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教育案例

2024-08-25

高中德育教育案例(共9篇)

1.高中德育教育案例 篇一

真 诚、赏 识、耐 心

——谈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班主任之于学生就如农民之于庄稼,送走了一茬又来一茬。2016年8月 又迎来了新一届的莘莘学子。当初听说这些学生分数比往届高,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满怀期待。

没想到刚开学不到一个月间,学生们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我带的是一个文科班,可以说有点像“女儿国”。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超强,有时甚至自以为是,劳动意识淡薄;不分场合地点的大说特说;对师长缺少敬畏之心;懒惰不愿出力。这样一群学生我该怎么做?

基于班级女生较多的特点,在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中,我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不训斥,采取了感化教育方式。把教师的爱体现在日常的细微之处,细微之处见真情。学生胃疼,给她一杯热乎的胃乐新,给学生贴一贴暖宝;学生午休,悄悄地给他们披上棉衣;天气变冷,温情地告诉学生多加件衣服;学生趴桌子,先轻轻地问一句,“你不舒服吗?”;天寒地冻,适时嘱咐学生上下学路上要小心……

学生不会劳动,我带领大家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做;学生怕脏怕累,我便徒手拧拖布给他们看;学生随手扔垃圾,我便会在走廊、教室随时弯腰拾起垃圾;学生稀里糊涂地做广播操,我便站在学生队伍中间,一板一眼地认真做好每个动作;学生对待学习马马虎虎,我就要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表率来影响学生,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善表扬,巧批评,树典型

在一个班级里,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而后进生,总是容易受到老师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真诚的师生关系,加以适当的引导教育,才能较好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达到教育的目标。

高一下学期分班之后,美术班的学生也分在了我的班级中,原来这些孩子在一个班级中都是学美术的,都是艺术生,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和正常班的学生在一起时,他们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刚来到这个班时,科任老师都来我这告状:这些美术生在课堂上有的画画、雕刻,有的在照镜子、聊天。面对他们早已习惯了的状态,只是说教很难起到教育作用。我认识到,要改变他们,先得和他们建立感情,取得他们的信赖,以此打开语言沟通和感情交流的大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有很多毛病,但是他们有个性也很有才华。于是我从他们中选了三名同学做了班级的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让他们设计班级的手抄报和黑板报。他们做出的作品让同学们露出钦佩的目光。于是,我趁热打铁,站在他们的角度,促膝谈心。我没有站在老师的高度,居高临下的告诉他们你该怎样做。我用赏识的眼光去找到他们自身的闪光点,表达我对他们的期待和盼望。告诉他们我愿意像知心朋友一样为他们出谋划策。

除了这样开诚布公的谈心之外,我还细心留意他们平时的表现,适时适度地对他们的学习、日常表现多加关注。就这样,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变化,谈心时也愿意把他们虽然出格但却是真实的想法告诉我。直到现在有一年的光景,已无法分出他们是美术生,因为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上课尽力去学文化课,遵守班级纪律,不在课堂上做和课堂无关的事情。班级活动和同学们一样积极参加。看着他们的变化,我知道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必竟是孩子,只要对他们用心,定会有收获。

从以上的班主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中,我总结如下:(一)用真诚获取学生的信任。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真诚是班主任获得学生信任的前提,而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师生的相互信任又是班主任工作能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中,点化他们的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让每位学生充满信心,尤其是特殊生,只要发现他们现在比过去好,今天比昨天好,哪怕是点滴进步,都应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三)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同样,“特殊生”的转化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应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两次的谈心他们就能幡然醒悟、彻底改好。班主任一定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改正不良习惯。

(四)充分利用“自己人”心理效应,拉近师生的距离。在工作中不要把学生当做管制对象,也不把他当做批评对象,而是把他当做“自己人”,视他为第二自我,使双方心理距离拉近,相互没有心理压力,没有心理防范,达到心理吸引,情感共鸣。让学生变成自己的人,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

此外,作为教师,使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我想,对善于做学生朋友的老师,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呢?一分严格之水,再掺上九分感情之蜜,我想即使有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批评得过火一点,学生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乐于改正的。师生关系如此,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此更值得惬意呢?.

2.高中德育教育案例 篇二

关键词:高中阶段,人格教育,经典案例,史铁生,《我与地坛》

高中阶段又称青春后期, 是个体成熟之前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阶段, 因此, 要重视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把高中生的人格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过程之中。

高中生人格特征包括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独创性、抱负水平等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管理者、接受者几个方面的艰苦努力, 共同协作, 共同努力, 长期坚持, 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任何一方的懈怠或疏漏都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路径很多, 从教材中发现、发掘人格教育的素材是比较便捷的途径之一。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就把 (教学) 传授知识、人格培养与管理理念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样教学就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追求分数的高低了;人格培养就不唯独是苦口婆心、事倍功半的说教了;管理就不再仅仅是服从和被服从的硬性控制了。一切都出于自然一切都饱含真情, 一切都呈现出人文化的真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独立性好胜心、坚持性、求知欲、独创性抱负水平教育的好材料与好案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从母亲的角度写散文抒情主人公“我”的人格独立性的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在这里, 我们透情意切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个儿子虽然没了双腿, 坐在轮椅上, 他的双腿不能独自支撑青春独立行走了, 但他的思想、他的心灵正在努力地独立行走。文中写道“设若有一位园神 , 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 , 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 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 有时候是沉思苦闷的, 有时候优哉游哉, 有时候恓惶落寞, 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 有时候又软弱, 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 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 第二个是为什么活? 第三个, 我干吗要写作? ”这里, 一个二十岁截瘫的年轻人, 他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走向独立了。所以, 我们说, 一个人人格独立性的成熟, 除了生理的成熟外,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熟, 思想的成熟而且思想的成熟是一个人人格独立性成熟的最终标志。

文中“我”思索的结果是什么呢? 作者写道:“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急着去做的事, 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不会错过的事, 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 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 机会难得。‘不试白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 一切仿佛都完了, 但死神很守信用, 试一试不会额外, 再有什么损失, 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 是不是? 我说过, 这一来我轻松多了, 自由多了。”“我”经过多年的苦苦思索, 终于想透了死, 悟透了死的必然和真相。因而, “我”从人生绝望的深渊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决定活下去, 一个双腿残疾的人终于“站”起来了。坚忍的意志, 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强烈的好胜心, 使“我”不但战胜了死神的折磨, 并且选择了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写作。在那个年代, “写作”几乎被看做是最高尚的事业。确立了活下去的方式, 确定人生奋斗目标, 是青春期人格独立性成熟的第二个标志。

文中的“我”用“写作”这种方式把生存、生活、理想、未来人生意义等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开辟了奋斗的道路, 而“我”写作的动机之一是为了让母亲骄傲。文中写道:“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 我向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 良久无言。回想起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 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 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 且已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 我们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懂得感恩和回报是青春期人格独立和成熟的第三个标志。

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以据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接受苦难体悟生命、理解人生是青春期人格成熟的第四个标志。

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 在我的小说获奖的那些日子里,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是在家里, 又整天整天跑到地坛去, 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 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 她却忽然熬不住, 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却不该放我的一点点快乐? 她匆匆离开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有那么一会儿, 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 (地坛) , 安静的树林里, 闭上眼睛, 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 睁开眼睛, 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对于母亲早早去世的痛苦思索, 使“我”终于明白, 母亲是被痛苦击垮了, 击倒了, 而他迷迷糊糊所听见的回答, 实际上是他内心良知的声音, 是他长久思索所出来的感悟, 说明人到中年的“我”终于读懂母亲的苦难, 理解了母亲的痛苦, 感悟到了母爱无私与伟大。所以作者写道:“只是到了这时候, 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的眼前幻现得清晰,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的心中渗透得透彻。上帝的考虑, 也许是对的。”打开《我与地坛》的原文, 我们仔细品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中年之后的“我”痛悔地回忆自己在截瘫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自己的倔强、固执、敏感、坚强、脆弱、好强、羞涩、叛逆、自私给母亲带来的巨大痛苦。作者写道:“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 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但她对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 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光, 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总之“我”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了 , 而且终于对自己当年的种种做法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忏悔。他写道:“那时她的儿子, 还太年轻, 还来不及为母亲想,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作者除了深刻地理解了这种深沉母爱的本质特征以外, 这种母爱又是一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的深厚源泉。他对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

3.高中德育教育案例 篇三

一、融合STS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特点

1.强调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如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实验活动、专题研究、参观、调查、展示、作决策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体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课堂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的界限,很多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同时参与教学的人员也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其他的社会人力资源,教学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教科书,还包括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网络、工厂、实验室、博物馆等。

3.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教学:新时期的课程编制的重点不再是侧重知识的背诵,转而注重调查、比较、解释、综合的过程,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将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相关议题融入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组织主题教学,重视学生经验的获得,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引发学生对科学及社会问题的关注,注重让学生去搜集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解释社会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做决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强调综合:STS议题所提供的社会背景和综合任务,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考虑科学技术问题,加强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科学的理性精神中融入了人文关怀,比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社会责任感等。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技术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的教学案例

教学题目:海水中的氯(新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背景:2005年3月29日晚,一辆在京沪高速公路行驶的罐式半挂车在江苏淮安段发生交通事故,引发车上罐装的液氯大量泄漏,造成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门诊留治人员1560人,10500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10公里)关闭20小时。

提供氯气有关资料:氯Cl,原子量35.5。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为3.214g/L,大于空气,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氯气吸入人体后,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相应的病变。高浓度氯吸入后,还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

问题1:根据氯气的性质,设想几种在氯气泄漏时逃生的方法。综合课堂回答:1)逃走;向高处逃;向上风方向逃(体现了氯气的毒性、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2)用湿毛巾捂住鼻了(氯气能与水发生反应);3)向氯气瓶不断洒水;4)把钢瓶投入碱液中(氯气能与碱反应,由此作为氯气的吸收手段)。

问题2:已知氯气与烧碱反应可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NaC10)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案例分析

4.高中生教育案例 篇四

摘要: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挫折教育实际案例分析;挫折

教育实施中要注意适宜适度

关键词:挫折教育 适宜适度 启发 引导 真心呵护 严格要求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很多家长和我反映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 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更好学习条件„„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结果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得口干舌燥,但还是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我们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在学校,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与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没有一件事能做好,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要大人在旁边,家长老师累得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

确实,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 了。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中,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事事称心如意,一帆风顺,缺乏挫折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便形成了自负,骄傲,虚荣的性格特点。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专家认为: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激流只有碰撞到岩石,才能激发出璀璨的浪花”,“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人生,从而更加珍惜拥有的机会。

二. 挫折教育案例分析

宋某,是我在任高一年级班主任的一位女学生,其父亲常年在外,对家庭和 子女几乎没有尽过责任,母亲为了生活,应聘成了一名保险业务员,奔波在外,也是无法照料孩子。于是把孩子寄放到外婆家里。也许是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母亲对宋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每周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花钱给她花。 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不考虑是否合理都一定满足。而外婆年老体弱,对唯一的外孙女也是无可奈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宋某任性,倔强的性格,加上这个孩子性格外向,与社会上的一些人频繁交往,耳闻目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气,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在外婆家不帮家人干一点儿小事,对外婆一家人的劳动成果多加挑剔,甚至对外婆和舅舅的教育置若罔闻,进而出言顶撞,大妈出口,久而久之,外婆、舅舅便放弃了对她的教育管理,她更是降低了对自已的要求,干脆破罐子破摔,肆无忌惮起来。她在校的主要问题是:

1、自私。每天平均二三十元的零用钱,只要下课就见到她大包小包的买进教室,但从未见过她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过。

2、撒谎。为了获得够多的零用钱,不惜巧设各种名目,向辛苦在外工作的母亲伸手要钱;为了逃避学习任务和劳动任务,多次编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

3、情绪化。对同学时而友好,时而冷淡。对老师有时态度好,遇见老师就主动打招呼,笑脸迎人;而有时则因一句批评就和老师冲撞。对学习也是忽冷忽热,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学,不喜欢的科目就不学,上课公然睡觉;心情好的时候就学两天,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学,不做作业,任课教师稍加批评就摆脸色,摔东西。

4、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作为女学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寝室卫生不搞,个人卫生更是一塌糊涂;一条牛仔裤可以穿得看不出颜色;在教室内可以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把嗑下的瓜子壳从窗口丢到外面的走廊里;穿奇装衣服,出口成脏,认为这就是“能”;多次与老师顶撞,认为这就是“勇”;编造各种借口推卸责任,认为这就是“智”;男女生谈恋爱,喝酒,抽烟,逃学彻夜上网,这就是“新潮”„„

为了教育这个孩子,我当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尽量亲近她,关心她,和她谈知心话,积极从正面做思想工作。在第一,二次找她谈话时,她确实表现了进步的趋势,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了。后来再找她谈话时,她都装出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来,以至每次谈话无功而返。后来,为了

加强督促,我决定联系她的母亲共同教育,但联系的次数一多,她和她的母亲都表示了一种反感的情绪,所以,后来的联系也就不够紧密,她也就趁机屡钻空子。

多次教育都没有取得成效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这种家庭教育残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的学生,一味的想依靠苦口婆心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方式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因为孩子从小就听父母,师长的循循善诱,对这些枯燥的教条理论滚瓜烂熟,早就对其产生了免疫力,根本就听不进去,甚至还产生厌烦和反感的情绪。但是如果对孩子责骂责罚也不行,因为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加逆反,事态发展可能更加严重。

那么,如何用好挫折教育这张牌,让学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呢? 在高一期中考试前的一次班会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我进行了小组加扣分活动,从纪律,卫生,学习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督促。并规定每周进行一次评比,第一名给予奖励,而对排名最后一名并出现总分为负的小组成员,进行谈话和书面认识。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全班都参与了热火朝天的竞争气氛。宋某也不例外,上课也不做小动作了,作业也不拖欠了。但好景不长,过了将近两个星期之后,她又故态复萌了:作业拖欠、上课迟到、卫生不搞、任意请假。当本组其他成员努力争取分数时,她却不停的扣分,当本组成员对她表示不满时,她却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甚至放言:末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师检查认识,她就把认识复印几十份放在那里“备用”。在这种心态下,她所在的小组如愿以偿地连拿了几周的末名,小组长不乐意了,其他组员也不乐意了,纷纷要求解散这个小组或者把她分离出小组。

在这种情况下,我多次找她谈话,可是收效甚微。但如果真的把她分离出小组的话,那她与同学的关系更加疏远,孤立的氛围将会让她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这显然违背教育的初衷。那么,怎样让她深刻认识到这种个性将带给自己人际交往的苦果呢?

通过观察,我发现宋某一直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因为全班她的零用钱最多,小小年纪,手中就有了手机,MP4等新潮的农村青少年少见的奢侈品。所以她总认为即使她屡次违反纪律,其他同学还是愿意亲近她的。那么,我能不能从这一点上进行突破呢?

在一个午间自习的时间,我走进教室,我似随意的把宋某小组要求解散的事公布了出去,并说出小组成员即将分配到其他各个小组,话刚说完,教室内沸成了一锅粥,其他小组争着要求把这个小组的其他四位成员分配到本组,而她却无

人提及,我观察她时,发现她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也许她从未想到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已经引起了全体同学的不满。看看时机已到,我平息了教室内的纷争,把她叫到了我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虽然强自抑制,但她的眼泪还是哗哗的流了下来。我递了一张纸巾给她,让她尽情的宣泄情绪,等她平静下来,我问她:“你是否真的希望小组解散?”她摇了摇头。我又问:“你为什么而哭呢?”她不说话,但看得出她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她说:“因为其他同学不愿意接收我,我感觉被抛弃了”。我问:“你不被大家接收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她沉默了。我决定让她以笔述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认识。

放学前,一封工整的认识悄悄的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仔细的看了一遍后发现我的挫折教育有了初步的成效,她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感受到了某种被人孤立的危机感。这时候我及时召集了这个小组的成员进行谈话,希望能多帮助,多提醒她,帮助她改正坏的毛病和不好的习惯。她也表示从此会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组员尽力配合,尽量少扣分。其他组员见此情形都纷纷表示愿意再努力一周,争取不拿最后一名。

在后来的一周内,这个小组体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学习心态,在开班会总结时,这个小组由最末名上升到第五名,这可是这个小组历史上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名次,在公布名次时,我发现宋某兴奋得满脸放光。其他小组也向这个小组投去赞许的目光。

我知道,要在短暂时间里改正延续了几十年的老毛病是难以达到的。果然,到第三周时,我发现宋某的毛病又犯了,我决心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下猛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毫不留情地狠狠地批评一顿,并在她又显示出翻白眼的***惯时,我毫不手软加大了我的语言力度和强度,慢慢地她的气势明显降低了。最终,她表示了服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答应以后不再违反。

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一边加强引导,肯定她的进步,一边对她的错误明确提出,慢慢的她开始有意识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态度与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到这次月考时她的成绩由班级的第38名上升到班级的29名,上升了九个名次。在考试总结时,我着重表扬她的转变。在同学的赞美中,她得到了肯定和收获,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三.挫折教育运用要恰当

我们都知道:当一颗小树长歪了的时候,一味浇水施肥是无法改变它的生长趋势的。这个时候借助外力,一条绳索,两根夹板也许更有效。成长出现偏差的学生,就好比长歪了的小树,,一味的和风细雨爱的教育是无法唤起她的改进潜力的,让她适当的体会挫败,感受严格的要求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

一定的限度,应当在事后给学生说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击学生为目的,而只能是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1. 挫折要有度,要针对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挫折,不要否定学生这个人。就事论事,在解决方法上多下功夫。

2. 当学生自愿挑战而遇到挫折时,教育者更多要从方法上给学生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及发自真心关怀。

3.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时,不要嫌学生拖拉时间而包办,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去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下次再面对挑战或挫折时,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去面对。

4. 控制好奖励。不要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过多的什么物质奖励和过分的赞美之词,让学生有机会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后的心灵奖励。过多的物质奖励将会扭曲学生的成功体验,甚至为了物质奖励而努力,这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

5.高中心理教育案例 篇五

班级中有一位女生,她积极进取,学习成绩在班级位列前茅,平时也很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认真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位让教师很放心的学生。但她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点她起来回答问题也是满脸涨红,回答断断续续,但答案还是正确的,回答完后坐在座位上也表现出还是很忐忑,很久才能将心思回到课堂上。在平常的活动中,她也总是在后面默默观看,不主动参与,但要求其参与,她也会做到标准以上,尽量尽善尽美,但总是很容易紧张,很忐忑。在平常与人的交往中,却表现得大方得体、活泼、可亲。

二、案例分析

这位女生是一种自卑畏怯,缺乏自信心得表现。这种心理大多数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但有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是这种情绪不那么显露和影响到其正常的参与活动。但这位女生的这种心理已经达到某种影响其正常参与活动的值了。尽管他们班级中已经足够优秀,但她还是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在大众眼光聚焦在她身上时,会表现得很忐忑。一旦中途受挫,回答错误或表现失误,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产生自卑畏怯心理。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三、产生因素

1.家庭原因: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理和行为的第一场所。这位女生的母亲是一位严厉的教师,在教育她时,难免会带上在学校教育学生时的方式。母亲看重分数,在其小学成绩不好时期总是采用暴力手段,或在人前斥责的方式进行教育,致使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够优秀便要被惩罚的心理阴影,不敢轻易表现自己,尽管又是准备得很充分和完满时,也不能自信的展现自己,畏惧失败。

2.个人因素:对自己的优秀值估算过低,总产生所有人比自己优秀的心理,因而不敢尝试,畏惧失败,更加缺乏自信。

四、解决方式

1.合理的采用奖励的方式,对其获得成功的心理情绪进行强化。这位女生缺乏自信,表扬即给予社会肯定和赞扬,是鼓励其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对其成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精确的表扬使其明白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之处,有助于

树立其自信心。关注过程,提倡过程比结果重要。由于小时候母亲的对待方式,使这位女生潜意识形成了结果比过程重要。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家长与教师应注意关注其学习的努力的过程,对其出色表现及时鼓励和表扬,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给予其鼓励与努力结果的肯定,及时转变期思维。

2.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位女生有一种缺失性的需要,是一种被肯定的,自尊的需求的缺失。这位女生总是被严厉的母亲在人前斥责,这是其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一个触发原因,感觉被人关注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长此而往,使其在人前被关注就成为了一件艰难的事情。这种情况应多促使其参加活动,尤其为台前活动,即使失败也没关系,锻炼其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失败后及时给予鼓励,并鼓励其继续参加,使其内心感到是被关注,被需要,被尊重的,是优秀而不可替代的,满足其自尊的需要。

3.这位女生是接受性失败者,在还未开始前便觉得自己是要失败的,将自己放置在失败的位置上,因而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站在台前去表现自己。这位女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位女生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了自卑怯懦的心理。她可以将自己的所有优点列出(可请他人帮助,因为自己无法过于全面的看待自我)寻求自信,再将自己的缺点列出,从自身身上去改变和塑造自己,在改进缺点中塑造自信,不要过度与他人作比较,找准定位和自己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去努力和看待自己比较有利于树立自信心。

4.这位女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她的学习成绩好,多是由于母亲的严厉的要求而为了完成要求才会努力去达到母亲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其自身的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望而努力去学习的。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她的第一直觉是选择逃避失败,是为了避免被斥责,所以不愿尝试,去挑战,去克服。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要撤消母亲的严厉的斥责,对于学生的学习失败的结果不再作出评价,是这位女生认识到失败也不会遭受母亲的斥责,使其正视失败。其次,对于其获得的成功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其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足够优秀。将母亲促使她学习,转化为该女生为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去学习,这会使该女生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和克服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5.改变其目标定向的方式。现在女生的目标定向多为表现目标。女生多将自己的目标展示给自己的母亲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6.高中班主任德育案例 篇六

用宽容等待开启心灵之窗

一、问题陈述

张博伟是我们班最让人头疼的一名男同学,原因很简单,他经常违反纪律还欺负同学,旷课打篮球那是家常便饭。批评教育时嘴巴非常狡猾,桀骜不驯,没有什么效果。

二、分析原因

为了更好的做好这名学生的转化工作,我让同学带我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家长的一番话让我的心不能平静。和他父亲交谈中我得知妈妈在韩国打工,一个大男人带着孩子,还经常出差,虽然培养孩子学习音乐,弹钢琴,但陪伴孩子时间很少,对孩子只能从经济上满足,平时与孩子沟通极少。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孩子缺少了母爱,父爱也不充足,有点特长,沾沾自喜,对自己的缺点不以为然,家长老师对其缺点的传统处理办法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反倒学生和老师对着干。

三、采取措施及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张博伟喜欢打篮球经常旷课去打篮球。我并没有去找他谈话,也没有电话通知他爸爸。我知道那样做可能表面上是改了,但实际上是把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推的更远。一个下午的自习课。班级中又少了他,我来到篮球场,看到了意气风发、奔跑打球的张博伟。这才是青春飞扬的高中生呀。禁不住像孩子样的为他加油。他发现老师后,想下来,我示意他继续打球。一直到打完下半场。事后我没有批评他旷课,而是一个劲的赞扬他的球技。并表示可以和邻班比赛,让全班同学都来观看。后来旷课少了,偶尔一次,也是我到篮球场,还没说话,他就跑下来:老师,我马上去上课.。能这样,就可以了啊,还要说什么呢?学生的进步总是点点滴滴的,课后,通过交流,我告诉张博伟,自己的家人也喜欢打篮球,球技还不错,可自己不懂,很想多了解些。张博伟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充满自信。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渐渐的,张博伟和老师交谈的话多了,从他喜欢的篮球谈起。包括心里的想法。

渐渐的,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使张博伟感到师生的平等,同学的可亲,他在老师的宽容中,在同学的关心下,深深的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不再欺负同学了,开始积极参加班集体的劳动,篮球场上他的身影反倒少了„„

四、理论分析与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在对待后进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加深情谊并使之持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天下没有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和毛病。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因此,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后进生的“面子”,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

对于张博伟的问题,从表象分析本质。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增强和消弱原理。在为其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忽略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消弱原理,老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他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不与理睬,对他招惹同学的行为不采取严厉的批评,进行换位思考,对学生的错误不是趁热打铁,而是从时间上、态度上宽容学生。给他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与时间。对于错误问题我以说服教育为主,淡化矛盾。与此同时,利用正增强原理,对他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行为上的自信。宽容等待终于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五、下一步措施

班级中的“张博伟”还有很多,他们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他们的进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的自尊意识比其他学生更为敏感,他们的进取意识、自强意识比其他学生更为脆弱。因此,在对待他们的工作中,我们不要“抓一阵子,放一阵子”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并且,允许他们进行行为上的反复。多一份宽容与等待,耐心给学生成长的机会,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学生。

7.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篇七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 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能用所学原理或概念, 对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探索, 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特点

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教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很少提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案例教学却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的源头, 积极动手实践, 并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 深入实践, 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拓展环节, 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是搜索相关的资料, 了解地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具体状况。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 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学生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注重双向交流, 侧重总结归纳。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 学生了解案例后, 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教学难点或是学生没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时, 从旁予以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又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后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汇总, 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通过对分析综合理论的具体运用, 达到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四个环节。

1.提出案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案例, 可以采用口头叙述、阅读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出示案例。呈现的案例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索。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中, 通过“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案例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很想知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时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 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针对案例收集资料, 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最终做出决策。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启发、引导,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3.总结案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后, 需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才能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消化、融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使之深化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4.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索活动作出评价。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在分析方向上有无偏差, 该如何在以后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弥补和提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拓展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8.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施;探究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事实,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讨论或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和从案例中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

一、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1.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发展过程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主要就是一个如何平衡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两种活动的平衡。学生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中总是试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学生便作出调节,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根据以上的观点,当学生探索环境的时候,他们遇到能引起兴趣的事什。这些事件是适度地新奇的,不很适合现存结构。然后学生调整他们的动作,把他们弄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对付世界的新方法。……在这样的行动中,不是环境本身创造学生的智力,而是学生自己发展新的认知图式。

2.认知心理学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阐述

认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学生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最邻近发展区”。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尽可能接近实际的背景。

基于以上理论的阐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运用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二、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策略探究

1.把握教学价值,有效选用地理案例进行教学

(1)比较身边的地理案例与教材中案例的教学价值,选择使用。在教学关于“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案例,笔者采用了“番禺区市桥填规模以上商业分布图”替代课本必修2第84页“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图,用此图来说明商业网点的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或以交通最优为原则。通过以上的教学,很明显地看到,由于案例就在学生身边,内容熟悉,增加了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教材中的案例相比,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多种素材中寻找更具代表性、更贴近时代发展的地理案例。在讲授“交通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本地就有很多条交通线和交通点的案例可供选择。经过一番比较,笔者就适时选用了刚刚通车的“武广客运专线”案例来替代教材中“南昆铁路的建设”案例,紧扣了时代的脉搏,既有新意又典型。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适时性的新闻,笔者在讲解“交通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选用了这一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了他们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并进一步建构全新的知识体系。

2.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地理案例

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案例,把课本知识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去探究。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整理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因此,在结束地理必修2的学习之后,笔者结合我校的实际(每位同学每年至少要有一个校本课题的任务),给他们布置了开发地理案例的任务。

但是,必须清楚,虽然运用地理案例可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可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l.注意选取和编写乡土地理案例的合理性

所选的地理案例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又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所选案例只要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同的进行认真设计、合理安排,那么,所引入的案例就能为教学目的服务,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正视选取和编写地理案例的艰巨性

要更好地选择运用地理案例教学,搜集大量的案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教师必须从中筛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内容,教师的工作量无疑加大,编写案例的艰巨性不言而喻。最好的做法是:备课组比分章节分配给各位老师搜集乡土地理案例资料,再集体讨论进行筛选。

3.关注案例的时代变化

案例是一个变化的开放体系,合理的案例的选取,必须与学生周围环境相密切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周围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让案例教学与时俱进。

4.注重课后反思,完善乡土案例编写

适当进行课后反思,增加一些与主干知识相关及删减一些与主干知识无关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及时的反思,才会进一步完善案例的编写与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实证教育方法第一章<回顾有效教学的成果与原理>》.中幽轻工业出版社

[2]陈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复日大学出版社

9.高中教学小故事 教育案例 篇九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看到这么一个理论,我便有意识地试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运用。

我有收纠错本的习惯,为此我还专门想了一个办法,制作了一些“免检”的标签,给一部分放心的学生贴上。这样,一来给学生了一定的自由度,二来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来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以便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那些自觉性不太好的学生。我们班有个学生张敏,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这天,我还是按照以往那样的收纠错本,收上来后看看大都很满意,可一看到张敏的纠错本,我先是一惊,惊其今次的纠错本为什么记这么好,再仔细一看笔迹,明显不是他的,应该是我们班已经“免检”的纠错本,我平时都一直奉守自己作为老师的准则,平静,平等,平心。可这是我三番五次和他们强调的事啊。一个学生他可以不记纠错本给我交上来,我会赞其诚实,一个学生可以做多少给我交上来多少,我会爱其正直,可他为什么要把别人的纠错本给我交上来,我该怎样面对欺骗呢?怒火在不断灼烧着我,恨铁不成钢的思维在我身上同 ——记我的一个教学小故事 样有了反应。难道我平时没有强调吗?我总是跟他们说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应该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负责。我应该怎样去做,是把他叫出教室狠狠的批评他一顿,看到他低头认错的样子吗?还是把他叫到办公室然后告诉他老师不是傻子,你这点伎俩早就过时了?抑或是让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杀鸡给猴看,让他们也领教我的厉害?这是一瞬间涌上来的处理办法,招招让自己血脉喷张,舒心畅快。但又想想这样做的后果,果真可以让他心服口服吗?

因当时没有我的课,为了想到更好的处理办法,就出外面走走,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草地,让我的心很快的平静下来。这时我恰好遇到一个同事,我有意无意的把这件事和同事说了,也是想商量出个办法。我的同事跟我随口说道,一件小事想那么多干什么,批评啦,写检查啦,小孩子嘛,总是要自作聪明的,让他受几回挫,就长心了。这种事我们做老师的总不至于表扬吧!同事说着有事就先走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心中豁然开朗,我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表扬表扬他呢?

但是我又想:如果我只表扬他,他会不会觉得我是在挖苦他呢,于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刻意的把他的纠错本混在几个做得好的纠错本中,还是如以前一样平静的说,今天我要表扬的是我们班纠错本记的最好的几位同学,他们分别是:王芳、上官飞、张敏、樊晓慧。同学们立刻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更多的目光当然都投在了张敏的身上,大概因为他平时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有些差吧。这时我开始注意张敏的表情,他低下了头,一副羞愧的样子。日子还四平八稳的过着,几天后的一个自习,我故意收了张敏所在这一排的纠错本,我看到最上层是一本崭新的纠错本,翻开一看,果然是他的,里面还压了一张纸条,说:老师,对不起,我欺骗了您,那本纠错本不是我的,是马浩的,您放心,我会以我的行动像您证明,我是认真的。我抓住这个机会迅速的给他回了一封信:你能勇敢的承认错误,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你的认真,老师也相信你,相信你以后的认真,相信你以后的刻苦,相信你以后的努力。老师关注你。后面我还画了一个笑脸。

当天晚上的自习就进行了数学测验,收上来的时候,我特意的看了一下他的卷子,真有立竿见影的意思,他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但是态度分明好多了。以后的日子,他竟然这样一直坚持着,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我在他的脸上读到了骄傲,我也为我有这么一次明智之举感到高兴。在放假的一次网上聊天中,他告诉我,他的父母从来没有表扬过他,他们从来只注重他的绝对成绩,而不注重他的进步,他为有我这么一位老师而高兴。

曾记,教育家布贝尔说,教师绝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与学生所发生的冲突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

事情如烟般的散去,但事后的反思还在继续,良药是可以甜的,忠言也是可以顺耳的,学生们有不认真的表现应该多考虑些处理的方法,然后逐一删选,用适当的药剂,治疗他们的心病。简单粗暴只会激起巨浪,过后除了彼此伤害,什么也没留下。

让教学中多些鼓励,多些期许,多些善意的提醒吧。有时候你的一句话甚至可以影响到他的一生。要知道,成功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歇斯底里的批评啊。

阳城一中

上一篇:《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五年级英语上册Module5教学设计(外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