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企业案例分析

2024-07-30

可口可乐企业案例分析(共7篇)

1.可口可乐企业案例分析 篇一

三、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

对于任何一种组织来说,由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提案件和历史传统,也就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没中组织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而在这种情况下,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文化油然而生:

1、可口可乐理念:老朋友无时无处不在你身边

感悟跨国品牌: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市场愈来愈多地涌动着世界著名品牌的身影。作为消费者,很难抵御那些国际一流产品卓越品质和优异服务的诱惑;作为企业,绝不可能无视这些国际品牌强力的辐射和无处不在的冲击。如果把千姿百态的商品市场比作百花园,那么,这些跨国公司的品牌无疑是最绚丽、最耀眼的几朵奇葩。

2、可口可乐:员工是企业灵魂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才战略,努力开发挖掘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

3、可口可乐:公益活动需要回报,竞争优势独树一帜

通过社会责任,可口可乐不断扩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并以此实现独树一帜的竞争优势。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可口可乐几乎就是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代名词,但是在可口可乐系统内,企业公民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就是让每个可口可乐的业务单位都成为当地模范企业公民,让可口可乐业务所及的每一个人都能受益。

四、可口可乐的市场营销

1、市场调查

a.商品定位

商品特征:可口可乐综合各层面人士意见认定,其饮料产品属于清凉型,适销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大;更属于兴奋型,适用于各个年龄、职业群体及社会生活各种场合。

消费特点:初次为冲动性购买;使用后若留有好感则习惯性重复购买;对品牌加深印象后则选择性、固定性重复购买。餐饮业、娱乐场所、家庭、学校、单位购买受季节性影响低微。

b.市场调研

走进社区:可口可乐销售公司或营业所初建时,调查工作雇用学生或专业调查公司来做,此后由业务代表去做。

资料搜集:一是由民政、规划等政府部门搜集大比例尺地图,作为从长远战略发展到具体任务落实的基本参照物。二是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不需从政府统计部门搜集关于某个区域人口密度、人均收入等统计资料。每次调查资料参照期为2年。

c.市场分析

区分层次,选择重点:在取得详尽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加以分析,按照购买力、营销能力、市场潜力等因素测算出综合指数,据此确攻击重点。

确定适宜的商品面目:即确定攻击方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销售场所、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习惯,分别选择提供大瓶或小瓶、玻璃瓶或塑料瓶、瓶装或罐装或使用现调机或配备冷冻展示柜等等。

d.市场细分

潜力与现实 根据目标市场全部售点数量、人口密度及购买力水平等因素,将本产品在各区域的最大市场潜力测算出来加以列示;现将已占领的售点及销量一一对应列示,加以对比,使市场开拓任务从总体到各个分区域都一目了然。

2、营销策略及方式

a.渠道深耕

直销取向: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只有实现直销,一来才能把握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二来才能实现营销工作的经济性。减少销售环节,必然节省销售费用,从而为实施产品价格战术扩大了空间,可以更大力度地调动销售眯的积极性、在与同类商品竞争中奠定胜局。因此,即使在某地销售先起步于批发,向直销努务的方向与趋势也坚定不移。

取小弃大: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对批发商的依赖程度越重、批发商的层次越高,公司对市场的失控空间越大,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越不稳固。批发商出现任何问题,公司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即出现问题。但大面积实现直销非一日之功,仍时常需要与批发商打交道。

b.补货

业务员每日逐点索获订单:为了牢牢巩固已占领的阵地,可口可乐公司决不允许因供货未跟上导致别人的产品放进自己的货架或货柜。

专车送达:办事处根据当日晚间汇集的补货需要量订单,通知仓储及运输人员备货,选妥路线,于次日早晨派专车前往送达。

库存商品吞吐流畅:办事处由于能够每日准确掌握订货量,便可合理安排仓储量,既避免了积压,又可以适当的提前向公司发出要货申请,从而使库存商品得以流畅吞吐。另外,生产企业亦可根据及时准确的供货需汇总,及时准确地安排调整各品种的生产计划。

c.抓典型

建立会员店:将有一定经营实力且影响面较大的客户,采取会员制形式加紧业务与感情联络,巩固市场。

树立模范客户:对于能够协助公司在售点上做好促销宣传、货款结算及时、销量较多的客户,公司将其树立为模范客户,将受到公司的优先关照、公开推举表彰、经影响其他客户。客户也需要以此来博取市场管理部门的信任和消费者的好感,扩大其声誉及销货额。

d.每日巡访客户

已经销本公司产品、暂未经销但有经销可能的客户均需要巡访:巡访客户是业务巡访每日必做的、例行的、主要的工作。对于已经销本公司产品的客户,巡访的内容主要有:了解昨日销售情况、落实补货需要量、听取消费者反映与商家建议等,还要特别注意亲自动手整理好本公司产品的货架陈列方式、擦拭低温展示柜等,不断加深与商家的友情,巩固和扩大销量。

对业务员的监督管理:可口可乐公司认为,最低层人员是能否落实最高层决策的关键。一是为了保证管理跨度与力度,可口可乐系统限定每个管理人员的管辖人数最多不超过6人;二是业务订单与实物送达分人负责,前者由业务员去做,后者由运输司机去做。三是实行工资加佣金的付酬办法,确定佣金多少的依据是

销售计划完成比例的高低。三是收支两条线,业务员及各销售网点的销货额必须及时全部交回公司财务部门,所需费用由公司总经理批示财务部门拨付,不允许坐支。

五、可口可乐的企业战略

A、公司层战略

(一)合资战略—共赢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主要采用的是合资和特许经营的方式。可口可乐采取和多加企业进行合作经营方式。比如说和雀巢的合资合作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战略是在有效的盈利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它的饮料系列。

(二)本土化战略

所谓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本土化。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后就充分采取了本土化战略。

具有高质量的产品和准确的定位并不能保证产品的成功,要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得把其产品的信息准确迅速地传达给消费者,树立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建立消费者对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偏好,从而鼓励消费者从其他品牌转向购买可口可乐,为此,可口可乐必须以广告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传播活动。它将自己的强势国际品牌也融入了中国文化。可口可乐在既结合当地文化又不失“国际一流品牌”形象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可口可乐广告注重中国元素的使用。可口可乐公司一向重视广告宣传,其进入中国市场也不例外,每年投入几千万元进行宣传。

B、业务层策略——差别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又称标岐立异战略,是跨国公司通过提供标新立异的产品或服务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为客户提供特殊的利益或满足其特殊的需求,对客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全球营销策略是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全球营销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将世界市场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与协调,以便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全球营销的核心在于“全球协调与营销一体化”。

C、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的职能战略之一,它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企业最根本的、长远的竞争能力。

管理以人为本,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员工基本上为本地人,这既可增强对当地的亲和力以及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节约劳动成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品牌,可口可乐有着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而且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

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还有百余年形成的赖以成功的营销、管理办法和制度。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一个差不多统一的模式去管理,可口可乐公司每发展到一个地区,就积极培训,发展本地员工,进而让他们去管理这个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人才本土化,符合可口可乐在全球统一模式和管理观念。

2.可口可乐企业案例分析 篇二

一、本土化策略

可口可乐从上个世纪的90 年代初期至21 世纪初, 其本土化品牌策略缓慢进行, 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创新, 在广告宣传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来, 同样在产品线延伸以及渠道营销等一系列指标上, 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这段时期可口可乐在尽自己全力想要占领中国市场, 目的是为了尽自己最大可能融入整个中国社会环境, 想要能够贴近消费者, 这样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这一段时间里, 整个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在整个中国市场的地位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曾经的称谓之中, 浓缩液制造商的称谓下, 不断寻求销售渠道更大、更灵活的主控力。 与此同时, 加强对于中粮集团的股权以及一些别的公司股权的收购, 实现一种更高层次战略方面的定位。 另外,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宣传方面, 可口可乐也不断实施本土化的广告策略来找出本地市场的具体需求, 可口可乐公司首次聘请中国广告公司进行设计, 初次选择了中国公民喜欢的影星, 同时在中国采景。 可口可乐公司的此次举动开始说明了其真正关注内地百姓的需求、从一定的程度上开始切实贴近消费者, 可以说是整个本土化营销策略的开端。 此外, 多品牌营销战略在我国的市场也同样展开来, 2001 年可口可乐公司开始设计专门满足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饮品, 推出全新系列的“美汁源”果汁饮料, 并且紧接着又推出了雪碧、芬达、健怡可口可乐以及醒目果味饮料、雀巢冰爽茶和冰露纯净水等一系列全新的产品。 另外,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采取分销结合直销的模式, 成为可口可乐的主要销售运作模式。 可口可乐深知其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关键就是以“无所不在”满足消费需求, 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自从其实施本土化品牌策略后, 在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年时间里, 实现销量近20 倍增长, 且在本土市场始终保持着排名前三甲的良好佳绩。

百事可乐知道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产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中国发展了这么久, 已经渐渐明白了, 目前的中国己经进入品牌营销的时候, 对于品牌的竞争, 可以说是每一个企业必争的方面, 因为品牌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容置疑。 企业想要能够在国外进行营销, 就必须能够拥有一个承载了公司文化的深厚内涵的品牌, 品牌的作用不仅仅是能够反映公司本身的价值理念, 同时还反映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等许多方面。 由于其在人类的需求中处于十分关注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 因此这是本土化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可口可乐就是为了能够在我国这样的基本国情下, 凭借自己的理解, 根据中国人民的消费理念、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 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

二、多元化的品牌策略

在多元化的品牌策略方面, 可口可乐不断聘请为年轻人所喜欢的、充满生机、健康向上的明星、奥运冠军进行代言, 在能够实现以品牌策略本土化进行的基础上, 再加以影视、奥运明星这样的突显各方特色的差异化广告策略, 这样进一步对观众进行感染, 从而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好评。 可以说在已经通过本土化的广告策略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好评的同时, 为能够和中国的饮料生产商进行全面的对抗, 在不断本土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侧重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宣传, 如对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健怡可口可乐这几款产品的宣传就各有侧重, 可以说每一款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清爽解暑、提神解渴的可口可乐为主导品牌, 清凉纯洁、激爽超凡的“雪碧”为主打产品, 配之以鲜嫩果肉、营养丰富的“美汁源”做外围, 各有侧重, 各有重点, 从不同方面博取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年轻人喜爱。

百事可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 它不仅仅着重看中饮料方面的品牌发展, 更多去发展影视、广告、服饰等一系列的产品, 当然这一系列产品的研究, 也都说明了整个百事可乐的多元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 多元化发展品牌策略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发展策略。

三、包装策略

可口可乐在新品牌树立的时候, 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本世纪初的时候, 可口可乐公司决心在包装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改动, 采用新型研制的标识。 对全球所有的可口可乐加盟店进行一次大换面, 可口可乐的中文标识也进行了可口可乐来到大陆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的更换。 此次换装包括了可口可乐的所有型号包装瓶, 甚至各种广告宣传, 这笔支出在我国大陆就超过1000 万元, 其中最主要是换了包装的瓶子以及在广告宣传方面也进行了改进, 可以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再一次全面的突破, 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这种快节奏的社会、 生活意识不断改变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重要变化, 从而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 可口可乐公司在重大节日中, 在特殊活动中对包装设计进行了全方位改变:春节款方面的包装, 采用全新的理念, 跟中国民俗相结合。 在拓宽中国市场的同时, 更是体现了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 可口可乐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 推崇中国文化, 在春节版的可口可乐中加入中国元素,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十二生肖和剪纸, 以及一些中国特有的春节元素和图案。

百事可乐的包装模式一般比较新型, 相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几年那种球星系列, 或者歌星系列的, 因为与众不同的特点, 让整个百事可乐好好地火了一把。

四、形象策略

大家都知道,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影响, 相信大家知道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的重大意义。 因此, 一个成功的企业, 一定是要与政府和社会相处融洽的企业, 是一个受到社会和政府全力支持的企业。 但是能否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 或者社会的认同, 对一般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公关活动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前提, 争取为自己的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可口可乐把握住了中国人重视体育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特点, 所以分别从这些方面来进行渗透, 从而提升整个品牌的形象, 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从而可以增进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才能确保产品的销售。 可口可乐积极参与奥运体育的赞助活动, 在做广告的同时发扬了奥运精神, 三者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 让可口可乐渐渐地被广大群众所熟知。 效果是明显的, 可口可乐似乎成为很多事情的象征, 这绝对离不开和奥运体育的长期合作。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 可口可乐公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百事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它灵活多变、执行力透彻的推广方式方法分不开。 从形象策略方面对比, 表面上百事公司与可口可乐, 两家公司都堪称演绎精彩。 然而更深层次了解后, 发现百事公司似乎略胜一筹。 百事公司曾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各种相关世界杯活动的换领和换购足球明星奖品等活动。 到了这个世纪的初期, 百事公司逐渐推出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 例如“爱拼才会赢”“渴望无限”“蓝色风暴”等, 包括现场摇奖、集卡兑奖等方式。 这些活动不仅仅涉及很多方面, 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提高销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经销商, 百事还会采取其他有针对性的促销措施, 比如说价格折扣和产品的销售等。 尽管百事公司的产品批发价与其他公司相比有很大的竞争力, 但是百事公司往往还会注意在其他方面做些调整, 比如说加量不加价都是一些比较新颖的措施, 如此一来, 就大大增加了竞争力。 这一系列的策略都给百事赢得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经销商。 不管是从攻心或者是在诚信方面, 百事可乐采取的这种厚积薄发的效果, 足以让很多人眼红不已。

参考文献

[1]刘江南.成都可口可乐营销渠道管理问题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伯特·罗森布洛姆, 宋华译.营销渠道[M].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14-319.

[3]沈立权.百事可乐 (中国) 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策略研讨[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 2005.

[4]向彦璋.湖南华文俪制终端营销方案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5]廖成林等.寡头垄断行业防降价均衡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44 (14) :159-161.

3.可口可乐企业案例分析 篇三

要有一台联网电脑和一个摄像头,待在家就可以操控社交机器人。每一个机器人上都有一个摄像头和屏幕,使用者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与朋友面对面交流。更有趣的是,还可以通过操控TA,与好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跳舞,甚至还可以一起躺在草坪上晒太阳。

分身有术

特约点评专家①:宋琦 广州合趣设计机构执行董事

生活模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技术和情感是其中不变的经典主题。此案中最有价值的关键词是“分身有术”——提供一种过往不可能实现的新体验。这种“非现场”的社交互动虽然真实效果有待评估,但对于资深宅男、超级忙碌者、慢性医疗患者、残障人士等人群的生活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助燃剂。此外,如果项目能更多考虑与移动硬件端口和网络运营商的融合植入,传达“我一直都在”的新时代品牌形象,前景应更为广阔。

引领互动营销新阶段

特约点评专家②:郭义波 Brandman( 博曼) 品牌顾问策划总监

社交机器人让人们看到互动营销进入真实体验阶段。如果说第一代互动营销浪潮主要基QQ、MSN、论坛等平台的互动营销,第二代互动营销浪潮以FACEBOOK、YOuTube、微博微信等平台,那么,借助于灵巧可爱的机器人和可穿戴式设备,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消费者可以以某种新的形式身临其境地参与社交活动。社交机器人拓展了线下线下结合、SOLOMO(social 社交、local 本地、mobile 移动)的互动形态,将引领互动营销进入真实体验的新阶段。

把品牌与消费者合二为一

特约点评专家③:梁建棠 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过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直为争取最受年轻人喜爱的代言人而投入大量市场费用。时至今天,一代一代的偶像新旧更替,唯一不变的是品牌本身。出色的营销策划者,都希望消费者从品牌的内涵中找到与自己的共同之处。可口可乐的社交机器人通过IT 技术把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合二为一,由年轻人直接通过可口可乐机械人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扮演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特约点评专家④:查昊 中国航油集团广东石油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从营销角度讲,可口可乐推出的社交机器人,从卖“糖水”到高科技互动营销,通过创新赢来新的生机,在社交派对中体现品牌价值,这个案例真正把社交网络和线下的用户体验结合起来,看来物联网确实离我们不远了。

实现眼球经济效应

特约点评专家⑤:陈勇 东莞亲亲我实业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一瓶简单的可乐造就一个商业帝国,美国人的营销能力让人惊叹。案例中可口可乐开发社交机器人看似适合所有人的聚会,实际瞄准的目标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更愿意尝试和传播这类新的社交方式,而可口可乐要做的正是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喝可口可乐的习惯。案例的营销方式绝对赚足眼球,产生“病毒”式传播效果,试想在派对上出现代表某某的机器人(同时也代表了可口可乐),必然会成为派对的焦点,也成为每个人在朋友圈里分享、传播的话题内容。培养消费习惯,创造新奇体验,让消费者自发传播品牌,正是营销的制胜之道。

特约点评专家⑥:戴晓虎 巨人集团巨人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总监

可口可乐广告机器人,体现了营销无处不在的特点。在交互式、体验式的新经济时代,确实可以吸引很多消费者眼球,进行口碑传播和娱乐营销,但这样的做法也有太多的广告嫌疑。人们追求快乐,前提是拥有健康,广告机器人给人感觉是好玩,人们茶余饭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和谈资。但是碳酸饮料作为不健康的“垃圾”食品,未来销售的下滑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跟社交没有关系,仅是纯粹玩概念

特约点评专家⑦:王兵 汪氏整合营销副总经理

可口可乐事实上是在“有趣、好玩”上做足了文章,比较有效地把品牌精神与目标人群的需求衔接起来,实现了创造体验的目的。另外,这个创意的风险在于以典型的应用场景来看,并非有太多人愿意接受它的价值。如果换成真正现场化的share 方式,也许有更广泛的传播意义。因为本质上讲,这个东西和“社交”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一个纯粹的概念而已,如果硬要扣上“社交”的帽子,那完善它能带来的病毒内容的生成功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否则, 它也许就只能是一个伙伴们的玩具!

4.可口可乐案例分析 篇四

1.可口可乐公司介绍: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

2.案例陈述:

被指劳务派遣员工处境糟糕,这家全球饮料业巨头被几名中国大学生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几位中国大学生的心目中,这次可口可乐公司绝对称不上是最佳雇主了。

2008年12月12日,“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在网上公布了一份28页的《可口可乐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最大、最受尊敬的饮料公司正在中国故意逃避法律和社会责任: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存在大量派遣工,这些工人处于公司最底层,干着最危险、最苦、最累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工资却最低,而且还被拖欠甚至克扣。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杨郑君等9位大学生经历一个月时间,通过打工和采访形式完成了对可口可乐5家装瓶厂和4家供应商的调查,调查的结论令他们感觉“失望和震惊”。例如在他们的报告中,装瓶厂之一的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的派遣工比例在旺季可达到90%,月工作时长最多可达到330小时,工资却低于最低标准,很多人还未上任何保险。

大学生还发表了《致姚明和刘翔的公开信》,希望能依靠代言人和公众人物对可口可乐公司施加压力,以改善工人的处境。

可口可乐公司公关部人士表示会尽快了解真相,而被调查的主角之一杭州中萃随后对此做出了书面回应,驳斥的方面包括:鉴于饮料生产行业的季节特性要求,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少部分派遣工作为用工补充,但比例从未超过雇员总数(2692人)的43%;派遣工工资从未低于国家和地方劳动部门规定的标准,并按照劳动合同按时发放;该企业所有用工在签订合同后均按国家法律规定投保五险,每个雇员均有独立的保险号等。

12月16日,可口可乐总公司及被调查的4个工厂均发表声明,对调查报告指责的“非法收取进厂费”、“克扣、拖欠派遣工人工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缺乏”、“工伤没人管,工人被人打”、“工人吃不饱饭,伙食极差”、“挨打挨骂!超长时间加班,休息时间少”,“工作强度极大,不买保险”等问题,一一予以否定。

大学生的私下调查和公司的回应是否还原了更多的真实性,这还需要进一步证实。但是,这次事件的发生却折射出中国劳动派遣与企业用工方面存在着问题。

3.焦点问题分析

一、对劳动派遣适用那些岗位的争议

派遣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而劳务派遣公司又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集体合同,对于用工单位来说,这种形式更加灵活、成本更低,也可以避免更多的劳动纠纷。《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这份调查报告称,很多派遣工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工作时间都在两年以上,最长甚至达10年。并且很多工作岗位都是长期性、基础性而非临时性、辅助性的岗位。

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却回应说鉴于饮料生产行业的季节特性要求,杭州中萃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少部分派遣工作为用工补充,但比例从未超过雇员总数(2692人)的43%。

东莞公司派遣员工占公司用工总人数的21%。而且,每年旺季用工不等于长期用工,生产线上大部分是派遣工,不代表整个工厂大量使用派遣工。

事实上,这也就折射出了劳动合同法的漏洞。2008年5月8日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试图对“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作出规定:草案第三十八条称,用工单位一般在非主营业务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工作岗位,或者因原在岗劳动者脱产学习、休假临时不能上班需要他人顶替的工作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但这一条在今年9月18日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被删除。另外,对劳动派遣工占公司甚至是某个生产部门的比例是否也应该有所规定呢?这也是未来劳动合同法亟需完善的地方。

二、关于加班时间的争论

可口可乐公司劳务派遣员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否可行?是否合法?虽然可口可乐公司相应回应中明确说明劳务派遣员工办理了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手续,但办理了审批手续是否等于可口可乐公司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没有损害劳务派遣员工的利益?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劳部发[1997]271号)第五条规定:“依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采用的是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我们对照可口可乐调查报告所介绍的广州装瓶厂的工作时间为例的话(前提为广州装瓶厂以季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一、二、三月为一个季度,之后月份依次类推),那么在2008年7月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时间为312小时。按照2008年7月的工作时间计算,其中休息日为8天,实际工作天数应该为23天,单月超过的工作时间为128小时。由于8、9月不是生产淡季,综合平均计算下来单月的加班时间已经严重超过了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标准。这也说明可口可乐公司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规定:“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没有履行用工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

而加班工资、节假日工资如何结算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三、关于用工单位与劳动派遣单位关系的质疑

事实上,《可口可乐调查报告》中除了对包括克扣、拖欠工资、劳动合同违法和信息隐瞒、工资低于最低标准、超长时间加班、职工安全防护措施缺乏等八个方面提出指控外,同时也指出“劳务派遣公司严重违反劳动法规,可口可乐对此却不管不问”。

报告发表后,可口可乐东莞厂表示,已经对派遣工的伙食进行改进。东莞厂在声明中表示,对派遣工未能吃到东莞厂给付东区人力资源每人每天16.5元的伙食标准的问题,该公司已责成派遣单位立即加以纠正改进。并派公司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管理派遣工的伙食,并采取措施,保证了派遣工吃饱吃好。

尽管如此,派遣工人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损害,报告中提到许多问题,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却反映目前劳动派遣制度上存在着一些漏洞,使得很多企业利用它们钻了法律的空子。

4.思考总结

人才派遣服务可以通过为公司提供灵活的用人方案,提高其商业运作效率及企业管理的弹性。一些公司会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降低人力成本,从而提升公司财报业绩。派遣员工以及其他弹性制员工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公司万宝盛华估计派遣员工在发达国家

约占公司总用工人数的20%。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经受较大的压力,更多的中国公司开始采用劳务派遣的形式雇佣员工。一些被劳务派遣的员工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期望劳务派遣公司的集体合同能够帮他们争取到公平的薪资水平和保险保障,但实际情况中常常不尽如 人意。可口可乐公司此次劳务派遣**的根源亦在于此。

事实上,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待遇其实在业内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是也存在着重重的问题,这就表明我国目前的劳动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就目前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单位更加把劳动派遣作为一种逃避责任和降低用人成本的方式,出现了“逆向派遣”等形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用工顺序,也极大的打击了一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建康发展。由此看来,劳务派遣的有序管理,涉及的不仅是一些劳动者的待遇问题,也是能否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和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的有效保障。

所以笔者认为,尽管《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确定了劳动派遣的一些权利和义务,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劳动派遣的用工形式有待规范。

从2007年12月28日《工人日报》刊登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务派遣用工有了明确标准》([5]人民网

5.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例分析.方案 篇五

小组成员: 张琛 u200716498 丘建雄 u200716500 熊迎 u20071 邹坚贞U200716495

一、案例始末

二、案例的背景

1.果汁市场背景 2.可口可乐的并购动机 3.汇源股东接受并购的理由

三、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

1.可口可乐对并购案的回应 2.汇源对并购案的回应 3.商务部对并购案的回应 4.社会对并购案的回应

四、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五、各方对并购失败的反应

1.可口可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2.汇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3.网友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4.外媒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六、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

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

焦点二:是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 焦点三:谁是赢家

七、启示与反思

一、案例始末:

3月1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自此,备受关注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终于有了结果。以下为整理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大事记: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二十四亿美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受此消息刺激,汇源股价当日复牌后股价飙升,收盘报10.94港元劲升1.64倍,成交24.8亿港元名列港股成交榜首。

2008年9月4日,有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

2008年9月5日,媒体报道称,中国本土有几个果汁企业准备一同呼吁审查该宗并购案的有关国家机构能够将汇源品牌拿出来拍卖。

2008年11月3日,汇源发布声明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已正式送交商务部审批,预计审批结果有望在年底前出台。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但具体立案日期及何时结果揭晓均对外保密。此前,并购双方曾联合对外公布,最初签订的订购协议有效期为二百天,因此这个收购案最晚将于2009年三月下旬揭晓。

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但随后,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连夜发布澄清公告,称“汇源果汁并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任何董事对收购建议的任何意见”,公司也没有收到更改收购建议条款的任何通知。

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相关人士则向媒体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一直全力支持对汇源的收购建议。

2009年3月1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正在根据反垄断法依法审核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不会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二、案例背景

果汁市场背景

同期果汁销量也确实在健康继续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Euromonitor)预期,中国果蔬汁市场将以14.5%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12年的191亿公升。在中国的果汁领域,汇源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且已经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截至2007年底,汇源100%纯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的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汇源已经连续数年在这两项指标上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反观可口可乐从2000开始,可口可乐已经着手果汁市场。早在2001-2002年间,就专门针对亚洲市场研发出了一种特色果汁饮料“酷儿”,2004年,可口可乐(中国)又把对旗下的非碳酸饮料市场进行了整合,与中粮集团、太古饮料集团分别组成联营公司,主攻非碳酸饮料,推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果汁饮料品牌“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不过,来自上海卖场市场部负责人的消息称,果粒橙的销量始终未能赶超竞争对手。

而面对这个很难击败的对手,收购则成为了可口可乐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各企业产销量作为市场份额比重的计算参考依据,2007年中国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位分别是: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果汁所属的汇源集团),市场份额在分别是18。69%,15。04%与13。95%。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28。99%,超过目前位居第一的统一。

同时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还将拥有汇源果汁罐装生产部分以及在各地的销售网络。包括二十余个生产基地;截至2007年年底,拥有的3804家经销商和8000家分销商,及3900名销售代表。即意味着获得所有汇源果汁现有的客户和汇源果汁产品的生产厂,不需要在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其果汁生产和营销网络。

由此种种因素看来,汇源成为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并购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2、可口可乐公司的并购动机

(1)饮料市场呈现的态势。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正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碳酸饮料的销售下降,可乐的市场份额被百事赶超,纯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衡,在果汁市场输给了汇源,茶饮料上则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尽管棕色带汽的可乐产品永远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立身之本,但非碳酸饮料,特别是果汁饮料在健康和营养方面更胜一筹。如美国超市所出售的饮料中,超过2/3都是果汁饮料,尤以营养丰富的100%纯果汁最受欢迎。虽然我国的多数消费者仍喜欢直接食用新鲜水果,但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果汁饮料的接受度将急剧上升。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发展饮料业务、加大非可乐市场特别是果汁市场的经营战略。

(2)汇源品牌的吸引力。可口可乐公司赶超我国本土品牌的最好手段,除了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就是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并购知名的本土品牌,加速本土化的布局。而汇源果?-公司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我国最大的果汁供应商和出口商,在纯果汁和中浓度果汁市场稳居领导地位,所占份额分别高达42.6%和39.6%。其汇源品牌又是我国果汁行业的第一品牌,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第一名”等。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果汁公司引以为傲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市场潜力和营销网络,再加上可口可乐公司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上的优势,二者的产品将形成良性互补。因此,倚仗两者的品牌效应和渠道协-同,再辅以出众的资源整合能力、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和产品研发优势,可口可乐公司在与我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中,无疑将占得先机。

3、朱新礼及三大股东缘何接受并购

(1)超常的收购溢价。在全球市场一片低迷的状况下,该项收购给出了近3倍于公司股价的超常溢价,由朱新礼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公司将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并由其出任名誉董-事长,可谓是“顺势而为,见好就收”。法国达能集团最初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汇源果汁公司的,但其最新的四大业务板块是新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疗营养品,果汁饮料不在战略版图当中,而且受娃哈哈事件的影响,其正在淡出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先后与光明、蒙牛乳业公司分手即是证明。所以法国达能集团此次选择战略退出当属意料之中。美国华平基金的身份是财务投资者,通过捆绑出售,相对能卖个高价,何乐而不为。况且,三大股东间签订的股权转让备忘录约定,不同意收购报价的一方需要补偿差价。因此,惩罚性条款的束缚也是三方选择一致行动的现实原因。

(2)资金及经营压力。果汁饮料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建设、运输和加工环节、广告推广到销售通路,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事实上,朱新礼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先后与德隆、统一组建合资公司,又引入达能集团和华平基金,并很早就筹划上市。其2007年的年报也显示出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其2007年生产成本上升22.8%,营销成本增加50.3%,但价格只提高7.5%。2008年上半年,汇源果汁的销售额同比减少5.2%,毛利润降幅高达22.2%,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下降48%,而存货增长33.42%。此外,从短期来看,低浓度果汁在我国更受欢迎。2008年低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1月的56.14%跃升到3月的68.17%,而高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1月的43.86%下滑至31.83%。但是汇源在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仅为6.9%,远远落后于可口可乐、统一和康师傅等主要竞争对手。

(3)上游业务的诱惑。朱新礼虽卖掉了载有产品和生产线的上市公司,却保留了拥有果园资源与原-料厂的汇源控股公司,其看重的是对源头的控制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水果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但果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且没有形成产业化。同时我国水果深加工的总体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水果加工率达80%以上。另外,由于我国不少果汁饮料企业的原材料是从国外甚至是跨国经销商手中购买的,若国外市场发生重大波动,国内那些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就会显示出价格优势。为此,汇源控股公司在农业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其根据“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源头布局战略,建设了400万亩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以及50多个原-料基地和30多家现代加工厂,在国内果汁的供应链上已然占了先机。

三、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

1.可口可乐公司对收购案的回应: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此次收购细节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但之所以收购汇源,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有关。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带气饮料如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产品销售得已经很好,而同时也希望增强其不带气饮料如水、果汁等产品的业务发展。

她表示目前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和果粒橙这两款果汁饮料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两个产品加起来市场份额也不算大。此外,这两个产品只是果汁饮料,而不是纯果汁。可口可乐想要在纯果汁产品业务上有所发展,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收购现有的果汁品牌。而汇源果汁在国内果汁市场发展很成功,其品牌和全国的生产、销售网络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公司的现有产品并不冲突,反而形成互补。因此,能够得到汇源三家股东同意,收购汇源果汁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纯果汁业务的机会。而这一收购价格,也是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仔细分析调研而确定的。

2.汇源公司的回应

对于此次收购,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汇源方面不愿做过多评论,只是表示目前还处于要约收购阶段,最终收购能否成功还需等待一系列程序,而且该项建议收购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态度。汇源方面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汇源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部分拥有汇源果汁在中国的业务。她表示可口可乐的收购应该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太大变化。可口可乐方面在昨天的公告中也表示,如收购完成将让汇源继续经营现有业务,并承诺将依靠汇源的现有品牌及业务模式壮大业务,同时将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另据了解,可口可乐若完成对汇源的收购,汇源果汁的创始人、现任董事局主席朱新礼将转任名誉主席。同时根据朱新礼与可口可乐方面签署的不竞争承诺,他在收购完成的两年内不会在中国经营或参与经营任何可能与汇源核心业务构成竞争的业务,但其中不包括乳制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记者采访朱新礼时,他当时对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新推出了果汁饮品的举动曾这样表示,“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实力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对汇源是好事,会促进汇源发展得更快。”而作为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将在这次收购中收获74亿港元的现金。

3.商务部的回应: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可口可乐申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国商务部将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该发言人表示:“一旦商务部收到有关申请,我们会立即根据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4.社会对收购案的回应:

由于《反垄断法》刚于2008年8月1日出台,公众最先关注的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产生的垄断嫌疑。在67787名网友参与的这项调查中,68.49%的人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会形成产业垄断;25.46%的网友则认为这只是一起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远远不能上升到垄断的层次。

可口可乐上周宣布收购汇源后,出现了一股反对浪潮,许多人批评出售汇源是民族品牌的一大损失。2008年9月5日,和君创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与该公司总裁李肃受一门户网站之邀,谈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9月4日晚,两人召开电话会议,讨论了次日节目中发言的共同立场,并由钱卫清律师代表双方表达基本观点。在访谈中,钱卫清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要想“顺利通过商务部的审查难度很大”。

四、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1.申报标准分析。无论是碳酸饮料的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还是细分市场的龙头汇源果汁,各自的领先优势都十分巨大,两者合并形成的叠加效应不言而喻。在并购的上一会计(2007 年),汇源果汁公司的营业额达到 26.56 亿元。而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早在 2005 年就已超过了 100 亿元。显然,两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远超过 4 亿元人民币,合计远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也远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满足《反垄断法》的所有申报标准。能不能通过反垄断审查,事实上已成为这起天价收购案的决定性因素。

2.垄断性分析。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构成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经营者集中并不是当然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只有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经营者集中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我国《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经营的集中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集中度;(3)经营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地影响;(4)经营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在本案中,有关数据显示,2007汇源的市场份额是16.27%,可口可乐果汁市场份额有9.8%。以此数据计算,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其果汁市场份额应该是26.07%,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为份额高就断定构成垄断,市场份额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垄断。市场份额只是一个量的标准,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才是质的标准。反垄断法第3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就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26.07%,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我认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将会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国内企业在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3.最后,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经济法从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反垄断法不具体保护哪一个人的利益,既不保护可口可乐的利益,也不保护汇源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经济法的立法原则是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虽然之前可口可乐和汇源已达成收购协议,但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作出禁止的决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的公共利益。

五、各方对并购失败的反应

1.可口可乐的反应:

可口可乐公司今天宣布,由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不批准对汇源果汁业务建议收购的决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将不会继续有关收购行动。“我们很遗憾该项交易未能如计划进行,但我们尊重商务部的决定。”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说。

“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有关的材料协助商务部清楚了解此项交易,”穆泰康表示,“我们一直希望可以与优秀的汇源团队一起推动汇源品牌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汇源的反应:

“汇源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不卖给可口可乐了,我们要好好干,回报国家。”3月18日15点,朱新礼通过越洋电话向汇源集团高层以及全国的大区经理如此“训话”。尽管,汇源集团公开表态尊重商务部的裁决。但是,汇源集团内部对商务部裁定的理由一直心存疑窦。汇源集团内部人士指称:商务部禁止收购的理由,经不起考问。关于集中之后对市场进入的限制问题。目前果汁行业不存在进入限制,果汁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只要企业有资金、设备,就可以做。目前国内果汁消费量人均不足1公斤,与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50-70公斤的消费量相差很远,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可口可乐与汇源远达不到行业垄断,汇源的强项是高浓度果汁与中浓度果汁,这两者总和远不及低浓度果汁的销量。3.民众的反应:

网上的民意调查,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比例高达80%。

新疆昌吉州的网友:非常支持商务部的做法。外资收购汇源后一边享受着国家扶持农业龙头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有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对行业竞争者进行技术和资本的打压以便于进行果汁业的整合,很方便的就控制着果业的价格以及后来山多地少宜林不宜耕的省份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时间表和成果。大豆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不要把我们的希望交给别人,多一点战略的眼光看问题。

北京网友的支持:饮料市场最接近消费者的嘴,竞争激烈自不必说!而且被替代品相对较少,形成垄断后就会更可怕,试想全世界剩下的全是可乐,那会多恐怖,支持商务部,反垄断法的应用更直接遏制了某公司的企图。

广东的网友:同情汇,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玩弄经济而已。只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正常并购形成的垄断,其危害远远小于通过行政手段促成的垄断,况且看事情不能有预设立场,不能说可能形成垄断而不许做,只能是做了后如果向垄断发展并想通过垄断地位取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那就该处罚了。况且果汁行业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替代产品较多,是不构成形成行业垄断的必要条件的,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在玩弄经济而已。

4.外国媒体的反应:

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外电对于此事的态度尤其值得玩味:美国《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各大财经媒体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此举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

《华尔街日报》引用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来说明,可口可乐与汇源在中国软饮料的总体份额“很难说明是具有垄断性,因此否决这项交易令中国的外资企业感到大惑不解”。

报道引述律师和投资银行家的话说,“这项裁决是中国《反垄断法》的牛刀初试,它损害了中国政府反对保护主义障碍的公开立场。”彭博社则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这似乎与中国的最佳利益相悖,而对贸易保护主义者有利”。

即便商务部和外交部后来都出面澄清,收购汇源案被否与贸易保护和外资在华政策无关,《华尔街日报》仍然坚称,“这一决定可能会成为对海外投资者的一个警告,表明中国可以利用反垄断法对收购交易施加沉重压力,甚至完全否决交易,尤其在人们担心领先民族品牌流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六、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

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

目前国内果汁行业行业集中度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会否造成垄断,始终存在争论。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第一,并购会不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如果会,就否决或者禁止并购。第二,果汁行业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怎么样做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对消费者有好处,对国家经济发展更有好处。“这要看是不是真正造成垄断,如果是,就要消除影响。如果并购损害很小,就没有必要去禁止。”

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吴晓波认为,商务部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理由不成立,饮料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政府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此举会让人们对中国市场的并购理念和中国市场化的走势产生怀疑。

焦点二:是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商务部审核了40个项目,其中24都通过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是首个被“斩”的个案。有说法认为民族情绪对商务部的裁决起着重要作用。

有专家认为,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中,《反垄断法》发挥了作用。

但一个不愿具名的专家则透露,他们曾对30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后发现,所有的案例在中外企业发生矛盾的时候,最后发现并购发生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之间的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

焦点三:谁是赢家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在这场大战中,最大的赢家是商务部,商务部的形象终于树立起来了。“这事短期来看可能会减轻竞争压力,但我认为,减轻竞争压力对企业不一定是好事。”

也有人认为赢家是可口可乐。从交易价格看,可口可乐去年9月提出的收购价为每股12.2港元,相当于50倍市盈率。其后金融危机深化,汇源股价此前跌穿9元,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市值也不断缩水。“商务部否决等于是给了可口可乐一个好的台阶。”

马宇则认为,按正常情况来说,否决这样的并购说,赢的应该是国内其它竞争对手,反对并购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竞争压力。

七、启示与反思

1.品牌意识的培育。企业家对处于上升周期的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应当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而不是将其轻易出售。虽然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有助于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但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不存在自己的民族品牌乃至世界性品牌。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整体的民族品牌发展战略,营造一种尊重本土品牌的人文环境,不仅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价值认同,而且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和资本市场等方面要积极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

2.企业家的退出机制。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公司,固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他本人其实也是无奈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阻止一两项收购的进行,也不是对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施加道德评判,而是应以此为契机,着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家退出提供正常的平台,也减少企业家退出带来的产生冲击。

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叫停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民众不希望汇源被收购,这给可口可乐及其他进行并购的企业提出了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强行并购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同时,企业在并购时要尊重相关法律。

6.可口可乐广告分析 篇六

对于可口可乐,实在是一言难尽,它太富有传奇色彩了。2001年《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可口可乐以高达725亿美元高居榜首。二十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乐(Coca Cola)。可口可乐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企,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做广告的。1984年英女王访华,英国电视台BBC拍了一个纪录片给中国中央电视台放。作为外交礼节,中央电视台必须播放,但苦于没钱给BBC,于是找到可口可乐要赞助。可口可乐提出了一个赞助条件:在纪录片播放之前加播一个可口可乐的广告片。这成了新中国电视广告历史上的开篇之笔。此后很多企业写报告问“可口可乐可以做电视广告,我们行不行?”于是做电视广告的口子打开了。

经典可口可乐的红色是红色系中偏冷的色彩,在兴奋活力之中有着高雅与庄严的心理感受。红色不仅能吸引人的视线,同时还有着刺激食欲的特性,激发消费者对营养的需求和强身健体的渴望。独一无二的经典可口可乐的红色使消费者可以一眼就将它找到。这样的单纯红色形成一种集中的视觉力量,让消费者过目难忘。

可口可乐宣传画面中不同比例的安排已构成独特、个性化的形象。主色调为红色,商标一般出现在画面的左上角,标题出现在上方,主画面在中心位置,接下来是文案。符合人们从上到下的阅读习惯。英文标题采用小写字体,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阅读率,正文文字一般很少,字体多采用无饰线字体与商标字体形成区别。主画面多为运动、欢快的人物形象;动力波的比例安排与常规的构图形成对比,这样就避免了画面过于单调,多重色彩的变换也调节了画面气氛。2000年可口可乐推出了全球新包装和全新的宣传主题“可口如一”和“每刻尽可乐”。在可口可乐全新的包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瓶盖被打开,冰凉的可乐喷薄而出,透出阵阵凉爽;而那句“永远的可口可乐”也被替换成了“可口如

一”。显然可口可乐想通过更换包装使消费者实 现物质和精神的愉悦,所以是物质和精神的“可口如一”。

经典可口可乐广告的视觉形象将包装的视觉要素与广告策略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可口可乐保有持久的朝气经典。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诸多品牌之中,经典可口可乐是公司的最早产品,其包装的视觉要素主要包括斯宾塞字体设计、独特的曲线瓶形、动力波、标准色彩组合等几个方面。它保持着可口可乐的最初口味,是可口可乐的支柱品牌。

可口可乐广告的视觉定位对于整合品牌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的瓶形设计。

2、曲线图像定位,诠释品牌的基本特征。

3、高贵优雅的字体定位,体现品牌的时代特征。

4、激情活力的色彩定位,强化品牌的感性险特征。

5、流畅放松的版式定位,统一品牌的视觉风格。

可口可乐公司的前老板伍德拉夫有一句名言:“可口可乐99.61%是碳酸、糖浆和水。如果不进行广告宣传,那还有谁会喝它呢?”从历史上看,可口可乐公司机以广告投入巨大而取胜的。如今可口可乐在全球每年广告费超过6亿美元。中国市场也不例外,可口可乐在中国每年广告投入高达几千万元。起初,可口可乐是以国际化形象出现在中国消费者面前的,凭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个性来打动消费者,所用广告也是美国亚特兰大版本。临近20世纪末时,可口可乐意识到,要当中国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品牌融合中国文化才是长久之路。于是在1997年,可口可乐的广告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第一次请中国广告公司设计,第一次邀请中国演员拍广告。可口可乐开始大踏步实施广告本土化的策略。

可口可乐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体现在其广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1997―2002一系列的春节贺岁片了。可口可乐贺岁片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运用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可口可乐还就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大打广告宣传,现在它又大力赞助中国足球队,声称喝可口可乐,“分享世界杯精彩”。可口可乐俨然成了中国本地产品,而这种乡土形象,确实达到了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效果。

其次,可口可乐积极选择华人新生代偶像做形象代言人。可口可乐一贯采用无差异市场涵盖策略,目标客户显得比较广泛。近来,可口可乐广告策略把受众集中到年轻人身上,广告画面以活力充沛的健康青年形象为主体。1999年,先是起用张惠妹,这个女歌手泼辣、野性、“妹”力四射,赢得了一大批青少年的喜爱,然后由新生代偶像谢霆锋出任可口可乐数码精英总动员。2001年又推出当红偶像张柏芝,作为可口可乐夏季市场推广活动的形象代言人,紧接着就是跳水明星、三届奥运冠军得主、中国跳水皇后伏明霞与可口可乐签约,成为新世纪“雪碧”品牌在中国的第一位广告代言人。电视广告中伏明霞从千米高空的飞机上腾空跃起,落在晶莹剔透的冰雪中,暗示了雪碧的清新直爽。据称,起用华人新生代偶像做宣传之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增长了24%。

2001年1月22日,中国足协和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在2002、2003两年中,“可口可乐”全面赞助中国所有级别的国家足球队,包括各年龄段的国少队、国奥队、男女国家队等。“可口可乐”和中国足协的这次合作,标志着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一家全球性企业全面支持各级国家队的建设,使各级国家队有了统一的形象标识,而可口可乐此举使自己的Logo一次次出现在球迷眼中,更为自身赢得亲和力。可口可乐还就北京申奥成功广告宣传,俨然成了中国本地产品,而这种乡土形象,确实达到了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效果。

可口可乐以创造一个和谐、美好世界的公益形象,深入消费者的印象,而达到销售的目的。可口可乐,一个百年品牌演绎的营销神话。在战争中走向世界,总是第一个进入新市场,可口可乐成为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公司典范。与麦当劳结盟、和雀巢携手,与宝洁同行,„„战略联盟让可口可乐光采耀人。“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Think local, Act local”,可口可乐实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完美结合。

7.品味“可口可乐” 篇七

此次南部之行, 正好要途经亚特兰大, 早知道亚特兰大是“可口可乐”的原创地, 并且拥有一座“可口可乐”博物馆。在国内时, 经常会喝些“可口可乐”, 也参观过国内的“可口可乐”生产线, 曾为“可口可乐”势不可挡的流行趋势和强大的行销阵势感到惊讶。旅途当中, 能够不期然地与想知的事物相遇, 自有一种欣喜和期待, 因此, 在亚特兰大稍作停留自是必然的选择。

关于“可口可乐”名字的传说, 有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实“可口可乐”的英文名字是由佐治亚州奥格尔索普市彭伯顿医生当时的助手及合伙人会计员罗宾逊命名的。他自己是一个古典书法家, 他认为“两个大写C字会很好看”, 因此用了“Coca-Cola”, “coca”是可可树叶子提炼的香料, “cola”是可可果中取出的成分。自从“可口可乐”的商标诞生, 一百多年来就一直没有再改变过。这种原先只不过由彭伯顿医生调制的治头痛药, 居然在不经意间作为饮料风靡了全球, 而且经久不衰, 成为世界第一品牌。自从“可口可乐”踏上中国国土, 它的中文名字也随之盛行起来, “可口可乐”这个名字,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上翻译得最好的中文名字, 既“可口”亦“可乐”, 不但保持英文的发音, 还比英文更有意思。

在“可口可乐”博物馆, 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这种饮料的变迁历史, 这里用多种形式介绍了“可口可乐”自打入市场以来的发展变化, 包括商标设计、广告宣传及生产情况等。配合着高科技的影音展示, 每年提供上百万人次的参观景象。“可口可乐”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笔描述:1986年5月8日, “可口可乐”公司百年庆典, 14000名工作人员飞往“可口可乐”公司总部所在地——亚特兰大, 从全国各地开来的30辆以“可口可乐”为主的彩车和30个行进乐队迂回取道开进亚特兰大。公司免费招待30万当地和远道来的群众。亚城市长安德鲁和“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戈培尔一起引导游行队伍, 其后1000人的合唱团和60种乐队演奏演唱振奋人心的“可口可乐”传统歌曲——“我愿给世界买一瓶可口可乐”。激昂的乐曲激励了“可口可乐”的飞速发展, 而“可口可乐”的飞速发展也蕴含了其经营模式的嬗变, 即由早期的经营模式积极转向了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的创新经营模式。

博物馆里, 还专门设有一条正式运转的mini生产线, 从水处理到质检, 能让你真切感受到每一瓶“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最让我们期待的, 自然是最后的品尝区, 在这里, 所有的“可口可乐”都可以免费畅饮,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可乐味道之外, 还有芬达、雪碧等多种产品, 另外还有许多奇奇怪怪味道的饮料, 诸如:泰国的荔枝汽水、意大利的麻辣汽水、日本的梅之味, 真是来自世界五大洲各个角落, 如津巴布韦、秘鲁、英国、西班牙、韩国等等。面对各种醒目的色彩, 我们真有些眼花缭乱, 而“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则成了最大的诱惑。说是无限畅饮, 当然很想品尝完所有的口味, 但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为尝到后来, 人的味觉早已经迷失了。粗略估算, 自己尝了大约有60多种吧, 尽管离100种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早已是喝得腰肥肚圆了。

此次来亚特兰大, 总觉得已经品味到了真正原创的可乐了, 不免有些窃喜。但仔细想想, 则远不止此。“可口可乐”出现在纷扰、创新、争夺的新生美国, “可口可乐”的发展, 亦可说是一部美国的成长史, 可口可乐与美国一道长大、强壮, 它转变了消费模式, 改进了人们对休闲、工作、广告、性爱、家庭及祖国的认识。因此, 品味“可口可乐”, 绝不仅仅只是品尝它独特的味道, 更主要的是品尝它那独特的文化。“可口可乐”能够成功, 不仅仅是因为它那独特的口味, 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企业文化。正像“可口可乐”公司说的那样:“我们公司只卖两种产品, 一种是碳酸水饮料, 另一种是这种碳酸水饮料所包含的文化。”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一样, 这成了“可口可乐”的经典台词。“可口可乐”的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整个美国文化的缩影。

上一篇:毛概暑期实践下一篇:晨会主持人经典串词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