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2024-10-11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通用15篇)

1.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篇一

《货币战争》读后感

经过老师推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货币战争》这本书通读完毕。打心底里说是相当震撼的,那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行着。我不仅惊叹于金融行业内堪比真实战争的残酷无情、风云变幻和诡谲多变的种种纷争,也叹服于各个金融机构及巨鳄过各种金融手段控制或破坏大到国家,小到各个机构和民众的利益。凡此种种,感慨颇多,便在看后写此篇读后感,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收获,有偏颇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本书的核心是“阴谋论”,宣扬的思想是“金本位”,它以国际银行家谋求世界霸权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和现今的热点大事。书中说到:世界的金融战争与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在华尔街的几大巨头,也就是尖端金融精英的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自我认为读完此书后还是有收获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对从前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从前,总对带有国际的、世界的字眼的东西充满各种美丽的憧憬,觉得和这些名词挂钩的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都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普遍需要和利益,然而在此书中,这些美好全化为泡影。书中说到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它却不同于其他一切商品,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商品,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是所有垄断中的最高形式。梅耶.罗斯切尔德说:“只要让我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因此本书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阴谋”故事。

再者,中央银行私有,并反映其所有者的利益。在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既然中国的人民银行是国有的,属于政府机构序列,那么外国央行也应如是。但书中所揭露的西方国家央行并非如此,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乃至美联储,无不是私有银行,而且推其历史沿革,罗斯柴尔德家族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各银行的成立,之后陆续又产生几大金融家族,这些家族至今仍在发挥着神秘的难以估计的作用。

此外,货币地位及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的兴衰具有远超出想象的作用。美国银行家与世界各国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主权国家一旦金融边疆被攻破,将被纳入金融资本的殖民体系,即使有形的边界还在,终究避免不了被剥削压榨的下场。说起美国战后繁荣的原因,人们都会从政治,经济上找上几条原因,极少有人谈到美元的国际地位。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特别是1971年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可以使美国银行资本家大开特开印钞机器,大肆购买世界各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壮大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时,通过输出通胀和通缩,打击他国的经济,既攫取巨额利润,又削弱进而操控其政府。为了防止大肆印钞影响到美元的稳固,他们炒高国际石油价格,创造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吸纳过剩的美元,维持美元强势地位。

二、从中理解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

这些因素与我市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依靠原材料进口的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以后,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盈利空间受损;受企业利润影响,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增大;受物价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可能更加困难。三、一些思考

1.马克思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以资本的角度看待政治经济问题,会增加对国际局势理解。既然资本逐利性是其天然属性,那么看待西方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国家行为,自然要始终从一个“利”字着手,理解了何为对其有“利”,何为对其不“利”,也就自然而然把握其行为的逻辑性了。同时也应看到,金融资本基于逐利性与国家利益也必然存在不一致,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其国家利益的损害是严重而深远的。

2.出于财政稳健政策的考虑,中国应逐步减少其目前的美元持有量,并且持续和其他国家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全球金融体系。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缓慢的,因为美国不会心甘情愿地拱手相让其金融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对于目前说房市崩盘,房价下跌也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一次了。且不论怎样,以房市与土地交易为主要驱动力的中国经济,亟需转换模式。我相信,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与周小川对货币的整体把握(从计划手段转向强化货币政策,做好流动性对冲,把握汇率)把中国经济引向第二季增长,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我想说就此书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较有见地,也值得深入探讨的;有一部分的确有点夸张色彩,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科学,宋先生有他读到的见解,给我们启发,这就足够了。我也希望我们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能够继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2.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篇二

四类攻讦

一,阴谋论——抹黑《货币战争》,以混淆事实视听,从而继续欺世盗利。

《货币战争》太真实了,揭开了金融寡头和他们的仆人们千方百计掩盖的真相。金融寡头其统治之所以成功高效,正是效仿了一姓之封建帝王家族驾御之道,这极少数人得以统御芸芸众生,靠的就是信息不对称,靠的是不对称游戏规则,靠层层深宫大院封闭真相和信息,对外一套冠冕堂皇道德规范他人,对内一套巧取豪夺损人利己。而当《货币战争》将这些种种虚伪屏障揭开之后,帝王的寝宫如同变成透明鱼缸,被大众参观一览无余,其信息壁垒和伪道德——一边蒙别人眼睛,一边掏别人口袋的优势也荡然无存,他们焉能不恼怒?对《货币战争》抹黑,就是给他们自己涂纸抹粉,给《货币战争》抹黑,也就是把他们被《货币战争》透明化的寝宫和密室重新漆黑。此类人典型攻讦说辞是《货币战争》乃“阴谋论”。

二,倾覆信仰大厦,那些被金融寡头们驯化和洗脑的儒生们亦不容。

金融寡头们驾御天下之人,首先驾御天下精英,其高明之策是,他们广为布道的金融学,很少提到动机与利益驱动,《资本论》之类的利益分析法被他们束之高阁,而是反复强调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人类智慧公正自由的结晶,并引导精英们进入越来越复杂的所谓金融衍生品之中,进入超级计算机都难以计算的金融工程学之中。天下聪明学子,头悬梁,锥刺股,喜出望外地获得进入所谓现代金融学的门票,实际上是进入了‘个最高明的金融迷宫之中,并在其中皓经白首。在此过程中,在反复被灌输中,类似四书五经般的所谓经典,逐渐僵化为某些人的信仰,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现行金融秩序的卫道士。

卫道士有两种。第一种是那些非常聪明又自私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已看穿了金融游戏规则背后利益博弈的本质,并与寡头们交换金钱。金融寡头们对此种人很欣赏,并有足够的重金收买和雇佣他们,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自觉自愿地为守卫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并由此分一杯羹;另外一类是,他们由于被反复灌输某些理念,由衷地信仰那些所谓“自由金融市场”等教条,殊不知,自由市场只是强者剥夺弱者的自由。他们就像封建社会那些多年苦读四书五经的秀才们,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看成天经地义。没有人质疑这些伦理,因为他们过去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伦理已经成为其信仰,质疑它会导致信仰的大厦倾倒,而自身的价值也将随之付之东流。因此,他们甘愿成为鸵鸟,认为《货币战争》大逆不道,群起而攻之就不难理解。此类人攻讦的典型说辞是《货币战争》“狂悖不经,耸人听闻”。

三,文人相轻的习俗超过了对真理的追求。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常有文人相轻的习惯。在一起总要争个谁高谁低,何况《货币战争》犹如“嫦娥一号”般拔地而起,为万众所瞩目,图书销量高达百万册,更何况宋鸿兵先生此前名不见经传,而且如此年轻,文笔和口才都是上乘之选,难免打破国内国际现有的金融话语权结构,难免为一些人所不爽,他们挑一些细枝末节,以“莫须有”的罪名来压低别人抬高自己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此类人对《货币战争》的典型攻讦是“抄袭取巧,哗众取宠”。

在此种心态之下,他们看不到宋先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发现金融寡头操纵千万人命运的蛛丝马迹后,历时十年,专心不二,在浩瀚史实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像缜密的侦探工作一样,以极高的智慧,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将历史的碎片一点点还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

四,当世浮躁“水煮”风气不会放过《货币战争》。

当今时代,“水煮”之风盛行,几百上千年前的《三国》、《水浒》、《西游》都被火锅麻辣烫式煮来煮去,“水煮”者借成功名士推销自己,赢得曝光率已见怪不怪,他们焉能放过正如日中天的《货币战争》呢?这些人可能昨天刚刚鄙夷一下《色戒》,今天就讥讽一下《货币战争》,好象不如此就不能显示其存在。

当然,在《货币战争》的周围,也不光有攻击者,天下精英还是有大量富正义感,有良知,追求事实真相的人,他们虽然有的曾一度受到蒙蔽,有些已经在怀疑,《货币战争》一书石破天惊地颠覆了昔日的说教,松动了金融寡头虚伪伦理加诸于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更有人从中找到了宝贵的印证。很多人说,《货币战争》让他们深受震撼,有的开始质疑和独立思考,有的以此为契机,更深刻洞察这个金融世界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们的口口相传,正是他们的交口称赞,也正是他们的严肃的讨论,《货币战争》才得以一纸风行,并将由他们的捍卫,这个时代不至于黑白颠倒。

四类功德

在给攻讦者画像之后,如果换一个思维角度,这些攻讦恰恰是对《货币战争》的赞扬,赞扬着它的几大功德。

一.它大大地降低了金融寡头对金融知识的垄断权.社会公众前所未有地获得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货币战争》以前,所谓金融学以其复杂干涩的语言,厚重吓人的书籍,深奥难测的模型,参数众多的公式等等,共同构筑了很高的深墙壁垒,社会公众中的绝大多数被关闭在深宫厚墙之外。惟有少数通过考试的精英方有资格入城,只有接受了城主的洗脑,并在脑门上盖了“合格”的章印后,仿佛才有资格说话,即使如此,他们也无法了解幕后最机密的决策。在那种极少数人最隐秘的谋划中,他们动用货币的力量,动用媒体操纵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决定了城内城外无数众生的命运,轻而易举地将无数辛劳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不动声色地掠为己有。他们靠的就是对金融知识的垄断。

《货币战争》的第一个大功德正在于打破了这种垄断,其在金融领域的贡献犹如从繁体汉字变成简体汉字一般。自繁体汉字改为简体,国人识字率大大提高,愚弄蒙蔽难度大大提高;而今,《货币战争》正是起到类似作用,宋鸿兵先生用他那特有的通俗易懂文字,引人入胜的文笔,常识公认的道理,将那些过去非常高深莫测的话题,变庙堂之高为江湖之远,飞人寻常百姓家,人人自有评说权。这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向真正的规则开放和精神自由迈进了一步。

二.《货币战争》延续了《资本论》的神髓,是长期以来揭示金融寡头资本主义最深刻的书籍。

最难得的是,它不是通过艰深复杂的理论推导的,而是以最浅显的常理来发现历史证据的。这个常识公理就是:人绝大多数是自私的,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社会发展,金融演化,其根本的推动力不是道貌岸然的教条,而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价值立场和利益取向才永远是最客观最真实的分析方法——在金融市场上,在各种强大的既得利益影响舆论,乃至控制舆论的情况下,永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什么,即使他发誓赌咒,而是要看他做什么,他所竭尽所能争取的游戏规则对谁有利,他所设计的金融制度对谁转移别人的财富最方便。如果用这种分析方法看《货币战争》,你会发现,尽管该书内容非常大胆惊人,但整个逻辑却非常合情合理,何况还都有相关史事可以佐证,而且作者还留下了出处索引。某些以“阴谋论”攻击《货币战争》者,其逻辑是非常荒诞的,什么是阴谋论?阴谋论的一个客观的表述是动机论,一个人只要所有行动,必然先有动机,为名为利为填饱肚皮都是动机,有了动机要去争取,资源有限而争夺者日多,就要博弈;有了博弈则必然出现力敌或智取,力敌演化为拳脚相加乃至枪炮战争,智取则演绎出人格折服、理论征服、舆论压服、乃至为对方设置机诈陷阱,其“最高境界”是国与国间,阶层和阶层之间兵不血刃的“货币战争”。反过来说,否认阴谋论就是否认动机论,就是否认人性是自私的,而人性自私论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换言之,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由此可见,攻击《货币战争》阴谋论者,恰恰证明他自己源于阴谋论。

三.《货币战争》打开了中华智慧精英挑战国际金融寡头话语垄断的想象空间。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必定需要先崛起一个具有全球顶尖智慧的精英群体,对于西方最先进和隐秘的文明,他们不仅是学习者,还将是质疑者、挑战者和超越者,在诸多领域之中,他们已经在快速进步,然而在金融货币这个全球利益再分配的最核心领域中,在《货币战争》之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国人仍然大多在外围摸索,而《货币战争》一下子将其最核心的决策机制大白于天下,使得这些从不同方向不断探索前行的人们获得了宝贵的印证,可帮助中国立场的全球金融价值坐标系和全球顶级金融智慧洞察力更快趋于大成。

四.《货币战争》给正被“请君入瓮”的中国一个及时的警钟。

《货币战争》出版的时刻,恰逢国际金融寡头对华布局货币战争的关键时期。这场较量在三年前已经开始,其主脉络一直围绕着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自由化进行,其目的是将中国诱导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中,这种制度被国际金融界正义人士称为“肮脏汇率制度”。其肮脏之处在于,作为主导货币国,可以完全不顾国家道义,可以通过操纵汇率和利率杠杆,通过诱导或逼迫目标国本币大幅升值,不断加息,自己反而不断贬值,不断减息,调动逐利热钱涌入目标国,导致该国流动性泛滥,极度膨胀其股市、楼市等资产泡沫,并在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大肆做空目标国资产价格。主导国货币同时大幅升值加息,热钱大量外流,目标国货币大幅贬值。热钱再回头非常廉价地狂购目标国资产。宋鸿兵先生形象地将之称为“剪羊毛”。

3.货币战争 读书心得 篇三

很早就知道《货币战争》这部书,只是因为对经济一直不太感兴趣就没怎么去关注这部书。最近一段时间接连有人向我推荐这部书,我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起这部书,看完以后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仅仅从内容这本书可以说是欧美近代金融史,讲述了罗斯切尔德家族如何利用金融霸权进行掠夺的历史。在作者口中,很多我们在世界史中看似平常的事件都与经济直接相关,都与金融霸权有直接的关系,国家被置于以罗斯查尔德为代表的银行家的掌控之下,从英国到法国、美国,不管你曾经多么强大,也不管你现在多么强大,都逃不过经济的制约,都逃不过强大的无处不在的罗斯查尔德家族的控制。他们透过策划和资助暗杀、战争、经济萧条而获得巨大利润并进一步掌握货币发行权进而控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同时作者还提出在目前的金融业逐渐开放的中国,应该藏金于民,减少金融风险,以待天下有变。

即使到现在还有些内容看不懂,但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的合理性。通过《货币战争》提供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以听故事的方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南北战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几任总统非正常死亡与经济尤其是货币话语权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中的材料是否完全真是可信我们没有办法去一一考证,对书中的观点我也不能完全苟同,但至少给我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联系紧密的事件去印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合理性比常规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以理论解释理论的方法更容易接受,至少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曾经有的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质疑少了很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不是历史学家或教材的编著者凭空现象出来的,而是他们根据大量的史料归纳整理出来的,只不过没有把这些材料完全展现出来而已。遇到难理解的理论或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尽可能多的材料去整理、归纳、总结,做到论从史出。答题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用材料去印证结论。

4.货币战争启示 篇四

当人们还在为信用卡、银联卡的方便使用叫好时,却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已经遭到严重的侵害,虽然我们将钱存进银行卡中,银行还给我们利息,但你却不知道他们用我们的存款进行放贷获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他们给我们的利息。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说,我们把钱放到人家那里保管,人家不收保管费就不错了,更何况还给我们发放利息,我们还有什么说的。但我们把这些资本家想的太善良了,在他们的心里,我们就是甘愿被宰割的羔羊,而不是应该尊重的上帝。在我们感谢他们的同时,他们在暗地里却在笑我们傻。

想想吧,那些少的不能再少的人,正在用我们的钱赚取大笔财富,最后施舍给我们一些残羹剩饭,我们还在感谢他们呢。

5.我读货币战争 篇五

------希望我就是那个敲钟人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先知。”

最近忙里偷闲看了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货币战争》更多讲述的是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作者认为: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甚至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对于作者的阴谋论,我不做评论,我所感兴趣的,亦或关心的是透过作者自己对国际金融和世界历史变更的理解,看到金钱的角逐如何影响着西方甚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告诫国人警惕潜在的金融风险,为迎接一场“金融战争”做好准备。

正如一位书友所言:“由于过于宏大的目标,《货币战争》在很多地方免不了给人一种“捕风捉影”的感觉。但是,如果在细节上不是那么挑剔,你也许会承认,读读《货币战争》能获得一些启发。”我认为《货币战争》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启蒙大众,为当局决策者提供建议。无论当局还是大众,《货币战争》都触及当今社会深层的价值观念。目前大力倡导金融开放的中国显然对这样的货币战争认识不足,如何参战才能使中国不被潜在的金融敌人所算计,而在以后的世界金融秩序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货币战争》最忧心的问题。书中有谈到“泡沫经济”,日本在1990年曾遭受过泡沫经济的洗劫:它重创股市,使数百万股民的股票变成废纸;它重创房市,使房地产业多年来一蹶不振。它使日本经济有13年的时间蹒跚不前,其经济成长率只有1.3%。

截止08年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达1.68万亿元。热钱不断流入,股市(前段)、楼市节节攀升,通货膨胀预期有增无减——整个宏观形势让人忧虑。而日本出现泡沫的1988 年和1989 年,这个时期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基本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日本当时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日元升值后依然面临极大冲击,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之后,导致房地产、股市“双泡沫”。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和目前的中国十分相似,中国很多企业的盈利增长达到3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投资收益,这和当年日本交叉持股、靠股市来盈利非常相似,区别是当时日本的起点和底子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好。以房地产为例,其涨幅已经达到普通人的正常工资难以负担的程度,丝毫不亚于日本当年的水平,势必面临着回调问题。如果是市场正常矫正,调整幅度会在20%~30%。如果回调是在人为地、有意识地打击之下完成,那就不是回调而是崩溃,调整比例很可能高出数倍。投资者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潜在风险,防止被“剪羊毛”。(“剪羊毛”就是在资产升值的时候赚钱,当经济进入低谷之后,再廉价收购核心资产,从两方面敛财。)

从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房地产价格飙升到目前的程度,对于银行系统来说风险非常大。因为现在很多人买房都是通过按揭贷款,而目前利率持续走高,房贷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此时房价大幅下跌,会出现普遍的违约现象,购房者将房子退给银行,按揭贷款就会变成烂账。由于中国尚不存在大的资产抵押证券市场和按揭抵押债券市场,所有的风险都压在商业银行的头上。如果更严重,股市和房地产出现双暴跌,银行系统就会出现严重的坏账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往往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引起经济衰退、失业攀升,甚至触发严重社会与政治危机。《货币战争》的意义,在此表现的就更加重要。希望中国执政者能扩大近年来金融改革成就,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改进金融系统,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带动企业、投资者、学术界、媒体与一般公众,对金融问题的关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抵御可能到来的危机。

6.“货币战争”实为“财富战争” 篇六

美国发起货币战争的指向剑指中国,而发动货币战争的目的则是行使一次全球财富分配的大转移。事实上,货币战争就是金融战争,就是财富之争,可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谁就掌控财富分配与流向。

受益者与受害者

美国对“经济自我主义”的金融政策一直游刃有余。长期以来,滥发钞票和发行庞大的国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因此美元本位制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2008年底,美国政府、社会保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债务合计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倍。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约为1.47万亿,赤字规模占GDP的9.9%,分别是2008年和2007年的2.16倍和7.84倍,为1945年以来美国赤字的顶峰。2009年美国的财政负债累计达到了12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09年GDP的82.5%。因此美联储启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意图是通过大力扩张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使财政赤字货币化而再次抵消债务成本。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并不惧怕通胀,美国反而可能是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这场“零和博弈”最大的受害者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新兴经济体领跑、发达经济体滞后的格局已然确定。在全球资产重新分配中,新兴经济体吸引更多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的疲软虚弱相对展现出一个层级多样、速度不一的复苏图景。

如今,流入20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国际游资无论速度和规模均超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据布鲁克斯估计,2009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国际金融资本以年均的规模流入这2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年均规模达到5750亿美元。其中,2010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78.6%都流向亚洲国家,对这些国家货币构成升值压力、埋下通货膨胀隐患。数据显示,在20个新兴经济体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美林预计,今年中、印、俄、巴四国的通胀率将分别为3.2%、7.9%、6.1%和5.0%。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出口导向型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体,资本流入也加大了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此外,美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会造成这些国家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严重恶化。而对于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居多),由于贸易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中一般以美元为主要币种,在美国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后,其国内或者区内必然是本币投放过多,同时流动性的持续大量流入,也将导致输入国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直接改变了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实质上是“财富战争”

近期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可谓“一箭多雕”:既想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实现内需疲弱下的经济复苏,又想人民币升值稀释债务,变相成为美国赖债手段,而更为重要的是寄希望通过美元货币贬值实施一次中美之间财富的“大挪移”。

当人们关注美元泛滥的同时,人们可能忽视其背后美债的风险。全球美元泛滥和美债疯狂是对债权人权益的最大“稀释”,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外储已达2.64万亿,如何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管理好债权迫在眉睫。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凭借“美元本位制”不仅支撑其债务的国际循环,也能利用货币“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美元本位制”实际上已经演变为美国的“债务本位制”。一方面,作为货币发行国,其可以通过增发货币以履行对外偿付义务或稀释对外债务负担,即通过储备货币贬值变相违约其外债偿付义务。仅2002~2006年间,美国对外债务消失额累计达3.58万亿美元。

当前美国又在上演一次“财富战争”。作为债权人的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美国的“金融压榨”。债权人利益大幅受损的危险因债务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由于美元不断贬值,债权人资产的价值在急速下降。债权国、特别是许多新兴国家为了防止美元贬值引起本币升值过快损害出口,不得不持续卖出本币买入美元,从而陷入无法摆脱的“美元困境”。如果听任本币升值,除了对出口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外,还会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引起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当前,直接违约并不是美国让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唯一方式,但“不负责任”的长期金融策略则是对这些国家财富的一种掠夺和“金融压榨”。

除此之外,美国逼人民币升值恐怕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就是吹大中国的经济泡沫之后打击中国。事实上,在人民币名义国际购买力升值的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对巨额存量资产的购买力贬值问题,以及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这一过程将明显造成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特别是在资产价格领域。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需要高度警醒。当年以日元大幅升值为起点,日本货币政策在广场协议后被美国绑架,陆续出台不合时宜的利率政策,催生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资产泡沫,并在1990年被戳破。在之后5年期间,日本全国资产损失达800万亿日元,接近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日本陷入了“衰落的十年”,再加上本世纪的十年,日本的增长型衰退(也即一个经济体虽然成长,但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持续推动物价下跌,造成了通缩预期,而这有进一步促使日本坚持低利率和弱势日元政策,形成日本“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弱货币”的恶性循环),已经耗尽了日本整整二十年。

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货币政策被美国“绑架”后果更严重:人民币升值由于资产具有吸引力而加速资本流入推升资产价格;当前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被美国绑架,如果长期维持低利率,很可能形成当年日本广场协议后的泡沫经济,甚至被刺破。

人民币处于全球货币战和汇率战的漩涡之中,对外是汇率战,对内是货币战,中国如何兼顾内外平衡,如何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利益,采取何种“政策组合,以趋利避害,将协调成本降至最低确实考验着决策当局。

“货币战争”与“财富战争”,中国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准备。

7.货币战争 篇七

《货币战争》这本书读完真是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使我们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西方历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意志,一小部分国际银行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主导一国经济的运行。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转向经济实力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了经济命脉,谁就能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本书通过 透视国际银行家一系列金融战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阐明了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下如何捍卫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在新世纪阶段如何确保我国经济航母平稳运行大有借鉴意义。

梅耶.罗斯切尔德说:“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正如由于货币发行权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政府需要而且必须掌握这个基本权利,但是银行家们并不这么想,因为那是一块美味诱人的蛋糕,巨大的利益诱惑着他们,于是在大西洋彼岸富饶的美国发生了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总统为争夺货币发行权而进行的百年战争。

从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知道,林肯总统遇刺的原因是南北奴隶主不甘心失败,派人刺杀林肯,妄图卷土重来,乍听之下,这只不过是一起普通的政治事件。但隐藏在背后的是国际银行家为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权采取的一种暴力手段。经济利益的冲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主导因素。国际银行在内战前早就打好分而治之美国的如意算盘,准备利用战争导致的巨额债务大发横财。林肯政府进退两难,如果不向银行进行融资,就会面临国家灭亡的危险;如果向银行家妥协,就要每年向银行缴纳高额利息,拖垮国家经济。权衡之下,林肯政府最后决定自己发行货币,这种货币没有金银等金属作抵押,政府以信用担保,从而克服了货币短缺的困难,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南北战争的实质是政府和国家金融势力两大集团为争夺货币政策的利益进行的殊死搏斗。结果我们看到,美国共有七名总统被杀,其中有的被枪杀,有的神秘失踪,知道美联储的建立,以国家银行获得全面胜利而告终。

美国历史的演进对于我国的启示是;中国政府必须牢牢控制货币的发行权,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为了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必须由中国人名银行完全主导人名币的发行,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巨额利息支出。我们不能用国债抵押的方一个式来发行人名币,这样只会重蹈发达国家人民背负沉重债务的覆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裴逊曾今警告人们:如果让私有银行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这些银行将先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我们现在回想起他二百多年前说过的话,不禁惊叹他精准的预测。当今美国私有银行控制了97%的货币发行,美国人民负担着沉重的债务。

一直以来,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一国控制本国的货币发行。读完第三章,真实的情况是美联储垄断美元发行,美元是美国政府把国债抵押给美联储,再由美联储发行出来,所谓“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更谈不上银行。美联储由华尔街七大工业巨头推动建立,这七个人背后的利益集团控制了美联储发行的股份,排除政府的股份,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美联储私有化的基调。

和平发展是当今国际共同主题,可偏偏有那么一群人热衷战争,他们就是银行家。因为打仗需要花钱,战争规模越大,耗时越长,开支就越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仅仅是一件单纯的政治事件,但他们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背后的黑手可想而知是国际银行家,他们向各方提供信贷,极力促成双方的不断激化,直到签约停战合约,战争就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使得银行家门坐收渔翁之利。

我国作为铁矿石的消费大国,为何我国在铁矿石定价问题上缺少发语权?怎么别人说涨就涨,我们只能乖乖的掏腰包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外国资金,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资金的流动方向却掌握在外人手中。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为:金融管理部分监控外资银行信贷发放规模和方向,所有金融衍生合约必须签订,全面掌握,减少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大幅提高金银储备,建立起金银为支撑的货币体系,努力使中国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等等。

中国本身就是大市场,整个工业体系完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明清虽闭关锁国还是富裕的让欧洲眼红,而日本,韩国一旦闭关就只能过穷日子的原因吧。这样就使中国对美元的需要和韩国不是一个层次。所以。当年改革开放,鼓励出口创汇的目的,不是缺美元,而是缺技术,先是想辛拿辛苦钱买机器设备带回技术,人家不卖,后来又想用自己的市场换技术,搞合资,独资,结果市场给人家了,技术也没拿来多少。

现在我国外汇储备直线上升。因此要打破僵局,必须先改变现有经济格局,必须先改变现有经济格局,让中国国内自己消费部分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拉动内需,减少出口,贸易平衡

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国贸一班(曹媛

苏云娜)

国贸三班(徐霁)

杨芮

郭梦洁 徐丹

8.货币战争有感 篇八

直到今天读到老师推荐的《货币战争》才知道有这么一本好书让自己明白大家是生活在一个多么恐怖的经济环境中,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确是腥风血雨,没有硝烟的战争。

简言之的感受是:

1、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且会越来越集中,而就是这少数人决定了这个世界的命运。

2、当和巨大财富的人利益出现冲突时,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渺小,一文不值。

3、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经济决定政治。

4、对比起来,美国根本没资格谈我们国家人权。他们利用手中的资金和一系统卑鄙的手段任意践踏普通大众的权力,套取普通大众用勤劳双手创造的血汗钱。

5、开始有些庆幸中国政府还决定着货币发行权。

7、再回想回看类似于007系列、碟中谍的电影,终于恍然大悟那些政府高官、金融巨头、间谍的游戏了。真是知其所以然了。

8、金融巨鳄从控制英国开始,到经过N多总统的丧命控制美国,最终要达到控制全世界经济的目标。我们中国该如何应对?他们可以贿赂官员、可以杀害政要、可以挑动战争,中国不屈服,是不是也面对着这些?

9、能够独善其身、身居要位的人都一定是个好演员。

10、美元贬值是一场阴谋,将转嫁自身危机,让其他国家成为牺牲品。

11、中国的历史是一本政权变更、改革变新的历史,西方的历史是一本经济决定政治的历史,金融势力控制着政府的决策。看中国历史,看文化、制度变革,看西方历史看经济史。所以玩政治西方绝对玩不过中国,但是玩经济中国不一定玩不过西方。

12、犹太人太聪明了!不得不佩服他们!“世界第一商人”名号非他们莫属。很早建立信息网络,在当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获取高额利润。而反之,信息掌握在有权力、有权势的人手中,也是最大的债权人。

我的疑问在于:

1、金融巨鳄不缺钱,他们对于金钱的渴望还是如此强烈,是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他们不主动出击,明天就会成为失败者?还是为了子子孙孙可以继承并经营更好的事业?还是这样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各个国家、世界的征服欲?或者仅仅就是为了追求财富,他们天生爱钱,而且无止境。在想尽办法让全世界的金融体系掌控在自己手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要说货币战争写了什么内容,自己想得比如作者全,还是由作者宋鸿兵自己说比较好,所以摘录了他的部分序:

1)本书梳理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两百多年来重要银行

家族人间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

2)关键的少数人由于自身的勤奋和聪明,通过暴力和欺诈手

段,在社会结构中逐步向上攀升,当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反过来改变游戏规则从而巩固和扩大利益,并形成利益互锁的统治精英阶层。

3)东方的权力金字塔结构是以政权为基础,而西方的通知金

9.百年货币,战争不断 篇九

世界经济的重建布林顿森林体系

在布林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个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林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不可避免的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的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林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Tips

布林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广场协议》美国对日本的货币战争?

《广场协议》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西德5个工业发达国家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于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秘密会晤后,在1985年9月22日签署的协议。目的在于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及马克等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性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美国的手段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节制日本制造业扩张的脚步,才有了《广场协议》的诞生。《广场协议》签订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及西德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

日本的下场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时超过了苏联),日本亲眼目睹其经济起飞后快速蹿升的势头,逐渐演变为缓慢增长、停止增长乃至严重衰退,到了90年代中期又经历货币快速贬值(时称“抛售日本”),从此一蹶不振,泡沫经济破裂、崩盘,十余年未恢复元气。

日本人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日经225指数至今仍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1/3左右,和股市泡沫同时破灭的还有日本的楼市。日本楼市曾经在1990年达到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日本的企业也大规模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为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美国人完美地赢下了这场“货币战争”。

亚洲金融危机是泡沫早晚要破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于1997年7月至10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的资产价值。

泡沫的诞生

1999年,亚洲吸引了将近一半的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8%~12%的高GDP增长。这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泡沫越吹越大,于是东南亚各国就被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盯上了”。

戳破泡沫

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泡沫破灭的后期,资本便加速外逃,这就导致更多的破产、危机加深。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金融风暴正式开始。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绍、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令吉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随着这场货币战争的扩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风暴。

后果

危机导致诸多亚洲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停滞、倒退,更使得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普通人手中最重要的资产——房子、股票、货币——也都大幅贬值。以香港为例,即使有中国大陆的保护,仍然耗费10年时间才使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GDP总量也是到2005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

如果说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成立是为了挽救战后的世界经济,那《广场协议》的签订与亚洲金融风暴则完全是两场“货币战争”,而且背后似乎都不能摆脱美国政府的影子。无论“阴谋论”是否成立,一旦出现金融风险、资产泡沫,就会出现想获取渔翁之利的人(或国家),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在全球货币政策竞相宽松,货币流动性泛滥的今天,防范“货币战争”不仅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10.《货币战争》读书心得 篇十

《货币战争》这本书初看时不容易让人理解,主要是因为它所揭示的玄机隐藏在芸芸众生的视野盲点之中,从我们常人的角度来观察金融寡头们,往往会被他们所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深入细致地读《货币战争》后,会发现它给我们勾勒出了金融寡头们所打造的“金融王国”的脉络,给我们启示多多。

一、要正确认识货币的重要性

许多人都认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物质生产。而《货币战争》中则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被瘫痪掉。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理特性和数量特征,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是它这种特性严重限制着寡头们进行财富掠夺。因此,用美元来取代黄金做为价值标准,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金融寡头们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二、货币战争是战争的具体形式之一

货币战争,顾名思义,是以货币为手段来发动的战争。全书开篇介绍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另一个则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战,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典型的以货币为手段来发起的战争。

三、货币战争并不是没有硝烟的

从书中所举的.例子看,18爆发的美英战争,19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的中东战争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一战结束后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上世纪代德国的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

不论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无不伴随着动荡、恐慌、混乱,随之而来的是灾难。而且灾难过后,建立新秩序时,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

四、理性看待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

11.货币战争读书心得 篇十一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因为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所谓“大隐隐于朝”。如今,罗斯柴尔德家族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

究竟谁是罗斯柴尔德?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不可思议。奇怪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而其知名度是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12.“货币战争”开打 篇十二

一家金融机构发布消息,“美汇指数持续疲弱,在97水平前徘徊,迟迟无法突破。我们认为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要用到负利率政策的地步,但加息必然延後。我们需要密切留意数据的表现。”

市场交易进入寒冬

近日,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了关于外汇交易员面临裁员潮的事情。据金融研究机构Coalition Development,2015年全球12家大型银行已削减5%的外汇一线员工,是2010年以来外汇部门裁员总量的逾25%,并远超股票、企业金融、固收、商品交易等等多个部门。

而原因,除了自动化交易程度提高,更重要的就是整个外汇市场交易量日益萎缩。即便因局势的动荡导致货币市场波动不断,也因此让银行业的外汇收入大增,也依然无法掩饰其整体的交易量。“过去几年,伦敦和纽约一些最大型银行的交易平台上,日元、瑞郎和澳元等交易活跃的货币成交额有所下降。”

不止银行,很多外汇经纪商也在纠结不已。澳大利亚零售外汇经纪商DMM FX宣布,自2月8日起,该公司所有客户出入金均不再收取费用。同时,ThinkForex(智汇)亦宣布,在2月活动期间将放弃客户在交易中产生的一切费用。英国监管的零售外汇经纪商FXOpenUK宣布,针对ECN账户降低佣金费用及推出新的收费架构。这也是他们应付惨淡市场逼不得已采取的方式。

货币战争开打

面对如此状况的外汇市场,央行也颇为无奈。距离美联储加息也就两个月,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L.Yellen)于美国时间2月10日在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作证词,仍然对美国降息的可能给予否定,但表示不会排除负利率选项。据彭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学家第6次下调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速预期,至2016年增长2.2%、2017年增长2.3%的速度,创下该调查史上最低预测增速。

美联储的加息依然没有打破周遭央行承受的压力。1月29日,日本央行意外宣布实施负利率,将金融机构存放在日本央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之前的0.1%降至0.1%,并从2月16日开始实施。同时,黑田东彦表示:“只要有必要,日本央行将继续实施QE和负利率,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2月11日下午,瑞典央行宣布继续下调负基准利率至-0.500%,此前,瑞典基准利率水平是-0.350%。瑞典央行表示,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调回购利率的空间,并会在必要时出手干预外汇市场。同一天,瑞士央行行长乔丹(Jordan)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透露,不排除进一步诚息的可能性。不久前财经信息服务公司Markit称,欧元区2月份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3.6降至52.7,为—年多来最低水平。德国制造业受海外需求下滑打击,法国综合PMI也显示经济增长“迟滞”。这些情况还可能让欧洲央行决策者承受在3月会议上加码刺激力度的更大压力。

然而效果如何却依然有待商榷。日本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后,日元汇率暴涨,日元兑美元升值了9个百分比。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受负利率政策影响,日本银行业净息差降至25年来新低。而且有报道称,“受负利率影响,欧洲银行股今年至今下跌近28个百分点。”因为“负利率不仅会侵蚀净利息收入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会导致现金囤积和货币市场活跃度的僵化。”所以这样争相降低利率,是否越来越饮鸩止渴,成为大家不得不直视的问题。

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重

而另一个关注重点就一定要提开启贬值通道的人民币。我曾经在之前一期的展望中提到,即便外汇市场低迷不已,但是在原有格局之下,市场中似乎并不存在太多悬念,可是人民币明目张胆的杀入世界货币中,就成为最大的变数。我年初在台湾看到过一篇社论,即便时至今日,世界在看中国依然是神秘而庞大的代名词,自从习总书记开始引领中国,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更加清晰也更加模糊,清晰在于,蛰伏几十年东方巨龙开始动作频频,目标是夺回亚洲大国的地位,而模糊的是如何做且做到什么程度,至于是否会成功,却并没人质疑,因为中国现在的领导层日渐展现出他凌厉的手腕。人民币施行汇改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全年中间价贬值5.8%。对此,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李刘阳指出,“‘新汇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民币贬值,而是因为我国的贸易结构、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继续让人民币与美元绑定已非明智之举。”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出席全美州长协会会议时表示:“他们(中国)很想通过把受到国家补贴的商品,倾销到美国市场来解决短期问题。”至于长远,奥巴马提出:“中国的干预行动是让人民币升值而不是贬值。因为很多人已经开始对中国的经济感到不安。”易宪容先生也表示,“扭转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也意味着中国股市重新进入一个新的自我修复阶段。”

13.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十三

我一直以来都很想学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也曾经在网上或书店找了一些经济学的资料、书籍学习,但往往翻看了几页,就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些资料往往晦涩难懂,里面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和若干公式、图表,让我一看就觉得脑袋大了,觉得实在理解不了,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因此觉得自己在学习经济知识方面很少有进步。

我一直以来喜欢在sohu网站中读一些新闻和浏览感兴趣的几个论坛,其中就包括经济论坛,里面有很多网友讨论一些目前有关中国、国际的经济形势等热点话题,虽然大多数文章我都是硬逼着看完的,但总体感觉是看不懂。直到有一天有个网友推荐一本书:《货币战争》,拿到这本书是一个周末,随后两天的时间我在家中一口气读完,看完后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有好多事情我能理解了!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本书就是破译美元的“达芬奇密码”,事实上我也认为作者的一些观点是非常新颖的,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因此读起来也非常的过瘾。

先讲讲这本书讲的内容,这本书与其说是经济学著作,还不如更像是一本小说或演义,从现代银行的诞生开始讲起,从十九世纪欧洲银行家一步步发展壮大到操控政治、经济的走向,为自身利益服务的故事。

本书首先按照历史真实事件讲了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兴起,英国、法兰西、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这一阶段主要讲了这些欧洲国家王室贵族和罗斯切尔德家族相勾结,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罗斯切尔德家族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现代”银行体系的诞生。

第二部分讲了美国总统和国际银行家的百年战争,从金融战争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爆发的更深层次根源,美国几任总统:林肯、杰克逊、肯尼迪被刺杀的幕后金融斗争的背景和分析。最终国际金融家在美国经过将近一百年时间终于取得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权,成立了美联储这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而且逐步废除了美元的金本位和银本位,从而将美元变成了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法币。

第三部分讲了一战、二战的真正幕后根源,也是金融货币斗争的必然结果。并详细地介绍了1929年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原因:国际金融家的拿手好戏,为自己谋取巨额暴利的“剪羊毛”行动。第四部分介绍了几大财团操控石油价格以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如IMF、世界银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乃至引发多次经济危机。例如1973年中东战争的金融背景,介绍了90年代日本经济被国际金融家“剪羊毛”的全过程,这也导致日本经济几十年的成果被转移到了美国,而日本从此陷入了长期的经济低潮。并介绍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全过程—又一次的被国际金融家“剪羊毛”。

第五部分重点介绍怎样防范被“剪羊毛”,以及债务美元的死穴-黄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真实理解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也理解了列宁所说的“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读的通货膨胀过程,正是可以秘密的、不为人知的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手段能像通货膨胀那样如此隐蔽和可靠的来颠覆现政府了”!

现代国际资本主义已经站在了幕后,但他们实际上可以操控着一些看似强大的国家,操纵了报纸、期刊和舆论,甚至是美国、欧洲等国家机器来达到他们个人的目的,全世界范围内他们操纵的金融资本数量大的惊人!而且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不惜采取任何极端的手段,几大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的两个政党、国会和法院,美国所谓的三权分离实际上都是三权听从于这幕后的第四权。谁不听话就下台,严重了就暗杀,甚至暗杀美国总统。当所有的权力机关串通一气,所谓的民主制度,不过是打着的幌子而已。

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的几个极少数国家的政府才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像美欧等西方世界的政府都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美、欧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比如美国的美联储、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等等都是私有的。以美国为例,正是由于私有的中央银行体系,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署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而债劵是代表美国经济的未来收益,实际上是在透支着美国人民未来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赚钱的是那些银行家-国际金融大鳄们,他们获得了政府向其支付的巨额利息,目前美国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身上都平摊15万美元。

作者书中深刻地剖析,世界实际上掌控在这些极少数的所谓“精英”或金融大鳄手中,他们的实际目的是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的金融体系,这样全世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利益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他们的口袋,一个现代永动机的神话正在被他们创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金融家们惯用的“剪羊毛”手段:国际金融财团通过合伙抬高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来打压价格,引发泡沫崩溃,导致此国公司和民众的大量破产,再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大量优质资产,从而控制一国的经济,获取巨大的利益的。这恰恰印证了目前中国所遇到的问题: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不断地攀升,而且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国际金融家们不会放过中国这只大肥羊,现在他们正在下手了!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金融实力越来越强,有些国家越来越担心中国会不会成为既有的国际规则的挑战者。而消灭挑战者的最好办法是要求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并通过大起大伏的金融危机周期俘获该国金融体系。这就是另一种战争,即货币战争或者叫金融战争。但我也相信中国政府早就对此有所察觉,有能力、有对策应对这些金融大鳄气势汹汹的金融攻击。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积累了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很大一部分购买了美国政府债卷,将中国和美国经济一定程度上捆绑在一起,这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类似中国练就的孤独九剑的绝世武功,国际资本主义也不敢轻易下手;同时中国政府对汇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由中国政府调控的,而不是像日本或东南亚国家实行的自由汇率,有了这样一个关键的因素中国就有可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14.货币战争介绍 篇十四

我认为有三点,第一,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随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逐步开放,《货币战争》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第二,这本书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串成一个逻辑框架,还讲述了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引起人们极大地阅读兴趣。

第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反对者对故事资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由于我们对金融方面了解得不透彻,我觉得我们可以怀着学习的态度读这本书。

内森·罗斯柴尔德利用其家族严密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比英国官方提前了整整一天得到了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通过操控英国国债市场,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作者把人们普遍接受的世界近代史解释成是小撮国际银行家为了争夺货币发行权阴谋策划的。

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其次在战略上,严密防范外资银行恶意制造通货膨胀推高中国资产泡沫化,继而猛抽银根制造通货紧缩来剪中国的羊毛,同时防控美元体系的崩溃危机。大量增加中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逐步改革中国货币体制以实现金银本位下的“中国元”转化,逐步迈向世界储备货币之路。

从历史上看,他们采取的大行动:

英国在银行家的鼓动下建立了第一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英格兰银行模式成为此后银行家们在美国努力复制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总统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较量,前后共有七位美国总统被刺。包括实现美国统一的林肯总统。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美国总统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最终国际银行家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彻底控制了美国的国家货币发行权,建立了美利坚大地上的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

书中还介绍了,国际银行家阴谋策划了一战二战,叱咤风云的希特勒不过是国际银行家的傀儡

挑动了中东战争,让国际油价上涨了400%!

发动了对亚洲小龙小虎的“剪羊毛”行动,并给日本投掷了一颗金融核炸弹,导致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达十几年

书中还谈到许多国家被国际银行家发起的货币战争打败,人民靠生产劳动创造的财富被掠夺,非常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不过,我们也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就是人类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小部分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15.中美货币战争的本质 篇十五

中美货币战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就某种意义言,说已经开打了,也未必为过。中美货币战争为什么发生?有什么结果?该如何面对?最近读薛涌教授(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文,颇有启发,值得引申分享。

中美为什么会发生货币战争,一言以蔽之,是因为中美有着相同的货币战略,后者又决定于两国有着相似的发展模式,后者又决定于两国相似的企业文化。

所谓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叫盎格鲁撒克逊模式(Anglo-Saxon),以美国为代表;一种叫莱茵兰模式(Rheinland),以德、日为代表。

先谈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高于一切,优胜劣汰是唯一判断标准。所有的企业及其CEO,全心全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最大利润、最大市场份额、最低成本,企业胜败存亡,一以成本及价格为准。

至于莱茵兰模式,也诉诸市场规律,但市场并非唯一指标。企业经营讲究的是一种“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概念,老板或CEO不但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员工、顾客、上下游客户负责。所以企业不能为追求最低成本而随意压低工资;工资如何决定,通常由劳、资双方有时再加上客观的第三方共同组成的委员会来协商确定。因此,相对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价格竞争的空间比较小,从而逼使企业只能更多地重视品质、服务及品牌。

所以,两种模式最终是培育了两种企业文化甚至是生活文化。在美国,所有企业,所有产品,都采取割价竞争,优胜劣汰,优劣取决于价格,好处是消费者可以不断换品牌,永远享受最低价格产品。然而,一味追求压低成本,往往牺牲品质,甚至偷工减料。这在美国都不能避免,接近美国模式的中国,自然就更所见多有了。

莱茵兰模式下的日本与德国,由于价格竞争受到了诸多限制,企业只能全力强化品质与服务,对消费者而言,讨价还价的空间相对缩小,生活费用因此较高,但总体而言,消费者享受了较高的品质与服务。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汽车市场的兴衰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王国,后来却是品质更优的德系及日系车种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有趣的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及企业文化,最终却影响到了各自的货币政策。

一国的货币政策,对内,要力求物价的稳定;对外,要确保出口的竞争力,也就是要力保本国产品的价格优势。由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及企业文化更接近盎格鲁撒克逊的美国模式,都致力于价格竞争,因此无可避免地都走上了必须以货币政策(抗拒升值,倾向贬值)来确保价格竞争力的道路,逻辑上,最终只能在这种竞争模式中互撞。

比较美国及德、日模式在国家发展长短期上的表现,有两点经验总结:

(一)长期以来,美国总是压迫所有的竞争对手升值,各国多倾向于采取弱货币政策,只有德、日、瑞士采强货币政策,结果是后者的长期竞争力更强,外贸盈余更多。

(二)美国一味追求低成本,采取价格竞争,结果制造业纷纷外移,出现了空洞化。严格地说,美国现在只剩五种产业了:高科技(硅谷)、金融(华尔街)、石油(德州)、好莱坞(洛杉矶)及军工产业。长此下去,贸易经常账焉得平衡。

上一篇:单位消防安全手册下一篇:财政系统演讲稿之一