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2024-07-04

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精选5篇)

1.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篇一

《有机化学》(公共基础)教案

学时数:48学时 面向专业:一年级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

华南农业大学

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1 教案

第1章 绪论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2、理解和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理解和掌握共价键的类型、断裂方式及酸碱概念

二、教学重点:

1、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共价键的类型、断裂方式及酸碱概念

三、教学难点:

1、原子轨道、轨道杂化的概念

2、酸碱概念

四、难点突破:多举例,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有机化学研究对象及有机物的特点。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问。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共价键的本质;σ键、π键;杂化轨道理论。

(约4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共价键的均裂和异裂;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结合课堂提问)

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有机化学与农业的关系。学生自学为主。

八、课程小结:

(约10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强调温故知新,预习烷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二版)第1章 教案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烷烃的命名及构象

2、理解和掌握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理解和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机理

二、教学重点:

1、系统命名法

2、构象的概念

3、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三、教学难点:

较优基团的比较;构象分析;自由基反应机理,自由基稳定性

四、难点突破:多举例以解决较优基团的比较问题;利用电脑动画或模型加深学生对构象分析、自由基反应机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或分子模型)、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烷烃的结构;同系列;构造异构;碳和氢的分类。

(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烷烃的构象:乙烷的构象;丁烷的构象;优势构象。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烷烃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

5、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不同H原子的活泼性。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6、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自由基稳定性。

(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学的是有关烷烃的基本知识,这些大家在中学学习过,比较简单。烷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惰性,典型的反应只有卤代反应;烷烃的构象大家比较陌生,它是单键旋转引起的分子形状改变,一般用纽曼投影式表示。构象有无穷多种,一般讨论典型构象,要熟悉这些典型构象的能量差别。

2、预习烯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二版)第2章教案

烯烃(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烯烃的命名和顺反异构、烯烃的结构特点

2、理解烯烃的制备

4、理解和掌握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

1、烯烃的命名和顺反异构现象

2、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顺反异构

四、难点突破:利用电脑动画或模型加深学生对顺反异构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或分子模型)、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烯烃概述

(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烯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烯烃的顺反异构。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烯烃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学)

5、烯烃的成键情况和结构特点。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6、烯烃的制备(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7、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催化加氢;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注意区分构造、构型、构象的概念;顺反异构是由于其C=C不能旋转引起的,要熟练掌握构型的标记;烯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就象化学王国的“孙悟空”,变化多,这决定于它的结构中存在活泼性大的π键。

2、预习烯烃

九、作业:暂不布置

教案

烯烃(2)

3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亲电加成反应,马氏规则及其解释、正离子的结构

2、理解和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理解和掌握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4、理解和掌握烯烃的氧化反应;-H的取代反应

二、教学重点:

1、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马氏规则、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2、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3、烯烃的氧化反应;-H的取代反应

三、教学难点:

马氏规则的解释、正离子的结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自由基加成反应的反马氏规则、-H的活泼性

四、难点突破:

分析亲电加成反应发生的本质,即C=C双键π电子云作为富电子试剂,吸引缺电子的亲电试剂而反应。利用电脑动画加深学生对电子效应、正离子结构、自由基结构的理解,并应用于马氏规则、反马氏规则、-H的活泼性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亲电加成反应:与卤素加成、与卤化氢加成(马氏规则)、与酸加成、与水加成、与硼烷加成;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约7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反马氏规则。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烯烃的氧化反应。

(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烯烃的-H的取代反应,-H的活泼性。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化学性质主要是亲电加成,强调遵守马氏规则,强调马氏规则的解释、正离子的结构和稳定性比较;亲电加成是一类重要的反应机理,应从电子效应的角度深入理解。烯烃自由基加成反应的反马氏规则;烯烃的氧化反应;-H的取代反应和-H的活泼性。

2、预习炔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3章教案

炔烃与共轭二烯烃(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炔烃的命名、结构

2、理解和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

3、理解炔烃的制备

二、教学重点:

1、炔烃的命名、结构

2、炔烃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三键的成键情况、炔烃与水加成

四、难点突破:

利用电脑动画加深学生对电子效应和三键结构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炔烃的命名、结构。利用电脑动画图片分析三键C的sp杂化情况,两个π键的形成;命名与烯烃相似,举例。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炔烃的加成反应:有与烯烃相似的催化氢化和亲电加成,但与水加成有点特殊:只能与一分子水加成,产物转变成羰基化合物。分析为什么烯醇式为什么不稳定。也有与与烯烃不同的亲核加成(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炔烃的氧化反应:与烯烃相似,举例说明。

(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分析三键H的酸性产生原因,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反应本质,举几个相关的鉴别题、推结构例子让学生巩固理解。

(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5、炔烃的制备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是炔烃的命名、结构,炔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由于三键碳中有两个π键,因此是sp杂化,直线型分子;炔烃和烯烃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加成和氧化,但与水加成及金属炔化物的生成两个性质不同。

2、预习共轭烯烃和电子效应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炔烃与共轭二烯烃(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理解和掌握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共轭体系

二、教学重点:

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2、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共轭体系

三、教学难点: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共轭体系

四、难点突破:利用电脑动画加深学生对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共轭体系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由1,3-丁二烯的结构入手分析共扼体系和共扼效应、共扼效应类型;解释不同烯烃的稳定性。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共扼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4-加成,分析为什么有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反应的特征是,不需催化剂,一步完成,无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六元环化合物。举例如何写出反应产物,让学生作课堂作业,充分熟悉该反应。

(约3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约4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共扼效应及共扼二烯烃的结构、性质。由于共扼,使二烯烃既有单烯烃的性质,又有与单烯烃不同的化学性质,如1,4-加成,双烯合成。难点是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2、预习脂环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4章教案

脂环烃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2、理解掌握环烷烃的张力和稳定性的关系。

3、掌握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二、教学重点:

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

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四、难点突破:

利用电脑视频或分子模型,与开链烃比较,着重讲清楚椅式构象的横、竖键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环烷烃的张力和稳定性。着重分析为什么三元环不稳定,即非正常的σ键,弯曲键。

(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环烷烃的构象:环己烷最稳定构象中的竖键与横键;1,3—竖键作用,大基团尽可能占据横键。

(约4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芳香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5章教案

芳香烃(1)

3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芳香烃的分类和单环芳香烃命名

2、理解和掌握芳香烃的结构与休克尔规则

3、理解和掌握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

1、芳香烃的结构与休克尔规则

2、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3、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三、教学难点:

亲电取代反应机理、芳香性分析(休克尔规则)

四、难点突破:

与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进行比较来理解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多举例,讲清共轭π电子总数的计算方式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芳香烃的分类、单环芳香烃的命名。取代基优先作母体的顺序,举例说明,学生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后讲解纠正。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单环芳香烃的结构及芳香性的判断、休克尔规则。(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侧链的反应。

(约6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亲电取代反应机理,与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比较,说明为什么苯环是取代而不是加成。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和稠环芳香烃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芳香烃(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2、理解和掌握稠环芳香烃的命名、性质和定位规则

二、教学重点:

1、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2、稠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和定位规则

三、教学难点:

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其解释

四、难点突破:

从亲电取代的机理分析、理解定位效应和定位规律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定位效应及其解释:取代基对再取代活性、取代位置的影响,从反应机理分析解释。

(约4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稠环芳香烃的命名、性质和定位规则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旋光异构

九、小测验

十、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6章教案

对映异构

3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物质的旋光性、手性与对称因素等概念

2、掌握旋光异构体构型的表示方法、标记和命名

3、掌握两个手性碳和不含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构型的分析

二、教学重点:

1、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

2、旋光异构体构型的表示方法、标记和命名

3、两个手性碳和不含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构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

2、Fischer投影式的投影方法和书写规则

3、不含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构型的分析

四、难点突破:

1、从理解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入手,借助电脑动画图片和分子模型,并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

2、借助电脑动画图片和分子模型,并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Fischer投影式的投影方法和书写规则

3、从理解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入手,借助电脑动画图片和分子模型,并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物质的旋光性

(约分15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阐明旋光异构产生的条件,手性、手性碳、手性分子、对映体等概念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含一个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手性C原子的判断,构型的表示方法,Fischer投影式的投影方法,R/S、D/L标记方法,书写规则,对构型的标记及外消旋体、非对映体的概念(约4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含两个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含两个不同和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内消旋体的概念

(约分30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5、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复习和预习旋光异构相关内容和卤代烃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7章教案

卤代烃(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

2、理解和掌握卤代烷的性质

3、理解和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二、教学重点:

1、卤代烷的性质

2、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三、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四、难点突破:

采用对比的手法,从试剂进攻的部位、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稳定性等方面理解并存历程在反应中的比例差异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回顾烷烃的结构与性质,引入卤代烃

(约5min,语言表述)

2、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约分45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 机理

(约分25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和机理、卤代烯和卤代芳烃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卤代烃(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和机理和其它性质

2、掌握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1、卤代烷的性质和消除反应历程

2、掌握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消除反应历程;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四、难点突破:

采用对比的手法,从试剂进攻的部位、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稳定性等方面理解并存四种历程在反应中的比例差异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回顾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约5min,语言表述)

2、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和机理

(约3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格氏试剂的生成及其性质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性质

(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醇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8章教案

醇、酚、醚(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醇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掌握醇的制备

二、教学重点:

1、醇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醇的制备

三、教学难点:

醇取代和消除反应中的重排

四、难点突破:

从理解醇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和取代、消除反应机理着手,并与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进行比较,理解碳正离子重排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醇的结构特点与物理性质(氢键的影响)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醇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注意与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进行比较(约4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醇的制备:格式试剂法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酚醚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醇、酚、醚(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酚的分类、命名

2、理解和掌握酚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3、掌握醚的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和性质

4、掌握酚和醚的制备

二、教学重点:

1、酚和醚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醚的williamson合成法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结构的酚的酸性比较

2、醚键断裂的方向

3、醚的williamson合成法中原料的选择

四、难点突破:

1、从周围基团结构对O—H键断裂难易程度的影响着手分析引起酚的酸性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酸碱性比较的基本思维方式

2、从理解机理着手,理解和掌握醚键断裂的方向

3、从理解卤代烃的取代机理着手,理解和掌握醚的williamson合成法中原料的选择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酚的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和性质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酚的制备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醚的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和性质;、环氧乙烷的反应及其在合成题中的应用

(约3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4、醚的制备:

williamson合成法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醛酮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9章

教案

醛和酮(1)

3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醛酮的分类、命名

2、理解和掌握醛酮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

1、醛酮分类、命名

2、醛酮的结构特点和亲核加成

三、教学难点:

醛酮的结构特点和亲核加成活性比较

四、难点突破:

从理解亲核加成机理着手,分析影响亲核加成活性的因素,帮助学生掌握反应活性比较的基本思路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醛酮的分类、命名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醛酮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亲核加成反应:与氢氰酸的加成;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和活性比较

(约5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的加成;与醇的加成;与水的加成;与格氏试剂的加成;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约5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醛酮的其它性质、醌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醛和酮(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醛酮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理解和掌握醛酮的制备

二、教学重点:

1、醛酮的-氢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2、醛酮的制备

三、教学难点:

醛酮的-氢的反应

四、难点突破:

从醛酮的结构入手,运用诱导效应等进行分析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1、回顾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约5min,语言表述)

1、醛酮的-氢的反应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2、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3、醛酮的制备

(约3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羧酸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11章教案

羧酸及其衍生物(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掌握羧酸的命名、理化性质

二、教学重点:

羧酸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羧酸的化学性质

四、难点突破:

分析羧基的结构,-C=O与-OH连在一起,化学性质为什么与单独基团有所不同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引言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简要回顾羰基和羟基的性质,提出问题:如果这两个基团连在一起,理化性质会有哪些变化?从而引出羧酸的概念。

羧酸的命名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举例说明,举含有羰基、羟基、双键的羧酸为例,并以此归纳所有链状化合物的命名规律。

羧酸的物理性质

(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重点是羧基对其熔点、水溶性的影响。分析羧基的缔合,羧基中羟基的氢键。用幻灯展示熔点、溶解度数据,与烃、醛酮比较,让学生得出羧酸物理性质的特点。羧酸的化学性质

(约4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酸性:

酸性表现,引导学生得出其酸性比醇、二氧化碳强,分析为什么比醇强。

转变成衍生物:

投影显示反应式,问学生这些反应式中有什么共同点?(实际上是羟基被其它基团取代)这与醇羟基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练习写几个反应式,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个别化合物

生物体中、药物、精细化学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羧酸类化合物,加深学生对羧酸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约2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羧酸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命名与一般开链化合物差不多,先选择主链,羧基编为1号;羧基能形成氢键,沸点较高,羧基是亲水基团,羧酸具有一定的水溶性;羧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酸性、转变成衍生物。

2、预习羧酸衍生物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羧酸及其衍生物(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2、掌握羟基酸的脱水反应

3、掌握三乙(乙酰乙酸乙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4、掌握类脂中几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命名,皂化反应

二、教学重点:

1、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变规律

2、三乙(乙酰乙酸乙酯)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1、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变规律

2、三乙(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四、难点突破:

着重分析酰基上的亲核取代机理;通过多举例来掌握三乙(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引言

(约5分钟,语言表述)

羧酸可转变成一些衍生物,此课将再详细认识衍生物间的转变、联系。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物理性质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这一节内容简单,让学生自学10分钟,教师提几个问题、习题,学生思考,教师解答,从中启发学生找到一些规律。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重点内容,先讲解酰基上的亲核取代机理,以此作为衍生物之间转变的通式,然后变化不同的取代基,教师示范以及让学生自己写出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式,让同学体会反应规律,教师分析启发。

羟基酸得的脱水反应(约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β-二羰基化合物(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三乙(乙酰乙酸乙酯)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类脂中几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命名,皂化反应(约10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是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变,及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虽然反应式比较多,但全部可用酰基上的亲核取代机理理解。

2、预习含氮化合物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12章教案

含氮化合物(1)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掌握胺和酰胺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

胺和酰胺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难点突破:

氨与胺的结构对比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引言

(约5分钟,语言表述)

前面学的几类化合物都是C、H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及其衍生物,如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等,这一章要学习含N化合物及含P化合物。含N化合物重要的两类有胺、酰胺,下面分别学习。

结构、分类、命名

(约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出问题、举例、提示、归纳)

结构:是氨的衍生物,与氨类似,保持三角锥形。

分类:注意比较伯仲叔胺与伯仲叔醇的不同。

命名:与醚类似点。

化学性质

(约40分钟,电脑展示反应式,结合黑板讲解)

碱性、烃基化、酰基化与氨类似,注意比较,让同学们能更清楚地理解这三类反应的本质。然后让同学们写出一系列不同结构式的反应式,以巩固所学知识。由酰基化引出兴斯保反应,磺酰胺的酸性可与硫酸、磺酸对比,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亚硝酸的反应,让学生先思考一下。

酰胺

(约3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虽然在羧酸衍生物中接触过酰胺,但讨论得不够深入。

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是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让学生复习反应机理,写几个反应式。与亚硝酸的反应,让学生先思考一下。重点讲解霍夫曼降解。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主要是胺和酰胺,重点是两者的化学性质。胺的化学性质主要和氨对比;酰胺属于羧酸衍生物,其化学性质可参考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2、预习重氮、偶氮化合物

九、作业:暂不布置教案

含氮化合物(2)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掌握重氮盐及其它含氮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二、教学重点:

重氮盐及其它含氮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三、教学难点:

重氮盐的生成及结构

四、难点突破:

比较法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引言

(约5分钟,语言表述)

含N化合物除了胺、酰胺外,还有重氮盐及硝基化合物;N和P是同一主族,因此两者成键情况形成的化合物结构类似,含P有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

重氮盐

(约40分钟)形成:芳香伯胺与亚硝酸反应。对比脂肪伯胺、酰胺与亚硝酸反应产物,分析原因,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反应机理。

重氮盐的反应:重氮盐是一个弱亲电试剂,能对酚、芳香胺进行亲电取代;重氮基也是一个较好的离去基团,能被其它基团取代

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约2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其它含氮化合物:

尿素的水解反应,二缩脲的生成和应用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13章

教案

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掌握杂环化合物的概念、及部分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

杂环化合物的概念、及部分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杂环化合物结构的理解

四、难点突破:

教师讲解,并与芳香烃对比,分析特点,学生记忆,课堂作业,强化印象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引言

(约5分钟,语言表述)

以前学习的环状化合物叫碳环烃,及环中只有C原子,这些环状化合物和开链烃化学性质差别不大。今天要学习的是含有杂原子的、且具有芳香性的环状化合物,是另一类以前没有接触的化合物。

概念

(约5分钟)

重点讲述杂环化合物和一般环化合物的区别,即杂原子和芳香性,并举环酯、环酰胺、环醚、环酸酐的例子,说明它们不具有芳香性,化学性质和一般环化合物无多少区别。因此不能规为杂环化合物。

命名

(约20分钟,学生自学、电脑、黑板、语言表述)

采用音译法。编号从杂原子开始。举例说明

结构

(约15分钟,电脑、黑板、语言表述)主要介绍三个五元杂环、一个六元杂环。分析为什么具有芳香性;五元杂环和六元杂环的电荷分布,以此说明为什么五元杂环是富电子杂环,六元杂环是缺电子杂环,为下一步学生理解其化学性质作基础。

化学性质

(约40分钟,学生自学、电脑、黑板、语言表述)亲电取代:与苯比较活性,由电子分布说明原因,重点是几种杂环化合物亲电反应活性的比较。

酸碱性:从结构上说明为什么吡啶具有碱性,吡咯具有微弱酸性。提问:比较一系列化合物的酸碱性强弱,借此机会归纳总结。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

1、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预习糖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15章教案

碳水化合物

2学时

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

谷文祥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单糖的开链式结构、哈武斯结构式、构型标定等

2、掌握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结构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

开链式结构、哈武斯结构式、构型标定;

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结构和性质、苷键类型的判断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哈武斯透视式、构型标定;

双糖的苷键类型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四、难点突破:

费歇尔投影式转变成哈武斯结构式

五、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电脑动画图片、黑板板书穿插教学

六、教学工具:电脑、黑板、课本、分子模型

七、教学过程

概念、命名、分类

(约10分钟)概念: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用幻灯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糖的结构式,解释概念的含义。

命名:俗名,不采用系统命名,举例说明,解释不采用系统命名原因

单糖的结构

(约35分钟,学生自学、电脑、黑板、语言表述)开链式结构:费雪投影式表示,为什么要用立体表示;D,L构型的判断标定。

氧环式结构:氧环式结构的提出证据;为什么能形成氧环式结构;α、β的判断;哈武斯表示式提出理由;由开链式结构如何写哈武斯结构式;为什么要采用哈武斯结构式;哈武斯结构式中α、β的判断;举例说明,学生课堂作业,分析纠正错误,反复强化。

单糖的化学性质

(约30分钟)氧化反应:溴水氧化;硝酸氧化;费林、吐伦试剂氧化。各种氧化反应的特点、产物。与醛的氧化反应对比。

还原反应:氢气加成;NABH4还原;联系羰基的还原反应,对比。注意还原产物的构型。

成脎反应:与醛酮类似反应对比,分析异同点。

成苷反应:与半缩醛转变成缩醛反应对比。

显色反应:重点是莫里西显色和西若万若夫显色

双糖

(约10分钟,学生自学、电脑、黑板、语言表述)还原性概念:判断标准。

苷键类的判断:

苷键与性质的关系:与还原性的关系;与变旋光性的关系。

常见双糖的结构特点:水解产物;苷键。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纤维二糖

八、课程小结:

(约5min,语言表述)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是单糖的结构,结构构型的判断,哈武斯表示式;单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成脎、成苷反应。

九、作业:见《有机化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14章

2.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篇二

关键词:油田应用化学,本科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油田应用化学实验是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专业实验方向之一, 是把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运用于石油钻井、完井、采油、集输及污水处理等工程技术中的实验学科。课程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油气田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把化学剂结构、性能、作用机理、地层地质条件、工作液施工参数等方面有机结合, 使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月, 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用化学协助组给应化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 那就是将应化专业定性为应用型理科, 并指出应化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应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体验, 了解化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 由此架构“学”与“用”的桥梁。实验教学环节也必须体现其应用理科特色的根本, 因此加强适合于应化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化专业实验教学之区别于化学专业在于其应用性强, 而与工科的精细化工专业的区别又在于其理论性要求高。在很多学校中, 应化实验教学从师资配备、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和相近的“化学”和“精细化工”过于相似, 特点不鲜明, 总结如下:

(一) 专业性师资缺乏

很多学校的应化实验教师多来自相近的化学或精细化工学科, 往往前者重理论轻实际, 而后者重实验环节, “工科”倾向明显, 缺乏理论高度。在很多重点院校, 大量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由研究生担任, 虽然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解决专业实验教师的紧缺, 然而由于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 实验水平参差不齐, 对实验内涵的掌控以及突发问题解决明显弱于专业实验教师。不同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能力培养, 造成其后继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二) 设备陈旧老化, 实验教学经费不足

目前学校划拨实验经费有限, 而招生规模扩大, 实验经费与实验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 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 实验内容应用理科特色不足

很多理科强的院校, 大量基础性, 验证性实验占据实验教学大纲主体, 而探索性, 开放性, 生产实践性实验内容偏少。因此造成学生所学和工业生产严重脱节。毕业生对于生产实践的适应能力差。而在工科背景院校的应化专业, 实验内容又过于接近生产, 缺乏理论高度, 学生更多在反复从事体力性、重复操作, 缺乏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实验解决的能力。

(四) 管理缺位, 实验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很多学校, 专业实验教学教师无论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进修深造, 还是申请科研项目等机会明显不如教学科研型教师,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这也造成部分专业实验老师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方式陈旧,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很多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往往由于精力所限, 途径不畅等原因, 不愿意投入到本科教学中。

(五) 科研推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科研课题带动本科生实验教学, 是当前应化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而在很多地方性高校, 学术气氛不浓厚, 科研风气没有形成, 由此造成实验内容与当今最新科技发展严重脱节。而在一些科研实力强的重点高校, 由于学校对于科研人员考核的量化指标越来越细致、实效。大部分课题组十分重视科研效益、经费使用和研究生实践, 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实验室从事基础实验普遍存在“三怕”:怕影响课题进展进度, 怕影响研究生科研实践, 怕浪费课题经费甚至怕课题泄密。对本科生到课题组从事基础化学实验, 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六) 现有实验教学考核形式单一

往往根据学生达到预定结果的接近程度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来判断成绩, 而依据主要限于实验报告。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虽好, 然而对于教学大纲中大量具有探索性、实验结果不确定的内容则不一定合适。根据国外应化实验教学中著名的“Inquiry through Design”设计探究法, 其核心在于:探究和设计。因此考核重点应突出如下方面: (1) 学生是否通过对所学原理、方法、事例等的探究, 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 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探讨、总结是否具有创新思维; (3)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行业规范, 文献应用是否合理和适合等; (4) 实验结果的重现性、环保性:原料的原子经济性和投入产出比。这些对于体现一个学生综合实验素质比之单纯实验结果好坏更有说服力。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些措施和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 宁波大学应化专业进行针对性实验教学改革, 效果明显, 总结如下:

(一) 精选实验内容, 既有理论高度, 又必须突出应用性

搞好应化专业实验教学, 首先必须精选实验内容, 特别是那些有理论深度的应用性实验。在基础平台教学中强调实验技能训练, 而在专业模块中强调理论指导下应用创新。要作好这点, 必须认识当今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内涵, 即物质制备、性能测试与结构关系。相应实验结构分成3个层次:基本、综合、设计。对于应化专业学生, 实验教学还必须强调“理论高度”, 以区别工科的“精细化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强调基础理论, 所以分析、有机等基础实验课时与化学专业差别不大。学生通过理论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提高了科学鉴赏力。在实验教学中还必须侧重于综合, 设计性教学, 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基础平台实验教学内容集中在2个领域: (1) 油田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制备, 结构表征分析, 驱油性能评定; (2) 精细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制备, 结构表征分析。所开设的实验教学领域偏少, 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模块实验, 总体上要求学生动脑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性无机、有机合成、物质结构鉴定、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要求学生学习合成路线的选择, 掌握测试样品的制备, 了解波谱数据的解析, 进而培养学生的系统实验思路。

对于设计型实验层次要求则是综合基础上创新。内容包括: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探索化学过程微观机理。实验要求为:熟悉现代分析仪器, 掌握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对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分析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 从而掌握微观机理的探索、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多途径结合作好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是应化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架构“学”与“用”的桥梁, 对于应化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而多种实习途径相结合效果会更明显。我们的实习包括: (1) 实习基地实习; (2) 分散自主式实习; (3) 计算机仿真实习; (4) 参观性实习。这样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 优化结构、层次, 建立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专业师资建设对于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区别于化学专业的实验老师, 应化的实验教师更应该来自生产第一线, 或者所从事的科研实践和工业生产结合, 既是教师又是技师, 不能简单以职称和学历层次论教学水平高下。我们不唯学历遴选实验教师, 让那些有生产经验和与企业有联合课题的老师担任实验教师, 同时鼓励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学历教师积极下企业找课题, 并把好的实践经验用于本科生实验指导。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 我们对实验老师要求十分严格。规定他们指导人数的上限, 平均每个同学指导时间;必需的准备实验时间, 并要求严格记录。同时学校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经费, 特别是实习的经费, 并交由指导教师负责。学校十分关心实验教师的个人发展, 包括深造学习、职称评定, 帮助他们参加课题组科研实践, 以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三) 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方式

对于基础、综合、设计型实验考核方式可以不同。对于后两者, 除了考核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外, 还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特别是应用所学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系在实验教学中, 对开放性实验的考核指标制定如下: (1) 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 文献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2) 设计研究方案, 撰写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开题报告; (3) 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和失败原因的全面准确性; (4) 实验过程的创新性和操作规程性; (5) 是否体现绿色化学和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注意节约原材料, 以最少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每一部分根据实验内容特点, 设置不同的分数比例, 综合打分, 对评价具备全面实验能力的学生帮助很大。

(四) 优选或者自编合适的教材

目前应化专业实验教学采用的化学实验教材分科单列, 很多与化学和精细化工教材相似, 造成理论和实践性的偏颇, 且原理性、验证性实验过多, 而结合生产实际的新材料、新工艺实验却很少。因此这些教材虽然包括很多新的研究成果, 但却未能很好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既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成果,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故有必要编写适合各高校, 特别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实验教材, 使毕业生更好服务于地方,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东北石油大学地处国内最大的油田生产基地大庆地区, 所以考虑我校学科建设和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特色, 我们特别重视自主实验教材建设。将大庆市的油田重点行业、功能材料与制备和我系老师们的重点专业大量成熟的科研成果作为素材写入自编实验教材。这样既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应用特色, 又体现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才”的办学宗旨,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当地油田生产经济建设实践中。

三、结论

近年来,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系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师资教材建设和严格管理, 特别是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 使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特别是自主设计实验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祖福.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4, (5) :5.

[2]陈祖福.迎接时代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高等理科教育, 1997, (2) :1210.

[3]谢高阳, 等.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J].大学化学, 1994, 9 (1) :12.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5]段善利, 李萍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4) :19-20.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91-93.

[7]邢廷卫, 冯昭昭, 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4) :84-86.

[8]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90 (4) :58-60.

3.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优化;构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绿色化

无机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实验的兴趣、习惯及技能的培养[1],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学习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结合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实验为主,大多数实验项目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操作简单,无非就是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加试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我们系学生的素质特点和实验情况,将验证性实验的开出率从原来的85%降到了30%左右,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对大一的学生而言,实验能力还未具备,应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的深入。在进行综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质的检测手段有所了解,对大型仪器有了概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平时的每个实验成绩 = 实验预习 10 分 + 基本操作 40分

+ 纪律卫生 10 分 + 实验报告 40 分 =100 分[2]。实验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试验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有些学生不进行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过程中则手忙脚乱,做了这一步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操作是实验过程中的核心骨,基本操作一定要规范,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检查,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打分,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规范操作技能。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打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实验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测评。而学生的总成绩则可以这样来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之和/n)。

三、体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构建多媒体实验教学辅助体系

无机化学实验所用到的试剂达140多种,其中很多都是毒性较大的。还有一些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制备实验中还会产生一些刺激性和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无机化学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必须要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的条件下(如常规仪器的使用、重要无机化合物合成及性质实验等)必须要删减一些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如氯气、硫化氢的制备等。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达到绿色化。对有毒性的这类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这类教学课件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计算机演练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自已制作课件,将一些实验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卤素中饱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费劲。为了实验现象很明显就必须制备氯气,但是氯气有毒,而且味道很难去除。为了一个小小的验证试验却要花费实验工作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还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客服这些缺点,实验老师可以将此实验制作成课件,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而且保护了环境。将多媒体融入到实验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可以无形中教育他们保护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是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走绿色化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实验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有很多实验技能需要掌握,而在那么有限的实验课中,根本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那么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平台,那些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够的学生才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 ,这样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快速提高。开放实验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 、 提高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而且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 , 提高了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率。

结束语: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跟随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实验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4.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篇四

目前, 大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创新理念认识存在局限性且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3]。我校分析化学是动物科学、生命科学、植物科学、食品药品等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 在第一学期上过普通化学定性类的实验后, 分析化学的定量实验在锻炼学生的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随着近年来我校教学计划的不断改变,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课时不断的压缩, 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优化分析化学实验项目, 倡导绿色化学

在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前, 我校的分析化学实验分为两类, 一类为36学时, 12个实验项目;一类为27学时, 9个实验项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的实验项目分别为:酸碱的配置和比较滴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测定、甲醛法铵盐中氮的含量测定、混合碱的测定、自来水钙镁离子的测定和COD的测定、H2O2的含量测定、氢氧化镍的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电导法测定盐酸的浓度、分光光度测定铁的含量等基本的9个实验项目和维生素C的测定、磷的比色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氯离子3个特殊的实验项目。其中环境化学专业、中药专业等为12个实验项目, 其余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大类等其他各专业为9个实验项目。

随着2010年9月新一轮教学计划的改革实施, 分析化学实验课时压缩为18课时, 6个实验项目分别为:酸碱的配置和比较滴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测定、混合碱的测定、自来水钙镁离子的测定、COD的测定、分光光度测定铁的含量等。

根据的实验的污染毒害程度, 取消了甲醛法铵盐中氮的含量测定, 因其测定时采用甲醛释放铵盐中的氢离子, 甲醛浓度为50%, 实验时缓慢挥发出来的甲醛气体, 弥漫整个教室, 学生、老师的眼睛首先直接受到伤害, 泪液分泌较多, 感到泪流不止, 有些学生甚至眼睛红肿数日才好, 所以该实验的取消很好的保护学生。H2O2的含量测定的取消, 因其使用的氧化还原直接滴定法, 也较为简单, 还可以减少金属锰对环境的污染。

2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由于主客观诸多原因, 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在教学方式上, 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实验的每个步骤, 都进行详尽的讲解, 甚至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这种单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的意识。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就是要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要把教师由实验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指导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要由传授知识转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操作刻板,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所学知识的验证,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实验指导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对理论教学知识进行验证, 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 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较弱,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是很难适应社会要求的。

使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分析天平、容量瓶、酸式碱式滴定管、移液管、分光光度计等等的使用, 讲解内容多, 课堂知识容量大, 操作技术规范严格, 有些操作需要展示操作细节, 仅靠实验老师在现场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是以课件的形式进行讲解的话, 尤其是滴定终点的判断, 可以缓慢展示终点的变色过程, 呈现逼真的终点颜色;或者把这些课件放置到校园网上, 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前一定观看, 这样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所提高。这样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 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方法要领。充分提供实验教学条件, 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 不断添置新的实验设备, 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

在我校上分析化学实验的学生每年高达45个班级1 300多人, 如果能够使用多媒体实验教学, 那也会大大减轻老师的身体负担, 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上面。

3 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由于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依附于其理论课, 其考核相对简单, 以前只是在试卷中体现15%的实验内容, 学生基本都能够回答正确, 但实际操作很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实验课, 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不高, 认为实验课上不上无所谓, 实验做得好坏一个样。实验预习报告只是搬书抄书, 对实验原理和内容真正理解的学生很少;实验操作敷衍了事, 甚至不做实验, 看见老师过来时, 赶紧就摇几下锥形瓶而已, 这样的学生经常会有;平行滴定三次, 有些学生只做一次或者二次, 等到记录实验数据时, 就编数据;做实验慢的学生一旦看到别的同学做完实验就开始着急, 又开始编数据;实验操作不规范, 量的概念比较模糊, 数据记录和结果表示不够规范, 对滴定管保持垂直、估读、对移液管的拿取时的左右手操作, 容量瓶的定容等等。

根据以上的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套考核的方法, 是对每一步的操作都制定了规则, 该方法的考核步骤有:实验前的检查仪器是否够用、滴定管的清洗润洗装液、容量瓶的清洗、移液管的清洗润洗移液、滴定管是否排气泡、移液的左右手是否正确、移液的多少是否准确、容量瓶定容姿势及刻度线的到达与否、滴定时的姿势、颜色变化对错、锥形瓶摇晃是否规范、滴定前后读数时是否垂直及正确、最终结果是不是准确、误差多大、实验卫生等。我们把组分的分析 (混合碱的成分分析) 的那次实验作为考核实验, 每到考核实验时, 学生实验特别的认真, 生怕那个步骤做错, 效果非常的明显。但是该考核步骤很多, 如果是一个老师上课的话还是无法很好的执行, 所以每次考核实验都会安排两个老师, 并且将最后的考核结果乘以30%纳入最后的总成绩 (考试60%, 平时作业课堂10%, 实验考核30%) 。

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际上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 学生也觉得这样的考核方式比以前的要好。

4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验兴趣。我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原来的仪器、设备陈旧, 基本2002年以前购置及建造的, 由于我实验中心的使用频率很高, 少数学生不爱惜仪器设备等原因, 导致很多仪器设备存在着极大的隐患。根据这种情况, 实验室的当务之急是要更新仪器设备等, 以提高实验效益。

从2007年开始, 学校对我实验室给予了较大的重视, 投资并改善了本实验室的仪器及设备, 包括实验室的台面的更换、仪器的更新换代、布置、通风设施等。2007年将实验室原来的722型分光光度计的更换为722N或722E的新型号, 2008年将老式的万分之一光电天平更换为奥豪斯电子天平, 更换实验的水浴锅为数显的新式水浴锅, 2009年实验室布置了新的画面, 增加的名人名言的图画, 更换新式的酸度计及电导率仪等, 2010年重金更换实验是台面为新式的实心理化板, 增加通风设施, 重组实验室的试剂室和玻璃仪器室。并对实验室进行分类,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增强实验效果, 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5 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 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探索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 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原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在分析化学实验后期教学中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学生验证并操作的传统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我实验中心每学期定期开放实验室,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仪器、药品,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开放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 使学生由被动实验转为主动实验。从每年的开放实验室的结果来看, 参与的学生的在实验技能方面,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内容, 鼓励学生提前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 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条件, 鼓励学生自带实验课题进入实验室, 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环境, 培养优秀人才。

6 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室各教师均能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在实验的积极性、对实验的热情、实验的动手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每次实验好像时间不够一样的, 这种变化从各学院的老师那里的反映得到印证。当然, 在我校学生众多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实验技能一直是我们的研究课题、讨论的话题, 我们将不断的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需求, 不断完善和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优化实验项目, 改进教学手段, 改革考核方式, 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分析化学实验课是我校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分析化学实验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 实施了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效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草案) [J].大学化学, 2005, 20 (6) :19.

[2]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分析化学实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天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教学大纲 篇五

关键词: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教育改革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化学本科教育的两个方面, 目标是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素质优良, 品行端正, 而且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较高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化学专业学生入学后要通过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理论课学习, 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同时每个学期做一定量的基础化学实验或专业实验。最后是毕业论文实验阶段, 学生进入专业研究室, 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从事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实验和研究, 在完成规定的任务, 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通过后大学毕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以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目的, 以基本操作为主。学生通过这些实验, 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实验的基本操作, 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培养兴趣, 培养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毕业论文实验则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以科研为主。学生通过毕业论文实验环节, 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归纳、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是从事化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化学本科毕业生在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现状分析

关于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已有一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和研究, 指出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查阅和翻译、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撰写、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中存在诸如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环节的冲击, 教师对毕业论文教学投入不足, 科研条件差等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和改革建议[1,2,3,4]。笔者主要就毕业论文环节的时间安排和教师指导这两个方面提出如下见解:

(1) 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实际动手做实验时间比较短。目前一般情况是大四学生第一学期上理论课, 第二学期做毕业论文。学生进入研究室后, 根据研究课题首先查阅中外文文献, 了解课题内容, 并做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 之后进入实验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得出一定结果。实验结束以后, 整理数据, 撰写毕业论文, 准备论文答辩等又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还要做就业活动和研究生复试准备等。这样, 实际做实验的时间不足三个月, 得到的锻炼和收获比较有限。不少学生对研究课题和实验过程变得熟悉, 进入状态时, 期限便到。而与此相反, 第一学期的理论课学习任务比较轻。多数学生在三年级结束时, 选修课程学习任务基本完成, 拿到规定的学分。这样, 大四第一学期只需上少数几门必修课程。这种情况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比较有利, 而不考研的学生就难免产生放松情绪。

(2) 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上存在漏洞。毕业论文环节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3]。学生的进步除了自身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和管理, 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必不可少。而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很多教学和科研任务。备课和授课, 带基础课或专业课实验, 做科研和指导研究生, 撰写学术论文及各类项目申请书和结题报告, 参加学术会议等, 很多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还有些学校师资力量短缺, 出现一个教师带学生过多的现象。这样, 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所带的每个学生进行详细指导。另外, 近年来大量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行列, 他们带学生毕业论文的经验还不足, 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也有个别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对学生疏于管理, 指导不到位, 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2 改进措施

2.1 强化毕业论文实验环节

为解决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实际动手做实验的时间短的问题, 把毕业论文实验期限改为一学年, 即把目前进入研究室的时间提前半年。学生在第一学期除了上规定的理论课, 就做毕业论文实验, 这样就有第一学期的大部分和第二学期全部的时间做毕业论文实验, 可大幅度地延长实际做实验的时间,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毕业论文课题内容, 掌握各种实验技能,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事实验的时间越长, 经验越丰富, 实验操作越熟练, 理解和体会就越深, 效果就越好。其次, 这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避免学生在第一学期由于任务少而松懈。而对考研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适当灵活的措施, 但要加强对考试后的管理。此外, 延长毕业论文实验期限, 时间相对充足, 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好结果的可能性增大。现在很多大学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学生出好成果, 奖励优秀成果。这对学生也会产生吸引力, 形成推动力。有些国家就是实行大四一学年的毕业论文实验制度[5]。

2.2 教师加强指导和管理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相关的所有环节负有责任, 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来进行指导, 以敬业、勤恳、博学和为人师表对学生负责。毕业论文期限变为一年, 无疑会增加指导教师的负担。但是,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 指导教师应担负起责任, 安排好与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相关的所有环节并把好关。首先,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教育, 使他们对毕业论文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 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各个实验环节的进程, 认真指导, 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和研究对策, 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在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要按规章制度和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 加强对实验室全体的管理, 合理组织, 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勤奋向上的氛围。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各个环节中的具体指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笔者提出下面一些观点。

(1) 前期准备环节。这个环节有选题、文献查阅和外文文献翻译、开题报告等内容。 (1) 教师围绕自己的科研方向, 根据实验条件、已有的工作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学生的研究课题, 难易要适中, 避免论文题目涉及面广而重点不明确。 (2) 文献查阅是了解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研究进展的基本手段, 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多数大学的图书馆中外文文献资源比较齐全, 教师应细心指导, 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的基本方法, 提高文献检索能力。 (3) 对外文文献翻译严格要求。因为文献翻译的专业性很强, 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 因此译文初稿一般问题比较多, 教师检查后指出存在的问题, 要求修改。在多数情况下经过几次的修改基本上可做到译文通顺, 较好地反映原文的内容。 (4) 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理解研究课题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在初期阶段对研究课题不熟悉, 写开题报告有一定难度, 教师应加大力度指导, 向学生介绍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情况, 包括课题的构思、采用的研究手段、目前的工作进展等,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对选题背景、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2) 实验环节。除了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来了解实验进展和实际情况, 进行指导以外, 笔者认为下面的两种方法在实际运行中很有效: (1) 定期召开研究进展研讨会。指导教师每周或两周组织实验进展报告会, 让每个学生总结前阶段的实验结果,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的方法, 汇报下阶段的研究计划和方案。要求学生认真准备, 以多媒体形式汇报。汇报结束后,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讨论, 再由教师评价该学生的前期结果, 并就下阶段的计划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措施。通过这个过程, 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验进展不断进行思考和改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定期召开研讨会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和归纳能力。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找到其中合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或新的发现, 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提高学生多媒体资料的制作水平。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经常出现多媒体资料制作上的不规范, 而这些问题在平时的研究进展汇报中可以及早发现和纠正。三是锻炼在众人面前发言和发挥的能力。通过平时在研究室里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的多次汇报以及预答辩等, 学生可得到锻炼, 提高口头发表和讲解的水平。 (2) 组织实验规范演示和讨论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操作不规范。这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 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出现的安全事故多数是由于没有按规定行事, 不按规定操作而引起。指导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按照规范操作,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 指导教师除了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操作之外, 每学期可组织几次研究室范围内实验操作演示和讨论会, 指定每个学生作一些单元实验操作, 演示结束后让其他学生找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再由教师具体评论和总结。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很有帮助。

(3) 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对实验结果的论述以罗列和叙述结果为主, 而讨论和分析比较少和浅。这个问题除了实验结果解释的难度较大以及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对课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之外, 也与分析问题不到位有关。事实上, 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去理解、分析和综合, 可对不少实验现象和结果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围绕为什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结果有什么规律, 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存在哪些问题, 发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教师还要注意检查论文写作规范, 并注意改正论文中出现文献应用不当, 比如文献内容与正文中的内容不符, 文献在正文中无出处等。此外, 目前毕业论文中存在抄袭现象[6], 也不断有学术造假的报道。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道德。在毕业答辩会之前教师应组织研究室范围内的预答辩, 检查每个学生的多媒体资料制作和发表准备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3 结语

毕业论文环节是化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的学生, 向社会输送富于创新和挑战性的毕业生是化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后在新的岗位上的业务开展和水平发挥, 也关系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扩大毕业论文实验期限, 让学生更早和更多地从事实验和研究, 再加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对提高毕业论文实验环节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升富, 宁采欢, 李娟, 等.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10) :110-113.

[2]胡春华, 张富强, 徐海云, 等.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 2011, 39 (8) :133-135.

[3]聂容春.谈谈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环节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3:115-117.

[4]刘军深, 王春华, 刘春萍, 等.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广州化工, 2008, 36 (4) :66-67.

[5]辛忠.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5) :44-46.

上一篇:让感恩之花绽放的演讲稿下一篇:适合在跨年发的话朋友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