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2024-09-06

金融支付行业前景(精选7篇)

1.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一

简析金融IT行业发展前景

金融IT行业是金融和IT的交叉行业,这个行业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简析了金融IT行业的特点,探讨了金融IT行业中常见的职位并对金融IT行业的就业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定义

1.金融和金融行业的定义

广义角度来看,金融指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因此,金融业者,有关政府的财政,行业企业的行为、以及个人的理财都是金融的一部分。金融行业是指金融商品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等。

2.IT及IT行业定义

IT: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IT一般可以分为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3.金融IT行业定义

金融IT行业:一般指应用IT技术到金融行业中,是中国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包含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全部的IT应用。

金融IT人才:指那些具备IT专业背景,又有在金融领域工作经历的人士,是具有IT和金融领域互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IT行业常见职位

1.软件开发工程师

金融IT方向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是从事金融类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这个岗位一般包括软件设计人员、软件架构人员、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程序员等等一系列的岗位。众所周知,软件开发工程师是IT行业需求量最大的职位。当然对于金融IT行业,也是如此。金融IT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全面的,除了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SQL、ORACLE、DB2等)等技术,还要掌握金融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2.软件测试工程师

金融IT软件测试工程师指理解金融软件产品的功能,并且对产品进行测试,来检查其有没有错误,决定软件稳定性如何,写出相应的测试规范的专门工作人员。简而言之,金融IT软件测试工程师主要作用是及时纠错及时更正软件,确保金融IT软件的正常运作。

3.系统集成工程师

金融IT系统集成工程师主要是指进行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数据平台的安装、配置和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的人员。

4.金融分析工程师 金融分析工程师主要负责收集宏观、微观面的数据,建立数理模型、使用统计工具来处理所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分析工程师主要是协助金融类公司进行产品和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要方向有投资组合归因分析、绩效评价、风险模型的设计、管理,资产配置模型的设计等。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以确保相关公司能及时准确的控制组合风险。除此之外,金融分析工程师还会向客户提供资金系统业务方案设计工作和咨询服务等。

5.管理

虽然金融行业IT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经验在这两个行业都很重要,很多金融分析师也都是大器晚成。但现实是两个行业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造成了大多数从业者最终会转向管理方向。因此,管理方向也属于金融IT行业常见的职位之一。

6.销售

所有行业几乎都需要销售,金融IT行业也不例外。金融IT公司需要软件开发的订单,开发出的软件需要找到买家等等,因此销售也是金融IT行业一个重要的职业发展方向。

7.其他

除了以上六种常见从业方向外,例如客服等等。如果一个金融IT从业人员具有一定基础知识但是又不适合做研发、测试或者销售,那么可以选择客服或其他的金融IT相关工作。

三、金融IT行业特点

金融IT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对相关人才的高需求,对科技技术的高度使用,从业人员薪水较高,就业者就业前景良好。

2.核心技术更新慢,更新优化的比较多。比如Oracle,Java,C语言,中间件,操作系统等等。以Oracle为例,甲骨文公司2003年推出10g版本,2007年推出11g版本,2013年推出12c版本,更新比较慢,各个版本之间确实有些差别,不过对于一般开发各个版本并无太大不同。

3.涉及金融和IT两大领域。因为金融IT一般指应用IT技术到金融行业中,包含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部企业的IT应用。所以金融IT自然涉及金融和IT两大领域。

4.职业发展比较广。金融IT行业从业者既可以走金融分析的方向,也可以走计算机软件开发、测试的方向,当然也可以做销售、管理等工作,职业空间较大。

5.免不了出差。因为金融IT行业的特点,出差的时间会比较多。例如一个金融分析师想要分析一个具体的公司,那么这个分析师需要去考察整个宏观面的情况,考察分析公司所属行业的情况,最后再分析这个公司具体的情况。这当中自然免不了出差。除此之外,软件开发工程师在开发之前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和客户进行沟通,出差仍是常有的事情。

四、金融IT行业就业前景

在这样一个金融信息化的时代,复合型科技人才是比较短缺的。金融IT作为金融和IT的复合学科,就业形势一片大好。除此之外,金融企业也越来越重视IT部门,这也给金融IT人才更好的机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管是金融分析师,还是金融程序开发,对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也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金融IT方向的专业或者课程。例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开设了金融计算机交叉专业的硕士,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本科更是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过学习金融相关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和服务管理科学来培养具备相应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技能,可以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软件开发、维护和更新等工作的技术人才。

五、如何进入金融IT行业

若要进入金融行业,首先需要IT或相关专业毕业或者学习经历,还需要熟悉大型操作系统和数据库(Oracle,db2等)、C语言编程等,并且具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系统管理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来说,学习过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具有良好英语水平,拥有金融机构实习经历,将是进入金融IT行业的敲门砖。

其中,学会编程语言(C、C++、JAVA),懂得数据库知识,会使用数据库编程,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都是必须的技能。

作者:中软卓越无锡ETC

2.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二

在9月22日万联网举办的2015年中国物流金融创新高峰论坛企业嘉宾的精彩分享中已经可见一斑。行业扎堆布局供应链金融及支付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

供应链金融这10年多在中国逐渐对产业、对于物流供应链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顺丰金融事业群供应链金融部总监兼金融发展部总监张慧表示, 顺丰已经推出了顺丰的一个支付系统, 互联网支付, 顺丰在2011年就拿到了互联网支付的牌照, 2015年推出一个支付系统, 叫做顺手付, 顺手付是类支付宝产品, 但在应用上顺丰做了很大的差异化, 和微信、支付宝支付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更多的是运用到物流端和供应链端, 以及说也有一些终端的一些消费场景, 包括理财。

张慧坦言, 支付对顺丰来讲, 是一个资金流和信息流很大的归纳口, 在过程当中, 通过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系统对接以及评级监控系统, 来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品从设计到监管到风控。

天地华宇的CEO徐水波表示,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非常多, 包括仓单质押、通融仓、物流保理、动产质押、保兑仓、代采购等等。实际上, 公路物流的第一痛点是资金链断裂, 本质是行业信用整体缺失。因此, 天地汇目前的额整个授信规模已经达到了80亿元, 而他们在风控这个问题远远大于在产品上投入的精力和研发。

“运东西平台上物流金融模式分类, 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 应收型物流金融产品———货运贷、回单融;第二类, 应付类物流金融产品———定向支付卡;第三类, 理财类物流金融产品———承运商运费理财产品、运生活司机运费理财。”上海汇通供应链技术与运营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运东西平台首席运营官林皓明介绍说, 运东西平台联合平安银行共同推出的应收型物流金融产品, 旨在为金融机构提供物流企业有效真实的运营交易数据, 协助金融机构开创在服务交易领域实现金融产品创新, 同时为物流企业开启了无需抵押担保, 基于真实运作情况下的银行贷款。费理财产品、运生活司机运费理财。

平安银行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市场总监房光友表示, 平安银行目前所针形式, “简单地说, 我们想联合物流企业在各个全国搭建一个运转的一个物流的体系, 初步我们是选择七大节点城市。双方共同打造一个平安的智慧物贸城, 我们不是要做土地一级开发, 然后卖给物流企业赚钱, 而是我们共同成立这样一个基金, 真正地服务当地的经济, 真正为物流金融企业而用。”

杭州银货通科技风控总监郑声浪则表示, 杭州银货通曾经与工行联合设计了一款供应链金融产品———医路融, 给医药上下游的企业做供应链下的一些融资, 包括买方、卖方的应收账款。

此外, 中铁现代物流董事长涂建平也表示, 尽管风险依旧存在, 但金融物流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中铁现代物流将结合互联网思维, 对原有的金融物流业务进行全面升级转型, 打造专业化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

传化物流集团高级副总裁李绍波也表示, 物流已经进入共享经济时代, 传化将借力推进“金融+互联网+物流”发展战略, 推动公路物流转型升级。

安能物流董事长王拥军则一针见血地表示, 平台黏性才是金融风险的控制力, 安能将通过金融打通大物流生态, 同时王总还重点讲了隐形抵押品的重要性。

3.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三

摘 要: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交易规模快速扩大,新模式不断出现。怎样在新形势下,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

一、互联网金融步入蓬勃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到近年来兴起的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理财等业务,受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并逐步向传统金融深层渗透,为传统金融注入活力,对金融市场格局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预见,传统金融将逐步与互联网金融实现深度融合、优势互补。2015年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0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支付服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支付清算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行业,是以通讯技术对传统支付结算的丰富、以“大数据”应用对传统金融产品(服务)的补充,使得交易更便捷、信息更对称、成本更低廉、普及更广泛。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无论演变成什么模式和类型,互联网金融对现代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的依赖程度只会是越来越高。支付是交易的核心环节,支付清算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各种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畅捷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对便捷民众生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支付系统建设近年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建成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内业务系统为基础,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如何把握住未来机遇,控制风险,保障新兴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业务量快速增长,业务模式不断的创新,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子商务平台、P2P公司、银联等都是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每一方都在产业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支付服务基础设施中,可供支付机构接入并使用的有限,市场迫切需要提供效率多样化、低成本的清算服务支持。建议搭建为各参与方所共享的基础设施,鼓励参与各方有序的健康稳健发展。同时,采用安全可控技术有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特别是填补农村及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让社会公众享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普遍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立法工作

传统金融业务在机构准入、新产品报备、跨业产品代理销售、客户风险偏好评估、敏感信息披露等等方面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创新层出不穷,变化快,形式多样,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比传统金融产品更高;部分客户规模庞大的机构,募集或管理的资金已经到了千亿人民币的级别,同时关系到亿级客户的投资收益水平,如管理不善或对风险事件处理不到位,会导致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包括了网络支付、网上小贷、P2P、股权众筹等多种业态,由于各种业态的内容不同、特征不同、风险点不同,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应当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并实施监管,既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方面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服务提供者充分披露产品和服务信息,充分揭示风险,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必须引入结构性保护措施,要求对消费者的资金进行监管和稽查,落实第三方存管制度,杜绝平台自身建立资金池,以有效控制消费者风险损失,防止欺诈。

(三)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规范虚拟支付账户管理

网络支付发展之初,自然人客户在平台进行身份信息登记时,网上商家没有强制要求进行实名身份信息核实,双方都以虚拟昵称登录网络支付平台系统,非实名支付账户比例较高。2012年,《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网上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要求支付机构应登记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址、联系方式以及有效身份证件等身份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指出,目前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共有9.45亿个,占支付账户总量的43.07%,占比较低。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第三方支付用户的虚拟账户可以和任意一家签约银行账户相关联,只需通过虚拟账户就可以转移资金。在提供便捷支付的同时,其也带来了网络黑客盗用资金、信用卡非法套现、洗钱等风险。建议进一步落实虚拟支付账户实名制,实现对虚拟资金帐户的资金往来、交易记录的可追溯性,引导虚拟账户向小额、便民、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

(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市场主体应深入研究,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通过改进技术,在支付工具、支付方式以及支付环节等方面进行突破、整合或重组,逐步减少或消除原有业务环节上存在的约束、不足或缺陷,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用户体验。2015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央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确给出的移动金融发展业务流程标准、技术创新规范和市场导向原则。参与各方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遵循安全、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合作,支付技术创新、移动应用创新、平台服务创新,逐步建立互联网支付生态圈,构建竞争优势,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更优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7).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4.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四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免费开通CFA前导课程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九类金融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经理、精算师、副总裁级高管、稽查监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九大类人才。

金融分析师(CF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必要条件,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而我国大陆,目前约50人拥有此资格,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将超过5000人。

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风险也随之迸发,在管理层的施压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各金融行业内企业及各大型国企纷纷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衡量与管理,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在此情况下,掌握风险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热捧。作为全球最权威的金融风险管理认证,FRM证书具备基于全球标准客观度量风险的能力,也成为企业衡量应聘者是否具有强大风险管理能力的标准。不少人因此报考FRM,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为了在金融圈中更好发展。

特许财富管理师:5年以上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过。 投资管理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投资管理人才,这些投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融资租赁人才、金融业务代表、个人投资顾问等。 稽查监管人员:有能力胜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于原先30%到40%才愿意跳槽。《CFA考试报名详情还有不清楚的点我咨询 目前行业里急需的三大类人才分别为技术人员、金融人员和运营人员。

如果你是技术党,最好要懂得PC端研发、移动端研发、产品研发等; 如果你是金融派最好懂得金融产品设计,懂得金融建模、风控,最好还要知道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当然对于一些开展线下业务的平台而言,具有当地人脉和有经验的客户经理也是急缺的;

如果你是运营狗,那么除了懂得热点跟风外,还要对金融略懂一二,也要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类似于雷军、雕爷这种会玩概念会包装的人,能够成功吸引眼球的人。

金融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95%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4%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6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

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 、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

1.金融行业就业前景方向分析

2.园林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3.武术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4.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5.cfa就业前景

6.cfa 就业前景

7.经济学各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分析

8.20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9.有关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分析

5.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五

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辽宁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的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辽宁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支付系统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建设、运行的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加入支付系统应同时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经人民银行特殊批准的除外。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参与者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标准编制支付系统行号,并确保行号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参与者编制的支付系统行号应与其已经拥有的银行机构代码保持一致。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负责对支付系统参与者新增、变更、撤销的行名行号信息进行审查后上报人民银行行名行号管理部门。第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进行初审。

第二章 加 入

第七条 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

(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

(三)满足加入支付系统的技术及安全性指标;

(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五)具有可行的防范和化解支付清算风险的预案;

(六)相关业务人员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组织的支付清算业务考试;

(七)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条件由其直接参与者确定。但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

(二)具有工商营业执照、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

如该间接参与者为法人金融机构,还应具备:

(一)与代理其清算的银行机构签署书面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具有可行的防范和化解支付清算风险的预案。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直接参与者身份加入支付系统,应按照申请、审查、实施、加入四个阶段的程序办理。

第十条 申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送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一)申请书。应对机构全称、机构注册所在地、支付结算业务状况、内部管理状况、人员配置状况、接入方式(直联或间联)和支付系统行号信息等进行描述;

(二)工商营业执照、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防范和化解支付清算风险的预案;

(四)内部控制制度;

(五)支付系统行名行号信息申报表。

第十一条 审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受理申报材料后,由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对符合加入条件的,形成书面意见(附申报材料)上报沈阳分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支付结算部门审查同意后,于5个工作日内上报总行。总行批复准许其加入支付系统的,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将书面批复转发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收到批复后转发申请机构,并由科技部门向其提供支付系统接口规范和前置机配置指引文件。

第十二条 实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收到加入支付系统的书面批准后2个月内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一)按照规定配置安装前置机、网络和密押设备;

(二)完成支付系统相关业务、技术培训;

(三)以直联方式接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支付系统接口规范完成接口软件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

(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科技部门应组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支付系统的实施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软、硬件环境和接口程序开发等,验收完毕应出具验收报告。

第十四条 加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实施工作后,须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出正式加入支付系统的书面申请,包括:

(一)申请书。应对工程实施、业务培训、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等准备情况进行说明;

(二)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验收报告;

(三)支付系统应急处置方案;

(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收到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式加入支付系统的申请后,由支付结算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审核无误后,将书面意见(附申报材料)上报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支付结算处审核无误后,将书面意见上报总行。总行批准同意其加入支付系统的,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将书面批复转发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同时抄送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清算中心。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支付结算处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支付系统的操作流程,依据申请机构上报的行名行号信息申报表,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支付系统行名行号管理系统为申请机构增加直接参与者行号信息,并上报总行,等待行名行号管理部门批准锁定。待行名行号管理部门批准锁定后,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在行名行号管理系统中为申报机构增加申报行主用户,直接参与者即可通过该申报行主用户为其下属间接参与者申请行号。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清算中心按照总行确定的时间完成行名行号数据导出安装、地方押密钥卡的制作和发放以及为申请机构设置和下发支付系统业务权限工作。

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将批复转发申请机构,按照总行确定的加入支付系统的日期和具体的操作流程组织申请机构完成加入工作,并通知会计营业部门为申请机构开立支付系统清算账户。

第十六条 间接参与者加入支付系统,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送申请书、工商营业执照、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原件和复印件以及《辽宁省支付系统间接参与者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件,以下简称《申请表》)。

法人金融机构还应出具与其他金融机构签署的支付系统代理协议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防范和化解支付清算风险的预案。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受理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初审通过的,将签署意见的《申请表》,一份返还申请机构,另一份报送人民银行沈阳分行。

申请机构收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初审通过的《申请表》后,即可通知其直接参与者通过行名行号管理系统申报行名行号信息。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收到《申请表》后,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 查,审查无误后上报总行。总行审核无误后确定该机构加入支付系统的日期,并通过行名行号管理系统公布。

第三章 变 更

第十七条 参与者变更支付系统行号信息中的机构名称、联系电话等要素通过行名行号管理系统提出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收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行名行号管理系统进行初审,审核无误后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总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审核无误后确定信息变更的生效日期,并通过行名行号管理系统公布。

第十八条 直接参与者变更接入方式的,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申请由间联方式变更为直联方式的应附当地人民银行科技部门出具的接口程序验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受理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符合变更条件的,形成书面意见(附申报材料)上报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审核同意后上报总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予以书面批复,并发布具体的操作流程。

第十九条 间接参与者申请变更为直接参与者的,参照直接参与者加入支付系统的流程办理。

第四章 退 出

第二十条 直接参与者退出支付系统,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提出书面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受理退出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经书面意见(附申报材料)上报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沈阳分行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后将书面意见上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总行支付结算管理部门审核完毕后将书面批复下发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沈阳分行将书面批复转发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及沈阳分行清算中心,申请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应在2个工作日内转发申请机构,并通知会计营业部门按照总行确定的退出日期撤销该机构的支付系统清算账户。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清算中心应按时完成行名行号数据的更新下发工作。

第二十一条 直接参与者收到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书面批复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下工作:

(一)按照规定日期转移清算账户资金;

(二)办理支付系统行号撤销手续;

(三)将支付系统应用软件及相关文档资料移交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科技部门;

(四)注销支付系统密押设备及密钥,将支付密押卡交回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支付结算管理部门,支付系统地方押密钥卡交回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清算中心;

(五)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二条 间接参与者退出支付系统,比照其加入程序办理。

第五章 参与者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依法对辖内支付系统参与者进行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 行。

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定期对各参与者执行支付清算纪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支付清算纪律的机构进行相应处罚。对屡次出现清算窗口开启时间内未及时筹措资金、导致排队支付指令未及时清算、未按规定进行查询答复、退回申请应答及止付申请应答、未及时返回业务回执等各种违反支付清算纪律的行为,一年内分别累计3次的,人民银行对其清算账户实施监控;分别累计达到5次的,人民银行对其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对有关责任人实行约谈;分别累计达到10次的,半年内停止对其辖属机构加入支付系统的审查。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对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的业务管理人员实行考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业务考试。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需要,可以不定期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作为评价该机构支付清算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十七条 已成为支付清算系统直接参与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参加考试:

(一)支付清算岗位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应主动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考试,再由当地人民银行上报沈阳分行;

(二)因支付清算从业人员工作失误等原因影响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和资金清算的;

(三)一年内二次被人民银行通报的;

(四)人民银行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的。

第六章 纪律与责任

第二十八条 申请加入支付系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本细则的规定提供申请材料,并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二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认真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申请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及时办理,不得无理拒绝受理或拖延办理。

第三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到加入支付系统的书面批准后2个月内未完成有关准备工作且无正当理由的,该机构在6个月内不得再次申请加入支付系统。

第三十一条 参与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可强制其退出支付系统:

(一)提供虚假申请材料,采取欺骗手段加入支付系统的;

(二)严重违反支付清算纪律,影响支付业务正常处理的;

(三)直接参与者自加入支付系统之日起,因流动性不足影响支付系统清算窗口未在规定时间关闭累计超过3次的;

(四)存在重大支付清算风险隐患,影响支付系统安全运行的;

(五)其他影响支付系统安全运行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强制直接参与者退出支付系统的,应向其下发书面通知,其退出程序参照本细则第二十条办理。

强制间接参与者退出支付系统的,向其所属的直接参与者发出通知。直接参与者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支付系统行号撤销手续。逾期未撤销的,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可暂停其新间接参与者加入申请。第三十三条 被强制退出支付系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退出之日起2年内不得申请加入支付系统。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退出支付系统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移交支付系统应用软件或注销密押设备、密钥的,中国人民银行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将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理由拒绝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申请的;

(二)因未认真审查申请材料导致出现重大错误的;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退出支付系统相关事项的;

(四)未认真履行验收职责,协助出具虚假验收报告的。

第七章 附 则

6.金融支付行业前景 篇六

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汽车金融概述

1.1 汽车金融相关概念

1.1.1 汽车金融的定义

1.1.2 汽车金融的主体

1.1.3 汽车金融业务分类

1.2 汽车金融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2.1平衡供需矛盾

1.2.2 具备乘数效应

1.2.3 提高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资金运用效率

1.2.4 汽车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2015-2017年国际汽车金融分析

2.1 国际汽车金融发展状况

2.1.1 国际汽车金融的产生

2.1.2 世界各地汽车金融服务状况

2.1.3 国际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2.1.4 国际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竞争主体

2.1.5 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2.2 世界汽车金融模式分析

2.2.1 美国汽车金融模式

2.2.2 德国汽车金融模式

2.2.3 日本汽车金融模式

2.2.4 美德日三国汽车金融特点

2.2.5 国际汽车金融模式的启示

2.3 美国汽车金融发展状况

2.3.1 美国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主体

2.3.2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历史进程

2.3.3 美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动态

2.3.4 美国汽车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3.1.2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3.1.3 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3.1.4 宏观经济发展走势

3.1.5 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

3.2 社会环境

3.2.1 中国人口增长特征

3.2.2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3.2.3 社会融资规模

3.2.4 利率市场化改革

3.2.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3 政策环境

3.3.1 新《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变化

3.3.2 政策助推汽车金融业发展

3.3.3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监管分析

3.3.4 银监会强化汽车金融公司监管

3.3.5 建立汽车金融有限监管格局

3.3.6 中国汽车金融委员会介绍及其规则

3.3.7 二手车市场交易迎来利好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分析

4.1 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4.1.1 行业发展历程

4.1.2 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4.1.3 行业发展形势

4.1.4 驱动因素分析

4.2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4.2.1 市场发展现状

4.2.2 市场规模分析

4.2.3 产品渗透率分析

4.2.4 市场竞争情况

4.2.5 市场需求分析

4.2.6 市场发展格局

4.3 中国二手车金融市场分析

4.3.1 二手车市场发展现状

4.3.2 二手车金融需求分析

4.3.3 金融助力二手车消费

4.3.4 二手车金融业务模式

4.3.5 二手车金融现状分析

4.3.6 二手车金融市场格局

4.3.7 二手车金融制约因素

4.3.8 二手车金融发展展望

4.4 中国汽车批发金融发展分析

4.4.1 我国汽车行业经销商发展状况

4.4.2 中国汽车批发金融服务发展状况

4.4.3 汽车批发金融的实践案例分析

4.4.4 汽车批发融资发展展望

4.5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分析

4.5.1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主流产品

4.5.2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格局

4.5.3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模式

4.5.4 信用卡购车业务竞争状况

4.5.5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存在问题

4.5.6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4.5.7 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4.6 汽车金融产业价值链分析

4.6.1 我国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4.6.2 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研析

4.6.3 在产业价值链中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建议

4.7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4.7.1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模式

4.7.2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现状

4.7.3 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优势

4.7.4 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状况

4.7.5 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格局

4.7.6 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存在问题

4.7.7 汽车金融公司转型升级策略

4.8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SWOT分析

4.8.1 优势(Strength)

4.8.2 劣势(Weakness)

4.8.3 机会(Opportunity)

4.8.4 威胁(Threat)

4.9 中国汽车金融业存在的问题

4.9.1 制约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瓶颈

4.9.2 我国汽车金融业的突出问题

4.9.3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限制

4.10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0.1 加大汽车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4.10.2 快速发展汽车金融的对策

4.10.3 中国汽车金融自主创新策略

第五章 2015-2017年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分析

5.1 汽车消费信贷简介

5.1.1 贷款购车的条件和程序

5.1.2 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汽车信贷比较

5.1.3 中外汽车信贷的差异分析

5.1.4 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5.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综述

5.2.1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历程

5.2.2 汽车消费信贷基本发展情况

5.2.3 汽车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5.2.4 各大汽车金融公司信贷政策比较

5.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运行状况

5.3.1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现状

5.3.2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格局

5.3.3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动态

5.3.4 互联网汽车金融相结合

5.4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调查分析

5.4.1 消费群体特征调查

5.4.2 车贷产品调查状况

5.4.3 消费群体信贷行为调查

5.4.4 市场消费趋势调查状况

5.5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分析

5.5.1 主要业务模式

5.5.2 模式优势分析

5.5.3 模式风险分析

5.5.4 运营模式趋势

5.6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5.6.1 国外汽车信贷对我国的影响

5.6.2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突出问题

5.6.3 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5.6.4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障碍

5.7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策略

5.7.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对策

5.7.2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产业链完善路径

5.7.3 打通我国汽车信贷渠道的对策

5.7.4 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建议

5.7.5 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5.7.6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与规避措施

5.8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前景展望

5.8.1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趋势

5.8.2 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方向

第六章 2015-2017年汽车保险市场分析

6.1 世界汽车保险发展状况

6.1.1 汽车保险的特征与基本原则

6.1.2 国外汽车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6.1.3 美国汽车保险市场满意度调查

6.1.4 国际汽车保险业对中国的启示

6.1.5 欧美PAYD汽车保险对我国的启迪

6.2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状况

6.2.1 产业链地位

6.2.2 车险费率改革的影响

6.2.3 车险市场发展的态势

6.2.4 大数据发展的影响

6.2.5 网购车险的发展

6.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保险行业的发展

6.3.1 行业规模现状

6.3.2 行业经营分析

6.3.3 企业战略联盟

6.3.4 销售渠道分析

6.3.5 行业政策动态

6.4 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车险业的发展

6.4.1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述

6.4.2 我国绿色车险的发展状况

6.4.3 我国发展绿色车险的可行性

6.4.4 完善我国绿色车险的构想

6.5 2015-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汽车保险的发展

6.5.1 北京市

6.5.2 广东省

6.5.3 深圳市

6.5.4 浙江省

6.5.5 江苏省

6.6 保险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比较分析

6.6.1 保险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概况

6.6.2 保险公司在汽车保险业务上的优势

6.6.3 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保险上的优势

6.6.4 汽车金融公司将是汽车保险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6.6.5 汽车保险公司应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对策

6.7 汽车保险市场问题与对策分析

6.7.1 行业发展不足

6.7.2 市场问题分析

6.7.3 行业乱象分析

6.7.4 主要发展对策

6.7.5 产业链发展战略

第七章 2015-2017年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分析

7.1 汽车融资租赁简介

7.1.1 汽车融资租赁的定义

7.1.2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7.1.3 汽车融资租赁的特征

7.1.4 汽车融资租赁的优势

7.1.5 汽车融资租赁和汽车消费信贷比较

7.2 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综述

7.2.1 行业发展历程

7.2.2 业务发展综述

7.2.3 主要经营模式

7.2.4 行业政策法规变革

7.2.5 中外业务发展比较

7.2.6 国外发展经验借鉴

7.3 2015-2017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7.3.1 市场潜力分析

7.3.2 市场迅速扩容

7.3.3 市场竞争格局

7.3.4 市场发展潜力大

7.3.5 商业模式分析

7.3.6 产品和服务介绍

7.4 “营改增”后中国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分析

7.4.1 主要运作模式

7.4.2 税务处理

7.4.3 业务案例分析

7.4.4 业务发展建议

7.5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控制分析

7.5.1 汽车融资租赁风险类型

7.5.2 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7.5.3 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7.6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的问题与对策

7.6.1 汽车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总体问题

7.6.2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面临残值挑战

7.6.3 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6.4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对策

7.6.5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规避风险的措施

第八章 2014-2017年国际主要汽车金融公司经营状况

8.1 福特汽车信贷公司(Ford Motor Credit Company LLC)

8.1.1 企业发展概况

8.1.2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1.3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1.4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8.2 大众汽车金融服务股份公司(Volkswagen Financial Services AG)

8.2.1 企业发展概况

8.2.2 2014年企业经营状况

8.2.3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2.4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3 联合汽车金融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8.3.1 企业发展概况

8.3.2 2015年企业经营状况

8.3.3 2016年企业经营状况

8.3.4 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主体状况

9.1 银行汽车金融服务

9.1.1 中国银行

9.1.2 华夏银行

9.1.3 交通银行

9.1.4 广发银行

9.1.5 中信银行

9.1.6 光大银行

9.1.7平安银行

9.2 外资及合资汽车金融公司

9.2.1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9.2.2 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3 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4 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5 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9.2.6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7 菲亚特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9.2.8 宝马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9.2.9 北京现代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2.10 瑞福德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 本土汽车金融公司

9.3.1 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2 北京今日新概念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9.3.3 三一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9.3.4 重庆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第十章 尚正经济对中国汽车金融投资及前景预测分析

10.1 汽车金融投资分析

10.1.1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动态

10.1.2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机会

10.1.3 汽车金融市场投资潜力

10.1.4 汽车金融公司投资新渠道

10.1.5 投资汽车金融公司的政策

10.1.6 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

10.2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

10.2.1 中外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介绍

10.2.2 中外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分析

10.2.3 我国开启汽车金融债券渠道

10.2.4 中国汽车金融融资渠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10.2.5 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的建议

10.2.6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新趋势解析

10.3 经销商的物流金融融资业务模式及风险分析

10.3.1 仓单质押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2 买方信贷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3 授信融资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10.3.4 三种业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0.4 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10.4.1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

10.4.2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

10.4.3 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存在的掣肘

10.4.4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借鉴

10.5 汽车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10.5.1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方向

10.5.2 汽车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10.5.3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趋势

10.5.4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趋势

10.5.5 二三线市场发展契机

10.6 尚正经济对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业预测分析

10.6.1 尚正经济对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0.6.2 尚正经济对2017-2022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预测

附录

附录一:汽车贷款管理办法

附录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附录三: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

附录四:关于支持汽车企业代理保险业务专业化经营有关事项的通知

附录五:关于规范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自律约定

附录六: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1 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的比较

图表2 汽车金融业务范围

图表3 国外主要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介绍

图表4 汽车产业链中的利润分布情况

图表5 GMAC为通用和克莱斯勒提供的汽车信贷和租赁业务

图表6 美国汽车分期付款流程

图表7 德国汽车分期付款流程

图表8 日本汽车分期付款业务流程

图表9 2016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10 2011-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1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图表12 2016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3 中国征信产业系统结构

图表14 2011-2020年中国汽车零售金融产品渗透率

图表15 2001-2015年中国汽车信贷规模

图表16 我国汽车金融主要参与者和竞争现状

图表17 汽车消费金融主要竞争者优劣势比较

图表18 2015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量情况

图表19 2004-2015年历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量走势

图表20 2001-2015年二手车季度交易量走势

图表21 2014年、2015年二手车月度交易额变化情况

图表22 2014-2015年二手车单月平均交易价格走势

图表23 2015-2016年二手车交易市场环比增速趋势

图表24 2016年全国交易价格分布

图表25 实施国五排放要求的城市

图表26 2017年二手车发车量前十省份

图表27 2017年二手车发车量前十城市

图表28 2017年全国而手册交易品牌数据

图表29 2017年全国二手车前十交易品牌

图表30 2017年全国二手车前十交易车系

图表31 2017年二手车交易价格空间数据

图表32 2017年全国二手车交易车龄数据

图表33 二手车金融业务范围

图表34 主要二手车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特点

图表35 二手车金融的服务链条

图表36 二手车零售贷款产品比较

图表37 二手车零售金融参与者优劣势比较

图表38 中国乘用车历史销量和4S历史店数

图表39

图表40

图表

图表4图表4图表44

图表4图表46

图表47

图表48

图表49

图表50

图表51

图表52

图表53

图表54

图表55

图表56

图表57

图表58

图表59

图表60

图表61

图表62

图表63

图表64

图表65

图表66

图表67

图表68

图表69

图表70

图表71

图表72

图表73

图表74

图表75

图表76

图表77

图表78

图表79

图表80

图表81

图表82 中国汽车经销商投资人分类 经销商集团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内外经销商集团收入及毛利润对比 渠道结构演化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及渠道演变趋势 电商对汽车生态中各方接触点的改变 汽车电商发展的阶段及经销商的参与 中国汽车经销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在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领域的对比 某汽车金融公司基于单车贷款的库存融资产品示意图 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联合贷款相关方的责任和收益 民生汽车金融“汽车经销商金融支持计划” 汽车经销商金融支持计划”产品模式 汽车经销商金融服务需求示意图

基于信息流与资金流监管的库存融资服务模式 汽车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机构比较

经销商对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关注点 终端客户对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关注点 广义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图 狭义的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布图 汽车制造环节产业价值链细分

汽车后服务市场所包括的价值链环节

通过汽车信贷业务渗透到多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环节图 通过汽车保险渗透到多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环节图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 中国汽车金融公司的未偿贷款规模 中国主要汽车金融公司 国内汽车金融市场格局 有车贷意向的人群占比 购车信贷种类选择 信贷产品丰富程度 信贷产品利率水平

消费者能接受的资料审核期 消费者希望的佣金支付周期 还款年限与首付额度选择 是否愿意选择大额尾付贷款 2015-2016年有车用户信贷率

2016年有车(新车&二手车)用户信贷率 2015-2016年无车用户考虑信贷率

2016年美国汽车保险理赔满意度保险公司排名 2005-2016年车险市场保费增速 2006-2016年汽车市场销量增速 众安在线的股权结构 中国车险产业链结构

图表83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图表84 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图表85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基本情况

图表86 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

图表87 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天津滨海融资租赁主要政策比较

图表88 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主体特点分析

图表89 融资租赁产品主要分类

图表90 收到本金及租金收入确认表(利率8%)

图表91 2012-2015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2 2012-2015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3 2014-2016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4 2014-2016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5 2016-2017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综合收益表

图表96 2016-2017年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7 2012-2014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98 2012-2014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99 2014-2015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0 2014-2015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101 2015-2016年大众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2 2015-2016年大众汽车金融收入分地区资料

图表103 2012-2015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4 2012-2015年联合汽车金融收入分部门资料

图表105 2014-2016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6 2014-2016年联合汽车金融收入分部门资料

图表107 2016-2017年联合汽车金融综合收益表

图表108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等额本息贷款方案

图表109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等额本金贷款方案

图表110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百禄贷款方案

图表111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新车5050免息贷款方案

图表112 2015年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贷款利率

图表113 汽车金融在主要国家新车销售中的渗透率

图表114 汽车消费贷款与融资租赁比较

图表115 广汇汽车融资租赁商业模式

图表116 仓单质押模式业务过程图

图表117 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18 买方信贷模式业务流程

图表119 买方信贷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20 授信融资业务模式流程

图表121 授信融资业务模式的SWOT分析

图表122 三种业务模式的比较

图表123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操作流程

图表124 汽车金融投资理财模式操作流程

图表125 国内汽车金融消费信贷服务操作流程

图表126 微信理财通推出的汽车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7.移动支付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篇七

移动支付, 无疑是2 0 1 2年以来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我们经历了苹果i p h o n e的火爆, 经历了以i p h o n e、T H C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中国占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2 3%。一季度时, 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首度超过美国。中国大陆有1 3.4亿人, 有1 0.1亿手机用户, 当中有1.5 1 9 7亿3 G用户。去年, 中国有智能手机1亿台, 很快会到2.5-3亿台。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络普及率的提高, 市场环境日趋成熟, 通过手机终端开展移动商务活动成为可能。然而移动支付是打通移动商务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发展潜力巨大。

二、移动支付现状

(一) 远程支付模式

1、手机独立帐户支付

用户开立手机支付账户并预存资金 (充值) 后, 可通过短信、互联网等通信手段, 使用支付账户完成话费缴纳、互联网购物、水电燃气账单支付等远程消费支付。手机支付账户是区别于手机话费账户的独立资金账户, 手机支付账户充值不等同于缴话费。

典型代表:中国移动集团面向用户提供的一项综合性移动支付服务。

主要应用领域:话费缴纳、互联网购物、水电燃气等

2、手机号绑定银行卡

无需开通网银, 只需将手机支付账户关联到指定的银行卡, 付款时需输入手机支付的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付款。是一种最安全、便捷的付款方式。

典型代表:中国移动快捷支付

主要应用领域:在线游戏、彩票、机票、特定合作商户等

(二) 近场支付模式

近场支付模式有别与手机远程支付, 指的是用户在消费现场用手机和P O S终端通过近场通讯技术, 采用非接触式方式完成支付行为。这种支付方式比手机远程支付有着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无论是超市、商场、酒店还是公交、高铁、旅游景点等都可以安全快捷的完成支付。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的需求。

目前基于手机的近场支付模式, 主要有N F C, S I M P a s s, R F I D-S I M等几种解决方案。在中国, 这几种都尚未获得大规模商用, 但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内, 它们将大行其道, 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1、NFC

N F C是N e a r F i e l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缩写, 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 F 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 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 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 F 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 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工作频率为1 3.5 6 M H z。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 F I 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 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在日本, 欧洲得以迅速推广。由于N F C与S I M卡没有任何关系, 手机服务供应商完全可以摆脱运营商, 向客户提供各种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的服务 (比如手机钱包, 门禁, 会员卡管理, 销售返点管理等) 。N F C技术是开放的, 应用开发商可以很方便开发应用和服务。但是用户必须更换N F C手机。

2、SIM Pass

S I M p a s s是握奇数据W a t c h D a t a推出的基于双界面多功能S I M卡的移动支付及非接触移动应用解决方案。简单而言, S I M p a s s就是“S I M卡+非接触C P U卡”的结合体。目前的S I M p a s s方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卡片+天线”, S I M p a s s如同一般的S I M卡一样安装在手机的卡槽里, 另配有天线组, 二者结合, 就把手机变成了一张非接触的智能卡;另一种是改造手机方案, 天线组被直接设计置入手机的后盖或者电池之中, 因而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与一般的S I M卡无异。工作频率为1 3.5 6 M H z。利用S I M p a s s技术, 可在无线通信网络及相应的手机支付业务服务平台的支持下, 开展各种基于手机的现场移动支付服务。使用S I M P A S S的用户只需在相应的消费终端前挥一下, 即可安全、轻松完成支付过程。S I M P A S S卡除支持G S M或C D M A规范外, 与低成本非接触C P U卡兼容, 这也为S I M P A S S卡片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应用环境。

3、RFID-SIM

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S I M的缩写, 即:射频识别S I M卡。R F S I M通过在S I M卡中内置近距离识别芯片, 扩展了传统手机S I M卡的功能。R F S I M可安装在手机上实现近距离身份识别和金融支付的目的, 是未来手机多用的基本载体。其工作频率为2.4 G H z。R F I D-S I M卡既具有普通S I M卡一样的移动通讯功能, 又能够通过附与其上的天线与读卡器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从而能够扩展至非典型领域尤其是手机现场支付和身份认证功能。

三、移动支付应用前景分析

(一) 建立移动支付国家标准

1 3.5 6 M H z和2.4 G是近场移动支付的两种主要技术, 在中国市场, 这两种技术也各有拥趸。由于现有P O S机采用1 3.5 6 M H z技术, 银联一直倾向于将其迁移到移动支付上。而中国移动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持采用2.4 G技术, 因为其在应用时不需要像1 3.5 6 M H z技术那样要求用户更换带N F C功能的手机, 用户更换一张带有2.4 G移动支付功能的S I M卡即可。目前, 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 但有银联方面人士在公开场合表示, 移动支付国标有望在年内发布, 其中的近场支付将采用1 3.5 6 M H z标准。中国移动也暂时叫停了2 0 0 9年主推的手机支付业务方式R F-S I M,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抓紧研究1 3.5 6 M H z的手机支付方式。

(二) 完善移动支付价值链 (图1)

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 (比如银行, 银联等) 、应用提供商 (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 、设备提供商 (终端厂商, 卡供应商, 芯片提供商等) 、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 移动支付才能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日前, 智能手机的典型代表苹果公司又获得的一项N F C电子票务应用专利授权。这个名为“i T r a v e l”应用程序重点是用户将如何在机场登机处使用下一代支持N F C的i P h o n e。它包括在现代机场中从嵌入式射频识别标签载入用户的身份信息 (照片、视网膜扫描、指纹数据) ;从预约确认邮件/通知中收集用户的票务信息, 或从光学字符识别软件、条形码阅读软件、或Q R码阅读软件中提取预定图片;在支持N F C的登机柜台处提供必要信息, 并接收登机牌和行李信息;使用储存的身份信息通过机场安检等。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的应用越来越多, 推动移动支付更好的为我们开展移动商务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计算机时代, 2012. (2)

上一篇: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下一篇:学习游泳过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