骥.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

3.广播在突发事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三

在突发事件中,广播是体现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因为广播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双向信息传递作用。例如:2008年春天,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中国之声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播出时长近200小时,播发消息6000余条,加之中国广播网的专题报道为《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提供了延伸报道和深度传播的平台,大量的图文稿、音频直播、网络图文直播,成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四大门户网站转载的重要原创信息源。与此同时,公安部将中国之声《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节目作为第一信息发布平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唯一进入公安部应急指挥中心持续直播的媒体。同样,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播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得以充分体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全天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不仅担负起了向受灾群众直接传递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所做的决策、措施、办法和建议,并通过电台短信平台的双向互动交流,直接了解受灾群众的呼声,使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而且为不少听众找到因地震失去联系的亲人。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受灾群众只有通过广播才能了解外界信息,了解各级各地、方方面面紧急行动起来对他们的援助,使他们知道自己并非孤立无援,从而起到稳定情绪,安定民心的作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抗震救灾报道,充分发挥其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没有盲点、不受断电影响,方便快捷,随时更改内容、听众随时参与的优势,进行现场直播。实践证明,广播媒体的宣传形式和效果是非常成功的,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

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对公众保持信息的良好沟通,是成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关键之一,而且这种及时的信息传达是所有紧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提供准确、清晰、及时的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相互之间的沟通会使公众对政府更有信心,也会认为自己的安全更有保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都需要依赖传媒信息来做判断,并采取必要的对策。事实上,在当今媒体中,无线广播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社会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最后一道防线。广播是受外部因素制约相对较小的媒体,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实惠的特点。而且作为低成本的传媒,广播应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政府应当对担负重大服务功能的电台的重要性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才能使电台更好地担负起其独特的角色和责任。

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平时就要重视广播,加大对广播的投入,扩大广播的有效覆盖面积,加快技术改造进程,从而保证广播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简单的金融专业求职自我评价下一篇: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