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2024-09-19

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一

一、组织过程

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组办五届,但其中“会计技能项目”是我省首次举办。由于会计技能为多所职院的重点专业课程,所以参赛的学校较多,影响也较广泛。

20xx年3月,学校正式接到本次比赛的通知,教务处将文件精神传达到了我系,要求考虑参赛事宜。我系立即召开了教研室会议,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考虑了目前学生的学习程度,决定由李艳莉领队、黄蕊作为指导教师,组队参加本届的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同时,对全系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初选,确定20名学生进行参赛培训。

20xx年4月20日,再次对初选的学生进行了测试,最终留下了4名参赛选手,分别为张誉芳(会计a1103班)、李雅洁(会计a1104)、王芳芳(会计a1107班)、吴雅娴(会计a1108班)。

20xx年4月23日,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开始了停课集中训练。各选手不再上课,各指导老师要在没有课的时候,全程辅导。集训全面展开,会计技能有关的项目训练设备和资料,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及时采购到位。从5月XX日比赛前,短短19天的时间,我们对与会计技能比赛有关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的理论及实务操作进行了仿真训练,另外对会计信息化的账务处理也进行了相关训练。

二、参赛过程

按比赛安排,5月11日下午4:00,由李艳莉带队一行6人(4个学生、2个老师)到全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赛务组(山西省财税专科学校)报到,当晚19:00—21:00进行场地熟悉及有关赛事彩排。

5月XX日上午7:45进入赛场并召开全省第六届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于8:20准时开赛。上午主要进行的是团体赛和个人专项岗位比赛。团体赛是将4名参赛选手分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并且对一个月的完整经济业务协作完成规范的会计处理。本环节,要求各岗位协作完成,但不能违反会计制度的岗位设制,不能越权操作。专项比赛,主要针对各岗位的专项业务进行考核。时间共210分钟。

下午2:40开始会计信息化的赛项,选手个人独立完成会计电算化的业务处理流程,重在考核选手的软件操作熟练性。时间也是210分钟。

整个比赛过程共计7个小时,在指导老师悉心指导下,参赛选手不畏强手、赛出水平、为校争光,取得了个人专项不错的成绩,团体项目虽然没有获奖,但也达到了“去学习、去锻炼、去交流”的目的。

三、比赛的经验

1、领导重视及支持,是参赛的首要条件。

刚开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训练设备和资料,指导教师只能针对教材加以巩固、强化、训练。在领导的重视下,填充了相关设备和各项资料,并与外校联系进行了一些操作性辅导,给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支持,鼓舞了他们的训练。

2、带队老师的积极性,是参赛的关键因素。

从这次比赛的组织情况来看,学生日常所学的基本技能还是很扎实的。例如:点捆钞、银行对账、成本核算、报表分析等。这是日常教学中各带课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努力练习的结果。同时,带队老师面对这次大赛也是非常认真、非常积极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主动牺牲了休息、在完成日常授课任务及学生管理任务的同时,将全部的精力投到了训练指导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动了学生,使各选手更加刻苦训练。

3、学生的刻苦训练,是取得成绩的直接因素。

由于我系只有20xx级会计专业的新生,而这些同学尚未学完比赛所需的所有课程,所以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由指导老师填鸭式地灌输了比赛所需的相关内容。选手们不论上课时间还是自习都刻苦训练。因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选手的训练是非常刻苦的,同时也反映的他们专业基本功不错。

4、教研室的重视,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因素。

这次参赛,虽然带队和指导教师一共只能有两名,但得到了教研室所有教师的重视和指导,增进了交流,更加强了对选手的实践培训,增进了他们的技能能力。

四、比赛的不足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比赛项目的范围大大超出学生所学课程

团体赛项中,要求学生分岗位协作完成一个月的完整经济业务。难度涉及到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课程。但本次参赛选手均为一年级学生,财务会计与税法是本学期新开课程尚未学完,而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还未开设。对赛题的内容有一些难以驾驭。

另外,在团体比赛中,不仅要依据仿真的经济业务题作出手工处理,同时还要熟练运用“网中网”系统软件,将手工处理的结果输入程序,形成电子数据。在这部分,因为我系尚未安装此系统,学生在比赛之前也是从网下载演示版看一下界面。所以,综合原因所致团体赛中失分较多。

2、会计信息化赛项赛前训练时间太短

在本次大赛中所使用的用友u8软件,是在4月中旬安装的。但学生尚未开设本课程 ,选手练习的时间较短,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加之赛场紧张,个别选手忘记了电算化操作的关键步骤——转换操作员。导致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正确率较低,没有得到相应的分数。

3、本次参赛指导老师由于是第一次带队参赛,再加之本次大赛在全省也是第一次举办,参赛前无以往经验借鉴,指导比赛的经验不足,直接影响了训练的效果。部分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都走了一些弯路,训练的针对性也不够强。例如电算化软件的功能使用,因为功能较多,又不知赛项重点,只能全面学习掌握,也就是这样反而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得到专门的练习。

4、由于种种原因,集训时间过短,选手整体水平没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1、要建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的“长效机制”。应该在每个学期期间就组织一支由专业技能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小分队,长期进行集训,比赛时拿得出手。其指导训练,也应指定具体的老师负责,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训练。

2、紧跟全省、市技能比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练队伍。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指导老师对比赛中的规则都没有摸清,可以说是盲人骑瞎马。这一次的指导比赛,让指导老师得到了锻炼,增加了见识。今后,要将比赛的一些技能要求,融入到我们的专业教学中,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要尽快配套比赛所用的专业设备,为明年的参赛作准备。

2.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二

赛事介绍

POCIB竞赛为期一个月, 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商家, 自建模拟公司与其他参赛院校学生进行外贸交易, 考核双方的磋商能力、英文函电写作技巧;主要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细节和运用;进出口价格核算、成本控制和扩大利润的方法;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商定;进出口业务履约及单据的缮制与运用等。除了函电环节由专职教师人工评分外, 其余都由竞赛系统自动评判, 总分100分。

我院做了一次尝试, 由学生自由报名, 不论学习成绩高低。在最后决定参赛的30名学生中, 有1名曾参加过全国外贸单证技能比赛并得到名次, 有3名曾参加过系级商务知识竞赛, 有1名曾参加过系级英文演讲比赛, 其余学生无任何外贸技能参赛经历。从上一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排名来看, 参赛学生排在前10名的16人, 排在11~40名的9人, 排在40名以下的5人。结果参赛学生的成绩全部在80分以上, 其中, 90分以上的有9人, 85~90分的有15人。

赛后学生的体会

要敢于尝试, 把握机会, 坚持就是胜利作为毕业生, 参赛学生面临许多问题, 如考级、考证、应聘、面试等等, 还要兼顾每天的竞赛操作。作为全国性的赛事, 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的信心和耐力是一个极大挑战。敢于尝试、坚持不懈是参赛学生的第一大收获。有的学生说:即使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他也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要有团队意识, 加强与人沟通这是最可贵的经验。团队协作精神在比赛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强化。参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能力各有强弱, 互助与共享才能共同前进, 单打独斗则会受到自身思维惯性与能力的限制。与人沟通包括与校外模拟客户的沟通, 也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往来磋商的函电书写是正式沟通, 未加入评分的私下讨论和协商是非正式沟通, 而后者对于交易的成败更为重要。

要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责任心来源于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学生每天自觉上网操作, 平均每人每天在线9个小时, 集体带动个人, 个人推动集体, 在团队取得第一名的同时, 每位参赛成员也获得了应得的成绩。耐心和细心是学生提到次数最多的两个因素。耐心就是不急于求成, 交易前充分磋商, 交易中沉着应对突发问题, 交易后自我总结。细心就是注重操作的每一步, 签订合同、核对信用证时仔细检查各项明细;履行合同过程中关注汇率及市场公告;制单时注意单证及单与单之间的对应关系;交易完成后查看资金流水, 准确把握盈亏状况。

要融会贯通, 积极运用知识“我发现原来我们之前学到的知识是可以这样运用的”;“最大的收获就是:比赛结束后又回到课堂时才发现, 原来无形之中,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课本上的很多知识, 结合比赛中的实际操作, 原本很难记往的都变得很好理解了”。这些话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事实上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看得到的进步, 从机械式操作到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对进出口业务进行合理的嵌套操作, 从每一步都要问“是不是这样?”“下面该做什么?”到对流程的自主安排。

虽然这只是首届参赛的学生的体会, 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无论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如何, 都由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 应当将竞赛引入高职外贸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 可使其积极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成为提高学生技能与素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引入外贸专业竞赛课程模式的原因

引入教学课程的竞赛除了赛以外, 还要体现教与学。相较于一般的单项技能竞赛, 团队综合竞赛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 更能使学生认识自我, 检验自我, 促进今后的发展

POCIB竞赛中模拟公司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找客户是关键, 发出广告信息却收不到预期的回应, 建交函如同石沉大海, 此时, 满腔热情会直接受到打击, 这是最大的挑战。二是成熟阶段, 经过前期的摸索与磨合, 操作信心增长, 客户及业务量加大, 出现各种新的尝试,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安排进出口, 主要是安排资金的运作及融资手段的运用。三是竞争激烈阶段, 比的不仅仅是利润, 还有单证的制作、核算的准确性等, 谈判越来越难, 要求越来越高, 操作的正确率下降, 心态和情绪是最大的问题。

可见团队综合竞赛比起个人单项技能竞赛, 学生经历得更多, 思考得更多, 收获也更多。

(二) 能有效补充教学中的不足, 完善教学

素质教育当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 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既会“做事”, 又会“做人”, 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前文所述的学生素质包括诚信、意志、交际能力和事业心。根据教育部文件提出的加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从课程设置来看, 除了学校综合素质类选修及院系基本素质课程外, 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设有商务礼仪、岗位认知及技能实训等, 专业拓展能力课程设有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等, 总体涉及司法基础、创业创新、修养、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但无可否认现实状况仍存在差距, 主要原因首先是素质教育仍以理论讲述为主, 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是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连接较少, 专业课程仍以知识技能为主, 对应有的素质提及甚少或根本不提;再次是素质评价欠科学, 对学生的德育难定优劣, 况且人数众多, 仅凭课堂教学不可能正确评价, 结果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模糊的分数。

教学系统性学生在参赛之前学习的相关外贸先修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函电》、《商务英语谈判》、《外贸跟单实务》、《商务单据制作》等, 实训课程有商务技能综合实训、外贸业务模拟实训、报检报关基础与技能实训等, 有的学生还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在竞赛过程中仍然出现建立公司不知道要发广告和商品买卖信息、不管财务状况盲目安排业务、不懂得运用融资手段等问题, 模拟公司运作开始时多数学生思路模糊, 缺乏整体观念, 走一步看一步。虽然随着比赛进行情况逐步得到改善, 但已显现出教学中系统性的缺乏。外贸课程通常围绕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准备、磋商、签约、履约及后续工作, 课程开设的顺序是从通用到具体运用, 但教学中各课程缺少有效的相互联接环节, 学生未建立起整体概念, 处理一个环节时, 往往想不到对下一个环节、对业务总体甚至公司经营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学生即便考取了所有的职业资格证书, 也只能是个工具人。

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决定竞赛成绩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此次竞赛中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虽好, 但沟通不足, 操作保守, 容易受挫, 最终不及另外一些学生。那些学生虽然开始时核算表错误多, 单据填写准确率低, 却能不断进步, 最后赢得好成绩。他们善于向他人求教, 转化他人经验;勇于尝试, 积极发现, 能够对不同模拟国家的商品进行列表比较以确定优劣;表现出对困难与挫败更强的承受力, 并能相互鼓励, 相互开导等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是可持续发展的, 除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外, 还应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及不断学习等各项能力, 后者更是会影响到今后工作中技能的发挥及个人发展与成功。如何考核评价学生, 使其得以正确地认识和改进自己, 是一个重要问题, 但目前的教学评价仍然以学习成绩为主, 其他方面的能力评价较少或根本没有。

可见团队综合竞赛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外贸专业教学中难以言传、难以言尽的部分, 成为教学的有效补充。

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古宁汉 (D.J.Cunnighan) 说:“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国内学者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不难看出, 团队综合竞赛正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团队为单位, 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团队协作, 既是实践, 又是认识的活动模式, 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 可以激发各个成员自觉地思考, 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 最终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 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竞争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培训方法的借鉴

竞争激励是现代企业培训在实践中的重要理论应用。著名管理理论奠基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uglas M.Mc Gregor) 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 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的激励制度包括一种竞争精神, 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 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 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 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通过团队综合竞赛引入平等有序的竞争, 可使学生经历个人努力与团体合作, 激发内心深处学习奋进的动力, 实现相互比较—学习—进步—再比较—再学习—再进步的良性循环, 形成自主学习、深化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 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 团队综合竞赛模式更适合被引入外贸专业教学课程。

外贸专业竞赛课程的实施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 竞赛机制通常用作某个具体环节的设计, 或是进行教学成果的检测。而将竞赛引入课程体系以后, 竞赛成为课程的核心, 以竞争点燃学生的好胜心与热情, 从而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有学生要用相当的课时, 充分运用已知并学习未知, 完成与他人的合作及竞争。

(一) 务必突出的三个特点

团队竞赛课程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集体的力量, 加上竞赛机制的存在, 每个学生都将处于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环境。如何进行团队内外的沟通组织协作, 通过自学与相互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实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 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问题的解决过程, 便是竞赛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整体综合外贸的运作离不开进出口公司, 竞赛课程也以团队设立的虚拟公司为基本要素, 但要强调公司的整体运作, 从公司设立寻找目标市场客户开始, 融合进出口经营、汇率市场变化、资金等各种因素, 将学生置身几近真实的环境中, 促使其连贯使用各种知识技能, 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

合理的长时间的考验以往的竞赛由于种种原因通常紧缩时间, 而作为课程的竞赛, 时间也应当成为考核因素。路遥知马力, 公司的运作随时间的推进会处于不同的阶段, 遇到不同的问题, 使学生身处其中, 能更好地体现其做人做事的差异, 反映其素质。

(二) 课程的定位与实施设想

团队综合竞赛课程可定位为实训课程, 可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为主导, 结合专业授课教师组成竞赛小组自设题目及进程;也可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与其他高校联合, 如运用网络软件扩大竞赛范围及难度;还可以与企业结合, 联合企业人士共同设计及考评, 成为校企合作模式的一种具体应用。

课程的实施有以下三种设想。

总结实习性课程这是通常的想法, 将课程设置在校外实习之前, 三年专业课程完成之时即是学习的总结, 亦为走出校门前的一个模拟演练, 甚至可以考虑以其取代毕业论文作为毕业前的考核。

领起性课程与第一种设置相反, 将其开设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 仅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先修课程, 重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记录问题和讨论问题, 带着问题和思考展开后续课程, 建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贯穿性课程结合总结性课程与领起性课程的特点, 每一学年均有开设, 总结学过的知识, 引起对下一学年新课程专业知识技能的思考与讨论, 在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的在于将各个专业课程知识贯串起来, 通过已学知识的反复运用与新知识的不断加入, 持续拓展理解的宽度与深度, 达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 形成整体性思维。

(三) 与原有实训课程的关系

通常开设的实训课程有外贸业务模拟实训、商务技能综合实训与商务见习实训等。除了商务见习实训要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外, 其他实训课程一般在校内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安排。竞赛课程可根据上述实训实施的时间与目的, 与这些课程形成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的关系:或者以竞赛为总结提高, 其他实训为先修的基础;或者以竞赛为领起, 从中发现的问题由其他实训进行有针对性的讲练补充和拓展;或者直接与其他实训相融合, 设计综合实训课程, 贯穿专业知识技能。

(四) 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的功能教师是辅助性的, 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首先, 要做好情境设置, 把握题目的难易度;其次, 要监控进行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开展讨论, 必要的时候参与讨论, 但方法的得出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作用, 重点关注表现消极的学生, 帮助他们融入团队, 完成任务;最后, 要做出总结与点评。教师虽不是主导, 但是关键性的结论及知识技能应用的难点需要他们及时点拨。

考核评分的方法评分可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是知识技能的应用成绩, 一部分由学生自评, 一部分由学生根据团队成员的合作贡献等表现互评, 各设权重, 最终总成绩及各部分得分一起公布。如此不仅可使学生对自身有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也可使教师更为了解学生, 了解教学应加强的地方。

课程的地位团队综合仿真竞赛无论是作为课程还是竞赛本身, 都不过是一种方法手段, 设计得再完美的竞赛也不可能完全呈现出现实环境中真实的商业竞争, 不可为了应对竞赛而忽略高职教学中本应有的通识基础教育。

团队综合竞赛具有形式的独特性、操作的趣味性及考核的相对全面性, 应将其引入高职外贸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升教育层次, 实现教学目的。

摘要:实践证明, 技能竞赛可以促进高职教学, 要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 使之成为不受限的共享资源, 应将竞赛课程引入高职外贸专业教学, 并对实施模式加以探讨,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从而推动教学相长。

关键词:高职,外贸专业,竞赛课程,从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林杏花.关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机制[J].职教论坛, 2011 (23) :9.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 2007 (3) :176-177.

[3]蒋兆峰.利用激励措施稳定民营企业外来高管人才队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22) :21-22.

[4]李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团队教学法探究[J].今日科苑, 2010 (10) :189.

[5]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1) :235-236.

[6]李献勋.竞赛机制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 2008 (6) :20.

3.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制冷专业;技能竞赛;技能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24-03

中职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他们的就业前景和事业的发展,因此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毋庸置疑成为了中职教育的重点工作。如何提高技能教学质量,是职教同行一直关注的问题。教育部提出:“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 近几年全国的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也参与了“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的辅导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绩。通过这几年辅导学生技能竞赛,深刻体会到国家举行大赛的用意不是为分出高下、优劣,重点是通过竞赛促进学、促进教、促进教改,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如何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不错的成效。

一、以理论知识为网,扩大学生技能提升空间

对于中职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普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大,导致教师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时感到吃力和效果不好。从而出现了一些专业教师不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教授,甚至完全忽略专业基础理论而只偏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这种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失去了专业基础理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技能提高有限的后果。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只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才能更容易掌握专业技能,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技能,使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明显缩短,专业人才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自学能力的提高必受到影响,必然遭到社会的淘汰。

在“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辅导中,广州市的竞赛大概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举行。选拔选手时按梯度的方式进行选择,如果选用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训练,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刚开始学习,所以在辅导时存在着花时间弥补专业基础知识和抓紧时间训练技能的矛盾关系,但往往这一对矛盾是基本很难解决的,会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必须的,所以笔者在辅导学生时一直坚持把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有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的技能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近年的竞赛中,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无不是重要的考核内容,这就说明专业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技能竞赛辅导积累的经验和教学实验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下面几条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更有效率、效果更好的有效措施。

(一)整合教学内容,生成知识网络

对于制冷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并不多,但因为每门课程都会涉及到一方面的理论,所以讲起来略感杂乱,学生听起来理不出主线,没有生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专业课老师必须先理清这几大学科各自的内容范围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课程整合和知识网络整合,如下表所示:

(二)抓住知识本质,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力求简、浅、明。也就是说,在进行讲授时,要尽可能简单、浅白、明了。能用最短的时间,最浅显的道理,抓住理论知识的本质,效果就会更好。如:笔者在讲授制冷循环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理解冷凝器散出的热和蒸发器制出的冷是怎样产生的。有些教师可能会更偏重于利用热力学定律进行解释,但笔者一针见血抓住本质,利用制冷剂的气液变化进行吸放热来解释,学生感到更容易理解。

由学生技能竞赛探讨中职制冷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就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的重要课题。对于专业课教师,我们在培养学习兴趣上,要尽可能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出发,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就如:笔者在上电冰箱检修的课程时,没有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先布置一个课程制作——制作一台简易冰箱来进行。通过笔者的指导,学生最后基本上都能成功制作。当学生感受到蒸发器的冰凉感觉后,就有了好奇和兴趣。此后,再把所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思维也跟随着活跃起来了。所以,在进行枯燥理论知识讲解时,教师们需要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可以事半功倍。

二、以基本技能为根,让学生熟能生巧

基本技能是指专业中基本的技术能力。技能的生成,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其特点是一旦掌握后就难以忘记,正如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技能一样。熟能生巧,形成和提高基本技能的唯一方法就是练。

所以,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练就是硬道理,练就是唯一提高的方法。当然在练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技巧,需要在练中总结,不断形成经验。在辅导学生的竞赛中,笔者先把各种专业基本技能进行讲解,然后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行练习来进行这方面技能的培养,当然在练习中还需要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基本技能就能较扎实地掌握了。

三、以自行生成为主,培养学生的高级技能

全国中职电工电子类技能竞赛项目的总评委杨少光老师在广州市电气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中的讲座中提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并且提到职业教育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个职业中从“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到能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而技能竞赛参赛选手定位在职业能力的提高者(熟练者)和能手的能力阶段。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只有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具有了相当的专业基本技能,才能向专业的高级技能迈进。而在制冷专业的高级技能培养中,目标是能让学生掌握制冷设备中的运行原理,具有独立解决制冷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故障问题。换言之,制冷专业具有高级技能的学生不是在维修时只会更换有故障的电路板,而是会维修,这才是具有真本事、真才能。所以在制冷专业的技能竞赛中,已经慢慢地从考核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向专业高级技能转变,慢慢地加强学生对制冷设备的运用与维修方面的能力,突出实用性。

专业高级技能的形成以学生的自行生成为主,这种生成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近几年提出的“从练中学”的生本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一致的。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在练和做中得到体会,从而自行生成经验,这样的技能形成方式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和更深入地抓住技能的本质,才能活学活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高级技能时,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传授,并且还需要传授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制冷技能竞赛中,除了制冷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涉及到机械、化工、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基本技能是靠练,而高级技能的形成是靠悟。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高级技能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慢慢形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有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的专业高级技能的生成就会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际是培养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高级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在于练,而高级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于悟。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后,就能较容易地成为专业高级技能层次人才,才能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屡屡获奖。2009年辅导的学生参加广州市“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于2010年4月代表广州市参加广东省该项目的技能大赛,两组选手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2012年辅导学生参加广州市同项目的市赛获一等奖,2013年参加省赛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国赛获全国三等奖。2013年辅导的学生参加市赛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名,同年的省赛又获得二等奖。并以上面的经验为借鉴,在教学上逐渐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效果。笔者辅导的学生在参加专业考证中,学生的通过率高,各班级的制冷专业考证通过率都能达到95%以上,而且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表扬。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孟源北编著.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杨象忠主编.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备赛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亚平主编.制冷和空调设备维修操作技能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汽修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总结 篇四

根据校领导、教务科关于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的思想方针及要求,汽修教学组在10月中旬上报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计划后,随即在汽修专业实训教学中开展了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的相关工作。本着“以赛促练,以赛代考”的竞赛原则,以提升专业实训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为目标,贴近自治区技能大赛及职业资格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的规范标准为组织形式,在汽修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计划开展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及汽车驾驶四个项目,共计24个小项的竞赛内容,同时将专业常态化竞赛成绩计入专业课程学生期末成绩,所占学生期末成绩的40%-60%,本学期教学工作已步入尾声,共计完成14个小项的竞赛内容。针对汽修专业技能常态化竞赛实施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规范专业技能竞赛体制,促进专业技能竞赛发展

随着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的开展,11级学生因在本上半年曾参加过校级技能大赛,许多同学在竞赛过程中显得较为沉稳老练,而12级学生则是刚刚步入中职校园的新生,如此具有特色而又新颖的实训教学及考核模式使得众多新生在好奇之余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本次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的考核成绩与学生期末成绩的直接挂钩,使广大的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重视程度,因此本学期专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构建系统完善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教学特色,提升职业实训教学水平。而同时又有助于针对更高等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培养工作,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技能竞赛是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进行,注重对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利用已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来选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竞赛重在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操的比例,重视实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教学;此外专业技能竞赛既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核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职

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贴近职业竞赛规范及职业资格考核规范标准,难度增大

在开展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同时,汽修教学组也在开展呼伦贝尔市职业技能竞赛备赛训练工作。专业教师分别组织汽修专业学生参加了专业技能竞赛观摩课,从感官上使得学生认识技能竞赛相应的规范要求,而后公布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涉及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技能操作水平、工量具使用规范、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环境保持等方面,即对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同时也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进行考核。相对而言,本学期技能竞赛在更多的细节上和具体操作动作上都做出了更细的规范和更高的要求,竞赛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合理规划常态化专业竞赛项目,改善竞赛组织形式

构建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对发展特色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水平任重而道远,在不断探索、尝试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适合时代学生发展和职业学校的职教办学特色的职业竞赛体系。同时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考核标准应要求严格,各竞赛项目涉及评分标准应尽可能详细、标准,考核涉及面广。通过本学期常态化技能竞赛工作,根据汽修专业实际教学情况,此次常态化技能竞赛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竞赛项目应贴近实际职业技能需求,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设置技能竞赛项目。本学期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内容由各位教师选材设置,共计设置24个小项,而在实际竞赛过程中,各竞赛项目所需操作时间参差不一,为达到竞赛规范化标准,竞赛时间较难控制,导致学期末计划24个竞赛项目,目前仅完成14个项目。

2、教学与竞赛合理转换,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实训操作中学习和练习的热情,但专业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情境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更好地在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之间进行合理的转换,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需要改善的内容。

3、合理设置竞赛项目,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与日常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技能竞赛加强学生在重点技能的掌握程度。因而,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是专业课程的重点技能内容,更应该是符合实际专业需求的内容。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在教材内容上适当改进,大胆删减,真正做到与专业实际需求相符合。因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的规范性要求,其项目的选择应更加贴近专业的实际需求,求精求细,摒弃泛而不精、华而不实的项目设置观念。

4、根据汽修专业学生的实际学情,应加大学生对常态化专业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加强实训教学课堂组织力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操作规范性细节和职业素质规范性的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安全、规范、文明的实训操作意识。

汽修教学组

5.专业技能个人总结 篇五

以专业兴趣小组的形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二、涵盖范围

20xx级教育技术学生为主,20xx级学生主要是培训网站网页和课件制作,辐射20xx级同学

三、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与时间安排

教育技术学专业技能培训包含如下三项内容:

1、节目制作专业技能培训---周国华、王福宝—三周 每周五、周三晚6点—8点

2、多媒体课件研发---孙威、曲艳红----三周 每周六、周日晚6点-8点

3、网页网站制作与开发---闫瑞华、张艳丽---三周 每周一、周二晚6点-8点

四、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内容

1、节目制作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每位学生根据学过的影视制作基本知识,编写出拍摄大纲和分镜头脚本,由指导教师挑选优良的脚本作为专业技能培训的脚本;学生根据制定的分镜头脚本进行素材的拍摄,并做好场记,以备后期编辑使用。学生在拍摄素材时要围绕所要制作节目的主题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精细取材;电视片的后期编辑。根据分镜头脚本,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大洋、Premiere等)对采集的素材进行编辑。

学生完成了以下作品:《教育技术学宣传片》《我愿意》等

2、多媒体课件研发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1)软件开发及设计总流程的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逻辑设计、流程图的编写,日程的安排,通过书面文档形式加以表现。

(2)在设计中所需要的素材要进行系统的处理,使其美观大方。

(3)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设计,通过计算机和软件开发工具加以实现,使其具备良好的教学功能。

3、网页网站制作与开发

每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了静态的和动态的网页。较好的完成了培训任务和技能的提高。

五、专业技能培训地点

节目制作专业技能培训:

课件制作专业技能培训:实验楼、教育系多媒体网络实验室

网站网页设计:实验楼 、教育系多媒体网络实验室

六、专业技能培训成绩的评定

1、评定标准:专业技能培训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优、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2、获得奖励同学:课件制作:郭辉、王晓娇、伍月

节目制作:刘首猛、王卫星

6.员工专业技能竞赛奖励办法 篇六

1、为鼓励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为公司争取荣誉作出贡献的职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类型比赛(评比、竞赛)的职工。

3、公司设立专业技能竞赛奖励基金对获奖人员进行奖励,奖金由公司预算单独列支。

第二章

奖励制度

4、获奖者填写《高风传媒在职员工参加技能竞赛奖励申请书》申请奖励。

5、技能竞赛获奖者在国家级或省级等同一项竞赛的子项目竞赛中多次获奖,取在子项目竞赛中获得的最高名次给予奖励,不重复获奖;同一系列的比赛按最高等级奖励,不重复奖励;同一竞赛中既代表个人又代表公司参赛取得名次的,按个人获奖名次奖励。

第三章 奖励标准

6、参赛职工应当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企业争取荣誉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奖励应根据比赛(评比、竞赛)成绩并结合政治思想、道德作风、日常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综合评定。

7、个人项目成绩奖励:

按照参加国家级比赛(评比、竞赛)成绩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00元、其他1000元;省级比赛(评比、竞赛)成绩一等

奖3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其他800元;市级比赛(评比、竞赛)成绩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800元、其他500元。

8、集体项目成绩奖励:

集体项目,团体项目(包括个人项目团体赛)取得第四条所列各类比赛获奖名次的,集体项目奖金按相应参赛人数酌情计奖。

第四章

竞赛的审批和组织

9、竞赛准备工作的审批。公司决定正式参加某项赛事,由参赛第一责任人草拟参赛计划书,报送公司行政部,预审后由总经理审批。如需进行集训的,须在集训开始前一周提交。

10、计划书内容应包括比赛的报名费、差旅费、必要的参赛服装费、参赛人员名单及其职责、赛前集训的次数、时间以及所需购买的培训材料、物资的详细清单、资金预算等内容。为参赛所购买的器材、设备、配套书籍、辅导材料、一次性消耗品等物资,于集训开始时纳入公司财产管理,集训结束后将相关器械保留登记入库,以备二次使用。

11、员工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所获奖项的奖状、证书等,由员工所在部门和行政部登记,并复印存档。

12、员工获奖情况与个人年终考核挂钩,做为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

第五章

附则

1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7.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80后”专业教师,技能竞赛,专业成长

“80后”教师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 成长在信息爆炸时期, 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西方文化的盛大登陆, 使得这一代成长为个性张扬, 行为不羁的, 且具有一种显著特质的一代, 并且这种特质与中、老年教师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简而言之, 对于60、70年后的教师而言, “80后”教师就是一个全新的群体, 而且是个性鲜明的群体。

一、源于“80后”中职专业教师职业成长的思考

“80后”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已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尤其使人忧虑的是, 他们缺失一种强烈的职业理想。由于由众人口中的“祖国的花朵”, 一跃成为“辛勤的园丁”, 又因其生长的特殊的历史环境, 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因而“80后”教师又被称为“独生代教师”。和冷静而理性地“60后”“70后”们相比, 他们在教学上明显稚嫩。虽然在知识的筹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储存量, 但是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完成转变。“80后”教师作为“独生代教师”, 从小是父母掌心的宝, 习惯了受宠、被爱。不管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在自己的父母眼里, 他们仍然是孩子, 所以“80后”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明显不够强, 当“80后”教师遭遇“90后”学生, 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不住学生, 面对调皮学生的无礼举动, “80后”教师常缺乏一种宽容、大度的胸襟。另外, 更缺乏主动关爱学生的精神。职业理想决定着一生的成长与成就,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 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有些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所以对教师的历练尤为重要。

1.“80后”专业教师的职业理想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80后”教师有主见, 一般不会拘泥于世俗, 虽然, 教师传统的职业理想就是“传道, 授业, 解惑”, 但他们却不以为然, 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基本倾向于如下几种:一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愿望;二是在教育教学工作“完美主义”的追求;三是在较强烈“现实主义”的诱惑下, 缺少自我奉献的精神。

2. 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着“80后”青年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的评价体系, 教师能不能从内心接受这种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对教师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工作如果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 若得到肯定的评价, 就会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反之, 若评价结果不容乐观, 就会产生心理负担, 甚至心理阴影, 从而加大了工作的压力。目前, 中职教师评价主要运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 一些民办职校甚至把教师评价作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重要依据。

3.“80后”专业教师职业状态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冒进现象。

“80后”专业教师职业状态所呈现出的急功近利冒进现象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贪多”———总想在各个领域有所作为, 在教育教学领域都有所建树, 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 想方设法的来证明自己, 可时常结果不能如愿。

二是“贪快”———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 可往往会让自己失望。

也许成长的背景不一样, 众所周知, 60、70后教师的“韧”性比“80后”强, “80后”缺少了这一宝贵的品质, 上述的“冒进”现象给他们带来的挫折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或消除, 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漫长的职业生涯。只有认清现实, 才能推动他们以后的发展。

二、“80后”专业教师职业的成长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机制

追踪观察、分析、技能竞赛对“80后”专业教师的职业影响。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发现自身的价值, 增添前进的动力和决心, 赋予自身更高的要求, 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而不断催生出一次又一次新的成功。

1. 教师个体层面———把握技能竞赛, 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80后”从“学生”一跃成为“老师”, 会面临许多的变化, 当然同样也会迎来许多挑战。在教学上, 会“学”可不一定会“教”;在班级管理上, “80后”的“乖小孩”怎样能让那些“90后”也变“乖”呢,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后的老师该怎样去教90后的学生”?该怎样由一个“外行”转变为“内行”呢?该怎样快速的提升专业素养呢等等, 这些都必须教师个体去自我加压, 自我提升。当然,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技能大赛是综合性的检测, 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 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参与比赛, 在比赛中能够体现出老师训练的过程和训练中能力提升的情况, 甚至于应对偶发事情的处理能力等。

2. 同伴互助层面———分享技能竞赛经验, 形成“80后”专业教师成长的支援团队

“80后”教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寻求同伴的互助, 在60、70后老师“领跑”下, 相互交流与合作。比如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方面, 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需求互助。课前营造空间, 引导“80后”教师去充分关注和了解同伴教师所关注的教学问题如何转换成可实现的教学行为的, 加以吸收和内化;课中, 仔细观察同伴教师的教学过程, 并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后, 要求将在教学观察中的感受和体会形成书面材料与同伴交流, 在讨论中进行分析研究, 提炼经验, 寻找不足, 并能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归纳, 得出有效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共同研讨, 产生知识的碰撞, 在团队协作下推动“80后”共同前进。

3. 学校管理层面———创造技能竞赛平台, 推动“80后”专业教师成长

学校层面, 邀请资深教师、学科专家为“80后”教师梳理先进的理念, 培育先进的观念, 同时, 建立适宜“80后”专业教师成长的机制, 创设和营造有利于“80后”专业教师职业成长的各种竞赛氛围, 加强教师的文化研修。途径可以是选送外培, 也可以校内培训,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具备以下的特征: (1) 问题公开 (2) 创新机会 (3) 机会均等 (4) 鼓励机制 (5) 时间充裕

参考文献

[1]《教师的教学反思》, 李长吉等, 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第2期.

[2]《论教师专业发展》, 宋文广等, 教育研究, 2005年第7期.

[3]《论中职教师的学习活动》, 吴卫东, 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第7期.

8.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八

一、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误区

一直以来,很多职教工作者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成绩上,急功近利,倾全校之力将技能竞赛变为个别学生的精英教育,使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脱离,为赛而教,为赛而赛。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一年级一般是以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主,二年级以实践技能课为主。因此参赛学生的主体应该是具备了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二年级在校生,可很多学校为了增加选手的训练时间,往往直接从一年级学生中挑选出选手,并将这些选手从常规教学中剥离出来,专攻技能竞赛,针对参赛项目进行长达半年到一年的应赛教学。这些花大力气培养出的参赛选手单项技能非常突出,可是在整个专业的综合操作技能上甚至不如普通学生。“精英”式的教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所谓“精英”,另一方面学校集中精力抓竞赛,抛弃了绝大部分普通学生,而失去了广大学生的支撑,学校的竞赛成绩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很难再有所提升。

二、以比赛促进技能教学

其实,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不但不相冲突,相反两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

江苏省《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中,对于技能竞赛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关系明确指出,技能大赛要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推进和检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要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反映到教学中去。

针对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特别是目前随着技能竞赛机制的逐渐成熟,竞赛的项目内容往往是对多门学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现代企业的新工艺、新方向。笔者在设置课程项目时,对照技能竞赛项目内容,建立起与之相应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以机电专业为例,技能竞赛都是以一定的产品加工作为竞赛内容的。产品的加工过程往往较为全面地涵盖某一职业工种的操作技能,如装配钳工、焊接、车工等。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参照技能竞赛内容引入项目教学,并对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进行分解,与专业技能项目相对应,可有效地解决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课程实践操作相衔接的问题。例如将机械制图按零件类型分为“轴类零件制图”、“盘类零件制图”、“叉架类零件制图”、“箱体类零件制图”四个项目,其中的基础知识部分相应地整合入各个项目中;在机械制造工艺这门课中,对应地也分为“轴类零件工艺编制”、“盘类零件工艺编制”、“叉架类零件工艺编制”、“箱体类零件工艺编制”四个项目;在机床加工这门课中,则在前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对应分为“轴类零件加工”、“盘类零件加工”、“叉架类零件加工”、“箱体类零件加工”四个项目。这样,将这几门课通过四个项目完全串接起来,形成与实践技能相应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发挥了技能竞赛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有利于形成符合职教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将原来少数人的精英式的技能竞赛教学,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接触技能竞赛、参与技能竞赛的选拔的机会,真正做到技能竞赛从基层抓起。选拔面宽了,技能竞赛的成绩自然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形成技能竞赛与专业技能教学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只有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转向为常态性工作,将技能竞赛融入常规教学中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自身“双师型”素养与水平,真正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专业技能教学的新局面。

本文为2010—2011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中职学校技能竞赛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的实践研究》(201006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

9.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九

各市教育局职社处,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0年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办职〔2010〕28 号)精神,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工作由省教科院和省职教学会组织实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计划

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共设13个项目,合计789人。具体培训项目、人数、时间、地点和内容安排等详见附件1。

二、培训对象及要求

1.培训对象: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专业实验点或省级示范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能大赛参赛学校专业教师(含教练员);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所有学员(除数控、物流专业以外)报到时都必须准备以下材料:

⑴学校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电子稿,打印3份;

⑵课堂教学录像或教案设计1份及课件(PPT);

⑶课例设计1份;

⑷专业相关教学论文1篇,打印3份。

2.培训要求:请各送训单位根据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严格遴选,推荐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督促培训学员带课题、带任务、带产品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建议以省级培训学员为核心建设专业团队和专家工作室。

三、相关费用

培训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承担。每位学员交食宿费120元/天,食宿由各培训点统一安排。

四、推荐报名

1.各市教育局根据各专业培训名额分配表(附件2)和参训对象的要求,择优推荐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并于7月5日前将《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

培训汇总表》(见附件3)发送到jsvet@163.com,同时邮寄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由中心组组长确定并另行通知。

2.各承办单位、省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根据培训总体要求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日程安排),报省教科院和省职教学会审核同意,于7月5日统一上网公布后实施。各培训单位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做好对学员的考勤、考评以及培训总结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训的各项任务。

报名工作联系人:

省教科院职教所:谢传兵;联系电话:025-83758245;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教育科研楼1008室;邮政编码:210013;电子信箱:jsvet@163.com。

省职教学会秘书处:卞凌晶;联系电话:025-83308083;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2号1号楼313室;邮政编码:210024。

附件1: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计划安排表

附件2: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名额分配表

附件3: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改革及技能竞赛专题培训报名汇总表

10.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十

————活塞环的选配

随着技能竞赛在各个职业学校的开展,我们学校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每一次竞赛,逐步完善各个竞赛项目。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要求老师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导地位,更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的授课形式,而每学期组织的技能竞赛就非常符合课改的要求。

比如说“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课本上重点讲了各零部件的结构、作用、安装位置、选配的要求及笼统的检测方法,并不针对某种车型去做过多的介绍。因此学生只能从课本中学到一些很浅的泛泛的知识,就以这样的水平毕业,到企业去实习,充其量只能是对零件的认识,而与真正去完成这一模块的操作相差甚远。但随着技能大赛在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教师也通过每一次的比赛,不断地增加经验,将这一模块的内容不断充实,是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在这几年的竞赛中,“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使用的发动机是丰田卡罗拉,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缸体,按规定的方式将活塞连杆组拆卸并分解活塞环,清洗活塞环并吹干,清处积碳,对活塞环进行端隙、侧隙的检查,用正确的方式对气缸的磨损进行量缸,用外径千分尺在规定的位置测量活塞的尺寸,并进行油膜间隙的计算,对连杆螺栓的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一切测量的工作结束后,将活塞环装好并按规定的要求放好,在气缸、活塞、轴瓦等部位进行涂润滑油,将活塞连杆组装回气缸,按规定力矩拧紧,最后整理工具,清洁场地。这样就将知识细化,必须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

11.专业技能竞赛个人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 专业发展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31-03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指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共同举办,或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举办,面向职业在籍学生和专任教师,围绕职教专业和相应岗位要求组织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06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以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发现和选拔人才。职业技能竞赛分成中职和高职两大组,从2002年起,教育部先后在长春、重庆、天津等地举行技能大赛,天津从2008年起确立主赛场的地位,由其他省、市承办分赛场的赛项。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总体特点是规模越来越大,从2010年到2012年竞赛项目数和参赛学生数都翻了一番,高职院校的参赛热情也越来越高,管理规范和赛项结构更趋于合理,企业参与度更广更深。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精神风貌和熟练技能的一次大展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检验。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过程中的各项规则和要求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积极引导和推动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所以研究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教学和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的功能

基于ZPW-2000A的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是由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铁路行业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铁路信号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铁路高端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其他装备制造产业,主要任务是铁路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该赛项对于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入铁路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引导铁路行业职业院校关注和吸收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研究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的交流,使铁路行业高职院校对我国铁路信号特别是高速铁路信号技术发展趋势和铁路企业对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深入研究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准确定位,为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加强交流可以确立适应铁路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铁路企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二)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竞赛紧扣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所以成了职业院校的引领和“坐标”,铁道信号控制系统竞赛任务中对选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可以引导铁路行业职业院校对铁道通信信号的教育教学改革。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是通过对铁路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明确铁路行业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对信号设备提出的要求和轨道电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后设置的赛项。该赛项的任务充分体现了铁路企业电务部门特别是高速铁路ZPW-2000A轨道电路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依托此赛项,促使铁路行业高职院校将ZPW-2000A轨道电路新的技术要求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和其他的职业技能竞赛一样,信号控制系统赛项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进行,真正能体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赛项的任务和要求根据生产工作现场的ZPW-2000A轨道电路安装、调试和维护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其中故障查找部分占比例较大,更好地注重对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区间信号自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这就要求铁路行业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增加实训课程或者将课程中的实训课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来选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的任务和要求中融入了理论题目,这主要考虑到虽然职业技能竞赛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但是也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课程改革的启示是要注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的设置有职业素养的要求,考查参赛选手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开设能增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素质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国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成绩和基础较差,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智力和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自我约束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意志力薄弱,不愿意花时间在学习上;根源在于自信心不足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信和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显得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竞赛机制激励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学生利用这样的心理学原理: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的心理前提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集中和指向,当意识到目标快要实现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冲动,充满期待和成就感,从而使意志力和自信心增强,目的明确,潜在的能力就会被激发,做事效率也会提高,当一个人的努力得到有效的结果后,内心会充满责任感,可以激励人继续产生行为努力,这样就会形成上升的螺旋效果。根据这一心理学原理,通过铁道信号控制系统等专业相关的竞赛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竞赛项目中增强自信,从简单的任务做起,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同时有信心能够完成,这样就会将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竞赛任务中,每完成一个任务进行鼓励,从而锻炼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动机。当前一个竞赛任务得到认可,学生就会受到激励,自主地就会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可以通过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可以依托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社团来开展,从而为社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以铁道通信信号为主的信号协会,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很好地引导信号协会开展活动,社团成员之间通过竞赛项目开展各种活动,从而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对于专业教师,尤其对新进的年轻教师来说,参加技能大赛相当于到企业锻炼,可以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对参加指导技能大赛获奖教师进行奖励,并以此作为优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因此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职业技能竞赛氛围。

(四)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职业技能竞赛具有该行业知名和权威的企业广泛和深度参与,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和对接提供了最佳的契机,高职院校应抓住机会,广泛地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共同开发职业技能大赛,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竞赛的各个环节,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为企业产品做宣传。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企业可以从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中进行选拔优秀合适的人才直接到企业工作,建立长期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赛项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科远洋公司合作的项目,以该项目为纽带,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促进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设计体现着铁路行业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学生的标准和企业要求,着重考察选手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以赛项的目标来看,赛项旨在推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赛项促进专业发展进行研究。

(一)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发展紧密结合。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是面向铁路企业和现场生产岗位的活动,引进了铁路行业电务维护部门的高新技术和技能,根据信号设备维护的职业标准编写了实施方案和实际操作规程,且由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讨论和编制,所以能推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这要求铁道通信信号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的任务和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式和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质量、成本和安全等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竞赛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满足铁路企业对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的实施还需要教材作为支持,所以要编写满足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的教材。进行教材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紧扣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的任务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宗旨,依托技能大赛的项目,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后习题等,更多地重视实验和实训;还要考虑铁道通信信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特点,采用阶梯式编写教材的方式以适应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按照现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比赛,所以指导老师要刻苦钻研,利用假期进行培训,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训练指导学生的技巧。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作用,使这些社团能得到及时和有效地指导,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可以建立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团队工作室,团队由技能精湛、知识渊博并具有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指导(下转第74页)(上接第32页)经验的指导教师负责,并广泛宣传,促使新教师加入,实行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运行模式。团队工作室的职能是指导职业技能竞赛,平时要注重对技能大赛的主要内容、技术发展和对高职院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和调研,解决技术难题,研究和指导如何将职业技能大赛融入教学改革,同时研究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的技术转化为教学项目加以推广,促进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发展。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来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必要的保障。为了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好地实施铁道信号控制系统职业技能大赛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实践教学环境与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一致,以有效地进行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和教学。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课教师,承接企业培训,引进企业文化,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制度建设,融合企业文化制定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能竞赛的实施和促进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发展。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时机,要牢牢把握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促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加快和完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促进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发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云.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7)

[3]李士丹,尧有平.新形势下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4]田崇峰.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影响[J].辽宁高职学报,2015(3)

[5]张敬玲.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6]黄日强.韩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A02)

【作者简介】陶汉卿(1983- ),男,广西钦州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福利院办公室工作计划下一篇:四年级300字说明文: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