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

2024-11-10

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精选12篇)

1.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 篇一

1 慕尼黑大学 University of Munich 48

2 海德堡大学 Ruprecht Karl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59

3 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77

4 柏林自由大学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81

5 哥廷根大学 University of Gttingen 93

6 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94

7 汉堡大学 University of Hamburg 135

8 波恩大学 University of Bonn 139

9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54

10 弗莱堡大学 University of Freiburg 160

11 亚琛工业大学 RWTH Aachen University 173

12 柏林医科大学 Charite, Med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177

12 蒂宾根大学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Tübingen 177

14 法兰克福大学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179

15 明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ünster 191

16 美因茨大学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 197

17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rlangen Nuremberg 210

18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 213

19 维尔茨堡大学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216

20 科隆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gne 224

21 基尔大学 University of Kiel 236

22 柏林工业大学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260

23 乌尔姆大学 University of Ulm 270

24 波鸿大学 Ruhr University Bochum 294

25 耶拿大学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 306

26 莱比锡大学 University of Leipzig 314

2.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 篇二

英国《每日电讯报》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签证限制,以至于英国院校不能从国外招聘到足够多的高质量学者和学生;二是大学正面临招生压力,需要增加弱势背景和少数民族的比例,使得它们的注意力从高质量的科研与教学中转移。

卡梅伦担任英国首相后指责英国一流大学存在种族偏见,没有努力招收弱势背景学生,导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英国一流大学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今年初,卡梅伦表示,英国一流大学应该公开申请者中少数民族的比例,鼓励增加透明度,这直接让英国一流大学把注意力在改善科研与教学质量的同时关注处于弱势背景的学生。

“英国大学体制仍然有其重要性,但种种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它的全球地位可能在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是移民限制的原因,英国大学对于国外的学者与学生而言不那么开放。同时,也由于政府的干预,现行政策导致大学将目光集中在招生上,增加公立学校、少数民族以及之前很少能来到一流大学地区的学生比例,以符合政府的要求。美国大学在排名上占据优势,因为它是由完全独立的大学带头领先,政府与私人给予充足的资金,校友们也会慷慨解囊。”英国白金汉大学教育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艾伦·史密瑟斯表示。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负责人菲尔·巴蒂表示,在世界上最有声誉大学的数量上,英国仅次于美国,但今年也略有下滑。相较于去年12所英国大学,今年只有10所英国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7所都是在较后的位置。而与此同时,亚洲大学排名迅速上升,欧洲大陆也从去年的10所增加至17所。

3.曼彻斯特大学世界排名 篇三

据悉,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三大大学排名之一,该排名基于学术界人士评比、雇主评比、教师与学生比例、教师研究报告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及外籍学生比例6项指标。今年该排名调查了33000多名学者和16000名雇主,规模为有史以来最大。

英美大学瓜分前十名

与往年一样,今年排行榜的前十位被英美大学瓜分,其中美国6席,英国4席。剑桥大学力压哈佛,占据第一位,蝉联了最佳大学。第二名至第五名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

另外,进入前200位的大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54所,其次是英国(30所)、德国(12所)、荷兰和日本(各11所)、加拿大(9所)。中国大陆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

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

澳大利亚院校在此次的排名中也表现不俗,前50位排名中,澳大利亚共有5所大学榜上有名,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23所跻身200强。

澳大利亚在榜单中最靠前的大学是排名第26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其次是排名第31位的墨尔本大学。排名上升较快的澳大利亚大学有南澳大学(排名上升了25位),昆士兰科技大学(排名上升22位),科廷大学及西澳大学(排名都上升了16位)。

香港大学蝉联亚洲第一

4.卡比兰诺大学世界排名 篇四

立思辰留学360建议:家长们在申请留学之前切忌盲目,要深入了解加拿大的教育特点,并结合实际

卡比兰诺大学(Capilano University)是一所由政府资助成立的加拿大卑诗省一所具有优良教学品质中型规模综合性公立学院。它坐落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地处和蔼、友善,及治安良好的居民住宅区。交通非常的便利,有直接通往市区的公共汽车。距离温哥华市区中心只有20分钟的车程。卡比兰诺大学学生约有7000人,包括500多名的国际学生。学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学术课程、职业训练课程以及为国际学生所设立的语言课程,并致力於研发创新的课程以供学生的需求,包括了大学预备课程、大学转学课程、商业管理、艺术创造与应用、人类服务等课程。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卡比兰诺大学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全面周到的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该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者与学习者,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卡比兰诺大学世界排名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7月份加拿大大学排名

2012年7月

5450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全球院校2012年7月份排名

2012年7月

5450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全球院校1月份排名

2012年1月

5886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全球院校12000强7月份排名

2011年7月

5338

韦伯麦特里克斯网全球院校12000强1月份排名

2011年1月

5485

卡比兰诺大学设有国际学生中心,为国际学生提供特别支持。中心工作人员与学生密切合作,确保学生获得必需的申请及入学信息与资料。该中心为国际学生提供在加拿大生活学习期间的各方面信息与资源。中心每学期都会举行一些校内外的活动,帮助国际学生结交新朋友,学习语言与加拿大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研究带来的压力。大多数活动是免费的,但有些活动要收取一些成本费用,相对来说是比较便宜的。

卡比兰诺大学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可以通过三种方式选择住宿,一是寄宿家庭,二是由专门的住宿服务公司提供套房或公寓,三是自己安排。

选择寄宿家庭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寄宿家庭提供配置齐全的独立房间,提供一日三餐,可以使用家庭洗衣设备。

卡比兰诺大学图书馆由分布在三个校区的图书馆共同构成,共有各类藏书117,000份,印刷期刊杂志400多份,电子期刊近4,000份,视频资料5,000多份,期刊索引与全文数据库50多个,还有各种DVD、CD及LP资料。此外图书馆还提供政府的出版物及报告。

卡比兰诺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视听设备,提供视听服务,可以预约录像机和显示器、幻灯和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或其它视听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或科研项目。图书馆提供打印及复印服务,但所有的打印机和复印

机需要使用CapCard或学校的通用卡,该卡可以在图书馆内的自动售货机内购买,非常方便。卡比兰诺的学生或老师可以通过校内外的任何计算机访问期刊索引和进行全文在线阅读,但通过校外的计算机进行访问时需提供学生或老师的身份证号。如果所需要的书籍或期刊论文在卡比兰诺校图书馆找不到,还可以使用学校提供的馆际互借服务,不过需要先进行申请,一般来说需要5-10个工作日进行处理,一旦所需资料到达,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联系读者到指定的地点收取。

卡比兰诺大学通过国际学生中心每年对国际学生提供10个金额为1000加元的奖项,其中5个为学术奖学金,5个为优异奖学金。国际学生有资格申请学校管理的内部奖学金及某些内部奖项,但没有资格申请学校管理的内部助学金及任何基于财政需要的内部奖励。

学校的财政援助办公室只接受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类奖助学金与奖项的春秋学期的申请。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申请,也可向财政援助办公室索取申请表进行填写。需要注意的是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申请将不予受理。

加拿大卡比兰诺大学在为学生提供非常广泛的学术课程的同时,也开发了极具创新的职业培训课程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学校以学术领域的研究、国际院校间的项目交流和各种人力资源及职业培训而闻名,尤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卡比兰诺大学享有国际声誉的课程有动画、旅游、艺术及加拿大西部最大的电影课程。

加拿大卡比兰诺大学注重国际教育与交流,每年都保持一定的交流数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目前,该校的协议合作伙伴遍布奥地利、德国、荷兰、日本、墨西哥、美国、法国、瑞士和中国等,其中该校与中国的浙江工商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了加拿大、欧盟和北美移动计划资助的国际交流项目,努力为学生创造海外实习机会。

学制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一般来说,学士学位4年,高级文凭课程3年,副学士2年,文科或理科转学课程1-2年,高级证书1年,证书与文凭1-2年。

5.世界重点大学排名排名 篇五

入学要求:本科雅思: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7分;研究生雅思: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7分。

地址Cambridge, MA 02138美国

录取率6.1%

招生人数28,147(20)

创始人约翰·哈佛

成立于1636年 9月8日

代表色绯红色

剑桥大学,是一所位于英国英格兰剑桥市的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 其始创于12,是英语世界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亦为全球第三古老持续办学的高校。 大学的前身是一个于剑桥市成立的学者协会。

地址The Old Schools, Trinity Ln, Cambridge CB2 1TN英国

录取率21.9%(年)

成立于1209年

招生人数18,187(2012年)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响应美国的工业化于1861年成立的,并采用了理工大学的模式办学。起初,其主要围绕应用科技方面发展,故教学与工业领域密切相关,但后来在卡尔·泰勒·康普顿及万尼瓦尔·布什的`带领下,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并重新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 维基百科

地址77 Massachusetts Ave, Cambridge, MA 02139美国

录取率8.9%(2012年)

招生人数11,189(2012年)

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

电话号码(617) 253-1000

代表色灰色, 枢机红

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Snapchat、美国艺电公司、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及LinkedIn等公司的创办人。此外,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涵盖30名富豪企业家及17名太空员,亦为培养最多美国国会成员的院校之一。

地址450 Serra Mall, Stanford, CA 94305美国

录取率6.6%(2012年)

招生人数15,877()

成立于1885年11月11日

电话号码(650) 723-2300

创始人利兰·斯坦福,简·斯坦福

代表色枢机红,白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是美国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伯克利市的山丘上,为世界上最杰出及最享负盛名的高等公立学府。其常年位于全球大学排行前十名,也是美国最佳公立大学第一名。 伯克利加大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中的旗舰大学,为最古老的一所,它也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地址Berkeley, CA, 美国

录取率18%(2012年)

招生人数35,899(2012年)

电话号码(510)642-6000

成立于1868年3月23日

牛津大学,常被直接称为牛津,是一所位于英格兰牛津市的公立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其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牛津大学的实际创立日期仍不清楚,但有记录的授课历史可追溯到10。大学的师生人数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前往巴黎大学就学后,就开始迅速上升。

地址University Offices, Wellington Square, Oxford OX1 2JD英国

录取率20.5%(2012年)

招生人数22,177(2012年12月1日)

电话号码+44 1865 270000

6.加拿大大学世界排名 篇六

学术领域同行评价 40% 全球雇主评价 10% 教师论文引用数量 20% 师生比例 20% 国际学生比例 5% 国际教师比例 5%

加拿大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

1. 多伦多大学 (QS 20)

2. 麦吉尔大学 (QS 21)

3.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QS 43)

4. 蒙特利尔大学 (QS 83)

5. 阿尔伯塔大学 (QS 84)

6. 麦克马斯特大学 (QS 113)

7. 滑铁卢大学 (QS 169)

8. 卡尔加里大学 (QS 171)

9. 女王大学 (QS 187)

7.大学排名再思考 篇七

关键词:大学排名,产生,作用

2010年网大网站上登载了一则消息, 具体内容如下: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四次会议的专家评议, 43所高等学校 (其中新设置高等学校42所、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获得通过。这43所学校中, 高等专科学校4所, 本科学校22所, 16所学院更名为“大学”……[1]然后下面是一系列打算更名的学校名单。对于上述消息, 腾讯网上跟贴的4条评论中, 有3条对此表示了不满, 只有一条表示赞成。

看完这则消息, 忍不住又对当今日益风行的大学排名进行了再思考。

一、大学排名的产生

应当看到, 大学排名的产生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有其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的。

美国的大学排名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目的是为了满足了人们了解美国高校的有关信息的需求, 提供信息从而帮助消费者决定去哪一所大学就读。大学教育是学生有生以来所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昂贵的投资决定之一。因此, 最早进行大学排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认为美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应该掌握足够充分的有关美国高校的可比信息。

而对于中国, 大学排名的产生有内外两种因素:一方面, 中国大学排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大学排名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放后中国大学的筹建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国家统一筹划而产生。20世纪70年代末, 在看到单一的计划经济受到严重挫折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 鼓励发展一些必要的有益的经济成分, 并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引进来。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 大学排名是中国市场经济在大学教育中的一种反映, 是高等教育进行竞争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 中国大学排名的产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后, 国人在打开国门走出去的同时, 也引进来不少新鲜的事物。在国外大学排名如火如荼展开宣传之际, 部分国人也开始对中国国内的大学产生了进行排名的思想, 其初衷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出于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虽然这标准未必就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实际。

二、大学排名的作用

1. 为学生择校提供参考。

正如市场经济的产生有其社会现实需求一样, 大学排名的产生同样如此。大学排名最初的目的是为那些即将报考大学的高中生提供信息, 满足他们了解高校的愿望。而这些消费者除了那些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学生外, 还包括那些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们。由于在现代社会里, 高等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核心内容, 所以, 各位家长围绕此所进行的努力也是长期性的。在中国,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 很多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问题排到了第一位。不仅仅是在即将进入高考的高中阶段, 在初中, 甚至在小学、幼儿园, 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就把对子女的教育作为了除工作之外的首要内容。妈妈们交流最多的话题往往是围绕子女的教育展开:孩子的择校问题, 排位问题, 教辅教材, 孩子们的每一次考试, 奥数、英语等形形色色的培训班……许多妈妈们在有了孩子之后,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家做专职妈妈, 完全围绕孩子的学习、生活运转。所以, 大学排名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个关注的焦点问题。

2. 为用人单位提供标准。

随着排名工作的日益深入和当前遍及世界的就业困难, 许多用人单位为了提高招聘门槛, 纷纷把用各种指标评选出来的高等院校作为“准入线”。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的第一学历必须是进入“211工程”甚至“985工程”的院校。据中国网报道, 2009年11月, 在武汉某大学露天体育场举行研究生双选会上, 某博士毕业生的简历被退回。招聘单位人事处副处长说, 退回的原因是由于该应聘者的第一学历为专科, 不符该校招聘条件。该单位的用人需求表应聘的岗位要求“各阶段学历均为211以上院校”。该校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教师岗位, 指名要各学历阶段都毕业于北外、上外的博士, 艺术学院多数专业教师岗位指定“八大美院或国外院校”;应用学院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岗位, 则直接提出“第一学历211院校”的条件。从这一点出发, 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并进行挑选。

3. 为资源配置提供引导。

这里的资源配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支持。在许多国家, 政府对于大学的投资占据了高校资金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许多大学的资金都依赖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中国, 好的大学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更是明显。比如对于进入“985”工程的大学,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投入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占据排名前两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获得来自政府部门的18亿拨款, 紧随其后的浙江大学分别获得来自教育部和浙江省的7亿共计14亿拨款, 然后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各自收到的中央、地方相关政府部分的12亿拨款。其次是来自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的各种支持和捐助。一些热心教育和慈善的捐助个人和集团对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总是情有独钟, 除了直接的金钱资助外, 还包括直接修建教学楼、图书馆或者捐赠实验仪器教学用具等。而那些排名靠后甚至名不见经传的院校对此只能是望洋兴叹、望尘莫及。最后, 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也对排位靠前的大学青睐有加, 不论是高考学生还是留学归来的专家学者, 总是首选各项指标排位靠前的院校。

4. 为高校发展提供竞争。

大学排名的出现对于各国高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这同时迫使各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领导不得不重视起高校的排名次序, 并在一定程度上视其为维持和建立大学地位和声誉的参考指标。尤其是当看到一些排名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比如资助、捐款等等时, 高校对此更加展开了新一轮竞争。除了巩固和加强各自的优势和重点之外, 过去一些不太注重评价指标的高校开始更加重视相关评价指标, 比如对于学术水平的重视、对于毕业学生离校就业后的关注、对于学校长远发展的谋划。很多大学在大学排名和其他指标排名引导下, 纷纷出台许多激励机制, 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优秀人才的加盟和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工作。

三、质疑引发的思考

尽管大学排名有其现实需要性, 但是, 从大学排名的产生开始,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对于大学排名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在美国, 不断地有对于大学排行榜进行否定的声音。2007年4月, 英国剑桥大学首位女性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教授在汕头大学作演讲时就表示对“单凭某一泛泛标准而对大学排名”的做法持保留意见。“虽然看到剑桥大学在大多数排名表中位次都不错时, 我还是忍不住高兴。但事实上, 大学之所以卓尔不凡, 不仅因为这些大学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使它们成名的一致性, 还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根据一个泛泛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排名, 甚至这种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无意义。”[2]

来自公众的质疑情有可原, 理由之一是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所大学, 由于不同的排名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 经常在名次浮动上相差颇大。其次, 由于大学排名的许多机构对大学的排名属于非政府行为, 所以导致某些院校为了提升本校的排名不惜弄虚作假, 甚至拉拢排名者。比如随着大学排名的愈演愈烈, 很多大学为了提升自己的一些排名指标———如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而进行粗制滥造, 由此出现了不少学术欺骗行为。如闹得纷纷扬扬的“井冈山大学两讲师学术造假”事件。而大学排名机构和某些高校之间也存在一些“猫腻”。比如, 媒体曾曝出某大学为了提高名次给某排名者赞助, 天津某大学校长也透露曾有一家排行榜的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 遭到学校拒绝。某大学校长在一次访谈活动中也披露“排名赞助费”的存在。这为大学排行榜的质疑者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位大学校长指出:“第一, 所有这些 (大学) 排名没有任何一家向学校要过数据, 数据来源我认为至少是不完整的;第二, 所有排名没有一家请过任何同行专家评议, 都是课题组自己排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它需要改进。当然, 排名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但我们不能简单跟着排名走。”

事实上, 由于大学排名市场缺乏规范, 众说纷纭的排行榜为高三考生及高校都带来了困扰。一些排名机构将相关“产品”通过媒体公布, 或以“大学指南”类图书牟利。在不同的榜单上, 同一高校的排名有时大相径庭。这甚至引起了高校学生之间的网上“口水战”, 如排名机构网大公司主办的“大学排行”网络论坛上, 充斥各校学生之间的谩骂。

此外, 有关用人单位在招聘职员时采用“非某某工程院校不要”的做法也颇值得推敲。这让我们提出怀疑:难道只有排名靠前的名校才能出人才?其他一般大学就不能出人才?任何将问题绝对化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不过, 尽管大学排名存在种种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但是, 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社会, 良好的大学排行榜还是必须的。从本质上讲, 对人或事物进行排名的思想来源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方法。正是通过比较,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大学排名也是这样。或许, 正如“学院”改名事件一样, 从“学院”到“大学”未必就真能促进自身发展一样, 很有可能把自己原来的特色都丢掉了, 只有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各类院校才是根本。大学排名同样如此, 只有健全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在将来的发展中不要过于注重综合大学排名, 而要更注重高校的各专业排名, 让所有大学都能参与进来加入竞争, 才能促进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http://bbs.netbig.com/viewthread.php?tid=12671&extra=page%3D2.

8.韩国大学最新排名 篇八

2006年,延世大学排在高丽大学之后居第五位,今年则与高丽大学一起并列第四位。这2所大学并列相同名次,在《中央日报》实施大学评价以来尚属首次。

评价报告指出,浦项工科大学之所以名列榜首主要是他们在教授研究部门领先于韩国科学技术院和首尔大学。特别是每名教授的外部研究费和在《科学论文引用索引》、《社会科学论文引用索引》上刊登的论文被引用数压倒性地超过了其他大学。自去年以来,接受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研究费的排名也有大幅度上升。

首尔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授研究部门相对落后于韩国科学技术院。在国际化程度方面,与国外互派留学生的比例(去年为第十位,今年跌至第四十八位)低于其他大学。每名教授的SSCI论文数(去年为第二位,今年降至第三位)和平均每名教授的外部研究费(去年为第一位,今年降至第三位)也低于韩国科学技术院。

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互有建树,排名不相上下。延世大学在教授研究论文和研究费等研究实际成果及教育条件方面优于高丽大学。高丽大学则在国际化程度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领先于延世大学。延世大学平均每名教授的外部研究费居第四位,会计年度收入中的缴纳金比例(47%)居第六位。

高丽大学在专业讲座中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为22.2%,居第三位,交易所、上市公司中的董事数(2007年数据)居第二位。

今年的大学综合评价名次提高显著的有,韩国外国语大学(由第二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汉东大学(由第三十位上升到第十八位)、弘益大学(由第三十位上升到第十九位)。

韩国外国语大学积极聘用外籍教授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在国际化程度排名中居第二位。汉东大学用英语授课的比例也达到30%,近10年来吸引了约60个国家的学生前来求学,受到“校园国际化”成功的评价。弘益大学的全部教授每4人中就有1人是外籍教授,在此项排名中居第二位。

由于得到财团的积极投资,建国大学的排名由去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今年的第十三位。

包括排名第十三位的釜山大学在内,庆北大学、全南大学等一些主要地方大学在今年的评价中进入了前20位。

除新设立的大学和产业大学、教育大学、宗教大学外,今年有122所4年制大学(国立公立大学24所、私立大学98所)接受了综合评价。接受专业评价的有经济学、药学、物理学专业。

首尔大学行政研究生院的一位教授指出,世界上有数的媒体机构对大学所进行的多样化评价,能对各大学进行客观的比较,对改善大学的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准确的大学信息,中央日报从1994年开始每年对大学进行综合评价,今年是第14年。大学评价的结果供大学、考生、家长及企业等参考。大学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来健全内外部竞争机制;考生和家长在面临人生最重要的抉择时,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来选择1所适合自己的大学;企业在选拔人材时,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大学毕业生。

2007年韩国大学综合评价排名(括号内为2006年排名):

第一位、浦项工科大学(2),

第二位、韩国科学技术院(1),

第三位、首尔大学(2),

第四位、高丽大学(4)、延世大学(5),

第六位、成均馆大学(6),

第七位、汉阳大学(7),

第八位、西江大学(8),

第九位、梨花女子大学(9),

第十位、仁菏大学(9)、韩国外国语大学(22),

第十二位、庆熙大学(9),

第十三位、建国大学(14)、釜山大学(12)、中央大学(12),

第十六位、庆北大学(16)、亚州大学(14),

第十八位、汉东大学(30),

9.世界一流大学排名 篇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美国 83.5 32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83.5 34 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英国 83.4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83.3 36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法国 83.1 36 墨尔本大学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 83.1 36 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亚 83.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美国 82.7 40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81.2 41 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80.7

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80.6 43 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日本 80.1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 80.1 45 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80.0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79.6 47 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澳大利亚 79.0 47 首尔国立大学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 79.0 49 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 78.9 49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78.9

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 78.8 52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NYU)美国 78.4 52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78.4 54 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美国 77.8

慕尼黑理工大学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德国 76.3 55 东京工业大学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 76.3 57 海德堡大学 Heidelberg University 德国 76.2 58 华威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国 75.7 59 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加拿大 75.4 60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荷兰 75.3

奥克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 74.7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 74.7 63 奥胡斯大学 Aarhus University 丹麦 74.5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美国 74.5 65 天主教鲁汶大学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比利时 74.2 66 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国 73.9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英国 73.7 67 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瑞典 73.7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 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韩国 72.6 70 乌德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 72.4 70 约克大学 University of York 英国 72.4 72 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 72.3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新加坡 72.0 73 圣路易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美国 72.0 75 乌普萨拉大学 Uppsala University 瑞典 71.9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美国 71.5 76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71.5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美国 71.3 79 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国 71.2 80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71.1 81 阿德莱德大学 University of Adelaide 澳大利亚 70.8 82 谢菲尔德大学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 70.6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 70.4 84 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70.2 85 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美国 70.1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70.0 87 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美国 69.8

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国 69.8 89 都柏林大学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 69.7 90 爱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 美国 69.6 91 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 69.4 92 名古屋大学 Nagoya University 日本 69.2 92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瑞士 69.2 94 柏林自由大学 Freie Universit?t Berlin 德国 69.0 95 南安普敦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英国 68.9 95 国立台湾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台湾 68.9 97 东北大学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68.6

10.世界大学排名出炉 篇十

20xx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

20xx世界大学排名揭晓:牛津蝉联榜首,清华跃居亚洲第一,首次超越北大取代新加坡。浙江大学进步也是神速,名次上升了76个位次。

美国高校继续占据榜单主导地位,上榜高校数量最多,入围高校数量从157所增加到172所。中国大陆是亚洲高校中入围数量最多的国家,从去年的63所高校增加到今年的72所高校。

11.亚洲大学排名公布等 篇十一

5月,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了亚洲各大学的最新排名,香港大学蝉联排行榜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夺得“榜眼”和“探花”席位,北大、清华则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不过,北大、清华和复旦在“学术同行评议”的指标中都获得了满分(100分),它们也被认为是同专业领域中的最好大学。

今年有41所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强,比去年多了两所。中国大学在“单位论文引用”指标中的得分也高于往年,这意味着,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过,排名也显示,中国大学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努力,比如在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增加教学资源上。

据了解,Qs亚洲大学排名是Qs世界大学排名的延伸。Qs世界大学排名始于2004年,是世界范围内被引用最多的大学排名。

高二男生研究“男孩危机”建议学校“因性施教”

美国《商业周刊》有篇文章写道:“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虽然带有调侃味道,但“男孩危机”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等方面遭遇“全线危机”。

真是这样吗?上海复旦附中高二男生李申儒对“男孩危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数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写就了一篇8000多字的论文。结果发现,“93.01%的男生认为存在‘男孩危机’这种现象。高速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76.48%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男孩危机’主要表现为学业危机,其背后是教育危机和评价危机。”

作为治理“男孩危机”的手段之一,李申儒认为必须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以综合评价取代学业评价,以能力评价取代试卷评价,以动态评价取代静态评价,“男孩危机”的解救,更需要男孩自身力量的发挥。

中学生异性亲密接触男生家长甘做“鸵鸟”

国际跨文化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大会于近日公布了一份对上海五所初高中1508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与异性接触属于正常现象,被调查学生认为与异性亲密交往的目的主要为摆脱孤独压抑感、减轻学习压力和满足好奇心。

在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家长对孩子和异性亲密交往采取不管不问态度的占了不少比例,尤其是高中男生的家长。有近1/3采取“鸵鸟政策”,总是避而不谈,唯恐教坏孩子。而老师们对异性亲密交往的态度则处于两难的状态,“想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管”。为了避免矛盾,只要在校园内不出现不规范行为,很多老师采取不过问的态度。

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的现象,包括格致中学、光明中学等在内的一些学校纷纷开始探索青春期教育新方法。自由联想、角色扮演、同伴互助……校方希望通过此类开放式教育形式帮助同学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女中学生受邀参观美国馆重温历史

从134年前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113名中学生大使通过一次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般的纪念活动,完成了中美两国在世博会上的又一次“握手”。

5月8日上午10点,113位中国女孩走进了世博园,成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特邀嘉宾和“中国学生大使”。此举是为了纪念134年前,113位中国男学生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身份,参观美国举办的费城世博会。“就像历史转了一个大圆圈,中国和美国在世博会上又相聚了”。

12.回归大学的“生活世界” 篇十二

第一,大学交往特质与大学精神的生成

交往作为社会生活的开端,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1]人类的教育活动同样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2]“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3]交往亦为大学的本源性依据,大学源于交往,其本质又在交往中得以展现和确证。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源头,围绕知识的探索与追求,组成师生的社团行会,籍助超越边界和种族的共同语言——拉丁语,进行理智的交往与论辩的训练,并在与教会与世俗社会的抗争中奠定着大学的自治传统,孕育着大学自由精神的最初萌芽。

那么何谓大学的交往,大学的交往又何在、何为?

首先,大学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普遍性存在。大学把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毫无限制地相互发生关系,以达到完整的统一体。不只是在科学的专业范围内需要交往,而且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生活也需要彼此沟通。[4]可以说,交往既是大学教育的途径,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是两者内在的统一,围绕高深知识的特殊实践,其交往特质蕴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全部的教育过程。

其次,大学的交往活动肇基于理解。哈贝马斯把交往界定为人与人之间以言语为媒介、通过对话、达至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与“一致”的行为。其中理解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他指出,理解“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某种协调。”[5]理解是双向的,相互理解即是交往,大学正是基于理解的活动场域,师生的知识传递、情感渗透都离不开理解,当然理解寻求的不仅是客观知识的表象和浅层化,生命的体悟、价值的共识、意义的认同、视界的融合则是理解深层的教育旨趣。

另外,大学的交往活动贯穿着对话性的建构。哈贝马斯根据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指出语言是“理解”与“一致”之间的“沟通媒介”,且作为交往中介的语言不是独自式的形式语言而是对话式的日常语言,因为“日常语言具有使个体通过在对话关系中的普遍范畴得以理解的结构。”[6]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在于知识的复制,而在于交往主体通过不同的经验分享和观念碰撞,增值新的认知,实现主体间的相互造就。这一切依赖于言语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等交互式的对话,充分自由的对话交往推动交往主体的共同在场、共同建构,推动交往主体重构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架构,摆脱先验性注释的桎梏,增进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与行动聚合。

最后,大学的交往活动促进了大学精神的生成。大学的交往以高深知识为客体,基于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通过敞亮对话、理解共识、建构实践而达成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的升华,将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人的价值体认,其交往本质是一种精神性交往,这种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推动了人与人的精神的契合以及知识与价值意义的自我生成,践行了大学培养自由个性的个人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使命,大学精神与此相随相伴而蕴育、生成。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假如大学里缺少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7]

第二,大学精神危机与交往理性批判

当今大学已然“从中世纪的宗教和世俗的知识团体演变成今日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为方向的技术型后工业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8]其中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学人所内化,成为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9]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在平衡各种掣肘纠缠中陷入了自我的迷失,大学精神日渐衰微,其精神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这在中国尤显突出。“比较而言,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时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功利化色彩。”[10]

哈贝马斯针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困境,引入构建了以交往理性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对西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诠释,为我们审视当代大学精神危机展现了新的图景。他根据行为者自身与三个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关联,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并指出只有交往行为符合三个世界的有效性要求,才最具有合理性。[11]据此,哈贝马斯将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两者分属不同的行为范式。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工具理性行为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实践关系,交往行为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实践关系。只有交往行为才能体现出主体之间平等、合作的相互关系,只有通过交往关系才能找到合理的共同生活的方式。这种交往行为打破了传统实践观主客两极对立的实践结构,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整合与扬弃,倡导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籍此来实现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个体社会化的有机统一。

以此检视当代大学精神的危机,追根究底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日益分化与冲突,导致了理性概念的日益片面化与碎片化,引发了大学精神的迷失和衰微。

一是大学的交往实践被扭曲。工具行为的泛滥,造成大学内部主体之间本真的交往行为日渐形式化、程式化和伪饰化,人文情怀缺失,教学脱离了生活体验,窄化为空洞刻板的说教,管理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工具和手段。工具行为代替了“交往对话”并成为了沟通的媒介,目的合理性的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效用成为了评价的唯一标尺,大学交往实践逐渐为单面化的效用主义所支配,充斥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诉求,大学教育的本质被无情的遮蔽。

二是大学的异质性遭消解。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导致了大学内部的权力配置失衡,行政与学术的观念冲突与行为对立不断凸显,行政化、集权型的交往模式渗透了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工具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非个案,主体间平等交往机制失衡,进而导致了政绩行为、形式主义的官僚病大行其道,学术权力日渐蜕化为行政权力的从属,大学教育的学术旨趣和终极性价值在自由和意义的迷失中失却关切。

三是大学的精神家园被侵蚀。大学与外部社会系统的交往中,“泛社会化”的状况日趋严重,大学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职能,各种职能被高度整合,使大学不堪重负,商业化潮流对大学的侵蚀和扭曲触目惊心,自主空间被不断侵蚀,大学自身的生活世界被严重挤压,甚至成为社会系统的附庸,长此以往断难培植出适宜大学精神繁荣的土壤。

第三,以交往理性重建当代大学精神

重建是理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方法论关键。哈贝马斯在诊断分析现代社会的畸形现象时,引入了“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式,生活世界是在价值层面上规范人际活动,而系统则是从功能层次调节人类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目标取向。[12]然而“当系统不再是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从而不再是能通过生活世界而最终被检验的东西,而它自身就成了一种手段的时候,生活世界殖民化就出现了。[13]对此,哈贝马斯形象的指出,“自主的子系统的要求从外渗入生活世界,就好像殖民主义者侵入一个部落社会,并强迫其同化。”[14]正是由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导致了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严重分离,生活世界受到系统的挤压变得日益空洞,沦为了众多系统中的一个。[15]其造成的结果是导致了技术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对人和生活世界的支配,而系统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漠视也导致了生活世界意义和价值的丧失。若想化解这种现代性危机,哈贝马斯指出必须重新对社会进行整合,必须在宏观方面重建“公共领域”,“使交往行为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扩展到系统世界的领域中去,使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16]即通过交往理性,而不是靠诉诸权利和金钱来制定政策;在微观方面,把生活世界领域也建立在理性交流基础上,真正实行交往行为合理化,不断增强人际协调和团结满足形成个性人格的要求。[17]因此,要重塑科学、民主、自由、和谐的大学精神,回归大学的“生活世界”,既要尊重大学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取向,消解大学内部交往中的工具行为,以交往理性重建交往关系,又要注重社会整体的合理化进程,沟通与平衡大学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矫治异化失衡的师生关系

要避免哈贝马斯所称的“被系统扭曲了的交往行动”,进入自主的、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合理化交往”,就必须张扬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重建认知、思想、情感等平等共生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注重教和学的有效互动,着力营造洋溢人性魅力的课堂文化氛围,打破封闭、线性的课堂教学体系,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启发式、探究式、混合式等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师生通过对话进行自由的精神交流和心灵沟通,使学生在自由情境中透识问题、生成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还原真实的“日常生活”,贴近师生生活情感体验,尊重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反馈,进行因材施教,构建师生实践反思的共同体,打破权威与秩序的禁锢,在倾听与接纳中推动师生交往从片面狭隘走向全面广阔。

寻求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合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思想和知识谱系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交往行为者获得创造性见解的载体和源泉,是交往主体间获得相互理解的背景和条件,是交往行为者生活世界的“信念储存库”。科学精神使得大学富有批判精神,自觉跟社会流俗保持距离。而人文精神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精神之源,以其强大的启发性和感召力整合人与自然系统,确保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确保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修正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亟需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复合式课程教学与师生实践,悬置偏狭,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实现内在的超越,维系交往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内在平衡,促动生成批判反思的内在品性,引领师生回归大学的“生活世界”,创造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无限可能。

坚守学术自由的价值规约

在哈贝马斯看来,承认和遵守共同的规范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他强调规范的普遍性原则。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就是确立一个学术自由的价值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由学者来进行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的制度。[18]当前在大学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实现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民主管理。雅斯贝尔斯曾指出:自由是大学的首要原则,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本质。[19]针对科层与学术的场域博弈中行政权力学术化诉求,行政权力干涉学术活动的现象,只有在制度批判框架下,彰显学术语言与符号的交往属性,厘清权力边界,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限制行政权力的泛化,才能避免学术逻辑屈从于外在压力,克服大学发展中的理性危机,保证大学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得到发扬。

完善大学的社会交往系统

上一篇:和谐校园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假期出行统计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