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2024-09-07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共9篇)

1.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一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所感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再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投影:

1.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需要加热就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汽油燃烧

C.菜刀生锈

D.酒精挥发

一、物质的化学性质

【讲解】上述提到的汽油燃烧、菜刀生锈,这种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归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提问】在生活中,哪些性质表现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点拨】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胆矾的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等。

二、物质的物理性质 【迁移】上述提到的滴水成冰、酒精挥发以及无纸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归纳】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哦呵密度属于物理性质。【点拨】物理性质通常包括直接被感知的(如颜色、气味、状态)和直接测量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阅读】学生阅读有“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归纳】⑴熔点和沸点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注意】液体的沸点是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⑵密度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注意】固体的密度较大,气体的密度较小。密度单位是㎏/cm3或g/cm3,气体密度单位是g/L或g/mL。

【注意】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

三、正确描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实验1-5“展示集气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注意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讨论交流】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点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则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区别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烧的更旺则是氧气;②向集气瓶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是氧气。

【迁移】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水灭火,乙醇(俗称酒精)可作燃料,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这些事实都表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小结】发生物理变化的一定具有物理性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一定具有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也体现了物质的性质。巩固练习

1.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D)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2.下列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淡蓝色液体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化学性质有酒精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点燃酒精灯的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发生的化学变化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二

姓名:

1.下列性质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B.加热碱式碳酸铜

C.氧化铜是黑色固体

D.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

2.下列叙述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蜡烛受热后易熔化,属于它的化学性质。

()(2)煤可以做燃料,是根据它的化学性质。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钢铁生锈

B.木材锯成各种形状

C.煤炭燃烧

D.点燃鞭炮 4.写出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

(1)硫黄粉和熟石灰______。

(2)水和白酒______。(3)蔗糖和食盐______。

(4)碱面和食盐______。

5.下列叙述中,因果关系是否都正确?

(l)铁丝受力弯曲,体现出铁丝比较软的化学性质。

()(2)粉笔能在黑板上写字是因为粉笔是白色的。

()

(3)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

(4)木材能被点燃,表明木材具有可燃的化学性质。

()

6.判断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据是 [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粉末

(D)镁带由长变短

7.下列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结冰

(B)矿石粉碎(C)钢锭轧成钢条(D)植物的光合作用

8.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9.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木炭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在烧烤、火锅、水的除杂、去异味等方面用途广泛。下面对木炭的性质进行探究,了解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1)取一小块木炭进行如下实验并作好记录:看一看、掂一掂、砸一砸、溶一溶、烧一烧等等,分析归纳木炭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把一小块木炭,放在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红色墨水,振荡后静止,观察墨水颜色的变化。

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三

我夯基我达标

1.(2010浙江嘉兴中考)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脂肪酸败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A、C、D选项都是化学变化,只有B项是物理变化,所以B项与其他三项有本质的区别。答案:B 2.(2010山东济宁模拟)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①③没发生化学变化,②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B 3.(经典回放)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牛奶酸败

B.冰雪融化

C.试管破裂

D.干冰升华 思路解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为物理变化。答案:A 4.(2010湖北黄冈课改中考)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烛成灰

D.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标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花香四溢体现的是分子的运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B

6.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也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生产、生活实例不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A.电厂以煤为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B.人维持体温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C.三峡大坝建成发电

D.利用炸药开山炸石和拆除危旧建筑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7.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初中学习网,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 g·L,比空气密度小

(2)有毒,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8.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2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2)试解释爆炸的原因。

(3)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什么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说明理由。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氢气的用途,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性质决定用途,主要参考物质的性质来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物质。氢气密度小,适合充入气球,但氢气易燃烧,爆炸或泄露后容易引发火灾,缺乏安全性,故应该寻找新的代替品,以保证安全。

答案:(1)氢气具有可燃性

(2)氢气逸出后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火发生爆炸

(3)用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

我创新

我超越

9.木炭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在烧烤、火锅、水的除杂、去异味等方面用途广泛。下面对木炭的性质进行探究,了解木炭的性质和用途。

(1)取一小块木炭进行如下实验并作好记录:看一看、掂一掂、砸一砸、溶一溶、烧一烧等等,分析归纳木炭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把一小块木炭,放在一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红色墨水,振荡后静止,观察墨水颜色的变化。

(3)家中的冰箱,因存放食物杂乱,常有一些难闻气味,我们经常把一块(或一小包)木炭放置在冰箱中,可以消除冰箱的异味,试根据木炭的性质解释上述问题。答案:略

4.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四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堂引入:年级:姓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降雪的形成与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 同?

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解读。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变化与性质。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

绪言

1、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⑴ 化学是在、层次上研究物质、、、与的科

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⑵ 古时候,在与自然界的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时候,人类学会了使用和简单的工具,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变得更加的聪明和强大。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陶器、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其中和属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⑶近代科学家和等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并编制出,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⑷近年来,“”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坏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表格。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1—1(3)、1—1(4)有什么共同特征?

【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这种变化叫做。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物理变化:只是在上发生变化,但没有生成物质,这种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我们生活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这种叫做化学变化。例如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时是否。

4、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常表现为、、等。

化学变化还伴随着的变化,常表现为、、等。这些现 象可以帮助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知识点三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讨论】(教师展示一杯水)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P8~P9的内容,找到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在变化(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⑵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变化(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压强等。

2、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讨论】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1)木柴燃烧——变化

木柴能燃烧——性质

(2)铁生锈——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性质

【讨论】“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 是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熔点、、密度等都属于 物质的物理性质。

3、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讨论】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小结】闻气体气味时,用手,让少量气体,禁止把凑到去闻气体。

【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思考】水、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之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经典例题

例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和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针对训练: 1.“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做农家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例2:判断下列描述: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针对训练:

1.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例3: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色、有的金属,质地、较小,良好的和。(2)铝的化学性质有在下可与反应生成,可与稀反应生成。针对训练: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5.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五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 是怎样想的?

3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6.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六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 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10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本质 区别没有________生成有________生成微观 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宏观 现象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确定 方法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性质 内容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命题点1 物质的变化 (·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 b.物体热胀冷缩 c.手机电池充电 d.植物光合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熔化 b.升华 c.爆炸 d.燃烧 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轮胎打气 b.粮食酿成酒 c.铁水铸成锅 d.过滤粗盐水 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命题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 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 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 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 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 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 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 第三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 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 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铝可用作导线 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 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鸡蛋清凝固 铝制品压制铝箔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燃放烟花 c.铁水铸成锅 灯丝熔断 d.粉笔写字 食醋除水垢 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②石墨可作电极 ③氧气可用作燃料 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 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 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 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 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 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 ) 物质用途性质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d洗洁精洗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二、填空及简答题 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 ②盐酸 ③淀粉 ④熟石灰 ⑤金刚石 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 (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 (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 (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 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 (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 第三单元 第1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其他物质 没有发生变化 间隔 发生了变化 其他物质 状态 形状 变色 生成气体 产生沉淀 一定 不一定考点2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气味 状态 硬度 密度 熔各个击破例1 b例2 b题组训练 1.d 2.b 3.c 4.b 5.b 6.c整训 2.a 3.c 4.b 5.c 6.b 7.d 8.c 9.c 10.a(1)⑥ (2)⑤ (3)② (4)④ (5)① (6)③(1)易升华 (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7.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 mol氢气所占体积约为22.4 L B.气态物质所占的体积主要由分子数目和分子间距离决定的 C.1 mol O2与1 mol O3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

D.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主要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间的距离不同 3.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4.在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所占的体积最大的是()A.36 g H2O

B.32 g O2

C.1.5 mol H

2D.3.01×1024个N2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32 g O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 B.22.4 L N2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C.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 g D.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6.在一定条件下,1体积气体A2和3体积气体B2完全反应生成了2体积气体X(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X的化学式是()A.AB2

B.A2B3

C.ABD.AB2

7.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盛有H2,B容器中盛有NH3,若使它们所含的 1 原子总数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之比是()

A.2∶1

B.1∶2

C.2∶3

D.1∶3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mol O2和1 mol N2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B.标准状况下,H2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在标准状况下,1 mol H2和1 mol H2O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有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约为2 mol 9.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原子数相等

B.密度相等

C.质量相等

D.摩尔质量相等 10.(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CO2和CO,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2)若1 g CO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________。11.现有m g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2)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个。(3)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4)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________g·L-1。(5)该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g。

12.已知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现将8.7 g MnO2投入到200 g质量分数为36.5%(过量)的浓盐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求:

(1)标准状况下生成Cl2的体积为________。(2)反应生成的MnCl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能力提升] 1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5.6 L氯气和16.8 L氧气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有原子数为3NA

C.NA个N2分子所占的体积与0.5NA个H2分子所占的体积比一定是2∶1 D.在标准状况下,2.24 L NH3气体中含有氢原子数为3NA

14.同温同压下,用等质量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气球,其中气体为CH4的是()

A

B

C

D 15.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发生反应点燃XY2+3O2=====XO2+2YO2。冷却后测得生成物(XO2、YO2均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 mL,密度是2.56 g·L-1。

(1)反应前标准状况下的O2的体积为________。(2)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8.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八

————————————————————————— [课标要求] 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实质。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关系。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4.认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等基本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是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5.氧化剂是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是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 反应物。

6.氧化性是氧化剂得电子的性质;还原性是还原剂失电子的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2)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特别提醒]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实质是电子转移,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看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2)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2)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得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得产物。

(4)氧化性:氧化剂所表现出来的得电子的性质; 还原性:还原剂所表现出来的失电子的性质。[特别提醒]

(1)氧化反应又称被氧化,还原反应又称被还原。

(2)氧化剂和还原剂均是反应物,二者可以是不同的反应物,也可以是同一种反应物。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1)图示关系

(2)概念间的联系

还原剂→表现还原性→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表现氧化性→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记忆技巧:升失氧,降得还;若论剂,两相反。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图)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O+H2O===Ca(OH)2

△C.2KMnO4=====K2MnO4+MnO2+O2↑

高温D.CaCO3=====CaO+CO2↑

+7

+6

+7

+4解析:选C A、B、D三项反应中均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C项,KMnO4→K2MnO4,KMnO4→MnO2,锰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2.如图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

A.氧化剂

C.还原产物

解析:选C 由图示可知,B.还原剂 D.氧化产物

失电子是还原剂,生成 ○A是氧化产物,○B得电子是氧化剂,生成是还原产物。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Cl2+2KBr===Br2+2KCl △B.2NaHCO3=====Na2CO3+CO2↑+H2O C.4Fe(OH)2+O2+2H2O===4Fe(OH)3 D.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选D 图中阴影部分的含义是指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对照选项中提供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Na2O2与CO2的反应符合题目的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箭头、箭尾指向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字样。③失去电子总数与得到电子总数相等。

2.单线桥法(1)基本步骤

(2)注意事项

①单线桥必须画在反应物中。

②箭头指向得电子元素,箭尾指向失电子元素。③标明电子转移的总数,不标“得、失”。

1.下列电子转移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B A项,得失电子标反,且转移电子总数不等;C项,KClO3中氯元素得电子,氧元素失去电子;D项,双线桥的起始位置不当。

高温2.已知:Fe2O3+3CO===== 2Fe+3CO2。(1)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该反应中________被还原,________被氧化。

(3)在该反应中,若有2 mol电子发生转移,在标准状况下,可生成CO2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结合化合价变化情况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最后进行分析与计算。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0价,Fe2O3被还原;C元素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4价,CO被氧化;整个过程,遵循化合价失2e+4升高的总数=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因为CO――→CO2,故当转移2 mol电子时,生成n(CO2)=1 mol,V(CO2)=22.4 L。

答案:

(2)Fe2O3 CO(3)22.4 L

2-[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A.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选C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非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C.氧化剂氧化其他物质时本身一定被还原 D.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反应中一定作氧化剂

解析:选C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A错误;非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B错误;氧化剂氧化其他物质时,它本身得到电子被还原,C正确;两种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时氧化性强的物质作氧化剂,氧化性弱的物质失去电子作还原剂,D错误。

3.下图为反应Fe+CuSO4===Cu+FeSO4中电子转移的关系图,则图中的元素甲、乙分别表示()

A.Fe,S C.Fe,Cu

B.Cu,S D.Fe,O 解析:选C 在反应Fe+CuSO4===Cu+FeSO4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4.实验室常用NaNO2和NH4Cl反应制取N2:NaNO2+NH4Cl===NaCl+N2↑+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aNO2是还原剂 B.NH4Cl中N元素被还原

C.生成1 mol N2时转移6 mol电子 D.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解析:选D A项,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生成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NaNO2是氧化剂,错误;B项,NH4Cl中N元素化合价为-3,生成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NH4Cl作还原剂,在反应中N元素被氧化,错误;C项,根据反应可知,生成1 mol N2时转移3 mol电子,错误;D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正确。

△5.在H2+CuO===== Cu+H2O反应中:

(1)____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

(2)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3)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氢(或H)失去 氧化 铜(或Cu)得到 还原(2)CuO H2 H2O Cu

1.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A.HCl→ClC.CO→CO2

B.Na→Na D.Fe→Fe

3+

+解析:选D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解析:选A A项,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离子反应;B项,不属于离子反应;C项,不属于离子反应;D项,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点燃①铁和氯气反应:2Fe+3Cl2=====2FeCl3

②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Cl2+2NaBr===2NaCl+Br2

△③氯化钠溶液和浓硫酸混合加热:2NaCl+H2SO4(浓)=====Na2SO4+2HCl↑ △④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MnO2+4HCl=====MnCl2+Cl2↑+2H2O 点燃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①⑤

解析:选D 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因此①⑤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关键是看有无化合价的变化。①Fe由0价到+3价,Cl2中的Cl由0价到-1价;②NaBr中的Br由-1价到0价,Cl2中的Cl由0价到

-1价;④HCl中的Cl由-1价到0价,MnO2中的Mn由+4价到+2价;⑤H2中的H由0价到+1价,Cl2中的Cl由0价到-1价。因此①②④⑤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下列反应(条件均省略)中,反应物中的各种元素都参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KNO3+S+3C===K2S+N2↑+3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4HNO3===2H2O+4NO2↑+O2↑ D.HgS+O2===Hg+SO2

解析:选D A选项反应,钾和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B选项反应,钾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C选项反应,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元素都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C.有单质生成或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必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解析:选B A项,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B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元素化合价放电没有变化的肯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C项,氧气与臭氧的转化:3O2=====2O3,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项,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被氧化必有物质被还原,但可能是同一种物质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错误。

6.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解析:选A A项,硫元素失去电子,氧元素得到电子,正确;B项,电子转移方向错误,应是铝元素的电子转移至铁元素,错误;C项,Fe失去电子,硫酸中H得到电子,错误;D项,K2Cr2O7中Cr的化合价为+6,CrCl3中Cr的化合价为+3,因此反应得到2×3e,失去6×e,错误。

7.在H2SO3+2H2S===3H2O+3S↓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元素的质量比为()A.1∶1 C.1∶2

B.2∶1 D.3∶2

-2

0-

-解析:选B 反应中,H2S中硫元素化合价升高:H2S→S,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H2SO3+

40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H2SO3→S,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H2S与H2SO3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1。

8.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 C.2∶1

+4+2

B.1∶2 D.3∶1

+4

+5解析:选B NO2→NO发生还原反应,NO2作氧化剂;2NO2→2HNO3发生氧化反应,NO2作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9.(1)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关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点燃①2H2+O2===== 2H2O 点燃②4P+5O2===== 2P2O5 MnO2③2KClO3=====△2KCl+3O2↑ △④2HgO===== 2Hg+O2↑ 高温⑤WO3+3H2=====W+3H2O(2)已知:8NH3+3Cl2===N2+6NH4Cl,该反应中________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________反应;________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________反应;被氧化元素原子数与被还原元素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_。

解析:(1)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2)N元素由-3→0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Cl元素由0→-1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被氧化的氮原子数为2,被还原的氯原子数为6,二者数目之比为1∶3。

答案:(1)①氧化剂:O2 还原剂:H2 ②氧化剂:O2 还原剂:P

③氧化剂:KClO3 还原剂:KClO3 ④氧化剂:HgO 还原剂:HgO ⑤氧化剂:WO3 还原剂:H2

(2)氮(N)氧化 氯(Cl)还原 1∶3 10.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1)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既是分解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同一物质中同一种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同一物质中不同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须明确化学反应分类的依据,不同类型反应的概念,并明确从不同角度分类时,各类型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Zn+H2SO4===ZnSO4+H2↑ 点燃(2)2H2+O2===== 2H2O MnO2(3)2H2O2===== 2H2O+O2↑

(4)Cl2+2NaOH===NaCl+NaClO+H2O MnO2(5)2KClO3=====△2KCl+3O2↑

(合理即可)

1.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则该元素()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解析:选C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化合价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如KClO3+6HCl===== KCl+3Cl2↑+3H2O,KClO3中的氯元素被还原,HCl中的氯元素被氧化。

2.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可用集合关系表示,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A 复分解反应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有首歌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中铜得电子,O2失电子,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变价的只有两种元素

解析:选D 在该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成-2价,得到电子,被还原,其余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②氧化剂具有氧化性;③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升降;④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⑤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

A.②④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⑤

解析:选A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①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③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反应物可能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如反应Cl2+H2O===HCl+HClO中的H2O,⑤错误。

5.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A.SO3→SO4 C.Cl→Cl2 -2-

B.CaCl2→CaCO3 D.Fe→Fe

3+

2+解析:选D A项,硫元素化合价未发生改变,不需加还原剂,错误;B项,钙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不需要加还原剂,错误;C项,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加入的物质应是氧化剂,错误;D项,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铁离子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入还原剂,正确。

6.CuH不稳定,易跟盐酸反应:2CuH+2HCl===CuCl2+2H2↑+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uH中H的化合价为+1 B.CuH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C.在反应中HCl表现还原性 D.Cu是反应的还原产物

+1-

1+1

-1

+2-1

0解析:选D 首先明确反应物、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2CuH+2H Cl ===CuCl2+2H02↑+Cu

CuH中H的化合价为-1,A项错;由反应方程式中元素价态变化知,CuH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B项错;HCl中氢元素价态降低,HCl表现出氧化性,C项错。

7.在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中,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A.1∶1 C.1∶5 解析:选B

B.5∶1 D.3∶1

可知,被氧化的氯元素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5∶1。

8.亚运会上使用的发令枪所用的“火药”成分是氯酸钾和红磷,经撞击发出响声,同时产生白色的烟。撞击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KClO3+6P===3P2O5+5KCl,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反应中Cl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 B.P2O5是P被还原后所得的产物

C.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5∶6

D.上述反应中消耗3 mol 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解析:选B KClO3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在反应中被还原,Cl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A正确;P作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生成P2O5,P2O5是氧化产物,B错误;该反应1+5-氧化剂KClO3与还原剂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C正确;由P~P2O5~5e可知,消耗3 mol

20P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5 mol,D正确。

9.已知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若有44.8 L Cl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生成,求:

(1)被氧化的HCl为____________g,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2)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标出上述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解析:在反应中每生成1 mol Cl2有2 mol HCl被氧化,失去电子2 mol(或2×6.02×102

423=1.204×10个)。已知标准状况下44.8 L Cl2的物质的量为2 mol,故被氧化的HCl为4 mol,其质量为146 g,转移电子4 mol,即6.02×10×4=2.408×10个。

答案:(1)146 2.408×10(或4NA)(2)双线桥法:

324

10.水是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化学物质,有关水的反应实例有很多:

(1)有人设想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将水电解生成H2,H2是一种清洁能源。请分析电解水过程中,水________(填“仅被氧化”、“仅被还原”、“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或“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下同);野营爱好者携带氢化钙固体作为生氢剂,反应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其中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⑤的反应是有水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①2Na+2H2O===2NaOH+H2↑ ②Cl2+H2O===HCl+HClO 高温③C(s)+H2O(g)=====CO(g)+H2(g)④2F2+2H2O===4HF+O2 ⑤3NO2+H2O===2HNO3+NO 上述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________,反应⑤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水热法制备纳米Fe3O4的反应是3Fe+2S2O3+O2+4OH===Fe3O4+S4O6+2H2O,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生成1 mol 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________NA。

解析:(1)氢化钙中H为-1价,H2O中H为+1价,反应后水中H的化合价降低,因此水被还原。(2)反应①、③中,水作氧化剂;反应④中,水作还原剂;反应②、⑤中,水既

2+

2-

2-

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反应⑤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若3 mol NO2参加反应,则有2 mol NO2被氧化为2 mol HNO3,1 mol NO2被还原为1 mol NO,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由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变化可知,Fe、S的化合价都升高,而O2中O的化合价降低,故O2是氧化剂,Fe、S2O3是还原剂;每生成1 mol Fe3O4,有1 mol 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 mol。

答案:(1)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仅被还原(2)①③ 1∶2 2+

9.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评课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会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1.学生在理解探索性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积极思考,克服困难的信心.

2.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2.能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思考.还有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解题思想方法的概括和及时的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如图,A,B表示两个仓库,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其中“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要强调这几个字在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线段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根据折叠过程中线段重合说明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个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这个问题中,要求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利用此性质就能完成.

进一步提问:“你能用公理或学过的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1 师:多媒体展示下图,引导学生思考.

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接AP1,BP1,AP2,BP2,AP3,BP3,…,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BP1,AP2,BP2,AP3,BP3,…,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结果: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AP3=BP3,….

师: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讨论给出证明.教师请两位学生黑板板演,集体纠正,并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 证法1: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下图,在△APC和△BPC中,证明:∵l⊥AB,∴∠PCA=∠PCB. 又AC=CB,PC=PC,∴△APC≌△BPC(SAS). ∴PA=PB.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CA=CB,l⊥AB,∴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

由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将线段AB沿直线l对折,线段PA与PB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带着探究1的结论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2.探究2 如下图.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怎么才能保持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平面图形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接AP1,AP2,BP1,BP2.会有以下两种可能.

2.讨论: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过程:学生分组讨论,由代表举手发言,教师多媒体展示结论.

1.如上图甲,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不可能重合,也就是∠APP1≠∠BPP1,即l与AB不垂直.

2.如上图乙,若AP1=BP1,那么沿l将图形折叠后,A与B恰好重合,就有∠APP1=∠BPP1,即l与AB垂直.当AP2=BP2时,亦然.

探究结论: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也就是说在探究2图中,只要使箭端到弓两端的端点的距离相等,就能保证射出箭的方向与木棒垂直.

师:你能证明上面的结论吗? 学生讨论给出证明.学生黑板板演,教师多媒体展示证明过程,对比学生解答,纠正问题.

已知:如图,PA=PB.

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过点P作线段AB的垂线PC,垂足为C.则∠PCA=∠PCB=90°.

在Rt△PCA和Rt△PCB中,∵PA=PB,PC=PC,∴Rt△PCA≌Rt△PCB(HL). ∴AC=BC. 又PC⊥A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PA=PB,∴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判定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你能再找一些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能找到多少个到线段AB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这些点能组成什么几何图形? 生: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的点与A,B的距离都相等;反过来,与A,B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直线l可以看成与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猜测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直观猜测能力,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不会的同学问出来,让会的同学讲出来,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典例精讲

例 .已知:如图,在 △ABC 中,AB = AC,O 是 △ABC 内一点,且 OB = OC. 求证:直线 AO 垂直平分线段BC.

AOBC

学生是第一次证明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并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 证明:∵ AB = AC,∴ 点 A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同理,点 O 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 直线 AO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中,BC=8,AB的中垂线交BC于D,AC的中垂线交BC与E,则△ADE的周长等于______.

ABDEC

2.如下图,AD⊥BC,BD=D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3.如下图,AB=AC,MB=MC.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吗?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 1.8.

2.解:∵AD⊥BC,BD=DC,∴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 ∴AB=AC.

∵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C=CE. ∴AB=AC=CE. ∵AB=CE,BD=DC,∴AB+BD=CD+CE.即AB+BD=DE. 3.解:∵AB=AC,∴点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MB=MC,∴点M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直线AM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如何得到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对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的复习,使学生找出区别与联系,避免概念的混淆.

六、布置作业

1.如图,直线CP是AB的中垂线且交AB于P,其中AP=2CP.甲、乙两人想在AB上取两点D,E,使得AD=DC=CE=EB,其作法如下:(甲)作∠ACP,∠BCP之角平分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乙)作AC,BC之中垂线,分别交AB于D,E,则D,E即为所求.对于甲、乙两人的作法,下列判断何者正确().

A.两人都正确

B.两人都错误 C.甲正确,乙错误

D.甲错误,乙正确

2.如图,在△ABC中,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F=12,BF=3,则BC=__________.

3.如图,BD垂直平分CE,ED=3 cm,△ABE的周长为11 cm,则△ACE的周长为__________.

答案: 1.D.

2.15.

3.17 cm.

七、课堂检测设计

1.三角形纸片上有一点P,量得PA=3 cm,PB=3 cm,则点P一定(). A.是边AB的中点

B.在边AB的中线上 C.在边AB的高上

D.在边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边BC于点D,交边AB于点E.若△EDC的周长为24,△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则线段DE的长为__________.

3.如图,△ABC中,BC=7,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C,BC于点F,G.求△AEG的周长.

4.如图,已知AB比AC长2 cm,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BC于E,△ACD 的周长是14 cm,求AB和AC的长.

答案:

1.D.解析:点P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6.解析:由△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可知BE+BD-DE=12①,由△EDC的周长为24可知CE+CD+DE=24,由DE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可知BE=CE,BD=CD,所以BE+BD+DE=24②,②-①,得2DE=12,所以DE=6.

3.解:DE,GF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BE=AE,CG=AG. ∴△AEG的周长=AE+EG+AG=BE+EG+CG=BC=7. 答:△AEG的周长为7.

4.解析: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把相等的线段“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 解:∵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DB=DC.

∵AC+AD+CD=14 cm,∴AC+AD+DB=14,即AC+AB=14 cm. 又∵AB-AC=2 cm,设AB=x cm,AC=y cm,根据题意得 xy14,x8,解得即AB长8 cm,AC长6 cm.

上一篇:多媒体视频教学设计方案1专题下一篇:新概念第三册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