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2024-09-16

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精选10篇)

1.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一

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作为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初中阶段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伴随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可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文章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分析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途径予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85-01

艺术源于生活,而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造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初中美术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学,另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挖掘其创造美的潜能。由此,本文结合本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予以分析。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主动性挖掘,而且需要对学生身边的资源予以深入地发掘,这是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并使美术课成为初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而言,美术教学课堂中仍旧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美术技术的薄弱以及美术教育与生活实际想脱离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运用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就生活化教学的中心而言,其教学根本在于生活,即将抽象化的学科内容生活化,采用生动、形象以及具体化的方式将学科内容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学科知识在生活中良好地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美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及美术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而达到呈现初中美术教学特点的目的。

2.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1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其二,利用自制的美术教具;其三,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趋势,当前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的依靠课本传授知识的方式。分析其原因在于,除部分可以采用课本知识表示的信息外,多数有用的教学信息仍然无法仅依靠课本予以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于声音、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予以呈现。

例如:教师在教学传统节日美术作品时,传统教育方式获取的教学效果较为单一,而依靠多媒体手段将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相关资料以及有趣见闻等予以生动形象的表现,便于学生获取更为直接的信息,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利用自制美术教具而言,主要是为有效解决部分学校教具资源匮乏的情况,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自制教具为一种特殊表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动画、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教具选择及制作的依据。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而言,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具有意义的比赛活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例如:教学人物写生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去教室外进行写生,并让学生自主寻找以及观察身边事物,查找人物外貌差异,在现实生活中融入美术知识。

2.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一方面,教师需要开发课本中的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属于一门重要的课程,而且美术教育教学本身是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与感受。教师在原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于生活化内容,可以有效地衔接课堂内外,将课堂知识良好地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素描时,可以联系农村以及城市中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气息的事物。建议学生参观历史名城,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并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描绘古建筑物时,为能够更好地展现古建筑的风格,需要对古建筑的历史予以了解,采用生活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写生活动。不断发展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彰显,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审查事物美的关键在于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深入地发掘以及观察,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教师在教学风景画时,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风景画中蕴含的道理,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出门写生的方式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以生活中含有的美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理解风景画的内涵。

3.结束语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予以纠正,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并将其良好地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 葛赛芬.初巾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0,09(12).[2] 许菁.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方式探讨[J].快乐阅读,2012,10(19).

2.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二

一、以开心教学的姿态导入高潮

开心教学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开心地学习、思考,在开心中得到知识,在开心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本事,在开心中做学习的主人。关于“开心教学”,古今中外,有过许多精辟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即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展现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它不仅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而且对文化教育及其他事情都有很多的启示。可见,有关开心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提倡的一种教学艺术。通过开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恒久兴趣”。恒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开心水平也会愈高,从而把学生学习的兴致推向高潮。

二、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诱发高潮

(1)妙置情景,引领遐思。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景象、境况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营造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将教学推向高潮。

(2)游戏激趣,引发高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活泼多样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在上《动感生活》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玩折纸游戏。要求同学们将平面的人形卡纸通过剪、裁、折叠使之成为立体运动的纸人,然后让学生面对“人形卡”进行研究、思考、讨论:胳膊剪切处,剪多深合适?胳膊要截取多长才比较恰当?该如何让“人形卡”产生运动感。学生一下子被这个游戏吸引住了,顿时热情被激发了。学生在教师巧妙安排的游戏中,认知了人的身体比例结构的特点,了解了关节在人的运动中的重要性。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一张张激动的脸,印证着课堂教学高潮的到来。

三、以直观的教学手段掀起高潮

(1)示范表演,彰显魅力。美术课的示范,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作画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示范展示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显示自己的美术素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现在的中学生身上,都隐藏着表演的天赋和表现的欲望。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和环境下,他们缺乏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渴望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巧妙地通过各种表现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教学推向高潮。

(2)展示作业,收获快乐。美术作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成果之一,也是学生美术课所学美术技能技巧掌握程度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目的、要求是否顺利完成,完成的效果究竟如何等。所以,美术课中美术作业展示部分往往成为美术课的高潮和画龙点睛部分。教师常常利用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展示和评价,再次阐明本课堂的要求和精神。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对初中生来说,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被同伴、老师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作中去。

四、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以促现高潮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的通,想的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实践证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只能教出画匠,而创造性的教学却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孩子的潜力是无可估量的,教师的任务已不只是教他们技巧、方法,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思考,探索掌握方法。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力才能得以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初中的美术教学,不仅要以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不断地寻求新的创作理念为主,而且让学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多留给他们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徜徉在快乐和高潮来临的一瞬间。

3.初中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三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中美术更是如此。学习过初中美术,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么高超精湛的绘画技能,而在于培养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欣赏的人,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发现作品中的艺术价值。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实现初中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上,一味地进行强化训练,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审美过程。事实上却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天赋异禀的画家,审美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课堂虽然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勇于放低姿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打成一片,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后,更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多使用幽默诙谐的口语来代替死板枯燥的书面语,机智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让阳春白雪得到合理的演绎。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与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巧妙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再现了时代的創作背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的强大魅力,收到了不错的反馈效果。

二、走近大自然,倡导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的学生摆脱了小学的稚嫩,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未知世界又充满了好奇的时候,然而过往的应试教育却常常将学生的审美环节忽略,将发现美的种子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书山题海,蒙蔽了学生的双眼,更无暇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了。

因此,将美术教学禁锢于课堂上无异于闭门造车,想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师要亲力亲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最近天气一直很好,阳光明媚,我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带着学生,组织了一场“采风”活动,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郊游,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玩得很开心,从他们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天性,即使只有那么一次,也足以证明观察、发现美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能力激发出来,其余的,只能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回到课堂,我让学生把当天所见所闻用笔描绘出来,很快,学生便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以往拿着笔苦思冥想、左顾右盼的情形,虽然每个人看到的风景大同小异,可是每个人的作品都别出心裁。

美术学科原本就是一门创造美、欣赏美的学科,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更是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身心愉悦,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美术学科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地方。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发现,而美术中又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生活,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还需要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进步,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朱翰墨.对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2(40).

4.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 篇四

摘要: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在地理课堂中有效的联系生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并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初中地理

生活化

初探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一、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提出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近年来上海市又提出要建立“主动 有效”的课堂,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为前提,还主动权给学生为关键,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为基本方式,宽松、容错的学习环境为心理保障,合理、恰当的激励学生为有用方法,以学论教为客观评价的课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就是要使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多少知识和灌输多少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将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卢梭强调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获得直接经验。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的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地理学科的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是具体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的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地理现象,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运用生活化的活动。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很多学科的教学现状就是照本宣科,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花费时间多,但是效果很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累,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上海市二期课改,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地理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就显得比较重要。在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时,如何辨别方向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让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了教材提到的方法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这样就可以得到许多教材中完全没有提及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在七年级学习由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季大家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夏季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这说明了什么呢?”由于上海市冬季和夏季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是一样的,同学们每天都亲身经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的就回答出:在冬季放学回家时,天有点黑了,而夏季放学回家时,天还是亮的,晴天的时候还能看到太阳,这说明了冬季白天的时间比较短,晚上的时间比较长,而夏季正好相反。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春夏秋冬四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对于学习地球公转所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地理现象时,由于课程标准对这一现象不做要求,所以讲解时,就简单的提出:在冬季和夏季时,正午你的影子长短有什么不同?这一节课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参与度大大的提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解决地理问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掌握得非常牢固。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促进多向交流,营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化情境,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学习城市环境问题时,恰逢召开上海世博会,于是巧妙的利用这一生活细节创设问题情境,与教学重点难点相结合完成学习内容。教学设计思路如下: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导入,随之转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官也兴奋起来。接着教师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见过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毫无疑问,这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地理,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学生讨论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和缓和部分环境问题做了铺垫,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了很多有效可行的措施,并积极倡导从自身出发,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三)运用和生活有关的视频等进行直观性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早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平面的静止的黑白的知识总是不感兴趣,接收效果也不好,同时对理性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相反对立体的动感的赋予各种色彩的知识点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感性的知识也是深入脑海。而视频,录像等直观教学就很好的创设了这样一种新情境新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毫不费劲的接受了新知识,提升了能力。视频,录像等影视资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它图文并茂,而且生画同步,视听结合,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因此适当筛选、借鉴、引用现成的与地理有关的影视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对于初中生普及地理知识大有裨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由衷的感叹生命之脆弱,思考着该如何更好的尊重、保护和关爱生命。所以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播放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的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从而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四)设计生活化的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设计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有的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回家观察的也很认真,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通过设计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探究活动,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据这次探究活动,把历法与扑克牌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能力,把娱乐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也激发了部分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同学,从而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让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成为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36.[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898381.html,什么叫主动有效课程,2011.[3]http://wenku.baidu.com/view/a4fc4943336c1eb91a375d94.html,张国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究与实践,2011.[4]徐建英,基于教材

5.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五

实践证明,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都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知识的吸收由此变得更有效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个体感受尤为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促进教学契机的发生。

一、案例分析

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都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时常会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上,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很难领会到教师预设的思想内容。《茄子灯》是某地区优质乡土课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它以当地农村在农历七月半对亡人表达哀思的茄子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教学意义。课堂以寄托哀思为情感目标主线,这一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以熟悉茄子灯的造型为技能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该目标渗透于主要教学环节。光从课程本身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组织都十分完美,令人期待。然而,由于这堂课在市区学校展开,学生大都不了解这一节日,对节日里的茄子灯更是一无所知,课堂效果欠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最后反馈的结果就成了茄子灯的造型学习课,课堂预设的情感目标未能达成。的确,离开了寄托哀思的情感要素,乡土特色课程就成了一节普通的造型制作课。这一结果也深刻地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感受生活的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各种事物。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逐渐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对于自身而言,教师要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设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环节。

二、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记忆力较强,所获得的表象比较丰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表明学生可以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将对环境的刺激性反应外化为自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基于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于生活中。由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感受无限的艺术和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并设置相关课堂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

美术学科特级教师魏瑞江曾指出: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他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等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表达来展开。由此可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经验作用于课堂,能够成为传递知识技能的桥梁,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无处不在,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课堂设在校园的相应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感受,同时也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摹印文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奇妙,如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了什么足迹。或者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地上印一印,看看泥地上出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增强了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

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坐在教室里就能获取外界信息。在《春天在哪里》这节课上,教师通过简单地提问,发现学生对春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了解春天具有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陌生的是学生对这些特点缺乏具体、细致的感受。究竟哪些现象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哪些现象可以被称作生机勃勃?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视听结合的影像世界中发现、感受春天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之美,还应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开阔视野,获得对大千世界的多元体验,而后再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四)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

6.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篇六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精选(一):

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上啦,学生上课用心性很高,上课简单,课堂活跃,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向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用心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持续课堂资料的新鲜感例。如在上第六课《和平鸽》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跟和平、和平鸽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贴画如:《和平之人》、《不这是胜利》等,并结合2008年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中国奥运会,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教师要用心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多年的美术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必须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透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能很好地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潜力,知识延展的还不够,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让美术课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又一阵地。

3、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故事,游戏和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受,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4、在课堂上我注重主角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让他们感受到,上美术是一种享受,自己才是这节课的主角,让他们在那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期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用心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要更努力的做好以上几点。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好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的感受潜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更多地与基他学科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宽松的氛围中感受。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精选(二):

美术的情感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小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一、心灵的沟通——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例:上《现代建筑》课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一些世界著名建筑,课上要求大家谈谈自己身边的建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自家的装修,由于运用了谈话形式,再加上大家感觉话题很亲切,课堂发言非常积极。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从中感受到了那些著名建筑所表现的美,感觉到了建筑师的伟大。在整堂课中,教师不用费力的介绍为什么这建筑美与不美,学生就能体会到美之所在。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泥塑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心灵的沟通——架设学生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1、观赏电影,领悟情感。

电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现代主义绘画》,这课中涉及到的现代绘画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感受,画家一种情绪或想法,感情很强烈,但用言语表达时总感到比较苍白。我就给学生播放电影《毕加索的奇妙旅行》,这部片子用喜剧的手法向学生阐述了毕加索的一生。看过电影后,学生对毕加索这个人,他为什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都有了深刻体会,不但能理解,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2、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而,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

比如,在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这张作品时,我配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片段,大提琴的低吟衬托出了绘画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悲凉、绝望的情绪,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感受到了凡高作画时“黑色的”心情。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这里我只是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体会,愿同行们一起探讨。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精选(三):

对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从几方面谈谈对提高当前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入强劲的活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那么该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理论学习意识,自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因为,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盲目,容易囿于经验,常常失之肤浅。美术教师务必在意识上解决问题,要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意识,要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全面了解美术课程标准,让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了然于胸。另一方面,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所以,要有实际行动,要有行动计划,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潜力,才能真正站在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这一高度,组织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其次,提高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掌握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此外,美术教师还就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要多看、多学、多实践、多总结,勤于反思、善于反思。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全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三,完善自己的人品和职业道德修养。此刻的学生对老师的为人和工作态度要求很高,他们期盼着热情开朗的、幽默风趣的、温和善良的、宽容大度的、严肃认真的、尊重学生的、可亲可敬的、能够信赖的、有耐心和职责心的好老师。只有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学生才可能会喜欢上美术课,也才能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从各种方法渠道中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更多学生明确学习美术的目的和重视上美术课。

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美术学科一向以来都是被当做“副科”看待,再加上家长的不重视而导致学生的更不重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美术科不像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那么重要。认为美术成绩对于升学不重要而不喜欢学美术,正是有些学生因觉得美术不重要而对美术学习不重视,并由此学生对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明确。

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肯定不会用心认真地上美术课,也不可能会学有所获。对不明确学习美术的目的和不重视上美术课的学生,就应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是富有情感的艺术,美术教学具有突出的情感教育作用。透过学习美术能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人的情商,而情商有时比智商更重要。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灵魂的荡涤,进而追求完美,摒弃卑微,自觉扬起追求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这就是美术教学中情商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更乐意地上美术课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商,美术教学要重视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形式多样和富有感染力的美术教学活动。三.要加强对学生掌握美术技法的指导,并注重审美实践体验而促进美术理论学习。

学生反映美术课中遇到的困难是掌握技法,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上操作型的美术课,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表现和美化生活的潜力。由此可见,要重视美术基本技法教学,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法的掌握,是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务必加强课堂当场的示范指导,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要注重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凡是学生在技法实践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在学生进行课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作业效果状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个性要热情、耐心地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手把手“地帮忙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就因美术成绩差而不喜欢上美术课,而目前评价学生美术成绩就是以技法表现如何为主要评价标准。可见,耐心地辅导在技法掌握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辅导学生掌握美术技法的时候,应注意对其进行美术学习方法的辅导,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观察、临摹、分析、比较和借鉴等基本美术学习方法来学习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掌握美术技法。

初中美术教学还务必重视审美实践体验活动,注意透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得到提高。的学生喜欢上理论型的美术课,其中可能还包括借上欣赏课之机可无所事事,并非真心喜欢学习美术理论的学生。美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比起学习美术技法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没用,其实是更有用。仔细想一想,所教的学生最终有几个能成为画家、设计师或美术工作者?既然没用几个,那么学习美术理论比起学习美术技法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为现实。有的学生以前只是偶尔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有是从来没有的。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学生动手运用美术技法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而需要运用美术理论知识去欣赏,并懂得在欣赏中调节人的情绪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学生,目前确实太少了。调查结果也反映了此刻所上的美术课与学生的生活还联系不够密切。

因为初中生比较好动,所以纯粹的理论课是会比较不受学生的欢迎,但还是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个性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将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透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塑造,色彩的选配和情感的表达都透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在美术理论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料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重点发挥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各种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开展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生对美术学习资料的不同喜好,以及小学阶段在美术方面各自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等诸多差异因素,将强烈地呼唤着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美术课堂,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特征的开放式美术课堂。

在自主、探究的开放式美术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需要、兴趣和求知欲将置于核心地位,这样才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并产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在合作的开放式美术课堂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可得到更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谊,让各种教学信息得到很好的流通和及时的反馈,让每位学生能各尽其才和取长补短,让不想说或不敢说的学生在亲密的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想说的欲望和敢说的胆量,并使语言表达潜力和其它多种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那么要如何较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美术教学活动?

首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多面带笑容,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愉快和较为自由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得以简单地展现自我。在评价学生时,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又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其次,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每组的学生在学习潜力、组织潜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合理搭配,以此来保证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为了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避免“职责扩散”现象,教师要提醒组内每个成员要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主角,以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第三,要创设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将教学资料还原于广泛的生活情境当中,让知识在生活情境中鲜活起来而变得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还有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既要生活化,又要问题化,并且所提的问题就应注意多样化,使其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能包内含为什么、如何做、以及要求解释、比较、决定或找出因素、关系、用途等资料;问题不仅仅要有必须难度,还应适合学生的潜力、兴趣、学习经验等。

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能够有所为,也可有所不为。但是,有一项工作务必得做好,那就是务必加强课堂管理。在个别学生比较容易胡来的美术课堂里,要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明确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这样不仅仅有助于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并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用心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益。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建造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带给必要的物质基础。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因此相当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更需要直观教学。美术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要更丰富多样些,并且各种设备的功能要全面而强大,才能使课堂上的各种信息流通更顺畅,传达的效果更好。

7.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 篇七

一、课堂导入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 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有兴趣地展开一节课的学习。我认为, 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的导入。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课时, 我在开头用了这样的一段话:“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人。在家中, 我们感受到关怀, 感受到温暖, 感受到力量,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它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家庭, 来认识我们的家。”就是这样几句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设计, 让学生立刻意识到了本节课知识都是自己身边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因此,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都非常集中。

二、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新课程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 避免不了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 同样的问题, 问法和顺序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会一样。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 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层层展开对问题的设计, 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思考, 主动探索, 愿意与他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如我在讲述《同学·朋友》这一节课时, 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朋友, 然后说一下班级内哪些学生朋友较多, 说说他们有好人缘的原因, 最后分析我们要想交到更多的朋友, 应培养自己的哪些品质。对这些问题地一步步挖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课本上的第一部分知识掌握了。这无疑与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有直接关系。

三、活动形式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活动应是新课程教学下教师较为熟悉的一件事情。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到一节课课堂效果的好坏。一场成功的活动设计, 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而只为活动而设计的活动, 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在这里, 我只谈一下活动的生活化方面: (1) 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时, 曾设计了活动片段“放学后的争吵”, 主题内容就定位在身边那些不好好学习, 不听父母劝解, 与父母争吵的学生身上。学生看后深受启发, 个个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究其原因, 就是活动主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2) 活动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不论是课前的准备活动,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还是课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活动, 必须选择切实可行, 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样的活动才不会形同虚设, 才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 才会让活动起到应有的效果。如在学习《礼仪展风采》一课时, 现场让学生表演的正确坐姿、站姿及打电话的礼仪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 深切感受到身边的知识,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再如, 在学习有关保护环境的知识时, 让学生搜集校园中宣传环保的标语和故事,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拉近了学生生活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距离, 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资源的挖掘, 需要教学评价方式生活化的引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评价方法, 除了纸和笔以外, 还包括观察法、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这一评价理念, 突出了生活化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 应摒弃分数代表一切的观念, 走进学生生活,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观察、交流, 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 无形之中就为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或是提供了资料, 或是奠定了基础, 或是指明了方向,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五、生活延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许多内容, 单凭教师的说教, 是空洞乏味的, 是难以以理服人的, 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才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有更全面的认识。如在学习《义务教育法》这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法律的规定, 那为什么身边那么多中途辍学的学生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呢?围绕这一问题, 我们在课堂上又进一步分析出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执法必严的相关认识, 不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法律, 又提高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使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优化途径

一、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教学生活化”是现在教学的新兴模式,它是指将教学和生活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它所要求的是: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内心变化,让学生从教学中懂得如何很快地走进生活,很快地融入现今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通过将教学和生活巧妙地结合,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觉得学有所用,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解析

1.美术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

美术在生活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种,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随处可看见生活中的美术。从路旁的商业广告,到任何一份商品的宣传,都离不开美术设计,在初中阶段,将生活和教学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巧妙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并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良好品质,而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不但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美术这门艺术的轻松和闲适。例如,在初中九年级课本中,其中一节课题是“展示艺术”,在教学前,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所认为的艺术进行一下资料搜集,其搜集地点和方式不限,可以是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如,图书馆、书店、博物館、展览馆,也可以上网搜索,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评价、解析与说明。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搜集资料时的亲身体会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评价,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

2.美术课堂生活化,让美术教学更具实践性

因为艺术本身就源于生活,美术又是艺术的一部分,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更加体现它的生活价值。在初中阶段,将美术课堂更加生活化,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去郊外,或者海边等有美好自然景观和风景的地方去采风,在大自然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会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美好,使美术教学更赋予实践的意义。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第一节讲的是“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其中要求学生画一幅风景画,在这节课上,教师就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去欣赏大自然,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画出自己所要画的内容,使自己所画的风景画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生活化教学使美术课堂更加有了实践意义。

3.美术课堂生活化,为课堂增添了审美色彩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一样,美术亦是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所以看待问题的观念和审视美术的审美观也是不同的。如何以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在初中阶段,将美术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对风景、人物、色彩、图案、形状有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使课堂赋予了更多的审美色彩。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一课“另一种选择”中,我们主要对书中印象派画家的画风进行比较,画家梵高和莫奈虽同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绘画风格有极大的差别,梵高用一系列黄色节奏来画静物,而莫奈却用以动衬静来描绘静物,所以,在学另一种选择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感处,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让绘画充满不同的审美色彩。

三、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面,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他们的生活现状为契机,了解当今孩子的生活品位。如,在讲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课“情感的记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在生活中自己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在哪种场合,哪种环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课题,按照这种方式,长此以往,慢慢地学生就会感觉到美术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美术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

2.运用多媒体技术,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优势日益突显。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视频、声音、动画等巧妙地结合,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具直观性和艺术性。如,在讲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九课“走进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所要教学的古代人的着装、生活、交通工具、古代人生活的视频等进行简单的收集,然后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体会、观看、进行分析,在观看的同时联想一下自己所生活的真实环境,形成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更加地珍惜现在的生活,从而营造课堂积极的学习气氛。

3.实践操作、演练,让美术课堂更具生活化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动手操作演练的能力,自古以来就倡导学以致用的道理,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如能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地应用到生活中,不仅能够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更能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与生活是如此的紧密联系。比如,在初一年级面具制作教学这一章,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准备材料,以一次化妆晚会为前提,让学生设计自己的面具,让学生在精心设计后,现场演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当然还有很多,如笔筒的制作、生活物品的再利用等设计比赛。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离不开生活,它源于生活,它会为生活创造别样的精彩,让生活充满艺术的魅力,在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地把生活和美术联系在一起,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美的习惯,提高美术学习的乐趣。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葛赛芬.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2]杨丽梅.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1(05).

[3]王海燕.让初中美术教学走近生活[J].科技资讯,2011(07).

9.初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九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了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的新模式,微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以其简短精小的特点,迅速成为老师教学的辅助手段。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课激活课堂。

【关键词】微课 激活 初中美术 课堂

引言

“微课”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重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的达成教学目的。一方面省去了老师当堂板书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当下,合理利用微课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提高课堂现代化水平是每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也做了一些相应的探索。

一、引入课堂内容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初中美术课堂。长期以来美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副课”,课堂的纪律较差学生注意力也不够集中,那么教学也就难以正常开展。因此,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微课引入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述印象画派的时候,就提前做好了微课视频,将《日出?印象》、《赛马》、《牧羊女》等画作用流媒体展示给学生,上课后笔者让学生仔细欣赏画作,去体会和发现这些画的共同点。

学生经过欣赏和比较,在心里已经有一些答案和见解要呼之欲出了。这时候笔者在打开教材,给同学们讲述印象画派的产生。同学们看着展示的作品在联系“感觉到的第一印象”的绘画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学的思路,笔者不仅轻松的将美术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微课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利用视频的展示以外,还有听觉、情感的多种体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十分注重学生感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多感官的参与到学习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减轻了老师课堂授课的难度。

二、简化理解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重难点,老师通过口头的讲解很难起到效果。而美术学习又注重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只会妨碍他们审美的形成。微课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不能言传的内容和抽象的知识,就通过微课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作品中去发现和判断。

山水画一直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于国画的鉴赏能力本来就十分薄弱,再加之山水画用笔手法多变,许多同学对于勾、皴、擦、点等技法一直不能正确理解。而构图和色墨的使用也讲究颇多,一股脑的“注入”给学生会使他们难以消化。

笔者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准备了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和一些具体的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视频的观摩和作品的欣赏,对创作技法和山水画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再展开进行深入的说明,并布置了绘画作业,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几次后终于能初步掌握技法。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抽象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与其在课堂上费时费力的讲解,不如运用微课清晰直观的凸显出来。而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攻破了重难点后,学习会变得轻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

三、培养想象能力

美术不仅仅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一项艺术创作,它源于对生活的发现和想象。所以,初中美术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想象力。艺术的创作是开放性的,这要求创作者思维不受局限,充分的表达个性张扬自我。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很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微课则赋予了新的可能。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见解时各不相同的,老师的授课也不同于流水线作业。利用微课启发学生,让学生解放自我个性化发展。在微课教学模式下要始终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不能将学生牢牢的控制在书本内容里,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和创作。

笔者在进行美术作业命题是不采用文字命题的方法,而是用情景命题。笔者将风景、人物、鸟兽、山川创设具体的情景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悟去创作。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创作主题就会不一样,得到的作品也是各有特色。这时候老师不要轻易的评判孰好孰坏,而是要结合学生自己领悟的主题来评价,优秀的自然要夸奖,存在??题的应该怎么提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长此以往,学生通过练习不断的思考和创造,慢慢养成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当学生逐渐将这些能力运用到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他们就能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因此,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将微课模式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激活课堂。一方面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也提升教学效率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结语

虽然微课之于初中美术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由于教学实践尚且不足,许多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因此,要想结合微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激活课堂,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停地总结和反思。逐渐丰富和完善微课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0.构建生活化的初中美术课堂的研究 篇十

【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美术 课堂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美术对于学生的形象感受力、审美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美的感受与欣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使美术回归生活,使其具有生活化的气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化对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谓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学科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良好地运用。在现今的初中美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学校教育方法不够先进,美术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其中的美术疏离生活这一原因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影响最大,具体表现在:1.美术教学过于强调对于美术技能的传授,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化,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忽视,热衷于对于教学;2.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够,所有的社会文化资源都是生活中所包含的,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运用都是美术课堂生活化的具体方法。面对着这样的缺陷,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初中美术生活化的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让美术教学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教学手段生活化。1.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美术课堂上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不可缺失的,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已不能将美术课堂充分地展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那些与生活联系密切但是动态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实现画面与声音、文字的共同实现,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春天的畅想》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相当的干涩,效果不会很理想,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将春天的很多细节展示出来,小草破土而出的勃勃生机,小鸟枝头鸣叫的快乐,百花盛开的耀眼等等具有春天气息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能激发学生对于春天的畅想。2.增加实践活动的组织,广义的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这几个方面,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校园艺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请柬,舞台道具以及布置舞台等等,这样的制作是与现实生活非常有关的,这些制作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前提与条件,在美术课堂上要贯彻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努力营造出生活化的氛围从而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寻找课堂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2.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3.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有出新出奇。只有在注意这三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以《装点我的居室》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如果你有一间自己的房子,你描述一下想把它装饰成什么样子”,在欣赏与感受部分的让学生仔细地观赏那些已经成型的设计并且积极地探讨某些设计是如何实现的,在最后的创造与表现和部分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通过图画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解说每一步的设计都包含着怎样的思考,比一比每个人的创意。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这些设计思路中能够实现的部分回家实地地进行实施。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在美术教学中要拓展教学资源,体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除了常规的课程资源外还应挖掘其他的资源,从教材中挖出新意,实现与时代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自然资源等等,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体地主要表现在:1.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或附近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是图书馆等进行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2.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的资源,各种名画、雕塑等,让一些无法看到实物的内容通过网络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3.在广告中也蕴含着美术的元素,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各种大众艺术也应被吸收到美术教学中来,把其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4.大自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在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对于大自然的把握能够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结语:初中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真实的美术教学应以生活为基点,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美术教学联系起来,让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让初中美术教学走近生活[J].科技教育.2010(07)

[2]葛赛芬.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之途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上一篇:杨树岗小学校务委员会工作制度下一篇:猪八戒超搞笑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