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2024-07-07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一

分数镜头这部分是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乘数的基础上教导的。密切依靠学生有知识和经验,适应思维过程中的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积极讨论和讨论交流,继续产生疑问,探索,解释使用这个循环,自然的小数位数和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专注于独立探索算法和算法。在整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来探索自己,用自己对学生的理解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相互交流,继续产生认知冲突,思考产生冲突的火花,创造一条规律,继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大气问题。(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0.8×1.2,被绑定乘以前十进制数,整数乘以算法和计算的小数,这个尝试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完全理解学生计算十进制乘以认知困难的数量,为下一个目标,聚焦教学识别最佳切入口。(2)交换他们各自的算法和 理念。在交流中,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论自己的算法和思想,及时把握学生不同的思维成长和认知差异。我完全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创造性探索过程中给学生的算法,算术和结果错误而不是判断,而是各种不同的算法和想法显示出来让学生的碰撞和冲突思考,留下他们思考的空间。使用学生找到自己的规则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算术的理解,提高感知知识算法,总结十进制数乘以法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课,设计实践练习,让学生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在前面所有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通过计算和交换,学生乘以十进制小数算法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觉知识,同时因子有几个小数位,有几个小数位在这个定律中有初步的情感。法律的小数乘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操作层中的分数乘法算法 在表面上最简单的总结学生在计算中的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是简化的思考,是解决方案的优化策略。为此,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练习,根据公式在产品中的特性或小数点中间点的正确位置,进一步加强小数点位数从小数位数通过独立学习,在同一个表讨论,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十进制数乘以十进制算术和算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等研究能力的发展和发展,使数学方法渗透。

2.《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二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与“小数乘法”最具关联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是以点、线、网状等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 如果新学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联, 那么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就会很快地被唤醒, 并为新的知识提供解释。

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整数之前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的算理结构、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意义的表征方式, 然对于“小数乘法”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 笔者认为:最能被激活的应该是学生已有的“整数乘法的算理结构”。

2.从教材的编写来看, 贯穿“小数乘法”整个单元教学的支撑点是什么?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 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本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 但这样显然不能支撑整个单元。小数乘整数时, 利用“计数单位的运算”来解释算理或许可以 (倘若想利用图形表征, 一般也仅选用纯小数, 否则图形的描述与单位的转换操作会更麻烦) , 但考虑到后续学习“小数乘小数”时, 在理解上, 对学生来说又像换了根“拐杖”。基于以上认识, 深入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 笔者认为应是淡化意义而突出算法的教学。关键点或者说是整个单元的支撑点是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密切联系, 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 并由此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规律。

3.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分析, 怎样的教学设计更契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教学中寻找一种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维“脚手架”非常重要, “小数乘整数”这节课过程展开的主线无非就是两种:一是从学生已有的整数算理结构出发,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结构, 突出的是“转化的思想”;二是从学生对小数意义本质的理解出发, 利用整数乘法的原理帮助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结构[如4.3×3理解为43个0.1×3= (43×3) 个0.1=129个0.1=12.9], 突出的是“类比推理”的思想。相比之下, “转化”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得更为广泛。结合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货币单位之间的转化切入, 找到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的内在连接, 再通过概括提升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设计充分依据儿童的认知特点, 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基础。

【课堂前测】

通过教学前测, 我们发现学生都能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 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算式的结果并进行相对合理的解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采用的方法往往只局限于解决简单的小数计算问题 (如整数是一位数的) , 对于小数乘法不具有普适性, 无法有效建立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法的联系。

2.“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能算出结果, 但对算理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表述 (对于答案的判断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感觉) 。

3.能自觉地采用“小数计数单位的运算”来解释算理的学生很少, 反映在以此种思路设计的课堂实践中, 教师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教学思路】

在经过“教材分析—课前思考—教学前测—尝试教学”等实践环节之后, 笔者确定了从学生已有的整数算理结构出发,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建构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结构, 突出“转化思想”的总体思路。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规则, 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能正确笔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从中感受转化思想,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笔算。

难点:理解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 上虞有个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作了美丽的蝴蝶。今天蒋老师也带来了一只蝴蝶, 不过这只蝴蝶可不是梁祝化成的, 看着黑板上的两幅图 (蝴蝶与蛹) , 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看到这美丽的蝴蝶, 就不由得想到了它的前身是蛹, 不是有个成语叫…… (化蛹成蝶) 。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哪些类似的事情? (学生举例)

师:是啊, 如果我们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用一种联系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事物、新的问题, 这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刻, 解决问题更简便。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识的动人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的意识, 迅速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一) 利用情境, 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直接利用教材主题图, 学生展开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放风筝、购风筝”的生活情境引入, 直奔计算教学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培养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探究算法, 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感知算法。

师:你能解决图中的问题吗?买3个燕子风筝 (3.5元/个) 要多少钱?请你先独立思考, 然后试着把你的计算过程完整地写下来。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结果是否正确吗? (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

师:请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

师:谁能来汇报一下你的算法? (预设: (1) 连加; (2) 利用计量单位化聚解答问题; (3) 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相乘再相加; (4) 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师: (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 抓住一个共同点进行评价) 其实大家都是利用了以前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就像刚才讲的由“蝴蝶”联想到了“蛹”。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计算, 鼓励学生大胆地将个性化的方式充分展现,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教材给出的“3.5×3”作为探究算法的材料, 便于学生利用“货币单位的化聚”来解释算理并能自觉采用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同时也便于引导学生体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密切联系。通过交流, 让学生在自我验证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获得多样化的解释, 促进自我反思。再通过教师的引导, 初步获得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意识。)

2.强调“转化”, 探明算理。

师:刚才有同学用竖式计算出了3.5×3的结果是10.5, 而且我们也用多种方法验证了这一结果是正确的, 但老师想知道这位同学在算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汇报:把3.5先看成35, 这样3.5×3就变成了35×3, 然后算出得数是105, 再把积除以10, 就得到10.5。)

师:哦, 你是先把它想成了整数乘法35×3来计算, 那你是怎么把3.5变成35的呢?然后又是怎么变回原来的积的呢?

师:这是利用了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师根据学生的叙述, 逐步板书竖式如下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 这两个式子和黑板上的两张图片对应, 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小数乘法对应蝴蝶, 整数乘法就是蛹) 是啊, “蛹”是我们已经学会的本领, 我们就是用“原来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真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感悟相通之处, 提炼出“化小数乘法为整数乘法”的主要思路, 并引导学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中运用“蝴蝶与蛹”的关系模型, 帮助学生建构了用“原来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的认知模型, 比较明显地突出了转化思想, 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方法的优越性。)

师:那请同学们接着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0.35×3”等于多少?你为什么能较快地得出结果?

师:算“0.35×3”我们也想到了“35×3”这一整数乘法, 那么现在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的呢? (生叙述, 教师逐一板书)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调整教学, 补充可以转化为同一整数乘法的“0.35×3”作为变式练习, 能较明显地突出小数乘法计算中“算小数乘法想整数乘法”的关键步骤。进一步强化了用整数乘法这一“蛹”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结构, 便于总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3.比较写法, 理解算理。

(1) 第一次对比:整数乘法竖式与小数乘法竖式的对比。

师:你能很快写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看一看, 他们有什么联系?你能从中联系到“蝴蝶”和“蛹”吗? (重点讨论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2) 第二次对比:小数乘法竖式的不同写法的对比。 (竖式出示3.2×13)

师:看到这个算式后, 你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请在你的纸上用竖式算一算。 (预设: (1) 在小数乘法竖式的旁边写一个整数乘法竖式, 小数乘法竖式没有中间计算过程; (2) 一个竖式, 但中间过程有小数点; (3) 算小数乘法, 想整数乘法, 中间过程为整数。) 根据学生练习分别加以呈现:

师:你觉得哪一种最简洁、最方便, 算起来速度也比较快?展开讨论, 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共同体会:第一种算法比较费时、记录比较麻烦;第二种算法, 既然已经看成整数乘法了, 算的过程就是整数乘法的过程, 所以没有必要在过程中出现小数点;第三种方法相对比较简洁, 并能很好地记录“算小数想整数”的算法。

师:那么你能在这个竖式中找到“蛹”吗?请你把它框出来。看来这个竖式不但能算出结果, 而且能很好地记录我们的想法, 也就是既有我们要算的“蝴蝶”, 也有我们想到的“蛹”, 真是“蝶蛹合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对比, 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便于学生自觉地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组织第二次对比交流, 引导学生对算理作进一步理解和表述, 让学生体会第三种方法的简洁、方便, 进一步理解算理, 为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算法打下基础。

从因数是一位数上升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目的就是充分暴露学生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思考过程, 检测学生“算小数想整数”的转化思想是否已经成为自觉的想法。教学实践中, 采用“看蝶想蛹”来构造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模型、用“蝶蛹合体”来搭建小数乘法竖式的结构模型, 使学生记忆深刻。)

4.课堂小结, 归纳算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 结合黑板上的板书, 说一说“小数乘整数”到底该怎么算? (教师适时给出课题:小数乘整数)

(生展开讨论交流。预设: (1) 小数乘整数按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 积的小数点如何确定? (3) 积末尾的0怎么处理?)

师:大家说得很好, 小数乘整数, 先把小数看成整数算出积, 再看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再把积进行退还。这一过程像不像是“化蛹为蝶”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 结合例题、板书等材料自己来总结算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结中用“化蛹为蝶”一词来解释“转化思想”, 学生容易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 巩固练习, 熟练算法

1.辨错题。师:同学们刚才总结了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做得是否正确? (如右图)

(预设: (1) 学生用估算就能很快判别错误; (2) 根据因数的变化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这一步发生了错误; (3) 先去“0”再点小数点发生的错误。)

2.补充算式。师:同学们看这组题, 你认为做完了吗?在题中你能不能找到“蛹”?你能将算式补充完整吗? (逐步出示题组, 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让学生从依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逐步熟练到“只要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能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为后续概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第二组练习引入“因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小数乘整数乘法, 丰富小数乘整数的“原型”, 同时“你能不能找到‘蛹’?”, 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整数乘整数这个“蛹”, 进一步沟通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之间的联系, 巩固小数乘整数算法的理解与掌握。)

(3) 变式练习。师:同学们, 如果我们把今天新学的“小数乘整数”看作是“蝴蝶”的话, 那么“蛹”是什么?

师:老师这里有一只“蛹”, 你能化作几只“蝴蝶”呢?看谁化得多?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 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形成了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拓展思维的良好课堂氛围。“化蛹为蝶”形象地展示了利用一个“整数乘法”原型可以解决不同“小数乘法”的主要思路。此外, 开放的设计形式, 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四)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课后反思】

本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 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1.创设和运用了“蝴蝶与蛹”这一关系模型, 唤起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看蝶想蛹”“由蝶找蛹”“化蛹为蝶”等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再通过对几种不同解题思路、不同算法的比较和分析, 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合理性, 体会“转化”的思想。用“看蝶想蛹”来构造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模型, 用“蝶蛹合体”来搭建小数乘法竖式的结构模型, 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从而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实现运算教学的理想目标:基于“理解”的“熟能生巧”。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 从调整教学内容入手, 将教材中的例题2改编为0.35×3, 通过解答与比较, 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出示“3.2×13”, 将因数由一位数上升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既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拓展, 又是基于突破教学难点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思考过程, 并有针对性地展开积极有效的分析讨论交流。这既充分显示了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更有利于学生总结形成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设计浑然一体、严谨缜密。

3.练习设计有层次, 有梯度。本课练习的设置遵循了由易到难, 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且形式多样。将原本枯燥的练习与富有趣味的活动相融, 由兴趣激发动力, 从而巩固了本课知识, 拓展了数学思维。

3.《小数乘小数》微课程教学设计 篇三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第4页)“小数乘小数”中的例3,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这是学生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设计分为三个环节:①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运算。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很快地掌握新知识。②探究算法,明白算理。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使学生了解计算的算理。③总结方法,拓展思考。此部分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总结,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本节课知识的结束,而是新知识的开始,长期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第一,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知识铺垫。

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类推理能力,他们能在做题过程中,借助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探索,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运算。

第三,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发现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计算机上安装播放器;建立班级QQ群;在“一起作业网”上建立网上班级,每位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和对应的密码。

教学过程

1.巧妙创境,激趣引入

我们利用我国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唐僧师徒四人创设了一个情境,即在21世纪,唐僧为了使徒弟们更快地适应新生活,特意开办了“三藏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人物导入本课,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很快进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

2.找准起点,复习引入

出示“43×58”,复习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是基于整数乘整数的学习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以便其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探究算法,明白算理

(后续以师徒四人为主线抛出的几个学习任务,被放在一个故事情境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浓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①唐僧出示例题:“一斤桃子0.8元,要买2.4斤,为师要付多少钱?”

猪八戒抢答:“师父,这个简单,我会用竖式计算。2.4×0.8,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因为24×8=192,所以192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19.2。师父,快表扬我吧。”

(反例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适时选用反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这里,借助猪八戒“粗心”的人物特点出示一个学生在此知识的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反例,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带着审视、批判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②悟空发言:“哈哈,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不爱认真思考。不用师父教你,俺老孙来给你说说。把2.4看成24,它扩大了10倍;把0.8看成8,它也扩大了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应当把24×8的积缩小100倍才对。2.4×0.8的积应当是1.92。师弟们,懂了没?”

(利用“悟空”聪明的人物特点来纠正猪八戒的错误,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示范,也能让在前期发现猪八戒的错误的学生,对自己予以肯定,认为和悟空一样聪明,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师徒四人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发现“2.4是一个一位小数,0.8也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相乘的积是两位小数”。

③沙僧:“猴哥,俺懂了,让我来说说‘1.92×0.9’这道题吧。先把1.92扩大100倍,看作192;把0.9扩大10倍,看作9。192×9等于1728,它是1.92×0.9扩大1000倍后的结果,所以要把1728缩小1000倍,就是1.728。”

悟空:“完全正确。八戒,你懂了吗?”

(此环节中,利用沙僧“勤学、踏实”的人物性格来再次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以便他们消化新知识。)

最后师徒四人再一起来观察竖式,发现“1.92是一个两位小数,0.9是一个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是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因此,积应该为三位小数”。

(两次对竖式中小数位数的观察,是对难点的突破。)

4.总结方法,拓展思考

①猪八戒总结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第一步,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上小数点。第二步,点小数点时,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只要细心、肯学,及时纠正之前的错误,同样还能成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对平常爱犯些小错误的学生给予心理暗示,告诉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

②总结小数乘小数的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对小数乘小数方法的记忆。)

③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学习应该是开放互通的,所以此处设疑是为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

5.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一起作业网”完成测试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能及时看到自己的做题情况,而且遇到错题时还可以点击查看错题解析,以便及时纠正错误思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在线生成的全面分析数据对学生的完成效果和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消灭知识薄弱点。

设计亮点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载体,它具备了时间短、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易传播、可反复观看等特点。利用它,可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本节课制作的微视频,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旨在帮助学生快乐自学,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1.正误对比,凸显重点

在微视频制作中,针对2.4×0.8=,我们呈现了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正确的计算方式,另一种是学生易犯的错误形式。受到“用竖式计算小数点加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知识的负迁移的影响,在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往往会把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样得到的积是19.2。这一错误的计算形式与正确的计算形式形成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本节课重点的了解。

2.及时总结,突破难点

当正确的竖式方法被写出来后,学生及时对算式进行观察总结: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另一个乘数也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两位小数;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那么它们的积就是三位小数。同时,我们也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这样从两方面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3.儿歌助力,提高效率

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来说,学生对儿歌更容易理解并记忆。因此,我们编写了一首儿歌:小数乘法很简单,先看整数乘整数。乘数小数共几位,积中小数与之同。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4.巧妙留白,引发思考

此次微视频针对的是小数乘小数(不需添0占位)制作的。如果最后的结尾只是总结新知识,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所以在视频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积上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点,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时刻延伸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5.表现丰富,引人吸睛

4.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四

1、孩子能说的我绝不说。

说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这节课孩子能说的有课前的复习题:根据乘法算式说出积的小数位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可以先用整数乘法来计算;归纳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怎样点积里的小数点;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说出来,所以我管好自己的嘴巴坚决代替学生说。而我就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说,说得不完整我再请其他孩子来补充说,需要所有孩子都说得时候,我就让他们同桌互说。

2、孩子能做的我绝不做。

例题是小数乘小数,是新知识;但今天这两节课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就放手让他们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有的孩子说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就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所以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时候,也是先按照整数乘法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这类学生是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的);有的孩子说:我先把3.6扩大10倍,再把2.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0倍来想的(这类学生是通过预习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总之是解决难点了。

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提问的空间:解决完房间的面积后,我问:你还能提一个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课的最后,我问:你还能提出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吗?孩子们能根据我的设计提出有解决价值的问题,使得练习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4、渗透比较的思想。

在比较中找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比较中归纳计算方法。

(1)、例题与复习的比较,从而引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小数乘小数;

(2)求阳台面积与求房间面积比较,引出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新问题,但比较后得知,计算的方法是不变的,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最后求总面积的两道算式的比较,引出把整副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求阳台比房间小多少的时候,引出先用房间的长(3.6米)减去阳台的宽(1.15米)来计算比较简便。这里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计算,但通过比较使所有学生感知到简便的列式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5、课堂充满着变数,所以我要跟着变。

(1)今天首先教学的b班,孩子们表现的很不错,我基本上是按着教案中的预设进行教学的。等到了a班,学生思想活跃,原本的一些设计就要跟着他们稍微调整。估算意识的渗透,b班是先估再算,a班是先算在估,这时处理估算的作用就有不同,a班算完了估,渗透了用估算来演算的教学思路;b班就是提高估算能力的一个小环节。

5.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五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验算”环节,首先让学生判断例题中计算的对与错,再说出自己的理由,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激发有创新的思路。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有的根据条件来说“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所以鸵鸟的速度应该快,而不是比56小!”说得极有道理,这是上节课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还有学生补充道:“56乘1.3的积应该比56大,因为一个非0的数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教材上也有,但这样的解释更清查明了!更有学生利用上节课“因数与积的小数数位间的关系来解释”,超越教材!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在形成技能环节,还需要多练习,还有待提高。

6.《小数乘小数》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1、方法上的错误:1.2×0.8时,学生能流利的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缩小100倍;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

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

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因此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7.《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七

一、了解学情,因“学”施教

这是笔者参加学科带头人考核的一节课,初看教学内容,心里一片茫然:小数乘、除法是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涉及知识点多,如何在一节课中复习?怎样确定重难点?各块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建立联系?如何组织自主学习、查漏补缺?计算是学生每天都要用到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复习吗?带着疑问,笔者进行了试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遗忘程度是比较严重的,表现在方法淡忘,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相对计算能力来说,算理掌握更加薄弱,表现出会算不会说、不能抓住重点说等情况。正因为对算理理解不深,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一碰到灵活变化的问题,学生只能凭记忆猜测,而不是有理有据地思考。由此看来,不仅最基本的计算方法需要复习,而且与相关知识之间也需要有一个联系与沟通的过程。根据这些信息,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数乘、除计算方法的复习,沟通小数乘除与整数乘除之间的关系。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的意义,通过纵横比较,促成新旧知识构成有机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能力。教学之后,深感了解学情对上好课的重要作用,所谓“以学定教”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才能了解学情呢?除试教外,笔者认为在单元复习前先做一份单元评价卷也是一种好方法。当然,做这份评价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遗忘了什么,普遍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内容需要着重讲,哪些技能需要重点练。在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单元复习计划,使普遍问题得到重点突破,难点问题得到逐一解决,从而达到“回忆知识、理解意义、熟练技能、发展能力”的目的。而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是试卷做了不少,但缺少对情况的分析与整理,缺少根据问题而作的教学设计。盲目随意的练习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差。“了解学情”并依据实际情况应是上好复习课的第一步。

二、有做有说,先做再说

在试教时,笔者让学生先回忆算理,再练习巩固,结果不仅学生说不清算理,而且,由于四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多数学生不能随着说而思考,反而使教学成为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过程,效率低。正式施教时,我让学生先举例再“说”,先完成典型题目再“说”。如“说说为什么积有三位小数”“为什么这里被除数去掉小数点后还要添一个0”“这些题目中,你回忆起什么”等,针对具体问题说,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请看教学过程回顾。

师:还想得起我们是怎样学会小数乘法的吗?

生:噢,是与整数乘法相比较得出的,先按整数乘法去乘,再在积中点小数点。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比如0.1×1=0.1,就是先想1×1=1,再在积中点上一位小数。

生:比如0.125×8=1,是先想125×8=1000,再在积后面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生:0.3×0.4=0.12,是根据3×4=12来的。

师:那么根据3×4=12,你还能说出一些小数乘法与它的结果吗?

生:0.03×4=0.12

生:0.03×0.04=0.0012

生:0.003×0.04=0.00012

师:这些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数位数呀?

生:比如第三个,一个因数是三位小数,另一个因数是两位小数,积就会有五位小数。

生: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会有几位小数。

生:那也不一定,当两个因数相乘,积的末尾是0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比如刚才我们说的0.125×8=1。

生:比如第二个,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也缩小100倍,积就会缩小10000倍。

这样的过程使算理一目了然,与整数乘法算理的沟通也水到渠成。“有做有说,先做再说。”这既是教师了解情况的需要,是使教学有针对性的过程,也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普遍规律,更是小学生年龄特征对教学所提出的要求。

三、抓住基础,立足原理

复习课往往时间紧、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就如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们往往放弃简单内容,而选择难的、繁的、易错的练习给学生复习。笔者试教时也是这样想的,因此没有基础练习,而选择了一些学生最易出错的判断题为教学内容。但是,当学生对题目“10.8÷4.5= () A、3.4 B、2.4 C、24”进行选择时,一个中上水平的学生说:“肯定选C,因为被除数与除数都是整数,商就不会是小数了。”可见,不从基础、原理开始,“难的、繁的、易错的”题,会使教学如空中楼阁,达不到巩固与发展的目的。教学需要从基础开始,立足原理,这样才能起到查漏补缺、促进发展的作用,这是符合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果就是形成认识结构,所以他强调要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部规律。它的好处有:第一,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因为多数具体的问题只是一些原理、法则的具体化而已;第二,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概括性较高的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它有简约记忆、利于检索和提取信息的作用;第三,有利于迁移,基本概念及原理具有普遍性以及很强的基础性与再生性,利于广泛迁移。因此,在正式教学时,笔者不仅让学生先做再说,从比较中说,而且把一组易错题的选择判断改为如下一组最基本的练习,并让学生根据实际说理由。

结果,同学们的讨论可热烈了。

生:一个非0的数乘一个小于1的数,结果是小去的。而如果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结果是大起来的。

生:这就如买苹果,如果苹果是3元1千克,那么买的苹果超过1千克,就不止3元,如果不到1千克,就不需要3元。

生:这里一个因数是15元,那我就假设1千克猪肉是15元,如果买的千克数不到1,那就不需要15元,如果多于1千克,那就不止15元。

生:从第二行的两个看,除法与乘法正好相反,一个非0的自然数,如果除以小于1的数,结果是大起来的,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结果是小下去的。

师:唉,为什么刚好相反呢?也能结合实际例子来说吗?

生:比如买本子,如果本子刚好一元一本,那么15元就买15本,如果本子价格不到1元,只有0.8元,那么15元就不止买15本了。反过来,如果本子是1.6元一本,那么15元还不够买10本呢。

生:我可以结合第三组说说为什么。如果买的东西越贵,那么同样的数量,总价就越多。而如果东西贵,同样的钱买的件数就少。

生:我可以结合第四组,说说什么时候积不变,什么时候商不变,比如……

看同学们的讨论过程,各种例子举不胜举,学生把怎样的情况下积不变,怎样情况下商不变,什么情况下积越大,什么情况下商越小,乘除的区别等都说了出来,思维非常活跃。这不正是“原理性”的知识理解之后,对学习所起的正迁移作用吗?其实,我们可以反思,出错的原因正是对原理理解不透彻,需要进一步理清。因此,复习需要从基础、原理开始,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得到更好的理解。

四、纵联横比,形成结构

复习课不仅要回顾、巩固原有知识,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沟通,把平时学的散乱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逐渐完善认知结构。小数乘、除法建立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它与整数乘除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小数乘、除也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比如小数乘法可分为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与小数相乘;小数除法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也有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等。理清这些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是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笔者突出了以下两点。

1. 纵向联系。

整节课是以指向“联系”的问题串联的。课开始教师就问:“还想得起我们是怎样学会小数乘法的吗?”这个问题就是想唤起学生对整数乘法的回忆。接着通过学生举例说算理,实现了算理的沟通。在过渡到小数除法的复习时,教师又有意识地说:“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紧密的联系,那么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怎样的联系呢?”这个问题也是指向联系与沟通,学生马上想到“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等。最后在与生活实际的沟通联系时,教师又说:“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填‘>’‘<’‘=’号吗?”使学生把算理与生活结合起来,使算理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2. 横向比较。

比如在小数乘法的复习时,教师让同学们计算以下三道题,然后比较。

这里既有小数乘整数,也有小数乘小数,既有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的,也包括积的位数不够,需要添0的。通过典型题的分析,领会小数乘法的计算关键之处。

比如在小数除法的复习时,教师设计了如下五道题:

第一道是整数除法,第二、三道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第四、五两道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而且分别是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这样,通过反馈、比较,可得出以下板书,有效实现知识的联系与沟通。

{{除乘、除本身的结构之外, 乘与除之间也存在一些重要联系, 因此安排了最后一个环节:在 () 里填“>”“<”或“=”号 (上面已提到过) , 为的是把小数乘、除的比较放在一综合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情境中, 进一步达成“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五、综合练习,促进发展

任何一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复习课也一样。因此,在回忆、整理知识的基础上,还需创设知识运用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认识、能力等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在实践中检验,在运用中发展。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安排如下一题,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想用40元买学习用品送给同学们,先花了10元钱买了20本小练习本。还想再买20支水笔,水笔的单价是练习本的2.8倍。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启发与促进,也是一个小数乘、除法综合运用的问题,可以起到检验、巩固、发展的作用。

8.“小数乘整数”的典型错误及对策 篇八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endprint

一、小数乘整数的教学现状

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说明指出:在具体情境中,小数乘整数很容易转化为整数乘法,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也很容易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这部分内容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较为轻松,然而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却总会出现种种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以三种现象最为突出。

1.写0.8乘3的竖式时,3与谁对齐?学生中通常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3应该与0对齐;一种认为3可以与8对齐;

2.在引导学生计算出0.8×3=2.4和2.35×3=7.05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点是怎么确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时许多教师无法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式,只能空洞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3. “练一练”的“3.7×5、0.18×5”与例题相似,学生能顺利完成,到“46×1.3”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做法:

经过了解发现,第①种做法的学生认为“试一试”中,要求用计算器计算,因此这里也用计算器计算;第②种做法的学生认为46×0.3=13.8,所以应该写13.8;第③种做法的学生注意了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结果,所以就先列出整数乘法的算式,再写上积,确定小数点。

二、原因分析

1.“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学习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形成了小数点对齐的定式思维,同时在学生以往所有的竖式中(加、减、乘、除)都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这些知识使学生产生计算小数乘法时也应该小数点对齐的思维定式。同时在主题图的探究中,结合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列出“0.8×3”后用“0.8+0.8+0.8=2.4”计算,再次强化了小数点对齐,因此学生在列“0.8×3”的竖式时,认为将3与0对齐很正常。

2.教材编排体系的不足

教材在编排小数乘整数时用了例题“0.8×3”和“2.35×3”,以及“试一试”中的三道题,通过对这些算式计算方法的探究、比较,使学生明确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学生往往受小数加法的影响认为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乘整数是符合积的小数点与小数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现象的。更为关键的是,当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后,后续的学习中接触到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时,由于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困难重重。教材编排的例题都是小数乘一位数,“试一试”中的小数乘两位数是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因此学生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讲了将小数乘法看成整数乘法计算,但是学生眼里明明看到的就是小数,他们很疑惑:为什么要看成整数?怎样看成整数?导致在独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两位数时错误百出。

3.教师处理教材的不当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往往过于强调列出竖式用加法算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集中到将0.8×3看成8×3来计算。因此学生在独立列竖式之前,他们一直没有明确小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列出各种各样的竖式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三、教学对策

1.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负迁移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思维定式,特别是整数乘除法中也是一再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对这节课学习的影响,在学生探究0.8×3、2.35×3结果是多少时,当学生联系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提出用加法验证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口算,只列出横式而不出示竖式,尽量淡化相同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式。

2.减少观察竖式产生的错误感知

在教学中,当学生没有感知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时,应该回避竖式的写法,当学生通过加法得出0.8×3=2.4,2.35×3=7.05后,不要求学生列出竖式。在“试一试”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25,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4.76×12、2.8×53、103×0.25,然后比较积的变化,这样学生对“将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是几位小数”这两个小数乘法计算中的关键也就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减少了其他错误思维定式的影响。

3.增加小数乘两位数的教学

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结论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在例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练习。例如:冬冬小朋友买43千克大米要多少元(每千克2.35元)?通过对2.35×43的竖式写法的探究,既验证了前面学习中产生的对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结论,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责编童夏)

9.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也是来到充满着激情活力、充溢着人性关怀新单位的第一节课。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有太多的感动。作为一名新的青年教师,特别是这次公开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其中,有教训,也有喜悦。

随着公开课的结束,以及其他老师的点评,总体而言这节课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够突出主题。通过老师的点评,我深深的领悟到,教与学的区别,并知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由于缺少经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那么,就这次公开课的具体教学情况总结出如下几点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调整了教材中设置的“买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因为现在正是炎炎酷暑,学生不可能去放风筝。而正好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往往会去文具店买些学习用品,改用买文具来教学生学小数乘整数更好,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同时提醒没有准备好的同学抓紧时间为新学期的学习作准备。根据教材例题的要求,选取三件既符合教材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的文具作为情景内容。由于每件学习用品单位都是小数,学生买的分数是整数,这样就自然地引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学习内容。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感动自然、亲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理解与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算理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我在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或计算法则的掌握的情况时,更多的是模仿式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让学生理解算理,在例1与例2的衔接中做的不够流畅,自然。当出示0.72×5时学生不能及时的想到把0.72转化成整数。对转化思想的掌握理解不够深刻,在以后的上课中我会拿出时间再给学生讲一遍,“不欠学生的帐”。

在总结算法的时,没有处理好积的末尾有“0”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0”才导致在课堂反馈中出很多错例。

3、教学策略

小组交流作铺垫,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识、共赏、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尽量让学生去搜集、去探讨、去发现、去交流,而老师则扮演了学习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鼓舞者和参与者。我没有做好这项工作。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他充满着灵动与智慧,的教学中必须抓住教学的每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

杨来超

10.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十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市场购物图。让学生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你想解决哪些问题?这样通过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白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让学生以买菜为例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生观察有哪些信息?学要解决哪些问题,(每千克西红柿1.7元,买6千克需要多少元?)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的乘法能直接列出算式,但是怎样计算呢?我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学习,他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果:

生1:1.7×6就是6个1.7的和,所以用

1.7+1.7+1.7+1.7+1.7+1.7=10.2(元)

生2:这样太麻烦了,这是6千克你这样算,那如果是20千克、100千克也这样吗?我认为可以把1.7元化成17角,用17×6=102(角),再把102角化成10.2元。听了学生这样的回答我当时心情非常高兴。然后我就及时给学生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紧接着我以第二种方法让学生用以前学习的“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10倍”,来计算这个题。我在黑板上写出竖式,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做整数,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这样积也扩大多少倍,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学生掌握了之后我让学生在联系2个题,这样加深知识的巩固,有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通过学习,学生很快就能说来,因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之后,我就和学生一起总结小数成整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我让学生解决单元主题图上提出的问题,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完这节课,我布置了一定的作业,很多同学都做得不错,但也有问题存在。有些同学由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老师强调让小数点对齐,现在学习小数乘法,如: 1.5×14,有的同学就会把1.5中的1和14中的4对齐,而把十位上的1写在最前边,导致出现算错的情况,还有些同学不能及时点上小数点,虽然他知道要缩小相同的倍数,但是在竖式中没点小数点而是直接在横式上写答案,这是最关键的。

11.新课改下小数数学反思性教学 篇十一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新课标的要求不难看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探究式教学。

一、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就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更多教师在课堂中喜欢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但忽视了应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

如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教学中,教师以找位置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当学生在活动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教师可用图形来表示行列,然后提问:“如果用下面这样的图表示同学们的座位,你能找到课代表的位置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从直观的认知引入到抽象座位表认识过程中,从而顺利过渡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但情境创设不能只为了激发兴趣而进行,要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的学习领域,这样情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对合作探究的反思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合作探究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合作是基于自主学习而进行的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懂得将要计算的图形进行转化,教师根据例题进行了如下引导:

1.拿出图1(例1图,略),师: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比较复杂(板书:复杂),但通过观察,你可以把它剪一剪、拼一拼,做成一个自己熟悉的简单图形吗? 学生操作、交流: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板书:复杂 转化成 简单(正方形) )

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没变。因为格子数没变;或说成纸片没有增加或减少……) 如果要你算出面积,你会先算哪一个?是多少?(复习: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拿出图2,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也把它剪拼成一个简单的图形。(学生操作)师:这回你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 请算出它的面积。(复习: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小结):通过剪、拼,我们可以把一个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生对图形面积计算需要转化就有了认识,这时再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自然对“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就是长方形的宽”就容易理解多了。

三、对作业设计的反思

传统数学作业设计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作业量大,应用意识不高,学生厌倦而没有实际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是让学生从知识到技能过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下,数学作业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注重分层设计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分层设计可按上、中、下三层进行。即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中上层次、中等层次、中下层次三个层次,然后以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展。其次,教师要通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应用、实践,提高其应用能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充当“小小装修师”对自家的地面、墙面进行测量,为父母提出装修意见。这个任务中充满了问题:房间的长和宽是什么?每间房间的面积如何计算?地面面积、墙面面积如何计算?如果遇到房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状,如何计算?通过这样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下,广大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三)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 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师: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两个小朋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研究。

多媒体展示:凸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 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小数。

1. 小数读写学习。

(1) 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 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1)生活举例

师:通过钢材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 老师加以肯定。)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 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李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63厘米。

板书:1米63厘米。

师:猜猜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用1.63米表示。

(2) 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师:对了, 1分米是1米的, 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0.1米。

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0.3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

(3) 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

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0.01米。

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

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0.03米。

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 (0.18米)

板书:18厘米=0.1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 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63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

做一做:

1元是10角,7角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元是100分,7分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米是10分米,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米是100厘米,55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三)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五、教学反思

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会读,没有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能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达到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这个练习做过后,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不得了。

上一篇:“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发言稿:以正面典型为标杆 以反面典型为镜鉴下一篇:生命与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