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小抄(8篇)
1.现代教育思想小抄 篇一
现代管理专题
名词解释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发表了关于对世界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其中讲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企业再造: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也叫做企业流程再造,或直接简称再造。企业再造创始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企业——工商管理革命宣言》(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中,将企业再造定义为: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
企业资源计划:所谓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个使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经营业务达到均衡协调的应用软件系统。ERP 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软性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可以称作电子交易或网上交易。较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只能完成电子交易的部分环节,如电子商情发布、网上订货等。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完成全部的交易过程,包括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从寻找客户、商务洽谈、签订合同到付款结算都在网上进行。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但包括电子交易,还包括企业内部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如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分析、计划安排、资源调配等。
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博弈论:通俗地讲,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博奕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奕论就是系统地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奕问题,寻求各博奕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奕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 1.知识经济的涵义是什么?
经合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吴季松在《知识经济》中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2.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几类?
为了有利于进行经济分析,OECD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类:
(l)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有关事实方面的知识。例如中国有多少人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哪一年?这里,知识类似于通常称为信息的东西,并可分解为信息单位----比特(bit)。在一些复杂的领域,专家们需要掌握许多此类知识才能完成工作,律师和医生便是这类人员。(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如:牛顿定律、供求规律。此类知识在多数产业中支撑着技术的发展及产品和工艺的进步,它的产生和再生产由专门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来完成。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和诀窍等。产业网络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间有分享和组合(Know-how)要素的需求。(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对现代管理者和企业而言,重要的是要利用此类知识对变化率的加速变化做出响应。(Know-who)类知识对于其他类型的知识来说,属于企业内部知识的程度要高。3.知识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经合组织(OCED)报告中认为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②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
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③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④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2)吴季松指出知识经济的八大特征: ①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② 世界经济一体化;③ 经济决策知识化;④ 资产投入无形化;⑤ 新的价值取向;⑥ 新的市场观念⑦ 新的社会组织形式⑧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4.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1)经营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一般指在企业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传输、共享以及决策的规模化的过程。
(2)组织结构扁平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取代了过去的科层式的金字塔式的结构。(3)全球战略。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逐渐减少,产品生产的供、产、销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基本消失,资金流动与产品流通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合理经济信息技术与瞬时沟通,使得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不管每一个企业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企业再也不能单纯依靠地区性行为来维持其利润增长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大市场。企业必须立足于全球经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全球化竞争战略。企业界限模糊化。
(4)重视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能够大大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越来越成为比企业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相应地,对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亦逐渐上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强调市场趋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为此,企业必须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时刻将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与顾客合作,深入顾客的经营过程和生活过程,加大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在适销对路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包括服务和信息在内的产品。
(6)注重企业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就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
(7)立足全球经营与合作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全球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了企业与其价值链上的顾客和供应商以至于与竞争对手的合作的不断扩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管理的一股强劲的潮流,合作竞争正日渐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8)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9)跨文化管理。由于实行“无国籍经营”战略的跨国公司把触角伸到了全球各地,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各国,形成全球经营。但是随着这一战略的展开,跨国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陌生文化环境,它的管理人员和雇员来自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文化摩擦。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更有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趋势。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关于组织文化的含义,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意见。较为全面的一种解释是: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组织文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实践性。每个组织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它只能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而形成。同时,组织文化又反过来指导、影响生产实践。
(2)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人员素质等等因素。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组织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经营作风、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等。
(3)可塑性。组织文化的形成,虽然受到组织传统因素的影响,但也受到现实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过程的影响。而且,只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积极倡导新准则、精神、道德和作风,就能够对传统的精神因素择优汰劣,从而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4)综合性。组织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经营准则、道德规范、传统作风等等精神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纯地在组织内发挥作用,而是经过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加工,使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的文化意识。2.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组织文化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
(1)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
(2)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等于组织中弥漫的组织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塑造,使每个组织员工从内心深处为组织拼搏的献身精神。
(5)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
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渠道是很多的,但主要可分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大类。一方面,组织文化的传播对树立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帮助;另一方面,组织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组织文化分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 组织文化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①物质层。它是组织中凝聚着本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和总和,还包括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如带有本组织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技巧、图书馆、俱乐部、公园等。物质层是组织文化中的最表层的部分,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从直观上把握不同组织文化的依据。
②制度层。制度层是具有本组织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中介层,它构成了各个组织在管理上的文化个性特征。
③精神层。精神层是本组织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最深层结构,是组织文化的源泉。它是组织文化比较稳定的内核。(2)组织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由外到内的分布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的结构,这种结构不是静止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的和作用。
①精神层决定了制度层和物质层。精神层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它的形成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组织的实际情况所影响。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层。
②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精神层直接影响到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而影响物质层,因此,制度层是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制度层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卓越的组织家都非常重视制度层的建设,使它成为本组织的重要特色。
③物质层和制度层是精神层的体现。
精神层虽然决定着物质层和精神层,但精神具有隐性的特征,它隐藏在显性内容的后面,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就是精神层的体现和实践。物质层和制度层以其外在的形式体现了组织文化的水平、规模和特色,体现了组织特有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组织文化的完整体系。其中,组织的精神层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其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研究组织文化的时候,要紧紧抓住精神层的内容,只要抓住了精神层,组织文化的其他内容就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重点都放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把组织文化误解为就是组织精神的原因。
4.组织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从组织文化的形式看,其内容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所谓显性内容就是指那些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人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又符合组织文化实质的内容。它包括组织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等几部分。
①组织标志。是指以标志性的外化形态,来表示本组织的组织文化特色,并且和其它组织明显地区别开来的内容,包括厂牌、厂服、厂徽、厂旗、厂歌、商标、组织的标志性建筑等。
②工作环境。是指职工在组织中办公、生产、休息的场所,包括办公楼、厂房、俱乐部、图书馆等。
③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管理制度。
④经营管理行为。再好的组织哲学或价值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施,就无法被职工所接受,也就无法成为组织文化。组织在生产中以“质量第一”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在销售中以“顾客至上”为宗旨的推销活动、组织内部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具体实施,是他们的直接体现,也是这些精神活动取得成果的桥梁。
显性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它们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毕竟是精神的外化,还不是组织文化的根本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2)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是组织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部分。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几个方面。
②组织哲学。是一个组织全体职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一般看法。组织哲学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组织文化其他内容的发展方向。从组织管理史角度看,组织哲学已经经历了“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②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组织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组织利益的关系等等。
③道德规范。组织的道德规范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风气和习俗,包括是非的界限、善恶的标准和荣辱的观念等等。
④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群体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是组织的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综合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职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认识。组织精神是组织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组织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
以上就是组织文化的四个主要隐性内容。除此之外,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要加以注意的。
5.组织文化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用途,理论界目前对组织文化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组织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将组织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2)按照组织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3)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以组织文化划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4)根据文化与战略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把组织文化分为: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使命型文化;小团体式文化;官僚制文化。6.制约组织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内、外部环境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时,应当首先明确影响组织文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强度,以及每种因素的作用方式。
(1)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是影响组织经营管理制度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组织文化发展完善的重要因素。
(2)政治体制。当我们具体地观察每一个组织的文化特征时,就会发现:任何组织文化中都体现着一定的政治性,绝对超然的组织文化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亦即政治因素对组织文化有着普遍影响。
(3)社会文化。组织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的文化建设必然接受并服从它所在的环境的影响和要求。
(4)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原因就在于这两者都是组织发展壮大的基础。(5)行业技术经济特点。行业不同,其生产、经营的业务作业必然不同,该行业中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例如,铁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在任何国家几乎都纪律严明近似于军队一般;相对而言,森林工业中的林场营林作业就显得纪律松弛得多。
(6)组织所在的地理位置。任何组织及其所属单位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空间位置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环境、民族习俗、市场发达程度、生产力布局特征等等有差别的组织存在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影响组织文化的重要因素。
(7)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人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对组织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组织文化建设中要求考虑员工的特征,其实质是指要因人员队伍的具体情况而制宜,通过适当的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或宣传工作,去引导培养和提高组织全体员工的素质。
(8)组织的历史传统。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是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都会使其成员工形成种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表现为组织传统。组织的历史传统是建树或更新组织文化时必须认真调研并严肃对待的因素。
7.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有哪些?
(1)研究树立阶段。这个阶段首先要调查研究组织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文化建设目标的初步设想,经各有关部门审议之后,向组织全体职工发起组织文化建设的倡议,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
(2)培育与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将组织文化建设的总任务分解成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业务环节明确分工的工作任务,使各部门根据自己特点而有意识激励本部门职工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把组织文化建设变成具体的行动。
(3)分析评价阶段。这个阶段首先是根据信息反馈将整个组织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研讨深层次的原因,评价前阶段的成功与失误,具体内容应该看组织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是否适合本组织实际需求,各基层机构的风气、精神面貌是否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宗旨。(4)确立与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处理问题与归纳成效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在评价基础上摒弃原来组织文化中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后者是将符合时代精神的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加以总结,并加工成通俗易懂的、有激励作用的文字形式,用以进一步推广。
(5)跟踪反馈阶段。随着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组织文化的内容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意识形态上应变的需要。然而,现有业已确立的组织文化是否能及时地迎合环境变化,不应该依靠组织管理者的主观判断,而应依靠来源于基层实际情况的反应。这就是反馈信息。但检验组织文化适应性的反馈信息必须是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所以,组织文化建设程序的第五阶段,或者说某一循环期的最后阶段的工作是有布置的信息跟踪。这种有意安排的跟踪,一方面能保证及时解决组织文化应变问题,同时也是组织文化建设下一轮循环的基础和起点。
8.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哪些?
在上述五个阶段的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有适当的具体塑造方法。塑造组织文化的方法有多种,一般而言,有成效的方法是:
(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扬好人好事,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给广大职工提供直观性强的学习榜样。这些榜样的事迹和行为,就是组织文化中关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具体样板。做好这种工作,就是把组织所要建立的文化意识告诉给广大职工。
(2)激励法。即运用精神的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二者相结合的鼓励,包括开展竞赛活动、攻业务技术难关活动、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评先进等一切使职工能感到自己的事业进取心将有满足的机会,从而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己工作能否有成绩的基础,认定是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己的组织。与此同时,还必须从生活方面关心职工,通过不断改革分配制度去满足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合理要求。
(3)感染法。即运用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读书活动等,培养职工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使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集体凝聚力。
(4)自我教育法。即运用谈心活动、演讲比赛、达标活动、征文活动等形式让职照工对照组织的要求找差距,进行自我教育,转变价值观念和行为。
(5)灌输法。即通过讲课、报告会、研讨会等宣传手段进行宣教活动,把组织想要建立的文化目标与内容直接灌输给职工。
(6)定向引导法。即有目的地举行各种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创造出新价值观念氛围。
9.霍夫斯坦特提出的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许多学者采用文化因素分析组织行为管理上的差异。比较著名的有荷兰的霍夫斯坦特。他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四个关键因素:权力差距,防止不确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等。(1)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可接受程度的高与低
权力差距是指社会公认的权力在组织内不均等分配。在一个社会的组织中,权力的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高,可称之为“高权力差距”的社会;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较低,可称之为“低权力差距”的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究竟属于“高权力差距”还是“低权力差距”的社会,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2)防止不肯定性(uncertainty avoidance)的迫切程度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建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容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强烈追求防止不肯定性的社会,一般说来会产生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会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
(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小集团内、组织群体内、亲戚朋友圈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
(4)男性化与女性化
这个指标所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而“男子气概”则是指: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这些价值观之所以用“ 男子气概”这个词来表示,是因为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男子对这种价值观有较高的评价。有趣的是,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男子与女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也就越大。10.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有哪些影响?
霍夫斯坦特认为,以上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内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领导方式影响。对领导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霍夫斯坦特认为:美国是个人主义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领导理论以被领导者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点,然而美国的领导理论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各国,因为这些国家属于集体主义社会,职工关心群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保障,并且愿意以对群体的忠诚为酬报。霍夫斯坦特还认为:“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实现职工参与管理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很高,因此人民通常没有参与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中很少看到有工人参与管理的情况;美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企业中存在参与管理,但有一定的限度。(2)对组织结构影响。对组织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和“防止不肯定性的程度”。这是因为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分配权力以及减少或防止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法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大,又迫切要求防止不肯定性,因此倾向于“金字塔”式的传统层次结构。联邦德国虽然有较强的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但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较小,因此注重规章制度。美国、瑞士等国,接受权力差距的程度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在这类国家中是各种组织形式并存。
(3)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对企业激励内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防止不肯定性的迫切程度”和“男性化与女性化”。美国等国家,是个人主义程度很高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激励方法多从个人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获得尊严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国家与日本,是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激励就需要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过分奖励个人往往行不通。美国倾向于男性化,所以适于把承担风险、进取获胜作为激励的内容。日本和法国虽然也倾向男性化,但是防止不肯定性的心理较强,因此分配一种无危险、很安全的工作岗位就成了激励因素。11.跨文化管理的领导技巧有哪些?
(1)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管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熟悉国内外环境的管理能力。促进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使其既能在国内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又能从国际环境收集信息,了解国外消费者需要和爱好,通过技术优势打进国际市场。
(2)文化敏感性和沟通技巧。管理人员为了提高文化敏感性首先控制本人的地方观点,民族中心思想。耐心了解来自不同文化前景员工的社会文化观点,价值观,生活方式,沟通习惯,语言表达和认识方式的差异。对于有些员工因认识引起误会或犯工作上差错,管理人员应仔细找寻原因,耐心指导,以宽容态度加强员工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
(3)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对管理有利与不利之处。管理人员从过去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扩充到今天多元化文化,多种语言的组织行为管理,当然感觉有许多不利,不习惯之处。例如彼此观点不明朗,增加沟通上复杂性和混乱性,集中意见困难,统一行动困难。不可能实施统一的人事管理和绩效评考标准。
文化差异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对管理上有利之处。特别是在组织扩充业务时,能够收集多方面新建议和选择机会。洞悉国外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有利于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更好地为外国顾客服务。因此,多元文化在管理上增加创造性,提高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12.文化差异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文化差异管理一般有三种方法:
(1)地方狭隘主义。地方狭隘主义具有一种信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一致。如果组织具有这个信念,既不能认识不同文化员工的潜力,还要设法使各人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均匀一致。因此这些组织又被称为单一文化观点。他们每个管理功能是为着生产均匀一致的意图不可能赏识文化差异的好处或者了解文化差异对组织影响的积极性。这种类型的管理人,他所应用的组织的哲学是”我们的做法,就是唯一的做法。”
(2)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种族的文化和工作方法是优越的。种族中心主义的管理方法只是把文化差异看作根源。他们想信一切变革必须一面倒,由统治文化下的个体和群体建立一致的做法。
(3)文化融洽法。文化融洽法又称为文化协同作用法。它的哲学观点认为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的方法客观上不相同。但是,彼此都不是天生比对方优越。唯一的管理方法是探讨它的好处和努力积极影响文化差异的组织成员,尽量吸取有利和减少不利之处。文化融洽法是跨文化管理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人本管理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经验管理的否定。科学管理理论,把人放在大生产过程的从属地位。
进入30年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的、乃至中心的位置上。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X—Y理论。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是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
麦格雷戈认为,企业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按照Y理论的假设,对人的管理主要在于安排适当的、具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的需要和组织的目标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能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最大满足。一句话,管理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挥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洛希(Jay Lorsch)于1970年在其《组织结构与设计》中提出了“超Y理论”,以权变管理思想进一步完善“Ⅹ-丫”理论。超Y理论是在Y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权变理论。这种理论完善了Y理论中对“社会人”的假设。
西蒙(H.A.Simon)的“管理人”也是对“社会人”假设的发展。
2.人本管理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的特征:
(1)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的地位。(2)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3)人本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4)人本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
(5)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
(6)人本管理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活动的综合概念。3.人本管理的内容有哪些?(1)重新认识人
理论界对个体人行为的研究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界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完全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管理人”的发展。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人的某些特征,对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但每一种人性假设又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弥补。(2)人本管理中的激励
激励是通过影响员工个人需求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本管理理论中的激励原理,旨在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激励的机制。按照一般的分法,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含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操作条件强化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3)人际关系管理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人群组织,一个由许多个人不仅在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企业与外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构成企业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的对外人际关系网络具有信息沟通、调动资源、增强互信感等功能,是对正式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4)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投人一定费用可以获得的,并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价值存量。产权特征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人力投资行为有重大影响。(5)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6)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最初的组织文化源于组织创建者的经营理念。员工的甄选过程、组织现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行动、组织社会化过程起到维系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员工。最常用的有故事、模范人物、仪式、物质象征和语言。
4.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人本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涉及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选择以及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与重点。(1)个性化发展准则
个性化发展的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等诸多方面均以是否有利于当事人按他本意,按他特性潜质发挥,以及按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决不是简单地处置,决不是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2)引导性管理准则
引导性管理准则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由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地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使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组织最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自我管理就是个性化发展的一个条件,同时也是它的一个结果。(3)环境创设准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对组织内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物质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二为文化环境,即组织拥有特别的文化氛围。因此,创设环境的准则就是说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
物质环境的创设与组织拥有的资源有关,凡组织资源充裕的,那么物质环境的创设可能优越一些,虽然并不能说物质环境愈好,人就愈能个性化全面发展,但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发展人的潜质、潜能,训练技能的重要支撑。组织文化环境的创设不像物质环境的创设那样只要方向明确、有资源支持便可很快做到,组织文化的创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行。一旦组织文化环境创设成功,那么它的效用是非常大的。(4)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所谓组织要与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成长,就是说组织本身的发展应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组织体系、架构以及运作功能都要逐步凸显人本主义理念,改变金字塔科层制结构,建立学习机制,从而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准则要求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个人的发展,不能单方面地要求组织成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等来适应组织,而是要求组织的发展来适应成员个性发展而产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在全体成员的一致性上面再做发展的考虑。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实质上是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以人为本管理的上述四个原则实际上不仅仅是开展人本管理的准则,而且还是检验人本管理的标准。许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在标榜自己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实际上只是表明它们对人非常重视,而目的则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5.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极其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从企业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经营环境对企业的要求来看,从企业的实践效果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可主要归纳为目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沟通与敏感性训练、思想教育工作、权变领导六个方面。(1)目标管理
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在一般意义上的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强调全体员工或员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目标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强调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②体现参与管理 ;③实行自我管理;④充分授权;⑤注重成效。
(2)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个性、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和谐进取、学习创新、品格高尚、团结协作的环境与氛围,使得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了。(3)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
工作轮换指员工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工作扩大化是指扩大工作内容,使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工作丰富化是指把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体现在工作之中。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管理方法,它可以扩张人的知识和技能,挖掘人的创造潜力,激励员工承担更大的职责,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4)沟通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以人为本的管理中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必须创造适合于员工间沟通条件和环境,培养员工沟通的技能,使沟通在企业内部尽可能无障碍地进行。(5)权变领导
权变领导是指在企业领导方式上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根据员工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应的环境来实行因人制宜的领导,以克服由于工作任务或职权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取得好的领导效果。
1.电子商务:运用现代化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及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各种商务活动
2,组织文化:指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原则及其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3,魅力型领导: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过程的领导
4,企业资源计划: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性战略管理降低风险成本、从集成化的角度管理供应链问题
5,股权式战略联盟:指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分为对等占有和相互持股等形式
6,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7,强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的认同
8,知识管理是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
9,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气愤发挥员工创造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
10,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以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干信息所作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1、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有哪些新特点有:
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全球战略;重视知识管理;强调市场驱动;注重企业创新合作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跨文化管理。
2、学习型组织组织的特征:拥有共同远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属于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边界重新决定;员工家庭和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3、战略联盟伙伴标准:兼容性、能力、承诺3C原则
4、企业信息化实施条件:拥有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制定总体规划;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有一个好的伙伴;一个信息主管,要有专门部门来实现
5、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6、知识管理的内容: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管理
7,企业再造与企业重组:从重朔对象不同;重朔范围不同;观察视角不同;企业再造程序:业务流程诊断;业务流程改造策略;流程再造;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联系企业具体实际加以论述。
8,企业再造程序:业务流程诊断;业务流程改造策略;流程再造;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9,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休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
10,战略联盟的动因:提升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争取规模经济;促进研究与开发;降低经营风险;防止过渡竞争;实现资源互补
11,建立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企业总体数据库;建立相关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互利网和外联网;接通国际互利网
12,供应链管理的内部效益:实现供求结合;实现现代化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减少流通费用;供应链管理的外部效益:信息共享;刺激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13、知识资源是无形的;可以反复利用的;资源不会枯竭;企业内部可以共享;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 减
14,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包括三层:物资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结合海尔的企业文化加以论述1、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来自:(ABC)A、顾客 B、竞争 C、变化 D、技术进步
2、变职能观念为流程观念表示(ABD)。A、企业各类功能不能由于划分而被相互割裂 B、传统的部门化设计应该结束 C、企业中不应该再进行分工] D、流程性企业比加工性企业更具备组织变革的条件
3、企业再造的流程观念是指(BCD)。A、按工艺流程设计组织结构 B、企业的整体活动是由各项连续性作业构成的] C、再造就是改变作业流程 D、流程性企业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代表
4、企业再造的原则包括(ABD)。A、以流程为中心B、顾客导向C、以职能为中心D、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
5、企业再造工程的程序包括(ABCD)几个阶段。A、业务流程诊断 B、业务流程改造策略C流程再造D、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6、企业再造理论是由(D)最先提出的。A、弗伦奇和雷文B、哈克曼和奥德姆C、康格和卡伦果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7、流程中的某一工序只有在前道工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工序都按先后顺序进行。这种流程叫做(C)。A、分步流程B、同步工程C、连续式流程 D、平行式流程
8、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称之为(C)A.商业经济 B、邮电经济 C、知识经济 D、服务业务经济
9、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A)、分配,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A、生产 B、传播 C、处理 D、使用
10、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有关(B)方面的知识。A、客观 B、事实 C、主观 D、非事实
11、知道为什么的确良知识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D)和规律方面的知识。A、结果 B、形式 C、条件 D、原理
12、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A)A、能力 B、方法 C、管理 D、科学
13、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B)的信息。A、利用 B、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 C、加工 D、处理
14、学习型组织的要领是由(B)最先提出的。A、彼得~德鲁克 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 D、达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15、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E)A、系统思考 B、自我超越 C、改善心智模式 D、共同愿景 E、团队学习
16、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A)A、阿吉瑞斯 B、处得~圣吉 C、舍恩 D、野中郁次郎
17、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B)A、悬持假设 B、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C、深度汇谈 D、自主管理
18、战略联盟的特征主要有(ABCDE)A、组织的松散性 B、行为的战略性 C、合作的平等性 D、合作关系的长期性 E、整体利益的互补和管理的复杂性
19、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战略联盟可分为(AC)A、产品联盟 B、价格联盟 C、知识联盟 D、促销联盟
20、联盟伙伴选择原则包括(BC)A、平等 B、能力 C、承诺 D、合作
21、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为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而建立的联盟,被称为(B)A、产品联盟 B、知识联盟 C、分销渠道联盟 D、垂直联盟
22、把联盟分为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价格联盟、垂直联盟的标准是(B)A、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程度的不同 B、根据联盟所处市场营销环节的不同 C、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 D、根据联盟竞争与合作配置不同
23、酒店和航空公司联盟,凡在酒店消费达一定限额的顾客可获得一张航空公司的免费机票;或者,在航空公司累积飞行达一定里程的顾客也可免费入住酒店。此联盟属于(C)A、品牌联盟 B、分销渠道联盟 C、促销联盟 D、价格联盟 F、垂直联盟
24、组织管理和人的因素由于滞后于(C)的发展而的障碍。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技 D、技术
25、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为(A)。A、技术、组织管理、人 B、技术、方法、组织管理 C、人、技术、方法 D、方法、组织管理、人
26、企业信息主管简称(D)ACEO B、CFO C、CKOD、CIO
27、信息资源的特点包括(ABCD)A、时效性 B、有序性C、共享性 D、可储存性
28、Iernet的含义是(C)A、企业内联网 B、企业外联网C、国际互联网 D、A和B
29、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的是(D)A、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30、企业资源计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按其发展顺序,可排列为(B)A、R—MRPⅡ—闭环MPR—ERP B、MRP—闭环MRP—MRPⅡ—ERP C、闭环MRP—MRP—MRPⅡ—ERP D、ERP—MRPⅡ—闭环MRP—MPR31、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的三种输入信息中不包括(C)A、主生产计划 B、库存状态记录 C、反馈信息 D、物料清单
32、准时生产(JIT)的要领最先由(B)公司提出并推广的。A、美国福特 B、日本丰田 C、日本本田 C、美国通用
33、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上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ABC)A、系统运行集成化 B、业务流程合理化 C、绩效监控动态化 D、交叉性
34、制造资源计划主要有(ABCD)以下几方面特征。A、计划的一致性与可执行性 B、管理的系统性和数据共享性 C、动态应变性和模拟预见性 D、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35、电子商务的主体是(ABD)A、企业 B、消费者 B、政府 D、网络服务商
36、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多对多”形式的是(B)A、网上零售 B、网上贸易 C、网上交易市场 D、网上商店
37、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A、马斯洛 B、麦格雷戈 C、泰勒 D、德鲁克
38、社会人的要领是由(A)提出的。A马斯洛 B、麦格雷戈 C、梅奥 D、西蒙
39、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于1959年提出的。A、赫兹伯格 B、马斯洛 C、弗罗姆 D、亚当斯
40、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ABCDE)方面。A、人力资源规划 B、工作分析 C、招聘与挑选 D、培训开发 E、绩效考评
41、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首次把人的需要分为多个层次,具体包括(ABCDE)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友爱和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42、归因论认为,一般人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可作出(ABCD)归因。A、努力程度 B、能力大小 C、任务难度 D、机会运气 E、时间关系
43、人本管理的原则主要有(ABCD)A、个性化发展原则 B、引导性管理原则 C、环境创设原则 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44、组织文化的特征包括(ABCE)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激励性 E、综合性
45、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ABCDE)A、导向功能 B、约束功能 C、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E、辐射功能
46、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将组织文化划分为(CD)A、主文化 B、亚文化 C、强文化 D、弱文化
47、精神层的组织文化是指(B)A、厂容厂貌 B、员工风貌 C、产品形象 D、规章制度 E、沉淀于组织及员工心里的意识形态
48、当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范围,这种组织称为(A)A、强文化 B、弱文化 C、中强度文化 D、中弱度文化 E、亚文化
49、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的组织文化是(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0、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忠诚感的组织文化是(B)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1、只有工作绩效才是确定报酬惟一标准的组织文化是(C)A、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52、霍夫斯坦特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包括(ABCD)A、权力差距 B、防止不确定性 C、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D、男性化与女性化
53、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BC)。A、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B、信息资源 C、智力资源 D、知识产权
54、知识管理的原则包括(ACD)A、积累 B、以人为本 C、共享 D、交流
55、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主要模式包括(BC)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6、从隐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更新转化模式属于(B)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7、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更新,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这种知识专化模式属于(D)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8、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更新,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将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达化模式属于(C)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9、CKO的中文含义是(B)A、信息主管 B、知识主管 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再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形态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新型的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
2、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最大特点是各工序之间随时都可以交流,可以互动(X)
3、企业再造与企业重组没有太大的区别。(X)
4、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X)
5、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的知识属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X)
6、组织学习就是个体学的简单累加。(X)
7、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个阶段
8、在一个组织中,人人都有在学习就是学习型组织。(X)
9、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班型 组织的必要条件。
10、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通信网络化。(X)
11、企业只要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X)
12、企业信息主管英文简称是CKO。(X)
13、企业最终产品和为售后服务准备的零件属于从属需求。(X)
14、制造资源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15、从物料需求计划(MRP)的输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生产计划、库存状态记录和物料清单。
16、敏捷制造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加特纳(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X)
17、准时生产(JIT)的要领最早是由日本丰田洫公司提出的。
18、电子商务是运用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X)
19、电子商务就是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商品买卖的经营活动。20、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21、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首先提出的。(X)
22、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23、组织文化是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关键特征。
24、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目标。(X)
25、与强文化相比较,弱文化组织更容易变革。
26、企业知识资源与一般的物质资源一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X)
27、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X)
案例分析
1什么是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要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是决定组织运行效率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更高水平上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即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该案例中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
从福特汽车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当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且同时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它肯会进行相应的现代企业变革和创新。那么企业流程再造将是最佳措施。但不能盲目,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流程再造。这点福特做得很好,经分析福特的零部件由于三分之二以上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所以应付帐款的管理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来处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对比行业内的马自达公司,管理上差距显而易见。不改肯定不行。所谓流程管理是指以流程为基本的控制单元,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运转及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协调各种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以及与管理流程的适应问题。其实质是强调各经营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对所有流程的总体规划。他们针对原有的应付帐款管理进行分析,特别是作业流程的诊断,分析病因,找出问题;其次该业务流程改造的策略制定,流程再造及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从案例中发现,福特的流程再造取得很大成功,应付账款部门不再需要发票,需要核实的数据项减少为三项:零部件名称、数量和供应商代码,采购部门和仓库分别将采购订单和收货确认信息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后,由计算机进行电子数据匹配。最后结果是:应付账款部门的员工减少了75%,而不是原计划的20%。
通过上述认识最终体会到,一个处于竞争中的企业,碰到对手是坏事变好事,生了病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从始端到终端,从业务再造到企业再造,点面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定会取得成功。
2.现代教育思想小抄 篇二
关键词: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挖掘,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流派,他们有如群星璀璨,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代表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为传播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与心理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亦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教育宝库中极为珍贵的遗产。因此,挖掘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将其精华发扬光大,克服并扬弃消极方面,扬长避短,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我国现代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而提出的教育主张。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打破当时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只要诚心求教,不论贫富贵贱、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社会地位和身份财产,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为此,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广收门徒,其弟子三千,既有贵族子弟、千金富商,亦有乡野鄙家、贫且贱者;既有华夏族人,亦有华夷诸族,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具有全民教育的含义,它将知识普及于平民,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开教育平民化之先河,符合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和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即使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继往开来的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对象不仅包括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家庭子女,而且涉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有教无类”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当然,在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为更好地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仍有一些须认真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贫困生上学难问题。贫困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者仍大有人在。在基础教育方面,最近几年,城乡中小学免除学杂费,给许多困难家庭孩子带来了福音,尽管如此,仍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高等教育由于并轨缴费,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亦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一方面,对于基础教育的贫困学生,“希望工程”不仅不能撤销,而且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在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争取社会捐赠的同时,必要时中央与地方财政还需注入一定资金。同时可以县(市)为基本单位在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希望工程”办公室,由其具体负责掌握全县(市)中小学贫困生情况并负责协调救助工作,并以“结对子”帮扶等形式切实帮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对贫困生家庭实行开发性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可采取勤工俭学与贷学金、助学金相结合的办法,让贫困大学生参加学校或校外的勤工俭学活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原则上一律安排给贫困学生。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要设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和贷学金,国家亦要有相应的贫困大学生助学专项资金,每年或每半年下拨给各高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让其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且还款期限要适当放宽,以毕业后开始还贷,6-8年还清为限较为适宜。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国家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以杜绝恶意逃避还贷者,减轻银行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男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远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提出了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今天,我国许多女性已经能与男性一同接受现代教育。但不可否认,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要少得多。一些女性想读书却不能如愿,这与“有教无类”明显相悖。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摒弃“重男轻女”陋习。“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是男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思想根源,要从思想根源上根除这种陋习,移风易俗,大肆进行舆论宣传,使男女平等思想犹如“王谢堂前燕”,切实“飞入寻常百姓人家”,为男女接受同等教育扫清思想障碍。二是应制定一部《女性教育促进法》,以专门法的形式就女性教育权利保障等诸多方面给予规定,并引导全社会都积极重视女性教育。三是女性自身要自尊、自爱、自强,不妄自菲薄,要为争取自身的教育权利、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作出不懈努力。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矛盾的教学原则。孔子是最早注意到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这一矛盾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十分注意从德才两方面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如学生同样问仁、问孝、问政,不同的学生其回答往往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学记》主张“长善救失”,更是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作出了更具体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原则。其他如孟子、汉朝徐干、宋朝朱熹与张载、明朝王守仁等教育家亦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人教益良多。[1]
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解决了教学要求与教学对象不同特点的矛盾,使学生能各尽其才,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亦颇有借鉴意义。
历史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因材施教原则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高校扩招背景下与生师比日益攀升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要不要因材施教,以及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宽广的领域展开。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不懈地进行探索。其一,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选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同时亦积极鼓励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声望的专家学者担任本科生导师,且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可太多,以20人左右为宜。导师要充分了解所指导的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品行,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其专业学习、选课、选专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制定学习、发展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强调的是,导师要以导为主,与学生结成亲密的朋友,切忌居高临下,以老师自居,否则将收效不佳。其二,组建大学生社团。高校各大学生社团要有一至两名教师参与指导,社团负责人由社团成员选举产生,负责定期组织有关活动,指导教师亦要定期参与社团活动,了解成员相关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兴趣、专长得以发挥,并有教师适当参与和指导,从而曲径通幽,达到因材施教之效。其三,建立师生定期交流机制。教师于一周中抽出一两个中午及晚上的时间,或与学生共进午餐或晚餐,并与学生交流,或深入学生教室或寝室与学生集体座谈,话题可以事先拟定,也可无所不谈,学术、生活、人生、学生自己遇到的困惑与迷惘,不一而足,均可作为谈资。长此以往,学生将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锻炼与陶冶。学校应将这种师生定期交流制度化,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其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导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替代讲授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三、启发诱导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诱导原则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实行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启发性原则的要点。[1]《学记》则把启发诱导原则概括为“善喻”,从“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方面提出要求,[1]即积极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督促而不强制压抑,开导而不告以现成结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展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启发诱导原则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解决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在教育教学中广为应用。
启发诱导作为一项保持学生积极思维状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原则,值得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首先,适当采用问答法。问答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不能盲目“多其讯问”,倘若接二连三地提问,表面看来很是热闹,但学生来不及思考,反而扰乱学生的思路。其次,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素质。只有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并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启发诱导原则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最后,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作用发挥较好,而对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重视不够。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多让学生自己体察、思索、消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发现疑问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培养其怀疑精神和创新思维,造就创新型人才。
四、学思结合
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决定性环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要任务。学思结合主要就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矛盾。孔子十分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孟子尤其强调思的重要性,甚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2]清代王夫之全面发挥了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其作了更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指出学与思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1]主张博学深思,学思并重,互相促进,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精妙概括。
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了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也是现代教学论仍在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在今天对我们仍很有启发。第一,要熟读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熟才能学得深透。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先入为主是学习之大忌,必须坚决摈弃。同时要独立思考、虚心静虑,领悟其深意处,达到千虑一得之效。第二,实施论辩教学。论辩教学尤适宜于高中及大学阶段实行。师生间通过问难论辩,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师生于论辩中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锻炼出敏锐的思维、深邃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多闻阙疑”。通过有疑研究,去伪存真,将外界获取的见闻经验,经过分析比较,演绎推理,综合概括,作出逻辑判断,形成新的知识概念。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解疑过程中要从已知引申到未知,于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悟出新道理,形成新见解,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功效。
参考文献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现代教育思想小抄 篇三
【关键词】孔子 人文教育 启示
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孔子,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培育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就当时的人口比例来说,其成就古今可与之比肩者甚少。孔子相当重视人文教育,他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以培养“贤人”和“君子”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德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教育。就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师徒,从他们身上去借鉴人文教育的智慧光华!
一、孝悌和诚信
(一)孝悌之义
孔子认为“孝悌之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论语》记载了关于“孝悌”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孝悌的作用,二是如何做才是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孔子“孝”的思想,影响甚广,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直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更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一定是忠臣。
今天的社会,尤其在教育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提倡孝道?我认为很有必要。其实很多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就是孝悌之义。一个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他就会心胸宽广,善良正直,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那么怎么做才是孝悌?我们可以给父母钱财,可以给他人帮助,也可以做一些社会公益,但从心底里真正去想他人之所想,发自内心地真正去尊敬﹑友爱﹑亲近,而且毫无怨言,有始有终,这很不容易。
父母师长有不对的时候,朋友他人有误会你的时候,怎么办?孔子认为要委婉指出父母的不对,“事父母几谏”,如果父母不听,是不是骂一顿?或是懒得管他,任由生死?孔子的主张是“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关于这一点,有的注释理解为“愚孝”,应该批判。但是我认为孔子的本意是做子女的要像父母当年抚育你时,对待你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一样,悉心指导,耐心等待,包容缺点,还要在旁边护航。
(二)诚信教育
孔子最痛恨没有信用之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求人们“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希望人们少说空话假话,要少说多做。
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信用危机。商业系统接连不断的恶性事件屡屡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政府的公信力因为个别地方和个别官员的不良行为,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有些年轻人出现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模糊和动摇,他们不屑于“老实做人”“吃亏是福”的生活信条,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把诚实正直看成木讷笨傻,这种认识﹑态度对他们的成长危害极大。
诚信教育并不难,难在不能形式化。教育学生心胸宽广,大气做人,首先要信任尊重学生,赏识教育在这里是最有效的。例如:实行无人监考;自我评定;违反班规校纪,实行自我惩罚;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等。让学生自我约束,或是因为觉得违纪是自我贬低,或是因為想不出自我惩罚的方式,学生觉得违纪很幼稚,很麻烦,就会有意识控制自己,不知不觉就成熟了。其次,诚信教育渗透生活小事中,要求学生诚信对待学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勇于执着探寻疑难,不轻言放弃。要诚信交往,和同学坦诚以见。
二、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孔子一生铁肩担道义,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也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一旦发生他认为有违原则的事情,他还是会挺身而出。
《论语·宪问》记载:作为臣子的陈成子杀死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简公,夺取了政权。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合“礼”的,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已经去官家居,孔子仍然沐浴上朝,报告鲁哀公,请求讨伐。碰壁之后,又向鲁国三位大夫报告,仍碰壁。孔子两次感叹:“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当时,孔子已经七十一岁高龄,鲁弱齐强,孔子并非不知,但孔子行事绝不计较是否可为,只考虑是否合“礼”。当此之时,有很多隐者,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道不行,就洁身自好,避世逍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也明知道不能行,但孔子仍然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可能都去做隐士,“知其不可而为之”能做一点是一点,能挽救多少是多少。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做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坚守道义,尽力为之。孔子的好多学生都很有政治才华,像冉有、子贡、公西华、仲弓等。孔子对冉有的批评,很能体现孔子对道义的坚持。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鲁国权贵季氏将要攻打鲁国的属国颛臾,冉有当时是季史的家臣,孔子认为冉有应该阻止这场不义之战,对冉有的推脱责任和鼠目寸光,孔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先进》记载,季氏富于周公,冉有作为季氏家臣,不仅不劝阻,反而帮助季氏搜刮百姓,聚敛钱财。孔子很生气,不再承认冉有是他的学生,态度鲜明地号召其他学生对其击鼓声讨。“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下,孔门弟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子路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忠勇豪侠,仗义果敢。卫国内乱,刚从外面回来的他,本来是可以避开这场灾祸的,但他“见危授命”,马上前去迎战,战至满身创伤而死。临死之前,子路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而死,成就了“儒者之死”。
孔子的责任教育在今天来说,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读书学习是为了一己之前途,甚至仅限于谋生,很少想到祖国的前途,社会的责任。学习的动机是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远大高尚的志向,学习的动机就不长久,没有动力,没有兴趣。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三、注重人格修养
儒家注重人格修养,期望塑造理想人格。论及的方法很多,择其一二述之。
(一)慎独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就是自洁自律,自查自省,自尊自强,自我提高。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论语》中有多处论及自我反省和慎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慎独的教育思想对高中生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高中生大多过了逆反期,情感发展基本接近成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自制力比较强,但有时也会出现知行不一,情感波动的情况,在纪律约束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能够“慎独”。高中的学生管理少从制度上考虑,多从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人文情感的熏陶上下工夫,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
(二)安贫乐道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很多高中生都把自己看成苦行僧:连接不断的打击和挫折,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老师又不能告诉学生放弃,于是我引导学生:觉得不合理的事情,要去改革,就先要去体会,将来上了大学,就去研究,还要研究国外的情况,等到研究透彻了,就有发言权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怎么办?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法宝——安贫乐道,作为学子,就是安贫乐学!
安贫乐学,先要做到朴实,不攀比,拒绝奢华。其次要减少功利心,看淡分数,全情投入到学业本身上,以求得一解,味得一境为乐。
《论语》有几处记载孔子安贫乐学: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学生才情各异,有大成就者并非少数,但他最欣赏的是颜回,原因是颜回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最高境界。他屡屡盛赞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引导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带领学生快乐探寻神秘的未知世界,以无求之心,未必不达有求之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认真踏实,心无旁骛的作风,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中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其中亲子关系已经由初中的叛逆和敌对转为理解与和谐,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同伴关系中,高中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善,性格也没有完全定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论语》有几处论及交友之道: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與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认为,不要担心没有朋友,只要“与人恭而有礼”,就“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子夏认为,交朋友要“敬而无失”,交朋友的原则是要诚敬,朋友处的越久,越亲近,就越要诚敬,相互间要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同时相处时要尽量避免过失。这一点对高中生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中生有的担心自己没有朋友会被别人笑话,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交朋友,有时为了交朋友,还降低要求,迁就对方,也不一定交到知心的朋友。有的高中生在和朋友相处时,把握不好分寸,亲密无间到触及朋友隐私,或者丧失自己原则的地步。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指出来。但是分寸的把握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太言辞激烈,太过分的劝告和要求,朋友往往到最后变成了冤家。孔子教学生“不可则止”,表面上看来好像在耍滑头,实则不然,朋友之间的规劝也要有限度,实在听不进去,就不再劝说,但是还一直关注,还是朋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达到“仁”的境界。朋友的层次就是你的层次,交有好学精神、品质优秀的朋友,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物以群聚,人以类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重视人文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重的都是德,成人教育。“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现代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尚独立的人,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也就非同一般。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4.教育学小抄 篇四
1、教育的概念0、(1)什么是网络教育:(2)网络学校的优点: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
3、(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当代教育的特征.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5.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5.2)为什么教育要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8.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9.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7.1)、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20.1)试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28.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37.1)教师职业劳动有那些特征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38.1)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39.1)、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 40、简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
51、简述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54.1)教学的意义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一节好课的要求)。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适应遵守哪些要求?)。85、简述试题的类型。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87.1)教学策略主要类型 88、简述德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89.1)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9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05、述德育的认知模式。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107.1)德育管理应意的问题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08.1)、班级管理的地位:(108.2)班级管理工的原则(108.3)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及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108.4)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11.1)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111.2)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14.1)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15.1)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17.1)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117.2)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117.3)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狭义上讲,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创造的,有目地的,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0、(1)什么是网络教育:1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2)网络学校的优点:
1、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
2、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3、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4、可按照学习者的意愿去进行选择
5、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答: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通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3)现当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0)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5.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1)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族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3)教育可以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5.2)为什么教育要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1)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2)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卓越有成效,必须建立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之上。(3)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8.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综之政治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力量变得越来越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9.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为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的重任。
2、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靠科学技术、人才A、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C、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D、教育可以改变劳动的形态。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国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3、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己有的科学知识,还负担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A、科学知识再生产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B、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C、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院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P43)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P44)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46)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7.1)、试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P48)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50)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0.1)试述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 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种特殊性使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的上具有特殊性。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休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P57)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P60)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38.1)你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资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一名教师就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答:
1、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67)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P67)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28.1)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A、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B、以往的教育一般只着重于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代替个别性。C、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P68)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P68)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P68)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P69)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P69)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P77)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P78)答: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37.1)教师职业劳动有那些特征
1、对象特殊,对象是有理智、有情感、有意识、有个性的众多的活生生的人。
2、内容多样,不仅是教一、二门课,改改作业,评评考卷,上课就来,下课就走,而是要关心学生的作面成长。
3、过程艰巨,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高级复杂劳动。
4、示范性强,不论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当作样板为学生所模仿。
5、创造性强教师的活动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程式可以套用。
6、周期较长,教师培养人却是一辈子的事。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80)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39.1)、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一种以身体的姿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交际工具特点:(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2)丰富的表现能力(3)较强的感染能力(4)表意的模糊性 40、简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P83)
答: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育上构成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B、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P94)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P96)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P100)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P103)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P104)
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四个步骤是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4.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P116)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P118)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P133)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一节好课的要求)。(P134)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P118)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适应遵守哪些要求?)。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P118)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85、简述试题的类型。(P136)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2)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87.1)教学策略主要类型 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型、形式型(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方法型(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和综合性(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的教学策略)。力。(4)发扬教学民主。88、简述德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P147)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3)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4)征。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89.1)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① 加强组织领导。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②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③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④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P125)⑤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⑥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致用。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P14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P127)定的共产主义者。”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答:(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27)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P151)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6、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5)直观性。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进行综合分析。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P156)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P156)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156)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157)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P169)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107.1)德育管理应意的问题
1、德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2、德育方法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3、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5、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
6、要借助于集体舆论的影响
7、德育手段要创新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08.1)、班级管理的地位:
1、班级管理营造着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2、班级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
3、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4、班集体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5(108.2)班级管理工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管结合原则
4、情理兼融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协调一致原
7、目标整合原则(108.3)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及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 学生管理中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奖励是在行为发生之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所给予的一种报酬,是向学生施加喜爱的刺激。惩罚是指在不良行为发生后通过对个施予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低或遏制不良行为的出现。
1、奖励的负效应(1)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2)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惩罚的负效应(1)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生理,导致退缩、逃避及说谎行为的发生。(2)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把避免惩罚作为行为的目的(3)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4)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5)不恰当的惩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妨碍智力及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3、注意的问题(1)奖励与惩罚的共同前提是要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必须把其视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2)奖励和惩罚的实施都应该与行为动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3)奖励和惩罚的实施都应着眼于他们的远期效果。奖励的其他几种形式
1、期望激励
2、环境激励
3、闪光点激励
4、榜样激励(108.4)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是教育活动的保证3,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4,是营造学生成长的必要环境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P176)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P177)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111.1)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求真务实,敢作敢为,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解放,崇尚个人价值实现。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如何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情境,如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优的条件。
2、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加强调发展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主体人格。(111.2)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明确发展的方向。
2、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4.1)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2)积极组织学生参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4)要注意强化感情(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15.1)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育人意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学生:
1、平等观,教师必须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并主动走的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2、个性观:即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3、发展观,即用发展的眼光看等学生
4、矛盾观,班主任要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
5、互助观,即班主任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施与者的态度,相信学一是不断地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自己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了学生的促进。
三、班主任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责任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不能抛弃一个后进生,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正确运用原则:扬长原则、对事不对人原则、潜移默化原则、合力原则(家长、学校、社会全力配合)、可接受性原则(教育者的身份意图应当能被爱教育者接受)、偏爱后进生原则
四、科学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五、千方百计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实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强化感情
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六、班主任要诚恳地做好学生的导师。
七、做好家访工作。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P183)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P185)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17.1)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1)“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的含义: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效果。(2)管理要求:第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转化个别学生;
三、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117.2)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1、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努力建立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愿景是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常使用的一个术语,意指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相似的目标。
2、班主任要贯彻多关心少评价的行动原理
3、良好班级文化的创建离不了科学的方法。(117.3)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5.护理教育小抄总结 篇五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界定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两大功能: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根本立足点、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和本体功能:培养人。
4,我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夸没细斯的《大教学论》建立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制度,确立了班级授课制。
5,社会物质生产是教育的基础并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与教育间的关系是决定于被决定。6,教育与文化的关系:①文化推动教育的质量:构成并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更新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影响教育的目的。②教育传播和普及文化:延续和更新文化,普及分化。③教育与文化的性质:文化与教育是相互部分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7,身心发展(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②个体后天因素,它赋予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③环境,是任何个体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就人而言,社会环境又是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④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⑤教育,对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发展起引导作用。
9,最近发展区(proxima zone)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位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两一种是个体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的指导和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国度节段即是~~.10,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最佳期: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时期。11,护理教育的任务: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开展护理科学、护理教育的研究,发展社会服务项目。护理教育基本特点:专业性质和任务的特点;教育内容的特点;教育组织与方法的特点;教育管理的特点。
12,护理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按培养护理人才的等级从低到高:中等护理学、护理学专科、护理学本科、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四层次。护理教育体系的形式结构: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基础护理、毕业后护理学、继续护理学教育。
13,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医院开办了中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较为正规的中国近代护理教育。1992北京医科大学获准正式招收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3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系获得批准独立二级学科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
14,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基本属性:发展潜能、发展需要、发展的主动能动性。15,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权利:人身权,在校学习阶的权利,临床实习的权利:知悉实习的安排、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合格的带教老师、对教师要求其执行,但自己在实习中未学习过或尚不熟练的技能,有权利拒绝执行,有权询问评价结果。
16,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义务:尊重,珍视美国一个生命、平等,关爱每一个患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各项护理技术;按要求参加临床见习和实习,并在带教老师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17,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劳动的高度责任心②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多样性,影响学生发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传播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巧性。③劳动的繁重性:担负的任务多样性,劳动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无限性。④劳动的长期性:效果的滞后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育规律决定教育劳动效果的滞后性⑤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的有区别的教学,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创造性的组织加工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育影响,灵活运用教育机智⑥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18,教育机智wisdom of education 对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19,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言语通过示范方式直接影响劳动的对象。
20教师的角色:知识的传递者,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伙伴,科学的研究者。
21,热爱学生是护理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为人师表是其重要特征。
22,护理学专业教师的智能结构:①知识结构: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与心理科学知识。②能力结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沟通能力,研究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23,敏感型(sensitivity)一个人对自己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及时作出情感反应的能力。
24,移情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护理学专业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敏感地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感情,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25,护理学专业师生关系的基本性质表现为:师生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职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26,良好的护理学专业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27,教育目的(aim of education)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8,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俊,德国的福禄贝尔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社会本位论:代表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迪尔凯姆,德国的凯头斯泰纳和纳托普。
29,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all-round development)指智力和体力,个性和社会性,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发展。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注的是人发展的质量
30,全面发展教育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包括四部分:德育moral education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智育interllectual education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重要组成部分。
31,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四部分: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各级护理院校),课程目标(各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课目)
32,培养目标training objectives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33,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系统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并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设立了思想品德与职业态度,知识,技能三类具体目标。
34,教学目标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5,认知领域,按认知技能从简单到复杂排序:知识,记忆所学的材料;领会,领悟学习材料的意义;应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所学的整体材料分解成构成成分;综合,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使之成为新的整体;评价,对学习材料做出价值判断。
36,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克拉斯沃尔(krathwohl DR)五个层次:接受,注意特定的事件、现象或活动;反应,参与或主动参与某事或活动;形成价值观念,指认识到某一事物,行为的价值,在行为上可表现出一定的坚定性;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将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比较,确定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及态度等应该形成和谐的系统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
37,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 domain:1972年辛普森提出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七层次:知觉,定势(心理、生理、情绪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8,护理教学目标编制技术基本要求:必须与总体目标相结合,包含本学科课程全部重要成果,符合教育心理学原则,具有可行性,具有可测性,与非目标教学结合。
39,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蔽课程、潜在课程,作用: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在的教学,不列入课程计划却可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道的作用。40,狭义的课程(curriculum):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等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41,课程的功能: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设置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是评估教学质量依据和标准。42,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43,核心课程的作用:它不受学科界限的制约,具有明显的跨科学性质,同时核心课程又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44,必修课(compulsory curriculum)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基本专业课程。
45,护理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促进护理学课程发展的动力;培养目标是护理学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教育科学发展是影响护理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条件。46,编制护理学课程计划的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合理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
47,学年制优缺点:优点:具有较严格的课程规划、计划性强,全国有较统一的课程计划,各课程有较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一套较具体的规章制度,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另外,同一年级的学生统一入学,达到要求,同时毕业,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缺点:统一要求,缺乏灵活性,所有学生使用一张课表,一份课程计划,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不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由于学年制是以年为单位处理学籍,所以学生中允许升级者,其不及格课程难以安排重修,应当留级者,除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课程外,已及格课程还要重修,必须延期一年才能毕业,跳级者也需跨越整整一年,易造成学生实践和精力的浪费。
48,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某门课程的学分绩点=该课程的学分×高课程的绩点;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课程绩点)÷∑课程学分
49,教材(subject material):包括教科书、讲义、补充材料、实验实习指导及视听教材等,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以简明准确的文字(图案)系统地阐述知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知识的载体。
50,护理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等
5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学说:桑代克的试误学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试误学习理论,三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
5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理论(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53,三个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和寻找获取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核心:有意义学习和同化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习看成对信息的加工、储存盒需要时提取甲乙应用的过程。
54,同化assimilation新知识被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吸收,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并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55,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一种工作记忆,经过感觉登记后再经注意而在时间上延续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保持信息长久不忘的永久性记忆,特点保留信息的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容量极大,包括个人的全部知识。信息来源为经过短时记忆加工后的内容。主要功能是备用,需要时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处理。
56,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分为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继运行的。57,遗忘的规律,遗忘的速度是西安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58美.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59,个体呈现习得行为的动机三种强化的影响:外部强化,即榜样行为是否导致有价值的结果,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替代性强化,即看到他人表现示范者行为后获得积极效果;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标准,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奖惩等形式调节自己的行为
6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61,自由学习的十大原则:人类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学习内容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学习目的和发展需求,才会产生有效学习;涉及改变自我的学习具有威胁性,容易受到抵制;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比较容易同化威胁自我的学习内容;当对自我威胁很小时,学生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学习;大多数有意义的学习室从做中学的;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与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就会促进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的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
62,过度学习(overleraning)过量学习,达到掌握标准以后的继续学习
63,记忆术(mnemoris)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或利用谐音等以协助记忆的方法。64,合理安排复习的策略,及时复习、循序复习、多样化复习。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及准备性。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干扰作用。
65.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合理正好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序列;建立新旧知识技能和简单与复杂知识技能联系的桥梁;注重学习原理、规则、模式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66,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形成过程:顺从,认同,内化。有效教学策略: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言语沟通法、角色模拟法、隐蔽教学法。
6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指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功能:唤起、指向、强化、维持。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材料的意义;提出明确、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成功的满足与失败的威胁;给予明确、及时和恰当的反馈;恰当运用评价;发挥教师自身言行的激励作用。
68,焦虑(anxiety)当前或预计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担忧的反应倾向。69,护理教学(nursing teaching在护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规范下,以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
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评定学习结果。
70,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护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本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须有直接经验作补充)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时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④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掌握知识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促进知识的掌握)⑤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必须以课内教学为基础)
71,教学原则(teaching principle)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恶人是而制定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72护理教学原则体系: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启发性;量力性;巩固性。
73,教学组织形式(organizatioal form ofteaching)教学形式,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的组合方式,包括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分类:班级授课,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74,班级授课特点:以固定班级为形式的集体教学,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由同样的教师上课,具有教学的集体性;在严格的学时规定下进行教学上下课统一时间,不同课程可以交替进行教学;在教师这个固定的环境上课,可保持教学活动的稳定性;在教师主导下,以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优点:保证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有利于经济,有效、大规模地培养人才;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保证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病史各科教师的教学活动协调一致;利于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缺陷: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郭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独创性受到限制;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75,护理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依据护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依据护理教学的内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76,课堂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测量与评定等。77,备课主要是做好三项工作: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案。教材是护理学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上课时整个护理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8,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方法恰当;重点突出;内容正确;表达清晰;组织得当 79,实训室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应护士的角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80,临床教学(clinical teaching)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变为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所必需的不同智力技能和精神运动技能的媒介。方法:经验学习法,带教制,临床查房,实习讨论会等。目标:知识,技能及态度。形式: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临床见习(clinical practice)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全部课堂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形式。
81,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1.学生的法律身份及责任2.带教老师的基本职责3学生的权利4患者的基本权利5潜在性的法律问题6实习生护理差错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82,现代护理教学方法:1一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2情景教学又称模拟教学法之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模拟情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特定专业所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83.教学的基本功能1使教学标准化2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3提供材料加深感知4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究学习活动5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7促进特殊教育并发症8促进教师作用的变化9有利于不同的教与学模式
84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科学的和全面的正理和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教学目标位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手机有关教学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被评价者的自我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诊断性评价称准备性评价是护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护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多用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了解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85,学业评价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问卷法,语谈法,自陈法
86,笔试:将事先编制好的十条做成试卷,学生按照规定的要求在试卷上作答,主考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统一评分,笔试有开卷和闭卷两种1)优点1一次考核题量大涉及广,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级运用知识的能脱离,其信度和效度较高2大批考生同时应试耗时少效率高3考生心理压力相对小,较易发挥正常水平4)学生试题相同,教师便于掌握评分标准,可比性强2)缺点1无法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作技能机压力下应变的能力2考生有可能凭借猜测或作弊得分
87难度:难度指数用p表示难度指数越大,试题单独越小。试题大难度p指在0.3-0.7之间较为适宜,一份试卷的所有试题难度指数平均值在0.5左右
88.区别指数的数值在-1—1之间,如果某题区别指数为正值,琪数值越大试题区别度越好 89评价考核质量的基本指标,期中最主要的是信度和效度。一次考核分数与其校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正值越大,其效度就越高,相关系数正值越小,效度就越低。当考核惩戒的信度和效度不能同时兼顾时,首先保证效度,在此基础上努力评价效度
90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并通过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91德育的意义1德育对社会的意义2对护理专业的意义3对个人的意义
92,德育任务(task of moral education)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93,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内容:人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9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道德认识moral conition)、情(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意(道德意志moral will)、行(moral behavior)的过程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时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④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⑤是长期、反省不断提高的过程。95,德育的途径:学科教学(专门学科教学,渗透在其他科目教学中的德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学习活动。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讲解报告和谈话及辩论);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96,榜样示范法(method of example demonstration)运用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影响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德育要求的方法。
97,美誉任务(task of aesthetic educatiom):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内容:自然美,艺术美,专业美。
6.现代教育思想小抄 篇六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3、鲁迅著名的杂文集有(坟)
4、《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选择要拾到好处
5、下列句子中“以”字作介词用,可解释为“凭借”的是皆以力战为名
7、各诗题中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杜陵叟
8、鲁迅小说《**》的线索是辫子事件
9、侯方域所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10、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激流三部曲)
11、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幻灭)
23、《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反对)
24、《米龙老爹》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25、《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刘向)
26、《虞美人》是一首(抒情词)
27、我国诗歌史哪位诗人的作品被誉为“诗史”杜甫
28、“五四”以后,郁达夫是哪个社团的发起人之一创造社
29、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小说家)
31、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2、《关山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抒情的?月夜
33、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杜牧《泊秦淮》
34、《日出》的作者是(禺曹)
35、成语“分崩离析”出自季氏将伐颛臾
6、《张中丞传后叙》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睢阳)30、下列作品中哪篇不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苦恼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气概 赡养 谄媚 枉费心机 巧夺天工
13、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
14、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15、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曹操)
16、《种树郭橐驼传》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类比方法)
17、《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
18、以下作家中,属于俄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的是(契诃夫)
19、下列哪位作家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20、茅盾《香市》一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_,在2008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②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_______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的认识偏离事实。规划、前提下、导致
22、李商隐《无题》中,推己而及对方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6、《行路难》是一首(七言歌行)
37、《谈时间》一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类比、对比和归纳论证)
3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王三胜)
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出口退税增量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后,是否会引发新的欠退税以及跨地区收购出口受限等问题,也需引起高度重视。40、《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1、以下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
42、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中国文明的实质)
43、《北方》选自北方
44、下列诗句中属于远景静态描写的是(旌蔽日兮敌若云)
45、唐诗坛上,号称“七绝圣手”且多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王昌龄
46、《马伶传》在记叙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时所用的方法是(倒叙)
47、《氓》选自诗经
48、《张中丞传后叙》中抨击的人物是(贺兰进明)
49、在《论快乐》中作者认为快乐是由什么决定的?精神
7.由孔子教育思想看现代的素质教育 篇七
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重点之一, 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品行修养的培养, 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 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 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 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会做人”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篇》) 。从“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 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 强调言行一致性, 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 反对“言过其实”的人, 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 信”, 尤其强调要讲诚信, 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人无信不立”。在教育过程中, 孔子还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提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及《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若以历史的目光来看待素质教育, 孔子无疑是注重“素质”教育的, 孔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素质教育所达到的水平。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 不仅是孔子对教育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而且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二.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学生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个性, 充分开发其潜能。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 以“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阳货》) 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 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 进行不同的教育, 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孔子对学生的智能、志趣和个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 (《论语·先进》) 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 他并不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个性特点, 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这一问题, 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 孔子曰:“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针对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并说如果“必不得已而去”, 则依序“去兵”“去食”, 强调了“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的观点。孔子意在鼓励子贡首先要牢固树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 孔子回答说:“先有司, 赦小过, 举贤才。”这是针对仲弓的气量小而对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几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在回答他们同一个问题时, 孔子均针对各人的个性弱点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 语言既带有勉励和要求, 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实施因材施教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对“闻斯行诸”的回答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论语·先进》) 可见孔子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从补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
“因材施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育方法, 对我们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很有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 “齐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们的主要教育模式, 并且现在还依然存在一些学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 以升学为教育目标, 夸大学习成绩,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个人特长的发展。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教育评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今天, 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 应“因人而异, 因事而宜”, 依据学生个体特点, 实施适应个性差异的教育, 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个学生, 不同的问题, 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实质上就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这句话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这一背景下, 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提倡启发式教学, 主张学思统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 也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启发教育不仅是启发学生透彻理解知识, 而且是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正如古语所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 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可以终身受用。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学生要获得知识, 就必须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关于“启”、“发”的论断, 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起源。愤和悱是一个人渴求知识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颜上的表现, 学生已经思考了但还没想通, 这时可以去启发他, 思考了并有所领会但还不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 这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的,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思维, 使其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的启发。学生不能从已知的一点推导到其他, 不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孔子就不会再重复去教授, ———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 再讲, 就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 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没有兴趣, 强迫灌输, 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孔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 自己和别人谈问题, 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须完善自我、以身作责
国务院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 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 孔子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孔子身正不倦, 率先垂范。他强调“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孔子提出教师以身作则要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本人有意无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获取智慧灵感, 孔子认为, 教师应认真诚实, 心口如一, 言行一致, 他尤为赞同“主忠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在盛赞老师时这样说:“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之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然从之, 未由己也。”这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艺术的真实写照。孔子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他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孔子身体力行, 学而不厌。他认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应该经常自问是否做到了“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提出“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鼓励教师“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他学习起来可以说达到入迷的程度, “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别人, 但在好学方面要比别人强。孔子不但“每事问”, 而且“无常师”。他对师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广泛, 凡有一技之长, 明一物之理的他都会拜为老师, 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最理想诠释。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即师德。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无私奉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能够创设一种乐学的气氛, 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学生接触、对话、交流, 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和见解深刻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 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运转的规律, 懂得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 教师还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要求、能力和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孔子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他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和敬业爱生的品质, 他的进德修业、永不停止的思想, 对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 都是值得学习的。
五.结语
总之, 纵观孔子教育思想无不孕育着素质教育的端倪,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1世纪, 如今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教师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及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必将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注入新鲜活力。
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理念有着某种内在关联性, 并且具有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孔子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借鉴意义。
8.现代教育思想小抄 篇八
关键词:孔子 仁 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03-01
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社会动荡,急需安邦治国之才。孔子适应时代需要,针对国学衰微的现实状况,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直到今天还闪着耀眼的光芒。
1 “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它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儒者”。所谓“儒者”,是指从事文化事业,体现儒家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儒”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已存在,这批人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术士,通过为富贵人家“相礼”来谋生。孔子首先要求他的弟子要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不只是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是他从事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须品德高尚。孔子“尚”德,把“德”视为人才必备的条件,是以德治国的倡导者。
南宫适问孔子曰:“后裔善射,酋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管。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南宫适能够从中总结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孔子主张德治,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有多方面的内容,“知、仁、勇”是三种最重要的德行,被称为“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针对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功能和作用说的。“不忧”是从情上说的,即是乐;“不惑”则是从知上说的,即不会受到迷惑,能明白事理;“不惧”是从意志上说的,即勇敢而无所畏惧。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同时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孔子将“仁”作为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说“仁”凌驾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权威之上,成为“仁”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共同奋斗的目标。
2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提出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孔子以前的教育是贵族教育,只有贵族才有权利接受教育,孔子办学打破了这个界限,一般子弟也能受到教育。
“有教无类”中的“类”字在古汉语中是多义词,一可解释为种、族类。所谓“有教无类”,即是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民族,没有“夷夏之防”。楚国在当时被认为是“蛮夷之邦”,而来自该国的公孙龙和秦商则是孔门弟子。孔子甚至还欲居“九夷”施教。二可解释为类别、等级。“有教无类”可理解为是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问出身;三可解释为条例或法式,“有教无类”相对于前代官学而言,孔子所办的私学,没有繁文缛节,具有灵活机动、相对独立的特点。孔门弟子三千,不分老少(颜回、子路比孔子小六岁;公孙龙比孔子小四十七岁);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与鲁);不分勤惰(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等。表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对于普及教育,传播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原则的主张和实践,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次历史性变革。但不足的是孔子完全把女子排除在教育之外。例如,代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有女子焉,九人而已。”这无疑是对女子教育权利的剥夺,反映了孔子认识的局限性。
3 “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也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品格,也是今人最为熟悉的孔子的精神。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师道方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指导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但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有较高的学识,即“教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老师如果不加强学习,也同样会落后,即所谓“学而不及,犹恐失之”。因此,孔子坚持“学而不厌”,主张“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并把学习当作乐趣和终生的事情,这是“乐学”精神,这就是“诲人不倦”。
孔子的这种精神,在《论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不仅不同的弟子经常提问,同一个弟子亦常反复请教。仅樊迟就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均认真作答。
“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是与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分不开的。在孔子的心目中,“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的出发点是来自他想改革贵族政治,实施“仁政”、“德治”的积极政治要求。他的一生就是以认真、严肃、踏实、负责的教学态度,忠诚的履行一个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对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后世学者评价甚高,梁启超更将其视为“孔子人生哲学第一要件”,认为“孔子特别过人处和他一生受用处,的确就在这两句话。”
4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一直被我们尊称为远的“至圣先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现代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尚“德”,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的首要位置,德智一体而德为主导;他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治国才干的贤人;他倡导“有教无类”,认为教育要平等,很好地践行了教育均衡;他主张“当仁,不让于师”;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勇于思考的进取精神。今天我们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诸多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观的契合,显示出人类思想精神的伟大与永恒。深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健全、充实及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是以培养“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理想。人们经由知识教育获取生存及生活的基本知识及各种技能,并且这种教育不再只停留于人生某一阶段,而是根据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 匡亚明.孔子评传[M].齐鲁书社,1985.
[3] 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4]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现代教育思想小抄】推荐阅读:
现代教育思想复习资料10-15
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07-27
现代教育测量系统11-03
现代教育理论意义09-09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09-27
郑大现代远程教育10-11
教育现代化体会10-24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07-13
创建教育现代化汇报07-16
现代远程教育在线作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