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

2024-07-21

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共11篇)

1.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 篇一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的是象征团圆,有的是为了纪念古人,有的是象征丰收。不过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才有的节日,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还不少呢!我知道的有采艾蒿,佩戴香包彩绳,吃粽子,赛龙舟等。

每到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早早地把我和妹妹叫醒,带着我们去山上采艾蒿。山上采艾蒿的人很多,因为采艾蒿要赶在太阳出来以前,所以人们都去的很早,路边的小草上都有晶莹剔透的露水,每次回到家我们的鞋都是潮湿的。尽管这样我们也是非常开心的。

每到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为我和妹妹买漂亮的荷包带,还有五彩绳戴在手脖上。

每到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准备包粽的材料。妈妈总是会提前一天把糯米和粽叶泡好,还会准备各种好吃的馅,有蜜枣,有腊肠,有葡萄干,说到这,我一想到那甜甜糯糯的粽子的香甜可口,我的口水都快就出来了!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就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到我最喜欢的粽子,还会让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令人难以忘怀。

2.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 篇二

居安思危, 绝处逢生

“阴阳五行”是两个思想, 在战国时期合为一个哲学体系。现在为了方便还要分成两个:阴阳, 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什么是对立?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作用、两种气象、两种地理等等, 一正一反相互对立, 同时又统一, 对立双方可向对方转化, 这也就是朴素的辩证法。古代的希腊哲学、罗马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曾深受中国阴阳思想的影响。阴阳思想有个模式就是太极图, 它是哲学模式的一个形象表现。

首先,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两种对立的统一。一个社会有贫和富的对立统一、有城和乡的对立统一、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统一、有男和女的对立统一;一个企业有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对立统一;一所学校有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一个医院有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对立统一, 等等, 一半黑一半白的太极图则表明了万物的这种对立统一。其次, 在对立统一当中, 两种对立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太极图中间有一条S型的曲线, 它把图分成两个鱼形,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黑与白的运动变化。再次, 太极图表明了阴阳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你消我长、交替不停的运动当中。比如说自然现象, 太阳从东方升起, 升到正中就要往西, 由侧面升到正面, 又由正面变成侧面, 始终都在运动。什么叫月满则亏呢?月初的月牙慢慢长大了, 到了十五、十六变成圆的, 然后就越来越瘦, 最后又变成月牙了, 始终处在运动当中。最后, 太极图有两个鱼眼, 白的里面有黑眼, 黑的里面有白眼。这就表示了阴中含阳, 阳中含阴, 而这正是阴阳各向对方转化的内在依据。

以太极图为标志的阴阳思想告诉人们一种非常现实的启示, 强弱胜衰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要从运动的角度看事物, 不能一味地把事物看死了。所以人类居安就应该思危;反过来说, 绝处也可以逢生。根据这个道理, 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 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这才是合乎天道, 合乎阴阳转化的道理。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生存发展长达五千年, 这和阴阳思想的哺育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 要有危机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反过来说, 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 要敢于进取, 要更加顽强。

“五行思想”是宇宙统一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这五种物质不是静止的, 它们之间有联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 生或者克。生就是生成、促进、助长;克就是克制、约束、消灭。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构成了深刻的模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这是生的过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是克的过程。“五行思想”不仅指明了宇宙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 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说明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 也被其他事物所克, 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一切事物和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中国人很聪明, 以和为贵, 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这绝对是高深智慧的表现。

所谓“一物降一物, 一物生一物”, 但也要把握度, 做过了头就会出现反生反克。斧劈柴火, 金克木, 劈多了斧子自己也磨损了。用土围水好, 土克水, 游泳池就这么来的。如果过度了, 水就把它冲垮了。

顺应天时, 除旧布新

“天人统一”的思想有多种叫法:天人和谐,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等等, 是讲人类在大自然里面生存发展, 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 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 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思想很了不起。这个思想在传统文化里面派生了许多的理念和行为,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顺应天时。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不讲征服自然, 相反的非常重视顺应天时。当然, 我们也有人定胜天思想。人定胜天是天的第二种含义, 指的是天意。这个思想当然也很进步。顺应天时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对行为有主导作用。周代官僚机构是按照天时来设置的, 官僚设置六官, 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是管官吏的升迁、调配、任命。为什么是天呢?因为在奴隶社会, 做官的是高高在上的, 就好比是天。地官管劳动力调配, 为什么是地官?因为劳动力是奴隶, 在地上, 以种地为主。春官管皇室的祭祀, 还管贵族子弟的培养、教育, 为什么是春官?因为春天是生发季节, 希望贵族子弟、皇室子弟能够健康成长、茁壮成长。夏官管军事, 为什么呢?因为夏天太阳很爆烈, 军事就是暴力行动。秋官管刑法, 秋风扫落叶。冬官管大型建筑, 因为春夏秋三季都要种地, 挖河、修堤、造城墙、挖墓等等都是冬天干的。周代的六官, 一直延伸到清代就是六部, 相对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除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以外, 还有行政措施。比如说赏罚, 赏必须春夏, 罚必须秋冬。过去人判了死刑, 除了斩立决, 其他都是关到监牢里秋后问斩。绞刑或者斩刑秋天执行;春天大家要全面抓农事, 要种地, 秋日点兵, 直到如今还有这个影子。

经济更是如此。封建社会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农业必须靠天吃饭, 事事处处要讲天时。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一段话, “不违农时”——不要违背农时, 该种就种, 该收就收, 这样就“谷不可胜食也”, 谷子吃都吃不完。“数罟不入洿池”, 不要到池子里连续捕捞, 鱼和甲鱼吃都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 大斧子、小斧子按照一定的时间到山林里去采伐, 不要连续不断地去采伐, 该封山育林就封山育林, 该采伐就采伐, 则“材木不可胜用也”。现在, 这段话在全世界非常走红, 因为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顺应天时必然要逻辑地和生态学说、环保学说发生关系, 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天人和谐, 即现在讲的和谐社会, 有一个内容就是要和自然相处。和谐, 就是要顺应天时。

中国的各种民俗都和天时有关系。民俗里面有节日活动, 今天只讲一个春节。大家都知道春节是家庭团聚、凝聚家族的日子, 大学生、打工的……都回家, 所以春运特别紧张, 这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除旧布新。新年真给人新的感觉, 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满街都贴上对联, 新帽子、新衣服、新鞋, 新的时间开始, 新的希望来临……一切都是新的。王安石的诗写得好:“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 必须要经常更新, 要不然就没有活力了。

以和为贵, 处事有度

第三个重要思想, “中和中庸”。这是直接与共建和谐社会有关系的。“中”是天下最根本的东西, “和”是天下的大道理。“中和”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尽管社会或者自然界的事物千差万别, 矛盾交织, 却能够表现为多样的统一, 复杂的平衡, 可以统一在一起, 可以和谐相处。“和文化”的确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它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 能够协调、能够并存、互相促进。游子 (即子游, 孔子的徒弟) 曰:“礼之用和为贵”。礼本来是指周礼的, 但是这个思想流传到今天, 必须要做新的诠释了, 也就是“社会秩序”。这句话的意思是, 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比如交通规则就是社会秩序, 它的目标就是使社会和谐。为了保证社会和谐, 交通规则必须严格执行,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重要, 一个家庭, 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求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 对外关系要协和万方, 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是和谐最好。

怎样才能和谐呢?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一个方法, 以中庸为首达到中和的目的。从古至今, “中庸”的思想被许许多多的人给歪曲了, 特别是在近现代, “不分是非、折中调和、庸庸碌碌、和稀泥”变成了中庸的代言词。这其实是彻底的歪曲、扭曲。所谓“中庸”, 其实就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 恰如其分。“中”要求事物出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当然, 这个平衡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的。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颛孙氏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个更好?”

孔子说:“颛孙氏干事情总是过头, 可子夏干事情总是不到位。”

子贡就说:“照你这么说, 那个颛孙氏做事虽然过一点, 比不到位总要好一点。”

孔子说:“不, 过犹不及, 过了头等于不到位。”所以要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题, 要有如此准确的把握度, 显然极其困难。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天下国家你要把它平均, 那没问题;“爵禄可辞也”, 你要是做不好官, 你把官辞了, 可以的;“白刃可蹈也”, 白刀子, 你要我往上踩, 可以的;“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 做不到。由此可见, 中庸并非“抹稀泥、不分是非, 不讲原则”这么简单。

修身齐家, 克己治国

第四个重要思想就是修身克己。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 中国的典籍中, 最经典的就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合在一起叫“四书”。《大学》是头一本, 打开第一页就是讲“格物致知, 意诚心正,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同时《大学》也是《礼记》的一篇, 《礼记》是“五经”之一, 所以修身既见于“四书”又见于“五经”。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生存权利, 都应该和而不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才能在世界和平中发挥作用。现在中国富强了, 太平盛世来了, 所以我们在国际上作用越来越大。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 那一定齐不了家, 一个家庭都治不好怎么治国?国治不好当然不能在世界和平中发挥作用, 这么反过来说我就觉得比较近乎事实了。这也说明修身的作用非常之巨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可以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 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 包含着丰富的思维经验。直到解放以前, 学校里还有修身课。人的自身价值从社会性来看, 不取决于从社会上取得了多少, 而取决于对社会奉献了多少。孔子要求杀身成仁, 孟子要求舍身取义。文天祥就是这样的人, 还有史可法、林则徐。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既然死都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 那么活着难道没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区别吗?所以人生的自身价值各不相同, 并非千篇一律。

衡量自身价值和实现承诺不是靠自我感觉, 要靠社会评定。比如你月薪一万, 难道人家就该尊敬你吗?未必。那么, 自身价值如何才能提高?两个字——修身。这能使得我们超越原生状态, 进入自觉追求的崇高境界。怎么修法呢?克己。如果要完成一切进步的、甚至于己有利的行为, 都要通过克己。所以, 不断战胜、超越自己的人, 才是强者。修身克己绝不是自我束缚, 不是个性的压制, 而是自我的解放。

3.打造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课堂 篇三

关键词:恐惧;仁爱;正义;礼仪;德育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老师的课堂很乱,班主任一来立刻安静下来,因为班主任掌握着班里学生的“生杀大权”。某老师的课堂安安静静却缺乏生机,学生如同僵尸,人在心不在,因为该老师手腕硬,会停课、批评、惩罚、叫家长。无论是哪一种“听话”,皆因一个原因——怕。

正像有人说的: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学生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这样的教室里,学生是唯唯诺诺、听话的孩子,可是这种“恐惧”会慢慢积累膨胀,等到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变成“魔鬼”,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吞噬,吞噬我们的班级。有这样一位班主任,高压下的班级平静,量化分高,在别人看来令人羡慕,可是冬至那天,学校允许学生组织包饺子,其他班级学生都兴高采烈的,唯独他们班,本期待可以和学生一起快乐,可是班里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组织,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抱成团去别的班快乐去了。后来这位班主任想尽办法弥补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但再也无法交心了!在这样充满恐惧的教室里,我们是培养不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的,只会使他们变成“冷漠无情”“势利眼”“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人。

那如何消除教室恐惧呢?我认为与班级德育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我认为可以以“仁、义、礼、智、信”为向导来打造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室,这样自然也就无恐惧了!

一、“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愛之心”

现在的学生都是“非常6加1”,在家被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老师的点滴爱护他们并不能感受到,总认为老师这样做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也就显得麻木了。班主任应该明察你的学生有没有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我们不但要施给学生爱,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感受爱,懂得什么是爱。让学生知道爱不需要回报,但受爱之人要学会感恩。

二、“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班级中重要的就是风气,经常听说这个班的班风不正,那个班的班风正、学风正。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学生有正义之气,班级才会有正义之气。有正义之气,学生才会面对错误敢于批评指

正,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自觉的监督关系,共同进步,不需要老师用恐吓来规范其行为,进而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有些学生在台下滔滔不绝地讲。有的学生与老师碰面却低头过去了,连个招呼都没有。更甚至有的学生在老师批评教育的时候出言顶撞、摔门走人。让学生有礼貌,时时刻刻展示出中学生充满朝气的风采,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

四、“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即“智谋

之力”

让学生具有判断是非对错的智慧,面对老师不是畏惧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对错,这样才能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审视自己的

错误,没有害怕、没有怨恨地真心接受。同时,如果老师的批评错误了也敢据理力争,这样才是有思想、有担当的合格人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呵护他们,但不溺爱他们,我们应严格要求他们,却不恐吓他们。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担当、顶天立地的人。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消除教室恐惧的方法。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4.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优秀作文 篇四

转眼间到了端午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包粽子。我想先用几片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用一个大勺子舀了一勺糯米,接着用另外几片粽叶包成一个绿绿的金字塔,最后用绳子绑起来,这样就包成了一个金字塔似的粽子了。我立刻又包了几个粽子,其中有一个被包成了扁扁的粽子。我还觉得这个粽子挺好看的……

包完了粽子,奶奶在家里煮粽子,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华阳湖划龙舟。等到了华阳湖,赛龙舟已经开始。“3、2、1,起!”五艘龙舟立刻向前划去。一号起初领先,突然,四号又向前划去超过了一号,这时,快到终点了,五号用尽全身力气划桨奋力冲去。岸边的人齐声大喊:“五号加油!五号加油!”瞬息之间五号最先冲过终点线,夺得了胜利……

看完龙舟比赛,我们立刻回家吃粽子。一到家,我对奶奶说:“奶奶,不如让我先尝一下熟了没有。”奶奶说:“看你这只小馋猫,就给你一个吧。”我立马拿出了那个扁扁的粽子,先把绳子解开,再剥开粽叶,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面而来,然后我就小口小口地吃起来。粽子粘乎乎的,好吃极了……

5.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五

早上,我一起床就看见爸爸和妈妈在忙着什么。我连忙跑过去看,原来爸爸妈妈正在包粽子,我也要加入包粽子的队伍了。我看见桌子上摆着一些材料,有又大又红的红枣,像一颗颗闪亮的红宝石;有大大的粽叶,像一条小船在盆子里游来游去;还有些又细又长的丝线。

我们开始动手包粽子了。妈妈先把红枣裹进粽叶里,再把芦叶做成三角形,然后用丝线把粽叶缠起来,最后把粽子放进锅里蒸两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诞生。我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一次没包好,可能是手法错了,我竟然把三角形的粽子做成了圆形的粽子。第二次也没包好,可能又是红枣包多了,就这样,直到第十次才包好。

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开始蒸,我静静地等侍了两个小时。一股香喷喷的粽香味从厨房飘来。哇!好香啊!我迫不及特地走进厨房打开锅盖,一个个蒸好的粽子从锅里一跃而出。拆开一层层的粽叶,哇!晶莹剔透的粽子呈现在我眼前,真是让我垂涎欲滴啊!我满意地看着自己做的粽子,真像艺术品一样精致,实在是舍不得吃啊!

6.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祭奠英烈的日子到了。

这天下着朦胧的细雨,雾挡住了我和奶奶的视线。终于到了杨开慧奶奶的烈士陵园,这里是为了纪念杨开慧奶奶及其家族所建立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手捧着一大束菊花,拾阶而上来到杨开慧奶奶的汉白玉雕像前,看到雕像,就可以想到当年的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困苦。虽然杨开慧奶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了革命英勇献身,但是她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献出手中的鲜花并深深地向雕像鞠躬以表达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祖先和英烈。追忆先人是让我们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者。英烈是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的称号,追忆他们是因为有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为美好的明天而要发愤图强!

7.浅析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篇七

关键词:传统养生,儒家养生,道家思想,价值,价值取向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是因为人们的不断探索、追求,正是因为人们更大的求知欲才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向上提高。同样,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中。它的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原因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治病康复的探索。

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养生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对于养生的理念与见解各有千秋,其中主要以孔孟的儒家养生之道和老庄的道家养生学说为主。秦朝实现大一统,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术,中国的养生走了一段时间的弯路。后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秦汉以前的养身思想和方式方法做了系统的归结和整理,促使养生文化重新走向科学的道路。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传统养生一直处于兴盛时期,特别是在唐朝,养生学以儒释道养生思想为主,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而各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依托,不仅如此,还有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其所处社会的价值观以及人性的道德要求。这些都会促进或者阻碍养生思想的发展。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易经》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释家即佛家,释迦摩尼也有佛语:“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中华养生的主体,但我认为这三家之所以可以长期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至今,主要还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或者说一直在寻求一个共同的思想,即“平衡、合一”。不仅如此,在注重养生的同时,他们都注重精神上的,以及身体与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各派的形成和流传都有自己的文化理论依据,总的说来,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依据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点: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这四点为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四大理论依据,只有通晓这些,才会对传统养生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的灵活运用。

2 价值的概述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人们在利用闲暇时间去健身、运动已经很普遍。而养生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独具特点的健身功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并接受。中国的传统养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其丰富的养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以后,中国传统养身文化不仅没有被社会、人们遗忘或者抛弃,反而可以以一个中华璀璨文化的代言人身份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因为养生有强身健体的外在作用以外,更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1 价值的概念

价值不是指人的行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或是据以选择事物的指涉架构。价值所涉及的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生活范畴,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闲、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政治及法律等。无论在生活的哪一面。一种价值偏好如经长久演变而为一项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便可称为价值取向。数项价值信念或价值取向,如能组成一套互相关联的系统,则可称为价值体系,价值信念,价值取向及价值体系,皆可统称为价值观念,或简称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价值息息相关,联系密切。人们也经常并且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

2.2 价值的界定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价值就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在对价值作这样的界定时,必须对价值作以下理解。

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价值作为一种关系必然有它的特定的主体和客体。首先,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人。只有在人与客体之间,才谈得上价值。因为,人是一切价值的需要者、享用者和评价者,价值离不开人的需要和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好与坏、有用和无用,也就无所谓价值。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如果客体是物,主体也是物。那么在物与物之间,即使客体的物对主体的物发生一定的有用性,也不能叫做价值。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能叫效用关系。其次,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因为,作为主体的人不仅需要物,而且也需要人。这是谁都知道的,无须详加论证。所以,价值的客体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从这里可以知道,在价值关系之中,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

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既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的某种特性。因为,一个事物不与人发生任何关系,而是离开人独立存在着。那么,尽管它和它的某种特性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可是,这个事物对人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也就没有价值。例如,一个人走在没有水的沙漠里,口渴的厉害,而长江里的水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当然是可以解渴的。但是,“远水不解近渴”,长江里的水没能满足这个人喝水的需要,对这个人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客观实在的关系。只有当客体与主体的人发生关系时,它们之间的一种关系才是价值。

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所有关系。首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人对客体的作用,二是客体对主体人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但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不是价值,只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才可能是价值。例如,人穿衣服,人把衣服穿破了,人对衣服的这种作用,无所谓价值。衣服给人带来了温暖,衣服对人的这种作用,才是价值。其次,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人的需要来划分,一种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另一种是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的消极作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一个病人需要吃药。他吃了一种药之后,这种药对他产生了治病的作用,同时,又给他造成了另一种病。这种副作用,就不是价值。只有满足治病需要的那种治病的作用才是价值。

3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分析

在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中,养生者的思想大概为追求个体的健康以达到延年益寿、祛病辟邪。无可厚非,这也是传统养生思想最本质的价值追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背景的改变和发展,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价值的追求在养生的同时更上升到道德层面,当然这种思想在最原始的道教、儒家思想中也有体现。但现在可以说在回归原始的同时则更系统,更合理的表达了人们对养生更高层次的理解,可见,传统养生不仅仅只是为了长命百岁,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

3.1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3.1.1 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3.1.2 价值取向的类型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会有十分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分类方式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心理学家Rotech的分类。他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在其所著的《人类价值的本质》中,提出了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各18个成分。表一为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具体的体现。

心理学家Allport提出有关价值取向的另一种分类。他把价值取向分为六类:理论取向、经济取向、审美取向、社会取向、政治取向和宗教取向。

科学的价值取向的维度:(1)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2)科学性:价值取向要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个人在设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时,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计划、行动目标符合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3)可行性:主观因素:自身素质、性格特点、潜力等;客观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等。(4)超越性: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体的积极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

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概括出五种各包括三种类型的价值取向:(1)对人类本性内部特征的概念(坏的、善恶混合的、可变的);(2)对人与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概念(人类服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统治自然);(3)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以过去为中心、以现在为中心、以未来为中心);(4)对自我性质的看法(强调存在、强调顺其自然、强调行为);(5)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独处、合作、个人主义)。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交谈,发现在西方工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们强调自然的主宰地位,以将来为中心,强调行为和个人主义;而在非工业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现在或过去为中心,顺其自然发展自我和强调与他人合作的关系。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们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价值的指向性就是价值取向,无论是取向还是指向,其实质是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

3.1.3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分类有一定的范围界定,但每一个分类中都有社会性这一特定内容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在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教、释家都推崇人的本性,注重个体的养生,结合不同的个体情况,经过分析,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较系统的养生。这些在后期发展起来并经国家认定的四套健身气功中有具体体现。从现代社会角度出发,则可将这种思想更科学的称为“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科学化的一个体现。现代体育的产生是以增进人的技能、改进人的体质为目的,主要通过运动健身、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三个体系体现其本质价值。而“竞争”、“超越”则被归纳为西方体育的价值取向。现代人更多的开始追求轻松、愉悦的健身方式,建立健康的健身观念。在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取向方面,与西方观念相对比,应该将各自的文化思想置于世界文化中,在发扬东方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性,两者科学地结合,更好地发展中华传统养生思想。

3.2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体现

通过以上对价值、价值取向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具有其广远的社会价值的。首先,人们会追求自己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而从事一些强身健体的活动或者运动,在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传统养生思想发挥其指导意义,例如:什么动作应该做,什么动作不应该做;什么食物应该食用,什么食物不应该食用,都会一目了然。其次,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会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这就体现在当今和谐社会时期,已经有一部分人们对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追求提高到了一定的道德层面,在养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灵更加纯净,心态更加平和,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更好的把握自我。最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加以贯彻,这在说明个体重要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养生思想的科学指导性。回归事物本源,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综上所说,现代社会中,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倾向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养生。

4 总结

中华传统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相依托,将其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见它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本篇论文中通过对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价值研究,归纳总结它的价值取向,探究到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不仅对人体的个体机制有指导作用;在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中,也可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再者,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容易让人们的压力增大,中华传统养生思想的普及和学习都会对这些起到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2]缪仕晖.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科技信息,2009(23).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林乾良,刘正才.养生寿老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马华徽.中国古代养生学原理及其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1999(2):53-55.

8.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 篇八

一、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从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可分为:个人处世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志高远,知耻自重,谦虚向学,躬行实践,注重人格等;家庭生活美德:有勤俭持家、劳动致富,孝敬父母、慈爱子女,夫义妇顺、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睦,亲善邻里、注重家教等;职业生活美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业精业、精益求精,诚信为本、义重于利,艰苦创业、利用厚生等;公共生活美德: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贵和乐群,严已宽人,团结友爱等;处理国家民族关系方面的美德:主要有忧国忧民、情系故土,公忠体国、精忠报国,抗暴御侮、坚持正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民族和睦、协和万邦等。其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影响最大,集中表征着中国道德文明的精华和智慧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语,他为国事日夜操劳,最终耗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如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先民在洪荒时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自然斗争,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羿射九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上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有道之人应当效法天,永不自满,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进精神,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顽强意志,均是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的光辉典范。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所作《龟虽寿》,其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更是凸显出了自强不息和发奋向上的精神气概。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3.推崇仁爱,崇尚和谐,爱好和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推崇“仁爱”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强调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谐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中华各民族始终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4.倡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诚信即诚实信用,表现在职业生活中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敢于并善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并认为“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吕氏春秋》有《贵信》篇,把信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信为贵,认为人际关系缺少了信任势必导致其紧张和冲突,结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君臣不信,则百姓毁谤,社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

5.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主张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注重人伦价值及道德责任的修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关系中,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管子·五辅》有“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的说法,儒家《大学》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说法。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强调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伦理道德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义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孔子把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用来评价人的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历代儒家所主张的政德、士德、武德、商德、师德、医德等职业道德,都把讲诚信、重道义、见利思义视为最主要的内容。

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传家之宝。

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反映了我们民族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生理财、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和思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愿望和要求。可以说传统美德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和价值共同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超越地域、阶级、种族和时代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层次,成为凝聚各阶层和各民族意志和愿望的道德粘合剂,它像我们祖先的血液一样,流动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中,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中,在各朝代,许多民族曾建立过独立政权,相互间也曾长期混战,造成沉重的灾难。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暂的,而且之后又复归于更高度的统一。2000多年中,中国统一的时间约占2/3,分裂时间占1/3,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区域的国家,这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凝聚力紧密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直到取得胜利;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转乱为治。

2.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

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习惯,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促使人性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调整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中华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具体成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作用,成为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动力。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或精神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顽强进取,百折不挠,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屡创辉煌。

3.中华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孕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优良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孕育下,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公而忘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形成了一种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

当今世界突出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的时期,在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东西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下,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不守秩序,恶性竞争等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荣辱观,是悠久厚重的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它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厚德载物”宽厚精神;“谦敬礼让”的谦虚明礼精神等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把传统美德寓于现代德育之中,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实践,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2007(12).

[2]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 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9.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九

“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天气格外晴朗。

中午妈妈下了班,说要和我一起摘艾叶和桑叶。不一会儿,我来到了一片广阔的荒地,荒地不远处有一个池塘,池塘周围堆满泥土,像一座城堡一样。泥土周围有很多绿的艾叶,艾叶像纸一样薄,它的叶有很多小叉,叶上有灰色的短绒毛。我把它放在鼻子上一闻,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真让人心情舒畅。不一会,我们摘好了艾叶,这时妈妈看见池塘边有几棵桑树,然后我们又摘了一些桑叶就回家了。

我们回到家,妈妈就开始教我做青团。首先把艾叶洗干净,然后把它放在水里,泡半个小时,泡好后,用开水焯熟,再捞出来把它榨成泥,接着把糯米粉加入揉成团,然后把豆沙揉圆放进青团里,可以上锅蒸了。我又把桑叶喂给蚕宝宝吃。看着蚕宝宝开心地吃着桑叶,我开心极了!

10.中华传统节日作文 篇十

过年时候的烟花、鞭炮,种类最多了,有颗粒状的摔炮,拿一颗在手上,用力一摔,碰到地面,蹿出一阵阵火花,像一道道金灿灿的光。有甩来甩去的仙女棒呢!发出耀眼的光芒,像天空中的小仙女,在棒上舞蹈。还有云海烟花,一下子冲上天空,在天空中扩散开,形成了一片闪烁的云海。

你们肯定还想知道,我们家的团圆饭吧,那肯定是美味佳肴了!有澳洲大龙虾、酸辣土豆丝、糖醋排骨,还有我最爱的鸡柳、香喷喷的大鸡腿……看着都要流口水。

但是最最最令我开心的的是大人们给我的压岁钱了,一发就是一千、两千,我恨不得天天过年呢!

11.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篇十一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走心;入行; “火”起来;“活”起来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发展报告”(项目编号:13zd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新娥,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中心研究成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63-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中华民族世代相传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更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对稳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3月16日,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原因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深厚沃土,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升华。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塑时代的精神品格和道德境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时代,我们不断遭受“西方元素”的隐蔽渗透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猛烈冲击,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甚至带有一些排斥而主观臆断的看法。因此,要积极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崇尚,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升华人们的道德情操,激发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践履能力,引导人们不断向上、向善。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心”更走“新”

(1)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情意相统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关于传统文化的课本或读本方面,可以增加爱国主义传统、仁爱和合的修身传统以及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感、艺术美感、民族自信感的培育相结合,培养人们炽热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

(2)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既要传播他原有的精神内涵,也要在时代主题下不断深化发展他,使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实现其时代化、大众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但是不是弄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就一定是创新,不一定要把已有的东西“颠覆”了才是创新,根本性的变革和一点一滴的改进如果确有高明之处,都可以是创新,不同领域的创新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不要一刀切。

2. 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更入行

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而言,犹如盐对身体的重要性。要以习总书记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践履的重要作用,弄清楚传统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心理健康、人文素养、思维开发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上消除认识偏差,提升人们运用传统文化改变自身价值准则、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更要入行。

一是从家风家训、言传身教入手,通过家风家训的潜移默化作用,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农村俗谚“房檐水不离旧窝窝”,就是讲的家风家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孙的影响。弘扬良好家风,让家风内化为伦理道德,外化为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尽力给人们创造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系统梳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历史博物展览,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愈加纷杂的环境中,很多事不尽如人意,更需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以改过、积善、谦德来充实自己,并以之净化社会。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智慧、处世哲学,更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

3. 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

(1)突显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形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要重视其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民族特质,也体现着当代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而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2)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态度,要从两个尺度来把握,即当下的尺度和实践的尺度,有选择性的传承、再造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根据现代世界的全局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成分,摒弃腐朽的成分,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我们要摒弃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一切最优秀的东西,西方近代和现代的哪怕是最先进的思想,中国也早在古代就一应俱全了。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是过了时的老古董,而这个古董又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像用刀子分割物体那样区分“精华”和“糟粕”。这两种观点都不能很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3)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责任。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才能在文化大生态中有所地位。应对世界文化,文化基点应该牢牢立在当下,引导他们向前看,向“厚”看,尊重历史,立足当下。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用这些精神财富来载道、育人,古今并用,开创未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既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增强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YB199304007.htm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BJX201004009.htm

[3]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news.163.com/14/0401/14/9OOIE9UP00014JB5.html,2014-4-1.

[4] 中共中央中宣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计划下一篇:初中语文课文作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