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心得(通用8篇)
1.长征精神心得 篇一
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何为长征精神?接到这个题目我首先就想到了何为长征精神,从小到大的课文有过一些讨论但并没有一系列完整的探讨过,只是记得大概有三篇小学课本文章关于红军的事迹,当时只是感觉红军前辈很不容易为了完成理想敢于牺牲。我通过百度词库词条搜索显示:红军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说实话我感觉这个解释很遥远,好像说了但是感觉又没有讲到点上,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因为之前关于红军的事迹描写太少,就感觉一说到这个话题想说好多,可是又想起来自己没怎么了解过,是什么让我成了现在这样,我觉得这和我国充满血泪屈辱的近代史离不开联系,中国的近代史每一页都是民族的血泪,国家的耻辱,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关于长征事迹的描写太少了,因为还有太多的大事要去写,懦弱的清政府、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这些事情都是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声音和双手在历史书上写下自己的故事,诉说着民族的逐渐觉醒,也是诉说着共产党人如何一步步从接触共产主义概念以及一步步的实践做出成绩最后成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故事。
长征精神其实是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击败后,我们不愿意也不甘心代表全中国万万同胞的理想火苗就这么消失而发出的一声啼鸣。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们,团结起来打倒旧势力,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是中华民族底层劳动人民对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最早发出的不屈之声,也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这段碑文不仅在我心中,更加深了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年纪小的时候都不知道红军前辈受的苦有多惨,下雪天手伸进雪地立马就缩回来才明白了红军战士当年靠着单薄衣物过雪山的悲壮;玩了使命召唤才明白飞夺泸定桥时三发迫击炮命中三个机枪阵地有多么厉害;经过自干五的讲解才看懂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战役,四进四出差点干掉了蒋介石;过草地,过雪山的小溪流,这其中的凶险都是专业驴友跟我们讲解其中的难度。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同时我也明白了长征精神其实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它早已经融进了华夏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我们从不日复一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个,但是我们每天学到的待人接物的处事道理这些都包含着长征精神。每当现实中困难来临,我们都不会屈服并且努力去克服就像八十年前红军战士不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我们可以为理想去奋斗去学习一切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八十年前的红军前辈做到的事,被记载下来并且代代相传,融入到了华夏民族精神,也融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信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华夏民族的魅力,也在向世界传递出信息,中国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不开。遥想九十年代,三大恨印象深刻‘银河号’、‘九六台海’、‘南联盟大使馆被炸’21世纪初的‘81196’,每一个都是国人不会忘记的耻辱,我们一直把这些痛苦埋在心里,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运作,最近几年外国人甚至在说那个东方睡狮已经苏醒了。是的,雄狮已经苏醒但雄狮不会伤任何人。因为我们经历过低谷,有过太多的血泪史,所以我们很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小马哥的那句台词‘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而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我们等了多久,大概已经等了三百多年。我相信长征精神会继续鼓舞着人们去追寻梦想,不惧挫折,敢于全身心投入,就好像八十年前的红军前辈一样扛着这股精神走出了雪山迈过草地摆脱了追击,最后建立新中国,带领着万万同胞从此站了起来!我们也相信自己能够在这股精神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长征精神心得 篇二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写就的,充满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震撼灵魂的瑰丽史诗,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虽然红军长征的故事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习近平同志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了传承长征精神,让其灌输进我们的民族灵魂,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小学课本,都应当渲染长征的故事,弘扬长征的精神,让大家时刻铭记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长征精神都要发扬光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过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这就告诫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过程中,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纪念长征胜利传承长征精神 篇三
活动一:“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学习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6月
活动形式:1.录制微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上播放学习。2.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展示。3.日常观察队员的队礼姿势,作为学校“礼仪示范班”的评比条件。
活动纪实:3月14日下午少先队活动课上,大明宫小学全体队员共同观看了微课“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微课内容是由曾光荣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雷老师协同两名少先队员共同录制的。微课,将队礼的意义、正确姿势、国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是对每位少先队员而言,这样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倍感新奇,学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每一周升旗仪式上,大队部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唱国歌和敬队礼的展示,用良好的队风队纪,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活动二:“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比赛
活动时间:2016年3月中旬——2016年4月18日
活动形式:1.大队部制作长征主题课件,组织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学习。2.各中队组织队员讲长征故事,并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3.举行全校讲故事比赛,每位选手的时间为4分钟。
活动纪实:4月11日下午,大明宫小学开展“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决赛。队员和家长代表齐聚阶梯教室,共同聆听长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心灵深处迸发的爱国情感。从3月份开始,学校大队部就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各中队学习了解“什么是长征”“什么是长征精神”“为什么要纪念长征”,引导每位隊员了解长征并讲述一个长征小故事,以此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活动三:“重走长征路 我是小红军”主题研学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
活动形式:1.学校五、六年级全体队员赴陕西省青少年拓展基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2.各中队分为两小队,根据长征主要编队称号起队名、队呼、选择队歌。3.体验五个模拟长征的活动模块:4.将感悟写在《研学手册》中,在少先队活动课时交流,选取佳作在“幸福娃小喇叭”中播放。
活动纪实:4月12日,少先队员入驻西安雅森青少年拓展体验基地。每个中队在教官的带领下起了响亮的团队名称、绘制团旗,高呼团队口号,展开主题研学旅行。密密的丛林中,战狼队、红一方面军等一支支队伍步伐整齐、健步如飞、口号嘹亮、斗志昂扬。爬雪山不畏艰险、过草地匍匐前行、穿越封锁线时手脚并用、飞夺泸定桥时互帮互助,运送物资行动敏捷,队员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着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拼搏进取中体会着长征胜利的喜悦与激动。一个个“研学小问号”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得以解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知道它的起止时间、行走路线、行程长度吗?”“结合你的研学旅行体会,说说你感受、理解的长征精神。”一天的研学旅行结束了,信仰的种子已在每位队员的心中萌芽。
4.红军长征精神学习心得 篇四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想那八十年前,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翻过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道道水,行程两万余里,陆续到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大会师,为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长征精神的形成: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长征精神的启示: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
第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第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不开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实事求是地说,长征,是我们党和军队,由于一错再错的错误路线的领导,迫于严酷形势的一次无奈的战略大转移。“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这是老红军萧华同志所创作的《长征组歌》里对中央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时的悲壮写照。但是,正是在这个战略大转移的过程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和血的事实,使我们的党和军队认清了错误路线的本质和危害,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洞察形势,用他那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指挥红军,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从此踏上了胜利的坦途。
在长征胜利以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用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又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长征,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而在坚苦卓绝的长征过程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强大精神保证。
岁月悠悠,转瞬已经八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依靠着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实现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军队,已经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家武装力量,成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师。抚今追昔,让我们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于天”,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说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千变万变,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变,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没有变。人民群众渴望革命老传统、老作风的回归,期盼着革命老前辈为之奋斗的目标早日实现的愿望没有变。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一辈红军战士大都作古,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却留存了下来,成为了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在我们的党内,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很有一些人对长征精神,对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对革命的老传统不屑一顾,有的甚至于肆无忌惮地糟蹋这些宝贵财富,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谁亵渎了红军的精神和信仰,谁就是人民的败类,就是人民的罪人!
现在,我们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而长征精神必将为激励和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新的长征中实现我们的最终理想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蛟龙初级中学
5.长征精神学习心得精选 篇五
中央红军长征纪念碑,高19.34米,为纪念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在此渡河出发而建立,碑身的塑造像一对帆船,象征着中国红军从此扬帆起航。
时光倒流85年,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在当时十分艰巨的环境下,为了避免飞机轰炸,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安全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这些都是奇迹,但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所以在当下,我们需要永久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共产党人永不磨灭的本色。
6.长征精神心得体会 篇六
红军长征展现的伟大精神力量的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钢铁般的纪律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今天,回望长征,再一次重温和感受长征精神,对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各项建设具有极大的激励和启发意义。
一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
80年前的长征,以人类罕见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几代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教育典范。毫不夸张地说,伟大的长征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
人们常说,共产党是靠贫苦百姓打的天下。其实,在由劳苦大众为主体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出身未必穷困的群体。共产党的高层人士,有的出身钟鸣鼎食之家,出过国留过洋,见过大世面。
这些出身豪门的共产党高级干部,按照其才华或身世,本来可以享受一种有别于艰苦长征的富贵生活,但他们超越了普通人追求富贵享乐的低级趣味,舍弃豪宅华屋,在雪山草地间天当铺盖地当床,草毯泥毡扎营盘;抛却山珍海味,甘愿在高原寒炊断粮之际,皮带野菜充饥,忍受饥寒交迫。这就是理想信仰的力量,这就是理想信仰的崇高境界。剥削阶级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哲学,无法解释红军将士的行为逻辑;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人性自私的经济学假设,在这些胸怀崇高理想信念的伟大人物做出的伟大举动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精神的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正是信奉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将士才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无数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能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百折不挠,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的硕果,是中华民族持久蕴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长征精神是当下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95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可否认,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克己奉公,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共产党员对于名誉地位和形形色色的特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有的热衷于拜佛求仙,不问民生问鬼神;有的信奉金钱主义,追求个人名利和享乐至上。一位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某国企领导,竟然怨责自己被共产主义“这个口号骗了十几年”。
这种惊人的言论,已离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十万八千里了,严重损害了95年来共产党员在百姓心中树立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光辉形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就是理想迷茫、信仰动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不牢固。针对此,全党有必要时时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再次思考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他再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8800多万党员只有牢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不断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够有力地应对时代风云变幻,成为坚不可摧的政党组织。
钢铁铸就的纪律
即便是曾经与中国共产党为敌的西方人也不得不钦佩当年x率领工农红军走过的万里长征,认为其堪称人间奇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个胜利来自于绝大多数红军将士坚强有力的团结一致,是钢铁般的纪律锻造了钢铁般的队伍。陈云曾化名“施平”在《共产国际》上介绍长征的红军将士们:“他们无时不顾及到革命的利益。
党给他们什么命令,他们都能独立执行。他们自己想出主意来运用机动战术,但是上级的命令则绝对执行。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所以这次伟大的西征才得到这样巨大的胜利。”“每个红军兵士都晓得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这都是一些很好的传统,我们要求每个兵士都要遵守。”(董必武等:《红军长征记》第472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xx年版)
然而,在长征路途中,党内军内并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发生了多次激烈斗争。且不说遵义会议上发生的激烈的思想交锋,就是在遵义会议确定了x的领导地位后,在军事行动失利之后,依然有一部分红军将领认为,是x将红军带入绝境,多次提出撤换x。
特别是土城战役失利,引发一些官兵对x的议论和不满,怀疑“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而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则让中央红军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1960年10月22日,斯诺问x:“哪个时期使你感到是最黑暗的时期?”x回答,“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x文集》第7卷第213页,人民出版社版)x把一四方面军分裂和被迫北上称为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黑暗的时刻。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在长征路途中发生的这些论争,都涉及如何提高党员组织纪律性的问题。长征路途上发生的这些斗争表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奠定了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思想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但一个共产党员不会因为确立了政治信仰而不犯组织纪律性的错误。
也就是说,解决了政治信仰方面的问题后,共产党员还要进行党性锻炼,增强组织纪律性,团结一致,方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张国焘分裂党中央,就是与他长期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大搞宗派主义分不开。他无视党的组织纪律,犯下了极其严重的分裂党中央的政治性错误,给红军尤其是他领导的第四方面军的长征增加了困难。所以,在坚定革命信仰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有助于实现理想信念的组织纪律性。
长征昭示我们,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事业胜利的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富有战斗力,是因为它是由严格的组织纪律巩固下来的政治组织。党组织是由具体的个体组成的,由于每个人的阅历、经验、出身、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难免不同。问题的关键是,在党员个人认为是正确的意见与党组织的决议不一致时,依然能够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这是最为可贵的。
当一个党员个人正确的意见没有马上为党组织所接受,没有上升为党组织的决议时,他可以坚持向组织陈述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待未来实践作出检验。但党具有严明的纪律,绝对不允许任何党员为一己之见、一己之私而背叛组织、分裂组织,绝对不可以不执行党的决议,绝对不允许公开发表违背组织决定的言论,绝对不可以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x比一般的党员更早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但他遵守党的组织纪律,一直在党内进行艰苦的说服教育工作,一直在党内启发教条主义者的觉悟,努力维护着党的团结。而张国焘则狂妄自大,固执己见,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的决议,命令全军按照他的个人意志南下。对比两人的纪律观念和党性修养,高下立见。
“我们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扭转这种局面,就会影响党的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严明党的纪律做出一系列新的规定。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条例》。党中央强调规矩意识,第一位的是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将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出全面部署,必将开辟党的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领导、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救国救民牺牲一切。
红军长征不是简单地转战、打仗,而是面临严峻的三大考验,即革命与xx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官兵与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激烈对抗。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死亡时时相伴。无论是粤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马家军,还是中央军,都不容红军在他们的地盘上逗留,都追着赶着杀红军。
10922人的红八军团,因在战斗中损失严重,在红军编制序列仅存60多天。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将士永远地倒下去了。红2军团4师1500多人,从草地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长征路上,牺牲营以上干部432名,包括军以上干部8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单是湘江一役,就有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种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价值宝库中最闪亮的部分。长征先烈用生命告诉人们,没有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的气概,红军就难以走出绝境。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同样需要红军长征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然,这里的牺牲不一定是抛头颅、洒热血。改革开放时代,共产党人面临的是“先富”与“后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吃苦与享乐孰先孰后的选择问题。没有奉献精神,为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投机钻营,就是背离长征的牺牲精神。能够做到让群众先富自己后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传承和发扬长征的牺牲精神。
7.用长征精神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 篇七
今年7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 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期的长征, 我们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 特别是要用长征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努力书写本世纪新长征的壮丽诗篇。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融合
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集中体现, 是保证中国革命事业不断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它的每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长征路上的环境异常恶劣, 但红军将士依然坚守着革命必胜的信仰和为工农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崇高理想, 以卓越的勇气展现了共产党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气概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束缚,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长征期间, 各路红军自觉坚持在长征大局下行动, 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 有力地诠释了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 红军所到之处,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积极宣传北上抗日方针, 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红军对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时期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积淀和形成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中国共产党人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己任, 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率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 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 给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长征精神是保证中国革命事业不断胜利的动力源泉。遵义会议是长征从被动到主动、从连续失利到踏上胜利坦途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破除了“左”倾教条主义, 在事实上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的指导地位, 解决了革命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后, 党和红军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革命形势向好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最终成功完成红军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其后, 在长征精神基础上继承、弘扬和发展起来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继续鼓舞和激励着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精神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时隔两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的讲话中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更加重视教育, 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承担着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责任, 承担着创造繁荣社会的历史重任, 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然而,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 青少年对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精神并不熟悉甚至淡忘, 少数人甚至曲解历史、恶搞经典。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如果任由上述现象恶化和蔓延, 势必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也会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独特蕴意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与时代感染力, 是提高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中蕴含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作风、革命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 以及彰显的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规范导向价值、教育塑造价值, 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教材, 为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在长征精神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教育与引导下, 青少年学生通过“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 勤学上进、追求卓越, 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便能够成为“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
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长征精神
用长征精神教育青少年学生, 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与时俱进, 不断充实新的思想内容, 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弘扬长征精神要讲究针对性。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长征精神要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问题, 就要用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他们。对于青少年学生中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 就要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青少年学生中集体观念淡化的现象, 就要用长征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他们的团结协作观念。针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问题, 就要用长征精神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弘扬长征精神要注重实效性。在弘扬长征精神方面, 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要精心编写图文并茂的反映长征精神的教材, 运用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 还可以播放长征老红军的电视访谈节目。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效, 努力塑造弘扬长征精神的校园文化, 如利用校园展板、校报、广播、手机终端等载体宣传长征精神, 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学习研究长征精神的社团组织。要在互联网上建立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网站, 并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宣传, 将长征历史资料、长征视频、师生教学体会和长征影片等制作上网, 构建方便、开放的讨论和交流平台。
8.永远追寻长征精神 篇八
我们都还记得,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徒步走过红军长征路,所以一直关注着对红军长征的宣传,深深感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领域为宣传红军长征辛勤耕耘,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学习。
善于重温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我们没有忘记,所以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到红军长征始发地来纪念长征,意义不同凡响。去年4月16日我摔了一跤,脑壳受重伤,先是半身瘫痪,后是坚持不了,5月28日被送进医院抢救了三天三夜,动了两次手术,转危为安,但有时词不达意,且写字困难。谢谢会议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给了我鼓励,让我在余生之年,更好地学习和宣传红军精神。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徒步采访了长征路。在我出发前,安岗总编辑对我说:“经济日报社记者的特点和长处是敢想敢创新、敢克服困难,要一个人一步一步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用新闻形式再现当年红军伟大的长征,从而填补历史上没有报纸对红军长征作系统的真实报道的空白,也为了反击当年反动派在报纸上对红军长征的污蔑和歪曲,同时,给今天进行‘四化’新长征的人以启示。”
为了让我更好地学习红军,约束自己,并让老红军和千万读者看到当年红军长征每天的行进情况,安总给我规定“六个必须”:一是全程每一公尺路都必须是徒步,决不弄虚作假;二是必须按50年前红军长征同一天的时刻行进;三是必须走原路,即使山下或山上有了公路,也要走红军走过的山间小路,并要有向导签字;四是必须每天写一篇报道;五是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主力红军从江西赣州跨过于都河,我必须在同一天同一个时辰跨过于都河;1935年10月19日中央主力红军走到吴起镇,我必须在50年后的同一天走到(原则是小病小伤坚持走和写,大伤大病实在坚持不下就换人);六是在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先后经过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作战的路段里,必须设法徒步采访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路线并作出报道。
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跨过瑞金以西80多公里的于都河,开始了决定中国命运的长征。86859名红军将士,在党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下,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经过368个日夜,克服重重险阻,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我在跟50年前同一天同一时刻,即1984年10月16日傍晚,和于都县的向导邱勋志、谢登泉冒着细雨踏上了征程。夜半,走进黎村乡,凌晨两点终于找到了50年前中革军委领导在当晚的宿营地。我顾不上脱去湿衣,赶紧写报道,写完后又赶紧找电话。当乡党委钟书记为我接通电话并把话筒交给我时,我非常激动,谁知电话那头的声音比我还激动:“好,好,是开富吗?辛苦了。安总和夜班的同志都在等你的稿件啊,慢慢读,还赶得上出报。”当我念完稿件放下话筒,心潮还在起伏。
第一天走下来,脚上就已经磨起血泡,第二天更重,走到第三天,下了祁录山在井前村写完稿,准备休息时才发现,脚上的血泡磨破后竟和袜子粘连了,袜子脱不下来。没法子,只好把袜子剪了,把粘在肉上的碎袜片留在脚上。洗又不能洗,怕感染,不洗又怕加重溃烂。天亮前祁录山乡长肖美,找来医生给我的伤口消毒,在我的脚上分别包上了三只大口罩,说这样可以减少摩擦,过些天伤口才会好。但问题又来了,脚上包了口罩,鞋子就穿不进去了。在这远离公路的山区,根本无法买到新鞋,就连夜编几双草鞋。第二天,乡里又派了向导扶着我走。
一路上被人们扶着走路约有五六次,最长的一次被人扶着走了两个多月,这是在1984年12月19日。这一天我在侗族向导胡炳益、吴庭玉和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欧阳昌美陪同下要去爬贵州黎平的高洋雪山。那时,整个黔北早已冰封大地,连电话线都被冻断了,所以我们都穿着草鞋,又在鞋底上绑稻草。尽管有准备,但还是被冻得梆梆硬的坚冰搞得滑来摔去。当我们爬上山腰,摸黑进了大稼侗族寨子时,四个人都受了伤。我左腿被跌得又肿又红不能动弹,被照相机跌破的碎片刺进锁骨的伤口还在流血。几位侗族老人为我擦了药酒,又给我吃了几颗他们自制的止痛药丸。我点着蜡烛写完稿后,欧阳昌美说:“罗记者,你放心,再苦也苦不过红军,明天一定让你翻过高洋雪山。”
第二天一早,寨子里派来了两位身强力壮的向导石光智和周修琦。他们给了我镶上冰刀的双拐棍,因为我的左腿疼得不能着地,完全靠他们扶着向前移动。后来走到海拔二千多公尺一个名叫“断魂坳”的地方,冰凌很厚,路面很滑。有一段路不到一尺宽,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扶着走不行,因为肩膀有一尺多宽,要是碰擦崖壁,就会滑下崖去。石光智说:“这段坡,过去叫高洋坳,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红三军团过这里时,下洋寨的反动民团指挥吴士良率一群匪兵妄图阻拦,被红军扫了一通机枪,敌人就溃不成军,丢下几具尸体逃跑了。”周修琦说,他小时候学走红军路走过这段路,现在山下修了公路,山腰修了大道,加上几十年的风摧雨蚀,这段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险,被称为断魂坳,再没有人走过了,翻山都走新开的另一条路。欧阳昌美看完地形,深思一会说:“只要是红军走过,我们今天就是要过。”说罢,他就往自己身上绑了很多绳子,让后边的胡炳益、吴庭玉牵着,自己趴在地上,用冰刀在冰凌上戳洞,然后将手伸进洞里,抓着洞沿往前移,花了二十多分钟,终于在稍宽路段站了起来。他叫小吴依样画葫芦爬过去后,让另外的向导用几根绳打成结,织了一张“绳网”套在我身上。这张“网”的绳头,有的已由欧阳昌美预先绑在身上带过去了,余下的绳头由我身后的人捆在身上牵在手里。大家觉得万无一失后,就前拉后推把我拖过了这一险段。当时的感动、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可见红军当年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奋斗精神,也实难于写尽其一二。爬过这段险路,我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有了更深的体会。
nlc202309081946
再说红军强渡大渡河。虽说大渡河只是岷江的一条支流,但它水急浪高的气势、漩涡四伏的险恶,是我在乌江、金沙江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地人至今都称它为铜河。因为是洪水期,“五月安顺不渡河”,自古为训,所以这时渡口也就没有渡船。当地了解到我不仅必须走原路,而且在原路有两条以上时必须走最艰险的一条的采访规定后,于出发前一日期就为我找来了一条小船,能容七八人。
我了解到,当年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船工,前后有七十多位,当时健在的有四位,他们是帅士高、韦崇德、龚万财、张子云。我在安顺场只见到龚万财,其他三位都不在家。龚万财81岁,身体高大、硬朗。老人家盛情邀请我在他家吃午饭,于是我们边吃边谈。他告诉我,当年第一船送十七勇士渡河的是帅士高、张子云、王有刚、郑本利等人,他开的是第二船。当我赞扬老船工们的英雄行为并表示敬意时,他摆了摆手说,共产党和红军才是英雄,才是值得称赞的。饭后,在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过船的龚万财指挥下,三十来岁的船工彭玉华,首先登上了小船,依次是石棉县委副书记王德福、宣传部长陈兆全,紧随我跳上船的是县宣传部的文文、公安局政保科长郭生康和医生范明弟。
我是在江南水乡长大的。按我家乡的规矩,船一离岸,船上人就得向送行人挥手告别。我上船后刚坐稳,就听王书记一声“开吧”,我刚想跟岸上人挥手,没想到一抬头,龚老和岸上的送行人群都不见了。原来小船一下子就被急流冲向下游二百多公尺,一直冲了二里多,彭玉华把我们的一叶扁舟稳住,然后绕开几个大漩涡,艰难地折向河中心。等小彭花了二十多分钟,好不容易把船划到河心,几个急浪一涌,又把我们的船打了回去,小船被浪打得急转了一个半圈。此时的彭玉华沉着冷静,一会儿用浆,一会儿用长竹杆,终于避开了吞没过无数大船小舟的漩涡,越过了河中心的暗礁。再看彭玉华,浪花、汗水早湿透了衣衫。在与急流漩涡近一个小时的搏斗中,只见他咬紧的牙关很少松一下,臂上、额上冒出的青筋似随时会胀裂。当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说话的。谁在想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渺小、红军的伟大、船工的英勇,当然,我也想到了万一小舟被漩涡卷进去不堪设想的后果。
过了大渡河,再走二百多里就是泸定桥,长征路也只是走了一半多。通过几十次的亲身体验,真是惊险异常,已经感觉到红军长征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198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全家来到安顺场旅游,参观了大渡河。回去后,布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布氏在文章中写道:“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上汹涌翻腾的漩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有几处,河水还以异常的速度倒流回环。我们一行之中谁也没有见过这种水流现象:时而回流,时而顺流,时而侧流……似乎和地球的引力场不发生关系。原来大渡河自有它自己的生活规律!”最后,布热津斯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并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说,中国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一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占用途中大自然好像决定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外国人说得不错。我在爬了雪山、走过草地的沼泽地后,体会更深了。
我走了七个多月,体重已从出发时的148斤降到了98斤,要命的是又得了黄胆性肝炎。范明弟医生已陪我走了七天多,在大渡河畔一边走一边给我输液,并对我说:“你现在除了头发没有变黄,全身都蜡黄了,走慢点吧!”其实,这时我也实在走不动了,基本是靠向导们轮流扶着推着移动脚步。1985年5月28日,我粒米未进,走走停停,晚了三个小时才走到泸定,见到了50年前飞夺泸定桥的指挥员杨成武将军及夫人赵志珍,还有我的总编辑安岗一行。这是他们第二次到长征路上来看望我,前一次是在遵义。这次来慰问,看到我瘦成这个样子,想换人,而且安总带来了记者李江天。想想红军的牺牲精神,我怎能半途而废。我说:“让我坚持一下,如果倒下了,请让江天背着我的骨灰把我送到吴起镇。”两位首长眼里转着泪花,轻轻点着头。杨成武将军鼓励我说:“好吧,坚持会胜利的,去迎接前边雪山草地的挑战!”他停了一会接着说:“红军过的雪山很多,主要有五座,其中的三座,我们翻越的高度至今还搞不清,这次你去量一下。还有,草地中心的无人区可险恶哪,红军走过后,至今还没有听说国内或国外有哪个人敢于穿越过,海拔好像和拉萨一样高,气候却恶劣得多,也丈量一下。”安岗把目光移向了我,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雪山草地,老少皆知,但究竟在哪里,面积有多大,红军是怎么过的雪山草地?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说实话,我在去年出发前也不太清楚,是阿坝州委、马尔康县委党史办的同志都到卓克基来看我,向我介绍了雪山草地的情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并认真地安排我采访了三个方面军的线路和行程,对我帮助很大。
1985年6月21日,我踏着红军足迹,用了12个小时才翻过夹金山,初步尝到了雪山的雄伟和凶险。当我们爬到海拔3000米上下时,感到脚上、腿上奇痒,把自已湿透的裤腿撩起一看:每条腿上都趴着几条蚂蟥。我生拉活扯总算把它们扯掉了,腿上却糊满了鲜血;脱下鞋子,发现脚背上也叮着好几条。
消灭掉蚂蟥,抬起头来,却已看不见前面的人走哪儿去了,只见一堆黑色的云雾翻滚而来,紧接着是雨点阵阵。由于越来越感到呼吸困难,谁也不敢讲话,更不敢大声叫喊。
nlc202309081946
就这样,我们张大着嘴,一步一步地往上蹬,越爬越感到呼吸困难,头昏目眩。当我走到九岗十三坡处时,突然觉得拼尽了全身力气,身子不由自主地跌坐下来,当时虽然想着赶快站起来,可就是没有一点力气。但意识还清楚,想到聂荣臻元帅告诫过我:爬雪山时,千万不能停留,许多红军都是因为一坐下,就再没有站起来。可这时想归想,就是力不从心,只好由它去了。
就在我渐渐迷迷糊糊时,感觉有人把我扶了起来。只听得“啊!啊!”的声音,就是无力睁开眼睛,过了一会儿,才看清是护送我爬第一座雪山的解放军杜宝玉。这时,他让我在前面走。走了一段,我的耳膜发痛,已听不见别人走路的声音。眼珠好象胀得鼓了出来,回了一下头却不见了身后的杜宝玉:原来他正坐在地上呕吐。我转身几步,很艰难地把他拉了起来,也“啊,啊”地闷吼了几声,然后两人互相挽扶着,终于爬上了王母寨山口。
越过了山口,就进入阿坝州的小金县(红军时期称懋功)了。爬完最后一座仓德雪山,就进入了当年被称为松潘的草地,如今分属松潘、红原、若尔盖三县管辖。雪山的凶险和神秘只有经历过才能知晓。那时在长板雪山掉进雪坑,在仓德雪山陡坡上滚落等,都是在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的强大信念的鼓舞和向导的帮助下才战胜的。
有人说,现在草地沙漠化了,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如果开汽车,走的只是边沿,最多两天就转完了。而大部分红军北上被敌人逼进了草地的腹心地带沼泽地,穿越名叫日干乔和多玛两大沼泽地要15天时间。
1985年8月10日,我们带着电台、发报机、帐蓬、米面油、干牛粪等用品走进了草地。在8月17日,我和7位芷族、羌族向导及2名发报员全都陷进了日干乔泥潭,搏斗了两个多小时才脱险,后来靠着在河里戳鱼切块生吞了4天才保住性命,这使我对红军过草地时经历的艰难因苦又有了新的体验。
首先是疲惫。就拿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而言,他们从江西出发一路征战,且战且走,在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跨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到达雪山时,体力消耗很大,营养极度缺乏,战士们疲惫至极。
其次是饥饿。雪山草地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反动派的诬蔑宣传,不少群众躲进深山,加上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居住着2万多人口,物产不丰,数十万大军普遍筹粮不足,特别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许多部队未进草地即已断炊。而草地海拔在3600米以上,找不到一棵树木,见不到一只飞鸟,根本谈不上沿途补充。人们通常以为草地的恐怖在于沼泽,其实红军过草地最大的伤亡并不在此,而在于饥饿。
第三是寒冷。草地里不时飞雪,尽管带了帐篷、棉被、棉大衣、高统水靴,但夜间写稿还是冻得发抖。而当时红军缺衣、缺被、缺鞋,不少人进草地穿的是薄军衣和草鞋,夜间只能背靠背或相拥着御寒,有的则再也没有站起来。
据史料记载:饥饿的红军吞嚼着火烧水煮后的皮带、枪带、马鞍等,甚至在人粪、马粪中寻找没有消化的青稞粒。据统计,除雪山区牺牲的红军,整个红军队伍约有一万人没有从草地里走出来。
我进一步明白了,我们的党和军队经历过这些艰难困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党群血肉相联的远征
80年来,在长征路上,领袖与人民、党与群众、红军与老百姓之间亲密无间、鱼水情深的故事是最多的,时至今日仍在湖南汝城县流传的“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1984年11月7日中午走到文明乡沙洲村(红军经过时叫文明司)的。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位裹小脚的老人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看着我。我看出来她想跟我说什么,但一直没有时间跟老人谈,直到我要离开前,才采访了这位老人。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这位老人名叫徐解秀,今年84岁。50年前的一个晚上,三位女红军和她一块睡在厢房里,四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走时,她们把一条被子剪了一半给她。她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就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开始翻山。她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她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谁知她们这一走,从此没了音讯。年年这几天,她都要在与她们分别的山脚下等好久。前些天,听村里人说红军来了,她喜出望外,后来才知道,是采访红军路的记者来了。她问我:“你能见到红军吗?”我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我和在场的人都沉默着,眼角也都湿了。
她一边擦泪,一边自语着:“她们不来看我,他(指丈夫)为什么也不回家呢?50年了,时间不短了,我的腿脚也不灵了,为了等他,眼睛快等瞎了,不是说好的么,送红军翻过山,就回来,让我烧好洗脚水等他……是不在人世了?好心人该给我送个信,我好为他上支香呀!”
徐解秀阿婆领我到一间厢房里,约有十六七平米。我见到只有一扇小窗,比较暗,木板的床铺上横竖各有4根竹竿,是挂蚊帐用的,木质的床腿和竹竿等都因年代久远而发暗发亮了。她说:“我丈夫和那三个姑娘走后,我就没有再搬动过。心里总在想,我丈夫会回来的,红军姑娘会回来看我的。”她抚摸了一下枕头说:“我们四个人,两个人睡一头,横着盖她们的被子。”“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你们说,一条被子能剪下半条给穷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我丈夫送她们上山时,她们还在一步三回头地对我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现在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
我擦了泪水,握着老人的手说:“徐大妈,我一定向红军汇报,尽力帮你找到她们。”她点点头说:“找到就好,找不到你也要回来看看我呀。”
徐阿婆把我送到山脚,就是当年送别红军的地方。站在她一旁的68岁的朱青松说:“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还强拉踢打让徐解秀在祠堂里跪半天。”徐解秀阿婆听了后对我说:“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我踏着当年三位女红军的足迹翻山,回乡时就写了《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稿件。此稿见报后不久,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过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在记者的采访中发表了如下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并表示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婆婆想要找的那三位女红军和她的丈夫。
5年后,当我背着邓大姐等多位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时,老人已去世了。她的孙儿朱和荣告诉我:“奶奶临走前的几天,眼睛总是闭了又睁。奶奶说,那三位姑娘和你爷爷会回来看我的,他们都八九十岁了,走路不便了,一定要想法子把村前到山脚的路修好。要告诉三位姑娘,解放后我就有被子盖了。现在只是太想她们。是她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和红军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盖的人啊!”
我想: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但现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干部都把这个好传统变成了一句口号和一套形式主义的程序,说明这些地方和这些干部已经离开红军长征路太远太久了。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中国经济前沿决策顾问中心理事长]
【长征精神心得】推荐阅读:
传递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6-28
长征精神讲话心得体会08-05
永恒的长征精神07-29
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09-09
石油工人践行长征精神08-20
长征精神主题班会设计09-18
弘扬长征精神作文60010-08
长征精神知识竞赛题库10-29
关于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征文07-14
赞颂红军长征精神的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