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美文

2024-06-25

生命价值美文(共15篇)

1.生命价值美文 篇一

生命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就是——坚强。

每年夏天,蒲公英都要在风的吹拂下,飘落在任何地方。蒲公英虽然没有人给它施肥,也没有人给它浇水,它只需要一点充足的阳光和一点上天给予的雨水,它就能生根发芽。它的生命就是如此坚强。

有一次,我用手机收集资料的时候,看见了黄山的迎客松。迎客松是长在黄山的峭壁上。我想:峭壁里没有土壤,也没有人给迎客松施肥、浇水,那么迎客松是如何生长的呢?原来迎客松就是靠着根扎在石缝里吸取营养,和依靠不确定的雨水,长得依然枝干粗壮。

从书本上,我还了解到,海伦・凯勒虽然是个盲人,但是她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海伦・凯勒虽然看不见了,但是海伦的母亲为她找到了一位教师——安妮.沙利文小姐。这位家庭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教海伦写字、阅读和说话,让海伦・凯勒走出了无尽的黑暗。海伦・凯勒20岁时进入哈佛大学克利夫学院学习,还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这种热爱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只是有些人不懂得珍惜生命,天天吃喝玩乐。甚至有些同学被老师批评几句,就选择了跳楼。父母还没说几句,就气得离家出走。我为这种人感到痛心。

人人都有生命,只是有人不懂得珍惜而已。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地珍惜生命。

作者:宋瑞

公众号:快乐作文天地

2.生命价值美文 篇二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情”的可贵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这些文字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表现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 是父亲给予他希望……。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 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就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地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庆幸,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地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四、改进评价机制,让生命教育实现最佳效果

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因此在我们教师努力的构建生命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伪生命”课堂说“不”。我们应该警惕打着“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弱化教师应尽的责任;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放弃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逃逸“双基”的学习;打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号,进行“作秀”式的表演;打着“探究”的旗号,盲目探究。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3.探索生命教育发现生命价值 篇三

本届820中国民办教育节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特邀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与家长合力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和丰富生命的价值;它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和优秀教育产品的帮助,让孩子激发生命潜能、发现生命与自我的存在,并启发青少年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它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符合人性要求的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本届820由一个主题大会和多个专题平行论坛组成。主题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界专家、权威学者、知名教育机构领军人物、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就“科技教育·探寻生命之本”、“环保教育·守护生命之源”、“艺术教育·绽放生命之花”等话题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专题论坛分别探讨和交流了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运营、教育资本、素质教育、教育产品、新媒体营销策略等热点教育议题,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和分享了国际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最尖端的教学产品、最具实战性的教育企业运营管理方法。教育大咖们针对民办教育行业的发展、变革和创新所分享的宝贵实践经验与智慧,让全体民办教育人距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820中国民办教育节自2013年8月20日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一届成立大会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被公认为中国民办教育界的年度盛典,并成为全球几十个国家和中国数万家民办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国际性教育行业峰会;820中国民办教育节也是第一个以日期数字命名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民办教育行业校长、投资人峰会。

4.感悟生命的美文:最美丽的生命 篇四

我走在小径上,欣赏这秋日午后,风含着凉意,滑过树梢,一片叶子随风飘落……

那片枯叶缓缓飘落,蜷曲着,微黄的身体显示出它的生命已油尽灯枯,它即将化作尘土,随风散去。

春天,树叶像是穿着嫩绿草裙的小姑娘,也像向我们眨着眼的绿色的星星,它呈现出生命的柔美和飘逸,世界都因它而美丽;夏天,树叶逐渐茂密了,树也好似变成了健壮的小伙子,伟岸的身躯挺拔健美,蓬勃的生命力和甘为人们遮荫蔽日的胸怀让世界变得更加幸福;秋天了,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打在叶子的身上,它平静地变黄,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飘飘洒洒,残阳如血中依然铺成一地绚烂的风景;而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叶子们沉睡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静静的,静静的……

看着自然界最司空见惯的一幕,我心里默默地想:一片树叶,它并没有因为注定要枯萎飘落的命运而拒绝绽放它的美丽,它虽然渺小但不卑微,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充满意义。无论它是枝叶繁茂还是落叶如锦,都给人们带来了帮助,给这世界带来了美丽。它本身轻如鸿毛,但它的生命却并不轻贱。

而且,那飘落的叶片难道就真的永远死去了吗?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它的肉体消失,而灵魂永生。它奉献自己的生命,为新生命提供营养和力量,呵护了更多的生命。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为了和平、民主和自由,为追求美好的东西而努力奋斗,勇敢拼搏。他们的生命如落叶般短暂,但他们让更多的生命活得美丽、有尊严。

风动树鸣,那沙沙的声音,像是为落叶默默告别,更像是关于生命思考的絮语。

这就是最美丽的生命!

5.生命银行美文 篇五

第二个青年用前25年拼命工作,50岁时还清了所有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却累倒了。不久他死了,他的骨灰盒上挂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狂热”。

第三个青年在70岁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然后没过几天他去世了,他的死亡通知书上写着他的名字“执著”。

第四个青年工作了40年,60岁时他还完了所有的债务,生命的最后10年,他成了一个旅行家,地球上的多数国家他都去过了,79岁死去的时候,他面带微笑。人们至今都记得他的名字叫“从容”。

6.生命的力量美文 篇六

一株野草,它的根就是它不屈的力量。只要一把泥土、一点点湿润的空气,甚至在没有光明的黑暗中,它也会抓住一线生机。我想它一定是穿越了地下岩火才抵达了大地之心,才会如此决绝勇敢地誓与春天同生共死。

梭罗曾这样动情地描绘春:“春天的来临就像是混沌初开,是宇宙和黄金时代的重现。”这是大自然的生命之力。

这样狂野的力也同样在梵高的《星空》下、在列维坦的《白桦丛》中、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里……这些被大自然滋养的艺术,也如自然界万物一样长久地在人间辉煌灿烂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孤独寂寞苦难的灵魂。这是人的灵魂之力。

敬畏这无与伦比的蓬勃之力!它会让你热血沸腾,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在苹果木的旧桌板里沉睡了六十几年的虫卵,终于有一天变成一只美丽强壮的虫,爬出了那个囚禁它半个多世纪的黑暗世界。谁不叹服这生命的奇迹!甚至于那些舞到断翅的蝴蝶、那些高傲的鹰,它们虽然渺小,但是它们却会为了获得重生而无畏地撞向危险的崖壁。

7.生命价值美文 篇七

1 从生命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现实伦理困境出发, 积极主动地对生命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作出“伦理学评估”

现代生命科技的加速发展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 往往使生命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互动, 陷入一种两难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 (1) 在孕育生命和生命科学实验的领域里, 诸如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克隆人、妊娠中止、性-遗传咨询、基因工程等, 都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人工生殖技术应用如何避免精子捐献商品化?如何确定“试管婴儿”的父母? “代理母亲”能否存在?克隆人是否有损于人类尊严和价值?胚胎干细胞研究怎样防止研究者为获取材料而伤害妇女和胎儿?遗传学国际合作怎样做到真正保护受试者的利益?科学、符合伦理及我国国情的“优生”伦理学应是什么样?能否阻止有遗传缺陷的胎儿出生? 基因治疗如何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权?等等。 (2) 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领域里, 诸如生态环境与生命、生命权、健康权、医疗保健结构与制度、器官移植, 人体实验等, 也都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如何维护有利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何帮助有需要的人去获得种种生命医学科技的成果?或者, 帮助人不被科技所伤害?救死扶伤是否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器官严重短缺时能否允许器官买卖? 大量经费投入人造器官的研制是否会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能否在病人或受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人体试验? 等等。 (3) 在死亡与濒死的领域里, 诸如对死的再定义、脑死亡、安乐死, 临终关怀等, 更是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应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是否能使垂死的病人继续存活?关闭一个脑死亡病人的呼吸机是否违背医学宗旨? 人有没有自主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安乐死”究竟是人道还是犯罪?对于一个垂危而自身又倍感痛苦折磨的人, 采用先进的生物医疗技术去挽救, 是对这些临终病人的“延长生命”还是“延长死亡”呢? 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和回答这些挑战, 几乎与生命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 生命伦理学并没有墨守成规, 也没有惊慌失措, 它以开放的品格去有效地吸纳生命科学技术问题以求得自身体系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以期对人类如何应用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寻求更好地发展予以道德行为准绳的规范。如今人们普遍认为, 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里, 除了某些极端违背人性的生命医学技术及其运用应受到禁止之外, 对于大多数具有伦理震憾性的新生命医学技术, 较为明智的方法是引入一种伦理“软着陆”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生命伦理学所面临的难题实质是对传统生命伦理学的挑战, 故它应当自觉地接受科学理性的改造, 以适应现代生命科技的实践与发展和适应人们生命伦理观念的发展;它应当从自身概念和基本理论上去拓展容纳新的生命科技问题、涵盖新的生命科技伦理事实与价值的能力;它应当主动地担负起为现代生命科技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伦理学评估”的功能。

2 如何彰显人的生命价值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价值取向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并非仅仅是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还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革, 尤其是与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尊严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突出表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现代生命科技发展所陷入的伦理困境, 有一个极为重要、极为鲜明的共同点:都关涉人的权利、尊严和生命价值。可见, 生命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理解, 而且要从社会人文的层面来理解。生命伦理学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权利、尊严的价值关怀。离开了为人类造福的根本宗旨, 离开了人文关怀的主线, 就不可能把握生命伦理之真谛。例如“人的权利” 意识、“人的尊严”原则、“生命价值”观念等, 从根本上制约着其他的一些生命伦理原则和准则, 同时又为人的本性、人的自由意志、人的生命本质所规定。生命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而不能成为祸害, 人是目的, 人为人自己而立法, 人又须不时地反思自身。其核心, 其灵魂, 就是维护人的权利,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生命伦理问题实质上是由生命科技进步和实践发展向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命伦理学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生命伦理在本质上与人类的这一终极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推动力量。自从人类产生以后, 人的生命不管是作为个体意义上的生命、还是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生命, 就是一个不断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由到自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展开的过程, 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与动物的自发的生命相比, 人的生命展开过程是一个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实践过程。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马克思就科学预测出, 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的生命伦理学必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 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 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 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自然科学往后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 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从这一意义上说, 一切科学研究最终都是为人类的整体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因而也都具有生命伦理的价值意义。马克思早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命伦理学的未来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相互交织的远景图画。

3 研究生命伦理与生命科技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 体现“道德实践性”

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说, 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是一对处于共构状态的矛盾,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命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使命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命伦理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以行为规范、准则等形式来调节生命科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目的也是使人类得到幸福与发展和社会得到稳定与和谐发展。生命科学技术以求真为最高目标, 而生命伦理道德则以求善为最高目标, 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真与善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相互转化, 统一在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人们研究生命伦理与生命科技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使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生命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作为道德理性的生命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 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生命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 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生命科技活动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只有在解决生命科技实践活动问题的过程中, 生命伦理学才能赢得它的生存权和生命力。生命伦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科技与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的特殊规范的应用科学, 它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有关生命伦理道德的科学认识, 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因此,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话来说, 它是一门知行统一的科学。要使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不断拓展并受到社会重视, 就必须要依据时代发展需求, 用特定的生命伦理原则和规范, 采用必要的教育和修养方法, 来培养和提高科技人员的人文素质, 提高我国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 生命伦理学的应用重点是, 研究和制定医学实践、人体实验以及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伦理政策和道德规范, 研究社会群体进行决策选择的伦理价值基础, 为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也是生命伦理学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集中体现。从微观方面来看, 生命伦理学的应用重点是, 使科技人员能够在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 力求使自己对生命科技与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的调适取得明显效果, 在生命科技研究和应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获得成功, 实现个人的事业与生活理想。

4 世界各国对建立一种全球生命伦理学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

如果说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是以民族的或地域的形态出现的伦理学的话, 那么, 现代生命伦理学则是以生命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性共同的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性形态的生命伦理学。现代生命伦理学不再仅仅囿于特定民族的利益和价值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而是强调一种基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公共利益的追求来设计伦理学理论。

然而, 生命伦理问题往往和特定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有关, 各国的政治法津制度, 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造成审视这些问题的目光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面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各个民族国家的生命伦理学必然肩负特殊的历史使命, 有其特殊的研究课题或者不同的侧重点, 甚至在某些方面迥异的价值取向。例如, 同样面对的是安乐死、人工流产等问题,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客观情况, 中国可能会比西方某些天主教伦理影响较大的国家更倾向于道德和立法上的肯定, 同理, 也会在器官移植、骨髓捐献等问题上遇到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的阻力。又如, 在北欧, 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地中海国家往往由家庭代表病人作出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有必要考虑在生命伦理问题上展开国际协调的可能, 提出基本的价值观念, 以制订生命伦理领域内具有约束性的国际规则, 以此来杜绝国家之间在这方面规定的漏洞。这便是生命伦理公约的由来。 [2]也应看到, 虽然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使得有必要在生命伦理规范上进行国际协调, 实际上公约的实施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水平和国民受教育程度, 许多生命伦理道德原则仍未能在全世界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贯彻。可见, 世界各国在生命伦理问题方面应抓住时机作出努力去制定规范性的国际公约和条例, 来限制和制止生命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

综上, 只要人类还存在生命科学技术, 就不能缺少生命伦理道德这个发展支柱的“保驾护航”, 而只要存在生命伦理道德, 则生命伦理学就会有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今天, 生命伦理学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就必须建构起自己新的理论体系和确立自己的发展价值。生命伦理学在本世纪将真正成为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南, 呈现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80-85.

8.生命的价值 篇八

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来,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熄灭的火柴被主人扔在地上,火柴抬头对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呀?”

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

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你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的闪光点……”

是啊,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问题。一个人的生死观,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为,关系着他的成功和失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有人嗜酒如命,纵欲无度,像烂泥鳅一样。醉生梦死,生命是宝贵的吗?这只是虚掷生命而已!

有人厌倦“红尘”,苦修“来生”,枯萎在黄卷青灯之下。“来生”何在?韶光已失!生命是宝贵的吗?可怜与愚昧而已。

有人为偶然的不幸,郁郁寡欢,失去了生命的欢乐。有人为了一时委屈,感到终生无望,而萌轻生之念。他们用一池水、一根绳结束了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吗?唉,这实在是对生命的践踏。

有人鬼迷心窍,利欲熏心,竟铤而走险,或杀人放火,或贪污受贿,成了社会的毒瘤和吸血鬼。他们被人民毫不怜惜地抛弃了。生命是宝贵的吗?这些不齿于人类中的败类,亵渎了宝贵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宝贵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于,他活着的时候,可以挥手牵动万人心?是不是在于,他死了的时候,可以在人世间分占一小片黄土?

不!生命的可贵在于:通过追求精神的不死,通过为人们留下不朽的业绩,通过造福于人类,而得到永生!

9.生命礼赞美文 篇九

自然界有太多顽强的生物,它们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它们,它们只有靠自己,靠自己不断拼搏以获取生存。像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那是何等的顽强的生命力啊!在干涸、狂风中生存下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白杨自己。

当我们联系到人类自己,有依靠自己顽强拼搏而走出困难的,亦有在困境中自甘堕落以至于自取灭亡的例子。

南宋统治者偏居于江南一隅,将中原的广大土地拱手让于异邦统治者,而自己却于临安过起了骄奢淫逸、歌舞升平的日子。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言,六国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南宋的土地终究有限,割完了,最终只能灭亡。南宋统治者总期望着金人停战而得自保,却不懂用自己的拼搏努力,与之决一高下,以换取长远的.生存,可谓鼠目寸光,灭亡自在情理之中。

自甘堕落的形象,自不在少数,但亦有顽强不息、拼搏不懈的例子。

罗斯福因年青时一次下水救人后而染上细菌,最终得了小儿麻痹症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他曾经自暴自弃过,曾经想过就这样堕落下去,因为老天对他这样一个有为青年居然如此不公。但他终究还是想通了,他认识到一切都木已成舟,若希望改变只能通过自己顽强地不懈努力。于是他开始发奋,终于创造了连任四届总统的奇迹,终于成功地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成功地指挥了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地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自己光辉的名字,他的生命固然是残缺的,但却又显得如此完美。因为他做了自己的救星,用拼搏补充了那份残缺。

还有贝多芬以及他的《生命交响曲》和无数脍炙人口的交响乐,还有史铁生以及他的散文,还有张海迪以及她的好多立志文章,还有太多太多……他们做了自己的救星,于是他们的生命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10.唱响生命情感美文 篇十

小伙子看上去大约二十多岁,已经没有了左上下肢,只靠右手握着话筒,右脚立地而唱。声音雄浑嘹亮,所唱歌曲悠扬动听,催人泪下。他唱完一曲又一曲,还一边唱一边对观众道谢,令人感慨不已。接下来那位中年盲人又开始一边弹琴一边歌唱。声音深沉高昂,歌曲婉转动人,使人激情难抑。

矗立围观人群后面,看着两位残疾歌者,听着感人的歌曲,激情奔涌,浮想联翩,感喟不已。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为了生活,各类人都在苦苦寻求。缘于出生家境、先天素质、禀性学养和身体状况等因素,求生的`途径各异,生活的方式不同,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一个出生豪门或高官、先天素质良好、学养又高、体魄健壮的人,同一个出生寒门或贱民、先天素质差、学养底,身体又残疾的人相比,求生之路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一个残疾人其生活之路更为艰难,付出的代价使常人无法想象。

一个失去左上臂和左下肢的小伙子,仅靠右手举着话筒,右脚立地,奔跳着唱歌募捐;一个双眼失明,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两人轮流演唱,靠刚毅和音喉谋求生存,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酸苦,令人感喟不已。两个残疾人用歌声唱响生命,用毅力顽强生存,使我们每个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对生活更加热爱,对生命更加珍惜。我想这两个残疾人经常到街头楼底和人群聚集的地方演唱,不仅为生存,而是对声乐的热爱和执著,也是对生活的抗争。我曾说过,幸福和愉悦的人,用歌声裹着泪水,坚忍地寻觅希望;不幸和烦恼的人,用泪水浸泡着歌声,悲切地放逐岁月。我认为每个人来到世上不但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而要有事业追求和理想抱负。残疾人对事业的执著,要比我们健康人付出的更多,他们的艰辛是我们常人的数倍。

11.生命的价值 篇十一

生命要活得有价值。没有借口,没有保留,没有退缩。

有一个关于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的故事,讲述了他有次看到了一把很精美的小提琴,他很想得到它。可是等他最终攒够了钱去买小提琴的时候,他获知那个小提琴已经被一个收藏家买去了。

他去了那个小提琴新主人的家里,试图劝服他把小提琴卖给自己。但是收藏家说那是他最珍爱的收藏之一,他不能将它卖掉。失望的克莱斯勒转身准备离开,但是还是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可以在这件乐器被封存之前再用它弹奏一曲吗?”

得到了许可,于是这个伟大的音乐家就开始了他的演奏。这个小提琴发出的乐音无比悦耳,连那个收藏家都听得入了迷。

音乐家演奏完之后,收藏家说:“我没有权利将它据为己有,克莱斯勒先生,这个小提琴是你的了。将小提琴带给世人,让所有人都听到它的乐音。”

威廉·亚瑟·沃德曾经说:“如果你信奉祈祷.那就去祷告;如果你信奉奉献.那就去奉献;如果你信奉旋舍,那就去布施。”

你我就像是那把精美的小提琴——我们的音乐就必须被世人听到。

我希望能如此对待自己的生命——来到世间,竭尽全力地生活。我宁愿像蜡烛般燃尽,也不愿让自己锈迹斑斑。我宁愿将生命全部耗尽,也不愿临死之时自己能做和想做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做。

我所说的不是要过度劳累以至于让我们精疲力竭。幸福不在于过于忙碌,而在于帮助他人。当有人向你求助时,答应他。为个值得花费精力的组织去做志愿者。用一小时来陪伴你一个孤独的亲戚。

最后,我知道我的幸福与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关系。幸福在于别人需要帮助时,我就在他们身边。我的生命要活得有意义。

12.生命价值美文 篇十二

一、生命科技人文价值的历史反思

纵观生命科技发展的发展, 我们看到其有着厚重的社会背景。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问题研究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20世纪中叶以来, 现代科技得到全方位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技实力实际上成了决定各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科学领域在为人类谋福利和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上有像目前生命科学那样的广阔前景”。[2]“基因工程、人体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成功实现了生命科学的三大突破, 预示出二十一世纪生物学革命和生命科学世纪的到来。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科技的价值取向被定位于探索未知与求利, 从而人们不得不把思维的视角从科技认知与实用价值集中到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价值本身上来。

长期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与科学技术一样,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 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全取决于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它也能用于杀人。”[3]从本质上讲, 生命科技不断被人类所拓展、运用, 其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其价值贯穿并体现着“关心人、爱护人,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尽可能的良好条件”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当然, 我们也应当看到, 生命科技的进步必然引发人们传统生命伦理的重构。人的存在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物体的“自为的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总是表现为主动的和积极的存在, 它要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总是在变化, 没有停息。”[4]因此笔者认为, 生命科技的研究和运用的人文价值应是追求真与善的统一, 生命科技活动的好奇心必须服从责任心, 求真是手段, 求善才是生命科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碰撞中丰富内涵

生命科学的发展催生生命伦理内涵的不断丰富。爱因斯坦说:“单靠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 因为, “关于真理的知识本身虽然是了不起的”, 但是, “它却很少能起指导作用, 它甚至不能证明向往这种真理知识的志向是正当的和有价值的”[5]。在人类新开辟的各种活动领域, 其各种关系的调整需要成了相应伦理产生的逻辑必然, 现代应用伦理学中的生命伦理学正是在这种历史逻辑下产生、发展, 并不断得到完善。我们可以说生命伦理的研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辅助生殖和克隆技术等的研究和实施, 需要做出理性的思考和道德判断而产生的。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使得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政府决策机构和公众汇聚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共同探寻生命科学研究的规范措施和对策。

生命伦理强调的是生命的价值, 它认为, 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生命伦理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有利、尊重、公正和互助。生命伦理的价值精神首先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的生命本身是珍贵的。二是任何一个享有生命的人, 他们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 都是应当受到尊重和珍视的。第三, 保存生命、尊重生命的原则, 在次序上是最优先的, 优先于所有其他的道德原则。生命价值的普遍性和优先权, 基本是人们的共识。目前, 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价值冲突存在不同的认识, 原因是当代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 在辅助生殖中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代孕及克隆技术等方面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伦理道德难题。所以, 生命伦理在探讨生命的价值问题时, 着眼点不应仅仅放在对生命价值的方方面面进行最终论证上, 而应在维护人类共同幸福这一主导思想下,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三、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和谐社会追求中融合

首先, 追求人文价值是生命科技发展的原动力。J.M.斯托登梅尔认为, “脱离了人文背景, 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有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容器。那些设计、接受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都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6]马克思指出, 人性是人与其它动物区别的重要表征, 其包括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人不是固有的抽象物, 其根本属性是现实性上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研究分析人性的需要时就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思维, 在特定的时空中加以界定。因此, 对生命质量的关注达到了新的层次, 人们开始习惯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思考生命的伦理意义。在生命面前, 科技必须寻求更加人性化的发展方式, 必须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必须警惕生命科技可能引发的对人性需要的扼杀。

其次, 生命科技的人文价值是社会文化完善的现实需要。人们对科学技术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 有一部分人试图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分离。其实, 科学首先是作为文化而存在的, 生命科技亦是如此。人在自然中生存, 人解释自然, 为自然寻找秩序, 为自己制定行为规范, 这就形成了文化。社会文化是对人性的反映, 人性方方面面的需要自然也会反映到文化中。“人之所以在其它生物面前有优先权是因为人是有道德行为、道德意识的主体, 是有自我意识的理性之人, 因而认为只有具有理性之人才谈得上拥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一种结果的完全道义上的生命权利。”[7]康德指出, 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产生能自行选择目的的能力 (从而其在自由中) , 就是文化。因此, 至于人类种族, 我们有理由归于自然的最终目的的, 只能是文化……。可见, 人类文化的核心和生命力就是对人类价值的追求, 体现了典型的人文终极关怀。社会越发展, 社会文化越进步, 生命科技的人文价值也必将更加彰显。

再次, 在人文价值引领社会前行中实现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的和合。坚持生命科技研究为人类的生存、幸福和发展服务的宗旨, 坚持行善避恶、趋利避害、公正的恒久道义, 不但有利于促进生命科技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和谐社会的重构, 促进生命科技与道德文化协调发展,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指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 生命科技的研究本身对其成果的运用有直接导向作用, 在项目研究以前和过程中就应当有文化价值的正确导向。总之, 在生命科技发展中必然与自由的把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其中和谐与高质量的生命、生活是其基本表征。生命科技的运用应该为人服务, 生命伦理也是更好体现人文关怀, 而不是相反。正如学者沈铭贤在《科学哲学与生命伦理》一书中指出:在当前经济长足发展, 人们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 我们应该同时举起两面旗帜———科学的旗帜和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旗帜, 不能只呼吸一种文化空气, 促进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良性互动。在科学技术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 生命伦理学更必须对生命科学给予深刻仁爱社会文化的关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75页。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 》,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174页。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56页。

[4]《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等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1版, 2001.4二次印刷, 第107页。

[5]《生物医学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郭自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70页。

[6]John M.Staudenmaier, S.J:《Technology’s Storytellers:Reweaving the Human Fabric》,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P.165。

13.浓缩生命的美文 篇十三

中国老太辛辛苦苦赚了一辈子的钱,攒了一辈子的钱,在有生之年终于实现了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的梦想,可她操劳一辈子却换回自己一身的病痛,并不能好好享受几天生活。而美国老太呢,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贷款购房、买车,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借助于生活的,到她老的时候,已享受过最的`生活并偿清所有的债务。

审个很典型的故事,它的的确确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广大劳动妇女与美国广大劳动妇女一生的截然不同的生命历程,在这里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中国老太不能像美国老太那样愉快而刺激的过完一生呢?她含辛茹苦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一身的病痛还是自己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也许这位中国老太觉得她是的,可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她是可悲的,她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去换回别人的衣食无忧,是不是太不划算了?这个代价未免也付出的太大了。看美国老太在享受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不仅能有滋有味的生活着,同时也能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银行,每天都会给我们每一个存上一点东西,不用不用得完它都没有利息与余额,那是什么东西呢,――就是。

人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而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也许人的梦想是无限的,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永远跑在你的面前,它是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的,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焉就在和赛跑,也许你永远也追不上它,而你却不能停止追赶它而奔跑的脚步,好坏么我们要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去实现无限的梦想呢?就得看我们怎样去自己的生活,看我们懂不懂得浓缩生命,懂不懂得花明天的去圆今天的梦。

有一个癌症病人,他想用自己最后几年的生命去圆他尚未实现的27个梦想,结果他居然一个一个地把那些梦想全实现了。后来他告诉别人“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地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

14.生命给予我美文 篇十四

那棵树,真丑,丑到我甚至不愿意用“女”字旁的“她”来形容它。身为一棵桃树,却没有半分桃树该有的婀娜轻盈的体态,更不必说《诗经·桃天》中“其叶蓁蓁,灼灼其华”的美好景象。它有的,只是扭曲的树干上密布着的大小不一的丑陋疤痕。它的枝丫仿佛承受不了空气的重量似的,瘦小蜷曲得厉害,就连叶片也慵懒地卷成一团,泛着营养不良的青黄色,像是一条条倒挂着的干瘪的毛毛虫。听旁人说,可从未见过这树开花结果呢。我在心里直摇头,默默地否定了它的一切。这棵丑陋的桃树在我看来没有半分存在的意义,干瘪蜷缩地立在那儿反倒碍了风景,令人心生厌弃。

可这样的想法只维持了5个月便销声匿迹了。

那日清晨,我照例无动于衷地从它身旁走过。阳春三月的风还带着凛冽的寒意,割得脸微疼。即使是被世人称赞为最坚毅的柏树,也在这寒风中显得微微瑟缩。我伸手抚过被风吹乱的发丝,无意识地往旁一瞥,一抹娇羞的、隐蔽的粉红就这么直愣愣地映入我的眼帘。脑海中快速闪过的一个念头令我感到惊讶:这不正是那棵被我轻视许久的丑桃树吗?它竟然开花了!它的花如它的枝干一般瘦小,淡淡的、嫩嫩的,藏在叶子后发出隐秘的光来,给人以一种静谧的美。这般情景让我无端想起了杨明义的水墨画——《江南水乡》,画中那若隐若现的、藏匿在浓雾中的远山正如这桃花,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又让我想起了夜晚里穿过厚重云层的点点星光,微弱却又让人感到明亮。就是这般奇妙的组合,生生地改变了桃树丑陋的外表,反倒增添了意外的美感。这种美感,即便是汇集这世上最美的文字也无法形容,运用这世上最美的画笔也无法描绘。在后来的日子里,我看过不少的树,其中也不乏品种名贵、雄奇怪丽、高大威武的树,却总是缺少了当日的那一份欣喜与感动。令我困惑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它这种令人为之倾倒、为之不舍、为之感慨的魔力?

直到今日我才明白,这正是生命所带来的惊喜。

正是因为桃树不在意自己丑陋的外表,坚持日复一日地积累着开花所需的养分,才能在最好的时光里展现出自己最美的模样。即便满树芳华,亦不沾沾自喜,自矜自耀;而是隐匿于世俗之外,安静地谦逊地绽放开来。这不正是它的`魔力所在吗?

在这样一个“看脸”的时代,一棵丑陋的桃树丝毫不在意他人轻视的眼光,安静地生存着,终于孕育出了满树的花儿。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自信,以此来向愚昧的眼光宣战!又是何等的生命,才敢于于世俗的灰尘中洗尽铅华,脱颖而出。此等生命,得令多少自诩清高、自鸣得意之人为之汗颜;得令多少碌碌无为却满嘴借口之人为之羞愧;又得令多少世人为之肃然起敬。在那个有幸欣赏到生之惊喜的清晨,我忽而懂得,任何不完美的生命都有其绽放的理由,都有其灿烂的价值,都有其生存的意义,没有谁能对此予以否定。

倒是想起朴树在《平凡之路》里唱到的那句歌词:“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我们的生命和身边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不正是一样的存在吗?和那棵丑桃树不亦是一样的存在吗?没有谁能剥夺一个人美丽的权利,亦没有谁能否定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即使不完美,即使有缺陷。

15.生命价值的体现——我画我名 篇十五

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于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情操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美育以美的事物拨动人的感情之弦, 使人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 培养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 从而得到道德上的净化。美育是借助于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手段, 以直观形象感人, 寓理于情, 以情动人, 培育人的正确审美观, 陶冶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的教育方式。

中学阶段, 班与班之间的差距开始显露出来, 不少学生怕苦怕累无心学习, 连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美术课也吸引不了学生。每当此时我忍不住就发火进行课堂秩序整顿, 虽然有所改善, 但是学生还是反复无常。一周一节的美术课常常变成以思想道德教育课为主, 美术课程的内容因为时间的关系, 只能匆匆简略而过, 美术课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如何重视美术课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又做到把美育作为德育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呢?

初中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存在着差距, 审美观和道德观也有所偏差。作为教师,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美术课中做到美育和德育的结合, 以情动人, 以形象来启发学生, 从而科学地实现学生的美感发展和道德感发展呢?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 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美术中形、色、质作为载体, 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 以唤起人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令他们在课堂花园的每条小路的分岔上欣赏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二、生命价值的体现———“我画我名”

如果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美术课未能使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吸引力, 未能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美术课堂中, 这样的美术教育就是失败的。如何使学生在短暂的初中学习生活中, 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中, 我将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 校本课程为辅, 设计了一堂课:“我画我名”, 学生以我的名字为题展开设计。

1. 名字的意义———父母的挚爱和期望, 生命价值的体现

取名因人而异, 父母煞费苦心给孩子取一个意味深长的好名。父母注重字义的格调气质是否高雅, 意境是否脱俗, 期望塑造一个雄才大略、气宇轩昂的政治家形象;或塑造一个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商业巨子形象;或塑造一个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艺术名人形象;或塑造一个造诣颇深、德高望重的学者英才形象。不同的人生取向使人名的立意更为复杂而丰富, 名字更显得绚烂多彩。意味深长的名字, 可以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影响人一生的目标。例如姓名的谐音意义。由于汉字的同音或近似音的缘故, 一个名字不同的谐音含有不同的意义。郑炜 (政委) 、杨帆 (扬帆) 、陈曦 (晨曦) 、鲜静 (先进) ……姓名具有象征含义, 例如:新中国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毛毛细雨泽润东方”, 加上他的“字”为“润之”, 相辅相成, 含有“给东方人带来幸福”之意。例如一些学生名字的含义和来历, 华韫蕾———音同“花蕴蕾”, 意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吴绮雯———出生的时候, 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云彩, “绮”字表示美丽, “雯”字则解释为有花纹的云彩;杨愫怡———“愫”是因为很重感情, “怡”是因为快乐。

学生向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及其含义, 其中包含着父母的挚爱和期望, 有着美好的寓意。名字具有生命之灵气, 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名字给予学生爱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责任感, 并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 名字的造型方式

方法一:图形造型———象形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 中国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源于自然界的“物”, 其本身就具有生命之灵气。象形文字用线条或笔画, 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中国当代象形书画大师熊国英的“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以画释字的作品, 使学生感悟到书画大师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过程。学生从中了解书画大师以岩画和甲骨文, 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 创造出全新的书画形式, 以“形”求“神”的艺术形式, 分享艺术大师使数千年古老书法走出了“黑白世界”, 进入“彩色时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 参考熊国英的作品, 引导学生把名字编成故事或诗歌的形式, 以物为形表现自己的名字。学生运用点、线、面、色彩相结合, 以色彩或黑白画的形式, 利用象形文字, 以图形来做文字使用, 把物体的外形特征, 具体地勾画出来。

方法二:象征性造型———动物的象征性。

艺术家徐悲鸿先生的动物画作品具有目的性和象征性, 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奔马、雄狮、晨鸡等, 给人以生机和力量, 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他画的任何速写都寄托着一种情感, 例如他速写的大象是想表现一种忠诚, 他描绘的耕牛是想展示一种质朴, 他刻画灵鹫是想体现一种勇猛, 并常常把灵鹫比喻为抗击敌人的象征。

学生在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及其含义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象征的方法, 感悟到名字会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表现出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体现父母的挚爱和期望。例如, “轩”字的意思是引喻为高大, 气宇轩昂, 形容人精力充沛, 风度不凡。学生可以联想到画马, 自己像匹骏马, 马的伟岸、矫健, 马性格中的忠厚、朴实、勇敢和耐劳, 借马寄托自己的欢乐、忧郁、理想和憧憬。通过我画我名的形式, 来表现忧郁的自我、愤懑的自我、胸怀远大志向的自我……充分体现出名字的意义和对未来的憧憬。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 而且有益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

我常常告诉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发挥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2页) 你的亮光, 哪怕光芒再弱它也是精彩的, 用手中的笔一点一点地描绘五彩斑斓的成长过程, 充实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在本课“我画我名”中, 学生感受到了美术课的独特魅力。它不仅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而且给予爱的启示。名字跟随自己的一生, 吸引着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美术课堂活动中。在教学中即重视美术课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又做到把美育作为德育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 美育和德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人文科学注重人的发展, 通过美育融入, 使得情感不断的升华。加强美术的人文色彩, 使美育成为以形、以情感人的教育。这不仅使学生接受美的传达, 净化自我的心灵, 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 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地创造美好生活, 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熊国英.图释古汉字.齐鲁书社.

上一篇:我的家乡重庆作文600字下一篇:环保服装秀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