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学计划

2024-10-25

自然教学计划(8篇)

1.自然教学计划 篇一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学生多数对自然这门学科较喜欢,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副课,不够重视。针对上述情况,本期我在教学时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外,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多做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探究自然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通过说明光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

4、通过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说明颜色不同的物体反光颜色不同的对比实验,近视成因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学习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原因。

5、通过模拟眼球作用的实验、地球自转、月相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实验,使学生学习用模拟实验探究一些现象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光的传播,使学生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

第二课光的反射和折射,初步学会光反射和折射的实验。

第三课平面镜,学会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第四课凸透镜,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第五课眼睛的科学,初步学会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病理的模拟实验。

第六课彩虹的秘密,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第十二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做昼夜成因你的模拟实验。

第十三课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

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四、教学方法措施

1、教师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2、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新课标要求,要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实验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还应尽量创造条件,自制器材,努力按计划、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实验

类型

备注

1

2.10~2.14

光的传播

分组

2

2.15~2.21

光的传播

分组

3

2.22~2.28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4

3.1~3.7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5

3.8~3.14

光的反射与折射

分组

6

3.15~3.21

平面镜7

3.22~3.28

凸透镜

分组

8

3.29~4.4

眼睛的科学

演示

9

4.5~4.11

6、彩虹的秘密

分组

10

4.12~4.18

矿产(一)

演示

11

4.19~4.25

矿产(二)12

4.26~5.2

动物的进化13

5.3~5.9

动物的驯化14

5.10~5.16

生物的启示15

5.17~5.2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6

5.24~5.30

月相的成因17

5.31~6.6

日食和月食18

6.7~6.13

太阳系19

6.14~6.20

无限宇宙20

6.21~6.27

复习21

6.28~7.4

写总结

2.自然教学计划 篇二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

情境教学法的前提就是创设情境, 根据所学内容来对应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真实的情境, 力争使学生能够自觉进入情境、融入情境, 从而感受文章中的情境、氛围, 体会作者投入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特别是文言文阅读, 由于古代生活距今较为久远, 学生学起来不免感到抽象、难懂。因此, 就要将晦涩的文言文用形象的情境呈现出来, 如向学生呈现一幅幅生动、瑰丽的画面, 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他们进入情境, 获得更深的体会。

如郦道元的《三峡》就是一篇描写三峡自然风光的文言文, 作为一篇生动、优美的写景散文, 文中生动地描写了三峡绮丽的风光、神奇的地貌特征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叹以及热爱。文章措辞精炼、准确, 描述细致入微, 营造了绮丽的仙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 从心底感受到三峡景色的神奇和美丽,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根据文章中描写的景色来亦步亦趋地向学生呈现视频或图片。

《三峡》先从山写起, 再写水, 山的特点:连绵不绝、遮天蔽日;写水则注重描绘各个季节水体景象与环境特点, 突出不同季节水的雄壮美、清秀美与凄异美。教师可以根据散文的写景顺序, 以及每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景色特点, 利用多媒体依次呈现这些山山水水, 将图片、视频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为学生打造出一幅幅神奇而美丽的图景, 让学生一边观赏风景, 一边赏析课文, 从而达到移步易景的目的, 学生的神经在这样形象、逼真、美丽的图片面前就能够得到触动, 继而进入三峡的世界, 用心去体会三峡风景的壮美和瑰丽, 在美好的自然情境中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壮美。

事实证明, 直观的感觉触动往往要比间接地描述来得快、来得直接,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情境意识, 从心底产生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的心也会随着景色缓缓移动、逐步深入, 从而加深对三峡美景的认知, 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二、深情朗诵, 融情于景

深情朗诵是熟练课文、加深对文章主旨理解的有效途径, 因为学生通过朗诵能够细致揣摩语言、品味文风、赏析文章, 从而进入情境, 同所描写的景色融合在一起, 内心产生无限的激情, 学生再通过朗诵将内心的这些激情释放出来, 全身心地投入情感, 尽情地抒发感情, 达到一种情、境、景的有机融合。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要组织学生深情地朗诵《三峡》这篇散文, 让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来融入情感、释放激情, 同作者共同进入一个神奇、绮丽的自然风光中, 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洗礼。朗诵《三峡》这篇文章, 就好似人置身于三峡绮丽的风光中大声呐喊、放声高歌, 从而达到情境与情感的交融, 获得全新的感受。

为了提高朗诵效率, 教师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图画或视频来了解三峡的景色变化, 再结合文章文字去深层次理解与朗诵, 达到视觉与表达的有效结合,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 渗透激情, 从而提高朗读与朗诵的效率, 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在情境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 以及古典文学措辞的精湛。

三、分景描绘, 山水传情

《三峡》是对三峡整体景观的生动描写与描述, 其中分为山、水两种景色的描述, 前半部分写山、后半部分写水, 整个文章向人们呈现出了一幅生动、传神的山水画, 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个绮丽的情境和意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景色景观, 可以对文章进行解体剖析, 也就是说将文章分成山与水两部分, 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赏析, 对山和水展开细致入微的分析, 指出山景色的特征、水体四季的轮回变化等等, 并要求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概括与展示山的意境, 水的景色以及自主概括与总结三峡的山水意境美, 从而达到分景描述、山水传情的良好效果。

四、总结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情境创设与情感塑造的过程, 只有通过一定的情境, 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 才能收获最真切的体会, 从而获得全新的感觉和体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触动,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苏英.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周刊, 2011 (15) :60-61.

[2]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4-63.

3.教学的自然回归 篇三

关键词:教学 自然回归 真实

教学,顾名思义为“教与学”,它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或个别学生展现自我,它是一种双边活动,需要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生命化教学,作为教学的本质之一,我将它理解为教学的自然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真实、还课堂一个原本的面貌,这应该是很多教师想做却未做的。

属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原本是富有活力、生气勃勃的面貌,但是随着学校和教师的日益功利化,他们便减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缺失,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课,这种完成任务似的课堂教学会使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更有甚者,以虚假的课堂应付上级的检查,将“公开课”变为“课堂的重演”。这种看似完美的教学课堂牺牲了学生思维的自由,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奇思妙想的年纪,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我们的老师为了避免公开课上预期计划被打乱便忽略他们的想法,实在有违孩子的身心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让我想起上周观看的《龙泉报告》视频,里面有两幅小学生和高中生课堂的对比图片,同样是课堂,小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而高中生全都低着头,毫无活力。这两幅图片的对比使我认识到我们接受了教育可我们丧失了活力,那本该属于这个年纪的青春风貌、书生意气都到哪儿去了呢?本是气氛活跃、生机勃勃的课堂为何变得沉闷?是因为应试教育体制吗?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学。教学的确为了应试(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但应试并不意味着把课上得苦闷。相反,回归自然、真实的课堂会让师生各有所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使教学回归自然、真实,还原为它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呢?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师生角色观念的更新,二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的运用。

第一,我们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所认为的“教师代表权威,学生是被动学习者”的角色观念。可以想象这种教育观念下的课堂将是一个十分安静、了无生气的课堂。教师虽然省去了管理课堂纪律这一环节,但他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自己不能从对学生的了解中有所得从而无法促进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改进。有的老师主张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信,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同样也不认为威信意味着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所理解的“威信”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学生对于教师的由衷敬佩。孔子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并不一定比学生强,只是听闻道理的时间有先后罢了。师生可以平等地交流讨论而不必囿于角色这一层外衣。教师和学生是为了区别身份而划分的不同角色,没有重要之分,没有地位之别,这种角色在高年级阶段甚至可以利用课堂尝试着呼唤,交换体验。一个是教授的主体,一个是学习的主体,共同构成了课堂的主体。因此,要使课堂有活力,使学生个个都敢说,我们首先要摒除以教师身份压制学生的传统角色观念,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向学生,亲近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第二,我们要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回归自然的面貌必然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了。有的老师多年来采用一层不变的教学形式,这当然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沉闷的课堂是可想而知的了。如果突然某一天,老师换了一种教学方式,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新奇并聚精会神地听讲。这种教学形式的转换打破了学生的预想,提高了听课的兴趣。我在去年9月份实习的时候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我实习所带的年级是高一,学科是语文。当时,我每天跟随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去听课,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我清楚地看到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低着头看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更不用说畅所欲言了,我似乎能感受到课堂的沉闷,可是下课后,教室立刻变得喧哗,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畅所欲言”,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样子。后来,讲到《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这篇课文时,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换了一种教学形式,他自己讲的反倒少了,更多地让学生参与了进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一话语这一动作时,老师请学生上台表演,因为一改往日的教学形式,学生便都兴趣盎然地举手上台表演,表演的同学感到兴奋,台下的观众因为表演者是熟悉不过的同学也跟着兴奋,整个课堂顿时成了闹哄哄的一片。但是无可否认,这次的课堂会让他们难忘,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定格在了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绽放自我光彩,让课堂迸发出生命活力。

让教学回归自然,真实,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思维自由可能会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但我仍然相信,如果现在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尝试着去改变,让生命化教学主导实践,那活力课堂的实现便不远矣!

4.自然教学计划 篇四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地接受和处理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把文字、图象、图形、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起来,并且能全方位、立体化地随机灵活地把信息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

一、 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实物。

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有很多优点,儿童非常感兴趣。但儿童学习自然课的第一教材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自然界里的实物。所以,要上好自然课,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去找实物,带到课堂上看。但有些老师认为,这样费时费力、又脏又乱,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上直接放给学生看,既省事又方便。可是,有时电脑中的实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学重点,看屏幕与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各种各样的根》,将各种根从屏幕表现出来,不能突出大自然根的`“各种各样”,必须让学生亲自采集、选择一些植物的根,洗干净带到课堂上来,一个同学带几种,全班同学带的根才叫“各种各样”。再把这些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类,既直观又形象,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分类的能力。同一单元《各种各样的果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重视图象还不能忽视实物的作用。

二、 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动手。

自然是一门进行科学启蒙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学科,通过探索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提高信息的交流水平,对于降低实验难度,推进实验的顺利进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学生动手实验则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此,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在自然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做到“该动手时就动手”:。如:教《搭纸桥》一课时,就必须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1、 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行平板桥、拱桥、工字桥承重能力的对比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2、 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各类桥承重能力大小的原因。

3、 利用计算机介绍世界著名的桥梁。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要与常规电教手段相结合。

常规电教手段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常规电教手段以其方便、实用的特点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在应用过程中,广大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和使用的经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5.一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篇五

六下《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人·自然·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环境、文化、经济、和谐、历史等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班级情况分析

六(2)班,共49人。大部分学生通过人自然社会课学习,已得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不过相信通过认真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喜欢人、自然、社会这门课。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内容纲要中珍爱生命、寻找文明、近代历史、浙江地理、社会环境、雏鹰争章6个主题的内容,一学年共32课。各模块的课文安排如下:珍爱生命主题有:让自己更快乐、让考试更轻松、关爱青春健康、学会保护自己、美丽罂粟滴血泣诉、涉毒行为必受制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寻找文明主题有: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回到七千年前的日子、新石器时代的宝贝、西泠印社话百年、梦回古都再现千年辉煌、经济繁荣萌芽初期显江南。

近代历史主题有:太平天国烽火席卷浙江、辛亥革命激荡钱塘江两岸、鉴湖女侠轩亭洒碧血、当五四浪潮袭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人民的好总理。

浙江地理主题有: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错落有致的地形、星罗棋布的港口、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地动山摇灾害、防范灾害有良方、环境问题危害大。

社会环境主题有:宜居家园靠大家、条条大道通南北、修桥筑路奔富裕、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欣欣向荣的专业市场、开拓创新的民营企业。

雏鹰争章活动主题有:社会考察章、合作交往章、禁毒章、公益章、创新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英雄人物,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悟他们的英雄气概。

2、了解浙江省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多山省份,了解浙江的地形、资源等,并熟悉浙江的一些自然灾害,和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3、了解浙江的交通和经济,知道交通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突出在文史与人物,浙江山水、资源、自然灾害,浙江经济、交通上。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习历史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感悟他们的英雄气概;了解浙江的地形以及自然灾害给我省带来的危害;了解交通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2.采用多种手段,突出教学效果。3.发掘课程资源,拓展教育功能。

六、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的理论和新视野和新观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17-32课,每周1课时,新授16课时。

六下《人自然社会》教案

17、当五四浪潮袭来的时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暴发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2、能对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性质、领导者、革命的主力、运动的背景),体会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我们要起来反抗。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准备:

1、历史大查阅:(制成资料卡片)a、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及其故事 b、“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经过

2、投影片及教学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图片:“康有为、梁启超像”、“义和团旗帜”、“孙中山像”)

提问:大家还熟悉这三幅图片吗?相信关于他们的故事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哪位同学能分别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辛亥革命后,许多人都为推翻两千年的帝制而欢呼,幻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共和国,以实现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但是,现实却是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专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共和体制显得羸弱无力,民主共和制并没有发挥其制衡作用,反而成为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遮羞布。

那么,挽救中国到底应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中国革命的曙光究竟在哪里?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五四运动。(板书)

二、交流探究

1、新文化运动

(1)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阅读教材,知识归纳: a、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b、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 c、新文化运动的口号(3)资料交流: a、了解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投影图片)b、你还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一些人物吗?

(4)通过以上资料的交流,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一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法:在自主概括的基础上与同桌或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学习。)小结:(投影)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孔教。

(5)在我国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之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阅读教材,了解十月革命)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6)探究、讨论: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场运动前后期在思想宣传方面有什么重大变化??? ?? 小结: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思想宣传方面,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五四运动

(1)课前同学们做了很多资料调查,相信对“五四运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交

流一下吧:

a、五四运动暴发的背景及原因 b、五四运动的经过 c、五四运动的结果 小结:(板书)

口 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先 锋:学生 主 力:工人阶级

领导者: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结 局:初步胜利

标 志: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免去运动矛头所指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想一想,哪些人参加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前后期有什么重要的不同,你怎样评价它?(提示: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性质、领导者、革命的主力、运动的背景)

小结:(投影)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生活链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学生发生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那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体现我们的爱国思想?

18、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经过。

2.了解中共“一大”在嘉兴南胡游船上举行的原因和会议内容。3.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大”的召开的背景简介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基本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篇二: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人自然社会教案 1.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触电事故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触电是怎么回事?怎样预防触电?当有人触电时,又该怎么办?

二、学生读课文第2、3、4自然段,说说:触电是怎么回事?家庭照明用电压和电器电压一般为多少伏?工业用电电压为多少伏?高压输电电压在多少伏以上?人体安全电压为多少伏?触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三、说一说:哪些行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请你告诉大家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

四、看课文插图,说说怎样预防触电?

五、演一演,有人触电时该怎么做的情景。师生评议。

六、读一读儿歌,说说触电急救的基本步骤。

七、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一起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用电的做法。预防触电,养成安全用电的自觉行

为。

2.火灾预防

教学目标:

1.知道火灾的危害。

2.能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火灾隐患,知道基本的预防活灾的措施和方法。3.积极参加消防活动,增强消防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火灾的案例,熟悉一些消防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火灾危害:

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提供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及本地发生的火灾案例。说说

火灾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怎样的损失?

二、知道火灾怎样引起:

引导学生看插图,读课文,说说引发火灾的一些原因。

三、怎样预防火灾?

让学生结合插图读懂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预防火灾的方法?你还有

哪些预防火灾的办法?(先同桌互说,再指名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并向学生具体介绍预防电器起火和燃气起火的方法及家庭防火措施。

四、认一认,连一连课文中的消防安全标志——禁止标志并说说这些消防安全标志分别在哪些公共场所出现。

五、课后实践活动:

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防火大检查,消除家庭火灾隐患。3.火灾逃生

教学目标:

1.道发生火灾时的一些基本应变措施。2.会火灾中自救与逃生的一些基本技能。

3.察学校与家庭的火灾逃生线路,提高消防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消防知识的资料或搜索消防网站。2.查本地区发生火灾的案例。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不幸面临火灾时该怎么办呢?你是怎样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祸福。”这句话的?告诉大家你所了解到的火灾案例。

二、讨论问题:

1.习课本中的短文,说说小江是怎样逃生的?

2.从这个案例中明白了哪些逃生方法?(留意逃生出口,记住逃生路线,运用正确的火

灾逃生方法。)

认一认消防标志: 1.请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各个消防提示标志,说说各个图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这些标志分别会在哪些公共场所出现?

四、学习、文中火灾逃生自救的4种方法,谈谈你的理解。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火灾逃

生的方法。

五、设置情景,开展火灾逃生自救演习。

六、画一画学校或家里的火灾逃生线路图,挑选优秀的展示在黑板上。

七、教师总结谈话,提出希望。

八、课外延伸题:

考察家里和学校的消防设施,提出你的合理建议。4.遇到坏人怎么办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上还存在少数坏人,懂得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2.学会讲究斗争策略,机智地保护自己。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一些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或图片。2.师生收集少年儿童机智保护自己的事例。3.准备课堂模拟表演的小道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侵害,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和办法,你

能说出一些吗?(如:壁虎断尾自救、刺猬缩成一团、老鼠装死、变色龙用伪装迷惑敌人等。)

2.那我们小朋友呢?——虽然我们的社会比较安定,但仍有一些坏分子打我们的坏主意。

我们在身体力量上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该怎样来保护自己呢?(揭题)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二、事例探讨。

1.指名学生读《机智勇敢的谢尚逸》,其余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小尚逸是如何保护自己的?你觉得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2.同桌探讨,指名交流。

(临危不惧、巧接电话、智断绳索、快逃求救——机智地保护自己)

3.说说你曾经听到过的类似的机智故事,并谈谈从这些小故事中获得的启发。4.如果小朋友不是勇敢机智地保护自己,而是一味反抗,结果可能会怎样?(先

同桌讨论,再指名交流。)

三、模拟演练。

1.四人小组学生共同研究课文中的两种情况,设计行动方案,做好表演准备。2.请多对同学上来表演,表演后说说这样做的意图。3.集体评比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教师点评。4.还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情况?该如何解决?

四、拓展阅读,小结指导。

1.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自我保护八要领》。2.学生齐读《自我保护八要领》,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收获。3.教师补充讲解并总结机智保护自己的方法。5.识别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2.初步了解如何识别真假人民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钱)看到这么多钱,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用它买文具。

生:我想用这些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我想把它存起来。

生:我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该多好啊!2.初步感知人民币。

师:钱的用处可真大啊!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钱的资料,现在你对钱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钱还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生:人民币上有国徽。

生:钱有纸币和硬币两种。3.识别人民币。(课件演示)

“小朋友们,你们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了解的可真多!我这里也有一些人民币,快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回答)”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6.废旧电池的回收

教学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哪一类,能够指出电池各部分的名字,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2.通过实践活动,确立回收废旧电池的意识,培养回收废旧电池的习惯。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准备好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引入学习:

1.展示师生课前收集的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2.说说:电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使用?

二、电池的分类:

1.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说说:电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干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特种电池等)2.说说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

三、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

1.你知道电池的哪些部分容易引起污染?自己可不可以随意去解剖电池?

2.学习课文中的短文,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怎样处理废旧电池的?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健康)

四、了解回收废旧电池的方法与意义:

1.为什么要提倡使用不含汞和镉的环保电池。2.为什么要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

五、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1.学生结合课文中插图读懂制作方法。2.交流制作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作品。

六、课外实践活动:

1.校外开展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

2.要求学生把废旧电池回收箱放置在家中或社区、街道并注意及时将盛满的废旧电池送到回收站里去。

7.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是属于珍稀濒危植物。2.要知道保护濒危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知道保护濒危植物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了解哪些是濒危植物

教学过程:

一、检查交流

1.课外了解到哪些是濒危植物?

2.搜集到浙江省其他珍稀濒危的植物资料。(学生交流)3.师板书学生的交流所得

二、阅读教材 1.天目铁木 2.百山祖冷杉 3.羊角槭

三、课堂总结篇三:一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2 一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郑红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现有班级4个班,大部分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得到了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人自然社会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他们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强,好奇心大,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这些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为了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上课时尽可能的采用各种形式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一年级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编写的,本册教材共设计了26课课文,主要涉及《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内容纲要中的“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共5大主题内容。本册教材设计突出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以图为主呈现内容,以主题活动组织内容。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做的形式,逐步形成新的认识。

地方课程(通用内容)小学教科书一年级内容安排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篇六

徐婷

《敬畏自然》是严春友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可以从“造物主”说起。基督教徒称上帝为造物主,我们不信什么上帝,不信什么造物主,但是不妨将大自然、宇宙拟人化,将大自然、宇宙看作是有智慧的,大自然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是这种智慧的创造,请想想自然的智慧(可以想整个宇宙,也可以想任何一种自然物,也可以想人类自身),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何等奇妙,先想了几分钟再看课文。2.也可以从“征服自然”与“敬畏自然”说起。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站在哪一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的主张。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安排足够自读两遍的时间,初读之后,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读了第二遍,扼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评价。2.张挂宇宙、大自然的挂图或使用投影。3.汇报自主学习成果,鼓励自主学习的成绩。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1.要安排足够时间让学生质疑解惑。精读不能不求甚解,应该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疑难之处深入钻研,弄明白句意。这样的钻研,主要是自问自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例如,为什么说“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答案可以到上下文中去找。下文有一句“如同大脑是我的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可见作者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比作大脑与身体,大脑的认识当然就是人的认识,大脑对身体的认识当然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看作宇宙的一部分,能思维、有智慧的一部分,就容易懂了。2.探究定向。先让学生自设探究方向:哪些问题需要探究?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再加以引导、归纳、筛选、补充、整理,确定探究的问题和顺序。本文探究的重点应该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3.探究导航。让学生谈每个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再予引导。如探究“敬畏自然”的内涵,宜分解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四、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拟人手法学生是熟悉的,结合本文学习拟人手法可以充实已有的认识,要明确拟人毕竟是拟人,将大自然拟人化,不等于真有一个什么上帝,如果陷入痴迷,就会走向有神论,走向神创论,就会走到科学的反面。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敬畏自然,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对自然趋利避害,互惠共生。赞同这一概念的人们所坚守的,不过是人在宇宙间的道德底线。这样一种态度,为什么会受到“严厉批判”?

7.《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篇七

师: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板书:文字)

生:书本上一个个的字就是文字。

师: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石头书上有文字。大自然中, 你认为有哪些文字呢?

生:树的年轮是文字, 告诉我们树的年龄。 (板书:年轮)

生:蜻蜓低低飞, 告诉我们马上要下雨。 (板书:蜻蜓)

生:蚂蚁垒窝, 预示着要下雨。 (板书:蚂蚁)

生:鱼跃出水面, 也说明要下雨了。 (板书:鱼儿)

生:鱼鳞上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板书:鱼鳞)

生:白云飘得高, 明天肯定是晴天。 (板书:白云)

生:繁星满天, 第二天肯定是好天气。 (板书:繁星)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 能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 真是太神奇了。

(点评:在导入部分, 寥寥几句话, 看似随意, 其实用意很深。王老师把文本定位于说明文, 借学过的课文告诉学生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文字”, 特征是“藏在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中, 能够“推测过去, 预知未来”。当然, 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这是一篇说明文, 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文字以及作用。说明文有很多表达的方法, 在学习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这样引导, 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思维, 关注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为后面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环节二:读课文, 练概括

师:大自然中的文字需要你擦亮眼睛, 才能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2~6自然段。

(生读完第2、3自然段)

师: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学过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现在请你用文中的话, 说说这两段分别讲了哪两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古代, 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 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云, 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师: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吗?

生:星星是天书, 云也是天书。

师:十分简洁, 老师奖励你把它写在黑板上。人们是怎样阅读这两种文字的, 谁来简要说说?

生:根据天上星星形成的星座判断东西南北, 比如找到北极星就能判断出北面, 这样水手在海上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也就是根据星座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当云山左右有两个尖头的时候, 类似于铁匠的铁砧, 这种砧状云出现了, 就说明要下雷雨。

师:这种云主要给谁提示要下雷雨?

生:飞行员。飞行员看到砧状云要飞远点, 否则会被雷击中的。

师:那么这种云的作用是什么?

生:提示下雨。

生:也是辨别方向, 给飞行员辨别方向, 绕道飞行, 用以躲避危险。

师:第二位同学抓得更准。 (板书:辨别方向)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刚才, 我们认识了两种天上的文字。 (板书:天书) 谁来猜一下, 下文估计会讲什么?

生:地上的文字。

师:我们一起来读第5、6两个自然段, 看看你猜对了没有。

师:这两段文字不像第2、3自然段有关键句。老师给你一点提示, 看看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它们又在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生:石灰石和花岗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石灰石花岗石)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 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段落, 向同桌简单介绍其中一种文字。

生:石灰石这种大自然的文字, 有点像我们学过的石头书里介绍的文字。它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而贝壳是海里的, 所以在城市里挖出石灰石可以证明这片地方过去是海洋。

师:这些石灰石透露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你能像上面“辨别方向”那样概括吗?

生:让我们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变化。

师:准确地说, 不是土地变化, 而是地貌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成“了解地貌”? (板书:了解地貌)

生:花岗石出现在森林里, 说明它是很久很久以前被冰块搬来的。当时这儿没有森林, 森林是后来长起来的。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地质的变化。

师:让我们为她鼓掌, 她简洁明了地为我们解读了花岗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了解地貌)

(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非常流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概括非常到位, 教学目标很快达成了。首先,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文本语言已经内化, 这给概括奠定了基础。其次, 教师给予学生概括的方法, 如中心句概括、迁移概括等。教师提示了方法, 加上适时的引导, 六年级学生概括起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学生既锻炼了概括的能力, 也为后面“讲顺序, 分类别”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王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精妙, 看着板书, 学生能在脑海里建构起文本的框架, 把握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

师:请你自由读第1自然段, 再联系板书, 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分别给分册取上书名。

生:分为“天书”和“地书”。第2、3自然段为“天书”, 第5、6自然段为“地书”。

师:同意吗?一致通过。请女生读“天书”, 男生读“地书”, 边读边思考:能不能把第5、6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交换顺序?也就是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行吗? (生读)

生:不行。因为第1自然段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 再说“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所以要先写“天书”再写“地书”。

生:不行, 因为天在上, 地在下, 一般都是先“天”后“地”。

生:不行, 如果先写“地书”, 那么第4自然段就不搭了。

师:如果非要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

生:“我们头上的这片天空,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师:脑筋转得可真快。你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 的确, 像课本上这样安排结构比较合适。这样的有意安排, 蕴含了一个写作知识。 (板书:讲顺序)

师:作者的本领不止按顺序写“天书”“地书”这一条, 请看板书, 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在写天书的时候, 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在写地书的时候, 都讲了解地貌一类的, 这也是特意安排的。

师:好一个“特意安排”, 这样的特意安排我们称为分类别。 (板书:分类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2~6自然段。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在“概括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梳理文本的写作思路, 学习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发现“先写‘天书’再写‘地书’”的构思并不困难, 王老师的教学前行了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先写“地书”再写“天书”, 如果非要交换位置, 那么第4自然段怎么改。这个环节很有用, 让学生学习了文本整体构思的方法, 而下面环节的教学, 这是在渗透段落构思。其实“讲顺序, 分类别, 有选择”的构思方法, 不仅适用于“说明文”, 也适用于其他文体, 能培养学生的“段感”“篇感”, 对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环节四:有选择, 迁写作

(学生读板书:蜻蜓蚂蚁鱼儿鱼鳞 白云繁星)

师:白云飘得高, 明天是晴天;繁星满天, 明天是好天。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写到课文中去, 这样课文的字数不是多了起来?

生:不可以。因为文章中的“天书”都讲辨别方向一类的, 而我们说的白云、繁星虽然是天书, 但放在课文中不合适, 不是同一类的。

师:你的想法完全正确。写文章, 不是字数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需要选择好材料。 (板书:有选择)

师:就黑板上给出的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你打算选择哪些材料, 安排写一篇属于你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我选择蜻蜓、蚂蚁, 它们是动物类的, 再选择白云、繁星, 它们是自然景物类的。

生:我选择植物类的树的年轮和动物类的鱼鳞, 它们都是用来判断年龄的。

师:好啊, 课文里的写作知识, 你们活学活用了。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我们还应多观察自然, 观察了并能像作者那样写出来, 这才是有学问的人。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与第一部分相呼应, 可以看出, 第一部分中教师的提问和板书非常关键, 再加上环节三“讲顺序, 分类别”的学习之后, 学生领会“有选择”的运思显得水到渠成。当然, 我们也别指望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就能让学生学会精巧的构思。构思能力、构思意识是一个综合体, 需要教师长期地、系统地进行引导, 这也说明,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不是偶尔“指向”一下能起到作用的。)

8.“自然歌唱状态”与声乐教学 篇八

【关键词】自然歌唱状态 声乐教学

歌唱状态包括歌唱者歌唱时形体站立的姿势及头部、面部、下巴乃至舌头和嘴唇(口形)等部位所处的状态。如果歌唱者在歌唱时能保持这些部位松弛、自然,就为歌者找到歌唱感觉和好的发声方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否则,即便能演唱难度很高的作品,在发声方法上仍存在各种问题。自然的歌唱状态,要求歌者在歌唱时不做作,声音不做作,歌唱状态也同样不做作。总之,不允许身体的任何与歌唱发声无关的部位产生紧张感。当然,膈肌的支持点除外。歌唱状态的教学程序,是对一个歌者歌唱意识的唤醒、深化与拓展的过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寻求自然的歌唱状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歌唱状态的形成途径

1.生活中的镜子。最简单的途径就是照镜子。当年吉诺贝基先生讲学时,曾经多次建议学员练唱时要照镜子。他说:“我虽然老了,也不漂亮,但我仍然喜欢在镜子里研究自己。”在笔者所接触的歌者中,很少有人照镜子。甚至有人对着镜子唱,却不对着镜子看,即便面对镜子,也是仰着或低着头,不愿直视镜中的情景。然而,当歌者一旦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状态时,便会努力矫正不自然的模样。尤其是当其进入状态时,演唱的声音会随之好起来。即使还没达到歌者声音最好的状态,起码可以使原来在技术上存在的诸如歌唱感觉等问题得到改善或部分改善,从而为歌者找到好的歌唱感觉、好的发声方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所以,练唱或上课时养成看镜子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镜子是“最实在”的,歌者可以随时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2.录音机。歌者要使主观听觉与客观音响一致,就要尊重客观反映。很多歌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听觉为依准,往往把客观音响作为判断声音好坏的依据。在对歌者声音做出正确判断的问题上,声乐指导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做出判断时,歌者一定要牢牢记住此时所听到的音响效果。接着练习时,也要在听觉上寻找这样的音响,进而加以巩固。在这类问题上,歌者自己也可以做出正确判断。办法就是利用录音机录下演唱的声音,将所录的声音与自己追求的声音进行比较。也许演唱的声音是小的,是略暗的,但从录音机中听到的声音却与自己所追求的声音相吻合,与那些著名歌唱家的声音有相像之处,那么就一定要服从客观反映。反之,如果主观听觉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录出来的声音却相距甚远,即便把录音机音量调得很大,把音色调得很亮,也不能令演唱者本人感到满意,总觉得与自己所追求的声音不一样,这种情况就是歌者发声方法所致。录音机就像一面镜子,歌者在技术上存在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包括音乐表现上的一些弱点,同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

3.现场演唱会及演唱光盘(CD、VCD、DVD)。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除教师进行教学的正确引导外,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歌者多听、多看那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出,特别是观看他们的现场演唱、听他们的录音、看他们的演唱光盘。与此同时,还要多听与自己所唱声部相同的歌唱家的演唱。经过这样的熏陶和耳闻目染,便会从听觉上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学习美声唱法的歌者在听名家的演唱时,一定要选择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这是因为他们无论在发声方法、还是在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更具代表性。另外,还要尽量扩大视听范围,不要只局限于很少的几位歌唱家。总而言之,学习声乐的人多听、多看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名家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而且还能在听觉上建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

二、有关问题的争议与商榷

1.大部分歌唱家并不明白自己的优美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难以诠释其歌唱方法。突出的例子有:当人们问帕瓦

罗蒂怎样发声时,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发出来的。”黛司婷虽能解释她的生理上的感觉,但却无法解释声乐方法。卡鲁索曾想研究自己的嗓子,但几经分析却毫无结果。他的歌唱是杰出的自然歌唱,他的发声不是什么下意识支配的结果,而是受天然、本能的启发而产生的,这不是卡鲁索的才能,只是他本能感受中形成的经验。因为,卡鲁索并不具备发声方面的科学知识,所以当有人问其歌唱方法时,他无从回答。

2.依靠呼吸支持是否对初学者有用。声乐教师必须使初学者在思想上对依靠呼吸支持的有害理论、对人为的声区分类及对训练横膈膜和肋骨肌肉方法保持清醒。这些应该是多年歌唱所形成的力度,而不应是不自然的扩展的结果。所有这些惯常的、佩有科学徽号特征的建议,其实是陈腐的想法,是和生理的发声法对立的。它们似乎在精心制成的教学体系中显得很重要,但实质上对教学并没有增加什么用处,有的例子还证明了是有害的。学生无需知道太多的“学说”,他们只应该摆脱掉任何人为的影响,只应该由灵感启发歌唱,除非他在歌唱之余有兴趣从科学角度对声音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应是正确方法的引导者,应有能力判断学生的发声方法是否接近自然规律,尊重它的自然发声,指导学生将声音置于丰满自然的形态下,经过逐渐进步的发展道路,美化音质,扩展音域,完善风格,避免任何不真实的改动和复杂技巧的尝试。

3.好的歌唱家是否就能指导他人的声乐学习。声乐界盛行一种风气:学生总想请教最好的歌唱家和大指挥家,这是平常而又危险的错误。一个刚开始学习的孩子,需要的是有经验的儿童教育者,如果交托给大作家或学者进行启蒙,未必一定会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学习中的这种错误反而很容易被放过。大艺术家对于指导学生进行舞台艺术准备、指导歌唱表现风格无疑是可贵的。但是,他们显然并不适于初级声乐训练。

三、反思

声乐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重视学习过程与主体经验,关注兴趣与需要,更注意根据音乐和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实现这些目标,音乐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必须的、至关重要的。如果从小学时就采用某种语言规则(说话声基础教育),使有志于学习声乐的孩子学到一种容易、简单、自然又正确的说话方式,就能排除声乐学习的障碍,那是再好不过了。当然,这只是设想。若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推行声乐训练的根本改革、建立一所专门从事培育自然歌唱状态的学校,笔者的计划也许就不是奢望。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金铁林.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上一篇:十二生肖的观影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升旗仪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