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2024-10-19

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共9篇)

1.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一

2.1.4 函数的奇偶性 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判定 教学过程: 1.概念形成: 通过对函数y1,yx2的分析,引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x2.性质探究:

函数奇偶性的几个性质:

(1)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必须成立;(3)f(x)f(x)f(x)是偶函数,f(x)f(x)f(x)是奇函数;(4)f(x)f(x)f(x)f(x)0, f(x)f(x)f(x)f(x)0;

(5)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6)根据奇偶性可将函数分为四类: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3.概念辨析: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此命题正确。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这一点可以由奇偶性定义直接得出。

(2)两个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此命题错误。一方面,如果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是空集,那么它们的和或差没有定义;另一方面,两个奇函数的差或两个偶函数的差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如,与,可以看出函数都是定义域上的函数,它们的差只在区间[-1,1]上有定义且,而在此区间上函数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都是偶函数。(3)是任意函数,那么与此命题错误。一方面,对于函数或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任意函数,不能保证

而言,不能保证它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所给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函数

是偶函数。

(4)函数

是偶函数,函数

是奇函数。

此命题正确。由函数奇偶性易证。(5)已知函数是奇函数,且

有定义,则。

此命题正确。由奇函数的定义易证。(6)已知是奇函数或偶函数,方程

有实根,那么方程的有奇数个所有实根之和为零;若实根。

此命题正确。方程偶性的定义可知:若来说,必有

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奇函数,则方程的实数根即为函数,则

。故原命题成立。

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奇

。对于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奇函数4.例题讲解: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3x(2)。f(x)(x1)

2、已知f(x)xaxbx8且f(2)10,求f(x)。

参考答案:

例1.解:(1)、函数的定义域为R,f(x)(x)(x)xxf(x)

所以f(x)为奇函数

(2)、函数的定义域为{x|x1或x1},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所以f(x)为非奇非偶函数

(3)、函数的定义域为{-2,2},f(x)0f(x)f(x),所以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评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要判断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用定义来判断。

3323x1(3)。f(x)x242x2 x1

解:设g(x)x5ax3bx,则f(x)g(x)8,g(x)是奇函数例2.f(x)g(x)8,f(2)g(2)810,g(2)2,g(2)g(2)2,f(2)g(2)8286.评析:挖掘f(x)隐含条件,构造奇函数g(x),从整体着手,利用奇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课堂练习:教材第49页 练习A、第50页 练习B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判定 课后作业:第52页

习题2-1A第6、7题

2.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二

教材给出了5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不等关系.例1“神舟”五号飞船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参数的比较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气息;例2《铁路旅行常识》的介绍了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例3运用直方图反映长江流域各省水质状况,水质的污染情况可以从大小关系的角度进行排序;例4运用函数图像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关系;例5给出了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5道例题各反映了一种不等关系,又和实际生活接近,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原则.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

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

法;

3.情态与价值: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课难度不大,可以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并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类比、归纳、抽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体验、认识、广泛参与,及实际问题背景的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情景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3.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三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B 2.D 3.A 4.B 5.C 6.D 7.A 8.B 9.(1)①海王星 ②木星 ③地球 ④水星 ⑤火星 ⑥天王星 ⑦金星 ⑧土星

(2)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或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按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行,轨道为近圆形,且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3)②⑧ ①⑥ ② ④⑦ 10.B 11.A 12.A 13.(1)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2)金星。理由:因为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赤道半径、质量、体积、公转周期等数据与地球最接近。

(3)假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减小,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会减弱,地球外围的大气就会逃逸到太空中,地球上就不会有适当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也不会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地球上也可能不会出现生命物质了。

14.(1)能够使“可见宇宙”的范围扩大。

(2)“大麦哲伦”在地球上对太空进行观测,中间有大气层阻隔,而“哈勃”在太空直接观测;“大麦哲伦”比“哈勃”的成像清晰度高10多倍。

(3)说明人类对神秘宇宙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对科学真理执著地追求。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1)电磁

(2)紫外 可见光 红外

(3)可见光

(4)可见光

2.A 3.B 4.A 5.B 6.A 7.C 8.A 9.D 10.B 11.(1)

(2)11

(3)黑子数目增多时,太阳活动处于活跃期,太阳大气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暴发生的几率增大。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1)N—S 南北两极点(地心)

(2)箭头略 逆

(3)正西

(4)不偏转

(5)A=B=C=D A=B>C=D

2.A

3.(1)地球上除了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外,其他地方都相等;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小,到极点减为零。

(2)40 000

(3)1 447

4.D 5.B 6.B 7.C 8.A 9.(1)北 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90 ■ W 90 ■ E

(3)9 23 12 9 23 14 9 22

21(4)0 ■ 180 ■ 10.C 11.A 12.B

13.(1)略

(2)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公转轨道)(4)近日点 1 快

14.(1)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赤道 23.5 黄赤交

(3)太阳直射 23.5 ■ N~23.5 ■ S

15.D 16.B 17.A 18.C

19.(1)6月22日 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夜)现象或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2)远日点

(3)晨 6时 0时或24时 6时 12时

(4)0 ■ 66.5 ■ 正午太阳高度

(5)A和 E,C和D

(6)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三个月后到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0.B 21.(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2)③④ ①⑥

22.B 23.D

24.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冬至日达到最小,此后又逐渐增大,至第二年夏至日再次达到最大。

25.B 26.B 27.A 28.C 29.C 30.略

31.32.A 33.D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1.(1)地震波传播速度

(2)横波 纵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3)地幔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4)地壳 硅铝 硅镁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5)液态或熔融状 横波不能在该层物质中传播

(6)相同点: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不同点:B波的传播速度比A波快;A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B波能。

2.B 3.C 4.D 5.D 6.C

7.(1)A

(2)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会明显加快。

(3)只有上下颠簸的震感(因为纵波可通过海水传播,而横波不能)。单元练习

1.C 2.A 3.B 4.D 5.A 6.B 7.B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C 23.B 24.C 25.B 26.(1)自西向东

(2)夏至(6月22)北回归

(3)9 23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冬 极夜

(5)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7.(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核 地幔 地壳

(3)硅铝 硅镁 E(或硅镁)

(4)地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8.从地球本身看,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当,自身体积、质量大小适中,所以拥有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稳定,并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从行星际空间看,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所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稳定。以上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与演化。

29.(1)15°/时 0

(2)>

(3)23小时

(4)正东 正北

(5)地转偏向 右(东)

(6)地方时相同;二分日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所处的温度带相同;季节相同等。(答出两点即可)

30.(1)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2)电子通信、航天工业等方面。

(3)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的某些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等。(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B 2.B

3.岩石 矿物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4.A 5.C 6.B 7.D 8.D 9.(1)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 变质岩

(2)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熔融作用 10.(1)侵入 喷出(2)③(3)大理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C 2.A 3.B 4.(1)岩石圈 断裂带

(2)挤压碰撞 彼此分离

(3)亚欧 非洲 印度洋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4)消亡 生长

(5)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

②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由于板块的不断张裂作用,形成了红海。③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5.D

6.(1)褶皱 断层

(2)背斜 向斜

(3)地垒 庐山(华山西峰等)地堑 渭河谷地 7.A 8.B 9.D 10.B 11.冲积扇(洪积扇)流水的沉积作用 沙丘(沙漠)风力的沉积作用 12.(1)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造成的。

(2)流水的侵蚀作用

(3)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4)一方面,华北地区的地壳受内力作用影响缓慢下沉;另一方面,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华北地区大量沉积,逐渐造就华北平原。所以,华北平原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13.(1)印度洋

(2)板块的张裂作用造成的。

(3)东非大裂谷将会发展成新的大洋。第三节 大气环境

1.(1)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

(2)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

(3)大气以上下对流为主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这一层天气变化复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空气、水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5)因为B层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并且平流层水汽杂质少,能见度高。2.A 3.A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C

12.(1)小 多(2)长 多 少(3)小 少(4)少 多 下垫面

13.(1)太阳 地面 大气逆(2)太阳(3)地面辐射(4)地面(5)大气逆辐射 保温 14.B 15.(1)略(2)> > < < 16.C 17.D

18.(1)甲 乙

(2)① ② ③ ④

(3)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4)摩擦力 成一夹角平行

19.C

20.(1)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东北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2)略

(3)b地区是空气堆积下沉,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d地区是由于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

21.(1)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2)① D F 多 ② E G 少

(3)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南信风带

(4)太阳直射点

(5)D

22.C 23.A

24.(1)甲 乙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2)略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东部和南部

25.(1)C(2)B 26.A

27.(1)暖 冷 暖气团比重小,冷气团比重大,所以冷气团在锋面的下部

(2)锋面 云 雨 大风 28.(1)乙 ■ 锋前

(2)略

(3)(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冷气团 暖气团 晴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晴天、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大风降温、暴雨或雪 阴天、连续性降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9.C 30.略 31.B

3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低压 高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向四周辐散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33.C 34.C

35.(1)高压(反气旋)系统 晴朗

(2)暖 晴朗

(3)C 将受冷锋的影响

(4)A B

(5)M M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故气温日较差大。而N地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

(6)西北(偏北)

36.(1)甲(2)中纬 西风(3)海洋(太平洋)

37.(1)甲地终年高温;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季节变化大。

(2)甲地终年多雨;乙地夏季干燥,冬季多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3)甲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降水丰富;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8.(1)略(2)B B处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 39.(1)冷锋

(2)寒潮

(3)6 较大的风和雨雪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4)暴雨

40.(1)副热带高压(副高,反气旋)

(2)A

(3)冷锋

(4)有利方面:缓解旱情,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不利方面: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瘫痪,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1.D

2.(1)蒸发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 蒸腾 下渗 降水

(2)地表径流、下渗、蒸发、降水。

3.C 4.D 5.A

6.(1)①⑤ ②⑥

(2)日本暖流 西风漂流

(3)寒 暖

(4)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7.(1)略

(2)低 A处沿岸有寒流经过,并受冬季风的影响,B处沿岸有暖流经过(3)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沿岸为上升流

(4)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同时沿岸又有寒流流经

(5)北大西洋暖流

8.在山区,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了沟谷、峡谷等地貌,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例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就是黄河、海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9.航线①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②利用了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一路顺风顺流;航线③利用了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一路顺风顺流。单元练习

1.A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B 15.A 16.A 17.C 18.B 19.A 20.B 21.A 22.C 23.A 24.C 25.B 26.(1)A

(2)冷锋

(3)冷锋过境,当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易出现霜冻。

(4)烟气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起到防冻作用。27.(1)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2)E

(3)向斜 背斜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 28.(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气温较低,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因此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29.(1)A B B C

(2)大气吸收 大气反射 地面辐射或反射

(3)冷

30.(1)雨雪 下降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西北 东北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C 2.A 3.B 4.D 5.B 6.C 7.C 8.C 9.B 10.B 11.B 12.B

13.(1)5 30 46 40

(2)人口增长越快,物种灭绝的速度也越快(或人口增长速度与物种灭绝速度之间呈正相关)人类的发展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人类过度捕猎和采集生物资源;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使一些物种灭绝。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C 2.B 3.A 4.A 5.B 6.A 7.B 8.C 9.C 10.D 11.A 12.A 13.B 14.A 15.B 16.B

17.(1)①D ②B ③C ④A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整体 水 土地

18.东北地区:合理耕作,促进土壤恢复;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华北地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排灌。黄土高原:加强治理,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避免土壤裸露而遭受直接冲刷。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C 2.C 3.A 4.B 5.A 6.C 7.C 8.C 9.D 10.D 11.C 12.C 13.A 14.C 15.A

16.(1)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和板结

(2)C

(3)逐渐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17.(1)C

(2)B

(3)水分

(4)B 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主要为荒漠景观

18.(1)纬度 热量(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2)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干旱

(4)由山麓到山顶的景观变化通常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高山草甸景观—高寒荒漠景观—积雪冰川景观。单元练习

1.B 2.C 3.D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B 12.A 13.D 14.B 15.B 16.A 17.D 18.A 19.C 20.B 21.B 22.C 23.C 24.B 25.A 26.(1)整体性 植被(生物)

(2)A C D B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加之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27.(1)热带雨林带

(2)热带草原

(3)赤道 纬度 纬度 热量(太阳辐射)

28.(1)光合 矿物养分

(2)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4)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9.(1)③ ④ ① ②

(2)垂直 纬度地带

(3)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水热充足;南坡相对高度大,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

(4)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降雪)丰富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D 2.A 3.A 4.A 5.C 6.A 7.B 8.A 9.D 10.(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经过城镇,以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最狭窄、最近的距离处)

11.(1)总投资:青藏铁路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造价较低,总投资最少;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穿过高山峡谷,总线路较长,造价较高,总投资很多。沿线自然条件: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层施工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滇藏和川藏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多断层、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且有积雪、冰川,容易发生雪崩,冰川的破坏作用较大

(2)A(3)D(4)C

(5)畜产品、矿产品、当地土特产 工业品和人们生活用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B 2.B 3.D 4.B 5.B 6.C 7.B 8.D 9.B 10.A 11.(1)一致

(2)温暖 寒冷

(3)温暖 2~3 寒冷 1~2 12.(1)A

(2)欧洲 北美洲 亚洲

(3)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过度砍伐森林等 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增强

(4)全球大多数国家正协同一致,应对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问题。美国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排放量几乎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应加入国际社会的行动,应该为遏止全球气候变暖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言之有理即可)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A 2.C 3.D 4.C 5.C 6.D 7.D 8.B 9.D 10.D 11.C 12.C 13.D 14.(1)B(2)B(3)A 15.(1)农业社会阶段 矿产

(2)石油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3)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不断减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增大,利用深度逐步拓展。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C 2.D 3.A 4.B 5.D 6.C 7.D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1)发生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内的大暴雨

(2)南方 东部

(3)季节性 频发性 高强度 广东和广西 受台风的影响

(4)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单元练习

1.D 2.C 3.A 4.B 5.D 6.B 7.B 8.C 9.A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D 17.B 18.B 19.A 20.D 21.B 22.A 23.A 24.D 25.A 26.(1)A B

(2)A 网状 B “之”字形

(3)北方 规模较小,空间相对分散,人口较少(4)A B 27.(1)0.32 1.1~1.5 1.6~

2(2)

(3)见下图(其中B与C,F与H次序可对调)

(4)全球各国开展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清洁新能源逐步取代矿物化石燃料;保护森林植被,植树造林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8.(1)C(2)A(3)湿润 季风 夏季风(4)A 29.(1)露天开采 井下开采

(2)深加工 煤化工

(3)煤渣、煤灰可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煤烟脱硫制取硫酸、硫黄;废热可用来发展温室种植。综合练习

1.B 2.C 3.C 4.C 5.B 6.A 7.B 8.C 9.B 10.B 11.C 12.A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B 20.A 21.B 22.B 23.A 24.A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1)①喷出(侵入)作用 ②熔融(重熔再生)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A B 32.(1)首先是塑料膜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滴在装沙的小瓶中,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具体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略

(3)西北

(4)9月30日17点

(5)带 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34.(1)美洲 非洲 太平洋

(2)消亡 生长

(3)亚欧 印度洋

(4)扩大 35.(1)①6月22日 ②3月21日或9月23日 ③12月22日

(2)南回归线近日

(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为一年中最大值;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为一年中最小值。

4.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四

算法是指完成一个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就是说给定初始状态或输入数据,经过计算机程序的有限次运算,能够得出所要求或期望的终止状态或输出数据。

算法常常含有重复的步骤和一些比较或逻辑判断。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于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将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效率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个算法的优劣可以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来衡量。〖算法的历史〗

“算法”(algorithm)来自于9世纪波斯数学家比阿勒·霍瓦里松的名字al-Khwarizmi,比阿勒·霍瓦里松在数学上提出了算法这个概念。“算法”原为“algorism”,意思是阿拉伯数字的运算法则,在18世纪演变为“algorithm”。第一次编写算法是Ada Byron于1842年为巴贝奇分析机编写求解解伯努利方程的程序,因此Ada Byron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因为巴贝奇(Charles Babbage)未能完成他的巴贝奇分析机,这个算法未能在巴贝奇分析机上执行。因为“well-defined procedure”缺少数学上精确的定义,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在定义算法上出现了困难。20世纪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论题,并提出一种假想的计算机的抽象模型,这个模型被称为图灵机。图灵机的出现解决了算法定义的难题,图灵的思想对算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算法应该具有以下五个重要的特征:

有穷性: 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

确切性: 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入是指算法本身定除了初始条件;

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可行性: 算法原则上能够精确地运行,而且人们用笔和纸做有限次运算后即可完成。

〖形式化算法〗

算法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本质,因为计算机程序本质上是一个算法来告诉计算机确切的步骤来执行一个指定的任务,如计算职工的薪水或打印学生的成绩单。一般地,当算法在处理信息时,会从输入设备或数据的存储地址读取数据,把结果写入输出设备或某个存储地址供以后再调用。〖算法的实现〗

算法不单单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也可以在神经网络、电路或者机械设备上实现。·例子

这是算法的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将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字看成是一颗豆子的大小,可以将下面的算法形象地称为“捡豆子”: 首先将第一颗豆子放入口袋中。

从第二颗豆子开始检查,直到最后一颗豆子。如果正在检查的豆子比口袋中的还大,则将它捡起放入口袋中,同时丢掉原先口袋中的豆子。

最后口袋中的豆子就是所有的豆子中最大的一颗。下面是一个形式算法,用近似于编程语言的伪代码表示

给定:一个数列“list“,以及数列的长度”length(list)" largest = list[1] for counter = 2 to length(list): if list[counter] > largest: largest = list[counter] print largest 符号说明: = 用于表示赋值。即:右边的值被赋予给左边的变量。List[counter]用于表示数列中的第counter项。例如:如果counter的值是5,那么List[counter]表示数列中的第5项。<= 用于表示“小于或等于”。

==例子==

设两个变量 M 和 N 1.如果 M < N,则交换 M 和 N 2.以 N 除以 M,得到余数 R 3.判断 R=0,正确则 N 即为“最大公约数”,否则下一步 4.将 N 赋值给 M,将 R 赋值给 N,重做第一步。用“Basic 代码”表示--

If M < N Then Swap M,N Do While R <> 0 R = M Mod N M = N N = R Loop Print R

〖算法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分治法:字面上的解释是“分而治之”,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两个或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子问题,再把子问题分成更小的子问题„„直到最后子问题可以简单的直接求解,原问题的解即子问题的解的合并。这个技巧是很多高效算法的基础,如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傅立叶变换(快速傅立叶变换)„„

动态规划:动态规划在查找有很多重叠子问题的情况的最优解时有效。它将问题重新组合成子问题。为了避免多次解决这些子问题,它们的结果都逐渐被计算并被保存,从简单的问题直到整个

因此,动态规划保存递归时的结果,因而不会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花费时间。

贪心法(亦作饕餮法):就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在当前状态下最好/优的选择,从而希望导致结果是最好/优的算法。贪心法可以解决一些最优性问题,如:求图中的最小生成树、求哈夫曼编码„„对于其他问题,贪心法一般不能得到我们所要求的答案。一旦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贪心法来解决,那么贪心法一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由于贪心法的高效性以及其所求得的答案比较接近最优结果,贪心法也可以用作辅助算法或者直接解决一些要求结果不特别精确的问题。〖算法的分类〗

·基本算法 〔枚举 搜索(深度优先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 启发式搜索 遗传算法)〕 ·数据结构的算法 ·数论与代数算法

·计算几何的算法(凸包算法)

·图论的算法(哈夫曼编码 树的遍历 最短路径算法 最小生成树算法 最小树形图 网络流算法 匹配算法)· 动态规划

·其他(数值分析 加密算法 排序算法 检索算法 随机化算)

还可以分成串行算法、并行算法。

〖算法的复杂性〗

算法的复杂性是算法效率的度量,在评价算法性能时,复杂性是一个重要的依据。算法的复杂性的程度与运行该算法所需要的计算机资源的多少有关,所需要的资源越多,表明该算法的复杂性越高;所需要的资源越少,表明该算法的复杂性越低。

计算机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运算所需的时间和存储程序和数据所需的空间资源,算法的复杂性有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之分。

算法在计算机上执行运算,需要一定的存储空间存放描述算法的程序和算法所需的数据,计算机完成运算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不同的算法写出的程序放在计算机上运算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同的,算法的复杂性是对算法运算所需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度量。不同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相差很大,在衡量一个算法的复杂性要注意到这一点。

对于任意给定的问题,设计出复杂性尽可能低的算法是在设计算法时考虑的一个重要目标。另外,当给定的问题已有多种算法时,选择其中复杂性最低者,是在选用算法时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因此,算法的复杂性分析对算法的设计或选用有着

在讨论算法的复杂性时,有两个问题要弄清楚:

(1)一个算法的复杂性用怎样的一个量来表达;

(2)怎样计算一个给定算法的复杂性。

找到求解一个问题的算法后,接着就是该算法的实现,至于是否可以找到实现的方法,取决于算法的可计算性和计算的复杂性,该问题是否存在求解算法,能否提供算法所需要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

筛选法求质数

质数亦叫作素数,是大于1的自然数,并且除了该数本身和1以外没有其它的数能整除它,如2,3,5,7,11,13,„,质数有无穷多个。

(1)判断143是否为质数。解:

Step1:143÷2不为整数; Step2:143÷3不为整数; Step3:143÷4不为整数; Step4:143÷5不为整数; Step5:143÷6不为整数; Step6:143÷7不为整数; Step7:143÷8不为整数; Step8:143÷9不为整数;

:143÷10不为整数;

Step10:143÷11=13,143能被11整除; Step11:结论:143不是质数。(2)判断17是否为质数。解:

Step1:17÷2不为整数; Step2:17÷3不为整数; Step3:17÷4不为整数; Step4:17÷5不为整数; Step5:17÷6不为整数; Step6:17÷7不为整数; Step7:17÷8不为整数; Step8:17÷9不为整数; Step9:17÷10不为整数; Step10:17÷11不为整数; Step11:17÷12不为整数; Step12:17÷13不为整数; Step13:17÷14不为整数; Step14:17÷15不为整数; Step15:17÷16不为整数; Step16:结论:17是质数。

3)判断216091是不是质数

该题的计算量非常大,我们可以把算法编为程序,由计算机帮我们计算。

(4)设计一个算法,输入大于2的整数n,由计算机判断它是不是质数。

解:Step1:输入整数n;

Step2:依次检验2~(n-1)是不是n的因数,若有这样的数,则n不是质数,否则,n为质数。Step3:输出结果。

5.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五

课教时 学内容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子集、全集、补集

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物体的运动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教科版必修一

省教学要求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

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

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不要求证明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

2、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

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

2、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各自的特点,能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并掌握集合语言。

1、分析具体集合,理解子

集、真子集的含义。

2、通过具体应用,使学生了解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意义,能判断两个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自主学习集合的含义,常用数集的符号及记法,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

校本专题

康托尔所创立的集合论以及著名的“罗素悖论”

利用Venn图从“形”的角3 交(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并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复

习课一 函(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函数使描述变量之义。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

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给定集合的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会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

包含关系。

1、利用具体的集合让学生领会交集与并集的义,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在教学中借助Venn图求交集、并集。

1、对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计算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

2、对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不要求证明,只要求能判断两个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

1、通过实例抽象出函数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理解函度进行理解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集合的理解及运用。

数的概间以来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函数的概念。

念与图像(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函(1)通过实际情境了解图像法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数的概函数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念与图(2)会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比较像 函数值的大小。

函(1)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的表方法(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示方法(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构成函数的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会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1、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简单情境中的函数。

2、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能写出简单情境中的分段函数,并能求出给定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会画函数的图象(不要求根据函数值求自变量的范围)。

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函数是数的概念,了一类重要的数学模型,同时解构成函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素。

2、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求解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引导学生根据函数表达会用描式画出函数图像,点法作出函并能根据图像比较函数值数图像,能知的大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道借助图像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1、利用本章开头的三个函函数的数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三种表示方的三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法,能写出简主学习能力。

单情境中的2、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

简单的分段函数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函数实例的分析,理解函数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收集诸如出租车费、电话费等数据资料,使他们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应用。6 7 8 函数的简单性质——单调性 函数的简单性质——单调性运用

1函0 数的简单性质——奇偶性

1映(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2)能判别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2)会用配方法、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了解奇偶性的含义,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1)了解映射的概念,建立集合与映射的思想,掌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会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1、理解函数最大(小)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1、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能判断并且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1、了解映射的概念,建

1、除书本上给出的气温曲线,还可让学生举出其它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换能力。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正、反比例图像,一次、二次函数图像,进而探索出如何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像的阶段性特征。

1、引导学生通过单调性求函数最值。

2、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进一步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1、由实例,通过观察图像,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与函数奇偶性的关系

1、讲解时强调映射是函数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学习本节内容,老

师加以补充说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小)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体会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最值之间的关系。

函数奇偶性的定义

映射的作图示意做差比较函数大小的基本步骤:“做差→变形→判断正负”

比较用图像法和解析法各自求函数最值的优缺点

多媒体展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像的对称性与函数奇偶性的关系

射的概念

1复2习课二

1分3 数指数幂

1分4 数指数幂

1指5 数函数 握映射的三要素。

(2)领会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推广,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

(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2)理解n次方根和n次根式的概念。(3)能熟练进行分数指数与根式的变化

(1)能熟练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并能进行有理指数幂的化简。

(2)掌握把根式的运算转化为分数指数幂运算的方法。

(3)会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解指数方程。

(1)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

立集合与映射的思想,掌握映射的三要素。

(2)领会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推广,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进一步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1、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含义。

2、理解n次方根和n次根式的概念,掌握n次根式的性质。

1、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意义,能进行幂的运算。

2、会利用指数的运算法则,解指数方程。

1、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的扩展,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概念

映射。

1、巩固和深化函数的奇偶复习函性和单调性的有关知识,增强学数的概念、图生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题的像及性质

意识。

2、熟悉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能综合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

1、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n次方根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含义以及n次和n次根式的方根和n次根式的概念。

概念,分数指

2、根据所学知识能熟练进数幂的含义行分数指数与根式的变化。

及性质

1、利用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有理指法则,进行有理指数幂的化简以数幂的运算及求解指数方程。

法则

1、通过细胞分裂的实例,指数函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数的概念、图

上网查找有关函数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认真研读书后阅读材料,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

了解生活(2)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能运用的单调

2、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会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模型在现像和性质 中哪些现象和1指6 数函数

1指7 数函数 1复8习课三

1对9 数的概念 性比较两个指数式的大小。

(1)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会求一类与指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

(3)了解诶函数图像的平移这一最基本的变换方法。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2)了解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以及这两种对数符号的记法。

画指数函数的图象。

3、能运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指数式的大小。

1、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会求一类与指数函数

有关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案例,会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代科技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幂大小的方法。

1、利用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讨论指数函数图像。

2、根据指数函数的图像和

性质解决有关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单调性等问题。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案例,会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复习

2、根据复习解决有关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问题。

1、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研究对数的必要性。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关系。

理解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会进行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理解指数型函数的实际应用。

对数的概念

应用方面涉及到指数的有关知识

利用计算机作不同的指数函数图像,让学生体会平移变换的特点

完成书后的思考和探究题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让学生了解对数的发明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对0 数的运算性质

2对1 数的换底公式

2对2 数函数

2对3 数函数(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的两个运算性质。(2)知道对数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对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求值。

(1)进一步熟悉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并知道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相反数。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1)熟悉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求一些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与单调区间。(2)会解一些简单的对数方程。

1、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会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2、会灵活运用对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求值

1、能够运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

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利用性质求一些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与单调区间。

2、会解一些简单的对数

1、通过具体实例,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探索对数的运算性质。

2、强调对数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

1、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的对数化为常用对数或自然对数,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化间与证明。

1、本节课的引入再次以细胞分裂的实例为背景,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研究对数函数的意义。

2、通过对数函数图像,观察发现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并通过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1、作函数图像时需要考虑函数的性质(如奇偶性);反之有函数图像可以直观地得到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

知道对由指数函数运算性质

数的云远性质成立的条件。作铺垫,展开类

比联想

对数的

换底公式

对数函

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理解函

数图像平移时函数表达式的特点。2复4习课三

2幂5 函数

2幂6 函数

2复7习课四

2函8 数的零

(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以及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区别。

(2)结合函数y=x,y=x2,y=x3,y11x,yx2的图象,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变化情况。

(1)掌握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运用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1)了解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方程。

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y=x,y=

1x2,y=x3,y1x,yx2的图象,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变化情况。

1、掌握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能运用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1、了解二次函数的零点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1、复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在性质的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性质。

2、能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对数的一些问题。

1、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理解幂图像,观察、总结出幂函数的变函数的概念,化情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会画常见幂

概括能力。

函数的图像。

2、利用计算机等工具,了解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本质差异。

1、根据实际应用使学生进了解几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个常见幂函数的性质。

1、复习幂函数的概念,结 合常见幂函数的图像了解幂函数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根据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列举一些简单应用。

1、引导学生结合二次函数能正确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判断

画出二次函

完成书后思考题和探究

利用计算机展示常用幂函数图像,让学

生直观感知幂

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本质差异。

求解高次不等式,让学生

点 的联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数图像,给出进一步理解函判别式符号。数的零点与方2用9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函0 数模型及其应用(1)了解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

1、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求形如

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x3axb0,axbxc0,lgxbxc02、理解二分法求解的本质。的方程的近似解。

(2)理解二分法求解的本质。

(1)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建立函数模型。

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2)能根据所建立的函数模型利用所学只是解决问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模题。

型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与方程根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图形连续变化的趋势来判断零点的存在与否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化归思想。

1、用二分法求近似解,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到满足条件的区间。

2、体验并理解函数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1、从实例出发,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结合对函数性质的研究,给出问题的解答。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研究身边的问题,数学地观察和感受世界。

二分法求解的一般步骤。

了解常见函数模型

程解的关系

借助计算机作出所给函数图像,理解二分法的本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函数模型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函(1)体会数学模型在物理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体

1、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体会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数2 学探究案例——钢琴与指数曲线

3实3习作业

3复4习课五 会函数拟合的意义。

(2)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模型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通过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

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拟合的意数)的实例进行探索实践。

义。

2、培养学生数学地分析问

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钢琴曲线这一实例,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是分析、研究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

2、从实际应用中抽象出“数”的特征,建立函数模型,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学生 自主完成实习作业,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

1、复习函数的零点与方程 跟的关系以及二分法的有关知识。

2、结合前面对函数性质的研究,根据具体情境,建立恰当

开展班级小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典型案例

对学生的实习作业进行补充说明和深入拓展,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3总 复习一

3总 复习二 的函数模型。

集合的含义,函数的概念,复习常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见函数的图图像和性质以及二分法的求方像及性质

程近似解的一般步骤。

对函数知识的综合应用以

6.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六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设B={1,2,3},则1∈B,4B.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 3.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简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简称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 题]

如何表示方程x2-3x+2=0的所有解?(1)列举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例:x2-3x+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2)描述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例:①x2-3x+2=0的解集可表示为{x|x2-3x+2=0}. ②不等式x-3>2的解集可表示为{x|x-3>2}. ③Venn图法

例:x2-3x+2=0的解集可以表示为(1,2). 5.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A={1,2}.(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如,N.(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例如,{x|x2+1=0,x∈R}=. 注:对于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1,2,3这三个数字抽出一部分或全部数字(没有重复)所组成的一切自然数.(2)平面内到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l(l>0)的所有点P.(3)在平面a内,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4)不等式2x-8<2的解集. 2.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2,4,6,8}.(2){x|x2+x-1=0}.(3){x∈N|3<x<7}.

3.已知A={x∈N|66-x∈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A={0,3,5})

4.用描述法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第一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练习]

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构成英语单词mathematics(数字)的全体字母.(2)在自然集内,小于100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3)矩形构成的集合.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3,9,27,81,„}.(2)

四、拓展延伸

把下列集合“翻译”成数学文字语言来叙述.(1){(x,y)|y=x2+1,x∈R}.(2){y|y=x2+1,x∈R}.(3){(x,y)|y=x2+1,x∈R}.(4){x|y=x2+1,y∈N*}. 点 评

7.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七

[学习要求] 1.认识圆的标准方程并掌握推导圆的方程的思想方法;

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根据方程写出圆心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3.能根据所给条件,通过求半径和圆心的方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知识梳理] 1.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2.圆心在原点(0,0),半径为r时,圆的方程则为: ; 3.单位圆: ;其方程为: . [例题解析] 例1:(1)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5,7),N(5,1)是否在这个圆上;(2)求圆心是C(2,3),且经过原点的圆的方程. 分析:通过圆心,半径可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例2:(1)求以点A(1,2)为圆心,并且和x轴相切的圆的方程;(2)已知两点P(4,9),Q(6,3),求以线段PQ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例3: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圆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的一侧行驶,车辆宽度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分析: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图象可以分析,关键在于写出半圆的方程,对应求出当x3时的值,比较得出结论.

[随堂练习]圆的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6;(2)经过点P(6,3),圆心为C(2,2). [课外作业] 1.C:(x4)2(y2)29的圆心坐标与半径分别为 222.圆(x3)(y2)13的周长和面积分别为 3.若点(1,2)在圆(x2)2(y1)2m 的内部,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4.若C过点(1,2)和(2,3),则下列直线中一定经过该圆圆心的是 5.圆心为(3,4)且与直线3x4y50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6.已知圆的方程为

(xa)2(yb)2r2(r0),确定下述情况下a,b,r应满足的条件:

(1)圆心在y轴上: ;(2)圆与x轴相切: ;(3)圆心在直线x3y10上:_________.

7.圆的内接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顶点为A(5,6),C(3,4),求该圆的方程.

8.使用高中数学新课程必修1教材的教学论文 篇八

[论文摘要] 从二零零三九月一日开始,高一学生开始使用新编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鉴于笔者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尝试性地与各位同仁探讨有关教材的,在实际使用方面的一些特点和方法。希望可以在今后更多的实践中,更好地使用新教材,贯彻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语言习得理论 英美文化

过去,在学校学习英语课程时,主要就是学习语言知识,忽略了掌握语言技能。在中学外语课堂上,教师是“一言堂”,是“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单词知识,不给学生足够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听、说的机会),导致学生会背语法规则,会做一些脱离客观语义的机械练习,但是,到头来学了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结果还是听不懂英语、不敢说英语、无法阅读英语原文书、报、刊。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是制定了国家英语(俄语、日语)课程标准。而且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层层推进的教育改革要求中学英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均应贯彻素质教育。根据这一精神,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据此,英语课程的目标规定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简言之,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修订过后最新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后简称高中英语新教材)与现行版的高中英语教材相比,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很受学生的喜爱。总体上有两大特点,即内容上的实用性与编排上的创新性。高中英语新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努力从传统的以阅读为主,以语法为主,忽略听、说、写英语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跳出。

一、实用性。首先,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习L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习”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自然的吸收能够使学习者更易于掌握某一门语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得知。有意识的学习只能使学习者了解所学的这门语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成年人学习英语的众多不成功的事例中得知。纵观英语教学的历史,有许多的语言教学专家都在尝试用“习得”的方法来教授英语。他们不断探索,形成一些教学法的流派,有些至今仍广为使用,如情景法SITUATIONAL METHOD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为情景法和交际法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环境。如在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上)UNIT 1 GOOD FRIENDS中WARMING UP部分就是对学生新生入学第一天自我介绍的一个很好的题材。学生既能在课上通过句型的听说操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也可以同时了解自己的新同学。又如在UNIT9 TECHNOLOGY 中SPEAKING部分中联系到时下“中学生是否应该持有手机以及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通过模拟家庭的讨论,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决定JANE是否应该得到手机。在课堂上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在讨论中引起了 1 学生的共鸣,从而最终得到结论,可以辨证地分析使用手机的利和弊。尤其与此相关课文后,还有以描述推销手机情景的ORAL TASK,与WARMING UP 中对于事物进行描绘的训练,循序渐进,衔接得丝丝入扣,更是使学生们大感兴趣、积极练习。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倡导的交际法就是强调学生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且在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养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次,高中英语新教材文章内容选配中,有不少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众所周知著名的“沃尔夫假设”WHORFIAN HYPOTHESIS分为两点,第一,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第二,语言决定思维,思维不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在这里我们不讨论究竟这一假设的正负指数,许多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对其有过激烈的争论,唯一不可否认的是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息息相关。“文化”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即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可帮助英语语言的理解。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上)自始至终贯穿着英美文化的气息,像在UNIT 1中INTEGRATING SKILLS部分中 READING AND WRITING训练就介绍了有关如何在网上交友,如何发英语征友邮件,同时包括了近几年才产生的一些时尚新鲜词汇。还有UNIT 6 GOOD MANNERS 的课文TABLE MANNERS中向学生们介绍西餐餐桌刀、*、碟、勺等的摆放位置,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西餐餐具,怎样才能礼貌进餐等文化常识。其中还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是,除了西方文化知识的介绍外,课文中还不时提到中国本土餐桌礼仪,中西方两者进行比较,加深印象。

9.高中数学 必修1 集合教案 篇九

集合(第1课时)

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

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

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

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

Ⅰ)情景设置:

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

①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

② 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

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

为„„(板书)

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

母a、b、c„„(或x1、x2、x3„„)表示

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

③ 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

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④ 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然后请同学们分别阅读课本P5和P40上相关的内容。

⑤ 在数学里使用最多的集合当然是数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上与数集有

关的内容,并思考:常用的数集有哪些?各用什么专用字母来表示?你

能分别说出各数集中的几个元素吗?(板书N、Z、Q、R、N*(或N+))

注意:数0是自然数集中的元素。这与同学们脑子里原来的自然数就是1、2、3、4„„的概念有所不同

同学们完成课本P5练习第2大题。

http://.cn

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

注意:符号“∈”、“”的书写规范化

练习:

(一)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

⑥ 所有无理数

⑦ 大于2的整数

⑧ 正三角形全体

A、②③④⑥⑦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⑥⑦

D、②③⑤⑥⑦⑧

(二)给出下列说法:

① 较小的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② 集合{1,-2,π}与集合{π,-2,1}是同一个集合③ 某同学的数学书和物理书组成一个集合④ 若a∈R,则aQ

⑤ 已知集合{x,y,z}与集合{1,2,3}是同一个集合,则x=1,y=2,z=3

其中正确说法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Ⅲ)回顾与总结:

1. 集合的概念

2. 元素的性质

3.几个常用的集合符号

Ⅳ)作业:①P7习题1.1第1大题

②阅读课本并理解概念

课后反思:这节课由于开学典礼的影响,没有来得及全部上完。等待明天继续上

然后与老教师产生一节课的差距。总体来看,比昨天稍微好一点,语气上连贯了

些,但是还没有理清自己上课的思路,到了课堂上原本的准备有些忘记了。

上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新闻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区政府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