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军课程完整(共7篇)
1.童子军课程完整 篇一
房屋建筑学课程论文
题 目: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简析 姓 名: 郑文凯 班 级: 052136班 学 号: 20131001326
指导教师: 董道军
房屋建筑学论文
建筑,这个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到遮风挡雨,大至防灾躲难,而作为供人们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场所,建筑随着人类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用途的细化,建筑也随之不断细化,同时随着时间、地域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东西。而作为建筑的一个分支的民居,也都自成一方特色。
建筑的发展起始于民居,民居的发展记载着历史,一切建筑追根朔源都可以在民居中找到它的基因,我的家乡山西的民居就十分有特色,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是几个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山西古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不仅高居全国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画、琉璃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也堪独步华夏。它们是三晋大地上立体的历史画卷,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璀璨华章。
作为中国民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西传统民居以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在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接下来我会从几方面来为大家介绍山西民居的形成以及发展: 1.山西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土地肥沃疏松,而且各种断层纵横 交错,整个高原岭谷交错,且山西地处内陆,多山干旱,所以民居也多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而建造;山西位于北方,气候干燥,风沙较多,导致为了取暖防沙,建筑形式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外观比较封闭。
2.山西民居建筑的历史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优越促进原始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自然,形成原始部落,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黄土的柱状和垂直节理最容易被当时的人民利用,在这时,人们利用挖穴洞来藏身,或者会利用掘土来造屋;
在接下来的新石器时代,山西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接下来很长的时间里,山西广大山区人民的民居的主要形式都为窑洞;
直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迅速,砖木结构发展迅速,山西民居这才逐步有了木结构,砖瓦房屋;
明清时期,封建帝制达到了巅峰,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稳定期,社会经济相对十分繁荣,山西民居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鼎盛期,呈现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多种民居形式,在明清时期,烧砖技术得到了十足的发展,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砖瓦结构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同时也创造出了砖砌窑洞和木构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尤其在晋中地区最为常见。
尤其是到了后来晋商的形成发展之后,商业繁荣,商人致富后,回到家乡大兴土木,追求华丽装饰,高墙深院,雕刻精美,建立了一座座十分豪华的家宅,曾经盛极一时。代表性的建筑有晋中的乔家、王家、渠家、曹家、常家等一系列院落式民居建筑,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等等。
3.山西居民的民宅主要形式及地域划分
山西的民居主要形式从南到北主要是:一,窑洞;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窑洞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黄土高原土落千丈的的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另一种则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分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砖坯混合几种。
房屋建筑学论文
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之所以要选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这种建筑属于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构与木构架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构架插廊或者窑洞顶部又附设木构架结构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二,砖瓦四合院;大部分在于汾河盆地的小平原上,这里的地形不便于挖窑洞,而黄土和煤炭却是烧制砖瓦的原料,这就造就了它形成的有利条件。这种建筑属于木架结构体系,用木架结构或者砖墙做承重结构,在木构架外围多砌有厚重砖墙,梁架多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荷载较大的建筑。
总的来说,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为一种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共存的情况,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的民居分类就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的不同,由此,将由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等所带来的从南到北的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为:
1、晋北民居;
2、晋西北民居;
3、晋中民居;
4、晋东南民居;5晋南民居;
(1)晋北民居
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和御寒性强的厚层土坯屋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而建,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排列,别有特色,故有“排排房”之称;
(2)晋西北民居
晋西北因盛产木材,所以主要存在两种主要形式: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 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层楼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所以屋面做的比较平缓,主房大多坐北朝南,前面多设置上下前廊。
再者,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3)晋中民居
晋中民居主要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从一进到三进,多有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房及各院厢房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房、过厅、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由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与外界的交流十分密切,故晋中地区的建造技术也最高且极具代表性。
(4)晋东南民居
晋东南居民的住房变化较多,各种民居形式几乎都有,如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色的要数当地的二层楼房,晋东南的二层楼房一般为一层为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用来存放一些粮食,家具和杂物一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者四合院形式。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房屋建筑学论文
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5)晋南民居
晋南民居亦多以四合院为主,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并以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少数地方也有二层楼,丘陵地带则以“地窨院”式的土窑洞为主。
地窨院,是平地直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坑,坑壁四周掏挖窑洞,主窑洞掏挖在北壁上,其他三面各自掏挖几个小窑,同样讲究坐北朝南,院角某处打隧道通向地面作为出口,称为“门洞”。有很陡的斜坡,出地面处建小门楼,院中央或某一角再下挖一口深坑排放污水或者雨水,窑顶则为平坦场地,作为秋收打粮之地。这种民居是前人因地制宜的创造,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精巧的设计。这种民居主要分布在运城市范围内。
晋南民居中的四合院,这里的民居形式多样,平民百姓家常建一面或两面房,形成“一”字或者“L”形院落,较富裕人家才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一般以单檐硬山顶为主,院落形制严整,规模宏大,代表了晋南民居的最高水平,这些民居多由一至两座四合院组成。较与山西其他处,院落布局更为讲究,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南房均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房规模尺度严谨,装饰亦有区别。正房体量最大,也为装饰重点,檐下有彩绘或者精美木雕;厢房与倒座装饰朴素,庄严典雅。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到隔热及排水作用。山墙多为五花山墙式样,又叫防火墙,既美观又有防火功能,这是晋南民居的独特之处。
4.山西民居的主要特点及总体布局
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建筑立面造型有很强的封闭性,楼高院深,墙厚基宽,有很强的防御性。
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流向院子里面,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四是建筑结构布局比较科学合理,以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为例,山西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一般最主要的特征为封闭,中轴对称,主次、内外分明,建筑多单坡顶,向内倾斜,正房两层,厢房一层,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建筑沿街部分轮廓线丰满舒展,外院横长,内院开阔,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正方开,大多部分为长方形的。
房屋建筑学论文
对于山西民居来说,山西明清时期的城镇较多的采用棋盘式格局,民居建筑多采用四合院(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集中设在街坊内,院落一进到三进,各进院落形成独立的狭长空间,各户之间并列设置,互不干扰。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各院落间由垂花门或过厅串联。通过这种基本元素的多重组合,产生了多种合院类型。一般将三至五开间的正房放在正北南向主轴线上,东西布置三开间的厢房,南边放置三开间的倒座,倒座东端设置住宅大门,符合“坎宅巽门”的风水要求。在这其中,山西民居很多是由多进三合院竖向延伸,一般为二三进,大门多居中开,各进院落的室外地坪均采用逐进递增的手法,以加强最后一进主房的气势。
而山西民居村落的布置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类型。地势平坦的地区较多采用集中式布置,一般布局紧凑、整齐。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民居建筑多应地势而建,大多集中布置在山或坡的阳面,形成台阶式的院落,入口位置因道路走向而定。
5.山西民居建筑的空间组合及“三雕”技术的应用
从空间组合上来看,山西民居楼高院深,墙厚基宽,有很强的防御性,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如城堡般坚固,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屋顶多为单坡顶,向内倾斜,外观极其封闭。以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从空间上来看,结构严谨,疏密有致。但是由于形状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民居虽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
山西四合院构成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山西民居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空间组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严谨的空间序列、对称的布局、沿轴线空间等级的递进,反映了宗族合居中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差别,用空间的差异区分了人群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四合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且山西传统民居中,木材、砖瓦、石块、黄土是住宅建设的主要材料。并且在山西民居中“三雕”艺术的利用也十分丰富,“三雕”指的是砖雕、木雕、石雕,山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三雕艺术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顶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它们装饰着斗拱、门窗、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础石、门枕石等等。木雕多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手法,通常分布在门户、窗棂、屏风、隔扇、挂落、匾额、垂柱、雀替、勾栏、梁枋等建筑构件上。由于木材易于雕刻及拼接,木雕使用的范围及表现的题材最广泛。砖雕则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剔凸雕等表现手法,主要分布在屋脊、屋檐、神龛、门脸、影壁、墀头、烟囱、女儿墙顶等建筑构件上。此外,石雕的应用也非常普遍,艺术手法上或浮或镂或阴或阳,吸收众家雕技和工艺之长,形象饱满而庄重。三雕的图案构思精巧,手法细腻,面积大小不同,小面积的具有局部的点缀作用,大面积的给人整体和谐的美感,增添了建筑物的景致且象征意义突出,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借此,山西人民表达出了
一、表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二、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礼制观念;
三、祈求福、禄、寿、喜愿望的生存观念。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三雕艺术充分反映了山西人安土重迁、消灾免难、与世无争的心态和社会意识。三雕建筑装饰题材丰富大胆,形式多样,纯朴儒雅,寓意吉利。由此可见,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当时人们喜好的、有较强地域性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山西传统民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山西民居作为中国民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沉积,展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
房屋建筑学论文
魅力,山西民居造型风格极具美学价值,在现代建筑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为研究山西风俗、商业文化、清朝制度等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有着不俗的历史价值,作为传统民居的窑洞也好,四合院也罢,也今天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仍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的民居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人们起居生活的场所,希望山西民居可以变得更为合理开放,更具自己的风格!
2.童子军课程完整 篇二
关于中国童子军的源流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武昌文华首创说与华童公学率先办理说。哪种说法更为可信呢?
一、武昌文华首创说
杨品吉发表之《中国童子军史略》 (1932) , 范晓六、吴耀麟、刘澄清分别编著之《中国童子军史》 (1935年二二五童子军书报用品社发行) 、《童子军全书》 (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发行) 、《童子军教育史》 (1944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 以及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编写之《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1948年出版) , 以上文献均称:中国童子军肇端于民国元年, 发源地为武昌文华大学, 创办者严家麟, 其后流播渐远, 为各地所仿效。
根据严家麟本人在1948年的描述, 其早在1910年就有了和童子军事业创始人贝登堡相似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1911年便开始了自动的研究和组训工作, 即“作初步实验”, 武昌起义发生后其又主动发起组织战时救护工作;1912年2月25日举行宣誓典礼, 从而宣告了中国童子军的正式诞生。台湾的童子军研究专家, 如胡立人、刘菁华、陈添丁、陈海光、刘彦俊等人, 大陆的研究者以及众多网站上的介绍几乎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真的无懈可击呢?
笔者翻阅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大量文献资料, 发现文华大学首办童子军之说始现于20世纪30年代, 此前, 严家麟在童子军界根本无人与闻, 报刊上亦未见有任何关于严氏创办童子军的记载。
另据文华大学校长吉尔曼等人撰写的《文华大学》一书记载:“1912年秋, 文华大学校长和预科学校校长首次产生了组建与美国和欧洲相似的童子军的想法。其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行。1913年2月25日在文华大学预科学校, 有60个16岁以下的孩子被组织起来建立起童子军, 其教头由本杰明C.L.严先生担任。”[1]30注意, 这份材料交代说, 是文华大学和预科学校校长首先有了组织童子军的念头, 严氏只不过是一个教官, 当时受校方委托来具体负责童子军事务。笔者认为, 这种表述和严氏的年龄学识身份是比较吻合的。从组建时间来看, 也比国人的记述迟了整整一年。
事实上, 中国童子军创办于1912年2月25日, 严家麟为创始人的说法并不为童子军界所认同。1930年前各大报刊未见任何相关记述即为明证。另外, 1947年3月1日《童军导报》首版刊发了导报资料室所辑《童子军的两个纪念日考证》一文, 对上述说法进行了批驳。文章爆料:“民国元年二月二十五日, 正是农历壬子年正月初八 (经笔者核查无误) , 在清末民初, 学校春季开学总在正月十五以后, 此时不会有学生在校里的。况且正当鼎革之际, 武汉为军事重镇, 彼此必争, 时北军南下, 挟战胜之余威, 大有席卷武汉之势, 及和议告成, 清廷虽于二月十二日下诏退位, 而袁世凯政权尚未成立……, 所部北洋军队, 对武汉之威胁犹未解除, 社会秩序, 当此世乱纷纷, 哪里还有学生从从容容地来成立童子军团。”无独有偶。同年9月1日《童军导报》第二版“史料考证”一栏刊登了盖其新有关中国童子军源流的说明文字, 函中谈及“二二五”的来历:“平时我与友人说二二五来历, 总说二二五这个日子, 在我的理智上有点‘那个’。‘那个’就是有些话未便说”, “二二五是那个唯此一次的设计委员会 (1933年召开, 笔者注) 中决定的。这是在讨论推沈叔逵先生重拟的中国童子军规律……的那一次会议席上……大约在规律草案一读讨论完毕时, 有人说起应有一个创始日, 但是严先生说不出一个日子来……于是张忠仁拟二二五, 侧耳地征求严氏的同意, 严氏自然是无所谓, 随便哪一天都好……到后来方始知道张是用心人, 严是无心人, 若不是二二五是张之生辰, 张也一样赞同我的意思”。“我的意思”, 笔者以为, 就是盖其新在文中开头所言:是日“我没有足够纪念的资料来纪念, 当真的回忆当时一番创始情景, 我想觉得好像没有这个事实, 又好像没有一回事的‘那个’, 没有什么史话可讲”。至于是哪一年开始办理, “除非当时严先生所创始的是孤奋童子军, 那么, 我们也无话可说了”。按照盖氏的说法, “2·25”创始纪念日根本就是带有张忠仁 (曾任中国国民党党童子军司令部司令) 个人强烈主观意图的规定, 并不值得纪念, 1912年为开办之年的说法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盖其新乃童子军界闻人, 学识人品俱为人所称道, 训练会议其也是参加者之一, 故其所言当无不是。
二、上海华童首办说
在1930年以前, 即南京国民政府对童子军事业进行大规模整饬之前, 社会上关于童子军在华起源问题似乎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上海华童公学率先创办了童子军, 沪上各校踵起仿效, 继之推行各埠而后普及全国。
《中华教育界》第4卷第12期 (1915年12月出版) 刊登之吴家煦《参观江苏省立学校第二次联欢运动会记及感言》一文, 其中就谈及童子军在华起源:“童子义勇队, 一名童子侦探, 亦称童子军, 创始于英国陆军中将贝登堡, 而推行于东西各国。其在吾华, 则始惟沪上之华童公学有之。”
1918年11月26日《民国日报》第10版《童子军协会将开年会》有言:“民国二年华童公学校长康普先生邀集沪上教育界诸君子筹商发起童子军事时我国尚无童子军也。首先组织推华童公学, 后各校继起者颇形发达。”
1930年, 由治永清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童子军专论》一书称:1913年格致公学在中国率先成立了童子军, “中国以前曾未之闻也”。同年, 由唐钺、朱经农、高觉敷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上也说:“吾国之有此种组织也, 始于民国二年之上海格致公学。”事实证明, 华童在先, 格致为后。但两份材料均认为:1913年上海在中华大地上最先举起了童子军这面新鲜的旗帜。
上述资料发表的时间距童子军事业发生之间隔较短, 发文者身份各异, 彼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从社会思潮角度来考量, 当时 (尤其五四之前) 民族主义情绪尚未充分释放, 因此笔者以为, 此时的表述更趋近于事实。
华童创办童子军的具体时间在1913年4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华童之先, 上海就已有了童子军, 系由旅沪西人所组织, 华童之组建明显是受其影响所致。
《申报》1916年3月4日第10版“本埠要闻”一栏就披露说:“上海童子军之历史始于西童, 后由华童公学监院康普竭力提倡始推及华童。”郑昊樟在其所撰之《上海童子军史》一书中也承认:在武昌文华大学之先, 上海已有了西童子军的组织。1912年, 童子军事业创始人贝登堡远赴美国作演讲旅行, 归国途中, 就曾特地访问了在沪西童子军。
旅沪西人组建童子军的时间, 据郑回忆, 应不迟于1911年春天。“他们 (即西童子军) 种种的活动, 曾掀动了少数中国青年的心绪。在这年 (1912年, 笔者注) 十一月的时候,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立华童公学的学生谢雲亭、周大纶觉得这种童子军生活饶有兴趣, 和服务社会基本训练的必要, 特地去请学校的监院 (相当于校长) 康普举办童子军的组织。康普是英国人, 他看到中国学生对于他本国倡办的童子军教育发生兴趣, 自然立刻就答应了。”[2]2
“不过当时对童子军生活发生兴趣的实在只有几个人, 康普遍想给大众一个认识, 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便去和上海贝登堡童子军教练司兜活脱商量, 请他每星期三下午率领西童子军到学校里去表演各种功课, 希望把这种有趣味的生活, 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刻上一个深刻的印象。”[2]2
“他这种计划实行了两个月—就是这种新奇的东西, 在学生们的面前, 表演了两个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奇心和求知欲支配了学生们的情愫, 他们对于童子军生活因此发生了相当的兴趣;那时学生中报名自愿受童子军训练的已经有十五人了。康普就请司兜活脱实施训练, 同时向英国定购各种童子军的用品。”[2]2
“在民国二年四月, 上海童子军正式和社会见面了。这个童子军团的团员, 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初级试验的。”此后, “在每星期六的下午, 他们就在司兜活脱的领导之下, 作种种的活动”[2]2。
继华童之后, 上海的青年会中学堂、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约翰青年会学校、育才书院、复旦公学、麦伦书院、南洋公学等教育机构纷起仿办[3]。
1915年5月,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靶子场公园举行。上海中华童子军会应运动会总干事之邀派童子军300余人参加会操和比赛。比赛分旗语、救护、测量、烹饪、结绳、筑桥、游泳、飞艇、技击等项。童子军们除会操比赛以外, 还担负了维持会场秩序之责。童子军们奇特美观的装束、齐整敏捷的动作、活泼可爱的精神、匠心独具的表演、尽心竭力的服务, “大为大会各地教育界代表所注意称善”[4]11。与会各省教育界领袖“回到本省, 就以童子军为时代需要, 特别重视提倡, 国内重要都市的各学校, 纷纷仿学上海童子军的组织与训练, 产生许多童子军团体出来”[5]63。
远东运动会闭幕后, 上海中华童子军会又邀请关心童子军教育事业的人们, 开了一个童子军教育问题讨论会, 各省学校亦有代表出席。讨论会议决组织一个全国的童子军会社, 以提倡和促进全国的童子军教育事业。1915年8月31日, 上海中华童子军会复召集上海各团童子军举行野战和功课表演, 邀请教育界人士来参观, 借此促进童子军本身的进步并宣传童子军事业。同年11月, 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 原上海中华童子军会改称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上海支会, 隶于协会之下, 专负推进上海童子军事业之责。此外, 广州、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福州各处亦成立支会。自此, 散处各地的童子军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联络机关。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如是结论:中国之有童子军的历史始于在沪西童, 其组织绝对在文华之先;较之武昌文华大学, 上海华童公学更有可能组建了中国第一队童子军, 执中国童子军界牛耳者上海也;童子军这种教育组织模式能够迅速风靡国中, 实为康普之功。即便《文华大学》一书所言该校于1913年2月25日成立童子军为真, 但长期不为国人所知, 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的有关童子军文件亦只字未提武汉童子军, 足见其影响之微;严家麟为中国童子军创始人根本就是官方一厢情愿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吉尔曼等.文华大学[M].黄政辉等译, 华中师大校友总会秘书处, 1992.
[2]郑昊樟.上海童子军史[M].中国童子军联欢社, 1933.
[3]又一童子军队成立[N].申报, 1916-12-10 (11) .
[4]范晓六.中国童子军史[M].二二五童子军书报用品社, 1935.
3.中国童子军 篇三
1911年,中国出现童子军。 1926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开会,鉴于当时童子军运动在中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便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负责办理相关事务。
1928年,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设立于南京,张忠仁担任司令,召集全国童子军干部进行训练,颁定各项规章。 1929年,为了普及童子军运动,中国国民党童子军被改为中国童子军,由何应钦先生担任司令。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任会长,戴季陶、何应钦任副会长。
1935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中国童子军节。1943年,经当时教育部等部门追认,中国童子军节正式成为当时的法定纪念日。
①1932年,上海童子军在“一·二八”淞沪会战战场上救护伤员。资料图片
②1935年,南京市一场演讲比赛,初次上台讲话的女童子军面对全场听众,满面羞怯,一时竟忘了要说的话。
秦风工作室提供/资料图片
③1939年10月30日,台湾少年团进行军事操练。台湾少年团由在大陆进行抗战的台湾籍人士子弟组成。
俞创硕/资料图片
④1939年10月30日,台湾少年团表演外国侵略者欺侮中国百姓。
俞创硕/资料图片
4.台湾童子军三大制度 篇四
小 队 制 度 数据源 : 中国童子军月刊第25卷第6期
荣 誉 制 度 数据源 : 中国童子军月刊第25卷第7期
徽 章 制 度 数据源 : 中国童子军月刊第25卷第8期
【 小 队 制 度 】 1.0 小队制度的产生
小队制度;原始是从贝登堡将军在南非青年战时服务中,得到的一些经验采用过来的,贝氏说明小队制度的产生有下面一段话:『在南非波耳战争中,我的一位长官薛西尔市长,在梅富京地方组织了青年队,使他们专门从事于普通的警探工作,试验的结果是完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训练倘若施行于其他一般儿童,那么他们很愿意接受的,同时儿童们祇要你能去信赖他们,他们是能够负起更大的责任的,这种组织是由小组组织而成,这样使领导的人凭着他们的智慧去向每人接触着,一人领导 5-6个人的小队制度就因此成立了。』
小队制度是童子军的根基,少年们有了一个情意相投自由结合的有机性团体,他们就能自动地去从事各种童子军的活动,他们在小队中不仅是充满了民主的气氛,而且是高度的流露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精神,可以使他体会到社会生活其中的微妙,因此知道了为人之道的真义。这是童子军训练中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人生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能力。
2.0 小队制度的理论
2.1 小队制度的意义
『小队制度』是迎合少年天赋的合群性,使少年们有良好的团体,互助合作,自然地产生了责任心;童子军生活是有赖于小队制度去促进的。如果童子军缺少了小队制度的实施,根本就失去了它的基础,童子军也便不能认为是有组织了。
2.2 小队制度与荣誉制度的关系
实施小队制度,必须同时注意荣誉制度的推行,使他领悟做人的真义,体会群己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疏忽了荣誉制度,童子军就感觉到生活缺乏目标,行动没有规范,情绪游移不定,类似太保不良帮派的组织了。
2.3 小队制度与徽章制度的关系
实施小队制度,必须同时注意徽章制度的推行,使他具备做事的能力,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技艺。如果疏忽了徽章制度,童子军就感觉内容空虚、生活枯燥,因为缺乏了活动、也便成了无事可做的团体了。
2.4 如何建立小队制度
小队制度的建立,是需要荣誉制度和徽章制度去支持;由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发展而得到滋养,然后小队制度才能正确地建立起来。团长要能完全信赖小队长去领导他们的小队,不去加以干预,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生活,同时又须注意培植每个儿童的领袖才干,团长要处于辅导的立场,多多提供建议,但却不是命令。这样地进行,小队制度必然能达到坚强而有力。
2.5 小队制度的功效
实施小队制度能使少年在童子军生活中获致:『体验民主的生活,培养合作的精神』的功效。同时在少年心目中也便感觉到这样地去进行,正是在加强他们自己的团体了。3.0 小队制度的实际
3.1 小队制度内容提要
小队的组织─志趣相投的伙伴,自由组合成小队推选领袖,领导队员。
小队的精神─分工合作,互助团结、发挥伙伴朋友的情谊。小队的活动─根据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讨进行。3.2 与其他制度关联的 小队成立仪式─┐
队长就职仪式─┼荣誉制度 荣誉庭────┘
小队集会───┐ ├徽章制度
小队野外活动─┘
4.0 小队制度的价值探讨
根据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发展正好是处于幼年期与成年期间的过渡阶段,他们一方面必须要脱离幼年时期的幼稚行为,学习属于成人社会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以确保成年后的生活温饱与社会地位。这虽是每个人必经的社会化过程,却隐含许多变数于其中,故对于此一阶段的少年,除给予良好的辅导外,更要鼓励他们发展自我,学习自主、独立,成为社会上的良好公民。
一般人注意到青少年往往集结成群,也多半是社会上的一个符号较为鲜明,一致的群体;殊不知,他们的成群结队,目的在集体学习社会规范,寻求自我及团体认同,这在社会学上称之为『同侪团体』,将它朝建设性方向组织而具体应用于童子军活动上,便是小队制度。
在小队中,小队有一个队名,如『白鲸』就代表着一个无形的精神目标-勇猛、矫健、强壮;小队长由全体队员推选,正是民主化的程序;小队在一起活动、聚会、训练,正好培养合群的精神,宽容的涵养、客观的处事态度,也同时为童子军的训练进程注入新的诠释。
在前文中,曾经提过小队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在培养童子军们如何去和人相处合作的能力。也就是成为一个社会中合群的人,当然不是一个人云亦云,随载沈浮的人,而是能因应时代潮流演变,社会环境变迁,开创自己与群体新关系的人。
曾经有人述及『人中人』的训练观点来说明小队制度的意义。这也正是小队制度价值之所在,身为一个童子军,于这点体验较一般人更为深刻,在活动中,我们与小队其他伙伴一同渡过难关、克服危机;也共享欢笑、收获辛勤努力成果。相同的,迨步入社会,更能迅速融入群体、与其他成员同心协力以促成彼此共同目标之达成。这些历练,难道不是小队生活所赋予的吗 ?
【 荣 誉 制 度 】 1.0 荣誉制度的产生
人的品格,各有不同,显然有高低贤庸各种的分别,品格乃是指人格的等级,大体言之,千万人的品格犹如一座金字塔,愈是高尚的便是愈少,因此需要鼓励大家去力争上游。
社会是需要品格高尚的人去支持和领导的,品格高尚的人愈多,社会便愈显得安定而进步,否则的话,那就险象丛生,危机重重,社会从此黯淡无光了。创始人贝登堡倡导童子军的主旨,原为近代一般徒重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的缺陷,乃拟藉此挽救人类固有道德的衰落,使其品格日趋高尚,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贝氏认为中世纪的骑士风度,崇高尽忠尽责、守信守礼、任侠仗义、慷慨勇敢、仁爱助人等美德,是一个大丈夫应具的优良品格,于是从骑士条规中撷菁取华,更配合着童子军的组织、活动,订定了童子军规律、诺言及铭言,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再特为少年们设计一套适合生理,象征者高尚人生,又能便利野外活动,别具风格,与众不同的制服,在在使其表里一致,充分洋溢着童子军的荣誉。又如各种仪式仪典的安排,以及各种荣誉的鼓励,随时去激荡少年们的精神,造成优良的情境。因此,参加了童子军之后,他们的精神升华,不期而然的腾腾向上,勇迈向前,导致于至善的境界。这种荣誉制度的设计和布局,目的是使少年们充分地获得理想的精神生活,使他走上了真实高尚的人生;无疑地便可达到训练的效果。
2.0 荣誉制度的理论
2.1 荣誉制度的意义
荣誉制度是启发青少年内在荣誉感的,使他们有了崇高的理想,重视荣誉,自然地产生了自尊心;童子军精神是有赖于荣誉制度去促进的。如果童子军缺乏了荣誉制度的实施,犹如航海失去了它的方向,童子军也便谈不上是一种训练了。
2.2 荣誉制度与小队制度的关系
实施荣誉制度,必须同时注重小队制度的推行,使他建立舆论,造成风尚,个性与群性和谐调合。如果疏忽了小队制度,童子军就感觉到缺乏团体的激荡,以及优良的情境,于是便不易振作自己去获得充沛的精神了。
2.3 荣誉制度与徽章制度的关系
实施荣誉制度,必须同时注重徽章制度的推行,使他多才多艺,德术兼修,精神与技能相辅为用。如果疏忽了徽章制度,童子军就感到缺少实际工作的数据,对于童子军的理想实现,大受影响,以致无从去加以鼓舞了。
2.4 如何建立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的建立,是需要小队制度和徽章制度去支持;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浸润而得到滋养,然后荣誉制度才能正确地建立起来。团长要能以身作则,给童子军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而赢得青少年们的景仰,同时又要尊重各小队长的意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时时去加以鼓励,使他们自强不息的向上、向前、向善。这样地进行,荣誉制度必然能发出它的光和热。
2.5 荣誉制度的功效
实施荣誉制度能使青少年在童子军生活中获致:『陶冶高尚的情操,鼓舞向上的志气』的功效。同时在他们心目中也便感觉到这样地去进行,正是在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了。
3.0 荣誉制度的实际
3.1 荣誉制度内容提要 诺言、规律及铭言。
代表荣誉精神的童子军制度。宣誓、晋级等典礼。
其他如义勇行为表现、就职,以及集会上和活动上…各种仪式与仪典。
3.2 与其他制度关联的 荣誉庭──────小队制度 新队员授衔仪典
荣誉徽章的设置──徽章制度 4.0 荣誉制度的价值探讨
人格的训练必须要在少年时期注意培养,它是不能从书本上获致的,而是要从内心上和行为上,出之自发自动,时时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形成了习惯才能坚定不移的建立起来。所以,人格训练和智识训练方法截然不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以及对于社会、国家、人类的有无贡献,品格是占第一位,再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因为智识可以有助于为善,也可以有助于为恶,而其决定性,则视乎他的品格而移转了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力求自己智识、道德、体格之健全』,决不只是一句誓词或口号而已,而是童子军荣誉制度的精神标竿;而我们的铭言中,『准备、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正是期使所有童子军伙伴们实践荣誉制度的具体方法。
在一个人由幼及长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理上的形体成长中,更重要的是,道德及人格、心理各方面的培育发展;由一个浑沌无知、不知世事的儿童,乃至具有崇高情操、能自律、助人、行善、服务的成人,在在都需要荣誉制度的规范与支持。故我们可以知道,荣誉制度在整个童子军的范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培养童子军成为一个社会的良好公民时,在人格、精神上的陶冶,正是使他们与众不同的优良标帜。
『荣誉』是个乍看抽象的字眼,却又存在于每位童子军的心中,成为行为的准则,精神的信仰;表现于外的,就是开阔的胸襟,雄伟的气度。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地来形容一位具有高尚荣誉感的童子军:『合宜的举止、磊落的节操、远大的志向』─也就是一位『人上人』。
【 徽 章 制 度 】 1.0 徽章制度的产生
人大都有依赖性,然而依赖性过重的人,与人相处时受益于人者多,而贡献于人者则至微,这样的人往往是缺乏服务的能力,对于社会人类便发生了有损无益的情形。一个人必须能去除依赖性,他才能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非常重要的。然则独立人格如何产生呢﹖独立人格是产生于独立精神,而独立精神则产生于独立能力。换言之,没有独立能力不能产生独立精神,也就不能产生独立人格。
独立的能力,人类原先是与生俱来的,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逐渐退化,以至于消失殆尽,于是事事仰赖于人,此种情形对于社会影响之大,概可想见了,如果欲恢复这些天赋的本能,使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以及服务于人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少年时期给他有机会离开人为的环境,去到野外自然界锻炼自立、自强,自治的独立能力,所谓『回归自然』『反璞归真』便是此中的真理。
创始人贝登堡先生参考了古今各民族各种训练儿童的方法及各家学说,尤其非洲祖鲁族的青年必须经过一段长期间在山野丛林中独自奋斗的生活,他认为这些可以锻炼体能,发展机智,养成刻苦耐劳、勇毅果敢等各种优点,复采美洲印地安人的野外生活技艺,可说是集合了各种优良方法之大成,创制了一套独特的野外生活程序和学术。第一次实验这些学术,便在英国南部一个远离人烟的白浪岛上,结果证实了野外独立生活的功效,对于人生是饶有价值的,从此童子军训练制度由是而滥觞了。贝氏实施这种训练制度是建立了一套徽章制度,这是根据少年心理,按照学术进度,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而设计制定的。这一连串的徽章设计,乃是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地引领少年们到野外去锻炼独立生活的指路牌和里程碑,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以至上面再更高的进程,适应青年们生活兴趣的各种阶段(15岁以上为行义童子军,18岁以上为罗浮童子军等)。一个高级童子军的最后一段的考验,便是要少年单独在野外作24小时的旅程,也便是一昼夜的独立生活,看看是否已有独立能力的表现。这种童子军训练,对于人生是极大裨益的。2.0 徽章制度的理论
2.1 徽章制度的意义
徽章制度是发展青少年潜在的成就欲的,使他们有愉快的活动,乐于追求,自然地产生了进取心;童子军技能是有赖于徽章制度去促进的。如果童子军缺少了徽章制度的实施,犹如一部机器没有燃料的供应,童子军也便失去它的活动了。
2.2 徽章制度与小队制度的关系
实施徽章制度,必须同时注意小队制度的推行,使他得到伙伴的指导,互相砌磋,共同学习。如果疏忽了小队制度,童子军就感觉到孤单寂寞,缺少竞争进步的情愫,因此便无法希望他的技能到达相当的水平,及发挥它的高度效率了。
2.3 徽章制度与荣誉制度的关系
实施徽章制度,必须同时注重荣誉制度的推行,使他产生光荣的感觉,得到鼓励,自求进取。如果疏忽了荣誉制度,童子军就感觉到缺少了一种吸引的力量,而且技术部份便容易超越道德的份量,以到失去了童子军训练的意义了。
2.4 如何建立徽章制度
徽章制度的建立,是需要小队制度和荣誉制度去支持;由于外在的和内在的因素所激动而得到滋养,然后徽章制度才能正确地建立起来。团长要能经常创造机会,使他们不断地锻炼和学习,更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和实际的工作,使他们从做中去获得真实宝贵的经验。童子军技能并不是由团长亲自直接指导,而是透过小队长去传授给队员。这样地进行,徽章制度必然能多彩多姿,收获丰硕。
2.5 徽章制度的功效
实施徽章制度能使少年在童子军生活中获致:『锻炼野外的技巧,增进服务的才能』之功效。同时在少年心目中也便感觉到这样地去进行,正是在充实他们自己的活动了。
3.0 徽章制度的实际
3.1 徽章制度内容提要
三级徽章 ─ 初级章、中级章、高级章等。
专科徽章 ─ 消防、救生、航海、游猎、斥堠工程、木工……等数十种。
其他有关隶属的、职位的……各种徽章。3.2 与其他制度关联的 小队标记───┐
│小队制度
小队竞技───┘
晋级典礼───┐
│荣誉制度
专科章授与仪典┘
4.0 徽章制度的价值探讨
5.难忘的童子军训练作文900字 篇五
难忘的童子军训练 难忘的童子军训练
曾予虹
去年暑假我第一次去东坪山参加童子军训练,那几天过得非常有意思。我至今记得刚到的第二天清晨六点,我们就被易教官和凯柔姐姐叫醒了,我都还没睡够呢!这么早叫我们起床到底要干什么呢?啊,原来是让我们到山上跑步啊!我揉揉眼睛,快速地穿好衣服鞋子,还得梳头,女生就是比男生麻烦!然后我们背上包跟着易教官和大队伍走了!天啊,跑了好久,我觉得越跑越累,可是教官却越跑越快,越跑越起劲,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好不容易跑完了,我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我们到休息大厅,教官把所有营员分成四队。我被分到第四队,易教官和凯柔姐姐带队,我担任队长,队员们得听我指挥!我们的队伍起名叫“大山闪电队”,我们在队旗上贴满亲手制作的装饰品,我们的队歌是《数鸭子》,我们的口号是“大山闪电,加油!”
累了一早上,大家都想趁中午好好休息一下,“呜-呜――”教官的哨子吹响了!天啊!大家一急,被子都没叠,帽子随便乱抓一个扣在头上,鞋子穿得歪歪扭扭,冲到外面,一大堆人都弯腰去系鞋带,真是好笑,那些本来穿好的人居然也跟着大家又做了一遍。就剩教官一个人站着说:“再数十下!”,结果大家又没系好,训练时老是有人弯下腰去弄鞋子,这下可真惹怒了教官:“再给一分钟,没系好的,待会训练完留下了把鞋带系一百遍!”谁想重复做一百遍啊?这下大家都系得整整齐齐。教官很满意,“奖励”我们跑十圈操场。大家都一愣,我心想:这么大的操场跑十圈,这叫奖励还是处罚啊!!!但是教官的话不敢不听,大家只好乖乖地跑了十圈。十圈下来,回到宿舍,鞋子都不脱,一个个累倒在床上。我好不容易喘过气来,笑着对雨欣说:“刚才那节课简直是系鞋带的训练课!”雨欣说:“队长,跑了那么多圈,你不累吗?”我笑了:“废话,当然累咯!”
下午还有一个升级活动,把表现好的`队员的红领巾换成蓝领巾,我们全队的人都升级了。然后我们继续上课。凯柔姐姐告诉我们大蒜可以止痒驱蚊子,还教我们如何包扎伤口,中暑了怎样急救、自救。我还上去当伤员,让队员练习怎样解暑。这节课很有趣又很实用。
晚上,我们举行了篝火晚会,我和雨欣、垂欣合唱了《快乐的节日》,我独唱一首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又有很多人上去唱歌。篝火晚会上我还升级到金领了。晚会结束后,洗完澡刷完牙,我们走了很远去洗自己的衣服。洗完衣服队员都去睡觉了。
接下来的几天训练也非常有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是最难忘的经历,我得到了锻炼,也感受到快乐!
6.童子军课程完整 篇六
八、 金刚护体
(1)两手掌握拳紧压在小腹上,先顺时针按揉,再逆时针按揉,各36圈。(图21)
(2)两拳紧压小腹上,走任脉,从下丹田(小腹)上推至天突穴(锁骨)(图22)。再从天突穴( 锁骨) 下推至下丹田( 小腹) ,共36次。(图23)
(3)两拳从下丹田(小腹)开始向体两侧上推至天突穴(锁骨)(图24);再原路返回至下丹田(小腹),共36次。(图25)
(4)左拳放肚脐上,右拳放命门穴上,左拳从肚脐推至命门,右拳从命门推至肚脐,共36次。(图26)
(5)左右两手拳眼按压在肾腧穴上,先顺时针按揉,再逆时针按揉,各36圈。(图27)
要点:
两拳在各处按揉运动时,作宜缓慢,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在腹、腰、背顺逆旋转运动时,按揉到哪儿,意念就到哪儿。排打时动作不宜太快, 也不可过分用力, 两掌前后拍击要协调对称、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排打哪里意念就想到哪里, 要手到意到, 意到气到, 久之则内气充盈,腰腹坚实,可抵抗外力的伤害。如年老体弱者只为强身健体,用手掌轻轻拍打即可;如年轻体壮者为了提高身体抗击能力,可逐渐加大排打力度,待内气充盈、躯体健壮后,可改用拳头叩击或胶木排打。
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五脏之宫,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腹部肚脐周围有肓腧、神阙、气海、关元等强壮全身的要穴。长期坚持揉腹不仅能使胃肠及腹壁肌肉强健,健脾和胃,而且还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胃肠蠕动,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胃肠、肝肾功能,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对治疗便秘很有好处。
胸部为人体心、肺等重要器官所在,又有膻中、膺窗、乳根、华盖、巨阙、云门等数十个要穴。坚持搓胸对改善脏腑血液循环,促进心肺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很有好处。现代医学证明,胸腺是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中枢器官之一。胸腺所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对内监视着人体变异细胞,当人体细胞新老交替变更时,在新的细胞中,每天约有10万个变异癌细胞,随时都被免疫活性肽类物质监视着、识别着,并毫不保留地把它们清除掉。所以它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气管炎、银屑病等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胸腺在幼年时期比较旺盛、发达,到青春期后就开始逐步地萎缩。因此,坚持对胸部进行搓揉摩擦,胸腺受到刺激其分泌活性肽物质的功能就会得到提高。在春夏暖和的季节里,赤裸着上身练习此功法,效果会更好。
腰部为人体带脉所在,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器官,经常对腰肾进行擦按,有利于肾脏器官的保健,对壮阳益肾、提高性功能、延长青春期状态、延年益寿均有很大的帮助。
排打是在内气充盈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力量对躯干进行击打,增强肌体抗击打能力,使气血活畅、经络疏通,促进肌体和内脏器官的微循环,有通关散结、活血化瘀、排毒通便等功效。
九、 拨云望日
两脚仍呈半马步开立。同时两拳变掌,由腰后外旋至腹前,掌心朝上。(图28)
随即两掌朝上,由体前经两耳向头顶缓缓上举,手心相对。同时吸气收腹,内气上提。(图29)
然后两腕内屈成掌指朝下,沿头侧下插至两胯侧时手掌下按。同时两脚跟起踵震地,呼气松腹,意守头顶百会穴,如此反复36次。(图30、31)
十、 紫气贯顶
(1)两腿慢慢直立起的同时,两腕外旋成手心朝上,两臂由体侧缓缓上举至头上方的同时,收腹提气,意想两股清气由脚下涌泉穴经两腿沿躯干顺两臂上行至两手心劳宫穴。(图32)
(2)随即脚跟震地,两腕内旋成手心朝下,由头顶沿体前缓缓下按至两髋前。同时,意想体内浊气由上向下沿两腿涌泉穴缓缓下沉,入地三尺,意想全身疾病与烦恼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整个身体晶莹透彻,若有若无。(图33)
要点:
动作一举一按为一次,共做36次。练习时动作宜缓慢,呼吸宜深长。
十一、 吐纳补气
(1)两脚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臂左右分开慢慢上抬至头顶上方,手指相对;同时,嘴微张吸气。(同图32)
(2)气吸满后像喝茶一样把气咽下沉入下丹田;舌抵上腭,两掌随呼气从头顶上方从体前下按至丹田(小腹)处。(同图33)
要点:
一吸一吐为一次,共做36次。口吸口呼为吐纳,此又名后天补气,做吐纳时一定要吐尽吸满。常练本节,可扶正祛邪,补气健脾,对各种慢性疾病和体弱多病者有显著效果。
十二、收势
自然站立,两脚分开间距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外侧,掌心相对,掌指向下,舌顶上腭,微闭双眼,排除杂念,自然呼吸,意守下丹田1分钟。(图34)
注意事项:
1、练习时间,早晚各一遍。
2、此功用腹式呼吸 。
3、练功后不能马上洗冷水和饮生水。
4、练功期间要保证充分营养和睡眠时间。
5、尽量选择在环境好空气新鲜的地方练功。
6、金刚护体,先按揉,按揉完了再按按揉的顺序用手掌拍打一篇,由轻到重。
7.童子军:百年历史,强悍依旧 篇七
The Scouting Association was founded by Robert Baden Powell,a lieutenant-general[中将] in the British Army, who organised the first Scout competition on Brownsea Island off the south coast of England in 1907. A year later, he set out[陈述] his vision of an outdoors programme for young people in a book called Scouting for Boys then, in 1912, he formed The Scout Association. Scouting remained a boys-only activity until 1972.
Today there are five sections within The Scouting Association, open to girls and boys:
童子军拥有超过一百年历史,现今有216个国家、超过2800万人参加了这一全球性活动。虽然它必须与时俱进,但童子军永远不会失去自身的目标:为青少年提供冒险与自我发展的机会。
童子军由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贝登堡创立。1907年,罗伯特·贝登堡在英格兰南海岸的白浪岛组织了第一次童子军竞赛。一年后,他在一本名为《童军警探》的书中描绘了一个为年轻人设计的户外项目的愿景。接着,1912年,他组建了童子军。直到1972年,童子军还是一个只有男孩才能参与的群体活动。
今天的童子军对男孩和女孩开放,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